小学生黄河的演讲稿

2024-04-29

小学生黄河的演讲稿(精选8篇)

篇1:小学生黄河的演讲稿

践行科学发展观 谱写青春无悔曲

尊敬的各位领导、朋友们:

大家好!我是黄河,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践行科学发展观 谱写青春无悔曲》

世纪的长河奔腾不息,历史的苍穹云卷云舒,当2009年即将远去的时候,蓦然回首,浪奔浪涌尽收眼底。08年春寒料峭时的暴雪,汶川五月时的地震,我们战胜了;万众瞩目的北京奥运,振奋国人的神舟载人,我们成功啦!今天的祖国,成熟伟健、铁骨铮铮、雄姿英发,铿锵的足音令世界惊叹,每当我们听到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看到鲜艳的五星红旗,我们无比骄傲,我们激情飞扬,我们意气风发!

李大钊说“青年者,人生之王”,“惟知跃进,惟知雄飞,惟知本其自由之精神,奇僻之思想,敏锐之直觉,活泼之生命,以创造环境,征服历史”。唐代诗人李贺诗云:“少年心事当那云,谁念幽寒坐呜呃”。看今朝,代代有志青年正在为振兴中华赓续着属于青年人的激情与梦想;瞻明日,振兴中华的猎猎战旗正呼唤着我们年轻人去扛!身为新时期青年官兵的我们,自当为国家富强、我军使命全力以赴。

回顾中华民族的前进之路,我们聆听到了一首首澎湃的歌。从“五四运动”莘莘学子“反帝反封建”的呐喊,到抗日战争铁血男儿奋勇杀敌的怒吼;从“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豪迈宣言,到“坚持改革开放绝不动摇”的铿锵之声,每一首歌都是中华民族奋勇向前的进行曲,每一个音符都是东方巨龙腾飞的震撼声。聆听这里的每一首歌,我们心中总会激荡着无限的豪情;重温这里的每一首歌,我们身上总会升腾起滚滚的热血。于是我们寻找着属于这个年代的最强音。

穿越历史长河,我们可以看到:是春秋时期的百家争鸣造就了儒家文化的源远流长;是五四运动的呐喊迎来了新中国的曙光;是31年改革开放指明了我们前进的方向!……每一个创造辉煌的时代,无不闪烁着“思想解放”的光芒。

当党的十七大把“科学发展观”庄严写进党章时,当“科学发展观”春风般吹遍祖国大江南北时。我们有理由相信它就是这个时代最振奋人心的号角,它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最强音。

科学发展观是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它尤如一面高高飘扬的旗帜,指引十三亿中国人民以排山倒海之势、雷霆万钧之力,推动改革的车轮驰骋在迈向小康社会的金光大道上。

一滴水无法掀起巨浪,只有汇入大海,才能波涛汹涌,践行科学发展观,应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力所能及的点滴小事做起,只要我们每个人都身体力行的践行科学发展观,我相信,社会将会更加的和谐,生活也将更加美好!也许有人问,怎样才能算是科学了发展了呢。一个普通的农村党支部书记吴仁宝,用最朴实的语言说出了最简单的道

理:发展最科学,不发展最不科学;全面发展最科学,只快不好最不科学;可持续发展最科学,急功近利最不科学;人民幸福最科学,不为民造福最不科学。其实,只要我们用心留意,生活中许多触手可及的小事无不体现着科学发展的重大意义。中央电视台曾报道的一名小学生为响应节约用水的号召,将一个装满了清水的瓶子,放进家里抽水马桶的水箱里,一年下来最少可以少放掉3650瓶水。我想,一个孩子都能够如此用心地为节约资源而想方设法,那么我们每个人不是都可以在不同的岗位上为落实科学发展观而作出贡献吗?

如果说祖国是一棵参天的大树,那我们就是这棵大树上的片片绿叶;如果说祖国是一条奔腾的大河,那么我们就是汇成大河的朵朵浪花;如果说祖国是光芒四射的太阳,那么我们就是这轮太阳射出的缕缕阳光。无论是绿叶、浪花,还是阳光,我们都与祖国的兴旺发达息息相关、脉脉相连。在我的脑海里,时常会浮现出这样一幅画面:在一望无际的辽阔海面上,一艘大船乘风破浪,昂首前行,船头分开粼粼微波,劲风涨满猎猎云帆,这是军队建设扬帆远航的大船。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新的形势催使我们加速发展,新的任务需要我们真抓实干。不思发展碌碌无为,急功近利难有作为,科学发展大有作为。回顾过去,我们无怨无悔;展望未来,我们豪情满怀。“风潮汹涌,自当扬帆

破浪;任重道远,更需策马加鞭” 我们坚信:在科学发展观的伟大指引下,在全站官兵共同努力下,定会描绘出更加美好灿烂的明天!

最后用我想用一句话结束今天的演讲:学习科学发展观要一心一意,贯彻科学发展观要全心全意,落实科学发展观要真心真意,实践科学发展观要尽心尽意。

篇2:小学生黄河的演讲稿

150万年前西候度猿人在现今山西省黄河边的芮城县境内出现,其后,又出现了100万年前的兰田猿人和30万年前的大荔猿人。距今细石器文化遗址、新石器文化遗址、青铜器文化遗址和出现于铁器文化遗址等几乎遍布黄河流域。火药、指南针、造纸、印刷术,唐诗、宋词、元曲是黄河文明中闪闪发光的瑰宝,发明创造和科学成就不仅推动了中国的发展,而且传播到世界各地,促进了全人类的进步。

黄河,你是坚强的!你是伟大的!但是,你疼爱的华夏人民给予你的,不是快乐,不是繁荣,而是悲痛!而是伤痕!从*片战争、第二次*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从旅顺大屠杀到南京大屠杀;从掠卖华工到火烧圆明园;从“猪仔”、“东亚病夫”到“华人与狗不得进入”,我们一次又一次,一次又一次把黑纱蒙在你的脸上,一次又一次,一次又一次把你的血肉割去!

耻辱的抗日战争,中国军民伤亡共达3500多万人,损失财产及战争消耗5600余亿美元,但是,当我们冲破所有艰难险阻,取得胜利时,你那“善良”的孩子们没有向日本所求一分一毫!你那“善良的孩子一次又一次地背叛你,在生死关头,他们一个个离开你,奔向别人,亲手杀死自己的兄弟姐妹!

篇3:小学生黄河的演讲稿

1研究对象和方法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观察法及数理统计法对滨州各乡镇、东营各乡镇、烟台莱州、德州等黄河三角洲地区的部分农村小学的新课改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同时与当地的教育局领导、部分学校体育教师、学生及家长就有关内容进行实地访谈。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 . 1对农村小学体育教师教学思想的调查分析

不同的教学思想产生不同的教育,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的推动下,体育教学思想的转变至关重要,特别是要树立“终身体育”和“健康第一”的思想。传统教学思想只是为了完成课时任务,并没有更多的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的体质不能得以提升,不能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现代体育教学思想就是新课改下所要求、强调下的身体、心理、社会适应等方面都要得到发展,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通过对30所小学的100名体育教师以及体育工作者进行访谈以及观摩上课实情,传统教学思想与现代教学思想的运用不一。(见表1)

有一部分较为贫困落后的农村小学仍坚持着相对落后的传统体育教学观念,只是注重完成课时任务。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有极少的体育教师转变旧的教学思想运用现代体育教学思想。在旧的教学思想和新的教学思想这一过渡阶段,1/2以上教师正在慢慢的转变旧的教学思想,在旧的教学思想下慢慢的体会现代教学思想,使现代教学思想体现在课堂上。

2 . 2对农村小学体育课程结构的调查分析

体育课程结构,是从课程的开始到结束对课程的教学活动模式的整体设计,包括课程内容安排的顺序、教法的运用和时间的分配等[1],课的结构实质是对整堂课教学活动模式的框架设计。传统体育课程结构模式是:基本模式、体能发展模式、技能学习模式,新课改下的体育与健康课程结构在传统结构模式的基础上新添了几种模式,主要包括:基本模式、体能发展模式、技能学习模式、运动参与模式、效果展示模式、自主学习模式。(见表2)

在调查中通过观察黄河三角洲部分农村小学体育教师进行体育课,还有与体育教师的交流谈话,发现体育课程三部分的结构形式存在着不少问题。传统体育教学结构过于简单化、单一化、固定化,教学内容要求与时间分配得一点都不灵活,过于死板,严重束缚了学生的能动性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新课改的要求下,传统体育教学结构并不科学。有的教师上课表面看起来课堂气氛异常活跃,盲目追求上课内容的新异[2]。上一堂课,不论从道具的准备上还是内容上,教师都花了大量的时间来准备,但在课堂上开展活动时却没有区分学生的参与是主动参与还是被动参与,是实质性参与还是形式性参与,有的教师的课堂中,学生忙这忙那,课堂上看似热闹,但活动的目的性差,活动后无体验和反思,应该说这是一种无效和无价值的活动[3]。调查中发现黄河三角洲地区部分农村小学体育课中其教师组织的课堂密度不够,学生运动量严重不足的现象;体育课上,学生都能够参加是一件好事,但是一节课,学生并没有通过思考进行活动、没有为了参加活动出一点汗,那么就是失败的课堂教学。

2 . 3对农村小学体育课时安排的调查分析

无论是社会、学校以及家长都要重视学生身体素质下降的现实。新课改对不同岗位的体育工作者提出了明确要求,积极落实体育课程改革、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体育工作,从经济花费以及时间上给予保障,但是学校工作者的应试教育思想根深蒂固,这一点严重阻碍了新课改的实施,体育新课改要求学校至少开设2课时体育课,尽管课程表上标注的是2~3节体育课,但是其实施如何,下面是对黄河三角洲部分农村小学的体育课时研究。(见表3)

由表3知,在调查的30所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农村小学的体育课程的开设都在2~3节,没有不开设体育课程的,但是其实际上课课时并没有与课程表规定课程相符,表中这些数据显示新课改下体育课程开展情况并没有得到有效改善,体育课还是被其它的文化课所代替,名义上的体育课,实质上的文化课学习。

2 . 4对农村小学体育评价机制的调查

体育教学中的教学评价,是对学生课堂学习的技能、要领、知识所做出的反应,能够帮助学生即时认识到自己的进步、不足,帮助学生。

正确评价学生体育学习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在体育课中能够认识到自己的成长。对于不同体质、不同素质的学生来说,应该区别对待,评价机制也应不同。但是农村小学以往的评价方法中,对于学生学习的评价方法比较单调贫乏,普遍采用的是终结式评价,以学生的最后成绩进行评价、给予成绩,这样对于那些身体素质不是很好,但是进步很快的同学不公平,忽视体育教学的提高过程,不能以动态发展的角度看待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见表4)

由表4得知,教师普遍采用的是终结式评价,并且在教学中往往为了控制学生,批评和指责大于表扬,这样不但削弱学生学习的的积极性,而且对提高教学效果起到消极作用。新课改下,要求教师评价学生因人而异,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要注重最后的成绩,还要注重学生在体育参与中的进步、情意表现、合作精神等方面的表现。

3结论

农村的整体经济水平对学校环境有所影响,从我们对经济不同地区的学校的调查来看,虽然都是农村小学,但也差距很大。农村小学的体育教师大部分仍沿用着旧的体育教学观念,对体育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不了解,缺乏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农村体育课程的结构模式固定单一,没有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合理的规划和安排课程的内容,甚至有部分小学仍采用“放羊式”教学,没有意义可言;部分小学对体育课缺乏足够的重视,仍存在缺少体育课或者体育课被占用的情况;农村体育教师对体育课的评价方式和方面过于单一,没有深刻意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

4建议

4 . 1转变教学思想、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

学校教育不应只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在关注学生学习的同时,也要关注学生身体健康,要树立“终身体育”和“健康第一”的思想。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使学生进行积极的体育锻炼, 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体育教师在教学的组织过程中一味的追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任由其自由活动,使得体育课堂真正成为“1个哨子,2个球,老师学生都自由”的“放羊”场所[4]。

4 . 2以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为目的, 不断优化课程结构

在小学阶段的体育教学中,应以游戏为主要内容,采用简单、有趣、多样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小学体育课程结构的设置,要改变以往课程结构的单一化、简单化、固定化的模式,以现代化的思想观念和健康第一的宗旨,进行课程结构的设置,走出传统的体育教学[1]。由于黄河三角洲地区农村小学各方面的田间存在差异,应根据学校的软件及硬件条件,制定适合学校发展、利于学生身体健康的体育课程结构,使现代教学结构代替传统教学结构。

4 . 3开发利用体育场地设施资源

(1)发挥体育器材的多种功能,通过思考,利用体育器材的多种功能,寻找适合自己特点的体育活动,发展学生身体健康的同时, 又发展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2)制作简易器材,如制作无板多圈简易活动篮架,农村小学由于资金的匮乏,没有能力购置的体育器材,可以制作简易的活动器材进行体育活动,以满足学生运动的需求。(3)改造场地设施提高利用价值。

4 . 4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

新课程的实施,给学校体育教学带来了新的教学观念和要求, 怎样让新课改在农村小学顺利进行,还要靠我们的每一位体育工作者,这就要求我们提高教学水平、更新旧的体育观念、刻苦学习新理论新知识、给自己充电、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从而适应新时代体育发展的需要。如何开发利用好学校中的人力资源,决定了新课改下的体育进展状况,增加师资力量,解决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缺编问题,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的待遇,吸引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到农村任教。对毕业大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不要对农村小学进行支教持排斥的态度,利用自己所学知识报效祖国。开发利用人力资源带动新课改的实施,从而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

4 . 5对体育管理者进行宏观教育

学校领导以及体育工作者应该转变应试教育的思想及对体育的偏见,不能追求一时的利益,忽略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应积极落实新课改文件条例,改善体育硬件设施的同时,加强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和意识,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是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各校应继续加强对体育教学条件的改善,努力加大体育教学经费的投人;体育工作者应通过自身的努力争取领导的支持,使之更加理解体育新课程,以获得更大的政策支持与保障[5]。

4 . 6对农村体育教师进行再培训, 提高教学水平

学校多组织开展一些体育教学的交流研讨会,或组织农村体育教师观摩一流体育教师的课堂,同时针对体育课程改革新的思想和教学进行再培训。开阔他们的视野,改变他们旧的教学观念, 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促进农村体育教学的发展。

5结语

篇4:黄河的学生们

1989年元旦刚过,时任黄河水利委员会(以下称黄委会)主任的纽茂生就约黄委会干部处处长冯国斌去谈话。纽茂生问冯国斌:组织上想提你到三门峡水利枢纽管理局任副局长,想听听你的意见,愿不愿意去?冯国斌答道,能到三门峡,你不提拔我,去当处长我也愿意。

早在1965年从清华大学水利系毕业时,冯国斌就想去三门峡工作,但他最终主动报名去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为该系“七条汉子下天山”中的一员。冯国斌是水动专业,在新疆工作的16年中,参与了多所水电站的建设,他对水电情有独钟。

1981年从新疆调到黄委会时,冯国斌又提出过要去三门峡。但仍没有如愿,这一次机会终于到来了。

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曾是黄河中游最大的水利工程,一个力图“一库定天下”的水利枢纽。这个自从建成以来就没有停止过改造的水利工程,曾让多少水利人在此“折戟沉沙”。但对于专业学水利,又半生从事水电工作的冯国斌来说,去三门峡工作,去治理中国最难治理的大河,却是一个多年以来挥之不去的情结。

■ 少年治水梦

1953年,黄河洪水,黄河中上游的各支流也发了大水。冯国斌此时正考初中,他的家乡山西晋城在黄河一个小支流丹河边上,这一年也发了洪水。就在进城赶考的路上,他看到有路人被大水冲走。

建国初期那几年,黄河、海河洪灾频繁,最大的一次是1958年黄河洪水,22300立方米/秒的洪峰,创下了黄河洪峰的最高纪录。此时已经读高中的冯国斌,在他的家乡晋城大阳镇,再次看到了被大水冲走的老妇从村子前漂过。

为了治理黄河,1957年,三门峡水利工程正式开工。此时,冯国斌已经是晋城一中的一名中学生广播员,他曾用充满朝气的声音,朗读着4月14日《人民日报》的社论《大家来支援三门峡啊!》正是1953、1958年的洪水,让他在高考前立下志愿:一定要读水利系,治理黄河。

20世纪50年代,也是新中国治水的开端。

1952年10月,毛泽东在黄河岸边的郑州邙山上留下了一张双手扶着膝盖坐在山头上的照片,这是他第一次考察黄河。他问当时的黄委会主任王化云:“黄河涨上天怎么办?”王化云回答:“不修大水库,光靠这些坝挡不住。”毛泽东临别时嘱咐他们“你们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

同年,新安江畔一个平静的山谷,先是来了勘探队,接着进驻各路施工大军,重型工程车以至火车都隆隆地开了进来。1957年,前期的勘测阶段完工后,紫金滩桐官峡谷从此有了中国自己设计施工、自制设备的第一座大型水电站——新安江水电站。

从小学起就看着新安江畔建水电站的陈士贵,1953年儿童节前,给上海出版的《儿童报》“我的理想”征文投稿,说自己将来要做一名水电建设工程师。《儿童报》很快就刊出了他的这一“理想”。这一少年时的理想鼓励他在1959年高考时,填报了6年制的清华水利系本科,并被第一志愿录取。

1959年9月开始,来自黄河支流的冯国斌、新安江畔的陈士贵和海河边上的孟繁雨、王玄龄成为同学。他们,以及另外一百多名全国各地的高中毕业生,一同考入清华大学水利系。

■ “水5”新生

这是一批平均年龄18岁的大学新生,他们是水利系1959级,将于1965年毕业。注册后他们有了个共同的名字——清华“水5”。“水5”共有142名新生,包括复学生和由其他系转入水利系的,来自25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

工科专业特有的男多女少的情况一如既往:女生只有22人。“水5”的学生年龄最大的22岁,年龄最小的胡锦涛还不到17岁。“水5”级共有五个班。由于水利系特殊的专业要求,从“水51” 到“水55”经常分班和重组,所以“水5”同学亲如一班,毕业后的半个多世纪里,每次活动都是以系为单位。

这批水利人对黄河的了解,始于一句话:黄河是全世界泥沙最多的一条河。

关于这条河的一个著名争论,从他们入学前两年开始,到他们入学时已经平息,对于黄河的治理已经按照苏联专家的方案进行,曾经对苏联方案提出反对意见的张光斗和黄万里,仍在水利系授业。

1961年,黄万里50岁,给清华大学水利系“水5”上“水文课”和“流域规划课”。水动是1963年开始上黄老师的课。今天黄万里的这些学生,也大都70岁了。谈到当年黄老师上课时的情景,還是历历在目。

黄万里在1961年给“水5”讲大课时,这位早年留美的水利专家,已被定为“右派”4年了。但黄万里是个乐观的人,每天依然是灰色蓝格西装、白衬衫、打领带,整洁考究。他方面大耳,面色红润,嗓音响亮。“黄先生讲授水文概率统计皮尔逊三型曲线时,显示出他深厚的数学功底”,他当年的学生、“水5”的孟繁雨这样回忆。

“水5”的水文实习是在清华园进行的,原因是经费紧张。当时是1962年,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刚刚结束,这年夏天的实习课,黄万里亲自带队,别人都戴着草帽,唯独他什么帽子也不戴,顶着烈日跟着测量组跑来跑去。会游泳的孟繁雨下到河里测水深时,听到岸上的对话。他同室的李有林问:“黄先生,您怎么不戴草帽?”黄万里答“我没帽子”。这四个字,在水下的孟繁雨听起来,意味深长。冯国斌也记得,“黄先生从不认为自己是右派”。

清华“水5”是1959年入校,幸运地没有碰到1957年的“反右”,在校期间,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还没有开始。他们只赶上了“持续大跃进”这一政治运动的尾声。

20世纪60年代初期的中国,正处在“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时期。1961年10月以后,在中央统一部署下,清华大学贯彻“高教六十条”,学校的教学、科研、生产工作开始恢复到“反右”运动以前。从这时开始,学生看专业书也不用在外面包“毛选”的“书皮”了。

水利系自从1952年招生以后,招到“水5”时,已有七百多学生,在清华11个系中是小系。但是名教授多, 留美回来的,有梅贻琦的儿子梅祖彦,还有张光斗、黄万里等。此外,还有留苏、留欧的教师。

水利系主任是张任,张光斗是副主任,张光斗同时兼任水工结构教研组主任。水力学教研组主任是夏震寰,土力学教研组主任是陈梁生,水能教研组主任是施嘉炀,水利施工教研组主任是陈祖东。这些老师都是当时最著名的水利专家。不仅师资力量强,水利系还有新、旧两座试验大厅。

■ 两位异见老师

张光斗和黄万里两位老师,都在课堂上讲过:三门峡水库设计中也安排了一定的供泥沙淤积的死库容,可泥沙刚一入库,流速一降,就沉在离大坝老远的水库入口处了,这叫“拦门沙”!

“整个关中地下水位飙升,造成渭河两岸沃土盐碱化。你们要牢记民以食为天。”孟繁雨记得黄万里讲过。

上个世纪50年代末,黄河上的那个著名争论,正得从这两位老师说起。

1954年,黄河规划委员会成立。1月,苏联电站部列宁格勒水电设计院副总工程师克洛廖夫率领一个120人的专家组来华。在进行了为期近一个月,行程一万两千多公里的黄河现场大查勘后,选中了三门峡作为在黄河上建大坝的坝址,否定了中方专家黄万里、张光斗提出的在三门峡以下八里胡同选坝址的提议。

黄河上自古有一个传说,“圣人出、黄河清”。在那个年代里,不少人希望用大坝工程蓄水拦沙,实现盼了几千年的“黄河清”之盛世景象。而苏联的设计方案显示,三门峡水库实现水力发电的话,一个大坝的装机容量就相当于1949年全中国的发电机装机容量。

1957年6月10日至6月24日,三门峡水利枢纽讨论会在北京召开,会上出现了建高坝拦洪蓄沙的“高坝派”、以温善章为代表的低坝拦洪排沙的“低坝派”和黄万里这位“反上派”——只有他反对上马三门峡项目。

黄万里认为坝址不能选在三门峡这个泥沙淤积段上,否则水患将从下游移到中游关中平原。而苏联专家认为,在黄河中游河南省陕县和山西省平陆县境内建这个大库,可以“一库定天下”。

然而,德国的水利专家在遥望亚洲这项正在热烈争论的工程时断言,“在三门峡筑起大坝,无异是在修建一个祸害关中的死库。”

黄万里还有个观点,在当时是超出人们认识的,他认为,河道里的泥沙能起到上游切割、下游造陆的自然作用,建坝拦沙让“黄河清”是违反自然规律的,人们所期望的清水出库对下游河床并不利。

七天争议,黄万里反对无效。

于是,黄万里提出了最后的要求:如果一定要在三门峡修坝,就不能堵塞排水洞,以便将来设闸排沙。这个要求得到了与会中国专家的一致同意。

施工时,苏联专家还是要求把底孔都堵死了。他们认为保留孔洞没用。

曾经对苏联专家堵死底孔提出反对意见的张光斗在他的回忆录中写道:“我建议不要把导流底孔封堵,把进口闸门设计成能启闭的,这样洪水时泥沙多可开启闸门,导流底孔可泄洪冲沙,减少水库淤积,黄河水清时可关门蓄水。苏联设计主任工程师克洛廖夫不同意……双方争论起来。同意我意见的少数人不说话了,但我仍坚持己见。克洛廖夫问我,设计谁负责。我说当然设计院负责。他说那么听他的,要我不要提意见。我说是水利部请我来的。那时部内有同志拉我出去,劝我不要再争了,会成右派的,于是我不讲了。”

曾经想阻止这支轰轰烈烈的大军进驻会兴镇的黄万里,在1957年被打成“右派”,很快就下到密云去修水库,住地窖子。

从1956年开始,全国水利系统抽调了各地的专家和施工单位,一个六千多人的陕县会兴镇,一下子就进驻了两万人的工程大军,还有上海内迁厂等。

1958年至1959年间,苏联水利专家多次到三门峡工地考察进展,每次都惊叹中国工程的进展神速。

■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1959年秋天,学校受政治运动影响明显少了,但仍然有一些影响到学生的学习。

入学时,新生们赶上学习党的“八届八中全会”公报,反对右倾机会主义。水利系组织学生,到工程物理系宿舍楼看小字报。然后让同学们把自己的思考用小字报的形式写出来,挂在宿舍走廊中进行“鸣放”。

1960年春天刚刚到来时,学校里搞“红”“专”大辩论,“水5”在北院104教室开会,秦文霞的志愿是当工程师,这种志愿一下子就成了“又红又专”的对立面。

尽管受到这样那样的干扰,但相比于57级和58级的校友,59级有了较为平稳的书桌,专业上也打下坚实的基础。

就在这期间,刚刚欢庆过开闸蓄水的三门峡水库,到了1960年9月已发现入库泥沙的93.2%淤在库内。距坝址113公里的潼关河床高程淤积抬高4米多。1962年3月起,三门峡水库被迫由“蓄水拦沙”运用,改为“滞洪排沙”敞泄不发电运用。由于三门峡到1964年10月,总计淤积达42.7亿立方米,渭河的淤积影响已到距西安三十多公里的耿镇附近。

1963年8月,“水5”的“水利工程施工”实习安排在宁夏回族自治区黄河青铜峡水电站工地。在黄河沿岸,他们看到了先民们两千年前在银川平原上先后留下了“秦渠”“汉渠”和“唐徠渠”,使这里成为“塞上江南”。

青铜峡水电站是河床式的,孟繁雨在木模班跟班劳动,白天给师傅打下手,协助给未筑坝块支混凝土木模板,给已筑并养护到期的坝块拆木模板,晚上他就给工人夜校讲初中代数课。实习了近两个月,学生和工人师傅情同手足。

夜里,“水5”的同学和他们的师傅席地坐在浩瀚的星空下,看着联欢晚会,高唱《水利建设者之歌》:“从那黄河走到长江,我们一生走遍四方,辽阔的祖国,万里山河,都是我们的家乡。住着帐篷和土房,冒着山野的风霜,一旦建好了水库大坝,我们就再换一个地方。前面是滚滚的江水,身旁是灯火辉煌,我们的生活就是这样,战斗着奔向前方。”

在1965年以前,清华水利系的毕业生,分配方向就是“三院”:科学院、设计院、学院。从1965年起,有了三个新的分配方向:面向边疆、面向基层、面向地方。还有一句不成文的通则是“女同学跟对象”。几乎人人都在分配志愿表上写下:“服从分配,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誓言。

孟繁雨回忆起当年分配的情景,“定的就是这些坑,这些萝卜你就得去,那些最危险的坑他们跳了,我们就可以不跳,跳一个比较舒服的坑。”他说的那些萝卜和坑,是冯国斌、顾烈烽为代表的“七条汉子下天山”。

“水5”同学在《水利建设者之歌》的歌声中奔赴祖国的四面八方。他们参加工作没多久,“文革”开始了。

“文革”期间,孟繁雨于1968年4月回过一次母校,时间还在清华两派大武斗之前,但是学校已经成了“战场”,此后直至1976年,他再也没有回过清华。他不想再看到痛心的场面。

也就在此后不久,“干部下放”“五七干校”这样的时代词语,就频繁地与“水5”的同学们捆在了一起。

孟繁雨毕业时分配到水电部水利水电施工研究所,同时分去的有孙耀增、王树德、刘永清、丁连盛。1969年3月到1970年9月一年半的时间,孟繁雨和刘永清被下放到水电部青铜峡“五七干校”,在中滩四连一班种菜。清查“五一六分子”运动中,孟繁雨被隔离审查了一段时间,直到分配进干校还没有把问题鉴别清楚。在干校继续进行人事鉴定的时候,多数同事都不再敢说对他正面肯定的话,只有刘永清在会上发表意见:“孟繁雨同志做人很纯。”在刘永清那次仗义执言五年之后,水电部有关部门才对孟繁雨正式做出了“经审查没有问题”的结论。

■ 改建三门峡

这一时期,这批学生的老师黄万里已从江西下放地调到了三门峡。三门峡多年的泥沙淤积,从建成的第二年起,就一直在考虑改建。

张光斗的记录是:“1961年过汛,三门峡水库果然淤积,潼关水位提高,危及西安。

周恩来于1960年、1963年、1969年三次主持了治黄会议,提出泥沙淤积是“当前的关键问题”“是燃眉之急,不能等”。为加强三门峡第二次改建的技术力量,周总理提议清华大学水利系师生到三门峡去。

在三门峡工程需要补救的时候,政府方面又找到了张光斗。

“1962年汛后,三门峡水库淤积更为严重。水电部又召开会议,讨论三门峡水库防止淤积问题。在这次会议上,大家认为必须设法泄洪冲沙,减少水库淤积。对于打开导流底孔,有些同志说,经过计算和试验研究,打开底孔,结构上不安全。我说如果库水位降低到330米高程,结构就安全了,大家又不同意。”(张光斗《我的人生之路》)

1963年冬天,周恩来参加了水电部关于治黄会议的最后两天议程。周恩来说:“我也同意原来设计,也有责任,现发现水库淤积,危及西安,提高了认识,就应该调整做法。”最后由周恩来决定挖左岸两条隧洞,进行泄洪排沙,汛期库水位不超过330米高程,最好更低些。

自此,三门峡开始了它长达三十多年的改造工程。水库淤积虽然变缓,但是排沙能力不足,潼关以上河床“翘尾巴”,泥沙越积越高。人们开始认识到大自然能量的强大,是人的意愿所不能违抗的。

下放在青铜峡的孟繁雨就在黄河岸边,感受到了自然力的无情。

1969年夏天的一个傍晚,黄河发大水,干校紧急招集百十名男性青年学员,组成抗洪抢险突击队,开赴到黄河左岸一处弯道的堤坝上抢险。27岁的孟繁雨,年轻力壮,加入了这一抢险队伍。“大家七手八脚地把粗大的砂砾料装进草袋里,抬到丁坝坡码放起来;推土机连根推刨出几米高的大树,用双股8号铅丝的一端捆绑牢树干,另一端捆绑预制混凝土轨枕后,再把轨枕置于近2米深的坑中填土,形成‘地牛’,在树枝上,也捆綁若干个预制混凝土轨枕,由众人翻滚挂置在丁坝坡。河工称这一作业为‘挂梢’。挂了几个‘梢’后,冲向堤坝的洪水被明显地‘挑’了出去。大家欢庆成功的声音还未落,黄河上一股一米多高的浑浊主流突袭过来,一眨眼半个丁坝连同几百个麻包和几个‘梢’都消失得无影无踪。年轻人都被惊呆了;开车载我们来的水电部的一位老司机,大声感叹:‘这就是黄河啊!’”

黄万里就是在改建三门峡的历史背景下被调到三门峡的。1971年他到三门峡水库后,不是被安排参加三门峡的改建,而是去打扫厕所。从1969开始,清华大学水利系在三门峡当地招收工农兵学员,并计划把水利系搬到三门峡去。

进入1970年代以后,在大自然给人类留下的教训面前,三门峡水利枢纽开始了第二次改建,水电站改为低水头发电。当服从政治在科学与自然面前遭遇失败后,尊重科学再一次被提了出来。早已建成的坝体中,将在287米的低高程处,重新炸出多条直径10米的大孔洞,以便安装低水头的发电机组。另外,当年堵死的8个底孔,为了排沙也炸开了。

三门峡第二次改造接近尾声时,“文革”也结束了,1977年恢复高考,清华水利系的老师才陆续回到北京的清华园。

不久,三门峡的第三次改造也在1980年代初动工了。这次是实施泄流工程的二期改建,就是要把当年被苏联专家封死的底孔,在安全、稳定、止水良好的情况下重新打开。

自然和实践是最好的老师。清华大学有不止十位泥沙专家,都是从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失误和改建中,走出来的。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又是一条被称为“中国的忧患”的河,是世界上泥沙最多、最难治理的河。1950年,印度召开的世界水资源大会,预言黄河将在50年内消失。事实上,黄河也的确断流过,最长的一次长达7年。围绕三门峡工程所做的各种努力,成了在大江大河上建大库的样本。

几十年过去了,黄河水依然夹杂着大量泥沙,浑浊并堵塞河道、抬高河床,这就是黄河。对大自然进行了几十年的认识和摸索后,人们不得不承认,黄河它就是清不了,不要再考虑它出不出泥沙。只要黄河资源能持续地用,持续发展就好。

黄委会的“老清华人”冯国斌说,人定胜天不可能,人与自然只能由不和谐到和谐,清华精神就是求实,工程上半点虚假也不行。三门峡是一个很好的教材,你说是反面的、正面的都可以。

■ 黄河的学生

从三门峡水库往下130公里处,1994年开始兴建黄河干流三门峡以下唯一能够取得较大库容的控制性工程——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小浪底水利枢纽是治理开发黄河的关键性工程,小浪底工程大坝副总监理工程师陈洪天是清华“水5”人。

1994年9月小浪底水库主体工程开工,3年后实现大河截流,1999年底第一台机组发电,2001年12月31日全部竣工。小浪底水利枢纽的成功,基本解除了黄河下游凌汛威胁,可滞拦泥沙78亿吨,相当于下游河床20年不淤积抬高。

1999年3月26日,时任国家副主席的胡锦涛视察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工地,还见到了自己清华水利系的同学。这一次视察的感慨,他在同年4月返校参加“水5”入学40周年纪念聚会时,和同学们谈到过:“现在的水利水电施工技术和管理水平与过去相比确实发生了很大变化。”他还回忆起自己上世纪60年代末在刘家峡水电工地工作时,当时刘家峡的施工装备和施工技术在全国是领先的,但现在想一想,那个时候也就是有几台缆机,几台塔吊,载重汽车和六方的混凝土罐,仅此而已。他认为,最根本的还在于改革开放,如果没有改革开放,不学习借鉴外国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我们的施工技术和管理很难在短时间内达到现在的水平。(《办好水利事业,为国家为人民做新贡献》)

黄河小浪底大坝工程是黄河三门峡工程失败后的补救,小浪底工程的设计和调度吸取了三门峡的经验和教训,小浪底对于泥沙和泄洪管道的设计,就是在三门峡重新开挖底孔的教训上得来的。

从2003年开始,小浪底水库通过控制流量和流速等方式,把库区和下游泥沙冲入大海,称为“调水调沙”。至今十次调水调沙已把下游河道部分河段的河床降低了1.5米至2米。

三峡工程同样吸取了三门峡工程的教训和许多重要经验,三峡工程的总工程师张超然和副总工程师秦锡翔,也都来自清华“水5”。

孟繁雨曾感慨道:“不是黄万里教课,是黄河教课!人和自然不和谐就要受惩罚。你能把黄河打成右派吗?受到自然惩罚的人再不调整好关系,那就叫天灾加人祸。”

2010年10月,“引黄济津”潘庄线路调水工程正式通水,一千万天津人民每年可得到八亿立方米黄河水的滋养,“我老伴鞠慧敏天天说,咱天津现在用的就是黄河水,来之不易。她叫我把洗涤用过的水存储在桶里,冲厕所时用。”围绕水工作了一辈子的孟繁雨,在家这样被老伴提醒着。

篇5:赞黄河演讲稿

当年你曾发怒,万仞波涛驶向岸边,冲毁了周围的一切。尸横遍野、寸草不生。但在大禹的治理下,你被征服了。在大禹治水的同时,你也记录下了中华民族的勇敢、勤劳、智慧。你被这种伟大的民族精神所打动,你决心造福于人类。在你的滋润下,方圆千里之内物产丰饶,土地肥沃,成就了天府之地的流域。

人们在你身边滋生繁衍。是你孕育了人类的文明与发展。只有在你身边生活的人,才拥有一切美好的事物。你那澎湃着的波浪,保护着你的子女们。是你让人们觉得有依靠感。你像是被天神用神剑劈出来的一道天险。你阻隔了匈奴人那野蛮的铁骑,你挡住了胡人的刀剑。在你的保护下,我们过着安定的生活,我们拥了璀璨的中华文化。

多少文人骚客曾歌颂过你,多少流芳百世的佳作名篇提起过你。“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远上白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这些都是你所记录下来的文化。啊!曾有多少民族英雄儿女被你所记录在历史的年轮上。,你是中华民族的精魂,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缩影。

篇6:关于黄河诗词演讲稿

样,著力描写九曲黄河大浪淘沙之势。紧接著张骞穷河源遇牛郎

织女的典故,再把“黄河之水天上来”更君形象化。在王之涣、李太白之外,另辟一番境界,增添了一层奇妙的神话色彩 《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寥寥十个字,便勾

勒出一幅雄浑壮美的山水图画。其气象毫不亚于李白的“君不见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付回”;而其笔法的“随意”、“直

白”,又能和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黄河落日圆”相比

历代诗人(有请。。)

XXX:独树临关门,黄河向天外。--王维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

XXX:派出昆仑五色流,一支黄浊贯中川。--王安石且探虎穴向沙漠,鸣鞭走马凌黄河。--李白黄河水白黄云秋,行人河边相对愁。--白居易

XXX:李白的诗以抒情为主。屈原而后,他第一个真正能够广泛

地从当时的民间文艺和秦、汉、魏以来的乐府民歌吸取其丰富营

养,集中提高而形成他的独特风貌。他具有超异寻常的艺术天才

和磅礴雄伟的艺术力量。一切可惊可喜、令人兴奋、发人深思的现象,无不尽归笔底。XXX:将《qiang》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

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

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请君为我侧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 君莫停。与君歌一曲。XXX:李白咏酒的诗篇极能表现他的个性,这类诗固然数长安放还以后所作思想内容更为深沉,艺术表现更为成熟。《将进酒》即其代表作。《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短箫铙歌的曲调,题目意绎即“劝酒歌”借酒兴诗情,来了一次淋漓尽致的发抒。有情()给我们带来一首黄河赞歌,大家掌声欢迎:

篇7:黄河大合唱 讲稿

第二讲 导入:上课之前请大家欣赏一段音乐。→提问:这首作品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吧!有谁能说出它的名字?这是《黄河大合唱》其中的一个乐章《保卫黄河》。我们今天所要赏析的就是冼星海创作的《黄河大合唱》这部作品。提问:我想请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声乐演唱有哪些形式吗?

好的。总的来说,声乐演唱主要有独唱、齐唱、对唱、轮唱、合唱等等形式。今天我们所要赏析的《黄河大合唱》就是一部经典的大型声乐作品。那么,什么是大型的声乐作品呢?

一、了解大型声乐作品、大合唱的概念(展示)

大型声乐作品:是指作品在结构上各自独立,情节上互相有一定联系的多乐章歌曲组成的声乐套曲。包括:弥撒曲、安魂曲、清唱剧、组曲、康塔塔(大合唱)、声乐协奏曲。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西方大合唱的有关知识。

(一)西方大合唱简介

大合唱是一种多乐章的大型声乐套曲,一种音乐体裁,包括独唱、领唱、对唱、齐唱、合唱等,有时还有朗诵,擅长表现重大的历史或现实题材,富于史诗性与戏剧性,通常用管弦乐队伴奏。

西方大合唱简介:欧洲的大合唱自十七世纪起开始形成,主要有圣乐大合唱、清唱剧(也称神剧)、康塔塔等形式。像亨德尔创作了《弥赛亚》,《桑拾》等32部清唱剧,巴赫写有200多部康塔塔。古典主义时期以来也出现了许多不朽的名作。像莫扎特的“安魂曲”,贝多芬的“庄严弥撒”、勃拉姆斯的“德意志安魂曲”等。贝多芬在他的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中创造性的加入了大合唱的形式,并命名这部交响曲为“合唱交响曲”。下面我们来感受一下(播放《哈利路亚》)

西方合唱音乐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品类繁多。在巴洛克以前,主要是无伴奏合唱教会音乐,如弥撒、安魂曲、圣母悼歌、圣母颂歌、感恩赞、哀歌等,都是在礼拜仪式中用拉丁语演唱的。于此同时,还有世俗体裁或半宗教、半世俗题材的复调合唱曲如克拉苏拉、经文歌、牧歌等,常用母语(法语、意大利语)等或混用拉丁语和母语演唱,有时采用乐器伴奏。

(二)中国大合唱简介 自二十年代以来,立足于民族的土壤,借鉴西方的作曲技巧,我国音乐家开始了中国大合唱的创作历程,其中出现了如赵元任的《海韵》、黄自的《长恨歌》等著名作品。《黄河大合唱》无疑是中国大合唱创作的乃至中国音乐创作的一个高峰。解放后,瞿希贤的《红军根据地大合唱》,肖白、王强、张英民的《幸福河大合唱》,肖华作词及晨耕、生茂、唐诃、遇秋谱曲的《长征组歌》等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黄河大合唱》作为一部“大合唱”。所谓“大合唱”就是“康塔塔”(contata),是欧洲巴罗克时期重要的声乐体裁。“康塔塔”虽然不具有歌剧那么完整的故事情节,但戏剧性还是存在的。《黄河大合唱》作为一部中国的“康塔塔”,也具有这种戏剧性。《黄河大合唱》一共八个乐章,每一章节,都是通过朗诵和乐队为背景串联起来。虽然每个乐章在从表现形式、艺术形象、思想内容都各有侧重或有所不同,但是整个作品贯穿着一个主题思想,这就是“抗日救亡”,同时也歌颂了伟大的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

二、简介作品、作者、及创作背景

《黄河大合唱》是中国近代合唱音乐的一座光辉的里程碑,也是中国近代大型音乐作品的典范。《黄河大合唱》创作于1939年3月,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并于1941年在苏联重新整理加工。

《黄河大合唱》演出后,轰动了整个延安。1939年5月11日,在庆祝鲁迅艺术学校成立一周年的晚会上,毛泽东观看了冼星海亲自指挥的演出,连声称赞。在星海的日记中曾这样写道:“毛主席都跳了起来,很感动地说了几声‘好’。”同年7月,周恩来也观看了《黄河大合唱》的演出,并亲笔给冼星海题词:“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呼声!”郭沫若在《黄河大合唱》的序中写道:“《黄河大合唱》是抗战中所产生的最成功的一个新型歌曲。音节的雄壮而多变化,使原有富于情感的辞句,就像风暴中的浪涛一样,震撼人的心魄。”

《黄河大合唱》的问世,对抗日民族解放斗争起了巨大的鼓舞作用。

作者简介

曲作家

冼星海(1905—1945),人民音乐家,作曲家

曾化名“黄训”,原籍广东番禺,1905年生于澳门贫苦的船工家庭。我们称之为“疍家人”,就是指在船上生活的渔民家庭。他出生前父亲就已去世,靠母亲做佣工和祖父接济生活。他6岁进私塾。祖父病逝后,他失学而随母亲去了新加坡。他于1918年回国,因交不起学费而入了广州的岭南大学基督教青年会所办的义学,参加了学校的管乐队。此时,他已经表现出音乐方面的天赋。冼星海在音乐上可谓大器晚成。1926年入北京艺术专门学校音乐系学小提琴,同时在北京大学图书馆任助理员。1928年秋到上海国立音乐院主修小提琴。他在20岁左右才开始学拉小提琴,被同事们戏谑地称为“宰鸡能手”———拉小提琴像杀鸡一样难听。1929年10月离沪出国,1930年到达巴黎,他刚到巴黎时,也是大部分时间用于解决温饱。他靠在餐馆跑堂、理发店杂役等维持生活,在塞纳河畔梧桐树下几次晕倒,险些被法国警察送进陈尸所。后来,他遇到那里的中国留学生马思聪,并由他引见了法国巴黎歌剧院首席小提琴奥别多菲尔和音乐大师加隆。大师们钦佩他的毅力,破例免去了他每月各200法郎(约合10块银元)的学费。他根据唐朝诗人杜甫著名的诗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而创作的奏鸣曲《风》,排上了巴黎音乐学院新作品演奏会节目单,并在电台播出,从此有了名气。1934年,冼星海考入巴黎音乐学院高级作曲班,学习作曲兼学指挥,师从著名提琴家奥别多菲尔和印象派著名作曲家杜卡斯,写下了早期作品《d小调小提琴奏鸣曲》、《风》等。他是该班几十年来的第一个中国考生,由于衣着不够华丽,险些被法国门警所阻而不得入考场。考试后,主考老师杜卡斯代表全体评委宣布:“我们决定给你荣誉奖,按照学院的传统规定,你可以自己提出物质方面的要求。”冼星海只说了“饭票”两个字,就再也说不出话来了。冼星海在西方求学期间,饱受西方列强对弱小民族的歧视。1935年夏,他谢绝了巴黎音乐学院的挽留,回国投入抗日救亡。回国途经伦敦时,英国海关竟不准他入境,被扣几个小时。回国后,他曾指挥上海工部局的管弦乐队演奏贝多芬《第八交响曲》,可这个乐队从指挥到演奏者却没有一个中国人。冼星海从巴黎音乐学院学成回国成了名人。国民党想利用他写颂歌,惟利是图的商人也重金收买让他写“桃花窝里美人多”之类的商业歌曲,他都不为之所动。他深切体会到民族受压迫的苦难,从而走上追求革命的道路,并以音乐发出了解放的呐喊。1938年冬赴延安,1939年任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在延安时期,冼星海不仅在组织上入了党,艺术创作也达到了崭新的境界。在全延安没有一架钢琴的情况下,他完成了一生中主要作品的大部分创作,而且为党培养出一大批音乐干部。应该说,这也恰恰是他周围革命环境影响的结果。冼星海与聂耳一样,把音乐当成争取大众解放的武器,人民也在歌声中永远记住了他们。1940年因工作需要去苏联。不久苏德战争爆发,未能回国,被迫在阿拉木图定居,1945年10月30日病逝于莫斯科。

他坚持继承和发展聂耳的战斗传统,为人民音乐事业做出巨大贡献。冼星海是中华民族新音乐事业的先锋,一生中创作了200多首大众歌曲,如《救国军歌》、《到敌人后方去》、《游击队歌》、《在太行山上》;《黄河》、《生产》等4部大合唱;2部歌剧(其中一部未完成)、2部交响乐、4部交响组曲、一部交响诗、一部管弦乐狂想曲,以及许多器乐独奏、重奏曲和大量的艺术歌曲,还写了许多音乐方面的论文。

词作家

光未然(1913.11.1—2002.1.28),原名张光年,湖北省光化县人(现老河口市),现代著名诗人,文学评论家,著作颇丰。1927年在家乡参加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20世纪30年代初,在武汉读书,教书,并从事进步的戏剧文学活动。1939年1月率领抗敌演剧第三队由普西抗日游击区赴延安。1940年在重庆从事文艺活动,皖南事变后被迫出走缅甸,团结华侨从事反法西斯的文化活动。1942年回云南,后和李公朴、闻一多从事反帝反蒋的民主运动和诗歌朗诵活动。1945年由于国民党反动政府的迫害,离开昆明,次年由北平进入华北解放区,先后在北方大学艺术学院、华北大学文艺学院主持教学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任《剧本》、《文艺报》的主编,中国作家协会书记,第三、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常务书记。其作品除歌词《黄河大合唱》、《五月的鲜花》等以外,还有《街头剧创作集》、诗集《五月花》、长篇叙事诗《屈原》等等。创作背景

乐曲诞生于抗战最惨烈的那段日子,1938年11月武汉沦陷后,著名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剧三队,从陕西宜川县的壶口附近东渡黄河,转入吕梁山抗日根据地。途中目睹了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聆听了高亢、悠扬的船工号子。在次年1月抵达延安后,写出了《黄河》词作,并在这年的除夕联欢会上朗诵了这部诗篇。冼星海听后非常兴奋,表示要为演剧队创作《黄河大合唱》。在延安一座简陋的土窑里,冼星海抱病连续写作六天,完成了这部具有历史意义的大型声乐作品《黄河大合唱》。之后,在延安陕北公学大礼堂首演,引起巨大反响,很快传遍整个中国。

原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李焕之,回忆当年在延安演出《黄河大合唱》,有这样一段很生动的描述:“在物质条件极缺乏的边区,要组成一个完备的乐队是谈不上的,当时有什么乐器都尽可能地用上,除了三、四把小提琴外,就是二胡、三弦、笛子、六弦琴和打击乐器。没有谱架,就用木板搭起当谱架。没有低音乐器,就自己动手制作。你看那乐队的右角,立着一具新的“武器”,那是用汽油铁桶改造的低音胡琴,它发出了雄浑且带有金属共鸣的声音,歌唱黄河的宏伟气概;你再看在这具新式“武器”的侧面,又是一具新型“武器”,它是一个大号的搪瓷缸子,里面摆了十几二十把吃饭用的勺子。当“黄河船夫曲”的朗诵“那么你听吧!”一完,指挥者的手臂一挥,这具新式打击乐器就发出“哗啦哗啦”之声,与管弦、锣鼓齐鸣,配合着合唱队的“咳哟,划哟!„„”,烘托出万马奔腾之势。

或许在今日重温一下冼星海于一九四三年至四五年间,在苏联所写的“创作札记”中关于创作《黄河大合唱》的经过,对欣赏这部作品会有更深刻的体会:

“这首大合唱在一九三九年三月二十六日写,三月三十一日完成,写于陕北抗日根据地的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时际演剧第三队来延,光未然同志把黄河歌词写好后即交我去谱,写成后由第三队邬析零指挥,四月十三日第一次在延安陕北公学大礼堂演出,其后鲁艺周年纪念晚会在五月十一日和十二日举行了两次表演,均得延安各界的好评。

以后延安遇到有大的晚会,如欢迎周副主席、朱总司令、邓宝珊将军、茅盾、沈志远和蒙古代表及国民政府的调查团、慰劳队、西北摄影团等,都是以《黄河大合唱》为中心。这曲是在鲁迅艺术学院一个小窑洞(鲁艺旧址)里写成的,为着第三队要离延安,我就以五、六天的时间连总谱和合唱写成了。因为各地不论前线和后方都欢迎这个大合唱,所以我老早就有意思把它写成五线谱,用交响乐队伴奏合唱,比较简谱所写的更好些,但因为忙于教务和创作,一时未能执笔。但一九四一年春,我很顺利地把它完成了。这种配器法是欧美和各国都可采用,比较以前的简谱更国际化,但同时这个作品是民族形式和具有进步的技巧。这大合唱在延安演出时曾屡次由我指挥,合唱队由一百起增加到五百,乐队二十余人,多用中国乐器。大礼堂几乎容纳不下,声音远远可以听到。

还在延安的时候,人们就告诉我,重庆和国内各报都有说及《黄河大合唱》是抗战期中新音乐的创举。当我一九四零年夏天在西安办事处时,萧三告诉我,他的老婆在莫斯科看到了英文报报导我和《黄河大合唱》;苏联名记者和摄影师卡尔门先后在“国际文学”和一九四零年莫斯科出版的“旗帜”写了一篇文章,名《在中国的一年》,其中也有关于我和《黄河大合唱》的评论。我当然不会因为这样就满足。尤其是有一天,吴玉章同志当全体鲁艺术学生教员集合时,说及我的努力和《黄河大合唱》得到国际上的嘉许,我听了之后,自问渐愧,因为我历年所想创作的作品,一方面要多产,一方面又要精练,一个《黄河大合唱》的成功在我不算什么,我还要加倍努力,把自己的精力、自己的心血贡献给伟大的中华民族。我渐愧的是自己写得还不够好,还不够民众所要求的量!

因此我又写了第一交响曲《民族解放》和其他作品,但我还要写,要到我最后的呼吸为止。我不曾忘记丹第八十三岁临死前还对我们说,他想写作,仍想完成他关于理查特·瓦格纳的文章!罗曼·罗兰七十三岁的时候仍想学习俄文,因为他发现俄国文学的宝藏。贝多芬临死时说:‘我不过写了几个音符„„’我是什么东西呢?比较他们差得多了,还不更努力么?”

谈《黄河大合唱》的版本

《黄河大合唱》有五个版本。一个是“延安版本”,是冼星海在延安用简谱写的。因为当时延安条件非常艰苦,要组成一个真正的管弦乐队是不可能的。当时只有几把小提琴,剩下的就是二胡、三弦、笛子、吉他、口琴之类的乐器,大多数人都不能识五线谱,所以就用简谱。第二个版本是“苏联版本”、是冼星海在前苏联重新配器的一个版本,在主旋律及声部上也作了一些调整。第三个版本是“上海乐团版本”,就是李焕之1987年根据冼星海的“苏联版本”为上海乐团改编的一个版本。第四个版本是“中央乐团版本”是1975年严良堃等人根据冼星海的延安版本重新配器的版本。这个版本影响最大,传播最广。今天,大家能听到的就是这个版本。第五个版本是钢琴伴奏版本。这个版本是由瞿维来编订的,主要是为演出方便而改编的。

《黄河大合唱》自诞生以来,在历史的风雨中历经磨难和坎坷。这部民族的杰作在大陆和台湾,都曾遭到禁演的厄运。1949年后,台湾禁演了。台湾在1989年的7月7日才允许上演了,但是将“太行山上打游击”一句改为“敌后齐心打游击”,将“新中国”改为了“全中国”。1991年,台湾的一个合唱团来北京与中央乐团同台演出《黄河大合唱》,在中央乐团排练厅排练时,当“黄河奔流向东方”一句一唱出,大家的心里激动极了。这是《黄河大合唱》在两岸隔绝了40多年后,首次有台湾的合唱团来大陆演唱。大家的心又连在一起了。

而在所谓的“文化大革命”中,《黄河大合唱》在大陆也被禁演了。那时,《黄河大合唱》被认为歌词美化了“国统区”,歌颂了王明路线。但是,当年毛主席看演出时大喊了三声好,这一事实又是不可否认的,因此,《黄河大合唱》“出身不好,表现还可以”,有人就提出改词,将“张老三,我问你,你的家乡在哪里?”改成“指导员,我问你,今天有什么好消息?”周总理说,歌词是历史,不要改了,江清说,留曲不留词,这样《黄河大合唱》就被“腰斩”了。当时在舞台上除了几个“样板戏”外没有什么可上演的,于是就有人用《黄河》的曲调创作了钢琴协奏曲《黄河》。

1975年,在冼星海逝世周年之际,冼星海的夫人,在中央音乐学院的钱韵玲同志给中央写信,请求上演《黄河大合唱》,当时正值邓小平同志主持工作,很快就得到了毛主席的批示;“原曲原词演唱黄河”。这样就举行了“冼星海、聂耳作品音乐会”。当时“四人帮”的势力还不许用“纪念”两个字。演出任务交给了中央乐团,于是就产生了“中央乐团演出版”。

这里要谈谈为什么产生这个版本。

星海当年创作时延安的条件很简陋,配器是有什么用什么,口琴、笛子、风琴、二胡、小提琴、大提琴,还有将锅盖拿来当打击乐。这就是《黄河大合唱》的“延安版”。在1945年秋,苏联准备演出这部作品。当时苏联和解放区没有正式的外交渠道,乐谱还是李伯钊同志送到南京军调处后,用宋美龄专机运去的。星海曾因战事而滞留在了哈萨克斯坦,穷困潦倒,当时星海刚刚从哈萨克斯坦辗转来到莫斯科,准备回国。此时他的身体极度虚弱,到了莫斯科就一病不起了,他就是在这种状态下为这次演出作大乐队的管弦乐配器的,事实上他此后不久就去世了。此时,他是很力不从心的,一些配器效果、和声效果他无法作仔细的推敲,因此很不清晰。例如,弦乐的拨弦安排到第七把位,到了贴近琴码的地方了。效果是很不理想的。1949年全国解放鲁艺进城后,由李焕之对“莫斯科版”的配器做了一些修改演出了,这就有了“进城版”,以及后来的“上海版”。这两个版本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善。在五十年代,作曲家汪立三还因为说过“冼星海的《黄河》配器不好”的话而被打成了右派。

从维护这部伟大作品的角度出发,使其能更好地流传,1975年的演出决定对谱面上遗留下来的问题做处理,从根本上改善配器的效果问题。当时成立了一个修改的班子,由我主持。上面规定其成员一定是要从延安过来的,我提出,许多音乐学院的中青年作曲家在配器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并且他们之中有人就是延安的后代,为什么不吸收他们来参加呢?这样就组成了一个有施万春、田丰、盛礼洪等人参加的班子。这个版本较为成熟,参加演出的所有乐手都很高兴。此后这个版本就被广泛使用了。其后众多文艺团体,像中央歌剧院、上海乐团、上海歌剧院、中央广播乐团、新影乐团、广州乐团、天津交响乐团等,在演出中都相继采用了。中央乐团和上海乐团分别用这个版本在海外发行的两张唱片都获得了“金唱片”奖。这个版本在海内外广泛地流传开了。

这个版本也有争议之处。有人问为什么将“黄河之水天上来”一段中的三弦独奏改为了琵琶独奏?对此,陈云同志就说过:“当年(冼星海创作之初)只有李鹰航一个人会弹三弦,如果有一个会弹琵琶的也就用琵琶了。”所以,琵琶的艺术效果还是好的。有人说这样里面的《满江红》曲调不清楚了,其实改编后是将《满江红》变奏了,用变奏形式应该说是更好的,符合冼星海借鉴不留痕迹的风格。

结构介绍

这部作品以黄河两岸人民的英勇斗争为题材,表现了在抗日战争年代里,中国人民的苦难与顽强斗争。歌颂了伟大的祖国和勤劳勇敢的人民。作品气势宏伟,音调清新、朴实,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时代精神。作品用朗诵作为主线连接起来,它的主题是:抗日救国。

全曲由《序曲》(管弦乐)、《黄河船夫曲》(混声合唱)、《黄河颂》(男声独唱)、《黄河之水天上来》(配乐诗朗诵)、《黄水谣》(女声合唱)、《河边对口曲》(对唱、轮唱)、《黄河怨》(女声独唱)、《保卫黄河》(齐唱、轮唱)和《怒吼吧!黄河》(混声合唱)八个乐章组成。

各个乐章都有相对的独立性,相互之间在表现内容、演唱形式和音乐形象等方面构成鲜明的对比。同时,全曲又由表现中华民族解放斗争的基本主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几个基本音调始终贯穿于整个大合唱,在音乐布局上以《序曲》呈示基本主题、首尾合唱呼应、中间各乐章交替发展和末乐章的总结概括,以及每乐章之前的朗诵为先导等,使整个作品具有高度的统一性。音乐语言明快简练、通俗易解并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合唱手法丰富多彩和乐队的交响性发挥,全曲的宏伟规模和所表现出的英雄气概,构成了这部作品具有独创性的艺术特色。作品赏析

《黄河大合唱》气势磅礴,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全曲包括序曲和8个乐章,并由配乐诗朗诵和乐队演奏将各乐平连成一个整体。各个乐章从内容到音乐形象又具打相对的独立性,乐章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作品以抗日和爱国两个主题为中心。从深厚的情感和感人的艺术形象上一步步展开,直至宏伟的终曲,激荡的感情浪潮发展到了最高点。

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是一首混声合唱。这里运用了黄河船夫号子的音调素材。这一乐章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描绘了船夫们与风浪搏击的场面,音乐充满战斗的力量。第二部分是根据开始的主题旋律,拉宽了节奏、放慢了速度,表现船夫们穿过了急流、靠近了河岸的那种欣慰。这表明,中国人民尽管处在艰难抗战之中,但已看到了胜利的曙光。第三部分,音乐又回到了乐章开始的速度上,但又由强渐弱,由近到远。这一乐章通过黄河船夫与急浪、险滩的搏斗,象征着中国人民与日本帝国主义日趋激烈的民族矛盾。

第二乐章的《黄河颂》,是一首男中音独唱曲,表达了诗人对黄河——母亲河的赞美。这一乐章由三个乐段构成。开始乐队奏出一个音域宽广、气息深长的引子,这就是这一乐章的主题,显示出了黄河的雄伟气魄。接下,男中音唱出了内心热情的赞美。这里唱出了黄河的源远流长和曲折婉转,它象征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幅员辽阔。第二段从“啊、黄河”开始,进入一个热情澎湃的音乐段落,这里歌颂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及其光荣的革命传统。接着又来了一个“啊、黄河”。这是一个激情的甩腔,音乐上更加热情昂扬。似乎在说,中华民族站起来了,我们不畏强暴、不怕牺牲,誓与外敌斗争到底。此时音乐到达高潮。跟进来的第三个“啊、黄河”使音乐进入第三乐段,这时音乐变成4/4拍,气息宽广,像黄河一样奔流而下。这个章表达了诗人对黄河的赞美,但又将黄河形象地比作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因此,这里对黄河的赞美也就是对中华民族的赞美。

第三乐章《黄河之水天上来》,是一个配乐诗朗诵。原来是由三弦伴奏,后来改为由琵琶伴奏。这个乐章,冼星海吸取了《义勇军进行曲》《满江红》的音调素材,讲述了民族的灾难,也歌颂了民族的英雄。是诗人进一步对黄河、对中华民族的赞美。同时也暗示着黄河或者说是中华民族将面临一场劫难。但遗憾的是,我们今天在音乐会上很难听到这一乐章了,因为考虑到演出效果,它常常被省略!

第四乐章是《黄水谣》,是女声二部合唱。这是一首民谣体的三段体歌曲,其曲调非常优美动人,把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祖国的无限深情表达得淋漓尽致。第一段展现出黄河两岸人民安宁、平静的生活,音乐十分流畅,也显得十分祥和。中段情绪急转直下,“自从鬼子来,百姓遭了殃„„”。这一段表现日寇入侵中国,践踏祖国的大好河山,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第三段是第一乐段的再现,但在情感上则变得压抑和悲凉。这一乐章是全曲中的一个转折点,整个作品的悲剧性和戏剧的矛盾就此展开。

第五乐章是《河边对口曲》,是一个男声二重唱及混声合唱。采用了乐段反复的民间音乐结构形式,音乐吸取了山西民歌的音调,采用锣鼓伴奏的方法。整个乐章是两个流亡者的对话。这里作者借两个流亡者的对话,讲述了全国广大流民、颠沛流离、背井离乡的悲惨遭遇。引出合唱发出“打回老家去”的呐喊。

第六乐章《黄河怨》,是一首女声独唱。用悲惨缠绵的音调唱出被压迫、被侮辱的沦陷区妇女的痛苦的哀怨。这一段是一个绝望的妇女的内心独白。这个妇女的丈夫流离失所,不只去向,她的儿子也被日本鬼子杀死了,自己又被鬼子给糟蹋了,最后不得不跳入黄河母亲怀抱自杀而死。作者之所以有这样一个构思,就是想通过一个妇女的死来激发全国人民的斗志。在整个《黄河大合唱》中,这是戏剧性最强的一段,作为一首独唱歌曲,技巧性非常强,是检验女高音的“试金石”。

第七乐章《保卫黄河》,是一首轮唱、合唱歌曲,是人们最熟悉的一首。这里采用了“卡农”的复调手法,给人一种此起彼伏、群情激奋、万马奔腾的艺术效果。首先是二部轮唱、然后是三部轮唱,并穿插了“龙格龙”的衬词,增强了音乐的气氛,使人感觉到抗日的力量不断发展壮大和势不可挡。

第八乐章《怒吼吧黄河》是一个混声合唱歌曲,它是整个作品的主题思想的概括和升华,也像是一个回顾,用富于诗意和浪漫色彩的笔调,充分表达了中国人民终将打败日本帝国主义的必胜信心。“黄河在怒吼”、“扬子江在怒吼”、“珠江在怒吼”描述了全民抗战的战争态势。最后发出了“战斗的警号”,这一句被多次重复,整个音乐给人以巨大的号召力,无疑是向法西斯、侵略者的宣战!

整个作品虽然没有像歌剧那样,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但它却有一个严密的戏剧性构思,给人一种强烈的矛盾冲突。这个矛盾冲突就在于开始时的人与自然的冲突,是船夫与险滩、急浪的搏斗,后半部分是中华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冲突。但二者是相呼应的,即通过人与大自然的搏斗,表现出中国人民的英勇顽强,进而为中国人民战胜日本帝国主义、民族矛盾得以解决作了铺垫。整个作品就在于展示这个矛盾(《黄水谣》)、激化这个矛盾(《黄河怨》)、解决这个矛盾(《保卫黄河》)。这种矛盾的展示、激化、解决正是其戏剧性所在。

《黄河大合唱》在海内外的影响

《黄河大合唱》第一次在国外的演出,是1942年在缅甸曼德勒的云南会馆,由缅甸华侨战工队合唱团演出,连演了三天,由赵沨指挥,李凌任艺术指导,仍旧是光未然朗诵。

这里再提几次在《黄河大合唱》的历史上较为重要的演出。

1949年,纽约联合国大会上,由美国人演出了英文版的《黄河大合唱》,“黄河颂”一段由著名的黑人男低音歌唱家保罗"罗伯逊演唱(注:他因演唱音乐剧《演出船》中的“老人河”一曲而出名)。

1956年,在莫斯科演出了《黄河大合唱》,由全苏交响乐团和合唱团演出,李德伦指挥,郭淑珍演唱“黄河怨”一段,严良堃担任了艺术指导。那次郭淑珍唱中文,合唱团唱俄文。有意思的是,那次的俄文将“黄”字分成两个音节发出,“hu”-“ang”。

1964年,日本人在神户演出了《黄河大合唱》,是用日文唱的,据说在翻译“自从鬼子来,百姓遭了秧”一句时,他们还问“鬼子”是什么意思。

自严良堃于1979年带中央乐团出国演《黄河大合唱》以来,已经带队出去指挥了一二百次了。解放后总共出去指挥了有四五百次了。有的是他带队出去,有的是海外请他去。有港澳台、有日本、澳大利亚,有美加等。有时在国外演出《黄河大合唱》,观众的情绪比在国内还激动。1985年,在香港举行的“黄河音乐节”上,演出了一次香港最大规模的《黄河大合唱》,演员达千人。

1995年,是抗战胜利50周年。赴美定居的原中央歌剧院指挥姚学言带来一个规模庞大的美国合唱团来北京演出,外国人到中国唱《黄河大合唱》这是首次。同年在北京的首都体育馆,严良堃指挥了北京万名大学生唱了《黄河大合唱》,当时胡锦涛同志也来观看了。在广州,也举行了一次有一千五百人演出的《黄河大合唱》。

在过去,《黄河大合唱》的作用像号角一样,鼓舞人们去战斗,去斗争。而现在,她的作用是一种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例如有一次在旧金山,一个华人的集会上演出了《黄河大合唱》,有人向我说:“听完了《黄河》感觉腰杆子硬了,鼓起了我们的民族自尊心。”是啊,黄种人在那里有时候还是受歧视的。中国在近代史上多次反抗外来侵略,只有抗日战争是真正打败了敌人,获得了胜利,令敌人彻底投降了。还有一次在美国,碰到一位华人对严良堃说:“我过去也看过国内的‘笑星’组团来演出,看完之后哈哈大笑一通,晚上睡了一个好觉。但看完了《黄河大合唱》后的那一晚,我睡不着了。”在国外,来听《黄河大合唱》的华人阶层不同,地位不同,但心情是相同的。使馆的同志对我严良堃说:“华人分不同的团体,过去请他们来聚会要分开请,分五六批,而这次请他们来听《黄河》只需请一次,他们可以同在一起听。”一次在马来西亚演出《黄河大合唱》,演出完下起了暴雨,人们出不了剧场的门了,在躲雨的时间里,场子里的华人开始拉歌,有人唱起了抗日战争时期贺绿丁的一首抗战歌曲《保家乡》,他说这是他的爷爷教他唱的,要他不忘自己是中国人。在这种爱国情绪、民族情感的感染下,有人朗诵了一首当场写的诗,其中有一句非常精彩,诗的大意是说,我们每个中国人血管中流的血液就是黄河的支流,因此是“血通黄河水,曲通黄河声。”

《黄河大合唱》在艺术上和思想上获得巨大成功的原因

《黄河大合唱》之所以这样被每一个中国人所热爱,取得这样高的艺术成就和思想性,我认为有两点。

一是星海他将自己的个人出路放在了民族的出路中间。抗战期间香港的百代唱片公司曾邀请他过去创作像黎锦辉那样的流行歌曲,并开出两百大洋的月薪,当时一般的打工仔平均一个月才挣两块大洋。这相当于一百个打工仔一个月的工资。面对这样高的工资,星海不为所动,坚持投身到抗日救亡运动中去,搞他的抗日救亡音乐创作。他写的《黄河大合唱》到今天一分钱也没有拿。

1939年,他在延安的窑洞中埋头《黄河大合唱》的谱曲,六天六夜,终于完成了。这时光未然说:“你是广东人,我应该煲汤慰劳你。”可是那时哪有什么东西给他煲汤呀。于是光未然想办法搞到了一份 “高干特供”,二斤白糖,又买到一点肉,请他吃了一顿肉。

冼星海真正将音乐作为了争取获得民族自由解放的一种斗争手段和武器。二是《黄河大合唱》的艺术植根于中国的土地之中。自萧有梅和黄自从西方留学回来,开创了用西洋作曲技法谱写中国曲调的道路之后,在这条道路上真正获得巨大成功的是冼星海。他对西方的东西不是照搬,对西洋作曲技法的借鉴是不留痕迹的。他对民族的东西不是拿来贴标签,而是将所有民族的东西融会贯通在作品中。这些民族的东西我们听不出是采用了哪一首曲子,但一听就是我们中国的。例如“黄水谣”,它有“四季调”的音乐原素在里面,但又不是“四季调”。还有“河边对口唱”中张老

篇8:小学生黄河的演讲稿

一、以党建为核心, 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途径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全党都要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 倾听青年心声, 鼓励青年成长, 支持青年创业。广大青年要积极响应党的号召,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学阶段是青年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 高校党组织要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意义, 把“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始终摆在重要位置, 切实关注、关心、关爱青年大学生的成长发展。黄河科技学院的党组织充分发挥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 积极探索“以党建为核心、全面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1、完善大学生党组织设置。

结合民办高校实际, 不断优化组织设置, 扩大组织覆盖面。在学校规模不断扩大和专业设置不断增加的情况下, 积极推进组织建设, 由原来按院 (系) 设置学生党支部调整为按年级、专业或班级建立党支部。同时, 注重选好配强党支部班子, 特别是将政治上成熟、业务上精通、作风上务实的党员选为支部书记。党支部按照贴近学生思想、学习、生活实际的原则, 积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 充分发挥党组织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引领作用。

2、建立“大学工”工作机制。

整合组织部、宣传部、学生处、团委、社科部、党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等部门的思想政治教育职能, 成立学生工作委员会, 设置思想政治教育部、党建工作部、校园文化建设部、学生管理服务部, 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工管、各部门紧密配合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逐步实现教育、管理、服务、咨询和指导的一体化, 凝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 极大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3、切实做好党员发展工作。

大学生入党的过程, 就是深刻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 能起到“发展一个, 带动一片”的示范效果。在发展党员过程中, 学院坚持“三早、两抓、一严”的教育培养模式。“三早”即坚持早发现、早选苗、早培养, 着力扩大入党积极分子队伍。“两抓”是以党校和校卫队 (学生自律组织) 为抓手, 培养考察入党积极分子。“一严”是严格发展程序, 把好党员发展“入口关”。2008年以来, 黄河科技学院举办入党积极分子和发展对象培训班184期, 培训29472人次, 发展学生党员7449人, 截至2012年底, 学生党员比例占在校生的10.7%。党员的发展在学生中形成了靠拢党的组织、追求政治进步的良好思想氛围, 增强了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二、坚持全方位育人, 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强大合力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着力提高教育质量, 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这就要求高校既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又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 必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坚持文化知识学习与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使之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黄河科技学院面对大学生成长环境发生的明显变化, 以及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呈现出的新特点, 紧密结合学校实际, 着眼于全方位育人, 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大合力。

1、坚持课堂育人, 积极推进思政课改革。

思想政治理论课

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 必须发挥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 并不断推进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等方面的改革。在理论教学上, 采用案例分析、课堂讨论、专题讲座、课外调查等方式,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提高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实践教学上, 严格落实教育部规定的从本、专科思政课现有学分中分别划出2个和1个学分的要求, 认真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 为每一章节设计相关的实践活动, 使学生通过主观努力和亲身实践, 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内在素质。在考试方式上, 试行以理论考试为主、实践考核为辅的方式, 理论考核占60% (平时成绩20%、期中考试30%、期末考试50%) , 主要考核学生运用理论分析问题的能力;实践考核占40%, 主要通过观察法、谈话法、调查法、问卷法、评议法来考核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

2、坚持实践育人, 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 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 增长才干、奉献社会, 锻炼毅力、培养品格, 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学院制定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管理办法》、《社会实践活动评选表彰办法》, 每年都对学生社会实践工作作出具体安排, 积极开展社会调查、志愿服务、“三下乡”、“四进社区”等实践活动, 每次活动都派指导教师全程参与, 在时间、资金、交通等方面给予保证。从2000年开始至今, 学院每年暑假都派出志愿服务队深入农村进行科技、文化、卫生、法律等志愿服务, 目前已经在安阳、荥阳、延津20多个市县建立了社会实践基地。社会实践使大学生在实践中受到了教育、增长了才干、增强了社会责任感。

3、坚持环境育人, 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加强校园文化

建设, 提高环境育人功能, 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高校要努力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 不断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以加强校园绿化美化和校史文化墙、校训文化石等人文景观建设为重点, 不断优化育人环境。以主题教育活动为载体, 充分结合重大纪念日、重大事件、重大节庆日和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实际, 开展特色鲜明的主题教育活动, 如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建党90周年、十八大胜利召开, “树立诚信观、践行诚信事、争做诚信人”, “感知父母情、感悟自身行、回报父母恩”等活动。以每年一届的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为平台, 举办宿舍文化月、社团文化月、歌舞比赛、演讲比赛、辩论比赛、书画比赛等活动, 推进了校园文化的蓬勃发展。为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学院于2007年开设了“黄河讲坛”, 先后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戚发轫、湖南省作协主席唐浩明、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院长孙家洲等100多位专家学者、英雄模范、成功人士等来校讲学、作报告, 提升了校园文化的品味, 发挥了文化育人的作用。

4、坚持服务育人, 努力解决学生实际问题。

为学生办实事、

做好事、解难事, 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高校要坚持服务工作体现育人导向, 从学生学习、生活的一点一滴做起, 从学生反映的具体问题抓起, 不断满足学生的合理需求, 从而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服务理念。在行政管理上, 转变工作作风, 规范工作流程, 提高工作效率, 推进依法管理。在教学管理上, 从严治教, 改善办学条件, 提供优质教育服务。在后勤管理上, 增强服务意识, 提高服务技能, 提升服务质量。在实际工作中, 通过做好贫困生资助、毕业生就业服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工作, 努力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

三、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 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组织保证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指出:“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 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可见, 高校要搞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必须大力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黄河科技学院从选拔、培养、管理等方面入手, 积极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 提高职业化、专业化水平, 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保证。

1、坚持标准, 选配好辅导员。

针对在校生规模的成倍增长, 学院按照不低于1:200的标准配备专职辅导员, 在全国普通高校硕士毕业生中公开招聘辅导员, 严格选任标准, 采取统一组织笔试、面试和考察, 层层筛选, 优中选优的办法, 选拔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工作实、作风正的人担任辅导员。近年来, 学院新任辅导员的整体素质有了明显变化, 政治觉悟、思想作风、组织能力、群众威信、工作实效都有很大提高。

2、加强培训, 提高业务水平。

制定辅导员培养规划, 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强培训。积极选派优秀辅导员参加省级培训, 学院先后有50多人次参加全省高校辅导员培训班。强化校内培训, 启动校、院两级培训机制, 其中校级培训分为骨干辅导员的提升培训、新任辅导员的岗前培训和全体辅导员的日常培训。同时, 针对学生教育管理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 采用网上培训、以会代训、专题讲座、经验交流、学习考察等形式, 提高辅导员的综合能力, 使其进一步发挥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

3、严格考核, 实施量化管理。

考核制度是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有效措施。学院在实践的基础上, 制定了《辅导员量化考核办法》, 每学年对辅导员进行综合考核评定。按考核分数可将辅导员分为三级, 即90分以上为一级辅导员, 80分以上为二级辅导员, 70分以上为三级辅导员, 并按考核等级增加相应的薪酬。凡是低于60分的, 解聘或调离辅导员岗位。通过考核, 加强了对辅导员的宏观管理, 做到了及时了解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同时也是对辅导员的有效监督和有力鞭策。

4、提高待遇, 激发工作热情。

为稳定辅导员队伍, 应明确辅导员是教师队伍的一部分, 和教师一样在职称评定、报酬、福利等方面享有平等权利。为辅导员设立专门办公室, 配备电脑、打印机等办公设备。对长期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优秀辅导员, 可以优先评定职称或推荐到学校党政部门任职。这些措施的落实, 极大地激发了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他们以甘于奉献的工作精神、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贴近实际的工作作风、扎实有效的工作成果, 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注:本文系2012年度黄河科技学院立项课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研究》的部分成果, 编号KYSK201227。)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2004.

上一篇:拼音拼读比赛下一篇:父亲的病阅读文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