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传统文化的小学生演讲稿

2024-05-04

有关传统文化的小学生演讲稿(通用9篇)

篇1:有关传统文化的小学生演讲稿

有关传统文化的小学生演讲稿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有我们课本上学过的唐朝的唐诗,还有没学过的宋朝的宋词、元朝的元曲;我们经常提到的琴(古筝)棋(围棋)书(书法)画(国画);还有民俗节日(比如中秋、重阳、春节)等等都是我们的传统文化。不过我还是最喜欢中华成语。

就像我见过的陈汉东伯伯,他用成语接龙的方式把2008个成语围成五个环,象征着2008北京奥运的五环。

第一环是:天下第一、一脉相承、承前启后、后继有人-------意有未尽、尽忠报国、国利民福、福寿齐天。第二环是:天下为公、公正廉明、明心见性、性烈如火------意在笔先、先入之见、见物思人、人众胜天。

第三环是:天下一家、家见户说、说短论长、长命百岁------食不求甘、甘拜下风、风和日丽、丽日中天。

第四环是:天下大同、同心一意、意广财疏、疏财仗义------世代相传、传世之作、作威作福、福地洞天。

第五环是:天长地久、久负盛名、名副其实、实事求是------来去自由、由浅入深、深明大义、义薄云天。

陈汉东伯伯创作的中华成语龙,从天开始,以天结束形成了五个大圆环。不但很有意义,而且又好记又好玩。我想,这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吧。

生活中,我们处处可以感受到丰富多彩的民间工艺,如;剪纸,陶瓷;我们有古老的民族艺术,如;戏剧,国画;我们有独特的风俗习惯,端午节赛龙舟,元宵节闹花灯。。。不过我最喜欢春节。

“春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佳节。每到这个时候,家家户户都要聚在一起吃团圆饭。大街上张灯结彩,热闹非凡,家家户户贴着“倒福”,对联。老老少少,男男女女都穿上节日盛装,脸上个个都带着笑容,走亲串邻去拜年,一片详和的景象。大家见面第一句话都是恭喜恭喜。

“当当当。。。”随着新年钟声的敲响,烟花和爆竹便鸣起来。烟花一声巨响升到了半空中,一瞬间爆炸了,那爆炸的烟花,像是一朵美丽的莲花在空中展开了笑脸,又像无数的明亮而璀璨的流星,各式各样,五光十色,把天空点缀得格外美丽。场面,被笑声,鞭炮声,喊声,乐曲声合成美妙的旋律包围着人间,真是热闹极了。“春节”也是小朋友们最快乐的时候,因为大家既可以得到长辈祝愿的红包---压岁钱,又可以尽情地玩。

|

篇2:有关传统文化的小学生演讲稿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古人描绘的美好生活,仙鹤长鸣,神鹿奔跃,日月轮回,世代不息。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东方文化美德几千年长盛不衰,文化是民族的生命,文化与民族共生共存,只有民族文化的复兴,才有完整意义上的民族伟大复兴。道德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灵魂,也是民族的价值观,更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传统社会的美德教育往往最初从亲缘关系开始,靠的是世世代代传承下来。幼儿从小就感受到亲情的薰陶,是世代相传并不断调整和更新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风俗习惯;她既有强烈的历史遗传性,又有鲜活的现实变异性;她作为文化的基因,在每个中国人的血液中流淌;她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每个中国人和自己的后代。

一个民族特有的民族精神,既是对民族传统的继承,又要不断适应时代的需要,使历史与现实相联,使民族精神真正体现传统精神和。

民族精神“重在弘扬”、“重在培 育”,但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过程中尤其要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继承是前提,创新才是根本,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永恒动力。作为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仅有历史的传承是远远不够的。惟有创新,才能发展;惟有创新,才能不朽。历史没有止步,创新就不应该停止,民族精神也就不会终结。是与时俱进的精神,是历史性和时代性的统一,继承与创新的统一。它始终是发展的、前进的。在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每一个重要历史关头,都会孕育出新的民族精神。无论是人在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还是建设和改革年代形成的“大庆精神”、“精神”、“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等等,都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延续与升华,是人与时俱进的时代创造。

正是这种闪烁着时代光辉的民族精神,造就了一大批具有先进思想并顽强奋斗精神的杰出人物:林则徐、谭嗣同、瞿秋白、方志敏、鲁迅、雷锋、王进喜、、孔繁森,他们为振兴中华上下求索、矢志不渝,推动了历史发展和民族进步,深刻地改变着时代的面貌,他们高扬着鲜明的,挺起了坚强的民族脊梁。这就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力量。

汉唐气象,时代华章。与中华民族迈向现代化的雄健步伐相伴,一种昂扬向上、与时俱进的正在神州大地激越弘扬。

一部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正是一部浩气长存正气磅礴的绚丽诗史,在这个历史长河中,不断有正气人物,正气故事出现。在我们宏伟壮阔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英雄人物、英雄事迹也是层出不穷的,在他们的身上真正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美德和社会公德,也张扬着浩然的民族正气和民族精神,这些是我们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公民道德和民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在他们身上有没有优秀的民族精神,是关系到社会主义千秋大业的大事。因此,我们一定要切实加强对青少年学生民族精神的教育,努力把其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

族精神教育的生动教材。只有不断弘扬和培育符合时代特征的民族精神,并用它来哺育下一代,我们的民族振兴才会有希望。

爱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是中华子孙的美德,爱国更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一种生动的诠释。而中华民族精神则是中国革命胜利和建设的精神动力,是光照千秋的高尚情操,是伟大的中华之魂。

篇3:有关小学数学教材之文化特性研究

一、数学文化

(一) 数学文化的内涵

数学是文化发展与传播的重要工具, 因此, 数学知识的运用体现在生产及生活的各个领域, 以实际的物质形态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同时, 数学的理念也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 与人类的活动与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 它体现了人们探索世界的精神形态。数学知识通过特有的数学符号向世界展示了人们对于数学概念、数学规律的理解, 是集合了众多知识结晶的一门综合系统的学科。

(二) 小学数学教育

数学与人类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它也体现了一个时代、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我国对数学教育向来比较重视, 有专家学者指出:我国小学数学的教学难度在世界排名第一, 其难度高出欧洲小学两个年级[2]。然而, 我国的教学方式却出现了学生学习效率低下的问题。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方式过于单一, 课堂氛围比较枯燥无味, 不能充分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三) 小学数学教材与数学文化

教材是一门学科最重要的学习工具, 它是数学文化传承的主要形式。数学教材本身也是一种文化的体现, 它在文化知识的编排、数学思想的展示、数学实践的运用、印刷排版的设计等方面都体现了一定的文化特性。在不同的时代, 数学教材体现了不同的文化特征, 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象征和标志。邓小平同志曾说过:“教材要反映出现代科学文化的先进水平, 同时要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3]”只有将课程与文化融合起来, 才能将知识完整的传承下来, 开发学生更大的潜力。

二、小学数学教材的文化特性分析

(一) 小学数学教材的发展历程

小学数学的教程中最基本的教学内容就是计算知识的掌握, 让学生学习并运用基本的计算知识。当今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对计算知识的掌握,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信息科技水平的发展也离不开人们对计算知识的掌握。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对计算的要求大多以人工计算为主, 注重计算的步骤, 忽视了计算的原理。然而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科技的时代, 实际生活中大部分的计算都是由计算机完成。为了迎合时代的需求, 数学教材也应作出相应的改革。让学生在学会基础运算的基础上, 学会看图和分析数据, 利用计算机技术增加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以及对数据的整理概括能力。在第三次教材改革中, 针对信息化时代的现状, 小学数学的教材也作出了相应的改动。

(二) 小学数学教材的文化特性分析

1. 教材内容的分析

小学数学教材必须通过文本信息来体现其中的文化特性, 它是数学文化的主要载体。在文化载体中, 符号是意义的表现工具, 语言则是最主要的符号[4]。只有透过语言文字, 才能更深入的理解文化。在教育体制改革的形势之下, 小学数学的教材中也渗入了更多生活化的信息, 体现了当代社会的人文精神。小学生可以透过教材中所列举的实际案例来了解社会的发展现状, 并从中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

2. 教材结构的分析

教材的结构设计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征, 我国数学教材的难度较国外明显偏大, 其中承载了大量的信息量。小学生在学习时明显感觉吃力, 也严重阻碍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近年来, 小学生的课外作业难倒一大片家长的事件不胜枚举, 也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反响。这种现象也是新课程改革下不断尝试的结果, 事实证明, 只有遵循学生学习发展的规律, 适当的进行改革创新, 才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并运用数学知识。因此, 教材结构的设计必须合理且多样性, 全面的向学生展示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并学会用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解决新的数学问题。

3. 教学方法的分析

教材的编制必须具有一定的完整性, 因此, 在进行教材设计时, 不仅具有基本的教学单元, 还有课后练习单元、趣味知识扩展单元以及数学游戏环节。在每个单元的内容下都体现了一定的数学方法, 尽量在各个环节中将数学方法多样并广泛的展示。在这种教材编制的思想之下, 可从根本上解决教师教学困难的问题, 也可与高年级的数学知识起到很好的衔接作用, 开发了学生的扩散性思维, 激发了学生的潜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 在教学制度改革的大背景之下, 小学数学的教材也不断革新。数学教材是教师教学以及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 不仅要将数学文化充分的表现, 还要呈现出当今社会科学文化的特性。为了保证小学数学教材的文化特性, 必须从教材内容、教材结构以及教学方法三个方面进行考虑, 充分体现小学数学教材的文化性和多样性。

参考文献

[1]谭小军, 秦路, 黄璜等.我国小学数学教材多样化建设的思考[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4, 39 (6) :134-137.

[2]李进.浅谈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蕴含的数学文化[J].读写算 (教育教学研究) , 2014, 26 (25) :121-121.

[3]戚利萍.小学数学教材中阅读材料的数学文化价值[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10, 12 (5) :121-123.

篇4:与传统节日有关的文化词语探析

关键词:词语文化节日美国社会语言学家恩博曾这样说过:“一个社会的语言能反映与其相对应的文化,其方式之一则表现在词汇内容或者词汇上。”常敬宇在《汉语词汇与文化》中提出文化词汇并给其下了定义:“是指特定文化范畴的词汇,它是民族文化在语言词汇中直接或间接的反映。”他还对文化词汇的两大特点作了进一步解释:“一是文化词汇本身载有明确的民族文化信息,并且隐含着深层的民族文化的含义。文化词汇的另一特点,是它与民族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有各种关系,有的是该文化的直接反映,如龙、凤、华表等;有的是间接反映,如汉语中的红、黄、白、黑等颜色词及松、竹、梅等象征词语;有的和各种文化存在着渊源关系,如来自文化典籍的词语及来自宗教的词语等。”下面我们从重要传统节日的文化词语入手,按照时间顺序,分析其构词方式及文化意义。

一、与春节有关的文化词语

(一)构词方式

春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最看重的节日,与春节有关的文化词语有守岁、春联、拜年、年货、贺年卡、饺子、年夜饭等。这些词的构词方式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偏正型:前一词根修饰、限制后一词根。如:门神、鞭炮、春联、桃符、年画、年货、年夜饭、贺年卡、压岁钱。

动宾型:前一词根表示动作、行为,后一词根表示动作、行为所支配、关涉的事物,又叫支配式,如:拜年、守岁、爆竹。

附加式:由词根和词缀构成。词缀在词根前的叫前缀,在词根后的叫后缀。如:饺子。

(二)文化意义

由春节衍生的这些文化词语都传递着年味,与人们的所做所愿密切相关。“年”,《说文》:“谷熟也。《春秋传》曰:大有年。”甲骨卜辞中“受年”即为获得好收成之义。我国古代以农业生产为主,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是百姓最看重的,谷物成熟呈现一个周期,因此“年”是集时间词与收成义于一体。按照汉族的传统习俗,春节全家人要团聚庆祝新年的到来。我们将这些文化词语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分析它们的文化意义。

(三)传统习俗

春节的前一天晚上为“除夕”,俗称“大年三十”。除夕之夜,人们整晚不睡,这叫“守岁”,除夕一过便是人们常说的“一夜连两岁,五更分二年”。立春一般在春节前后,俗语“一年之计在于春”也强调了新的一年的开始。春节前一天,人们会贴年画、春联来装点房子,使整个节日都洋溢着幸福美满的气氛。最丰盛的当属年夜饭,人们会准备不同种类的食物,边欣赏电视节目边享受美味佳肴。凌晨一到,人们便开始辞旧迎新,燃放鞭炮,迎接新的开始。还有一个关于“年”的故事传说,每到初春叫“年”的魔怪就会来伤害人,为保平安,人们燃放鞭炮使其远离。春节这天,小孩子门会收到长辈的礼物,那就是压岁钱,都是吉祥平安的寓意。拜年也是春节的传统习俗,形式也多种多样,尤其随着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拜年方式变得多样化,短信、电话、邮箱、微信、微博替代了古老的拜年方式——向长辈磕头跪拜,向同辈拱手作揖,赢得年轻人的青睐。中国是世界上最先使用贺年卡的国家。贺年卡由古代的谒刺发展而来,相当于今天的名片。宋代王安石《元日》一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便是对春节最真实的写照。

(四)传统食物

春节的传统食物非饺子莫属。饺子起源于东汉时期,为医圣张仲景首创。张仲景用面皮包上一些祛寒的药材用来治病,避免病人耳朵上生冻疮,此时饺子是药用。三国时期,饺子已经成为一种食品,被称为“月牙馄饨”。据三国魏人张揖著的《广雅》记载那时已有形如月牙称为“馄饨”的食品,和饺子形状基本类似。

辞旧迎新、寄寓美好,人们怀揣着新的愿望迎接新年,所以这些与春节有关的文化词语都与“年”“岁”“春”之义息息相关。

二、与元宵节有关的文化词语

(一)构词方式

元宵节是农历正月十五日,因为这个节日是在晚上过,夜晚又称“宵”,因此得名元宵节。与元宵节有关的文化词语有猜灯谜、观灯、赏花灯、吃元宵、放焰火等,其构词方式均为动宾型。

(二)传统习俗

正月十五点灯是汉明帝提倡佛教,对佛表示尊敬之举,流行至今。张灯最初是为人们的生殖目的服务,是祁子也是祁年。现在每逢元宵佳节,各大公园、商场都会张灯结彩,赏花灯、猜灯谜让人乐在其中,感受着节日氛围。

(三)传统食物

元宵节的代表食物是元宵,又称作汤圆,含“团圆”的意思。“元宵”是一种用糯米粉制作的圆形状食物,可以包上各种不同口味的馅,煮熟或者炸熟即可。元宵节还在年节内,等于年还没过完,家家吃汤圆,象征着团团圆圆、甜甜蜜蜜,都传达着美好的寓意。

三、与清明节有关的文化词语

(一)构词方式

清明节一般在阴历三月份,阳历四月五日前后。与清明节有关的文化词语有扫墓、祭祀、折柳、插柳等,祭祀构词方式属于联合型,其余均为动宾型。

(二)文化意义

《岁时百问》:“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最美人间四月天,一切生物都开始苏醒,焕发着青春与活力,清新明朗。清明的前一天为寒食节,关于寒食节还有一个历史典故。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在外逃亡时,介子推与他患难与共,对重耳十分忠诚。后来重耳当了国君,要重赏介子推,此时介子推在山中过着隐居生活,不肯出来受赏。晋文公为逼介子推出山,放火烧山,不料介子推终不肯出山,抱树被活活烧死,晋文公悲痛不已。为纪念介子推,将其被焚之日定为寒食节,家家户户禁烟火,吃糟糕、蒸饼之类的寒食。由于寒食节也为传统祭祀的日子,与清明节相差一天,也都列入清明节之列。因此清明节主要内容是为祖上祭扫坟墓,以此祭奠先人,寄托哀思。可以看出,节日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体。

四、与端午节有关的文化词语

(一)构词方式

端午节为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为“初”的意思,又叫端五节。与端午节有关的文化词语有粽子、香包、彩绳、赛龙舟等,其构词方式分以下三种:

偏正型:香包、彩绳

动宾型:赛龙舟

附加式:粽子

(二)文化意义

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传说都与纪念诗人屈原有关。粽子,又叫“角黍”“筒粽”。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被称为广东碱水粽。历史上关于粽子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南朝梁人宗懔《荆楚岁时记》:“屈原以是死于汨罗,人伤其死,所以并将舟楫以拯之。今竞渡是其迹。”话说当年屈原投身汨罗江之后,百姓感叹哀伤,空有抱负的屈原就这样离开楚国,是国家的损失。所以百姓为使屈原免受鱼虾侵食,就纷纷将米粮投入江中,希望鱼虾只顾吃这些米粮而不损伤屈原肉体。之后,据古书记载,是屈原托梦给百姓说,米粮投入江中实则被江中的蛟龙所食,如果用艾叶包裹,再绑以五色绳,则可以免遭蛟龙吞食,这才有了后来的粽子。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香药、朱砂、雄黄,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颜色各异,玲珑可爱。

五、与中秋节有关的文化词语

(一)构词方式

endprint

中秋节为农历八月十五日,又称八月节。俗语“月到中秋分外圆”,所以与中秋节有关的文化词语都与“月”有关,如祭月、赏月、拜月、月饼等,前三个词语的构词方式为动宾型,月饼构词方式为偏正型。

(二)传统习俗

中秋之夜,月明且圆,因此人们常把月圆看作是团圆的象征,苏轼《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传达的正是团圆之义。至宋代,中秋节发展成为群众性的传统节日。中秋节与月有关,当然也有许多美丽的神话传说,如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等。中秋正值赏月好时节,所以“今夜月明人尽望”。

(三)传统食物

拜月、赏月是传统习俗,当然少不了传统食物——月饼。传说月饼起源于唐初,但“月饼”一词最早在南宋文献出现。如今月饼的口味多种多样,中秋节馈赠月饼已成为一种礼节,这些都传达着人们对传统节日的重视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六、与重阳节有关的文化词语

(一)构词方式

重阳节为农历的九月初九,“重阳”一名来自《易经》八卦,将“九”定为阳数,两个九即为两个阳,所以称“重阳”。与重阳节有关的文化词语是从古代沿袭下来的,如登高、赏菊、插茱萸等,其中登高、赏菊构词方式为动宾型,茱萸为叠韵的单纯词。

(二)文化意义

人们的所做都与所愿息息相关。相传重阳登高是为了祛除祸灾,健康长寿,加上重阳时节正值秋高气爽之际,登高观景,本身就是一种享受。唐代诗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以及孟浩然《过故人庄》中“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等诗句,都真切地描写了重阳节登高、赏菊、插茱萸的文化传统。

七、与腊八节有关的文化词语

(一)构词方式

腊八节是指农历腊月的初八,它是一个民俗化的宗教节日。与腊八节有关的文化词语有腊祭、腊八粥等,其构词方式均为偏正式。

(二)文化意义

远古时期,汉民族在冬季用猎获的禽兽祭祀天地,来祈求福寿。杜台卿《玉烛宝典》:“腊者,猎也,猎取禽兽以祭先祖。”以此来看,古代“腊”与“猎”同义。关于腊八粥,常敬宇《汉语词汇与文化》:“传说腊月初八是佛祖释迦牟尼的成道日。在成道的前一天,为寻求人生之道,走遍名山大川,因长途劳累,饥渴难忍昏倒在地。这时一个牧女赶到用乳粥喂他,才把他救活。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静坐沉思,于腊月初八得道成佛。寺院僧侣为了纪念此事,每逢腊月初八取香谷杂粮煮粥供佛,称为‘佛粥或‘五味粥。”现在的腊八粥也是放入各种各样的粮食及糖类、红枣,象征着五谷丰登。

八、结语

综上来看,传统节日有其自身的风俗习惯,而且这些方式都包含在所形成的文化词语中,使词语传递着文化色彩。只有结合文化,才能更透彻理解这些与传统节日相关的文化词语的真正内涵。汉语词汇是汉文化积淀形成的活化石,我们必须从汉文化中找到相关词语的源头,寻根问底。

参考文献:

[1]常敬宇.汉语词汇与文化[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2]杨琳.中国传统节日文化[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

[3]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篇5:有关弘扬传统节日文化的演讲稿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同时也是中国人情感得以释放、心理诉求得以满足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一年一度的狂欢节和永远的精神支柱。中国人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在春节这一天,人们都尽可能地回到家里和亲人团聚,表达对未来一年的热切期盼和对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福。春节还与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12月,国务院公布了《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将春节、元宵节、重阳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几个重要传统节日纳入国家假日体系,这对传承和弘扬传统节日的文化,以及整个社会生活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以说,每一个佳节都寄托着华夏儿女源自民族本性的希望和祝愿,都是民族亲和力和凝聚力的体现,传统节日赋予我们的不仅仅是节日,而更是一种文化,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必是一个民族的自豪和心结。

然而,一个严峻的现实摆在我们面前,很多的传统节日已经被新生代忽略了。大家对西方的节日过分偏爱:平安夜摇曳的烛光,黯淡了除夕夜盛放的烟火;情人节浪漫的气息,吞没了“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重阳节的哀伤。现在,还有谁记得“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的寒食节?又有谁留心“七夕今宵看碧霄,牛郎织女渡鹊桥”的少女节?前些年韩国人将端午节申请为世界文化遗产,这更是我们的尴尬,因为韩国江陵端午祭起源的时间较中国的传统端午节晚一千多年,但我国却在这次国际性的传统文化申遗中落败,这从中反映出我国的传统文化已经流失与退化,这不得不引发我们的忧虑。

但感叹是没有意义的,我们应该从自身做起,从我们青少年做起,共同来传承传统文化才是实在的。因为,文化不仅是一个民族的传统,它还是一种尊严,我们不能眼看着中国传统文化一点点消亡。当我们站在圣诞的霓虹灯下,不要忘记在除夕陪陪家里的父母亲和祖辈们;当我们在万圣节狂欢的时候,不要忘记在中秋节与家人坐在一起赏月团圆;当我们过着洋节日的时候,不要忘记和亲人们一起度过每一个有意义的传统节日。

篇6:有关传统春节的演讲稿怎么写

大家上午好!

很荣幸我能站在这个讲台上发言.首先要感谢公司,为我提供这个平台;其次要感谢公司领导,感谢他们给予我的关怀;再次感谢我的同事,感谢他们给予我的帮助和支持。

转眼间,20xx年已经过去,这一年,是公司在各方面不断完善、稳步发展的一年。在这一年里,我们各位员工都能融洽相处。工作上我们互相帮助、互相指点、共同探讨,愉快地开展了一项又一项的工作。

我们曾为了完成共同的目标,而一起努力过,就像制作标书、方案、合同,为了能让公司取得更优越的成绩,我们曾一起加班,财务部加班无数。与此同时,部门经理也陪伴着我们,同大家一起加班,一起吃饭,直到我们完成工作为止。那一刻是多么的温磬。为了使我们融入到集体中来,公司还特意邀请了董萌老师为我们培训。

当我们在工作上遇到困难时,总会团结一致,群策群力,解决难题。而遇到急于处理的问题时,其他同事都是不分彼此,主动地帮助做一些复印、打印、抄写或装钉等力所能及的工作。我们就是在这样一个团结一致、互相帮助的氛围下完成了一项又一项的工作。

20xx年是挑战与机遇共存的一年,只要我们团结一致,树立起高度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按照工作计划扎实开展工作,在公司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我相信今年我们一定克服重重困难,稳中求进,既能孤身奋战,也能善于群体进攻!当我们像狼一样傲视一切时,我们就一定能成为职场中真正的强者。

最后衷心祝愿公司在新的一年里红红火火、蒸蒸日上!

谢谢!

篇7:有关传统文化的小学生演讲稿

演讲稿也叫演讲词,它是在较为隆重的仪式上和某些公众场合发表的讲话文稿。

演讲稿是进行演讲的依据,是对演讲内容和形式的规范和提示,它体现着演讲的目的和手段,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有关传承传统节日演讲稿 500 字精彩演讲,仅供参考。

篇一

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要演讲的内容是保护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

清明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它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在昨天我们刚愉快地度过了这个法定节假日,但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在得知韩国端午祭在2007 年 11 月 25 日申遗成功时的愤慨。中国五千年的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竟被他国争先抢夺,亦或跃跃欲试。从“端午祭”申遗到“汉字之争”,“中医之争”,再到近期的“风水之争”,文化摩擦在中韩坊间蹭出不少火花,而结果,绝大部分,中国的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都被韩国成功申遗了。

中国人在责怪韩国人的恬不知耻的剽窃行为时,是否有理性地看待这一系列事件,反省自己呢?遥想当年,中国软弱,帝国主义侵占中国领土,如今韩国的一些政客正在大规模抢占中国文化时,有一些从洋媚外的人正在风风火火地哈韩,韩国的二流肥皂剧和服饰潮流都备受国人的追捧。还没有到 12 月 25 日,大城市的各大商场,甚至政府出资在筹备平安夜、圣诞节,很多年轻人不知道中国古老而美丽的七夕节,却很早就翘首以待 2 月 14 日的情人节,或许现在就不奇怪为什么韩国可以一直申遗成功了,不要老是怪罪于政府的无能,也不要怪罪于韩国的无耻,因为是我们自己把我们的文化丢弃了。

所以,我们要做的,不是盲目的愤怒,而是要自己首先重视自己的东西,更重要的是我们要一直对祖国的文化保有高度的热情。利用各种媒介,多多的宣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对国人从儿童时期起就教导他们重视,让更多中国人重视自己的传统文化,而非盲目吸收别人的东西。政府也应该重视传统文化,重视“抓精神文明建设”的起步。加大传统文化在民间的教育宣传。这种高度重视的意识,从官府传递到民间,从我们这一代传递到下一代,我们国家的文化还会丢吗?小小韩国还可以这样张扬跋扈却可以屡屡得逞吗?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让我们刻苦学习,顽强拼搏,时刻准备着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篇二

中国有许许多多的传统节日:欢乐详和的春节、大闹花灯的元宵节、赛龙舟的端午节、万家团圆的中秋节……在这许许多多的节日中,我最喜欢的要数端午节了。

端午节是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每到这一天,妈妈就会给我戴上提前准备好的香包,胳膊上系上五彩绳,据说这样就不会招惹蚊虫的叮咬。然后妈妈会端上来飘着棕叶清香的棕子,一年人吃着香香甜甜的棕子,其乐融融……

妈妈告诉我,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而设立的。屈原是我国战国时期的楚国人,深受楚怀王重用。一些奸臣看到了,非常嫉妒屈原。于是他们在楚怀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楚怀王听信了馋言,渐渐地就疏远了屈原。屈原悲愤不已,就写下了《离骚》、《天问》等不朽诗篇。后来,秦国攻占了楚国一些领土,要求楚怀王去秦国议和。屈原看出这是秦王的一个阴谋,于是冒着被处死的危险向楚怀王进谏,楚怀王非但不听,还将屈原逐出都城。楚怀王客死秦国。秦王又一次攻占了楚国,并占领了楚国国都。屈原见自己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又不愿做亡国奴,便仰天长叹一声,抱着石头投入滚滚的汩罗江。当地百姓悲痛不已,他们纷纷划着船来到江面上打捞屈原的尸体。他们往江里投棕子、鸡蛋,希望鱼儿不要吃屈原的尸体;他们把船装扮成龙的样,在江面上划来划去,以此驱赶水怪。

从此,人们把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定为端午节,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吃棕子,喝雄黄酒,赛龙舟;孩子们系香包,戴花线……以此来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篇三

同学们:

你们是否知道世界上收录汉字最多的词典是什么?它不是中国的《汉语大词典》,而是韩国编纂的《韩汉大辞典》,它里面所收的词条和词汇量均比《汉语大词典》多。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几年前的那场官司-中国和韩国因端午节的文化产权而产生的争执。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令人费解的事情呢?归根到底,这是一种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态度。

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在这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积淀了众多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经典,涌现出了难以计数的为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优秀人物。走进经典之中,我们会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咀嚼《论语》,我们懂得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学习之道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态度;我们学会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真智慧;我们知道了“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惜时如金,我们还理解了“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敢与执著。

走进《史记》,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自黄帝到汉武帝 3000 多年的成长画卷,我们更感受到了司马迁身残志坚终成巨著的顽强与不屈。

吟咏李白,我们惊叹“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的奇特想象,佩服他“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豪迈情怀。诵读杜甫,我们感动于他身处贫困却思索着“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博大胸襟。

泛舟赤壁,我们不仅领略到“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的壮美景观,更感受到苏子身处逆境却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欣赏《窦娥冤》,我们不仅了解了封建社会下层劳动人民的悲惨命运,而且感受到了作者关汉卿揭露黑暗的勇敢与犀利。

阅读《三国》《水浒》,我们感受着战争的惨烈和忠义的价值。赏析《红楼》,我们在惊叹贾家的奢华糜烂的同时有流连于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和敏锐的洞察力。

同学们,中华的文化博大精深,我国的经典著作浩如烟海。走进其中,你能找到道德的榜样,清楚什么是正确,什么是错误;走进其中,你能领略学习的乐趣,明白什么是忘我,什么是充实。在经典中,你能感悟到做人的道理,生活的艺术,文学的境界。

同学们,想想你自己,面对愈来愈那学的学业知识,你是否想到了孔子的执著?面对与同学的摩擦,你是否选择了楚庄王的宽容?面对人生的不幸,你是否想到了司马迁的顽强?在个人爱憎和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你是否明白了苏武不因家亡而投降匈奴?

走进经典吧!走进经典,你就能更快的完善你自己,走进经典,你就能为弘扬中华文化尽一份力。让我们行动起来,走进经典,传承文化,弘扬传统,完善自我。

篇四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早上好!

我今天的演讲题目是《纪念传统节日传承传统文化》。

大家都知道,端午节是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关于端午节的由来,有很多种说法,最常见的说法是为了纪念屈原。屈原的国家楚国被侵略,屈原跳江身亡,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划龙舟,往江里投饭团、鸡蛋等,不让鱼吃屈原的身体,饭团逐渐发展成为今天的粽子。

民间流传着这样一首儿歌:“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撒白糖,赛龙舟,喜洋洋。”端午节到底有哪些习俗呢?

端午节吃粽子是一个传统习俗。粽子皮是树叶做的,粽子馅有很多种。吃粽子的习俗还漂洋过海流传到国外呢。同学们,我想问几个问题,你吃过什么馅的粽子?你包过粽子吗?怎么包的呢?对,最常见的就是糯米、大枣包的粽子,你喜欢吃什么口味都可以自己调,也可以包肉粽子呢。我记得,在幼儿园的时候,端午节前举办过包粽子活动,当时我和姥姥都参加了。每逢端午节,社区也会组织各族居民一起包粽子呢。

端午节赛龙舟也是一种习俗,每年电视上都会演赛龙舟。

我听妈妈说,她的家乡在端午节有很多纪念活动。比如,清晨用艾叶洗手洗脸,门上插着艾草、彩色葫芦,用香草做一些香包,给小孩子戴五彩线,煮鸡蛋,包粽子等。一派喜气洋洋。总之,这个节日很重要,是民间的一个大节日。

以前端午节是中国的女儿节,每年人们都会拿五彩线团五彩球,在每年的五月初五的后一个雨天,人们就会把五彩球扔到下雨的地方,传说这样会带给人们一年的好运。

我们国家一直重视传统节日。近些年来,端午节列为法定节假日,全国人民欢度传统佳节。在这里,我特别想说的是,现在有很多人忽视了中国的传统节日,却喜欢外国的洋节,比如说:圣诞节、愚人节、万圣节,这是不能提倡的,我们是中国人,每个传统节日的背后都有深厚的传统文化,每过一次传统节日,身心都受到洗礼,我们应该为自己是中国人而感到自豪!

同学们,屈原的故事离我们很久远,但他的爱国情怀离我们很近。热爱伟大祖国,建设美好家园,需要我们每代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我们是祖国的未来,要好好学习,长大后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篇五

这个星期,我收集了许多中国传统的资料:有对联、十二生肖、剪纸,还有中国的传统节日的图片和文字等。其中我最喜欢传统节日的资料,因为我对传统节日很感兴趣。

我感兴趣的传统节日中最喜欢的是春节,因为它是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在夏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新年”。每年过年,街上挂满了红红的灯笼,彩旗飘飘。商场是人山人海,购买年货,可热闹了。奶奶准备了丰盛的食物,外面有许多“砰、砰、砰”的鞭炮声。每个小朋友都穿上了漂亮的新衣服,大人们露出了

满意的笑容。爸爸给我买了许多礼花和鞭炮,到了晚上,我就拿出礼花下楼和小朋友一起放,我们玩得非常高兴,到了晚会开始,我才恋恋不舍地回家,与家人一起一边吃水果一边观看晚会,精彩的表演把我们逗得哈哈大笑,心想:要是天天都过年该多好啊!

我还喜欢过“重阳节”,农历 9 月 9 日,是中国的一个古老的传统佳节——重阳节。重阳节,又有“老人节”,重阳这一天,人们赏菊花,佩带茱萸,携酒登山,畅游欢愉。这一天放学,我和爸爸妈妈准备了一份礼物去看望爷爷奶奶,我心中非常开心,因为我明白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的传统美德。

“元宵节”也让我难忘。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这一天我们也放了许多烟花,还吃了元宵,猜了灯谜,还到公园里观了灯。一家团团圆圆,那时的我心中充满无比的幸福和欢乐。中国的传统节日真是丰富多彩,它是中国的文化。

篇8:有关传统民居与地域文化的研究

关键词:传统民居,地域文化,建筑,历史

1 传统民居是地域文化在保存、发展中的精华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 很多传统文化逐渐受到人们的漠视, 人们在追求高质量的生活水平时, 遗失了很多珍贵的文化底蕴;但是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 一些长期生活在城市的人们开始从田园风光中汲取乐趣, 开始更倾向于大自然的纯净;一些传统文化和历史性的文物、设施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瞩目。而传统民居正是经济快速发展下的仍能够完整保存的文化载体, 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不同地域的文化内涵, 所以说传统民居是地域文化在保存、发展中的精华。

所谓的传统, 不仅仅包括地区独特的物质形态, 同时也包括着地区历代相传的思想理念, 这在未来的生活中, 作为一种信仰而存在, 制约着人们的行为习惯, 同时, 传统也是劳动人民在若干年的经验教训中总结而来的, 是广大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我国地域辽阔, 是由56个民族构成的大集体, 所以说我国的历史文化是博大精深的, 任何一个民族都有其地域文化的独特性, 都在一定程度上指引着族人未来的发展;与此同时, 由于我国横跨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两大气候区, 所以南北环境条件相差很大,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我国出现形态各异的民族特色, 为了使居住环境更加舒适, 人们不得不根据当地的气候因素和地域特征选择不同的居住方式。比如说, 我国南方地区, 降水量比较大, 年均平均气温也要比北方高很多, 所以南部的建筑物多以防潮、防虫等作为建筑准则, 而我国北方地区年均气温较低, 在民居建筑过程中多以保暖、抗寒为主, 这就形成了形态各异的传统民居文化。

而传统民居的独特性是在部落不断发展中传承下来的, 它在很大程度上反映这一个地区的文化特征和风俗习惯, 是人们了解地域文化的敲门砖, 所以说保护传统对于地域文化的保护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 传统民居中体现地域文化的相关因素

我们都知道, 不同地区的民居有不同的特点, 就像西藏地区的蒙古包, 云南地区的吊脚楼, 这些传统民居是如何体现地域文化的, 是在那些因素上反映出地域特征的, 需要我们进行进一步分析。如果将一个地区历代的传统民居建设, 比喻成一个遗传过程的话, 那么我们就可以从传统民居建设中提取一些优良基因, 即建筑精华, 包括建筑物的外在形式、部分构件以及建筑物上的饰物、颜色、符号、施工技术等等;这些都是组成地域文化的基本单位, 在未来民族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建筑的整体风格是区别不同地域文化的关键, 它主要是指不同地区、不同时代, 在风俗习惯和审美情趣以及建筑技术的影响下, 而形成的综合特质;对建筑风格的认识, 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下手;首先是理解建筑形式, 就是对建筑物的外部存在形式进行横向或者纵向的分析研究, 就好像对一个人的着装进行全面的对比;其次是建筑物的整体性格, 这是“与生俱来”的, 是伴随着民族文化而产生和发展的, 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受地区气候因素和文化要略以及民族价值观念的影响较大, 就像一个人的内在性格一样, 除了受父母的遗传基因影响外, 还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因此将建筑性格比喻成一个人的内在心灵, 是一点儿也不过分的, 它是精神层面、不可轻易改变的特质, 就像不同的建筑风格, 带给人的感受也是不同的, 传统的中国风, 就体现出恬雅和柔静, 而欧美风就体现出舒适和优越。

传统民居是地域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带有十分明显的地域性和个性特征, 它总是与一个地区不可变化的地理因素和气温因素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同时也受到人文性的影响, 例如历史文化、民族习俗、生活方式、审美观念等等, 这是传统民居形成的基础和前提。

我们从生态观方面来分析传统民居存在的必要性, 任何一种传统文化都是和人们的生产活动息息相关的, 就像古代劳动人民发明的指南针、造纸术等, 都是为了促进经济的发展以及方便人们的日常生活, 所以说传统民居也是不例外的, 在建造过程中, 人们会充分考虑到其建筑设计是否符合自身的生存习惯, 是否能够适应当地的环境因素和地理条件, 是否能够和周围的自然因素合为一体, 这些问题将直接决定着传统民居是否能够顺利的存留下来, 而不被实际生活所淘汰;所以说, 传统民居即使存在独特的文化特征, 如果不能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 也是有可能被遗弃的;这就要求我们将地域文化和传统民居的实用性结合到一起, 在确保居住舒适性的基础上掺入更多的传统地域文化要素。

但是就目前来看, 传统民居和地域文化的宣扬, 并没有发挥十分明显的效果, 传统的建筑设计和建筑技术都被慢慢忽略了, 这并不意味着这些传统文化已经失去存在的价值, 它们仍旧是历史存在的证据, 在分析研究两者存在和发展的意义时, 我们认识到, 要想将优秀的地域文化保留下来, 就需要在传统民居建筑中适当的融入现代文化。

3 传统民居建筑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

在建筑过程中融入传统文化是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方式, 同时也是振奋民族精神的主要手段, 然而未来的建筑行业, 逐步实现现代化和先进化是必然要求, 如何才能做到两者的融合和相互协调是今后建筑施工首要解决的问题。在发展地域文化的过程中, 对传统民居建筑文化进行科学合理的继承和摒弃是建筑产业要特别注意的, 因为任何一种传统文化都不是完美的, 一定的缺陷和不足是验证传统文化存在的主要标志, 在未来的继承发展中, 我们要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要在传统的基础上进一步升华和创新。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 传统民居建筑文化是和部落生存紧密联系的, 不管是在物质上还是在精神上, 都具有非常复杂的关联, 它的多元性决定了它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所体现的地域性;所以我们认为传统民居的建筑文化是丰富多彩的, 是我国五千年文化积淀下的精髓, 是我们要特别保护和特别继承的主要内容, 在实现民族性和现代化结合相互融合的过程中, 要超越简单的模仿, 要真正体会到民居建筑背后的精神寄托和文化内涵, 从本质上分析传统民居存在的价值, 并融入现代元素实现改造和创新。所谓传统民居建筑的本质, 也就是说在传统民居建筑中所体现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综合, 以及建筑技术和建筑审美之间的融合, 这种双重性是民居建筑文化存在的最大价值;一个伟大的民居建筑, 其艺术价值要远远大于它的使用价值, 就像我国现存的故宫、苏州园林等传统民居建筑, 它们已经是我国古代建筑的象征, 从这些不可思议的传统民居身上学到的精神内涵、读到的文化底蕴、感受到的独特文化气息是精神的升华;同时即使是在蒙古草原上看到那些简陋的蒙古包和简单的生活用具, 也会对心灵带来震撼;这种用实际生活来阐述文化、反映文化的载体是我们要特别保护的;所以我们说, 不管是哪一朝代、哪一地域, 都会有亘古不朽的民居建筑, 它们体现的艺术特征和文化内涵将成为那一时代和那一地区的象征。

此外我们认为传统的民居建筑作为一种文化形态, 不仅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还和社会经济、思维方式有密切的关系;历史发展的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是影响民居特色的重要因素;随着时代的变化, 人们在生活习性、文化概念、审美方式以及价值观念上会发生一定变动;要想在最大程度上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共存、先进与传统的结合, 就必须促使我国建筑朝多元化方向发展, 就要遵守一定的建筑原则和规章制度。首先要注意的就是努力实现建筑和自然的合二为一, 要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发展建筑产业, 而这里提到的“自然”, 除了包括自然环境之外, 还包括自然文化因素和自然人文因素, 抓住共性特征和独特的人文情愫;其次要注意的就是提倡传统民居建筑并不是对其他文化的否认和排斥,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密切, 使不同地区的文化相互交融和传递, 我们所说在建筑中保留传统文化因素, 并不是对地域文化的彻底肯定, 和对外来文化的彻底否定;在实际建筑过程中, 要正确认识不同文化之间的关系, 努力建设出有文化品味的现代建筑物;比如说要在国外建设一个特色的中国菜馆, 除了在外在建筑设计中融入中国传统元素, 还要在内部装饰上融合一定的中国风, 在氛围的营造上略胜一筹, 表达出传统的文化气息;但是要想使中国菜馆凸显出现代气息, 就可以在菜馆名字和logo设计上融入先进的文化气息, 在菜馆卫生间的设置上, 添加现代元素, 这样一来, 人们在享受传统文化的同时, 还可以享受先进的服务质量, 体验先进技术带来的乐趣。

4 结语

传统民居建筑和地域文化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关系, 两者之间是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 在现代文明快速发展的21世纪, 要想将优秀的传统地域文化大范围的保留下来, 民居建设将会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通过上文的论述我们简单了解到传统民居和地域文化之间的双向关系, 也认识到要想真正意义上继承和发展传统地域文化, 就要将民居建设中实现历史性和现代性的统一;这篇文章就是在分析传统民居和地域文化联系性的基础上, 对传统民居与现代元素的融合进行分析研究, 希望能够号召人们关注传统民居建筑文化的存在, 也希望能够为今后建筑产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王颂.中国传统民居的价值与保护探析[J].住宅产业, 2008 (7) :33-34.

[2]周越.中国传统乡村民居研究的启示[J].美苑, 2013 (6) :77-78.

[3]于琍.浅析中国传统民居的生态性[J].城市建筑, 2013 (22) :65-66.

[4]吴荻.传统民居的“比较设计”[J].林业科技情报, 2013 (4) :25-26.

篇9:有关传统文化的小学生演讲稿

中国有五千年历史传承,文化积淀深厚,中国的古代建筑独树一帜,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随着时代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建筑文化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在新的历史时期,为了更好的发展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建筑文化,需要我们充分吸收民族传统建筑文化的精华。

关键词:传统建筑文化;继承;创新一、 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内涵

(一)我国古代建筑的建造理念

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随着古人的社会经济活动,孕育出伟大的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我国传统建筑文化之所以在世界建筑史上独树一帜,与我国传统哲学思想有极大的关系。儒家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建筑艺术也受到深深儒家思想的影响。首先,儒家思想是入世哲学,讲究经世致用,这一原则也体现在传统建筑上。因此,不论是富丽堂皇的深宫别院,还是宁静致远的古刹道观,又或是市井民居都因其不同的气质和使用需求,而具有不同的功能和审美情趣;其次,儒家文化还讲究天人合一,也就是与人类活动相关的一切都要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故而我国传统建筑也融入了天人合一思想,将自然环境中的山川河流、花草古木当作建筑风格的参照物,因此,传统建筑与周围环境结合得天衣无缝,处处透出典雅、宁静的气息。

(二)我国传统建筑之美。我们国家的传统建筑之美表现在两个方面,即艺术美与意境美

1.我国传统建筑的艺术之美。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的根深植与传统文化之上,是我国古代哲学思想在建筑领域的反映与投射,随着思想文化的不断发展,古代建筑文化也不断演进,逐步形成独特的艺术美感,这种古朴,而又具有历史文化积淀的独特文化气质是其他建筑文化所不具备的。我国传统建筑文化来源丰富,这与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有着极大的联系,在中央王朝强大时,汉文化不断吸收周边民族的文化思想,当然也包含异邦建筑文化。因而在不断的民族融合和思想融合的过程中,我国传统建筑文化得以升华。当然,在不断王朝更替和几次外族入侵后,大多数古代建筑已经淹没在历史长河中,这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有一位对中国古代建筑推崇备至的著名建筑设计师曾说道:“中国现存的传统建筑分为两种,前者已经被彻底破坏,后者则是对古代建筑彻底的模仿”。虽然有些尖锐,但从中不难看出我国传统建筑文化在世界建筑史上的地位及其重要。我国传统建筑建造理念在世界范围内独树一帜,主要以木材作为建筑材料,不屑使用钉子或者胶粘剂连接,使得建筑透出人工斧凿痕迹,而是采用榫卯连接,在每个细节都与力学定律悄然契合,透出古朴、自然之美、艺术之美。

2.我国传统建筑的意境之美。我国古代建筑不但功能完善,具有建筑艺术美感,还具有中国风范的意境之美。这与我国传统艺术中的书法、绘画、音律是一脉相承的,追根溯源都源自中国传统文化。我国传统文化由儒、释、道三家构成,以儒家文化为主,其它二者为辅,三者虽然来源不同,但经过无数伟大哲人的努力,三种文化相互交融,相互影响,最终和谐共存,并塑造出中国人不同的精神侧面。在这个过程中自然而然影响到传统建筑艺术,儒家的庄重、典雅,佛家的宁静致远,道家的洒脱灵动,都体现在建筑中,使传统建筑不仅在外观上具有艺术美感,同时散发出无限的意境之美。

二、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我国传统建筑博大精深,在长期发展中一部分技艺得以流传,但还有相当一部分古老建筑技法已经失传,想要继承和创新是一个极其艰难的过程。首先,要考虑到传统建筑文化与现代建筑文化在理念上的冲突,传统建筑文化中有很多技法已经不适合在当代使用,因而要有选择性的继承。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一位建筑大家曾经提出抽象继承的概念。抽象继承传统建筑文化要做到以下两点:(1)发扬传统建筑文化,即提取传统建筑文化中能够与时俱进的精华部分,在原有建筑文化上继续发扬;(2)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建筑技艺和文化融合于现代建筑文化中,形成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现代建筑文化。

将传统建筑文化融入到现代建筑中存在极大困难。首先,传统建筑结构较少,显然无法满足当今社会的繁多的社会经济活动需求;其二,传统建筑的神韵很大程度上源自其选材和榫卯连接技术,而当今社会,人口众多,土地成为稀缺资源,城市多以高层建筑为主,而已木材作为主要承重材料的传统建筑,其牢固性和耐久性显然达不到使用要求,因此钢筋混凝土材料和西方建筑思想的流行也是大势所趋;其三,传统建筑文化与当代文化理念也存在冲突,以苏州园林为例,我国园林艺术是传统建筑文化的集大成者,虽然有着极高的审美价值,但也透出消极避世的思想,同当今社会努力拼搏、昂扬向上的价值观有所冲突。就现代建筑而言,很多建筑师也希望融入一些传统建筑元素,形成具有传统中国特色的建筑,提升建筑的审美功能,但效果不甚理想,主要问题有两点:(1)对于传统建筑文化理解还很肤浅,徒有其表,流于形式,不能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神韵;(2)传统元素和现代建筑搭配不协调,想将传统元素与现代建筑结合,却透出不伦不类的怪异之感。

只有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有更深层次的理解,才能够将传统建筑元素更好的融入现代建筑中。上文已经多次提及,传统建筑文化与传统思想文化一脉相承。因此,作为龙的传人,我们要立足与中华文明,学习传统文化,发扬传统文化,复兴传统文化,才能提高建筑设计人员对传统建筑文化独特美感的认识,最终灵活运用各种传统建筑元素,建造出具有东方神韵又与时俱进的现代建筑。那么传统建筑元素是怎样反映传统文化的呢?首先,中国古代建筑中特有的柱廊、斗柱、屋檐形式,以及具有强烈中国风格的窗棱和屋台装饰都源自儒家思想,其中包含许多经典故事,只有了解这些建筑元素背后的文化符号和文化内涵,才能将建筑元素合理搭配;其次,传统建筑非常重视空间布局,注重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契合度;其三,传统建筑文化中对建筑空间的布局和各种环境的搭配很讲究阴阳和风水,体现中国建筑的神秘元素,我们以今天视角看来,所谓阴阳、风水不无道理,其中蕴藏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合理的布局和环境能让人身心愉悦,身体健康当然对事业发展和生活幸福有所帮助。这些传统建筑思想虽然不易理解,但其中所蕴藏的思想文化是无数先贤的智慧结晶。

世界各个地区由于地理、气候不同孕育了不同的民族文化,作为民族文化中的重点部分的传统建筑文化随着历史发展至今,拥有异常深厚的文化积淀。这种建筑文化的差异性和独特性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地缘因素影响,各个文明相对独立的发展,造就了独特的建筑文化。而在当代,由于通讯和交通的发达,以及互联网兴起,全球一体化趋势明显,在这个过程中,各国间的交流日益紧密,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建筑作为经济和文化的载体,当然也不例外。现代建筑都采用钢筋混凝土作为主要建筑材料,主流建筑元素包括:屋顶平、墙面平且直、玻璃大、高度高,由于这些元素符合现代人对工作和生活的需求,同时与当代审美理念契合度高,因而新的建筑文化产生是一种不可抵挡的趋势。

三、 结语

我国传统建筑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需要我们对其进行选择性的继承和发扬,将传统建筑元素中符合现代建筑文化的部分加以引入和创新,才能建造出既有传统建筑神韵,又具备现代建筑功能的建筑。

【参考文献】

[1]何镜堂,文化传承与建筑创新[J],中国勘察设计,2011(07)

[2]许跃,王益,建筑设计构思的文化表现[J],工程与建设,2008(02)

[3]张振,中国建筑文化之根基——儒、道、佛(释)与中国建筑文化[J],华中建筑,2003(02)

摘要:

中国有五千年历史传承,文化积淀深厚,中国的古代建筑独树一帜,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随着时代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建筑文化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在新的历史时期,为了更好的发展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建筑文化,需要我们充分吸收民族传统建筑文化的精华。

关键词:传统建筑文化;继承;创新一、 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内涵

(一)我国古代建筑的建造理念

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随着古人的社会经济活动,孕育出伟大的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我国传统建筑文化之所以在世界建筑史上独树一帜,与我国传统哲学思想有极大的关系。儒家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建筑艺术也受到深深儒家思想的影响。首先,儒家思想是入世哲学,讲究经世致用,这一原则也体现在传统建筑上。因此,不论是富丽堂皇的深宫别院,还是宁静致远的古刹道观,又或是市井民居都因其不同的气质和使用需求,而具有不同的功能和审美情趣;其次,儒家文化还讲究天人合一,也就是与人类活动相关的一切都要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故而我国传统建筑也融入了天人合一思想,将自然环境中的山川河流、花草古木当作建筑风格的参照物,因此,传统建筑与周围环境结合得天衣无缝,处处透出典雅、宁静的气息。

(二)我国传统建筑之美。我们国家的传统建筑之美表现在两个方面,即艺术美与意境美

1.我国传统建筑的艺术之美。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的根深植与传统文化之上,是我国古代哲学思想在建筑领域的反映与投射,随着思想文化的不断发展,古代建筑文化也不断演进,逐步形成独特的艺术美感,这种古朴,而又具有历史文化积淀的独特文化气质是其他建筑文化所不具备的。我国传统建筑文化来源丰富,这与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有着极大的联系,在中央王朝强大时,汉文化不断吸收周边民族的文化思想,当然也包含异邦建筑文化。因而在不断的民族融合和思想融合的过程中,我国传统建筑文化得以升华。当然,在不断王朝更替和几次外族入侵后,大多数古代建筑已经淹没在历史长河中,这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有一位对中国古代建筑推崇备至的著名建筑设计师曾说道:“中国现存的传统建筑分为两种,前者已经被彻底破坏,后者则是对古代建筑彻底的模仿”。虽然有些尖锐,但从中不难看出我国传统建筑文化在世界建筑史上的地位及其重要。我国传统建筑建造理念在世界范围内独树一帜,主要以木材作为建筑材料,不屑使用钉子或者胶粘剂连接,使得建筑透出人工斧凿痕迹,而是采用榫卯连接,在每个细节都与力学定律悄然契合,透出古朴、自然之美、艺术之美。

2.我国传统建筑的意境之美。我国古代建筑不但功能完善,具有建筑艺术美感,还具有中国风范的意境之美。这与我国传统艺术中的书法、绘画、音律是一脉相承的,追根溯源都源自中国传统文化。我国传统文化由儒、释、道三家构成,以儒家文化为主,其它二者为辅,三者虽然来源不同,但经过无数伟大哲人的努力,三种文化相互交融,相互影响,最终和谐共存,并塑造出中国人不同的精神侧面。在这个过程中自然而然影响到传统建筑艺术,儒家的庄重、典雅,佛家的宁静致远,道家的洒脱灵动,都体现在建筑中,使传统建筑不仅在外观上具有艺术美感,同时散发出无限的意境之美。

二、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我国传统建筑博大精深,在长期发展中一部分技艺得以流传,但还有相当一部分古老建筑技法已经失传,想要继承和创新是一个极其艰难的过程。首先,要考虑到传统建筑文化与现代建筑文化在理念上的冲突,传统建筑文化中有很多技法已经不适合在当代使用,因而要有选择性的继承。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一位建筑大家曾经提出抽象继承的概念。抽象继承传统建筑文化要做到以下两点:(1)发扬传统建筑文化,即提取传统建筑文化中能够与时俱进的精华部分,在原有建筑文化上继续发扬;(2)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建筑技艺和文化融合于现代建筑文化中,形成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现代建筑文化。

将传统建筑文化融入到现代建筑中存在极大困难。首先,传统建筑结构较少,显然无法满足当今社会的繁多的社会经济活动需求;其二,传统建筑的神韵很大程度上源自其选材和榫卯连接技术,而当今社会,人口众多,土地成为稀缺资源,城市多以高层建筑为主,而已木材作为主要承重材料的传统建筑,其牢固性和耐久性显然达不到使用要求,因此钢筋混凝土材料和西方建筑思想的流行也是大势所趋;其三,传统建筑文化与当代文化理念也存在冲突,以苏州园林为例,我国园林艺术是传统建筑文化的集大成者,虽然有着极高的审美价值,但也透出消极避世的思想,同当今社会努力拼搏、昂扬向上的价值观有所冲突。就现代建筑而言,很多建筑师也希望融入一些传统建筑元素,形成具有传统中国特色的建筑,提升建筑的审美功能,但效果不甚理想,主要问题有两点:(1)对于传统建筑文化理解还很肤浅,徒有其表,流于形式,不能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神韵;(2)传统元素和现代建筑搭配不协调,想将传统元素与现代建筑结合,却透出不伦不类的怪异之感。

只有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有更深层次的理解,才能够将传统建筑元素更好的融入现代建筑中。上文已经多次提及,传统建筑文化与传统思想文化一脉相承。因此,作为龙的传人,我们要立足与中华文明,学习传统文化,发扬传统文化,复兴传统文化,才能提高建筑设计人员对传统建筑文化独特美感的认识,最终灵活运用各种传统建筑元素,建造出具有东方神韵又与时俱进的现代建筑。那么传统建筑元素是怎样反映传统文化的呢?首先,中国古代建筑中特有的柱廊、斗柱、屋檐形式,以及具有强烈中国风格的窗棱和屋台装饰都源自儒家思想,其中包含许多经典故事,只有了解这些建筑元素背后的文化符号和文化内涵,才能将建筑元素合理搭配;其次,传统建筑非常重视空间布局,注重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契合度;其三,传统建筑文化中对建筑空间的布局和各种环境的搭配很讲究阴阳和风水,体现中国建筑的神秘元素,我们以今天视角看来,所谓阴阳、风水不无道理,其中蕴藏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合理的布局和环境能让人身心愉悦,身体健康当然对事业发展和生活幸福有所帮助。这些传统建筑思想虽然不易理解,但其中所蕴藏的思想文化是无数先贤的智慧结晶。

世界各个地区由于地理、气候不同孕育了不同的民族文化,作为民族文化中的重点部分的传统建筑文化随着历史发展至今,拥有异常深厚的文化积淀。这种建筑文化的差异性和独特性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地缘因素影响,各个文明相对独立的发展,造就了独特的建筑文化。而在当代,由于通讯和交通的发达,以及互联网兴起,全球一体化趋势明显,在这个过程中,各国间的交流日益紧密,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建筑作为经济和文化的载体,当然也不例外。现代建筑都采用钢筋混凝土作为主要建筑材料,主流建筑元素包括:屋顶平、墙面平且直、玻璃大、高度高,由于这些元素符合现代人对工作和生活的需求,同时与当代审美理念契合度高,因而新的建筑文化产生是一种不可抵挡的趋势。

三、 结语

我国传统建筑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需要我们对其进行选择性的继承和发扬,将传统建筑元素中符合现代建筑文化的部分加以引入和创新,才能建造出既有传统建筑神韵,又具备现代建筑功能的建筑。

【参考文献】

[1]何镜堂,文化传承与建筑创新[J],中国勘察设计,2011(07)

[2]许跃,王益,建筑设计构思的文化表现[J],工程与建设,2008(02)

[3]张振,中国建筑文化之根基——儒、道、佛(释)与中国建筑文化[J],华中建筑,2003(02)

摘要:

中国有五千年历史传承,文化积淀深厚,中国的古代建筑独树一帜,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随着时代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建筑文化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在新的历史时期,为了更好的发展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建筑文化,需要我们充分吸收民族传统建筑文化的精华。

关键词:传统建筑文化;继承;创新一、 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内涵

(一)我国古代建筑的建造理念

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随着古人的社会经济活动,孕育出伟大的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我国传统建筑文化之所以在世界建筑史上独树一帜,与我国传统哲学思想有极大的关系。儒家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建筑艺术也受到深深儒家思想的影响。首先,儒家思想是入世哲学,讲究经世致用,这一原则也体现在传统建筑上。因此,不论是富丽堂皇的深宫别院,还是宁静致远的古刹道观,又或是市井民居都因其不同的气质和使用需求,而具有不同的功能和审美情趣;其次,儒家文化还讲究天人合一,也就是与人类活动相关的一切都要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故而我国传统建筑也融入了天人合一思想,将自然环境中的山川河流、花草古木当作建筑风格的参照物,因此,传统建筑与周围环境结合得天衣无缝,处处透出典雅、宁静的气息。

(二)我国传统建筑之美。我们国家的传统建筑之美表现在两个方面,即艺术美与意境美

1.我国传统建筑的艺术之美。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的根深植与传统文化之上,是我国古代哲学思想在建筑领域的反映与投射,随着思想文化的不断发展,古代建筑文化也不断演进,逐步形成独特的艺术美感,这种古朴,而又具有历史文化积淀的独特文化气质是其他建筑文化所不具备的。我国传统建筑文化来源丰富,这与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有着极大的联系,在中央王朝强大时,汉文化不断吸收周边民族的文化思想,当然也包含异邦建筑文化。因而在不断的民族融合和思想融合的过程中,我国传统建筑文化得以升华。当然,在不断王朝更替和几次外族入侵后,大多数古代建筑已经淹没在历史长河中,这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有一位对中国古代建筑推崇备至的著名建筑设计师曾说道:“中国现存的传统建筑分为两种,前者已经被彻底破坏,后者则是对古代建筑彻底的模仿”。虽然有些尖锐,但从中不难看出我国传统建筑文化在世界建筑史上的地位及其重要。我国传统建筑建造理念在世界范围内独树一帜,主要以木材作为建筑材料,不屑使用钉子或者胶粘剂连接,使得建筑透出人工斧凿痕迹,而是采用榫卯连接,在每个细节都与力学定律悄然契合,透出古朴、自然之美、艺术之美。

2.我国传统建筑的意境之美。我国古代建筑不但功能完善,具有建筑艺术美感,还具有中国风范的意境之美。这与我国传统艺术中的书法、绘画、音律是一脉相承的,追根溯源都源自中国传统文化。我国传统文化由儒、释、道三家构成,以儒家文化为主,其它二者为辅,三者虽然来源不同,但经过无数伟大哲人的努力,三种文化相互交融,相互影响,最终和谐共存,并塑造出中国人不同的精神侧面。在这个过程中自然而然影响到传统建筑艺术,儒家的庄重、典雅,佛家的宁静致远,道家的洒脱灵动,都体现在建筑中,使传统建筑不仅在外观上具有艺术美感,同时散发出无限的意境之美。

二、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我国传统建筑博大精深,在长期发展中一部分技艺得以流传,但还有相当一部分古老建筑技法已经失传,想要继承和创新是一个极其艰难的过程。首先,要考虑到传统建筑文化与现代建筑文化在理念上的冲突,传统建筑文化中有很多技法已经不适合在当代使用,因而要有选择性的继承。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一位建筑大家曾经提出抽象继承的概念。抽象继承传统建筑文化要做到以下两点:(1)发扬传统建筑文化,即提取传统建筑文化中能够与时俱进的精华部分,在原有建筑文化上继续发扬;(2)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建筑技艺和文化融合于现代建筑文化中,形成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现代建筑文化。

将传统建筑文化融入到现代建筑中存在极大困难。首先,传统建筑结构较少,显然无法满足当今社会的繁多的社会经济活动需求;其二,传统建筑的神韵很大程度上源自其选材和榫卯连接技术,而当今社会,人口众多,土地成为稀缺资源,城市多以高层建筑为主,而已木材作为主要承重材料的传统建筑,其牢固性和耐久性显然达不到使用要求,因此钢筋混凝土材料和西方建筑思想的流行也是大势所趋;其三,传统建筑文化与当代文化理念也存在冲突,以苏州园林为例,我国园林艺术是传统建筑文化的集大成者,虽然有着极高的审美价值,但也透出消极避世的思想,同当今社会努力拼搏、昂扬向上的价值观有所冲突。就现代建筑而言,很多建筑师也希望融入一些传统建筑元素,形成具有传统中国特色的建筑,提升建筑的审美功能,但效果不甚理想,主要问题有两点:(1)对于传统建筑文化理解还很肤浅,徒有其表,流于形式,不能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神韵;(2)传统元素和现代建筑搭配不协调,想将传统元素与现代建筑结合,却透出不伦不类的怪异之感。

只有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有更深层次的理解,才能够将传统建筑元素更好的融入现代建筑中。上文已经多次提及,传统建筑文化与传统思想文化一脉相承。因此,作为龙的传人,我们要立足与中华文明,学习传统文化,发扬传统文化,复兴传统文化,才能提高建筑设计人员对传统建筑文化独特美感的认识,最终灵活运用各种传统建筑元素,建造出具有东方神韵又与时俱进的现代建筑。那么传统建筑元素是怎样反映传统文化的呢?首先,中国古代建筑中特有的柱廊、斗柱、屋檐形式,以及具有强烈中国风格的窗棱和屋台装饰都源自儒家思想,其中包含许多经典故事,只有了解这些建筑元素背后的文化符号和文化内涵,才能将建筑元素合理搭配;其次,传统建筑非常重视空间布局,注重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契合度;其三,传统建筑文化中对建筑空间的布局和各种环境的搭配很讲究阴阳和风水,体现中国建筑的神秘元素,我们以今天视角看来,所谓阴阳、风水不无道理,其中蕴藏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合理的布局和环境能让人身心愉悦,身体健康当然对事业发展和生活幸福有所帮助。这些传统建筑思想虽然不易理解,但其中所蕴藏的思想文化是无数先贤的智慧结晶。

世界各个地区由于地理、气候不同孕育了不同的民族文化,作为民族文化中的重点部分的传统建筑文化随着历史发展至今,拥有异常深厚的文化积淀。这种建筑文化的差异性和独特性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地缘因素影响,各个文明相对独立的发展,造就了独特的建筑文化。而在当代,由于通讯和交通的发达,以及互联网兴起,全球一体化趋势明显,在这个过程中,各国间的交流日益紧密,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建筑作为经济和文化的载体,当然也不例外。现代建筑都采用钢筋混凝土作为主要建筑材料,主流建筑元素包括:屋顶平、墙面平且直、玻璃大、高度高,由于这些元素符合现代人对工作和生活的需求,同时与当代审美理念契合度高,因而新的建筑文化产生是一种不可抵挡的趋势。

三、 结语

我国传统建筑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需要我们对其进行选择性的继承和发扬,将传统建筑元素中符合现代建筑文化的部分加以引入和创新,才能建造出既有传统建筑神韵,又具备现代建筑功能的建筑。

【参考文献】

[1]何镜堂,文化传承与建筑创新[J],中国勘察设计,2011(07)

[2]许跃,王益,建筑设计构思的文化表现[J],工程与建设,2008(02)

上一篇:安全标准化措施和成果下一篇:林业转型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