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爆点读后感

2024-04-18

引爆点读后感(通用10篇)

篇1:引爆点读后感

如何制造流行,找到引爆点至关重要?世界本来很平静,突然的事件从此世界因此改变。

引爆点三要素:

第一、个别人物法则(内行专家、推销员、联系员)这些人具有权威性、说服力、很强的人脉关系,是引爆点的关键。比如明星、经济学专家、企业大咖等。信息传播的载体,内行人就是数据库为信息传播提供数据源。例如王宝强事件、郭德纲事件…一双鞋、一个紧急情报、一种传染病或者一部新电影,都可能仅仅因为其与某个特别人物的关联而变得极富传染力。

第二、附着力因素是事物本身存在的因素,让人过目不忘或者至少留下深刻印象!在广告业,信息过量现象被称为“信息混杂”问题,这种信息混杂现象使得任何一则信息都越来越难产生附着力。在适当情况下,总是存在一种简单的信息包装方法,使信息变得令人难以抗拒。我们的任务就是要找到这种包装方法。

第三、环境威力原则。流行潮同其发生的条件、时间、地点等密切相关。富士康13跳自杀事件,流行病,吸烟,中国式过马路等。环境威力法则认为,那些诱发人们不良行为的.因素可以是非常简单、微不足道的日常生活中秩序混乱的信号,如公共场所乱涂乱画和乘车逃票现象等。当组织大于150人就会出现严重问题。管理、沟通、流程…还有数据调查:聪明的孩子作弊要少,女孩儿和男孩儿作弊一样多,年龄大的孩子作弊更多,稳定、幸福家庭出身的孩子作弊要少。只要对实验数据做出分析,就能得出行为一致性的总体规律。引爆点最终再次证实了我们存在改变一切的能力,和采取明智行动的力量。看看周围的世界吧,它看上去似乎雷打不动、无法改变,但只要你找准位置,轻轻一触,它就可能倾斜。

如何做?

1.把有效的资源集中到关键方面。

2.世界并非是我们一相情愿的直觉中的世界。

3.成功发起流行潮最重要的因素,是要具备一个基本的信念,即:制造变化是可能的,人们是能够在一些特定力量的驱使下,骤然改变自己的行为或观念的。

篇2:引爆点读后感

《引爆点》读后感

《引爆点》这本书之前就有看过,还是夏总的推荐。我看完这本书的时候感觉眼界开阔了一片,并有感而发做了当时学习交流会的内容。由于时间的延长,我对这本书的印象也慢慢模糊起来。古语云:温故而知新。这句话很有道理。闲暇之余再次翻起《引爆点》还是有很多感慨。

《引爆点》这本书是越看到后面越觉得有吸引力,值得细细把玩,认真研究;书中讲了如何引领流行,引领流行需要具备的条件,这在于现实生活中是很有实际用途的。这本书条理很清晰,在第一章节就很明确的指出了,引领流行的三法规:个别人物法则,附着力因素法则以及环境威力法则;然后下面的各章节分别对这三法规进行了解释与认证。

一、个别人物法则包括:联系员,内行和推销员,联系员:认识很多的人,内行:在某个领域,或对某些事情很专业,一般人都会向他请

教;推销员:这类人比较喜欢把自己认为好的东西,或好的事情推

荐给周围的人;这三者往往会不经意的带动了流行潮,他们天生的热情,开朗,乐于助人,并且对周围人具有影响力与感染力。

二、附着力因素法则:有些东西是否能够流行,还得看自身,本身是否

具有影响力,而这些是需要不断的去对对象进行分析和研究的,例

如书中提到的例子《芝麻街》与《蓝狗线索》这两个电视节目,他

们之所以能够在儿童电视节目中带来突破性的效果,是因为他们不

断的分析研究着儿童的心理以及儿童的行为,故制作出的电视节目

能够在同类节目中脱颖而出,成为了儿童电视节目中的热点。如果

他们本身就是个没有根据瞎编的作品,即便是利用再多的人去宣传,应该也流行不了的。

三、环境的威力法则:环境的威力法则与人的心理有关,一个人在不同的环境对相同的事会产生不同的反应,人在到处都是垃圾的地方很

容易随地扔垃圾,但是当到了一个干净的地方时,却会自觉的把垃

圾扔到垃圾桶中,这便是环境的影响了,人的心理过程是很复杂的,没有说绝对的好人与绝对的坏人,好人会在某个坏的环境下做坏事,坏人会在某个好的环境下做好事;这都是极其可能的。所以想要制

苏州四维空间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造流行,也需要去关注环境的对人的影响。

篇3:引爆点读后感

一、微博营销是互联网平台的又一创意

(一) 当今互联网的趋势及特点

在谈营销之前, 先要说明如今互联网的趋势。现在这个时代被称为移动互联网时代。在这个时代, 互联网已然不是单纯的分享平台。我们知道, 互联网的精神在于互动与分享, 然而智能手机给用户带来的是碎片化的阅读时代, 传统的论坛模式与博客模式无法满足用户要在短时间内获取大量信息的需求, 此时, 微博的出现恰好迎合了现代都市人群的需求。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 任何一个将碎片信息给予整合的平台是未来互联网的趋势所在。如果说以前的互联网仍然停留在信息资源分享的话, 那么如今的互联网就是资源的整合与推广。其中比较优秀的有新闻整合客户端Zaker等。而分享又是互联网最重要的一个核心之一, 于是我们可以发现, 微博同时具备了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分享, 这也是微博的特征。在这里说句题外话, 微博与微信的区别在于微信有着更多的私密性, 是属于一对一的互动, 注重分享。而微博是一对多, 注重信息的传播。从这点不难得出微博营销相比微信营销优势会更加明显。

那么, 既然有了资源整合与互动这样一个C2C的平台, 每一个用户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发起者和参与者。于是, 邀请用户参与到信息的发布中, 是一个互联网平台推广并保持活力最重要的手段之一。比如淘宝, 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卖家;比如优酷, 每一个人都可以发布视频;比如苹果App商店, 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开发者发布产品;比如糗事百科, 每一个人都是笑话的提供者和审核者。于是在微博, 可以看到个人微博粉丝数量要远远大于企业微博的粉丝数。这是因为微博本身便是C2C的平台, 这就势必与传统的媒体形成了天壤之别。比如微博最重要的“关注”, 其权利是操控在用户自己手中的。而传统的媒体广告, 比如电视广告, 是强制性的播放。虽然用户有换台的权利, 但其自由度依然没有微博来得高。所以传统的营销推广模式甚至传统的互联网广告模式势必难以复制在微博平台上。

(二) 微博人群行为模式分析

那么, 如何才能够针对性的对微博这个平台采用不同的模式呢?首先必须得分析微博人群构成及其行为模式。

通过对微博群体的调查可以发现, 微博有着与现实人类社交网络相类似的特征——圈群化。微博有着可以自由选择关注功能, 这就注定了每一个用户的微博都是独一无二, 数据发现微博主要关注人群是朋友同学同事以及业内人士。

于是, 我们不难发现, 微博用户注重表达、分享, 并热衷于参与热点话题的讨论, 并喜欢转发名言及笑话。而根据2013年社科院《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蓝皮书的数据, 微博用户呈学历低年纪轻收入低的特点。学历集中在高中以下, 占比74.88%, 其中学生是微博最大的职业群体。年龄20-29岁最多, 占到29.24%, 10-19岁占26.54, 30-39岁占25.14%, 尤其是这些人群活跃度都在80%以上。而收入集中在月收入5000以下, 占比92.2%。

那么既然已经了解了用户特征, 针对这些用户的行为我们又将如何搭建内容平台呢?这里我要通过一个案例来说明。

@逝者如斯夫deed是微博上有着12万粉丝的微博, 但是这个微博并不是名人微博, 也不是企业微博, 更没有花费任何微博推广的费用, 是少有的仅凭借内容质量取胜的成功案例。

这个微博专门收集微博上已经逝去的ID, 并且用简短的语言描述纪念他。@逝者如斯夫deed用他独特的格式:微博ID, 走的年月日, 年龄, 为什么走, 简短的语句概述他的喜好, 再从他的微博里截图对应的信息。这样大家从一条微博里获取的信息是很全面的, 就像看一个故事一样, 甚至不要再点击到他的页面浏览。所以这个微博在内容上的优势在于有着人性化以及故事化的两个显著特点, 微博是内容的整合, 那么不再让用户花费更多的时间点击链接是重中之重, 除非是内容无法整合到平台, 否则诸如图片和文字都应当通过发博者人工筛选并整合。

微博有互动的特点, 那么如何引导用户参与是另一个重要的关键。可以说没有互动, 这个微博就是个废的。因为只有热闹的地方才能更加热闹, 冷清的地方即便有一两个人来了, 也会立刻走掉。而无论是在玩游戏还是在谈判桌上, 掌握主动权都是一件重要的事情。你不可能指望什么都不做用户便主动关注你。但关注和转发的主动权在用户手里, 如何让主动权掌握在自己身上, 就要将自己定位成引导者而不是规则的制定者。

二、企业微博营销里引爆关键点需要什么人来参与

在网络化时代, 任何看似普通的事件都可以在数日之内成为话题和舆论的中心。尤其在社交网络时代, 病毒式营销屡试不爽, 口耳相传的力量远比任何宣传媒体要强大。那么如何能够口耳相传, 如何能够发起话题并制造关键点, 就必须要知道传播需要什么人来参与。

根据数据分析, 不难得出热门话题势必是与生活社会紧密相连的, 比如国家政策或者社会事件, 或者与人性需求相联系的, 比如幽默笑话人生哲理。但除了幽默笑话或可以拿来一用以外, 其余的话题对于企业营销来说联系不大。但幽默笑话不能生硬的植入产品, 要能巧妙的化用。什么人会关注你这个企业的微博?答案简单明了:业内人士, 品牌忠诚用户以及行业爱好者 (企业员工不算在内) 。那么针对这些用户, 你这个企业微博所能提供的是什么, 是最新的产品信息还是品牌用户的反馈信息 (通常是积极的) ?联想使用的是通过修改网络搞笑图片以达到广告植入的效果;三星喜欢发布自家的产品和活动及周边一切关于自家产品的附加信息, 比如音乐视频等等;尼康佳能会分享一些好的照片及摄影技巧等;IBM则会更加针对行业内一些比较专业并与企业产品有关的一些信息。观察这些微博风格的不同点可以发现这些微博都与企业本身的定位息息相关:联想华为采取的是与幽默笑话相联系或者增强互动性, 三星之所以发布信息广而杂是因为本身企业业务范围就很广, 尼康佳能以及IBM都是针对产品本身的特点而对品牌用户进行一个细分从而针对性的发微博。所以针对自己企业的定位以及思考如何针对关注你的粉丝进行一个适当的产品推广而又不会让他们反感。而更多的时候这些企业仅仅将发博作为一个信息推广, 然后再评论中进行互动, 但这种互动仅仅只是互相发个表情或者简短的文字之类的, 并没有发起话题讨论。所以在对粉丝进行分析后, 如何针对性的提出合适的发博方式呢?

三、企业微博营销需要制造需求和加深记忆

需求决定市场, 微博的作用是为了满足第三层需求即情感和归属的需求。人们热衷于表达分享及圈群化, 很多人表达观点的同时是希望有人可以同意接受并产生共鸣, 一旦你的观点被许多人接受并推崇, 那么就会上升到尊重甚至是自我实现。企业微博为了维护自己企业的形象, 在发表内容的时候需要小心翼翼, 慎言独行。所以企业微博的限制要比个人微博大得多, 但失去个性化的微博内容同样也会失去用户关注你的理由。不过, 个性化这个东西要看你如何看待。网络上有人用无下限的行为争取眼球, 有人用激烈极端的言论引发话题, 这些带有着强烈个人主义色彩的行为或者言论虽然能够一时火爆, 但考虑到长远以及影响, 都是应当摒弃的。而个性化除了上述利用极端以外, 还可以用一些方式让微博变得与众不同并充满个性。在这里举个例子, 比如利用故事加深记忆。我们可以从传统的电视广告上看到, 有部分大品牌采用明星出演一个有完整故事情节的小短片, 在这个短片中植入产品, 并拆分成广告分集播出。这种广告带来的优势在于故事情节是可以弱化传统广告生硬的形象, 而且相比其他类型的广告能够更加有效的加深观众记忆。正如每个人小时候听说或者阅读到的寓言故事, 这种有着故事情节的教育相比生硬的说教来的要易于接受并容易记忆得多。引申到微博平台, 是可以采取通过各种形式说一个短小精炼的小故事, 巧妙的植入或者引发读者联想到自己的产品。当然, 加深记忆的方法还有很多种, 比如附带情感能够让读者产生共鸣, 又或者通过具体数据让自己的发言看上去真实可信。熟练的运用这些技巧, 才能够在众多企业微博中脱颖而出。

微博营销很新鲜, 但同时也远不够成熟, 而同样新鲜的微信营销也存在许多可以改进和完善的地方。网络化时代最大的改变在于加强了用户的自主性, 交给了用户以选择权。但用户是群体化的, 而群体化是有着无意识的趋向性的。很多人可能自认为是自己做出的选择, 但其实是有着太多因素影响人的选择了, 或者可以说用户认为的自主选择, 实际上依然是商家通过各种手段诱惑影响从而引导人做出的选择。通过对微博用户分析可以看到, 事实上很多微博用户并没有太高的学历, 也没有丰富的人生经历, 甚至相当缺乏独立意识, 而可怕的是他们并不自知反而十分的自以为是。但同样的, 这些人也是最容易被煽动和利用的。只要了解了群体的特征, 明白了群体的需求, 那么只要能够满足需求的, 必将能够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赢得胜利。

参考文献

[1]缔元信网络数据.微博媒体特性及用户使用状况研究[J].万瑞数据, 2010-8.

[2]何黎, 何跃, 霍叶青.微博用户特征分析和核心用户挖掘[J].情报理论与实践, 2011-5.

[3] (美) 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引爆点[M].中信出版社, 2009-8.

篇4:下一个家庭娱乐引爆点

智能微投似乎正悄悄崛起成为另一个热点。在可穿戴设备、智能插座等各类智能产品接连崭露头角的2014年,明基、奥图码、海尔、索尼等老牌电子企业纷纷摩拳擦掌想要在智能化时代大潮中一展投影身手,连互联网公司土豆、国内影业大咖华谊兄弟旗下的深圳华谊互娱科技有限公司也不甘落后。这次华谊电影机V5在京东众筹平台上也轻松成为明星项目。

那么,智能微投会成为智能化时代的下一个引爆点吗?毫无疑问,作为靠视觉效果和画质取胜的家用影院投影机,在智能化时代全面到来之前也要应需而变,传统行业需要提前“自我革命”,新进入者更是一副搅局和颠覆的姿态。土豆出品的Tatoo(钛土豆),深圳华谊出品的华谊电影机V5都属于后者。

微投是否有真正“智能”的潜力?土豆的Tatoo主打短距离近投,土豆总裁杨伟东要带领土豆打造专属年轻人的品牌;华谊电影机V5主推全球体积最小,深圳华谊CEO贺文标更是将这款3D电影机定义为“床上看片神器”。贺文标介绍,华谊电影机是一群专注于智能电影机研发生产的电影狂热分子促成的。在电影院看电影的种种不随意以及在家里用“投影仪+幕布+家庭音响+碟机”的种种不便利,使得他们迫切想要打造一款产品,来满足自己以及更多电影爱好者完美享受影音视听盛宴的需求。于是,融合各种力量及资源,就有了华谊电影机V5的问世。从“投”开始,他们都试图走在“变革”前沿 ,将一系列炫目的技术运用其中。

实际上,从2005年东芝推出第一款微投样机开始,近10年来,我国投影机市场尤其是微投市场一直保持稳步增长。随着智能化时代的到来,智能微投推向大众普及型市场的时机正在成熟。

看起来,不太久远的未来,投影机接手智能电视成为下一个客厅娱乐中心,成为智能时代的下一个引爆点也不是没有可能。

不过,这个行业的问题仍在。此次华谊电影机在首发之前就“疯狂”了一把,不仅实名举报索尼、海尔参数造假,抵制行业虚标,还在中消协门口砸毁了涉事投影机。此外,智能微投讲究高科技、精技术,如果再更进一步追求类似于流明、亮度、系统等产品细节,当下的微投能否真正做到最极致的用户体验,真正完全抓住用户的眼球,还有待考量,改进的空间依旧很大。

要想成为引爆点,智能硬件产品要有颠覆传统的关键和触及用户的痛点。从土豆的Tatoo自今年8月份发布到现在的市场情况来看,虽然叫好者众多,真正买单的人数却并不乐观,多数人持观望态度,大众普及型市场还需培育。而且,各大院线与微投似乎坐上了跷跷板的两端,前者使尽浑身解数想把观众拉回电影院,而后者则想让这批人能更加舒适地坐在家里,这些智能微投行业的新进入者还任重而道远。

篇5:《引爆点》读后感

“引爆点”这个概念提得很好,在恰当的地点,恰当的时间,点燃那根导火线,引爆流行。它有三个特征:传染性;微小的变化产生巨大的效果;变化是突发而非渐进。作者进一步指出,流行有三个法则:个别人物法则;附着力因素法则;环境威力法则。个别人物包括联系员、内行、推销员,在引爆流行中,这三者都很重要,其实个别人物更像是社会中的意见领袖。而附着力因素是指流行内容本身,它要给人印象深刻,令人难以抗拒,并为此付出行动。最后是环境威力法则,有了“人和”“物和”,还要有“天时地利”。总之,只有满足以上三个法则,才可能引爆流行。

作者在文中深入探讨了一些有趣的现象,比如“六步分离”“情绪感染”“破窗理论”“通道容量”“扩散模型”“传真机效应”“内行陷阱”等等,并引用了大量的实验案例加以佐证,十分的严谨。当然,文中也不乏一些经典的言论,精辟之至,直指人性。比如,“如果一个人周围生活着数百万人,这必定带给他生存上的压力,而防止这些人的侵犯的唯一办法就是尽量漠视周围的人群;我们常常会与那些同自己共事的人或与那些与自己做事方式相似的人成为朋友;对附着力的界定在很大程度上是违反直觉的,在适当的情况下,总是存在一种简单的信息包装方法,使信息变得令人难以抗拒;对流行潮的免疫关注探讨过少。当人们被大量的信息淹没的时候,他们就对这些信息产生免疫,作为替代,他们向生活中自己尊敬的人、仰慕的人和信任的人征询意见,从他们那里获取信息。对于信息交流免疫症的治疗方法是,找到内行、联系员和推销员;世界是可变的要发起流行,就得把资源集中在引爆点上,换个视角看待这个坚固的世界。只要找准了引爆点,这个世界就会动起来”。

我发现,《引爆点》和《影响力》这二者有些观点竟不谋而合,比如美国那个著名的杀人案。他们都是从心理角度去探索人性。另外,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文中的一个案例:实验员为了让学生主动去注射免费疫苗,采用了“高恐吓”和“低恐吓”的方式,希望让学生行动起来。但是,最终发现,两种方式并没有区别,去的学生总共只有3%。后来,实验员在宣传册上加了张去医务室的地图,结果发现,学生响应率竟变成了28%。其实,学生并非不知去医务室的路,但一张地图竟有如此效果,真是不可思议。忽然间,我发现这个实验和营销学的一个理念十分相似:你习以为常的东西,顾客不见得也习以为常。你需要给顾客一个具体的指令,来唤醒他们的行动意识。现在想来,真是让人拍案叫绝!

整体来说,这本书写得挺不错。但是,它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比如,有些案例过于拖沓乏味,文字有些枯燥晦涩,读起来有点吃力,没有足够的快感。不知是作者的原因还是译者的水平有限?已经不得而知

读完此书后,我也上网看了很多网友的读后感。作者抛砖引玉,网友发散思维,纷纷表达出自己的真知灼见。有些写得非常不错,见地很深,把《引爆点》拓展到了网络营销,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十分的巧妙。

示例

2《引爆点》一书是《纽约客》杂志专栏作家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的一部才华横溢之作,被《福布斯》评选为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20本商业图书之一。他对社会上突如其来的社会流行潮进行了深入研究,向世人详尽剖析了许多难以理解的流行潮背后的原因,并且发现了导致流行的因素,他告诉人们,如果能够掌握这些因素,就可以轻易地推动起一个流行潮。在本书的结尾,作者指出,别看我们身处的世界看上去很坚固,或者说很顽固,雷打不动、火烧不化,其实只要找到那个点,轻轻一触,它就会倾斜。这个点就是格拉德威尔所说的“引爆点”。读完此书,我想把它的内容概括为三个字,分别是“引”、“爆”和“点”。

“引”,它代表的是流行三法则之一,个别人物法则。格拉德威尔在本书中讲到,个别人物会对某种产品或某种信息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他将这些人物在 “流行”中所扮演的角色很生动地概括形容为联系员、内行和推销员。我想把这些极少数的三种人物在“流行”中发挥的作用用一个“引”字来概括。

联系员就是那种“认识了很多人的人”,这类人把朋友当作邮票一样地搜集,随时与人保持联系。这个角色可以把信息快速地散布出去。联系员对于他们所认识的人们来说具有很大的作用。因为不论原因如何,他们在不同领域、不同文化社会以及不同职位的人群中占有一席之地,正是这些联系员的存在才“引来”了不同领域的人们的联系,才给某种社会流行浪潮提供了前提条件。

内行就是那种“什么都懂的人”,内行掌握着最多的信息,而且他们对这些信息的判断和评价是非常准确的,他们对这些信息的态度和看法会直接影响到信息的“流行”程度。这类人很愿意向其他人坦白所掌握的信息,但是他们却没有很好的说服力。所以,要使一个信息或产品流行起来,也需要一个有力的说服人员,这类人就是我们所谓的推销员。

推销员就是那种“什么人都能够说服的人”。这种人没有很深的知识,但是有特殊的能力让见到面的人在短暂的时间就交付信任。这个角色能够把内行发现的东西与大众用简易的语言相互沟通。如果人们对选来的信息并不相信,他们就有能力说服大家,而且,与其他两种人一样,这些人对于发起口头信息传播潮也至关重要。

篇6:读《引爆点》有感

引爆就像上面这首歌的突然流行一样,可能歌手声音真的不错、歌曲歌词很美,也可能是与《速度与激情》人物的应景,但无论如可不可否认的是这就是引爆点。

本书就流行三法则来论述了引爆点的产生基础,有很多事实举例,以下就文中的三法则做个人观点论述:

其一,个别人物法则,本文说到了联系员、内行和推销员,我觉得可以亦可以意见领袖和谈判家来代替。小米的成功相信很多人都会想到“为发烧而生”这个词,发烧友其实就是小米受众群体里的早期意见领袖,这些人在小米受众群体中间接性的做了联系员、内行、推销员,为小米打广告。而在另一方面,小米本身的产品经理也是很成功的谈判家,为发烧而生本身就体现了小米对这些发烧友的痛点把控,这是小米突破式增长的关键所在。个别人物法则讲究内部的优秀谈判专家和市场领域的意见领袖合力,对内要找到优秀的人去推广产品,对外要先抓标杆用户,慢慢积累口碑,因为粉丝效应已经漫过了传统的营销模式。

其二,附着力因素法则,亦可称之为护城河的搭建。俗话讲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产品本身更如果不是非常好即使推广出去了,最终的客户留存率、市场活跃度都不会好,更不要说变现能力会有多好了。苹果的极简思维、小米的高性价比特点都为他们的盛行打下了很好地基础。我们常说商业中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在市场里也没有所谓的铁杆粉丝,说白点顾客也是趋利的,如果有比你更好的产品且转换成本也不高为什么不换呢?不换也许这个顾客真的有病。我觉得附着力因素法则需要考虑产品的市场接受度(接地气、用户思维):市场调研不再仅仅是问卷等抽样式调查了,做产品的也不能完全待在办公室做产品,因为产品到底好不好只有用户知道;产品的持续创新(居安思危):市场没有绝对的霸主,只有更好没有最好,在不同纬度下一定是颠覆与被颠覆中发展,比如小米很早就做出了米聊,很具创新性,但还不够持续创新,所以最终还是被微信击溃;产品的转换成本:用户都有两个基本思维,从众心理和舍小保大,比如为什么会有品牌的认知现象,即使有不知名的品牌质量、价格更有优势,还是不愿意更换?如果你用QQ或者微信很多年了,你会轻易更换新的账号吗?或者换用其他APP,我想你不会,因为好友们都在这里,因为你已经习惯了,这个转换成本就很大。

其三,环境威力法则。古代作战很讲究天时地利人和,我觉得流行三原则也是对天时地利人和的归纳,个别人物法则即人和(主体),附着力因素法则即地利(产品),而现在要讲的环境威力法则则是天时(时间、空间)。如果以主客观因素区分,前面两个法则可以归纳为主观因素,而环境威力法则我觉得可以算作客观因素。比如,分享经济在国外很盛行,但在国内却发展很慢,这是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强行以国外模式推行的产品往往举步维艰,只有两种解决方案:国内大环境(政治、经济、文化)发生变化,或者国外模式针对性的改变。又比如,我们都知道阿里占据交易端口(重运营),腾讯占据社交端口(重产品),百度占据信息端口(重技术),公司的文化其实很不一样,现如今BAT跨界格斗愈演愈烈,但一方做的新产品真的能完胜或者比另一方的主营业务更流行吗?我觉得可能性不大,或者这将有一个漫长的路程要走,因为环境基因不一样。环境威力法则我觉得讲的是对客观存在的一种敬畏心,顺应时代需求:比如互联网席卷了几乎所有行业,传统行业受到巨大冲击,但传统行业真的会很快消失殆尽或者转型吗?又如酒店业被民宿文化的冲击真的是毁灭性的吗?我觉得至少时间上不会这么快,因为生产力或者思想的变革总是从上至下,至少现在农村的大变革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至少BAT并没有把蛋糕全部瓜分。因为在时间、空间等维度上,一个细小的变化都会有亚马逊蝴蝶效应,如果可以你就去改变环境,改变不了那就请适应它。

篇7:引爆点读后感

简言之,引爆点就是指流行潮突然全面爆发并让一切产生巨变的那一富有戏剧性的时刻。所有的流行潮都有一个引爆点。格拉德威尔所提出的引爆点是指在某一个特定的流行潮中,能够使事物迅速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的一个极短的时刻。引爆点理论主要包括 3个部分:个别人物法则、附着力法则和环境威力法则。换句话说,流行潮的发生需要三个条件,人们传播传染物的行为、传染物自身和传染物发生作用的环境。世界上任何一个流行潮的兴起,都需要遵守这三个法则,满足这三个条件。本文总结吕尚彬、吴志远和陈娟娟对穹顶之下、平凡世界基于引爆点理论的分析,应用于房地产营销。

根据理论的三个部分,首先总结在《穹顶之下》与《平凡世界》中的应用:

第一,个别人物法则:《穹顶之下》柴静的“朋友圈”中,一部分央视的同事、原《看见》团队成员,还有一批微博、公知调查记者圈中的大佬等充当了“引爆点”的联络员。叙述者柴静扮演了“内行兼推销员”角色。适时分享与转发的一大批被《穹顶之下》“震撼”、“感动”得“一塌糊涂”的网友,也属于多级推销员角色。

《平凡世界》一些忠于原着的读者是该剧、小说的直接追随者,这些原着粉在看该剧的时候还会扮演“内行”的角色甚至是“推销员”的角色,向身边没有读过原着的亲朋好友推荐该小说。一些具有影响力的`名人明星为该剧“吆喝”,众大腕纷纷为剧中好友“卖力吆喝”,众星云集的场面也是让该剧赚足了噱头。这些名人明星他们如同“推销员”一样向广大观众推销该剧,提高该剧的收视率。

第二,附着力因素法则:《穹顶之下》与《平凡世界》都是采用视频的方式。由于视频所具有的声画同步和视听结合的特性,人们观看视频时相对于看纸质版的文字来说,视觉不容易疲劳。而《平凡世界》在剧中创新性的使用陕北话,优点有:1. 彰显地域性。方言是地域文化的传播与表达的载体。2. 增强真实感。很多具有地域特色的物品、动作和习俗往往只有用方言才能生动的表达。3. 营造喜剧性。方言有独特的喜感,并且给人一种亲和力。

第三,环境威力法则:《穹顶之下》对环境威力法则的恰当运用,体现在对群众雾霾议题的高度敏感性。

《平凡的世界》也正是如此,自它开播以来,你会发现周围很多人都在讨论它。迫于群体的压力,我们会恶补关于它的知识,试图有机会能够加入这个讨论下群体中。一旦成为群体中的一员,我们就很容易地感受到来自身边许多人的压力和其他形式的影响,正是这些影响裹挟着我们加入到某个潮流中去,我们会不自觉地跟随着群体中的人谈论某个现象、某件事甚至是做出某种行为。

上文分析了引爆点理论在《穹顶之下》与《平凡世界》中的应用,接下来本文利用引爆点理论分析经典房地产营销案例:

第一,保利董事长亲派茶叶蛋,“土豪蛋”热点营销轰动广州:“茶叶蛋”一出现就成为互联网上的新一代土豪标志。保利本次大派茶叶蛋,背后是保利大都汇开盘。大都汇的早餐袋,连同茶叶蛋,送到 CBD 白领手中…本次活动发起人余英,坐拥 71 万粉丝,微博一发动,星火燎原。在这例房地产营销中,充分利用了环境威力,利用互联网对茶叶蛋的炒作,网友对茶叶蛋的热议,分享媒介选取的是微博,对茶叶蛋的关注也是兴起于微博,信息传播有较强的附着力。

第二,点赞狂人出现,都是合肥万科惹得“祸”:是建一座免费图书馆,还是一家社区酒吧?合肥万科通过在线点赞的互动形式,向市民征集生活愿望。植树节的“你点一个赞,我种一棵树”活动,全合肥市民蜂拥而至,近3 万人参与活动。一个根植于城市地产品牌,总要找到与城市的契合点。而城市需要什么呢?--合肥万科说:你来点赞,万科实现。这是一场“文化符号 + 创意事件 + 粉丝互动”的超级营销。这则案例中,合肥万科通过深入分析合肥的主流城市文化,精准定位,活动符合市民需求,市民主动担当内行、联络员和推销员的角色,由小到大,塑造城市整体环境威力,带动更多的人参加。

根据房地产营销本身特点,结合上文对房地产经典营销案例的分析,给出基于三法则的房地产营销改进建议 ( 以郑州市为例 ):

第一,个别人物法则:直接寻找擅长社交、精力旺盛、博学、有影响力的人来充当房地产营销中关键的内行、联络员和推销者角色。房地产协会相关人员、大学房地产专业教师、微博房地产红人和微信相关公众号等,由这些点来扩散影响广大网友,吸纳扩大内行、联络员和推销者的范围。

间接通过将房地产营销与具有影响力或影响潜力的文学作品、影视作品和文化典故等关联,将这些作品典故的读者粉丝转为自己的内行、联络员和推销者。名人明星的代言往往需要较高的费用,适用性不高。

第二,附着力因素法则:二者营销的成功性说明视频这种视听结合的宣传方式才是适应当今社会节奏,符合人们信息提取习惯的营销方法。视频内容构建选取应着力发掘日常生活中具有普遍性却又让人体会深刻的点,例如郑州的烩面、胡辣汤和夜市等具有城市记忆的题材,题材表达可选取河南方言,可在基于郑州本地房地产交易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分析购房者来源,得到主要购买者来源的故乡,选取其故乡方言作为地产营销视频的表达语言,或者基于地产营销目标,选取对应语言。营销视频应根据目标客户的媒介接触习惯和分享习惯来包装和传输:目标客户是刚结婚的青年家庭,那微信微博应是主要的接触分享媒介;目标客户是基于改善住房需求的中老年家庭,电视广告也许是更好的媒介。

第三,环境威力法则:流行往往发生在人们对周遭强烈敏感的环境里,同发生的时间、地点和条件密切关联。穹顶之下选取的是雾霾这个话题,郑州本地的营销可以选取堵等市民深有体会与自身密切关联的话题,营销不仅要构造话题,更要营造话题讨论的氛围。

完整的产品结构、互联网思维的应用、流行三法则的运用,这样的房地产营销才会找到产品瞬间聚合用户的“那个爆点”,将数字传播的影响力落实,而不是雇几个大妈,在街头巷尾将一张张印刷优美的传单经过路人之手投入垃圾桶。

篇8:引爆点读后感

“通过观察市场环境我们发现有一个重大变化, 早期用户对于手机娱乐的需求比较简单, 仅是音乐游戏、浏览网站等, 而随着手机功能的快速发展, 目前用户在手机功能上的选择更多, 如阅读、视频、微博等。”周金磊介绍道, 随着用户选择增多, 原有手机游戏用户即产生了新的兴趣有机快选周点, 如何拓展新的用户群对运营商来说十分重要。而对于整个电信行业来说, 运营商目前均把增值业务的增长作为3G业务发展的重点, 并且大力发展手机游戏, 这对中国移动来说也是一个巨大的竞争挑战。

此外, iPhone的成功, 使得终端厂商纷纷效仿, 推出自身的内置应用商店, 一时间让用户无从选择。在周金磊看来, 如何做出有特色的应用商店, 把握好自身定位才是关键。

周金磊认为, 在2010年, 手机业务快速发展, 中国移动手机游戏基地在不断拓展自身业务的同时, 其内部资源也出现了摊薄状态。因此, 2011年, 中国移动在大力发展手机游戏业务的同时, 也应注重对自身潜力的挖掘, 以获得更多业务。此外, 周金磊透露, 由于对SP各方面制约较多, 一些中小渠道纷纷萎缩, 而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这些制约对移动门户也造成很大冲击。

篇9:制造“爆款”:起点即引爆点

类似的成绩在另一款轻量级应用“脸萌”身上再次上演:2014年4月产品上线;5月掀起了用户下载的热潮;6月的某一天,激活下载的用户数达到500万,刷新了“魔漫相机”创下的纪录。

以这两款移动互联网应用为代表的“爆款”产品,从进入社交网络的那一刻起就急速狂奔。这种势头还造成了一个独特的现象。“魔漫相机”创始人黄光明提到,产品刚刚为人所知时,业内大约出现了30多个创业团队复制它,但3个月后,竞争对手都消失了,留下魔漫相机一枝独秀。

“啪啪”的创始人徐朝军也有过类似的表述:自上线以来,竞争对手对“啪啪”几乎没有构成威胁,追随者被远远地甩在了后面。用户们在社交网络中形成的关系壁垒,像是对这些“爆款”一道无形的保护,将竞争对手和追随者逐出了场外。

我们耳熟能详的“二八法则”仿佛在这里失效了。一款爆红应用往往是在数天至数周内就实现了巨大成功,在细分领域中占据至少90%的市场份额,没有对手能够抗衡。换句话说,优质的产品或服务在推动着自己的“引爆点”快速到来。

每个产品都可能是“爆款”

无论是否拥有资源、经验和资金,快速引爆是每款产品或服务都可以具有的能力,这是社交网络所提供的红利。

如果将产品进入社交网络的那一刻称为起点,将出现爆发性增长的那一刻称为引爆点,我们在“脸萌”等应用上看到的是典型的“起点即引爆点”现象——它没有经历前期积累的阶段,进入社交网络就立刻引爆,直至高点。图1是来自“疯狂猜图”的后台数据,也是典型的“起点即引爆点”走势。

表面上看,能够快速引爆的移动互联网产品屈指可数,有许多人认为这是平台资源、研发技术、产品实力和外部条件的综合结果。但在我们所熟知的“爆款”产品中,有的来自坚持多年的创业团队,也有的来自传统行业或草根个体。这些案例表明,无论是否拥有资源、经验和资金,快速引爆是每款产品或服务都可以具有的能力,这是社交网络所提供的红利。事实上,社交网络对产品以及开发团队的巨大影响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均匀分发。社交网络首先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被人们有意无意忽略掉的关系链在其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人们获取的信息很大程度上来自好友或关注者的“分享”。这些信息频繁而细微,如同粉尘一样源源不绝。在这个阶段中,构建起一套分享体系是产品引爆的基础。

第二阶段:快速崛起,触达用户。在这个阶段,信息的供给已经过于充沛,以至于会呈现海量的浪费现象。人们对应用、服务或信息已经习惯性地“丢弃”,更吝啬于投入自己的时间和注意力。在这种情况下,占用用户最少时间、经济和动作成本的“廉价娱乐”成为了最直接的收益领域。

第三阶段:改变应用开发模式。社交网络时代,用户的耐心更少,容易喜新厌旧。移动应用产品往往会面临速生速死的生命周期——在3-5天之内,一个“爆款”就完成了自己从爆发到消亡的全过程,这种情况并不少见。相应地,应用的开发模式也在发生变化:数十个团队可以不约而同地开发同一类应用,在不同的人群中进行测试,同时在相互借鉴中各自快速迭代升级。

引爆往往是零成本的

“爆款”往往具有两个共同点:用户的使用成本低,分享动力高。

在移动互联网上,蕴含分享力的产品会推动信息在用户的关系链中快速流传。在“起点即引爆”的应用与服务中,大多数用户都扮演了重要角色,他们的每次分享都能带来更多新的用户。“爆款”的转化用户比例更高,这也意味着信息的流动、分享和转化损耗非常低。因此,新用户的获得对开发者而言几乎是零成本的。

成本越低,越爱使用

要达到“起点即引爆”的效果,开发者的首要任务是降低用户的理解成本,也就是降低用户在参与一个应用、活动、服务时所花费的时间与步骤。此外还需要考虑到用户的消费成本,即用户在使用一款产品、参与一个活动过程中是否流畅、简单。产品的易操作性通常是创业者和产品经理最关注的要素之一。

黄光明在分享魔漫相机的做法时说:“一切从简,易于上手。”这与移动互联网从业者提出的“2秒定律”相符:如果一款应用无法在2秒钟内让用户明白自己是什么,该如何操作,就会被抛弃。实际上,用户在某一环节多花1秒钟的时间,在该环节的用户流失率就将提升8%-10%。

无论是理解成本还是消费成本,都与社交环境息息相关。在P C时代,用户黏着在互联网上的时间可以长达几十分钟、几个小时,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们打开和关闭一款应用的时间可能短至几分钟。越是通俗易懂的应用越是容易在泛滥的同类中脱颖而出,被快速引爆。对于开发者来说,应该依照这个原则抓住产品与用户的每一个接触点,将使用过程设计得简单易操作。

用户收益驱使分享力

整个社交红利的获取,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用户的主动分享。

一些微博大V在“脸萌”爆红时曾说:“如果有人愿意为你拼脸萌,那就是真爱。”用户在为自己制作完头像之后,也会为其他好友、家人制作头像,这就是分享力的真实写照。

罗辑思维的创始人罗振宇在2014年中秋节期间发起的月饼销售中也引入了分享机制:用户下单可以不用自己付钱,而是分享给好友,让他人为自己付费。这些环节激发起了人们的讨论和分享,并在短短13天内吸引了约269万人的参与。

用户分享的动力从何而来?当人们将使用一款应用、一项服务或参与一项活动时,有意无意间都希望自己获得某种收益:可以是为自己和他人带来的价值,或帮助别人的精神或物质奖励。推动分享的另一大动力则是“娱乐性”,比如产品带来的愉悦感,完成任务时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nlc202309040155

成本和收益是衡量互联网上一款产品或服务的标尺。只要操作够简单、够轻松(成本),用户使用后愉悦感强、意犹未尽(收益),一款产品就更有可能实现爆发性增长。

“引爆定律”

“爆款”往往都有着许多共同点,也向我们揭示了最为直接的引爆定律。

使用时间越短,越容易引爆

“爆款”产品往往不是团队开发的第一款应用,而是团队在多次试探之后实现的爆发。

相比于之前默默无闻的老产品,此类产品的玩法都更为简单,也与用户在社交网络上的行为有着更为密切的关系。在“围住神经猫”的开发者秦川看来,社交网络一直缺乏能够让用户快速收获愉悦体验的轻量级产品。大部分移动端的游戏产品都略显“重度”,耗时较长。“围住神经猫”的爆红将“用时短”的特征发挥到了极致。

玩法越新颖,引爆速度越快

引爆的直接结果就是迅速获得大量用户。与此同时,它也会令好友间的信息分享迅速同质化、沙漠化。因此,完全复制“爆款”和其他成功产品已经变得没有价值,你需要拿出独创性的新玩法。

用户越投入,影响力越大

现在的用户已经习惯于大量的信息浪费。在朋友圈中“刷屏”的信息或应用很可能被轻易地忽略掉。然而用户的自发投入却会改变这一状态。通过自发组成社群,主动提供信息、分享心得或帮助他人解决问题等,信息传播能够从强关系辐射到更多弱关系和陌生人中去。

黏着性越低,衰减速度越快

对于黏着性不强的娱乐类应用来说,用户抛弃的速度与他们爱上这款产品的速度同样快。我们在“起点即引爆”的曲线中,都毫无例外地看到了陡峭的下行曲线。

我们虽然无法精准地预测谁是下一个“爆款”,却能够提炼出这样一个“引爆公式”:

引爆=用户收益×可娱乐性×热点系数×用户与企业间的信任/参与成本

收益指用户能够从中获得的服务质量、信息、技能以及愉悦体验,也包括从中获得的存在感和认同感等。当无意义的心灵鸡汤、语录党泛滥时,罗振宇的罗辑思维能够通过提供有价值的优质信息和思想,令用户获得更大的受益。

娱乐性更多的是指“廉价娱乐”,也就是用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快的愉悦享受。从早期微博平台上盛行的“猜猜我和哪个明星像”,到“打飞机”、“围住神经猫”,用户在体验和炫耀过后,就会去寻找下一个带来愉悦感的产品。

将热点系数作为关键指数纳入到该公式中,是因为热点事件能为产品或现象的引爆加分不少:在几位影视名人因沾毒被拘留之际,一些恶搞类的微信小游戏立刻就在朋友圈风靡;“围住神经猫”的生命周期结束后,HTML5类型的小游戏呈现爆发之势,还有国外团队复制该产品并一举登上App Store榜首。

可见,一个产品走红本身也能够成为热点事件,推动下一波热潮。如果团队能将用户收益与热点事件、产品的娱乐属性相结合,在社交网络中的引爆指数就会更为惊人——“冰桶挑战”就是最好的例子。

无论从哪个角度去观察,社交红利的本质都在促进产品的价值回归,即产品和体验越好,用户推荐和分享的动力越大。在这个氛围中,企业事实上是在经营自己的粉丝,不断积聚用户的信任,因此用户与企业之间的信任程度也成为非常关键的一个指数。

参与成本指的是用户在某一服务、信息或应用上的时间投入。一个无法提供快速直接响应,需要多次步骤、反复操作的产品注定会被用户抛弃——毕竟,阻碍用户用最少的时间(最廉价的方式)获得愉悦感,在这个时代已经不合时宜。

篇10:引爆点读后感

日前召开的中国国际有机产业峰会上,国家认监委注册管理部农产品认证处副处长王茂华就指出,我国有机产业发展存在四大问题。

一是有夸大、虚假宣传行为。少数企业和商家缺失诚信,将“有机”作为营销噱头,进行不实的宣传推销;个别不具备从业资质的咨询公司利用网络广告监管漏洞,提供虚假认证信息。

二是有机产品标志存在使用不规范、消费者识别困难等问题。目前有机产品尚未建立全程溯源机制,认证标志防伪性差,加施数量及对象难于控制,消费者难以辨别有机产品真伪。

三是流通领域监管还需加强。部分销售供应商未严格按标准要求采购把关,不符合有机产品专区专柜销售、不得二次分装等规定。

四是对有机理念存在认识误区。

正如王茂华所说,有机食品的包装上大多贴有有机食品认证标识,这可谓有机食品的“身份证”。不过市场上也有不少食品并没有该标识,却也自称是有机食品,打着高价售卖。甚至一些食品只是在包装上除了印有“有机”、“天然”等广告语,并没有任何“有机食品”的相关标识;但在促销员促销的时候却仍然按照有机食品的来推销给消费者,有意误导消费者。即使是目前在商场专门柜台销售的所谓“有机食品”,标识也是极不统一,外包装上或印有“有机”字样,或贴上了各式各样的认证标识。

这些标识有的是直接印在包装上的,有的贴上去的带涂层防伪码,十分不规范。面对这些情形,别说一般的消费者,往往连销售人员,也都无法分辨。

其实真正的有机食品认证本身并没有错,造成有机食品市场混乱的主要原因是认证的混乱、标准的执行力度及后期的监管力度不够。一些认证机构只要交钱就行,以次充好,如此造成这个行业变得越发混乱。企业倘不采取措施规避混乱,一旦出现风吹草动,必然会引火烧身。

与标识混乱对应的现象是目高价几乎成为“有机”食品出现在商场的统一面孔。比如普通大米2.5元/斤,有机大米20元/斤;普通鸡蛋价格4.2元/斤,有机鸡蛋17元/斤;普通蔬菜每斤2元左右,有机蔬菜却能达到20元/斤,其它有机蜂蜜每公斤358元、有机猪肉每公斤160元、有机杂粮每盒268元……一些食品包装上只要标注“有机”二字,其价格就如坐上了火箭一般,攀上一个高峰,难怪做有机食品的企业会趋之若鹜,甚至不具有机资格的企业也会甘冒风险,

抛开那些伪劣假冒的食品不说,只说如此另人咋舌的价格难道是有机食品的必然吗?其实对此早就有专家指出,现在有机食品的价格并不合理。

首先,有机食品与普通食品的价格相比不合理。

其次是有机食品的价格与其品质相比更不合理。有机食品的生产成本比普通产品只高出10%-30%,主要是流通成本太高,因为市场规模不是很大,损耗比较大,超市里的蔬菜损耗一般为45%。在国外,有机食品一般高出普通食品20%。而在国内,往往是数倍。这直接导致有机食品成了小众消费食品。

为了支撑小众人群口味,不少有机食品的售卖商家都在宣传中强调有机食品更营养,这也是一种误区。

据国际食品包装协会秘书长、环保专家董金狮所说,“有机食品的称号与本身质量没有多大关系,跟营养更没关系”。其与普通食品相比,不过是安全系数更高一些罢了。

其实有机食品的营养与否,在国外也是存有争议。美国农业部一直公开申明,不对有机产品是否更有营养和更安全发表评论,也不允许宣传有机产品对常规产品的优势。英国食品标准局(FSA)委托伦敦卫生与热带医药学院(LSHTM)对这个问题的研究进行系统整理。他们把这些研究中检测过的几百种营养成分分为11类,对所有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最终,他们的结论是“有机产品和常规产品在营养方面没有差异”。基于这样的认识,国内有机食品一再宣传其营养的特性,不是无知,便是故意混淆视听,以谋取一己之私利了。

鉴于以上的认识,有机食品虽在中国的发展前景良好,从国外的有机食品发展状况来看,也是一个大有可为的行业;但如果国内有机食品企业不及早解决有机食品的规范问题,不厘清有机食品在公众的认识,不重新从根本解决有机食品抓准定位、做好产品差异化、引导消费认知以及资格认证与有机食品的关系等问题,那么今日不断出现在食品市场上的安全事故,难保明日不会发生在有机食品的身上。如果真是如此,那对有机行业来说必然是一个灾难,所带来的伤害和损失必然会比普通食品大得多。

上一篇:美丽的瞬间作文记叙下一篇:数学课渗透德育教育案例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