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司法专业自荐信

2024-04-08

的司法专业自荐信(精选7篇)

篇1:的司法专业自荐信

尊敬的公司领导:

您好!首先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浏览我的>自荐信 。

我是一名XX大学法学专业应届本科毕业生,怀着一颗真诚的、热切的、朝气蓬勃的心向您毛遂自荐!大学四年,经过老师的精心培养和我的个人努力,我已经完全具备了当代大学生应有的各方面素质和能力。在拥有较广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面的基础上,我系统地掌握了法律学科的专业知识,而且通晓一定的理工科知识,精通外语,能熟练操作计算机,在校期间,由于各门功课成绩优良,曾多次获得学院二等奖学金。 锐意进取,永不自满是我的座右铭。我不满足于自己主修的>经济法专业,又辅修了二年本科经贸英语专业。第二专业使我获得了丰富的经管、国贸、英美文化等知识,并使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具有了较高的水平。此外,在>企业管理、应用写作、>市场营销方面有所擅长。扎实的学业和成熟的心理使我有信心融入竞争激烈的社会。 理论与实践对于我来说同样重要。我在校期间积极参加社团活动,锻炼了组织与协调能力,利用课余时间作兼职家教、营销员,争取自强、自立。在寒、暑假期间,我到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实习,并撰写了>实习报告和论文,做到了理论联系实践。总之,我珍惜每一次实际工作 的机会,积累了一定的社会经验。

在思想方面我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关心集体,团结同学,多次参加了义务劳动和社会活动。我积极组织并参加学校和班级的集体活动;我具有良好的吃苦耐劳精神及与他人良好合作的团队精神。

我是一个正直忠诚、勤奋求实的人,不断追求人格的自我完善,我的性格乐观自信、温和开朗、稳重宽厚,因此,我人际关系和谐,适应环境能力较强。我的兴趣爱好广泛,音乐和美术启发了我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排球和体育舞蹈培养了我的团队精神和协作感。

充实的头脑、健康的体魄和充沛的精力是我永远的财富。请相信您的眼光和我的实力,给我一个施展才华、贡献力量的机会!请您相信,您的选择不会错!

此致

敬礼

自荐者:xx

20xx年x月x日

篇2:的司法专业自荐信

您好!我的名字叫xiexiebang,我是XX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司法鉴定专业的毕业生,对未来充满了憧憬。我郑重叩响贵单位唯贤是举之门,向您们毛遂自荐,申请贵单位招聘的职位,并诚挚期望能加盟于您们的行列,以自己的学识和能力为贵单位的事业腾达尽一份微薄之力。

三年的警校生活,军事化管理,让我有坚强的意志、宽容的品格、勤奋拼搏、虚心务实、诚实守信、热忱待人、勇于挑战自我,并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性等。

在专业知识学习上,经过三年的勤奋刻苦,我掌握了较强的刑侦、法医鉴定、会计鉴定、散打和射击等方面的专业技能,并打下了扎实的法律知识,且成绩优异,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在课余时间,积极参与学院举行的各项活动和基层单位实践,进一步提高了自身的组织和管理能力。有较强大社会适应能力。

我是大千世界中平凡的一员,但我绝不甘平庸,我将会满怀激情地去迎接在未来路上的一切挑战。“天生我才必有用”我相信我会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业绩。

我谨在此冒味自荐,期望能成为贵单位的一员,充分发挥自己大聪明才智。

如果能够得到归单位的青睐,我一定会以不断学习,积极进的精神竭力为单位服务,与单位共同发展,共创美好未来。

此致

敬礼!

篇3:司法专业英语口语训练技巧初探

1 准备阶段

首先, 把司法专业英语教材引入课堂。要使学生了解一些有关警察, 监狱, 监狱法, 法庭, 判决之类的专业词汇。为听说训练做好准备。其次, 语音纠正与模仿跟读。在课堂上进行语音教学时, 对一些容易混淆的因素加以专门训练, 如ei-i, e-i, ei-ai, 并结合具体单词进行全体, 分组, 成对乃至个人的语音训练。再次, 明确一个基本理念:口语不是学出来的, 而是练出来的。口语水平的提高需要更多的增加练习的频率。其终极目标是即使没有任何非语言因素帮助的情况下, 也能达到理解对方, 自由交流的境地。

2 实施阶段

首先, 提高学生开口说英语的兴趣。孔子有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以说, 学生对英语口语学习有无兴趣, 是决定口语教学成败的关键。要把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兴趣放在提高口语水平和能力的重中之重的地位上来抓。在教学中通过新颖而生动的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使学生从主观上乐意接受知识, 不像常规学习那样平淡无味, 提不起兴致。比如传话操练。此方法带有游戏性, 老师先小声对第一个学生说一个句子, 接着让每排学生一个挨一个的小声传下去, 直到最后一个学生大声把他听到的句子说出来。传话的过程难免错误百出, 使得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学生兴致勃勃。这种方法也可以适用于每排学生之间对所传句子的正确性的比赛, 对于获胜排的学生可以给于加平时分或小礼品等奖励。还可以进行连锁操练。即A学生问B学生一个问题, B回答后, 在问C一个问题, C回答后再问D, 以此类推, 学生之间可以任意点名提问, 这样就可以使全班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紧张的备战状态。

其次, 创设和营造真实有意义的语言环境和英语文化环境, 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 采用听, 说, 做, 唱, 玩, 演等方式, 以活动为核心组织教学, 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语言实践机会,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大胆表达, 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英语, 并用英语进行交流, 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熟练用英语交流的终极能力目标。

创设语境的具体做法可以有:每次授课前进行十分钟的自由会话, 要求学生运用已经学过的单词和语法;比如, 老师可以指定某一学生进行连珠炮似的提问, 老师快速提问一些诸如学生基本情况的简单问题, 要求学生迅速作出反应和回答。这样学生不得不提供自己的真实信息, 就无法生搬硬套课文里的句子, 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利用多媒体图文并茂的特色吸引学生注意力, 提高学习兴致;比如可以进行图片操练。教师指着图片中的人或物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回答问题, 或者干脆让学生对图片的内容进行简单的描述和说明。

对于司法和法律专业的学生可以进行角色扮演的操练。比如模拟法庭, 选出学生扮演法官, 原告, 被告, 警察与犯人等角色, 进行口语实战训练。这样使得学生更好地感受到学好英语口语能够充分地表现自我的好处, 从而提高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再次, 指导和督促学生在课后多与同学进行日常生活方面的英语交流。即把英语口语生活化, 把英语口语的训练拓展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在同学之间打电话的时候, 逼迫自己用英语交流, 在没有任何肢体语言可以借助的条件下, 调动脑中已有知识, 已学过的单词和语法, 正确表达想法与要求。教师也要身体力行, 无论在教室还是学生宿舍, 无论是在食堂还是路上, 遇到学生, 都要主动与学生用英语进行打招呼或交谈。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好的英语口语训练环境。

最后, 教给并带领学生实施一些提高口语能力的小技巧: (1) 要大胆开口。很多学生羞于开口说英语, 认为自己发音不准确, 有地方口音, 怕人笑话。因此要鼓励学生克服心理障碍, 大胆开口, 甚至可以效法李阳的疯狂英语的做法。 (2) 要仔细读诵教材中的课文。课本中的句式往往用词准确, 语言优美, 朗朗上口。通过多读多颂, 可以增加学生的语感。 (3) 要善于复述课文。复述可以说是训练口语的有效途径之一, 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迅速浏览课文, 然后就课文内容向学生发问, 要求学生沿循这些问题对课文进行简单的概括或复述, 久而久之, 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自会提高。 (4) 要适当背诵经典句型。可以鼓励学生背诵诸如英语900句之类口语实践教材中的句子, 做到倒背如流, 张口即来的程度最佳。 (5) 要善于模仿地道原声。可以通过经常听原声带的录音, 看原声电影, 然后反复跟读, 模仿语音语调, 使得语音更为纯正。

篇4:的司法专业自荐信

关键词:环境司法;专门化;环境法庭

中图分类号:D9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255(2016)03-0044-05

在环境保护和环境纠纷领域,强化环境司法的功能,是当前有效解决环境问题的一种现实途径。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司法机关要能够充分发挥职能,利用国家法律所赋予的权力和权威,对环境违法者进行审判并给予处罚,对环境污染纠纷进行裁判和调解,对污染受害者给予救济和赔偿。然而,当前我国环境司法功能并未得到充分发挥,环境司法资源配置力量较为薄弱,公民环境维权不易。2009年,我国发生几起震惊全国的环境污染事件,为应对频繁发生的环境污染事件,一些地方相继成立了环保法庭。环境司法一时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有学者甚至认为不仅法院应当设立“环保审判庭”,有关部门还要积极探索建立环保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相衔接的新机制,比如在公安机关设立专门的“环保警察”,检察院设立“环保检查处”。这些学者意见实际上直接指向我国的环境司法现状,隐含着对我国环境司法专门化不足的批评。环境司法作为维护环境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在法院系统内探索环境司法专门化的实践解决路径,是进一步理顺和完善我国环境司法体制的前提,对于环境纠纷化解和环境保护而言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一、国内外环境纠纷专门司法现状的对比考察

环境司法专门化是社会分工发展的必然结果,更是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制度回应。尽管保护环境的法律制度并非一定为西方国家所首创,但是对现代意义上的环境问题采取司法途径解决的尝试却是源于工业发展现状对环境保护的需求。

(一)国外环境司法专门化的表现形式

国外的司法机关在一般意义上泛指法院,因此环境司法专门化在西方国家的实践主要存在于法院系统。其环境司法专门化表现为两种具体形式,即设立环境法庭和专门的环境法院。

事实上,设立环境法庭是国际上许多国家的一般做法。据不完全统计,很多国家,比如澳大利亚、南非、美国(部分州)、孟加拉国、科威特、瑞典等国都在本国司法系统中设立了较为独立的环境法庭。比如瑞典在1969年出台第一部环境法后,随即就成立了环境法庭,以便对环境违法行为迅速实施处罚,此外瑞典还积极筹建区域环境法庭以及最高环境法庭,以加强对一些复杂活动环境许可的监督与管理。

而作为环境司法专门化的另外一种途径,设立专门的环境法院同样为许多国家和地区所推崇。环境法院是在普通法院之外设立的一类专门法院,其作用是专门审理与环境有关的纠纷案件。设立专门环境法院的首倡者应是1980年建立起来的新南威尔士土地与环境法院(Land and Environment Court)。其设立一时成为环境立法的中心,而它设立的主要目的是希望借此方式给普通公众参与环境许可的权利。该法院具有与州最高法院同等的诉讼管辖效力,并且根据多部不同的环境法律对已经形成的环境纠纷具有排外的管辖权。孟加拉国也于2000年颁布了《环境法院法》,该法对环境法庭的权利、管辖范围以及程序性权利等事项都进行了详细规定,并且认为设立环境法院是一种必要举措,为法院审判环境污染案件和其他有关环境纠纷提供了制度保障。

从各国的环境司法实践来看,专门环境法院和环境法庭的设立是环境保护实践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当前环境问题日益恶化情势下不得已而为的应对举措。其初衷,就是为了更好地用司法途径来处理环境纠纷,使这种纠纷平息方式取得法律上的权威,并给予更多环境违法、侵权者施以法律敬畏感觉,从而有效遏制类似的不法行为发生。事实证明,专门环境法院和环境法庭的建立,使得环境纠纷当事人无需等待太长时间就能进入诉讼程序,而法官也无需分心在其他案件上,从而能够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花在研究环境法律制度上,以便在各种复杂的环境案件中做出更为恰当和准确的判决。国外的这样一种实践,对于我国环境司法制度的发展也是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借鉴作用的,而且在我国某些地区,环境司法专门化问题已经进入实践性的制度探索阶段。

(二)国内环境司法实践中的探索

我国环境司法专门化探索起步较晚。随着环境保护问题日益严峻,各地法院和环保部门都逐渐开始通过各种方式开展合作,借鉴他国成功经验的同时成立了不同形式的环境法庭。作为一种并不成熟的实践,当前我国环境司法专门化的常见形式有两种,即设立巡回法庭和环境法庭。

1.设立巡回法庭

为了有效解决环境纠纷,2004年大连市沙河口区在环保局设立了环保巡回法庭,由于并非法院内设机构,因而可作用的范围比较狭窄,主要针对的只是环境行政执法问题。但是,巡回法庭的设立避免了环保行政执法和司法间一些不必要环节,不仅提高了办案效率,而且通过规范环境执法,提高了环保部门的执法权威。与此类似,2008年江苏省南京市建邺区法院通过与环保局合作的方式成立了环保巡回法庭。该法庭也是设在环保局,其任务主要是依法审理涉及环境保护的行政诉讼案件,审查环保局申请法院强制执行的各类涉及环境保护的具体行政行为,以及强制执行法院裁定准予执行的各类涉及环境保护的具体行政行为等。从各地的实践情况来看,尽管巡回法庭的设立对于及时、有效处理环境纠纷的确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这种巡回法庭的形式本身往往只是应对个别严重的环境纠纷的临时举措,因而很难为其他地区直接沿用,也就难以形成一种可推广的长效制度。

2.设立环境法庭

与巡回法庭这种临时举措不同,环境法庭是法院内部的常设机构。2007年,贵阳市中级人民法院获批成立了环境保护审判庭,同时还成立了清镇市人民法院环境保护法庭,专门负责审理各种环境违法案件。环境保护法庭成立,将有关环境的民事、刑事、行政案件的审理和执行进行统一归口管理,对于环境纠纷的解决和法院审判庭设置的制度改革都将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在当前国内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情势下,对于环境污染问题绝对不能仅通过科技、行政、经济等手段采取过去那种“头痛医头”的个别治理方法,而应当在有条件的情况下积极促使司法权介入环境保护领域并且发挥更大的作用。环境法庭作为法院的内设机构,其设立本身就表明了国家权力对环境问题的重视和有效治理的决心。在特定辖区内设置较高级别的环境法庭,使其拥有跨地域的审判权和执行权,不仅有利于司法机关突破地方保护主义,保护环境资源,还能够有效地解决以往环境违法责任追究难的问题。

二、可持续发展对专门化环境司法的现实吁求

环境违法问题的专业性很强,不仅促使我们反思环境保护现状,更是对环境司法提出了更高要求。除了需要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方面的专业知识之外,环境司法从业人员还需要掌握一定的环境伦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环境观。环境司法专门化是我国当前社会现实对环境司法提出的现实要求。

(一)环境保护成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应有之义

环境保护是实现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大现实前提。2009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要把生态环保作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抓手。有关领导还指出,要进一步增强环境保护参与宏观调控的预见性、主动性和针对性,充分发挥环境保护对经济增长“优化”、“助推”、“扩容”和“增值”的综合作用。然而,环境资源稀缺,环境资源的配置方式不足,导致环境纠纷频频发生。在目前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下,我国的环境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仍然是引发社会矛盾的重要诱因和矛盾冲突的焦点,有时甚至直接威胁社会和谐稳定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作为社会管理的重要手段,司法在化解环境纠纷矛盾、打击环境犯罪、保护环境生态平衡、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作用应当更加凸显。

(二)环境纠纷的专业性使得普通法庭难以胜任

我国法学院校的招生制度决定了其学员大部分来自普通高中毕业生,知识结构单一、社会阅历浅,是我国法学院校学生的真实写照。环境保护问题涉及的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问题专业性较强。法律专业作为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一个学科专业,在培养方式方面与传统社会科学一样,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塑造,在科学技术方面缺乏甚至无法进行学习。这样的培养模式,直接导致一般法律专业人士缺乏与环境保护相关的背景知识,更不用说对专业性很强的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的专业术语、数据、图标等信息载体进行识别和科学分析了。直接导致的一个现实情况就是,“目前我国处理环境侵权案件的法官并没有特殊的培训,这些法官的环境法素养较薄弱,体现在对环境污染的特点、环境法的立法目的、生态环境的整体性和动态性及环境污染防治的特殊性等问题缺少应有的考虑,因而在处理这类案件时宏观思维定位不符合防治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及人们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等权益的需要,与美国法官对环境问题的宏观思维水平相比差距甚远。”[1]法官、律师的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知识储备欠缺,对环境案件的审判质量和效率甚至公正程度均有影响。

(三)环境纠纷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日益呈现井喷态势

传统的“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理念对我国有着深刻的影响。尽管在东部地区,有些地方已经遍尝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失衡所带来的严重后果。但从总体来看,这一发展理念依旧在我国有着广阔的市场,尤其对于那些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更是如此。地方政府将经济增长作为重要的考核指标,环境保护投入严重不足,使我国环境保护现状在整体上仍旧处于低水平的重复建设。环境污染、环境破坏的案例频频见诸报端,引发众多环境纠纷。大量尖锐化的环境纠纷矛盾迫切需要得到及时的司法解决,但环保案件呈现地区性和季节性井喷,使得平时常规办案任务本来就已经很繁重的审判庭和审判人员分身乏术。这一客观情况对处理环境纠纷的法院的司法能力和司法效率提出了严峻挑战。

(四)个体发展与公众环境利益之间协调的需求

毋庸置疑,环境保护已经是一个公众话题。因为环境问题从最初显露之时开始,就被当作一种特殊利益客体受到立法的重视。“环境利益被当作区别于一般利益客体被加以保护,其被认为是公共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时,环境利益之所以被视为具有公共利益的一般特性是因为:首先,维持高质量的环境被认为符合每一个个体的利益;其次,环境利益既被作为个人权利又被作为公共福利加以对待的。”[2]因为生态环境本身具有整体性和不可分割性,每个人都不可能将自己置身事外,保护环境,是每个公民都无法推卸的责任。然而,这里存在一个矛盾,公民个体具有自身发展利益膨胀的趋向,如何使个体发展与公众利益并行不悖却是难以把握的现实情由。通常情况下,常常是公民个体牺牲自己的个人利益,让位于社会利益,任何人都不得以牺牲他人环境利益的行为来为自己谋取利益。环境纠纷的产生,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个别公民或者法人将个人或者小团体的发展凌驾于社会公众的环境利益之上,因而在法律上被评价为非法。局部利益如何服从于大局利益,经济利益如何与环境利益协调,是当前我国环境司法中不得不面临的一个现实选择,尽管有时候这种选择本身即意味着艰难和痛苦。

三、我国当前环境司法实践中面临的主要障碍

尽管司法途径作为社会矛盾纠纷解决的重要方式,已经成为社会公众的普遍认同,但是“在当前缺乏针对环境问题的专门诉讼规则的情况下,将司法救济作为解决环境问题的主要途径是不现实的。”[3]这一论点的提出,主要是基于我国环境司法面临的实际障碍,在某种程度上这些障碍甚至是不可逾越的。

(一)环境纠纷处理方式衔接不足

依据现行立法,我国对环境纠纷的处理方式呈现多层次和多途径的局面。我国《环境保护法》第41条第2款规定:“赔偿责任和赔偿金额的纠纷,可以根据当事人的请求,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它依照法律规定行使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处理;当事人对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当事人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因此,一个环境纠纷发生之后,既可以通过行政程序,也可以通过司法程序。前者称为环境纠纷的行政处理,它是指环境行政机关针对当事人的申请或依职权、依法对环境纠纷作出处理决定的活动。依据我国现行法律法规,环境纠纷行政处理主要有环境行政复议、环境行政调解、环境行政裁决三种方式。环境纠纷的行政处理构成了环境纠纷非诉讼解决机制中的重要制度。但是,环境纠纷的行政处理方式往往表现为行政调解和行政裁决。环境行政调解属不具有法律效力的不可诉行为,而行政裁决属于可以提起行政诉讼的具体行政行为。在我国现行环境纠纷处理机制下,环境纠纷行政调解往往法律效力的确定力不足。“如果任由无强制执行力的环境污染纠纷行政调解决定的大量存在,那么人们就可以无视这种行政调解的作用,甚至怀疑这种具体行政行为的确定力。”[4]如果不设置相应的制度衔接,那么人们便有理由不再信任行政机关的调解,该制度便难以发挥其制度功能,从而形同虚设。

(二)环境问题的特殊性使得环境司法处理难

环境污染具有潜伏性、不可恢复和不可再生性以及因果关系举证极其困难等特点,所以最好是做好充分的事前预防,而不能亡羊补牢。如果一旦发生污染损害后再进行救济,由于因果关系很难证明,特别是势单力薄的普通受害者由于科学调查能力的欠缺更无法担此重任。虽然诉讼理论中出现盖然性学说,但解决环境污染的责任承担上还很难满足现实需要。在提起相关诉讼中法院的门槛很高,特别是环境有关的诉讼往往因原告资格的限制被拒之门外。这样就很难保证环境纠纷圆满解决。所谓的公益诉讼理论也是在这样的法律传统的背景下,难以找到理论的突破口。

(三)起诉主体与管辖范围难以确定

根据我国法律的规定,只有自身合法权益受到侵犯的人才能提起民事或行政诉讼,这就在法律上给环境公益诉讼带来了重重困难。据统计,我国每年的环境纠纷案件有10多万件,但真正告到法院的不足1%。[5]而据原国家环保总局统计,我国有关环境问题举报的增长速度非常之高,但是环境诉讼案件数量并未呈现出相应的增长。[6]由于存在着起诉主体缺位的尴尬,致使环境损害行为不能及时有效地得到预防和纠正。目前我国在环境污染诉讼中,通常只能由直接利益相关者提起诉讼,这就大大限制了环境污染事件进入诉讼程序。这样就给很多环境违法案件不能得到法律追究留下了伏笔。而充分利用各种民间环保组织、研究机构的专业及资源扩宽公益诉讼的参与面,不但能给予这些受害者更多的援助,也能更好地监督污染者。

四、构建我国专业化环境司法机制的主要内容

专业的环境法庭可以集中受理特定趋于的环境案件,还有利于实现同一类型、相近事实的环境案件统一裁判,尽量避免地方保护主义的干扰。但环境司法的专业化构建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近年来,为了有效应对频繁发生的环境污染事件,我国的贵阳、无锡、昆明、玉溪等地相继成立了专门的环保法庭,对环境司法保护进行探索,提供了丰富和有益的经验积累。

(一)合理划分职能权限

环境法庭的设立在我国司法体制中几乎是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趋向。建议由高院一级统一协调,必要时进行指定管辖,在中院设置环境法庭,由其负责监督和指导辖区基层法院的环境纠纷案件的司法处理。这样做的好处:首先,提升了环境纠纷处理的审级,使得这样一种专业性很强的纠纷类别能够得到软硬件条件更佳的高级别法院的支持,确保纠纷处理的法律权威。而环境领域的专业人才,很可能是我国现今很多基层法院都无法具备的;其次,在高院一级设置辖区内的环境纠纷协调处理机构,能够有效冲破行政区划隔离所带来的地方保护主义阻隔,从而确保处理环境纠纷的司法机关有尽可能无干扰的独立审判空间。

(二)设置专业性职能机构

专门环境法庭的设置,可以更好地保证环境案件得到公正、高效的处理。根据《人民法院组织法》的规定,人民法院可以根据自身需要,设立若干审判庭,在传统民庭、刑庭以及行政庭的格局之外,设立其他名目的专门审判庭。这是环境法庭设立的法律依据,但设置环境法庭并非环境司法专门化的唯一内容。遗憾的是,从各地的改革实践来看,各地在对环境司法专门化进行制度探索的时候,似乎都误解为设立一个环境法庭就实现了环境司法的专门化。环境司法专门化并不意味着所有的法院均要设置环境法庭或者环境审判庭这样一个名义上的内设机构,但却可以通过这样一种司法制度改革尝试,将环境司法专门化工作逐步向前延伸。基层法院可以指定某个法庭,专门审理环境纠纷案件,也可以指定专门的合议庭,专门审理涉环境纠纷案件。

(三)提升专业司法能力

环境司法人员的专业素质,决定着环境司法过程的专门化处理程序的进度和精度。审判质量和效率同样也是环境司法工作的重要考核指标。质量意味着案件处理的正确性,而效率则意味着司法过程对当事人痛苦化解的容忍程度。一旦环境污染和破坏事件发生,受害人往往不堪其损害,痛苦不已,如果再在环境诉讼程序中耽搁太多时间,其痛苦不仅不会被缓解,反而会加重其诉累。这是对环境污染受害人的又一次伤害。因此,迟来的正义非正义。要使这一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改善和提高司法人员素质是前提。因此,必须加强环境司法从业人员的业务指导和培训,要在设置有环境法庭的法院内部设置专门处理环境纠纷的合议庭或者办案组,并且要选用合适的业务骨干,使其接受环境科学方面的专业培训,熟知环境标准和环境责任认定的基本诉讼理论。

(四)环境专业交流机制

环境纠纷案件的专业性常常让不熟悉该领域的审判人员束手无策,转而向专业人士寻求帮助。与其长期寻求外界帮助,还不如在审判组织中吸纳有关的环境保护专家。因此,有条件的法院可以考虑在设立的处理环境纠纷的专门法庭或者合议庭中,预留人民陪审员席位给环境保护专家,并与相应的环境保护政策法规、环境科学研究机构保持长期的合作关系。不仅能够确保环境案件审判组织中的环境保护专家的来源,而且在案件处理面临环境科学和技术难题时,能够得到专家和科研机构的智力支持,从而确保环境案件审理的科学性和准确性。环境保护专家和科研机构的介入,不仅拓展了环境纠纷审判人员的视界,而且能够弥补其环境科学方面的知识不足,使得在环境纠纷处理过程中能够更加理性、科学地分析引发环境纠纷的原因,对所有证据的采信也要遵循科学的依据。因为,毕竟环境纠纷不是普通的邻里间的拌嘴吵架,并非家长里短的无原则争论,其牵涉面广、影响范围大,在环境标准、环境科学各项指标下,基于纯粹的价值判断将很难推导出一个正确的答案。

环境司法专门化将是我国未来在环境司法领域努力的方向。尽管当前这一努力还将面临着重重挑战,既有制度层面的供给不足,也有诸多难以逾越的现实障碍。当前我国个别地区在环境司法专门化方面做出的制度性探索,有些具备可推广性,有些却需要更加深入地反思和论证。环境司法专门化并非一蹴而就,也不是简单地理解为设立一个专门的环境法庭即可,而必须遵循实践先行理论后续突破的传统路径,正视存在着的诸多问题,审慎地分析应对之策。唯有如此,方可确保环境司法专门化之路稳步进入正轨并日益发展成熟。

参考文献:

[1]王彬辉,唐宇红.美国环境侵权民事司法中利益衡量的适用及对我国的启示[J].环球法律评论,2009(4):64.

[2]张怡,王慧.美国现代环境司法价值观演变及其启示[J].河北法学,2007(4):45.

[3]张璐.我国环境司法的障碍及其克服[J].中州学刊,2010(3):104.

[4]宋宗宇.环境纠纷行政处理机制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5):25.

[5]武卫政.环境维权亟待走出困境[N].人民日报,2008-01-22(5).

[6]宗边.建议设立环境审判庭[N].中国环境报,2008-03-10(1).

Practice Path for the Professional Mechanism Construction of Chinas Environmental Judicature

CHEN Dan

Post-doctoral Research Station,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Chongqing 401120; 2. Shaping District Peoples Court of Chongqing, Chongqing 400038, China)

Abstract: Including environment dispute into judicial settlement is an inevitable choice for the state power to deal with the increasingly serious environmental problems. This is an issue not only being explored both home and abroad, but also being studied in Chinas environmental judicature field. Judicial offices in some areas have made some practical explorations, which provide precious experience for the specialization of environmental judicature. But in fact we have much more to do, nor can we simply think that all that is needed is just a special environment court. We must face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take feasible countermeasures, thus we can improve our theoretical level through the practices.

篇5:的司法专业自荐信

包头广播电视台《法制第一线》栏目,以“站在鹿城法制报道最前沿,打造鹿城最具影响力法制广播”为宗旨,多视角、多层面报道解读法制事件、传播法制精神、促进司法建设、加速社会和谐,其舆论监督范围涉及包头市各级执法部门。当来自自媒体和社交媒体的信息因缺乏相应的核实和甄别,让人真假难辨时,作为传统媒体的广播因其公信力、权威性和专业性,令公众更加期待。那么,《法制第一线》是如何赢得鹿城百姓赞誉的?笔者以为有以下几方面因素:

一、把握导向 正确定位

报道新闻事件真相,鞭挞社会丑恶、呼唤社会正义、传递社会正能量、关注国计民生是广播法制节目承担的社会责任,也是其终极价值追求。

1.把握舆论导向,树立法制思维。当前,法制宣传的手段多种多样,法制节目也因其特殊的传播效应,使其成为法制宣传的最重要手段之一。做好法制节目,首先就是要遵循和体现法制的基本原则。广播法制节目从其节目的设置到播出的内容,必须依法依规进行,一旦出现违法现象,造成的社会后果将不堪想象。其次是法制节目要注重品质,要敏锐把握影响法治进程的法制事件,找准法律的落脚点,用好、用准“法言法语”。再次,广播法制节目受众面广,影响力大,必须要时刻把握舆论导向,克服“新闻审判”现象。

2.内容贴近生活,贴近实际。 作为一档广播法制节目成功与否,最终还是要由广大听众来评判。 要让听众喜爱,节目就必须要注重环节设计,以听众喜闻乐见的法律故事等节目形式播报,增强节目的娱乐性和趣味性,适当加入现场演绎、音乐等文艺手段,强化感染力和艺术性,使节目有血有肉、生动活泼,让听众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法律教育。

3.注重宣传效果,加强节目互动。一档好的广播法制节目,就是一个生动有趣的法律大讲堂。《法制第一线》栏目,在节目中采用“小短剧”的形式再现事件原貌。短剧根据内容设定情节,有波澜、有冲突、有悬念,让听众有想象的空间。短剧结束后,在节目中开设热线、短信互动平台,让听众通过热线参与进来,畅谈自己的感受和见解,并请专业律师加以点评,使听众对法律的理解更加深入,达到普及法律知识、弘扬社会正能量的效果。

二、形式多样 视角独到

广播法制节目要不断焕发出活力,就必须坚持大众化和民生化发展方向,通过不同的播出形式,体现出法制节目的人文情怀。

1.要抓住法制现场。广播法制节目要吸引听众,就必须及时、准确地抓住法制事件现场,进行深入报道。一是,抓住各类重特大案件、事件及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热点话题进行跟踪报道。这些案件发生后,短期内必然会引起群众的关注,听众迫切地想了解案情的发生、进展及调查过程。在网络发达的今天,广播法制节目只有做到客观、准确、全面、视角独到,才能抓住听众的耳朵。二是,抓住新出台的法律法规的解读。邀请法律工作者,多角度、全方位进行解读,满足听众对新法律法规了解的迫切性。比如2013年,中央“八项规定”是关注度最高的词汇之一,包头市各级公安部门从年初起,在半年时间内展开四轮明查暗访,严肃问责。栏目组播发了消息:《本市公安系统12名违纪民警被问责》,消息播出后,听众反响强烈。

2.要讲好法制故事。要充分把握听众对法律事件的好奇心,用讲故事的形式,把法律法规常识普及到听众中去,让听众在听故事的时候有所启迪。然而,要想讲好法制故事,就必须要深入挖掘法制故事中人物的内心情感世界,综合利用各种广播特效,把听众带进跌宕起伏的故事中,让听众与故事中的人物产生情感共鸣,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3.要做好法律服务。广播法制节目要想在日益竞争激烈的环境中生存壮大,就必须让节目从内容到形式“接地气”,为广大听众服务。包头广播电视台《法制第一线》有一档《律师热线》节目,每周利用3天的时间,邀请资深律师做客直播室,通过热线、短信给听众现场释疑解惑。

三、精选题目 提升品质

法制节目制作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听众对节目的喜爱程度。提升广播法制节目制作质量,就要从法制节目选题、采编播人员素质和节目的时效性入手。

1.节目选题要精。广播法制节目的选题要做到精,一是要从发挥舆论监督角度出发选题,以推动各级执法部门完善执法程序,推进社会公平正义,回应人民群众期待。二是要从人民群众最关切的热点出发选题,使法制报道言之有物、言之有据、言之有理,做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三是从人文关怀角度出发选题,关注百姓的生存环境、生产生活状态,引导人们对法律故事和法治人物背后的法律、道德、人性等进行深入思考,推动社会和谐发展。比如《法制第一线》报道了包头市治理停车场乱收费的问题——《宣战停车乱收费》,这组稿件的选题紧扣社会热点,是节目致胜的主要原因。包头市停车位与车辆比例为1:8,“停车难”是城市发展中不可回避的矛盾。这组连续报道通过层层分析、观点参与、实际行动等多种方式将停车场治理混乱现状、深层次原因、相关部门不作为等现象层层曝露在“阳光”下,倒逼政府部门针对停车场治理乱相迅速整治。这组连续报道播出几天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不少社会学者和法律界人士表示:这是一次规模空前的媒体、市民发起的民主监督及推动法制进程的典型案例,体现了在越来越公开、民主的社会环境下,民众、社会管理者与政府的良性互动。

2.从业人员素养要高。法律特有的严谨性、准确性决定了法制节目必须做到规范、严谨,而广播节目特有的采、编、播一体化的模式对法制节目主持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影响法制进程的重大法治事件的敏感性,法治事件直播现场的驾驭能力,法律条文理解的准确性,运用法律术语的准确性,法制故事的连贯性等等。另外,广播法制节目还不能仅仅停留在就事论事,以法说法的简单复制中,必须充分挖掘刚性法律背后体现出来的人文关怀。

3.节目时效性要强。 法制节目作为一档社会民生类节目,承载着媒体的新闻时效性。这就要求法制节目要及时报道最新、最快的法制事件,抓住受众的猎奇心理,以独特的视角和权威的解读,第一时间传播出法治的声音,传递出法治的力量。从法律的时效性出发,要求广播法制节目时刻关注国家和地方最新出台的法律法规,特别是事关百姓日常生活的法律法规,通过选取案例,用百姓听得懂的语言,形象生动地解读,让广大听众及时准确掌握最新的法律法规,达到普法宣传教育和提高收听率的双重目的。

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法制建设也已经进入了快车道。我们有理由相信,《法制第一线》节目会向更加深入、更加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只要我们法制类节目从业者怀着弘扬法治精神、传播道德文明、凝聚社会正能量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就一定能够创作出更多富有时代特色、彰显人文法理、催人扬善向上的优秀作品。

(作者单位:包头广播电视台 )

篇6:的司法专业自荐信

摘 要:自开展司法信息化建设以来,我国司法信息化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其中绝大多数的司法机关建立了视频监控系统、门禁系统、信息化办公等。司法信息技术专业主要面向司法系统,培养政治素质合格、品德良好、团队意识和创新精神较强、具有丰富司法信息技术专业知识,在公安、监狱、劳教、司法行政机关、法律服务、行政执法、企业等单位的信息技术部门从事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和安全防范技术方面的技术与管理人才。

关键词:司法信息技术;课程体系;体系构建

司法信息化发展有助于司法机关开展信息化工作,特别在监狱系统中用于犯罪现场的调查取证,有助于罪犯现场管理,有助于对罪犯产生威慑作用,达到科技强警的效果。开展司法信息化建设以来,我国司法信息化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绝大多数司法机关建立了视频监控系统、门禁系统、信息化办公系统等。司法信息化快速发展的现状迫切需要我们加快司法信息化发展的步伐,不容否认,缺乏司法信息技术人才是影响司法信息化发展的瓶颈。

一、司法信息化人才培养目标及培养规格

1.培养目标

政治素质合格、品德良好、团队意识和创新精神较强、具有丰富司法信息技术基础知识,掌握司法系统网络组建、应用与维护等职业能力与技能,在公安、监狱、劳教、司法行政机关、法律服务、行政执法、企业等单位的信息技术部门从事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和安全防范技术方面的技术与管理人才。

2.培养规格

具有本专业要求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具备英语、应用写作等基础课程的知识储备。具有从事相关职业活动所需要的能力、奉献精神和创新精神。具有健康的心理,强健的体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品德良好,政治素质合格,热爱劳动,具有较强的团队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司法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就业领域

通过前期课题组在各司法系统的调研,结合基层干警的意见,确定司法信息技术专业人才面向的主要单位包括司法系统、社会企(网络、软件等公司)事业单位等;面向的主要部门包括司法信息中心、网管中心及相关部门;面向的主要岗位包括司法图像处理、网站建设、网络组建与维护等岗位。

根据前期的调研结果和岗位的能力要求,在行业专家的指导下,确定司法信息技术专业学生三大技能培养,即司法网站前台美工、司法网站后台开发、司法局域网管理与维护。其中,司法网站前台美工领域主要包含图像处理、网页制作、动画制作等工作岗位;司法网站后台开发领域主要包含编程语言使用、数据库运用、站点开发等工作岗位;局域网网络管理与维护领域包含局域网组建维护、安防管理等工作岗位。

三、司法信息技术专业人才课程体系构建

根据工作任务的需要,考虑行业需求,按照各类文件,考虑学生层次,本课题组构建“任务驱动”、“三领域”课程体系,即以工作任务为核心,在公共学习领域、专业学习领域和拓展学习领域构建司法信息技术专业教学课程体系。

1.公共学习领域

公共学习领域课程开设是为了培养司法信息技术人才具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方针、路线和政策,使学生具备较好的文化素养、较高的技能水平和良好的身心素质。

基于上述目的,结合各类文件的要求,司法信息技术专业人才的基本素质包含课程有:入学教育、军训(国防教育)、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大学生心理健康、形势与政策等必修课程。

2.专业学习领域

专业学习领域开设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掌握司法信息技术专业所需知识,具有司法信息技术职业所要求的能力和素养。

专业学习领域主要包含两大专业技能模块和一大警务技能模块。专业技能模块包括网络组建与管理、网站建设等内容,主要有photoshop、网页制作、编程基础、数据库、站点开发、信息安全技术、信息安全法、安全防范等专业课程;司法警察技能模块课程,主要包含监狱学基础、监狱信息技术应用、散打、擒拿等课程。

3.拓展学习领域

司法信息技术专业的拓展领域主要包含勤务以及前沿的专业选修课程。通过学习,以及掌握本专业所需的刑事、民事等基本法律知识,还要掌握治安管理工作、交通指挥与管理所需的专业知识,以及值庭、执行、押解、安检、突发事件预防与处置等专业知识,还要掌握企事业安全保卫工作的专业知识。

通过学习,进一步提升巡逻、盘查等治安勤务能力,提升治安案件查处能力及交通指挥、交通秩序管理的警务能力,提升押解、看管的警务能力及参与民事、行政、刑事案件执行的警务能力等。

参考文献:

温涛,等.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计算机类专业建设参考方案[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1.

篇7:的司法专业自荐信

关键词:司法警务;综合实训;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3-0315-03

高职教育的职业特征要求必须注重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掌握必备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同时具备解决工作实际问题的能力,并能直接顶岗。因此,高职院校都在积极探索并建构具有各自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目前,我国部分警察类高职院校中设置了实践性较强的司法警务专业,为了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许多高职院校的司法警务专业的课程建设中都选择了开设综合实训课程。

一、综合实训课程的内涵

综合实训课程是指,高等职业教育各专业的学生在完成主要专业课程的理论学习和各专项技能训练后,综合运用本专业(职业)的主要知识和专业技能在校内集中进行的综合性、系统化训练的课程。综合实训课程是根据人才培养方案所提出的培养目标,在人才培养规格的框架下,对专业(职业)核心知识、技能和职业关键能力进行综合性实务训练的独立设置的课程。综合实训课程的设立,是以行业要求为背景,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提高学生从业能力为目标,为学生进入实习单位顶岗实习做前期准备,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

二、开展综合实训课程的意义

1.有利于知识整合和技能综合

司法警务专业主要培养掌握司法警务专业知识及应用技能,熟悉相关法律制度,能够胜任法院、检察院司法警察工作岗位的技能型专门人才。司法警察工作是一项实践性、综合性极强的专门工作,基于此,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立了法警业务等专业核心课程,并且在各门专业核心课程中均设有实训教学内容。但是,专业核心课程的实训教学主要侧重于专业技能培养的单项技能实训,实训项目大部分都彼此孤立缺乏联系,这不符合司法警察工作岗位系统性、综合性的特征。综合实训课程具有帮助学生实现所学知识的整合与综合职业技能的全面掌握的功能,让学生在进入实习单位顶岗实习之前就能对所从事的工作有全面了解。

2.有利于促进教学与就业岗位的“无缝对接”

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一般是针对岗位群所设立,培养的学生应具备与就业岗位“无缝对接”所要求的综合职业能力。司法警务专业是为培养胜任司法警察工作岗位的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的,因此,在学生进入实务部门顶岗实习前就应学会处理司法警察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的初步方法,掌握基本的专业能力。综合实训课的重点即解决知识、技能在警务工作中哪些环节、岗位、情景的应用及如何应用的问题,要培养学生的警务专业应用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使专业训练更接近司法警务工作的需求,增强学生毕业后的工作能力。

3.有利于带动教学改革

首先,在教学组织方式上。综合实训课程,打破原有的理论课程和单项技能训练的教学组织形式,采取更加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借助这些方式使学生从对个别知识和技能的单项训练转变为对岗位的团队协作的综合训练。通过新的教学组织模式,使学生能全面了解司法警务专业所对应的岗位群的工作,有利于学生的综合技能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及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的培养。

其次,在考核评价方式上。综合实训课程的考核评价内容是学生实训的全过程和训练项目实施的成果。那么,闭卷笔答式的考核方式显然是不能适应综合实训课程的要求的。要改变警察类高职院校中综合实训课程考核方式较单一的状况,建立新的、灵活有效的考评方式。在考核评价内容上,应包括能力形成过程和项目结果两个方面,要实现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在考核主体上,要改变以教师为主的评价模式,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将教师评价、小组评价、学生自我评价甚至包括行业专家评价相结合。

4.有利于推动教师队伍的建设

综合实训课程的组织和教学,对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与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司法警务专业综合实训课程的综合性、系统性、职业性的特点决定了综合实训教师应该具备宽泛的知识体系、丰富的实践经验、灵活的教学技巧、超前的教学理念。要完成综合实训课程的授课任务, 作为教师不仅要不断完善自身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还要全面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因此,综合实训课程的开展与建设,对教师队伍的建设起到了推动作用,也是教师自我完善的契机。

5.有利于促进教学资源的建设

加强教学资源建设和积累,是保证综合实训课程有效实施的先决条件。综合实训课程是一种新的课程组织形式,为了保证综合实训课程的顺利进行,需要有相应的教学资源、教学设备、实训环境做保障。针对司法警务专业,应建设能让学生产生岗位真实感受的实训设备和环境,能够进行情景模拟,让学生在校内的实训课中感受到司法警察岗位的工作模式和要求。

三、司法警务专业综合实训课程的实施

1.教学资源的建设

为了保障综合实训课程能够有效实施,必须加强教学资源的建设。司法警务专业综合实训课程的教学资源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硬件资源。由于综合实训课的主要功能在于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提升学生的岗位技能和素质,因此,在硬件条件上较普通课程特别是理论课程有更高的要求。针对司法警务专业的综合实训课,需要具备诸如手铐、脚镣、警绳等警械装备,需要模拟法庭等实训环境及场地,需要3D模拟训练软件等。这些教学资源的建设,应本着贴近警务实战原则,让学生在接近司法警察工作岗位的环境中练中学,学中练,增强岗位技能。其二,软件资源。在综合实训课的教学实践中之所以会出现教学效果差,一方面是由于学生乃至教师对此类课程认识上有误区,另一方面,教学软件资源的建设不足也是原因之一。有些教师认为综合实训是对以往课程的再重复,因此根本没有对本门课程编制教学大纲,也没有教案,而是完全依以往对应理论课程的教学大纲来进行教学,这样就使得综合实训变得没有系统性和科学性,随意性大。因此,必须完成综合实训课程的有关教学文件,诸如教学大纲、教学方案、教学案例(项目)库、电子教案、课件,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可以编纂综合实训教材。让综合实训课程有章可循,减少授课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2.师资队伍的建设

目前,司法警务专业综合实训课程中的师资队伍的建设普遍比较薄弱。首先,一些警察类高职院校中担任综合实训课程教学任务的年轻教师较多,且年轻教师大部分是从普通院校毕业后直接进入警察类院校任教,缺乏警务工作背景和经验,职业化程度较差,尽管有部分教师曾去过实务部门调研锻炼,但由于时间短,接触的案件十分有限。教师实际操作能力不高,这必然会影响教学质量的提升。其次,教学过程中,对实务部门兼职教师的吸纳不足。当然,造成这种现象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院校自身不够重视,譬如制度不健全,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的经费不足等,影响了实战专家参与专业实训的热情。有的是行业的理解与支持不足。据我们调研,司法部门特别是法院任务重,工作忙,警力却严重不足,实务部门不愿在紧张的警力中抽出若干警务人员到学校授课。

针对以上状况,应从以下两方面着手师资队伍的建设。首先,打造过硬的专业教师队伍。增加教师到司法警察工作岗位锻炼的机会和时间。另外,由于综合实训课程涉及专业课较多,譬如押解、值庭、执行、警体、警械使用、射击等,而教授这些课程的教师又分属不同教学部门,因此有必要整合各教学部门的师资,在全校范围内打破原有部门隶属关系,由司法警务专业所在系部牵头,其他教学部门配合,组建独立的司法警务专业综合实训教学团队。其次,大力扶植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建立健全兼职教师管理制度,积极与实务部门联络沟通,争取得到理解与支持。对兼职教师设立多种激励措施,鼓励和提高干警对投入校内综合实训授课的积极性。

3.实训时间的安排

司法警务专业的综合实训课程以提高学生的警务技能和综合素质为目标,授课过程中必然要求学生在司法警察工作仿真环境中完成若干项完整的工作任务或训练项目。这就决定了综合实训课程不能像其他理论课程那样分周次、按课时进行授课,而必须保证有一段持续时间。为保证综合实训课程的顺利开设,司法警务专业综合实训课程的时间安排应注意以下问题。

首先,因为综合实训强调对学生综合技能和素质的训练,为顶岗实习和毕业进入工作岗位做准备,因此,适宜在具备一定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后开设。目前,大多院校选择在第五学期开设此课程,这个阶段学生既完成了大部分的专业课学习,又没有到实务部门进行顶岗实习,是比较适宜的。

其次,综合实训课程应集中训练, 连续实施。司法警务专业综合实训课中所设训练项目,譬如一个完整的法警参与法庭刑事审判的流程,涉及提押、押解、值庭、还押等多个环节,这不是一、两节课能完成的。而整个流程的连续性如果中途被打断,实训效果一定大打折扣。因此,综合实训在时间上宜单独集中安排,并且在时间上要保证连续性。周期一般不少于两周。

4.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内容的重整

综合实训课程是司法警务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独立的实践类课程,但由于建设时间较短,教学中如何来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和课堂组织形式,一直是困扰任课教师的一个难题。目前,一般高职院校的综合实训课程的教学组织形式大体有“岗位训练”模式,“过程训练”模式,“项目/任务训练”模式,“仿真训练”模式等,这些做法对构建司法警务专业的教学组织形式大有借鉴意义。

我们认为,综合实训课程的教学组织形式应当是灵活多样的。可以采取专题讲座、大型综合案例分析及模拟演练、分角色扮演的仿真训练等形式来开展综合实训。综合实训的内容应当包括司法警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多门专业课程、司法警察工作岗位技能及素质、司法警察的职业道德、针对警察职业所需培养的个人防护意识和能力、人际交往与沟通的能力、团队协作精神等。

5.考核评价方式的创新

目前,在司法警务专业综合实训课的考评中存在两方面的突出问题:其一,考核方式比较简单,过于重视结果评价;其二,考核主体过于单一,基本以教师评价定优劣,这不符合综合实训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应积极完善司法警务专业综合实训课程的考核评价体系。首先,在考评的方式上,应宜多样化。可采取口试、书面报告、实际操作、训练项目成果展示等方法,考核内容涉及司法警务专业学生专业综合技能的形成过程以及实际训练项目的完成成果。通过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将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结合起来,且以过程性评价为重。其次,在考核评价的主体上,应改变过去教师评价定乾坤的做法,实现考核主体多元化。综合实训课程作为一种新的实践类课程,其评价主体应将学生小组和学生个体纳入到评价主体中,这样能极大地鼓励学生对课程的积极性,也可以此引导学生提高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完善的意识和能力。另外,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与学生就业岗位的“无缝对接”,司法警务专业实训课程的考评也应将司法实务部门的干警即实战专家纳入到考核评价主体中来,使综合实训课程更契合司法警察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

四、结语

司法警务专业综合实训课程的设立,其根本目的在于学生岗位技能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并且尤其关注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和岗位技能的能力。这与司法警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一致的。为确保专业实训课程的顺利开展,不论是宏观的制度建设,还是具体的教学操作,都应做好充足的准备,只有这样,综合实训课程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梁琦.高等职业教育的综合实训课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10).

[2]李巧平,王利华.高职院校开设综合实训课程的理论探析[J].职业教育研究,2007,(7).

[3]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架设桥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孟亮.关于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探讨[J].湖北农机化,2007,(5).

[5]孙文学.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J].职业技术教育,2005,(4).

[6]胡国良.高职专业综合实训应凸现特色[J].职业,2011,(9).

上一篇:音乐胎教的正确方法下一篇:信用社(银行)主任个人年度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