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考试的专业化法律思考论文

2022-04-29

摘要:加快法律职业化建设是我们贯彻依法治国的要求,也是实现法治国家的措施,更是我国司法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在我国进行法律职业化建设意义重大。十八届四中全会以“依法治国”的主题,极大地推进了法治进程。法律人有其自己的思考方式、处理纠纷特点,是法律职业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司法考试的专业化法律思考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司法考试的专业化法律思考论文 篇1:

论大众参与和法官专业化问题

摘 要:本文主要以陪审制度为视角论述了大众参与司法和法官专业化问题。陪审员代表大众参与到司法中,把普通大众的生活经验、社会的价值观念和正义标准带到案件中,拉进了社会大众和司法的距离,可以说是“接地气”。专业的法官代表国家,运用权威神圣的法律来裁判,相当于是“架天线”。一个案件的审判同时兼具“接地气”和“架天线”要比任何单独由陪审员或是法官作出的裁判更加公正,也更加容易为大众所认同。

关键词:大众参与;专业法官;陪审制度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重要文件,其中明确提出要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并逐步实行人民陪审员只参与审理事实认定问题,同时提出加强法治队伍建设,推进法治专门队伍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陪审制度是大众参与司法的重要形式,是直接民主的重要体现,在一定程度上给公民一个直接表达价值观念、切身利益的机会,弥补职业法官由于长期审案而可能造成的思维僵化和脱离群众的缺陷。随着经济和社会不断发展,法律也变得越来越复杂,日渐需要高度专业性。因此,法官的专业化也是十分必要的。一个案件要想进行公正审理,并且得出公正的结果,脱离不了社会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的影响,同时也离不开法律的支配。所以一个公正案件是大众参与和专业法官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大众参与司法:“接地气”

陪审制度滥觞于古希腊和古罗马,是在古代审判制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陪审制度是指国家审判机关通过吸收一定数量的普通大众以陪审员的形式参与案件审理活动的一项制度。现代意义上的陪审制度产生并形成于英国,并随着英国的殖民扩张传播到世界各地。英国陪审制度体现司法民主色彩,在政治民主化过程中这项制度不仅为英美法系国家学习和借鉴,同时大陆法系国家也通过改造这一制度形成独具特色的大陆法系参审制度。陪审制度是大众直接参与司法的重要形式,是“接地气”的一项制度,意义十分重大。陪审制度的重要作用有以下几点:

(一)促进司法民主

一方面,陪审制度创新了实现民主的形式。在现代社会,大多数国家都普遍实行代议制,这是一种间接民主制度。代议制可以有效提高管理效率,但是也存在诸多弊端。陪审制度作为直接民主的重要实现形式,便于公民表达自己的切身利益、政治诉求以及价值理念,是对选举制间接民主的重要补充。另一方面,大众参与司法也可以形成对司法权的分割和制约。例如在英美国家,一方面陪审团可以通过对事实的认定,制约法官司法权的行使。同时,陪审团在案件审理过程中又可以监督法官,防止其腐败。

(二)保障司法公正

司法公正既包括程序公正,也包括实体公正。在程序公正方面,陪审员从选任到参加审判的整个过程都贯彻了平等、公正原则。另外在审判过程中,陪审员与法官都要遵循基本的诉讼规则,如无罪推定、自由心证、公开审判、律师辩护等。控辩双方享有平等的机会进行陈述和辩解。这些规则和程序要求都体现了诉讼双方的平等性和审判的公正性。在实体公正方面,陪审员在认定事实时既通过参考法官关于法律解释的方式接受法律约束,同时又结合社会大众普遍的社会正义与价值观念,尽力使事实认定不偏离大众普遍认知,增强了大众对法院判决的认同感。再者,在选择陪审员时一般要求遵循“同类人审判原则”,即要与被告有相似的生活经历和社会地位的人。陪审员在认定事实时主要是依据普遍的社会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进行判断,对法官的法律解释只是参考以保证不偏离法律基本规定。

(三)维护司法独立

司法权绝对独立只是一种理想的假设。司法独立的核心要义是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司法权相对于行政权和立法权一般都处于弱势地位。在司法权运行方面,陪审员参与法院审判过程可以帮助司法机关抵制来自政府、立法、舆论等方面的压力,维护司法独立,保障司法公正。同时,对司法权的分割也可以形成对法官的监督,减少司法腐败。在司法判决的结果方面,陪审员的参与可以分担法官的责任和风险,减轻法院处理疑难复杂案件方面承担的社会压力。陪审员来源广泛,普遍来源于社会大众,增强了对法院判决的认同。“表面上看来似乎限制了司法权的陪审制度,实际上却在加强司法权的力量;而且,其他任何国家的法官,都没有人民分享法官权力国家的法官强大有力。”[1]陪审员参与审判可以维护司法权的独立,保障司法公正。

(四)加强法制教育

陪审制度通过引入社会大众参与审判过程,拉近了社会大众与法律的距离,整个庭审过程本身就是一场普法运动。正如托克维尔所说,陪审团本身就是一所免费学校,陪审员通过律师的帮助、法官的指点、甚至双方当事人的责问,学习法律知识,并不断精通法律技术。[2]

总的来说,大众参与司法就是社会大众通过陪审制度参与到司法中去,近距离接触案件,依据生活经验、社会价值观念和正义标准来判断与自己具有相同社会地位的人是否构成违法犯罪。这种方式既有利于保证司法公正,又能促使司法活动贴近社会大众生活,增强社会大众对法院判决的认同感。可以说,大众参与使司法活动更加“接地气”。

二、法官专业化:“架天线”

法官专业化是指“任何成为法官的人都必须经由严格系统的法律研习训练,并且达到国家认可的业务素质标准。”在现代法治国家中,法官作为法律帝国的“主管人”,其专业化要求是十分必要的。首先,司法独立关键在于审判独立。审判活动要求法官职业需要具备卓越的能力和极强的法律专业素养,能够处理复杂问题。其次,法官的专业化是法律本身专业化的必然要求。随着经济和社会不断发展,社会交往越来越频繁,社会纠纷随之也日益频发,这就要求法律制度越来越精细和严密。因此,法官不经长期专业化训练很难适应其职业要求。法官需要具备以下的专业素养:

(一)娴熟的法律专业知识

专业化法官必须能够熟练掌握和正确适用法律条文。法律条文是法官在处理案件必须遵循的基本规范,正确适用法条是保证司法公正的基础。同时,面对卷帙浩繁的法律条文,法官必须懂得要灵活掌握和运用法条。此外,專业化法官还需要具备深厚的法学理论功底。社会事务是复杂多变的,法律不可能及时适应这种形势的需要。况且法律不可能规定的周详细致,把一切的情况都规定进去。在面对法律没有明确规定、法律规定之间相互冲突等情况时,就需要根据法学理论和法律原则来作出解释。

(二)独特的法律思维方式

“法官思维方式是法官职业的灵魂,是法官职业特质的根本。”[3]法律思维是从事法律工作者运用法律处理和解决问题的一种特定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在法官中最(下转第页)(上接第页)为典型。法律思维的基本特点可归纳为以下三条。第一,法律思维是一种转化性思维。它以对权利义务的分析为基本逻辑线索,要求无论遇到什么问题都应该用法律思维和法律术语进行观察、思考和判断,从而把特定问题转化为法律问题进行解决。第二,法律思维是一种程序性思维。程序公正是司法公正的重要前提,也是法律思维不可或缺的特性。通过公正的程序,才有可能得出公正的结果,否则再美好结果也不过是“毒树之花”。第三,法律思维是一种规则性思维。法律思维注重遵循规则。“法律是使人们服从规则治理的事业”。法律思维的基本要求就是对人们行为进行分析和判断时要以法律规则为标准。

(三)良好的法律专业技术

法官这一职业要求是具备专业法律知识、丰富实践经验、人生阅历以及卓越的沟通技能。法律知识只是最基本的条件。“法学主要是一种实践理性,它无法完全通过讲授的方式传达,而必须依靠大量的实践才能逐渐的掌握。”[4]因此可以说“法律的生命在于经验”。大陆法系国家要求法官必须通过司法考试,并参加司法实践训练。英美法系国家则规定法官不仅通过司法考试取得律师资格,而且还必须从事一段时间的律师职业,然后再从律师中选拔法官。司法本身是一种专业化极强的工作,法官必须经过长期刻苦的钻研才能掌握断案所需要的浩如烟海的法典、案例以及处理实务问题的法律专业技术。

法官是一项专业化极强的职业,不仅要具有娴熟的法律专业知识、独特的法律思维方式,而且还要经过多年的实践掌握良好的法律专业技术。一个案件如果要得到公正的结果就离不开专业法官“架天线”,接上复杂严密的法律规定和法律技术应用。

三、陪审制度下的大众参与和法官专业化

陪審制度的根本价值之一就是用社会大众的生活经验、社会的价值观念和正义标准以及法官的专业判断来审理案件,从而填平深奥的法律知识、应用和朴素直观的百姓观点之间的鸿沟。[5]这样就使得案件的判决既符合法律的规定,又能为普通大众所接受。尽管法律的专业化越来越强,可是案件审案的结果却始终能够被认可。司法的专业化并不排斥司法的民主化。

(一)由普通大众组成陪审员依据常识来进行事实认定

审判行为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事实认定,二是法律适用。在英美法系国家,事实认定和法律适用是相互分离的。普通法以遵循先例为原则,判例浩如烟海,判决书长篇累牍,所以作为普通人的陪审员很难完全理解,更没有办法正确适用。但是对于事实的认定,正常的普通大众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的社会认知、经验和逻辑独立完成。首先,陪审员的选定遵循“同类人审判原则”。在英美国家,要求陪审员一般由与被告有相似社会经历、社会地位的同类人组成。并且要求陪审员的原始名单要达到覆盖百分之八十的地区人口。其次,陪审员随机挑选和临时组成。每个案件都要随机从庞大的数据库中选出陪审员,并组成临时的陪审组织专门审理这个案件。案件审理结束后,回归各自生活。这种“案来人聚、案结人散”的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保证陪审员的公正性,防止被收买。再次,陪审员依据常识进行事实的认定。在现代社会,由于法律越来越复杂,陪审员大多来自于社会各阶层,大多对法律不是很熟悉,短期培训也无法使其正确适用法律。因此,无论是在英美法系的陪审团制度还是大陆法系的参审制度中,陪审员主要是依靠生活经验、社会的价值观念和正义标准来认定事实,这也正是司法民主精神的体现。

(二)由法官依据法律来进行法律适用

陪审员作为普通人,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社会的价值观念和正义标准足以判断一个事实是否存在。这种方式还可以弥补专业法官长期审案可能造成的冷漠、思维僵化,脱离社会大众的缺陷。但是由于陪审员并未受过专业的法律训练,如果让他们承担法律适用的工作,则会没有任何意义甚至存在巨大的风险。现代法治的专业化、精密化、技术化,使得法治在相当程度上依赖于司法人员的操作,尤其是对于法律适用这种更加专业化的领域。法官依据自己的法律专业知识,运用法律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多年的实践经验,才有可能作出正确的裁判。案件的法律适用不是简单的选择法律条文,还需要掌握高超的审判技巧。可见法律适用是法律知识和经验、社会阅历、语言艺术、调解技巧等的综合。因此,关于法律适用的权力只能属于专业法官。

陪审员主要依据生活经验、社会的价值观念和正义标准来进行事实认定,他们由于缺乏专业的法律训练无法进行正确的法律适用。在审判活动中,法官可以就法律问题向陪审员解释,由陪审员进行案件事实的认定,法官具体负责适用法律。陪审员和法官的相互配合相得益彰,共同促使实现司法公正。这样形成的最终判决不仅结果公正,也更容易受到普通大众的认可。同时也在陪审员和法官之间形成了相互的制约监督和保护。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关于陪审制度改革和法官专业化建设的举措意义重大,推动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陪审员代表大众参与到司法中去,把普通大众的生活经验、社会的价值观念和正义标准带到案件中去,拉进了社会大众和司法的距离,可以说是“接地气”。专业的法官代表国家,运用权威神圣的法律来裁判,相当于是“架天线”。一个案件的审判同时兼具“接地气”和“架天线”要比任何单独由陪审员或是法官作出的裁判会更加公正,也更加容易为大众所认同。

参考文献:

[1]【法】托克维尔.《论美国民主》上卷[M].董国良译.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318页.

[2]【法】托克维尔.《论美国民主》上卷[M].董国良译.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327页.

[3]吕忠梅.“职业化视野下的法官特质研究”[J].中国法学,2003年第6期.

[4]苏力.“基层法官司法知识的开示”[J].现代法学,2000年第6期.

[5]张曙光.“人民陪审:困境中的出路”[J].政治与法律,2011年第3期.

作者简介:

钟耕利(1976~ ),男,山东潍坊人,无锡市新吴区人民法院法官助理。研究方向:法理学、比较法。

作者:钟耕利

司法考试的专业化法律思考论文 篇2:

从司法考试的完善谈法律职业化

摘 要:加快法律职业化建设是我们贯彻依法治国的要求,也是实现法治国家的措施,更是我国司法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在我国进行法律职业化建设意义重大。十八届四中全会以“依法治国”的主题,极大地推进了法治进程。法律人有其自己的思考方式、处理纠纷特点,是法律职业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司法考试在法律职业化进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国家选拔法律人才的唯一门槛,为司法职业提供了制度保障。因此必须对其进行不断完善,以便更好地推动法律职业化建设。

关键词:司法考试;法律职业化;完善

目前,我国的司法体制改革制度中,2002年的统一司法考试制度,无疑是影响最为深远的。也许仅仅是一个小小的司法改革举措,但是对于法律职业共同体的建设却是举足轻重。它确立了法律职业者的从业平台,更为律师、法官、检察官等职业共同体搭建了统一的平台。统一司法考试之前,从事法律职业的人员,尤其是审判、检察人员都是按照国家行政人员的录用标准任命产生的,或者是军队的任命,这就决定了他们并不具有法律职业独立的身份,或者官员或者军人。这些对法律职业化也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也是其他机关对司法机关的干预,长期以来司法难以实现真正的独立。法律职业化之路能使法律职业者们在同一高度,应用法律思维解决社会的各项纠纷。这也极大地化解了社会的矛盾,推动了社会的和谐发展。

司法考试是法律职业者们今后从业的必经之路,对法律职业者本身乃至整个国家的法制建设至关重要。它联系着法律职业者个人的“法律梦”与整个社会的“法治梦”,因而要对司法考试制度不断完善,深化司法考试制度改革。唯有如此才能不断适应社会的法治进程,更好地进行我国的法制建设,迈入法治国家之列。

一、法律职业化的定义及特点

(一)法律职业化定义

法律职业化是指法律职业的专业化、制度化、分工化。它要求法律从业者是有共同法律思维、法律知识与专业技能,以“铁肩担道义”为己任的社会共同体。法律职业者不仅掌握着法律机器,而且保障法律的有效运行,决定了社会的法治状态。在我国这种法治国家,包括检察官、法官、律师、法律服务者等在内的众多法律职业人。他们必须是接受法治教育、具有法律素养的人。法律职业化是社会高度分工的结果,它显示了法律在社会中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专门化、职业化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二)法律职业化特点

1.精英化。法律职业者是一群特殊的群体,其以自身的法律知识与法律技能为社会提供服务,解决纠纷。从西方国家的法律职业的发展历程来看,其都是社会的精英阶层,司法职业在西方社会也是备受尊崇的职业。美国等国家只是在研究生教育才设置法学专业,对于选择法学专业的学生,也是敢于接受挑战的佼佼者,因为他们在本科教育阶段并没有接触过法学,通过专业的设置保证了优秀的人才进行法学的学习。在我国从本科阶段开设法学课程,长期的法律职业教育,极大提高了这一群体的语言、知识、素养等方面的水平,保证了其精英化的发展方向。同时司法考试号称“天下第一难考”,而我国司法考试通过率基本保持在10%左右,堪称“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从业者们经过如此艰难的考试,才能执业。通过严格的控制通过率,其从质量上保证了法律职业的精英化。

2.专业化。法律职业专业化是社会发展与分工的结果,是近代社会的产儿。随着文明社会的发展,人们习惯乃至依赖于法律所维系的社会秩序,在社会中法律和法律职业者显得重要,法律社会也逐渐形成。由于早期社会由于生活方式的单一、社会纠纷的简单,其裁判者并不需要经过特殊的法律教育,掌握专业的法律知识。可能只需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及习惯就可以进行公正地裁判。但是近代以来,随着经济发展、社会分工的细化,许多纠纷的解决越来越需要专业人士。外行人对法律的专业化程度难以想象,即使同一领域内,甚至同一个部门法内,由于其太过专业化,可能自己缺乏全面的了解,因此法律职业者这一阶层迅速兴起。法律职业者的专业化和专门化也是现代法治国家的一个重要标志。

3.独立化。由于其精英化与专业化导致了法律机构要在社会中保持相对独立性,法律职业与其他职业保持独立性。法律职业者体系伴随着社会分工的深化发展,而变得越来越相对独立于其他社会领域,形成了一整套自己的概念体系、思维方式和逻辑方法。具体表现为: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院独立行使检察权,不受任何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以及律师协会的自治管理。相应地法官、检察官独立行使自己的权力,律师独立执业,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二、司法考试的完善

(一)司法考试的目的

司法考试的目的就是初次选拔具有法律知识、法律素质的人进入法律职业,为国家的司法工作等储备人才将来用自己的法律知识、法律思维解决纠纷,治理国家,为国家的法治事业做贡献。在我国,必须通过国家司法考试才能从事司法、律师等工作。

(二)司法考试的资格、考试次数

司法考试是法律职业者必须通过的考试,由于其法律职业者的特点,其报名资格就需要限制。根据《国家司法考试实施办法》,其要求学历,国籍及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品行良好的条件。但是笔者认为还应对其专业、政治立场进行限制。因其专业化不能让任何通过司法考试而与法学专业无关的人去执业,这不利于法治建设,必须保证参加司法考试的人经过长期的法律教育。其次,法律职业者必须拥护宪法,政治立场不坚定的人不能从事法律职业,损害我国的司法权威。最后关于司法考试的次数,由于其精英化的特点,不易让其多次参加考试,若多次考试不合格,说明不适合从事法律职业。结合国外的从业考试限制,应对考试次数加以限制,这符合法律职业的要求。

(三)关于考试时间

目前我国司法考试基本在大四上学期,9月份的第二个周末举行。但这是众多法科学子正在备战考研或找工作,时间上会有所冲突,不利于学子们的备考。笔者建议可将其调整到大三下学期进行测试,一则其大学课程基本结束,法律学生对法学知识已经基本具备,形成了初步的法律思维。二则不会产生时间冲突,使愿意继续接受法学教育的学生能够专心深造,不至于两手兼顾,从而顾此失彼。

(四)司法考试内容与法学教育

司法考试制度对法学教育的改革不容小视。现实中许多学校以司法考试为教学目的,以宣扬司法考试通过率的做法,损害了法学教育的初衷,这些学校完全沦落成司法考试的“培训基地”,其学生完全没有法律素养,在报名参加司法考试培训班之后,不顾法律思维、法律素养的形成,一心以通过司法考试为己任。本来法学素养的形成与司法考试并没有联系,但是自从其成为法律职业者的从业资格,就被一些学校曲解,违背了法学教育的宗旨。法学教育是为了培养法律人的素质与思维,并不是培养学生的解题技巧、答题模式等等,不是为了应对司法考试,那是司法考试培训班从事的事情,然而一些高等院校恰恰做了此类事情。所以,我们司法考试内容与法学教育的关系至关重大如何对二者进行协调也是当务之急。笔者认为法学教育是培养法律人而不是法律机器,应当回归其初衷,加强法律素养与法律思维方面的塑造。对于司法考试可以开设选修课程,进行一些训练,而无须为了通过司法考试改变课程设置。

(五)增加职业能力考试

我国的司法考试是一次性考试,并且主要考察法律知识。然而对于一个通过司法考试的人,其究竟是否具备法律职业能力,是否适合法律职业,以及适合法官、检察官还是律师?我们更是无从得知。从业选择只能根据其意向由其自我决定。法律更多靠的是经验与实践能力,也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不仅仅需要的是书本上的法律知识,更需要学以致用,用于实践。但是有些通过司法考试的人,可能并不适合从事法律职业,不具备法律职业者的能力。对此笔者建议应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增加职业能力考试。对于通过司法考试的考试,根据其意向,可按法官、检察官、律师等进行职业培训。在培训一年的时间结束后进行考核,主要以法律实务、文书写作为主,笔试与口试相结合,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法律人才。

(六)完善生活保障、保障身份制度

司法考试制度的建立要求完善法律职业者的身份和生活保障制度。如果只是选拔制度的建立,而没有相关身份制度的保障,那么再好的制度也难以留住法律职业人。现实中,由于行政干预司法以及律师地位的低下、刚入职者的生活无保障或者极低的薪酬,使很多取得法律从业资格的人,对其望而却步,导致了频繁地转行,造成司法教育资源与法律人才的浪费。由于保障制度的不完善,导致大量的法律人才的流失,从长远看不利于法治国家的建设。

现实中无论是何种法律职业,从法律职业者的身份永远是职业者必须考虑的因素,也是他们决定是否选择从事该职业的主要因素。我国目前,检察官、法官的地位极其高大,相比之下,律师等法律职业者微乎其微,其身份制度没有得到切实的保障和社会的认同感,总是对他们加以“标签化”,难以受到人们的理解与尊重。如果法律职业者的身份与司法考试制度的要求不适应,无论什么样的司法考试制度也无法吸引优秀的人才来考试,更谈不上以司法考试作为基础的法律职业化的发展了。因此要加强对法律职业人的生活保障制度和身份保证制度,提高社会的认同感。

法律职业化过程中对法律职业者的选拔使用司法考试的方法,可以说是我国社会的现实情况所决定的,现阶段司法考试还是比较客观、公平、公正的选拨标准,能够真正为国家选拔法律人才。司法考试为法律职业化提供了制度基础,是选拔法律职业者的手段,与法律职业化息息相关,推动着法律职业化的建设,法治国家的进程。然而其有些方面还不尽完善,需要不断地进行改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的法治建设,推动法律职业朝着精英化、专业化、独立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俊.法律职业化与司法考试的关系分析[J].法学研究,2007(3).

[2]袁震.我国法律职业化建设的理性思考[J].陕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3).

[3]石茂生.论法律职业化的制度建设[J].河南社会科学,2002(7).

[4]孙艳华.法律职业化探微[J].法学论坛,2002(17).

[5]刘俊.法律职业化与司法考试的关系分析[J].法学研究,2007(3).

[6]徐杰.让中国法律职业人尽快法制化[J].法学前沿,2015(1).

[7]王静.法律职业化与法学教育的道德教育责任[J].南方论刊,2012(3).

[8]王利明.司法改革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作者:王正飞

司法考试的专业化法律思考论文 篇3:

加强法治队伍建设的有效路径

〔摘要〕 加强法治队伍建设对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当前,法治队伍建设中还存在着政治意识不强、 正规化不足、 监管不到位、人才培养机制落后等问题。因此,建设高素质的法治队伍,必须加强法治工作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推进法治工作队伍的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加强法律服务队伍建设,不断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以促进法治国家建设。

〔关键词〕 党的领导;依法治国;政治意识;法治队伍;法治国家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大力提高法治工作队伍思想政治素质、业务工作能力、职业道德水准,着力建设一支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社会主义法治工作队伍。因此,按照中央的部署和要求,在新形势下对法治队伍建设问题进行探讨尤为必要。

一、 加强法治队伍建设是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保证

(一)加强法治队伍建设是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

人类社会的发展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五个阶段,而真正的法治社会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阶段。而我国跨越了资本主义社会阶段,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直接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因此现代化意义上的法治理念缺失、法治实践较少、法治意识淡薄。尽管社会发展可以超越某一阶段,但治理法治化的进程难以实现超越,必须循序渐进。治理法治化是文明社会的应有之义,同理,加强法治队伍建设也是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

(二)加强法治队伍建设是法治国家建设的中心环节

法治队伍建设是法治国家建设的中心环节,法治国家建设的关键是专业法律人才的建设。“得其人而不得其法,则事必不能行;得其法而不得其人,则法必不能济。人法兼资,而天下之治成”。因此,必须把加强法治队伍建设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加强法律人才培养,努力打造一支优质高效的法治队伍。

(三)加强法治队伍建设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环节。没有治理的法治化,就没有治理的现代化,法治化是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法治队伍是治理法治化的核心要素,是治理法治化的关键,没有一支高素质的法治工作队伍,就没有高效的法治实践,也就谈不上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四)加强法治队伍建设是贯彻落实依法治国战略部署的重要保障

文明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法治。目前,法治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它在规范人们行为、平衡各方利益、协调社会矛盾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法治建设的第一步,便是法治队伍建设。立法者要公正客观,尊重规律,致力于保护每一个公民的合法权利,立法过程中要充分体现法的本质;执法者要捍卫法律、严格执法,敢于担当;司法者要秉公司法、公平公正、不偏不倚。

二、 法治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国法治队伍逐步向正规化、专业化方向发展,整体素质有所提高,但受各种社会思潮和各阶层之间利益结构深刻变化的影响,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治意识不强,道德素质不高

部分法治工作人员违规违纪现象时有发生。有些法治工作人员缺乏政治意识,政治敏锐性不强,盲目推崇西方法治理念和法治实践,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甚至公开发表违背党的领导、违反社会主义的言论等;有些法治工作人员思想觉悟不高,唯“金钱论”,只重视个人经济利益,漠视社会公众利益,追逐个人利益最大化,不公正执法、司法,违规办理人情案、关系案等。

(二)正规化不足,专业化不高,职业化不强

法治队伍的正规化是依法治国的基础,法治队伍专业化是依法执政的保证,法治队伍职业化是依法行政改革的发展方向,“三化”建设的“共同推进”才能达到依法治国的最终目的。应该看到,当前法治队伍与“三化”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临时工”的临时执法现象普遍存在,给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带来许多弊端,甚至让神圣的法律尊严受到损害。

(三)法律服务队伍建设滞后,监管不完善

目前,我国的法律服务队伍主要是指律师队伍,当前律师队伍建设严重滞后,管理部门和律师之间的关系较为疏松,二者之间缺乏良性互动。针对律师的理论培训、业务培训、思想培训较少或较为单一,对其多元化培训力度不够,多元化素质建设尚未实施,各项配套监管制度不健全。有些律师事务所没有建立党组织,或者仅是形式上建立了党组织,而实际上并未履行党组织的职责,不带领党员学习党的理论、政策等,律师队伍结构不合理、不平衡。

(四)人才培养机制落后,理论与实践脱节

在法学教育过程中过于注重传授专业知识,忽视对人们法治理念、法律精神的培养,缺乏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法律课程设置不科学,注重专业核心课程学习,缺乏案例式教学,体验式教学,教学方法滞后。法学教师团队虽具备深厚的法学理论功底,能够深刻把握法律精髓,但未必具备灵活运用法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理论和实践相脱离。高校法学教师流通渠道不畅,缺乏与立法、司法、执法等部门之间的交流沟通。

三、 加强法治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

从我国法治工作的性质和所承担的政治责任、社会责任来看,新形势下必须从以下几方面不断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

(一)加强法治工作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建设

1.忠于党是政治灵魂,是法治工作队伍的政治本色和最高精神境界。法治工作者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在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组织上服从党的领导,在行动上成为巩固共产党执政地位的忠实力量;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不断坚定法治工作队伍理想信念,强化敢于担当的精神,切实肩负起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捍卫者的职责使命。

2.忠于国家是最高原则,切实解决好“服从谁”的问题。党领导下的法治工作者要忠于国家,视国家利益为最高利益。当国家利益受损时,要放弃自己的利益,并敢于与损害国家利益的行为作斗争,时刻捍卫国家利益;主动维护国家尊严、国家利益、国家法律,视国家尊严、法律尊严为生命,在奉献中实现自我发展和国家发展相统一。

3.忠于人民是根本宗旨,是法治工作人民性要求的具体体现。捍卫人民的利益是法治的初衷和起点,也是法治权威的源泉。法治工作者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全心全意为人民利益而工作。在立法上要保障每一个公民的合法权益,在执法上要保障合法利益、打击违法行为,在司法上要公平公正,铁面无私。

4.忠于法律是职业准则,是法治工作者应有的行为操守和基本道德品质。法治工作者无论面对什么情况,都应毫不动摇地按照法律的要求行事,使执法行为始终以法律为准则,不以法律赋予的职权牟取私利,不以个人的情感代替法律。法治工作者应该信仰法治、坚守法治,做知法、懂法、守法、护法的执法者。

(二)推进法治工作队伍的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

1.畅通干部和人才交流渠道。建立拓展职业发展空间的通道,在立法、执法、司法部门,在法律专业人才中,建立职务、职级、职称三种序列管理制度。建立减少“官本位”利益吸引的通道,通过规范政治运作,加强权力监督,杜绝权力的自由延伸。通过国家司法考试的人员,可以在立法、执法、司法部门之间进行正常交流或流动;特别优秀的人员可以从立法、执法、司法部门交流到其他部门工作,但其他部门的工作人员一律不准交流到立法、执法、司法部门工作。没有通过国家司法考试的人员,不得进入立法、执法、司法部门工作。

2.完善法律职业准入制度。要改革法学教育模式,实现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教育的接轨;控制法学专业的招生规模,提高办学水平;严格国家司法考试主体资格,完善考试方式。司法考试可改为两次考试,既重视理论又重视实践,增加考试难度,提高法律职业者整体素质。还要完善法官、检察官遴选制度,实施法官、检察官逐级遴选制度。

3.完善法律职业保障制度。应进一步健全完善律师行业管理与自治制度、司法独立制度、法官、检察官职务保障制度,使完善的法律职业保障制度成为法律职业者防止不当侵害的天然屏障和吸收优秀人才的畅通渠道。

(三)加强法律服务队伍建设,构建一支高素质律师队伍

1.加强律师队伍多元化素质建设。在思想政治素质建设方面,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解决好法律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提高鉴别问题的能力;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业务素质建设方面,要抓好业务培训工作,增强律师业务培训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在职业道德建设方面,要健全律师职业道德规范制度,奖优惩劣,对违反职业道德者要严加惩处,直至取消律师执业资格。

2.完善律师队伍建设管理制度。首先,健全和完善各项监管制度,充分发挥律协的作用,强化律协自律管理约束机制,依法促进律师队伍的良性发展。其次,完善律师事务所和律师年度考核制度,促进律师事务所合法经营,规范律师执业行为。再次,建立健全律师专业评价体系,探索建立律师执业评价办法,完善评价指标体系,促进律师法律服务专业化、规范化。最后,建立律师不良执业信息披露制度,健全律师队伍的监督惩戒机制。

3.优化律师队伍结构。扩大公职律师的范围, 增强公职律师在律师队伍中的影响力;提高公司律师的地位,增强公司律师队伍的整体实力,理顺公司律师与企业法律顾问的关系,切实提高公司律师在企业中的地位。公司律师应享有以公司律师身份出庭、参与诉讼仲裁,以公司律师身份开展调查取证、办理相关的法律事务等权利。提高社会律师参与法律援助工作的积极性,从加强经费保障、拓宽筹资渠道、扩大法律援助范围、丰富法律援助工作形式、提高法律援助案件服务质量等方面进一步促进社会律师的参与程度,不断提高法律援助质量。

(四)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1.以塑造法律信仰为核心,创新法治人才培养目标。法学教育应当更强调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除了传授专业知识以外,还应培养学生对法律价值的深刻理解;促进一体化法律职业共同体的建设,制定严格的法学教育准入制度,严格规定法学院校、法学专业必须具备的最低办学设施和办学条件。在法律教育过程中,要以塑造法律信仰为核心,改变单纯的知识传授模式,由知识传授型向能力培养型转变,由法律实用型向法律信仰型转变。

2.突出实践能力培养,创新法治人才培养体系。优化教学课程设置,要加强包括公共必修课程、专业核心课程、选修课程、实践教学等在内的课程体系的系统建设。同时,对法律以外的各种学科也要有所涉猎,如社会学、哲学、历史、经济学、政治学等。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增强教学效果。法院旁听应该成为实践教学中的重要一环,亲历案件的审理过程,真实感受法律在生活中的运用,直接感受法律的威严,建立起对法律的信仰;模拟法庭演练也是学生走进法庭的一种重要方式,演练时应完全按照诉讼法的规定进行;法律援助中心是学生从事实践的重要基地,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习实践的空间。

〔参 考 文 献〕

〔1〕吕其庆,陈冀平.关于法治中国建设的几点看法〔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4(11).

〔2〕杨本发.提高领导干部法治思维能力〔J〕.唯实,2015(2).

〔3〕吴红博.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J〕.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5(1).

〔4〕王增杰.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的思考〔J〕.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2015(1).

〔5〕秦如培.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推进严格执法公正司法〔J〕.贵州法学,2012(3).

责任编辑 李 雯

作者:张海伟

上一篇:初中美术审美素质美术教育论文下一篇:融资方式选择决定并购成败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