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自我反思的哲学批判

2024-04-10

黑格尔自我反思的哲学批判(精选8篇)

篇1:黑格尔自我反思的哲学批判

黑格尔自我反思的哲学批判

自我“反思”在黑格尔的哲学体系中是一个构造精神自我发展内在力量的必要条件.但是,黑格尔在“绝对知识”中又排除了自我“反思”的存在,这也就使意识不再具有超越性的品质.哲学始终在以“反思”的.姿态出现,它所要最终反对的将是自身对现实性的偏离.超越哲学的知识论立场和科学主义思潮,对“假设”质疑,向“前提”挑战,就是哲学的批判性“反思”的理论方式.

作 者:施立峻  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上海,30 刊 名: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AIYIN TEACHERS COLLEGE(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 25(2) 分类号:B516.35 关键词:本体   反思   批判   超越  

 

篇2:黑格尔自我反思的哲学批判

首先非常感谢那些翻译本篇文章的译者们,是你们才让我们看到一篇如此有深度的文章,让我们能够了解到那时的马克思。

读过整篇文章后才发现原来只是读了一遍,文中的话语是如此的艰涩,感叹马克思是如何的伟大,如此的文章是如何构思而出的,也不得不说以现在的时代去解读当时的情况会怎么困难。

篇3:黑格尔自我反思的哲学批判

关于政府和国家的起源, 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中颇为流行的便是契约论思想。契约论的基本论点, 把国家的产生说成是人们相互之间或人民同统治者之间相互订立契约的结果, 即国家是共同协议的产物。这种学说既说明国家起源的必要性, 又说明国家内部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关系的合理性。这是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最有影响的关于国家起源的学说。契约论思想在古希腊就有萌芽, 后来经过哲学家们的完善成为最为盛行的学说之一。代表人物有格劳秀斯、斯宾诺莎, 英国的霍布斯和洛克、法国的卢梭等。

契约论在17至18世纪开始盛行, 其中洛克的国家契约论更具代表性。“任何人放弃其自然自由并受制于公民社会的种种限制的唯一方法, 是同其他人协议联合组成为一个共同体……凡是脱离自然状态而联合成为一个共同体的人们, 必须被认为他们把联合成共同体这一目的所必需的一切权力都交给这个共同体的大多数。” (1) 洛克认为在自然状态下, 由于人们对于自己的理性也就是自然法认识程度是不一样的, 因此必然导致纠纷和暴力的产生, 在没有法律的情况下, 人民缺少战争争议的尺度。为了克服自然的缺陷, 保护财产权, 相互订立了契约, 放弃了自己惩罚他人的权利, 交给中间人从而产生了政府和国家。他和卢梭相比没有激进的人民主权主义, 与霍布斯也有很大的区别, 他认为人民让渡的仅仅是惩罚他人的权利, 并非全部权利。契约论因在19世纪受到严重批判而走向衰弱。

二、黑格尔理解的契约和国家

黑格尔认为契约是指个人可以通过自由订立协定而为自己创设权利、义务和社会地位的一种社会协议形式。由于任何契约的签订都是自由意志的产物, 至少在订立协定的形式上是自由和平等的, 即个人作为社会的一个基本单位。因此在契约社会里, 人们之间的互相关系则是建立在自由合意的契约关系基础上的, 人们主要依靠契约关系来调节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这一社会调节机制本身就具有法治化的自觉性、非人格性和规约性。契约关系的核心是共同意志, 是在共同意志之下的财产所有权交换。契约首先是一种人际关系, 契约各方保持各方的自由权利, 具有“共同意志”, 是一种平等的交换关系。通过契约, 我不仅可以通过实物和我的主观意志占有财产, 而且同样可以通过他人的意志, 也就是在共同意志范围内占有财产。而“国家是伦理理念的现实———是作为显示出来的、自知的实体性意志的伦理精神, 这种伦理精神思考自身和知道自身, 并完成一切它所知道的, 而且只是完成它所知道的。” (2) 黑格尔所理解的国家是伦理精神的真理性存在, 由于他将国家视为与个性相对应的普遍性, 故事实上隐含着以普遍性消除乃至吞噬个别性这一集权主义思想倾向。“国家具有直接现实性, 在现实中的国家本质上是个别国家, 不仅如此, 它是特殊国家。” (3) 黑格尔又将这种真理性存在的国家对应于他所生活于其中的普鲁士政府的国家哲学, 成为普鲁士政府辩护的国家哲学。

对黑格尔的国家学说不能持简单化的态度, 其中包含着许多值得注意的重要思想内容。在《法哲学原理》第267节, 黑格尔使用了“真正的政治国家和国家制度”及“作为制度的国家”的概念。它们表示国家的客观实体或国家的有机组织, 即广义的政府。它被黑格尔理解为一种狭义的国家。黑格尔的完整意义上的“国家”, 作为伦理发展的一个阶段, 表示伦理的整体。它包括“政治国家”, 但在外延上比“政治国家”大。这两种“国家”的区分虽然有时模糊不清, 但基本轮廓还是清晰可辨的。“政治国家”是黑格尔真正国家概念的核心部分。就其作为权力机构来说, 它无疑来源于马基雅弗利的国家概念。但它与马基雅弗利的国家概念又有所不同。黑格尔把“政治国家”看做中介体系。他用生命有机体来比附“政治国家”的组织, 把有机性作为它的本质特征。这种有机性从两个方面体现出来:第一, 国家最高权力的三个部分的划分及其相互关系是有机的。第二, 整个国家从上到下, 在政治上组织成为一个牢固的整体, 人民作为“等级要素”结合进政治国家, 成为其有机组成部分。这样, 国家内的任何特殊部分, 都被视为国家有机体的器官, 个人、社会集团和社会组织, 都是这个有机体的细胞。它们的存在以整体为基础和前提, 并共同趋向于整体的目的。经过黑格尔的改造之后, “政治国家”的本质便不再是赤裸裸的权力, 而是有机性了。

三、黑格尔反对用契约论来解释国家起源

说黑格尔的国家学说是西方国家学说史上的伟大创新, 不仅在于他使用了辩证逻辑的方法, 力图达到逻辑与历史的统一, 还在于他所主张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有机结合的国家观, 是对长期流行的从自然法和社会契约的角度考察国家起源学说的一次深刻批判?他认为契约论并不能充分合理地揭示国家政治生活的本质及其内容, 具体如下。

第一, “卢梭所理解的普遍意志也不是意志中绝对合乎理性的东西, 而只是共同的东西, 即从作为自觉意志的这种单个人意志中产生出来的。这样一来, 这些单个人的结合成为国家就变成了一种契约, 而契约乃是以单个人的任性、意见和随心表达的同意为基础的。” (4) 由此可见个人不是纯粹的单一存在, 个人有其社会历史规定性, 个人总是生活在历史中, 并以被事先规定的身份参加到社会交往活动过程中, 由此个人参与社会契约活动的原初状态是一个既往历史规定的个人活动过程, 而不是一个由单个人从纯粹零开始的过程。契约活动是当事人可以随意自由参加与退出的活动, 但是国家政治生活却并不是当事人能够随意参加与退出的生活, 个人一开始就是以这个共同体成员的身份来到这个世界上, 并存在于这个共同体中, 是一个人的先在的伦理性规定, 也是一个人文化意义上的自然规定性。

第二, 契约是特殊的普遍性, 具有特殊的排他性。这种排他性表现在, 一方面, 契约的解释力与有效性范围仅限于参加契约者之间, 不能扩大到契约者之外。另一方面, 契约的有效性在原则上不适用于那些未参加契约者, 这样达成的契约就不能保护未参加契约者。因此对于整个社会来说, 契约论的解释要获得普遍有效性, 就必须进一步引入所有社会成员的普遍参与, 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委托人与代理人的制度设计两个方面。

第三, 契约的结果是或然的, 但国家生活的政治正义秩序却应当是必然的, 因为唯有必然的才是正义的。在契约之下, 也可以出现多数人的暴政, 多数人的暴政从根本上侵犯了平等的自由权利这一政治正义基本价值精神, 契约活动的形式必须以契约活动所承载的平等的基本自由权利这一普遍必然性规定为内容。政治正义是由其内在平等的基本自由权利这一基本价值精神所规定的, 并不由其外表形式决定。

四、结语

理解黑格尔必须把他置于当时的社会环境下, 黑格尔主张君主世袭制, 是当时资产阶级普鲁士政府的官方代言人, 因此他所理解的国家观是唯心的, 他认为国家即当时的资产阶级国家是神圣的、永恒的、绝对合理的真理, 因此是不可推翻的。尽管如此, 黑格尔的学说也有其相当的合理性存在, 是西方思想史上闪耀的明星。

参考文献

[1]洛克.政府论 (下篇) [M].商务印书馆, 2007.

[2]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商务印书馆, 2010.

[3]高兆明.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导读[M].商务印书馆, 2010.

[4]郁建兴.黑格尔对社会契约论的批判[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0 (5) .

篇4:黑格尔自我反思的哲学批判

关键词:马克思;社会批判;人的解放

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4-0086-02

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在于它的批判性,马克思在《导言》中阐述了丰富的社会批判思想,这篇文章中的批判思想最大的特点在于它批判的彻底性和讽刺性,文章主要从宗教、政治、哲学、阶级四个方面进行论述,批判层次环环相扣、依次递进,其中宗教的批判是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政治批判是宗教批判理论上的升华,哲学批判又是政治批判的目标,而阶级批判又是其他批判的最终归宿。众所周知,马克思在《导言》中有着丰富的批判思想,但我们更应该知道,马克思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并不单单是为了批判德国,批判的最终落脚点在于解决问题,即通过革命实现人类的解放,这才是这篇文章的最终目的,下面我们来分别阐述以上五个方面。

一、宗教的批判: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

在对宗教的批判中,首先,文章提到了宗教是什么。马克思在文章中这样写道:“宗教是一种颠倒的世界意识,宗教是人的本质在幻想中的实现,宗教是人民的鸦片。”[1]所以应该批判宗教。文章在开篇就提到:“针对德国而言,对宗教的批判已经结束。”[1]那么我们不禁要问既然对宗教的批判已经结束马克思为什么还要对宗教再次进行批判呢?接着我们再来谈谈宗教批判的缘由。对宗教的批判是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没有宗教批判就没有其他任何批判,马克思之所以再次批判宗教是因为宗教批判对其他批判的重要作用,马克思写这篇文章的主要意图是为了提出人类解放的思想,要想实现人的解放,首先就应该解放束缚他们的宗教的思想,没有思想的解放,任何其他的解放都是空谈,这足以看出批判宗教的重要性。最后我们谈一下宗教批判的目的。通过对文章的阅读不难发现,马克思对宗教的批判是有明确的目的性的。马克思在分析宗教产生的原因时指出:“这个国家、这个社会产生了宗教,一种颠倒的世界意识,宗教是对现实的苦难的抗议,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1]马克思从而得出结论:不进行宗教批判就不可能进行政治批判,不揭露宗教的本质就不可能揭露德国政治的本来面目。即宗教批判是为接下来进行的政治批判做铺垫。此外,对宗教的批判是为最终实现人的解放服务的,是实现人的解放的前提,是实现人的解放的思想准备。

二、政治批判:对德国现实社会的批判

用宗教虚构出来的天国消逝之后,我们的任务就是确立真实的现实世界。马克思在对宗教批判之后,自然就应该对德国的现实状况即德国的政治进行批判。首先,《导言》阐述了宗教批判的原因。马克思在这篇文章里说得很直接,也很彻底,即使我们否定了现在的德国制度,1843年的德国制度依然不如1789年的法国制度;这个国家的制度是落后的,它“没有同现代各国一起经历革命;却同它们一起经历了复辟”[1]。最后马克思发出了呐喊:“向德国制度开火!一定要开火!这种制度虽然低于历史水平,低于任何批判,但依然是批判的对象,正像一个低于做人的水平的罪犯,依然是刽子手的对象一样,不是要驳倒这个敌人,而是要消灭这个敌人。”[1]其次再来谈一下政治批判的目的:唤醒德国人民的政治革命意识,即对德国政治的批判要提高到人的层面,只有这样的批判才不会局限在对德国现状的狭隘的批判上。正如马克思在《导言》中所述:“问题在于不让德国人有一时片刻去自欺欺人和俯首听命。应该让受现实压迫的人意识到压迫,从而使现实的压迫更加沉重。为了激起人民的勇气,必须使他们对自己大吃一惊,这样才能实现德国人民的不可抗拒的要求。”[1]

三、哲学的批判: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

在阐述完对宗教和政治的批判之后,为了实现批判理论的升华,马克思转而展开了更加深层次的批判——哲学的批判,对德国的批判“不仅要批判这种现存的制度,而且同时还要批判这种制度的抽象继续”。这里的哲学批判主要针对的是黑格尔的法哲学。黑格尔认为社会是由国家产生的,没有国家就没有社会;黑格尔还认为绝对理念不需要依附任何物质条件就会产生社会实体,这明显都是唯心主义的观点。虽然黑格尔也认为我们应该把国家看成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但黑格尔却在为君主制和世袭制辩护,认为它们都是合理的国家制度。针对黑格尔的这些观点马克思提出了“国家制度的本质是民主制”的观点,马克思认为一种合理的国家制度应该体现人民的主体地位,人民有参与国家政治的权利,劳动者应该获得自由和解放,马克思还认为私有财产的存在是产生社会等级的主要原因,认为无论是君主制还是共和制都是不合理的国家制度,都应该加以批驳和改造。此外,马克思还谈到了哲学批判的任务就是既要实现理论的革命又要实现现实的革命,理论的革命就是消灭宗教,进而实现政治解放,政治解放又是最终实现人的解放的前提和准备;现实的革命是指通过彻底的革命消灭一切剥削和压迫,把德国人真正变成人,即要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最后马克思总结出了哲学批判的革命性结论,那就是必须推翻使德国人民受屈辱、被奴役、被遗弃和被蔑视的一切关系,更明确地说就是阶级对抗的关系、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

四、阶级的批判:马克思批判思想的落脚点

马克思在这里的阶级批判针对的是资产阶级,他认为现在的德国需要的是彻底的、普遍解放的革命即社会主义革命。由于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滞后性和革命的不彻底性,资产阶级缺少彻底的革命诉求还不敢按照自己的观点来表达解放的思想,他们只能领导纯政治的革命、毫不触及大厦支柱的革命,是乌托邦式的空想,这不符合德国社会发展的需要。现实的德国需要的领导阶级要能够代表德国整个社会的普遍利益,这个阶级需要和整个社会亲同手足,打成一片。特殊的革命(社会主义革命)需要有特殊的阶级来完成,这里所指的特殊阶级就是无产阶级,在马克思看来德国的现实出路在于有这样一个阶级:“它不是同德国国家制度的后果处于片面的对立,而是同这种制度的前提处于全面的对立,在于形成一个若不从其他一切社会领域解放出来从而解放其他一切社会领域就不能解放自己的领域,它表明人的完全丧失,并因而只有通过人的完全回复才能回复自己本身。”[1]这个阶级正是无产阶级,他才是德国革命的领导阶级。最后应该强调一下,马克思提出的无产阶级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革命的领导阶级,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是马克思第一次正式提出无产阶级的领导地位和历史使命,以往任何社会革命导致的后果都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统治,进而实现自己阶级的统治,都没有使人民从根本上摆脱阶级统治,建立起来的社会本质上都还是阶级社会,而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是真正能实现消灭阶级压迫和剥削的革命,是能真正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的革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五、人的解放:一切批判的最终归宿

马克思在《导言》中对德国的批判想要表达的终极价值诉求就是让人民意识到“人是人的最高本质”的思想,即实现人的解放。马克思在这篇文章中多次提到这一点,马克思在文章中对德国现状的无情批判也正是在为这一中心思想服务。在马克思看来,要想真正实现人的解放,首先就应该让人民意识到他们受压迫受剥削的现状,马克思正是想通过对宗教、政治、哲学、阶级的批判,唤醒他们的主体意识,进而使人民产生自觉意识,这是实现人的解放的最基本的条件。此外马克思还强调了理论在社会主义革命中的重要作用:“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1]在马克思看来,德国的理论和现实发生了“时代的错乱”,德国的革命理论发展程度已经达到甚至超越,但德国的实践要落后的多,所以必须用先进的革命理论来武装人民的头脑。在革命年代马克思强调了用先进的革命理论来武装人民头脑的重要性,在和平年代我们也必须要重视理论的巨大作用,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取得的伟大成就正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引,理论的作用无论在什么年代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都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总之,在《导言》这篇文章中,马克思沿着宗教批判——政治批判——哲学批判——阶级批判的行文脉络,阐述了最终要达到人的解放的目标,真正体现了马克思对人的终极关怀,实现人的主体性的回归,将其毕生精力献给人类解放的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特征。

参考文献:

篇5:黑格尔自我反思的哲学批判

青年马克思人学现象学的哲学建构--《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解读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三个补入“共产主义”的第6点,马克思加入了对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批判,并将这个批判作为全书的最后一章.在这一批判中,马克思以费尔巴哈哲学人本主义为基础,以经济学研究为中介,通过费尔巴哈哲学与黑格尔哲学的相互阐释,从而建构出自己的人学现象学.这种人学现象学的哲学逻辑建构,实际上也是为第一手稿中“异化劳动”理论提供了深层的哲学论证.

作 者:仰海峰 作者单位:南京政治学院哲学系,江苏,南京,210003刊 名:长白学刊 PKU英文刊名:CHANGBAI JOURNAL年,卷(期):“”(1)分类号:A811.63关键词:人学现象学 批判 异化劳动 对象化

篇6:黑格尔自我反思的哲学批判

正确评价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思想史地位

摘要:马克思在其早期著作《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通过对家庭及市民社会的成员同时也是国家的成员,历史的发展实现了市民生活与政治生活的分离,以及市民社会中的不同等级直接拥有立法权等经验事实的指认,批判了黑格尔法哲学的唯心主义特性,这无疑是他转向一般唯物主义理论平台的重要标志.但同时应看到的是,仅仅立足于对经验事实的陈述,马克思还无法全面驳倒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马克思还需要通过对市民社会的深入研究,挖掘出现实私有制社会的本质及其历史观意义,才能真正进入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视域. 作者: 唐正东 Author: TANG Zheng-dong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哲学系,江苏南京,210093 期 刊: 河北学刊 PKUCSSCI Journal: Hebei Academic Journal 年,卷(期): ,32(1) 分类号: A811 B516.35 关键词: 经验事实 黑格尔 法哲学 马克思 机标分类号: G64 B01 机标关键词: 正确评价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思想史地位Evaluation市民社会客观唯心主义经验事实一般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重要标志政治生活市民生活理论视域理论平台不同等级私有制立法权历史观 基金项目: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 正确评价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思想史地位[期刊论文]河北学刊 --2012,32(1)唐正东马克思在其早期著作《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通过对家庭及市民社会的成员同时也是国家的成员,历史的发展实现了市民生活与政治生活的分离,以及市民社会中的不同等级直接拥有立法权等经验事实的指认,批判了黑格尔法哲学的唯...

篇7:30年来技术文化批判的自我反思

30年来技术文化批判的自我反思

技术哲学研究虽日渐走向成熟,但迄今仍缺乏公认的研究规范和系统的.理论体系,更遑论进入”常规科学“阶段.对30年来技术文化批判展开”自我反思",不仅关系到技术哲学发展前景,对推进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不乏参照价值.

作 者:曾鹰 ZENG Ying  作者单位:九江学院,政法学院,江西,九江,332005 刊 名: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TEACHERS COLLEGE QINGDAO UNIVERSITY 年,卷(期):2010 27(1) 分类号:N02 关键词:技术文化批判   自我反思   现代意义  

篇8:黑格尔自我反思的哲学批判

一、黑格尔对本体论的改进

马克思对传统本体论哲学的批判,集中而直接地以批判黑格尔哲学的形式表现出来。因此,认真地梳理一下马克思对待黑格尔哲学的态度,是阐明马克思批判传统本体论哲学的恰当方式。

黑格尔不称自己的学说为本体论,原因是很明显的。在他之前,康德已经对本体论有过十分有力的批判,因此黑格尔要重新建设本体论,不得不考虑康德的批判,对本体论加以改进。正是因为他对本体论作了改进,本体论才能在遭受康德的批判之后再次挺立起来,并登上了它的顶峰。虽然黑格尔对本体论作了改进,他不肯把自己的理论称作本体论,而只是将它包括在自己的理论中,但我们却仍然把黑格尔的“逻辑学”称作本体论。其理由也很明显:尽管黑格尔的“逻辑学”对本体论作了改进,但由本体论改进而成的逻辑学仍然没有改变本体论的基本特征。

黑格尔哲学当然不能归结为纯粹的本体论,但黑格尔对待休谟和康德提出怀疑和诘难的传统本体论哲学的态度却仍然是传统式的。就是说,黑格尔以新的方式重建了传统本体论哲学的信念,他没有改变传统本体论哲学对问题的提法,而只是改变了探讨问题的方式。黑格尔以“绝对观念”为基础,按照“实体即主体”的原则,来描述“绝对观念”的自我运动和自我发展,把旧有的本体论、认识论、逻辑学在主体论的基础上结合起来,建立了一个包罗万象的庞大的思辨哲学体系,从而成为传统本体论的集大成者。

二、黑格尔哲学的本体论性质

黑格尔哲学体系分为三个部分:逻辑学、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其中,逻辑学居于贯穿和统摄一切的核心地位。因此,要确认黑格尔哲学是否具有本体论的性质,《逻辑学》是个关键和枢纽。黑格尔在谈到亚里士多德哲学时说,“亚里士多德所最注意的,就是规定这个存在是什么,——就是认识实体。在这个本体论或用我们的话来说这个逻辑学里面,他详细地研究了和区分了四个原则”。[1]在这里,黑格尔承认《逻辑学》就是要取代传统本体论的地位。黑格尔的《逻辑学》分为“客观逻辑”和“主观逻辑”,其“客观逻辑”就是对“昔日形而上学”,首先是对“本体论”的“取代”。 他说:“这样一来,不如说客观逻辑代替了昔日形而上学的地位,因为形而上学曾经是关于世界的科学大厦,而那又是只有由思想才会建造起来。”[2]

黑格尔构造的由概念自身运动造成的纯逻辑演绎的体系,被看成是支配一切又统摄一切的原则。作为纯粹的原理,这个体系被称为纯粹的哲学,它在一切科学之外又高于其他科学。其原理既覆盖自然界,又覆盖人类社会和人类精神生活领域。它是纯粹理性的体系,因此必须作为纯粹思维的王国来把握。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曾经对传统本体论和形而上学持批判态度,但他同时又为“形而上学”留有余地,甚至把他的批判看作是为一种未来的能够作为科学出现的形而上学奠定基础。对黑格尔来说,重建“形而上学”的任务已经历史地完成,他曾经在积极的意义上重新肯定了形而上学的重要性:“一个有文化的民族竟没有形而上学——就像一座庙,其他各方面都装饰得富丽堂皇,却没有至圣的神那样。”[3]“至圣的神”虽然是个比喻的说法,但它清楚地表明,对黑格尔来说,哲学仍然居于为其他科学提供基础并支配其他科学的王者之位。黑格尔对哲学的这种理解,最集中地表达了传统本体论对哲学的理解。

三、批判黑格尔就是批判本体论

参加《莱茵报》的工作之后,马克思逐渐“转而向现实本身去寻求思想”。黑格尔的思辨哲学作为传统本体论哲学的集大成者,其基本特征就是从纯粹的范畴推演中逻辑地构造世界,马克思关注现实生活的取向必然会与这种哲学发生矛盾,从而展开了对它的批判。

虽然,马克思只是在自己尚处于黑格尔主义时期,曾直接使用过“本体论”的概念,成熟时期的马克思就基本上没有使用这一概念了。但是,从马克思哲学的思想实质来看,马克思哲学包含着极为丰富、深刻的本体论思想,它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不仅是而且主要是对传统本体论的批判。马克思在批判黑格尔唯心主义的同时,批判地吸收了他的辩证法。不过,马克思改造吸收黑格尔辩证法是与批判黑格尔本体论结合在一起的。1868年3月,马克思在致路·库格曼的信中曾明确表明:“我的阐述方法和黑格尔的不同,因为我是唯物主义者,黑格尔是唯心主义者。黑格尔的辩证法是一切辩证法基本形式,但是,只有在剥去它的神秘的形式之后才是这样,而这恰好就是我的方法的特点。”[4]

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首先是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这种批判的主要之点,就是揭露黑格尔哲学中所存在的“理念”与“现实”关系的颠倒。“理念变成了独立的主体,而家庭和市民社会对国家的现实关系变成了理念所具有的想像的内部活动。实际上,家庭和市民社会是国家的前提,它们才是真正的活动者;而思辨的思维却把这一切头足倒置”,“条件变成了被制约的东西,规定其他东西的东西变成了被规定的东西,产生其他东西的东西变成了它的产品的产品”。[5]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一书中,马克思进一步揭示了被黑格尔神秘化的思辨方法的特点。

黑格尔哲学的思辨方法,是传统本体论哲学的典型代表。马克思对这种方法的批判,实质上就是对传统本体论哲学的批判。针对黑格尔把具体对象纳入先验逻辑框架的思辨方法,马克思提出了一条具体地研究事物特殊性的认识道路。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神圣家族》等著作中,继续对黑格尔的思辨哲学进行批判。马克思深刻地揭示了思辨唯心主义的秘密就在于把概念独立化、实体化,把本来是从个别事物中抽象出来的一般当成独立存在的本质,进而把概念视为感性对象的来源和基础。现代哲学的基本取向就是“拒斥形而上学”,即拒斥传统本体论哲学或先验思辨哲学。马克思哲学是最早发现形而上学的症结并对之进行批判的哲学。

与思辨哲学“从天国降到人间”相反,面向现实生活的哲学是“从人间升到天国”。马克思哲学的本质之点,就是关注现实生活,因此它绝不是黑格尔学派的那种构造体系的思辨哲学。

马克思在对黑格尔乃至整个传统本体论进行批判时,并没有采取简单抛弃的态度。就在许多现代西方哲学家全面否定黑格尔哲学时,马克思公然承认自己是这位“大思想家”的学生。马克思比其他哲学家都更深刻地认识到:像对民族的精神发展有过如此巨大影响的黑格尔哲学这样的伟大创作,是不能干脆置之不理或简单否定的。必须从它的本来意义上“扬弃”它,就是说,要批判地消灭它的形式,但是要救出通过这个形式获得的新内容。马克思无疑曾经深受黑格尔哲学的影响,但正是由于他确立了实践论的思维方式,并对传统本体论及其现实社会根源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批判和实践批判,就使马克思真正克服和超越了黑格尔哲学和传统本体论,创建了一种关注现实社会生活的实践的唯物主义,从而实现了哲学的革命性变革。

摘要:马克思对传统本体论哲学的批判,集中而直接地以批判黑格尔哲学的形式表现出来。由于马克思对传统本体论及其现实社会根源深入进行了理论批判和实践批判,就使得马克思真正克服和超越了黑格尔哲学和传统本体论,创建了一种关注现实社会生活的实践的唯物主义,从而实现了哲学的革命性变革。

关键词:马克思,黑格尔,本体论,批判

参考文献

[1]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2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288.

[2]黑格尔.逻辑学: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6:47-48.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2.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578-579.

上一篇:好礼父亲节下一篇:2009湖北省导游大赛复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