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来稿」正视孩子打架现象

2024-04-21

「教师来稿」正视孩子打架现象(共11篇)

篇1:「教师来稿」正视孩子打架现象

正视缺钙现象

汪伦才案件昭雪、预算变细数、沈阳市人大否决案、北京市人大首例质询案,这些监督实例在振奋和争论中写进历史。冷静解析这些案例,人大监督似乎仍给人这样的印象:他如朝气蓬勃的少年,民主和法治那双亲般的慈爱无时不在催动着他茁壮成长。可是,问题也随之显露:这孩子缺钙,刚劲不足。

“汪伦才案件”特调会:背后的监督尴尬

,安徽省肥东县糖业烟酒公司供销经理部主任汪伦才,因下属单位东风商店承包盘点一事,与该店主任王某发生纠纷,出现吵骂、厮打。王某状告汪,四年中,肥东县法院一次判有罪,两次判无罪,但三次都被县检察院抗诉。4月,合肥市人大常委会成立特定问题调查委员会,特调会调查认定王某的证据不成立,还汪伦才以清白。尔后,县检察院检察长辞职。

合肥市人大常委会成立特调会被认为是安徽省人大史上的第一次。二十多年来,被西方喻为“国政调查”的特调会的调查只在极少数地方人大小心谨慎地开始动用。其实,人大代表质询权的启用频率也不容乐观。1月,贵州省九届人大五次会议上才出现该省人大史上首例质询案-夏文翔等50位人大代表提出“花溪收费站应该依法撤除的质询案”;1月,北京市人大代表刘宪秋等质询市高院:为什么我的建议拖了八个半月才答复,成为北京市人大近年来的首次质询。

对此,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陈斯喜先生坦言:“遗憾的是,法律规定的这一易于取得成效的监督手段,目前在实践中却得不到重视,使用得很少。”

首例特调会、质询案的局部轰动效应背后正折射出人大监督宏观上的积弊:监督尴尬,刚性缺失。206月,深圳市人大代表杨剑昌领衔在市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提出针对市公安局的质询案,最后却变成了“听取解释”的询问。我们无法回避“人治”、权势、机制对人大监督到位的侵害。这几年,人大监督争权、创新的呼声一浪盖过一浪。不过,一旦让特调会、质询等宪法、法律所赐的监督“利剑”锈迹斑斑,而刻意去包装一些迎?quot;创新“的时髦监督形式,无异于缘木求鱼。

102个部门报告:计划预算审查告别“走过场”

201月13日,广东省十届人大一次会议发给人大代表的文件和资料中,多出一本厚达3厘米的册子,那是102个省级政府部门向人大提交的预算报告。与前两年相比,省人大对预算审批的`范围已从7个到27个政府部门,再扩大到102个,财政支出内容也从过去的“类”细化到“目”及“项”。

人大审批计划、预算草案“走过场”的通病一直难治愈,且不说计划预算的草案内容“内行说不清”、“外行看不懂”,就是举手表决草案时也是“一锅端”,基本上原原本本通过,尤其是政府及其财政部门自由突破计划预算使原本苍白无力的计划、预算审查更加流于形式。,国家审计署长李金华向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0次会议披露的问题“触目惊心”:财政部一些司局挪用支农周转金1亿多元盖大楼;水利部挪用大江大河堤防资金1400万元盖宿舍;国家旅游局下属公司竟私分国债收益,人均12万元。日前媒体又披露北京铁路局挪用4个亿建四星级宾馆。

早在1991年,深圳市人大就出台审查和批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及预算暂行规定(修正),此后深圳市人大作出加强政府投资项目建设管理的决定,制定政府采购条例和投资管理条例。

更富有创制意义的是深圳市人代会既有对计划、预算报告的整体表决,又有对重要计划指标、支出款项、重点建设项目的重点审查和单项表决。仅19,深圳市人代会就单项否决了“五洲宾馆”扩建项目、市委组织部疗养院5号楼改造、经理培训中心三个项目。

作为计划预算审查监督的自然延伸,20深圳市人大推出“绩效审计”。人大不仅管住政府怎么分切财政蛋糕,还得管住政府花钱的效益。计划预算审查监督达到这般境界,才称得上“合格”。广东省、深圳市人大计划预算审查监督权威初露端倪,若在全国各级人大推行,还要待多久?

沈阳否决

[1][2]

篇2:「教师来稿」正视孩子打架现象

为加强对校园安全活动的管理,防止打架斗殴等意外事故的发生,根据我校的安全保卫工作条例,现在原来的应急预案的基础上对校园发生打架斗殴现象的安全应急预案进行修改,并自公布之日起实行。

第一条各班主任以及任课教师都有责任对本班学生进行和谐相处文明做人的教育,对有发生打架斗殴可能的苗头要及时报告年级组长和学校领导,把问题解决在萌芽阶段。

第二条班主任要将本班有这类问题和可能的学生名单报告年级组长进行统筹管理,重点做好这部分学生的工作,防止打架斗殴问题的发生。

第三条教职员工如果遇到学生或者是校外人员到学校滋事打架的,都有责任及时劝阻,同时报告学校领导进行处理,如果遇到而不报告的,学校将根据情况对其进行严肃处理。

第四条发现学生在校园内打架斗殴时,教职工除了要当面进行劝阻,还要及时将有关的情况反映给学校领导以及班主任老师。

第五条一旦出现人身伤害事故,教职员工要马上报告学校领导,同时播打120急救电话,组织送往最近的医院进行抢救处理并进块尽快通知家长。

第六条对发生打架斗殴的学生所在班级的班主任老师要对这类问题学生建立专门的档案进行跟踪管理,要做耐心的思想工作,并注意做好调查研究工作,把有些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第七条对有些学生纠集社会上的人员到校园进行斗殴,教职员工发现后要及时报告学校领导,并根据情况劝阻,打电话报警(报警电话110)。

第八条对参与打架斗殴的学生要根据现场情况做好工作,稳定局势,防止事态进一步扩大。

篇3:正视孩子的差异教育随笔

面对不同的人,我们每个人都会因为自己的喜好,而产生不同的态度,有些人喜欢乖巧的孩子,有些人喜欢活泼的孩子,但我们在面对孩子的时候,一定要做到尽量公平,不要因为自己的喜好,以及其他因素,而产生不公事件的发生!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之间往往存在着很多的差异,而作为教师,我们就要正式这种差异的存在,用体谅和宽容的心态对每个孩子都一视同仁,让他们得到更好的发展。

即使学生是未成年人,他们依然与我们一样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他们的知识、经验和老师还存在差距,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做一个引导者不断的丰富他们的知识、经验。作为教师,我们要用爱心、耐心、责任心来面对每一个学生。

那么,如何能公平的对待每一个学生呢?首先,一视同仁、正视差异。就拿我们班的幼儿而言,每一次的教学活动能高高举起小手回答的总是那么几个,当然我会给他们这样的机会来回答,但是对于那些不举手的孩子我同样需要给他们机会来回答、来展示自己。我会有意识的请一些不敢举手的幼儿回答,在这一过程中我会给他们更多的引导以及思考的时间。

其次,体谅和宽容。以我们班适应慢的孩子为例,当教学活动即将开始每个孩子都坐在自己的小椅子上时,你发现有那么一个孩子总是不肯和别的`孩子一样坐好时,作为教师我们该做的并不是责备,而是体谅和宽容,想办法让孩子能够尽快的适应新的生活。当孩子慢慢适应、开始会和别的孩子一样时就给予他鼓励和表扬,让孩子从鼓励和表扬中感受到关心和爱。

最后,学会发现孩子的闪光点。没有绝对的好学生,也没有绝对的坏学生,每个孩子都有自己所擅长的方面,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学会发现孩子的闪光点,激发其潜能。为他们提供更多样的发展机会。

篇4:「教师来稿」正视孩子打架现象

一、严禁爬墙外出

1、举实例说明爬墙外出可能造成的安全事故。

2、学生爬墙外出如发生事故对家长、学生造成何种伤害。

3、学校对学生爬墙外出的处理办法。

4、学生爬墙外出如发生事故,责任该由哪些人分担。

二、打架斗殴

1、打架斗殴的危害

(一)打架斗殴不仅损害了他人人身健康,侮辱了人格,而且妨害了社会秩序。一旦矛盾激化,极易导致严重的斗殴、伤害和杀人案件的发生。现在,有的同学脾气大,同学之间往往因一点小事就发生争吵,为几句话就可能大打出手甚至持械伤人。最后给自己或他人以及家庭造成了不应有的痛苦和伤害,严重时便要承担法律责任。

(二)要学会正确处理同学间的矛盾。同学之间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当你成年之后,你会感到最值得怀念的就是自己的学生时代,同学之间的关系是最纯真、最美好的关系。

2、如何预防打架斗殴

(一)如果和同学发生矛盾,要懂得谦让,以较高的姿态,主动地向对方检讨自己行为的不妥之处。即便是自己有理,也要先把双方矛盾缓和下来,等对方情绪平稳时再细论各方对错。如果双方的矛盾已无法自行解决时,应马上将情况报告给老师或家长,避免矛盾加深,引发殴斗。

(二)注意自身修养,不能有不文明行为。如果别人骂你或是被人一时冲动打了一下,就觉得受了气,吃了亏,非得也骂对方一句,也打对方一下,这样会使双方的矛盾越来越激化,最终可能升级为打架斗殴。

(三)当受到别人的无理嘲笑、起哄、漫骂或批评时,要心胸豁达开朗,切忌情绪激动,过分地生气而失去立志和他人争吵。对方骂人、动手打人是不文明行为,显示处你的气度和修养。老师帮你解决,不要和对方一样野蛮

3、当你发现严重的打架斗殴或你被凶手打伤时,该怎么做?

(一)设法和老师或家长取得联系。如果头晕或是骨折、流血,一定要向路人求助,告诉他们你是哪个学校的或你父母的工作单位和电话,请其帮忙通知学校或父母,也可以打“110”电话报警,寻求警察的求助。

(二)如果伤重,像严重流血之类,只要能行动,一定要先去最近的医院或是卫生所处置外伤,再检察内伤。如果不能行动,可请人帮助,赶快到医院检察治疗。到了医院,你一定设法通知学校或父母。

(三)看病治伤的医药单据和诊断书一定要收存妥当。公安机关抓到殴打你的凶手后,要根据这些对凶手依法处置,你看病治疗的医药费、营养费、护理费等也会依法得到合理的赔偿。

(四)及时到公安机关报案。报案时要说明出事的时间、地点、打人凶手的特征。

4、两个学生打架还手的一方,不属于正当防卫

篇5:孩子打架日本学校不管

最近收到一个妈妈的留言,说自家4岁的儿子有颗「玻璃心」,遇到事情不如意就哭,一句话说重了,眼泪就在眼眶打转。

前几天,闺蜜也唉声叹气地说她女儿「玻璃心」:搭的积木房子倒了,立刻气急败坏地大哭;跟小朋友比赛玩游戏,没拿第一就哭着说再也不玩了,「受到一点批评就生气,遇到一点挫折就逃避」。

所谓「玻璃心」,就是说人的心理脆弱,得像玻璃一样,稍有不顺就会变得粉碎。

图片来源:电视剧《一半蓝色》

孩子心理脆弱,已经成为一个显性的社会问题。

上海精神卫生中心杜亚松教授提供的数据表明:

上世纪80年代前,到精神卫生中心就诊的孩子多是多动症之类,情绪问题很少。

但到90年代,因情绪问题就诊者就已经达到四分之一,最近几年更是接近三分之一,经常有孩子倾诉情绪低落、焦虑,甚至出现自杀念头。

孩子们为什么容易玻璃心?这是今天很多父母的共同疑惑。

大多数玻璃心的孩子,都是遭受两头挤压的「三明治孩子」——一头是家长在往上捧,另一头是家长在往下压。

双重挤压,让孩子柔弱的心灵不堪重负,变得像玻璃一样脆弱和易碎。

有人说,如今很多孩子都患上了「表扬依赖症」。

自从赏识教育兴起,我们给孩子太多赞美了。

孩子刚会笑,就大加赞赏:「宝宝笑得真好看!」刚呀呀学语,就又不失时机地夸奖他:「宝宝真聪明!」会背唐诗后,人人都竖起大拇指:「长大一定是个读书的料!」

图片来源:电影《生日卡片》

赞美过多带来的严重后果就是:孩子只愿听好话,听不进任何批评,即使是善意的批评,也会产生抵触情绪。

在赞扬声中长大的孩子习惯了一马平川、一帆风顺,禁不起一点儿的挫折,一旦遭遇逆境,很容易变得消沉。

另一方面,孩子又承载了太多的重托与厚望。

现在大多数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一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有六个人围着他,这六个人会把最好的都给他,这六个人也都会对他有期望。

六个人爱一个孩子,这个孩子会是什么感受呢?不止幸福,更多的是压力。

除此之外,随着应试教育的起跑线不断前移,今天孩子的学业压力也是空前大。

从幼儿园开始,就要开始学英语、珠心算了。上学以后,作业白加黑、五加二,没完没了。每次考试排名就像高悬在孩子头上的利剑,让人心惊胆战,不寒而栗。

图片来源:电视剧《一半蓝色》

今天的中国孩子所承受的压力之大,是古今中外都罕见的。

过度的赞美,为孩子生成了一个虚假的个人镜像和虚假的生存图景,让他们既不知道自己的能力边界,又不懂得生活的艰难困苦。

过高的期待,则让孩子面临着一个难以企及的目标愿景,和难以回报的父母恩德,随之而来的就是失望与失落、自责与自怨。

这种大起大落、大喜大悲、忽高忽低、忽热忽冷,让孩子幼稚的头脑天旋地转,幼小的心灵无所适从。

捧杀和碾压,都是孩子自信心的大敌。

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真实的生活,才是培育孩子抗挫力的沃土,滋养孩子自信心的春田。

只有跳起来,才知道自己能跳多高;只有跑起来,才知道自己能跑多快。

一个孩子,只有知道了自己身体能力的边界,确信能够掌控自己的身体,他才能建立「身体自信」;只有知道自己思维能力的边界,确信能够掌控自己的大脑,他才能够建立「大脑自信」。

而这一切,都建立在一个前提之上——孩子需要试错,大量、主动、频繁地试错。

图片来源:电视剧《虹色夏恋》

没有比试探和出错更加有效的成长路径。

有这样一则故事:

一位女士去一位美国老师家做客,她看见老师不满3岁的孩子,正在将一把钥匙笨拙地插进锁中,孩子想要打开卧室的门,可是由于身高和协调性都不够,怎么也打不开。

这位女士连忙走过去想帮助他,却被老师阻止了。

老师说:「不要去打扰他,让他自己先犯些‘错误’吧,琢磨一会儿总能把门打开的,这样他就再也不会忘记怎样开门了!」

果然,孩子折腾了很长时间后,终于将门打开了,他开心地拍起手来。

这个孩子在多次试错后终于打开了门,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不断试错、不断调整、不断纠错,这是一个自我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增进自信的过程。

相比之下,旅美教育学者黄全愈教授讲的一个故事则具有另外一种启发意义。

他小时候,有个同学叫「菜包子」,其父是领导,这孩子四处放风自己的棋艺如何高明,他让「车、马、炮」三子,都能杀得他父亲以及父亲的秘书丢盔弃甲。

结果到同龄人中一比,他只会哭,因为在班里下棋,他谁也下不过。

图片来源:电视剧《明天,妈妈不在》

将生活还原成现实,少一些包办,多一些包容,少一些虚假,多一些真实,只有这样,孩子才有更多的机会踏入更多未知的地域。

每一次的细小的成功瞬间和微妙的失败片段,都将帮助他清晰地认知自己的能力边界,构建自己的能力地图,那时他将收获自己应有的自信——经历过骨折的人,一点点皮肉伤能算什么?

一位华裔妈妈在网上吐槽:在日本上学的4岁儿子经常被班里的一个孩子欺负,每天都会挂伤回家,要么额头出现擦痕,要么腿有淤伤,妈妈非常心疼。

华裔妈妈以为老师不知道,到学校将情况告诉了老师。

老师的回答让她很吃惊:「是的,我知道你儿子跟别人打架,并且你儿子占下风。不过请原谅我们不能阻止,因为这是孩子的社会性行为,我们的教育目的是要让孩子自己处理冲突,而不是通过家长或老师来解决。我们对待其他孩子的冲突也是如此!」

「如果被打伤了或者发生严重的后果怎么办?」

「当我们发现他们可能会发现严重后果时,就会让他们停止。但我们不会从一开始就阻止,过早地介入,那样孩子只会依赖大人和老师,并且学不会自行处理冲突。」

图片来源:电视剧《明天,妈妈不在》

慢慢地,这位华裔妈妈发现不少日本家长也持有相同的态度。两个孩子打架,他们只是站在一旁看,不帮忙也不阻止,除非孩子出现了危及安全的行为,大人才会喝令孩子们停下来。

在这种教育方式下,日本的孩子们大多能自行解决与小朋友之间的矛盾,不需要大人帮忙。

在日本人看来,孩子争执、打架的过程,也是锻炼应变力和抗挫力的过程。

孩子需要动脑动手,察言观色,审时度势,并选择最佳应对策略。

如果打输了,就要承受身体和心理上的痛苦。

处理孩子打架这个细节,反应了日本教育的深层次逻辑:让孩子在真实生活中,发展自己的心理调适能力。

与日本相比,当孩子打架,中国的老师和父母更多的是保护和阻止:「住手!」「干什么!」「不许打架!」刚发现苗头就制止,孩子就丧失了处理危机的机会,也就不能发展出良好的抗挫能力。

有一个朋友孩子今年上大学,送孩子报名那天,她在朋友圈发了一段非常感人的话:「愿现世安稳,岁月静好。愿有人待你好,免你四下流离,无枝可依。愿有人伴你行遍天涯海角,不离散。」

图片来源:电视剧《一半蓝色》

父母都幻想孩子可以生活在一个安全、理想化的世界。那里是世外桃源,孩子不用担心来自同伴的压力、不会被同学欺负、没有危险的陌生人、远离疾病和死亡、贫穷与犯罪。

没有父母希望孩子遭遇不幸,但我们要预见可能出现的问题,现实并不会如我们所想的那么美好。

人这一生,不可能只有顺遂没有挫折。关键在于挫折降临时,有没有能够扛起挫折的肩膀与意志。

我们的孩子不可能是铜墙铁壁,刀枪不入,要能经受住世界带给他们带来的头破血流,必须从一次又一次小小的「受伤流血」开始。

生病才能产生抗体,受挫才能造就韧性。

愿每位父母都能给孩子保留最真实的生活,就像美国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约翰•罗伯茨在自己孩子的毕业典礼致辞中说的:

在未来的岁月里,我希望你会遭遇不公正的对待,这样你才会明白正义的价值。我希望你会遭受背叛,那样你才会懂得忠诚的重要。很抱歉我这么说。

我还希望你会时常有孤独感,如此你才不会把良朋益友视为理所当然的。

我再次地祝愿你不幸,这样你才会意识到机遇在人生中的角色,并能明白你们的成功并非命中注定,别人的失败也非天经地义。当你偶尔遭遇失败时,希望你的对手会因为你的失败而幸灾乐祸,如此你才能意识到有风度的竞争精神的重要性。希望你会被别人忽视,这样你才能意识到倾听别人的重要性,同时希望你有足够的同情心去学习同情。不论我愿不愿意,这些迟早都会发生。而你是否从中受益,取决于你能否参透人生苦难所带来的价值。

〖亲 爱 的 们,看 完 记 得 在 文 末 点 个 赞 〗

*来源简介:文章授权转载自萌芽研究所BUD(ID:myyjs_bud)。主理人萌芽,两个男孩的妈妈,世界心理学大师约翰·戈特曼的首位中国实习治疗师,香港注册社工,长期研究亲子沟通和亲密关系,创办学龄前家庭教育品牌“小芽启萌”,研发有孩子教养课、正面管教课、情绪管理课等高质量课程。

篇6:家长应如何对待孩子打架

幼儿入园后,同伴之间的交往就成为幼儿生活向社会化发展的主要因素。幼儿在交往过程中,有时会产生争执或打架现象。儿童心理学认为,孩子间的冲突、纠纷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自我意识,孩子在纠纷中可以提高与人交往、适应社会的能力,同时也能锻炼坚强的意志。

造成幼儿打架行为的原因:

1.生理因素的影响

有研究表明,打架行为倾向与雄性激素水平有关,所以,通常男孩比女孩的打架行为多,这是生理因素造成的。当然,那些身体强壮、精力旺盛、易怒、易哭闹的幼儿容易出现打架行为。

2.心理因素的影响

幼儿期是社会性萌芽时期,开始喜欢友伴和团体的.游戏活动,同时又是自我为中心的阶段,缺乏必要的社会交往经验,两者相互冲突矛盾的结果,便产生了打架行为。

3.家庭教育因素的影响

有的家长无原则地溺爱、娇宠、迁就孩子,导致孩子任性、蛮横、不讲道理,在与同伴交往中,愿望得不到满足,就发生了打架行为,还有的家长经常采取恐吓、打骂的教养方式,结果造成孩子模仿。

因此,家长应理智地分析孩子打架的行为,积极引导,帮助孩子纠正打架的坏习惯。

1.主动帮助和引导孩子建立正确的、适当的情感表达模式,并不断地强化。这是每个家长必须要做的功课。这种模式的建立如果出现问题,后果也是十分严重的。

2.主动传递正确的信息。例如教孩子亲吻家长、轻轻抚摸家长,以表示对家长和别人的爱。跟孩子玩布娃娃,让孩子拍布娃娃睡觉,给布娃娃盖被、喂布娃娃吃奶等。

3.经常带孩子与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儿,学习互相游戏,团结协作。养小金鱼等小动物,种花,培养孩子的爱心和对大自然的兴趣。

4.要经常跟孩子互相沟通,陪孩子一起游戏,不要让孩子一人独自游戏。经常逗孩子笑,培养孩子乐观开朗的性格。

5.经常带孩子参加一些社交活动(亲子活动),让孩子学习与人交往的技巧。

6.当孩子打人时,家长当时的态度和做法很重要。家长应该以“平和”的态度来对待孩子,既不要表示高兴,也不要严厉批评,更不能粗暴制止。可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等孩子平静以后再跟孩子讲道理。

篇7:「教师来稿」正视孩子打架现象

一位孩子妈妈讲起了她与儿子间的一件事:

有一次她接到老师的电话,说她读小学六年级的儿子把人打了,她一到学校,发现自己的儿子根本就没占什么便宜。脸上被对方抓了好几道口子,最深的一道口子还在流血。

此时母亲一阵心痛,一把拉着儿子说:“儿子,妈妈看到你这个样子很心疼,现在还痛吗?”儿子本以为母亲要来骂自己,想不到妈妈会这样说,本来倔强的儿子此时点点头,流下了两行眼泪。

“儿子,你现在的感觉是怎样的?”“我很愤怒,他这么不讲道理!”“哦,还有呢?”母亲继续问:“还有委屈,我很不服!”“好的,妈妈知道了。”

接着,母亲抱着孩子,什么话也不说,大约二十多分钟过去了,孩子的心跳和呼吸都渐渐平缓下来,此时的儿子已经平静了。而且也被妈妈的爱滋养着,他内在的力量足够了。

“儿子,你平时处理事情都非常好,今天到底发生了什么?”“是他先惹我的,开始我不理他,可是他一次又一次的来惹我,我被惹火了,就打了他,接着我们就打架了。后来老师来了,老师批评了我。”“是这样,现在你想怎么办呢?”“不知道!”“你想做哪些事?”“我想让老师知道,是他先惹我的。”“还有吗?”“我想跟他沟通一下,第二次我不想玩的时候不要惹我。”“非常好,儿子你准备怎样做?什么时候去做?”“我现在就可以去和老师讲。”“和你打过架的同学,你准备什么时候去讲?”“要不我让老师把他找来,在老师面前说清楚?”“对,我的儿子真不错,我支持你。”

在处理好学校的事情后,母亲又带儿子去医院进行处理,从医院出来后,儿子对母亲说:“妈妈,我想过了,第二次再发生这样的事情,我决不会这么傻了,我想过好几种方案,我刚才所处理的方法,其实是很差的。”

这位母亲太有智慧了,她的处理有如下的好处:

1、以事件为背景,用共情式的理解,对孩子进行同理,使孩子感受到了母亲对自己的理解与接纳;

2、在处理事件过程中有技巧的给予孩子充分的爱,而且孩子感受到了这些爱;

3、在抚平孩子的情绪后,再去了解事实的真相;

4、不纠缠于事件,而是启发孩子去思考自己的需求;

篇8:正确看待幼儿园孩子打架

妈妈去幼儿园接小文时,看到他的脸有一条划痕,老师抱歉地解释说:“小朋友上午自由活动时,他本来和豆豆玩得挺好的,后来不知道怎么回事就抓起来了,豆豆把他的脸抓破了。我们赶紧给他用凉毛巾敷了一下,但还是有印,真是对不起。我们以后注意。”听了这些,小文妈妈也没再说别的,但心里还是疙疙瘩瘩的。难道孩子的世界充满了暴力?难道幼儿园也不安全?

攻击和反抗—孩子的世界也充满暴力?

我们说孩子是成人世界的镜子,那么儿童世界就是成人世界的缩影。也就是说,孩子也会跟大人一样面临同样的问题,绝不是我们通常想象的那样简单。孩子的世界也不能避免人民内部矛盾,虽然不能说充满暴力,有时也会发生攻击和反抗行为。确切地讲,孩童之间的情谊,或敌或友,是在对玩具、食物、成人的宠爱的争夺中渐渐建立并形成和稳固下去的。

大人的问题在于,虽然不去肯定儿童的攻击性行为,但也常常看不到儿童之间的侵犯性行为—攻击、强夺别人的玩具和食物,侵占别人的位置。于是,面对出现问题的孩子,我们措手不及。

争夺和打闹—幼儿园是暴力派生地?

有些父母抱怨,以前性情比较温和的孩子,在开始集体生活之后侵犯性增强了。幼儿园是孩子接触的第一个社会,在这个小社会中,对资源的争夺和分享,不断转化“敌人”和“朋友”关系。入园之前,小家伙是众人关注的焦点,爸爸、妈妈、祖父、祖母甚至保姆围在身边时刻准备协调,成人的斡旋方法非常委婉,很多矛盾在小家伙管还是不管—如何建立秩序?

遇到孩子被打,你比孩子还委屈。但,你还是得鼓励孩子自己解决问题,同时也是给他们提供更多探索和学习人际关系的机会。我们对孩子们的关系了解甚少,太具体的指导反而让其不知所措、陷入困惑。另一方面,我们不应该充当孩子们的“秩序警察”。老师、父母出面通常很快就可以调停孩子间的冲突,但是这样做无助于儿童建立与同伴之间的自然关系。因为“警察”不在场的时候,还会发生混乱。

不当裁判员,既不袒护、也不斥责、也不介入。给孩子解决自己问题的权利。而且,你听到的很可能是一面之词,孩子的祖父母也会为此向你施加压力。即使这样也不能带着个人感情处理问题。孩子间的摩擦更不要蔓延到大人之间,酿成大人之间的争端。那样做,只能把事情搞复杂,恶化孩子的生存环境。

你能帮孩子做的3件事

“孩子的世界是另一个世界,成年人不便过多干涉,让他自己来解决这件小事,为以后应对纷杂世界积累经验。不过,姜是老的辣,我们有的是经验,提供建议和帮助也是应尽的义务。”

帮他分析,此次打人事件无意还是有意?

通过一个问题来判断肇事者是有意还是无意—那个小朋友经常这么做吗?另一个问题,也可以佐证—你抢过他的东西吗?也许对面的小家伙人高马大,欺负周围的每一个孩子。也许他只是好奇,试探一下新来的朋友。如果是无意的冲突,就大可不必上纲上线,闹得满城风雨。

教他申诉,告诉老师

只要确定是有意的攻击,就应该教孩子以后再发生此类事件,立即举手告诉老师,老师在维护孩子之间的关系方面会有很多办法,接到投诉之后,也会留心多照顾你家宝贝的。

同样的申诉和请求,由谁提出?孩子,还是父母,老师的感受会很不一样。受害者直接求助,效果会好一些,不要做为了丁点小事就出面的父母。当然,如果那个家伙多次欺负你的宝贝,行为过分,你就得约老师好好谈谈了。

帮他建立社交圈

化敌为友是最好的策略。千万不要在孩子面前轻易断言“那是个坏孩子,我们不和他/她玩了”,即使那真是一个坏孩子,我们也可以成为朋友。

“娃娃亲”那一套早就不时兴了,新颖的家庭小派对,正悄悄地在年轻妈妈和宝宝中流行。分享你的烤炉产品,或是安排一个家庭宝宝秀,也许没有什么主题,大家随意坐坐。整洁的家装、美味的小饼干、融洽的交谈、精心设计的小节目,无疑给宝宝脸上增光,小伙伴们会重新

评价你的孩子,也更容易接纳他。

如果你觉得办个妈妈宝宝派对很麻烦,结伴郊游或者逛街都不错。没准其他爸爸妈妈也在期待认识你们,也希望改善他们小宝贝与你家宝贝之间的友谊。

父母的不当做法

不当之一 教宝宝以牙还牙

有的父母在家里总对孩子说:“他打你,你就打他!”其实这样不利于孩子的成长。教孩子以牙还牙,他会认为这样的处理方法是最正确的,有可能也成为具有攻击性的宝宝。而且,对于那些生性比较软弱的宝宝,再怎么教也是教不会的。

不当之二 父母介入孩子的纠纷

有的父母看到自己孩子受欺负了,就去找打人的孩子,帮孩子出气,也有的父母找到对方父母,理论一番,这些做法都有一定的弊端。小孩子打架不记仇,一会儿就好。如果父母亲自出面,反而给孩子造成了心理压力。

不当之三 教宝宝不和打人的宝宝玩

宝宝的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各种各样的人,如果仅仅因为这个人不好惹,就不和他玩,这其实使孩子失去了很多,变得懦弱。因为在发生争执的过程中,他们也是在经历、在尝试、在体验,孩子间会通过这些逐渐学会处理自己的事情。

不当之四 直接找园长

有的父母看到孩子受欺负,不与班里的老师沟通,而是直接找园长,让园长来解决。这将在带班老师和父母间产生隔阂,不利于问题的解决。而应当先找找带班老师,询问情况,看看带班老师的态度。如果孩子总是受欺负,经常身上带着伤回家,那可能是老师的责任心不够或是师生比例不合适,这时需要找园长解决。

拥抱孩子

受伤后的感受一定不好,孩子也是有情绪的。亲人几句安慰的话、一个亲吻,都能缓解幼小心灵的伤痛。

去听听故事的不同版本

发生在幼儿园的“暴力事件”,老师是最好的目击者和评论者。不妨听听他们的意见。当然,你要记住的是,这些都是小家伙成长过程中必经的一课,不要为此指责老师。孩子们的争斗,无非因玩具、食物,或者根本就是莫名其妙的开场和结局。

不放马后炮

如果肇事者和受害者已经恢复友谊,就没有必要重翻旧帐。避免在家庭中和亲友中经常提及此事。一方面是保护孩子自尊心,另一方面嘛,这的确不是什么需要永远铭记的大事情。

如果升级

篇9:「教师来稿」正视孩子打架现象

蓬安县罗家中学 胡淑芳 *** 【教学目标】

通过网络平台、系统讲解、案例分析等,让家长懂得一些家庭教育基本的科学常识,明白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及逆反的各种表现。帮助家长正确认识青春期孩子的逆反,学会正确地处理孩子的逆反,帮助孩子顺利度过青春逆反期。

【教学重点】

1、青春期的心理特点,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

2、家长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青春期孩子的逆反心理和行为。

【教学难点】

家长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青春期孩子的逆反心理和行为。

【教学方法】

谈话式、互动式、案例分析式、家长现身说法式。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活动方案,专家讲座录像,家长作业,签字笔等。【教学时间】2.5小时

【教学对象】初二学生家长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语:

尊敬的各位家长:

大家好!欢迎你们抽出宝贵的时间来参加我们的“家长学校讲堂”,体现了大家对孩子的关心和对我们学校工作的支持。请允许我代表学校对各位家长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终身成长的老师,如何教育好孩子,如何引导孩子是父母最重要的责任,也是我们教师最关注的话题。今天我们坐在一起就是因为有共同的愿望——让孩子健康成长。今天我们要探讨的主题是正视孩子青春期的逆反,主要是和家长一起了解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特点和造成孩子青春期逆反的原因及逆反的表现。帮助家长朋友们正确认识青春期孩子的逆反,学会正确地处理孩子的逆反,从而帮助孩子顺利度过青春逆反期。

二、情景分享:

家长朋友们:您的孩子上初中后,您觉得有什么变化?在哪些方面让您觉得有烦恼?(家长发言)

教师根据家长的发言总结归纳:初中孩子存在的“主要问题”: ①叛逆、逆反(寻求独立)②自卑(自我形象危机)

③害怕孤独(人际交往危机,重视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敏感、多疑)④情感困惑(“初中生恋爱”)⑤学习障碍

⑥思维受认知不足阻碍(对很多基本常识的不理解)

您知道孩子变化的原因吗?您是如何认识和处理青春期孩子的逆反心理和行为的。

三、话题讨论:(媒体播放)插入青春期孩子的逆反心理讲座录像。看之前,出六个问题,家长思考;看................之后,家长交流。

1、什么是逆反心理?(反抗心理)

2、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特点有哪些?

3、青春期,孩子逆反行为有那些表现?

4、青春期孩子逆反的原因有哪些?

5、家长如何认识孩子的逆反心理和逆反行为?

6、家长如何处理孩子的逆反心理和行为?

四、总结归纳:(课件展示)

1、什么是逆反心理?(反抗心理)

逆反心理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逆反心理的出现是青少年心理发展的正常现象,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发展的必经途径。平常说的叛逆、阻抗、较劲等都是逆反现象。14-18岁的青少年尤为突出。

我想很多家长经常体会很深的是孩子的一种逆反。平常很乖的孩子,你让他(她)做作业、不要看电视都很顺从,但是到了这个年龄阶段,开始有了变化,在行为上可能是不再理睬父母的指导和要求,或者采取一些极端的做法:摔门、摔东西、或者是大喊大叫。孩子到了一定的时候,往往产生一种与爸爸妈妈相抵触的情绪:他们心里有什么话也不愿向父母说,对于爸爸妈妈的批评和劝导不像以前那样听话了,甚至产生抵触、不顺从的情绪。其实这种逆反心理就是你本来想叫我向东,我却偏偏产生一种向西的要求;你不许我这样做,倒反而使我增强了想这样做的欲望。有的用反抗的方式发泄自己的怨愤,有时封闭自己,故意拉大与家长的距离。若大人和孩子出现过激行为,会导致这些孩子成为被贴上标签的“问题孩子”,学习失去动力,厌学,逃学,游荡在网吧、娱乐场所,甚至,男女交往偷食禁果,非常危险。所以,青春期也是孩子的危险期。

下面,我做一个现场的调查: ①感觉孩子有逆反心理的家长请举手?

②对孩子的逆反感到束手无策的家长请举手? ③对孩子的逆反应对自如的家长请举手?

今天我们要探讨的主题是正视孩子青春期的逆反,主要是和家长一起了解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特点和造成孩子青春期逆反的原因及逆反的表现。帮助家长朋友们正确认识青春期孩子的逆反,学会正确地处理孩子的逆反,从而帮助孩子顺利度过青春逆反期。

2、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特点

进入青春发育期的孩子,除了生理上的变化以外,更主要的表现在心理上的突然变化,具体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①自我意识形成并顺速发展。自我意识就是人对于自己以及自己和周围事物关系的一种认识。其中包括自我了解、自我体验、自我评价、自我控制等形式。学生开始独立地把“自我”作为思考对象,常常对教师、家长的话开始提出疑问,对周围现实都有自己的主见。喜欢自己独立寻找各种现象的原因,并发表自己的意见,明显有了自己的主见。家长往往会产生孩子变得和自己不亲密的疑虑。

②独立性增强。随着自我意识的快速发展,自我的要求越来越多,青春期孩子的独立性急剧增强,孩子们不再被动地听从父母的教诲和安排,不愿意家长过多干涉自己的生活。进入青春期的孩子总是希望得到他人的承认和尊重,希望摆脱成人的约束,渴望表达自己的观点,用自己的方法去处理事务,想要做自己命运的主人。

③情绪两极化严重。青春期孩子对于情绪非常敏感,两极性十分突出。这是因为自我意识高速的发展,孩子迫切需要通过外界的事物来认可和证明自己。他们既会为一时的成功而激动不已,也会为小小的失意而抑郁消沉。他们情绪多变,经常出现莫名的烦恼、焦虑。行为上面,也容易表现冲动,不易控制自己的情绪,好被激惹,因为一点小事就爱动手打架,同学之间生气后几天不说话„„.④内心易封闭。由于自我意识的快速发展,孩子会感觉到自己的内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时候会觉得自己都无法理解自己。尽管他们渴望被别人理解,但很多时候,孩子认为自己感受和情绪是独一无二的,没有人可以理解。所以,孩子经常会掩饰、隐藏自己的真实情绪,出现心理“闭锁”的特点。过去爱说爱笑的孩子,进入青春期可能会变得沉默寡言。他们常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很少和父母交谈,甚至拒绝父母的关心和爱抚。

⑤成人感增强。由于身体加速成长,生理迅速成熟使青少年产生了“成人感”——以为自己已经成熟。所以青春期的孩子不愿意再像“小孩子”一样服从家长和老师,他们希望获得像“大人”一样的权利。又因为发展的不平衡,他们在知识、经验、能力方面并未成熟,只处于半成熟状态。这就造成成人感与半成人现状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是造成反抗期的主要原因。

⑥性意识的萌动与性别角色的深化。无论男孩还是女孩,都非常关心自己性别角色的完美程度、被他人接受和欣赏的程度:够不够帅、是不是漂亮、能不能引人注意等等。都渴望了解异性,希望得到来自异性的友谊,开始憧憬爱情.....当然,还不止这些。当他们的这些心理特点受阻、或被忽视,得不到重视或尊重的时候,就容易产生一些反抗行为。

3、青春期孩子逆反的具体表现:(2-3名家长交流,师总结)

初中生的逆反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有时表现得很强烈,有时则以内隐的方式相对抗,常有以下具体表现:

①硬抵抗(外露型)―――主动出击,直面顶撞。劝导无论对错都不接受。尽管初中生自我意识发展了,但自我控制能力还差,常会无意识地违反纪律。有相当一部分初中生,是以一种风暴式的方式对抗某些外在力量的。这种反抗行为发生得十分迅速,常使对方措手不及。当时的任何劝导都无济于事,但事态平息以后,这种强烈的反抗情绪也将很快的随之消失。这种情形一般出现在性格外向、个性张扬的学生身上。

举例:杨某,初二学生,据父母和老师反映该生自初一下学期开始就变得异常反叛。在家经常和父母顶嘴,父母让干什么他就偏不干什么,父母说不对的不好的事他却偏偏要尝试一下。父母强烈反对他吸烟,可他却想尽一切办法吸烟。在学校也不服管教,经常与老师顶撞,上课不认真听讲,扰乱课堂纪律,而且意见特别多,经常无原无故自言自语,大声喧哗。与同学关系也很不好,爱挑剔别人的意见,言行偏激,常与同学打架斗殴,耍老大欺负弱小。对老师的批评要么以沉默相对,要么肆意顶撞。学习成绩直线下滑,而且对成绩的下滑自己毫不在乎。

②软抵抗(内隐型)――虚心接受,坚决不改。表面接受,行动我行我素。初中生的另一种反抗不表现在外显的行为上,只存在于内隐的意识中。这种情况常出现于性格内向的初中生身上。他们不直接顶撞予以反抗的对象,而采取一中漠不关心、冷淡相对的态度,对对方的意见持无所谓的态度。这种反抗态度和情绪不易随具体情境的变化而转移,具有固执性。这种情形女生比较多见。

举例:初二学生小丽性格内向、羞怯、文静、朋友很少。妈妈很操心,怕她将来不适应社会,就经常告诫她内向如何不好,到社会上如何不受欢迎,一定要多交朋友,朋友多了路好走。面对妈妈的反复唠叨,小丽内心很烦,为了躲避妈妈的唠叨,每次放学后,回到自己的房间后,就把门关上,任凭妈妈怎么喊也不说话。

③ 情感迁移(极端型)――当面不反抗你,反抗他人、他物。

初中生反抗行为的迁移是指:当某个人的某一方面言行引起了他们的反感时,就倾向于将这种反感及排斥迁移到这一个人的方方面面,甚至将这个人全部否定。如:某个老师某一次不小心“伤害“了他,这个老师可能就被他说成一无是处,甚至连这个老师教的科目都不学了。

④“心理断乳期”的叛逆(矛盾冲突型)——视关心、引导为多余

“心理断乳期”是指孩子从心理上依附父母,到出现独立意识的变化,是孩子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转折时期。

中学时期,由于孩子自我意识的增强,既渴望独立,又需要依赖,这是“心理断乳期”矛盾冲突的典型表现。这种冲突,往往会使他们情感起伏较大,喜怒哀乐,很难驾驭。“我的事我做主”的强烈要求,不依赖父母,自己的事自己做。但当处理不好时,还要抱怨父母。当父母引导不当时,他们表现出反抗,顶撞父母或置之不理。

案例:一位家长苦恼地诉说,自己的孩子过了这个寒假就面临中考了。不知怎么回事,假期里,她每天不是写作业就是自己闷头上网玩游戏、聊天,对家长不理不睬。最过分的是,前两天他和爱人想跟女儿好好沟通一下,谁知没说几句话,女儿就顶撞说:“我就是不知好歹,不可理喻。”还在自己的房间门上用电脑打了几个字 “请勿打扰”贴在上面,气得自己无话可说。

所以,家长要懂孩子,表面上放,暗地里护,做孩子心灵的倾听者、安慰者,用商量的口气跟孩子交流,帮孩子平稳地度过“心理断乳期”,让孩子真正学会独立。

4、青春期孩子逆反的原因

初中生孩子逆反心理产生的主要原因有年龄的不平衡,身体上的成人感,心理上的独立性,要求社会人们给予的自尊不能满足。

第一原因:心理上,自我意识的高涨。

追求独立和自尊与现实遭遇的挫折的冲突,产生偏激的想法,把结果归因于家长和老师,于是反抗。这是典型的托付心理,就是把问题归他人,自己永远不会成长。有这种心理的孩子,情商低下,没有承担力,将来对社会破坏性比较大。

第二个原因:生理上,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过强与性期待的不和谐。青春期孩子性腺机能尚未成熟,性腺分泌会使孩子变得焦躁烦闷,孩子对周围的人、事过于敏感、强烈,常常无事生非,小事化大,正面冲突,战争纷繁。

第三个原因:需求上,独立意识的需求与缺失成长空间的冲突。

孩子独立意识要求“我的事我做主”。而家长、老师不给孩子空间,像对待小孩子那样细心关爱,悉心教诲,孩子却视为障碍和约束,反抗。也或没有平等 4 对待他,或专制式管教他,或过高要求他,或命令式支配他,都会引起他挑衅性的反抗,甚至偏执。

5、家长如何认识孩子的逆反心理和逆反行为?(家长交流,师总结)逆反心理和逆反行为并不是什么不可思议的东西。很多家长认为孩子的叛逆是很糟糕的,是不好的。其实,这种认识是不完全的。在孩子的逆反问题上,我们要有正确的认识:

①逆反行为不是青春期的专利。

当孩子的自我意识逐渐清晰后,逆反的可能就有了,很多孩子两岁时就有了典型的逆反行为了。这时的儿童的反抗主要是指向身体方面的,即反对父母对他们活动的约束。例如:我邻居的一位小男孩,有一次,妈妈领着他过马路,路口的车比较多,为了安全,妈妈就把他抱起来过马路,可是他就吵着自己过,妈妈没有听他的,依然把他抱过了马路。可是妈妈把孩子放到地上后,孩子又一溜烟的跑到马路对面,非自己过一次马路不可。再比如:孩子在刚学会说话的时候,你让他叫什么他就叫什么,可是2岁以后就不这样了。第二个反抗期则出现于初中阶段,这时的反抗主要是针对某些心理内容的。例如:希望成年人能尊重他们,承认他们具有独立的人格、实现独立的价值。

②逆反不等于糟糕。

首先我们应该知道孩子对我们言听计从毫不忤逆并不是最好的,孩子缺乏自己的个性和主见才是最可怕的。专家认为:“不听话”并非绝对坏事,家长更应看到逆反心理的积极一面,如因逆反心理出现的好奇心,是一种渴求认知事物的欲望,是求知的动力。逆反心理往往具有求异和思辩的特点,是孩子智慧的火花,创造的源泉,家长应留心注意,因势利导,促其成才。现在的孩子生活在信息丰富的社会,对人对事都会有自己的想法。如果父母过早地用成人的标准去要求孩子,是不符合孩子身心发展规律的,而且容易扼杀孩子的天性,使孩子从小失去最珍贵的的创造性人格,这会给父母留下难以弥补的悔恨。

著名的德国心理学家海查曾做过如下的实验:他对2至5岁时有强烈反抗倾向的100名儿童与没有这种倾向的100名儿童追踪观察到青年期。结果发现前者有84%的人意志坚强,有主见,有独立分析、判断事物和做出决定的能力,而后者仅有26%的人意志坚强,其余的人遇事不能做决定,不能独立承担责任。这一研究说明,反抗行为强的孩子,长大易有坚强的独立意志,而这一点正是21世纪人才应具备的素质。

另外,父母是很多孩子一生中挑战的第一个权威,挑战权威是孩子成长的方式之一。

6、家长如何处理孩子的逆反心理和行为?(家长交流,师总结)

对于青春期孩子的逆反心理,无论是老师和家长都应该予以高度重视。不容否认,逆反心理中蕴涵着孩子寻求成长的合理因素,但是,孩子的逆反心理往往带有强烈的情绪色彩,不分青红皂白,凡是成年人提出的要求和建议统统反对。这种盲目的逆反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是非常不利的,如果一旦形成逆反人格,那就会使个体与社会格格不入,影响自身的健康发展。所以,教师和家长有责任帮助孩子走出逆反的误区,以合理的方式表达自己成长的愿望。

①首先家长应转变认识,从心理深处接受孩子生理和心理上的这种发展变化。孩子大了,就不希望家长再用管教几岁儿童的方式方法来管教约束自己,不喜欢家长再无微不至地关照自己;他们想显示自己的权力和能力,所以遇事就独 5 断独行起来。为了防止家长的干预,就会故意疏远家长。疏远,并非“无情”而是渴望自立的表现。这种愿望,是孩子心理上的进步,应当肯定。

②加强亲子沟通,多进行情感交流。情感交流是人类的本能需求,在青春期,孩子其实有与父母沟通的强烈愿望,所以家长要适时把握,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A、不要因为工作忙、应酬多而忽视孩子的对话需求,家长要勤于与这一特定生理时期的孩子对话。

B、多陪孩子参加他们感兴趣的活动。如:看足球赛、欣赏演唱会等,鼓励他们多参加课外活动,在活动中展现自我价值,用知心朋友的态度与他们交流感受,潜移默化地引导孩子正确的待人接物观念。

C、学会倾听。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沟通非常重要,但在这种沟通中,我们做家长的还要注意一点就是:少说多听。其实沟通更需要用耳、用心去听。可以说,倾听有时候是最好的沟通方式。我给大家举一个例子:有一位母亲,有一天得了咽炎,嗓子哑了。儿子放学回来后说:“妈妈,老师批评我了。”接着就诉说老师怎么怎么不对。当时,这位母亲特别想批评儿子:你错了,老师是对的。可是因为嗓子哑,说不出话,就只好瞪着眼睛,看着儿子说。等儿子终于说完了以后,突然儿子又说了一句:“妈妈,我谢谢您。” 她当时一愣,不知儿子是什么意思。儿子又说:“谢谢您,今天听我说了这么多话。”第二天,儿子又对妈妈说:“妈妈,你昨天虽然什么都没说,但是我已经明白了,我错怪了老师。”这就是倾听的力量,不需要你去评论,孩子在说的过程中自己就醒悟了。

③尊重、理解孩子。

青春期的孩子是独立性和依赖性并存的,教师和家长应该尊重孩子特殊的心理需求。尊重,意味着平等对待孩子的意见,给他们平等发言的机会,成人有成人的想法,孩子有孩子的观点,由于身份不同、所处地位不同,这两种观点不可能完全一致。因此,我们应该给孩子平等发表意见的机会,并认真考虑他们的意见。其实,孩子的观点并不都是荒谬可笑的,其中也有合理的的部分。尊重孩子,还意味着要给他们一定的自主权。中学生确实已经有能力处理自己的一些事情,而且孩子终究要脱离对成人的依附、走向独立的生活。因此,给孩子一定的自主权,不仅有助于消除他们的逆反心理,还可以培养他们自立自主的能力,可谓一举两得。当然,给予孩子的是一定限度的自主权,在关键问题上,教师和家长还是应该把好关,不能一味地满足孩子的自主需求,以免造成无法挽回的过失。

④改良自己的教育方式,尽量避免唠叨。

有时,家长们为了让孩子听从自己的意见,常常反复强调,变为唠叨,这在母亲身上体现得更为明显,殊不知这样往往导致事与愿违。有这么一个故事: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使人感动,准备捐款。过了十分钟,牧师还没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些零钱。又过了十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一分钱也不捐。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还从盘子拿走了两元钱。这种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称之为“超限效应”。例如:当孩子做错某事后,家长就会反复多次地批评他。这样就会使孩子从内疚不安变得不耐烦,变得反感讨厌,被逼急了,还会出现“我偏这样”的反抗心理和行为。因为孩子一旦受到批评,总是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恢复心理平衡,受到重复批评时,他心里会嘀咕:“怎么这么对待我?”孩子挨批评的心情就无法复归平静。反抗心理就高亢起来。因此,家 长对子女的批评不能超过限度,应对孩子“犯一次错,只批评一次。”如果非要再次批评,那也不应简单重复,而要换个角度,换种说法。这样,孩子才不会觉得同样的错误被“揪住不放”,厌烦心理、逆反心理也会随之降低。⑤做学习型家长,与孩子共同成长

孩子在成长,父母不能停滞不前。家庭虽然没有讲台、黑板,却是一所永不放假的学校;父母虽然没有备课笔记,却是孩子如影随形的老师。身教无声更育人。有了学习型的家庭,才能为孩子创造相互关心、共同参与、彼此分享、积极对话的学习氛围;有了学习型的母亲才能为孩子树立学习自信、生活自立、性格自强、品行自律的榜样。

向孩子学习是做学习型父母亲首先跨出的一步。家长适时的“示弱”会更好地激发孩子学习的自信与兴趣。因此,做父母的不仅要与孩子一起分享学习的经验与乐趣,还要虚心学习孩子身上的长处,和孩子共同进步、一起成长。

五、多维互动

1、在家庭教育中,您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是()

A.民主平等型 B.权威型 C.自由放任型 D.粗暴型 E.呵护型 F.其他

2、孩子成长中,您对孩子最大的期望是____________

3、如果你的孩子对你抱怨他的母亲:“妈妈最讨厌了,一天到晚唠叨个没完!”你的反应是什么?

4、父母经常说这样的话:

“快看书去”、“还不快写作业”。“你光知道玩,也不用功学习。” “你天天到学校去干什么啊?怎么一考试就考这么点分?”

“玩起来你倒是挺来劲的,怎么一说学习你就这个熊样?你的精神头哪去了?”

“看你家孩子考试考的多好,看我家孩子考的啥也不是,都愁死我了!” “这题多简单,你怎么就不会呢,你一天天都学啥呢?从今天开始每天必须学到11点,否则永远不许玩电脑。”

您觉得家长的言语有哪些不合理的地方? 请家长在题板上写一写并交流感受。

六、实践作业:

给孩子写一封信,把您在青春期的经历和见解告诉孩子。

七、结束语

家长朋友们,如果我们多抽出点时间给孩子,多与孩子交流沟通,真正去了解青春期的孩子,你会发现,其实叛逆的他们并不像想象中的那样不可以亲近。如果我们洒下宽容的阳光,一定能化解他们心中的阴霾;如果我们设置激励的磐石,一定能激起他们生命的浪花;如果我们播下爱心的种子,一定能收获满园的芬芳。让我们真正走进青春期孩子的心灵,伴着他们顺利走过自己的叛逆期。

衷心祝愿各位:

篇10:好孩子也要会打架

文/子 子 专家支持/周令瑜(早期教育专家、作家)

孩子们与同龄人的互动中,随时都有可能发生不愉快的矛盾,抢零食、争玩具是小事,不高兴就大打出手的小霸王才最难提防。尽管团结友爱、礼貌待人能令孩子内心更充实地成长,但这并不意味着打不还手地一味懦弱。当孩子被欺负,父母应教会他们必要的还击,如此,才能让孩子拥有处理矛盾的智慧和能力。

不还手,有礼貌?

我们都知道,孩童社会其实并非单纯美好的理想国。这就如成人世界一样,充满不可避免的矛盾及冲突。而年幼的孩子却并不可能具备自控及权衡利弊的能力,许多时候,孩子们并不知道该如何应对并不友善的小伙伴,特别是那些个性怯弱、内向文静的孩子,和别人发生冲突时,多少总会吃些亏。

几乎在被提倡的亲子教育中,父母都会引导孩子要友善、懂礼貌,做个好孩子。而当这些友善知礼的孩子,有朝一日扑进父母的怀里,哭诉被其他小伙伴欺负、挨了打时,父母在揪心、气恼之余,也往往会跟孩子一样不知所措。

“女儿这几天对去幼儿园非常抵触,无论我怎么劝导,她都还是很不乐意。直到昨天我去接她放学,看见她小脸

上有一团非常明显的红印,神情也不如平时自在,才隐隐感觉到了不对劲。我问她,妞妞,你脸上的红印,能告诉妈妈是怎么回事吗?她想了一会儿,说,被康子杰打的,上周也被他推倒过一次,但因为她没还手,老师看见了,就批评了康子杰,但同时也表扬了她有礼貌。女儿个性文静,平时说话也不大声,跟人打架,肯定是会吃亏的。”

成都的王雅玲在妈妈论坛发帖讲述女儿被打时,显得非常困惑:“我不否认,不打架的孩子是有礼貌的好孩子,可是老师的批评和表扬,并没能制止孩子之间的冲突再次发生,女儿为此还在被欺负。女儿脸上的红印,让我觉得比有礼貌更重要的,就是她的还击,这能保护她避免受到伤害。但我对她说,以后康子杰再欺负你、你就狠狠还击时,她却小声说,老师说打架的孩子不是好孩子,你也说过小朋友要懂礼貌……”

王雅玲束手无策的困惑,想必也是大多数父母的困惑。礼貌和挥拳,究竟哪个更重要?当父母们意识到后者更重要后,却往往对已经习惯一味避让的孩子,不知究竟该如何引导。

为什么要打架

为什么要打架?父母们更客观一些就会明白,这除了能让孩子更好地进行自我保护外,还能从中学会处理矛盾冲突的能力。而这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重要环节。

但,当父母们遇到自己的孩子只懂趋避,就会想要追根溯源:孩子为什么不还击?甚至害怕还击?好吧,问题多半是出在父母自己身上--过于理想化地教导孩子,令他们形成了并不符合现实逻辑的价值观。还有就是联想自己的成长经历,多半也会觉得自己就是这么长大的,孩子打架,只是稀松平常的事,所以不论趋避与否,都会忽略必要的引导。

我们几乎会听见每对父母向孩子强调团结友爱、礼貌待人,却很少发现他们能有效引导孩子如何应付那些“坏坏的小伙伴”。这种亲子教育,会令孩子先入为主地产生我不可以打架、打架就是坏孩子、父母们不再喜欢我的念头。

另一方面,孩子自身的个性如果天生就比较内向胆小,敏感的他们就会比外向的孩子担心得更多:还击就会失去伙伴、还击可能被打得更疼、还击会被老师批评等。所以越有趋避心态的孩子,在父母没能引导其懂得自我保护的方法前,就很可能只懂忍让、退避,也就越容易被欺负得更多。

而那些总是欺负别人、爱打架的孩子,他们又是怎么回事呢?他们同样也是价值观受到了不正确的影响。比如父母的相处模式,经常出现争执、甚至暴力行为,就会让孩子也感觉到暴躁的情绪,并习得这种让孩子误以为可以解决问题的行为;或者看到一些动画片、漫画书中的打斗情节,他们也会想要去模仿,觉得打架赢了就意味着一种荣誉,可以在小伙伴中充当领袖,并拥有对其他孩子发号施令的权力。

由此可见,不懂还手和喜欢打人的孩子,他们的行为都是由外界影响所决定,而这个外界影响的主因,就是父母言传身教的方式。这就好比两种极端,不懂还手的孩子,将来可能在需要做决定时犹豫不决,也少以主动争取机会,维护自己的权益;而喜欢打人的孩子,则可能脾气暴躁,因冲动酿成祸端……

所以,让孩子学会打架,不仅仅只针对生性怯弱的孩子,所有父母都应该让孩子明白,学会打架,并不是用来恃强凌弱、霸道蛮横的手段,而是保护自己不受伤害。而且这一定是在对解决争执进行诸多尝试后,不得已而为之的事。

最好的回击

打架的孩子不是坏孩子,不讲道理地挥拳的孩子才是坏孩子,而如果被这样的孩子欺负,所有孩子都有还击的权利。要让孩子懂得一味退让并不可取,首先父母就不要一边倒地告诉孩子“不要打架”,而是告诉他们要“怎样打架”。

这并不是说得像不久前在网上大热的视频,“史上最厉害的小孩打架”那样,没事儿就训练孩子们互相打个你死我活,谁都知道,这种极端之举只会让孩子心灵扭曲。不论何时因为何事引导孩子,都是循序渐进的事儿。

“从我儿子交朋友起,我就一直很留意他们发生争执时的情况。等到他小学入学后,我就告诉他,如果有人动手打了你,那么你就要毫不犹豫地打回去。但你要想清楚,不是每个孩子你都能打得过,而且打架也并不是最好的解决方式,所以动手前,你要想办法避免这种对双方都不利的行为。”

48岁的庞丽仪是北京一家早教机构的幼教,她一直力挺要教孩子学会打架,但同时也要讲究方式方法:“我观察过孩子之间的争执,很多时候,孩子之间推一把、打一下,大多是没有多少恶意的。只要不是天生就攻击性强的孩子,打架也是争执不休后的行为,在争执的这段时间内,孩子就有足够的时间开动脑筋,选择多种方法来处理。儿子念二年级时,班里的小霸王要抢他的文具用,并威胁说,你不给我,我就要打你。儿子就说,如果你打我,我就会把你打得更疼。但如果你跟我交换,那我可以考虑让你用我的自动铅笔。结果不言而喻,尽管儿子并不想用小霸王的东西,但这无疑是他能想到的最好方式。”

最好的回击,其实也就意味着孩子掌握主导权,迅速做出化解冲突的决定。父母告诉孩子如何打架的原则后,剩下的,就是放手让孩子去发挥。

专家观点 别急于介入孩子的冲突

不少父母由于护子心切,会不知不觉把孩子间的冲突想象得过于严重,认为会对孩子造成很大的伤害,忍不住就会挺身而出。其实,父母过早干预孩子的冲突,就剥夺了孩子和同伴沟通协调、解决冲突的机会。

面对攻击,当孩子的语言能力还达不到有效沟通水平时,孩子当然有还击的权利。而当孩子的语言沟通能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父母就要引导孩子用“沟通”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对于个性强悍的孩子,要侧重引导孩子注意友好和谦让;对温顺、柔弱的孩子,要侧重引导孩子懂得守住规则、不畏强大。弱势的孩子被欺负时,父母不是完全撒手不管,要给孩子自己处理冲突的时间,如果孩子处理不好,家长最终还是要出面的。

比如孩子和对手的力量相差太远,孩子经过自己的努力不能争取到自己的“权益”,家长就要出面干预,给予孩子最强有力的支持,让孩子并不觉得自己孤立无援。

但家长出面不是拉开孩子了事,而是要做两件事:

第一,强调规则。守住规则,孩子就可以认识到,不用做不必要的谦让。譬如孩子被打,家长就要告诫孩子们:“不可以打人,打人是不文明的行为。”如果是被抢,就要强调“自己的东西自己支配,别人的东西未经允许不可以拿”,并鼓励孩子拿回自己的东西。

第二,承担结果。要求打人的人向被打的孩子道歉,并且安抚被打的孩子。抢东西也是同理,一定要要求抢东西的孩子归还东西并道歉,而不是由父母去要回来了事,否则孩子就会产生凡事找爸妈告状的依赖性。多次这样处理后,双方孩子才会明白规则的严肃性,进而将规则吸收至内化,养成不轻易打破规则的习惯,并在未来的路上走得更稳。

我们不可能护卫孩子一生一世,有朝一日孩子总会离开我们独自面对自己的人生。学会打架,学会自我保护和沟通协调是孩子适应社会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在孩子遭遇冲突时不要立刻介入,请等等,再等等。

TIPS:打架的规则

1.不许主动欺负人。告诉你的孩子,要友善,但不是每个孩子都会对你友善。所以随时做好挥拳的准备保护自己,但绝对不许主动欺负别人;

2.要搞清楚再出拳。比如在幼儿园,当有其他小朋友捏孩子的脸、拍孩子的手时,要先弄清楚,是要欺

负你还是跟你闹着玩儿。除非他们是凶巴巴、重重地做这些动作,同时还骂人,否则就管好小手,和他们继续玩吧;

3.打人方法要得当。如果对方是大孩子或一群孩子,最好是跑开别还击,或向大人们求助,因为根本

打不过。实在不能避免,就用力揪他们手臂和大腿上的肉,让他们知道厉害;如果是更小的孩子,适当出拳吓唬一下就好了,不要把别人弄伤;

4.能不打则不要打。能避免打架,并把对手变成朋友的孩子,一定是聪明的孩子。适当告诉孩子一些化解矛盾的方法,相信孩子一定能摸索出其中的道理。

篇11:「教师来稿」正视孩子打架现象

万源市中学高级 邓钊力

“超女”是每年一场如期而至的寒潮,侵袭了许多不设防的人,让他们感冒了。

繁忙的现代生活,激烈的生存竞争,快速的都市节奏……时代的步伐太快,让人压力重重,心力憔瘁。而就在此时“超女”应运而生了。它就像一枚轻巧方便的创可贴,能在最短时间包裹流血的伤口,让你得到缓解与放松。省时、开胃、亦不用细嚼慢咽,这就是娱乐大餐的好处。于是,学习工作之余人们自然奔赴“超女”的宴席而放弃慢火煨炖的“鸡汤”。

在主张突显自我的今天,文化也已撕下“高雅”的`标签,开始走向大众化,平民化。有人说,“超女”标志着我国平民文化的到来,想想颇有道理。它为每个普通的女孩都提供了一个梦想舞台,使不起眼的她们一夜之间变成了耀眼的明星,即使不参加比赛的观众,也可以选出自己喜爱的偶像。这种人人参与、人人同乐的形式,确实是一种创新,也满足了大众对平民文化的需求。

所以,在“超女”这场寒潮中,人们甘愿被席卷。

然而,在“超女”之类快餐文化大行其道的背后,我分明感觉到了传统文化、高雅艺术的流失。

当人们喝着可乐观看“超女”直播的时候,谁会手捧香茗在孤灯下细细体味《红楼梦》的丝丝酸涩?当大家在网络世界聊天冲浪的时候,谁能体味到“欲寄彩笺兼尺素,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的纤长思念?在《老鼠爱大米》等庸俗歌曲传唱于大街小巷的时候,谁的心灵与肖邦夜曲的柔柔心碎相碰撞?

麦当劳口味再好,也终究不过是穿肠而过的垃圾食品,而鸡汤无疑更能带给我们营养。

此刻,我的内心无比沉重。中国这个历史悠久,充满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文明古国,在各种文化浪潮撞击的今天,该如何选择自己的方向?

我们不能否认“超女”之类流行文化对大众产生的积极影响,但也不得不认识到它们的肤浅、浮躁。它们是这个社会节奏日益加快的时代的产物,顺应人们需要而产生,也必将被另一时代文化产物很快代替。像唐诗宋词那样的传统、高雅文化则不然,它们是源远流长的江河,光耀千古的恒星,润泽着历史中的每一个人,并将我们的灵魂升华。轻松娱乐是一种好的生活状态,但并不一定是好的文化状态。一个民族的文化中,还是需要有一些有份量的东西,如何在糟粕与精华中取舍,在继承与发扬里兼容,是我们每个中华儿女肩上不容辞的责任……

指导 张翔

上一篇:论我国法院调解制度的不足与完善下一篇:晋位升级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