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雨湿流光的散文

2024-04-28

细雨湿流光的散文(精选6篇)

篇1:细雨湿流光的散文

细雨湿流光的散文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是啊,时光无时无刻改变着我们,容颜、情感、以及我们生活周围的一切,可以说光阴这个问题古今俱谈,历史的长河也在流淌着,滚滚急流,无情且不可逆。问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揉碎牡丹,纵意让牡丹香染铜樽千年,轻挼月色,将其融入山水清音,古时文人雅客恣意狂啸,长风起兮花翩然,艳唐千年,多少墨客的壮丽诗篇把山河描绘?宋雨飘飘,欲沾文人公子盈盈佳人衣袂,蛛网竟惹,鹅毛飘飘,宋时的绮丽词篇,多少文人才女挥毫墨染?是啊,光阴也并不是没法记住,古时朝代的`美以及文人墨客的时代,以及他们的情感都用文字留下了,给我们后人留下了一笔巨大的精神食粮。

流光来去不复返,匆匆来也匆匆去。抓住时间和把握时间成了我们现在的问题,但是随着现在高科技等的一系列发展,出现了很多可供我们年轻人娱乐的,但是一定得把握好度,该享受是享受,但是一定不能耽误自己的正事,自己的梦想。就如《代悲白头翁》诗中所写,:“伊昔红颜美少年,清歌妙舞落花前”,之后便“一朝卧病无相识,唯有黄昏鸟雀悲”。

人的一生也不过数十载,上天也没留给我们多少时间。我们就更要关心自己身边事物,比如有空多看看父母,一两句叮嘱,两三句问候,一声我爱你,就能给予他们温暖,或许有人会说太肉麻了,况且你会说父母他们也知道,但是我觉得话说出来比不说来更能体现你对他们的温暖,或许这样待到他们走后,你不会因此太愧疚。

细雨把流光湿,光阴把箭追。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每个人或许会在不同地方成家立业,就如鸿鹄踏雪泥一样,停过后便不复东西。但是我觉得这样会更有趣,是啊,如果一个人永远困在一个地方,那怎么行,男儿志四方,岂久困泥沙?世界这么精彩,我们都应该到处看看逛逛,到了老的时候才有资本与自己孙儿孙女谈奇遇,谈远方的那片田野、蓝天、精彩。……

我就喜欢自由自在,不受高科技等的束缚,在自己年轻的时候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比如旅行,都说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嘛,看看各地不同风光,不同的习俗,或者兴致大发与自己的朋友喝酒聊心里所想,亲身所经历的奇闻怪事,这样不是很有趣吗?或者无聊时间看看书,通过别人所写的来启发激励自己,又或者听听音乐,慵懒晒着阳光,看看庭院树,细数流云,这样岂不妙哉?

时光每天都在流逝,而我们过完这一天,就再也没有这一天了,取而代之的是新一天,人世也有代谢,我们这一代走后取而代之的又是新一代,周而复始,大自然也在改变,可能时间更长,几百万年或者更长,我们是有思想的人,不是没有意识的事物,所以请为自己而活吧,不要为以后没珍惜时间而后悔。

花谢了,明年花又开了;离开了,明年便已不在。生于大自然,死了也化为了大自然,而光阴在不停地流逝,山形枕寒流,又是夕阳红。

篇2:细雨湿流光的散文

灯下读书,翻开一本借来许久都没有仔细看过的宋词。本是无聊的打发时间之举,却被一句“细雨湿流光”深深吸引。

很少能够领会中国古诗词中这么深的意味,仿佛一个不谙世事的孩子走进了一个童话的世界,好奇的孩子伸出手去,推开一扇紧闭的门,然后就怔在那里,看一场春雨,轻轻的,缓缓的洒落下来。光影交错,一切就那么朦胧着,一场雨,飘过一个春季。那淡淡的相思,茫茫的愁绪融化在其中,渐渐地变成黑白的底片。无声,粉一般的轻盈,却早洗去了所有的印痕,泪,笑,忧伤,欢笑都随回忆远去了,如一幅泼墨山水。

大漠孤烟江南雨,江南真的这么多雨么?

其实我一直是一个不喜欢下雨天气的人,我喜欢有太阳的日子,阳光是有生命的,经过阳光照耀的东西,总是充满生命的张力,干净,清爽。而下雨的时候,总带着一点泥土的腥气,给人一种潮潮的,湿黏黏的感觉,总会有些压抑。夏天的雨,总是随着闷热潮湿的天气,倾盆而下。秋天的雨,则在万物萧瑟之时,一阵阵的.凉透人们的心情。或许,唯有春雨,才能够配得上细雨湿流光的比喻。

春天的雨,总是悄然而至,细如牛毛,轻如柳絮,悄无声息。怪不得杜甫有诗曾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天的雨,总是这么安静,或许只有池塘中泛起的细小涟漪,岸边柳树垂下的柳叶低敛,才会让我们觉得自己身在雨中。春雨润万物,“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说得无比贴切,一个“润”字更是传神。春雨一至,就会有遍地的草芽,那些地势低的地方容易积水,草就会生长得快些,已是一片葱郁。而地势略高一些的地方,却还是星星点点的嫩绿。在春日的和风细雨中,满城都被绿色铺满,浅浅而透明。身在其中的雨中人,心中也早已被这细雨清风点点滋润,早已是斜风细雨无须归了。

篇3:细雨湿流光的散文

片段教学一:自悟写法滴水不漏

师:第三段讲了一件也是发生在鲁迅先生家里的事。这件事完全是对话。对话完了,故事也就结束了。不过,这段对话是很难读的,要体会说话人的语气, 尤其是这句话更难读(指着“四周围黑洞洞……”)要一边读一边思考。我想,虽然它很难,但只要你读了,你想了,这个句子的意思也不难理解。好,大家再练习一遍,好好体会。

生:(再练读)

师:谁来把这个故事读一读?

生:(读到:“……一动不动的。”)

师:读了第二小节,如果你是作文老师,这是周晔交给你的一篇作文,你打算在第二小节加上什么旁批。再读一读,拿起笔来加,写一句话也成。

生:(默读,写旁批 。 )

师:请你说。

生:这一小节动作描写很生动,很形象。

生:写得真好,把伯父说话的动作写出来了。

生:她顾及人物的动作表情。

生:观察很认真仔细。

生:提示语写得好。

生:外貌描写很细致。

师:好的,表现得很好。这一小节读好了,我想,今后你们准会写提示语。好, 一起读一遍。

生:(齐读:“哪一点不像……一动一动地。”)

师:鲁迅先生留着胡子,笑起来一动一动地,描写得多细致呀!请你接着往下读。

很多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指导文章写作方法,总是运用纯知识的语言教学。如“这段话作者采取了借景抒情的方法”“要写出人物的特点,必须抓住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来进行刻画”,把诸如此类的语言知识或概念硬塞给学生。学生除了知道、记住一些写法名称外,往往不解其中“真味”,更不要说在习作时得心应手地运用。于老师这一片段教学则很好地体现了“语言功能教学”。即教师没有一板一眼、越俎代庖地讲解写作特点,而是让学生自读自悟,领会作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因为在五年级下册第七组以“作家笔下的人”为主题的单元中,学生已学习了“人物描写的一些基本方法”。于老师以此为起点,创设情境,让学生的角色转换为作文教师,对学生周晔写的这一段对话描写进行旁批。学生通过研读,学着老师的口吻进行写法的点评,终于领悟到对话中加上人物说话时的外貌、神态、动作的提示语能把小周晔与鲁迅的对话场景真实地再现在读者的眼前,人物的形象会显得更为灵动、丰满。从提示语中也可以读出鲁迅的幽默、小周晔的天真幼稚,描写的语言符合人物的年龄特点。最后于老师顺其自然地点出:“我想,今后你们准会写提示语了”,让学生在读中感知写法的真谛,在读中体会写法的好处,如春风化雨般无痕地渗透。

片段教学二:抓关键词水过无痕

出示爸爸和伯父救助车夫的语段, 让学生读。

师:好,读得不错,请坐。请你们看这一小节。这一小节啊,我想在黑板上板书,但是我拿不准,请你们读一读,画一画,哪些词应该板书?

(两位同学上去板书:跑、扶、蹲;半跪、夹、拿、说、敷、扎)

师:你们为什么要把这些词语板书? 是什么原因?

生:这些词是写爸爸和伯父给拉黄包车的人以帮助,是一些描写动作的词。

师:通过这些描写动作的词可以看出爸爸和伯父怎么样?

生:有一种助人为乐、帮助别人的精神。

师:你补充。

生:有一种帮助别人的爱心。

师:有一颗爱心、同情心。请坐下。是的,通过这一次,可以看出鲁迅先生和他的弟弟富有同情心。好,一起把这一段再读一遍,一边读一边再去体会。

师:读了这一小节,我们就知道,什么叫具体?

生:(读 :“ 爸爸跑到 …… 扎好绷带。”)

小学生写人存在的最大障碍就是在叙事过程中,不能通过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进行细致刻画,反映人物的内心活动,从而凸显人物的品质。于老师这一片段教学架设在抓关键词体会写法的好处,真可谓找准了着力点。这一片段作者运用一连串动词具体地写出爸爸和伯父为黄包车夫包扎伤口的过程,写得传神细腻,入木三分。于老师先让学生画出哪些词应该板书,当学生上去板书描写动作的词后,紧接着追问:为什么要把这些词语板书?是什么原因?通过这些描写动作的词可以看出爸爸和伯父怎么样?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明白抓住关键词的描写可以体现出人物的美好品质。最后他轻轻一点:读了这一小节,我们就知道,什么叫具体,从而达到向学生渗透“习作时,为了把一件事写具体,应该这样描写人物的动作”的写法。

片段教学三:从读到写水到渠成

师:今天,通过读书,我们把课文读懂了,而且学会了描写人物的动作、描写人物对话时的提示语的方法。(突然发现似的说)还有一个词没弄懂:“饱经风霜” 没弄懂。不过,书读到这个份上,我想同学们对这个“饱经风霜”应该懂了吧?懂的举手。(许多同学举手)

师:我相信不要讲也会懂。但是,我还是不完全相信,究竟懂到什么程度?我要考查一下,我想了一个办法,叫你们写一段话怎么样?如果这段话写得好,就证明你们对“饱经风霜”真的懂了。三轮车夫的脸是“饱经风霜”的,那么请你想象一下,在旧社会里,一个拉黄包车的人, 他那“饱经风霜”的脸是一张什么样的脸,从头发到眼睛,到皮肤,到嘴唇,甚至包括他身上穿的衣服,甚至包括头发。我给大家开个头好不好?

生:好。

师:这个车夫才三十多岁。请用这句话开头,展开想象,你认为他那“饱经风霜”的脸是一张什么样的脸,请你来写一写。但是这段话里面不准有“饱经风霜” 这个词。通过你的具体的描写,告诉大家,这是一张“饱经风霜”的脸。

生写完,上讲台念。

生:这个车夫才三十多岁,但他的头发乱蓬蓬的,脸色蜡黄,一双眼睛深深地陷在眼窝中,嘴唇苍白,没有一丝血色, 脸上也布满皱纹,一身寒酸的衣服打着大补丁,浑身散发出一股汗臭味。

师:这就叫“饱经风霜”。

生:这个车夫才三十多岁,他穿着一身褪色的衣服,双脚光着,手上的皱纹很多,但是头上戴着一顶帽子,乱蓬蓬的头发从帽子下钻出来。额头上有三条抬头纹,眼角也有三条皱纹,帽沿上也有许多灰尘。虽然天气很寒冷,但是他的鼻子上还是挂着许多汗珠,嘴唇上也有许多皱纹,耳朵冻得通红。我想,他拉车的时间一定很长了。

师:好的,这就叫“饱经风霜”。好,课上到这,把这段话抄在你的小作文本上。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从读的实践中获得习作方法,要迁移运用到有针对性的习作实践中去, 才能转化为作文能力。于老师在这一环节的教学,看似“突然想到”,实则精心安排。在学生学完全文,对鲁迅先生的形象有了一个立体的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想象,用自己稚嫩的笔写下贫苦劳动人民为了生存,为了养家糊口饱受磨难而留下“饱经风霜”的令人同情的形象,从而再一次感受到鲁迅先生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也让学生对“饱经风霜” 这个词语的形象、情味和意蕴有了一个整体的感悟。通过小练笔的训练,把语言形式的运用和课文内容的理解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内化的体验外化为笔下充满灵气的文字,使理解和运用彼此交融,和谐运用,真是一箭双雕。

篇4:《细雨湿流光》读后感

闻佳说和一个什么都有的女人做朋友是最容易开心的,你不需要去在意她会抢夺你什么.我觉得我如此像季雨,可我更希望能遇到一个像季雨一样的朋友,给她爱,毫无保留的所有的爱.何铮说即使我是你老公,但你不是我的一切,也许谁也不能成为谁的一切.何铮说季雨已不再是个公主,就因为她的爸爸没有了,富足的家庭没有了,她便不再是个公主.可是当初是谁说的,她永远是他的小公主.三年前,何铮说他多么爱季雨的软弱与纯真,他觉得女孩儿就应该是这样的,需要他保护.可现在他说他需要一个能在事业上帮助他的女人,而不是等待着他去照顾的女人,她要和他一样强.他现在不需要她的纯真和无知,他希望她能成熟起来,不要再任性了!

篇5:细雨湿衣看不见作文

美好的春天,美好的季节。

美好的雨露,美好的早晨,还有美好的人生。

初春的早晨是美好的,恬静和温柔的。书桌上发着一杯冒着热气的香茗。清风徐来,飘烟缕缕,正是一个人独处的好时光。

虽然已经是初春了,但寒气似乎还很逼人,窗外飘进一丝丝寒气,就能感觉得到,春天才刚刚到。远处,没有枯藤老树昏鸦,也没有小桥流水人家。有的,只是一棵大树,算不上苍天大树的树,正努力地萌发。一点一点嫩绿色的树芽正努力地想要破土而出。树的旁边是几块水稻田,好几个人都再那里忙碌着。如果此时站在阳台上,就可以看得更远,更广,路边的小树看得见,匆忙的行人也能看见,躲在白云间的太阳也能看见。不过,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就只需要一扇窗子,一扇就够了。一扇窗子就已经能够勾出一连串思索了。

热气依然从香茗中慢慢飘出来,一阵阵茶香飞进鼻子里,飞进心里,在脑海之上荡漾着。人是否也像热气一样,从母亲那里来,飘荡在人生的道路上,然后消失,无影无踪。或许人不是这个样子,人还可以给想他的人;留下美好的回忆。正如茶水在人体内消失,茶香却留在人的记忆中。

不知不觉,香茗只剩半杯了。

怎么了,远处这么模糊,田里的人不是很忙吗,为什么都不见了,到处是白茫茫的一片,是不是眼睛出现问题了。该不是下雨了吧,哦,真的下雨了,袖子都湿了一片。

细雨湿衣看不见,只好关上窗子,细雨湿书可不能看不见。

转眼间,已经是晚春了,好久没有一个人静静地坐着了,春天真是美好的季节。

依然是一杯热茶陪我度过晚春的下午。现在已经是风吹柳花满店香了。窗外的大树虽然不是柳树,不能在风中挥动她们的长袖,不过,大树却是一个动力十足的啦啦队员,树上的花朵是她的铃叮,清脆,响亮。

晚春的大自然似乎是一个热闹的集市,树下的草丛中,一朵朵小花挺着腰板,似乎在与大树叫板。大树也许太骄傲太开心了,她的铃叮悄悄地落在地上,落在我的茶杯里。

篇6:细雨湿流光的散文

一、勿畏难, 勿轻略, 帮助学生树信心

许多学生认为语文基础知识太零散, 涉及的内容又太多, 简直如大海捞针, 加之平时不注重积累, 突击时又无从下手, 于是就干脆放弃, 到考试时瞎蒙一气。也有一些学生平时下了不少工夫, 可是收效甚微, 看着自己可怜的分数, 反而不如平时不太用功的同学, 于是也就意志不坚, 慢慢有些松动, 半途而废。

在平时教学中, 我时常鼓励学生, 告诉他们语文基础知识虽然琐碎, 但只要重视起来, 注重方法技巧, 不会占用很多时间, 就能轻易掌握。至于语文素养的提高, 我也让学生明确, 素养的提升虽慢, 但正如春萌之草, 虽只见其绿, 却日有所长, 只要注重积累, 定能厚积薄发。

二、宽为限, 密织网, 帮助学生找方法

“宽为限, 密织网, 功夫到, 滞塞通。”对于基础知识的学习, 我给学生足够的时间, 帮助他们制订一个相对宽松的计划, 在执行时“将网织密”, 不遗漏重要的知识点, 系统梳理不同的知识点, 利用不同的时间段分别掌握。

比如, 教室门外墙壁上的小黑板就是最好的阵地, 每个学生负责日日更新, 时时督促检查, 既不占用课堂时间, 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又如, 让学生平时建立字词积累笔记本, 把教材上出现的、练习中遇到的、考试中的“绊脚石”和平时阅读中的“拦路虎”都记下来, 通过字典查明白, 并且时时翻阅, 就像过筛子一样, 一遍遍筛选。另外, 对于一些易错、易混淆的知识点, 要及时查漏补缺, 反复检查, 经常重复纠正。

再如, 对于小说阅读鉴赏, 我利用教材中的几篇文章如《最后一片常春藤叶》《祝福》《林黛玉进贾府》, 又加上练习中出现的《第二次冒险》《手心手背》《永远的儿子》《拜访》《战地医院》等文章, 把小说阅读涉及的几个考点整理出来, 帮助学生找规律、求方法。通过反复强调, 许多学生已经不那么惧怕阅读理解了。

通过日积月累, 学生的词汇量达到了, 原先困顿疑惑之处自然迎刃而解, 学生的基本能力也就具备了。

三、内受傅训, 外承经典, 帮助学生拓宽视野

曾有一个说法, 说学生从语文教师那里得到的东西大概不到百分之十, 而更多的东西是靠学生自学得到的。即便如此, 作为语文教师, 我力求在课堂上给予学生更多的东西, 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系统库。

比如关于词汇量的积累、标点符号使用的要点、病句的常见类型等, 都让学生了然于胸;另外还帮助学生夯实文言基础, 让学生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虚词, 并掌握文言句式、词类活用等文言基础知识;同时还与学生一道探讨诗歌鉴赏和现代文阅读的答题技巧及答题规律;针对学生写作“无米为炊”的情况, 帮助学生从不同途径、不同角度积累一定数量的写作素材。

语文学习的外延是生活, 是历史, 更是我们活生生的现实世界。作为一位有责任心的教师, 除了在课堂上教给学生一些最基本的东西外, 还应该指引学生将视野拉向现实, 关注社会生活, 家事国事天下事, 事事关心。如针对小悦悦事件、校车问题, 学生们展开了大讨论, 许多学生还写出了一些优秀文章, 如《拒绝冷漠》《这也是一种伤害》《刀尖上的舞者》等。

除此, 我还鼓励学生多读书, 读好书。读书在于选择, 首先要读好书, “非圣书, 屏勿视, 蔽聪明, 坏心志”。我告诉学生不要读一些玄幻的、色情的等影响身心健康的书, 或者根本没有文学色彩、不能给人启发的书, 要读就读经典, 因为经典最能启人心智, 长人见识。为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 教师平时要多鼓励学生写读后感、文学评论, 有时开展读书讨论, 或开展读书知识竞赛, 或成立读书协会, 等等。在此基础上,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不断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

总之, 帮助学生学会积累, 丰厚积累, 教师仍然任重道远。学生的积累程度也反映了一位教师的学识、耐心和韧性, 教师如多了一份细心和韧性, 学生的成长也会更快。

参考文献

[1]朱玲玲.让语文成为心的家园——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考试 (教研) , 2010 (4) .

[2]余文建.谈谈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之变[J].中学教学参考, 2009 (19) .

上一篇:观方志敏烈士陵园有感下一篇:工程师培训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