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生态规划设计方案

2024-04-22

校园生态规划设计方案(精选6篇)

篇1:校园生态规划设计方案

南漳县肖堰中学创建襄阳市“绿色生态校园”

工作规划与实施方案

(2008年----2012年)

绿色与生态,是学校实施环境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保障。为了优化我校校园环境,提升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根据省、市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制定“绿色生态校园”创建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贯彻落实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全面提高学校后勤保障管理、服务能力和水平,创建安全、和谐、绿色生态校园,让学生在优美的环境中快乐成长,努力办好师生满意的后勤、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生态绿化现状

我校绿化主要分布在四大区域:宿舍楼、老食堂门前场子;教学楼前后,核桃树下;运动场、新建教师单元楼前后;食堂、老教师单元楼前后。有樟树、柏树、雪松、桂花树、广玉兰树、冬青树、桅子花、月季、剑麻等品种。欠缺花类、攀缘类、亭廊游憩场所,有些地方树太密太杂,整体搭配不够合理,造型不够美观,无建筑景点。

三、创建原则与目标任务

在设计理念上体现学校绿色、人文、崇德、和谐的特色,在原有绿化的基础上向精细化提升,向整体布局合理和立体绿化发展。在既不影响学生的活动空间,又增加遮荫面积和绿地量上进行设计。体现见缝插绿、破硬建绿、墙壁披绿的原则,校园四周、道路两旁、房前屋后要多栽树,想法设法把能够绿化的地方都绿化起来,消除绿化死角。

通过1-3年的创建活动,进一步提高校园绿化美化档次,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和责任制及绿化档案,提高学校后勤管理服务能力和水平,着力打造绿色生态校园,提供一个优美的育人环境。本着“因地制宜,因校制宜”的原则,循序渐进,分步实施,突出学校文化环境特色,2012年12月底争取创建襄阳市市级“绿色生态校园”。

四、创建专班

根据创建工作要求,学校成立“绿色生态校园”创建专班。

组长:卢文君

副组长:王启寿赵荣华周德林

组员:钱东生 伍姗 余在云 尚友军 都正龙 闫德珍李永龙

专业人员:与花树种植业主签约聘用

五、创建规划

第一阶段(2010年6月底前):

1.认真学习“绿色生态校园”的创建标准和评估细则。找出存在的问题和差距,重新对校园进行规划设计,制定出校园园林绿化规划和近两年分期绿化方案。

2.完成植树造林与花草配置的基础设施建设,具体目标任务为:

⑴种植桂花树、枇杷树、玉兰树50棵,完成食堂到老教师单元楼场子硬化。(预算经费:4000元)

⑵建设盆景园,完成大门口小广场景点建设,栽种雪松三颗。(预算经费:4000元)

⑶改造教学楼前后生态绿化带,移栽蜡树,棕树,补充新的树种,新购九兰、蓝天竹、菊花等花树。(预算经费:2000元)

⑷完成校园花草提示牌设计与配置:在校门小广场景区、教学楼前生态绿化带区、主校道两侧配置花草提示牌和雅行礼仪提示牌10个。(预算经费:2000元)

⑸校园路道、路灯配置(预算经费:300元)

3.建立健全绿化养护管理制度,保林树木、花草繁茂及绿化设施完好。

4.建立校园绿化档案,编制校园绿化植物名录,统一编号,登记造册。

5.由政教处将绿化区域的保洁划分到班级,保障校园各区域清洁卫生,无卫生死角。

第二阶段(2010年暑期至2011年12月底)

1.完成下面两项基础设施建设:

⑴教学楼改造。

⑵盆景园建设:在教学楼后核桃树下建设盆景园。(预算经费:1万元)。

2.整理绿色生态校园创建工作档案资料。

第三阶段(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底)

1.完成下面三项基础设施建设:

⑴建设校园文化专栏:校门小广场处建设不锈钢制文化长廊宣传牌三块(预算经费:1.2万元)

⑵完成校园篮球场及运动场周围基础设施建设:改造下水道并盖板,篮球场地硬化,篮球场地四周沿玉兰树种植带铺砖种草(预算经费:1万元),篮球场地与校园运动场衔接带改造与花草树木种植运动场地四个角落草地种植。

⑶硬化宿舍楼到单元楼食堂的路面430米

2.整理绿色生态校园创建工作档案资料,申报迎接襄阳市绿色生态校园。

六、创建措施:

(一)加强学校环境建设,充分发挥环境的育人功能。

1.进一步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充分挖掘校园中的可绿化资源,多种花草树木,美化校园。校园内的各种植物标上解说牌,使校园成为开放式的植物园。

2.注重学校的环境卫生及周边环境卫生,加强整治,坚决消灭卫生死角,还给学生一个优美的校园环境。

3.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各功能室、课室布置有环境教育的宣传文化,学校走廊布置成为展示学生特长作品及环境作品的特长展示廊。

4.把净化、绿化、美化、文化校园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把学校的绿化带,公共保洁区落实班级责任制。

5.加强广播室、校园网等的管理,充分发挥其功能,有效地推动学校环保教育工作。

(二)重视教师培训工作,增强教师的环保意识。

1.结合学校师德、师风建设,在教师中开展环保知识讲座,进行教师环保意识活动;

2.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有机地渗透环境教育,在教案中体现环保意识,把环保宣传落实内化为教师自觉自愿的行动。

3.落实“无烟学校”的相关要求,在教师中推崇环保的生活方式。

4.选派教师参加各级开展的环保教育培训活动,提高教师环保教育能力,树立环保意识。

5.加强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讲座,优化老师的心理健康环境。

6.把学校的环境教育渗透到家庭与社区,通过学校环境教育带动每一个家庭,通过学校环境教育影响每一个社区,使整个社会共同参与环保,形成环保意识。

(三)多渠道开展学生环保教育活动。

1.课堂渗透环境教育。认真做好计划总结、在落实教学课堂标准的同时,要充分挖掘课堂的环境教育资源,向学生传授环境保护知识,使学生懂得环境对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懂得关心社会,关心他人,关心人类的生存环境。

2.在综合实践课程中,利用网络开发学习资源,开展专题性环保课题探究。

3.开展变“废”为“宝”的科技小制作活动,在学生的科技活动中注入环保主题。

4.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上好每一节心理健康教育课,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题班会,发挥好心理咨询室功能,优化学生心理健康环境。

5.进行教师、学生的环保意识测试活动,有针对性地加强教师和学生的环境意识教育。

6.利用班会、团会、升旗仪式等多种形式开展环保教育活动,做好“植树节”、“世界水日”、“世界地球日”、“爱鸟周”、“世界环境日”等活动安排,从多渠道宣传环境教育工作。

7.充分发挥学校校园网、广播站、宣传栏等宣传阵地的作用,向学生大力宣传环保教育工作,班级板报、学校宣传栏定期宣传环保知识。

8.组织学生开展环保专题活动,如:电池回收、垃圾分类、清洁美化校园等,把环保意识落实到学生的日常行为上。

9.结合社会实践活动,定期安排学生参加“社区卫士活动”。

10.倡议学生环保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

(四)建设富有生机的绿色校园文化。

1.校园增设分类垃圾箱;张贴环保标语等;

2.在学校网站、校宣传栏开辟“绿色教育”专栏,宣传各级政府关于环境教育的方针政策,介绍交流学校和各部门创建“绿色学校”的工作情况和经验。

(五)整理好有关的评估档案和宣传资料

1.由政教处统筹安排,做好评估资料的收集、整理和汇编的工作,相关部门积极配合。

2.收集整理好师生开展环保教育的活动照片。

篇2:校园生态规划设计方案

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为贯彻落实国、省、市关于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绿色发展及6月5日世界环境日的相关指示,结合我校实际,我校决定围绕“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这一中心认真开展生态文明进校园工作,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从我做起,带动全家,推动社会”的活动思路,进一步推进环保教育的深入开展,把教育活动延伸到家庭和社会,广泛发动全校小学生和家长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培养家长和学生讲绿色环保、倡生态文明、创美好家园的良好风尚,推动学生文明、家庭和睦、社会和谐,为生态市创建工作营造浓厚氛围。

二、活动主题

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

三、领导小组 组

长:李立家

副组长:张英杰

陈美贵 成员:各班班主任及任课教师

四、活动内容

(一)开展生态环保宣传活动,营造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 教育广大学生充分认识环境保护是造福全人类的伟大事业,与每个人息息相关,需要每个人积极参与。在学生中开展“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生态文明进校园主题教育,就是促进广大小学生从自己日常学习、生活中具体的小事入手,身体力行地参加环保行动,培养良好环保意识、环境情感、环境道德和环境习惯。

1、举行启动仪式。利用国旗下讲话时间举行“生态文明进校园”主题教育启动仪式,并向全校师生发出倡议,动员和鼓励师生积极参与“珍惜资源,保护环境”主题活动。

2、利用国旗下讲话,动员和鼓励师生积极参与以“珍惜资源,保护环境”为主体的生态环保宣传教育活动。

3、设置固定宣传牌。我校在校园设置有关生态文明的宣传牌。

4、开展“两个一”宣传教育活动。一是开好一堂主题班队会。以“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为主题,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学生上好一堂生态课,传授生态环保知识,对学生进行一次直接的生态环保教育和科普宣传。二是进行一次生态文明知识问卷调查,对学生以及教师进行生态文明行为的教育,传播环保知识,培养环保行为。

(二)开展生态环保体验活动,践行文明与生态和谐发展

1、开展“垃圾回收”行动。组织学生深入校园、乡村、大街小巷等周边场所,开展“你丢我捡”“小手拉大手”等活动。宣传生态环保知识和理念,逐步消除乱扔垃圾、乱贴乱画等现象,养成良好的卫生行为习惯。

2、开展“环保小卫士”行动。以“保护环境”为行动核心,组织广大学生和少先队员开展好“节约一滴水、节约一粒米、节约一张纸、节约一度电”、“爱我绿色家园,共建生态文明”“扮靓美丽的家园、校园”等绿色行动,学习环保知识,增强生态道德观念,提高生态文明素养。

五、活动要求

1、高度重视,加强领导

各班级要认真开展“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系列活动,服务青少年成长,推进生态文明创建的重大举措,精心组织,把活动开展好。

2、结合实际,精心组织

各年段、各班要根据本年段、本班的实际创造性开展活动,让每一名学生及其家庭都参与到活动中来。

3、广泛动员,注重宣传

篇3:生态型校园规划设计

(1) 校园是育人的环境, 是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体魄、丰富个性的空间, 它应使受教育者感受到一种个性成长的需要和心灵成长的力量。它应是积极向上、充满知识和趣味的室外大课堂。校园环境应寓教于绿、寓教于乐。它应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自然环境。

(2) 注重立意, 突出环境感染力。“有意无景, 形同说教;有景无意, 格调不高”, 对于校园环境来说, 寓教于景、环境育人显得更为重要。中国古典园林非常讲究意境美, 现代社会也公认园林是艺术与科学的结合, 设计常追求“神仪在心, 意在笔先”和“情因景生, 景为情造”。

(3) 简洁明快, 突出时代性。从表现形式上看, 校园环境以清新自然、幽静典雅、尺度宜人为佳。校园内的休闲绿地设计在满足基本功能的前提下, 易简不易繁, 易朴素大方、色彩明快、构思巧妙, 从造价上来说也比较经济, 可行性强。同时考虑服务对象的要求, 设计时还应注意体现时代特征, 运用现代的设计“语言”和材料表现主题, 显现时代的风格。

(4) 因地制宜, 突出特色性。这一原则包含2层含义:通过充分利用现有地形, 尽量使用本地树种, 力求突出有一定的特色性。为了达到这一点, 在设计时:一是从整个校园以及校园周边大的环境分析, 充分重视体现校园文化因素, 让远处能看到本绿化地段的人一目了然;二是从小环境分析, 充分了解本绿化地段紧临的空间环境, 最大限度地利用各种条件来组织景观, 从而形成特有的区域特征。

2 规划原则

2.1 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

校园绿化首先是要为人服务, 让人在繁杂的学习间隙享受到宜人的景观环境, 身心得到休养。能过利用现状地形、配植色块及色叶植物, 达到良好的视觉效果和环境效果, 营造人性化的空间, 体现“以人为本”的景观设计思想。

2.2 适地适树, 因地制宜原则

植物是生命体, 每种植物都是进化的结果, 它在长期的系统发育中形成了适应各自环境的特性, 这种特性是很难改变的。我们应尊重客观规律, 在适地适树、因地制宜的原则下, 合理选配植物种类, 避免种间竞争, 避免种植不适应本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植物应以本地树种为主, 适当选用经过多年引种和驯化的外来植物品种。

3 规划结构分析

本地段在结构上可分为4块, 按植物的生长习性, 运用生态种植手法, 将乔灌木、常绿色叶植物有机搭配种植, 层次分明, 以常绿为主、落叶为辅、四季常青。力求达到有花有草有果, 鸟语花香的意境:

(1) 图书馆前广场西侧绿地, 由于本绿化地段相对于学校正门前的银湖北路要高, 在围墙外, 较易看到本绿化地段, 而在前广场西的斜坡绿地, 面积较广, 特别显眼, 因此是本绿化地段的视点。设计以金叶女贞、蜀桧、红花继木、三种灌木, 组成对称式色块, 远处观来, 似托起太阳, 喻意大学生为天之骄子, 高校内的教师是将天之骄子托上天空的人。当人站在图书馆前广场西边缘时, 微风带来清凉的水汽, 让人精神为之一振, 空气中还夹杂着似隐似现的茶花香气, 这种感觉不胜美妙。因此, 在本地块上, 安排种植茶花, 在造近花架一侧, 还种植了主调树红叶李与夹竹桃。

(2) 图书馆西侧绿地, 这一块绿地, 既有平坡, 又有斜坡, 平坡在上, 斜坡在下, 平坡与图书馆主楼之间有一种水泥过道, 斜坡则朝西, 面朝水塘与银湖北路。在平坡上, 布置种植了几株夹竹桃与紫叶李, 桃李结实, 鼓励人辛勤的劳动与刻苦的学习, 都将会有成功的果实。斜坡上以简洁的波纹状图案构成一道“靓丽”风景线, 由于紧临水塘, 波纹状图案就显的有意义, 从远外看到这图案, 图书馆似建水上, 有一种海市蜃楼的错觉, 荡漾在眼前。

4 结语

一个景观设计的完整过程, 首先是进行场地分析, 对土地上的水、风、生物、植被进行整体分析, 其次考虑人如何在这块土地上活动。要分析、评价土地的适宜性, 这是规划和设计之前的工作, 然后再进行总体研究并提出设计途径, 这是一个典型的景观设计过程。景观是一本书, 是一本关于人类社会和自然交流的书;是一个故事, 讲述着人与人、人与自然的爱和恨、战争与和平的历史与经验, 因此, 景观需要人们去读、去品味、去体验, 正如读一首诗, 品一幅画, 体验过去与现在的生活, 更因此, 景观需要人们去关爱、去呵护, 就象关爱自己和爱人。当然, 景观也需要人们去设计、改造和管理, 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摘要:在运用生态学原理到校园规划设计的工作中, 探索能够适应21世纪生态文明时代要求的生态型校园规划设计的思想, 指导学校走“以人为本”的环境生态化, 符合学校建设百年大计的新型生态型校园之路。

关键词:生态型,校园,规划设计

参考文献

[1] 裘鸿菲, 高翅, 吴雪飞.华中农业大学绿地规划[J].中国园林, 2000 (2)

篇4:校园生态规划设计方案

1 背景

校园生态规划,指在生态学原理的指导下,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原则,通过对校园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和建设而形成符合主体生活和发展的生态系统。大学校园进行生态规划建设有利于大学城市化、开展生态教育、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可持续发展。国外很早就开始关注校园的环境质量,“花园式学校”“园林式学校”比比皆是。例如,著名学府康奈尔大学就被称为“山林中的乐园”,学校保留了大量农场和山地,善用野生动物栖息地进行农业科技实验研究,创造了很高的经济价值。

2 生态规划理论

生态规划的基本理论是生态平衡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生态适宜度理论。随着近年来生态理论和技术的发展,以景观生态学为指导的安全格局理论、生态足迹理论、生态系统健康等理论以及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等先进技术开始出现,这些新理论和方法都将应用于今后的生态规划实践。

2.1生态敏感性分析

生态敏感性是指在不降低环境质量的前提下,生态因子对外界压力或外界干扰的适应能力。它是从否定与批判的角度来分析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并用分析得出的数据指导现实的设计操作,实现对生态系统的保护。湖南大学的湘江学院山地环境复杂且尺度适宜,可对其进行生态敏感性分析,以了解具体地理情况。

2.2 GlS分析技术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是用来收集、存储、提取、转换和显示空间数据的一系列计算机软件工具。它使用空间的、描述性的图表,来表达山脉、湖泊或道路等真实元素的特征,能模拟多维空间的实际效果。GIS提供了丰富的地形分析和空间分析功能。本文利用空间分析中的代数运算、逻辑运算等方法得出湘江学院的生态敏感性结果。

3 湘江学院的生态校园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3.1项目概况

3.1.1场地周边生态资源 本项目位于伟人故里——湖南湘潭九华,东临湘江,与昭山风景区隔江相望,西临湘潭大学,南接湘潭市区,北连湖南省会长沙,距长沙市中心距离21 km。有沿江风光带经过,九华大道、滨江大道连接南北,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基地内丘陵起伏、湖塘密布、梯田跌级、民居散缀,面山临水,具有良好的原生态景观。

3.1.2开发与生态的平衡难题 开发建设是形成校园景观的前提,但要处理好与生态平衡的难题。首先,场地内遍布丘陵,如果将其开发为具有一定容积率的校园环境,势必会对山体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于是需要考虑如何在保证生态安全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场地资源;其次,山上的雨洪系统原本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开发建设后系统遭到破坏,雨水无法通过地表迅速下渗而造成地面大量积水和排水管道压力陡增。怎样对这些雨水进行处理及利用、减小地表径流和排水压力、增加地下水补给也是必须解决的问题。

3.2 GlS地形分析

3.2.1高程分析 项目基地丘陵起伏,空间景观变化丰富,原始地貌具有很高的景观可塑性。依形就势,可登高望远,或围谷蓄湖,也可设山间小路绵延漫步,或田边溪谷闭目养神,景观的营造存在丰富的可能性(图1)。

3.2.2坡向分析 坡向是斜坡方向的度量,坡向是以度为量纲的方向,常分为正北、东北、正东、东南、正南、西南、正西和西北八个方向。坡向直接影响了场地的光线、风向以及建筑的选址和景观品质。场地中山体坡向分布较平均,不同坡向的景观资源是否适宜开发还需进一步分析。

3.2.3坡度分析 坡度会影响土壤水份多少、矿物质流失程度、光照以及植物生长素的分布等。其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坡度越大,位于山坡上方的植物吸收到的水分相对下方的植物少,但有利于生根;而低洼处的植物则很可能遭受涝害。研究发现,坡度控制在15。以下将有利于植被的生长发育。本项目中大多山体坡度为34°-89°,不适宜开发,坡度在15°以下的山体很少。

3.3生态敏感性评估与场地开发强度

3.3.1选取评价因子 遵循因子的可计量、主导性、代表性原则,根据不同因子中不同要素对生态敏感度的重要程度分别赋予不同的等级值(高敏感、较高敏感、中敏感、较低敏感、低敏感),为便于进行地理信息系统分析,需将描述性的等级信息转换成生态敏感性指数,分别赋值9、7、5、3、1,以此建立等级评价体系(表1)。

3.3.2评价方法

1)单因子分析

采用GlS技术建立地形、土地类型、植被、水土流失、地质灾害、人工建设等六大因子的图形库和属性库,并进行单一因子敏感性评价。

2)叠加分析

使用专家打分法决定各单因子权重,对权重进行赋值、加和计算,最后将因子叠加,得到生态敏感性评价产生的综合分区图,用以表达生态敏感性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差异(表2)。

3.3.3评价结果 基地生态敏感性分析结果如图2,绿色区域为生态敏感性较高的区域,是原生植被和大量未开发山体的主要区域,所占比例较小。红色区域为生态敏感性较低的区域,多为已开发的建筑、广场和其它构筑物的分布地,所占比例较高。其余生态敏感度适中的区域为待开发绿地、建筑、裸地等。

为了使设计师对场地开发强度有直观的认识,本文根据生态敏感性结果将场地进一步分为适宜建设区(红色区域)、协调发展区(白色区域)以及控制开发区(绿色区域),如图3所示。下面根据三种区域分别讨论设计对策。

3.4设计对策

3.4.1控制开发区 控制开发区域的生态敏感性极高,应该尽量维持原地形、保护原生动植物、限制人为活动,可保留其原生态景观,使之成为具有一定科普教育意义的趣味场所。例如,本项目中的阡陌桑竹园便是从学生校园活动的需求出发,保留场地的肌理,形成生产性景观特色;又如风华并茂园(图4),由于山体已遭到建筑破坏,为了避免硬质景观受到二次伤害,便设计建立栈桥连接两座山脊,栈桥一路延伸直下。改造后的阡陌桑竹园为师生们提供了立体的户外交流、学习空间。

此外,对场地进行高程和生态敏感性分析之后,还应在高敏感度和较高区域中引入BMP(Best ManagementPractice)自然生态雨洪系统,用生态的手法营造景观,主要包括渗透控制、浅草沟、滞留塘、湿地、渗渠等技术措施(图5)。在技术条件有限的场地中,还可以利用丘陵的地形优势顺势引导,围湖蓄水。

3.4.2协调发展区域 协调发展区域的生态敏感性适中偏高,属于生态环境较为脆弱的地区,易受人为干扰,不宜建设大型广场和铺装设施。对于因建设开发而山体已被破坏的区域,建议应使区域内建筑尽可能退让,无法退让时可采用如下两步进行处理:首先应遵循自然野趣之美进行生态化处理,特殊景观应结合景墙、坐凳小品等进行设计,使开发强度最小化;其次应引入生态边坡技术,既可以广泛使用植物护坡,即选用根系发达的乡土树种并借鉴花境的手法进行设计;也可结合使用不同材料护坡,例如,西方园林造景中使用砾石处理边坡、我国国内使用泥土填充的生态袋进行护坡等。在本案中主要体现为对师生宿舍楼、教学楼山体进行适度开发,采用架空、退让的建筑灰空间处理,在山谷、山脊或池塘交汇处布局若干大草坪、园艺天地等。

3.4.3适宜开发区域 适宜开发区域的生态敏感性较低,可作强度较大的开发利用,其发展策略为:优化用地结构、控制开发强度、引入环境评价制度,在开发过程中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在本案中体现为,在结合已开发的建筑区域周边与生态敏感性较低的区域,布局广场、平台、路桥或其它景观。例如,学院最重要的门户景观——东侧礼仪性大门的轴线设计,它启用“勒·诺特尔”属性,利用透视变形的原理,设计了长达195 m的树阵风景林带。整齐的草坪和模纹花坛既强化了轴线,又可供广大师生张贴宣传横幅和展示作品,10根校训图腾柱位于风景林带东西两侧,烘托学术氛围。又如对图书馆核心区域——碧水汀兰园(图6)的设计,其水岸线注重呼应山体边坡形态,集中布局亲水活动空间,加强硬质景观的优化,且注意后期的维护管理和进一步开发控制。

本文在收集整理场地生态资源、地理地貌、场地建设开发状况等资料的基础上,分析得出湘江学院存在的山体破坏和雨洪处理两大生态问题,进而采用生态规划理论与技术对场地进行地形分析和生态敏感性分析,最终得出湘江学院的生态设计对策。

篇5:生态文明校园知识竞赛实施方案

创建生态文明校园建设知识竞赛活动方案

一、活动目的

开展“创建生态文明校园建设”活动,对于贯彻落实环保法律法规,普及环境保护知识、增强师生环境保护和“爱物知恩,节用惜福”意识,促进生活方式绿色化,树立师生生态文明观和法治观,促进建设全校生态文明校园具有重要意义。

二、活动主题

绿色·生态·文明

三、活动时间

2017年3月11日—3月20日

四、活动组织

组长:艾志召

副组长:段军停

专干:李志广

成员:各班班主任

五、活动内容

本次竞赛题型为单选题,题库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态文明理念、环保大事件、环保五大行动、环保科普知识(含水、气、声、渣、核与辐射)及新《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办法》等内容。

六、参加对象

南汉中心小学3-5年级全体学生

七、参与方式

各班由班主任统一组织,进行初赛,最后每班决定10名晋级决赛名单,由学校统一出题进行竞赛。

八、答题规则

答题卡上应显示班级、姓名、辅导老师;把每题的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做在题内的不得分。

九、奖项设置

从参赛的30名决赛选手中评出一等奖3名、二等奖4名、三等奖6名,并颁发荣誉证书。

篇6:校园生态规划设计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上级文件精神,构建环境优美、生态和谐的校园环境,提高校园文化品位,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改善生态环境、提升学校师生生活质量、优化学校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学校与社会的和谐共融。

二、目的及意义。创建“生态校园”,目的主要通过创建过程,规范学校各项管理工作,提高师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传授“绿色”科学知识,启迪“绿色”创建思维,培养“绿色”思想品德,灌输“绿色”价值观念,养成“绿色”行为习惯,使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三、具体活动安排及措施。

(一)加强学校环境建设,充分发挥环境的育人功能。

1、进一步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充分挖掘校园中的可绿化资源。做好校园绿化规划,栽植好、搭配好花草树木,美化校园。

2、注重学校的环境卫生及周边环境卫生,加强整治,坚决消灭卫生死角,还给学生一个优美的校园环境。

3、把净化、绿化、美化、文化校园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把学校的绿化带,公共保洁区落实班级责任制。

4、节水、节电,节约纸张,提倡简朴,反对浪费。

(二)重视教师培训工作,增强教师的环保意识。

1、结合学校师德、师风建设,在教师中开展环保知识讲座,进行教师环保意识活动;

2、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有机地渗透环境教育,在教案中体现环保意识,开展环保教案征集活动,把环保宣传落实内化为教师自觉自愿的行动。

3、加强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讲座,优化老师的心理健康环境。

4、把学校的环境教育渗透到家庭与社区,通过学校环境教育带动每一个家庭,通过学校环境教育影响每一个社区,使整个社会共同参与环保,形成环保意识。

(三)多渠道开展学生环保教育活动。

1、课堂渗透环境教育。认真做好计划总结、在落实教学课堂标准的同时,要充分挖掘课堂的环境教育资源,向学生传授环境保护知识,使学生懂得环境对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懂得关心社会,关心他人,关心人类的生存环境。

2、在综合实践课程中设环保专题,利用网络开发学习资源,开展专题性环保课题探究。

3、开展变“废”为“宝”的科技小制作活动,在学生的科技活动中注入环保主题。

4、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每学期开展2次以上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题班会,发挥好心理咨询室功能,优化学生心理健康环境。

5、进行教师、学生的环保意识测试活动,有针对性地加强教师和学生的环境意识教育。

6、利用班会、队会、晨会、升旗仪式等多种形式开展环保教育活动,做好“植树节”、“世界水日”、“世界地球日”、“爱鸟周”、“世界环境日”等活动安排,从多渠道宣传环境教育工作。

7、充分发挥学校校园网、广播站、宣传栏等宣传阵地的作用,向学生大力宣传环保教育工作,班级板报、学校宣传栏定期宣传环保知识。

8、组织学生开展环保专题活动,如:环保知识抢答赛、电池回收、垃圾分类、清洁美化校园等,把环保意识落实到学生的日常行为上。

9、定期安排学生参加“社区小卫士活动”,使学生环保工作深入到社区。

10、倡议学生环保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

(四)建设富有生机的绿色校园文化。

1、校园增设分类垃圾箱;张贴环保标语等;

2、在学校宣传栏开辟“绿色教育”专栏,宣传各级政府关于环境教育的方针政策,介绍交流学校和各部门创建“绿色学校”的工作情况和经验。

(五)整理好有关的评估档案和宣传资料。

1、由教育处统筹安排,做好评估资料的收集、整理和汇编的工作,相关部门积极配合。

上一篇:写六一作文下一篇:半壁山学区研训室2015上半年研训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