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技术类专业实训基地建设项目论证报告

2024-05-06

建筑技术类专业实训基地建设项目论证报告(通用8篇)

篇1:建筑技术类专业实训基地建设项目论证报告

建筑技术类专业实训基地建设项目论证报告

(一)基地建设的必要性

“十五”后期党中央、国务院做出加快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大战略决策,十六大报告首次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加快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调整和改造,标志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已成为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党中央、国务院又制定了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明确了振兴老工业基地的重大战略意义、指导思想、原则、目标、任务以及各项政策措施,提出了要将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发展成为技术先进、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特色明确、机制灵活、竞争力强的新型产业基地,逐步成为我国经济新的重要增长区域。这些都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创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建设和谐社会,基础设施建设摆在了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基础设施建设的巨大市场形成了对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城建市场和房屋建设市场、水利建设市场更为巨大。从我们走访调查的中建六局北方公司、沈阳双兴建设集团、沈阳顺天建筑有限责任公司、沈阳辰宇建设集团、朝阳一建、铁法煤业集团等15家单位看,平均需求为6人左右,最多如铁法煤业集团达到12人,少的也达到2人。据辽宁省统计局2005年统计,辽宁省具有资质等级的建筑企业2777户 ,按每三家聘用2人计算,年用人即可达1800余名。未来三年内辽宁地区对建筑专业类技能型人才需求总量将达到5000人左右。另外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来看,辽宁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巨大。“十一五”期间,全省公路水陆交通建设规划总投资1144.85亿元。规划实施高速公路1597.7公里,续建项目643.7公里,新建项目648公里;普通干线公路改善大修4439公里,县级公路大修1984公里,中修里程6759公里;高速公路建设改扩建1926.4公里;为解决三农问题,农村公路新改建黑色路面19832公里;建设一级客运站42个,二级客运站60个,乡镇客运站78个;物流中心和货运站50个;新建港口泊位84个;大连、营口、锦州、丹东、葫芦岛、盘锦港建设376亿元。这也是城市剩余劳动力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途径。基础设施建设一线的劳动大军的技能素质远远不能满足建设需要,除数量不足外,主要的是劳动技能缺乏,直接影响建设质量,成为建设市场的一大隐患,建设类技

能型紧缺人才的培养、培训任务巨大而紧迫。集中财力建设专业综合实训基地,服务于建设类紧缺人才培养培训,是极为必要的。

我校是中央财政重点支持建设的高职院校,是国家“建设类行业技能紧缺人才培养工程”基地;同时也是“再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机构。有义务、有条件在现有较好基础上建设专业综合实训基地。

完善后的建筑技术实训基地,是集教学、培训、技术服务、职业资格鉴定、科研、生产为一体多功能实训基地。近年来,由于专业的扩展、学生数量的增加和对外服务项目的增加,以及行业技术的发展、材料检测设备的不断更新,基地原有的面积、仪器设备数量及实验检测手段都难以满足现代化教学的需要和建筑行业的发展。为了保证教学需要,提高实训分组率,提高实训效果,满足对外培训服务的要求,需要进一步对建筑技术实训基地的基础设施和软、硬件进行投资建设。

(二)基地建设的可行性

1.学校土建类专业基本情况

我校是国家建设类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目前有七个建设技术类专业:“建筑工程技术”、“给排水工程技术”“道路桥梁工程技术”、“高等级公路维护与管理”、“道路桥梁工程检测”、“工程测量技术”、“数字测绘技术”。其中,“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为“国家级教育教学改革试点”专业,“工程测量技术”专业为“省级教育教学改革试点”专业。2005年道桥专业被确定为辽宁省示范专业,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均为建筑技术施工一线的高技能型人才。经过近几年的专业改革与建设,各专业的特色鲜明,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明显增强,社会的认可程度很高,近几年我校土建类各专业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均在95%以上。目前我校建筑技术类专业在校生人数为1693人。

2.建筑技术实训基地已具备的基本条件

我校建筑技术实训基地伴随着学校的诞生,已有55年的历史。目前该实训基地具有面向社会的乙级资质,建筑面积3780m2。内设有建筑材料实验室、土工实验室、路基路面实验室、结构实验室、测量仪器室、给排水实训室及专业实训机房等七个实训室。野外专用勘测、地形测量实训基地1000亩。基地现拥有建筑材料、道路、桥梁教学与检测设备226(台)套,全站仪14台、电子水准仪

1台、静态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3台套,动态 GPS 3台套,常规光学仪器216台,其中DS3型水准仪88台、DS1型水准仪16台,DJ6型经纬仪40台、DJ2型经纬仪32台、平板仪40台。实验实训设备总值952余万元。

3.师资力量

建筑类各专业现拥有专业骨干教师57人,外聘兼职教师26人。从学历结构上看,博士及在读7人,硕士及在读22人,双师比例达94%。其中入选辽宁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百千层次1人;全国交通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带头人1人。

4.办学方向

(1)服务对象

办学指导思想:紧密依托行业,坚定高职办学方向,致力于国际合作办学。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产学研结合。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和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并重,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教学基本建设、强化学风和学校精神建设。走“做大——做强——做优”的发展道路。突出交通行业特色,建设品牌高职强校。

学校发展定位:立足交通行业,辐射优势产业,重点服务辽宁,发展面向全国。覆盖公路交通全行业、汽车业、物流业,辐射机械制造业和信息技术业,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建设融一流“双证”人才培养、一流职业技术培训、一流行业技术服务、一流职业资格鉴定能力于一体的全国高职示范校。

(2)就业导向

建筑技术类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建设工程施工第一线。由于课程设置、实践与实训环节、培养目标与人才市场需求相接轨,特色鲜明,毕业生深受施工单位的欢迎和好评,近年来,我校土建类专业毕业生广泛就业于测绘、公路、铁路、市政、房建等行业一线,多数同学已经成为施工单位的骨干力量。由于毕业生声誉好,专业对口,因此在招生和就业之间形成了良性循环,即报考率高、录取分数线高、就业率高的“三高”现象。

5.教学改革情况

(1)教学模式与课程改革

在教学模式和课程改革方面,采用现代化职业教育理念,坚持“立足交通、面向社会,办出特色”的办学宗旨。采取“理论-实践-理论-实践”双循环的教学模式。并且在实践教学环节中,采取顶岗实训的模式,使学生在获得职业技能训练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吃苦耐劳和严谨的工作态度。在授课内容上突出针对性和现实性。如工程测量课程讲授中注重了全站仪坐标测量与坐标放样的强化训练,并在课程中进行了人人过关的严格考核。学生毕业后可立即投入施工测量,实现了与施工单位的“无磨合期”。

实施“双证书”培养制度既是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的重要保障,因此从2001年开始认真学习和领会了国家劳动部颁布的职业资格标准的有关规定,明确了专业教学大纲要与相关职业资格鉴定标准挂钩,我校是沈阳市第40职业技能鉴定所,在2002年4月对土建类专业部分同学进行了试点工作,2003年开始在工程测量专业和建筑工程专业全面启动职业资格认证工作,两个专业95%的同学毕业时拿到了工程测量工及施工员中级职业资格证书。2004年施工员职业技能培训也面向了少量农村进城务工人员进行,今后我们会加大这方面的培训力度。2004年经过省劳动厅专家组的考察评估,我校工程测量专业又被省劳动厅确定为工程测量工“直通车”职业资格免试试点专业。

(2)教材建设

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是一本教材打天下,而教材往往滞后于工程实践。为此我们跟踪建筑技术行业的前沿,深入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及规范编写部门,将行业最新的知识以补充教材、活页教材及录像等形式及时引进课堂,使学生及时得到行业前沿知识。

由于办学层次的多元化和行业规范的变化,现有的教材很难全面覆盖,因此教材建设已成为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工作。近年来合编和自编了专业课和部分专业基础课程的教材和讲义,使教材的针对性更强,教学效果更好。公开出版的教材已达10余本。

6.校企合作产教结合情况

土建类专业都建立了由校外专家组成的教学指导委员会,并定期开展工作,及时反馈教学改革意见,我们已与中建六局北方公司、沈阳顺天建筑有限责任公司、辽宁金帝第二建筑工程有限公司省路桥总公司、沈阳市政、沈阳高等级公路工程公司、铁道部十三局、十九局、省测绘院等多家企事业单位签定了协议,来满足土建类专业岗前实训的需要,并逐步推行了毕业设计、岗前实训和就业安置相结合的方法。学生毕业设计环节大都放到施工企业中去进行,同时完成上岗前的训练,企业通过这一环节,了解毕业生并作为企业接收的考察过程。近几年本专业一直通过这种方式完成学生上岗前的职业能力训练,使学生毕业后与施工单

位达到无缝对接。

建筑技术实训基地主要完成建筑技术类各专业大专学生的实践教学和行业技术人员培训任务。同时为科研与工程生产实验检测服务。可承担建筑材料、高速公路及普通道路的实验、检测、科研以及土建工程的测量任务。这几年,专业教师与新城子公路处、沈阳市公路勘测设计院、辽宁电力勘测设计院多次合作完成线路测量任务,同时与瓦房店公路段职工培训部合作完成了该单位职工的专业知识培训任务,实现了“双赢”。

7.学校实训项目管理水平

学校所有实训室都制定了严格的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学校有督导室不定期检查,所有的仪器设备使用均有详细的使用记录。每个实训室都有安全负责人,所有的实验仪器都处于运行良好的状态。同时我校实施的全员聘任制、竞争上岗,对保障项目的实施提供了可靠的组织保证。

篇2:建筑技术类专业实训基地建设项目论证报告

(一)基地建设的必要性

截至2009年仅就企业及项目管理层人员的不完全统计,学历结构比例分析,本科学历占7.2%,专科学历占30.4%,中专及以下学历者占62.4%,生产一线的技术与管理人员,大部分仅具备中职或中职以下学历,而大量从事建筑业的工人及农民工,基本上都是无学历人员,建筑业从业人员很多没有受过培训,也无职业资格;全省建设行业本科学历的管理人员比例就更低,与江西省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建筑队伍组织结构和对构建大型企业集团的资质要求有较大的距离。因此,近几年来企业需要补充大量的高层次的专业管理人员,以尽快提高本企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提高企业资质水平,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挑战。

随着时代的进步,我国建筑和基本建设管理体制,建筑施工企业的生产方式和组织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以建筑工程为核心的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体制已基本形成,建筑施工企业普遍实行了项目负责制和项目成本核算制,同时,建筑工程作为一门应用科学,其理论研究也逐步得到了各方面的重视。目前我省建筑市场急需一支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职业化的建筑施工队伍。然而,由于建筑类普通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过分专业化、学科化,现在社会上建设类高等职业教育又出现空档,中职教育层次偏低等原因,这样集专业、管理、经济、法律、税务、计算机等知识为一体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建筑人才变得紧俏起来。

基础设施建设一线的劳动大军的技能素质远远不能满足建设需要,除数量不足外,主要的是劳动技能缺乏,直接影响建设质量,成为建设市场的一大隐患,建设类技能型紧缺人才的培养、培训任务巨大而紧迫。集中财力建设专业综合实训基地,服务于建设类紧缺人才培养培训,是极为必要的。

完善后的建筑技术实训基地,是集教学、培训、技术服务、职业资格鉴定、科研、生产为一体多功能实训基地。近年来,由于专业的扩展、学生数量的增加和对外服务项目的增加,以及行业技术的发展、材料检测设备的不断更新,基地原有的面积、仪器设备数量及实验检测手段都难以满足现代化教学的需要和建筑行业的发展。为了保证教学需要,提高实训分组率,提高实训效果,满足对外培

训服务的要求,需要进一步对建筑技术实训基地的基础设施和软、硬件进行投资建设。

(二)基地建设的可行性

1.学校土建类专业基本情况

我校经过近几年的专业改革与建设,各专业的特色鲜明,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明显增强,社会的认可程度很高,近几年我校土建类各专业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均在95%以上。目前我校建筑技术类专业在校生人数近3000人。

2.建筑技术实训基地已具备的基本条件

我校建筑技术实训基地建筑面积3780m2。内设有建筑材料实验室、土工实验室、、结构实验室、测量仪器室、给排水实训室及专业实训机房等实训室。基地现拥有建筑材料、道路、桥梁教学与检测设备26(台)套,全站仪14台、电子水准仪1台、静态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3台套,动态 GPS 3台套,常规光学仪器216台,其中DS3型水准仪88台、DS1型水准仪16台,DJ6型经纬仪40台、DJ2型经纬仪32台、平板仪40台。

3.教学改革情况

(1)教学模式与课程改革

在教学模式和课程改革方面,采用现代化职业教育理念。采取“理论-实践-理论-实践”双循环的教学模式。并且在实践教学环节中,采取顶岗实训的模式,使学生在获得职业技能训练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吃苦耐劳和严谨的工作态度。在授课内容上突出针对性和现实性。如工程测量课程讲授中注重了全站仪坐标测量与坐标放样的强化训练,并在课程中进行了人人过关的严格考核。学生毕业后可立即投入施工测量,实现了与施工单位的“无磨合期”。

(2)教材建设

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是一本教材打天下,而教材往往滞后于工程实践。为此我们跟踪建筑技术行业的前沿,深入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及规范编写部门,将行业最新的知识以补充教材、活页教材及录像等形式及时引进课堂,使学生及时得到行业前沿知识。

由于办学层次的多元化和行业规范的变化,现有的教材很难全面覆盖,因此教材建设已成为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工作。近年来合编和自编了专业课和部分专

业基础课程的教材和讲义,使教材的针对性更强,教学效果更好。公开出版的教材已达10余本。

4.学校实训项目管理水平

篇3:建筑技术类专业实训基地建设项目论证报告

高职教育应坚持培养面向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实践能力强, 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高职教育要达到这一培养目标, 必须高度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 必须要重视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 让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锻炼自己的专业技能。

实训基地的建设要与人才培养目标相符合;与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与能力培养需要相一致。

二、实训基地建设

(一) 建设原则

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 校内与校外相结合, 全面建设与重点发展相结合, 教学与生产相结合, 技能培训与鉴定相结合, 技术先进性与适用性相结合。

(二) 建设标准

实训基地应建设成为:学生训练基地, 社会培训基地, 技能鉴定基地, 技术研发基地, 文化建设基地, 企业生产基地。校企共建、共管、共享、共赢, 源于真实而高于真实, 兼具学习性和生产性功能, 实训基地应建设成为“合作性、开放性、示范性”的实训基地。

(三) 基地功能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将具有合作性、示范性、引领性和开放性, 且应具备以下四个功能:

1. 学生实训与师资培训。

实训基地将担负学院学生的实习实训任务, 充分发挥实训基地的规模优势, 作到资源共享;同时, 实训基地利用设备、技术优势为本地区乃至其他职业院校师资培训提供了优越的实习和培训条件。

2. 在职培训与转岗培训。

实训基地是由政府 (中央财政支持) 、企业、学院三方共建的, 在企业技术人员、技能型人员和社会转岗职工培训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承担企业技术人员和社会转岗职工培训是实训中心的职责。

3. 职业资格培训与鉴定。

实训基地一般也是技能鉴定中心, 有许多都是省级技能鉴定站, 对实训、培训的人员开展职业技能鉴定, 有利于实训、培训的标准化和质量的提高。

4. 产品研发与技术服务。

实训基地建成后, 将拥有先进的建筑技术软、硬条件, 为新技术的研发、新工艺的推广与应用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使之新增了一项重要的服务社会、企业的功能, 甚至直接参与企业的生产, 服务地方经济。

(四) 分区建设

实训基地可按“四区”进行建设, 即管理区、展示区、实操区和服务区。管理区主要设接待室、会议室、管理人员室、资料室和教学调度室。展示区主要有:教学模型展示;实训成果展示;科研成果展示;基础工程展示 (砖基础、混凝土基础、桩基础、基坑支护、挡土墙等) ;主体结构展示 (砖混结构、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框支结构、排架结构、钢结构、网架结构、木结构、裸露的墙、电线、管道等) ;防水工程展示 (地下室防水、屋面防水、卫生间防水等) ;装饰工程展示、节能工程展示;常用建筑机械设备展示;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展示;录像放映厅等。实操区主要有:测量放线实训、砌筑工种实训、钢筋工种实训、模板工种实训、混凝土工种实训、装饰抹灰工种实训、防水工种实训、钢结构实训、节能施工实训和材料实验等。服务区主要有:施工工作室、监理工作室、检测工作室、施工资料制作工作室、测量工作室、设计工作室、工程造价实训室和技术研发室。

(五) 校企融通的“合作性”实训基地建设

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 充分发挥校企合作机制在实训基地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建设方案充分征求工程施工企业的意见和建议, 实现资源共享。

(六) “开放性”实训基地建设

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实施开放性原则。一是面对本校学生的开放, 学生能在课余时间进入实训基地进行反复的操练和实训, 达到自主完成实训任务, 即实训教学方式的开放性;二是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 实训基地向社会开放, 面向社会开展短期培训;三是实训基地可以对外校开放, 兄弟院校可以有偿使用本校的实训基地进行认识实习、工种实训、综合实训和教学实验。

(七) “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

1. 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示范性。

在管理体制方面, 建立与实训基地要求相适应的“项目工作室教师 (工程师) 工作职责”“项目工作室学生 (员工) 管理规定”“项目工作室管理人员职责”“项目工作室安全工作制度”“项目工作室开放管理办法”“项目工作室仪器设备管理办法”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

2. 集教学、生产、培训、服务功能于一体的示范性。

第一, 建成具有学生实训教学、师资培训、职业技能培训、技能鉴定功能的实训基地。实训基地是针对行业或岗位群的技能培养而设立的工作环境, 是系统的技能训练场所。一方面为学生实训提供场所, 承担对学生实施实践教学和职业素质的训导工作, 培养学生较为全面的综合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另一方面为中职、高职教育提供师资培训, 提高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和技术应用水平;再一个方面为职业资格、技能等级鉴定及职工岗位培训或再就业培训提供场所。

第二, 建成资源共享与技术交流的实训基地。以实训基地建设为依托, 充分发挥基地的辐射作用, 与周边地区学校和企业形成资源共享;同时, 利用实训基地加强与社会、企业之间的联系, 发挥实训基地的窗口作用, 与建筑企业、设计院、监理公司、检测公司进行先进技术的交流, 加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针对性。

第三, 建成科技成果转化与技术服务功能的实训基地。利用教师的智力资源和基地的设备条件, 建立产学研结合的运行机制, 加强教学与生产、科研的联系, 以生产和科研促进教学, 将教学融入科技发展和生产建设, 成为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及技术推广、技术服务、技术咨询基地和科技信息集散地。

(八) 校外顶岗实习基地建设

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力度, 选择理念与技术先进、区域影响好, 与学生就业结合紧密的企业进行合作, 建立牢固的人才供需关系, 开展多方位建设。在合作过程中, 主动适应企业发展需要, 通过帮助企业构建各级学习型组织等措施, 调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积极参与企业职工培训、技术革新、企业文化建设, 实现专业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身份互兼, 将企业教师纳入专业师资建设团队范畴;与企业共同开发培训教材、学习包等, 为进一步开发体现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探索经验;建立完善的指导和管理制度, 强化实习管理和质量监控, 构建师生信息反馈机制;聘请企业技术人员加强对学生的指导。

学生在校学习期间, 必须保证每位学生有半年以上的顶岗实习经历, 参与一项以上的建筑工程施工全过程的实践锻炼, 并使学生充分分散到多个地域的多家企业进行实习, 实现真正的顶岗, 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三、结语

篇4:建筑技术类专业实训基地建设项目论证报告

关键词:实训基地;四区建设;三结合;八对接

一、前言

高职教育应坚持培养面向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高职教育要达到这一培养目标,必须高度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必须要重视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让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锻炼自己的专业技能。

实训基地的建设要与人才培养目标相符合;与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与能力培养需要相一致。

二、实训基地建设

(一)建设原则

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全面建设与重点发展相结合,教学与生产相结合,技能培训与鉴定相结合,技术先进性与适用性相结合。

(二)建设标准

实训基地应建设成为:学生训练基地,社会培训基地,技能鉴定基地,技术研发基地,文化建设基地,企业生产基地。校企共建、共管、共享、共赢,源于真实而高于真实,兼具学习性和生产性功能,实训基地应建设成为“合作性、开放性、示范性”的实训基地。

(三)基地功能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将具有合作性、示范性、引领性和开放性,且应具备以下四个功能:

1.学生实训与师资培训。实训基地将担负学院学生的实习实训任务,充分发挥实训基地的规模优势,作到资源共享;同时,实训基地利用设备、技术优勢为本地区乃至其他职业院校师资培训提供了优越的实习和培训条件。

2.在职培训与转岗培训。实训基地是由政府(中央财政支持)、企业、学院三方共建的,在企业技术人员、技能型人员和社会转岗职工培训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承担企业技术人员和社会转岗职工培训是实训中心的职责。

3.职业资格培训与鉴定。实训基地一般也是技能鉴定中心,有许多都是省级技能鉴定站,对实训、培训的人员开展职业技能鉴定,有利于实训、培训的标准化和质量的提高。

4.产品研发与技术服务。实训基地建成后,将拥有先进的建筑技术软、硬条件,为新技术的研发、新工艺的推广与应用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使之新增了一项重要的服务社会、企业的功能,甚至直接参与企业的生产,服务地方经济。

(四)分区建设

实训基地可按“四区”进行建设,即管理区、展示区、实操区和服务区。管理区主要设接待室、会议室、管理人员室、资料室和教学调度室。展示区主要有:教学模型展示;实训成果展示;科研成果展示;基础工程展示(砖基础、混凝土基础、桩基础、基坑支护、挡土墙等);主体结构展示(砖混结构、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框支结构、排架结构、钢结构、网架结构、木结构、裸露的墙、电线、管道等);防水工程展示(地下室防水、屋面防水、卫生间防水等);装饰工程展示、节能工程展示;常用建筑机械设备展示;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展示;录像放映厅等。实操区主要有:测量放线实训、砌筑工种实训、钢筋工种实训、模板工种实训、混凝土工种实训、装饰抹灰工种实训、防水工种实训、钢结构实训、节能施工实训和材料实验等。服务区主要有:施工工作室、监理工作室、检测工作室、施工资料制作工作室、测量工作室、设计工作室、工程造价实训室和技术研发室。

(五)校企融通的“合作性”实训基地建设

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充分发挥校企合作机制在实训基地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建设方案充分征求工程施工企业的意见和建议,实现资源共享。

(六)“开放性”实训基地建设

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实施开放性原则。一是面对本校学生的开放,学生能在课余时间进入实训基地进行反复的操练和实训,达到自主完成实训任务,即实训教学方式的开放性;二是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实训基地向社会开放,面向社会开展短期培训;三是实训基地可以对外校开放,兄弟院校可以有偿使用本校的实训基地进行认识实习、工种实训、综合实训和教学实验。

(七)“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

1.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示范性。在管理体制方面,建立与实训基地要求相适应的“项目工作室教师(工程师)工作职责”“项目工作室学生(员工)管理规定”“项目工作室管理人员职责”“项目工作室安全工作制度”“项目工作室开放管理办法”“项目工作室仪器设备管理办法”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

2.集教学、生产、培训、服务功能于一体的示范性。第一,建成具有学生实训教学、师资培训、职业技能培训、技能鉴定功能的实训基地。实训基地是针对行业或岗位群的技能培养而设立的工作环境,是系统的技能训练场所。一方面为学生实训提供场所,承担对学生实施实践教学和职业素质的训导工作,培养学生较为全面的综合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另一方面为中职、高职教育提供师资培训,提高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和技术应用水平;再一个方面为职业资格、技能等级鉴定及职工岗位培训或再就业培训提供场所。

第二,建成资源共享与技术交流的实训基地。以实训基地建设为依托,充分发挥基地的辐射作用,与周边地区学校和企业形成资源共享;同时,利用实训基地加强与社会、企业之间的联系,发挥实训基地的窗口作用,与建筑企业、设计院、监理公司、检测公司进行先进技术的交流,加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针对性。

第三,建成科技成果转化与技术服务功能的实训基地。利用教师的智力资源和基地的设备条件,建立产学研结合的运行机制,加强教学与生产、科研的联系,以生产和科研促进教学,将教学融入科技发展和生产建设,成为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及技术推广、技术服务、技术咨询基地和科技信息集散地。

(八)校外顶岗实习基地建设

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力度,选择理念与技术先进、区域影响好,与学生就业结合紧密的企业进行合作,建立牢固的人才供需关系,开展多方位建设。在合作过程中,主动适应企业发展需要,通过帮助企业构建各级学习型组织等措施,调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积极参与企业职工培训、技术革新、企业文化建设,实现专业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身份互兼,将企业教师纳入专业师资建设团队范畴;与企业共同开发培训教材、学习包等,为进一步开发体现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探索经验;建立完善的指导和管理制度,强化实习管理和质量监控,构建师生信息反馈机制;聘请企业技术人员加强对学生的指导。

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必须保证每位学生有半年以上的顶岗实习经历,参与一项以上的建筑工程施工全过程的实践锻炼,并使学生充分分散到多个地域的多家企业进行实习,实现真正的顶岗,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三、结语

实训基地建设,必须实现“三结合,八对接”的建设理念,即:校企结合、工学结合、双证结合;教学过程与劳动、生产工作过程对接;培养目标与企业用人标准、规格对接;教学内容与职业典型工作过程、职业资格对接;实训条件与企业实际条件对接;实训环境与企业实际工作环境对接;校内考核与企业作业规范对接;课堂与项目工作室、实训室对接;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只有建设合格的实训基地,才能真正培养出企业需要的人才。

篇5:服务外包实训基地建设论证.1

服务外包人才实训基地建设项目论证报告

根据《教育部 商务部关于加强服务外包人才培养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教高[2009]5号)、威海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意见》(威政发„2008‟12号)的精神,结合国内服务外包人才短缺的现状、服务外包人才的培养特点以及我院的教学实际,现将我院服务外包人才实训基地建设项目论证报告如下:

一、服务外包产业情况概述

服务外包,就是指企业为了将有限资源专注于其核心竞争力,以信息技术为依托,利用外部专业服务商的知识劳动力,来完成原来由企业内部完成的工作,从而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提升企业对市场环境迅速应变能力并优化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种服务模式。简单来讲,就是企业将非核心服务活动交给其他企业进行。

服务外包,主要包括信息技术外包、业务流程外包和知识流程外包三大部分。按照发包商和承接商的相对地理位置,服务外包分为“境内外包”和“国际外包”。服务外包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并在不断扩展,目前,服务外包主要的形式有:应用系统开发和维护、系统支持/恢复服务、物流外包、人力资源外包、金融、财务数据业务处理、远程医疗诊断分析、业务流程管理、数据中心托管、数据录入、呼叫中心等等。

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随着信息和通讯技术的突飞猛进,许多服务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在全球范围得以实现。跨国公司为降低成本、优化产业链、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正不断将信息服务、应用管 1 理和商业流程等非核心业务以商业形式外包给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国家或地区去完成。于是继制造业之后,全球范围内又掀起了第二轮以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转移浪潮。

国际服务外包异军突起,已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体现和以跨国公司为主体的国际服务业转移的主要形式。全球服务外包产业正在由印度和爱尔兰向中国、菲律宾、俄罗斯、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转移。有关机构估计,未来10年内,全球服务外包市场增长速度将继续保持在20%以上;到2010年,全球服务外包总值超过1万亿美元。

目前,服务外包的客户市场主要是商务流程已实现标准化的美、日和欧盟国家,香港“接包-转包内地”业务发展,使香港成为了国际服务外包接转港。服务外包以互联网为载体,有效规避了承接方自然区域条件制约。

服务外包,智力密集、无污染、资源能耗低、附加值高。有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制造业来料加工的国内增值部分,只占总规模的2%-3%,最高不超过5%。而服务外包产业的国内增值高达90%以上,也就是说,100亿美元的服务外包出口,可相当于制造业近2000亿美元的来料加工出口。服务外包还可大量容纳高素质人才就业,有效缓解我国高素质人才、特别是大学生就业难题。

不占用大量土地、不污染,并能解决大学生就业的服务外包业被视为我国经济增长的“绿色引擎”。有调研报告称:“服务贸易的迅速崛起,改变了货物贸易一枝独大的不平衡局面。”

二、我国服务外包产业的现状及发展机遇

(一)我国服务外包产业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服务外包产业从无到有,规模不断扩大, 领域逐步拓宽,业务范围主要涉及电子信息产业、生产性服务业以及文化创意 2 产业,服务对象涉及日、韩、欧、美、印度等。虽然在上海、北京、大连、苏州等城市形成了一批外包产业集聚、经济效益显著的服务外包产业园区,但在全球服务外包市场分布中,我国所占市场份额还比较小。

据国家商务部统计,2010年,全国服务外包企业超万家,从业人员超过200万人;其中新增大学毕业生就业48.6万人,占新增从业人员的62.2%。全国服务外包企业承接服务外包合同金额274.0亿美元,合同执行金额198.0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37.0%和43.1%;其中承接国际(离岸)服务外包合同金额198.3亿美元,合同执行金额144.5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34.3%和43.1%。

(二)我国发展服务外包产业的机遇

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全球服务外包的发展相当迅速,正成为新的经济贸易增长模式,我国的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并且,在承接国际服务外包方面也充满了机遇,发展潜力极大。

1、我国良好的政治经济环境

我国由于政治稳定,经济快速增长,特别是在成本、人力资源、产业发展环境等方面的优势,众多跨国公司将中国作为外包转移的重点承接地。同时,由于竞争的深化和服务范围的扩大,众多跨国公司发包商将外包业务由上海、北京、深圳等一线城市向长沙、武汉、成都、西安等中西部地区城市转移的趋势也逐步形成。IBM、惠普、微软、西门子等公司都已入驻我国多年,并且都在忙着扩大在我国的服务外包业务。

2、人力资源优势

服务外包企业主要是从事技术和知识密集的头脑型企业, 需要 大量的既会外语又能熟练操作计算机的中高层次人才,而我国每年的高校毕业生数量在600万之巨,具备向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转型的潜力和基础。

3、我国政府对外包服务行业的支持力度大

国务院已在“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在全国建设若干个服务外包基地,有序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截止到目前,商务部已先后在全国确定服务外包基地城市20个,从中央到各省市出台了许多扶持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

4、我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内外需求旺盛

我国已成为全球制造中心, 对现代服务业的需求旺盛。服务外包并非完全发生于服务行业,制造业和其他行业所需要的服务流程更倾向于对外发包。我国在大力吸引国际服务外包的同时,更可以利用自身的制造业优势积极发展我国本土制造企业的服务外包。可见, 我国自身经济的迅速发展, 对于服务外包的需求是“域内外包”的内需和“离岸外包”的外需双重叠加。

5、我国与日韩开展外包合作的条件独特

我国与日本、韩国相隔不远,地域条件明显,并且我国与日本、韩国文化相近,在承接日韩服务外包方面具有特有的机遇。

目前,大连市在开拓日本服务外包市场方面表现突出,已初步形成对日软件出口开发的骨干企业群,截至2010年底,全市专业从事软件和服务外包的企业共941家,从业人员达到10.08万人,对日服务外包出口额占总额的比重继续保持在80%以上。而西部城市西安也提出了以“对日外包”为起点的发展思路。

(三)山东省及威海市服务外包产业的现状及鼓励政策 服务外包正成为山东省新的“增长极”,省商务厅的最新数据显示,2010年,我省共登记承接服务外包合同4796份,合同金额达到了9.3亿美元,执行金额6.4亿美元,同比增幅达86%,呈现出了“发展提速、规模扩大、质量提升、市场拓展”的发展态势。

省商务厅分析,我省服务外包初步形成“双核多点”发展格局,济南、青岛两市离岸执行额合计3.78亿美元,占全省的75.6%;烟台、东营、淄博、威海、潍坊市实现翻番。

我市的服务外包产业也发展迅速,到2010年底,软件、创意及服务外包产业将实现年销售收入2亿元,出口500万美元;目前我市软件及服务外包企业达155家,其中外资企业17家,注册资本2.57亿元,从业人数3200多人。全年完成离岸外包执行额718万美元,在全省服务外包示范基地中位列前茅。

为创建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优厚政策环境和产业环境,威海市早在2008年就发布了《威海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意见》(威政发„2008‟12号),引导威海市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方向。

三、我院建立服务外包人才实训基地的规划

(一)我院建立服务外包人才实训基地的优势

1、学科优势

我院成立于1988年,现开设了英、日、韩、计算机等多个专业,拥有山东威海、文登、辽宁东港三个校区,在校生达2000多人。办学20多年来,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既会外语、又懂计算机操作的实用型人才,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2009年我院的日语、韩国语专业被威海市教育局评为威海市中等职业学校示范专业,这更是上级领导对我院外语教学的肯定;在计算机教育方面,2010年我院与北大青鸟教育集团签订了合作协议,联合培养计算机专业人才。上述两方面的优势为我院今后建立服务外包实训基地创造了良好的前提条件。

2、地缘优势

国家在发展服务外包产业布局上重视与日韩的合作。而我院自建校以来一直把日语、韩国语专业作为主干专业来发展,与日本、韩国教育界交往密切,建立了上20余所友好合作学校,相信这些友好合作关系必定能为今后我院服务外包实训基地的发展提供帮助。

3、生源保障

我院从事外语教育20多年,为社会培养了大批有用人才,规范办学,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且校区分处山东半岛、辽宁半岛,地域辐射渤海湾及东三省,每年我院招生数量都确保在500人以上,能为我院服务外包人才实训基地的规划发展目标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保障。

4、经验支持

2010年12月,我院已经与威海思科曼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从在校生中首批选拔培训了20名服务外包人才,现已在校承接订单,从事服务外包业务,公司及学生方均反映良好。这既坚 定了我院争取建设服务外包实训基地的决心与信心,又为我院建立服务外包实训基地提供了有力的经验支持。

(二)指导思想

紧紧抓住国家大力发展服务外包产业的契机,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坚持“校企合作、订单实训、全面发展、促进就业”十六字方针,注重培训实效,努力培养一批具有服务外包专业技能的复合型应用人才,为我市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三)建设目标

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化推进的原则,结合我院生源实际及每年招生规模,我院服务外包实训基地计划2011年培训服务外包人才100人,2012年200人,2013年300人,三年合计600人。

(四)培训对象

1、IT相关专业人员强化。为我院和社会高校或高职IT相关专业的在校生、应届毕业生或往届毕业生(待业者),提供软件及信息服务外包行业所需的专业技能、业务流程和人文背景的模拟训练和实战训练。

2、非IT专业转业训练。为我院和为高校或高职非IT专业学员在校生、应届毕业生或往届毕业生(待/转业者),提供软件及信息服务外包行业所需的专业技能和转业上岗前的基础训练、模拟训练和实战训练。

3、上岗培训与继续教育。面向软件及信息服务外包企业,根据企业需要提供员工岗前培训和专业技能方面的继续教育培训。

4、派遣员工定制培训。面向国际发包商,提供特定技能员工经筛选,赴境外进行定制培训。

(五)培训内容

1、根据服务外包企业承接服务外包业务的需要或服务外包发包商提出的承接其发包业务的需求进行的人才定制培训;

2、服务外包企业大学生实习项目及勤工俭学培训和发展服务外包产业急需的储备人才培训;

3、服务外包相关法律、行业标准及相关知识产权培训;服务外包企业新入职人员岗前业务技能培训等。

(六)培训模式

根据威海市政府的服务外包扶持政策和实训中心的建设标准,结合近几年来服务外包人才的培训实际,我院重点采取以下模式进行培训:

1、面向社会开展培训。以解决大中专学生就业为前提,面向社会招生,突出专业实训,规范进行培训运作。

2、校企联合开展培训。与威海市服务外包企业实行校企合作培训。改革教学内容,实行学分置换,尝试学费转移支付,调动学生参加服务外包培训的积极性。

(七)硬件及师资

1、专业师资:1名有服务外包企业背景的专业教师;8名正规院校毕业的专业教师(计算机、英、日、韩语专业各2名);3名外籍教师(英日韩各1名)。

2、培训设施:拟新上计算机200台,培训教室、实训室划定面积500平方米,使每个专业必须拥有相应的基础技能训练、模拟操作的条件和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

3、考核制度:根据服务外包企业要求,服务外包培训的实习、实训课时不低于教学总课时的50%;各学科建立完备的考核制度,能对学员的专业技能、外语水平和职业素养等进行严格规范的考核。

以上为我院建设服务外包人才实训基地项目的论证报告,不当之处还望各级领导指正。

篇6:建筑技术类专业实训基地建设项目论证报告

实训是职业技能实际训练的简称,是指在学校能控制状态下,按照人才培养规律与目标,对学生进行职业技术应用能力训练的教学过程。它不等同于实验,也有别于实习,它包含实验中“学校能控”和实习中“职业技术性”的两个长处,并形成自己的特色。

实训基地是实训教学过程实施的实践训练场所,其基本功能为:完成实训教学与职业素质训导、职业技能训练与鉴定的任务,并逐步发展为培养高等职业教育人才的实践教学、职业技能培训的重要基地。实训基地包括两个方面: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

一、实训基地建设指导思想

根据学校2012-2014年实训基地建设总体规划方案,结合国家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有关政策、振兴天津加工制造业工业基地,服务本地区加工制造行业的发展要求。对从事机械制造业行业的技能型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更新现有设备、提高设备的性能和增加新的设备,提高设备的先进程度和质量,才能满足学生实训和提高技能水平的需要。本着设备先进、质高价低、适用性强的原则,加快实训基地建设,特制定2012-2014年机加工实训基地实施方案。

二、实训基地建设的功能与目标

1、教学实践、实训功能。根据机械制造行业的用人标准,结合教学计划,对学生进行技能培训。把学生培养成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才能满足机械加工行业对新增员工素质的需求,也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2、培训功能。实训基地除满足本校及本地区同等学校师资、学生的培训外,还能满足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成为具有本地区特色的示范性社会培训实践教学基地。

3、职业资格鉴定功能。凡是经过培训的学生和社会人员,都可以在实训基地进行职业资格鉴定,取得职业资格证书。

三、实训基地建设的现实情况

我校机加工校内实训基地现有实训室所4个,分别是车工实训室1个,数控实训室1个,钳工室1个,焊工1个,数控仿真教学信息化教室1个。

(一)实训室的功能

1、实训室的主要功能: 本实训分室主要是为满足宝坻中专机械加工技术专业、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学生进行车工、数控、焊工、钳工、铣工进行实训教学。

2、实训室的其它功能:(1)为学校各个相关专业的教师提供科研实验条件;(2)在保证学院学生实训的条件下,面向社会,进行力所能及的生产加工和岗位技能培训。(3)职业技能鉴定。(4)承办区级技能大赛。

(二)、实训室的特色

根据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方针,按照各相关专业的实训教学大纲要求,本实训分室建设是以培养具有专业操作能力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为指导思想,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社会对学生岗位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为目标,以实现学生“零距离”上岗为出发点,以主要满足本校相关专业学生的专业操作技能训练和为相关专业的教师提供科研实验为宗旨;全面承担实训教学工作,保质保量地完成其实训教学任务,充分体现我院的实训教学特色;同时,面向社会,服务于社会,为把我校创办成全国一流的中职学校而努力。

四、实训基地建设运行机制

1、组织形式:机加工实训基地是一个在学校领导下的教学、生产实体机构,由机械加工技术专业负责对实训基地进行管理,制定实训基地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并检查执行情况。负责制定实训教学计划、实习指导书、编写实训教材、制定考核方案及检查落实等。

2、运行机制: 在现有设备、场所的基础上,结合国家资金的投入,加快实训基地建设。形成以就业为导向,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的“订单式”培养机制。本着设备先进、质高价低、适用性强、合理配置、资源共享的原则,加快实训室建设,努力提高办学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五、实训基地建设方案

(一)、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发展规划

校内实训基地主要功能是实现课堂无法完成的技能操作,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系统、规范、模拟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操作训练。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就遵循以下原则 :

1.真实的职业环境

尽可能贴近实际工作,努力体现真实的职业环境,让学生在一个真实的职业环境下按照未来专业岗位群对基本技术技能的要求,得到实际操作训练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2,高技术含量

紧跟时代发展前沿的综合性生产训练项目,体现新技术,瞄准实际操作人才缺乏的高技术含量和新技术行业的职业岗位,在技术要求上要具有专业领域的先进性。使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学到和掌握本专业领域先进的技术和实际应用的本领;使投入具有前瞻性、持久性。

3.开放性好

在环境和总体设计上要具有社会开放性。不仅可以为校内学生提供基本技能实训场所,而且能承担各级各类职业技能的培训任务,为社会提供多方位服务,成为对外交流的窗口和对外服务的基地。

4.通用性强

充分利用有限资源,最大限度地节约资金,尽可能使所建设的实训基地适用性强,能进行多学科的综合实训,相关专业尽可能通用。

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对学生直接参加生产和实际工作进行现场培训。相对稳定、产学结合、以及“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是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基本原则。

(二)建设内容、建设进度、资金配置

1、基地建设新增场所的落实:计划新增数字仿真信息化教室1个,购买数字化实训工厂教学软件一套,满足虚拟实训教学要求。进一步整合、购置、完善实训设施设备,建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2、基地建设实施步骤:

2012年完成1个多媒体教室建设。购置数控铣床2台,埋弧自动焊机2台,钨极氩弧焊机2台,建立机加工产品检测室。

2013年完成钳工实训室的更新改造工作。完成焊工实训室设备更新工作。建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2014年完成把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成集教学、生产、社会培训、职业技能鉴定为一体的具有示范效应的高水平实训基地。

3、基地建设资金的落实:利用中央财政直接投入64万元,区级财政资金12万元,行业、企业投入14万元,共计90万元。分两年落实到位。

六、基地建设保障措施

1、明确责任,认真组织实施,严格按规划内容、实施方案确定的时间表进行落实。

2、定期召开会议,研究项目落实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3、研究资金筹措渠道,保证规划内容的实现和基地的顺利建设和使用。

4、实训基地建设领导机构:

组 长:李卫东(校长)

副组长:张庆发(教学校长)、张玉新(教学一部主任)

篇7:建筑技术类专业实训基地建设项目论证报告

作者简介:陈娟(1982-),女,江苏常州人,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移动互联应用技术开发、实践教学管理。

一、移动互联应用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背景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所以为响应号召,加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已然成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其目的就是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等第一线所需的高技能人才。

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础,实训基地的建设对人才培养质量水平的提高有着直接有效的作用。而且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开始重视起对实训基地的建设,因此如何建设实训基地、如何有效地利用实训基地有针对性地培养专业高技能人才已成了各高职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以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移动互联应用专业为例,该专业自建设以来,一直紧跟移动互联行业发展的趋势,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实践教学等方面积极探索,逐步形成了拥有自己特色的模式。在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方面,移动互联专业与行业企业合作,分别建设了Android、IOS两个实训基地,为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提供了平台。

二、移动互联应用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目标

实训基地的基本任务是服务于专业课程教学、实训实践教学,移动互联应用技术专业实训基地适用于本专业的各门课程,包括移动软件开发基础、移动应用软件设计、移动软件UI设计、移动游戏开发、移动网络通信编程、智能手机维护、移动开发综合项目实践等实训课程,以及软件技术专业的相关Android、IOS开发专业课程和实训等较多方面。

1.实训环境真实化。在工学结合模式中,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标准的建设以及实训项目的建设等方面都需要行业企业与校方的共同参与建设,但是作为承载着为学生提供职业素质培训和专业技能训练的重要场地,实训基地需要让学生处于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完成实际工作任务。实训基地需要让学生无时无刻地都可以感受到企业文化氛围,只有这样才能更加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学生将来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2.服务对象多元化。实训基地在人才培养方面同样也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其不仅可以用于专业课程的讲授,同时还可以应用于与兴趣小组、竞赛等相结合,充分利用基地的移动互联设备、移动终端设备等进行移动应用服务器和客户端程序的开发,从而达到充分培养学生兴趣、锻炼学生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等一系列目的。

另外实训基地还将服务于师资培训等项目,通过企业共同申报移动软件开发等国培项目,能更好地发挥实训基地在移动应用开发方面的优势,实现资源的充分有效利用。

3.师资高素质化。通过常州市信息产业园、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软件学院的.工程中心等,在实训基地的建设过程中,将培育出一支专兼结合的高素质师资队伍。()教师作为实训基地的软硬件建设主体,在整个建设过程中需要从实训室设计、移动互联课程体系开发、需要与实训项目开发与企业的工程师进行深度合作,同时了解目前企业中对于一线人才的需求、开发流程、规章制度等,建设符合企业要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开发适应企业需要的课程体系和实训项目。在整个建设过程中普通教师将与企业工程师进行深入合作,使得整个师资队伍既能满足专业发展、课程开发的要求,也能适应企业的移动软件开发的要求。

三、移动互联应用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思想

移动互联应用专业的实训基地作为学校在移动互联应用开发领域方向搭建的一个重要实践平台,只有从教学实训、产品展示、项目实训、创新创业、科研等多方面综合考量进行建设,才能达到保证实训基地的高效运转的目的。

1.结合国家级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软件学院参与并主持了软件技术专业国家级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工作。截至目前,该资源库已经基本完成建设环节。但是仍需要持续的完善工作,比如资源信息的及时更新,同时保证每年完善或更新率达到资源总量的百分之二十。作为新兴的移动互联应用开发技术,移动互联应用已经成为资源库的相关的十二门课程之一,同时也被列为拓展课程之一。因此移动互联应用专业的实训基地建设既满足了专业的需要,同时也符合国家级资源库的后期建设方向。

2.校企共建,取长补短。实训基地的建设是由学校与常州信息产业园内多个相关行业企业共同研讨建设而成的,这些行业企业内均有十分专业的移动互联应用开发团队,分别从事政府、教育、银行、通讯等行业的应用开发,培养了大量的开发工程师,也在实际应用项目中积累了丰富的开发经验。学校通过与信息产业园的合作共建项目,既可以得到行业对一线人才的需求信息,同时也可以在科研、培训、实训项目的建设等方面的实现过程中充分利用企业的资源,实现真正的校企共建,从而达到真正意义上校企取长补短的效果。

在学生实训实践环节中,合作企业将安排一批具有丰富开发经验的企业工程师作为兼职教师。教师将通过实训基地的实际建设活动,带领学生进行真实的移动应用项目的开发实战,让学生在真切全面地了解完整的移动设备的基础上,参与软件的开发过程,进而使学生学会根据软件开发文档编写符合工程规范的程序,以期实现提高学生软件开发能力,培养其团队协作精神,逐步积累移动互联应用技术开发经验的效果,同时为学生今后从事移动互联相关工作打下夯实的实践基础。

另外作为移动互联应用技术专业实训基地的一部分,常州信息产业园也承担了综合项目的部分实践环节,这样,学生能进一步与企业一线开发环境接触,了解企业开发规范、企业开发氛围、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另外特长生、兴趣小组学生,也可利用周末、暑期等闲暇时间在企业中进行锻炼实践,让有潜力的学生能够得到更快、更大的进步。

四、移动互联应用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成效与特色

1.校内配备齐全的硬件设施,校企共享。目前学院内已投入建设了江苏省嵌入式工程中心、Android移动应用开发实训室、苹果移动应用开发实训室,其中,苹果移动开发实训室是集iMAC、苹果服务器、苹果路由器、Apple TV、苹果终端于一体的专业实训环境。Android移动应用开发实训室可以支持40人同时进行Android移动应用开发的教学实施,配备了Android开发的软硬件环境,并配备了智能家居设备,能与Android终端配套实现智能家居实训环境,同时还构建了WindowsPhone的特有智能终端。这些实训室不仅可以满足移动互联网专业学生开展各种Android、IOS相关课程的实训,也充分地考虑了兴趣小组、特长生工作室的需要,也可以承担对外培训的工作。例如苹果实训室的硬件条件完全能满足对外培训的需要,同时实训基地通过与江苏点逸网络等企业合作,在人员、项目等多方面进行资源共享。

2.校外拓展实训合作基地,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校外实训基地除了对教师工作有着较大的积极影响外,还是学生进行实践能力训练,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重要场所。目前移动互联应用专业校外实训基地与常州科教城、常州信息产业园开展合作,这些校外实训基地都安排了一些具有相关丰富经验的企业指导教师,并为其提供规范的教学场地,同时让学生在校外的生产实训和顶岗实习阶段中能够充分了解企业的文化、企业中的项目管理与开发流程,进一步培养开发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这些校外的实训基地的管理采取两级管理办法,由合作单位负责实训基地的建设维护、日常管理和实践教学活动的组织实施,而学院指定学生校外实践实训的管理办法,与合作单位签订协议,明确学生实训实习的任务、管理流程、校企双方指导老师、考核评价等具体合作细则。

3.建立行之有效的基地管理制度。目前,为有效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以及实训基地的维护,移动互联应用技术专业实训基地的管理均采用6s管理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师在实训准备环节和指导过程的工作效率以及学生的训练效率,同时也能对学生的职业习惯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样既有利于学生职业意识的提高,也有利于其职业道德的培养,为学生日后就业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

参考文献:

[1]韩太东,王振国,朱健。 工学结合模式下的实训基地建设研究与实践[J].辽宁高职学报,,(8 )。

[2]彭波。高职院校“嵌入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6-20.

篇8:建筑技术类专业实训基地建设项目论证报告

我院是北京市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单位,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是北京市重点建设专业,实训基地为北京市示范性实训基地。笔者围绕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建设过程,对实践教学体系与实训基地建设中的问题及改革的经验进行了研究总结。

1 实践教学体系与实训基地建设中的问题

1.1 实践教学体系的不完善

我院是在北京市建筑工程学院怀柔分院的基础上于2002年开始独立办学的一所公办高职院校。独立办学之初,由于对高职教育的理念和培养目标、办学特色等不是很明确,所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完全按照独立办学之前的大专教学思路来进行课程体系的安排。实践教学体系不够突出,实践教学的课时很少,学生毕业时感觉理论不如本科生学得多,实践知识和动手能力也没有得到大幅提高,因此这种“压缩饼干”似的大专教育不能适应高职教育的发展需要,使我们培养的学生没有了特色,降低了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

1.2 实训教学技术装备不足,维护管理不规范

独立办学之初,学院对我们专业的教学设备投入不足,本专业面临着仪器设备缺乏,实践教学硬件不能满足教学需要的问题。例如,随着计算机技术、光学技术、微电子技术、机械制造技术的迅猛发展,测量仪器已经从传统的光学仪器,发展到集光、机、电于一体的智能化仪器。但是,我们学院2006年之前的测量实验仪器大多是老式的光学水准仪和经纬仪,对现在工地上广泛使用的电子水准仪、精密水准仪、电子经纬仪、全站仪等先进的仪器设备配备不足,高精度的测量仪器只有一台全站仪。现有的仪器由于维修保养不够,也存在仪器测量误差较大,技术性能落后老化等严重问题。

对于各种施工用到的软件和材料检测设备我校也没有跟随工程实际的需要及时配备,像计算机造价、施工组织设计、结构构件设计、测量绘图软件、材料试验的设备等都没有。

1.3 实训指导教师数量不足,也缺乏足够的实践经验

所有实训课程都只有任课教师1人负责,而且每名专业课教师都是大班教学,75名学生在设备不足的情况下同时实习,很难进行组织管理。如果分成很多小组进行,课时又不允许,所以大班实训教学管理难、效果差。

由于大部分教师都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从事高职教育的,中间缺少企业的实践锻炼环节,造成实训指导教师实践经验不足,这也是大多数高职院校在实训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例如,对于抹灰工程、砌筑工程这些实操性很强的工种实训课程,虽然教师可以熟练地讲解其操作要领和理论原理,但是教师不能像工地上的师傅那样熟练地操作,急需聘请企业一线的技术人员加强对实训课程的指导。

1.4 缺乏符合工程实际的实训指导书

目前,课程改革在先,可是教材却落后于改革的步伐,还是沿用原来的学科体系的实训指导书。实训教材内容陈旧,缺乏工程实践经验的总结,缺少企业专家的指导,跟不上新技术的发展,不能适应工程建设的需要。

例如,现在所使用的《建筑工程测量实训指导》教材没有介绍或只简单介绍高新测量仪器,施工测量部分介绍过于简单、粗糙,缺少测量技术规范、技术方案、技术设计的内容,没有数字化测图内容,没有体现出实践工程经验的总结知识,没有工程实例的支持。现在使用较多的全站仪和测量绘图软件在教材中没有体现出来,在大比例尺地形图部分仍然以经纬仪测图为主。急需引入工作过程中的实际工程案例,模拟真实的工作情境来进行实训课程的教学。

1.5 实训基地的规模不足,利用率低,效果不明显

校内的实训基地在没有相应实训项目的学期一直空闲,造成了仪器设备的资源浪费。在实训时由于大班教学,一次参加实习的学生较多,又不能满足实训的规模。考虑到安全问题,校外实训基地大多不愿意接收或大量接收学生去实习。

1.6 毕业顶岗实习的监管不够

毕业实习中出现了岗位定位不明确,实习中没有具体的工作任务,或者实习岗位与将来从事的工作岗位不对应,将来学生毕业后还是不能达到真正的零距离就业。企业对学生没有明确的监管考核责任,在高职教育最重要的环节出现了监管不够的情况,影响了毕业实习的质量。

2 改革的方法

2.1 以就业为导向,优化实训教学内容,改革实训教学方法

由于施工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企业对学生施工技术应用技能要求的不断提高,专业实训课程的教学内容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而应该根据岗位需求和施工技术的发展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淘汰落后的内容。例如,在调查了学生从事的工作岗位后,我院及时根据就业的需求改革了测量课程教学内容,根据工程实际为学生增加了全站仪、自动安平水准仪、电子经纬仪、GPS等先进仪器设备,并且增加了数字绘图软件的内容,配备了专用的测量绘图机房供学生实习,这样与学生毕业后从事的测量员、房产测绘、地形图测绘的工作岗位实现了零距离对接。

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将课程改革、兴趣小组及技能大赛引入实训教学中,提高实训教学的效果。其中,建筑构造被评为北京市市级精品课程,建筑工程技术教研室被评为市级优秀教学团队。本专业进行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和项目导向,情景模拟的课程改革,理实一体化的课程改革。另外,建立了各种专业课程兴趣小组,由教师给出工程实例中的一些施工技术问题,然后让学生开动脑筋根据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去解决这些问题。组织测量技能大赛,模型大赛,并参加了北京市楼宇智能化设计大赛,数学建模大赛,在取得优异成绩的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实训课程的学习效果。

2.2 购进先进的仪器设备,规范教学技术装备的维护管理,加强校企合作办学

在国家大力支持高职教育发展的背景下,我院争取到了国家的财政支持,新建了计算机软件机房,配备了施工、资料、测量绘图、结构、造价、CAD制图软件,可以保证软件实训课程的需要,同时满足了课程紧随工程实际发展的要求。测量仪器室增添了全站仪、GPS、电子经纬仪、自动安平水准仪、垂准仪、投线仪等先进的测量仪器和设备,并为学生配备了测量绘图计算机房。新建了建筑材料检测实训室、建筑模型室,扩建了原有的工种实训室,这些先进仪器设备的购进和实训室的建设可以充分满足学生的实习及将来工作发展的需要。

校企合作办学,可以了解就业形势与就业市场,了解工作岗位对学生的能力需求,从而及时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对实践教学做出相应的调整,促进教学内容的改革,使培养的人才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学校与企业、社会相结合还可以加深学生对社会的了解,对自己形成积极定位,端正学习态度和就业观念,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我院在实训教学的改革中,与怀建集团、北京望唐数码测绘有限公司等企业密切合作,扩展了学生的实践基地,增加了实习机会。例如,在测量的基本教学完成后,根据每周测量的教学内容安排学生在周末去相应的实习基地进行实际的测量实习。学生到了企业后,根据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先进行认识、操作实习,再由企业的工程师进行专门的辅导、讲解。这样学生既懂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又从工程师那里学到了工程实践经验。学生对本周学习内容实习掌握后,将不懂的问题带回学校,继续学习。这样大大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锻炼了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双师型教师

产学研结合是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有效途径,我院一直积极创造条件让有条件的教师参加生产实践,鼓励教师走向企业,参与科研开发、技术服务工作,学院积极支持和鼓励教师考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并且定期请企业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工程师和仪器设备厂家的技术人员来我院为教师培训。教师的学术水平和科研水平均有了明显的提高,运用新技术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2.4 校企合作编写适合高职实训教学的教材

实训教学的改革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实训教材的改革,应该优化现有教材的内容,以培养学生的施工技术应用能力为指导思想,将教材内容根据岗位的需要划分为若干技能模块进行教学,体现出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的教材特点。例如,在测量实训教材编写中以工程案例为引导,以学生将来从事的工作岗位能力需求为依据,把建筑工程测量划分为基本测量技能、施工测量技能、地形图测绘技能、房产测绘技能4部分任务。其中,后两部分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作为选学内容,体现出教材的灵活性和因材施教的特点。

对教材的内容及时进行更新,优胜劣汰,多请教咨询企业一线的工程师,增加企业施工一线的工程案例,为学生构建真实的学习情境。教材建设中应该精简已经落伍的传统部分内容,补充先进仪器、技术的使用内容,突出实用性和先进性,这样才能既满足现有教学的需要,又能满足学生日后工作的需要。

2.5 向社会开放校内实训资源,提高学生参与实际工程的机会

将建筑材料检测实训室和测量实训室向社会企业开放,一方面可以满足服务地方经济的功能,同时让学生在参与实际工程的过程中熟悉将来要从事的工作岗位情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例如,我院将测量仪器租借给北京望唐数码测绘有限公司,同时公司负责对我院师生培训及提供实际工程的实习机会。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实现了资源互补,达到了各取所需的效果。

2.6 注重实习中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素质培养

根据我院对中建一局、怀建集团、金桥建筑公司等多家建筑企业和毕业生的回访调查发现,现在建筑企业在招聘时,越来越看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道德。因此,我们应该重新定位专业实习的培养目标,注重学生在实习中的素质教育。实习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中极为重要的一个教学实践环节,在实习的同时也必须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实习中在培养学生基本操作技能的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坚持不懈的工作作风;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互助互爱的团队精神;培养学生科学严谨、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工作中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思路。

2.7 定岗、轮岗实习,加强过程监管,保证实习质量

根据毕业实习中岗位不明确,实习岗位与将来的工作岗位不对应的情况,改革原有的分散实习模式,采用相对集中的定岗、轮岗实习模式。

例如,在毕业实习时根据学生就业时主要从事的资料员、造价员、施工员、测量员、质检员的岗位,由学校联系相应的施工单位,然后让学生分组在某一个岗位上实习,定期轮换岗位,达到在毕业实习结束后,所有的工作岗位都进行一遍,这样就达到了所有学生的实习岗位与将来的工作岗位直接对接的目的。

针对实习过程纪律涣散,监管责任不明确和监管力度不够的问题,我院加强对实习的过程管理,形成学生自管、教师监管、师傅直管的三位一体的监管体系。由学院与施工单位的指导师傅签订监管协议,明确企业指导师傅的责任和义务,加强了师傅直管的力度。同时,教师要求学生每天写实习日记,定期回学校汇报实习的进度,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商议完成一篇实习报告,回学校进行毕业实习答辩,由教师对学生的实习进行考核。

3 结束语

实训基地建设和实践教学体系要以企业一线的需要为依据,以学生的就业发展为导向,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要在实践中改进,在改进中完善,不断推进教育教学的改革,从而达到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需要以及高等职业教育高水平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杨洋.高职实践教学的现状与对策[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2):74~77

[2]李鹏志,何素立,李新辉.构建高职实践教学新体系的探索[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1(2):68~69

上一篇:《网络音乐厅》教学反思下一篇:中国中央委员会和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