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实训室建筑工程技术论文

2022-04-27

虚拟实训室建筑工程技术论文 篇1:

基于“现代学徒制”的实训基地建设探讨

【摘要】“现代学徒制”背景下,高职院校通过与企业合作为基础,以培养企业所需的技能型人才为核心,以专业的课程理论知识为纽带,以校企互动以及教师、师傅的深入指导,形成了现阶段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与传统学徒制相比,其不仅传承了“边看、边干、边学”现场学习以及院校理论知识深入渗透等优势,而且实现了职业教育与就业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与就业相结合的目标,其是“现代学徒制”背景下校企深入合作、实现共赢的新型教学模式。而实训基地作为现代学徒制项目实践操作的重要场所,建设适合校企合作的实训基地就显得极为必要。对此,本文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相关工作经验,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例,对基于“现代学徒制”的实训基地建设进行了探讨,以供有关人员参考借鉴。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实训基地建设;建筑工程技术专业

与其他职业教育不同的是,现代学徒制有效改变了传统职业教学中理论脱离实践、教学脱离就业的现状,是现阶段人才培养的又一重大突破。“现代学徒制”背景下,实践教学的关键在于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及相关职业技能方面的培养,大大提升了学生职业技能水平与综合素质能力,而要想现代学徒制模式的更好实施,必须要建立完善的实训基地。对此,我校作为“现代学徒制”关键试点院校,结合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对实训基地建设进行了积极探索。

1、基于“现代学徒制”的建筑工程专业实训项目内容

高职院校主要以培养适应社会需求、技术能力较强的实践型人才为目标,尤其在现代学徒制背景下,高职院校积极与企业深度合作,使学生毕业就能立即上岗实现了就业的良好对接。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作为普通高职院校的一门土建施工类专业,在“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下,紧紧围绕以培养适应施工一线的技术人员为目标,构建了由平台课程、理论实践课以及师徒制实训项目所构成的现代学徒制专业课程体系,并将实训项目作为重要支撑,分别从专业基础能力、综合实务能力以及顶岗实践能力三个方面构建了学生职业技能培养计划。

首先,专业基础技能主要为识读建筑施工图、熟练應用CAD制图、施工现场测量、材料检测验收、实际操作(包括钢筋工、模板工、砌筑工等)等能力,并以师徒工作室为平台,在前两个学期通过“项目形式师徒制”重点进行专业基础能力培养;其次,综合实务技能主要为施工技术交底、施工质量检验、施组设计编制以及其他相关文件的编制等能力,此阶段主要以院校附近施工现场为实践平台,在第三、四学期通过“跟岗形式师徒制”进行综合实务能力的重点培养;另外,顶岗实践技能主要为施工技术实际运用、发现问题及处理问题、人际沟通交流以及团队协作等能力,在第五、六学期通过“顶岗形式师徒制”进行顶岗实践能力的重点培养。而在每一个阶段,所有这些职业能力的培养以及师徒制实训项目的实践,都需要有完善的实训基地作为支撑。

2、基于“现代学徒制”的建筑工程专业实训基地建设

“现代学徒制”模式下的建筑工程专业实训基地,其除了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外,还要以校企的深度合作为基础,强化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与职业能力的培养,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同时,其是“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支撑,是教学与生产有效对接的关键,在突出学生职业能力、技能水平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2.1基于“现代学徒制”的建筑工程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条件

在“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下,作为学生关键领路人的“老师师傅”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并且,其作为实训基地的坚实力量与后盾,提升实训基地师资队伍的建设水平直接关系着“现代学徒制”实训项目的成败。

2.1.1实训基地的师资队伍建设

首先,培养“双师型”骨干教师。严格遵循教师职业准入机制,提高专任教师准入门槛,实现从源头处把控好教师的整体素质水平。并构建健全的师资队伍培训进修制度,鼓励并出资帮助教师报考与职业相关的资格证书,制定周详的教师培训进修计划,使其能够紧紧把握市场前沿专业技术与教改动态。尤其要加大“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力度,新聘教师应具备不低于3年的建筑工程工作经历,且已取得工程师或执业资格证书,对有过超高层或大型建筑独立施工经验的技术人员考虑优先录用,同时,对于“现代学徒制”的实训指导老师每两年内应有不低于3个月的施工现场或专业技术实践应用经历。建立健全教师定期下企业和基地实践的制度体系,持续推进“双师型”骨干教师的培养力度,使其能够紧跟当前不断变化的新技术工艺、新材料设备的步伐,能够快速适应国家及行业新规范及图集的修订情况,并具备独立开发现代学徒制实训项目的素质与能力。其次,兼职师资力量的建设。从高职院校的合作企业聘请具有高技术水准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兼职师资队伍,构建兼职师资力量动态资源信息库。对新聘请的兼职教师应至少接受不低于一周的职业教育理论知识与教师职业规范培训,并结合每年职业教育改革新动态对兼职教师予以新理念的教育培训,提升兼职师资力量的教学能力,确保实训教学的成效与质量。促使合作企业的“老师师傅”能够更加高效、系统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传授给“徒弟”,确保“现代学徒制”实训项目的高效高质完成。

2.1.2校企共建模式的实训基地建设

首先,建设校内实训基地。以“教学、科研、技术”三位一体的省级高职实训基地为基础,于校内建设专业实训基地,使实训效果得到进一步提升,更好实现“师徒制”实训目标。同时,改变传统以硬件建设为主,仅能满足某一工种实训或多工种综合实训的现状,逐步提升至以软硬件建设为主,借鉴合作企业的运行模式引入实训基地,使实训基地实现全方位岗位技能实训。并且,应紧跟当前信息化建设趋势,加大信息化软件的投入,建设集“建筑技术、信息技术、行业资源”的建筑工程实训基地,从而有效满足当前“现代学徒制”实训项目与实践操作的需求。尤其是针对当前新兴的BIM技术,通过开设BIM虚拟施工实训项目,拓宽并提升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使学生能够学好用好BIM相关软件进行建筑工程的建模,并在校内外导师的共同指导下,学生亲自动手进行虚拟建造实训,使其能够熟练掌握建筑基本构建的建模,并了解进度规划、工程量统计等相关技术。其次,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在“教学、科研、服务、就业”的基础上,构建完善的高职院校与企业深度合作的平台,完善院校与合作企业双主体的人才培养机制,实现“政行校企”多方共赢的目标。建立健全的校外实训制度体系,例如学生实训制度、校企合作制度、学生合作就业制度等。并逐步建立完善的校外实训基地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为“现代学徒制”实训项目的开发,以及院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提供基础。

2.2基于“现代学徒制”的建筑工程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思路

围绕“以岗位实际开设课程、实践操作抓好教学、以企业需求建设基地”的思路,并结合现阶段“课堂+实训+企业”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以实际工程项目案例为载体,以实践施工实训为指引,将建筑工程技术课程的真实施工环境、实际施工内容以及施工管理模式引入专业实训基地,构建以培养人才、技能竞赛、开拓创新、专业培训、教学科研、技术服务为主的教学内容,以及开放共享的多功能校内建筑工程技术实训基地。从而大大加快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提高学生职业技能水平与实践操作能力,并进一步深化院校与企业的合作,提升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2.3基于“现代学徒制”的建筑工程专业实训基地建设举措

2.3.1将“专业基础技能”实训基地建成师徒工作室

良好的实践操作技能必须要以反复多次的项目训练为基础,对此,建筑工程技术实训基地的建设应重在实践,对学生应进行全天开放,使学生能够在实训基地通过充分的训练掌握专业基础技能。根据“现代学徒制”的实践教学模式,一个专业基础技能应建立对应的师徒工作室,主要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培训,个别还具备专项技能鉴定以及生产服务作用,主要教学与培训的形式是“师带徒、徒带徒”,通过“传、帮、带”的形式,使技能实训走向常态、师徒交流更加便捷。

为提高对学生“专项基础技能”培养的重视,确保“项目形式师徒制”得到有效落实,可结合“现代学徒制”的“五个一”模式,进行建筑工程技术专项基础技能实训基地的建设。对于所建设的每个专项基础技能实训基地,应严格依照职场标准化建设的要求实施建设,并集理论教学、职业培训、技能鉴定、生产服务等功能为一体,既能够当做专项技能实训场地,还能够作为师徒工作室、技能协会交流用地。师徒工作室主要实行师傅负责制,成绩突出的徒弟可申请加入相关技能协会,实行徒弟自治,师傅指导协会工作,工作室对学徒、协会会员以及建筑工程类专业的学生全天开放。通过专业基础技能实训基地举办诸如识读施工图、CAD制图等技能比拼大赛,加强培训并组织徒弟踊跃参加,通过技能大赛不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与操作能力,提高专项基础技能的实训成效及实效,使实训基地逐渐成为学生学习建筑工程技能的主课堂,使教师、师傅的才能得到充分施展,使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得到锻炼,毕业后能够快速适应岗位需求。

2.3.2将“综合实务技能”实训基地建于项目施工现场

无论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多么先进,与实际施工一线的施工规模与机械设备相比,仍存在很大的差异;并且,无论校内专业基础技能的师资力量与“双师型”队伍如何优越,相比实际施工现场的技术专家及操作能手,也存在一定差距。同时,由于建筑工程项目的体量大、周期长、隐蔽工程多以及不可移动等特点,使得无法在校内模拟建成与施工现场具有同等规模、工艺及结构的实训基地。因此,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综合实务技能通常以实际施工现场为实训基地,通过在校内学习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由施工现场师傅进行实践操作的指导,并结合专业岗位的技能要求,使学生在实际项目施工现场的实训基地通过真实上手操作,更快掌握建筑工程施工工艺流程、质量控制要点等内容。例如,钢筋工程属于建筑工程中的隐蔽性工程,也是建筑工程施工的重点与难点,对此,施工现场师傅可让学生亲力亲为,使其在进行真实实训操作时,通过亲身体验与实践,获得真实的工程施工体验,掌握钢筋工程的施工工艺、质量规范,切实把握钢筋工程中的难点,不仅提高了动手实践能力,而且大大提升了教学效果。

2.3.3将“顶岗实践技能”实训基地建于大型建筑企业

“顶岗实践技能”实训基地是学生获得真实就业体验,与职业岗位真实零距离接触、强化理论基础、形成职业技能、提升技能水平并全面提高综合素质的平台。在“现代学徒制”背景下,顶岗实践技能实训基地主要是与大型建筑企业深度合作为重点,建成实践型较强的顶岗实践技能实训基地,有效提高顶岗实习基地的教学水平。对此,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可选择具有较强合作基础的大型建筑施工企业,全面打造实践性与示范性的顶岗实训基地。通过与大型的建筑施工企业深度合作,与企业共同建成“现代学徒制”实训班,入学时,学生、院校、企业签订实习就业协议,对三方的责任与目标进行明确,并定向培养满足企业所需的具有实践操作能力的人才队伍。在顶岗实践学徒期,校外师傅每人固定几名学生,定向进行“学徒制岗位技能”的培训,并通过施工员、造价员、安全员以及质量员的岗位轮换、动态换岗、巩固培养,以有效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同时,融入人力资源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对完成顶岗实习的师徒进行考核评价,提高顶岗实训的成效。此外,还要加强对顶岗实训基地的教学建设,在实习企业建立顶岗实习交流室、教师工作室等,并组织带徒教师定期参加职业教学能力培训,针对带徒教学经验进行交流,针对学生实训中常见的问题进行答疑,为“现代学徒制”实训基地的建设提供坚实基础。

结语:

“现代学徒制”是高职院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校企合作双方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高教学水平,高职院校通过优越的师资力量、教学设施等教学资源,传授培养学生基础理论知识,实习企业发挥建筑工程专业特点、项目管理以及施工现场的生产实践优势,使学生获得真实实践经验。通过校内教师与校外师傅“双师”的联合教授,以及“现代学徒制”良好的实训基地资源,培养一大批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人才学生队伍,并通过实训基地形成校企深入对接,有效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吴长贵.基于现代学徒制下的高职实训基地建设探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8,(10):463.

[2]李燕,黄大庆,孙越鹏等.现代学徒制实训基地建设——以天津生物工程職业技术学院为例[J].现代职业教育,2018,(21):130.

[3]刘桂香.现代学徒制下高职实训基地管理模式改革的难点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7,(8):98-101.

作者:彭星星

虚拟实训室建筑工程技术论文 篇2:

建筑工业化与智能化背景下高水平专业建设探索

【摘 要】本文以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建工专业实训基地为例,论述建筑工业化与智能化背景下高水平专业建设途径,分析高水平实训基地建设的思路和目标,提出传统实训与信息化融合、将无人机与大数据技术应用于建筑工程测绘实训、装配式建筑流水线生产与机器人吊装实训、装配式建筑房屋机电化安装实训、与建筑企业合作建立BIM技术和开发中心、与大数据企业合作建立毕业实习管理平台等策略。

【关键词】建筑业  工业化  智能化  高水平专业  实训

一、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高水平特色建设背景

一是新时代对高水平高职专业建设提出了普遍性要求。在“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创新驱动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依靠高水平高职专业建设,推动高水平高等职业院校的形成和发展,提升高等职业教育水平和质量,培养大批具有工匠精神的高技能型人才,促进产业转型升级,这是国家和地区的长远发展目标和战略性要求。

二是建筑工业化与智能化对高水平高职专业建设提出了特殊性要求。《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纲要》明确提出了到2020年在建筑产业方面基本建成现代化技术体系,到 2025 年建成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建筑产业体系,最大限度地发挥建筑工业化和智能化的优势,促进建筑业的绿色环保和可持续性发展。建筑工业化、智能化和智慧城市要求以建筑业为平台,以电气自动化、自动控制为辅助技术,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和智能建筑,这与传统的建筑产业有明显的区别,需要更高和更复杂的技术与管理水平,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提出了特殊的建设要求。

三是专业建设有必要理顺原有的基础,为将来的升级发展提供清晰思路。以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例,2011年6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基地的申报与遴选中,成为自治区级唯一的高职类优势专业;2015年7月继续申报成为广西壮族自治区高等职业院校示范特色专业及实训基地。专业原有基础是其向更高水平发展的坚实基础。

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高水平特色建设总体思路

一是创新学校内部关于高水平专业建设的管理体制和机制。要成为高水平的职业院校,必须有高水平的专业,高水平专业的建设不但需要学校基层专业团队努力,同时需要学校为高水平专业建立预见性的顶层制度设计和有效的运行机制。

二是创新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与建筑行业企业最新标准和先进的国际职业标准对接,构建体现工学结合特色的课程体系,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三是深入强化校企合作。学校与建筑企业共同建设实训基地和创新教育实践平台,引导企业深度参与教学改革和育人过程。

四是建立高水平专业教学团队。挑选和培养高水平的优秀专业带头人,引领专业团队不断提升理论教学、实训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的水平与能力。

五是建立校企合作技术研发和服务中心。与行业企业协同创新发展,积极开展技术研发、工艺改进、产品升级、工程咨询等服务。

六是提高专业的国际化办学水平。积极开展国际化专业和特色课程建设,打造具有示范性的国际合作办学项目。

七是建设专业的标志性成果。在原有的专业成果基础上,以地方和全国的专业高标准为标杆,努力完善专业内涵和扩大专业影响,打造地方乃至全国品牌专业。

三、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训高水平建设思路与目标

(一)高水平实训基地建设思路

一是精心规划专业实训基地,与建筑企业合作建设集见习教学、学生实训、企业员工培训、科研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高标准、高水平、高质量的系列实训场所。

二是针对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职业素质和技能,为各实训室配备相应的先进设备、仪器、环境和实训师资。

三是辐射和服务同类院校和专业,为他们轮训实训教师和双师型教师,带领兄弟院校提高专业实训教学水平。

四是成为建筑企业训练员工职业技能的得力助手,帮助企业对员工进行岗位职业资格培训、考核和鉴定,也可帮助地方政府对乡镇富余劳动力实施技能培训和从业转移。

五是发挥实训基地先进仪器设备和优良师资的有利条件,为社会提供实用科学研究、新技术新工艺开发、技术咨询与服务等,充分展现专业实训基地的内涵与外延价值。

(二)高水平实训基地建设目标

1.总体目标。通过对专业实训基地的加大投入,大幅度改进专业实训条件,更加凸显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训基地在广西同类专业中的优势地位,从而使专业建设继续保持广西领先水平,争创全国同类专业一流水平。

2.具体目标。实训项目的目标与传统建筑业相对应,扩建专业实训大楼和新建专业实训大棚;与建筑工业化和智能化对应,新建无人机建筑工程测绘实训、机器人吊装演练模型实训、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流水线实训、三维仿真建筑施工实训、建筑BIM建模实训、建筑工程智能检测实训、工地毕业实习实训监测等项目。

3.与实训项目相关的目标。建立与实训项目密切相关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对专业课程建设进行相关改革,与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相互协调,建设校企合作的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立校企合作培训中心,建立校企建筑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四、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高水平特色实训与实习建设实践

(一)传统实训与信息化融合

在地方政府与学校大力支持下,近三年在实训大棚中建设了真实的建筑工程楼房项目,该项目涉及传统建筑的基坑、各种基坑支护、各种基础形式与钢筋、框架与剪力墙的钢筋结构、屋面形式与钢筋结构、其他附属建筑构件等,另外还单独建设了工程检测实训基地、钢结构实训室、砌筑实训场、钢筋绑扎实训场、模板支撑模拟制作实训室等。对这些传统的实训项目和场地全部进行信息化改造,先由相关专业课程教师对每个实训项目中的关键部位和详细实训步骤编写说明文本,然后由合作企业西安三好数字建筑有限公司制作二维码,將实训说明文本放在二维码中,学生可以用手机随时扫码,使用即时信息化手段方便地解答他们的各种疑问。另外,在西安三好数字建筑有限公司协作下建立了三维仿真建筑施工模拟实训机房,利用虚拟仿真技术,既可以生动展现施工场景,又可以训练学生利用仿真软件演练施工过程。

(二)将无人机与大数据技术应用于建筑工程测绘实训

建筑工程测绘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重要主干课程,该课程既要求学生对教材的理论知识有比较清晰的理解,又要求学会利用各种先进仪器进行测绘,不能出现差错。与当今测绘技术相适应,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前期购置了常规的水准仪、经纬仪、全站仪,近期购置了用于航空摄影测绘的无人机,同时采购用于测绘大数据处理的有关软件,整体提升了建筑工程的智能化测绘技术,培养学生全能型建筑测绘能力。

(三)装配式建筑流水线生产与机器人吊装实训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传统的课程主要是围绕现浇钢筋混凝土建筑结构开设的,近年来,国家与地方政府大力支持与推广钢筋混凝土装配式建筑,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政策与文件。为了适应这种建筑业升级改造的趋势,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与装配式建筑领域的品牌企业上海宝业建筑集团公司合作,建立了校内装配式建筑流水线工业化生产模型以及机器人吊装展示平台,为学生参观和了解工业化在装配式建筑领域的应用提供了便利。

(四)装配式建筑房屋机电化安装实训

除了让学生参观和了解工业化在装配式建筑领域的应用外,学校还与浙江太学建筑科技公司建立了校内装配式建筑构件机电化安装实训操作基地。该基地配置有真实的装配式剪力墙构件、装配式梁构件、装配式柱构件、装配式板构件、装配式楼梯构件、装配式阳台构件,同时配置与装配式构件安装有关的门式移动吊车以及零时支撑配件。通过机电控制键盘,利用门式移动吊车可以操作挂钩、构件提升、移动、下降、就位固定等安装工艺流程,学生分组实际操作,教师负责指导和安全管理,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实训水平。

(五)與建筑企业合作建立BIM技术应用开发中心

现代社会土木建筑工程已经由从前的体量小、建筑与结构简单变成体量庞大、建筑与结构复杂多变,原有的设计、绘图与施工软件已经难以满足当今建筑业的需求,建筑信息化与智能化软件成为必然选择。学校与广西建工集团第三建筑公司建立校内BIM技术开发应用中心,通过校企合作,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师生参与BIM项目,优化了专业技能。BIM简称建筑信息化模型,是采用三维虚拟仿真软件将大型复杂工程建模,在设计、施工、运营阶段建立建筑、结构、机电、暖通、给排水的三维仿真模型,从而缓解各专业之间的矛盾,避免碰撞,减少不必要的麻烦,缩短工期,降低造价。

(六)与大数据企业合作,建立毕业实习管理平台

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在校内理论学习和实训的时间约为2.3年,在校外企业进行毕业实习的时间约为0.7年,即“2.3+0.7”的教学模式。为了及时、准确跟踪和监督学生的毕业实习情况,克服以往的电话联系和不定期走访的不便之处,与大数据网络公司合作,实时监控实习过程。学院与广西越知网络股份有限公司、蘑菇丁网络股份有限公司搭建毕业实习管理平台,前者致力于打造广西乃至全国建筑行业云工地+商业大生态平台,自主研发的互联网产品“U建”为建筑企业、市场、学生实习搭建可闭环生态圈SAAS平台;后者依托专业的实习就业管理平台,提供高职院校实习就业一站式解决方案,以顶岗实习标准为基础设计的全流程化管理SAAS服务系统,搭建实习生、教师、企业三方互通桥梁。

(七)与实训及实习相关的其他改革与建设

实训实习与理论教学相互关联和相互促进,在进行上述与工业化、智能化相关的实训实习建设过程中,同时进行了以下改革与建设。

课程体系改革方面。以实训基地建设为契机,按照项目化教学要求编写专业课程教材6部;建设服务全区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7门开放性课程;推广学生专业技能比赛,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优化和新增11门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

课程网络化教学改革方面。与北京网络教学平台公司合作建立了混合课程教学平台,已经有8门专业主干课程采用混合教学模式,这些课程充分利用实训基地的有利条件,拍摄和制作课程教学素材,让教师与学生在线上和线下均能利用课程网络平台,将理论与实践较好地结合起来。

在师资队伍和工学结合改革方面。为了更好地搞好实训基地建设,通过外引内培,建成了一支素质优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创新校企深度融合机制,成立跨企业培训中心及建筑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利用基地先进的设备设施,为教师提供研发和服务的平台,发挥他们的技术优势和专业优势,提高了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参与企业科研项目的研究,与企业共同编制工法、质量管理,参与技术咨询服务等。

总之,高水平高职专业建设先要分析专业所处的时代背景,对该专业建设进行顶层总体思路与目标设计,然后对其进行支撑设计,实训建设的思路研究与具体实践是其中很重要的支撑条件。通过上述的思路改革与建设实践,实训基地建设已经取得了较大的成绩,该专业实训基地获得广西教育厅的优秀实训基地鉴定成果。

【参考文献】

[1]蒋心亚,夏冬.高水平骨干专业建设的战略推进及思考[J].宁夏大学学报,2018(5)

[2]吴常梅,钱靖宇.整合资产资源建设开放共享型实训基地[J].卫生职业教育,2019(3)

[3]田雪飞.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内涵与思路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18(9)

(责编 丁 梦)

作者:刘学军 姚琦

虚拟实训室建筑工程技术论文 篇3:

高职院校新型建筑工业化公共实训中心建设实践与探讨

[摘 要] 新型建筑工业化是我国建筑业的发展趋势,针对建筑工业化人才培养空缺、相应实训基地建设缓慢等问题,以2017年广东省高职教育公共实训中心建设项目——《建筑工业化公共实训中心》的建设实践为例,深入探讨建筑工业化公共实训中心建设的必要性、现状、存在问题,简述本案例建设情况。

[关 键 词] 新型建筑工业化;公共实训中心;现状

一、建筑工业化公共实训中心建设的必要性

2016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力争用10年左右的时间,使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30%。住房城乡建设部则根据《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纲要》,要求到2020年,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20%以上;到2025年,这一比例则要升至50%以上。

要大力发展建筑工业化,促进建筑业转型升级,人才是关键。目前企业普遍存在专业人才匮乏、现场施工能力较弱、人才培训未受到重视等问题,而培养建筑行业发展的新型高技术技能型人才正是建筑类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结合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专业对接产业、专业调整的灵活性等特征以及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办学模式的多样性,使高职院校将成为建筑工业化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而校内实训基地是专业技术技能训练和职业素养培养的主要场所,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早在2007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就发布了《关于开展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建设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对如何开展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加快培养高技能人才作出了重要部署。2017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的《“十三五”装配式建筑行动方案》明确提出:依托相关院校、骨干企业和公共实训基地,设置装配式建筑相关课程,建立若干装配式建筑人才教育培训基地。推动装配式建筑企业开展企校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新型建筑工业化快速发展阶段,开展相关岗位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十分重要,是保障工业化建筑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

二、建筑工业化公共实训中心建设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目前同类公共实训基地建设现状

目前,仅有少数建筑类高职院校开设有装配式技术、BIM技术、综合管廊技术等专业,较多兄弟院校偏向于在建筑施工技术专业下开设相应的方向。不论新专业还是新方向,均通过大量调研,在基于岗位职业能力分析重新构建课程体系、安排教学计划、进行课程设置、师资培训等方面均做了不少工作,有些院校已与相关企业合作建设了校外工业化实训基地,而基于校企合作建设的校内建筑工业化公共实训基地相对甚少。

目前还未见到集装配式建筑、综合管廊与铝模板等诸多技术于一体的高职院校校内工业化公共实训中心,较多的是政府指导建设的工业化公共实训中心,少数院校建设的同类实训中心功能单一。可查到相似的实训中心只有南通职业大学成立的南通市现代建筑业公共实训基地,该基地以该校BIM技术、预制装配式建筑结构、常规建筑结构和绿色建筑等四个专业为基础建立,通过政府购买实训成果等方式给予政策扶持和资金补助。

(二)存在问题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职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带动实训基地实践教学条件、運行机制、实训指导教师队伍和社会服务能力都有了长足进步,但随着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激增,对掌握新技术的人才需求尤为迫切,要求新进人员能够真正“零距离”上岗,需要引入真实的实际企业工业化建筑项目进行教学,这些真实企业项目的实施应用于教学,就需要实训基地的硬件环境和运行机制来保障。结合上述需求和大部分高职院校公共实训基地现有基础,还存在着以下不足。

1.重硬件轻内涵,“双师型”教师严重不足

随着各级政府对高职院校的投资逐渐增加,有些高职院校在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上呈现出重硬件投入、轻内涵发展的怪象,硬件建设不是以能够代表本行业技术应用发展主流趋势为导向,而是盲目追求高、精、尖,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真实的实训环境和设备,需要配备真实的建筑工业化训练项目;校企联合开发行之有效的实训课程资源库以及相应的实训考核评价体系;更需要名副其实的“双师型”教师。大多职业院校教师仅仅去企业镀金几个月拿一个称号而已,真正的双师素质教师严重缺乏,需要建立起合理的运行管理和共享机制。

2.校内实训基地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还需进一步深化

近年来很多建筑类高职院校通过多年与企业联合办学,依托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先后与多家企事业单位开展了联合办学,在相关企业建立了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但在校内实训基地,虽然企业在建设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企事业单位派专人和学校共同制定建设方案等,在后期教学运行过程中,却缺乏有效机制让企业不断投入,使教学项目与真实的项目有一定差距。

3.服务与共享意识薄弱

现代公共实训基地的功能,除了教育实训功能、培训功能、职业资格鉴定功能等常规功能外,还应强调开放性和共享性,要有生产服务功能、承办技能大赛功能、技术服务功能和应用技术推广功能。目前各实训基地的共享从根本上讲仍是一种被动共享,而不是各高职学院的主动分享,原因在于共享实训基地的建成及共享运行,其主要推手仍是政府政策支持,各高职院校并不愿意将自己优质的资源主动拿出来共享。

三、实训中心建设实践

本文基于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2017年广东省高职教育公共实训中心建设项目——《建筑工业化公共实训中心》项目的建设实践展开论述。

(一)中心概括

本建筑工业化公共实训中心定位为区域共享公共实训中心,由校企合作共建,建设三个实训环境真实的实训基地:装配式建筑、地下综合管廊和铝模板实训基地,加强实践教学共享资源库建设,建立开放共享运行机制,改革实践教学模式,建设实践教学指导教师队伍,达到集技术教学培训、技术技能竞赛、技术职业资格鉴定、技术研究开发、产品生产于一体的校企共建、开放共享、技术一流的公共实训中心。(中心构成如下图所示)

其功能定位为:本地区职业院校建筑类专业的实践教学基地;广东省及周边地区建筑企业职工培训基地;建筑工业化职业技能培训考核鉴定基地;建筑新技术开发应用与推广基地。

(二)实训基地硬件建设

1.装配式建筑实训基地建设

针对目前装配式建筑发展特点,依据国内相关最新规范与标准,建设集“教学、培训、实训”等功能于一体的两层装配式实体建筑,该装配式建筑采用装配整体式砼框架结构的预制体系,建筑面积为300~800平方米。上下两层均采用装配式结构,其中第一层节点浇筑,第二层可拆装示范操作。PC构件包括立柱、主梁、次梁、楼板、楼梯。框架柱采用套筒灌浆连接,主梁、次梁及楼板均为叠合构件,梁柱接头为现浇节点。实现安装全过程可操作,预留安装接口,可满足100人同时参加实训。

2.地下综合管廊实训基地建设

选取有代表性的市政综合管廊,按相关规范与标准,建造一段实体地下综合管廊,管廊断面由管线安装空间与检修通行空间组成,断面为矩形断面,断面尺寸3.6 m×3.6 m,该管廊建设总长度为20~30米,均保留好施工现场,以便实训使用。管廊内部管线及管沟需安装到位,做好附属工程设计,如防火分区,照明系统,监控报警系统,检查口、投料口及通风口,预留孔洞及预埋件的设置。

3.铝模板实训基地建设

从铝模板的计算、设计、支模、安装拼接、回收利用全过程进行实训,由我方出建筑结构、设计图纸,由资深铝模厂家按图设计配模安装了一间约60平方米一室一厅的样板房,建设有铝模板设计室、加工室、安装拼接支模、拆模场地、模板下一循环利用及回收利用场地。

(三)实训基地软件建设

在以上硬件建设基础上,着重开展五方面的配套软件建设,即实践教学共享资源库的建设、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公共实训中心管理和运行体制与机制建设、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功能等。

四、建筑工业化公共实训中心建设的思考

(一)虚实结合,引入虚拟仿真教学

在建筑工业化实训基地建设时,需要考虑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应用,加强虚拟仿真教学,利用VR和AR进行虚拟仿真实训,解决某些实训经费投入大、实训操作困难的实训项目。如建筑构配件工厂生产的仿真、某些在实训场无法实现现场安装操作等项目的仿真。

(二)融入BIM技术应用,助力建筑工业化

加强BIM技术在各项工业化新技术中的应用,采用BIM技术可以比较容易实现模块化设计和构件的零件化、标准化,在建筑工业化中的应用有天然的优势。建筑工业化的管理要求,与BIM技术所擅长的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不谋而合。工业化住宅建设过程中也有对BIM技术的实际需求,如住宅设计过程中的空间优化、减少错漏碰缺、深化设计需求、施工过程的优化和仿真、项目建设中的成本控制等。

(三)坚持校企联合建设,变“走出去”为“请进来”

把建筑企业的生产场所引入学校,以培养学生实践技能、提高就业竞争力为目的,建立“校中厂”,形成企业员工定期到校培训机制,提高中心利用率,实现与产业对接,极大提高校内实训教师教学水平。

(四)完善社会服务与公共共享功能

作为省级公共实训中心,其社会服务职能更为突出、意义更为重要。为完善其服务功能,可在这几个方面重点展开工作。首先,搭建技术推广服务平台,加快技术服务、成果转化步伐;其次,面向社会开放实训资源,建立开放共享运行机制;最后,中心进行市场化的运作模式,实現实训中心可持续发展。

(五)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教师与合作企业的资深专家及一线技术骨干共同开发契合建筑工业化发展现状的培训课程与实训体系;鼓励教师深入建筑企业挂职锻炼;实训中心要积极承担本地区建筑企业员工的工业化技术培训业务,并邀请企业一线技术能手担当培训导师,在企业员工培训的同时,进一步深化对实践教师队伍的培训,使教师的“双师素质”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张玲.建筑类高职建筑产业现代化教学改革探索[J].重庆建筑,2017(8):34-36.

[2]张亚英,杨欢欢,安泽.“装配式建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4):35-37.

[3]丁莉萍.论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关键要素[J].职教论坛,2014(25):50-54.

[4]曹玉平.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分析与研究[J].职教论坛,2015(36):83-87.

[5]宋朝晖,谈雪梅,丁华峰.常州高职教育园区公共实训基地的共享实践与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16(20):46-49.

[6]邓志勇.基于装配式建筑的新型工业化教学研究[J].教师,2017(2):68-69.

[7]雪见.BIM助力建筑工业化发展[J].中国建筑金属结构,2017(1):18.

作者:贾世平

上一篇:地基处理技术的建筑工程论文下一篇:企业内部控制与销售管理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