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山水优质教学设计

2024-04-24

桂林山水优质教学设计(精选8篇)

篇1:桂林山水优质教学设计

教师思考:

设计特色:自主赏析,开放式学习。

信息资料:

1、师生查阅有关西湖、泰山、香山、大海以及桂林山水和桂林其他方面的资料。

教学目的:

1、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促进学生的语言积累。

3、图文结合,自主赏析,培养学生初步的审美能力。

4、借助搜集的资料,进行开放式、创造性的学习,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及创新意识。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创设情境。

1、让学生展示搜集到的有关大海、西湖、泰山、香山等方面的资料。

2、播放桂林山水的录象片或投影片,引导学生按先局部后整体,先山水后其他的顺序观察。思考:桂林山水与上面的四处景观有什么水同之处?

(通过四处景观与桂林山水风光的比较,凸现桂林山水的特点,渲染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

3、引导学生畅谈观看后的感受。

(鼓励学生表达,利于发现学生对画面的观察能力水平,同时也使学生接受了一次言语表达的训练。)

二、朗读课文,自学字词。

(通过自学、小组交流的形式,为下文的学习作好铺垫。)

三、自主发现,自主赏析。

1、自读,寻找欣赏点,填写记录。

我最欣赏的(字、词、句、段、标点、其他)理由是。

(尊重学生语文学习的主人地位,必须解放他们。欣赏点是学生眼睛发现的文章精华,必须坚持以读为本,自读自找自赏析,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有阅读兴趣,才能形成个性的体验,才能达到积累语言,增强语感的.目的。)

2、交流、赏析、结合资料谈体会。

采用小组赏析或全班赏析的方法。让学生针对自己的欣赏点,畅所欲言,说出自己对课文有关内容的个性感受。赏析的办法可由学生自由选择。如

(1)感情诵读:联系上下文,感悟用词的准确,句段语言的优美。

(2)自问自答:如自己提出为什么桂林山水甲天下?然后自己解答。

(3)换、删、增词对比:如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去掉句中的真、啊或后半句的内容等,与原句比较,体会表达效果。

(整个环节意在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促进其阅读理解、语言表达、交流合作等多种能力的发展。)

四、朗读全文,升华情感。

在自主赏析的基础上,采用多种形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尝试背诵课文。

(通过诵读,进一步感受文章的语言美、情感美。)

第二课时

一、观看影片引入,回顾上节内容。

1、利用录象或投影片,展示桂林山水图,师生共同感情朗读全文,也可试着背下来。

2、回顾上节课学习内容,抓住桂林山水的整体特点。(水:奇秀险

山:静清绿)

二、汇报交流资料,教师吸收反馈。

引导学生互相交流课下搜集的的有关桂林山水和桂林其他方面的信息资料。

(汇报交流自己搜集资料的过程,实际是学生获得成功体验的过程,是交流交际的过程,同时也是教师吸收反馈信息的过程,教师可以从中发现教学的新的切入点,学生知识技能新的增长点,利于教学目的的新构建。)

三、提示学习建议,小组合作学习。

结合学生的资料情况以及学生的不同层次,教师可向学生提出如下学习建议,或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学习的主题。

1、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练习感情背诵。并试着说出你喜欢的理由或为什么这样读、背。

2、结合学习谈谈学习文中哪部分

篇2:桂林山水优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所期待得到的学生的学习结果,是整个教学设计中最重要的部分。结合新课改以后课程功能的转变以及教学要求的转变,教学目标应确定为三维目标,即:

1、知识与技能

主要描述期望从这节课中让学生获得哪些知识,掌握哪些技能。比如,(《桂林山水》)

2、过程与方法

主要学生了解学习某节课的过程以及分析问题的方法。比如,(《桂林山水》)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是对主体的一个升华,达到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以及做事情、学知识的良好的态度即可。(《桂林山水》)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指本节课主要讲授的内容是什么。

例如:有些人在教育教学的改革中标新立异,竟然建议在教学设计、教案中取消重点和难点的设置,以示“创新”。如果在教学设计、教案中,没有教学重点此栏目项,那么看教案的人就不会知道这节课到底要讲什么?还要从教案中自己去提炼。

建议:此栏目项必须保留,不可省略掉。

设置每一节课的教学重点要准确、书写清晰。教学重点有时常常与节的名称类同。撰写的本节课教学重点,往往是本节名称所含内容的个人解释性的语言。每个人对同一节课“节的名称”解释语言不尽相同。

设置每一节课的教学难点要根据教学的环境、学生的认知能力、理解能力、接受能力精心设计。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应该是(这些)学生在本节课中的难以理解和接受的地方。

对于不同的地区、学校教学环境和学生,教师在讲授同一节课的内容时,教案中设置的教学难点也会有所不同。同一个教师所教授的同一节课,在⑴班的课堂教学中,不是难点的地方,在⑻班就有可能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难点是在备课时,由教师根据对不同班级学生的了解,以及教学机房设施等条件而设置的。在授课时就有可能发现,课前设置的教学难点,在不同的班级中会有一些偏差,课后在教案的反思部分中需要调整改变,并要及时地总结经验和教训,提高自己在备课时,设置教学难点(重点、教学目标)的精度和准确度。

教学方法

注意:这个可以西安写出来,然后在进行教学过程设计中如果用到了某种方法,返回来进行补充即可。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注意:一定要有趣,要能体现出新课改的理念,即要有学生的参与。

2、讲授新课

注意:一般情况下,讲解新课时,如果是第一课时,讲解的内容一般包括生词和对课文的整体感知;第二课时,一般包括对课文的段落分析、重难点的突破以及主题的升华。

3、巩固练习

注意:精选练习内容,适当的分配分量、时间,切忌多多益善。

4、总结和布置作业

注意:总结时一定要引导学生主动总结,而不要直接告诉学生我们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布置作业要适中,要适当,而且一定要能体现出文章的重难点,即一定要有针对性。

板书设计

注意:板书设计很重要,而且板书设计不是对知识点的简单罗列,而是需要能够体现出文章的重难点,文中讲授的中心内容才可以。

很多考生认为板书不重要,一定要改掉这个错误的观点,并且在板书设计时要多认真想想,切忌对知识点的简单罗列。

教学反思

(该部分不用写具体内容,只需罗列在这里就可以了)

篇3:《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桂林山水》是人教课标版四年级下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以生动形象的笔触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 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写景佳作。文章开头引用名句“桂林山水甲天下”, 点明桂林是闻名遐迩、令人神往的游览胜地, 一个“甲”字高度概括了桂林山水的奇丽之景, 堪称天下第一, 此句为全文的总领。下文就围绕这一名句, 分别对漓江水的静、清、绿和桂林山的奇、秀、险两个方面作了具体描绘。文章最后以“舟行碧波上, 人在画中游”的诗句收尾, 既画龙点睛地概括全文, 又与首句“甲天下”遥相呼应。全文脉络清晰, 起承转合, 自然流畅, 给人以美的享受。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和低年级学生相比具有比较强的自行探究能力, 学生在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方面都有了较大的提高, 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与动手操作的能力。他们喜欢在自己的探索中获取知识, 喜欢在玩中学, 喜欢在做中学, 喜欢在想中学, 喜欢在用中学。对周边的事物有着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愿望, 对学习方式的要求上也更加多样化, 因此, 针对笔者所在学校的学生全部生活在农村, 广阔的乡村山水, 给了这些学生对大自然最朴素、最丰富的情感, 因此, 对自然景色, 他们有着更敏锐的触角。因此, 笔者过网络资源的有效利用会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这篇课文的兴趣, 因此, 教学中适合从创境激趣入手, 反复阅读领悟, 方法分析跟进、练笔升华的方式进行。

三、教学目标

(1) 学会“澜、暇”等8个生字;理解“波澜壮阔、无暇”等18个词语的意思。

(2) 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感受作者优美的写作语言, 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景, 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美的情感。

(3) 通过分析课文, 了解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4) 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

四、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课文2、3自然段, 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 感受桂林山水独特的美是本文的教学重点。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 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是教学的难点。

五、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

以“观察、对比、领悟、模仿”为指导, 充分运用直观教学法、阅读体会法、合作学习法、讨论法、对比法、举一反三法等教学方法, 通过多媒体手段的直观运用, 让学生在欣赏桂林风光图片、观察景色变化、反复阅读课文, 进行图片与文字对比后, 让学生感受作者的写作语言美, 从而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去描写所见景物。

六、课时设计

为了不打破课文的整体意境, 笔者将两课时安排在一起上。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学会生字, 理解部分词语和课文的意思。分析课文, 理解课文作者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

七、教具及课前准备

有关桂林山水的风景视频和图片课件。

八、教学过程

(一) 创创设设情景, 感知桂林的美

师:同学们, 在上节课, 我们的“神龙号”旅行列车穿越时光隧道, 与李白、刘禹锡、白居易共同体会了敬亭山、洞庭湖、江南的美景。今天, 我们的“神龙号”旅行列车将再次穿越时光隧道回到现代, 与陈淼一起饱览桂林山水。咱们现在就出发…… (播放桂林风光诵读资料片)

[板书:桂林山水]

(设计意图:导游式的语言, 让学生有亲切感。旅行式的视频资料再现, 给了学生形象直观的感受, 也调动起学生的多种感官, 激发学习兴趣, 培养观察和思考的能力。)

师:现在咱们就进行“一比高低”这个小游戏, 谁能用自己的语言畅谈一下你去桂林旅行的感受?

生:桂林的山美、水美。水特别清, 山特别奇。在桂林旅行, 就像在画里行走。所以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说法。美不胜收, 大饱眼福……

(设计意图:让学生以小游戏的形式学习, 活跃学生思维, 拓展学生思路。)

(二) 阅阅读读课课文文, 领悟桂林山水的美

师:刚才同学们都说得很好。那作者是从什么样的视角, 用了哪些语言去描写他去桂林旅行的所见所闻呢?让我们一起来阅读课文。在阅读过程中, 老师要提几点要求。

(1) 读通课文, 圈画自学生字、词。

(2) 试着找一找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桂林的山有什么特点?

(3) 课文可分几个部分?

(4) 组内课文朗读交流, 看谁读得最好。

(设计意图:通过提要求, 让学生可以带着兴趣和悬念学习, 带着问题和思考阅读, 既有利于引发学生的思考, 也有利于增进学习小组内部的交流。)

(三) 分析课文分析课文, 品味桂林山水的美

11.品味桂林的水美

师:哪个小组能推荐一名读得最好的同学, 给同学们读一下课文。

学生朗读课文。

师:通过阅读课文, 同学们解决了生字、词的问题。现在谁能说一说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

生:漓江的水静、清、绿。

[板书:水——静、清、绿]

师:谁能给大家读一下描写水静的句子?

生:漓江的水真静啊, 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师:下面再找出描写水清和绿的句子。

生:漓江的水真清啊, 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 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师:作者在描写水的静、清、绿的时候, 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举例子说明一下。

生:写水静时, 用了夸张的写作手法, 说水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写水绿的时候, 用了比喻的写作手法, 说水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师:说得很好。现在给大家3分钟时间, 仿照“真静啊, 静得……;真清啊, 清得……;真绿啊, 绿得……”的句式造句。

学生造句练习。

师:谁能把描写漓江美的段落给大家朗读一下呢?

学生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师:老师有一个问题, 作者既然写漓江的水, 为什么在第二自然段的开头要写大海和西湖呢?为什么不直接写漓江的水呢?谁能告诉老师?

生:这是一种对比的写作手法, 写大海和西湖是为了通过对比, 更突出漓江的美。

师:通过作者对水的描写, 同学们还能说出哪些描写水的成语。

生:水平如镜、波光粼粼等。

(设计意图:通过步步设疑, 让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思考。)

22.品味桂林的山美

师:现在谁能说说桂林的山有什么特点?

生:桂林的山是奇、秀、险。

[板书:山——奇、秀、险]

师:请同学们找出写桂林的山奇、秀、险的词语。

生:拔地而起, 各不相连, 奇峰罗列, 形态万千, 色彩明丽, 倒映水中, 危峰兀立, 怪石嶙峋。

师:下面同学们查找一下这些词语的词义。

学生解释词语。

师:现在咱们看一下, 与这些词语相关的图片。再深刻理解一下这些词语的准确词义。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与文字对比, 让学生进一步体验作者的语言美。)

师:请同学们拿出课堂练习本, 尝试着用这些词语造句, 3分钟后, 老师找同学与大家分享。

学生造句分享。

师:作者在写桂林的山时, 又用了哪些写作手法呢?

生:有对比, 先写泰山、香山, 后写桂林的山, 进行对比, 突出桂林的山。有比喻, 比喻桂林的山像什么像什么, 用了五个像, 还用了一个好像。

师:说得很好。现在咱们再回顾一下桂林的山, 看一下作者的描写是否准确, 并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作者的观察能力。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课文与图片的对比, 进一步了解作者的观察能力, 也学习对事物的仔细观察习惯。)

师:谁能给大家朗读一下描写桂林山美的段落呢?

学生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师:在第三自然段开头写泰山和香山, 后写桂林的山的写作手法, 与第二自然段中开头写大海和西湖, 后写漓江的写作手法相同, 刚才同学们已经说出来了。希望大家记住这样的一种写作手法, 尝试着在今后的写作中进行应用。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练习、朗读, 让学生再次体验作者的语言美和桂林的山美。)

33.品味桂林的整体美

师:通过前面的分析, 现在同学们想想这篇文章应该分几部分?分别写了什么?

生:分三部分。开头总写“桂林山水甲天下。”中间分写了桂林的山和水。结尾写到“舟行碧波上, 人在画中游。”

师:同学把课文分析得很透, 那么, 现在老师想问一下, 桂林山水甲天下中的“甲”是什么意思呢?

生:天下第一的意思, 作者认为桂林的山水是天下最美的。

师:结尾写到“舟行碧波上, 人在画中游。”这种描写给人以什么样的感受呢?

生:引人联想, 给人以美好的遐想。

师:那么, 同学们能用你自己的语言去描写一下你学习完《桂林山水》这篇课文的整体感受吗?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赞美桂林, 不仅加深了学生的理解和体验, 让学生有所感悟, 受到情感的熏陶, 更是在组织表达情感的语言中探究到了文字之美。)

(四) 品品味味朗朗读读, 升华情感

师:桂林山水是一幅奇丽的画卷, 是一首抒情的歌曲, 是一段旖旎的诗篇, 是一处温柔的仙境, 让我们一起再次诵读课文 (老师朗诵, 并配以画面展示) 。

(设计意图:深化主题, 升华情感。)

(五) 自自主主质质疑疑, 拓展延伸

(1) 学了课文, 你还有什么问题?

(2) 离我们学校最近的向阳山森林公园, 学校带领同学们都去了, 现在同学们就回忆一下看过的景色, 用生动的语言描述。

(3) 小组交流, 然后小组代表汇报组内还未解决的问题, 并全班讨论交流。

(设计意图:将语文学习和身边生活紧密联系, 使学生“得法于课内, 得益于课外”, 使学生的探究得以扩展。)

九、板书设计

摘要:《桂林山水》是人教课标版四年级下册的一篇写景佳作, 课文通过形象生动的笔触对桂林的风景进行细致地描写, 文思流畅, 意境优美。针对《桂林山水》这篇精读课文进行教学设计, 充分运用直观教学法、阅读体会法、合作学习法、讨论法、对比法、举一反三法等教学方法, 通过多媒体手段的直观运用, 帮助学生进行字词和文意的理解, 并学习课文中对事物和景物的描写方法。

篇4:《桂林山水》教学实录及评析

生(齐读):桂林山水。

师:好,下面伸出你的右手来,跟老师一起写课题。板书:桂林山水。

师:同学们,知道要讲这篇课文,我昨天晚上读了好几遍,越读越有滋味。今天特别想在这儿读给同学们听听,看看你们听后有什么感受,好吗?

师范读课

师:同学们,你们想不想也读读课文啊?你们自己也来放声自由朗读,注意把课文中的生字读准确,难读的句子要多读几遍。

生自由朗读课文。

师:课文读完了,课文中的生字你们都能读准确吗?

师出示词语“波澜壮阔”“无瑕的翡翠”并请学生读。

生:波澜壮阔

师:我想问问你,读这个词的时候,你眼前仿佛看见了什么情景?

生:我眼前仿佛看见了非常雄伟的山,非常广阔的海。

师:这么壮阔的景象,是吗?把这种壮阔带到词里,再读。

生:波澜壮阔。

师:课文中是用它形容波澜壮阔的大海,那你好像又看见了什么?你们看看那个“澜”字,它是大波浪的意思,想想“波澜壮阔” ,在你的眼前仿佛看见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见了无边的大海。

师:还看到了海上……

生:还看到了海上滚的 波涛。

师:一个字仿佛让我们看到了这样的景象,带着这种感受,再来读读这个词。

生(齐读):波澜壮阔。

〔点评〕教师抓住“波澜壮阔”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广阔无边的大海,适时地抓住生字“澜”的理解,将想象的内容更加具体化。教师善于抓住关键字词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在朗读中体悟并想象。

师:看那个“澜”字,这是我们本课要写的一个字,三点水加一个“夜色阑珊”的“阑”字,怎样才能把这个字写好呢?

生1:右边的门字框要写得宽一些,中间就可以写得下了。

师:要做到左窄右宽。

生2:门字框上面与下面基本上要一样宽,这样写出来的字才对称美观。

师:里面的“阑”字笔画比较多,要注意它的末笔变成了一个点。谁愿意到黑板上写写这个字?

生上台书写。

师:请其他同学在生字栏的旁边,把这个字工工整整地写一遍。写好后,对照生字看看自己写对了没有。

师:我们来看看黑板上这位同学写对了没有。写对了。谁给她提提意见,怎么写就更美观了?

生:我认为,她的门字框右边有些写得靠上了,如果把门字框往下拉一点,里面写得瘦一些,就更漂亮了。

师:接受这位同学的建议,回去再好好练练,把它写得漂亮一些。

〔点评〕写字指导充分尊重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怎样才能把这个字写好呢?”、”谁愿意到黑板上写写这个字?”、”对照生字看看自己写对了没有。”、”谁给她提提意见,怎么写就更美观了?”、”接受这位同学的建议,回去再好好练练。”教师的评价和点拨均站在学生的角度,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人。同时,教师在学生容易写错的地方加以提醒,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师(指“无瑕的翡翠” ):我们来看看下面这个词,谁来读?

生:无瑕的翡翠。

师:读得准不准?跟她一起读。

生(齐读):无瑕的翡翠。

师(出示一张翡翠实物照片):我们来看看,要是翡翠一点杂质都没有,可以把这样的翡翠称为是……

生(齐答):无瑕的翡翠。

师:你们注意了吗?“瑕”字是什么部首?

生:王字旁

师:在古时候用上这个偏旁的时候,它大多和玉有关。《三国演义》里周瑜的“瑜”就是王字旁,它就表示是美玉的意思。你们看,用王字旁就表示与玉有关,把它换成日字旁就表示与什么有关了?

生:那个字是“假日”的“假”。

师:“假日”的“假”是什么偏旁啊?我们放假了,你是小学生,什么旁?

生:单人旁。

师:对,单人旁。

生:把它换成日字旁应该是“闲暇”的“暇”。

师:对了,与时间有关,是不是?

〔点评〕 “无瑕的翡翠”的理解,从实物照片的直观感受,到对“瑕”字的拓展练习,教师抓住字词教学不放松,教得扎实。

师:你们发现了这两个字在课文中都是形容水的,再看看在课文的哪个自然段?谁来读一读?请你来读,其他同学想一想这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生读第二自然段。 师提醒不要读断句,不要加字,读准确字词。

师:这一段写了什么?

生:写了桂林的水。

师:确切地说,是写桂林……

生:桂林漓江的水。

师出示一组词:峰峦雄伟骆驼危峰兀立

师:我们再来看看这组词,第一个词谁来读?

生:峰峦雄伟。

生(齐读):峰峦雄伟。

师:在课文中,它形容的是泰山。泰山是五岳之首,它是东岳。你们还知道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吗?

师:自古以来泰山天下雄。读出它的雄壮来,谁来读?

生:峰峦雄伟。

师:这山好像矮了点。

生:峰峦雄伟。

师:多高大的山啊!

师范读:峰峦雄伟。

生(齐读):峰峦雄伟。

生:骆驼。

生(齐读):骆驼。

生:危峰兀立

师:形容山很险,危峰兀立。

生:危峰兀立。

师:读出了山的险,一起读。

生(齐读):危峰兀立。

师:刚才那两个词都是形容水的,你们发现这三个词都是形容什么的?

生:都是形容山的。

师:文中哪个自然段又写了山?谁来读一读?

生读第三自然段。

师:读得真好!这个自然段中还有一些描写山的词语,找出来读一读。

生1:怪石嶙峋。

生2:奇峰罗列。

生3:形态万千。

生4:拔地而起。

生5:屏障、竹笋。

师:这两个词都是同“骆驼”一样,打了个比方。

生6:各不相连。

生7:老人、巨象。

师:这两个词也是打比方形容山的。

师:课文中还有两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生:写了我们坐着木船在漓江上观赏桂林的水。

师:被称作是……

生:甲天下的桂林山水。

师:什么是甲天下?

生:在以前“甲”是第一的意思,“桂林山水甲天下”就是桂林山水天下第一。

师:这里的山水、这里的景色是……

生(齐答):天下第一。

师板书:甲天下。

师:最后一段谁来读?

生读最后一段。

师:这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生:这个自然段总体写了桂林的山和水,写了山围绕着水,水倒映着山,像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

师:是啊,像是走进了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

师板书:画卷。

师:我们读了好几遍课文了,如果请你用一句话概括这篇课文,你会用哪句话?

生1:我会用开头第一句话“桂林山水甲天下”。

生2:我会用课文最后一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师:桂林山水,这山这水构成了一幅甲天下的山水画卷,如果走进这样的画卷中,会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呢?接下来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让我们去欣赏桂林山水。静静地想,默默地读。使你产生感受的词或句子,用笔划出来,也可以把你的感受用简练的语言在相关的语句旁作上批注。

生默读第二自然段。

师:如果划好了,可以向周围的同学读一读你的句子,说一说你的感受。

师: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谁来说说你有什么感受?

生:我把“从未见过”划下来了,因为这个人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说明他的游历还是很丰富的,但他却从未见过漓江这样的水,说明漓江这样的水举世无双。

师:这个词用得真好。他从这里一个“从未”感受到了作者赞叹、惊讶,把这种感受送回到这句话中读一读。

生读。

师:我看见过……,齐。

生齐读第二自然段。

师:还有什么不一样的感受?

生:我划出了“才”字,从“才”让你感受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就是漓江的水非常地静,船桨激起的微波才能让你感到船在前进。

师:一个“才”让你感受到这种静,静得仿佛让我们都陶醉在其中了。看到这个微波才感受到了它的移动。好,还有吗?

生:我划下来的是“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当然它也联系到上下文,如果这个水不静,像长江里那种江水滚滚,怎么能看见江底的沙石呢?江底的沙石在阳光的照耀下,发出了淡绿色的光。

〔点评〕教师在引导学生品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时,不仅指导学生默读勾画还让学生写上批注。引导学生运用恰当的学习方法读书体会,这是提高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读书交流,进一步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

师:他眼前仿佛出现了这样美丽的画面。孩子们,这水是这样的美妙。刚才你们产生这样丰富感受的语句,如果连在一起就仿佛是一首有节奏有韵律的诗。

师出示:

我看见过

波澜壮阔的大海,

玩赏过

水平如镜的西湖

从没看见过

漓江这样的水

漓江的水真静啊

静得

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真清啊

清得

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漓江的水真绿啊

绿得

仿佛那是一块

无瑕的翡翠

船桨激起的微波

扩散出一道道水纹

才让你感觉到

船在前进

岸在后移

师:课下同学们可以把它读一读,感受一下这篇文章,这充满韵律、充满节奏的诗的味道。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总评:王传贤老师在短短的30分钟教学时间内引导学生走进《桂林山水》优美的情境之中学习语文给听课者留下深刻印象。他根据文章特点,抓住关键的字词句,引导学生在读中揣摩、品味语言;他在高年段教学中仍能适时地抓住写字教学不放松。王传贤老师的教学非常扎实,值得青年教师学习。王老师还通过自己的范读和适度的讲解、学生的想象及交流、引读改变的小诗等手段引领学生进入文本所展示的情境中,学生学得生动。

(杨昱婷,山东省文登市试验小学教师

篇5:《桂林山水》的优质教学设计

(过了一会儿)

生1:老师,我画一幅桂林山水的画给你看看,看我画出了桂林山水的`特点没有,你就知道我学懂了没有。

师:好注意!可你一个人不能代表全班啊。

生2:老师,你提问吧!不就知道我们学懂了没有?

师:可我想知道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呀,干脆你们相互检查提问,相互检查检查,我再抽查一下。要是能有更好的主意就好了,谁有?

生3:老师,我能背给你听吗?

师:嗯,用背诵的方法来证明你已学懂了,好!

生4:老师,你能不能给我们介绍一下桂林的其他知识呢?

师:这个老师能满足你们,呆会儿你们说说需要哪方面的知识吧!若老师不能解答的知识下课了,老师和你们就去查资料,好不好?

生5:老师,我可不可以根据课文内容给编个故事给大家听听呢?

师:嗯,好主意!我们不是都特别喜欢听故事吗?真不错!

生6:老师,我们说了这么多,时间都过去了,你得拿个主意呀!

师:这个同学倒是提醒了我。这样吧:你们就用你们自己喜欢的方式先作作准备吧,到时我们再在班上一汇报,问题不就全解决了?

(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再学习。)

二十分钟后。

师:谁先来汇报?

生1:我来。他飞快走上讲台,举起了他的画。

师:你给大家介绍一下你都画了些什么好吗?

(生1介绍略)

师:我们来评评他的画,好不好?

(学生评析)

生2:我来有感情地背诵课文吧!

(师提议愿意一起背的学生齐背。学生背诵课文)

……

师:老师还发觉了有一个学生在写导游词呢?是谁呢?我们让他来为大家做个导游,带领我们去游玩一下桂林山水,好吗?大家掌声欢迎!

生3:老师,我很乐意做导游,可你们都坐着没动呀。我想找几个伙伴演游客,演给大家看看行吗?

师:你的想法真好。就依你吧!

(学生组织表演并表演)

师:有谁来给他们的表演提提建议?

(学生述说意见)

师:老师还发觉一个少数民族作曲家在写歌词,我问他:你准备用什么方法呀?他告诉我他要为大家唱山歌。你们想听吗?

(下课铃响了)

生:老师,我们上一节长课吧!

师:老师也想上一节长课呢!大家同意吗?

(课堂教学继续进行,唱山歌开始。)

师:听了他的山歌,你们想说点什么吗?

(学生谈看法)

这时有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想到了一首词,我能念给大家听听吗?

(学生背诵《忆江南》)

师:听了这个同学的词呀,老师突然有了一个主意:想请大家仿造《忆江南》,为桂林山水填个词,好不好?

当学生们交上来他们填的词时,我露出了微笑了。

师:同学们,你们看老师老师笑了,这说明了什么呢?

生:老师一定对我们的自学感到满意了吧!

篇6:《桂林山水》优质教案

1、通过自主学习,认识生字、新词。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4、了解作者语言表达特点。学习作者用对比的方法来描写景物。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桂林山水独特的美。

教学难点:领悟作者语言表达特点。

教学准备:桂林山水的有关图片。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去过哪些地方去游览?你最喜欢哪里的美丽景色?(生回答)是啊,美的景色能给人以美的享受,今天,老师要和你们一起去观赏桂林山水,去领略它独特的美。坐稳你们的小船,我们出发了。(板书课题)

二、范读课文

1、听完老师朗读课文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2、小结,并引读第一节。怪不得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板书:甲天下)

三、自读课文

1、读准字音,认读课文后面的生字宝宝。

2、借助工具书理解课文后面不理解的词语。

3、你认为桂林的哪是最美的?用直线画出相应的句子。

四、精读课文

1、认读生字

2、回答问题:

1)、你认为桂林的哪是最美的?

2)、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桂林的山美(或水美)?(学生可能会回答善美或者是水美。)我相机指导学生欣赏课文内容。

3)、从这些语句中可以看出漓江的水的什么特点?(板书:静清绿)

4)、指导朗读:要读出惊讶,惊叹的语气。

5)、范读,学生练读,指名有感情读。

3、欣赏美景(漓江的水的图片)

五、总结学法

1、说一说我们在欣赏桂林水的方法是什么?

1)、找出相应的语句。

2)、总结桂林水的什么特点?

3)、有感情的练读课文。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5)、欣赏桂林的水。我们用同样的方法去欣赏桂林的山。

六、自学课文

七、教师检查学习效果

1、配合板书

山:奇秀险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欣赏桂林的山

八、学习对比的方法。

师:在这篇课文中作者向我们介绍了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的美丽景色,但课文却又向我们介绍了大海、西湖、泰山和香山呢?(学习作者用对比的方法突出桂林山水的美,桂林山水的与众不同。)

九、欣赏美景(欣赏图片)

师生边欣赏山水边读课文:‘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现在你理解了这句诗的意思了吗?进而指出桂林山水美如画。

十、总结学法

1、桂林山水的景色是美的,你最想对桂林山水说些什么?

2、作者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写出桂林山水甲天下,我们在写景的作文中也要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来描写景物,使我们看到的景物能够体现在我们的笔下。

篇7: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诸城市辛兴镇辛兴小学

林增秀

一、学习目标:

1.通过读、理解欣赏文句的语言美。

2.通过电视、幻灯、录像,欣赏多媒体提供的画面感受大自然的景色美。

3.通过读、品味精美佳句,想象文句创设的情景美,并运用观景移情法领略大自然的美景。

4.体会山水合一的自然美,情景相融的美妙境地。能用“赞叹——描述”来抒发热爱自然美景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理解、体会漓江水“静、清、绿”和桂林山“奇、秀、险”的特点。通过读和观景移情法,感受多媒体信息以及语言提供的想象情景,让学生尽情地品味桂林山水的美丽景色。

三、教学过程:

(一)放桂林山水的图片。看图,激发学生对自然美景的向望。导入新课

1.启发谈话:你从录像中看看那里的景色和别处有什么不同? 2.你看了这些录像能否赞一赞你眼前看到的桂林山水美景?

(二)、学习新课

1、理解第一段,随文入景。

(1).激发谈话:你们想去桂林游玩吗?为什么?课文的作者为什么去桂林游玩呢?课文的第一小段告诉了我们。请找出来。——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2).先理解“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天下第一),再理解这个句子,用自己的话说说?(人们都这么说,桂林的山水风景是天 下第一美的,我也禁不住来观赏观赏。)

(3).读第一段。进一步启发谈话:人们都说桂林的山水甲天下,真是这样吗?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我们也随作者乘着木船沿着漓江,一起去观赏桂林的山水吧!

2、理解第二段,依图学文,读文披情。

(1).桂林的山水天下闻名,看了下面的几幅图景,你觉得这里的景色如何?

(2).桂林的山水这么美,就让我们划着船桨去观赏这里的美景吧!

(3).我们和作者一同乘坐在木船上,首先,最吸引我们的是什么地方景色?(是眼前的“水”把作者吸引住了。)

(4).先看图,再读第二段,看看漓江的水怎样美,主要的特点是什么?(大家读书时要学会抓住主要的意思,用“△”画出桂林“水”特点的词语)

(5).学生汇报:找出漓江水的三个特点:静、清、绿。(6).老师出示带点的几个词进行比较,说说哪个词让人感到漓江的水是那么美,作者是赞不绝口,禁不住脱口而出的? A漓江的水真静啊!B漓江的水好静啊!C漓江的水很静啊!

以上几句中的“真”“好”“很”哪个好?“真”程度更深。“真”字还可以怎样说——非常非常,多么。

(7).读好“真”,应读重点,声调要稍提高。反复品读:漓江的水真静啊!作者看到这么清静的水,赞不绝口,接着,描写出漓江的水静得如何。我们把作者用的这种方法叫做“赞赏——描述”。

(三)进一步体会重点词句,朗读指导,读出你在游玩时所见美景的喜悦心情。1.读,体会重点词句:真静啊,是说的水怎么样——还可以怎样说出这层意思,这层感受?(漓江的水很静很静,漓江的水是多么地静啊„„)

2.让学生仿照词语重叠的方法说出对赞美漓江水的感受:真清啊,真绿啊„„

3.老师朗读示范学生试读: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念轻声,稍拖长声音,然后把声音压平;“清”字先向上扬一点,再轻轻拖一下;绿,是很美的,同学们试着念出美的意思来。

4.师生或男女学生互为引读,读出很惊喜的感情。如:师——漓江的水真静啊!生——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5.在读与体会重点句子中相机理解“无瑕的翡翠”等词的含义。

(四)进行创造性联想的训练。这么美的景色,你怎样“观赏”呢?

1.出示“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读后理出:“赞赏——描述”。

2.谈话创设情景:你看到漓江的水这么“静”这么“清”这么“绿”,你站在木船上,停下手中木桨,你想干什么?(启发:望着这清凌凌的碧绿的江水,我真想——(用双手掬成一个勺子;跳下水中;用双手掬水洗一洗脸)你会有怎样的感觉呢? 老师出示:漓江的水真()啊!()得„„

▲拟定学生1:我把一掬水泼在脸上,漓江的水真凉爽啊!凉爽得让你感受到脸上放了冰琪琳。

▲拟定学生2:漓江的水真明净啊!明净得像„„

▲拟定学生3:我摇着双桨,那“泼——泼——”的水声真好听„„ 3.图象创设情景:出示“象山图”请注意观察,你们看看,这头“象”把长长的鼻子伸进了清凌凌的水中,这头“象”会想什么,说什么呢? ▲拟定学生1:看着清凌凌的江水,我真想喝啊!„„ ▲拟定学生2:漓江的水真甜啊„„让你感受到像吃了西瓜那样舒服。

(五)进一步体会漓江水的特点。小结:你刚才随作者到了漓江,你是欣赏了,还是观赏,或玩赏了漓江的水?为什么?

(六)先小结文上的学习方法,再理解第三段,体会桂林的山的特点。

1.想一想,刚才我们是怎样玩赏漓江的水的美景的?(先看图,进入佳景;读文句,品味佳景;后想象,玩赏佳景。小结后老师板书。)

2.准备怎样游玩桂林的山水?

3.老师出示描绘桂林山的图景。再用一个句子赞一赞图描绘的桂林的山。

4.将桂林的山的三个特点画出,老师出示描写桂林山的三个特点的词语:真奇啊,真秀啊,真险啊。还可以怎样说,说出这种感受。仿照刚才读“静”“清”“绿”的方法,怎样读,读出很“奇”、很“秀”、很“险”的感受来。(奇,先把声调提稍高,随后读得轻而平;秀,可读得平稳一点,重音停顿稍久一点;险,先要提高声调读得稍短促。)

5.按“赞赏——描述”引读。采用多种形式,读出你对桂林山的喜爱之情。

6.创设情景,玩赏佳景。

(1)看图说“奇”:先出示一幅象山图,你看,一头巨大的象来到江边,它在干什么,请用“赞赏——描述”想象佳景。▲拟定学生1:桂林的象山真奇啊,它来到江边,津津有味地喝着甜美的江水。

(2)再出示一幅骆驼山图,你看,这头巨大的骆驼蹲在山上,在四 面张望,它在看什么?(3)你看到这么神奇的山,你会怎样做,怎样“玩赏”?老师启发后,说一说:

(4)你能否拿出你的照相机,拍下这一幅幅精美的画卷;你是否拿出你的录象机,拍下这连绵不断的画卷。

(5)老师出示一幅图:一座高耸直立的山峰,你正站在山脚下,有什么感觉?

▲拟定学生1:桂林的山真险啊,好象就要倒下„„

▲拟定学生2:桂林的山真高啊,好象一支巨大的笔,直插云霄„„

(6)老师出示“形态万千”、“奇峰罗列”、“怪石嶙峋”请拿出你们的画板来吧?选一个画出来,带回去作个纪念。

(七)学习第四段。

1.个别读,想一想,在第四段中,哪句是总结桂林山水美景的。为什么说这段是总结段呢?

2.出示图,理解:“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影着这样的山”这样的山,指什么样的山,这样的水是怎么样的水?回忆上一节课讲的内容。

3.再进一步启发:不但是那么“奇”、“秀”“险”的山,你再仔细看看,山中还有什么——云雾迷茫、绿树红花,江面上呢——竹筏小舟。想想吧,这里不是好象进入仙境吗? 4.齐读:这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5.通过图来指导朗读,并熟读成诵。

(八)总结全文。

篇8:《桂林山水》教学建议

《桂林山水》是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2课。课文共有4个自然段, 第一自然段引用名句“桂林山水甲天下”点明桂林是闻名遐迩、令人神往的游览胜地。第二自然段写漓江的水。作者并不先直接写漓江的水, 而是从波澜壮阔的大海和水平如镜的西湖娓娓道来, 后用一个“却”字转折, 说明这些美景虽美, 但都无法与漓江水相媲美, 显示出漓江之水更加迷人!接着运用排比、比喻等修辞方法, 准确而鲜明地渲染了漓江水的三大特点:静, 清, 绿。用“感觉不到流动”凸显“静”;用“能看见江底的沙石”体现“清”;用“一块无瑕的翡翠”形容“绿”。第三自然段以同样的手法写桂林的山, 先以峰峦雄伟的泰山, 红叶似火的香山, 来衬托桂林的山是那么别具一格。随之写出桂林的山所具有的奇、秀、险的特点, 并运用十分贴切的比喻和恰当的形容给人以亲临其境的感觉。文章的末段以“舟行碧波上, 人在画中游”的诗句收尾, 既画龙点睛地概括全文, 又与首句“甲天下”遥相呼应。

教学建议:

一、自主预习, 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

《桂林山水》一课文字优美, 想要使课堂教学灵动、艺术, 具有感染力, 课前预习必不可少。预习课文看似简单, 要做到高效预习是需要教师具体指导的。结合本课教学目标, 可以提出以下预习任务:

1.标出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2.自学生字新词。 (1) 认真拼读带拼音的生字, 进行扩词练习。 (2) 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出带拼音的生词, 多读几遍。 (3) 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出有积累价值的词语、短语, 认真练读。 (4) 碰到不会读的字词, 查询工具书并标注出字音, 简单记录字词的意思, 在旁边写出形近字加以辨别, 认真练读。

3.自读课文, 把课文读正确, 读通顺。

4.教师要对预习任务认真检查, 给予评价。 (1) 检查生字。拼读“澜、瑕、翡、峦、骆、驼、兀、绵”等生字并扩词, 提醒诸如“澜、峦、兀”等字的拼音, 讲解容易与其他字混淆的“瑕、翡、绵、兀”等生字。 (2) 检查生词。先让学生认读, 再请学生说说预习时自己弄懂意思的词语并交流理解词语的好方法。重点介绍是如何借助工具书和联系语境弄懂“甲天下”、“怪石嶙峋”等词语的。 (3) 同桌学生互相抽读部分段落。要听清楚是否读正确, 互相评价朗读预习是否过关。

通过学生的认真预习, 教师通过检查并进行激励性评价, 《桂林山水》的新授课一定能最大限度扫清学生的字词障碍, 使课堂教学顺利推进, 提高课堂学习的效度。

二、自主初读, 培养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能力

学生经历过预习关后, 通过自读课文, 就能对课文内容进行感知, 为深入理解课文奠定基础。《桂林山水》初读程序可以设计如下:

1.把课文读正确、流利。在预习的基础上, 让学生读课文时尽量做到不加字、不漏字、不错字、不结巴。

2.练读“障碍句子”。一篇课文中总有那么几句话会让学生读得冒汗, 课文中含有“啊”音变的短语是学生的朗读障碍, 需要多练读几遍:漓江的水真静啊 (nɡa) ;漓江的水真清啊 (nɡa) ;漓江的水真绿啊 (呀) ;桂林的山真奇啊 (呀) ;桂林的山真秀啊 (哇) ;桂林的山真险啊 (哪) 。在练读过程中, 要引导学生总结一些简单的音变规律。

3.说一说课文中让自己印象最深的地方。让学生在表达与倾听中再次熟悉课文内容, 理清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头绪, 降低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难度。

4.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像《桂林山水》这样文路清晰、结构明了、篇幅不长的课文, 学生有了“畅谈自己印象最深的地方”这一环节的过渡, 概括课文内容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自主悟读, 培养学生对课文的感悟能力

提高学生自主悟读的能力, 培养学生自主悟读的习惯, 就要让学生在“自主”悟读的过程中夯实文字基础, 获得阅读方法, 体验阅读乐趣, 收获阅读成果。

1.让学生标注已读懂和读不懂的词句, 记录产生的疑问, 铭记“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古训, 在动口、动手、动脑的过程中收获知识、收获方法、收获智慧。

2.积累精彩句子, 让学生把最喜欢的句子尝试背下来, 养成“每日一诵, 每课一诵”的习惯, 提高学生的背诵能力, 丰富知识的积累。自主悟读完成后, 先让学生和同桌交流自己读懂的地方, 可以交流读懂的字、词、句, 也可以交流对某段话的理解和作者的写作方法给自己带来的启发;接着, 学习伙伴之间互相展示自己背下来的精彩句子。

3.交流互动, 质疑解难。学生同桌互相质疑、解疑, 简单的疑问同桌讨论, 更难的问题留待小组内提出讨论, 若小组内还解决不了的疑问, 就在全班交流环节中提出来, 综合大家的想法, 形成自己的理解。对重点句子的理解, 可以贯穿在引导学生质疑、解疑的过程中。例如: (1) “漓江的水真绿啊, 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无瑕的翡翠”是说十分纯洁, 没有任何斑点的绿色宝石。把漓江水比作是“无瑕的翡翠”是因为漓江水深、水清, 水深使水面呈现绿色, 加上两岸青山的映衬, 更是一种深绿的颜色。由于水清、水绿, 映入作者眼帘的漓江水似乎是一块纯粹的碧玉。这句话抒发了作者对漓江水的赞美与珍爱之情。 (2) “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 各不相连……奇峰罗列, 形态万千。”这句话写出了桂林一带的山别具一格, 山与山之间各不相连, 正如文中以新生的竹笋为喻, 好像是从地下突然冒出来的感觉。山的形状各异, 无法说尽, 因而用“奇峰罗列, 形态万千”来概括, 恰到好处。 (3) “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真是‘舟行碧波上, 人在画中游’。”诗句的意思是“我们坐上小船在碧波上游荡, 看到两岸美丽的景色, 我们就像在美丽的画中游览一样”。这两句诗的出处说法不一, 一说出自唐代诗人王维的《周庄河》, 一说是本文作者境由心生的创作。理解课文, 诗句的出处不重要, 但是要让学生感受到以这两句诗收尾毫无唐突之感, 能起到画龙点睛作用, 概括全文, 照应开头。

学生通过自主悟读, 对课文描述的情景产生了切身的体验, 也就对课文生出了喜爱之意, 对作者生出敬佩之心, 对桂林山水生出热爱之情, 从而激发了积累美文中精彩句段的热情, 迸发出创作美文的愿望。

四、合作探究, 培养学生的积极思维习惯

问题是探究学习的灵魂。如何设置阅读课的探究问题, 关系到小组合作探究的有效性。

1.出示合作问题。《桂林山水》一课中需要探究的问题不多, 从难度系数来讲, 值得探究、适合探究的问题是:作者为什么用波澜壮阔的大海和水平如镜的西湖与漓江的水对比?为什么用峰峦雄伟的泰山和红叶似火的香山与桂林的山对比?

2.小组合作。 (1) 小组分工。 (组长负责组织和发言, 其他组员谈自己看法, 副组长负责评价倾听情况。) (2) 按分工展开讨论。

3.全班探究。 (1) 小组长发言。 (2) 教师引导其他同学补充。

4.教师评价各组合作成效并总结探究成果, 学生记录探究成果。从作者以大海、西湖对比漓江的水, 以泰山、香山对比桂林的山, 更加衬托出桂林山水的美丽迷人的写法, 指导学生运用对比衬托的方法突出写作主体, 表达自己的情感。

上一篇:初中思想品德课题研究下一篇:弘文学校2016秋德育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