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四年级下册人教版第2课《桂林山水》教案

2024-04-07

语文四年级下册人教版第2课《桂林山水》教案(精选5篇)

篇1:语文四年级下册人教版第2课《桂林山水》教案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灞桥区东城第二小学

张 碧 【课 题】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人教版第一单元第2课《桂林山水》。【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抓住了桂林山水的特点,以优美、简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桂林山水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桂林山水的喜爱之情。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使学生通过阅读感受桂林山水之美,热爱祖国大好河山;二是通过品味词句,反复诵读,积累语言,并从中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学情分析】

这是一篇情景交融的游记,教学时既要让学生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还要让学生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使情和景的自然结合贯穿始终。四年级孩子对于学习写景的文章已经有了一定的体会,但因为年龄的局限、空间的局限,孩子们无法真正地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独特之美,因此在课堂上,我运用教师声情并茂的讲解、引导和多媒体课件来使孩子感受桂林山水之美,从而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同时,现在的孩子一直学习语文,但常常遇到作文退缩,或虽写出作文,言语苍白,不够生动。而这篇文章文质兼美,是指导孩子写作的好契机。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表情达意的方法,同时,激发孩子的想象力,让孩子说一说、写一写(即“小练笔”),以逐步提高孩子的写作能力。【设计理念】

引导学生在多媒体课件的渲染下,在教师声情并茂的言语引导下,通过积极主动的思考、想象,体会文章所描写的桂林山水的独特之美。在学生各种形式的朗读中想象画面,体会作者对桂林山水的喜爱之情,并从中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在“说一说”、“小练笔”活动中,学习运用作者的表达方法,逐步提高孩子的写作能力。【教学目标】

1.使孩子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孩子感受桂林山水的独特风光,培养孩子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3.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学习运用相同的句式写作。【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漓江的水、桂林的山的独特之美。【教学难点】

1.培养通过丰富想象、反复朗读来体会作者对桂林山水的喜爱之情。

2.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学习运用相同的句式写作,逐步提高孩子的写作能力。【课

型】新授课

【教学方法】朗读感悟法、想象体悟法 【学习方法】小组合作交流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教师运用声情并茂的语言,导入新课。

2.板书课题(提示“木”做偏旁时书写注意事项)。

二、整体感知桂林山水美景,体会作者表达的丰富多彩。

1.播放桂林山水视频,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感知桂林山水美景。

(设计意图:课堂开始播放桂林山水美景图片,伴着悠扬的乐曲,加上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让孩子对桂林山水有了整体的感知,并对后面的学习课文,产生强烈的兴趣。)

2.朗读课文词语,初步体会作者表达的丰富多彩。

(设计意图:词语归类学习,让孩子初步体会了作者表达的丰富性,积累词语,对学生的写作提供了帮助。)

3.指导“澜”的书写,回忆汉字字型记忆方法、书写规则。

三、走进文本,感悟漓江水之美、山之美。

1.感悟漓江水之美。

(1)自由读课文第2自然段,思考: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学生读文,画出描写漓江水的句子)

(2)汇报交流,教师结合孩子的汇报引导学生体会漓江的水静、清、绿的特点,感受作者的喜爱之情。

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漓江的水静?该怎样朗读呢?

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漓江的水清?引导学生想象,进行说话练习。(播放音乐,师:此时,我们跟随着作者一起荡舟于漓江之上,青山绿水,美不胜收。低下头,我们看见了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可以看见……可以看见……)

从“无瑕、翡翠”感受漓江水绿,感悟作者的赞美之情,体会作者用词的丰富多彩。

(3)总结,激发学生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4)积累语言,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小结学法----“四读学习法”:初读、精读、悟读、诵读。

3.出示学习提示,小组合作自学第3自然段,感悟山之美。

(1)读“温馨提示”。

(2)小组合作学习第3自然段,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交流:(教师补充“象鼻山”的传说,感悟山的“奇”,进行说话练习。)

(4)朗读体会。

(设计意图:“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这一环节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体现了“由扶到放”的过程。)

四、以读代讲,体会山水交融之美。

1.齐读第四自然段。

2.质疑:如何理解“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五、总结全文,了解文章结构(总-分-总),体会文章表达特点。

六、学习致用,练笔模仿: 请同学们模仿课文的写作方法,进行练笔:

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清得(),清得()。

桂林的山真奇啊,奇得(),奇得(),奇得()。

世园会的花真香啊,香得(),香得(),香得()。

(设计意图:语文学习离不开语言文字的训练。在这个环节中,巧借文本,有意识地在课堂上为学生搭起了写话的平台,这样既帮助学生走进文本,还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七、拓展研读,感受文化。

1.阅读《浓碧》,懂得多种形式描绘同一景物的特点。

2.阅读其他文人墨客游览过桂林以后留下的足迹,再次感受桂林山水独特的魅力。

(设计意图:再次了解关于桂林山水的作品,让学生对桂林山水有了更多的了解,更深的向往,同时体会到了同一事物可以运用不同的表达方法。)

八、布置作业,延伸课外。

1.阅读《徐霞客游记》,感受我国大好河山之美。

2.仿照本文的写法写一写你喜欢的地方。

(设计意图:新课标倡导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这里推荐相关资料,就是要将学生的阅读引向深入,将学生的认识引向深入。)

【板书设计】

2、桂林山水

(总)

甲天下

(分)

水:静

绿

比喻

(总)

(设计意图:板书紧扣教学重点,体现了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一目了然。)

山:奇

排比

画中游

篇2:语文四年级下册人教版第2课《桂林山水》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孩子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孩子感受桂林山水的独特风光,培养孩子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3.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学习运用相同的句式写作。【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漓江的水、桂林的山的独特之美。【教学难点】

1.培养通过丰富想象、反复朗读来体会作者对桂林山水的喜爱之情。2.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学习运用相同的句式写作,逐步提高孩子的写作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教师运用声情并茂的语言,导入新课。

2.板书课题(提示“木”做偏旁时书写注意事项)。

二、整体感知桂林山水美景,体会作者表达的丰富多彩。

1.播放桂林山水视频,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感知桂林山水美景。

(设计意图:课堂开始播放桂林山水美景图片,伴着悠扬的乐曲,加上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让孩子对桂林山水有了整体的感知,并对后面的学习课文,产生强烈的兴趣。)

2.朗读课文词语,初步体会作者表达的丰富多彩。

(设计意图:词语归类学习,让孩子初步体会了作者表达的丰富性,积累词语,对学生的写作提供了帮助。)

3.指导“澜”的书写,回忆汉字字型记忆方法、书写规则。

三、走进文本,感悟漓江水之美、山之美。

1.感悟漓江水之美。

(1)自由读课文第2自然段,思考: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学生读文,画出描写漓江水的句子)

(2)汇报交流,教师结合孩子的汇报引导学生体会漓江的水静、清、绿的特点,感受作者的喜爱之情。

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漓江的水静?该怎样朗读呢?

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漓江的水清?引导学生想象,进行说话练习。(播放音乐,师:此时,我们跟随着作者一起荡舟于漓江之上,青山绿水,美不胜收。低下头,我们看见了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可以看见……可以看见……)

从“无瑕、翡翠”感受漓江水绿,感悟作者的赞美之情,体会作者用词的丰富多彩。

(3)总结,激发学生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4)积累语言,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小结学法----“四读学习法”:初读、精读、悟读、诵读。

3.出示学习提示,小组合作自学第3自然段,感悟山之美。

(1)读“温馨提示”。

(2)小组合作学习第3自然段,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交流:(教师补充“象鼻山”的传说,感悟山的“奇”,进行说话练习。)

(4)朗读体会。

(设计意图:“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这一环节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体现了“由扶到放”的过程。)

四、以读代讲,体会山水交融之美。

1.齐读第四自然段。

2.质疑:如何理解“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五、总结全文,了解文章结构(总-分-总),体会文章表达特点。

六、学习致用,练笔模仿:

请同学们模仿课文的写作方法,进行练笔:

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清得(),清得()。

桂林的山真奇啊,奇得(),奇得(),奇得()。

世园会的花真香啊,香得(),香得(),香得()。

(设计意图:语文学习离不开语言文字的训练。在这个环节中,巧借文本,有意识地在课堂上为学生搭起了写话的平台,这样既帮助学生走进文本,还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七、拓展研读,感受文化。

1.阅读《浓碧》,懂得多种形式描绘同一景物的特点。

2.阅读其他文人墨客游览过桂林以后留下的足迹,再次感受桂林山水独特的魅力。

(设计意图:再次了解关于桂林山水的作品,让学生对桂林山水有了更多的了解,更深的向往,同时体会到了同一事物可以运用不同的表达方法。)

八、布置作业,延伸课外。

1.阅读《徐霞客游记》,感受我国大好河山之美。

2.仿照本文的写法写一写你喜欢的地方。

(设计意图:新课标倡导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这里推荐相关资料,就是要将学生的阅读引向深入,将学生的认识引向深入。)

【板书设计】

2、桂林山水

(总)

甲天下

(分)

水:静

绿

比喻

山:奇

排比

(总)

画中游

篇3: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疑难解答

答:“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精诚所加,金石为开”两词都存在。“加” 的意思是“施加”,整个词语的意思是说“把诚心施加到某个对象身上,就是金石也会被裂开”,比喻对人真诚,能产生极大的感动力量。与“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意思是一致的。

教材选择“精诚所加,金石为开”,可能有两方面的原因:

1. 出于对原话的重视。重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是新课标的要求。教材虽然没有安排大量的“经史”内容,但是通过“日积月累”可以培养相关的意识,了解一些简单的内容,丰富语言。四年级下册第二组“语文园地”的“日积月累”,要求学生积累的是古代经史中出现的格言,而“精诚所加,金石为开”就是《后汉书》中的原话。

2. 意在鼓励学生学习积累语言。“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是后起的一种表达,但使用非常广泛。它的用例是明人凌濛初编著的《初刻拍案惊奇·宣徽院仕女秋千会》中的话,“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贞心不寐,死后重谐。”因为“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这样的词语,已在生活中广泛使用,所以孩子们可以在生活实际交流中接触到,在课外书里学习到。

二、《记金华的双龙洞》里“有十进房子那么大”里的“十进”到底多大?

答:“进”是量词,可用来说宅院。平房的住宅分前后几排的,一排称为一进。一进院子的大小不固定,富贵人家与贫贱人家的房子大小不同,古时候十进八进的房屋多数是富贵人家的豪宅,这里只是说房子很大,并不是准确指某种面积。

三、《望洞庭》中的“庭”字“壬”在书中生字列表里面是第一横长,而在我们的一个配套的生字抄写本上却是第二横长。想请教一下到底哪个正确?谢谢!

答:“庭”中“壬”这个部件的第二笔,在人教社教材中为长横。早在1965年,由文化部和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联合发布的《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确定“廷”字的右上是“壬”(撇下一个“士”),含“廷”的“挺、庭、莛、梃、蜓、艇”等也一样处理。1988年,由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新闻出版署联合发布的《现代汉语通用字表》中“廷”组字形也没变化。“庭”“挺”“艇”“莛”这组字,对于多数学习和使用汉字的人来说,它们的标音已经依靠“廷”了。

(作者单位:山东省昌邑市第一实验小学?摇?摇?摇责任编辑:辛铭)

篇4:语文四年级下册人教版第2课《桂林山水》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玩赏、无瑕、扩散、攀登、泰山、骆驼、屏障、波澜壮阔、水平如镜、峰峦雄伟、红叶似火、拔地而起、奇峰罗列、形态万千、色彩明丽、危峰兀立、连绵不断”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3.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4.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模仿课文例段,学习用相同的句式写一段话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欣赏歌曲,激发阅读期待 1.播放韩晓的《我想去桂林》,歌词滚动出现。在校园的时候曾经梦想去桂林 到那山水甲天下的阳朔仙境 漓江的水呀常在我心里流

去那美丽的地方是我一生的祈望 有位老爷爷他退休有钱有时间 他给我描绘了那幅美妙画卷 刘三姐的歌声和动人的传说 亲临其境是老爷爷一生的心愿 我想去桂林呀我想去桂林 可是有时间的时候我却没有钱 我想去桂林呀我想去桂林 可是有了钱的时候我却没时间

2.听了这首歌,现在最大的欲望是什么?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3.今天,我们要跟随课文一起去神游桂林山水,(出示课题:桂林山水)

二、初读感知,读通读顺文章 1.自由读课文

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2.想想:桂林山水美在哪里? 2.课堂交流

(1)认读生字新词

漓江、波澜壮阔、欣赏、无暇、翡翠、峰峦雄伟、危峰兀立、怪石嶙峋、竹筏、指导书写:澜、嶙

(2)读准“啊”的变音。真静啊(nga)真清啊(nga)真绿啊(ya)真奇啊(ya)真秀啊(wa)真险啊(na)(3)现在谁能用文中的一句话把桂林山水的特点概括出来?(桂林山水甲天下)“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甲”是什么意思?这句话又是什么意思?

(4)桂林山水甲天下,就是说桂林的山水是最好的,最美的,是第一的,那么请你说说,桂林山水美在哪里?(指名朗读你认为美的段落,指读通顺,读流利,注意注意指导读好六个“啊”的变调)

三、理清脉落,确定研究内容 1.概括出每一小节的主要内容。学生讨论后板书:

山水

山水 总────→分──—→总

2.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大家想先欣赏作者笔下的漓江的水,还是桂林的山?

四、精读课文,感悟漓江水的美 1.自由朗读课文第三段,要求:(1)画出描写水美的句子,反复朗读;(2)想想桂林的山有什么特点?你对那个特点最感兴趣或印象最深?谈谈体会。2.交流感悟。

(1)作者是怎样描写的?找出概括漓江水的三个特点的词。(2)品读作者怎么写出漓江水与众不同的“静、清、绿”? “静”

①课文用“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从感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静” ②看图片,说说静的感觉。

③朗读指导:漓江的水多静啊,你能把有关句子读一读吗? 读得轻而缓慢,让人感到水在轻轻地慢慢地流。注意“真静啊”,作者发自内心的由衷的赞叹 “清”

①课文用“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从视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清” ②漓江的水很清,(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到底清到什么程度呢?书上只有概括的文字介绍,同学们肯定觉得不够形象!想知道漓江的水到底清到什么程度吗?出示“水中倒影”的图片。

③看了图片,同学们对漓江水的“清”有了很直观的感受,让我们再来看一组具体的数字吧?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漓江的水整整比黄河的水清了1000倍,漓江真可谓是水清见底,游鱼可数,景色如画。④感情诵读

读出惊喜,读得让大家都看见江底的沙石; “绿”

①“无瑕的翡翠”是什么意思?(翡翠:绿色的硬玉,有光泽。无瑕:没有斑点,非常纯净)

②引导理解:课文用“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一形象的比喻,从色彩和品质上突出了漓江水的“绿”和“纯”。③看图欣赏 补充:桂林这里的气候温暖湿润,有利于植物的生长,所以山上长满了绿色植物,山是绿的,把水也映绿了,看,多绿的水,像不像无瑕的翡翠? ④感情诵读

读出赞叹之情。读出对漓江水的喜爱之情。

(3)根据课堂实情,教师点拨:为什么开头先提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在读议中让学生体会,用对比的方法突出漓江水的三个特点和作者的赞美之情。

3.配乐有感情朗读 我们就来一次遐想旅行,坐上小船荡舟漓江,观赏着漓江水。其他同学眯着眼,在头脑中放电影,想像漓江的水是怎么静、怎么静、怎么绿的。(播放《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曲子)4.理清叙述顺序,指导学生背诵。

(1)那么美的段落,不把它背下来,积累下来,太可惜了。你有什么好办法背诵?

(2)今天我们再来学一种背诵方法,叫“列提纲背诵”。这段话共三句。先用大海、西湖引出漓江的水,再具体写漓江水的特点,最后一句是感受。试着背诵。5.引导学生发现这个句子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让学生谈对排比句的感性认识)6.课堂练笔。

作者描写漓江水的三个特点时,用了三个结构特点相似的分句,我们把这样的句子叫做──排比句。你能不能用这样的方法来说说下面的句子呢? 教室里真静啊,静得__________。

公园里的花真香啊,香得_____________。第二课时(课堂描述)

一、自主学习桂林的山

1.漓江的水那么静、那么清、那么绿,真是太美了,让我们不由地赞叹:桂林的水甲天下啊!不过你可别只顾着低头看水,而忘了抬头看两岸美不胜收的山呀!桂林的山的特点是什么呢?请大家快速的读读这一段,与前一段做个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2.指名说,那快速回忆一下,我们怎么学习桂林的水那段的?

3.小结:找到桂林山特点──读你印象最深特点的语句──谈谈体会──深情地读。

4.生自学,可同桌一起学习。

二、课堂交流,体悟桂林山的美 1.“险”

生:桂林山的“险”留给我印象最深。因为它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真是太险了!

师:这么险的山峰高高矗立着,课文中用了一个词语来形容── 生:危峰兀立!

师:看,这就是危峰兀立!(多媒体映示独秀峰高高矗立的画面)

能把这个词语读好吗?想象一下,你站在山脚,仰头看这座山峰,你不由得惊叹──

生:危峰──兀立!师:这“危”就是── 生:险!

师:险吗?有一句古诗说“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危楼”是── 生:高楼

师:那么“危峰兀立”的“危”就是── 生:高

师:因为高,所以── 生:险

师:多险? 生: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师:能把这句话读好吗? 生:

师:在看着山峰上的岩石,有横的,有竖的,交错着,这就是── 生:怪石嶙峋

师:这么大的石头在山峰上交错重叠,好像随时都毁掉下来,危险吗? 生:危险

师:危峰兀立加上怪石嶙峋,这真是险上加险啊──我们再读── 2.“奇”

生:桂林山的“奇”给我的印象最深。它奇在拔地而起,而且各不相连;奇在它的形态千奇百怪。师:体会得非常全面!生:我们平时见到的山峰往往都是连绵起伏的,而这里的山峰却是一座座独立的。很少见,很独特!

师:这就是“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多媒体映示相关画面)能把它读好吗?(生读词语)

生:这里的山峰形状很多,而且十分奇特!师:这就是奇峰罗列,形态万千──读 生:读词语

师:都有哪些形状? 生:“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

师:我们一起看看这些形态万千的山(播放图片),像什么? 生:„„

师:来,把这句话读好。生:„„

师:这三个像读得很有意思,你再读读,我好像感觉到他是边看边读的,你还有什么不同的读法,自己试试──(生读句子,很投入)3.“秀”

生:我对“秀”特别感兴趣。因为翠绿的屏障和新生的竹笋我都很喜欢。屏障本来就很美,翠绿色的,那就更美了;竹笋,说明那山尖尖的,很有趣!生:我尤其喜欢那“新生的竹笋”,充满了生机,充满了活力,很可爱!师:在你眼里,这山都活了!(很动情地肯定)两位同学体会得那么好,能把自己感悟到的读出来吗?(生读得声情并茂)

师:同学们,桂林山的一个特点就足以让我们欣赏,品味,如今,它集这些特点于一体。难怪作者要这样赞叹──

生:我攀登过„„游览过„„却从没看见过桂林这一带的山!(即第三自然段第一句话)

师:是峰峦雄伟的泰山不够美吗?──不是──实在是因为── 生:读──

师:是红叶似火的香山不够迷人吗?──不是──实在是因为──

4.桂林的山是那样的别具一格,那样的令人难忘,把桂林的山留在我们的记忆中,好不好?请大家准备一下,把这段内容有感情地背下来。(自由准备)5.让我们看着屏幕,以上节课的“列提纲背诵”的方法,用课文中的语言赞美桂林的奇山险石。(师生合作)

我攀登过──,游览过──,却从没看见过──。„„

三、体会山和水相映之美 过渡:

我们观赏了漓江的水,观赏了桂林的山,再看看图片,当山和水相映衬时,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作者又有什么感受?

1、师生合作有感情地朗读

师:这样的山„„这样的水„„再加上空中„„山间„„江上„„(教师作适当提示,生根据画面描述──)

(生:围绕着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云雾迷蒙,绿树红花,竹筏小舟„„)

2.师故意误读: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一幅画!生:应该是“连绵不断的画卷”,书上也是这么写的!

师:你们说的没错。可用画来形容眼前的美景,也没错啊!(师作迷惑不解状)生:因为这里的山很多,这里的水很长,这样的景色既看不完,也看不厌,说不尽道不完。所以要用“连绵不断的画卷”来表达。

师:是啊!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从桂林城到阳朔,航程有80多公里,这一路的风景怎是一幅画所能画完的呢?

师:难怪作者会发出赞叹──(多媒体映示相关文字)生:“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3.练笔抒情

师:如果真的有一天,你划着小船轻轻地摇荡在漓江上,你最想做什么?假如你是一位多情的诗人,假如你是一名出色的画家,假如你是一名歌手„„用“置身于如此美的风景中,我会────────”写一段话

生:假如我是一名诗人,我要用手中的笔赞美这迷人的青山秀水。生:假如我是一名歌手,我一定会让刘三姐的歌声传遍大江南北。

生:假如我是一位画家,我会用手中的画笔画出这秀丽多姿的桂林风光,让中外游客爱上这片神奇的土地。

4.当代著名作家贺敬之也曾这样深情地赞美桂林山水──我们来一起合作深情地读读。(多媒体映示《桂林山水歌》开头部分的诗句,师生深情吟诵)师:云中的神呵,雾中的仙,生:神姿仙态桂林的山!师:情一样深呵,梦一样美,生:如情似梦漓江的水!师:水几重呵,山几重? 生:水绕山环桂林城„„ 师:是山城呵,是水城? 生:都在青山绿水中„„

师:同学们,诗很美,课文中的语言也同样很美!让我们美美地读读课文的最后一段,生:配乐朗读

篇5:语文四年级下册人教版第2课《桂林山水》教案

教学要求: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理解“无瑕、峰峦雄伟、奇峰罗列、形态万千、危峰冗立、连绵不断”等词句。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认识排比句,体会比喻句、对比手法的好处。注意分号的用法。

4、感受桂林山水独特的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5、学习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摹仿课文例段,学习用相同的句式写一段话。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桂林山水独特的美,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

2、学习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摹仿课文例段,学习用相同的句式写一段话。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准备:

搜集关于桂林的资料,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同学们,老师布置大家课前收集、阅读了有关描写祖国自然景观的文章,想一想:哪处景色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说出来和大家分享。

2、今天,我们来欣赏桂林山水。播放配乐多媒体课件或出示挂图,然后让学生谈感受。

3、导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提问:“甲天下”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桂林山水甲天下”?下面,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自读交流,感悟语言

1、自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在头脑中浮现画面,读完后,同座交流,谈谈各自的感受。

2、组织交流,各自谈体会。

3、结合学生的感受,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观察图画、投影或录像中漓江的水;或者用多媒体课件,先后配乐展示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和漓江的水。问: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呢?

(2)自由练习朗读,然后指名读,教师相机指导朗读,引导学生感受漓江水的静、清、绿。

(3)齐读课文,提问:漓江的水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4、那桂林的山又有什么特点呢?

(1)出示挂图或放映投影片或录像,同时配乐教师范读;或用多媒体课件,先后播放峰峦雄伟的泰山、红叶似火的香山和桂林的山,并同步配乐朗读课文。

(2)自由练习朗读,然后组织朗读比赛,结合赛前提建议、赛后评议,教师指导朗读,引导学生感受桂林山的奇、秀、险。

(3)指名配乐朗读。

5、出示挂图或放映投影片,同时出现第四自然段的文字,教师由“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导读课文。或者多媒体课件展示游客乘竹筏畅游桂林山水的动画,同时出现文字。

(1)引导学生质疑。

(2)引导朗读、感悟、解疑。重点理解“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3)再读第四自然段,引导读出陶醉之感。

三、自主质疑,拓展延伸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记下来。

2、分小组交流,然后小组代表汇报小组内还没有解决的问题。

3、对于学生存在的问题,一般可采用以下三种处理方法,一是利用集体交流,即时解决;二是存疑,第二课时相机解决;三是引导学生阅读有关课外书籍(如为什么桂林的山会如此奇特)。

4、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你喜欢的词语在书上画下来,抄在本子上;

(2)阅读有关描写“大海”“西湖”“泰山”“香山”的文章,并把你最喜欢的一段摘抄下来;

(3)阅读其他有关“桂林山水”的文章。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整体导入

1、为什么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2、让我们也走进这连绵不断的画卷,畅游桂林的山水。

二、自由选择,品读课文

1、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自然段,反复诵读,边读边思考:课文是怎样描写桂林山水的特点的?

2、教师组织集体读议交流,结合学生的朗读,相机品赏,抓住重点指导品读二、三两个自然段。

品读第二自然段。

(1)朗读这段的第二句话,然后根据学生收集的资料,引进其他有关描写漓江的片断。(2)比较阅读,引导学生体会以下三点:课文用“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从感觉上突出了“静”;用“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从视觉上突出了“清”;用“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一形象的比喻,突出漓江的水绿的纯净可爱。

(3)出示挂图,放映投影片或录像,以“漓江真美啊!”作为总起句,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说段写段。

(4)自由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怎么背下来,然后指导背诵。品读第三自然段。

(1)朗读课文的第二句话,然后引进有关描写桂林的山的资料。(2)比较阅读,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想象的丰富,用词之精妙。

(3)出示挂图或放映投影片,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并选一座山峰,发挥想象说话。(4)比较二、三两段,找相同点和不同点,引导学生感悟比较衬托的写法并注意分号的用法,然后指导背诵第三自然段。

三、朗读全文,整体背诵

1、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是怎样描写桂林山水的。

第一段总的说人们赞美桂林山水甲天下;第二、三两段分别描写漓江水、桂林山,并抓住了水静、清、绿的特点和山奇、秀、险的特点;最后将桂林的山水联系起来,突出桂林的山水美如画。

2、练习背诵。

3、提示线索,全班背诵课文。

四、转换角色,运用语言

1、同学们,桂林山水如此美丽,大家都很喜欢吧,游完了桂林山水,我相信你一定也想赞美桂林山水。

喜爱书法的同学可以把赞美的话写在书里的插图上,也就是题词,别忘了签名;喜欢说说的同学可以选择图上象鼻山这一景点,练练怎么做导游;喜欢创造的同学可以给桂林设计旅游广告词。

上一篇:混合式教学学习感悟下一篇:成本控制几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