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反映:办公室不起眼的浪费应引起关注

2024-05-03

基层反映:办公室不起眼的浪费应引起关注(精选2篇)

篇1:基层反映:办公室不起眼的浪费应引起关注

基层反映:办公室不起眼的浪费应引起关注

自中央八项规定、《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实施以来,一些党政机关公款吃喝、违规配车、公款旅游、修建豪华楼堂馆所等“看得见”的奢侈浪费现象得到了有效遏制。但办公室里跑冒滴漏的浪费在许多机关单位不同程度地发生着:汇报材料修改一遍打印一遍,且都是单面打印;会议不管需要与否,人手一份书面材料;签字笔或圆珠笔不出墨水了,连同笔杆一起扔掉;复印完材料后不关复印机电源;电灯长明;电脑、空调每天24小时开机……这些看似不起眼的浪费就在我们身边发生着。有人认为,多消耗一张纸、一支笔、一滴水、一度电的浪费,与讲排场、比阔气的公款吃喝等浪费相比,如同芝麻与西瓜之比,太不起眼了,似乎可以忽略不计,无论是单位领导还是普通员工对这些浪费现象早已见怪不怪,熟视无睹。

搜狐健康频道曾做过一项调查,问到单位是否浪费纸张等资源时,只有24.08%的人说从没浪费过,问到办公室节能意识不强时,26.01%的人表示“反正不花自己的钱”,23.59%的人表示“随大流”,14.11%的人说“压根没意识到”。办公室浪费问题不可小觑,总结下来存在以下三方面问题:

一是人员意识不到位。由于办公用品的开支均是公款支出,而且一般职员从来不知道支出金额是多少,加之许多单位的管理基本上是粗放的,以至于在一些单位,一方面分管部门每年为不断增长的办公用品苦恼,另一方面其他部门的员工却在大手大脚地消耗着笔墨纸张,随意打印复印。有的甚至将私活带到单位来,课本、个人晋升材料、身份证等复印起来堂而皇之,有的单位复印机是彩喷的,有的人连个人照片都拿到单位来复印,常导致复印机经常出故障,复印纸、墨粉浪费惊人,每天纸篓里产生的废纸很多。

二是机关单位重视不足。纸张打印成本的控制在很多单位未能引起重视,但这正是影响日常运营成本的重要因素之一。有调查显示,打印成本中,仅有13%用于硬件设备的购买,87%是打印耗材成本、打印设备的后期管理、维护等流程成本。后者看似不起眼,但悄无声息地聚沙成塔,如果对打印浪费不约束的话,很可能一年就会造成数百万的浪费。一张纸、一支笔虽然只有区区的几分钱、几块钱,但天长日久,每一种微不足道的浪费都是一笔可观的数字。据统计,单位仅仅实行“打印材料的草稿只能用背面没写过字的旧纸”这项小小的措施,每年就能节约700多元,全国大大小小的单位何其多,如果都能实行这样的措施,节约下来的成本将是一笔庞大的数字。

三是环境遭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中性笔、圆珠笔对环境的污染不可小觑,据中国制笔协会负责人说,我国年生产圆珠笔上百亿支,每年约消费45亿支笔,相当于全国每人一年消费3支多。我国目前有近3亿名在校学生,其中90%以上的学生使用中性笔,仅按平均每人每周用一支笔芯计算,一年就要使用近150亿支。再加上企业和党政机关,用完的中性笔通常被随意丢弃,人们都习惯于“用完就扔”,将圆珠笔和签字笔都成了一次性产品,每年产生的废弃笔杆、笔芯的垃圾数量惊人,塑料、油墨在自然环境下难以降解,回收率几乎为零,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面对办公室中不起眼的浪费现象,应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看似一种微不足道的浪费,汇聚起来都是一笔巨款。因此,提出三方面建议:

一是提升节约意识。鼓励人们积极利用信息化手段,推行无纸化办公,减少一次性办公用品消耗,培养人们对办公用电设施不使用时及时关闭的意识,引导人们在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及厉行节约上下功夫。

二是加强监管力度。各级党政机关应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以刚性的制度约束、严格的制度执行、强有力的监督检查,切实遏制办公室的浪费现象。

三是加大宣传力度。党政机关单位应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通过口号、制作节约标语牌等积极向人们宣传节约环保的重要性,提高人们对能源、水、粮食、办公家具、办公设备、办公用品等的利用率和效率。(羊三木回族乡 供)

篇2:基层反映:办公室不起眼的浪费应引起关注

一、基本情况

根据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14—2018年高考学生平均录取率为79.39%,且呈上升趋势。

二、常见的几种心理问题

(一)自我否认,人生无望。学生从小接受的教育使他们形成一种观念,认为考上大学就是成功者,反之就是失败者、被淘汰者,是没有希望和未来的人。每一个参加高考的学生十几年如一日,早起晚睡,争分夺秒,勤学苦练,希望迈进理想的大学。当高考落榜后,认为自己就是个失败者,什么都做不好,情绪跌至低谷,一蹶不振,感觉人生已经没有任何希望了,产生了自我放弃的念头。如:2020年6月,就读于xx中学的高考学生黄xx表示,平时在模拟考试时,成绩优异,按照正常水平,估计能考上一本院校,但是在查询成绩后,只能报读二本院校,与期望相差甚远,心理落差太大,认为自己太失败了,人生已经没有希望了,曾一度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愿意与亲人朋友交流,用了近1个月时间,才从低落情绪中走出来。

(二)父母否认,愧疚自卑。在面对孩子高考这件事上,父母付出的精力并不比孩子少,特别是在农村,孩子考上理想大学往往承载着一个家庭甚至是一个家族的希望,当孩子高考落榜,个别家长似乎比孩子更无法接受现实,甚至还责骂孩子,说孩子是朽木、笨、没用,细数自己为孩子的付出,总是把“别人家的孩子”挂在嘴边,与自己孩子进行比较,这无疑是在孩子的伤口上撒盐。孩子不仅没有得到认可和安慰,面对家长的不理解、指责、攀比,使孩子愧疚难当的同时,深深的自卑感也围绕在心头。

(三)社会否认,悲观抑郁。当前社会在教育问题上绝大多数人持重视态度,也就普遍地认为,高考是人生的第一道大考,决定着以后的人生走向,信奉“高考决定命运”。当高考落榜时,社会上大多数人会对考生报以偏见和不理解,熟人见面就问成绩,当得知落榜时,会不经意地流露出“你玩完了”的神态,甚至拿成绩较好的亲戚朋友的孩子炫耀,进一步刺激落榜考生脆弱的神经,使落榜考生产生悲观抑郁心理,拒绝与外人接触,更有甚者会得抑郁症。如:xx高级中学教务处工作人员表示,基本只统计本科上线学生,过专科线及以下人员基本不去关注,个别会出现在班级群祝贺成绩好的学生,对落榜学生基本不会去鼓励安慰,使原本受伤的考生雪上加霜。

(四)目标变动,彷徨迷茫。在高考之前,心仪的大学一直是考生的目标和动力,考生认为这是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唯一途径。当高考落榜后,大学与考生失之交臂,目标没有实现,考生会产生一种“路在何方”的迷茫感,不懂以后的路该怎么走,人生已经没有价值了,认为自己十年的辛苦付之东流,在也看不到前途的路,只好以死来逃避今后的现实。《中国儿童自杀报告》显示,全国中、小学生精神障碍患病率为2.6-32.0%,高校约有20%的大学生有心理问题。中国儿童在自杀原因的排列中,学习压力过重占第一位(45.5%),一项调查显示:上海有24.39%的中小学生曾有一闪而过的“结束自己生命”的想法,认真考虑过该想法的也占到15.23%,更有5.85%的孩子曾计划自杀,并有1.71%的中小学生自杀未遂。另外一项调查发现将近1/3的在校大学生曾有过自杀念头。北京大学生自杀率在9-24/10万之间,即自杀死亡已占至大学生非正常死亡的61.38%。

三、对策建议

(一)建议国家加强正向引导,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建议国家加大对落榜学生的心理研究,并对具体可行的应对措施形成简单明了的宣传资料,利用各种宣传媒介积极宣传,引导考生、家长及社会正确看待高考失利,营造出“条条道路通罗马”“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良好氛围。

(二)建议国家完善心理教师和治疗师队伍。心理教育和医疗资源不足是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建议国家出台政策,加大高校心理教育学位数量,从政策上支持社会心理辅导机构成立,培养更多的心理教师和心理治疗师。

上一篇:《傻二哥》说课稿下一篇:学雷锋日宣传标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