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本纪学案

2024-04-20

夏本纪学案(通用6篇)

篇1:夏本纪学案

高二年级 语文学科课题《夏本纪》导学案

一、导学目标:

1、了解《史记》成书的整体框架。

2、对司马迁创立的本纪、表、书、世家、列传等五种记史的形式要明确。

3、积累学习文言的相关知识,熟悉并掌握词类活用的方法。

4、分析《夏本纪》中的禹的人物形象,学习他公而忘私、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

二、重点:积累学习文言的相关知识,熟悉并掌握词类活用的方法。

难点:

1、体会作者对夏禹的赞美之情,作为一个史官对历史的公正的评价。

2、体会夏禹为了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舍己为民的情怀和奉献精神。

三、导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学目标:

1、了解《史记》成书的整体框架。

2、学习文章§1---4,疏通字词。分析禹的人物形象。

(二)学前准备:

1、自学《夏本纪》前的导言。、本纪:记载帝王事迹的传记。十二本纪大约是根据材料的多少,有的几个帝王为一本纪,有的是一个帝王一个本纪,有的是一个朝代为一本纪,年代愈久的材料愈少。十二本纪中,包括有《五帝本纪》(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夏本纪》、《殷本纪》、《周本纪》、《秦本纪》、《秦始皇本纪》;《项羽本纪》、《高祖本纪》、《吕后本纪》、《孝文本纪》、《孝景本纪》、《孝武本纪》。、世家:用以记载诸国王侯功臣的事迹。有的是一国一王侯为一世家,如《吴太伯世家》、《楚世家》;有的是两国两王侯为一世家,如《管蔡世家》、《绛侯周勃世家》;有的是多个为一世家如《外戚世家》;也有是一些特殊人物被称为世家的,如《孔子世家》、《陈涉世家》。、列传:是记一般人臣、古今特殊的人物的事迹。有的是一人一传,如《伍子胥列传》、《李斯列传》;有的是以类相从,多人一传,如《屈原贾生列传》、《孟子荀卿列传》、《仲尼弟子列传》、《儒林列传》。还有几篇总记外国大事、物产风俗的如《朝鲜列传》、《南越列传》等。

以上这三部分,都是以一个或几个人物为主的传记,是《史记》的主要部分。本纪、世家是经,列传是纬,在本纪、世家中出现的一些人物,有专门的《列传》来记叙。另外还有两部分,属于《史记》的附录性质的部分,能够补充本纪、世家、列传之不足,它们互相补充配合组成一个不可分离的整体:、表:十表,是各个历史时期的大事记,略似于年表。以其材料的多少或为世表,如《三代世表》;或为年表,如《六国年表》;或为月表,如《秦汉之际月表》。第一个用表来编写历史的是司马迁,表能够节省纪传中的许多繁文,使人一目了然。、书:八书,讲社会制度的沿革、来历、演变过程,非记传可记。它是讲一些专门学问、专门历史,如《礼书》、《乐书》、《律书》、《历书》、《天官书》、《封禅书》、《河渠书》、《平准书》。

《史记》开创纪传体的先河。《史记》以纪、传作为全书的骨干,善于综合古史的体裁,体例完备,是中国第一部“纪”、“传”、“表”、“书”俱全的正史,十二本纪,写帝王;三十世家,记诸侯;七十列传,志人物;十表,系时事;八书,详制度。全书130篇。共52万6千余字,恢弘的构架,奠定中国历代纪传体史学著作的基础,开后世纪传为史的先河。

《史记》开创全面历史的先河。以记载人事而言,“本纪”“世家”“列传”各有侧重.它所要记载的人物不限于帝王将相等统治阶层这一中心,而是遍于社会各阶层,甚至连求签问卜之徒、游侠、刺客等也一一处在司马迁的视野中,真可谓人物丰富、内容全面。再则,其记述层面广泛,包罗万象,并不限于政治范畴,而是涉及学术思想、典章制度、社会经济等方面,“书”的出现,再现了历代的文化制度发展历史,为更加全面地了解历史,完备历史内容,提供了丰富的背景。

2、了解《夏本纪》的相关内容。

夏本是一个古老的部落,相传是由包括夏在内的十多个部落联合发展而来的,与古代其他部落交错分布于中国境内。到唐尧、虞舜时期,夏族的首领禹因治水有功,取得了帝位,并传给其子启,从而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王朝约存在于公元前二十一世纪至公元前十六世纪。

《夏本纪》根据《尚书》及有关历史传说,系统地叙述了由夏禹到夏桀约四百年间的历史,向人们展示了由原始部落联盟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及人民生活等方面的概貌,尤其突出地描写了夏禹这样一个功绩卓著的远古部落首领和帝王的形象。

相传尧、舜时洪水泛滥,民不聊生,虽经大力整治,但由于时代和条件的限制,也由于当政者用人不当,长期未能把民众从灾难中解救出来。这成了当时因扰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一个十分尖锐的问题。就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夏禹,一个有抱负而且聪敏勤恳的青年出现了。他继承父业并吸取父亲鲧(ɡǔn)治水不成的教训,以他的健壮、精干和毅力,获得成功,在几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呈现出一派怡然富足、井然有序的宏伟景象。

司马迁以极其虔敬的心情,向人们叙说了夏禹的业绩:他怀着励精图治的决心,新婚四天就离家赴任,行山表木,导九川,陂九泽,通九道,度九山,考察了九州的土地物产,规定了各地的贡品赋税,指给了各地朝贡的方便途径,并在此基础上,划定了五服界域,使得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众河朝宗于大海,万方朝宗于天子的统一、安定和欣欣向荣的大好局面。在叙说夏禹的业绩的过程中,也反映了古 1

人理想的天子及诸侯大臣的行为和道德规范。

《夏本纪》是一部夏王朝的兴衰史。夏禹的兴起,是由于他治理洪水拯民于灾难,勤勤恳恳地做人民的公仆,人拥护他。夏朝的衰

亡,则是由于孔甲、夏桀这样的统治者败德,伤民,人民怨恨他们。当然,夏禹还只是一个传说中的人物,这篇本纪的记载也未必完全真实,历史事实未必那么美好,但大禹治水的业绩却早已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树起了一座永不磨灭的丰碑;他十三年于外,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伟大奉献精神,也早已千古传颂,作为我们祖先一种美德的代表,将永远值得学习和效法。

(二)导学与探究

1、学习§1

(1)自读文章与翻译,理清这位治水英雄显赫的身世。

2、学习§2

(1)重点字词

①鸿水:②怀抱襄陵:怀:襄:陵:

③鲧为人负命毁族:负命:毁族:④等之未有贤于鲧者:等:贤:于:⑤舜登用:登:⑥于是帝尧乃求人,更得舜:求:;更:

⑦摄行天子之政巡狩:摄行:巡狩:⑧行视鲧之治水无状:之:无状:⑨乃殛鲧于羽山以死:殛:以:⑩天下皆以舜之诛为是:诛:是:

(2)第二段文字写鲧作用何在?

3、学习§3—4

(1)重点字词

①崩:②有能成美尧之事者使居官:美:居官:③嗟:

④女平水土:女:⑤维是勉之:维:是:勉:

⑥禹拜稽首:拜:稽()首⑦女其往视尔事矣:视尔事:视,①禹为人敏给克勤:敏给:克勤:克,勤:

②声为律:律:③身为度:度:④称以出:称:以:

⑤亹()亶穆穆:亹:穆穆:

(2)从文中找几个词概括一下夏禹的人物形象与精神品质。

(3)司马迁刻画夏禹采用了什么手法?

4、小结

5、作业

(1)预习§5-8

第二课时

(二)导学目标:

1、学习文章§5---8,疏通字词。概述大禹的成就。

2、本文的叙事特色。

(二)导学与探究

1、学习§5

(1)重点字词

①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百姓:兴:人徒:傅:

②行山表木:表木:③定高山大川:定:④禹伤先人父:伤:

⑤乃劳身焦思:劳身:焦思:焦:⑥薄衣食:薄:

⑦致孝于鬼神:句式⑧卑宫室:卑:⑨沟淢()⑩橇()

11檋()○12左准绳:准:绳:13右规矩:规:矩:○○

14四时:15以开九州:6通九道:17陂九泽:○○以:1○通:○陂():18度九山:度():19令益予众庶稻:予:20卑湿:○○○

21以均诸侯:均:○22相地宜所有:相():23便利:○○

(2)本段刻画出大禹怎样的形象?

2、学习§6—7

(1)重要字词

①九州攸同:攸:同:②四奥既居:四奥:

③九山刊旅:刊旅:刊:④九川涤原:涤原:原:

⑤四海会同:⑥众土交正:众土:⑧致慎财赋:

⑨咸则三壤成赋:咸:则:三壤:⑩中国赐土姓:中国:赐土姓:11 祗台德先:祗():台:○12不距朕行:距:朕:行:○

①东渐于海:渐():②西被于流沙:被:

③朔、南暨:朔:暨():④声教讫于四海:讫:⑤于是帝锡禹玄圭:锡:

7天下于是太平治:于是:⑥以告成功于天下(句式):○

(2)禹有哪些业绩?他有怎样的高尚品质?

3、学习§8

①嗣:②辟舜之子商均于阳城:辟:③南面朝天下:南面:朝天下:

4、本文的艺术特色。

5、课文小结

(三)拓展延伸

大禹治水给了我们那些启迪?

(四)检测与练习

详见课时训练

篇2:夏本纪学案

1、了解《史记》中本纪的形式。

2、了解篇章的内容及相关的文化内容。

3、积累学习文言的相关知识,熟悉并掌握词类活用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

1、了解本纪的形式。

2、了解夏禹的事迹及品质。

三、教学时间:2课时。

四、教学内容与步骤:

1、解题:《史记》中的“本纪”实际上就是帝王的传记,因为帝王是统理国家大事的最高的首脑,为他们作纪传而名之曰“本纪”,正所以显示天下本统之所在,使官民行事都有一定的纲纪的缘故。同时,也是全书的总纲,是用编年体的方法记事的。在“本纪”的写作中,司马迁采取了详今略远的办法,时代愈远愈略,愈近愈详。《史记》中共有本纪12篇。

2、课文说明:夏本是一个古老的部落,相传是由包括夏在内的十多个部落联合发展而来的,与古代其他部落交错分布于中国境内。相传尧、舜时洪水泛滥,民不聊生,虽经大力整治,但由于时代和条件的限制,也由于当政者用人不当,长期未能把民众从灾难中解救出来。这成了当时因扰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一个十分尖锐的问题。就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夏禹,一个有抱负而且聪敏勤恳的青年出现了。他继承父业并吸取父亲鲧(gǔn)治水不成的教训,以他的健壮、精干和毅力,获得成功,在几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呈现出一派怡然富足、井然有序的宏伟景象。到唐尧、虞舜时期,夏族的首领禹因治水有功,取得了帝位,并传给其子启,从而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王朝约存在于公元前二十一世纪至公元前十六世纪。

《夏本纪》根据《尚书》及有关历史传说,系统地叙述了由夏禹到夏桀约四百年间的历史,向人们展示了由原始部落联盟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及人民生活等方面的概貌,尤其突出地描写了夏禹这样一个功绩卓著的远古部落首领和帝王的形象。课文节选了大禹治水定九州的部分,约占全篇的五分之三。作者怀着虔诚的心情,向人们诉说着夏禹的业绩和伟大的献身精神。

3、学生自读课文,结合译文翻译全文。

4、文言知识积累:

1、文言实词:

⑴一词多义:

浩浩怀山襄陵:冲上,漫上

鲧为人负命毁族,不可:败坏

摄行天子之政:代理 行视鲧之治水无状:治理

等之未有贤于鲧者:比较、衡量

禹敏给克勤:敏捷 给”与“敏”同义。

身为度,称以出:称量,权衡

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给„„作表记;测定

薄衣食,致孝于鬼神:致:送达,表达。

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兴:发动。人徒:指被罚服劳役的人。

禹乃行相地宜所有以贡:察看,考察

乃殛鲧于羽山以死:流放,放逐

女其往视尔事矣。视,看,照看,这里有办的意思。亶亶穆穆,为纲为纪:亹(wěi)亹:勤勉不倦的样子。穆穆:庄重严肃的样子。

禹乃行相地宜所有以贡:应根据各地所具有的物产来向天子进贡。

陂九泽,度九山:测量,勘测,即上文的“表木”。

九山刊旅,九川涤原:刊,砍削;旅,治理。

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 渐,流入;被,覆盖。

⑵古今异义

中国赐土姓:中国:指九州之中

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百姓:即百官。战国以前百姓是对贵族的通称,因为当时只有贵族才有姓,而平民没有姓。

于是帝尧乃求人:这时候

⑶通假字:

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傅”通“敷”

女平水土:“女”通“汝”。

致费于沟淢:“淢”通

5、课文简析:

(1)学生口述大禹的事迹,并概括他的高尚品质。

提示:禹怀着励精图治的决心,新婚四天就离家赴任,行山表木,导九川,陂九泽,通九道,度九山,考察了九州的土地物产,规定了各地的贡品赋税,指给了各地朝贡的方便途径,并在此基础上,划定了五服界域,使得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众河朝宗于大海,万方朝宗于天子的统一、安定和欣欣向荣的大好局面。在他身上体现了公而忘私、乐于奉献、勇往直前、百折不挠等高尚品质。

(2)问题探讨:大禹治水给了我们那些启迪?

提示:大禹治水,我们看到的是中国远古时期人类的前赴后继与大自然作斗争的拼搏精神,在失败中寻求经验教训,毫不气馁,万众同心,最终达到的是“九州既疏,九州既洒,诸夏艾安”的太平盛世。这表现出一个伟大民族的凝聚力和中华文明的稳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儒家文化。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海洋一般百折不挠的心态,热爱和平,希望用自己的勤劳与智慧创造一个安定的生活环境。从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还可以看出我们提倡的一种集体主义,大禹是子承父业去治水,完成先人的遗愿,也可以看出中国人尊师重道、忠义孝顺等优良品德和对社会、对世界的责任心。

6、课文小结:

篇3:夜读《夏本纪》

“禹为人敏给克勤,其德不违,其仁可亲,其言可信;声为律,身为度,称以出;亶亶穆穆,为纲为纪。”十全十美,尽善尽美,这就是禹,这就是司马迁笔下的禹,这就是世代景仰的大禹。假如生在那个时代,我能成为这样一个万世景仰的英雄吗?我的肩膀担负得起这样的历史重任吗?面对心灵的提问,我只有沉默,也只能沉默。大禹何许人也,我何许人也?面对千古圣贤,我只能仰望,不敢平视。

“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这是何等宽阔的胸襟,这是怎样的勤于职守!舍小家为大家,坚守自己的岗位,为父亲未竟的事业呕心沥血。这是尽职,也是尽孝,更是尽忠。人言忠孝难两全,禹圣却且忠且孝,难怪后人超越时代和信仰,世代敬慕之。

“十年,帝禹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启遂即天子之位,是为夏后帝启。”夏者,家天下之始也。“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天下为公的时代终于禹圣?那个统治中国数千年之久的家天下就始于禹之子?我们顶礼膜拜的圣人竟然是家天下的始主,我有些不敢相信,然而白纸黑字,历史写得分明。尽管家天下取代公天下是历史的必然,就像专制政体最终要让位给共和政体一样,谁也阻挡不了。但是,传给己子而非人子,建立自己的家天下,而非他人的家天下,禹的圣人形象在我头脑里低矮了许多。

也许这就是人,圣人也是人,圣人也像常人一样有瑕疵,有失察之处。也许这就是信史,信史是不为圣人掩过的,难怪鲁迅赞扬《史记》为“史家之绝唱”。

联系我们的现实生活,许多名人和各行各业的成功者,也常常会爆出一些负面的新闻。对此,我们可以以一种辩证的方法去看待,尝试着去理解他人,因为我们没有理由去要求一个人不犯错误,哪怕他是名人。没有人能做到十全十美,所谓好人,其实也只是瑕不掩瑜而已。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不能对别人也宽容一些呢?

太史公,谢谢你,你让我明白,圣人就是圣人,但是圣人不是完人,对圣人没有仰视的民族是可悲的,而对圣人只有仰视的民族是难以跻身世界民族之林的。

点评:

《夜读〈夏本纪〉》是读《史记·夏本纪》时生发的感想。读到有关大禹有关的事迹,顿生崇敬之情;读到启建夏朝,公天下终而家天下始,禹的形象黯然失色;而后悟彻,圣人非完人,《史记》乃信史,再联系现实,抒发了一个民族对圣人既须仰视又不能只有仰视的感慨。文章视野开阔,高屋建瓴,体现了作者对当代社会的人文关注。

据《史记》记述,禹并未直接传位给启,而是先传位于益,益再让位于启。作者立论的基础与这段史实略有出入,这无疑削弱了文章的说服力。

篇4:夏本纪学案

1.禹之家谱

黄帝→昌意(黄帝之子)→颛顼(昌意之子)→鲧(颛顼之子)→禹(鲧之子,名为:姬文命)→启(禹之子)

2.四岳

乃尧之四大诸侯,分别主管东南西北四方,史书称为四岳。

东岳名叫羲仲;南岳名叫羲叔;西岳名叫和仲;北岳名叫和叔。

四岳各自分管四方,又是尧的最重要的臣僚。凡是有重大决策,尧都要与四岳一起商量。

其一、举舜

尧的年事已高,由谁来继承皇位,多年来一直是他的一个心病。尧本来有儿子,名叫丹朱,可是不成才。为了天下苍生,尧决计不将皇位传给他。于是,尧征求四岳的意见,请他们举荐一个合适的人选。

四岳在一起,都不约而同地提到舜。于是,他们共同向尧举荐舜作皇位继承人。

其二、荐鲧治水

3.羽山

羽山是传说中阎王居住过的地方。

尧却认定羽山是卑贱灵魂聚集在一起的地方,所以他不让鲧人头落地,而却把他流放到那里,与羽山那些卑贱的灵魂永远在一起。

在东海温泉北部7公里苏鲁交界处,有一座拔地而起巍然屹立的山峰--羽山。她海拔269.5米,是东海县的最高峰。羽山东西长约3公里,南北宽1.5公里,她背倚齐鲁、襟怀吴楚,是一座名垂青史的千古名山。

在我国的许多古文献著作中都有殛鲧的记载,如《虞书舜典》、《史记夏本纪》、《山海经》、《左传》、《东周列国志》等古文献及著作中也指出羽山在今天连云港市境内的东海,如《舜典》注:“羽山在东海祝其县西南。”

《元和郡县志》、《通典》:均载:“羽山在朐山县。”

《辞海》:“羽山在山东郯城县东北。”

羽山为什么称其为“羽山”?

一种说法是古时候羽山的地方野雉(就是野鸡)比较多,现在羽山也还有野鸡。《禹贡》载:“海岱及淮惟徐州……蒙羽起艺……羽畎(音劝,山谷通水的地方)夏狄。”“羽畎,羽山之谷也。夏狄,狄雉之羽,可为旌旄者也,羽山之谷出焉。”这段文字说明,上古时候,王者要羽山人民进贡五色土和美丽的野鸡翎。

另一种说法就是羽山是羽民生活的地区。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何光岳著《东夷源流史》载:“羽山以羽民所居而得名。”“羽民为东夷鸟族的一支。”鲧治水无效,被舜帝贬于羽山一带,使羽民监禁之。羽山为古人类羽民的居住地。

4.自古创业之功,莫高于大禹;而中兴之功,莫盛于少康--高燮

启,史称夏启,生卒年不详,夏禹子。禹病死后继位,成为中国历史上由“禅让制”变为“世袭制”的第一人。在位9年,病死,葬于安邑附近。

启,母涂山氏。屈原的《天问》中载传说说,禹巡治洪水,走遍四方,一次,偶然与涂山氏相遇于台桑,旋即分别。怀孕的涂山氏女在伤念中生下启后就死了。所以,启生下来就失去了母亲,是个苦孩子。禹死后,启破坏了禅让制,自行袭位,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夏。从此,原始社会宣告结束,开始了奴隶社会,启也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帝王(有的史学家认为禹是第一个帝王)。他放弃阳翟,西迁到大夏(今汾浍流域),建都安邑(今山西省夏县西)。

启夺位后,攻杀禹选定的继承人伯益,开创了世袭的由父传子的家天下制度。和启同姓的有扈氏部落(在今陕西省户县)不服,启发兵攻伐,被有扈氏打败。为了赢得民心,启便严于律已,过著粗茶淡饭的俭朴生活;还尊老爱幼,任用贤能,然后在人民的支持下,他再次出兵攻灭了有扈氏,巩固了王位。这以后,他又义反以往的作风,生活变得腐化起来,整日饮酒作乐,歌舞游猎。传说他曾创作了名为《九韶》的大型乐舞。

启的年纪老了,他的几个儿子激烈地争夺著继承权。小儿子武观(一说为幼弟)因为争得最凶,启就将他放逐到黄河西岸(今陕西义带)。武观聚众反叛,启派大将彭伯寿带兵将他打败,并押来见启。武观只好认罪服输。不久,启因为荒淫过度而病死。

太康,生卒年不详,启长子。启病死后继位。实际上只在位两年(名义上在位29年),因不理民事,在去洛水北岸游猎时,为后羿夺去国政。病死,葬于阳夏(今河南省太康县西)。

太康,他自小跟著父亲启享乐,即位后生活比启还腐败,只顾饮酒游猎,不理政事。

有一次,他带著家属、亲信去洛水北岸游猎。一去3个多月不回来,弄得百事废弛,民怨沸腾。东夷族有穷氏(在今山东省德州市北)部落首领后羿乘机起兵,夺取了夏的都城安邑。太康带著猎物兴高采烈地回来,在走到洛水岸边时,见对岸有重兵把守,便慌忙派人过河探问,这才知道是后羿不让他回都,各部落首领都不满意太康的荒唐,又惧怕后羿的实力,谁也不来帮助。太康后悔不及,只好在阳夏筑了一座土城居住下来。史称“太康失国”

太康的五个弟弟见兄长不能回都,就陪著母亲来到洛水南岸苦苦盼候,始终没有能等到。五兄弟就作了一首歌来追念他们的祖父禹的功绩和品德,倾诉目下的凄凉悲哀之情。这首歌就是《尚书》中著名的《五子之歌》。歌词的大意是:

我们的祖先大禹曾经训导子孙说,百姓是国家的根本,只有根本稳固了,国家才能安宁。君主应当勤于政事,用心治理好天下,倘若贪酒色、好游猎,或者大兴土木,建造亭台宫室,那么,只要有其中的一件,就会失去民心,导致亡国。缅怀我们的祖先大禹大世时,他身为万邦之君,将天下治理得井井有条,使百姓安居乐业,他是一位多么贤明的君主啊!今天,太康不遵祖训,荒废政事,弄得百姓都仇视我们,使祖先创建的王朝被人颠覆,陷我们于凄苦的境地。太康啊,你铸下了大错,我们心中是多么痛苦啊!

27年后,太康病死于阳夏。

仲康,生卒年不详,太康弟,后羿废黜太康后立其为王。在位,病死,葬于安邑附近(今山西省夏县西池下村)。

后羿废黜太康后,立仲康为王。仲康名义上在位13年,实际上仍由后羿专政。仲康不甘心作傀儡,一心想夺回大权,曾派大司马胤侯去征伐后羿的党羽义和,试图削弱后羿的力量。终因实力薄弱,反被后羿软禁,无力恢复夏的天下。仲康因此忧闷成病而死。葬于安邑附近。

相,仲康之子。仲康死后,被立为夏王。但后羿部下寒浞反叛,杀死后羿和“相”自立为王。

少康,又名杜康。生卒年不详。相子,攻杀寒浞,复兴夏朝。在位,病死,葬于阳夏。

少康,相的遗腹子。相被迫自杀时,少康还没有出生。母亲后缗氏当时顾不得失去相的悲痛和王后的尊严,急忙随宫女从狗洞中爬出,逃到娘家有仍氏部落(今山东省济南市东南)。第二年,生下了少康。

少康从小就很聪明,他初懂人事后,母亲就告诉他祖上失国的惨痛经过,叮嘱他日后要报仇雪耻,复兴夏朝。从此,他发愤图强,立志要夺回天下。他先在外祖父手下担任管理畜牧的官,平时一有机会就学习带兵作战的本领,并且时时警觉,防止寒浞来杀害他。不久,寒浞的儿子浇果然派兵来搜捕少康,少康逃奔到名为有虞氏的部落(今河南省虞城东)。有虞氏首领虞思让他担任管理膳食的官,学习理财的本领,并把女儿嫁给他,还给了他一块10里方圆的名叫纶的肥沃土地和兵士500,使少康有了根据地和军队。少康体察百姓疾苦,宣传祖先禹的功德,努力争取人民支持他复兴故国,并召集夏朝的旧臣前来和他会合。

当时,有个名叫靡的人,原是相的臣下,寒浞夺取王位后,他逃到名为有鬲氏的部落(今山东省旧德平县),招集流亡,积蓄实力,等待时机复兴夏朝。他首先应少康之召,倾有鬲氏之兵,会合斟寻、斟灌两地的复仇之师,和少康会合,拥戴少康为夏王。

少康先派儿子季杼攻灭了寒浞的第二个儿子戈意,以削弱敌方力量。又派将军女艾去侦察了浇的虚实。一切准备就绪后,他从纶出兵,一路势如破竹,攻克旧都,诛杀寒浞,夺回了王位,建都阳夏。

少康自幼历尽苦难,复国后能勤于政事,讲究信用。在他治理下,天下安定,文化大盛,各部落都拥戴他,夏朝再度兴盛,史称“少康中兴”。因此,少康是一位有作为的君王。

从“太康失国”到“少康中兴”,前后共约近百年。如果说,夏朝之建立算是中国历代王朝最早之「兴」,夏启便是依靠权谋开国之枭雄,太康则成最早的「昏君」了。只有到了少康还都,夏朝才进入由「治」及「盛」之局面,出现了中兴的形势。

晚年,少康封庶子无余于越(今浙江省绍兴县),以祀奉祖先大禹的墓,这就是越国的启端。

21年后,少康病死,葬于阳夏。

5.益

益,即伯益公,俗称伯爷公,在潮汕乡村民俗敬神中,都很普遍。

据《辞海》记载:伯益,“益”一作翳,亦称大费。伯益,古代赢姓各族的祖先。相传伯益善于畜牧和狩猎,被舜任为虞。虞者,古时官名,西周始置,掌管山泽之职。伯益为禹所重用,助禹治水有功,被选为继承人。禹去世,禹之子启即继皇位,伯益与启发生争夺,被启所杀;一说是伯益推让,启才继承皇位。

因伯益是古代掌管山泽之职,且是辅助大禹治水有功,他既做不了皇帝,后人就崇拜他为山神伯爷,让他在民间继续保护山泽。但潮语伯益的“益”与“爷”,音相近似,且伯益已作为神供拜,当然也就作为伯爷尊称。凡在山乡或大山里,山民在伐木烧炭的炭窑旁,或种植果林的山舍里,就选择一处风景好的大石松树下,搬石砌一小庙,供奉大伯爷。每月初一、十五还办些三牡果品为大伯爷“牙”。有的山乡还立伯爷公庙,塑其神像供拜。大伯爷是骑在虎身上,手执赶山鞭,说是为山民巡山,保护山利。

传说山中老虎都归大伯爷管束;老虎食人,没经大伯爷点头,都不敢食。如果老虎偷食一个人,大伯爷就在老虎耳朵上,割下一个缺口作记号,以示警告。故潮汕有“大伯爷不点头,老虎乍敢食人”的俗语。

6.皋陶

皋陶是黄帝之子少昊之后,生于公元前21世纪,是中国司法的鼻祖。他辅佐夏禹理政、治水和发展生产,并为融合夷夏和后来中华民族的形成作出巨大贡献。皋陶与尧、舜、禹齐名,被后人尊为“上古四圣”。禹根据皋陶的品德和功劳而举他为继承人,并授政于他。但皋陶未继位即去世,禹便把英、六一带封给其后裔。唐玄宗以李氏始祖皋陶为荣,于天宝二年(公元743年)追封其为“德明皇帝”。

7.九州

禹分天下为九州,是否确有其事呢?让我们先来逐一解读九州的含义,由此分辨真伪,以便更透彻的了解历史。

冀:北田共。北田,北方的土地。共,拱。北方,对古人来说,是祭祀时所面对的方向,也是神灵所在的方向。“斗北而众星拱之”,因此,古人对北方怀着一种崇敬的心理。冀的意思解读为,北方神圣的土地。

兖:六允。允,像形字,诚信。这种形象,让人联想起了“专”,因为它们意义非常相近。专是个奇妙的字,从字面上解释,它的.首领就是颛顼的颛。奇怪的是,兖也写作m(像下六上合吗?),是颛顼文化的诞生地,而六也正是颛顼文化的特征。简单的说,六就是六合,上下与四方,衍生了数与数之间的多重关系,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学说,与五行等等其它学说,构成了古老的哲学体系。因此,兖解读为颛顼故里。

青:青,东方色也。--《说文》。东方谓之青。--《考工记画绘之事》。正东曰青州。--《周礼职方氏》。青州,纯粹的方位概念,因地理位置而得名。

徐:徐,安行也。--《说文》。我们现在也经常说:徐缓。徐州为什么用徐缓来形容呢?因为徐州地处长江下游,江面宽广而水势徐缓是它的明显特征。徐州,因水势而得名。

扬:金文的字形,像用双手举起“玉”的样子。献玉于王,一语道破了这个地区以玉为主要内容的文化特征。扬州,因良渚文化而得名。

荆:从H,刑声。本义:一种灌木,荆条,泛指灌木。荆棘从生,正是古时江汉一带明显的地特征。因此,荆州因地貌而得名。

豫:形声。从象,予声。本义:大象。大象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不可能分布在高纬地区。江南虽然气候适宜,但沼泽遍布,体重惊人的大象生活于此,无异于泥牛入海。因此,江南的地理环境,不适合象群栖息。豫州,因为象群频频出没而得名。

梁:突然隆起的地方,比如山梁、屋梁、鱼梁等等。四川盆地海拨虽低于黄土高原,但它是阶梯状突然隆起的。梁恰如其分的道出了这种地理特征,因此得名。

雍:雍,塞也。这是一个与其它民族特别是游牧民族剧烈冲突的一个地方,边塞、关隘是这个地方的特征,并因此而得名。

由此可以看出,九州的命名是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的,它的系统性和准确性,充分的体现了国家意志和文化水准,并非约定俗成的。因此,从文化内涵的角度来判断,禹定九州是合乎逻辑的。

8.玄圭

玄圭就是八卦图式样的时间盘和方位盘。《书》经又云,大禹治水左玄圭,右准绳。测量的工具。

篇5:《项羽本纪》学案(高二选修)

1. 知识链接

《项羽本纪》是通过秦末农民大起义和楚汉之争的宏阔历史场面,生动而又深刻地描述了项羽一生。

《项羽本纪》以描绘项羽这一人物的形象、刻划这一人物的性格为主,同时也生动地叙写了战争。披卷读之,既可以闻见战场上的血腥,听到战马的嘶鸣和勇士们的猛吼,又可以看见项羽披甲持戟,嗔目而叱,大呼驰下,溃围,斩将,刈旗的神态与身影。《项羽本纪》正是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写人,在写人的.过程中写战争,二者相得益彰。战争因人物而生动、壮观,人物因战争而更显生动、奇伟。

《项羽本纪》在刻划人物性格方面,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

《项羽本纪》是《史记》传记中最精彩的一篇,达到了思想和艺术的高度统一。它犹如一幅逼真传神的英雄肖像画,色彩鲜明;又像一张秦汉之际的政治军事形势图,错综有序。通篇文章气势磅礴,情节起伏,场面壮阔,脉络清楚,疏密相间,语言生动,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的一篇不朽佳作。文中破釜沉舟、鸿门宴、四面楚歌、乌江自刎等故事,早已家喻户晓,历代传诵。

2. 补充“吴中起兵”部分(第二段后)

秦二世元年七月,陈涉等起大泽中。其九月,会稽守通谓梁曰:“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时也。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吾欲发兵,使公及桓楚将。”是时桓楚亡在泽中。梁曰:“桓楚亡,人莫知其处,独籍知之耳。”梁乃出,诫籍持剑居外待。梁复入,与守坐,曰:“请召籍,使受命召桓楚。”守曰:“诺。”梁召籍入。须臾,梁籍曰:“可行矣!”于是籍遂拔剑斩守头。项梁持守头,佩其印绶。门下大惊,扰乱,籍所击杀数十百人。一府中皆b伏⑩,莫敢起。梁乃召故所知豪吏,谕以所为起大事,遂举吴中兵。使人收下县,得精兵八千人。梁部署吴中豪杰为校尉、候、司马。有一人不得用,自言于梁。梁曰:“前时某丧使公主某事,不能办,以此不任用公。”众乃皆伏。于是梁为会稽守,籍为裨将,徇下县。

思考:这一段在主体描写项梁的同时,侧面交代了项羽的哪些事迹?从中显示出项羽怎样的气质性格,这对以下集中描写项羽的事迹及塑造其形象,有什么作用?

3、巨鹿之战背景:

巨鹿之战,是当时一场重要的战役。秦的主力集中在这里,秦兵转败为胜,各路救赵的诸侯军,齐聚巨鹿城下,却都不敢进军,都作壁上观。怀王派宋义为大将军,率兵救赵,此人怯懦自私,坚持观望态度,停军不前。项羽却认识到这是一场关键的战争,断斩宋义之头,率军渡河救赵,破釜沉舟,终于大破秦军,扭转战局,极写项羽叱咤风云,英勇善战的英雄形象。

4、重点词义

不肯竟学楚兵冠诸侯时不利兮骓不逝

田父绐曰然今卒困于此项王亦身被十余创

吾闻汉购我头千金以是知其能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

汉军至,无以渡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5.指出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梁以此奇籍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皆沉船,破釜甑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无不膝行而前东渡乌江

6、判断下列句子的句式

骑能属者百余人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

项王则夜起,饮帐中尚不觉寤而不自责

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

6、翻译下列句子。

①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翻译:

②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翻译:

③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翻译:

7、、课前预习:

①标出重点字词,希望借助字典力争完成对文本的字面理解;

②查阅资料,了解项羽的生平;

③梳理文章思路

④思考:结合文本分析项羽是个怎样的人?具有怎样的性格?作者采用了哪些方法来刻画人物的?(课堂上交流)

8、①自写一副对联,对项羽作出评价

②梳理文中出现的成语

③写一篇关于项羽的人物评论

篇6:夏本纪学案

1. 积累文言词语,巩固文言语法知识,加强文言语感,提高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2. 了解与高祖刘邦相关的史实,认识高祖刘邦的性格为人,理解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法。

3. 了解司马迁的《史记》的纪传体的“不虚美,不隐恶”的写史风格。

学习重点:

1. 根据选修课的特点,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2. 全面认识评价高祖刘邦。

学习难点:

通读全文,理解文意,弄通疑难字句。

学习方法:

诵读,质疑,合作探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 、知识链接

1.不虚美,不隐恶

班固在《汉书 司马迁传》中引刘向  杨雄之言,赞扬《史记》“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不虚美,不隐恶”不仅要求史家要有根据,记述态度严谨,反映事实准确,还要善恶必书,而且恰如其分,对“善”不虚夸,对“恶”不隐讳。

2.互见法

互见法是司马迁为适应纪传文体的需要而创作的记述历史的方法和表现手法,它是将一人事迹 一件史实,分散在数篇之中参错互见,彼此相互补充。

3. 本纪

“本纪”是《史记》中给帝王作传,共有12篇“本纪”。

4.伯 、 仲 、  季:古代兄弟按照长幼序列的排序。

二 、 预习要求

1.给下列生字注音

大泽之陂       狎侮     贳酒        喟然叹息   郦食其       玺符节

轵道          黥布     日夜跂而望归    阳夏       垓下      氾水之阳

2.解释加点的词语

人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        素易诸吏       乃诒为谒曰

酒阑       臣有息女      公始常欲奇此女       可四千人     二世使使者斩以徇

啖以利    系颈以组       诸吏人皆案堵如故     稍征关中兵以自益

欲以求封   见谢项王     乃详尊怀王为义帝       日夜跂而望归     深堑而守之

大王起细微    有功者害之     高祖大朝诸侯群臣    复其民,世世无有所与

3.对照注释并借助工具书疏通全文

三、文本研习,合作探究

1. 从刘邦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活动特点来看,全文可分成几个部分,请简要概括。

2. 说说刘邦身上有哪些“美”和“恶”,全面分析刘邦形象。

3. 本文通过多处对比来刻画人物形象。请从课文中找出对比方法描述刘邦和项羽的内容,体会这种方法在塑造人物形象,揭示事件发展趋势方面的作用。

四 课堂小结

五  课后作业

整理本文的文言知识点,预习新课。

第二课时

一、当堂检测

1.找出各句中的通假字

(1)此两家常折券弃责

(2)遂坐上坐,无所诎

(3)诸所过毋得掠卤,秦人憙,秦军解

(4)无内诸侯军……距之

(5)乃详尊怀王为义帝

(6)不如决策东乡

2.解释古今异义词的古今义

(1)不事家人生产作业

家人:

作业:

(2)诽谤者族

诽谤:

(3)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

约束:

(4)稍征关中兵以自益

稍:

(5)始大人常以臣无赖

无赖:

3.一词多义

(1)吕公者,好相人 (    )

无如季相 (     )

(2)刘季固多大言,少成事 (    )

吕公因目固留高祖 (    )

(3)因重敬之,引入坐 (   )

沛公引兵西 (    )

(4)去辄烧绝栈道 (    )

有功者辄裂地而封为王侯 (      )

(5)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 (   )

项羽解而东归 (       )

4.词类活用

(1)选出不是使动用法的一句:(    )

a.公始常欲奇此女,与贵人

b. 会项伯欲活张良

c.沛公从百余骑

d.王梁 楚地九郡,都彭城

(2)选出不是意动用法的一句:(    )

a.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

b.吕公因目固留高祖

c.父老苦秦苛法久矣

d.沛公然其计

(3) 选出不是名词活用为动词的一句:(   )

a.避仇从之客,因家沛焉

b.欲约分王关中

c.诸将及士卒多道亡归

d.秦王子婴素车白马

(4)选出不是名词作状语的一句:(    )

a. 买五人之头而函之

b.项羽与宋义北救赵

c.夜往见良

d.诸将及士卒多道亡归

(5) 选出词类活用不同类的一句:(   )

a.单父人吕公善沛令

b.高祖竟酒,后

c.及见怪

d.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

5.特殊文言句式

(1)选出不是判断句的一句:(          )

a.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

b.怀王者,吾家项梁所立耳

c.此三者,皆人杰也

d.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2)选出不是状语后置句的一句:(  )

a.遇彭越(于)昌邑

b.怀王者,吾家项梁所立耳

c.又与秦军战于蓝田南

d.系颈以组

(3)选出不是定语后置句的一项(   )

a.不拘于时,学于余

b.楚与诸侯之慕从者数万人

c.诸将过此者多

d.项羽王诸将之有功者

6.虚词积累

则:  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 (   )

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 (   ;)

因 : 高祖因狎侮诸客 (   )

因与俱攻秦军 (    )

因张良遂略韩地轘辕 (   )

以 : 乃以秦王属吏 (   )

二世使使者斩以徇 (        )

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 (    )

{啖以利 (      )

竟: 岁竟,此两家常折券弃责    (            )

神农竟不知   (            )

道竟何为邪    (            )

二、总结本文的主题思想。

三、布置作业:

诵读全文,背诵名句;准备翻译疑难文言句子。

第三课时

一 、复习巩固

1.文学常识填空

(1)刘邦是___朝始祖,故后人称他为_______  ,一般称他为______ 。

(2)《史记》被鲁迅评价为“ ___________, --------”。

2.名句默写

(1)刘邦的《大风歌》“---------,------------ ,-------------- 。”

(2)刘邦评论汉初三杰的话:“__________________,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 ,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 ,----------- ,吾不如韩信”。

二  、翻译以下文言句子

1.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髯须,左股有七十二黑子。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

2.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乃诒为谒曰:“贺万钱”,实不持一钱。

3.会项伯欲活张良,夜往见良,因以文谕项羽,项羽乃止。

4. 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5.始大人常以为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

三、研习文本,合作探讨

《高祖本纪》用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的艺术手法。以刘邦和郦其食为例来具体说说此手法。

四、布置作业:

把《高祖本纪》和《项羽本纪》结合阅读,进一步了解刘邦和项羽的性格特点。

参考答案:

第一课时

一、略

二、略

三、1.第一部分(1一4)介绍刘邦的姓氏 籍贯 出生 家庭  ,以及做泗水亭长时的种种行事。

第二部分(5-17)写刘邦入关灭秦,败项羽,建立帝业。

第三部分(18-文末)写刘邦称帝后的情况。

2.本文正面描写了刘邦的豁达大度 坚忍不拔  善于用人等许多长处,而且从反面点明了刘邦的不事农业生产,“好酒及色”,为人上有时狡诈虚伪。

3.在本文里,司马迁用对比手法,写刘邦入关与民“约法三章”,而项羽入关后烧杀屠戮,暗示了刘邦的成功和项羽的失败。

通过刘邦对“汉初三杰”的评价,是他们用人方面的对比。刘邦是知人善任,虚怀若谷;项羽是不善用人,刚愎自用。这样,使得人物的性格更加鲜明。

第二课时

一、 1.责通债       坐通座     诎通屈        卤通掳

解通懈       “内”通“纳”    距通拒     详通佯    乡通向

2.家人:古指平民百姓;今指一家人。生产作业:古指生产劳作的事情;今指是“生产”和“作业”。

诽谤:古指议论指责;今指背后说别人的坏话。

约束:古指规矩制度;今指限制使不越出范围。

稍:古指渐渐地;今指稍微。

无赖:古指没有出息:今指蛮横不讲道理。

4.d.   b.   c.   a.    b.

5.d.   b.   a.

6.   就;如果   如果;    于是 ,凭借; 把;   而,表承接 ,  因为;用

终了;竟然   居然;究竟

第三课时

一 1.(1)汉朝    高祖   汉高祖    (2)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二、 1.高祖的长相,高鼻梁又上额突起,胡须很漂亮,左大腿上有七十二颗黑痣。仁爱喜欢施舍,性情豁达。常有远大的抱负,不从事一般老百姓所做的活计

2.高祖做泗水亭长,一贯看不起那些小吏,就递上名片欺骗说“贺礼万钱”。

3.正巧项伯想救活张良,连夜去救张良,回来后就用不能攻杀刘邦的道理劝告项羽。

4.这三个人,都是人杰啊,我能用之,这就是我取得天下啊的原因啊。项羽有一个范增而不能用,这就是他之所以被我擒获的原因啊。

5.当初大人您认为我没有出息,不能整治产业,不如老二勤勉。今天我所成就的产业,与老二相比哪个更多呢?

三、刘邦早年看秦始皇时说:“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这感叹、 羡慕的口气,符合刘邦当时的一介贫民的身份。写郦食其,见刘邦,长揖,曰:“足下必欲诛无道秦,不宜踞见长者。”活现一个狂放不羁而又胸怀妙计的说客形象。

吴培金

上一篇:描写我的作文650字下一篇:水孩子的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