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祖本纪文言知识点梳理

2024-04-15

高祖本纪文言知识点梳理(精选8篇)

篇1:高祖本纪文言知识点梳理

读《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有感

前段时间观看了电影《王的盛宴》,并重新阅读了《史记》中的《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以下几点感受颇深,与各位分享。一是对历史的认识。历史是胜利者写的,为政治服务的,这句话一点儿也不假。举个例子,史记中对项羽、刘邦的描述:(1)出身。除身世外,对刘邦的出身提了一些神话色彩的描述“是时雷电晦明,太公往视之,则见蛟龙于其身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根据现在的科学,这些显然的荒谬的。(2)外貌。项羽“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刘邦“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巧妙地突出了两个人的长相和性格特点。(3)看到秦始皇的场景。项羽“彼可取而代也”,刘邦“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给读者的感觉,项羽更多的是霸气,而刘邦更多的则是豪气。但是,历史到底应该是什么样子的?或者说真实的历史是什么样子的?我认为,历史最起码应该具有真实性、科学性,让人读了可以信服,而这一点是不可以也不应该为政治所左右的,是需要我们用良心去坚守的。

二是对成功的认识。做成一番大事业可以认为是成功。除了当事者(领导者)本人具备一些特质外,集体的力量尤为重要。而集体的力量如何发挥?组织尤为重要,组织的关键在资源的运用,而最重要的资源就是人才,如何用人,是一个关键的问题。那怎么用人呢?刘邦和项羽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刘邦的个人能力是不能和项羽相比的,在与项羽争夺天下的过程中,一开始只要项羽亲临战斗则每战必胜,刘邦临战则必败,但结果却是项羽自刎乌江。更可悲的是项羽至死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会败,最后还说:“此天亡我也,非战之罪也。”关于项羽这个问题刘邦给出了一个答案:“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为吾擒也。”刘邦虽然(个人)能力、才气不强但他能很好地使用好比他能力、才气强的人,能让他的团队效率最大化,而项羽所致命的就是这一点他没有做好。正所谓:用师者王,用友者霸,用徒者亡。对人的纯粹认识。人在出生前,周围的环境是无法选择的,无论是当下的“富二代”,还是“穷二代”,无论是“高富帅”,还是“矮穷挫”。人在这个环境中的经历造就了一个人太多的东西,这些东西还将在你未来的生活中留下印迹,就像某些天生的东西一样。所以,对待自己,对待人生,我们应抛出周围的环境,纯粹地看,人应该都是相同的、平等的。但对于现实中的自己,对于现实中的人生,我们不能忽视客观环境的影响,也就是对周围环境的经历以及这些经历给我们带来的影响。既然不能忽视,我们应该怎么做?刘邦与项羽的故事值得我们借鉴。项羽出身贵族,没有体会颠沛流离,不明白生存的珍贵,刘邦出身草莽,于血雨腥风中穿梭,非常明白生存的重要,他为了生存,不得不经历一次次的“鸿门宴”,最终取得成功。因此,我们应该跳出现有环境,纯粹地看待自己,不仅为了自信,更是明白什么是自己最珍贵的东西。明白这些之后,结合自身优势,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在现有环境中顺势而为,终有一番作为。

篇2:高祖本纪文言知识点梳理

高 祖 本 纪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课文中重要文言词语及句式。

2、了解司马迁笔下刘邦这一人物形象。

3、了解司马迁首创的互见法。过程与方法:

自主预习,小组合作,讲读法,教师补充。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认识体会《史记》中“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传统。

2、品味分析,揣摩文本用对比描写人物,用细节刻画人物,用个性化语言表现人物性格等文学艺术特色。教学重难点:

1、学习课文中重要文言词语及句式。

2、揣摩文本中体现的文学艺术特色。

3、全面了解刘邦这一人物形象。

4.品味分析,揣摩文本用对比描写人物,用细节刻画人物,用个性化语言表现人物性格等文学艺术特色 课时安排 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中引刘向、扬雄之言,赞扬《史记》“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今天,学习本文,可让我们较全面地了解一个有血有肉、活生生的汉高祖。

二、朗读课文,学生放声自读

三、整体感知: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一)1-4节(从开始到“生孝惠帝、鲁元公主”)介绍刘邦的姓氏、籍贯、出生、家庭,以及做泗水亭长的种种行事。

(二)5-17节(从“沛公引兵西”到“大赦天下”)写刘邦入关灭秦,打败项羽,建立帝业的过程。这一部分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5-7):刘邦领兵西进,队伍不断壮大,并率先入关,为日后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第二阶段(8-14):写楚汉相争。

第三阶段(15-17):刘邦称帝。

(三)18-20节(从“未央宫成”到文末)刘邦称帝后的情况。四.作业布置

自读全文,将不理解的文言知识标出,小组合作解决,仍有疑问的留待课上解决。

本学期总第 课时 年 月 日执教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疏通并整理重要的文言现象 教学过程:

一、学生将不理解的文言知识提出,师生共同解决。

二、强调以下重点: 1.重要字义:

大泽之陂(水边、堤岸)

沛公然其计(认为„„对)已而有身(不久)

令项伯欲活张良(使„„活)

因家沛焉(安家,名作动)

沛公从百余骑(使„„从)坐之堂下(使„„坐。使动用法)

乃详尊怀王为义帝(同“佯”)

无所诎(同“屈”,理亏)

实不用其命(服从)

公始常欲奇此女(使与一般人不同)

军吏士卒皆山东之人也(崤山、函谷沛公引兵西(向西进发 名作动)关以东的区域,古今异义)西过高阳(向西 名作状)

不如决策东乡(同“向”)可四千余人(大约)

深堑而守之(挖壕沟,名作动)昌邑未拔(被攻占)臣等以死守之(坚持)降章邯(使„„投降,使动用法)有功者害之(嫉恨)

诸所过毋得掠卤(同“掠掳”)高祖欲长都洛阳(定都,名作动)

还军霸上(驻军,名作动)复其民(免除赋税徭役)

先入关者王之(使„„为王)

道旧故为笑乐(旧时的事情,形作名)

且吾所以还军霸上(„„的原因)

比沛(和„„一样)今则来(如果)

2.特殊句式:

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

怀王者,吾家项羽所立耳 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

何以得主约 高祖常繇咸阳 空言虚语,非能守也

啖以利

此所以失天下也 系颈以组 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项羽乃号为雍王

三.布置作业 完成《新学案》相关练习。

本学期总第 课时 年 月 日执教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分析课文,全面了解刘邦这一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读1-4节

1.这四段主要记述了哪些情节?

明确:刘媪尝息大泽之陂生下高祖,刘邦好酒及色,纵观秦始皇而叹,徒手赴宴大言“贺钱万”等

2.纵观秦始皇而叹一节中,流露出刘邦的什么心理?

明确:流露对自己境况的不满,对秦始皇仰慕,对权利渴求的复杂心理。3.以上情节可看出刘邦哪些特点?

明确:出生不凡,仁而爱人,性情豁达,但又有无赖举动。

二、学生朗读5-7段

1.这一阶段主要写了哪些情节?

明确:郦生见沛公,与秦军大战蓝田、入关约法三章等。2.郦生见沛公这一情节中,体现了刘邦什么特点? 明确:勇于改错,虚心听取意见。

3.“破之”“因大破之”“遂破之”,你能悟出刘邦节节取胜的原因吗? 明确:善于用人用计,这是他在交战中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

4.对于阻止刘邦入秦宫休息,原文只有“樊哙、张良谏”,而《史记 留侯世家》中有大段文字记载,这是什么述史方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互见法,它是将一人事迹,一件史事,分散在数篇之中参错互见,彼此互补。

为突出某一历史人物的基本倾向和主要性格特征,《史记》常用“互见法”。所谓“互见法”就是关于某一历史人物的部分材料,不放在本传中去写,而是移植到其他相关的人物传记中,其主要目的是从对某一历史人物的基本认识出发,将材料有意识地加以安排和剪裁,以使他们服从于对某一人物形象的塑造。司马迁在很多地方采用了这种方法,有的还注明“其事在《商君》语中”、“语在《晋》事中”、“语在《淮阴侯》中”、“语在《田完世家》中”等等。

《高祖本纪》凡属灭项兴刘的大事,凡属表现其成功及其性格特征的文献资料,事无巨细悉入纪中。凡涉及“叙汉非”的地方,则用“互见法”,或删繁就简,只叙事件轮廓,或略而不述,放在他人传中。这样既做到保持本篇文章自身的匀称,又不至于和有关系的其它篇章重复,同时又突出了刘邦这位中心人物

作用是多方面的:

(1)互见法详此略彼,叙述史事条理分明,避免重复;(2)互见法正名实,于回护之中不失历史真实;(3)互见法是塑造传记人物形象的一个好方法;(4)互见法两传存疑,广载异闻,以备参考。5.刘邦进入关中,推翻秦朝后,施仁爱于百姓,以此来赢得关中人民的拥护。这种“仁爱”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三方面:第一,轻财物而重义气。第二,保障关中百姓的人身和财产安全。第三,减轻百姓负担。

三、理解8-14段

1.这一阶段主要写了哪些情节?

明确:刘邦赴鸿门谢罪、项羽分封诸侯,刘邦决策东进,进兵追击项羽,在垓下打败项羽。

2.文中刘邦两用张良计的目的各是什么?体现刘邦怎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第一次是为了争权天下,第二次是为了扩大自己的力量。

性格特点:善识人用人,有胸怀,能容人,知退让。3.垓下之战刘邦为何能取胜?

明确:

一、以众击寡。

二、韩信运用谋略,阵法战法奇特。

三、四面楚歌,瓦解斗志。

4.在这一阶段,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明确:主要用对比的手法,写了项羽由强到弱、刘邦由弱到强的变化过程。5.刘邦最终能战胜项羽的根本原因在于什么?

明确:知人善任,虚心纳谏,从民所望。后方巩固,兵力由弱转强,逐渐居于优势。

四、读15-17段

1.这一阶段主要写了哪些情节?

明确:刘邦称帝、高祖置酒洛阳南宫

2.刘邦称帝后总结他成功的经验,说明了什么道理?

明确:说明了刘邦知人善任,虚怀若谷;项羽不善用人,刚愎自用。

五、读18-20段

1.最后一部分写了哪些情节?

明确:未央宫举杯噱父、高祖还乡、高祖之死。2.未央宫里,在众臣面前戏弄其父,说明什么? 明确:刘邦粗俗鄙陋的一面。

3.高祖帝业确定,衣锦还乡,可以说是人生顶峰,为什么还落泪呢?

明确:沛县是刘邦创业的起点,风风雨雨走过多年,意味着创业的艰难;虽已“威加海内”,但守业更为不易;回到故乡,触景生情,他怎么能不悲喜交集,感慨悲歌呢?“大风起兮云飞扬”,表面上写自然风云,实际上是写他的奋斗历程。“威加海内兮归故乡”这是写实。这一句,既表现了西汉政权的无比强大,又表现了汉天子的非凡威势,也表现了他浓厚的乡土之思。“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着眼未来,抒发他的愿望和理想,他已敏锐地感觉到,政权背后存在着内外忧患和人才的缺乏,为大汉王朝守四方的“猛士”又在哪里?悲凉之感油然而生。回故乡的悲与喜交织在一起,怎不让人“泣数行下”。

本学期总第 课时 年 月 日执教

第 四 课 时

一、探讨人物形象

刘邦是司马迁笔下最生动、最丰满、最有个性的人物形象之一。

刘邦是一个雄才大略的政治家,特点是:其一,有远见卓识,突出表现在他入关后的所作所为,率先入关却“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消除了秦地百姓的后顾之忧,也在各路诸侯中树立了威望。入关后与民约法三章,实行一系列宽政爱民的措施,赢得了秦地人民的热烈拥护。得到人民的拥护是他日后节节取胜的根本原因。其二,智谋超人。他性格上所表现出来的宽厚、大度、狡诈甚至无赖都可以说明他有谋有略,非同一般。在军事策略方面,措施得当。其三,善于使用和驾驭人。他能够正确使用张良、萧何、韩信等人,这是他统一全国的成功之处。他还善于听取意见、立刻改错。

在作者笔下,刘邦确实有超过项羽的眼光和才干,但作者没有把他描绘成“圣君”。在作者的“实录”下,还写了刘邦性格上的缺点及流氓无赖行径。

二、体会文中“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传统。

“不虚美,不隐恶”,就是记叙态度严谨,反映事实准确;不仅善恶必书,而且恰如其分;对“善”不虚张,对“恶”不隐讳。

司马迁记叙历史事件和人物,一般不做全盘肯定或否定,而是原原本本讲清人物言谈行事,以及事物的变化和发展,依据事实,给予客观的评价。如本文写刘邦,他既有远大的战略眼光和处理问题的才干;又有奸诈圆滑、不讲信义的性格毛病。

“不虚美,不隐恶”,不仅要求史家作史要有根有据,全面系统地直书史事,而且要求史家具有求是、存真的高尚史德。不仅需要眼光,而且需要胆量和气魄。

三、领略《史记》文史结合的特点。

《史记》擅长描写人物。它能抓住史实及人物特点,把人物放在历史中,并通过人物反映历史。司马迁笔下的历史人物,个个栩栩如生,形象鲜明。本文人物形象鲜明生动,主要通过以下艺术手法来完成: 1.用对比的手法塑造人物。

① “遣兵入关”中,怀王诸老将的对比评议。②刘项入咸阳、项羽屠烧咸阳秦宫室杀义帝,秦人、诸侯的完全不同的褒贬态度。③记叙项羽、刘邦两支军队分兵入关中击秦时,对项羽军的行动是这样描述的:“及项羽杀宋义,代为上将军,诸将黥布皆属,破秦将王离军,降章邯,诸将皆附。”使读者看到的,只是单纯的军事方面的成功;而写刘邦军,除了写军事策略外,还写了刘邦的安民措施:“诸所达毋得掠卤”,于是,“秦人憙,秦军解,因大破之。” ④写刘邦、项羽对待各路诸侯的策略。项羽一听到有自立为王的消息,便“大怒”,便“发兵”;而当刘邦听到韩信自请立为“假王”时,开始头脑发热,打算攻打韩信,但一经张良提醒,立刻转变态度,“乃遣张良操印绶立韩信为“齐王”。在天下大乱,群雄逐鹿的形势下,在争取同盟者方面,又是刘邦高出一筹。⑤本篇还特别记下了刘邦在平定天下后,“高祖置酒雒阳南宫”,君臣共议得失天下的原因所说那段脍炙人口的话:“夫运筹策帷帐之中,„„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这是用人方面的对比。项羽刚愎自专,而刘邦则虚怀若谷,知人善任。正是通过这样层层对比,逐层推进,从而揭示了楚汉之争的必然结局。

2.用讽刺的方法臧否历史人物。为太上皇祝寿 3.用典型细节刻画人物。踞见郦生 4.用个性化语言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5.用互见塑法塑造人物

如:高祖尝繇咸阳,纵观,观秦始皇,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当时,服徭役的刘邦,有幸在咸阳街头目睹了秦始皇的龙颜。秦始皇豪华的车马、威严的仪仗、傲然自得的神态,在刘邦的心灵深处引起强烈的震撼。他触景生情,“喟然太息”,表露了对自己眼前地位和生活景况得深深不满。“嗟乎”的赞赏,显露了他内心按捺不住的对秦始皇的仰慕之情。“大丈夫当如此也”,则以赞叹的口气,委婉地表达了他作为一个平民,时刻想占有权力的欲望。他认为,人生在世,就应该像秦始皇那样显赫富贵,出人头地。刘邦的话说得很含蓄,耐人品味,既表现了他对秦始皇威仪的倾慕之情,又巧妙的抒发了他自命不凡、想有所作为、渴望占有最高权力、从而改变自己命运的欲望,同时也显露出他阴险多欲的性格特点。

四、作业 完成练习册

由补充材料看刘邦

明代茅坤说:“读《高祖本纪》,须参《项羽纪》,两相得失处,一一入手。”除了必须参看《项羽本纪》外,还得注意《留侯世家》、《淮阴侯列传》、《彭越列传》、《万石张叔列》等,这样才能看到刘邦之全貌。

讨论课本50页第3题,可补充:

①高祖东击项籍,过河内,时奋年十五,为小吏,侍高祖。高祖与语,爱其恭敬,问曰:“若何有?”对曰:“奋独有母,不幸失明。家贫。有姊,能鼓琴。”高祖曰:“若能从我乎?”曰:“愿尽力。”于是高祖召其姊为美人,以奋为中涓,受书谒,徙其家长安中戚里,以姊为美人故也。

(《万石张叔列传》)

②汉四年,遂皆降平齐。使人言汉王曰:“齐伪诈多变,反复之国也,南边楚,不为假王以镇之,其势不定。愿为假王便。”当是时,楚方急围汉王于荥阳,韩信使者至,发书,汉王大怒,骂曰:“吾困于此,旦暮望若来佐我,乃欲自立为王!”张良﹑陈平蹑汉王足,因附耳语曰:“汉方不利,宁能禁信之王乎? 不如因而立,善遇之,使自为守。不然,变生。”汉王亦悟,因复骂曰:“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乃遣张良往立信为齐王,征其兵击楚。

(《淮阴侯列传》)

③沛公入秦宫,宫室帷帐狗马重宝妇女以千数,意欲留居之。樊哙谏沛公出舍。沛公不听。良曰:“夫秦为无道,故沛公得至此。夫为天下除残贼,宜缟素为资。今始入秦,即安其乐,此所谓‘助桀为虐’。且‘忠言逆耳利于行,毒药苦口利于病’,愿沛公听樊哙言。”沛公乃还军霸上。

篇3:高祖本纪文言知识点梳理

边缘是图像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图像边缘检测是图像理解与识别、图像测量与控制等必不可少的环节。近来,一些城市经常出现PM2.5(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 μm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雾霾天气,并对公众健康、交通运输和大气环境质量产生了严重威胁。雾霾天气图像的边缘极为模糊,边缘检测非常困难,常用的几种经典空域边缘检测算子(Sobel、Robert、Canny)和小波模极大值法的检测效果都不很理想。Robert算子和Sobel算子边缘检测速度快,但边缘断续,并且受噪声影响严重。Canny算子抗噪性能稍好,边缘图像相对完整,但是对于噪声严重的图像,容易出现多检边缘点。小波模极大值法的边缘定位能力好,但边缘方向信息的表达欠缺,也易受噪声影响。随着数学工具和分析手段的发展,边缘检测算法也经历着从空域、频域到小波域、多尺度几何变换域的不断改进和发展。其中,多尺度几何分析成为研究热点,优势凸显。

A. L. Cunha 和J. P. Zhou等人于2006年提出的非下采样轮廓波变换(NSCT)[1]就是一种多尺度多分辨率分析手段,相比于小波,其方向分解灵活性可保留更多细节信息。NSCT通过非下采样金字塔结构(NSP)和非下采样方向滤波器(NSDFB)进行尺度分解和方向分解,具有快速变换、多尺度、多方向、平移不变、边缘保持、频率不混淆以及变换后图像大小不变的特点。而且在NSCT域进行边缘检测无需逆变换。另外,NSCT域中,尺度内、尺度间的系数都具有相关性,噪声与边缘在尺度间、尺度内各方向的分布也具有不同的特点。

NSCT的这些特性和优点为PM2.5雾霾天气图像的边缘检测提供了新手段和新思想。但是多尺度边缘检测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统计信息不充分,难以获取准确的检测结果,尤其是局部信息获取不充分,通过利用尺度间、尺度内的依赖关系可以更好的捕获全局信息和局部信息[2]。

本文结合雾霾天气图像的特点,在NSCT域进行边缘检测,主要考虑了NSCT域同一尺度不同方向子带系数之间具有相关性。其中,低频分量边缘检测在NSCT域采用梯度法。高频分量首先在每一尺度层,把由同一粗尺度子带分解而来的两个相邻方向子带求差值模值;其次,寻找差值模值的极大点作为边缘点。在完成了以上低频和高频边缘检测之后,将各层边缘图像进行加权相加,选取满足条件的点作为边缘点,即获取完整的边缘检测图像。

1 NSCT域边缘检测

在NSCT域,不同尺度上的边缘在定位精度与抗噪性能上是互补的,粗尺度图像抑噪能力强, 边缘可靠但定位不精,虚警较高,并且易漏检边缘;细尺度虚警小,边缘细节丰富,利于边缘定位,但对噪声敏感。另外,在NSCT域,高频子带是图像细节和噪声的混合,由于微弱边缘、灰度不均匀和噪声等会产生许多幅值较小的模极大值点,而且细节边缘往往和噪声混在一起,使得原本定位好的高频边缘信息出现多响应,产生双边缘甚至是多边缘现象。为了一定程度上克服上述困难,本文通过在NSCT域的尺度内和尺度间进行边缘检测和边缘融合,经过多尺度分析来获取较为理想的边缘结果。

1.1 尺度内边缘检测

在NSCT域,由同一粗尺度系数分解而来的两个细尺度相邻方向子带系数具有相关性。在文献[3]中,D. D. Y. Po和M. N. Do根据邻域的相关熵理论对Contourlet系数的尺度间、尺度内和方向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并且得出结论:尺度内Coutourlet系数的相关特性(聚集性)比尺度间的相关性(延续性)对系数的影响更显著。因此,若能充分利用NSCT域尺度内的相关性,将小波域的背景HMM[4,5,6,7]推广到NSCT变换域,将会提高NSCT系数的相关性能,进而可以提高NSCT域图像边缘检测的质量。

各细尺度层的两个相邻子带的方向系数,在其相邻尺度的粗尺度层是在同一个子带内,根据相邻尺度的层间系数对应关系[8],将该细尺度相邻方向子带系数之间是否有较大的差值作为判定条件来区分该尺度方向子带的边缘信号和噪声信号,即差值大的为边缘,差值小的为噪声。本文通过利用相邻角度的子带系数分析可以得到更加细致的边缘重构结果,并且提高了抗噪能力。

在每层都进行了相邻子带初步融合后,各细尺度的方向数变为其相邻粗尺度原来的方向数,再通过对初步融合边缘图求“并”,从而完成每层的边缘融合,即得到每层的整体边缘图像。

1.2 尺度间边缘融合

图像边缘分布在不同的尺度上,而不同尺度、同位置、同方向的系数具有相关性[9,10],经过尺度内相邻角度子带的相关性处理和融合后,高频细尺度噪声得到明显抑制,获得了各尺度边缘图像。接下来充分利用尺度间相关性,进行尺度间的边缘融合,以便获取完整边缘图像。

在NSCT域,考虑到高频层有较严重的双边缘,尤其是第2层的双边缘严重,定位精度不高,随着尺度的减小,到第3、第4层双边缘现象减弱,定位变得精确,细节边缘凸显。根据NSCT域不同尺度的边缘特点,对各尺度的二值边缘图像采用加权相加来融合边缘。本文对低频层边缘(粗边缘和图像的轮廓)和高频层边缘(细节边缘)选取大的权值,第二层边缘选取小的权值,对加权相加的结果选取大于最大权值的点作为边缘点,从而获取最终完整的边缘图。

2 算法实现

本文NSCT采用‘9—7’滤波器和‘dmaxflat’滤波器进行尺度分解和方向分解,一共分解了4层,第1层为低频层,不进行方向分解。高频层分别为2、3、4层,其方向分解数依次取为4,8、16。

本文算法的步骤如图1所示。

低频分量用梯度法即可得到二值边缘图。高频分量求边缘的具体步骤如下:

1)对第2、3、4层的相邻兄弟子带进行求差值模值的运算,经过运算,每两个子带变为1个子带, 原本第i层的方向数变为第i—1层的方向数。

|C{i}{2k}-C{i}{2k-1}| (1)

2)对于各差值子带图,再进行模极大值点检测,本文根据NSCT的分解特性设计了一种在NSCT域的通用算法,即根据分解层数和方向数(注:初步融合后,方向数为原来的一半,等同于上一层的方向数)来判断模极大值点。

具体操作为:将所有方向归类为四个大的区域如图2所示。对应区域各点只有大于两个邻域插值点(在梯度方向为该区域中线方向处进行插值)M1、M2时,该点才是极大值点。

插值点的确定方法:

①首先对第i=i-1层的第j=j/2方向进行归类,第1—4方向域的判别公式分别为:

1j2(i-2)(2)2(i-2)<j2(i-1)(3)2(i-1)<j3×2(i-2)(4)3×2(i-2)<j2i(5)

②归类后,对各层各方向子带判定模极大值点的权值d(第1—第4方向域内的权值分别为公式(6)—式(9):

d=2j-12(i-1)(6)d=2j-12(i-1)-1(7)d=2j-12(i-1)-2(8)d=2j-12(i-1)-3(9)

③通过已经确定的方向域和权值d求出插值点M1、M2。其中,对于第1方向域的M1、M2,由ABA1、B1这4个作用点来确定:

Μ1=dA+(1-d)B(10)Μ2=dA1+(1-d)B1(11)

其余方向域的插值点的确定方法类似,分别由图2所示的各方向域的作用点来确定,其权值已由对应公式给出。

3)对各层差值子带极大值点通过类内方差最小化法自适应确定阈值后,得到二值化子带边缘,对各层子带边缘再进行求“并”的融合,得带每层的边缘图像。

最后,对低频和高频二值化边缘进行加权求和:

BIAN=k1M{1}+k2M{2}+k3M{3}+k4M{4} (12)

求和后,选取大于最大权值的点为边缘点,进而得到定位精确、噪声少的完整边缘图像。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为了验证本文算法的效果,本文选取了受不同程度PM2.5雾霾天气影响的浓雾、中雾图像进行边缘检测处理。图3(a)为深圳市气象台于2011年5月5日公布的雾霾天气图像,该图像的浓雾是由于空气湿度相对大、风力较小,悬浮在空气中的污染物形成的小水滴无法驱散而形成的。图4(a)为上海外滩PM2.5雾霾天气图像,雾霾程度相对图3(a)低一些。

由实验结果可以看出,本文方法对于能见度很低的浓雾图像,可以取得光滑完整的轮廓边缘,噪声抑制也不错,如图3(f)所示;对于能见度比较低的中雾图像,不但可以取得光滑完整的轮廓边缘、很好的噪声抑制,而且还可以检测出细节边缘,如图4(f)所示。而对于一般的空域算法,Sobel和Roberts算子容易受噪声影响;Canny算子由于有高斯去噪,噪声点相对有所抑制,但是Canny算子在边缘连接过程中,容易出现多检边缘点,对于能见度很低的图像,还会出现较多的边缘抖动,分别如图3(b)~(d)、图4(b)~(d)所示。小波模极大值边缘检测的算法也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许多雾霾中的颗粒也是局部极大值点,对细节边缘和噪声点的区分效果不好,分别如图3(e)、图4(e)所示。所以,本文算法相对优于其它边缘检测的方法。

4 结论

本文提出的雾霾图像边缘检测方法,采用多尺度几何分析方法,在尺度内和尺度间进行边缘检测和边缘融合,充分利用了NSCT域尺度内系数的相关特性显著这一特点,在同一尺度内,对相邻角度的子带求差值模极大值点来实现边缘检测,再通过多尺度边缘融合,最终起到了抑制噪声并突出边缘细节的作用。从本文的实验效果上,可以看出该方法综合了各个尺度的边缘信息,对于PM2.5雾霾天气图像的边缘检测,具有边缘检测完整、定位准确、噪声点少等优点。

摘要:针对PM2.5雾霾图像能见度低、边缘检测困难的问题,提出了一种采用非下采样轮廓波变换(NSCT)的边缘检测方法。首先对PM2.5雾霾图像进行NSCT分解。然后寻找由同一粗尺度系数分解而来的两个细尺度相邻子带系数,对其求差值,再通过差值图的模极大点来确定边缘点。最后通过NSCT域尺度内和尺度间的融合得到完整边缘图像。实验表明,对雾霾图像,该边缘检测方法所获取的边缘完整、定位准确并且噪声点少。

关键词:PM2.5,雾霾图像,非下采样轮廓波,边缘检测

参考文献

[1] Cumha A L,Zhou Jianping,Do M N.The nonsubsampled contourlettransform:theory,design,and applications.IEEE Trans on ImageProcessing,2006;15(10):3089—3101

[2]刘国英,马国锐,王雷光,等.基于Markov随机场的小波域图像建模及分割—MATLAB环境.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104—105

[3] Po D D Y,Do M N.Direction multiscale modeling of images usingthe contourlet transform.J Informand Comput Sci,2006;3(1):83—94

[4] Moulin P,Liu Juan.Information-theretic analysis of interscale andintrascaledependencies between image wavelet coefficients.IEEETrans.Image Processing,2001;10(11):1647—1658

[5] Crouse M S,Baraniuk R G.Contextual hidden Markov models forwavelet-domain signal processing.In:Proceedings of the 31st AsilomarConference on Signals.Systems and Computers,PacificGrove,CA,USA,1997;(1):95—100

[6] Fan G L,Xia X G.Image denoising using local contextual hiddenMarkov model in the wavelet domain.IEEE Signal Processing Let-ters,2001;8(5):125—128

[7] Shin Mingyu,Tseng Dinchang.Speckle reduction for remote-sensingimages using contextual hidden Markov tree model.In Proc.IEEEInt’l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Sym,Toulouse,France,2003;(3):1663—1665

[8]焦李成,侯彪,王爽,等.图像多尺度几何分析理论与应用——后小波分析理论与应用.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123—127

[9] Starck J L,Candes E,Donoho D L.The curvelet transforms via uneq-uispaced.IEEE Trans On Image Processing,2002;11(6):670—684

篇4:高祖本纪文言知识点梳理

《高祖本纪》是《史记》一书中描写人物最为成功的篇章之一。从史学的角度看,这篇传记记叙了刘邦推翻秦朝、战胜项羽、建立汉朝的全部过程,肯定了西汉这位开国皇帝统一天下的历史作用,展示了刘邦作为一位政治家的风采,表现了作者对历史人物的思考和认识。从文学的角度看,本文注重典型细节的刻画、个性化语言的描述和讽刺手法的运用,文章生动传神,人物栩栩如生,褒贬色彩鲜明。尤其是贯穿全文的对比手法的运用,更使文中人物极具个性特征。在一连串的对比中,刘邦的取胜之道和项羽的覆灭之因得到了充分的揭示,既给读者留下了有益的启示,也开了中国史传文学之先河。

《高祖本纪》一文中用对比方法描写刘邦和项羽的内容主要集中在楚汉相争阶段,而且这种对比描写一直贯穿整个楚汉之争:包括楚汉强弱胜败的转换、民心的得失、刘邦项羽性格的差异……在种种对比之中,揭示了楚衰汉兴的必然结果及根本原因。

楚汉相争之初,双方实力悬殊:“沛公兵十万,号二十万”,而“项羽兵四十万,号百万”。此刻的项羽兵强马壮猛士如云,其实力远在刘邦之上。按照常理,兵弱将寡的刘邦应当远不是项羽的对手,但刘邦却能由弱变强,最终战而胜之,这里面有很多值得当时乃至今人去认真思考和总结的东西。军事实力的差距,正是为了反衬刘邦在其他方面的过人之处。

再看二人入关之后,刘邦废除秦朝的严刑峻法,与百姓约法三章,安抚民心,故而深得百姓的拥戴,“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而“沛公又让不受”,基本做到了不扰民;反观项羽,屠民烧宫,假尊义帝,令“秦人大失望”。项羽从此渐渐失去了民心,也就失去了他取胜的根基。文章记叙项羽、刘邦两支军队分兵入关攻击秦军时,对项羽军的行动是这样描述的:“及项羽杀宋义,代为上将军,诸将黥布皆属,破秦将王离军,降章邯,诸将皆附。”读者从中看到的,只是单纯的军事方面的成功;而刘邦这方面,除了写军事策略外,还写了刘邦的安民措施:“诸所达毋得掠卤”。于是,“秦人喜,秦军解,因大破之。”项羽所表现出的素质不过是一介武夫,而刘邦却已体现出一个政治家的雏形。战争胜败的决定性因素不是军事是否强大和兵员是否充足,而是民心向背。楚汉之争虽未结束,但至此胜负已定。

刘邦、项羽在对待各路诸侯的策略上也存在着显著的差异。项羽一听到有诸侯自立为王的消息,便“大怒”乃至“发兵”;而当刘邦听到韩信自请立为“假王”时,开始头脑发热,打算讨伐韩信,但经张良提醒,立刻转变态度,“乃遣张良操印绶立韩信为齐王”。在天下大乱群雄逐鹿的形势下,在争取同盟者(甚至敌对方的将士)方面,刘邦高出了一筹。

从性格上看,项羽强势而霸气,刘邦隐忍甚至屈从;项羽刚愎自专,而刘邦则知人善任虚怀若谷。《高祖本纪》特别记下了刘邦平定天下后“置酒雒阳南宫”君臣共议得失天下的原因时说那段脍炙人口的话:“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这是用人方面的对比。民心、人才皆倾向于刘邦,孤家寡人的项羽能不铩羽?

最后看看刘项二人的结局。汉十二年“高祖还乡”这一威武豪壮的场面,表现了壮志已酬衣锦还乡的刘邦作为一个胜利者的欢畅与喜悦,同时也表现了刘邦作为政治家的高瞻远瞩和深谋远虑。而项羽被围垓下时只能“悲歌慷慨”,“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同为抗秦英雄,最终一个踌躇满志,一个英雄末路,对照中两位英雄形象更加丰满,而且给人以深刻的启迪。正是通过这样层层对比逐层推进,楚汉之争的必然结局昭然若揭。

【考点分析】

作为一篇文言文,一篇人物传记,本文涉及的考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对文章的理解及人物形象的分析。本文通过具体可感的材料表现了刘邦的特点:有远见卓识,智谋超人,善于使用和驾驭人,但又有好酒好色、言行粗鲁、奸诈圆滑的一面。阅读这篇传记,要能够通过具体材料分析、概括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二是艺术手法的掌握。本文的艺术手法主要是:用对比的方法塑造人物,用讽刺的方法臧否历史人物,用典型细节刻画人物,用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等等。阅读这篇传记,既要能对这些艺术手法进行具体分析,体会这些艺术手法的好处,又要能够将这些手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实践中去。

三是对文言实词(如诽谤、约束、无赖、稍等)的古今异义、临时活用的辨析,对通假字(如“责”通“债”、“诎”通“屈”、“解”通“懈”、“内”通“纳”、“详”通“佯”、“距”通“拒”、“乡”通“向”等)的辨析和积累,对特殊文言句式(如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被动句、判断句等)的把握,对文言虚词(则、因、以、然等)的积累。

【思考练习】

一、对加点文言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吕公因目留高祖 固:坚持

B. 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归 解:逃脱

C. 始大人常以臣无赖 无赖:游手好闲、品行不端的人

D. 不如决策东 乡:通“向”

二、下面几组句子中句式相同的一组是()

A. 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

B. 项羽王诸将之有功者 楚与诸侯之慕从者数万人

C. 又与秦军战于蓝田南 怀王者,吾家项梁所立耳

D. 诸将过此者多 遇彭越昌邑

三、对《高祖本纪》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高祖本纪》介绍刘邦“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又说他“为泗水亭长,廷中吏无所不狎侮;好酒及色”。突出表现了司马迁作为一个“良史”坚持真理的求实精神。

B.“骊生见沛公”一节,从刘邦“踞床”,“骊生不拜,长揖”,到“沛公起,摄衣谢之,延上坐”,说明了刘邦虚心听取意见,当众认错,纠错。

C.“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这句话表现出刘邦从小就志向远大,不计较一时得失。

D.一曲《大风歌》,既表现了刘邦成功后的兴奋、欢乐、踌躇满志,又表现出他内心深处隐藏着深刻的恐惧和悲哀。《大风歌》生动地显示出他矛盾的心情。

四、翻译:

1. 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C(无赖:没有出息)

二、B(都是定语后置句)

三、C(这句话表现出刘邦灵魂深处的渺小鄙陋)

四、1. 他平素具有干大事业的气度,不干平常人家生产劳作的事。

2. 当初怀王派我攻关中,就是认为我能宽厚容人,再说人家已经投降了,又杀掉人家,这么做不吉利。

3. 和父老乡亲约法三章:杀了人的要被判死刑,伤害别人以及偷盗的要被判罪。

篇5:读高祖本纪有感

谈欣洋 2010013051 美08 刘邦最后成功了,有人说是因为他善于用人,有人说是因为他善于吸收教训,这些都有理可寻却又都片面。

对于刘邦的成功,他自己在置酒雒阳时归纳为:“我能用子房、萧何、韩信,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而对于这个问题高起、王陵认为:“陛下慢而侮人„„但与天下同利。”是刘邦所以得天下的关键。

我认为论述刘邦成功之因,以其复杂性应当放在大时代的背景上看,同时从刘邦个人性格际遇小角度切入。司马迁的《史记》详细端正,虽不能面面俱到,但也着实为我们提供了一丝略窥历史的机会。

《史记》因为时代特点、封建观念的影响,难免会带上一点唯心主义的色彩,对于刘邦的出生,《史记》中有“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暝,太公往视,则见蛟龙於其上。”的描述。同时“高祖所居常有云气”、“斩白帝”等传闻都被编入。但司马迁并未拘泥于对这些虚无事件的追究,而是客观地表达一种信息。

作为读史的人,我们应当想的不是这些事是否为统治者杜撰或百姓盲信,而应该注意在刘邦得知自己有云气、斩白蛇后“自喜”的状态。司马迁有意无意地强调这种状态正是对人物精炼地表达描述。刘邦喜、自喜、窃喜,在封建等级观念深入人心的时代,人民习惯了逆来顺受,对于统治者或等级差异抱有坚定的态度,即使在“天下苦秦久矣”的时候,这种观念也依然存在。刘邦多次的独喜、说明他本身已有了较为明晰的反叛观念,从内心定义自己高人一等,就像小学生做智商测验发现自己成绩最好一样的优越感,这为他后来的起义、巩固领导地位做了铺垫。同时,刘邦的野心也昭然若揭,他能够很好地利用当时人民迷信的思想状态,为自己巩固势力、收拢人心。

“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乃绐为揭曰:贺钱万,实不持一钱,高祖因狎侮诸客,遂坐上坐,无所诎。”本纪中这一段描写,特别是“遂坐上坐,无所诎。”体现刘邦的自负与自身的傲慢,有一层小人得志的意味,而“乃绐为揭曰:贺钱万,实不持一钱”更将刘邦小市民的要面子、虚伪等特点展现出来。

同样表现这一特点的还有“众人举刘邦沛令,刘邦数让”、“诸侯与将相相与共请尊汉王为皇帝,汉王又让,不得已,即皇帝位。”可见“让”这一行为在中国历史久远,让不让、怎么让,是一个学问。

“未央宫成,高祖大朝诸侯群臣,置酒未央前殿,高祖奉玉卮,起为太上皇寿,曰: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殿上群臣皆呼万岁,大笑为乐。”当着群臣的面对父亲不敬,以此为乐,表现刘邦记恨的一面。“高祖朝,太公拥簪,迎门却行,高祖大惊,下扶太公。”前后差别,酒后真言,又体现刘邦为人虚假,以自我为中心,慢而侮人,就像一个暴发户一般傲慢自负。

《史记》——《高祖本纪》将刘邦的事迹言行详略得当地记录下来,往往一两句话就阐明了一件事的前因后果,一两个词就把刘邦的性格特点表述地淋漓尽致。同时,在这些精短的句子中,我们又能继续深入,发现其中隐藏的巨大空间,从而能够前后联系,引申出更多的历史事实来。司马迁这种高超的叙事技巧也是建立在大量考证、大量筛选的基础上的。

从刘邦的事迹中,我们看出刘邦许多性格特点。这些特点包括“傲慢、圆滑、自负、虚伪”等,放在现代都是人格上的缺陷。因为现在的社会相对公平,人民的自我意识充分觉醒,而在刘邦的乱世,这些特点又见解帮助了他导致了他的成功,这与当时社会“乱”字的特征又有分不开的关系。

但刘邦正是利用了自己的性格特点,总结归纳出自己的一套领导方针,这在他的成功中至关重要。

“郦生见说沛公,沛公方踞床,使两女子洗足。郦生不拜,长揖,曰:足下必欲诛无道秦,不宜踞见长者。于是沛公起,摄衣谢之,延上坐。”

刘邦能及时发现自己所处的问题,也可以是目前的不利状态,并马上将不利转变为有利“摄衣谢之,延上坐。”前后对比,反而使郦生对其产生好感。刘邦其圆滑善变若此。这也同样说明了刘邦时刻处于一种清醒的状态。而这一事例不能归入“善于改正错误”这一类,我们可以看出刘邦犯错很多,真正改正很少,他最擅长的不是改正自己的缺点而是转不利为有利、圆滑掩饰、虚伪做作。刘邦为义帝发丧,袒而大哭。义帝支持刘邦,义帝死,出不利地位,一大哭,马上转变在政治上的有利地位,变现刘邦虚伪及抓住时机的高超能力。另外,刘邦数项羽十罪,项羽射刘邦中胸“汉王乃扪足曰:虏中吾指”不得不佩服刘邦的镇定,立刻化不利为有利,有了面子又稳定了军心。

从张良计:使郦生、陆贾往说秦将,因袭攻武关,破之。用袁生计:愿君王出武关„„ „„都起到了很大的效果。

这都是刘邦善于听取意见的实例,刘邦在这一点痕清醒。正是他比项羽多这一点清醒使刘邦往往化被动为主动从而垓下之战一战成功。

而这一清醒有时能克制他本质之中因为不好的特点而犯下的错误。

“刘季西入咸阳欲止宫休舍,樊哙、张良谏,乃封秦重宝财务府库,还军霸上。”充分认识自己,好酒及色但与大业相比,刘邦就显得从容得多。这一纳谏至关重要,为他在鸿门宴脱险打下了基础。若他执意入宫真正触怒了项羽,没有挽回的余地了。可见清醒地认识自己、圆滑地规避错误时很重要的。《高祖本纪》中司马迁没有写鸿门宴的具体过程,但《项羽本纪》也是我们研究刘邦必不可少的材料。我们看出整个鸿门宴刘邦一直处于清醒的状态,不断化不利为有利,而项羽则混沌得多,看不清本质。一个时刻警惕的大脑也是刘邦成功因素之一。

本纪中还有两处文字:“刘邦还沛,饮酒,起舞泣下以沛为汤沐邑,复其民,世世无有所与。”

“高祖击布时,为流矢所中,行道病,病甚。问病,曰:病可治,高祖嫚骂之,不使治病。”

表现出刘邦虽然身为皇帝但依然有着农民的思想意识,重故里,迷信布信医(这与曹操很像),这些小细节的插入,使刘邦更鲜活。

综上所述,刘邦的成功有其性格特点的间接作用,有他“善于纳谏、保持清醒、化不利为有利、为被动为主动、善于把握时机”的直接作用。当然还有更多的因素,它们杂糅一起在大时代的背景下一个“乱”字,既体现了时代又体现了当时的社会风气、人心、道德标准。总之,刘邦成功了,既复杂又简单。虽然是《高祖本纪》

但太史公最后的一段总结是其在本纪中唯一一段个人见解,却对刘邦只字未提,反而总结了朝代更替的轮回规律。“三五之道若循环,终而复始”可谓用心良苦鞭辟入里。对于汉朝一统天下阐述了一个规则性的原因而全文对刘邦的言行描述已然不需要再多用评论了,这就是《史记》的客观性。

最后三个字“葬长陵”,如洪钟之鸣,萦绕不绝。

本文全为个人观点。参考文献:

篇6:高祖本纪教案

江苏省东台创新高级中学 刘凤宝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司马迁笔下刘邦这一人物形象。

2、认识体会《史记》中“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传统。

3、感悟文本,领略《史记》文史结合的特点。

4、了解司马迁首创的互见法。

过程与方法:

1、学习课文中重要文言词语及句式。

2、品味分析,揣摩文本用对比描写人物,用细节刻画人物,用个性化语言表现人物性格等文学艺术特色。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习司马迁作为一个伟大史学家的卓越品质和无私精神。

[教学重点]

1、学习课文中重要文言词语及句式。

2、揣摩文本中体现的文学艺术特色。

3、全面了解刘邦这一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 诵读、讲解、讨论

[课时安排]

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中引刘向、扬雄之言,赞扬《史记》“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今天,学习本文,可让我们较全面地了解一个有血有肉、活生生的汉高祖。

二、阅读课文。

三、整体感知: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一(从开始到“生孝惠帝、鲁元公主”),介绍刘邦的姓氏、籍贯、出生、家庭,以及做泗水亭长的种种行事。

二(从“沛公引兵西”到“大赦天下”),写刘邦入关灭秦,打败项羽,建立帝业的过程。

第一阶段:刘邦领兵西进,队伍不断壮大,并率先入关,为日后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第二阶段:写楚汉相争。

第三阶段:刘邦称帝。

三(从“未央宫成”到文末),刘邦称帝后的情况。四作业。

同步练习(文言积累 一,二。)

第二课时

一、学生自读1-4段

二、疏通文章:

第1段:

字义:

大泽之陂(水边、堤岸)

已而有身(不久)

特殊句式: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

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

第2段:

字义:

高祖每酤留饮(买酒)

怪之(以„„为怪,意动用法)

及见怪(奇怪的现象,形作动)

此两家常折券弃责(同“债”债务)

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平民百姓,古今异义)

第3段:

字义:

高祖常繇咸阳(同“徭”,服役)

大丈夫当如此也(像这样,古今异义)

特殊句式:高祖常繇咸阳

第4段:

字义:

因家沛焉(安家,名作动)

坐之堂下(使„„坐。使动用法)

无所诎(同“屈”,理亏)

公始常欲奇此女(使与一般人不同)

特殊句式:迎之门

引入坐

吕公女乃吕后也

三、小结:

提问:这四段主要记述了哪些情节?

明确:刘媪尝息大泽之陂生下高祖,刘邦好酒及色,纵观秦始皇而叹,徒手赴宴大言“贺钱万”等

提问:纵观秦始皇而叹一节中,流露出刘邦的什么心理?

明确:流露对自己境况的不满,对秦始皇仰慕,对权利渴求的复杂心理。

提问:以上情节可看出刘邦哪些特点?

明确:出生不凡,仁而爱人,性情豁达,但又有无赖举动。

四、学生朗读5-7段

五、疏通

第5段

字义:

沛公引兵西(向西进发 名作动)

西过高阳(向西

名作状)

可四千余人(大约)

昌邑未拔(被攻占)

特殊句式:遇彭越昌邑

昌邑未拔

与偕攻开封

第6段:

字义:降章邯(使„„投降,使动用法)

诸所过毋得掠卤(同“掠掳”)

秦人(同“喜”)

秦军解(同懈)

特殊句式:代为上将军

啖以利

又与秦军战于蓝田南

第7段:

字义:系颈以组(丝带)

还军霸上(驻军,名作动)

先入关者王之(使„„为王)

且吾所以还军霸上(„„的原因)

特殊句式:系颈以组

降轵道旁

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

六、小结:

提问:这一阶段主要写了哪些情节?

明确:郦生见沛公,与秦军大战蓝田、入关约法三章等。

提问:郦生见沛公这一情节中,体现了刘邦什么特点?

明确:勇于改错,虚心听取意见。

提问:“破之”“因大破之”“遂破之”,你能悟出刘邦节节取胜的原因吗?

明确:善于用人用计,这是他在交战中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

提问:对于阻止刘邦入秦宫休息,原文只有“樊哙、张良谏”,而《史记 留侯世家》中有大段文字记载,这是什么述史方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互见法,它是将一人事迹,一件史事,分散在数篇之中参错互见,彼此互补。

作用是多方面的:互见法详此略彼,叙述史事条理分明,避免重复;互见法正名实,于回护之中不失历史真实;互见法是塑造传记人物形象的一个好方法;互见法两传存疑,广载异闻,以备参考。

提问:刘邦进入关中,推翻秦朝后,施仁爱于百姓,以此来赢得关中人民的拥护。这种“仁爱”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三方面:第一,轻财物而重义气。第二,保障关中百姓的人身和财产安全。第三,减轻百姓负担。

八作业。

同步练习(文言积累 三,四)

第三课时

一、朗读并疏通8-14段。

字义:今则来(如果)

无内诸侯群(同“毋纳”)

沛公然其计(认为„„对)

令项伯欲活张良(使„„活)

沛公从百余骑(使„„从)

乃详尊怀王为义帝(同“佯”)

实不用其命(服从)

军吏士卒皆山东之人也(崤山、函谷关以东的区域,古今异义)

不如决策东乡(同“向”)

深堑而守之(挖壕沟,名作动)

特殊句式:项羽乃号为雍王

欲以求封

怀王者,吾家项羽所立耳

何以得主约

是迁也

与项羽决胜垓下

二、小结:

提问:这一阶段主要写了哪些情节?

明确:刘邦赴鸿门谢罪、项羽分封诸侯,刘邦决策东进,进兵追击项羽,在垓下打败项羽。

提问:找出运用互见法的例子。

(答案略)

提问:文中刘邦两用张良计的目的各是什么?体现刘邦怎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第一次是为了争权天下,第二次是为了扩大自己的力量。

性格特点:善识人用人,有胸怀,能容人,知退让。

提问:垓下之战刘邦为何能取胜?

明确:

一、以众击寡。

二、韩信运用谋略,阵法战法奇特。

三、四面楚歌,瓦解斗志。

提问:在这一阶段,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明确:主要用对比的手法,写了项羽由强到弱、刘邦由弱到强的变化过程。

提问:刘邦最终能战胜项羽的根本原因在于什么?

明确:知人善任,虚心纳谏,从民所望。后方巩固,兵力由弱转强,逐渐居于优势。

三、朗读并疏通15-17段。

字义: 空言虚语,非能守也(把守、把持)

臣等以死守之(坚持)

有功者害之(嫉恨)

连百万之军(统率)

高祖欲长都洛阳(定都,名作动)

高祖是日驾(乘车出发)

特殊句式:空言虚语,非能守也

高祖置酒洛阳南宫

此所以失天下也

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四、小结:

提问:这一阶段主要写了哪些情节?

明确:刘邦称帝、高祖置酒洛阳南宫

提问:刘邦称帝后总结他成功的经验,说明了什么道理?

明确:说明了刘邦知人善任,虚怀若谷;项羽不善用人,刚愎自用。

五、朗读并疏通18-20段。

字义: 复其民(免除赋税徭役)

道旧故为笑乐(旧时的事情,形作名)

比沛(和„„一样)

特殊句式:高祖崩长乐宫

六、小结:

提问:最后一部分写了哪些情节?

明确:未央宫举杯噱父、高祖还乡、高祖之死。

提问:未央宫里,在众臣面前戏弄其父,说明什么?

明确:刘邦粗俗鄙陋的一面。

提问:高祖帝业确定,衣锦还乡,可以说是人生顶峰,为什么还落泪呢?

明确:沛县是刘邦创业的起点,风风雨雨走过多年,意味着创业的艰难;虽已“威加海内”,但守业更为不易;回到故乡,触景生情,他怎么能不悲喜交集,感慨悲歌呢?“大风起兮云飞扬”,表面上写自然风云,实际上是写他的奋斗历程。“威加海内兮归故乡”这是写实。这一句,既表现了西汉政权的无比强大,又表现了汉天子的非凡威势,也表现了他浓厚的乡土之思。“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着眼未来,抒发他的愿望和理想,他已敏锐地感觉到,政权背后存在着内外忧患和人

才的缺乏,为大汉王朝守四方的“猛士”又在哪里?悲凉之感油然而生。回故乡的悲与喜交织在一起,怎不让人“泣数行下”。

七作业。

同步练习(p28)

第四课时

一、探讨人物形象

刘邦是司马迁笔下最生动、最丰满、最有个性的人物形象之一。

刘邦是一个雄才大略的政治家,特点是:其一,有远见卓识,突出表现在他入关后的所作所为,率先入关却“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消除了秦地百姓的后顾之忧,也在各路诸侯中树立了威望。入关后与民约法三章,实行一系列宽政爱民的措施,赢得了秦地人民的热烈拥护。得到人民的拥护是他日后节节取胜的根本原因。其二,智谋超人。他性格上所表现出来的宽厚、大度、狡诈甚至无赖都可以说明他有谋有略,非同一般。在军事策略方面,措施得当。其三,善于使用和驾驭人。他能够正确使用张良、萧何、韩信等人,这是他统一全国的成功之处。他还善于听取意见、立刻改错。

在作者笔下,刘邦确实有超过项羽的眼光和才干,但作者没有把他描绘成“圣君”。在作者的“实录”下,还写了刘邦性格上的缺点及流氓无赖行径。

二、体会文中“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传统。

“不虚美,不隐恶”,就是记叙态度严谨,反映事实准确;不仅善恶必书,而且恰如其分;对“善”不虚张,对“恶”不隐讳。

司马迁记叙历史事件和人物,一般不做全盘肯定或否定,而是原原本本讲清人物言谈行事,以及事物的变化和发展,依据事实,给予客观的评价。如本文写刘邦,他既有远大的战略眼光和处理问题的才干;又有奸诈圆滑、不讲信义的性格毛病。

“不虚美,不隐恶”,不仅要求史家作史要有根有据,全面系统地直书史事,而且要求史家具有求是、存真的高尚史德。不仅需要眼光,而且需要胆量和气魄。

三、领略《史记》文史结合的特点。

《史记》擅长描写人物。它能抓住史实及人物特点,把人物放在历史中,并通过人物反映历史。司马迁笔下的历史人物,个个栩栩如生,形象鲜明。

本文人物形象鲜明生动,主要通过以下艺术手法来完成:1、用对比的手法塑造人物。2、用讽刺的方法臧否历史人物。3、用典型细节刻画人物。4、用个性化语言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四、作业。

篇7:史记 高祖本纪

高祖置酒雒阳南宫。高祖曰:“列诸侯将无敢隐朕①,皆言其情②。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慢而侮人③,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④。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⑤,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⑥,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⑦,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①无敢:不能。隐朕:瞒我。②情:真情,这里指心里话。③慢:简慢无礼 ④同:同享、共享。⑤害:忌妒,嫉恨。

⑥筹策:谋求,计谋。帷帐:军帐,幕府 ⑦馈饷:粮饷。

高祖在洛阳南宫摆设酒宴。高祖说:“列侯和各位将领,你们不能瞒我,都要说真心话。我之所以能取得天下,是因为什么呢?高起、王陵回答说:“陛下傲慢而且好侮辱别人;项羽仁厚而且爱护别人。可是陛下派人攻打城池夺取土地,所攻下和降服的地方就分封给人们,跟天下人同享利益。而项羽却妒贤嫉能,有功的就忌妒人家,有才能的就怀疑人家,打了胜仗不给人家授功,夺得了土地不给人家好处,这就是他失去天下的原因。”高祖说:“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如果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我比不上张子房;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供给粮饷,保证运粮道路不被阻断,我比不上萧何;统率百万大军,战则必胜,攻则必取,我比不上韩信。这三个人都是人中的俊杰,我却能够使用他们,这就是我能够取得天下的原因所在。项羽虽然有一位范增却不信用,这就是他被我擒获的原因。”

项籍

苏洵

呜呼!项籍有百战百胜之才,而死于垓下,无惑也.吾观其战于钜鹿也,见其虑之不长.量之不大,未尝不怪其死于垓下之晚也.方籍之渡河,沛公始整兵向关,籍于此时若急引军趋秦,及其锋而用之,可以据咸阳,制天下.不知出此,而区区与秦将争一旦之命,既全钜鹿而犹徘徊河南.新安间,至函谷,则沛公入咸阳数月矣.夫秦人既已安沛公而仇籍,则其势不得强而臣.故籍虽迁沛公汉中,而卒都彭城,使沛公得还定三秦,则天下之势在汉不在楚.楚虽百战百胜,尚何益哉!故曰:兆垓下之死者,钜鹿之战也.唉!以项籍百战百胜的才能,而最后却兵败垓下(地名,在今安徽省灵壁县东南沱河北岸)而死,对此倒也不必奇怪。我从钜鹿之战中,即看出他的谋略缺乏远见,度量不够宽大,未尝不对他很晚才死在垓下感到奇怪。当项籍渡过黄河北上之时,沛公才开始整顿兵马向武关进发,这时项籍如果率领军队去进攻秦国,趁着刘邦军队的锐气而利用它,就可以攻占咸阳,控制住全天下。但他不知道运用这种策略,却愚蠢地去同秦国的将领争一日胜负的名声,既然已经在钜鹿大获全胜,却又在黄河以南新安县一带往返作战,等到他到了函谷关时,刘邦早已经进入咸阳几个月了。秦地人民既然已经安心接受沛公的统治,而对项籍产生了仇视心理,那么势必不要再强迫他们臣服项籍了。所以项籍虽然把刘邦改封到汉中,而自己最后建都在彭城,致使刘邦仍然能够再次占领三秦。这样,天下的形势就要归汉,不会归楚;楚虽然能百战百胜,还有什么用处呢?所以说:项籍终于在垓下战败身亡,钜鹿之战就已出现预兆了。

史记

项羽本纪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①,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②?何兴之暴也③!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埶④起陇亩之中⑤,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⑥,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⑦,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⑧,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⑨,奋其私智而不师古⑩,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11),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12),过矣(13)。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14),岂不谬哉!

①周生:汉代儒者,姓周。盖:大概。重瞳子:两个瞳人儿。②苗裔:后代。

③何兴之暴:怎么起来得这么突然。

④尺寸:形容很少。埶:同“势”,权势,权柄。又:有人认为“尺寸”指尺寸之地,这句在“寸”字后断句,“乘执”属下句,是趁势的意思。⑤陇亩之中:田野之中,指民间。“陇”,同“垄”。⑥五诸侯:指战国时的齐、赵、韩、魏、燕五个诸侯国。⑦位 :指王位。不终:指没有维持下来。“终”,到最后。⑧背关:舍弃关中。“背”,弃。

⑨矜:夸。功伐:功劳,“伐”与“功”同义。

⑩奋:振,这里有极力施展的意思。师古:效法古人。(11)力征:以武力征伐。(12)寤:同“悟”。(13)过:错。

(14)乃:竟然。引:拿过来,这里有找词儿的意思。

篇8:高祖本纪文言知识点梳理

关键词:接受反应文学;阅读范式;《高祖本纪》;成功案例;心理分析

心理学理论用于文学阅读之后,文本阅读就有了新的方式和发现。通过在文本——读者之间进行全面交流,反复阅读和叩问《高祖本纪》,历史上的刘邦,《史记》中诸多的梦魇、自卑情结、沉重的人格面具,以及生死本能都清晰地浮现出来,为我们发现历史的另一面提供了一个崭新的世界。

一、刘邦的人格面具

关于人格的定义,学术界还在争论。本人赞同“人格是个人在社会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人在社会生活中不可能完全以“动物性”的本性生活,人的社会性要求人戴上“面具”,在群体生活中有所取舍,以适应角色的需要。“人格面具”(persona)一词源于拉丁文,本义是指使演员在一出剧中扮演某个特殊角色而戴的面具。阅读《史记》,发现刘邦并不比项羽高明,但是刘邦成功了,而项羽失败了。原因是什么?在人格心理学看来,刘邦戴了一张“人格面具”,或者说,刘邦戴的“面具”比之项羽更为合适!而项羽往往以本我示人,将赤裸的人性不加掩饰地展示人间:“项羽引兵西屠成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

“人格面具”是社会生活和公共生活的基础,“人格面具”的产生不仅仅是为了认识社会,更是为了寻求社会的认同。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贪于财货,好美姬”的刘邦当晚就“欲止宫休舍”。樊哙、张良谏,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刘邦的这种表现,连范增也惊叹。作为现实生活经验图式影象的《史记》,受到“宫刑”而无法向人道的司马迁,是否刻意掩盖刘邦淫乱秦后宫的能力和欲望,而给刘邦戴上沉沉的面具?宫刑导致的自卑性格,经过长期裂变,在文学文本中常常表现为挑战父权,展示男人的伟岸!

未央宫成。高祖大朝诸侯群臣,置酒未央前殿。高祖奉玉卮,起为太上皇寿,曰:“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殿上群臣皆呼万岁,大笑为乐。

从作品与现实的关系上看,司马迁既不愿意使自己的作品成为社会与政治的附属品,又无力背离现实,因此,他在《史记》中浓墨重彩地刻画勇士,选择有限度地对抗社会。

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嗔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樊哙的英勇行为,是否与司马迁当年为李陵之事谏诤汉武帝的场景同出一辙?马迁当年为李陵之事谏诤汉武帝失败了,他不甘心失败,因此,他要出一口恶气,一定要樊哙成功!司马迁已经非人还必须做人的悲愤和无奈,内心的极度自卑,在作品中幻化为勇往直前,无所畏惧。所以,鸿门宴中的刘邦谈笑风生,喝酒吃肉,神态自若。可是,有谁知道,在项庄剑锋之下,刘邦那颗颤栗的灵魂?

厚重的面具,掩盖了泯灭的天良!面具之下,是赤裸裸的本性:

汉王部五诸侯兵,凡五十六万人,东伐楚……楚骑追汉王,汉王急,推堕孝惠、鲁元车下,滕公常下收栽之,如是者三。曰:“虽急,不可以驱,奈何弃之!”

无法知晓,却又能真切地感受到,处于中心的刘邦,以及处于中心附近和中心边缘的人们直面面具的面具。是如何的绚丽多彩!

二、人格面具产生的原因:梦魇

“梦魇”(nightmares)是由人睡眠时发生过性脑缺血引起的,人在白天也会发生一过性脑缺血,产生很可怕的眩晕、心悸、眼发黑、耳鸣和各种神经功能障碍的症状。

秦朝末年,苛政猛于虎,对所有生活在那个年代的人来说,无疑都是一场梦魇。面对梦魇,焦虑如影随形。是吸附还是消解?机遇像冬夜幽灵,意义诱惑着意义,为不怕罪恶的灵魂演绎着奇迹。由于有一个相信勤劳致富的兄弟,好吃懒做的刘邦在家里不受重视,“本我”的缺失,可以导致“自我”的沉沦,也可能促使“超我”的极度张扬。历史的谎言和宗教的神秘、神话,扭曲了一个本来还算正常的刘邦。

梦魇吞噬着刘邦,困顿的现实里,挣扎着不愿安分守己的灵魂。“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涉的话,若惊雷闪电。当萧何、曹参等人还在担心造反后果“恐事不就,后秦种族其家”的时候,刘邦已经完成了从“顺民”到“暴徒”的蜕变。刘邦的变异,源于三个荒诞的故事。

故事一,是他的母亲做了个梦:

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遏。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

弗洛伊德认为:“梦的本身具有一种精神活动的内在价值。愿望的实现是形成梦的原因。”由于在家里不受重视,在社会上碌碌无为,造就了刘邦急于证明自己价值的个性特质,他终于为自己的叛逆,找到了理论依据。

故事二更加荒唐:一个又饥又渴的江湖术士,在吃到吕氏的饭菜以后,信口胡诌了一句话:“乡者夫人婴儿皆似君,君相贵不可言。”刘邦同样笃信不疑,乃谢日:“诚如父言,不敢忘德。”弗洛伊德将这种现象称之为“失常的野心”“年轻时的野心”

故事三,讲的是刘邦斩白蛇起义的故事。斩杀一条蛇,实在是再平凡不过的事情,居然幻化为一段神话:

妪曰:“吾,白帝子也,化为蛇,当道,令为赤帝子斩之,故哭。”人乃以妪为不诚,欲告之。妪因忽不见。

弗洛伊德在解析梦的时候,认为“那个圆型的建筑就是我的生殖器”。那么,刘邦斩杀的蛇,是否也可以理解为一个生殖器?现实生活中,司马迁被宫刑,失去了生殖器,他没有办法报复汉武帝。于是,在《史记》中,司马迁以隐喻的手法,让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亲手用剑,斩断象征着生殖器的蛇——蛇和龙本为一体。换句话说,刘邦是割断了汉家王朝的“龙脉”!梦魇像蛊毒一般,吞噬着刘邦……

同一个谎言,在经过多次的诉求以后,连谎言的缔造者也往往被谎言迷惑,进而讹化误读。至此,一直还在为酒钱发愁的刘邦,开始了一个又一个的梦,“失常的野心”直接导致一个幻想狂的诞生。贫困潦倒的现实与纸醉金迷的梦之间的巨大反差,迫使刘邦戴上厚厚的面具,变成一个具有严格意义上的患者。

曹雪芹借贾雨村之口道:“天地生人,除大仁大恶两种,余者皆无大异。若大仁者,则应运而生,大恶者,则应劫而生。运生世治,劫生世危。”若刘季者,本为山野之人,因为急于摆脱现实梦魇,而树立强大的超我信念,并借助超我压制本我,实现自我,大贤乎?大恶乎?

沉渣泛起,需要暗流涌动,人要成功,需要掩饰、掩盖许多的本能和本我,需要面具!面具下,是梦魇。梦魇的诡异和可怕,促使人更加精美地修饰和调试自己的面具。刘邦做到了,所以,他成功了。

三、人格面具的内驱力:心像与体像

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

子。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

《史记》中没有明确写出刘邦的身高,但是显然,他对自己的相貌很满意,体象是人格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他对自己的智力也很自信:

项王谓汉王曰:“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汉王笑谢曰:“吾宁斗智,不能斗力。”

人格的中心是自我,自我的重要成分包括“自我意像”(selfimage),即自我认识的形象,体象恰恰是自我意像的最重要的内容。

看看刘邦欣赏的两个人:“沛公方踞床,使两女子洗足。郦生不拜,长揖,曰:‘足下必欲诛无道秦,不宜踞见长者。”’对于一个说客,一个酒徒。刘邦的做法是“于是沛公起,摄衣谢之,延上坐。”

对楚的降将陈平:

汉王与语而说之,是日乃拜平为都尉,使为参乘,典护军。诸将尽口。

绛侯、灌婴等成谗陈平曰:“平虽美丈夫,如冠玉耳,其中未必有也。臣闻平居家时,盗其嫂;事魏不容,亡归楚;归楚不中,又亡归汉。今日大王尊官之,令护军。臣闻平受诸将金,金多者得善处,金少者得恶处。平,反复乱臣也,愿王察之。”刘邦的做法是“厚赐,拜为护军中尉,尽护诸将。诸将乃不敢复言”。

对此,古人的看法是,乱世“唯才是举”,不管白猫黑猫,能逮着老鼠的就是好猫!今人则通俗地理解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心理学分析表明,他们是气质相同、性格相近的人。换句话说,就是他们的心像和体像接近,都可以为一种叫做“野心”的东西,而舍去其他。

强大的心像和体像。使刘邦敢于大胆使用人才:“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馕。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刘邦已经确立了“帝王”心像。比之“沐猴而冠”的项羽,自然有天壤之别。“一个人如果下决心做某件事,那么,他就会凭借意识的驱动和潜意识的力量,跨越种种坎坷,从而跨进成功的门槛。”项羽在与刘邦的争斗中,已经失去了信心,把自己想像成“失败型的人”,尽管他有良好的愿望,有意志力,有“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身体条件,甚至机遇也完全对他有利,他还是想尽办法失败:“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失败和自刎。对项羽来说,也是一种胜利,是一种解脱的胜利。把自己想象成帝王的人,不一定能成为帝王,但是,当上帝王的人,则必定在心灵深处把自己当成帝王,具有帝王心像。

四、人格面具的扭曲与修整:生本能与死本能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本能是由人的躯体的内部能量所决定着的。人的精神活动的精神状态,可分为生本能和死本能。所谓生本能是指维持和延续生命的本能,体现着人的进取精神和创造活力。死本能表现为自我谴责、对权威的反抗、自杀等行为。

每一种生命体都有一种生存下去的愿望。刘邦活下去的求生本能十分强烈。

秦始皇东游,刘邦即“自疑,亡匿”,那是对危险的极度敏感,是一种危机意识。被围荥阳,形势万分危急,韩信不来救援,却上表求立假齐王。为解困,刘邦大骂:“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叫乃遣张良往立信为齐王,征其兵击楚。

项王“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汉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面具,在梦魇突至的时候大放异彩。对死亡的颤栗,惊醒了生本能!刘邦的出色表演,被罗贯中幻化为一句千古名言“天下可以无洪(曹洪),而不可以无公(曹操)”。

司马迁“把一个人嵌入其存在背景,并迫使他在某种极端的处境中进入精神的幽暗隧道”。在没有光,没有希望的隧道里,一批又一批的人因恐吓、迷失、绝望而倒下。刘邦战战兢兢,踩着粼粼白骨,走出了隧道……

(作者系广东省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中文讲师)

参考文献:

[1]黄希庭,人格心理学[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6

[2][4][15][22]史记·项羽本纪第七[M],宁夏:宁夏人民出版社,1994:139-145

[3][5][7][9][11][14][16][19][21]史记·高祖本纪第八[M],宁夏:宁夏人民出版社,1994:163-173

[6]史记·陈涉世家第十八[M],宁夏:宁夏人民出版社,1994:755

[8][10][12][德]弗洛伊德,梦的解析[M],罗林译,北京:九州出版社,光明日报出版社,1999:61,63,156

[13]曹雪芹,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29

[17][18]史记·陈丞相世家[M],宁夏:宁夏人民出版社。1994:827

[20]荣格的智慧[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125

[23]罗贯中,三国演义[M],辽宁:春风文艺出版社,1995:50

[24]王鸿生,语言与世界[M],山东:山东友谊出版社,2007:27

上一篇:XX快递承包协议下一篇:施工风险管理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