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保险规定

2024-04-20

劳动保险规定(通用10篇)

篇1:劳动保险规定

新劳动法病假工资规定,劳动法病假规定如何发放?

1.《北京市工资支付规定》第21条规定:

劳动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的,在病休期间,用人单位应当根据劳动合同或集体合同的约定支付病假工资。用人单位支付病假工资不得低于本市最低工资标准的80%。

2.《上海市劳动保障局关于病假工资计算的公告》

疾病休假工资标准:

职工疾病或非因工负伤连续休假在6个月以内的,企业应按下列标准支付疾病休假工资:

1)连续工龄不满2年的,按本人工资的60%计发;

2)连续工龄满2年不满4年的,按本人工资70%计发;

3)连续工龄满4年不满6年的,按本人工资的100%计发;

4)连续工龄满6年不满8年的,按本人工资的90%计发;

5)连续工龄满8年及以上的,按本人工资的100%计发。疾病救济费标准:

职工疾病或非因工负伤连续休假超过6个月的,由企业支付疾病救济费:

1)连续工龄不满1年的,按本人工资的40%计发;

2)连续工龄满1年不满3年的,按本人工资的50%计发;

3)连续工龄满3年及以上的,按本人工资的60%计发。

4)职工疾病或非因工负伤休假待遇低于本企业月平均工资40%的,应补足到本企业月平均工资的40%,但不得高于本人原工资水平、不得

高于本市上职工月平均工资。

5)企业月平均工资的40%低于当年本市企业职工最低工资标准的80%,应补足到当年本市企业职工最低工资标准的80%。

3.《深圳经济特区企业工资管理暂行规定》第50条规定:

职工因疾病或非因工负伤停止工作医疗,在一年时间内累计不超过六个月的,企业按下列标准支付病伤假期工资:

1)工龄不满五年者,为本人工资百分之六十;

2)工龄满五年不满十年者,为本人工资百分之七十;

3)工龄满十年及十年以上者。为本人工资百分之八十。

第52条规定:

职工在领取疾病或非因工负伤救济费时,如其所得救济费数额低于该企业平均工资百分之四十的,企业应按本企业职工平均工资百分之四十发给,但不得高于本人工资。

篇2:劳动保险规定

一、劳动争议仲裁案件立案的案由: 劳动争议

1、确认劳动关系争议

2、劳动合同争议 ⑴订立劳动合同争议 ⑵履行劳动合同争议 ⑶变更劳动合同争议 ⑷解除劳动合同争议 ⑸终止劳动合同争议 ⑹经济补偿金、赔偿金争议 ⑺违约金争议 ⑻职业培训争议

3、社会保险争议 ⑴养老保险争议 ⑵医疗保险争议 ⑶工伤保险争议 ⑷失业保险争议 ⑸生育保险争议

4、劳动报酬争议

118

⑴追索劳动报酬争议 ⑵加班工资争议 ⑶工资标准争议

⑷奖金、津贴、补贴争议

5、福利待遇争议

6、劳动保护争议 ⑴女工保护 ⑵未成年工保护 ⑶工时、休假保护 ㈠一级案由: 劳动争议 ㈡二级案由:

1、确认劳动关系争议

2、劳动合同争议

3、社会保险争议

4、劳动报酬争议

5、福利待遇争议

6、劳动保护争议 ㈢三级案由:

1、劳动合同争议 ⑴订立劳动合同争议 ⑵履行劳动合同争议

119

⑶变更劳动合同争议 ⑷解除劳动合同争议 ⑸终止劳动合同争议 ⑹经济补偿金、赔偿金争议 ⑺违约金争议 ⑻职业培训争议

2、社会保险争议 ⑴养老保险争议 ⑵医疗保险争议 ⑶工伤保险争议 ⑷失业保险争议 ⑸生育保险争议

3、劳动报酬争议 ⑴追索劳动报酬争议 ⑵加班工资争议 ⑶工资标准争议

⑷奖金、津贴、补贴争议

二、案由的理解和适用 ㈠一级案由:

劳动争议,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发生的争议,主要是指《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条规定的范畴,120

是个统称的案由。

㈡二级案由:

1、确认劳动关系争议。

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就劳动关系定性问题发生的争议,如劳动关系是否存在、是否终止、是否有效等进行确认。

2、劳动合同争议。

根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规定,劳动合同争议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因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以及因未签订劳动合同引发的二倍工资争议,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引起的支付经济补偿、赔偿金或违约金等发生的争议。

3、社会保险争议。

社会保险争议是指劳动者要求用人单位按照社会保险法律法规的规定,缴纳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和生育保险费用和劳动者在发生劳动风险的情况下获得社会保险待遇而发生的争议。

4、劳动报酬争议。

根据《劳动法》第五十条的规定,用人单位应当以货币形式按月支付给劳动者劳动报酬,不得克扣或无故拖欠。劳动者因劳动报酬被克扣或拖欠与用人单位发生的争议、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因工资标准发生的争议、因奖金、津贴、加班工资等引发的争议属于劳动报酬争议。

5、福利待遇争议。

121

福利待遇争议是指用人单位和有关社会服务机构为满足劳动者生活的共同需要和特殊需要,在工资和社会保险之外向职工及其亲属提供一定货币、实物、服务等形式的物质帮助而发生的争议。包含劳动者、用人单位因是否安排休息休假、补假,如公休日、探亲假等引发的争议。

6、劳动保护争议。

劳动保护是指用人单位在是否违反劳动法、社会保障法等国家、地方规定的女工保护、未成年工保护、工时、休假保护等方面在公法上的基准要求侵害劳动者而发生的争议。

㈢三级案由:

1、劳动合同争议。

在该案由规定下,根据当前劳动合同争议较常发生的情形,细化为以下八个三级案由:

⑴ 订立劳动合同争议:是指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就彼此之间建立劳动关系进行自愿、平等协商过程中等引发的争议,如用人单位在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应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而未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引发的是否应当支付二倍工资发生的争议、续签劳动合同过程中因工作岗位等无法达成一致意见时发生的争议等。

⑵履行劳动合同争议:是指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按照劳动合同约定,履行各自义务,实现各自权利的过程中引发的争议,主要

122

是劳动报酬、社会保险待遇及福利、经济补偿金、违约金、赔偿金以及变更、解除、终止劳动合同以外条款发生的争议。

⑶变更劳动合同争议:是指在劳动合同尚未履行或者尚未履行完毕之前,因劳动者、用人单位一方或双方需要对合同条款进行变更但无法达成协议而引发的争议。

⑷解除劳动合同争议:是指合同尚未履行完毕或者未全部履行以前,由于合同一方或双方提前消灭劳动合同关系而引发的争议。

⑸终止劳动合同争议:是指劳动合同由于一定的法律事实的出现而终,劳动关系随之消灭过程中引发的争议。

⑹经济补偿金、赔偿金争议:是指解除劳动合同后因给付经济补偿金、赔偿金发生的争议。

⑺违约金争议:是指当事人因违反劳动合同约定提前解除劳动合同而引发的是否应当支付违约金发生的争议、因履行服务期协议或竞业限制协议而引发的违约金争议。

⑻职业培训争议: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因职业培训及培训费而引发的争议。

2、社会保险争议。

在该案由规定下,细化为五个三级案由: ⑴养老保险争议; ⑵医疗保险争议; ⑶工伤保险争议;

123

⑷失业保险争议; ⑸生育保险争议。

3、劳动报酬争议。

⑴追索劳动报酬争议:是指用人单位无故克扣或拖欠劳动者正常工作时间的工资报酬而引发的争议。

⑵加班工资争议:是指用人单位无故克扣或拖欠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工作的工资报酬而引发的争议。

⑶工资标准争议: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因工资标准引发的争议。

⑷奖金、津贴、补贴争议: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因奖金、津贴、补贴而引发的争议。

三、多项争议案由的确定

根据案由规定中对劳动争议案件争议焦点的分类,劳动者申请仲裁时,如果争议焦点明确,如解除劳动合同关系后就经济补偿金的支付发生的争议,很明显应该立为“经济补偿金争议”;仅就追索劳动报酬发生的争议,立案案由为“追索劳动报酬争议”。但现在大部分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发生争议,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时,往往都不是单一的请求,一起看似简单的劳动争议案件中,劳动者往往要求用人单位支付经济补偿金、被拖欠的劳动报酬、加班工资以及参加社会保险等,对于这类案件,仅将案由列为“经济补偿金争议”或者“追索劳动报酬争议”,肯定是

124

有欠妥当的。

在劳动争议类案件的受理过程中,应该根据争议的内容,首先从三级案由中选择案由;其次,三级案由中没有规定的,在二级案由中进行选择,如劳动者既追索劳动报酬,又要求支付加班工资的,案由应列为“劳动报酬争议”;第三,对于二级案由中没有规定的,可以选择适用第一级案由,如劳动者追索劳动报酬,要求用人单位为其办理社会保险、支付经济补偿金的,可将案由定为“劳动争议”。综上所述,确定案由时秉承的原则是“能细化就细化,不能细化层层概括”。

篇3:劳动保险规定

一、《规定》的主要内容

(一) 保险合同拆分

考虑到保险合同应该承担的是保险风险, 《规定》表示, 对保险人与投保人之间签订的合同中包含保险风险和其他风险的, 应该对合同进行拆分。具体来说, 保险风险部分和其他风险部分能够区分, 并且能够单独计量的, 应当将保险风险部分和其他风险部分进行分拆。保险风险部分, 确定为保险合同;其他风险部分, 不确定为保险合同。保险风险部分和其他风险部分不能够区分, 或者虽能够区分但不能够单独计量的, 如果保险风险重大, 应当将整个合同确定为保险合同;如果保险风险不重大, 不应当将整个合同确定为保险合同。同时, 确定为保险合同的, 相应的收入确认为保费收入;不确定为保险合同的, 相应的收入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企业会计准则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等进行处理, 不能确定为保费收入。

(二) 重大风险测试

保险人签发的含有保险风险的合同, 之前均未进行重大保险风险测试, 只要转移了保险风险就认定为保险合同, 确认保费收入, 这样做不能科学地区分保险合同和其他合同, 不能真实地反映保险公司面临的保险风险和投资风险, 也不能直接和客观地反映保险公司的保障产品和投资产品的发展趋势。在这种情况下, 《规定》要求需要进行重大保险风险测试的合同, 应当在合同初始确认日进行重大保险风险测试, 测试重点是发生合同约定的保险事故是否可能导致保险人支付重大附加利益。支付重大附加利益的, 认定为保险合同, 收取的保费确认为保费收入;未支付重大附加利益的, 不认定为保险合同, 收取的保费不确认为保费收入。

(三) 保险合同准备金计量

之前在确认准备金时, 保险人均按照法定精算规定进行计量, 将会计准则与监管要求合为一体, 难以实现公允地反映保险人的负债状况和经营业绩, 不能很好地反映保险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 对信息的透明度也产生消极影响, 投资者和决策者获得的信息不全面。鉴于此, 《规定》明确要求保险人以履行保险合同相关义务所需支出的合理估计金额为基础进行计量, 同时考虑边际因素和货币时间价值;在保险合同初始确认日, 保险人不应当确认首日利得, 但应当确认首日损失;保险人在确定折现率、保险事故发生率、退保率、费用率、保单红利等保险合同准备金计量假设时, 应当以资产负债表日可获取的当前信息为基础确定。

二、新《规定》对保险企业的影响

(一) 对保费收入的影响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 保险合同的拆分和重大保险风险测试两项规定都涉及到了保费收入的计量。具体来说, 对于分红险, 绝大多数能计入保费;对于万能险, 需进行风险测试, 只有满足重大风险的才计入保费, 否则进行保费分拆;对于投连险, 需进行保费分拆;其他险种一般不存在合同拆分和风险测试的问题。基于此, 《规定》的实施将会使寿险业务的保费收入减少, 但对产险业务的保费收入影响不大。

本文以2010年8月12日前后, 中国人寿、中国平安和中国太保分别公布的在新旧口径下2010年1月1日至7月31日保费收入的具体情况 (见下表, 单位:亿元) , 分析《规定》对保险企业保费收入的影响。

从上表可以看出, 各公司的财产保险业务新旧口径下保费收入没有变化;人寿保险业务的保费收入在新口径下有不同程度的缩水, 中国人寿、平安人寿、太保人寿分别缩水了4.70%、42.24%、6.16%。不同保险公司新旧口径下保费收入缩水情况不同原因在于不同保险公司经营的寿险不同, 平安人寿万能险在整个公司险种结构中占比近4成, 在保险合同拆分和保险风险测试的情况下保费收入大幅缩水在情理之中。中国人寿和太保人寿主要业务在传统寿险产品上, 《规定》的实施对保费收入影响不大。

由此也可以看出, 《规定》的实施造成寿险保费收入不同程度的缩水, 使保险公司在整个寿险市场中所占份额产生变化。保费口径只是影响保费在会计报表上的呈现形式, 并不影响保单的一年新业务价值, 从而并不影响公司价值, 保费口径的调整更能让投资者明白市场份额并无实际意义, 最关键是一年新业务价值。

(二) 对准备金估计的影响

《规定》中对准备金的评估进行了明确的规定, 要求保险人以履行保险合同相关义务所需支出的合理估计金额为基础进行计量, 同时考虑边际因素和货币时间价值。新口径下对准备金的估计不再过度保守, 相应的减少了责任准备金的额度。2009年8月份, 财政部和保监会选择了46家保险公司进行了模拟测试, 测试结果表明, 《规定》的实施将会不同程度地导致保险公司的准备金额度下降。

(三) 对利润和资产的影响

从保费收入的角度来看, 保费收入口径的变化, 真实地反映了保险公司所承担的保险风险和其他风险, 但这并不能改变保险公司的实际业务规模, 对保险公司的实际资产总额和利润总额不会产生实质性的影响。从准备金估计的角度来说, 通过前面的分析可知, 新口径下准备金负债在一定程度上会减少, 相应的就会造成保险公司的净资产和利润总额以及内含价值会有一定程度的增加。因为, 《规定》的实施可以改善长期保险合同利润的实现和时间分布, 从而增强股东利益的货币时间价值效应, 有效降低保险公司在发展初期的股东增资压力和资本占用成本, 对保险公司内含价值的增长会产生持续的积极影响。

(四) 对偿付能力的影响

考虑到偿付能力报告的审慎性原则和平稳过渡以及节省信息系统调整成本, 保监会印发的《贯彻落实新会计政策的相关衔接问题》指出, 偿付能力报告中的保险合同负债继续适用保监会制定的责任准备金评估标准, 非保险合同负债适用会计准则。重大保险风险测试和混合保险合同分拆适用于偿付能力报告。也就是说, 保险公司评估偿付能力时, 不适用《规定》有关保险合同准备金的计量原则。因此, 在新《规定》条件下, 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不会发生变化。

(五) 其他影响

《规定》还对保险公司的专业判断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通过前面的分析, 我们知道在保险合同的拆分环节要分辨保险风险和其他风险, 在保险风险测试环节要确定发生保险合同约定的事故是否会导致保险人支付重大附加利益, 在准备金评估阶段, 精算人员要选择折现率、死亡发生率、伤残率以及准备金计算方法, 这都需要保险人的专业判断, 这无疑对其专业判断水平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三、新《规定》实施的意义

篇4:劳动保险规定

当前我国企业特别是非公企业劳动争议易发、多发,劳动争议呈总量居高态势。针对企业内部劳资双方沟通机制普遍缺失、劳动者的利益诉求表达渠道不畅、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作用弱化等比较突出的问题,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落实全国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先进表彰暨经验交流会精神,按照“预防为主、基层为主、调解为主”的工作方针,推动企业建立健全调解组织、建立预防工作机制、完善调解制度、落实保障措施,建立企业内部劳动争议协商解决机制,提升企业自主解决争议的能力,特制定本《规定》。

《规定》分为总则、协商、调解、附则四部分,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是建立企业内部劳资双方沟通协商机制。《规定》对企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畅通劳动者利益诉求表达渠道、加强对劳动者的人文关怀提出明确要求。

二是着力解决争议处理中最为薄弱的协商问题。《规定》对劳动关系双方协商的原则、方式、参加人、时限及和解协议效力等作出明确规定。

三是切实加强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建设。《规定》明确,大中型企业应当依法设立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有分公司、分店、分厂的企业,可以根据需要在分支机构设立调解委员会。总部调解委员会指导分支机构调解委员会开展预防调解工作。调解委员会可以根据需要在车间、工段、班组设立调解小组。建立小额简单案件由分支机构调解委员会处理,疑难复杂案件由总公司(总厂、总部)调解委员会处理的分类处理、分级负责、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同时,明确小微型企业可以设立调解委员会,也可以由劳动者和企业共同推举人员,开展调解工作。

四是建立预防在先的工作机制。《规定》明确调解委员会除了具有调解劳动争议,聘任、解聘和管理调解员的基本职责外,还具有“宣传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和政策;参与协调履行劳动合同、集体合同、执行企业劳动规章制度等方面出现的问题;参与研究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重大方案;协助企业建立劳动争议预防预警机制”等职责,既体现了“预防为主”的原则,又体现了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管理环节上向更加重视源头治理转变的要求,同时也为和解、调解协议的履行提供了制度保障。

五是建立劳动争议调解协议的仲裁审查确认制度。为及时有效地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提升调解组织的社会公信力,引导当事人更多选择调解方式解决争议,《规定》明确“双方当事人可以自调解协议生效之日起15日内共同向仲裁委员会提出仲裁审查申请。仲裁委员会受理后,应当对调解协议进行审查,并根据《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办案规则》第五十四条规定,对程序和内容合法有效的调解协议,出具调解书。”

篇5:公司劳动纪律规定

为适应公司的发展,进一步规范全体干部员工的行为,严明纪律,使公司各项工作有章可循,特制定本规定。

一、对无正当理由,不服从管理者,根据情节处以500元以上罚款,直至解除劳动合同。

二、上班人员必须按各部门要求提前到岗,否则每次罚款50元,同时开好班前会、顺利交接班,并做好各项工作安排。

三、上班人员必须做到不迟到、不早退、不窜岗,工作时间内不外出办私事;因公外出凭出门证,无出门证外出者每次罚款100元,无出门证出门一次对当班门卫人员罚款100元;参加会议迟到者,每次罚款50元。

四、请假未允许而缺勤者,按不服从管理处理。事假(病假)一天以上由车间主任或科长批准,三天以上由分管部长批准,五天以上由企管办批准,十天以上由总经理(执行总经理)批准。不经批准擅自不上班者按旷工处理,旷工一天罚款500元,连续旷工三天以上,视情节轻重进行处理,直至下岗,连续旷工十天以上者,解除劳动合同。

五、工作时间打瞌睡者罚款100元,睡岗者罚款300元;不准脱岗、下棋、打扑克、看与工作无关的书籍、浏览与工作无关的网站。

六、不准喝酒、干私活或在厂区游逛闲聊等,违者每次罚款100元;不请假而脱岗者,每次罚款100元,造成损失将从重处理。

七、上班时间不准带小孩或与工作无关的人员进入厂区,违者每次罚款500元。

八、上班时间一律统一着装,穿工作服,不准穿拖鞋,违者每次罚款50元。

九、因酗酒闹事、打架斗殴、无理取闹、顶撞领导、扰乱正常生产、工作秩序等行为,视情节轻重,罚款500-1000元;情节严重,性质恶劣,影响极坏的交司法机关处理,并给予行政除名或解除劳动合同;

十、有不利于团队的言行者,每次罚款200元。

十一、自行车入厂必须放在车棚内,不准随意乱放,更不准带入工作岗位,违者每次罚款50元。

篇6:煤矿劳动纪律规定

为进一步加强劳动纪律,提高工作效率,维护企业形象,确保各项生产经营活动正常、有序进行,根据市、县政府有关开展工作纪律专项整治的要求,结合当前矿井建设、劳动管理工作实际,特制定如下规定:

一、严格遵守公司考勤制度,按时签到、签退,严禁迟到、早退、脱岗、串岗。

二、副矿级以上领导要自觉在办公室签到。同时,当天值班领导还要到调度室签到并做好值班记录。

三、公司值班领导组成员每天至少要对各科室、各岗位上班情况进行一次巡视检查。由矿办、纪办、人劳、企管、保卫组成的联合检查组,将对各科室、各岗位进行不定时监督检查。并将检查情况以书面形式反馈给企管科。对违反劳动纪律的科室及个人,由企管科视情节轻重给予处罚。

四、所有入井人员要自觉遵守上下班制度,严格按照规定的入井时间、班次上下班。

五、生产“六大业务科室”(调度室、生技科、安检科、通风科、地测科、机电科)要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双休日”轮流上班。

六、企管科井口考勤室要严格执行下井人员交取卡片时必须穿工作服、佩带矿灯和安全帽等有关规定。

七、科(室)队管理人员及勤杂服务人员因公临时离开本科室外出办事的,需告知科室负责人,并进行登记。任何人都不得在签到后擅自离开工作岗位及工作场所。

八、工作时间,要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积极认真,注重效率。严禁用电脑玩游戏、打牌、上网聊天、购物及做与工作无关的事。

九、公司工作人员在办公场所要穿戴整洁、着装规范,不得有敞衣、赤膊、穿拖鞋等行为。

十、本规定自下发之日起实施。

后 附:

入井时间及班次规定

篇7:劳动纪律考核规定

为进一步强化劳动纪律,严格出勤考核,提高工作效率,就劳动纪律及出勤考核作出如下规定:

1、遵章守纪、爱岗敬业。坚持做到按时上下班,不迟到、不早退、不遛岗、不串岗、不无故缺勤、不做与工作无关的事,坚守岗位,尽责工作。

2、严格执行出勤签到制度:实行指纹识别签到,上下班各签到一次,一天两次。凡未按时签到,一律视为缺勤。

3、办公室负责日常考勤,并将出勤情况按月张榜公布。

4、所有中层管理人员、一般管理人员和辅助生产人员的月度薪酬与出勤情况挂钩考核、按实际出勤天数发月度薪酬、具体办法为:

(1)、考核基数:月均应出勤天数按22天计算,日均薪酬基数为:月度薪酬总额÷22。

(2)、休病假期间,只享受当期日均薪酬的60%。即:月度应发薪酬=月度薪酬总额-日均薪酬基数×病假天数×40%。

(3)、请事假期间,不享受当月的日均薪酬。即:月度应发薪酬=月度薪酬总额-日均薪酬基数×事假天数。

(4)、如有缺勤,则按日均薪酬基数的两倍扣减,即月度应发薪酬=月度薪酬总额-日均薪酬基数×日均薪酬基数×2×缺勤天数。

篇8:劳动保险规定

1. 向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投诉的时限。

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或者规章的行为在2年内未被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发现, 也未被举报、投诉的,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不再查处。该期限自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或者规章的行为发生之日起计算;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或者规章的行为有连续或者继续状态的, 自行为终了之日起计算。即除处于连续或者继续状态的外, 用工单位对劳动者的劳动侵权行为超过2年的, 没有人举报, 也没有再犯的,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就不再查处。

2. 申请劳动争议仲裁的时限。

(1) 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 (2) 因当事人一方向对方当事人主张权利, 或者向有关部门请求权利救济, 或者对方当事人同意履行义务而中断。从中断时起, 仲裁时效期间重新计算。 (3) 因不可抗力或者有其他正当理由, 当事人不能一年内申请仲裁的, 仲裁时效中止。从中止时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 仲裁时效期间继续计算。 (4) 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因拖欠劳动报酬发生争议的, 劳动者申请仲裁不受本一年仲裁时效期间的限制;但是, 劳动关系终止的, 应当自劳动关系终止之日起一年内提出。

3. 对劳动争议仲裁裁决不服、提起诉讼的时限。

应当自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十五日内, 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4. 申请行政复议的时限。

如果劳动者申请行政机关履行保护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受教育权利的法定职责, 行政机关没有依法履行;申请行政机关依法发放抚恤金、社会保险金或者最低生活保障费, 行政机关没有依法发放;以及认为行政机关的其他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 应当自知道该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60日内提出行政复议申请;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正当理由耽误法定申请期限的, 申请期限自障碍消除之日起继续算起。

5. 对行政复议决定不服、提起行政诉讼的时限。

应当自收到行政复议决定书之日起15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复议机关逾期不作决定的, 申请人可以在复议期满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6. 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的时限。

应当在知道作出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三个月内提出。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特殊情况耽误法定期限的, 在障碍消除后的10日内, 可以申请延长期限, 是否准许由人民法院决定。

7. 申请工伤认定的时限。

篇9:《工伤保险条例》有哪些新规定

一、扩大了工伤保险制度的覆盖范围

第一,所覆盖的企业范围扩大了。《条例》第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各类企业、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以下简称用人单位)应当依照本条例规定参加工伤保险,为本单位全部职工或者雇工(以下简称职工)缴纳工伤保险费。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各类企业的职工和个体工商户的雇工,均有权依照本条例的规定享受工伤保险待遇的权利”。原《试行办法》第二条虽然也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及其职工必须遵照本办法的规定执行。”但原劳动部在《关于发布(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的通知》中要求,“工伤保险应当覆盖所有城镇企业及其职工,有条件的地区可以探索在乡镇企业开展工伤保险的具体办法和措施”。

可见,在工伤保险所覆盖企业的范围上,《条例》的范围扩大了。最重要的是真正把乡镇企业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所有企业都纳入了工伤保险制度的覆盖范围。另外,根据《条例》的规定,工伤保险制度的覆盖范围大于《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撕规定的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所覆盖的企业,这三项保险所覆盖的企业主要是城镇各类企业。将中国境内的所有企业一视同仁地纳入统一的社会保险制度应该是今后立法的方向。

第二,规定个体工商户应参加工伤保险。《条例》第二条规定,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应当依照本条例规定参加工伤保险,同时,授权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制定具体步骤和实施办法。原《试行办法》第六十一条规定:“城镇个体经济组织中的劳动者的工伤保险,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参照本办法的有关规定制定办法”。通过比较可见,《条例》和原《试行办法》在个体工商户参加工伤保险方面存在两点区别:首先,《条例》对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依照条例的规定参加工伤保险做出了强制性规定,即所有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都必须参加工伤保险,为其雇工缴纳工伤保险费。只是考虑到中国地域广大,地区间的个体工商户的情况差异很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的管理手段和水平也存在很大差异,因此,《条例》授权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制定具体步骤和实施办法;其次,按照《条例》的规定,不仅城镇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应当参加工伤保险,乡镇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也应当参加工伤保险。

第三,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工作人员也要参加工伤保险。《条例》规定,国家机关和依照或者参照国家公务员制度进行人事管理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工作人员的工伤保险具体办法由国务院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会同国务院人事行政部门、财政部门制定。其他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各类民办非企业单位的工伤保险办法,由国务院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会同国务院人事行政部门、民政部门、财政部门等另行规定,报国务院批准后施行。原《试行办法》没有规定企业以外其他单位的工伤保险制度。《条例》将机关、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等也纳入工伤保险制度的覆盖范围,是社会保险立法的又一巨大进步。

第四,对违法用工主体的受雇人员的工伤赔付问题做出了规定。违法用工主体的受雇人员受到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的,由该单位向伤残职工或者死亡职工的直系亲属给予一次性赔偿,赔偿标准不得低于本条例规定的工伤保险待遇。具体办法由国务院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规定。违法用工主体是指不具备法律主体资格的单位,包括无营业执照或者未经依法登记注册、备案的单位,被依法吊销营业执照或者撤销登记、备案的单位等。这类无用工资格的“单位”,实际上并不成其为单位。但现实生活中,确实常出现这类“单位”违法用工,甚至导致所雇人员因工负伤、致残、死亡、患职业病的事件,而且,由于这类“单位”是违法经营,违法用工,更不注意安全生产,工伤发生率远高于正常的合法经营单位。这些单位从法律上说不具备从事民事活动的主体资格,因而不得招用人员,但他们却违法招用了人员。虽然从合同法原理上讲,这种劳动合同是不具备法律效力的,但是劳动合同具有无法恢复原状的特点,由此造成的对职工的伤害理应得到赔偿,因此,《条例》对这类“单位”的工伤问题的处理也做出了原则性规定。

第五,对出境工作人员工伤保险的规定更有利于劳动者。《条例》第四十二条规定,职工被派遣出境工作,依据前往国家或者地区的法律应当参加当地工伤保险。参加当地工伤保险的,其国内工伤保险关系中止;不能参加当地工伤保险的,其国内工伤保险关系不中止。这一规定与原《试行办法》的规定有较大变化。两相比较,《条例》的规定更符合国际上通行的做法,也更有利于保障外派劳务人员的利益。这样规定,既可以保证外派劳务人员避免双重或多重参加工伤保险,又可以保证劳动者能被工伤保险制度所覆盖。

二、扩大了工伤保险所覆盖的事故范围

原《试行办法》第八条规定了属于工伤事故的十种情形,而《条例》第十四条、第十五条将属于工伤的事故分为应认定为工伤和视同工伤两类,具体情形也是十类。《条例》根据近年来的实践,对有些属于工伤的情形做出了更明确的规定,例如,工作时间前后在工作场所内,从事与工作有关的预备性或者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伤害的也属于工伤。另外《条例》还有些规定比原《试行办法》更为精确,例如,原《试行办法》规定的由于工作紧张突发疾病造成死亡或经第一次抢救治疗后全部丧失劳动能力的,属于工伤。《条例》改为,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时之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这样规定显然更具操作性。

仔细比较可以发现,《条例》实际上扩大了工伤事故的范围。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

第一,《条例》规定,职工在上下班途中,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的,也属于工伤。而原《试行办法》对此是这样规定的:在上下班的规定时间和必经路线上,发生无本人责任或者非本人主要责任的道路交通机动车事故的,属于工伤;《条例》的规定取消了两个关键因素,一是规定时间和必经路线二是无本人责任或者非本人主要责任的。取消这两个因素,说明只要是上下班途中的交通事故,不管时间和路线,也不管是否是受害职工本人的责任,都属于工伤。另外,《条例》还明确了一个关键因素,就是这里所说的交通事故不是一般的交通事故,而是道路交通事故,即机动车事故是发生在交通道路上的,非道路交通事故不在此列。

第二,《条例》第十六条排除在工伤事故范围的情形比原《试行办法》第九条规定的情形减少了。一是将原规定的“犯罪或者违法”改为“因犯罪或者违反治安管理伤亡的”。两相比较,将违法不属于工伤缩小为因违反治安而伤亡,这样规定,将使大量按原规定因违法而初排除在工伤事故范围之外的事故,纳入到工伤事故之中;二是取消了原规定不属于工伤的因斗殴或者因蓄意违章而受伤的情肠三是将因酗酒导致伤亡的改为因醉酒导致伤亡的。这样规定,更科学合理,因为醉酒是一种喝酒所造成的状态,是可以界定的,而酗酒则是一种行为,并不一定导致醉酒的状态。

三、有关工伤认定的问题更明确

关于工伤认定,与原《试行办法》相比,《条例》明确规定了几个事项。

第一,工伤认定申请人。《条例》规定,工伤认定的第一申请人为职工所在单位,发生事故伤害或者按照职业病防治法规定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所在单位应当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工伤认定的第二申请人为工伤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工会组织。《条例》规定,如果用人单位未按前款规定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的,工伤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工会组织可以直接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第二,工伤认定机构。工伤认定机构为用人单位所在统筹地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在实行省级统筹的北京、上海、天津和重庆四个直辖市,就是由区或者设区的市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认定。这一规定,取消了省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的工伤认定权。当然,如果当事人对市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的工伤认定不服的,可以向省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复议,省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可以重新做出认定决定。

第三,提出申请的时效。提出申请的时效,工伤职工所在用人单位为自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30日内,工伤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工会组织为在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年内。超过了这个时限,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将不再受理。

篇10:失业保险规定

北京市人民政府令

第190号

《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修改<北京市失业保险规定>的决定》已经2007年6月5日市人民政府第65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公布之日起履行。

市长:王岐山

二○○七年六月十四日

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修改《北京市失业保险规定》的决定

市人民政府决定对《北京市失业保险规定》作如下修改:

一、第十条第四、五项修改为:“(四)职业培训补贴、职业介绍补贴、社会保险补贴、岗位补贴等国家规定的支出项目;(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并报国务院备案的与失业保险有关的其他支出项目。”

二、第十六条修改为:“失业人员应当在终止、解除劳动(聘用)或者工作关系之日起60日内,持用人单位开具的终止、解除劳动(聘用)或者工作关系证明及有关证明材料到户口所在地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办理失业登记,符合领取失业保险金条件的同时办理领取失业保险金手续。失业保险金自办理失业登记之日起计算。

在职期间被劳动教养或者判刑收监执行,被解除劳动教养或者刑满释放的失业人员应当在回京落户之日起60日内,按照本规定办理失业登记和失业保险金领取手续。”

三、第十九条修改为:“失业保险金标准的确定及调整,根据失业人员失业前缴纳失业保险费的年限,按照低于本市最低工资标准、高于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原则,结合本市经济发展状况及居民生活水平等因素,由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会同财政部门提出,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并公布后执行。”

四、第二十二条修改为:“用人单位招用的农民合同制工人,劳动合同期满未续订或者提前解除劳动合同的,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根据用人单位为其连续缴费的时间,对其支付一次性生活补助,每满1年发给1个月生活补助,最长不得超过12个月。其标准由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会同财政部门提出,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并公布后执行。”本决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1999年9月14日北京市人民政府第38号令发布的《北京市失业保险规定》根据本决定修改后重新公布。

北京市失业保险规定

(1999年9月14日北京市人民政府第38号令发布

根据2007年6月14日北京市人民政府第190号令修改)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保障失业人员失业期间的基本生活,促进其再就业,根据国务院《失业保险条例》,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的城镇企业、事业单位和城镇企业、事业单位职工按照本规定缴纳失业保险费。

城镇企业、事业单位的失业人员依照本规定,享受失业保险待遇。

本规定所称城镇企业,包括国有企业、城镇集体企业、股份制企业及各类联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和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城镇私营企业和其他城镇企业。

第三条 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主管全市失业保险工作。区(县)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失业保险工作。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按照规定设立的经办失业保险业务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具体承办失业保险工作。

第四条 失业保险工作应与职业培训、职业介绍等就业服务工作紧密结合,统筹安排。

第二章 失业保险基金

第五条 失业保险基金由下列各项构成:

(一)单位缴纳的失业保险费;

(二)职工个人缴纳的失业保险费;

(三)失业保险基金的利息;

(四)失业保险费滞纳金;

(五)财政补贴;

(六)依法纳入失业保险基金的其他资金。

第六条 用人单位和职工个人应当按月足额缴纳失业保险费。

用人单位应缴纳的失业保险费,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委托用人单位的开户银行按月代为扣缴。

职工个人应缴纳的失业保险费,由用人单位代为扣缴。

第七条 失业保险费缴纳标准:

(一)国有企业、城镇集体企业、股份制企业及各类联营企业、私营企业和事业单位,按本单位上年职工月平均工资总额的1.5%缴纳失业保险费;

(二)外商投资企业和港、澳、台商投资企业按本单位中方职工上年月平均工资总额的1.5%缴纳失业保险费;

(三)职工个人按本人上年月平均工资的0.5%缴纳失业保险费。职工本人月平均工资高于上一年本市职工月平均工资300%以上的部分,不作为缴纳失业保险费的基数;

(四)用人单位招用的农民合同制工人本人不缴纳失业保险费。

第八条 失业保险费收缴费率需要调整时,由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会同市财政部门提出,报市人民政府同意,国务院批准后执行。

第九条 用人单位缴纳的失业保险费在缴纳所得税前列支,职工个人缴纳的失业保险费不计入个人当期的工资薪金收入,免征个人所得税。

失业保险基金不计征税、费。

第十条 失业保险基金用于下列开支:

(一)失业保险金;

(二)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的医疗补助金;

(三)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死亡的失业人员的丧葬补助金和其供养的配偶、直系亲属的抚恤金;

(四)职业培训补贴、职业介绍补贴、社会保险补贴、岗位补贴等国家规定的支出项目;

(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并报国务院备案的与失业保险有关的其他支出项目。

第十一条 失业保险基金实行全市统筹。失业保险基金必须存入财政部门在国有商业银行开设的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由财政部门依法进行监督。存入银行和按照国家规定购买国债的失业保险基金,分别按照城乡居民同期存款利

率和国债利息计息。失业保险基金的利息并入失业保险基金。

失业保险基金专款专用,不得挪作他用,不得用于平衡财政收支。

第十二条 失业保险基金收支的预算、决算,由市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编制,经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复核、市财政部门审核,报市人民政府批准。

失业保险基金的财务制度和会计制度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章 失业保险待遇

第十三条 具备下列条件的失业人员,可以领取失业保险金:

(一)按照规定参加失业保险,所在单位和本人已按规定履行缴费义务满1年的;

(二)非因本人意愿中断就业的;

(三)已办理失业登记,并有求职要求的。

失业人员在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按照规定同时享受其他失业保险待遇。第十四条 失业人员在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停止领取失业保险金,并同时停止享受其他失业保险待遇:

(一)重新就业的;

(二)应征服兵役的;

(三)移居境外的;

(四)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

(五)被判刑收监执行或者被劳动教养的;

(六)无正当理由,拒不接受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指定的职业介绍服务机构介绍的工作的;

(七)有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的。

第十五条 用人单位与职工终止、解除劳动(聘用)或工作关系之日起7日内将失业人员的名单报户口所在地区(县)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备案,自终止、解除劳动(聘用)或工作关系之日起20日内,持缴纳失业保险的有关材料将职工的档案转移到职工户口所在地区(县)社会保险经办机构。

用人单位应当及时为失业人员出具终止或者解除劳动(聘用)或工作关系的证明,并书面告知其按照规定享受失业保险待遇的权利。

第十六条 失业人员应当在终止、解除劳动(聘用)或者工作关系之日起60日内,持用人单位开具的终止、解除劳动(聘用)或者工作关系证明及有关证明材料到户口所在地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办理失业登记,符合领取失业保险金条件的同时办理领取失业保险金手续。失业保险金自办理失业登记之日起计算。

在职期间被劳动教养或者判刑收监执行,被解除劳动教养或者刑满释放的失业人员应当在回京落户之日起60日内,按照本规定办理失业登记和失业保险金领取手续。第十七条 失业人员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期限,根据失业人员失业前累计缴费时间确定:

(一)累计缴费时间1年以上不满2年的,可以领取3个月失业保险金;

(二)累计缴费时间2年以上不满3年的,可以领取6个月失业保险金;

(三)累计缴费时间3年以上不满4年的,可以领取9个月失业保险金;

(四)累计缴费时间4年以上不满5年的,可以领取12个月失业保险金;

(五)累计缴费时间5年以上的,按每满一年增发一个月失业保险金的办法计算,确定增发的月数。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期限最长不得超过24个月。

失业保险费缴费时间按用人单位和职工个人缴纳失业保险费的时间累计计算。本市实行个人缴纳失业保险费前,按国家规定计算的连续工龄视同缴费时间,计发失业保险金时合并计算。

不属于1994年北京市人民政府发布的《北京市企业职工失业保险规定》实施范围,按照本规定新参加失业保险的单位的职工,本规定实施前,按国家规定计算的连续工龄视同缴费时间,计发失业保险金时合并计算。

第十八条 失业人员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限内,重新就业后再次失业的,缴费时间重新计算,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期限可以与前次失业应领取而尚未领取的失业保险金的期限合并计算,但是最长不得超过24个月。

第十九条 失业保险金标准的确定及调整,根据失业人员失业前缴纳失业保险费的年限,按照低于本市最低工资标准、高于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原则,结合本市经济发展状况及居民生活水平等因素,由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会同财政部门提出,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并公布后执行。

第二十条 失业人员在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从事个体经营、兴办企业,凭其营业执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可以将其应领取的失业保险金一次性发给本人。

第二十一条 城镇企业、事业单位成建制跨统筹地区转移,失业人员跨统筹地区流动的,失业保险关系按有关规定转移。

第二十二条 用人单位招用的农民合同制工人,劳动合同期满未续订或者提前解除劳动合同的,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根据用人单位为其连续缴费的时间,对其支付一次性生活补助,每满1年发给1个月生活补助,最长不得超过12个月。其标准由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会同财政部门提出,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并公布后执行。

第二十三条 失业人员在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患病(不含因打架斗殴或交通事故等行为致伤、致残的)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指定的医院就诊的,可以补助本人应领取失业保险金总额60%至80%的医疗补助金,具体标准为:

(一)累计缴费时间不满5年的,其医疗费补助比例为60%;累计医疗补助金不超过本人应领取失业保险金总额的60%。

(二)累计缴费时间满5年不满10年的,其医疗费补助比例为65%;累计医疗补助金不超过本人应领取失业保险金总额的65%。

(三)累计缴费时间满10年不满15年的,其医疗费补助比例为70%;累计医疗补助金不超过本人应领取失业保险金总额的70%。

(四)累计缴费时间满15年不满20年的,其医疗费补助比例为75%;累计医疗补助金不超过本人应领取失业保险金总额的75%。

(五)累计缴费时间满20年以上的,其医疗费补助比例为80%;累计医疗补助金不超过本人应领取失业保险金总额的80%。

失业人员在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患危重病,按前款规定给予补助后,个人及其家庭负担医疗费仍确有困难的,由本人申请,区(县)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审查,报市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批准,可给予一次性补助。但补助标准不得超过本人应领失业保险金总额的200%。

失业人员在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符合国家计划生育规定生育或采取计划生育措施的,可按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补助。

第二十四条 失业人员在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死亡的,参照本市在职职工社会保险有关规定发给丧葬补助金。有供养直系亲属的,发给一次性抚恤金,抚恤金标准按失业人员死亡当月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数额和供养人数发给。供养一人的,给付6个月;供养两人的,给付9个月;供养三人或三人以上的,给付12个月。

第二十五条 失业人员符合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件的,可以按照规定享受本市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

第四章管理和监督

第二十六条 市、区(县)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主管失业保险工作,履行下列职责:

(一)贯彻实施失业保险法律、法规;

(二)监控、发布失业率,制定促进就业政策;

(三)指导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工作;

(四)对失业保险费的征收和失业保险待遇的支付进行监督检查。

第二十七条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具体承办失业保险工作,履行下列职责:

(一)负责失业人员的登记、管理、调查、统计;

(二)按照规定负责失业保险基金的核定、收缴、支付和管理;

(三)按照规定核定发放失业保险金及其他失业保险待遇;

(四)拨付失业人员职业培训、职业介绍等就业服务补贴费用;

(五)为失业人员提供免费咨询和就业服务;

(六)国家和本市规定由其履行的其他职责。

第二十八条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所需经费列入预算,由财政拨付。

第二十九条 社会保险监督委员会负责监督失业保险政策、法规的执行和失业保险基金的管理工作。

第三十条 财政部门和审计部门依法对失业保险基金的收支、管理情况进行监督。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一条 用人单位不按规定缴纳失业保险费或不按规定及时为失业人员转移档案关系,致使失业人员不能享受失业保险待遇或影响其再就业的,用人单位应当赔偿由此给失业人员造成的损失。

第三十二条 用人单位不按规定参加失业保险和缴纳失业保险费的,由市、区(县)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按照国务院《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的规定进行处罚。

第三十三条 不符合享受失业保险待遇条件,骗取失业保险金和其他失业保险待遇的,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责令退还;情节严重的,由市、区(县)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处骗取金额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四条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工作人员违反规定向失业人员开具领取失业保险金或者享受其他失业保险待遇单证,致使失业保险基金损失的,由市、区(县)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责令其追回;情节严重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三十五条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工作人员不履行职责、不按规定向失业人员发放失业保险金的,由市、区(县)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对其进行批评,并责令其改正,造成严重后果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三十六条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和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工作人员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玩忽职守,造成失业保险基金损失的,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追回损失的失业保险基金;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三十七条 任何单位、个人挪用失业保险基金的,追回挪用的失业保险基金;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并入失业保险基金;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六章 附则

第三十八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的社会团体及其专职人员、民办非企业单位及其职工、有合同制工人的国家机关及其合同制工人、有城镇职工的乡镇企业及其城镇职工、有雇工的城镇个体工商户及其雇工,依照本规定执行。

第三十九条 本规定执行中的具体问题由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负责解释。

上一篇:最霸气的开学典礼祝贺词(55句)下一篇:六乙班小孝星事迹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