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石镇移风易俗工作开展情况

2024-04-15

黑石镇移风易俗工作开展情况(精选6篇)

篇1:黑石镇移风易俗工作开展情况

黑石镇移风易俗工作开展情况

黑石镇共有11个行政村,2.3万人。近年来,镇党委政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以《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扶手,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把握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建设“三个磐石”的总体要求,瞄准“建设乡风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让群众享受到现代文明”这一目标,始终把移风易俗作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坚持常抓不懈,放在心上,抓在手里,落实到行动中,深入扎实地开展了各种创建活动,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移风易俗作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重要内容来抓。随着我镇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由于受传统思想的影响,铺张浪费、封建迷信等一些不良习俗、落后传统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和上演,婚丧嫁娶大操大办,“人情消费”愈演愈烈。特别是红白喜事、小孩满月、学生上学、服兵役等许多事情越办越隆重,越办越阔气,这主要是因为有部分群众存有攀比心理,互相讲排场、比阔气,这样的风气盛行不仅增加了广大群众的负担,同时也造成了巨大的浪费。因此,镇党委、政府以减轻农民的潜在负担、保持社会稳定为落脚点,统一思想、坚定信心,把抓好移风易俗工作列入了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件大事,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进行专题研究,安排部署,明确提出了“反对陈规陋习,提倡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反对封建迷信活动,提倡科学进步;反对黄赌毒,提倡健康文明文化活动;反对大操大办,提倡节俭之风”的号召,迅速在全镇掀起了一股破旧俗、除陋习、树新风的高潮。

(二)强化措施,确保移风易俗工作落到实处

1、加强宣传教育,夯实思想基础。措施落实到不到位,搞好宣传是关键。因此,我们充分利用电子大屏幕、广播喇叭、宣传栏、张贴标语等形式进行广泛宣传。重点宣传了《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婚姻法》、《国务院殡葬管理条例》、《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等法律法规和市委、市政府的有关政策规定,发放了涵盖生活、道德、伦理的《磐石市公民道德三字经》。建设道德讲堂,以道德讲堂为阵地开展宣传和说教工作,并开展公益广告宣传活动,以此倡导社会文明新风。同时,我们不断加强文化阵地建设,建设了一批文化大院、文化休闲广场、文化站等室内外场所,给百姓创造了一个可玩而且舒心的生产生活环境,积极组织百姓参加扭秧歌、跳广场舞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2、突出工作重点、集中开展治理。突出重点、集中治理是净化社会风气、树立文明新风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为此,镇党委政府根据实际制定了相应的规定,成立领导小组,每年都深入扎实地开展移风易俗专项治理行动。严格按照上级相关规定及我镇制定的规定和措施,对违反政策规定的人和事,坚决予以打击处理,不徇私讲情,针对有群众举报的案件,坚决做到认真调查取证,一经查实,绝不手软。在严格管理控制的同时,又要做到对干部群众的思想教育做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不压制、不激化,避免因简单粗暴而引起人为争端。特别是对红白事大操大办、封建迷信、黄赌毒等现象,我们组织公安、司法等部门进行了重点治理,建立检查台账,遏制住了各类社会丑恶现象,使移风易俗活动取得了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实际效果。

3、加大资金投入,切实搞好服务。移风易俗工作直接面向广大干部群众,是一项 “民心工程”。所以,为了大力倡导移风易俗,我们坚持堵疏结合,在加大治理的同时,大力发展群众性文化体育事业,广泛开展文明乡镇建设、文明村屯建设、十星级文明户、磐石好人评选等活动,不断丰富群众的精神生活,用先进文化占领乡村的思想阵地。目前,全镇11个村都建立了文化大院,其中5个村还设立了占地1000平米左右的文化休闲广场,让群众文化活动有场地、有组织、有内容、有意义。2012年、2013年、2014年分别在自兴村、富太村和文化村投资建设了村部和广场,总投资达一百多万元。

二、存在的问题

1、在婚丧事务中,设置帐桌,悬挂礼单,借机敛财,办理婚丧事成了部分人发财致富的机会。

2、在婚丧事务中,仍然存在不少大摆宴席,雇佣响器、架鼓,唱大戏,使用铁炮、空气炮等,在镇区和农村使用高音喇叭放喜乐哀乐。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干扰了人们正常的工作学习环境。

3、在婚丧事务中,旧的丧葬思想还没有根除,“入土为安”的思想依然存在,不少群众本来不愿意大操大办,但受相互攀比思想的影响,随波逐流。

三、建议和对策

1、出台符合实际的移风易俗工作细则,深入基层调研,根据上级的有关要求,找出适合我们自己的办法和路子,选准突破口,树立好的典型,以点带面,积极、扎实、稳妥地推动移风易俗工作向前发展。

2、在做好正面引导的同时,要抓几个反面的典型,对在移风易俗和殡葬改革工作中弄虚作假、蓄意违规、“以罚代化”、顶风而上的,要按照规定坚决处理和打击,不使他们存在任何侥幸心理。

3、应进一步搞好日常的稽查工作,自己的事情自己管,我们在争取上级政府及社会各界支持的同时,更应加大稽查力度,发挥其威慑作用,显示我们做好移风易俗殡葬改革工作的决心。完善举报制度,处理好举报案件,做到有报必查,查有结果。

篇2:黑石镇移风易俗工作开展情况

跨入新世纪以来,白石镇农村的基础设施和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效,全镇村规民俗整体呈现出文明和谐的良好局面。

通过调研,全镇主要有下面几种情况存在:

一、当前乡风文明建设面临的问题

全镇农村乡风主流是好的,但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也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一)理想信念有些淡化。一些农民文化水平较低,不读书,不看报,不关心国家、集体和他人的事情,眼睛只盯着自己的小圈子、小家庭,不关心政治,不关心他人,国家观念、集体观念、理想信念淡化。对乡风文明建设认识不到位。当前,一些乡村干部对乡风文明建设的长期性、重要性以及丰富的内涵认识不足,认为乡风文明建设属上层建筑的范畴,是软的、虚的,做起来难度大、见效慢,不易立竿见影,而忽视了乡风文明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甚至有的还错误地认为经济发展了,乡风自然会文明。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措施和力度缺乏。重视不够也反映在投入上,一些集体经济相对薄弱的村,无法为公共文体设施建设提供足够的资金。目前,合力建设乡风文明的工作机制尚未形成,仅靠少数部门单打独斗,推动起来比较困难。

(二)思想道德出现滑坡。在价值取向上“一切向钱看”成了一些农民的行为准则。有的为了获取钱财,甚至坑蒙拐骗,损人利己,铤而走险,违法犯罪。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被一些人玷污、抛弃。有的家庭经济宽裕,老年人虽然衣食有着,但得不到应有的关心和尊重;有的家庭因贫困不愿尽赡养义务;有的老人甚至在家庭中遭受虐待等等。农村社会风气缺乏强有力的正确引导。当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和矛盾凸显期,新旧思想观念的冲撞,东西文化观念的交锋,不同思潮的激荡,致使人际关系日趋淡漠,邻里之间、亲朋之间矛盾纠纷增多,与人为善、互爱互助的风气日渐淡化,不赡养老人现象时有发生。

(三)攀比之风发展膨胀。我镇32个村,经调查村里白事100元起,稍好的经济状况200元;红事200元起,稍好点的500元。平均每户每年红白事花费8000元左右。一些农民婚丧事大操大办,大吃大喝,比阔气、讲排场、攀比之风渐盛。特别是在孝敬老人方面,老人生前不尽义务,死后大办丧事的还大有人在。整体来说,农村丧葬花费一般要5—8万元。特别是一些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村民用失当的方式表达对长辈的孝心,在丧葬仪式上大讲排场,动辄花费数十万。周围村民跟风效仿,似乎在丧葬上多花钱就是对长辈亲人的孝顺,反之则会被其他村民视为“不孝”,形成了一股盲目攀比之风。

农村宣传文化阵地建设与需求存在距离。送戏下乡、送书下乡、送科技下乡等多形式文化下乡,虽深受农民的喜爱,但对当地农村文化建设不过是杯水车薪,难以使农民的文化素质有较大提高。

(四)法制观念比较淡薄。一些农民目无法纪,不学法,不懂法,无政府主义严重,凭习惯办事;个别村干部蛮横专断,喜欢个人说了算,不讲民主,干群关系紧张。农民群众法制意识薄弱,社会治安影响乡风。一些村民在发生矛盾或冲突时,大多表示首先找人私下协商解决。而近年来农民参与民主选举积极性不断提高,农村在选举过程中出现了许多违法违规的事件,导致人际关系复杂化,利益矛盾多元化。封建迷信有所抬头。

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信佛信教、信命,遇难求菩萨,求算命先生,污染了社会风气,对乡风文明建设产生了极大的负面作用。

二、原因分析

农村封建迷信和陈规陋习现象的产生有着深刻的历史和现实原因,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改善是封建迷信和陈规陋习得以泛滥的物质基础,但归根结底封建思想遗存、价值观念缺失、宣传教育缺少、政府管理缺位是当前产生此类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封建思想遗存。几千年遗留下来的封建迷信思想,对当前农村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这部分人科学文化素质不高,对社会和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无法做出理性的判断,在周围亲戚好友的影响下,很容易被一些所谓的“大师”迷惑。家里一有事,就要请“风水”先生、或神婆查查家宅、看看家里过世的亲人在阴间过得如何。这种封建迷信思想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

(二)价值观念缺失。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传统的农村思想道德体系也面临着冲击和影响,农民的人生观、价值观出现偏失。农村中封建迷信现象日渐盛行,部分村民对宗教信仰不够理性,盲目信教,笃信神灵,花钱消灾,简直到了痴迷的程度。

(三)宣传教育缺少。部分经济比较宽裕的农民在婚丧嫁娶等方面大操大办,奢侈浪费,一些村民盲目跟风,“死要面子活受罪”。不少村民认为婚礼大操大办才有面子,丧葬仪式样样齐全才显得对长辈有孝心,其他村民则纷纷仿效,否则就会被村里人瞧不起。部分经济条件较差的村民“打肿脸充胖子”,甚至不惜借债操办,给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压力。部分村(社区)领导对农村封建迷信和陈规陋习现象沉渣泛起臵若罔闻,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方面投入微乎其微。正面的宣传教育基本没有,有的还产生这种事情不要去管、也不能去管的思想。

三、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乡风文明建设,需要结合农村实际,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地推进。因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着力培育新型农民。一是要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要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和群众团体组织的作用,深入农村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引导农民提高鉴别是非、美丑、荣辱的能力,倡导健康、文明、积极的生活方式。二是要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要从培养和造就一批有文化、懂科学、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战略高度,抓好农村的基础教育。

(二)加大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一是要完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机制。设立专项资金,确保专款专用,使乡风文明建设拥有健康发展的物质基础。二是要建立完备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加大发展乡(镇)、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形成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要以文化站为核心,建立和完善图书阅览室、文化广场等文化设施。要利用全民健身运动的东风推动农村体育事业发展,大众体育运动和健身设施建设要向农村倾斜,实现公共体育设施与学校体育设施共享。

(三)加强对乡风文明建设的管理和引导。一是要建立和完善乡风文明建设管理机制。充分发挥村委会、妇联、共青团组织以及其他群众自治组织的作用,形成在村党支部领导下的各基层组织协调运行,民主管理的新体制。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官”的带动作用,促进乡风文明建设。二是要积极倡导健康时尚的文明乡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运用各种形式和渠道,大力宣传科教兴农,广泛持久地开展 “科普”、“三下乡”等活动,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和医疗中的科技难题。要抓好勤劳致富、科技致富先进经验的推广,增强农民的发展意识,引导农民争当脱贫致富、共同致富的带头人。结合《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制定《乡规民约》和《文明准则》,倡导尊老爱幼、妯娌和睦、邻里团结、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等良好乡风民俗;积极开展“文明社区”、“五好家庭”等评选活动,建立健全乡风文明的评比奖励机制,使农民树立“我要文明”的思想观念。

(四)加大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一是要认真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管理责任,着力加强农村综治工作的网络建设。二是要加强人民调解工作,加大农村矛盾纠纷的调处力度。要针对容易发生矛盾纠纷的环节,及早做好预防工作,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尽可能防止“民转刑”案件和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三是要加强普法教育,不断提高农民的法制观念。要从农村实际出发,选择农民听得懂、能理解、用得上的法律法规广泛进行宣传教育,提高农民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五)建立健全乡风文明长效机制。乡风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必须建立健全长效机制。要及时总结乡风文明建设的先进经验,不断完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常规程序,制定较为完备的指标体系,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从而逐步实现乡风文明建设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

篇3:黑石镇移风易俗工作开展情况

一、黑龙江省社区矫正工作基本情况

黑龙江省作为全国第二批社区矫正试点省份, 截止到2015 年全省累计接收社区服刑人员49156 人, 在矫人员21824 人, 解除矫正27332 人。社区矫正服刑人员在矫期间重新犯罪率仅为0. 085% , 远远低于0. 2% 的全国平均水平。[2]黑龙江省各地区均已建立社区矫正工作组织领导机构, 矫正工作由司法行政部门牵头组织, 相关部门协调配合, 司法所具体实施, 社会力量参与帮教, 已经形成了一个分工明确、组织协调的社区矫正工作网络。

在推进社区矫正工作中, 高度重视完善相关规章制度, 研究制定了《黑龙江省社区矫正对象计分考核规定》、《黑龙江省社区矫正对象考核奖惩办法》、《黑龙江省社区矫正教育工作规定》等文件, 先后建立了《关于开展清查收缴社区服刑人员出入境工作证件工作的通知》、《黑龙江省司法厅关于规范社区矫正执法文书文号及人员档案的通知》等10多项工作制度, 并与省综合办、民政厅、教育厅、人保厅签署了《关于组织和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工作的实施意见》, 形成了专群结合、多方联动、合力监管的工作态势。

二、黑龙江省开展社区矫正工作的主要特色

为进一步规范矫正工作, 确保矫正质量, 遏制重新犯罪, 黑龙江省不断加强社区矫正工作创新管理, 全面推进社区矫正工作, 形成了本省特色, 尤其是探索建立了“组织建设网络化、队伍建设多元化、衔接工作规范化、教育方式多样化、监督管理制度化、帮困扶助社区化”的六化工作模式, 已成为黑龙江省矫正工作的亮点和经验。

(一) 创新思路, 凝聚力量, 强化社区矫正保障能力建设

黑龙江省坚持把强化组织、制度、队伍和经费保障作为社区矫正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 形成了省、市、县、乡、村五级组织网络, 建立了规范组织协调、工作环节、工作行为的制度的体系, 锻造了由人民警察、司法行政干部和社会工作者组成的专业队伍, 社区矫正专项经费全部纳入各级财政预算, 我社区矫正工作开展提供了必要保障。同时为解决司法所人员不足、执法力量弱等问题, 抽调了一定数量原劳教人民警察来参与社区矫正执法工作。为使抽调民警尽快进入角色, 定期开展业务培训和岗位练兵活动, 为每名民警建立执法档案, 定期进行考核。一年多来, 抽调民警发挥自身优势, 积极参与入矫宣告、调查走访、个别教育、训诫谈话、收监执行等矫正工作, 坚持做到“三个必须到场”, 即社区服刑人员宣判交接时必须到场、不服从管理时必须到场、有重新违法犯罪倾向时必须到场。实践证明, 抽调民警参与矫正工作, 不仅充实了工作力量, 而且维护了刑罚执行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 二) 科学管理, 务实求效, 提高社区矫正监管安全系数

一方面坚持个性化管理。黑龙江省对社区服刑人员普遍实行分类、分等级管理的基础上, 建立了“日听声、周见人、月考核、季鉴定、年考评”工作制度, 探索总结了“约、谈、访、查、评”五步工作法; 对重点人员建立了联管联控工作机制, 实行包人、包管、包教、包扶“四包”责任制; 另一方面坚持动态化稳控。在全省统一开发应用了“社区矫正信息管理系统”, 建立了社区服刑人员电子档案和信息库, 为300余个司法所配备了执法记录仪, 对一万余名社区服刑人员实行了24 小时电子定位管理, 实现了“人防”与“技防”的有效结合。

( 三) 统筹谋划, 协调配合, 促进社区服刑人员融入社会

在帮困解困规划中, 提供临时救助, 加强社会保障, 对符合条件的落实最低生活保障金、农村责任田和宅基地政策。对因病无力医治的, 通过协调卫生部门和组织社会捐助等方式实施医疗救助。在创造发展条件规划中, 提供过渡性就业岗位, 帮助安置或者推荐就业, 并通过落实金融贷款、减免税费等形式鼓励自出创业。根据社区服刑人员的需求, 定期举办焊接、厨师、家政服务等可快速上岗就业的培训班; 与城管部门协调, 在个体经营上给予政策扶持, 为社区服刑人员自谋职业创造条件。

三、黑龙江省社区矫正工作的不足及完善建议

( 一) 各地区发展不平衡

从工作进展情况来看, 经济发展迅速、试点较早的地区, 社区矫正工作覆盖面大、接收人员数量多, 而经济条件差、试点晚的地区发展相对缓慢。针对这一问题, 应继续加大投入, 完善经费保障机制。社区矫正工作的开展, 需要大量的财力、物力、人力的投入, 应根据接收人员的数量, 结合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 计算出每个社区矫正对象所需费用, 同时列入政府财政预算, 由市、区 ( 县) 级司法局根据社区矫正工作进展情况, 及时拨付给基层司法所, 完善审计检查制度, 确保专款专用, 解决司法所因经费紧张而无法开展工作的难题。另外, 针对部分矫正对象, 建立社区矫正工作基金也是一个不错选择。可以由矫正对象所在单位及社会群众、企事业单位共同筹集资金并建立工作基金以支持矫正工作, 对价是由矫正对象学习工作技能并在单位服务一定年限。这对双方来说都有益。

( 二) 社区矫正能力严重不足

2015 年社区服刑人员数量增幅较大, 全省累计接收社区矫正人员比去年同期增长超过40% , 但司法所的矫正工作人员的数量却基本与去年持平, 专职的社会工作者严重缺乏, 这些都反映出我省目前的社区矫正的能力不足。实践中, 司法所作为主管部门, 应加强与公安、法院、检察院、监狱、民政、劳动保障等部门的联系与协调, 与村 ( 居) 委会密切合作, 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来开展矫正工作。因此, 在经费保障的基础上, 还要加强社会培训、法制宣传尤其是实例演示宣传, 提供其他必要的工作条件, 为专业人才和志愿者搭建一个可以施展技能、才干的平台。

( 三) 群众对社区矫正工作存在思想障碍, 宣传力度不够, 认知度低

社区矫正工作这项制度从制定到试行, 再到将社区矫正纳入刑法修正案八, 由于没有广泛向社会宣传与发动, 社区群众大部分对社区矫正工作开展知之甚少, 比较陌生。

为解决这一问题, 一方面, 要通过多种形式宣传, 使社会群众认识到, 社区矫正是国家的一种刑罚执行方式, 是行刑方式社会化、人道化的重要体现, 在对于罪犯的改造及预防犯罪方面具有明显的作用。另一方面, 应加强与群众沟通, 在社区接收服刑人员时, 让群众认识到他们虽是戴罪之身, 但他们也是普通人, 享有公民的基本权利。在普法宣传时, 向群众介绍社区矫正的对象主要是管制犯、缓刑犯、假释犯暂予监外执行犯以及剥夺政治权利犯, 这五类人员的人身危险性较小, 在矫正机关的教育监管下, 不会对社区安全构成威胁。[3]在选择服刑地时, 应尽量将罪犯放在其犯罪前所居住生活的社区进行矫正, 这样群众对其比较了解、容易沟通, 有利于矫正工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

[1]张传伟.我国社区矫正运行模式研究[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 2010:13-16.

[2]黑龙江省司法厅关于2015年社区矫正工作情况统计材料.

篇4:黑石镇移风易俗工作开展情况

一、预算绩效管理不断增点扩面。

从中央看,预算绩效管理的范围已基本覆盖全部中央一级预算部门,并逐步向二、三级预算单位延伸;从地方看,绝大部分省份预算绩效管理试点范围都已从省本级逐步扩大到市、县层面。在此基础上,预算绩效管理的资金规模逐年扩大,初步统计,2013年,纳入绩效目标管理的项目约10.9万个,涉及资金约1.34万亿元;开展绩效监控的项目约5.3万个,涉及资金约0.8万亿元;纳入绩效评价试点的项目约4.7万个,涉及资金约1.35万亿元,都呈现出逐步扩大的趋势。

二、开展重点项目、重点领域绩效评价。

一是开展重点项目支出绩效评价试点。财政部选择了2012年度的“就业补助专项资金”等专项转移支付项目开展绩效评价试点,涉及资金约1000亿元;地方财政部门开展的重点民生绩效评价项目7000多个,涉及金额约6000亿元。二是开展重点领域绩效评价试点情况。除财政部对全国1985个县的财政支出管理绩效开展了综合评价,并对中央部门支出管理综合绩效进行了试评价外,河北等17个省开展本地区县级财政支出管理绩效综合评价试点,四川等18个省开展了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试点,还有的省开展了财政政策绩效评价试点,如广东省的“十件民生实事”、“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综合绩效评价等,促进各项民生政策落实。

三、探索绩效评价结果应用。

财政部的评价结果应用不断突破,一是实施结果公开,首次将县级财政支出管理绩效综合评价结果通过财政部门户网站进行了公开;二是开展绩效约谈,首次对部分县级财政综合评价平均得分相对靠后的省(区)财政厅相关负责人,进行了集中工作约谈;三是实施绩效奖惩,如,对县级综合评价排名靠前的县和省份,给予了相应的资金奖励;根据“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绩效评价结果,相应扣减了评价结果较差地区下一年度的转移支付资金等。从地方看,也不断建立并完善了评价结果的反馈整改机制、与预算编制结合机制、向政府人大报告机制、向社会公开机制、目标责任考核机制、绩效问责机制等,取得了积极效果。

四、强化绩效管理基础工作。

一是规章制度渐成体系。财政部印发了《预算绩效评价共性指标体系框架》,进一步完善顶层制度设计;地方的规章制度也不断完善,不断加强指导和规范;有的地方如青岛市,还启动了预算绩效管理的地方立法工作,以提高工作权威性。二是组织机构不断健全。初步统计,已有工信部等12家中央部门和22个省级财政部门成立了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小组,19个省级财政部门、近一半的市级财政部门和近3成的县级财政部门设立或批准设立独立的预算绩效管理处室,支撑作用不断增强。三是智库建设逐步完善。初步统计,已有21省建立省级专家学者库,在库专家学者近10万人;23个省建立省级中介机构库,在库中介机构1200多家;7个省建立省级监督指导库,在库人员近300人。四是宣传培训力度不断加大。财政部由《中国财政》出版了一期“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增刊,通过《中国财经报》开展了“预算绩效管理行与思”有奖征文;地方财政也通过电视、报刊、广播、互联网等多种方式和媒体开展预算绩效管理宣传。同时,不断加大培训力度,财政部在开展中央部门和省级财政部门培训的基础上,又开展了针对市、县级财政部门的培训,并编印了《中国预算绩效管理探索与实践》等辅助教材等。省级财政部门开展的培训达175次,培训人数达到23467人次。

篇5:黑石镇移风易俗工作开展情况

篇一

近年来,我县经济快速发展,群众生活明显改善,一些陈规陋习有所抬头,特别是在婚丧嫁娶等喜庆事宜的操办方面,出现了互相攀比、大操大办、铺张浪费、收钱敛财的不正之风。这种不良的社会风气,带来的是表面繁华,满足的是短暂虚荣,但脱离了基本国情、背离了优良传统,于党于国、于家于己,都有百害而无一例。一些党员干部借婚丧嫁娶之名盲目攀比借机敛财,讲排场、比阔气,份子钱越随越多,酒席越摆越贵,场面越来越大。浪费了人财物力,损害党的形象、违背党的性质宗旨,群众深恶痛绝。虽然发生在少数干部身上,但如果任其传播蔓延,就会像无形的墙隔开党和群众,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县委对此高度重视,为了解县乡镇婚丧嫁娶情况的现状,摸清群众心态,狠刹部分党员干部铺张浪费之风,倡导勤俭节约的优良风尚,提出有效整改措施,推动社会各方面齐抓共管,县专门就此项工作作了安排部署,分县委办公室、县纪委两个调研组,分赴9个乡镇开展专题调研。3月19

日至21

日上午,县纪委调研组来到XX镇开展调研工作,采取入户调查、电话询问、发放调查问卷、分析典型个案和召开调研会等方式展开调研工作。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目前现状

3月19日上午,县纪委调研组分赴张巧、洼刘、大高和XX四个村对10户近期办理婚丧事宜的村民进行了走访,召开关于农村婚丧嫁娶调研活动座谈会,与多名群众代表、村支部书记和镇领导干部进行了深入交流,分发调查问卷55份,对5个典型个案进行了具体分析,对XX镇婚丧嫁娶事宜操办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通过走访和座谈会调研,绝大部分干部群众对婚丧嫁娶大操大办、份子钱越随越多、酒席越摆越贵、场面越来越大等陋习恶习坚决反对,提倡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呼唤崇俭抑奢的传统美德。但还有少部分干部群众认为红白喜事就该大操大办,请客吃饭就应该宁剩毋缺、宁多勿少,否则就是丢面儿、跌份儿的事情,因社会因素、环境因素、风俗习惯以及攀比心理造成的大操大办以及彩礼过高的现象一时半会难以消除,具体问题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婚事方面。

有的群众认为,结婚是人生的一大喜事,过去受穷没办法,如今有钱了,无论花多少都舍得;也有相当一些群众虽不情愿大操大办,但迫于社会大环境的压力,也不得不倾囊为之,甚至东借西贷,硬是咬牙把婚事办得“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据反映,十年前在农村办一次婚事费用约1000元,如今增至8000~20000元(不包括购置新房),过万元者亦不为鲜。具体有以下表现。

一是订婚时大要彩礼,相互攀比。

有的地方已形成不成文的程序,有小见面、大见面、定亲、认家、会亲家、照相、登记等环节;且订婚后双方相互来往,看媳妇、送年礼,名目繁多。每个环节、名目都有一定的费用标准,集中起来约需3000-5000元。再就是购置衣物时攀比成风,许多青年结婚要置办十几套衣服,并且还要有新式的成套家俱和家用电器。这方面的开支一般是3000~8000元。

二是结婚时讲排场,比阔气。

这种现象比较突出。如今,城里青年结婚大都用小轿车,没车就感到寒酸,因此,到处求亲告友,拉关系联系车辆,少者两三辆,多者六七辆,而且时兴婚礼摄像。在婚宴方面,则是规模越摆越大,摆一二十桌已属常事,有的已超过50桌;烟酒的档次不断上升。人情费逐年看涨,据镇同志反映,有的户用于这方面的开支年达1000多元。

三是结婚时必须有新房。

现在农村没有新房子是不能结婚的,而且房屋的标准也越来越高,基本都要在县城购买楼房。为此,不少群众儿子很小在时,就节衣省食,筹措资金,甚至抵押贷款等结婚时为儿子购置楼房。这项开支一般几十万元不等。

(二)丧葬方面。

由于受“入土为安”封建旧俗的影响,再加上近几年只注重抓火化率的提高,而忽视了骨灰的安置工作,一些群众错误地认为,尸体只要火化了,再用棺材土葬发大丧就合理了,使丧葬改革变了“味”。从调查的四个村看,绝大部分村是火化后用棺材土葬发大丧。据了解,买棺材大约1000~2000元,还要雇吹鼓手,买纸人、纸马、纸轿车、纸电视,披麻戴孝,扬幡招魂,路祭行礼,用棺罩,大宴亲朋。发丧的规模少则几辆车,几十人,多则几十辆车,数百人,队伍浩浩荡荡,长达几里地。待客时10~20桌不等。有的地方还在坟头立碑。这样每次丧事至少花费2000元,有的花费七八千元。在部分村存在的突出问题则是花圈泛滥,一个人去世后,单位要送花圈,以示哀悼;子女要送花圈,以见孝心;朋友要送花圈,以示友诚。一般算来,一次丧事,花圈少则几十个,多则近百个,每个价格在50~80元,造成很大浪费。

二、存在危害

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崇俭抑奢是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党发展壮大的传家宝。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们的生活逐渐富裕了起来,但一些人婚丧嫁娶大操大办、大手大脚、暴遣天物、大肆挥霍的现象也令人震惊,脱离了基本国情,背离了优良传统,于党于国、于家于己有百害而无一利。

一是吞噬发展成果。

“奢侈之费,甚于天灾。”虽然我们的家底越来越厚、条件越来越好,但如果不加珍惜,随意挥霍浪费,即使金山银山,也会被吃空挖净。

二是败坏社会风气。

“俭,德之共也;奢,恶之大也。”奢侈之风除了物质上的浪费,更可怕的是精神上的腐蚀。无论是党员干部还是普通群众,贪图享乐、奢侈浪费,不仅会消磨个人意志、淡化理想信念,而且容易形成物欲喧嚣的不良的社会风气,助长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

三是影响了家庭和睦。

婚丧费用开支过大,给群众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有的不得不靠贷款结婚。因此,许多户是“儿子进洞房,父母上债台”。有的因婚后分债务,儿媳一气之下跑回娘家,把喜事办成愁事。有的兄弟几人在分摊债务上引起纠纷,造成兄弟不和,妯娌反目。

四是影响了婚姻自主。

有些群众对待儿女婚姻,只看经济条件,成婚与否,多看彩礼多少,家产如何,而不顾及儿女是否自愿,严重影响了青年的婚姻自主。

五是助长了封建迷信活动。

丧事大操大办,助长了封建迷信活动,一些陈规陋习死灰复燃。如找阴亲,扎纸人、纸马、纸轿车,扬幡招魂,披麻戴孝等,还引发不少扎制封建迷信用品的“专业户”。

三、原因分析

“行礼宜厚,唯行嫁娶不必厚”,由此看来,中国婚丧嫁娶大操大办现象已经历史久远了,很早以前就已经有了。目前,婚丧嫁娶大操大办现象已引起有关领导和部门的高度重视,并采取了一定的措施,但在这次调研过程当中发现这类现象却屡禁不止,时有发生,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点:

其一是现在农村群众生活普遍有了较大幅度的改善,基本告别贫穷落后境地,生活富裕了,手头宽裕了,有了一定的资金可以用于这种人情往来,而与那种提个馍馍就能走亲戚的年代相比,有了大操大办的物质基础;

其二是农村民风纯朴,群众厚道,中国人交往中又人情味较重,讲究礼尚往来,一家有事,大家来帮,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一来二去,本来是皆大欢喜的事情,就在不知不觉中披上了沉重的枷锁,搞得人人不堪重负,苦不堪言,但又不愿在大家面前显露出来,怕被别人称为“小气鬼”、“太啬皮”,从而形成越来越重的人情负担;

其三是处理婚丧嫁娶大操大办问题缺乏必要的法律依据,更多的是要用说服教育的办法予以启发引导,同时谁也不愿扫了大家的兴和对弱者的同情心理,加大了处理这一问题的难度;

其四是极个别干部积极参与其中,借此据以敛财,上行下效,推波助澜。此风虽然刮在农村,根子却在城里;表现在群众,实际原因在领导。

从婚丧嫁娶大操大办根本来说,主要和“好面子”的思想有关。“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情好客本来是中国人的传统习俗,本来无可厚非,但慷慨过度,讲排场、爱攀比的思想也根深蒂固。正是出于这种思想,有的一掷千金、炫耀财富,有的打肿脸充胖子、死要面子活受罪,以无谓的浪费换来心里的安慰和满足。

四、整改措施

由于以上原因,导致了本是极其平常的婚丧嫁娶活动,变味走样,形成“人人喊打,又人人参与”的怪现象,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只能是“猛药慢火”,即进一步加强党员干部的思想教育,制定可操作性强的规章制度,比如增加食品浪费款项等,同时严肃查处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家里婚丧嫁娶大操大办事件,同时要做好耐心细致说服教育工作的心理准备,形成良好氛围,创造适宜环境,再假以时日,以实际行动移风易俗,把婚丧嫁娶活动办成即符合我国各族人民风俗、人情味浓厚,又不增加大家的负担的事情,让人们在参与这样的活动中,或分担忧愁,或同享快乐,共同分享、品尝生活的酸甜苦辣。根据这次调研成果,提出以下几点措施建议:

一是强化宣传教育,努力提高人们勤俭办理婚丧事的自觉性。

要充分运用广播、电视、宣传车、黑板报等形式,组织强大的宣传声势,大力宣传《婚姻法》关于实行婚姻自主、禁止包办买卖婚姻、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等规定,县政府关于丧葬改革的有关规定,使之达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真正在社会上形成一个树文明新风光荣,搞陈规陋习可耻的舆论环境。要注意抓好典型,引导群众自己教育自己。对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的先进典型,要大张旗鼓地进行宣传;对婚丧嫁娶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的要给予曝光。通过宣传教育,帮助人们破除封建落后意识,深刻认识勤俭办理婚丧事的重要意义和铺张浪费的危害,自觉同各种陈规陋俗、丑恶现象作斗争,形成一种健康文明的良好社会风气。

二是整顿和加强红白理事会,引导群众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根据这次调研,XX镇大部分村都建有红白理事会,这是农村移风易俗的骨干力量。要重视发挥他们的作用,加强对他们的管理指导。没有建立的,要尽快建立健全起来;没有很好发挥作用的,要认真进行整顿,把有较高威信、有能力、热心为群众办事的人充实进去。可以乡镇为单位,对理事会成员进行培训,帮助他们提高办事能力和服务水平。要建立健全理事会职责范围和各项制度,使理事会的工作规范化、制度化。

三是党团员和干部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广大党团员、干部要带头或教育子女不送、不要彩礼,不大操大办,不铺张浪费,搞好婚事新办,丧事简办;要坚决制止公车结婚和公款送礼现象;要敢于同落后封建旧俗和各种不良风气作斗争。

四是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各部门要齐抓共管,综合治理。

各级党组织要把革婚丧陋习、树文明新风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摆上议事日程,提出明确要求,层层落实责任制,定期检查,抓好落实。县委、县政府要制定关于移风易俗的具体规定,并在每年元旦前后开展一次以移风易俗为主要内容的宣传月活动;各乡镇、村、县直各部门,都要制定、完善乡规民约和具体措施,以规范人们的行为。各级团组织、妇联、工会要重点做好妇女、青年的思想工作,教育青年带头移风易俗,倡导带技术出嫁、集体婚礼、厚养薄葬等文明新风。民政部门要严把丧葬改革关,像抓火化一样抓好骨灰的安置工作,坚决制止火化后用棺材土葬发大丧,大力提倡建立骨灰堂和公墓;可借鉴外地经验,废除花圈商店,在殡仪馆内开办花圈租赁业务。工商、政法部门要积极配合,坚决取缔从事扎制封建迷信用品的业户,严厉打击各种封建迷信活动。宣传、新闻单位要抓好典型,搞好宣传,并把移风易俗活动同文明村、文明单位的评比结合起来,在社会上形成一个齐抓共管、综合治理的强大合力。

“兴家犹如针挑土,败家犹如水冲沙。”一个家庭的富裕,离不开开源节流、勤俭持家;一个国家的强大,需要全民养成节约习惯、形成勤俭之风。全社会都要警醒起来,坚决抵制婚丧嫁娶大操大办的不良风气,共同培育积极健康的文明风尚。

篇二

20xx年,xxx镇党委政府、民政办组织相关人员深入所包村,以调查问卷的形式走访了300户群众,就树新风、摒旧气活动开展情况进行了6项内容的调查了解,今年,又经过调研,了解了相关的情况,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开展移风易俗倡新风活动现状

调查结果显示,75%的人认为当前婚丧喜庆事宜大操大办,相互攀比铺张浪费的现象造成精神和经济压力很大;19%的人认为有压力但可以承受;5%的人认为没有压力。对xxx镇开展的移风易俗倡新风活动满意率、各村开展移风易俗倡新风活动知晓率和通过村成立红白理事会来规范婚丧喜庆事宜操办赞成率均达到99%。认为开展移风易俗倡新风活动以来婚丧等喜庆事宜大操大办现象明显减少的占95%。

二、主要成效

一是节省了大量时间和精力。

以前,婚丧事一般大操大办三天,亲戚、邻居全帮忙,招待、应酬等消耗了主人大量时间和精力,往往事情办理完了,人也累的精疲力竭,苦不堪言。现在,办理婚丧事宴请天数少了,招待的人少了,办事的程序简化了,花的钱也少了,相比之下主人也轻松多了,其他人也可以把时间和精力用在发展农村经济上来。

二是节约了费用,减轻了农民经济负担。

在xxx村进行调研时,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主任反映,自全镇开展移风易俗倡新风活动以来,该村已经有十余户操办婚丧嫁娶事宜,全部按照村里制定的村规民约执行。提倡喜事新办丧事简办后,每户每年可省下吃喝、人情往来开支6000元左右,照这样计算,每年可为全村群众节省资金二十万元以上。

三是促进了社会和谐。

开展移风易俗活动以来,婚丧事不使用鼓乐队,不搞歌舞演出,席桌上不提供酒水,婚宴规模和范围缩小,既减轻了主人的经济负担,又减少了酒后打架斗殴等闹事行为和交通事故发生率,从而净化了社会风气,促进了社会和谐。

四是倡导了文明新风。

开展移风易俗活动以来,群众摒弃婚丧宴请攀比斗富的心态和喜、丧事大操大办的行为,革除陈规陋习,注重发展生产增收致富的新观念逐渐形成。喜事新办、丧事简办的新方式在全镇迅速得到推广,形成了崇尚科学、文明健康的新风尚。

五是引起了较好的社会反响。

目前,全镇xx个村陆续开展了此项活动,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群众普遍反映,开展移风易俗倡新风活动是镇党委、政府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一项重要举措,解决了一件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具有重大意义,在全镇、全县都造成巨大反响,大多数群众都表示积极拥护和支持。

3、存在的问题

xxx镇的移风易俗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通过调研,发现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比如:党员干部认识上有偏差,对开展移风易俗倡新风的长期性、重要性认识不足;各村制定的村规民约还有待于进一步细化;结婚彩礼和酒席标准还需要探讨和研究;宣传力度还不够,很多村民担心只是一阵风,不能够长期坚持抓下去等问题。

四、对策和建议

首先要继续加大宣传教育力度。传统观念和历史习俗已经根深蒂固,要想在短期内彻底根除,还是有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继续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意识,充分利用喇叭、标语、黑板报等形式,在全镇宣传开展移风易俗倡新风活动的重大意义和群众所得的实惠,要及时发现典型、树立典型,搞好宣传,在全镇形成更加浓厚的舆论氛围。

其次要进一步巩固提高,建立长效机制。在调研中,很多村民存在一定的顾虑,那就是这项活动能不能长期坚持下去的问题,要想解决农民的顾虑,就必须建立长效机制,镇上要出台相应考核措施,村里要召开党员、村民代表会,会议可以吸收德高望重的、有代表性的老年人参加,多听取他们的意见,重新制定细化本村的村规民约,用来规范约束这项工作,充分发挥已经成立的红白理事会的作用,保障该项活动能够长期坚持下去。

最后要继续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是开展移风易俗活动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根本保障。针对农村外出工作人员越来越多的实际情况,不但要做好村民的思想工作,还要注意做好农村在外工作人员的思想工作,特别是在外工作的党政事业干部、经商的企业老板等收入相对较高的群体,让他们理解支持镇、村开展的移风易俗倡新风活动,树立新型婚俗观、丧葬观和消费观,在全镇形成科学、健康、文明、节俭的良好风尚。

关于推进移风易俗树新风的倡议书

篇一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朋友们:

大家好!

勤俭节约、反对浪费是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传统,崇尚科学、反对迷信是衡量市民文明素质的重要尺度。在此,xxx街道向全体市民朋友发出倡议:

一、摒弃陋习,文明祭祀。

遵守社会公德,共同珍惜和爱护我们的家园,树立现代的文明祭祀观。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改掉在马路边、广场、花园、小区等处烧纸的不文明祭扫方式,共同营造优美的生活居住环境。

二、尊老爱老,厚养薄葬。

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崇尚尊老敬老传统美德,提倡长辈在世时多尽孝道,关心和帮助身边的孤寡老人,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人逝去时,从俭办丧事、文明祭祀,不断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三、全民行动,移风易俗。

良好的习惯需要我们去养成,社会的文明需要我们共同去创造。广大党员干部要率先垂范,传承民族文明,争做移风易俗的先行者,文明祭祀的带头人,以实际行动影响和带动身边的群众文明祭祀。

广大市民朋友们,让我们携起手来,告别陋习,倡导新风,从我做起。我们相信,有您的支持和参与,金州新区的明天将会更加和谐、文明、美好。

倡议人:XXX

时间:XXXX年XX月XX日

篇二

全镇广大干部群众:

为进一步弘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净化社会风气,引导广大干部群众逐步建立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以实际行动,移风易俗,破旧立新,坚决抵制不良风俗,我们特向全镇广大干部群众发出如下倡议:

婚庆事宜我新办。结婚是人生大事,值得庆贺,但绝不能大操大办。合理控制人情往来,不滥发请柬,按照本村红白喜事操办具体原则控制宴请桌数、酒席档次,不铺张浪费;不搞豪华车队,不过量饮酒,不动用公车。提倡公益婚礼、集体婚礼、旅游结婚等方式办理婚事,树立文明节俭、个性现代的婚俗新风。丧葬礼俗我简办。提倡厚养薄葬,自觉做到不择日子,治丧时间原则上不超过3天;简化治丧仪式,不搞封建迷信,不占用公共场所,不影响居民正常生活;控制送丧规模,出殡车辆不影响交通秩序;按规定控制酒席桌数,不收非亲人员礼金、礼物;严格殡葬管理,不乱埋乱葬,树立文明、节俭、平安的丧葬新风。其他喜庆我不办。自觉做到乔迁、生日、升学、晋级等喜庆事宜不办或同亲属俭办庆祝,坚决抵制大操大办、借机敛财和挥霍浪费之风。提倡通过一杯清茶、一声问候等方式表达心意、增进感情。

移风易俗,倡树新风,从我做起。请广大干部群众自觉做到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其他喜庆事俭办甚至不办,积极践行文明新风,让文明新风吹遍全镇每一个角落。

倡议人:XXX

篇6:白石镇中心学校工作情况

一、学校基本情况

白石镇中心学校地处云龙县北部,东邻剑川县象图乡、南接本县长新乡、西靠本县检槽乡、北与怒江州兰坪县接壤,是两州三县的交界地,离云龙县城50公里,在白石镇人民政府所在地的中和街。2003年由原来的白石镇教育办公室改名为白石镇中心学校,下辖1所初级中学和7所完全小学,覆盖7个村民委员会,93个村民小组,116个自然村,有白、汉、彝、傈僳等民族。现有小学共42个班,在校学生数为1183人,中学15个班,在校学生人数为528人;中心学校成员6人,小学在职教师72人(其中专科学历19人、本科学历8人,副高职称2人),中学在职教师51人(其中本科学历31人,副高职称6人);中共党员中学有15人,小学有24人,中小学各设一个党支部。小学占地面积为48154平方米、建筑面积为9478平方米,中学占地面积为2666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6199平方米。

二、校舍建设情况

近几年来,学校抢抓“校安工程”和“希望工程”建设的契机,积极争取建设资金1180多万元,先后完成了云顶完小教学楼等附属工程(明家希望小学);云头完小教学楼和综合楼等附属工程(爱健第十希望小学);顺荡完小“文豪楼”和学生食堂;松水完小教学楼(实力希望小学);振华环保希

望小学的教学楼和两幢学生宿舍楼;白石完小教学楼;双龙完小教学楼和宿舍楼(爱健第九希望小学);白石中学两幢学生宿舍楼和餐厅等附属工程。

三、学生食堂管理情况

白石镇中心学校从2008年春季学期开始,全镇7所完小都开办了学生食堂。为了规范学生食堂,更好地为学生服务,在食堂管理中所涉及的操作规则、食品卫生、菜谱的种类、每餐收费价格、采购、帐务、考核等方面,白石镇中心学校作出了相关的具体要求,实行了六个统一即: 实施方案的统一;谱种类的统一;饭菜价格的统一;公示内容的统一;采购台账的统一;岗位职责的统一。

四、教育教学工作情况

建立健全完善的德育领导机构和德育队伍。根据学校实际,建立和完善了德育领导机构和德育队伍,完善了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德育网络,形成了有组织、有领导、有明确分工、有制度保障的德育管理体系。每年教师节期间,根据《白石镇中小学“十佳班主任”的评选方案》评出镇内“十佳班主任”并进行表彰。学校定期召开德育专题会议,定期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注重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教学管理目标化、具体化每年根据学校情况制定详细、切实可行的教学工作计划,中心学校在教学管理方面做到“三个不松懈”即: 教学常规检查“不松懈”;教学研讨“不松懈”;规范学业水平测试“不松懈”。几年来,学校严格控制学生在校时间,不加课,不占用学生休息时间,严格控制学生作业量,按规定给学生留家庭作业,不给学生留重复性作业和体罚性作业,不组织学生进行学科竞赛,不举办各种提高班,不购买任何辅导材料,全面评价学生,向课堂教学要质量。

白石镇镇中心学校在历届校领导和全体师生的共同

努力下,秉承 “和谐发展,尊重个性,为每个孩子走向成功奠基”的办学理念,确立 “质量强校、管理兴校、服务荣校”的办学思想,以“让学生更喜欢;让家长更满意;让教师更自信;让社会更认可”为办学目标,培养“责任、合作、创造”的校风,“乐学、善思、合作、探究”的学风和“责任、合作、创造、爱生”的教风;恪守“每天进步一点点!”的校训,科学规划,精细管理,使学校发展一年一个新台阶。2006至2008年白石镇中心学校先后获得云龙县小学水平测试综合评估

成绩第三名、第二名、第一名奖;2012年、2013年先后再获得云龙县人民政府教学成绩第三名、第四名的奖励,2013年又获云龙县教育局“教育目标考核”二等奖。

五、存在困难

几年来白石镇中心学校在各级党委政府和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关心下,全镇中小学在校舍建设方面有了较大改观,为师生营造了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但目前部分学校还存在以下具体困难,拟规划建设以下项目:

(一)、松水完小现有学生211人,校舍有一栋教学楼、宿舍楼(砖木)、新宿舍楼正在建设中,校舍非常紧张,急需建一栋综合楼。由于松水完小校园不平整,占地面积少,根据规划拆除老宿舍楼,建500平方米的综合楼,资金预算100万元。

(二)、顺荡完小现有学生191人,根据顺荡完小现有校舍情况及校安工程实施情况,需要建一栋400平方米的综合楼,资金预算80万元。

(三)、云头完小现有学生141人,根据云头完小现有校舍情况及校安工程实施情况,需要建一栋200平方米的综合楼,资金预算40万元。

(四)、白石中学现有学生528人,无田径运动场。根据现有校舍情况及校安工程实施情况,一期挡墙项目于2013年实施,南面、西面、北面围墙已施工结束,现急需实施二期挡墙、夯实回填项目,资金预算为:挡墙480立方米×420元/立方米﹦20万元;回填40元/1250立方米﹦5万元,两项建设资金合计为25万元。

以上四所学校规划建设项目预算资金为245万元。我们期盼这些问题和困难,通过各方努力和多种途径,在不久的将来得到解决。我们期盼这些问题和困难,通过各方努力和多种途径,在不久的将来会得到解决。

云龙县白石镇中心学校

2014年4月20日

附:四所学校的相关照片

双龙完小全景照片

双龙完教学楼后挡墙位置照片

松水完小厕所

云顶完小挡墙围墙位置情况照片

白石中学原围墙位置照片

上一篇:杂感·提审下一篇:明码标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