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是随想散文

2024-04-27

三是随想散文(精选8篇)

篇1:三是随想散文

散文桥的随想散文

桥的功能:把你从此岸渡到彼岸。桥的种类:石板桥、拱桥、梁桥、斜拉桥、悬索桥、高架桥、结合体系桥。

人生之旅离不开桥。囊括着身体和心灵的衔接。达官显贵需要桥,阔佬大亨也需要桥。

平民百姓需要桥。宽容是友爱的桥.耕耘是收获的桥。失败是成功的桥。

达官显贵需要的是一种登上更高层次的桥――骑在平民身上,作威作福。想,我多伟大。

阔佬大亨需要的是一种敛得更多财宝的`桥――站在乞丐身旁,耀武扬威。看,我多富有。

平民百姓需要的是一种衣暖身食充饥的桥――等在天堂路口,一身轻松。说,我多逍遥。

因为,他们有各自的人生旅程。

达官显贵也好,阔佬大亨也罢,总是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

惟平民百姓走得潇洒,睡得安然。他们不用担心因果通三世的报应。

宽容是友爱的桥。善待他人,就是为自己修福。不管是老人还是孩子,他会记着你的好。

耕耘是收获的桥。不惜汗水,辛勤劳作,勤恳的付出,必将得到丰厚的回报。

失败是成功的桥。执著努力,潜心探索,不惧泥泞暗礁。峰回路转,曙光总在黑暗的后。

篇2:三是随想散文

2012年11月至12月看了五本书,《一路梦想》、《和最爱的人去旅行》、《搭车去柏林》、《放下一切去旅行》、《背包十年》。还有一本《我们始终牵手旅行》没来得及看。从这些书名便可以看出,这全是同类的旅游游记,这一次我用自己的钱包,支持了一下旅游文化。

本来我是怕看书的,原因是一旦看上瘾就欲罢不能了。每天看书看得两眼昏花,腰酸背痛,睡眠不足,而且长时间看书保持一个姿势,颈椎也越来越感到不适,这种控制不住的无节制看书,对身体实在没好处。所以,知道自己痴迷看书的毛病,多少年来一直不敢再去招惹那些心仪的小说,或者说是不敢再招惹我那书痴的毛病。床头柜上长期只有一本文言文的《聊斋志异》,这本书对于我可以说是百看不厌,也可以说是有效的催眠剂,每天睡前看上一两个或两三个书中的小故事,就眼皮打架睡意来袭,很多时候看着看着书就从手里掉下来,于是关灯睡觉一直睡到天亮。有意思的是这本书在我手里也有十来年了,不知看了多少遍,却从来记不住那些故事的详细内容,对于每一个故事每次重新看的时候,几乎都像没看过似的。对我来说它永远是一本新书,是一服永不过期的催眠剂。

这次又犯了奢书的旧病,是从看三毛的书开始的,三毛的书着实让我疯狂了一阵。其实我以前对三毛的书并不了解,那是在今年六七月份,在海淀图书城逛旧书摊的时候,看见一本三毛的`《万水千山走遍》,看见这个书名一下就牵动了我深藏心底的心弦,勾起了我的那个深埋于心的旅行梦想。也就是从这时候开始对三毛的书着了迷,先是买了一本《撒哈拉的故事》,又找来三毛全集如醉如痴地看得一塌糊涂。在三毛旅行就是她生活的一部分,旅行是社会大学,旅行是疗伤妙药,旅行是写作的源泉,旅行是她生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还没有看完三毛全集的时候,我却已经“中毒”很深了。

偏偏在这个时候,碰到了《一路梦想》这本书,当时只简单翻了翻就爱不释手了,那天还算克制住了,没有立即买回来。可是以后的二十几天里,对这本书一直是魂牵梦绕,最终还是专程去了图书大厦,而且一次买了三本同类的旅行游记。女儿看我喜欢这类书,又给我网购了三本这一类的书,一共六本书现在已经看完了五本,另一本也开始看了,我的痴迷于书也可算发烧级的了,疯狂地看完了五本之后,身体的不适迫使我不得不降低对书的热度,但兴致却没有丝毫的降低。

篇3:三是随想散文

关键词:散文创作,艺术特色,反思文学

“文革”之后, 文学创作领域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一批进步作家自觉意识进一步增强, 在对“文革”进行回顾总结的同时, 正视现实, 重新探究历史是非, 也开始了对包括“文革”在内的当代中国历史进行理性的审视和追根究源的反思, 对文学创作领域伪浪漫主义虚情假意、粉饰美化的弊病进行剖析, 积极倡导“五四”文学讲真话、抒真情的传统。在散文领域出现的一些以理性反思为主要内容的文章, 对历史的理性思索和悲剧进行了深刻的探寻追究。巴金的《随想录》正是这种反思历史、正视现实的散文佳作。

巴金 (1904-2005) 原名李尧棠, 字芾甘, 四川成都人。他的散文包括随笔、游记、杂文、小品、回忆录、书信等多种文体。在新时期他的散文代表作是五卷本的《随想录》, 编集了包括1978年12月1日发表的第一篇《谈<望乡>》到1986年8月20日写完的最后一篇《怀念胡风》在内的150篇文章, 共42万字, 分别收录在《随想录》《探索集》《真话录》《病中集》和《无题集》等五个子集中, 1989年获全国优秀散文 (集) 荣誉奖。

一、讲述自己心里的话语

《随想录》最突出的特色是“讲真话”, 讲出作者自己心里的话。巴金曾经说“我必须用最后的言行证明我不是一个盗世欺名的骗子。”真诚的人格、严厉的自审意识和具有独立的理性批判精神是巴金“文革”后最为尊崇的创作宗旨。《随想录》充满了巴金对生活的真诚体验和赤诚态度, 真情实意始终流溢在字里行间,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巴金这位被誉为“世纪良心”的老人的伟大人格。在《随想录》中, 巴金的自审意识特别强烈, 他“受害者”狭隘意识, 以中国文坛上少有的“忏悔者”形象, 严峻而真诚地解剖自己的思想和心灵, 对个人和历史进行系统反省和深刻批判。在《十年一梦》中他痛苦地喊出, “我就是奴在心者, 而且是死心塌地的精神奴隶”。他把自己在“文革”中的心路历程艺术地概括为“奴在心者——奴在身者——我回到我自己”, 这三层精神变化特征也正代表着当代知识分子在“文革”前后精神由放逐到回归的典型心态。

二、反思自身人格的价值

巴金对自己心灵的无情拷问有着深刻的时代性和社会意义。他从自我解剖入手而解剖社会, 把自审性反思、政治性反思和文化性反思结合起来, 以这种形式启发更多的人反躬自问, 引以为鉴, 以修正民族文化人格, 防止历史悲剧的重演。在《怀念胡风》中他详细剖析了自己在反胡风运动中为了明哲保身而不惜任意上纲上线写表态文章时的痛苦心情, “我对我自己的表演 (即使是不得已而为之吧) 也感到恶心, 感到羞耻。今天翻看三十年前写的那些话, 我还是不能原谅自己。也不想要求后人原谅我”。巴金在《随想录》中解剖概括了一代知识分子与一个民族被扭曲的心态和残缺的文化心理结构, 使自己的反思结果与人民的根本利益相辅相成, 使一己的真话成为人民心中的真话, 使反思与忏悔具有了人民性的价值。

三、呼唤自我意识的觉醒

《随想录》更加给人以力量和鼓舞的所在, 是它由自审与忏悔出发, 重新提出了知识分子应该坚守良知和责任, 体现出独立的理性批判精神和不断追求真理的探索精神。作为“五四”运动影响的知识分子代表之一, 巴金始终是一位站在时代前列的反封建斗士。他一生的创作紧紧维系着二十世纪中国和世界的种种风云变幻。在那个是非不分、人鬼不辨、血腥浩劫的十年中巴金并没有倒下, 也不会倒下, 他始终为了追求真理和一切的传统观念, 一切阻止社会进步和人性发展的不合理制度做着坚决的斗争。在《小人·大人长官》一文中, 巴金由简单的生活现象入手, 深刻地批驳了“长官信仰”。他指出人们实际上长期以来遵循着这么一个简单的逻辑, 即“小孩相信大人, 大人相信长官。长官当然正确。”正因为如此, “多少人把希望寄托在包青天的身上创造出种种离奇的传说。”在巴金的几篇以“探索”为题的随想中, 则明确地提出只有坚持“独立思考”的人才有资格享受自己的人生。在最后的《官气》、《“文革”博物馆》、《二十年前》、《老化》几篇随想中, 他则更加激情疾呼, 以尖锐的社会性抨击完成了“五四”人格的再塑造, 也使他的反思具有了真理性和可实践性。

除了反思历史、抨击时弊的作品外, 巴金另一类情真意切、感人肺腑的追悼文章, 如《怀念萧珊》《怀念老舍》等, 也是《随想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怀念萧珊》是作者为追忆亡妻而作, 是一篇用爱和恨、血和泪交织扭结成的至情至性的悼文, 我们从中既可感受到作者亡妻的善良高尚, 又可体味到作者对妻子深深的爱怜和思念, 更可以体悟到作者对吞噬了美好生命的黑暗时代的强烈抨击。

从艺术特色看, 《随想录》文风自然朴素、不事雕琢, 是巴金散文最突出的艺术特色, 巴金在写作中追求的只是“更明白地、更朴实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从表现手法看, 巴金散文的语言平易亲切、舒展流畅, 立意结构行云流水、挥洒自如, 题材内涵神聚形散、托物言志, 真正体现了巴金散文创作对淡雅质朴之美的执著追求, 也真正实现了文体的自觉。

总之, 《随想录》厚重深刻, 充分体现了巴金强烈的自审意识和鲜明的社会责任感, 体现了巴金尚法自然、纯朴天成的美学风格, 可以说是巴金对中国当代文学散文文学的最可贵贡献。

参考文献

[1]译兴国, 《走进巴金的世界》, 四川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篇4:读朱自清抒情散文艺术随想

关键词:朱自清 散文 随想

朱自清对中国现代散文发展的贡献,主要是他在继承中国古典文学的基础上和“五四”中西文化交流的背景之下,创造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散文体制和风格,他的散文对中国散文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继他之后,中国散文开启了一片繁花似锦的新局面。

一、构思精巧,剪裁得当

朱自清的散文,扣住中心内容提炼素材,精密构思,从而详略得当、疏密相间、虚实融合、紧凑而尽情地在极经济的篇幅里表现丰富的内容。如《荷塘月色》的结构艺术可谓参差繁密而错落有致。全篇集中在“荷塘月色”的描摹上。他以观赏的视线为线索,先写荷塘水面的田田相挨的荷叶、零星点辍的荷花,以及投在荷叶上面的疏影和笼罩在荷花上的薄雾;再写荷塘四面的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柳树;最后写从远处射来的一两点灯光和树梢上隐隐约约的远山。这种构图布局上的精美,使得画面层次分明,各种景物,错落有致,呈现出立体的美,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此外,他还把动静、虚实、浓淡、疏密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整个画面色彩均匀悦目,富有浓郁的诗意。

同时,他的散文还选择了最新的构思方式,如《背影》这篇文章就有明显的特点。一般来说,写人物忌讳写背影的,“画眼睛”成为人们认定的使人物传神的好方法,如不能画眼睛,至少要在人物的面部表情上做文章,但朱自清在《背影》中偏不写眼睛、不画面部,而只写背影,这是用诗的方法来构思的。作者善于抓住人物的一瞬间的形象加以诗化。父亲是他十分熟悉的人物,对于太熟悉的人物,往往可以从任何一处微小动作、角度的观察发现其全部性格特点。

二、写景抒情,紧密结合

朱先生散文处处不忘自我,也处处不忘自然与社会,就是最纯的抒情散文,写到了风花雪月,也要点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来,以抒怀抱。

《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把作者当时所“极感到诱惑底力量,颓废底滋味与现代的懊恼”,想通过自然之景超脱而又不能忘情于社会的矛盾心绪,十分微妙地流露在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里,使自然风光反被抹上了作者浓郁的感情色彩。故而散文一开始是作者“疯狂似的不能自主地”沉醉在灯月辉映、桨声悠扬中,神往六朝金粉、笙歌彻夜的繁华与艳迹,最终却由于现实的丑恶黑暗,“清艳的夜景为之减色”,“那不安的心愈显活跃了,”“船里便满载着怅惆了。”

三、语言凝练,精雕细刻

朱自清的描写自然风景的散文中也不乏饱含优美、浓郁情致的篇章。他前期散文《绿》就是典范,读其文可以看到,他用清新朴素的笔调赋予天外流云、枕石亭阁、凌空瀑布、凝碧深潭以鲜明的形象和色彩,形成了色调柔和、神形毕肖的画面。又紧扣“绿”字对梅雨潭那令人“惊诧”、令人留连和陶醉的绿的描写。在作者的笔下,读者看到了“闪闪的绿”“奇异的绿”“似荷叶铺着的绿”“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皱缬着”“滑滑明亮”的绿,且有了质感——“那样软,那样嫩”。更甚者,“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与其比,“似乎太淡了”;杭州跑马寺近旁的“绿壁”与其比,“又太浓了”;同西湖的碧波比,“太明了”;和秦淮河凝香溢脂的波涛比,“又太暗了”,因而作者说“我的心随潭水的绿而摇荡”。以至于把这“神妙”的绿虚幻成温柔而恬静的姑娘,情不自禁地向“绿姑娘”扑去,使自己激荡的心魄栖息在清澈、碧绿的潭水里。

四、追求口语,雅俗共赏

叶绍均在《朱佩弦先生》一书说:“现在大学里如果开现代文学课程,或者有人编现代本国文学史,谈到文体的完美,文学的会写口语,朱先生应该是首先被提及的。”朱自清“可观”的成就,突出地体现在“谈话风”语言艺术方面的建树,这是朱自清散文创作的一种新的审美追求,也是朱自清对中国现代散文美学的一大贡献。

朱自清创作伊始,便注重北平的方言,以北平话做底子,从口语中提取有效的表现部分,一步一个脚印地向着文学语言的口语化迈进,并逐步形成一种堪称典范独具个性的白话文学语言──“谈话风”的艺术语言。这种语言“念起来上口,有现代口语的韵味,叫人觉得那是现代人口里的话,不是不尴不尬的‘白话文’”(叶圣陶《朱佩弦先生》)。虽说仍属知识分子化的口语,却亲切自然,鲜活上口,幽默风趣,雅俗共赏,这就使得他的散文比起当时的作品来,拥有更多的读者,缩小了新文学与人民大众之间的距离,而这正是朱自清高于一般作家的地方,也是他为现代文学尤其是为现代散文语言的建设所作的开拓性贡献。

五、手法多样,技能精湛

作者擅长于对自然景物作细致观察,对声音、色彩有独特的敏锐感受,并尽力地展开想象的翅膀,运用多种手法,描绘了一幅幅幽远宁静、声色俱全、可感可触的艺术画卷。

以《荷塘月色》为例,出水的荷叶象“亭亭的舞女的裙”,打着朵儿的白花象“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这里的喻体都是秀丽雅致的。“不仅如此,作者的比喻手法又常与通感、拟人等交融到一起。如写清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作者把花(嗅觉)比喻成歌声(听觉),立体化了花香给人的感受性,借歌声的特点写出了清香的幽幽渺渺,增强了空寂辽远的情味。此外,作者选择的所有喻体都依附于清幽宁静、悠远美丽的基本情调,可见笔致之精细。

总观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创作,以独特的美文艺术风格,从早期的清秀隽永到中期的质朴醇厚,到后期的激进深邃,无不显示出他独特的艺术风貌和审美情趣,无不与时代息息相通,正像他的老朋友杨振声说:“他的散文,确实给我们开出了一条平坦大道,这条道路将永远领导我们前进。”为中国现代散文增添了瑰丽的色彩,建立了中国现代散文全新的审美特征,树立了“白话美文的模范”。

参考文献:

[1]朱佩弦先生.叶圣陶散文(甲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

[2]朱自清.匆匆.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3]朱自清.背影.朱自清——学生必备经典导读,2004.

[4]朱自清.背影.教科书八年级(下).语文出版社,2004.

[5]吴晓东,程光炜,孔庆东,郜元宝,刘勇.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

[6]朱自清.荷塘月色——朱自清散文全集.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1.

[7]杨振声.朱自清与现代散文.1925.

篇5:七月随想散文

七月随想散文1000字

炎炎的七月,骄阳似火。远方的游子被潞安风情吹拂在寂寥的角落责任与牵挂信念伴着执著抛洒满腔热血平凡的我孤寂的山野耳边絮绕的轰鸣之笛,地下潜伏的威龙满载了心中的激情用特殊的染料把自己涂染黑色的我,健壮的体魄惟有一份热情与坚定来演绎心中的圣洁暗香浮动微波荡漾席卷多年以前的慷慨与激昂我心辉煌。

我是一个男人,带着梦想,把希望放飞在遥远的黑色之乡抛开儿女情长,撇下老爹老娘,用自己坚强的身躯托起生命之巅。步入矿区时日虽短,但那浓浓的潞安文化时刻把我感染。多少次聆听和铭记着中央领导的关怀和慰藉,沐浴基层干部的人文之风。再苦再累也会化作黑色之吻,存留心迹。我的工作在井下,繁杂的工作环境铸就一颗崇尚的敬业之心与七月初始开始转移工作面,由22103运巷转入22103风巷,诺大的综掘机犹如扎地生根的长龙,我们必须把它搬走。我和我的工友们都是热血男儿,因此心中纵有千千结,此时此刻,也只能化作对工作的认真负责,放下所有的负担用极度的热情来完成好上级下达的任务。

公司本着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原则为理念,对下达的任务从不推诿延误,再苦再累的任务我们也绝不气绥绝不动摇。那深暗中的怒吼,在地下沸腾着,我们在井下有条不紊的忙碌着。凝视幽黑的矿灯照射着黝黑的皮肤,充满豪情壮志的双眸纷纷折射出工友们的一片激情与无悔。累了苦点都是过眼云烟,拭去黑色的汗滴,抹去心中的疲累。回想工作之时各级领导的深切关怀,看着队长马小红同志湿透的衣背伴着一声声的指挥,无不在体现一个团队的精神面貌。忙碌的井下工作也把井上的`队部牵伴,作为综掘一队的支部书记彭文安同志,那布满血丝的双眸,那专注的神情用镇定谱写了人间最美的话机之缘,时刻准备着应急措施。

无论大事小情,还是领导工友,大家都努力的在营造一份和谐,一份安康。我的工作刚刚开始,有很多不足的地方,也没有太多的话语去评论谁人谁事。但是在生活和工作的点滴间,我时常在心中勾勒那动人的场景画面。置身于这样的氛围,有着亲人般的领导,有着家人一样的团体,再陌生的环境也不会黯淡。工友间的友情胜似那黑色之航,扬起心中之梦,放飞一片蔚蓝,再平凡的工作也会涌现人间真情。大爱无言立足于山之巅,俯视潞宁公司如威龙一般。心存感慨,身边飘过的领导以及同事那最真切的关怀,灵魂深处再次涤荡起醉人的音符。这就是我们综掘一队的风采,虽在默默无闻的埋头苦干,也会一样绽放迷人的色彩。

在太阳冉升之时,在下班之前,一切安然无恙。那身上淌着汗水的衣衫,我们也会用最淳朴的笑容谱写更美更灿烂的明天。我为自己吟唱,我为工友们吟唱,我为整个矿区吟唱,只要心中有梦,何愁抛洒一片赤情与向往?七月深情,浓浓七月我要为自己的目标起航,我会放飞自己在你坚强的臂膀之上,让黑色的乌金把生活中最平凡的我们,演绎成一段不朽的传说。

篇6:夏收随想散文

眼看就要到六月份,芒种一过,在关中平原,自东向西,田野一片金黄,天空中不时传来“算黄算割”鸟的阵阵叫声,紧张的龙口夺食的夏收季节来临了。

童年记忆夏收中,“远也黄,近也黄,遍地麦穗翻金浪,社员们排成行,手拿镰刀收割忙。”、“算黄算割,老婆缠脚”、“麦黄谷黄,绣女下床”,时令到了,庄稼人不分男女、老少,谁也不能闲着,于是城里工作单边户纷纷回家收麦,读书的学生也放“忙假”(夏收假),成群结队外省“麦客”一泼接一泼涌入关中,“割麦、拉运、堆垛、碾场、扬场、晒麦、归仓、卖粮”,构成一幅幅壮丽的麦收赶场图,麦收的过程无不应证那句古老的诗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如今收割机、电动车、汽车、手机,取代了人工作业,一人在地头,一亩地半小时完毕,麦收已不是体力活。过去我曾在《“算黄算割”的困惑》文中对夏收作了描述,这里不必赘述。

而我要说的.是随夏天一起到来的另一种夏收。中考、高考这个牵动亿万家庭的大事也发生在夏天,莘莘学子经过几年的苦读,盼望有一个好的夏收,进重点大学、上重点高中。小考也不例外,虽然国家多次引导,但多少家庭不是从幼儿园抓起?也有从胎教抓起,不然网上朋友计算二胎指标深思熟虑,精打细算。

浪漫于大学象牙塔的高才生,到这个夏天,也到了收获的季节,是读研出国、还是走向社会,到了选择的时候。

夏天还是收获爱的季节,经过相识、相知、相恋,有情人终成眷属,多少人娶妻嫁女,完成父母辈的人生期望,也热了市场低迷下的酒店餐饮。

跟夏天一起成熟的瓜果飘香于城乡市场,桃甜、杏黄、李子酸,樱桃卖红了半边天,甜瓜、西瓜也到了夏收的季节,现在市场流转加快、大棚温室育菜的推广,蔬菜瓜果已分不清季节。

篇7:腊月随想散文

上帝赋予我的除了毫无意义的多愁善感之外,没赐予我任何,所以只好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应对着外界的纷扰,因而两者间需要一个平衡,否则迟早会精神崩溃。

如若你也曾感受过,某天匆匆行走于人群中,拼命赶着时间,做着自己理应做着的事,却不知从何处发出一种声音:为什么你一定要这么做?此刻,明确地知道,这不是我真正要做的,但却不得不。

所以我常常想,一定有两个自己,一个是虚伪的,一个是真实的。虚伪的那个自己做着表面的自己,真实的那个自己被深深隐藏,偶尔会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悄悄出来安慰着那个早已疲惫不堪的虚假的自己。

那个声音不知何时会出现,但我知道那一定来自灵魂。刘汀曾说,灵魂就是那个我们身体、意识都纹丝不动,可是它却暗自颤抖的东西,是在最最深且静的黑夜里你内心中突然闪亮的东西,是你在遭遇某件超出绝对意外的事情时自然而然地从躯壳里跳出来的东西。我不清楚灵魂科学的`定义,但这些解释却是深得我心。不知你怎样以为?

我相信,你会因为某些文字唯美的沁人心脾而喜欢,也会因为某些文字深刻如同你的心声而喜欢,但不论怎样,请保持这颗心去喜欢。文字因你而美。

有幸能看到这段文字,无论我们的选择有多少种,最后,我们还是会走向和变成那个唯一的自己,因为所有的选择,是以你对它的实现为终结的。在它到来之前,我们只能默默地走下去。

这漫漫人生路,或长或短,或坦或陡,皆在你一瞬间的选择中度过。我们会后悔每个选择,因为会幻想着若当初选择了另一个会不会会有另一番场景,也许就没现在这么艰难了。只是,别忘了,世事不就不易,何况我们是朝着自己所希望的那样选择的。既然一直选择方向在每个路口,就在那个方向里坚持着,每个方向里都有你的同伴,也有你的故事,不曾孤独。

篇8:巴金《随想录》随想

伟大的作品是靠伟大的人格支撑起来的。《随想录》是巴金人格支撑起来的一部大书, 从中可看出巴金人格中的现代知识分子的人格。他是“五四”之子, 是鲁迅精神的同路人。评论家李建军说:“他摒弃了旧文人的毛病:腐朽浅薄的浪漫情调, 轻狂傲慢的自我标旁, 自怨自哀的怨天尤人。”作品关注个性的自由和解放, 关注那些普遍而重大的心灵问题。我们可以看到他是受“五四”精神影响的现代知识分子, 并具有他们共同的道德追求和伦理情怀:他具有高度的责任意识, 真正把口头上的自由、平等与爱当成自己毕生的事业;他充满热情的利他精神, 谋求大众的幸福, 关注所有人的精神解放和价值实现。他多次说:“我的生活目标, 无一不是在帮助别人, 使每个人都活着春天, 每一颗心都得着光明, 每个人的生活都得着幸福, 每个人的发展都得着自由。”[1]这不是空洞的大话, 而是伟大的人格之灯发出的灿烂光芒。虽然这种伟大的人文情怀被暴力倾向和“斗争”哲学所摧折。在人格价值标准普遍迷失的年代, 在社会剧变不断“改造”着人的心灵结构的年代, 我们不再有探求真理的激情, 在肆意破坏面前, 我们各自妥协了各种妖魔现实, 认为所有的“重组”和“改造”都是一种进步;我们失去了寻找真理和站稳立场的自信和信念。为了远祸全家, 我们随时做好了逃亡的准备, 放弃自己足下的位置和脚步下的土地。准备接受修改轻易地被刀斧斫砍的事实。我们失去了人之为人的独立个性和自由意志。“五四”的现代人格结构被转化为一种没有中心的悬置。就个人而言, 这无异于一种异化。而巴金的人格, 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才给了我们警示, 这可以用他自己欣赏的鲁迅先生的一句话去概括:“吃的是草, 挤出的是牛奶。”一种强烈的献身与献祭情怀, 一种伟大的基督般的给予品格。鲁迅意识到先觉者的困惑, 认为尽管人们都沉睡在铁屋子中, 但毕竟还有人醒着, 他说:“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 不久就要闷死了, 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 并不感到就是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 惊醒较为清醒的几个人, 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不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 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 你不能不说决没有毁坏过这铁屋的希望。”[2]这是鲁迅先生以先觉的现代知识分子对精神上“熟睡的人们”的启蒙, 他意识到这种行为的艰辛, 但仍然在绝望中寻找希望, 给“孩子们”一条出路。他说“只能从先觉的人开手, 各自解放了自己的孩子。自己背负着因袭的重担, 肩住了黑暗的闸门, 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 此后幸福的度日, 合理的做人。”[3]鲁迅的文格与人格是合一的。这一点, 巴金的人格与鲁迅精神相通, 巴金同时也用现代知识分子的心灵感受着时代的“阵痛”, 欲“以一身来承担人间苦”, 在作品中表达了普通人在精神上所受的“奴役”, 巴金与鲁迅都有一种宽厚的基督教情怀, 并希望通过写作给人们“带来勇气, 带来力量”, 身体力行, 用真诚和博爱为人们寻找出路, 这就是他把自己在肉体和精神上所经历的遭遇和磨难转化为能给人们生活信念和生活希望的文字———一部能散发出无限的精神光芒的《随想录》。

巴金伟大的人格还在于竭尽全力地践行自己的道德关爱情怀, 即从对国家民族的情感归属上所追求的道德认同感, 并对“恶”进行深刻批判, 良知者的良心就是民族的良心, “文革”悲剧之所以能上演, 那是人性的天平发生了偏移, 情理沦丧、良知失范, 人们像“古罗马大斗技场” (艾青诗语) 上疯狂的角斗士, 本来, 相互争战者无怨无仇, 可是谁都“把希望寄托在刀刃上”, 人与人之间相互都“乱挥着刀剑”, 紧接着是盲目的斗争, “盲目的死亡, 盲目的胜利”。这是诗人对那个残酷年代的激情批判, 是一种对民族未来真切的道德关爱情怀。巴金则是从更理性更现实的角度去批判和审视这一场人造的灾难, 他说:“最好建立一座‘文革’博物馆, 用具体的实在的东西, 用惊心动魄的真实情景说明二十年前在中国这块土地上, 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让大家看看它的全部过程, 想想个人在十年间的所作所为, 脱下面具, 掏出良心, 弄清自己的本来面目, 偿还过去的大小欠债, 没有私心才不怕上当受骗, 敢说真话就不会轻信谎言。只有牢记‘文革’的人才能制止历史的重演, 阻止‘文革’的再来。”[4]从一系列的《真话集》中的自剖中我们可以看出, 巴金的这种批判不但是指向了残缺的社会现实, 而更重要的是指向了残缺的人的“心灵现实”。

巴金不是道德说教者, 而是作为自我心灵残缺的追问者直接向自己开刀。巴金主动承担自己在“文革”中的罪责, 对自己本人心灵的阴暗面作了反省和自审 (人最难正视的是自己) 。巴金理解了鲁迅先生解剖社会也在解剖自己, 更理解了鲁迅直面现实的精神以及托尔斯泰和卢梭的忏悔意识。他在《怀念鲁迅先生》中说:“我勉励自己讲真话, 卢骚是我的第一个老师, 便是几十年中间用自己的燃烧的心给我照亮道路的还是鲁迅先生。他敢于解剖社会, 更敢于解剖自己, 他不怕承认错误, 更不怕改正错误”。[5]从此巴金便“用先生的刀来解剖自己的灵魂了。”

巴金自审意识的真正实现是他对‘文革’中自己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自我判断的独立人格和独立价值丧失后的追索与寻找。巴金意识到, 在“文革”中, 自己是“心在奴者”的精神奴隶, 他认为这是作为现代知识分子最大的悲痛, 在《真话集·十年一梦》中引用林琴南翻译的《十字军英雄记》中的一句话:“奴在身者, 其人可怜;奴在心者, 其人可鄙。”[6]并且逐渐意识到“奴在心者”的真正意义, 即在“文革”十年浩劫之后才意识到, “我自己再没有思想”, “我完全用别人的脑子思考, 别人大吼‘打倒巴金’!我也高举右手响应”。于是接受了强盗的“真理”, 把“造反派”当成自己的“救星”, 尊严和真理如碎花纸片般在风中旋转, “我仍然按时写《思想汇报》, 引用‘最高指示’痛骂自己, 但是自己的思想暗暗地、慢慢地在进行大转弯。我又有了新的发现:我就是‘心在奴者’, 而且是死心塌地的精神奴隶。”这是巴金先生真诚的自剖意识。如果说, 这时他所说的“心在奴者”所危害的只是自己, 还不至于真切而透彻的话, 那么他对自己在‘文革’对其他人所造成伤害的自省与剖析则是他对自己毫无掩饰的解剖。在《随想录》中他多次忏悔自己的一系列“罪行”, 比如在《纪念雪峰》中回忆:“这天的大会是批判丁玲、冯雪峰、艾青……给他们戴上右派的帽子的大会。我们也重复着别人的话, 批判了丁玲的‘一本书主义’、雪峰的‘凌驾于党之上’、艾青的‘上下串连’等等、等等。”。[7]在渐渐高涨的“打倒叶以群”的声浪中, 他也高喊“打倒叶以群”, 并曾“奉命”写批判路翎的资料……这时巴金的自审意识才达到一种透彻与震撼, 他把一柄良知与道德的利剑直接刺向自己的“奴者”之心。到此, 他所极力地要建“文革”博物馆的真正意义才凸显出来。每一位读者, 甚至每一位还没有泯灭良知的中国读者会因这样一种伟大的自剖精神和人格力量所感染, 这种精神很自然地会落实到破除自身的蒙昧。唯其如此, 我们才能看守好随时会“奴化”的心;唯其如此, 那恶梦缠身的时代才不会重演, 我们的民族也不会沦入那种宿命般的浩劫。

《随想录》的自审意识以及巴金作为知识分子所承担和面对现实的人格力量, 成为传承我们的民族精神前行路途上的坚实路标。它的昭示是不朽的。正如铸在中国现代文学馆大门上的巴金手印, 像一记耳光抽向每一位心向奴者的耳根。

参考文献

[1]李建军《用爱和人格为文学立法》, 《文学自由谈》[J], 第6期。

[2]鲁迅《<呐喊>自序》见《鲁迅全集》[M]1卷, 第419页。

[3]鲁迅《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见《鲁迅全集》[M]1卷, 第130页。

[4]巴金《文革博物馆》, 见《随想录》[M] (合订本)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 第819页。

[5]巴金《真话集·怀念鲁迅先生》见《随想录》[M] (合订本)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 第400—401页。

[6]见巴金《随想录》[M] (合订本)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 第377页。

上一篇:送礼物给老师作文下一篇:家校责任协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