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想范文

2024-05-12

随想范文(共6篇)

篇1:随想范文

初到波兰

通过爱因斯特计划,我暑假前往波兰实习两个月。俄罗斯航空公司的飞机顶棚颤颤悠悠地摇晃着,正如我忐忑的心情。毕竟,这是我第一次出国,而且是一个人。晚上10点飞抵华沙,然后从机场辗转去火车站,跳上前往克拉科夫的火车。疾驰了一夜,在第二天清晨,我才得以看到波兰的真面目—黎明的森林与草地衷谝黄酌C5奈砥校路鹣勺印⑽灼琶窃谄渲杏葡械穆健N沂紫忍寤岬搅伺分尥暗囊饩场?nbsp;

初到某个地方,首先得解决的是各种日常生活问题。一觉醒来,面对空旷的宿舍,杂乱的脏衣服和纹丝不动的箱子,我突然感到不知所措的无助。饥肠辘辘的肚子提醒我生存问题是首要的,于是我赶紧找了一个波兰朋友带我去附近“踩点”,国外和国内的一大区别就是空旷缺乏人气,走了半天找不到一家超市、餐馆。波兰哥们英语很差,我又彻底不懂波兰语,结果比划了半天,他才带我去换了货币,然后熟悉了一下周边的环境。

我开始着手做第一顿饭,面对超市里琳琅满目的商品和一窍不通的标签,我感到恐惧。由于饮食习惯的不同,波兰的菜种类很少,国内常用的调料也买不到,我只好尝试性地买了一些食物回去做烹调实验。第一顿饭忙了我3个小时,手忙脚乱地弄起来以后我才悲观地发现没有工具是那么头疼的事情。没有刨子,土豆一半被我用刀削掉了,更可恶的是没有菜刀,我只好拿着西餐刀小心翼翼地在一个盘子上切菜,象个修表匠,时时小心不要把刀弄断。既然是实验,菜的味道可想而知,但是我已经顾不得那么多了,风卷残云般消灭了自己的劳动成果。

此后我一直不停地试验各种菜谱,直到一周以后,才终于做出了像样可口的饭菜。现在回想起来,这次出国实习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学会了如何在一个全新的环境中立足,适应,进而在新环境施展。而独立生活,是我学到的第一课。在国内,我这一代人大多过的是典型的独生子女的生活。即使是读了大学,大家肯定也未必为吃住行犯过愁,学校的食堂绝对是心安理得的依靠。但是在国外,人生地不熟,那些我们在国内从来认为理所应当不成问题的问题,都会成为难题,你需要花时间花精力去一件件对付它们。许多想不到的事情,逼的你不得不主动去向当地人请教,去问询,不然就会吃大亏。比如欧洲的物价很高,中国学生自然会考虑经济问题。一次在聊天中我和隔壁邻居说起物价,他马上建议我去一家较远的超市,虽然多走10分钟,但是价格便宜近一半。就这么一个建议让我受益非浅。

生活的历练换来的是成熟与自信,当我两个月后返回中国时,我已经对自己的独立生活能力非常自信了,深信自己以后无论到任何陌生的地方,都能够在短短的数天时间内恢复正常的生活。这是我受益终生的一大财富。

到波兰的第二天,我正式到公司报到。从宿舍到公司走过一条林荫道,另外一侧是大片地绿草地,在下班回来的时候总是可以看到当地居民稀稀拉拉的在草地上溜狗晒太阳.远处是起伏的丘陵和绿树丛中红白相间的小房子,夕阳西下,蓝天白云的时候显得格外好看.

我的公司坐落在这花园一般的地方,办公楼不是很起眼,旧旧的,但是里面非常整洁明亮,装修设计也很现代化.Gridtech公司是那种典型的高科技公司.老板pawel在AGH大学毕业以后曾经在英国的一家电信公司和欧洲高能物理实验室做过那种分布式网格计算的研究,现在他在美国芝加哥大学ARGONNE实验室参与地震模拟的工作,这项工作使用了网格技术,把全美各个大学和科研计算中心的资源连接起来,完成地震模拟所需要的巨大计算量。这项工作是非常challenging的。我因此而对未来的工作充满了兴奋。

艰辛工作

公司主要给我布置两方面的任务。首先,我要阅读大量的文献与技术资料,并把这些转变为公司的技术文档资源。这主要目的是让我能够在短期内补充一下自己的在网格技术方面的知识。然后我需要学习如何建立基本的网格服务程序,实现两个基本的服务程序:一个是随机数生成程序;另一个是路径标示追踪程序,即每个工作站点都要往经过它的数据流中加入特定的标示符,这样我们可以很容易地追踪数据流是如何在网络中传播的,这对于网格技术来说非常重要。在完成这些之后,我需要学习简单的GLOBUS测试工作。

另一个任务是基于搜索引擎优化公司的网站,提升公司的网站在GOOGLE等搜索引擎中的排名,这样潜在客户在更容易发现我们公司。我需要首先研究搜索引擎的工作机理,然后完成一篇可行性分析建议,在经过负责人评估之后,将建议付诸实现。

我工作首先碰到的问题是操作系统界面的问题。国外的操作系统都是UNIX的,基本不用微软的WINDOWS,而在国内可能还没什么人用微软以外的操作系统。可能这是因为国内盗版猖獗的缘故,人们都习惯于直接白拿别人最新的成果而不用考虑成本。但是另一方面,UNIX系统由于其源代码的公开性,使得使用者能够直接接触到电脑底层,非常灵活。另外其效率也远非WINDOWS可以相比的。于是我不得不很辛苦地去适应那枯燥的字符界面和一堆古怪的命令参数。

在工作中,我体会到了自己的局限和不足。我的同事虽然都只有20来岁,但是他们对计算机技术的掌握和理解比我深刻很多。许多对他们而言常识性的问题,对我来说成了一个个待研究的难题。因此在工作中我往往为了解决一个问题,需要学习一大堆预备性知识。例如公司网站是pHp编写的,而我在去波兰之前毫无pHp经验,更不用说在UNIX环境下调试了,所以为了修改一个pHp代码段我需要先花很多时间在pHp语言学习本身上。但是另一方面,我也体会到在所掌握的知识永远不可能适用于自己的工作,任何一个任务都有其不可预知性,需要的是一种持续的学习精神。

按工作计划,我在全部工作的三分之一进度时需要递交一份可行性报告。这对我来说是一个挑战。因为我从来没有用英文写过一份正式的工作文献,大量的专业词汇让我有点手足无措。要能用英文能表达准确,前提是你对报告内容已经有深刻的了解,才能弥补语言表达上的不足。我忘不了当时自己花3个晚上熬夜写可行性报告时那种无助的感觉,在这种无依无靠的逼迫下,人才被逼着自己独立去思考,去承担责任。

把报告写完叫给了pawel时,当场他就给我上了一课.pawel是一个非常严谨一丝不苟的人.他给我指出的问题是报告的书写格式要结构清晰明确,让一窍不通的人很容易就能看懂.这是为用户着想,为老板着想的最好体现,只有不浪费它们时间,我们的计划才有可能成功.而作为学生,我们总是忽略这个问题.我总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想把报告写完就算交差了,却不曾想过这个报告的目的是什么?它是给人看并用于说服人的,而非为报告本身而本身.倘若看报告的决策者拒绝了报告的内容,那这封报告就失去其本身的意义,而不管你事实上究竟把它写得有多好.为了工作的效率,每一个员工要保证自己做的工作的质量,让你的同事们能够放心方便的使用你的工作成果。这是我从职场上学到的第一课.

写完分析报告,我对searchengineoptimization这个词的涵义已经由当初的匪夷所思变为拍案叫绝了.首先,搜索引擎能如此地提高互联网的效率和意义,这是除电子邮件以外其他任何技术都无法比拟的.信息不对称早已成为限制社会发展效率提高的瓶颈.每天成千上万的人都出于各种目的在寻找.以前提及搜索,我们脑海里出现的是搜索小说,Mp3,但是如果搜索者是商业用户,为了自己的目标而寻找信息资源,这是多么大的市场!这个市场可以说是Google培育出来的,而现在它也正在大肆享受这个新兴市场的甜头.与搜索技术想对应,Google创造的广告模式就是一种天才的盈利模式.传统上提起广告,我们会想起的是电视看了一半插进来的那种虚假的不能再虚假的吹牛,在浏览网页时跳出来的令人作呕的cookie,除了增加我们对广告商的厌恶外似乎没有什么作用了.而此时的广告则完全不同,它是帮助客户的一种信息资源,可以大大缩小客户的搜索机会成本.更重要的是,这些广告是伴随着你的搜索关键词而出现的,因而与用户的目标非常一致,它起的是效率优化作用,而不是传统地为了把商品不择手段地卖出去.

Google在市场上的份额如此只大以至于它几乎成了搜索的代名词.每天将近70%的个人或商业用户在使用.Google的排名几乎就是网上价值评判的唯一标准.所以Google的排名含金量就不言而喻了.为了保证公正性Google的搜索结果排名是非盈利的,但是它在边上另开了一个广告业务,这个创造造就了公司的滚滚财源.

当然,从纯技术上讲,Google也是一个人类智慧的奇迹.首先,Google的算法是利用其他网站对本网站的引用次数乘上权重再考虑网站主题与搜索关键词的匹配程度来搜索结果并排序的.前者需要是一种递归思想,在完成逻辑上的分析以后肯定是用多次计算的叠代来计算的,而后者又肯定是一个研究得很成熟的字符串匹配技术.Google是商业和技术创新完美结合的典范,从它我了解到,一流的企业是创造一个市场和需求,而不是与其他企业竞争。

克拉科夫

我实习所在的克拉科夫是个波兰的古都。这是一个保存完整的中世纪古城,已经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并被评选了世界上最美的12个城市之一。走在街头时时可以感受到这种中世纪的气息.老城区的路都是碎石铺成的,忐忑不平,汽车开过时可以体会听到那种剧烈的摩擦声.街头的房子都特别的旧,我觉得这就是东欧与西欧,发达国家与欠发达国家的区别吧.西欧那些文艺复兴时期的房子虽然古老,但肯定都修缮地十分精致,仿佛童话一般。但是在波兰,一切都仿佛是500年前的样子.砖头在岁月的侵蚀下已经退色且秃凹不平,墙壁上也有大面积的脱落.

每个欧洲城市都有一个广场,这是欧洲传统文化的中心。与罗马,巴黎、维也纳这些赫赫有名的名城相比,克拉科夫广场更显得古老质朴和原汁原味,因为克拉科夫没有建新城,也很少有现代建筑,整个城市还是中世纪式的。广场上的标志性建筑就是纺织业行会馆和圣母升天教堂,都是15世纪的建筑。圣母升天教堂是哥特式建筑,两个尖塔高耸,据说当地规定任何新建建筑都不得高于这座教堂的高度。塔顶是青铜做的,配以黄褐色的砖,显得这个教堂非常古老。但是教堂里面却是富丽堂皇。教堂里面是没有楼层的,建筑有多高,里面大厅就有多高,金色的圣坛上供奉着耶稣和玛利亚的像,四周的墙壁上有许多木雕和神龛,特别是有许多听人们赎罪的龛陇,非常有特色。碰巧的是我在圣玛利亚教堂刚好赶上一对新人的婚礼,在教堂里举行过仪式以后,新人坐上马车,后面跟着长长的送贺的队伍。马车铃铛清脆的铃声和广场上民间艺术家的手风琴演奏交织在一起,这才是真正闲适的欧洲文化。

在华沙之前,克拉科夫一直是波兰王国的首都。波兰王家的WAWEL城堡,就坐落在城南的小山上,被誉为波兰母亲河的维瓦河从旁边蜿蜒而过。波兰奉天主教为国教,在克拉科夫教堂随处可见,从哥特式,巴洛克式到洛可可式,生动地给我上了一课西方艺术。当今的教皇保罗二世就是曾在克拉科夫居住近40年。城堡王宫边上一座小小的房子就是他的故居。如今故居内的摆设完整地保留了当初的原貌。圣父也是过着平凡的生活,但是正是在这平凡中我体会到了教皇那无私的心,那份神圣的坚持终生的使命感和对人类无条件的爱。我想正是这造就了伟大的精神。

波兰是个绿化程度非常高的国家.据说华沙是世界上绿化率最高的城市,人均绿化面积90平方米.在克拉科夫也是这样,路上四处是大面积的公园和绿地,参天的大树.这让来自中国城市的我觉得如同在天堂一般.虽说是波兰的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但是在这里我根本没有看到一个工厂企业,街上的公共汽车和地铁似乎都是电气的,而不象中国的柴油车那样排黑烟.没有污染加上绿化好,感觉这里的天空特别蓝,空气特别清新,每天走在路上都是一种享受.在这里,人和自然相处的特别和谐.欧洲人特别喜欢户外运动.在路上随处可见溜旱冰的和骑赛车的年轻人,男男女女都有,公园里我还看到有专门的U型台给那些滑板爱好者使用,在城堡边,在大学里,在公园中,四处都有开放的网球场.感觉到在中国被我们当作耍酷炫耀的运动在这里只是非常平常的个人爱好而已.对欧洲人而言,运动是生活不可缺少的元素之一,就像吃饭睡觉一样.在聊天时,老外们总是会问我平时有什么运动爱好,当我说中国人平时都勤于学习而很少运动时,他们都摇头大为不解我们为什么能够长期忍受如此boring的生活.波兰人也十分喜欢养狗,在大街上随时有人牵着狗在溜达.狗的种类之多也让我大开眼界。想像一下等车时一只比你人还高的狗就蹲在你身边,或者坐火车你对面的座位上坐着一只狗是什么感觉吧。人和自然如此和谐相处,体现着一个社会的进步。

苦难与涅磐

波兰是一个极具悲情色彩的国家。从近代起,她就几乎没有以一个独立完整的国家出现在欧洲的舞台上。起先是被普鲁士,沙俄和奥地利瓜分,随后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德国和苏联近乎彻底的毁灭,战后又成为苏联的极权主义暴政的附庸。可以说,直到20世纪末,波兰才真正的开始了她的新生。

在波兰随处可见历史的坎坷与沧桑。与她邻国捷克的圆滑相比,波兰的悲壮让人扼腕长叹。每逢强敌入侵,捷克人往往是不战而降,结果所有的历史古迹、文明财富都得以保存;而波兰人往往是奋起反抗,颇有孔老夫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豪情,结果是整个国家被一次又一次的毁灭,然后全国在废墟中重建家园。不过令人惊叹的是,波兰的每一次重建都能按照原先格局纹丝不变的重现历史,这份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是让人钦佩的。可能这也是为什么波兰人在长期被奴役下仍不失其尊严的原因吧。最典型的是二战,除克拉科夫外,波兰所有的城市都在二战中被夷为平地。尤其是华沙起义后,纳粹叫嚣“要将华沙从地图上彻底抹去”,一个街区一个街区地将华沙毁灭,但是战后波兰人又一砖一瓦将华沙完全复原成二战以前的样子。

在我居住的克拉科夫附近,有一处全人类历史都无法抹去的伤痕----奥斯维辛集中营,纳粹德国在欧洲最大的集中营,有400多万人在这里被屠杀,其中150万是犹太人。看过电影《辛德勒的名单》的人都会对奥斯维辛这个名字记忆犹新。战后,这片恐怖的地方被保存下来。这已经不是简单的民族仇恨,而是人类对生命,对伦理的绝望。这份罪孽不只是纳粹的,而是全人类的。人类只有保留这个伤疤,不时地去揭露它而不是抚平它,才能警惕自己悲剧不在重演。

奥斯维辛是一个有魔力的地方,它的魔力来自我们对生命和死亡的敬畏。走进大门时天是阴的,风飕飕地挂着,我在八月不由感到阵阵寒意.似乎来奥斯维辛的人很少能遇到大晴天,大多数人都是遇到阴雨天,难道是这里阴魂不散,总是那么压抑和哀怨?自从踏进大门起,我就一直因为寒意而汗毛直竖.不论走到哪里,处于哪里,每一扇窗户,每一个黑暗的角落,每一处展览,每一寸土地都侵浸着一个影子――死亡,都有阴魂在游荡.寒风飕飕地刮着,集中营四周的树林发出哗哗地林响,仿佛那些不散地冤魂们在呻吟,在倾诉.奥斯维辛一共有近三十座房屋,都是大多是红色的三层楼砖房,黑色的窗户.我觉得仿佛每个窗户后面都有一双双眼睛在看着我,绝望而麻木的眼神――在这里已经没有恐惧了,恐惧只是这个灭绝人寰的地方带给外面世界人的.我甚至不敢接近这些房子.走着走着,我常常惊恐地回头张望,仿佛后面时刻有只手会拍打我的肩膀.不仅是在集中营的展览厅里,甚至是傍晚在伯劳克瑙那空旷的原野上,我也会有这种恐惧。

在奥斯维辛,现在展出的有4万双鞋,以及堆成小山一样的眼镜架,假肢。这些都是从毒气室的尸体中间提取出来的。女人头发整整有7吨之多。每一束美丽的金发,扎着麻花辫,和我在大街上看到的妙龄少女的一模一样,的确,它们是真实的,都曾经伴随于一个鲜活的生命,但现在,只有这束头发还在这里。

毒气室,死墙,刑房,焚尸炉,这些曾经在电影和小说中看到的场景,现在活生生的出现在我的眼前。奥斯维辛带给我们的是荒谬,它的屠杀不是人类野蛮兽性的激发,而是一种理智的麻木。很难想像那些纳粹刽子手们都是受过良好教育的绅士,无论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工作中都是无可非议的道德楷模且极具人文关怀素养。但是他们在对待犹太人时心中不仅没有忏悔也没有罪恶感,反而有一种为社会行善的喜悦,甚至还想尽办法减少犹太人的痛苦和恐惧,使他们能“尽可能人道”地被消灭。工业革命和科学极度发展,人类文明登峰造极的二十世纪,带给我们的却是这样的灾难,这难道不是讽刺与荒谬吗?

中西交流的思考

爱因斯特带给我最大的收获,就是给了我一个融入不同文化的机会。不同文化的碰撞,有惊喜,有欣赏,也有困惑与忧伤。这一切都带给我思考,充实我的视野与胸襟,使我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公民。

在出国之前,我反复告诫自己,在国外一定要开朗,主动去和老外交流,但是身临其境时却很难如我所愿。虽然我的外语在中国属于上流,并且对世界有丰富的知识,但是我根本无法和他们做心灵上的交流。和我一起的同学有西班牙人,墨西哥人,意大利人,甚至斯拉夫人,他们的语言可能就是广东话和四川话的差别,有共同的基督教信仰,沐浴在共同的西方拉丁文化里,而中国人,实在离他们太远了。在他们为了一个笑话捧腹大笑的时候,我却坐在旁边傻乎乎的发愣。

公司里我的老板pAWEL,同事CHRIS,都有在多国工作实习的经历。pAWEL在西班牙,瑞士,美国工作过,而CHRIS也在美国和印度实习过,他们的经历,是同龄的中国人所远远不能比的。在欧洲,去美国读书,去其他国家工作交流,都是很普通很容易的事。西方人也很有世界公民那种自我意识,年级轻轻跑遍欧亚非几十个国家的人很普遍。比如,有些人对南美雨林,或者非洲的某个文明消失非常关注,不惜倾其所有去保护它。中国人对此可能不理解:离我们十万八千里,又是其他国家的事,你操那么多心干什么?但是,西方人的逻辑是:不管在世界上什么地方,只要我关注,我就有责任去维护它。这是西方豁达的世界观和中国的闭塞的区别。

在欧洲我不由感叹中西生活状态和社会价值观的巨大差异。可以说,改革开放的二十年,中国东部的许多城市在硬件设施上,在物质条件上已经达到了西方发达国家的水平。我们有现代化的高楼,享受高科技的成果,体验全球最新的潮流,西方社会由于其自身的传统性可能还落后于我们。但是很多观念,价值体系,道德水平,社会机制等“软条件”因素,中国和西方的差距还是很大的。这些很难在短时间内改变,但是长远看,社会的进步就落在我们下一代的身上。

中国和西方很大的差距在于生活状态的不同。我们是生活在一个较低的层次上,每天为生存而奋斗.中国人彼此都很疲惫,行色匆匆,对未来充满着担心。的确,从小我们就需要面临中考,高考,就业等竞争,对被淘汰的担心与危机感始终压在中国人的心头。而对西方人而言,生存根本不是问题,他们生活的动力是个人的兴趣和爱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工作就是享受,业余生活是另一种享受.重要的是要同时经历各种各样的生活,多元化的价值观根深蒂固地扎在西方人的脑子里。比如我的老板pAWEL,他平时每天不间断工作十一二个小时,且效率之高让我惊讶,但是他每天下班后肯定花一小时游泳或者骑赛车,然后去看电影或音乐会,周末也是彻底的休闲与放松。我表示中国很难有这种工作方式时,他表示不可理解。因为对他来说,两者都带给他极大的乐趣,因此他在做任何一件事时都很能集中精力,陶醉于其中。

另外,在国外最多的感触就是环境。不管到哪里,我都觉得比中国的城市和乡村干净,没有废气,没有污染,河流里面可以看到鸭子在吃鱼.下雨天,城市里的石头路上只有清澈的雨水,根本不象国内的街道上到处是泥泞和污水.欧洲人的环保意识非常强。有一次我去参加波兰全国的一个宗教仪式。草地上几万人席地而坐了大半天,但是走的时候连一张碎纸都没有留下。

结束语

两个月的实习,很快就结束了。两个多月的时间,弹指一挥间,留下那么多美好的回忆,无奈的惆怅,蓬勃的希望,萍水相逢的朋友。可以说,这份经历本身才是我最大的收获。主动的搜寻,主动的沟通,主动的学习,一个人的闯荡让我体验到了生活的真谛,获得了自信。感谢爱因斯特让我成为一个具有全球胸怀的世界性公民,今后我也会为中西文化的交流与沟通而努力。

篇2:随想范文

时光飞逝岁月如梭。转眼之间又是一年春天。

春天,大地万物复苏的时刻。春天,更是百花齐放的季节。然而就在这春天的五月,却又迎来了我们值得感恩的节日……母亲节。

人生在世,就像一场奇幻的旅途,我们的母亲曾经年轻过,美丽过。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留下的只是蹉跎岁月之后那饱经沧桑的脸颊,和那略显鞠偻的身躯。

当我们还在襁褓之中哇哇啼哭的时候是母亲陪伴在我们左右,当我们学习说话走路的时候也是母亲伴随我们左右。当我们生病在床的时候是母亲陪伴在左右,<莲山课~件 >当我们还在外面流浪夜不归家挂念我们的还是母亲。如今的我们已长大成人,换来的却还是对母亲的叛逆。母亲就像是我们人生中的指路明灯,用它那温和的灯光一次次的为我们照亮前进的道路,照亮我们的人生。

时光的年轮无情的夺取了她们的青春,她们不在年轻,不在美丽,唯一不变的就是对孩子的挂念。在这里让我想起了一首诗,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现在的我们已经不再是小孩子了,所以未来不论走多远,无论在干啥,无论你是享受成功的喜悦还是忍受失败的痛苦,到什么时候都不能忘记我们的母亲,因为在母亲心中我们永远都是她们心中最最挂念的人。

篇3:巴金《随想录》随想

伟大的作品是靠伟大的人格支撑起来的。《随想录》是巴金人格支撑起来的一部大书, 从中可看出巴金人格中的现代知识分子的人格。他是“五四”之子, 是鲁迅精神的同路人。评论家李建军说:“他摒弃了旧文人的毛病:腐朽浅薄的浪漫情调, 轻狂傲慢的自我标旁, 自怨自哀的怨天尤人。”作品关注个性的自由和解放, 关注那些普遍而重大的心灵问题。我们可以看到他是受“五四”精神影响的现代知识分子, 并具有他们共同的道德追求和伦理情怀:他具有高度的责任意识, 真正把口头上的自由、平等与爱当成自己毕生的事业;他充满热情的利他精神, 谋求大众的幸福, 关注所有人的精神解放和价值实现。他多次说:“我的生活目标, 无一不是在帮助别人, 使每个人都活着春天, 每一颗心都得着光明, 每个人的生活都得着幸福, 每个人的发展都得着自由。”[1]这不是空洞的大话, 而是伟大的人格之灯发出的灿烂光芒。虽然这种伟大的人文情怀被暴力倾向和“斗争”哲学所摧折。在人格价值标准普遍迷失的年代, 在社会剧变不断“改造”着人的心灵结构的年代, 我们不再有探求真理的激情, 在肆意破坏面前, 我们各自妥协了各种妖魔现实, 认为所有的“重组”和“改造”都是一种进步;我们失去了寻找真理和站稳立场的自信和信念。为了远祸全家, 我们随时做好了逃亡的准备, 放弃自己足下的位置和脚步下的土地。准备接受修改轻易地被刀斧斫砍的事实。我们失去了人之为人的独立个性和自由意志。“五四”的现代人格结构被转化为一种没有中心的悬置。就个人而言, 这无异于一种异化。而巴金的人格, 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才给了我们警示, 这可以用他自己欣赏的鲁迅先生的一句话去概括:“吃的是草, 挤出的是牛奶。”一种强烈的献身与献祭情怀, 一种伟大的基督般的给予品格。鲁迅意识到先觉者的困惑, 认为尽管人们都沉睡在铁屋子中, 但毕竟还有人醒着, 他说:“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 不久就要闷死了, 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 并不感到就是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 惊醒较为清醒的几个人, 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不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 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 你不能不说决没有毁坏过这铁屋的希望。”[2]这是鲁迅先生以先觉的现代知识分子对精神上“熟睡的人们”的启蒙, 他意识到这种行为的艰辛, 但仍然在绝望中寻找希望, 给“孩子们”一条出路。他说“只能从先觉的人开手, 各自解放了自己的孩子。自己背负着因袭的重担, 肩住了黑暗的闸门, 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 此后幸福的度日, 合理的做人。”[3]鲁迅的文格与人格是合一的。这一点, 巴金的人格与鲁迅精神相通, 巴金同时也用现代知识分子的心灵感受着时代的“阵痛”, 欲“以一身来承担人间苦”, 在作品中表达了普通人在精神上所受的“奴役”, 巴金与鲁迅都有一种宽厚的基督教情怀, 并希望通过写作给人们“带来勇气, 带来力量”, 身体力行, 用真诚和博爱为人们寻找出路, 这就是他把自己在肉体和精神上所经历的遭遇和磨难转化为能给人们生活信念和生活希望的文字———一部能散发出无限的精神光芒的《随想录》。

巴金伟大的人格还在于竭尽全力地践行自己的道德关爱情怀, 即从对国家民族的情感归属上所追求的道德认同感, 并对“恶”进行深刻批判, 良知者的良心就是民族的良心, “文革”悲剧之所以能上演, 那是人性的天平发生了偏移, 情理沦丧、良知失范, 人们像“古罗马大斗技场” (艾青诗语) 上疯狂的角斗士, 本来, 相互争战者无怨无仇, 可是谁都“把希望寄托在刀刃上”, 人与人之间相互都“乱挥着刀剑”, 紧接着是盲目的斗争, “盲目的死亡, 盲目的胜利”。这是诗人对那个残酷年代的激情批判, 是一种对民族未来真切的道德关爱情怀。巴金则是从更理性更现实的角度去批判和审视这一场人造的灾难, 他说:“最好建立一座‘文革’博物馆, 用具体的实在的东西, 用惊心动魄的真实情景说明二十年前在中国这块土地上, 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让大家看看它的全部过程, 想想个人在十年间的所作所为, 脱下面具, 掏出良心, 弄清自己的本来面目, 偿还过去的大小欠债, 没有私心才不怕上当受骗, 敢说真话就不会轻信谎言。只有牢记‘文革’的人才能制止历史的重演, 阻止‘文革’的再来。”[4]从一系列的《真话集》中的自剖中我们可以看出, 巴金的这种批判不但是指向了残缺的社会现实, 而更重要的是指向了残缺的人的“心灵现实”。

巴金不是道德说教者, 而是作为自我心灵残缺的追问者直接向自己开刀。巴金主动承担自己在“文革”中的罪责, 对自己本人心灵的阴暗面作了反省和自审 (人最难正视的是自己) 。巴金理解了鲁迅先生解剖社会也在解剖自己, 更理解了鲁迅直面现实的精神以及托尔斯泰和卢梭的忏悔意识。他在《怀念鲁迅先生》中说:“我勉励自己讲真话, 卢骚是我的第一个老师, 便是几十年中间用自己的燃烧的心给我照亮道路的还是鲁迅先生。他敢于解剖社会, 更敢于解剖自己, 他不怕承认错误, 更不怕改正错误”。[5]从此巴金便“用先生的刀来解剖自己的灵魂了。”

巴金自审意识的真正实现是他对‘文革’中自己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自我判断的独立人格和独立价值丧失后的追索与寻找。巴金意识到, 在“文革”中, 自己是“心在奴者”的精神奴隶, 他认为这是作为现代知识分子最大的悲痛, 在《真话集·十年一梦》中引用林琴南翻译的《十字军英雄记》中的一句话:“奴在身者, 其人可怜;奴在心者, 其人可鄙。”[6]并且逐渐意识到“奴在心者”的真正意义, 即在“文革”十年浩劫之后才意识到, “我自己再没有思想”, “我完全用别人的脑子思考, 别人大吼‘打倒巴金’!我也高举右手响应”。于是接受了强盗的“真理”, 把“造反派”当成自己的“救星”, 尊严和真理如碎花纸片般在风中旋转, “我仍然按时写《思想汇报》, 引用‘最高指示’痛骂自己, 但是自己的思想暗暗地、慢慢地在进行大转弯。我又有了新的发现:我就是‘心在奴者’, 而且是死心塌地的精神奴隶。”这是巴金先生真诚的自剖意识。如果说, 这时他所说的“心在奴者”所危害的只是自己, 还不至于真切而透彻的话, 那么他对自己在‘文革’对其他人所造成伤害的自省与剖析则是他对自己毫无掩饰的解剖。在《随想录》中他多次忏悔自己的一系列“罪行”, 比如在《纪念雪峰》中回忆:“这天的大会是批判丁玲、冯雪峰、艾青……给他们戴上右派的帽子的大会。我们也重复着别人的话, 批判了丁玲的‘一本书主义’、雪峰的‘凌驾于党之上’、艾青的‘上下串连’等等、等等。”。[7]在渐渐高涨的“打倒叶以群”的声浪中, 他也高喊“打倒叶以群”, 并曾“奉命”写批判路翎的资料……这时巴金的自审意识才达到一种透彻与震撼, 他把一柄良知与道德的利剑直接刺向自己的“奴者”之心。到此, 他所极力地要建“文革”博物馆的真正意义才凸显出来。每一位读者, 甚至每一位还没有泯灭良知的中国读者会因这样一种伟大的自剖精神和人格力量所感染, 这种精神很自然地会落实到破除自身的蒙昧。唯其如此, 我们才能看守好随时会“奴化”的心;唯其如此, 那恶梦缠身的时代才不会重演, 我们的民族也不会沦入那种宿命般的浩劫。

《随想录》的自审意识以及巴金作为知识分子所承担和面对现实的人格力量, 成为传承我们的民族精神前行路途上的坚实路标。它的昭示是不朽的。正如铸在中国现代文学馆大门上的巴金手印, 像一记耳光抽向每一位心向奴者的耳根。

参考文献

[1]李建军《用爱和人格为文学立法》, 《文学自由谈》[J], 第6期。

[2]鲁迅《<呐喊>自序》见《鲁迅全集》[M]1卷, 第419页。

[3]鲁迅《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见《鲁迅全集》[M]1卷, 第130页。

[4]巴金《文革博物馆》, 见《随想录》[M] (合订本)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 第819页。

[5]巴金《真话集·怀念鲁迅先生》见《随想录》[M] (合订本)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 第400—401页。

[6]见巴金《随想录》[M] (合订本)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 第377页。

篇4:怕“黑”随想

日子就在范钦朗朗的读书声中无情地流逝着。范钦在自己的天一阁里,读了将近二十年的书了。楼前的小树也渐渐长大成材,范钦知道自己的去日不远,他越来越觉得有些事情要向后辈交代了。最使他操心的,当然还是这楼和书。书是不可分的,楼也是不能分的。他已打定了主意,要将自己的财产分为两份,一份是楼和书,另一份是其他的家产。范钦有两个儿子,长子范大冲,次子范大潜。范钦去世之前,次子大潜已先他而去。躺在病床上,他叫来了长子大冲和次子大潜之妻陆氏,把自己的决定告诉了他们。大冲体察父亲的心情,放弃了其他家产,选择了父亲最为看重的楼和书。万历十三年(1585年)九月二十八日,天一阁的创建者范钦卸掉了他心头最后的忧虑之后离开了人世。

范钦去世后,大冲乃至大冲的子孙们更是精心保存先父先祖给他们留下的这笔无价之宝,他们商订出不近常情的天一阁藏书禁约。禁约制定:“藏书归子孙共同所有,共同管理。凡阁门和书橱门锁钥分房掌管,禁以书下阁梯,非各房子孙齐至,不开锁。子孙无故开门入阁者,罚不与祭三次;私领亲友入阁及擅开橱者,罚不与祭一年;擅将书借出者,罚不与祭三年;因而典鬻者,永摈逐不与祭。”范氏子孙,对天一阁藏书如护目睛,均以不与祭为辱,以天一阁后人为荣,谁也不敢犯禁。不仅如此,他们还不断补充各自时期买来的书籍,不断改善书阁周围的环境。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著名学者黄宗羲破例登阁,赞叹天一阁藏书“久而不散”,“难之难矣!”从此,天一阁就蜚声学界,名扬天下。

然而,范钦怎么也想不到,由他建造的天一阁,会给一个同他一样爱书的姑娘带来人生的悲剧。那是清嘉庆年间,离范钦去世二百一十余年之后,一位叫钱芸的姑娘出现了。那时的天一阁已经成为藏书家之中的巨擘,乾隆皇帝辑编《四库全书》时,还命取其阁式,以构庋贮之所。钱芸知道天一阁之后,真是又惊又奇,只想上阁看个究竟。她央求她的姑父,当时的宁波知府丘铁卿帮她成全这个愿望。于是,当知府的姑父不但对她说起了天一阁珍藏的好书奇书,也告诉了她范氏家族制定的那些不近人之常情的藏书禁条。钱芸姑娘爱书成癖,嗜书如命,越是上不了阁,她就越是想上去。没有办法,她只有作出最后一搏的决定,她请姑父出面作媒,嫁给范氏后人范邦柱为妻。就这样,痴心的钱芸姑娘怀抱着憧憬和幻想走进了范氏家族的大门。婚后不久的一天,钱芸向自己的丈夫范邦柱提出上阁看书的要求,范邦柱为难地说:“你不知道我们范家的规矩,不但不让外人入阁,而且还不让女人上楼,你就死了这条心吧!”钱芸听了丈夫的这番话,有如五雷击顶,从此郁郁不欢,刚过三十,便带着满腹的遗憾离开了人世。

我一边听讲解员讲钱芸的故事,一边琢磨藏书楼书橱上刻着的那些构思奇特的编号:“温、良、恭、俭、让……,宫、商、角、徵、羽……”不知怎么的,我感觉身上有点发软,心里沉沉的。下了楼,我默然无语地走到天一池旁边,池水清清莹莹,红鲤鱼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水池周围堆筑了假山和花亭,仔细一看,假山上有“福禄寿”三个字和“九狮一象”的形状。假山后面有苍天古木,春风徐来,阵阵花香鸟语。我转过身来,仔细地看着这座重檐重楼的“天一阁”,遥想着当年钱芸姑娘那种绝望的神情。我怎么也不能相信,在这样闲适优雅的环境里,竟然会埋藏着这么一个悲伤的故事。

从宁波回来不久,一位做电视纪录片的朋友要我去看他拍的一个短纪录片,片名叫《爱与生命一起延伸》。说实在话,我刚听到这样的片名,有点不以为然,也许是对一些滥用“爱”的反感吧。但是,片子看了不久,我便被主人公的事迹感动了。主人公比钱芸晚生二百多年。一九六四年出生,湖南湘阴县人,名叫杨慧丽。杨慧丽出生八个月后,就患了小儿麻痹症,胸以下全部瘫痪,而且连右手也不能自如活动。这对于身在农村的杨慧丽来说,真是天大的灾难。但是,杨慧丽没被命运击倒,她虽然从未跨进学校的大门,但凭着自己对知识的渴望和坚强的毅力,啃下了从小学到高中的一大堆课本。一九八三年,十九岁的杨慧丽在朋友的帮助下,从农村来到县城,湘阴县城虽然不大,也不特别的热闹繁华,但对于杨慧丽这个足难出户的残疾人来说,真是新鲜得很,她高兴得几乎不知说什么好。她在伙伴们的帮助下,用自己独特的眼光感受着县城里的一切,感受着能够属于自己的那片天空。她终于有了发现。伙伴们把她背到一个书摊前,她问摆摊的老人:“摆书摊一天能赚多少钱?”老人告诉她,一天能赚两块钱。老人的回答,给了杨慧丽莫大的希望,她仿佛看见自己吊在一根细细的绳索上,在阳光灿烂的天空中飞翔。回到家,她向老乡们借了五十元钱。一九八三年六月一日,杨慧丽用借来的钱,在湘阴县城摆起了书摊。十几年过去了,杨慧丽回忆起第一天摆摊的情景仍然激动不已。“我不敢喝水,天热口渴也得坚持下去。一想到这是为自己开辟新生活的道路,再渴也得坚持下去。那天晚上,我回到租住的房子里,数着凭自己劳动赚来的二块二毛钱时,我哭了,我高兴得哭了!我突然觉得世界在我的眼睛里变得异常的广阔起来。”

一九九○年,摆了七年书摊的杨慧丽已稍有积蓄,当听到一些人说买书难时,她萌发了开书店的念头,几经周折,书店终于开张,而且规模不断扩大,后来发展到拥有四万多册图书的书店,成为湘阴县城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观。有一次,一对夫妇带着孩子来书店购书,无意中感叹小孩入托难,有心的杨慧丽听了,又萌发了办幼儿园的念头。一九九四年,湘阴县第一所私立幼儿园开园了,本来计划招收八十名儿童,结果来了一百二十多人。一年后,幼儿园又增设了一个分园,入园的儿童达四百多人。杨慧丽从省城长沙请来专业幼师,并购买了两台面包车按时接送幼儿上学、放学,深得家长们的欢迎。

一个残疾人,事业做到这个样子,应该说是功成名就了,但是,杨慧丽怎么也忘不了那些和她同样命运的残疾儿童。她冲破亲朋戚友的反对和父亲要和她断绝关系的重重阻力,冒着借巨额贷款的风险,办起了湘阴县残疾人学校。杨慧丽说:“正常人不知道残疾人的痛苦,小时候,我就几次想自杀,直到学一些文化之后,才知道那是愚蠢的想法。那时我就想,如果将来我能为社会做一点事情的话,我一定要为残疾人办所学校。”“一个人只有一次生命,生命的漫长与短暂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生命存在的价值。我不论遇到多大的困难,不论遇到多大的阻力,也要把这个残疾人学校办下去。”很多人都曾问过杨慧丽,这样做的力量是从哪里来的?杨慧丽用很简单但又很有含义的话,对知识和爱作了诠释。“我认为一个好女人更多的是为爱而活着,知识是爱的营养。知识加上爱心,就是我的生命之光。”坐在电视机前,听着杨慧丽的这番话,看着她艰难地摇动着轮椅的样子,我心里受到了强烈的震动,很久都难以平静。

因杨慧丽我又记起了钱芸,总觉得在这两个相隔二百多年的女人的故事中,有一种内在联系。一天,一个朋友送给我一盒田震的磁带,我从目录单上看到了这五个字——“怕黑的女人”。我心里一惊,钱芸和杨慧丽不都是这样吗?可惜的是,钱芸因为怕黑被黑吞噬了;杨慧丽也怕黑,但她找到了自己的生命之光,战胜了黑,获得了光明。这里面既有时代的因素,也有个人的因素。其实,何止是女人怕黑,男人不也一样的怕黑吗?又何止是一般的人怕黑,政治家伟人不也一样怕黑吗?赫鲁晓夫在他七十大寿时,被授予“苏联英雄”的称号。他在接受这个称号后发表了简短的演说,其中有这样一句话:“有时候,某种死亡在政治家尚未死去之前就已经降临了。”晚年的毛泽东也说过孤寂忧伤的话:我是一个拿着一把破伞云游世界的孤僧。怕黑是人类的一种普遍情结。从宏观上看,人类置身的这个世界面对的这个宇宙,实在是太大了,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宇宙中还有百分之九十多的暗物质仍然未被人类认识,也就是说,宇宙的无穷大对人类来说,就是一个大大的“黑洞”。从微观上看,人类还存在着很多由于“非存在”的威胁而造成的焦虑和恐惧的心理。从本体上看,有对命运和死亡的焦虑;从道德上看,有对罪过和谴责的焦虑;从精神上看,有对空虚和无意义的焦虑。这些焦虑都是形成“怕黑”情绪的重要原因。

“黑”是客观存在的。但不能因为“黑”,就失去了生存的勇气。面对“黑”,我们应该学会正确地对待遗憾。在人生的过程中,很多很多的感叹,都来自于遗憾。正因为遗憾的存在,人类才能不断地去探索,不断地去追求完美。正确地对待遗憾,不让其向极端方向发展,最关键的是要转换看问题的眼光。杨慧丽,一个高位截瘫的残疾人,命运对她太不公平了,给她带来的生理遗憾是不可弥补的。杨慧丽悲哀吗?肯定是悲哀的。但是,在自哀自怜的过程中,杨慧丽并没有绝望,她既接受了命运的安排,又控制了自哀自怜的情绪,不让它发展到不能承受的程度。当然,这种健康的心态和明智的处理不是一开始就形成的,而是在充分体验到这种痛苦之后的一种顿悟。杨慧丽在她的成长过程中,不是有几次都想用自杀来结束这种遗憾吗?但她终究认识到那样做是愚蠢的。一个人面对遗憾,需要退一步来思考,要学会让自己远离那些极端的不可自拔的境遇,把自己灵魂深处的焦虑驱赶出去,这样才能调整好自己与现实的关系。

站在“天一阁”前面,看着这座闻名天下的藏书楼的时候,我的心情是很复杂的。我既为范氏家族骄傲,也诅咒他们那些不近人情的护楼护书的禁令。钱芸的悲剧首先是时代的悲剧,但同时也是她不懂得人生的一些基本问题的悲剧。人生不能没有希望,所有的人都生活在希望之中。希望既需要理想去滋润,但绝不能只是一种空想。钱芸过于浪漫了,为了上天一阁看一看,便把自己的整个身心都赌了上去。钱芸的悲剧,是不是因为她没有弄清楚,什么是她最需要的?在人类的文化和教育中,常常会误导出两种极端,一种是钱芸似的浪漫空想,另一种是目光短浅的功利主义。这两种倾向都掩盖了人在生存和发展中真实的最需要的东西。空想的人在臆想中,幻想着天堂的大门是如何朝自己开放着。目光短浅的人常常因眼前利益的追逐伤筋动骨,没完没了。一个明智的人,应该清醒自己的最低需要和最高需要,而且要善于把这两种需要结合起来,这样就不会被谎言诱惑,从而丧失自己的正确选择和追求。

人心里的“黑”因素,是需要爱去驱除的。也许是人性中的自私性,造成了我们文化中的自私性,我们总是为了自己的事情,陷入永无止境的追求之中。因此,很多很多的人(包括我自己),不习惯从“他”着想,不习惯从远处看,不习惯退一步思考。杨慧丽却不这样,她的爱心是源于自己的一种生存需要,这是因为她比正常人更懂得爱更珍惜爱。人生中“黑”的滋味,杨慧丽肯定比正常人尝得多,她的伤心和痛苦肯定比正常人多,但是,她能把这些“黑”,这些伤心和痛苦,转化成一剂剂治愈创伤的良药。她在乡亲们和朋友们的帮助下,看到和理解了人与人之间互相爱护、互相帮助的关系,这种关系是战胜“黑”,排除内心焦虑的重要因素,于是,她不仅关注她置身的这个世界,更关注那些比她更为痛苦的人们。爱在她的心目中,不是一句空喊的口号,而是一件件具体的该做的事情,是一种从母性的角度着想的,无保留的爱。一个人生存的勇气和价值,不仅要建立在肯定自我的基础上,而且还要建立在个人与世界的关系之中。否则,就会导致自我消失在世界之中,世界消失在自我之中。

篇5:对“教育随想”的随想

当今社会日新月异,各种新生事物层出不穷,成为一种时尚。作为教育界也不甘寂寞,各种理念纷至沓来,尤其是伴随着全国第八次新课程改革的脚步,大有“忽如一夜春风来”之感,不少先进的理念,时尚的做法如雨后春笋一般充斥着我们的视野,响彻在我们的耳畔。因此“与新课改同行”“与学生一同成长”,“寻找师生失落的精神家园”等成为广大教师的自觉行为与不懈的追求,而这其中提倡教师写“教育随想”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

教师写“教育随想”不仅是在用笔记录平时自己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亲身经历,不同于教育专家的讲座,不是发表在正规刊物上的经验介绍,是“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而且从提高教师职业的精神生活质量层面上来说,写“教育随想”是在放松自己、检验自己、反思自己、提高自己,是属于自己精神家园的一块“绿洲”,也可以说是教师的一块“自留地”吧。更重要的是在当前课改的大背景下,教师学会反思,是在培养自己的主动探究精神,是在搞“小小科研”,用一句时髦的话来说是在“促使教师职业向专业化发展”,提升自己工作的专业化水平。

有感于此,笔者认为老师们在写“教育随想”时应树立一个“理”字,立足一个“情”字,突出一个“想”字,强调一个“勤”字,追求一个“真”字。特别要克服当前有些老师对写“教育随想”产生的两种情绪,一个是畏难情绪,另一个是反感情绪。

畏难是因为平时教师懒于读书,疏于思考,怕于动笔,感觉写教育随想不知从何下笔,头脑空空,没有什么可写,甚至对教育随想的写作格式也产生迷惑。其实,“腹有诗书气自华”,加强平时的学习与积累,做教育教学工作的有心人,何愁“巧妇”无“米”下“炊”呢。至于教育随笔的写作格式,大可不必太操心。“随想”,顾名思义“随便想想”,想到什么就写什么,提倡写“放胆文”,可以是教后感、教育日记、教学案例、心得体会等等,不一而足,但立足点应该是有自己独特的“想”的成份,表现为一种积极的反思行为,也是教师元认知水平的体现,并不是瞎想。

篇6:书法教学随想

胶州市初级实验中学美术组

网络语境下,书法学习日趋式微,国学的兴起从侧面折射出传统经典的缺失。书法进校园、中考高考加分足以看出国家的重视。这些重大的举措,给我们的课堂增添了无限活力。我校的特长走班教学具有前瞻性,立在书法教学的前沿。美术组从书法教学中不断积累经验,编写自己的校本教材,组织参加各级各类活动,教师们自己主动学习,慎独律己,在书法教学方面孜孜以求,勇猛精进。

努力学习提高自身书法水平,也在学科组中花费大量时间研究如何在学生中开展书法教学并将研究应用于实践。我们组就“核心素养”做了大量的讨论和实践。站在一个书法爱好者和研究者的角度,以“传承传统文化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挖掘书法中的教育元素,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改进课堂教学,落实《纲要》要求:

一、从传统的书法训练中传承文化基因

毋庸置疑,书法是中国的国粹,在浩于烟海的中华文化宝库中,碑帖林立,蔚为大观,名家辈出,薪火相传。这是东方文化的根,书法的学习,就是寻根之旅,就是对传统文化的膜拜和皈依。然而在大多数人的眼里,练书法就是写一手好字,书法家就是专门写字的人……这些片面的认知只关注了书法技法的外在表现,却忽略了整个书法艺术产生、发展、繁荣、传承背后的强大生命力。书法走进校园,走进课堂,应该不单单是为了提高学生的书写水平。而是在进行书法训练的同时,让学生跟随文字的演变,畅游中华文化悠悠长河,感知祖先的智慧;让学生跟随点横撇捺之间的穿插避让,领悟和谐的真谛;让学生跟随灵动飘舞的线条,体味作者的家国情怀;让学生跟随书法家的成长经历,激发生活的热情……这样,有了传统文化这样优良的“基因”,我们的书法课便鲜活而有生命了。学生和老师也不会因为书法的艰辛训练而感到枯燥无趣,强烈的文化自豪感便会激励着师生,为成为一名传统文化的追寻者和传承者而努力。

二、从独特的学习方式中培养意志情感

学习书法需要做到“四到”:眼到、手到、身到、心到;读帖、临帖、背帖、创作是书法学习者的必修课。从教学角度说,书法水平的提高离不开两点——观察和对比。观察字帖中笔画的特点,观察每个字的外形,观察老师的示范动作,观察毛笔在纸面的动态变化;将各种字帖对比,将自己的作品与字帖对比,将同学的作品与字帖对比,将自己的作品与同学的作品对比……观察与对比无不体现着学习者的内心交流和碰撞。因此这样的学习方式,对于内化学生的意志情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比如,我们在引导学生评价自己的作品时,既要清楚的分析自己写的到位的地方,又要理性的寻找存在的问题,从而更好的解决问题,这种学习方式对培养孩子冷静观察周围事物、客观分析评价问题的情感态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师生一起评价同学的作品时,既要帮助同学找到优点和缺点,又要反省自己是否存在与之相同的毛病,久而久之学生自然会养成积极合作、谦虚谨慎、宽容大气的意志品格。

三、从持久的书写练习中养成行为习惯

书法训练绝非一日之功,能够坚持的进行书法训练即便书艺没有取得大的成就,练习者的心态和习惯也必定受益匪浅。对于学生而言,在书法训练的过程中有利于养成干净利索、稳重有序、持之以恒的生活习惯。我们的就是教学程序,先让学生从练习工具的摆放和使用开始学习,和学生一起研究各种学习用具在书包中应该如何摆放,如何按顺序依次陈列在书桌上,如何正确使用各种文具……经过几个课时的训练,每到书法课学生都能有条不紊的自觉练习,下课时自觉分工排队清洗笔砚,而且在其他课堂上也都能够做到平心静气、井然有序。自古谓文人温文尔雅,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除了内心精神世界的纯洁与丰盈外,外在的生活习惯,举手投足之间更能折射出文人的气息,因此书法训练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从蓬勃的兴趣爱好中加强人文交流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随想范文】相关文章:

随想录之随想范文06-01

秋随想范文05-15

冬天随想范文05-16

雨夜随想范文05-18

冬的随想范文05-16

秋的随想范文05-17

随念随想范文05-17

随梦随想范文05-17

论读书随想范文05-20

青春随想作文范文05-30

上一篇:关于食堂火灾事故报告下一篇:高中学生成绩下降的原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