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行随想的经典散文

2024-04-27

西行随想的经典散文(共11篇)

篇1:西行随想的经典散文

我终于知道,原来一个人的生日仿佛整个世界都把你抛弃了一样,一直以为自己很坚强,一直以为自己有勇气,沏一壶凉茶,倒一杯热酒,点上一根烟,然后若无其事的过自己一个人不惑的生日!

心酸溜溜的,我也不知道是酒喝多了,还是茶醉了,亦或是烟抽多了,嘴里苦苦的,心里酸酸的,一种挥之不去的孤独爬满了全身!

有人说,生日只是一种心境!过与不过一个样!我很赞同,但今夜怎么会这么感伤?也许是一个人久了,也许是我某些历程缺少了什么?些许的遗憾,在生日这天,突然倾盆直下。我努力克制住自己不断嚣泄的情绪,因为我马上就又老了一岁了,还能不够成熟吗?还能将喜怒哀乐挂于脸上吗?还能因为一点伤感就落泪吗?

我曾想:

生日,即使没有人知道,不代表没有人牵挂!

生日,即使没有了祝福,不代表没有人念牵!

一个人的生日,可以心静如水!

一个人的生日,可以没有酒宴!

一个人的生日,可以没有陪伴!

太过在乎,于是伤感就像幽魂一样爬上了笑脸!我仅仅需要的可能只是某个人,某句话,某个不经意的点点滴滴的温暖!可我自己都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好像这些东西已经渐行渐远,我依然还在原地,坚守自己永远的初衷与承诺!

别人说我太迂腐,太过于看重,也有人说过:你过于看重某个人或者某件事,他们往往就不会看重你!貌似很有道理,因为这个世界很公平,就像我自己说的:每个女汉子背后一定有个懒汉一样!

心还是疼了,这个夜满是烟味和酒味,其中还掺杂着不为人知的酸楚!

那些曾经痛苦的过往,只是一种经历而已,可是那些触动内心深处的感动,却不经意湿润了视线。

好久没有如此沉浸在文字里了!那些无知的诋毁与谣言早已经不会再让自己纠结与计较了!活着,一件多么负责任与宽容的心态!初衷,只能是自己对自己的承诺,你兑现与否,除了时间证明,只有你自己才懂!

有人说:真爱总是藏在心里,别人偷不走,摸不着!我想也就是这个道理!

这个世界真TM牛!你要的给不起,给的不是你要的。习惯了坚守、习惯了以自己的初衷去爱着一个人……于是我发现,这个美好的世界里全是你的影子,空气里都有你的气息,习惯了想你的时候折朵玫瑰,习惯了想你的时候去看看我们曾经走过、路过的每一个地方,习惯了一个人坐在那个转角,攥着手机,期盼那个未读信息会是你!很久很久…渐渐的就习惯了,心也就不那么疼了!

篇2:西行随想的经典散文

回外公家里举行了盛大的拜寿仪式,家族最又出息的舅舅致开幕词,然后出口成章的说出一副整齐的对联,我心下不由暗暗佩服,抬头一看,原来就是念了墙上的对联,我很贱的在下面笑了下,然后五十多个大大小小一起祝外公生日快乐,声势浩大,而后开始放烟花,烟花很美,很壮观,乐安是买不到这么帅气的烟花的,看的一家人哇声连连,小侄女在那助兴跳舞很傻很天真很可爱,蛮开心一起,晚上跟扬西在外面鬼混,碰到林妹妹了,蛤,变漂亮啦。

被分配任务6点就起床做事,贴对联,搞的一头的蜘蛛网,然后吃了久违的乐安粉,才吃三碗就饱了,然后合影,还是因为人多原因粉两批照,个头较搞老是被排斥,人人都怕我档镜头,异口同声的叫了口型不一的茄子以后高潮到此结束,又是吃饭,散的烟全是中华,可望而不可即,一点想得到它的神态都不敢表露出来,没办法,诶,依旧是敬酒,依旧还是买票似的盛况,还好我聪明等到吃玩饭去敬,舅舅在酒桌上教育我好好读书,要顺利毕业,舅母马上就说酒桌上不要说学习上的事,马上一大帮人开始帮舅舅说话:这是金玉良言,这种话一句顶人家十句,听你舅舅的总不会错什么什么的一大堆,怀着感激听着马屁我喝下那杯酒,舅已经原谅我的(骂县长事件),我很感激舅的宽宏,那件事情做的蠢做的遭人鄙视,我还没释怀,舅帮我打开心结,我谢谢他,亲人之间没有什么不可原谅的。

篇3:西行随想的经典散文

关键词:散文创作,艺术特色,反思文学

“文革”之后, 文学创作领域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一批进步作家自觉意识进一步增强, 在对“文革”进行回顾总结的同时, 正视现实, 重新探究历史是非, 也开始了对包括“文革”在内的当代中国历史进行理性的审视和追根究源的反思, 对文学创作领域伪浪漫主义虚情假意、粉饰美化的弊病进行剖析, 积极倡导“五四”文学讲真话、抒真情的传统。在散文领域出现的一些以理性反思为主要内容的文章, 对历史的理性思索和悲剧进行了深刻的探寻追究。巴金的《随想录》正是这种反思历史、正视现实的散文佳作。

巴金 (1904-2005) 原名李尧棠, 字芾甘, 四川成都人。他的散文包括随笔、游记、杂文、小品、回忆录、书信等多种文体。在新时期他的散文代表作是五卷本的《随想录》, 编集了包括1978年12月1日发表的第一篇《谈<望乡>》到1986年8月20日写完的最后一篇《怀念胡风》在内的150篇文章, 共42万字, 分别收录在《随想录》《探索集》《真话录》《病中集》和《无题集》等五个子集中, 1989年获全国优秀散文 (集) 荣誉奖。

一、讲述自己心里的话语

《随想录》最突出的特色是“讲真话”, 讲出作者自己心里的话。巴金曾经说“我必须用最后的言行证明我不是一个盗世欺名的骗子。”真诚的人格、严厉的自审意识和具有独立的理性批判精神是巴金“文革”后最为尊崇的创作宗旨。《随想录》充满了巴金对生活的真诚体验和赤诚态度, 真情实意始终流溢在字里行间,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巴金这位被誉为“世纪良心”的老人的伟大人格。在《随想录》中, 巴金的自审意识特别强烈, 他“受害者”狭隘意识, 以中国文坛上少有的“忏悔者”形象, 严峻而真诚地解剖自己的思想和心灵, 对个人和历史进行系统反省和深刻批判。在《十年一梦》中他痛苦地喊出, “我就是奴在心者, 而且是死心塌地的精神奴隶”。他把自己在“文革”中的心路历程艺术地概括为“奴在心者——奴在身者——我回到我自己”, 这三层精神变化特征也正代表着当代知识分子在“文革”前后精神由放逐到回归的典型心态。

二、反思自身人格的价值

巴金对自己心灵的无情拷问有着深刻的时代性和社会意义。他从自我解剖入手而解剖社会, 把自审性反思、政治性反思和文化性反思结合起来, 以这种形式启发更多的人反躬自问, 引以为鉴, 以修正民族文化人格, 防止历史悲剧的重演。在《怀念胡风》中他详细剖析了自己在反胡风运动中为了明哲保身而不惜任意上纲上线写表态文章时的痛苦心情, “我对我自己的表演 (即使是不得已而为之吧) 也感到恶心, 感到羞耻。今天翻看三十年前写的那些话, 我还是不能原谅自己。也不想要求后人原谅我”。巴金在《随想录》中解剖概括了一代知识分子与一个民族被扭曲的心态和残缺的文化心理结构, 使自己的反思结果与人民的根本利益相辅相成, 使一己的真话成为人民心中的真话, 使反思与忏悔具有了人民性的价值。

三、呼唤自我意识的觉醒

《随想录》更加给人以力量和鼓舞的所在, 是它由自审与忏悔出发, 重新提出了知识分子应该坚守良知和责任, 体现出独立的理性批判精神和不断追求真理的探索精神。作为“五四”运动影响的知识分子代表之一, 巴金始终是一位站在时代前列的反封建斗士。他一生的创作紧紧维系着二十世纪中国和世界的种种风云变幻。在那个是非不分、人鬼不辨、血腥浩劫的十年中巴金并没有倒下, 也不会倒下, 他始终为了追求真理和一切的传统观念, 一切阻止社会进步和人性发展的不合理制度做着坚决的斗争。在《小人·大人长官》一文中, 巴金由简单的生活现象入手, 深刻地批驳了“长官信仰”。他指出人们实际上长期以来遵循着这么一个简单的逻辑, 即“小孩相信大人, 大人相信长官。长官当然正确。”正因为如此, “多少人把希望寄托在包青天的身上创造出种种离奇的传说。”在巴金的几篇以“探索”为题的随想中, 则明确地提出只有坚持“独立思考”的人才有资格享受自己的人生。在最后的《官气》、《“文革”博物馆》、《二十年前》、《老化》几篇随想中, 他则更加激情疾呼, 以尖锐的社会性抨击完成了“五四”人格的再塑造, 也使他的反思具有了真理性和可实践性。

除了反思历史、抨击时弊的作品外, 巴金另一类情真意切、感人肺腑的追悼文章, 如《怀念萧珊》《怀念老舍》等, 也是《随想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怀念萧珊》是作者为追忆亡妻而作, 是一篇用爱和恨、血和泪交织扭结成的至情至性的悼文, 我们从中既可感受到作者亡妻的善良高尚, 又可体味到作者对妻子深深的爱怜和思念, 更可以体悟到作者对吞噬了美好生命的黑暗时代的强烈抨击。

从艺术特色看, 《随想录》文风自然朴素、不事雕琢, 是巴金散文最突出的艺术特色, 巴金在写作中追求的只是“更明白地、更朴实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从表现手法看, 巴金散文的语言平易亲切、舒展流畅, 立意结构行云流水、挥洒自如, 题材内涵神聚形散、托物言志, 真正体现了巴金散文创作对淡雅质朴之美的执著追求, 也真正实现了文体的自觉。

总之, 《随想录》厚重深刻, 充分体现了巴金强烈的自审意识和鲜明的社会责任感, 体现了巴金尚法自然、纯朴天成的美学风格, 可以说是巴金对中国当代文学散文文学的最可贵贡献。

参考文献

[1]译兴国, 《走进巴金的世界》, 四川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篇4:生日随想的经典散文

耳机里飘送着张爱玲《迟暮》一文的朗诵,为那如流水般自然又美艳的文字,我不禁停住了脚步。细细品味着那一句属于全人类的无解之谜题:青春如流水一般的流逝之后,数十载风雨绵绵的灰色生活又将怎样度过?我虽离暮年尚远,却开始在目睹青春离去的背影里记住了一份焦虑与不安。如此多才的张爱玲也没能给出一个答案,只道:一滴冷的泪珠流到嘴唇上,封住了想说话又说不出的颤动着的口。这是一种无奈,还是一种境界?也许无从知晓,只是我的心中确实有些无法透过文字来传达和表现的情感在蠢蠢欲动。

回家后,我收到了挚友的祝福,才记起明天是自己的生日。从前是我数着日子翘首期盼的生日,从什么时候开始却我感觉不安,进而刻意地逃避?

为了麻醉这样多愁的自己,我企图躲了书的世界。却在随手翻开的普希金的诗选里,听见了那位举世闻名的俄国诗人对青春的呐喊。

我的朋友,我已经忘记了昔日年华的足迹,已忘记青春是焦躁不安的蛊惑,请不要问我那些已经消失了的东西,

不要问我什么东西曾使我忧伤与快乐,不要问我爱过谁,谁又背叛了我。

(引《我的朋友,我已经忘记了》普希金)

普希金为何不愿与人分享他的青春往事?为何选择拒发问者于门外。拥有最深情怀的诗人选择沉默,心存最大悲悯的作家也选择止笔。难道只有宗教和信仰,才是人的最终归属?可惜我不是虔诚的信徒,也还没有一个神或仙能带来一个有关死亡和青春流逝的完美诠释,使我折服。

我想起了《少年Pi的奇幻漂流》的故事。生活中一切的美好与丑陋,都全决定于你我的精神塑造。恶人可以是老虎,母亲也可变作猩猩。少年最终并没有遵守宗教的戒条,却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给自己缔造了一个理想的解答。影片末尾,又是一个谜题:你相信哪个故事?

佛教曰四苦八苦,在生活中要想给自己加上那么一点儿甜,并非易事。有一个信仰或许是好事,或许能活得轻松一些。但多少文人伟人,不就是在信仰的破碎与重塑之间;写下那些永世流传的 篇章,建下那些名留史册的丰功与伟绩?

跑题了,文也散了。救不回去,只得仓促结尾。生老病死,是人类永恒的命题。要用何种形式去证明其价值,我仍在思索当中。

篇5:春雨随想经典散文

淅淅沥沥工作累了,倚在天边小憩,让位春风和阳光上任。于是春风趁机煽情阳光噜着性感十足的嘴唇,亲吻苍茫大地上的每寸丰腴的肌肤,以绿色的意蕴丰盈枝头的梦,了却春雨最大的心愿。

你深深懂春天的情绪,摸透了春季的心思。春天刚走完二分之一,你就有些急不可耐了,连续倾情两个通宵,以显摆你在春天的地位,及在春天的及时意义。因此大地更加苍翠欲滴,而桃花更加明朗妖艳勺勺,以展示她代表春天的诗意,并煽动百花苦苦争春夺艳,示意谁也不放弃在春天风流一把。

你闲时也喜欢听人们对你赞诵“春雨贵如油,润物细无声”,其实你岂只贵如油!你比油贵千万倍!试想没有你种籽的后果?将会剥夺大地母亲的发言权,让种籽溃败在对你的渴求。而你听完诵歌竟缱绻在云里雾里善意地微笑着看天下苍生。其实你是众生的.希望,小农的命脉。何况你是春天的及时雨?没有你的无私奉献,大地万物苍生将纷纷面临绝望。春雨你是生命之源,万物生长的催情剂;你是四季雨的大姐,你温柔多情,仁厚善良,在人世间你在四姐妹中具有最高的威信。

有时你也莫名其妙地发脾气,像个骄傲的公主,躲在云深不知处的深宫里,千呼万呼始不出。大地数日得不到你的亲睐恩施,急得春雷大发脾气,咆哮怒吼催促你。有时你也乖顺地工作,而且情抒到恰然妙处。事后还请来阳光暖风,绣一片雨后晴空万里,温馨地安抚大地。

有时也不知是谁,让你伤心委曲,哭眼泪流得无边无际。不听任何人哄劝,哭闹十天半月不愿停息,把一腔情绪驰骋千万里。风儿在雨中痛苦惊叫干着急;太阳藏在乌山背后沉默无语;只有那多情善感的月亮,带着群星在云里雾里奔东走西,于四方求人评理。弄得宇宙乌天黑地,大地已气鼓饱胀,泡烂了地里的种籽,也毁灭了小农们的梦,让小农们痛心疾首,哭天叫地。你却还在伤心掉泪在檐边,枝头上轻泣。

篇6:落叶随想经典散文

又一场淅淅沥沥的小雨,懒洋洋的下了好几天,天气陡然间冷了许多,我的身、我的心也觉有了一些凉意。

我坐在电脑前,又不自觉的去看你的空间,去琢磨、去留恋.....然后又伸手去敲打键盘,去述说心中的愁肠。

本该我不想再去刻意的追忆网上匆匆走过的你,但一旦打开电脑,你模糊的身影和那熟悉而又甜甜的名字会一下子跃入眼帘,使我不能自己.......

我望着窗外,那夕阳已渐老去,那西风已渐紧,那绿叶已渐黄。那渐黄的叶随着那西风和那渐已老去的夕阳在纷纷的飘落,飘落。

秋天是真的来了,我随着秋天的到来也瘦了许多,愁了许多 。我知道那落叶是没有哀愁的,它知道在瞬间落地的时候怎么去安慰自己,它知道它的沉睡是为了更好的新生;我知道落叶的好处,在于不再陷入爱情的纠葛;落叶的美,在于它是一只只疲倦的蝴蝶,是一抹牵心的丝线。有的时候,你仔细的用心去听,仿佛会听见落叶时那无奈的`呻吟声,那一刻,我的心也在微微的颤抖,仿佛我就是那落叶。我的泪已在悄悄的滑落,滑落,此刻我更加深知黛玉在葬花时的心情是多么的凄凉,多么的落寞,远方的你能感觉的到吗?

篇7:我的西行漫记(之四)

下一个景点是丘吉尔庄园, 又是一个名人的故居。

说到丘吉尔, 大家并不陌生, 他是著名的英国首相, 是马尔堡公爵家族最荣耀的后代。虽然他的家族有着显赫的名声与无数的财产, 但他从未以此为傲。我们现在得知丘吉尔, 并不是因为他那马尔堡公爵的身份, 而是他在两次世界大战中为人类做出的杰出贡献。

虽然丘吉尔功成名就, 但他仍然一心为国, 从未想过自己享乐。据说, 在丘吉尔家族的鼎盛时期, 凡是能看到庄园中心雕塑的地方, 都是丘吉尔家族的土地。但温斯顿·丘吉尔却把大部分的土地捐赠给国家, 助其渡过难关。单是这样的贡献, 就足以令世人膜拜。

虽说庄园的规模已经缩水了很多, 如今的丘吉尔庄园仍然十分广阔, 其旧日规模可见一斑。如果说莎翁故居是一座豪华的小别墅, 那么丘吉尔庄园就是一个超大规模的别墅群。走进庄园, 四处都是画作, 每一幅画都很有背景和渊源, 如今可谓是天价画作。导游特意为我们请来了庄园的老管家。他虽然年迈, 却有一口标准的牛津口音, 语速很慢, 但字字清晰, 我们这群中国学生第一次完整地听懂了所有的讲述。跟着老管家, 我们慢慢走过一个个房间, 领略丘吉尔庄园曾经的辉煌。这里的装饰十分华丽, 天花板上全都是巨幅绘画, 让我想起了中国的莫高窟。每一件作品背后都有着生动的故事, 像是一个个宝藏, 等着人们去探寻。

不知不觉, 我们就逛完了室内, 于是便走到室外。这里不像莎翁花园那样种满了花草树木, 倒像是一个精心规划的公园, 有草坪, 有喷泉, 精巧的布局令这里充满了秩序美, 充分体现出一个古老家族的气势。数百年岁月沉浮, 丘吉尔家族却没有被历史淹没, 希望这个家族能一直繁荣昌盛下去, 传承一个个古老的传说。

温莎古堡

时光如流水, 似乎我们昨天才刚刚坐上前往英国的飞机, 今天已是在英国的最后一天了。我有些感伤, 也有些期待。

上午, 我们前往温莎古堡。或许是运气好吧, 一进古堡, 我们就看到一队士兵正在表演。大红的服装, 统一的步伐, 一模一样的严肃面孔, 莫名地为这一庄严的场面增添了几分喜感。无论旁边的观众如何鼓掌欢呼, 他们仍旧保持着那一个姿势, 似乎永远都不会改变。也许这是英国人的一个特点吧, 工作时总是无比地专注和认真, 虽说稍嫌严肃, 但值得尊敬。

温莎古堡是为战争建造的, 所以古堡的一切设施都是为了服务战事。比如, 城堡修建得格外高耸, 站在温莎古堡上向下俯瞰, 能清晰地看到城镇的一草一木。又比如, 古堡里有狭小的缝隙, 专为弓箭手打造, 越往里越窄, 方便弓箭手隐藏;其内部有一个十字符号, 既是宗教象征, 又方便弓箭手变化角度。

再往前走, 离开了户外区域, 古堡给每名游客配备了一个讲解器。由于在古堡内部不能大声说话或打电话, 导游也不能讲解, 一切全靠这个仪器讲解。

虽说规矩严, 古堡内的东西确实很有价值。我印象最深的是天花板上的十字骑士团纹章。一旦成为骑士, 便有资格在自己的盾牌上使用专属于自己的纹章, 这是骑士一生荣耀与光辉的象征。在著名的“十字骑士团”里, 每个人都在这里留下了自己的纹章图案, 密密麻麻地刻在天花板上。看着天花板上宏伟的图案, 我不禁想到了曼联球场上那条刻满名字的小道, 二者可谓殊途同归, 都是用符号纪念曾经的英雄们。古堡里的每一个符号, 记录的都是一条鲜活的生命, 都是一个曾经在战场上英勇搏杀的英雄。也许他们的名字不为后人所熟知, 但他们的精神却永远为世人所敬仰。

英国圆梦

接下来, 我们要去的是我最期待的景点———哈利·波特影城!

从小学开始, 我就疯狂地迷恋上了《哈利·波特》丛书, 书的内容早已烂熟于心, 一条条咒语都被我深深地牢记。有一段时间, 我还疯狂地学习英语, 可以说, 我有一半的英语基础是在追《哈利·波特》时打下的。

说到哈利·波特, 不能不说魔杖!来到影城纪念品商店, 我第一个要寻找的就是魔杖。以前, 我只能靠电影里的场面来想象魔杖的样子, 如今居然可以亲手摸到, 我心中的兴奋与激动溢于言表。这里的魔杖都是用长长的盒子装好的, 形状特色各不相同:有的是直的, 有的是弯曲的, 有的刻着花草鱼兽, 有的刻着咒语符文———这给它们罩上了一层神秘的气息。转来转去, 我突然看见了Sirius Black的字样, 小天狼星!我一直很喜欢这个人物, 在原著中, 就是这根魔杖陪伴着小天狼星度过了快乐的时光。现在, 它正躺在我的桌子旁, 静静地看着我在电脑上写故事呢。

走进哈利·波特影城, 果然, 这里充满了浓厚的哈利·波特元素。第一个房间是展览, 第二个房间是影院。我们刚在座位上坐定, 哈利、赫敏、罗恩的身影突然出现在荧幕上, 三位演员讲述了自己在剧组的生活, 随后, 他们推开了荧幕中的大门。令人惊讶的是, 此时, 荧幕缓缓升起, 与片中一模一样的大门就在荧幕背后出现了!一个小男孩有幸被选中, 为我们推开了大门。

走进大门, 我不由得吃了一惊, 几乎所有与哈利·波特有关的场景都在这里呢!我兴奋极了, 四处拍照, 古灵阁、魔法部、对角巷……我们在魔法世界中游历, 不知不觉来到了户外拍摄场地。我们迅速明确了这些房子的名称, 看到了哈利姨父、姨妈的家, 又见到旁边有人在吃东西, 我走过去一看, 竟然是比比多味豆 (也就是小说中那种每一颗都有着不同口味的小零食) !我迟疑了一下, 慢慢地吃下了一颗, 真好吃啊!

一路欢笑着, 我们来到了最后一个场地。这里有一个巨大的霍格沃茨模型, 感觉十分梦幻, 但其中的一草一木又是那么真实。站在模型旁边, 我不禁流下了眼泪, 多年的童话梦想, 今天终于圆梦了……

后记

一路走来, 15 天匆匆过去, 光阴荏苒, 留下的是美丽的回忆与珍贵的友谊。伦敦的生活, 剑桥的美丽, 苏格兰的风情, 湖区的静谧, 曼城的传奇, 它们都留存在我的记忆里, 成为一笔珍贵的财富。

再见, 英国。

【相关链接】

丘吉尔庄园·布伦海姆宫

Gary

温斯顿·丘吉尔曾不无幽默地说过:“我一生做了两件非常正确的事情, 在‘丘吉尔庄园’出生, 在‘丘吉尔庄园’结婚。”

“丘吉尔庄园”名为“布伦海姆宫” (Blenheim Palace) , 位于牛津郡伍德斯托克镇。因英国二战时期著名的铁腕首相温斯顿·丘吉尔出生在这里, 它被人们习惯性地称为“丘吉尔庄园”, 也被誉为英格兰最精美优雅的巴洛克式宫殿之一。它是第十一世马尔伯勒 (Marlborough) 公爵的住所, 这个创建布伦海姆宫的家族现在仍居住于此, 无微不至地看管维护着这座历史悠久的宫殿。

布伦海姆宫内部装饰富丽堂皇, 进入高达20 米的宏伟大厅, 仰头是由英国著名画家詹姆斯·桑希尔在1716 年绘制的天花板油画, 画面生动地再现了整个布伦海姆战役的过程, 展示了马尔伯勒公爵一世的胜利。

离开大厅, 人们可依次参观“瓷器走廊”“红色起居室”及“长廊图书馆”等。每间居室的墙壁上都挂满了肖像、风景油画及珍贵壁毯。古旧的家具桌子上, 摆着王室赏赐的大量的奢侈银质及瓷器餐具, 默默昭示着往日的辉煌。

长达55 米的图书馆最初被设计为画廊, 这里有着宫殿内最好的装饰和最珍贵的藏品, “女王安妮”和“马尔伯勒公爵一世”的雕像、上万册的珍贵古旧藏书等, 堪称独一无二的历史影像, 价值连城。

布伦海姆宫北面庄严的拱门外面, 是辽阔柔软的青草绿地和一望无际的湛蓝天空。中间是一条宽阔整洁的甬道, 通向尽头高耸的“胜利之柱”。宫殿的西面是一座精美的意大利式花园。宫殿的南面是平坦的草地, 坐在草地的长椅上, 可以遥望远处位于布雷顿教堂的丘吉尔家族墓地。温斯顿·丘吉尔死后就葬在那里, 与先祖相伴。

其实, 温斯顿·丘吉尔生在丘吉尔庄园完全事出偶然。因为按照英国的贵族爵位“有长不传次、有子不传女”的世袭制度, 身为马尔伯勒公爵七世的第三子, 温斯顿·丘吉尔的父亲伦道夫·丘吉尔是没有资格继承“公爵”头衔的。成年后, 伦道夫便搬出庄园, 和夫人珍妮住在伦敦海德公园北侧的一幢公寓里。

1874 年11 月底, 身怀六甲的珍妮随丈夫来到丘吉尔庄园参加聚会。据说, 当时珍妮情绪亢奋, 连舞三天三夜, 终至腹痛难忍, 30 日晚, 她在布伦海姆宫里早产生下了温斯顿·丘吉尔。这位伟大的母亲在去世前欣慰而自豪地说:“我这一生没什么遗憾, 我为英国生下了温斯顿·丘吉尔!”

温斯顿·丘吉尔智慧过人, 多才多艺, 不仅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还是浪漫的诗人, 更是颇有造诣的画家。一行行浸透浪漫的诗句, 一幅幅描绘风景的图画, 还有在千军万马面前指挥若定的必胜神态, 都令人对这位伟人肃然起敬。丘吉尔庄园现由马尔伯勒公爵十一世约翰·乔治·冯德比特·亨利·斯宾赛·丘吉尔继承。

篇8:西行记游记的散文

又是一年鱼跃龙门的季节,又是一场选择的盛会。夏日的热烈加上学子的热情使得这个季节特别“火。”每个人都在忙,带着希望,带着力量,带着爱,奔向梦的远方,这使我想起了去年和女儿的一路奔波。各种纷繁的考试落下帷幕,走出高考考场的女儿稍事休整便又踏上了“自招”的闯关之旅。

没有出过远门的我陪着初次远行的女儿踏上西行的列车去往兰州。女儿有一点小小的激动,我看见她随手在本子上写下了“兰州之行”四个字并标上了时刻。我却是满满的担心,因为前方是未知的一切。虽然我时常把“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这句话挂在嘴边,但当“远方”就在路的尽头时,我的担心却把“诗”厚厚的掩盖住了……我貌似平静的关照者正在看书的女儿,尽显一个母亲在陌生环境中应有的本能。女儿却非常淡定,表示她会照顾好自己,让我休息一会儿。

贯穿东西的陇海线上有着太多的景色和故事,随着站点的停靠,上下车的人们忙碌着自己的生活。列车员甜美的声音给人一种温馨的感觉。渐渐地我把自己融入到这个流动的世界里,开始观察车厢内的旅客。

一对年轻夫妇带着可爱的儿子到西安看望家人;一群打工的中年男人占了几排的座位,其中一个戴着眼镜文质彬彬的样子,他们聊着各自的经历。没多长时间“眼镜”的目光就被一个打扮新潮的姑娘给转移走了。他不再侃侃而谈,而是有一句没一句的回应着同伴的话。我们的对面来了一位上年纪的男人,黑红的脸膛,结实的身体,花方格的短袖衫,一双夸张的圆眼睛透露着质朴,大嘴岔,嘴角流露着善良。人还没落座,话就来了:“又坐上这趟车了,又是十几个钟头。”声音中带着豪爽和无奈。听口气是个熟客,话语中得知是德州平原的,要去兰州的儿子家。我于是暗自庆幸有了同路的。

一直坐在过道对面的女孩很安静,她正低头摆弄手机。扎个短短的羊角,衣着朴素。一个精致的粉色小行李箱放在她脚下。看模样像个学生。

女儿还在看她的书,时不时用笔做着记号。我有点累了。列车不间断地在站点停靠,有人上有人下,然后一路前行。

忽然,风风火火到来的两个人引起了大家短时间的关注------原来是看错了座号,一路顺车厢找过来的。一对年龄相差不少的父子。年轻人一身崭新的衣装:纯白的T恤,元白的长裤,脚上是一双雪白的运动鞋。瘦削修长的身材,戴一副近视镜,头发是刚理的,很精神。略显稚嫩的脸上有几颗明显的“青春痘”。长者则是一件肥大而略旧的浅色长条衬衫,一条宽松的深色旧长裤,一双半旧的黑皮鞋擦得很干净。一阵忙乱,有两个人起身离开座位和“眼镜”他们站到了一起。父子俩各自坐了下来。年轻人坐在了女大学生的里面,靠近车窗。我看见他使劲儿往窗户靠了靠,尽量离女孩儿远一点,而后便一直盯着窗外;年长者则坐在女学生的对面,和一个商人模样的时髦男子同座。

车上开始供应晚餐了。女儿和我都不饿。我坚持让她喝了一点酸奶。很明显女儿累了。

我对面的“平原君”和同座吃起了碗面,吃得开心聊得尽兴,有一种说不出的豪爽,让人不禁联想到刘欢的《好汉歌》。“眼镜”一族们在分享着自带的一大包美食,每个人都嚼得津津有味,他们是出行还是回归我不得而知,但我能感觉到他们的希望正在内心随着路的延伸而升腾……对过的女学生没有吃饭,大概是给家里报了个平安。后来从她与朋友的通话中得知她是在山东学医的,要回家办事情。

“哎,姑娘,咱俩换一下座位行吗?”那位坐在女孩对面的长者说。女孩先是一怔,继而用询问的目光看着长者。

“我是说,咱俩换一下座位,换一下。”长者一种不容置疑的口吻“你坐在我这里,换一下。”

“我的.座号就是这个。”女学生轻声但很坚决地说。我看到她白皙的面孔微微泛红。

“换一下,换一下……”长者说着站起身离开自己的座位,手里提着一个大大的黑色双肩包。

出于礼貌,女学生把自己粉色的旅行箱换了地方,起身和老伯交换了位子。女孩脸上的微笑消失了好大一会儿。我善意的微笑着冲她点了点头表示赞赏,她客气的笑了笑。女孩戴上耳机听起了自己的东西,脸上又渐渐浮起了自信的笑容。

直到长者坐好,一直望着窗外的小伙子才回过脸来,清澈的目光中有一丝的忧郁。他喝了几口水,水壶很好看。长者的心终于放下了似的将头靠在椅背上眯起了眼睛。短而稀疏的一头白发,深深的皱纹镶嵌在宽宽的前额,黑黑的面庞有着太阳的印记。魁梧略胖的身躯显示出他的健壮。不一会儿,长者重新坐好,用极快的方言和年轻人交流了几句,年轻人开始在手机上写东西,放下手机他笑了,给长者轻声说了几句话。他把眼镜摘下来趴在桌子上,脸冲窗外不再说话。

长者喝了几口水,开始在包里掏东西,好大一会儿,他拿出一个红色的布包,里面用塑料袋裹着什么。他一样样都拿出来,原来是一摞煎饼。他拿出一张煎饼又拿出一小袋孩子们爱吃的辣条,撕开,均匀地铺在煎饼上,然后仔细的卷好,便大口大口地嚼起来。

列车继续行驶,沿途经过的城市已经华灯闪烁。车厢里开始安静下来。“平原君”打起了盹;“眼镜”和伙伴们小声地聊着养生话题,小男孩一家人相互依偎着休息。女儿靠在我的肩上小憩。这时我看见长者拿出一碗上好的面,一根火腿肠。两个熟鸡蛋。他把面用开水泡上,鸡蛋剥好,静静地看着东西出神……

“请问,你们这是去哪儿啊?看这孩子像个学生。”我好奇的问道。

“要去兰州考试。”

“大学面试吗?”

“啊,对”

“我们也是去考试的,真巧。我们是聊城的,你们是哪儿的?”我有点小兴奋。

“沂蒙的。”长者的回答很简短。一向健谈的我想把谈话继续下去。

“您的孩子报考的是什么专业?”

“物理吧?我不太清楚。”

“看来学习肯定很棒。他是老几呀?您的孩子都学的这么好吗?”我觉得这几个问题有点唐突。

长者轻声笑了一下:“还行吧,拿了物理和数学的什么一等奖。这不是我的小孩,是我闺女的孩子。他妈身体不好,爸爸不在家,我就来陪他考试了。这也离家太远了……不过,这个大学挺好的。”

“是啊,孩子们的理想都远大着呢。”我笑着点了点头。

长者轻轻拍了拍外孙的肩膀,示意他饭一定要吃一点。我不便再打扰。女大学生向长者投去尊敬的目光,她大概想到了自己的父亲吧?长者看着外孙开始吃饭,自己拿出一本厚厚的有些磨损的书,戴上眼镜认真地看了起来。

篇9:西行散文

西去的列车奔驰在青山绿水间。握一把山风的清凉,它从指间流走在阳光里滴落。眼前急驰而过的风景只划过一幅绿色的帷幕,别的一带而过。家乡的春天刚刚苏醒,这儿已是鲜花开的正艳。满腔热情向往着半坡遗址,向往着杨玉环的华清池。没经过多的思虑,就直奔这个六朝故都,没想过摆在眼前的是不是一个最大的失落。

一、半坡

抓住一根棘手的藤,在树影的斑驳中,凝望半坡。一切都显示着历史的尘埃。走进遗址,仿佛看见几千年前的半坡人在门道里穿行,在灶台前忙碌,在田地里穿梭。仿佛看见他们在陶碗陶罐中繁衍生息。母亲是他们的领袖。高度的宠爱使半坡母亲很飘逸。她站在几千年尘埃之上,站在彩虹之上。百年来许多人仰望。她不可能落下来,因为尘世间没有能承接她的雾。

太阳在中午时分泼洒在半坡上空。影子变得越来越不确定。

陶罐里装着一个小孩的骨骸。未成年孩子的骨骸就被塞在这样一个小瓮中。一个瓮成长了少年几辈几代的心事啊。两具保护完整但尸骨歪斜的尸体诉说着几千年前发生的怎样的故事。一个很小的墓棺里放着的是一个小姑娘的骨骸。一般来说,未成年的孩子死后装在陶瓮里。而这个小姑娘却被很好地保留在墓棺中,随葬品是价值连城的玉器。而她的尸骨完好就与这些玉器有关。足见小姑娘身份的高贵。足见贵贱的根深蒂固,足见贫富悬殊自古已有。

没有人处处是天涯。这一具木乃伊停放在石棺中。悬在空中的不是面若生时,是记忆,是讲解员嘴里吐出的记忆。那掉转过来的记忆,挂在永生的.石棺里,因为缺水而显得苍白龟裂。

看着那些陶罐,看着那门道灶台。那落满尘土并用尘土再现的历史。心中有股往事不再的怅然。走出现实中的大门。那遒劲的“半坡遗址”几个大字,闪现在灰色的石壁上,却没有了震撼。走在石阶上,太阳炙烤着大地。我的心迅速达到理想的疲惫。

眼睛遮住了脚印的意志。历史留给人类的是沉思,历史更是创造,是发展。是后人想方设法在前人的墓坑上垒起的一摞摞人民币。

我走出去了。我几乎不敢回去把所有的路再走一遍。

二、骊山

你在上面,回头微笑。那栽满石榴树的回形甬道,一转一转地闪现你的笑容。我在下面。人流车流,水泄不通。你的笑容那么迷人。为了你的微笑,追你。顶着烈日,随着人流。日子的光芒先照到你,后照到我。

你的身上散发着润泽,我的身上散发着虚汗。走在你润泽的躯体上,我两腿绵绵无力。随山道而上的人流,留恋于你的鸟语林,留恋于你的烽火台,留恋于你的女娲庙。80元钱一柱香,买来虔诚的点燃,虔诚的叩头,虔诚地祁愿着女娲娘娘把所有的美丽,青春,财富,智慧降于自己。这个时候,只想到女娲是神,没想到女娲还是泥塑的身子。人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泥塑的女娲却能左右人的思想。

走着,看着,说着,笑着。欢乐的人群,陌生的人群,天南地北汇集在一起的人群。来到这儿,为的就是骊山那浩瀚的绿,为的就是骊山袅袅升起的香烟。眼前是浩瀚的绿,是开阔的天是满山的石榴树。缆车下滑让我的心缩成一团。我不敢想象,这个缆车如果脱离了索道,将会是怎样一种情景。望下看,没见过这么深不见底的绿,没见过这么惊心动魄的绿。

微风拂过绿是海洋,所有的绿张开了叶子。我们显得那么渺小。微闭眼睛。深陷在绿的海洋,绿中装满了神秘的细节。很难找准一条走出的路。

三、兵马俑

行走在旷野里。行走在站满兵马俑的旷野里。世界是那样的广阔,又是那样的拥挤。广阔是人行走在几千年的历史上。拥挤是那一个个神色各异的勇士陪伴在左右。在这里,你可以听到金戈铁马的撕杀声,也可以听到歌舞升平的音乐声。你可以看见统一六国的大气,也可以看见禁锢思想的小气。人的智慧和愚昧尽显出来,人的两面性也尽显出来。即使死,也要带着如此庞大的阵容保卫自己。只求万岁,万万岁。不知是别人的欺骗,还是自欺欺人。只要喊出来“万岁”。

没过百岁,就为自己修建坟墓。带着队伍走向另一个世界,走向一个人想象不出来的世界,接着万岁。

书的扉页上游荡着古时的鱼。

散落的城池,出土的兵马俑中,你走来,试图告诉或掩盖,统一六国的辉煌,追求万岁的虚无?

追求万岁只是害怕面对。这万般的荣华富贵,这万千国民高傲的头颅甘愿叩在脚下的威严,谁肯放弃?

可无论谁,即使你君临城下,即使你掌握人类。你也承受不起自然规律。在时间面前,就是神也显得那样的无能为力。所有人的前程就是胡子,就是皱纹。青春光洁的脸都将靠近荒芜。你听着万岁,却忙着为自己建造坟墓。活着,你是奇迹;死后,你再创奇迹。活着,你是万人跪拜;死后,你是后代瞻仰。

请不要大声说话,兵马在这里。你的身体你的灵魂也许停留在某一个威严的雕像里。倘使我们不想让你因喧闹而失去你,那么,我们就停下来,听听这一行行,一列列排列整齐的阵容。听他们的窃窃私语。在几千年前人迹罕止的岁月草丛里,拣拾那浓浓的青涩和淡淡的忧伤。

掠一把时间的根须。千年来随水飘动的蔚蓝,隐藏着你的忧郁。时刻睁着机警的眼睛。你的任务就是保卫啊。时间的每一个根须上涂满了历险。苍青和苍青相连,黑暗和黑暗勾肩搭背。黄昏的天空融进了蔚蓝。蔚蓝的天空添上几丝暮色。保卫的路途很遥远,一走就是几千年,却是弹指一挥间。接受任务时,脸上带着神圣的威严,机警的眼光在黑暗中睁了几千年。出土时,现代风吹过,一切都是那样迷惑。人们研究你,你也研究现代风。你研究的结果是保持住你的威严,保持住你几千年来要保卫的那个神话。而现代风研究你的结果是更深地了解那个神话。

四、回家

带着我的诗集,带着我所有的疲惫,也带着你回去。虽然我的故乡没有这座城市的繁华,更没有这座城市所有的神话。但我的故乡有熟悉的乡音有热情的人们。我们诚恳地邀请你来我的故乡吧。

篇10:西行散记之马踏飞燕散文

兰州,第一个黄河穿城而过的城市,很多人对兰州的第一印象便是遍布祖国大街小巷的“兰州拉面”,的确兰州并不是有名的旅游城市,所谓的“金张掖、银武威、玉酒泉、金银不换是天水”,是对甘肃省旅游资源的精确概括,独独缺少了省会兰州这一席位。大部分驴友和旅游爱好者仅仅是把兰州作为前往甘南、张掖、敦煌、武威等地的中转站。而我宁愿停留在这河西走廊的重要关隘,感受厚重历史下成为中国旅游标志的“铜奔马”,郭沫若形象地称之为“马踏飞燕”。好吧,为了看这尊“马踏飞燕”,我也该停留两日。

从西宁到兰州,坐火车三小时就到了,一下火车,在火车站的广场便见到了那尊威武轻盈的铜奔马,不过这只不过是仿制品,要想目睹这尊伟大艺术品的真容,要么回到三千年前的雷台汉墓,要么屈尊到甘肃省博物馆。因为到达兰州的时候已是下午了,又逢着十一长假,估计省博的票差不多发完了,就想着先随便在兰州逛逛。在青旅安顿好了不久,大学同学李さん?来了短信,问我到了兰州没有。我又不好推脱,便越好了下午两点钟到张掖街附近见面。于是惯例性地打开百度地图,导航到那里的公交车,说来也巧,却是一路车,兰州城虽不大,但是城市沿着黄河狭窄布局,四周又是群山,所以一路由西往东,也走了不短的路程。?

见到李さん的时候,依旧是很漂亮。不过因为过来找我去找停车位的时候,车子不小心被别人蹭了,到觉着不好意思了。她先带我去了一家名小吃——马三洋芋片,她说这家店她们从小吃到大,刚开始这一家店是在小学周边摆摊,后来越做越有名气,就在巷子里开了这家小店。店里面装潢风格很是一般,不过已经有一大帮的人排起了队伍,各个年龄层次的人都有,价目单也十分简陋,只有五种产品:洋芋片、年糕、豆皮、烧烤和胡萝卜素。味道绝对是一绝,我觉得这样的小店才有韵味,专攻自己的特色不刻意强调店铺的规模和高大上,又能能够最大深度地体验当地人的生活。来这家店的大多数是兰州当地人,喝喝胡萝卜素、吃吃洋芋片,一下午也就这么慢悠悠地过去了。李さん点了洋芋片、年糕、豆皮还有胡萝卜素,洋芋片就是土豆,用油炸一会,佐以这家店独特的秘方,味道真心很赞,对于美食的赞美,因为不是美食家,除了好吃不知道该怎么形容了。这家店的胡萝卜素我很喜欢喝,成为了我去西部旅游觉得最好喝的“三大当地饮料”之一。我们吃吃喝喝谈天说地,有时候觉得在异地他乡能遇到自己认识的,该是怎样一种奢侈啊,能在一起说说笑笑,又是多么令人值得回忆的谈资啊。?

从马三洋芋店出来之后,我们来到了中山桥,中山桥是兰州历史最悠久的古桥,也是黄河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桥梁。这座桥于19由德国人修建,桥梁所需的所有建材均从德国运送而来。这座桥全部由钢材架构而成,整个桥的`形状呈一个梯形,对面是兰州著名的白塔寺公园,现在的中山桥已经不允许机动车经过了,所以安心的在这座桥上俯瞰众生百态吧。站在桥上,望着桥面下涛涛奔腾的黄河,忽然想起李白那首气势磅礴的《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时不时混浊的黄河水面上,荡漾起几个羊皮筏子,这让我想起了苏教版小学课文袁鹰的《黄河的主人》,就是讲述兰州黄河段用羊皮筏子运送货物的场景,虽然现在羊皮筏子运送货物的功能已经大大削弱,但是在那个年代,羊皮筏子上的艄公们,仅仅用一根不粗不细的竹篙,凭着自己的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战胜了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怎能不让人心生敬畏之心呢?

白塔寺公园坐落在中山桥黄河北岸,与中山桥不过数步之遥,我和李さん拼出了浑身解数,登顶了这个相对高度只有200米不到的白塔山,站在山顶,整个兰州的美景映入眼帘。黄河涛涛穿城而过,登高而小天下,山底下的人变得像蚂蚁一样渺小,黄河水奔腾着流向远方,消失在视野里面。李さん说这么多年了,只有小学春游上来过,之后便再也没有登上来好好看过兰州。说罢,就拍了个兰州的全景图,我忽然发现,其实有些时候美景就在我们的心中。夕阳西下,山上逐渐有些寒意,下山的路似乎更容易了一些,只不过感觉在逐渐走向黄河,要投入这混浊的黄河水一般。

来了兰州,不去正宁路的夜市就是白来了兰州一趟,正宁路夜市离中山桥不远,夜市里面人挤人,到处是卖考羊肉串的。这里的一个甜品叫作“牛奶鸡蛋醪糟”,顾名思义就是用牛奶、鸡蛋、醪糟一起煮制而成。据说这里最有名的就是老马家牛奶鸡蛋醪糟,可是在《舌尖上的中国》出镜过的。不过正宁路夜市里面有好几个老马家,李さん就说外地人到这里要想分清楚,就看排队的长度了,哪个队伍最长那个就是最正宗的了。不过有个当地的向导在,就用不着担心吃不到正宗的醪糟了。到了最正宗的老马家牛奶鸡蛋醪糟的摊位,这排队的长度明显出乎我的意料,再加上只有两个做甜品的锅,这速度不是一般的慢。不过来都来了,排队也排了,可不能功亏一篑啊。看着回族师傅,在杯子里面倒入牛奶,放在火上烧,再把醪糟倒进去一起烧开,接着打入蛋花,撒上葡萄干、枸杞、芝麻、花生屑,再烧一会儿就差不多完成了。成品黄白相间,可以闻到浓厚的奶香味道。味道还是不错的,甜中带酸。不过在正宁路,仅仅醪糟怎么能满足味蕾的需求呢,烤串是必不可少的,各种大排档应有尽有,大家都在豪放地吃着串儿,就算胃不好也得尝试一下这种回族人的餐饮生活吧。?酒足饭饱了一番,李さん便开着车沿着黄河转了几圈,入夜的黄河显得异常得安静,黄河沿岸有一些特色的雕像。例如唐僧师徒四人,以及黄河母亲雕像。黄河母亲雕像由一个慈爱的母亲和一个男婴组成,象征着黄河母亲和华夏子孙。黄河哺育了三千多年的华夏族黄河文明,是中国的母亲河。对于黄河,兰州人有着特殊的感情,奔腾的黄河水,哺育了兰州,哺育了黄土高原,哺育了整个华夏族的文明!

篇11:西行随想的经典散文

一、《西行漫记》成就译名,翻译地位无人可替

出版界一位著名人士沈昌文曾说过,董乐山在翻译书籍时非常谨慎,他精心挑选经典原著进行翻译,对原著的内容、主题思想和精神追求都有较高要求。作家王蒙曾评价董乐山翻译的文学作品开拓了国人的眼界,净化了国内学术氛围。在学者陶文钊看来,尽管文革期间我国文化界和学术界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击,但董乐山的《第三帝国的兴亡》以及《光荣与梦想》等书籍仍深深影响了一代人。董乐山对待文化、翻译工作勤恳敬业,对待历史、社会等研究领域的工作一丝不苟,为我国文化领域和学术领域贡献了丰硕的学术成果。董乐山对待文化、学术事业孜孜不倦的态度值得人们尊敬。中国社会科学院学者梅邵武曾说过,董乐山在新中国那段最坎坷的岁月里笔耕不辍,翻译了许多对人们产生深远影响的作品。在经历过十年艰难岁月后,他创作了许多与美国文化相关的随笔,还参与编撰《美国社会知识词典》。当中央编译局请人翻译《马克思与世界文学》时,董乐山主动承担了该书最难翻译的部分,精益求精。

《西行漫记》这部文学作品是由一位名叫埃德加·斯诺的美国记者所写。斯诺将自己1936年在中国延安实地考察的经历和见闻详细记录下来,整理成文,成就了这部伟大的纪实文学作品。斯诺作为一名西方记者,客观记录了共产党人的工作作风和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并把所见所闻真实客观地反映出来,使世界对中国革命现实状况有了更深刻具体的了解。在延安考察时,斯诺曾与毛泽东和周恩来等中共高级领导人进行过多次面对面的谈话,积累了大量有价值的历史资料[2]8。通过走访工作,斯诺搜集到了许多与红军长征历程和革命根据地的建设相关的历史资料。同时,他还对红军和百姓的日常生活进行过调研,试图了解他们的真实状况。

二、旧书新译一版再版,忠实原版深受喜爱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各种运动开始在国内蔓延,“左倾”思想成为国内主流思潮。在当时复杂政治斗争背景下,《西行漫记》这部在中外负有盛名的伟大著作逐渐被人遗忘。1960年初,三联书店版印了建国前出版的一套《西行漫记》的译著,数量非常有限。这次版印的目的在于为斯诺的访华行程营造良好氛围。在非常时期,我国文化产业受到前所未有的打击,《西行漫记》也在运动中被全盘否定,遭到禁锢。十年里,全国几乎所有的图书馆或资料室都不对外出借《西行漫记》,并将此书用封条密封搁置。甚至在文革结束以后的一段时期内,《西行漫记》还与希特勒所写的书籍一同被严控起来。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期,人们才重新认识《西行漫记》。当时吴黎平写的《毛泽东1936年同斯诺的谈话》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作者在书中提到了《西行漫记》的第四、五两章内容。这两章恰恰是《西行漫记》最核心的部分,重点记述了毛泽东的生平及其自述,以及红军艰辛的两万五千里长征过程。此外,吴黎平还在书中收录部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和世界事务》以及《论统一战线》等资料。吴黎平对毛泽东与斯诺之间的谈话非常熟悉,因为斯诺到延安后曾与毛泽东进行过多次谈话,都是斯诺担任翻译。吴黎平通过自己对其二人谈话内容的回忆以及《西行漫记》等相关资料的整理,在《毛泽东1936年同斯诺的谈话》中,对所摘录的《西行漫记》原文做了清晰详尽的注释,使得原文内容更容易被人们接受和理解[3]1。最初《毛泽东1936年同斯诺的谈话》只印刷了五千册。然而,由于此书具有极其重要的文献参考价值,1980年初又再版。

受《毛泽东1936年同斯诺的谈话》一书的启发,董乐山于1979年开始撰写《西行漫记》新译本。董乐山所翻译的《西行漫记》版本是1937年伦敦版原稿,这是《西行漫记》第一次在伦敦出版,没有经过任何修订和改动。由于斯诺对自己作品的要求相当严格,因此在《西行漫记》第一次出版后,他又数次对该书做了一定修改。在1938年由美国一出版社出版的《西行漫记》中,斯诺在第十三章增加了一些内容。此后,《西行漫记》在1944年以及1971年再版时,内容上也都有不同程度的修改。除了斯诺本人多次修订《西行漫记》外,由胡愈之等人翻译的《西行漫记》也都没有按照斯诺原著进行翻译。在这些翻译版本中,大多都将涉及李德那部分内容删去。董乐山在翻译《西行漫记》时,不仅完全尊重原著,还增益了原著与李德相关的部分内容。董乐山译版的《西行漫记》将斯诺原稿内容完全再现,完整地反映出这部作品的原貌,展现了其历史文学魅力与价值。同时,董乐山对原作中的特定人名、地名都作了严格准确的翻译,对原文中与史实不符的部分也在译著中一一予以纠正。

可见,董乐山译的《西行漫记》是建国前后几十年来最忠实于斯诺原著的版本。同时,它也是解放后全中国的第一部《西行漫记》完整译本,具有划时代意义。这部译著的扉页上印有红军长征走过的路线图,在书的封底附上了部分斯诺在中国工作和生活的照片。在这些珍贵老照片的下方都配着诗人艾黎为斯诺所作的经典诗句。在书中,共搜集了69幅极其珍贵并具有历史研究价值的照片。《西行漫记》董乐山译本在第一次版印时就发行了30万册。这些书籍一经上市立即受到人们的喜爱,被迅速抢购一空。两年之内,此书又加印了160多万册,深受读者喜爱。

三、比较优势甚为明显,对待翻译精益求精

董乐山和胡愈之都曾先后翻译过斯诺的《西行漫记》。然而,他们的译著从风格、形式、内容等方面都存在差异,这些差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董乐山译本内容较为丰富。董乐山译本为斯诺《西行漫记》原著的全译本,内容比胡愈之译本有所增加,涉及许多胡愈之译本从未提及的内容。如胡愈之在其译本中曾提到,我与许多外地的学生和朋友都通过信件建立了联系。这使我逐渐认识到建立组织联系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事情。1917年开始,我与十几名友人共同组织成立新民学会,最初吸纳约80名会员。在这些会员中,有的在白色恐怖行动中被残忍杀害,有的成长为中国革命的中坚力量,还有人最后成为了伟大的共产党领导人。董乐山译本则除了记录上述内容外,将人物事件交代得更为具体。他写道,在这些著名的中共领导人包括李维汉、何叔衡、夏曦、萧子璋、易礼容、蔡和森、萧铮、郭亮等[4]4。这些人分别是共产党中组部部长、工农委员、红二军领导人、著名作家、中央委员、起草党建协议者以及工人运动领导者。在董乐山译本中,这类续写的现象大约出现了五次。

其次,董乐山译本将问题阐述得更为清晰。如,在胡愈之译本中提到,当时有一个政府经办刊物在长沙出版,这本刊物被学生们视为革命的烽火。不久后,谭延闿被袁世凯撤职,袁世凯独揽民国大小事务,为登上帝位做准备。在这段文字中,人们很难理解其究竟试图表达何种含义。在董乐山的译本中,将这段文字整理得更为清楚明白,即:当时长沙政府的军火库发生严重爆炸,学生们对此事件极为关注。爆炸发生时,军火库中的大量武器发生燃烧,火光冲天。在看热闹的人们眼里比烟花爆竹还要好看。爆炸事件发生一个月后,谭延闿被袁世凯撤职,他的职务被汤芗铭接替。那时袁世凯已经将民国军事、政治大权牢牢掌握,汤芗铭也在为帮助袁世凯登上帝位四处奔走、积极准备。从董乐山译本中,读者可以清晰看出军火库爆炸与谭延闿被撤职以及汤芗铭继任之间存在着必然联系。这种情况在董乐山译本中也出现过几次。

最后,修正多处与史实不相符合之处。董乐山对待翻译工作精益求精,在研读胡愈之版本时,他发现其中有许多人名、地名、文献名等与史实不相符合。因此,他在翻译时积极求证,将这些差误之处逐一予以修正。例如,在胡愈之的译本中提到,《醒世良言》这本书我非常喜欢,因为它是由一些有思想的革新派作者所写。董乐山译本将这句话做了修改,他写道:我读了《盛世危言》这本书之后,非常喜欢。写作该书的作者皆为改良主义学者。此外,胡愈之译本中提到的《反唐》和《三国》两本书,在董乐山那里被译成《隋唐演义》和《三国演义》。胡愈之译本中出现的“叛徒领袖”、“相信菩萨”、“皇帝的批评”等词语,在董乐山那里,被翻译成“起义领袖”和“虔诚的佛教徒”、“御批”等。在胡愈之的译本中写道,我家里距离省会长沙约有140里。这句话经过董乐山求证后,被改为我家里距离省会长沙约有120里。对于一些刊物名称,两部译著也存在较大差异。

摘要:《西行漫记》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所著,在中国家喻户晓的一部作品。译者董乐山是将该著作译成汉语、向中国读者推介的关键人物。董乐山一生译著颇多,且精益求精,一心追求翻译最大限度忠实原文的境界。

上一篇:死前放屁又叫什么脑筋急转弯下一篇:管中窥豹: PPG直销模式的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