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的礼仪教育实施计划

2024-05-20

校本课的礼仪教育实施计划(共9篇)

篇1:校本课的礼仪教育实施计划

校本课的礼仪教育实施计划

在人类历史上,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延续不断、生生不息,中华民族之所以能连续进步、自强不息,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我们中华民族具有一种源远流长的伟大民族精神,作为古老的礼仪之邦,文明礼貌,尊老爱幼,已成为中国的传统美德。

我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我们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中华文明靠我们传承,民族精神靠我们弘扬,中华民族靠我们振兴。我们要在学习生活中,逐步形成健康的人格,讲文明、懂礼貌,做一个合格的文明中小学生,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校园文明礼仪是为维系校园正常秩序而要求广大师生共同遵守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良好的礼仪,有利提高自身的修养,改善人际关系,净化校园风气。我的文明礼仪从校园做起,校园文明礼仪从我做起。

一、营造校园文化,宣传礼仪

学校在九、十两个月份依托星期一的国旗下讲话、班级黑板报、学校宣传栏、电子显示屏和校园绿茵广播、校报、校园网络等宣传媒体,通过资料汇编、标语、讲座、开展网络大讨论等形式,加强对学生礼仪知识、礼仪规范等方面的宣传。充分利用教师节、国庆节等重要节庆日,让学生了解节日的来历典故以及其中所蕴含的中华优秀人文内涵,通过加强对传统“礼仪”知识的认知和认同,传播中华民族的优秀美德;通过挖掘身边体现公民道德文明的小事,在校园中营造一种“重道德、讲文明”的良好的宣传舆论氛围。

二、发挥课堂主阵地,学习礼仪

课堂是育人的主渠道,抓住课堂教育主渠道,加强礼仪培训和教育,使礼仪学习进课堂、进头脑,形成“人人都学礼仪”的格局,从而提高广大青少年学生对礼仪知识的知晓率。

三、课外实践活动,践行礼仪

紧紧围绕落实民族精神教育和生命教育指导纲要,通过在“行、习、赏、唱、礼”等方面开展了解人文传统,学习民族优秀文化,培养良好礼仪和传统美德的文化活动。大力开展“扬民族精神,建汽车新城”的青少年民族文化学习培训工程,形成“生生习技艺,校校有项目”的格局,在培养学生习得传承中华民族民间优秀文化艺术技能的同时,强调对学生“礼”的熏陶,促进良好习惯养成。

四、具体活动安排1、9月5日举行学校“行校园礼仪,展自我风采”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启动仪式。宣布〈“行校园礼仪,展自我风采”主题宣传教育实践活动实施方案〉,向全校学生发出“遵守文明礼仪,争做文明学生”倡议,推动各年段、各班级深入开展文明礼仪宣传教育实践活动,动员全体学生积极行动起来,做文明礼仪的先锋。

2、每周各班通过礼仪课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与自己日常生活和学习密切相关的校园礼仪、家庭礼仪、社会礼仪等方面的知识,并制定班级礼仪规范。

3、各班出版一期“行校园礼仪,展自我风采”专刊黑板报,每人制作一份手抄报。

4、10月份“校园广播”播放《中小学生礼仪规范》

5、11月份进行以<青少年应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和《今天我们以什么为荣》为主题的“国旗下讲话”。

6、12月份邀请市礼仪专家来校为全体教师作“教师礼仪与师德风采”的讲座。

7、12月份组织学生参加青少年礼仪知识竞赛。

以构建和谐社会为总目标,以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为根本,以提高我校学生的文明礼仪素养为基本任务,以“行校园礼仪,展自我风采”为主题;以礼仪、礼貌、礼节教育和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为重点内容;通过抓住课堂主渠道,发挥教师表率作用,普及校园、家庭、社会等方面的文明礼仪知识,增强全体学生的“讲文明,重礼仪”的自觉意识和自觉行为,为推进公信教育,构建和谐校园,塑造和展现文明向上的师生形象奠定基础。

校本课的心理健康教育实施计划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青少年全面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已日益成为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深入开展素质教育、推进学校教育改革、实现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学生正处在一个人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就业和自我意识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因此,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在中小学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是当前教育形势下十分恰当适宜的教育举措,从教育的实践中,我们深深体会到心理健康在学校教育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校正是坚实的迈出了校本开发第一步且集思广益潜心研究,创新实施,追求实效,被阳泉市城区首批命名为校本开发示范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我们的职责和使命,这门课程开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实践中我们深深体会,这门课程的时效性有举不胜举的事例可以证明,有许多学生正是在心理教育的正确疏导下茁壮成长,学以成才的。责任给我们力量,荣誉给我们鼓励,科学发展观给我们方法,我们一定会积累经验,研究探讨,让每一位教师都掌握心理教育的技能本领,让心理健康教育从这门课程入门,落实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心理健康,品学兼优,个性彰显,全面发展。

具体实施计划:

1、对学生就学习、交往、就业等方面做心理调查,集中分析共性问题,个别问题个别安排解决。

2、通过画五指图和班级互动活动协助学生客观、积极地认识自己,建立健全的自我形象。

3、利用小品表演、名人故事等协助学生发展积极的人际态度和交往能力。

4、利用情境设计、心理训练协助学生发展学习兴趣,提升学习效率。

5、利用角色扮演协助学生对个人的职业兴趣和性向有初步认识,为升学就业作准备,协助学生发展独立性及适应环境的能力。

篇2:校本课的礼仪教育实施计划

1、课程类型:人文素养型

2、授课时间:每周一节

3、授课对象:四年级学生

4、主讲教师:高艳红、苏胜梅、李素红、贾英杰

二、 总体目标

通过礼仪教育,学习礼仪知识,训练规范的举止言行,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懂得自尊自爱、尊重他人、友好相处,为全面育人奠定基础。

三、具体目标

通过学校礼仪教育的洗礼,要求学生把礼仪内涵深化在心里,把礼仪当作一种习惯,自觉地表现在学习、生活的各个角落,真正切实提升青少年思想道德的素养,改变师生精神面貌,从而提高整个学校的道德风貌。

1、学生发展目标:

培养学生的现代文明意识,提高学生在校礼仪素养,更多一份形象的朝气,更多一份交往的礼让,更多一份言语的谦逊,更多一份胸襟的宽广,更多一份心灵的感恩,用礼仪行为养成文明习惯。

2、教师发展目标:

提升教师礼仪文明素养,加强教师师德建设,使教师发挥礼仪示范作用,从而营造学校教育的人文氛围。

四、课程实施建议

(1)、背景分析

现代生活中,最需要的恰恰是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互相包容、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开设礼仪课,讲授一些诸如做人要诚实、守信、知耻、守公德、讲良心,让孩子们从小就开始学习如何做人,如何与人相处、交往、合作,不仅有利于孩子教养的提高及其人格的健全发展,也有利于提高下一代的综合素质,最终促进全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

(2)过程与方法:

1、认知明理,以形成学生自觉、自主、自动的行为习惯。

2、强化训练,开展活动,促礼仪行为规范养成。

3、营造环境,优化校园,形成文明礼仪氛围。

4、检查督导,全程渗透,强调自我教育。

5、考核评比,有效地激励学生自我完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中华民族良好的精神风貌,文明的良好礼仪是优良传统的结晶。在小学生中进行礼仪教育,既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继承优良传统美德,也是帮助他们树立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观念,使爱祖国、爱集体、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的思想更加深入幼小心灵。

二、课程内容及课时安排

礼仪的起源与发展 1课时

礼仪的含义与特点 1课时

礼仪的含义与学习1课时

个人礼仪:共6课时

个人举止 2课时

个人谈吐 2课时

个人仪表 2课时

家庭礼仪:共6课时

家庭成员 2课时

家庭活动 2课时

家庭睦邻 2课时

校园礼仪:共6课时

师生交往 2课时

同学交往 2课时

集体礼仪 2课时

公共礼仪:共8课时

行路乘车 2课时

浏览参观 2课时

特定场合 2课时

网络社区 2课时

穿插礼仪三字经 4课时

穿插礼仪电教片 3课时

三 、课程实施建议

1、加强领导,广泛动员,让主题宣传教育实践活动扎扎实实地开展起来。学校举行“营造书香氛围构建礼仪校园”校本课程教育实践活动启动仪式。动员学生积极行动起来,做文明礼仪的先锋。根据工作部署,制定出行动计划、实施方案,采取措施,狠抓落实。使学校“家庭礼仪”、“校园礼仪”“社会礼仪”教育形成高潮。

2、宣传礼仪。组织学生以文明礼仪为内容开展童谣、儿歌、三字经创编活动。组织学生校园礼仪演讲活动。培训学生宣讲员,利用寒暑假和公益活动时间深入社区和家庭进行文明礼仪的宣传活动。通过家长学校和培训文明礼仪宣传员,面向家庭、社会进行礼仪知识的宣传,营造小手拉大手,共创文明新气象的良好氛围。

3、建立监控激励机制。将文明礼仪教育实践活动开展情况,学生文明礼仪行为表现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内容。

4、树立教师、学生身边的文明礼仪榜样,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和辐射作用,推动文明礼仪宣传教育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通过开展师生校园礼仪风采展示、征文、知识和演讲比赛,讲身边发生的礼仪故事、争创文明礼仪先进班级和文明使者、制作文明礼仪手册等活动,展现师生员工在文明礼仪宣传教育实践活动中的阶段性成果。

5、加强师德风范的建设。

教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教师为人师表,应成为学生的终生楷模。

6、以活动课形式强化礼仪训练,培养行为习惯。采取的办法是:一学二练三落实。

(1)一学就是学习礼仪知识,在讲解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小品、情景对话、游戏、操练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形成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

(2)二练就是在课内课外进行礼仪规范训练,使道德认知外化为道德行为。

(3)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狠抓礼仪规范的落实。

7、礼仪是养成教育,唯一途径只能是礼仪实践活动,礼仪教育重在实践,重视在班主任工作和学科教学中渗透。校园内外处处讲礼仪,所以,我们落实课程的工作将通过各种方式传递给每一位教师,每一位家长。希望家长和老师的目光要像水一样渗透到孩子生活的各个方面,如上学进校门,和家长告别,都要随时提醒学生讲礼貌,讲文明。

四、 课程评价

评价是一项重要的内容,它关系到课程实施的质量,关系到能否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与学生的主体性发展,更关系到教师与学生参加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积极性和兴趣,因此,探索恰当有效的评价方法是必不可少的。

1、对课程纲要的评价

在校本课程实施中,校本课程实施小组要针对校本课程的目标预设的明确性、与校本课程总目标导向性、一致性上进行相关的评价检查,同时要关注该校本课程的评价机制是否完善合理,是否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2、对实施过程的评价

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通过听课、查阅资料、调查访问等形式,对教师进行考核,主要包括礼仪课程的教学准备、教学方式、教学态度等方面的评价,以教师自我评价为主,同时也注重来自学生、家长、教师同行、社会对教师的评价,在课程实施中领导小组将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最终形成对课程实施过程的科学评价。

3、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

(1)注重学生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评价标准,并将其化为一种自律因素,促进学生自身的健康成长,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发展他们的个性特长,提高教学质量,对于激发学生的道德意识,使他们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2)注重学生相互评价。

篇3:小学礼仪校本课程的研制与实施

1. 研制的动机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 其主要精髓之一就是“礼”。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 要求我们对传统文化中的礼的元素剔糟粕、取精华, 结合时代要求, 积极实施“礼”的教育。目前小学礼仪教育处在“三缺”状态:缺专用的礼仪教材, 缺专业的礼仪指导教师, 缺相对独立的礼仪课程设置, 这“三缺”是阻碍当前小学礼仪教育发展的最大难题。“三缺”一方面导致小学生获得礼仪知识的渠道非常有限, 另一方面也导致小学礼仪教育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 教育标准无法统一, 教育内容零散, 随意性强, 严重阻碍了小学礼仪教育在强化中小学生道德修养方面所发挥的作用。要解决“三缺”状态, 必然要结合小学生实际编制通用礼仪教材, 以加快礼仪教育走进课堂。

学生的日常行为是学校德育工作成效的直接显现。当前小学德育常常以知识化的形态存在, 向学生传输的是道德知识, 被人称为“应试德育”。这些道德知识, 与现实生活中道德问题的解决, 与儿童实际道德行为的养成, 往往难以等同。而礼仪教育主要发生在人际交往活动中, 侧重于人们的外在行为规范, 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 大多浅显易懂, 更具有很强的可练习性、可操作性、可评价性, 持续践行礼的规范, 有助于德育从“知识”灌输转向“行为”养成, 必然能够大幅提升小学德育的实效性。

2. 研制的方法

研制礼仪校本教程, 必须善于发现教育素材。例如, 学校结合儿童的日常生活与学习, 开展“不文明行为”的搜寻活动, 大家大胆发掘身边的不文明、不礼貌行为, 将“见到老师不问好”、“课堂上小动作频繁”、“同学间吵架”等不文明行为公布于众, 并作为礼仪教材中的原始素材。另外, 学校还要求试验课的教学必须备详案, 对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深入推敲, 力求贴近学生, 贴近生活, 对教学前、课堂上、教学后所发现的教育素材及时记载, 为广泛推广礼仪教育提供充分翔实的素材储备。

加快礼仪课程建设, 同样需要充分利用和整合各种德育资源, 有机整合各学科教学中有关“礼”的内容, 改革教育方法, 通过课程整合提升礼仪教育的实效性。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进行, 小学品德课程将传授知识与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起来, 坚持不懈地进行文明习惯养成教育, 对小学生德育工作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而实际上, 大量的德育内容蕴藏在各门学科教学之中, 例如小学音乐课程中的经典歌谣《爷爷为我打月饼》、小学语文的经典课例《将相和》等等, 处处可见礼的影子。建设礼仪课程时, 有必要将这一系列内容进行科学整合, 明确要求教师在有关课程中也恰当地给予应有的关注, 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教育, 并且将此类素材与指导意见带到课程建设研讨会上来。

3. 研制的原则

南京市翠屏山小学对学生应知、应行的礼仪常规进行系统整理, 研制出学校自己的《儿童礼仪校本教材》。这套校本教材紧紧把握这样几个原则:有序 (充分考虑儿童年龄特征、年级特点) 、有别 (学校、家庭、社会各有侧重) 、有利 (贴近生活、尚礼者得礼) 、有评 (评比常规化) 、有奖 (争当礼仪之星, 是当选“三好学生”的必备条件) 。学校将专项认知和行为目标融入具体的主题活动之中。在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中, 力求“近一点, 小一点, 实一点”, 从点滴做起, 如召开《学会道谢和道歉》、《打电话》、《用餐礼仪》等主题队会, 在全校展示观摩, 然后各班自行设计、组织主题活动, 由德育处予以指导。这样“一点一议”、小而实的主题活动简便易行, 可操作性强, 教育的实效性也得到根本保障, 为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有效养成开辟了新的途径。

在教材试用阶段, 学校明确要求教师详细编写教案, 并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对教材提出修改和完善的建议, 学校在关键节点上适时组织专家对教材的研制与教学的实践予以诊断和指导, 确保教材不走样, 确保教材体系日臻完善。

二、小学礼仪校本课程的实施

1. 营造“尚礼”的教育氛围

营造尚礼的教育氛围, 是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教育学生的重要方法。创设良好的教育氛围, 能促使学生在氛围的感染和感召下, 自然形成行动的约束力。为此, 学校组织报告会, 讲解“礼仪教育要点”, 提出教育要求;将“礼仪教育要点”印发给各班;按年级将礼仪的具体要求分解为各种专项认识和行为, 系统地进行专项认识和行为训练;学校统一有关礼仪语言和礼节, 作为教师统一指导学生、学生统一使用和行为的标准;推选礼仪好少年当升旗手, 并在国旗下演讲;广泛开展礼仪之星的评选活动, 设立文明礼仪督察岗, 通过文明小标兵的评选, 通过进一步完善“三好学生”的评选办法, 通过学校各种媒体, 积极倡导文明礼仪, 用文明礼仪之风气进一步烘托礼仪氛围。这种教育氛围的创设, 无疑对学生形成礼仪认知和行为具有很强的推动力, 也为教师利用晨会、班队课、品德课实施礼的校本课程教学提供了有力的舆论支持。

2. 注重教师礼仪规范

教育是心灵塑造心灵的艺术, 为人师表、率先垂范应成为教师成长道路上孜孜以求的品质。孔子说:“其身正, 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教师只有身体力行, 处处做学生的表率, 才能赢得学生的尊敬, 才能使学生的思想、道德、行为等方面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才能成为学生心目中儒雅的师长、同行心目中真诚的朋友、家长心目中可信赖的好老师。教师礼仪是职业的需要, 更是时代的呼唤。教师注重礼仪, 不仅是作为社会文明公民应有的素养, 而且是培养人格完善、各方面素质全面发展的新一代人才的需要。

教师通过规范自身的行为举止, 以礼育礼, 以礼育德, 用师德去影响生德, 用师德去教导生德, 杜绝强迫性的、压制性的道德说教和灌输, 将儿童被动、被迫接受德育的状态逐步扭转为主动地、潜移默化地有效学习礼仪规范, 提升了德育工作的实效。

3. 整合礼仪教育资源

礼仪教育的课堂不是一种说教, 而是更多地采用生活情境的模仿、再现, 让学生们在活动中感受到礼仪带给他的体验。如进行《就餐礼仪》的教学时, 教师带学生模拟这样一个情境:今天有亲戚来你家做客吃饭, 你该怎么做呢?学生们你一言, 我一语, 再现场示范一下, 还真像那么回事!老师及时地给予评价和点拨。学生的“待客之道”, 就在这样的情境教学中得到了良好的训练。

重大活动中的仪式既是进行礼仪教育的良机, 也是对礼的教育效果的检验。学校要规范、强化纪念日的礼仪活动, 努力在仪式中提升德育工作的实效性。《若干意见》提出:各种法定节日, 传统节日, 革命领袖、民族英雄、杰出名人等历史人物的诞辰和逝世纪念日, 建党纪念日、红军长征、辛亥革命等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 “九一八”、“南京大屠杀”等国耻纪念日, 以及未成年人的入学、入队等有特殊意义的重要日子, 都蕴藏着宝贵的思想德育资源。学校应抓住时机, 整合资源, 组织丰富多彩的主题班会、队会, 举行各种庆祝、纪念活动和必要的仪式, 弘扬民族精神, 提高道德素养。通过各项仪式的严密组织、规范程序、严谨实施, 扎实提升小学生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4. 强化礼仪教育实效

实践证明, 礼仪教育工作的成效显露较快, 但是稳定性不够, 容易迁移, 需要采取必要的监督激励措施, 对学生反复进行教育。因此, 只有持续开展礼仪教育, 才能巩固成效, 并取得新的进展。

要反复宣传。利用学校广播站、电视台、网站、橱窗、校刊等媒体, 进行礼仪教育方面的宣传, 突出目的性, 形成系统性, 采取不同形式组织“礼仪”行为展示和评议, 反复宣传, 不断加深全体师生对礼仪教育的认可程度, 并自觉养成尚礼的行为习惯。

要反复强化行为训练。学生品德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 多种教育途径、多种教育因素都可以对其发挥作用。通过强化训练, 对学生的礼仪教育能达到一定的效果, 如:上下课前后起立动作及用语、上下楼梯右行慢走、排路队出校门说再见等。学校通过对学生进行及时评价来不断强化礼仪教育的成果, 例如设立校级礼仪监督岗, 学生竞争上岗, 但上岗前必须进行一系列礼仪规范化训练;再例如学校推进“八星伴我成长”活动, 其中专门设计了“礼仪之星”一项, 将礼仪之星作为入选“三好学生”的必备条件。班主任、任课老师和学生们都可以对学生在校的礼仪进行监督, 每周都给讲礼仪的同学颁发“礼仪之星”, 并将这种争星活动延伸到家庭, 利用“家校通”平台, 请学生家长对孩子在家的礼仪表现进行评价, 通过这样的激励使学生们逐步养成尚礼的好习惯。

参考文献

[1]荆惠民.中国人的美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2]张自慧.礼文化的价值与反思.北京:学林出版社, 2008.

[3]潜苗金.礼记译注.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2007.

[4]邹昌林.中国礼文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

篇4:校本课的礼仪教育实施计划

1 小学生加强礼仪教育的必要性

1.1 礼仪教育校本课程的实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学校德育旨在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高尚道德品质,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礼仪教育是学校德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学生要做到知书达礼,成为优秀的人才,不仅要有一定的知识素养,还必须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礼仪修养。因而,对小学生进行礼仪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把内在的道德品质和外在的礼仪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指导他们按照礼仪规范学习、生活,约束自己的行为,这对于社会文明水平的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3]

1.2礼仪教育校本课程是提高学校德育效果的重要途径

学校是学生系统地进行知识学习和道德教育的地方,小学时期是孩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期。[3]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解释了7-11岁是具体运算阶段。这一时期的儿童开始获得并使用认知操作,可以在头脑中进行一些逻辑思维活动。此时的儿童已逐渐了解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物体和事件所具有的特性和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获得了守恒概念,能够进行比较、分类、间接推理等逻辑运算。[5]43在这一时期对儿童进行礼仪教育,他们会试着将学到的礼仪理论知识与生活中的一些事件相联系,并将其运用到生活实际当中去,真正做到接受礼仪并继而学会运用礼仪。因此,学校应重视对小学生进行礼仪教育。

2 小学礼仪教育校本课程实施的理论依据

小学礼仪教育校本课程的实施,要想取得更好的效果,必须结合一定的教育学理论和心理学理论。

根据“人本主义理论”,学生作为一个完整而独立的个体,具有自己的思想和意识,所以在接受礼仪教育的过程中,他们有自己独有的潜质和创造性。学校在实施礼仪教育的过称中应充分利用他们的这一特点,让它得到充分的发挥,它的价值得到充分的体现,使礼仪的学习更具有独特性。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礼仪知识同样是学生主动建构的,也是他们个人经验的合理化。教师应该结合建构和主义理论,在了解学生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为学生营造适合礼仪教育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从内心里、潜意识里,去主动构建关于礼仪的知识,经验,从而使其得到很好的应用。

小学礼仪教育校本课程的有效实施策略

小学礼仪教育校本课程的实施,应结合小学生这一年龄阶段的特点,从学校的具体实际情况出发,充分利用各种有利途径,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对小学生进行初步的礼仪规范教育,最基本的处世方法、做人道理的教育,以提高小学生的基本道德素质水平和个人修养水平。笔者拟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特点和身心发展等特点的实际出发,依据小学阶段教育的基础性、层次性、系统性等原则,遵循教育的知、情、意、行和谐发展的基本规律,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大方面探讨、研究在小学阶段实施礼仪教育学校特色课程的具体有效的策略、途径、方法,以小学生的实际生活为铺垫,研究内容贴近小学生生活实际,做到策略、途径、方法切实有效,以求达到促进、提升小学生基础道德修养、提高个人素质水平的目的,为其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3.1 理论方面的有效实施策略

(1)学校制定课程标准或课程指导纲要。

正如国家课程的实施策略一样,有了国家的课程标准,国家课程的实施才进行的更加有序,教师教起来更有目标,学生学起来更有方向。因此,为更好的将礼仪教育作为学校的校本课程来实施,学校应制定一部《小学礼仪教育校本课程标准》或《小学礼仪教育课程指导纲要》来指导小学礼仪教育的建设。它是学校礼仪教育课程实施的前言与方向,有了它才会使礼仪教育校本课程更有目的、有秩序的实施,也有助于进一步研究和改革礼仪教育校本课程。

(2)学校指定教材或编写教材。

既然要将礼仪教育作为学校的一门特色课程来实施,就应该有其特定的教材,这样学生们学到的礼仪知识才会更完整、更系统、更有序。教材的内容应该涵盖古今中外优秀的礼仪教育内容,尽量做到全面;课程编排顺序设置应结合小学生低、中、高年级不同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认知特点等合理编排,使其最大限度地适合自己学校学生的学习,以促进他们更好的发展。

(3)学校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

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学校依然需要制定一套较为完善的校本课程管理制度,来监督、促进本校特色课程的实施,为礼仪教育的加强提供制度保障。如,学校可以制定详细的实施细则和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并要求教师、学生严格按照规定切实落实施行,能够做到很好的就应该及时给与一定的奖励,如有违反的也应当接受一定程度的惩罚。还可制定较为系统、详细的日常评比规定,充分利用学生的好胜心理来促进学生对礼仪教育的学习;制定完善的利用礼仪教育来考核学生综合素质的标准等。

(4)教师要提高自身的礼仪修养,并逐步走向专业化。

学校的课堂教学是促使学生学习趋向系统化的根本途径,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因此要将礼仪教育做好,首先应该提升教师自身的礼仪教育修养。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老师是学生在校期间的直接监护人,教师日常的一言一行完全表现在孩子们面前。因此,只有教师自身具有了足够丰富的礼仪知识,具有足够高的礼仪修养,这样自己所表现出来外在的形象才会给孩子以更好的榜样示范。并且老师要通过不断地学习使自己的礼仪知识逐步走向专业化,成为“专业的”礼仪教育人员,这样,孩子才会从老师这里获得更好的礼仪教育。

通过以上对小学礼仪教育校本课程的实施策略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的结论与启示:首先,小学礼仪教育校本课程的实施策略虽很多,但并不是所有的策略都适合自己学校。其次,小学礼仪教育校本课程的实施策略虽分为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但学校更应将二者有机结合。最后,小学礼仪教育校本课程的实施策略研究还处于发展阶段,学校还要积极创造、发现更适合自己的策略、途径。

参考文献:

[1]王琰.礼仪教育,培养学生美德的基石——对几则德育案例的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6):40.

[2]倪靓君,王兰秀,张师平,等.小学生礼仪教育研究报告[R].成才,2000(2):10-12.

[3]沈河清.学校德育应重视礼仪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德育理论,2008:43-45.

[4]冯昀.加强中小学礼仪教育的几点思考[J].辽宁教育研究,2007(5):118.

篇5:校本课的礼仪教育实施计划

指导思想

我校开发实施校本课程是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学习过程中的方法选择和内容选择,体现教育内容的多元性和选择性。结合我校特色建设和课题研究,以教育部《中小学生环境教育专题教育大纲》为指导,以“环境教育”为主题的校本课程,引导学生欣赏和关爱大自然,关注校园、家庭、社区、国家和全球的环境问题,正确认识个人、社会与自然之间的相互联系,帮助学生获得人与环境和谐相处所需要的知识、方法与能力,培养学生对环境友善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导学生选择有益于环境的生活方式。

课程目标

环境教育课程是通过学生自主的活动,将环境知识、技能及态度的获取与实际运用相结合,从而使环境教育的各部分内容内化于学生自身并通过学生影响到普通民众,并在今后面对复杂多变的环境问题时将所获得的各方面知识技能外化于具体的行为之中。通过教育,使学生正确理解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懂得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协调发展。

总体目标

(1)学习环境知识。使学生初步了解生态系统、生态平衡、生态工程等生态学基本概念和知识,了解灾害、能源、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使学生能初步运用它们分析环境问题及其包含的生态系统原理。

通过活动,使学生从思想上、情感上尊重环境、关心环境、热爱环境、理解环境,进而形成对环境的正确态度和初步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并促使及周围人群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向着有利于自然和谐的方向转变。

(2)获得处理环境问题的基本技能。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的文体参与,以及学生的实地调查、考察及亲自实践,使学生初步具备解决基本环境问题,改善和优化环境的初步技能。

(3)发展学生的其它能力。通过丰富多彩的环境教育活动,还可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设计能力、角色扮演能力、决策能力等,并培养学生初步的材料收集整理、数据处理、实验设计、写作能力。

年级段分目标(依据学校环境教育课程设定)

小学1-3年级:亲近、欣赏和爱护自然;感知周边环境,以及日常生活、学习与环境的联系;掌握简单的环境保护行为规范。

小学4-6年级:了解社区的环境和主要环境问题;感受自然环境变化与人们生活的联系;养成对环境友善的行为习惯。

课程内容

小学1-3年级:环境教育专题教育内容(12课时)

教学内容

1、感知身边环境的特点及变化。

2、表达自己对身边环境的感受。

3、知道日常生活需要空间,需要自然资源和能源。

4、感知日常生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5、了解并实践小学生在环保方面的行为规范。

教学活动建议

1、通过触摸大树、倾听自然的声音等游戏,运用各种感官感知自然,讲述对自然的感受。

2、列举直接或间接来源于自然的生活用品。

3、根据教师提供的资料,描绘练习本、铅笔或橡皮的“旅程”(原料采集—生产与包装—流通与销售—使用—废弃与再处理—引起的环境变化,等等)。

4、调查不同家庭的用水情况,统计和比较用水量的差异。

5、环保知识竞赛或废物再利用比赛。

6、对照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检查和评价自己对环境的行为习惯,提出改进设想。小学4-6年级:环境教育专题教育内容(12课时)

教学内容

1、调查和了解社区和地方环境的基本特点。

2、知道本地区主要环境问题的表现,能初步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

3、了解社区自然环境的变化及其与人们生活的联系。

4、知道什么样的环境是好的环境,以及建设良好环境的途径和方法。

教学活动建议

1、观察学校周边的环境,绘制社区平面图。

2、通过手工制作、广告设计或编小报等方式,展现本地区的自然和文化特色。

3、围绕社区主要环境问题,以小组形式讨论其原因、后果、解决办法。

4、观看照片或与当地居民交流,了解本地区20年来环境及人们生活水平的变化,讨论二者的联系。

5、分组设计一份学校环境建设规划或社区环境建设规划。

6、收集有关垃圾分类的资料,讨论垃圾分类的好处及具体做法。

7、通过表演、漫画、制作标语等方式向周围人宣传对环境友好的行为方式。

课程实施

(一)把环境教育课程和学科课程实施相结合。

课堂是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主阵地,教师们立足课堂,利用学科教材中的有关内容,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环境科学知识的渗透教育,以不断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对小学生进行环境教育,要强调实践性、参与性和跨学科性。以学校教育为中心,把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相结合,形成纵横交错,更加开放,更加宽泛的教育体系。这将有利于素质教育,有利于课外活动的开展。

环境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对小学生而言,课堂教学具有机会多、号召力强等特点。因此,把环境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在对小学生进行环境教育时,可以采取渗透模式。活动时,既要做到“润物细无声”,更要针对各科的知识和特点,开展一些有趣味性的教学活动。

1、把握渗透课程

(1)语文学科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环境教育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安排学生搜集有关环境问题的资料,进行社会调查,就某一环境问题进行演讲或辩论,编写故事,写建议书等。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把环境教育内容渗透其中,使学生在发展语文能力的同时,树立环境意识,并在生活中成为保护环境的实践者和倡导者。

(2)数学学科

在小学数学中,环境教育可以结合具体数学知识进行渗透。在课内可进行数据分析、统计、计算、绘制图表,进行讨论、游戏等形式,在课外可以进行实验与调查,野外考察,环保宣传等。通过让学生进行计算,使学生自己发现一个惊人的现实,保护环境,刻不容缓。教师因此再进行适当的教育,效果更加明显。

(3)科学学科

科学学科中包含着极其广泛和重要的环境教育思想和内容,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树立保护环境从小做起,从身边做起的信念。可以开展环境教育的专题活动。适当开展环境考察是进行环境教育的典型形式。另外可以进行动、植物的养殖,环境科学实验,环保宣传,乡土地理考察等活动。

(4)品德或生活学科

小学品德生活课可能进行环境教育的主要有两个方面,即环境保护和节俭教育。根据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及德育相关的规律,因此开展活动时,要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持之以恒。

(5)艺术学科

在艺术(美术)课堂教学中,应结合环境教育,使学生既掌握美术方面的知识,又能学习环保方面的知识,并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在手工制作课中,利用废物制作一些有趣的小作品:用旧饮料瓶、易拉罐、纸盒、碎布等,指导学生制作布娃娃、烟灰缸、笔筒、小汽车、火车、飞机、自行车、帆船等玩具;用旧的挂历、杂志、报纸,通过剪贴可制作风筝、装饰画、文具袋等;用碎毛线、蛋壳,涂上色彩拼各式人物、动物等。当同学们用废物制成各种各样的作品时其兴奋的心情可想而知,这对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十分重要。

艺术(音乐)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绝大多数情况下,它是以活动课的方式开展教学的,这为教师开展活动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要求教师不要局限于艺术教育,应把它作为社会教育的有机部分。一般采用如下形式:讨论、游戏、表演,同时注意营造气氛。

(6)体育学科

在体育学科中进行环境教育,一方面要提高学生科学锻炼身体、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能力,加强学生关于环境恶化对人类生存危机,社会发展受阻,运动形式减少等不良后果的认识;另一方面要促使学生在户外运动,野外郊游时采用一些合理的健身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推理法、提问法、探究式教学法,通过游戏或查阅有关资料渗透环境教育。

2、上好主题教育课。

对一些本身是进行环境教育的素材,如资源问题、粮食问题、各种环境问题、城市化问题、人口问题等,教师们通过列举数据的方法,让学生产生危机感和紧迫感,可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环境问题的严重性,采用讨论法让学生联系实际,运用身边的实例来说明环境现状,环境保护的必要性。开设活动课程,开阔视野,拓宽知识面。

学校定期举办“人类与生态环境”知识讲座,开展“环保知识读书活动”、“主题班会活动”,邀请专家学者作专题讲座。如造成气候异常的“厄尔尼诺现象”、“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为了地球上的生命——拯救我们的海洋”、“人类面临的十大环境问题及其对策”等讲座,使学生从不同角度了解环境保护工作的迫切性、重要性,增强了学生的环境意识。

(二)把环境教育课程与课外活动课程实施相结合。

环境教育的课外活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我们要通过参观、访问、考察、春游、夏令营等考察研究人与环境的关系。老师要领着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在那里调动学生的所有感官,去看,去听,去闻,去触摸,去劳动,去品尝„„从而使学生感受大自然中的空气、水、土地、动植物等。从而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感情,和大自然建立密切关系,使他们热爱大自然,激发保护大自然的欲望,从而认识生态环境被破坏给人们带来的恶果。同时还要举办环境知识竞赛活动、黑板报比赛、办展览、作讲座等宣传环境保护的基本知识,对学生进行爱护自然资源的教育。特别要注意做到几个结合:

1、与重大环境教育日(周、节)相结合借助于爱鸟周、植树节、世界气象日、世界环境日、世界地球日、世界土地日等与环境教育有关的节日,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使之成为学校环境教育的传统。通过在植树节时组织“我和小树一起长”植绿或护绿活动、在“世界环境日”开展“做环保小卫士”等活动,使学生树立较强的环境保护观念,切实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能力。

2、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让学生在保护环境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四年级以上各中队要“卫生角”为“废品回收角”,将班级中学生的废纸、学生家中即将扔掉的可回收物品集中起来,定时卖给废品回收站。学生要

在教师家长的带领下,观察和考察社区人们的行为习惯,城区烟囱排放出的废气,使学生明白造成各种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并分析研究对策。

3、与生动有趣的兴趣小组活动相结合课内外的渗透教育,增强学生的环境忧患意识,促使同学们产生积极要求参与环保活动的强烈欲望。利用学校的兴趣小组教学活动,漫画以其特有的讽刺性、幽默性、教育性、直观性去打动或震撼学生的心弦。辅导老师要引导学生们通过广泛的社会调查创作出大量的漫画作品,适当在校内外办画展。

篇6:小学生礼仪校本课程纲要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在新课改理念指导下,我校以“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与研究”为突破口,利用文化资源来丰富学生的“教育场所”。以“文明礼仪伴我行”为主题以礼仪、礼貌、礼节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为重点内容,着眼于全面提高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明礼仪素养;将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与民族精神教育、传统美德教育、革命传统教育、行为规范教育及学校的其他教育教学活动紧密结合。通过校本课程的实践与研究,使学校成为文明礼仪的宣传和示范窗口,使学生成为文明礼仪行动的先锋队,为营造现代化良好的人文环境和建设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二、课程开发的背景与意义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物质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而在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下成长起来的独生子女,更是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一方面,长辈的溺爱,导致了他们的冷漠自私,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不善于或不懂得与周围的人交往。而有些家庭由于家长放任孩子自由成长,缺少对孩子的教育和引导,使之染上不良恶习,野蛮霸气,缺乏教养。另一方面,改革开放后,国门打开,我国在引进外国先进文化的同时,也带进了一些自由散漫的消极思想,人们讲究个人自由,忽视了文明礼仪的重要性,大部分人重智轻德,认为孩子只要学习好就行了,忽略了对孩子文明礼仪的教育问题。而现代社会发展对人的文明礼仪的要求都在不断提高。在学校,有的同学任性散漫,唯我独尊,学生在与教师交往时缺乏良好的礼仪规范在社会或家庭中怎样尊老爱幼怎样与熟人或陌生人打交道怎样着装怎样待客做客怎样遵守社会公德怎样讲文明、讲礼貌等等显得比较薄弱。这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心理学家调查表明学生的第一需要是学会交往其次才是学会学习只有学生的需求得到满足才能进一步发展个性。再加上中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模仿能力强是培养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期在中学阶段开展“文明礼仪教育”使他们系统地受到良好礼仪规范的熏陶教育从而养成其良好的个性品质为其将来成为社会有用之才奠定良好的人生基础。因此在学生中开展文明礼仪教育活动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三、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

1、使学生了解、掌握并使用家庭常规礼仪,上下代人加强沟通,消除代沟,建立上、下辈之间朋友式的关系,享受温磬的家庭生活

2、了解、掌握并使用校园常规礼仪,使同学之间能够以礼相待,和睦相处,团结协作,互助互爱,建立朋友式的师生关系,使师生间交往自然亲切,从而形成良好的校风校貌。

3、了解、掌握并使用社会常规礼仪:使自己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中,让自己处处受到欢迎,得到尊重,使自己的社会生活充满快乐,从而培养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

四、校本课程实施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

确认教学的本体地位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把教学作为民主的、积极的和创造的实践活动来开展使学生成为追求真、善、美的主体。

2、民主性原则

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氛围建立新型的师生朋友关系,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以求课程开展扎实有效。

3、合作性原则

学生可以在小组内交,质疑解疑,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取长补短,也可通过其他小组帮助解决,或者寻求老师的点拨引导,使得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相互沟通、相互交流合作,以求共同提高。

4、趣味性原则

根据小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水平和心理发展的特点,教师要尽可能地选择适合中学生特点的、趣味性较强的内容,并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做到难易适中,形式丰富,内容新颖,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乐于参与,在参与中自信起来,以求实效。

5、灵活性原则 教学内容、方法应以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教师应从学生的能力、效果等差异出发,因材施教,灵活作出内容上的修改,以便控制课堂,适时调整。

6、开放性原则

教学内容可根据需要选择于课堂、校园、街道、社区等场所进行充分发挥不同场所的作用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五、校本课程实施的步骤

1、以“校园礼仪”和“社会礼仪”为主要内容,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文明交际礼仪教育,有目的、有计划地将学生带入良好人际关系的殿堂。

2、以丰富有效的活动形式推动“小学生礼仪”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研究。

1)、师德榜样。教师是学校工作的主体不仅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者而且是学生思想道德的教育者。老师在传播知识的同时以自己的言行举止、礼仪礼貌对学生进行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对学生的言行举止发生作用。因此老师要十分注意自己给学生留下的印象要使自己从各方面成为一个优秀的、学生能够仿效的榜样。

2)、每周落实。教师通过课堂主阵地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文明交际礼仪教育使学生通晓礼仪知识引导他们亲身体验实现从感性到理性的升华从整体上让学生的文明礼仪风范得到提高。

3)、学科渗透。各科教学之中继续渗透文明礼仪的知识,切合时机地进行文明行为礼仪的引导与教育。

4)、课外实践。课外实践:a观看视频短片:学习有关礼仪知识。b自主学习:引导学生通过收集有关图片资料,进行自主学习,拓展知识。c角色体验:引导学生体验不同社会角色富有特征的工作生活,如“我是小售货员”、“小小服务员”、“我是家里小主人”等,感受不同角色的礼仪规范。

3、编写“小学生礼仪”校本课程教材,把文明礼仪教育推向深处。1)、编写“小学生礼仪”校本课程教材,作为开展“小学生礼仪”课程教学的依据。

2)、以“小学生礼仪”课程教材为基础,编写各年级“小学生礼仪”上课教案,作为教师教学的参照。

六、校本课程实施的建议和要求

1、加强领导、广泛动员。让主题宣传教育实践活动扎扎实实地开展起来。学校举行“文明礼仪伴我行”校本课程教育实践活动启动仪式。动员学生积极行动起来做文明礼仪的先锋。根据工作部署制定出行动计划、实施方案采取措施狠抓落实。

2、宣传礼仪。组织学生校园礼仪演讲活动。培训学生宣讲员利用寒暑假和公益活动时间深入社区和家庭进行文明礼仪的宣传活动。通过家长学校和培训文明礼仪宣传员面向家庭、社会进行礼仪知识的宣传营造小手拉大手共创文明新气象的良好氛围。

3、建立监控激励机制。将文明礼仪教育实践活动开展情况学生文明礼仪行为表现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内容。对校本课程教育实践活动普及广泛工作成效显著的班级和先进个人给予表彰将评选校园文明礼仪示范班级。各班级在实践研究过程中也应该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对达到要求的学生给予鼓励。

4、大力推广学校礼仪教育的成功经验。树立教师、学生身边的文明礼仪榜样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和辐射作用推动文明礼仪宣传教育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通过开展师生校园礼仪风采展示、征文、知识和演讲比赛讲身边发生的礼仪故事、争创文明礼仪先进班级和明使者、制作文明礼仪手册等活动展现师生员工在文明礼仪宣传教育实践活动中的阶段性成果

七、保障的措施:

1、坚持教研制度,保证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工作不断地完善和向纵深发展。

2、学校将尽力地在经费、人力和物力上给予最大的支持。

3、学校将对参加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工作的教师给予一定的奖励。如有突出成绩的,将在评优、评先时给予倾斜。

八、补充说明:

(一)课程实施效果设想:

1、教学内容不断充实,教学案例不断完善,逐渐构建一套完整的校本课程体系,形成一套适合本校学生的校本课程教材。

2、全面开设文明交际礼仪教育课程,逐步推向其它年级,聘请课程专家介入我校课程研究,促进我校课程研究向纵深发展。

3、学生的精神风貌得到改善,使人一走进校园,就能听到声声亲切的问候,感受浓浓的文明景象,促进讲文明、懂礼貌的校园氛围进一步地形成。

4、促进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坚定信念,改变教育观念,更新知识,提高业务水平以及发展专业,增强教师的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的能力。

(二)需要进一步探索和解决的问题:

1、课程生命问题:应采取什么有效的方式才能保证校本课程持久的生命力。

2、评价体系问题:课程实施的评价体系是个复杂而又综合的问题,如何做到定性与量化的统一,短期行为与长期行为的统一,局部评价与整体评价的统一。

3、由于班级班容大,学生数多,要组织社交体验难度较大。

篇7:校本课的礼仪教育实施计划

一、指导思想:

为贯彻落实《安吉县校本课程开发指导意见》的文件精神和《晓墅小学2012学年第二学期学校工作计划》的相关要求,从文明礼仪养成教育入手,促进我校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及健康人格的形成,为创建“美丽学校”、“美丽班级”、“美丽小组”和塑造“美丽学生”,打造文明和谐的育人环境,制定本方案。

二、课程目标:

1、了解并掌握 “美丽小组”创建过程中的各项基本礼仪。

2、促使学生了解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基本礼仪,养成在各种场合合理使用文明礼仪的习惯。

3、自觉参加交际实践,提高学生人际交往能力。

4、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

5、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

三、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包括五个部分:“美丽小组建设篇”“礼仪教育篇”“行为习惯篇”“健康教育篇”“安全教育篇”。

四、课程实施:

我们初步设想本课程在全校18各班级全面铺开,五个单元交叉进行,一二年级在“美丽小组建设篇”单元内容中可以有选择性的适当渗透。每一个单元都要注重发动学生家长积极参与研究,逐步建立规范的家庭、校园和社会文明礼仪训练机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然后再向社会推进,争取社区、共建单位的配合支持,争取形成良好的社会效果。具体实施中,充分利用以下几个阵地,开展课程学习:

1、专项课程设置。我们把该课程纳入课表,结合我校行规训练点选择课程内容,利用班会课每两周进行一次授课,每个年级指定一位班主任备课,年级组共享。可以根据五个单元内容,通过主题班队会形式进行文明礼仪教育。考虑到我县 “三项推进”教育改革的实际,各班应把“美丽小组建设”中的礼仪教育优先进行。每次活动和其他校本课程要求一致,要备课,要有活动记录,并及时进行评价。

2、开展“德育早餐1+4”主题教育。少先队继续完善晓墅中心小学学生“足球少年”三级评价体系,发挥“德育早餐1+4”系列活动的实效。通过每周的“美丽小组”展示活动首先对学生进行全体教育,之后各班再利用晨会或其他时机及时进行延伸教育,班主任对每次的德育早餐延伸教育做好记录。

3、学科渗透。各科教学之中继续渗透文明交际礼仪的知识,切合时机地进行文明行为礼仪的引导与教育。

4、课外实践:①调查走访:走访宾馆酒店、商场超市等服务性强的单位,学习有关文明礼仪知识。②自主学习:引导学生通过上网、上新华书店与各级图书馆收集有关资料,进行自主学习,拓展知识。③竞赛展览:举行邀请函设计活动、感恩语言描绘活动、手抄报评比活动,指导学生动手实践,锻炼能力。④角色体验:引导学生体验不同社会角色的富有特征的工作生活,如“我是小公民”、“我是服务员”“今天我当家”、“我的家乡美”等,感受不同角色的礼仪规范。

5、文明礼仪校本课程的实施责任落实到班主任,由班主任根据各班实际情况具体安排。

五、适度评价:

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教师和学生的发展,是为了鼓励和促进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因此,我们应该做好如下几方面的工作。

1、课程评价:课程设置、课程实施方案和校本教材,期末由课程开发领导小组会议根据开展情况进行评价;课程目标与达成效果由教导处组织班主任评价。期末形成评价报告。

2、学生评价:参照其他校本课程,按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两方面进行评价。学习过程评价依据晓墅小学校本课程评价方案中的评价指标从考勤和课堂表现两方面由课程授课教师进行评价,分A、B、C三档进行记录。学习结果评价主要通过考察学生礼仪表现和进步情况,由礼仪课程教师、学科任课教师和家长进行评价。

3、教师评价:通过查阅班主任工作手册(课程计划、考勤记录、教案)、对学生的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材料,另一方面通过听课、学生作业、作品材料的积累每学期对教师进行考核评价。

安吉晓墅小学

篇8:乡土美术校本课的实施与探究

关键词:乡土;自然资源;文化;生活;创造;美术课堂

随着新课改的逐渐深入,人们对新课程标准有了更新的认识和更为深刻的理解。《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第6条中明确提出:“农村中小学也要充分利用当地文化资源,因地制宜地开展美育活動。”随着教育教学观念的更新和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等人文观念的树立,像我校这种偏远的农村初中也越来越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2011年我校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相继开发了切实可行、有本土特色的校本课程。由于地处农村,特有的自然资源综合乡土美术的艺术特色,本着从农村实际出发联系课堂的做法,充分利用身边生活中的美术,就地取材,变废为宝,我校美术组开展了一系列的美术教学活动。

一、走进乡土,开发丰富多彩的美术课堂

“站在巨人的肩上向前开进,我们选择立足地,目的不是观光欣赏,而是创造美景胜境。”对待本土的民间美术资源、生活文化艺术我们应坚持这样的态度。民间是展示一方文化的沃土,是内容丰富多彩的大课堂,一方面我们要用欣赏的眼光发现她的魅力所在,有效地提高我们的审美感受力;更为重要的一方面,我们要让学生从中汲取营养,激发学生的创造灵感,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宿迁的楚汉文化、酒文化、下草湾文化,这些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为我们开展实际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内涵。虽然地处农村初中,物质相对贫乏,但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乡土资源为我们所用。一方水土不但孕育了赋予特色的文化,也养育了很多技艺精湛的民间艺人。我们走访了本乡本土出名的剪纸艺人,了解他的创作构思,学习他的技法技巧,使得民间剪纸这一质朴瑰丽的艺术形式大方地走进了我们的平面设计课堂。我国近代创造教育的先驱者、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课堂指导学生用剪纸的形式表现二方连续图案、四方连续纹样,总结出对称和不对称的构图形式,有方形的、圆形的、方中套圆、圆中套方、圆中套圆、层层叠叠。作品手法大胆简练,制作起来方便快捷,给原来沉闷枯燥的课堂注入了新鲜的活力,极大地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剪纸走进课堂使学生获得了学习的兴趣和原动力,使学生在学习中发现了自身的价值,体会了创造的快乐,同时创新发展了剪纸形式。课后要求学生美化自己的家居,装饰生活空间,从这一层面来说,乡土走进美术课堂促进了农村文化生活的发展,美化了生活。

二、贴近生活教学,就地取材,变废为宝

“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如是说。我们这里有沧桑三百年的窑湾古镇、清清的落马湖、风光迤逦的古运河、建筑雄伟的乾隆行宫……这些都是美术课堂教学丰富的素材,我们可以结合这些资源给学生开展相宜的教学活动,欣赏窑湾建筑的秀、幽、奇、险;写生重檐斗拱,建筑雄伟的乾隆行宫古建筑群;描画古运河的新风貌。在农村,广阔的大自然蕴涵着无限的生机和美丽。各种挺拔的树木、广袤的农田、欢畅流淌的小河……在美丽的村庄和广阔的田野,各种生命都以自身的方式展示着生命的活力和独特的魅力。对于从小就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孩子来说,贴近他们生活的美术课堂,更能激起他们的兴趣,唤起他们的共鸣。农村的每个孩子几乎都有玩泥巴的童年,加上俯拾即是的泥巴,泥塑课是我们开展的切合实际、不花钱的乡土美术教学活动。通过搓、揉、团、压、接、彩绘等,展现出来的作品非常具有乡土的气息,有着浓浓的亲切感。作品受到各位欣赏者的好评!“艺术即感情。”活动中学生重温了孩提时玩泥巴的乐趣,更加热爱生活,热爱家乡。另外草编、粮食谷物粘贴、木刻、根雕等都是我们就地取材而又造价低廉的可广泛开展的乡土美术课。取自然之物,创天工之美。这些贴近生活的教学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美化生活、创造生活的能力,又提高了他们学习美术的兴趣和欣赏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让学生更了解自己的家乡,更热爱自己的家乡。

让美术贴近生活,让乡土走进美术。

篇9:文明礼仪教育校本课程纲要

《文明礼仪伴我行》校本课程纲要

一、基本项目

1、课程名称: 文明礼仪伴我行

2、授课教师: 本校校本课程教师

3、教材: 选编

4、课程类型: 人文素养类课程

5、授课时间: 16课时

6、授课对象: 1-5年级学生

二、课程的目标:

通过礼仪教育,学习礼仪知识,训练规范的举止言行,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懂得自尊自爱、尊重他人、友好相处,为全面育人奠定基础。

1.使学生了解、掌握并使用家庭常规礼仪,与家人加强沟通,消除代沟,建立上、下辈之间朋友式的关系,享受温磬的家庭生活。

2.了解、掌握并使用校园常规礼仪,使同学之间能够以礼相待,和睦相处,团结协作,互助互爱;建立朋友式的师生关系,使师生间交往自然亲切,从而形成良好的校风校貌。

3.了解、掌握并使用社会常规礼仪,使自己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中,让自己处处受到欢迎,得到尊重,使自己的社会生活充满快乐,从而培养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

4.了解社会,学会感恩。

5、了解、掌握并使用社会常规礼仪,使自己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中,让自己处处受到欢迎,得到尊重,使自己的社会生活充满快乐,从而培养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

三、课程的内容

课程内容包括四个单元(后附部分选用内容):课程内容包括四个单元:“文明校园从我做起”、“家庭文明从小做起”、“社会文明靠大家”、“学会感恩”。(具体实施时可根据实际情况有选择的进行教学。)

1.文明校园从我做起

“校园规范我知道”、“同学之间”、“尊敬老师”、“学校是我家”等方面,让学生了解、掌握并使用校园礼仪,同学之间能够以礼相待、团结协作,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形成良好的校风校貌。

2.家庭文明从小做起

“亲亲一家人”、“百善孝为先”、“文明礼仪从小事做起”、“邻里之间”等让学生了解、掌握并使用家庭礼仪,家庭成员和睦相处,享受温磬的家庭生活。

3.社会文明靠大家。

“礼貌用语我会说”、“文明习惯我养成”、“公共文明我牢记”、“社区文明我参与”等内容,让学生了解、掌握并使用社会礼仪,让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中,处处受到欢迎,得到尊重,使他们的社会生活充满快乐,培养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

4.学会感恩

“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张海涛伯伯”、“感恩社会”等四个方面,让学生了解每个人的成长离不开他人的帮助,必须学会感恩,回报社会。具体见下:(课程内容虽然分为四大单元,但具体实施时可根据实际情况交叉进行。)

5、附: 文明礼仪集锦。

内含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学校文明礼仪评价标准、规范要求、学校活动掠影及学校获得的部分荣誉,供各年级教师授课时选用。

四、课程的实施:

我们初步设想本课程在1-5年级试开设,随实施随完善,用二年左右的时间,形成经验,再向全校铺开,四个单元交叉进行。每一个单元都是以“礼仪常规”为切入口,以发动学生家长积极参与研究为突破口,突出“社交技能”的主题。逐渐建立规范的家庭礼仪和校园礼仪,然后再向社会推进,争取社区、共建单位的配合支持,争取社交礼仪建设的良好效果,同时让学生养成文明礼仪风范,以此促进学校校风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1、专项课程设置。我们把该课程纳入正式课表,每班每两周安排一个课时。教师通过课堂主阵地,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文明礼仪教育,使学生粗通礼仪知识,引导他们亲身体验,实现从感性到理性的升华,从整体上让学生的文明礼仪风范得到提高。

2、与德育结合。开发文明礼仪操,与体育大课间结合。

3、学科渗透。各科教学之中继续渗透文明礼仪的知识,切合时机地进行文明行为礼仪的引导与教育。

4、课外实践:①调查走访:走访酒店、商场超市等服务性强的单位,学习有关礼仪知识。②自主学习:引导学生通过上网、上新华书店与各级图书馆收集有关资料,进行自主学习,拓展知识。③竞赛展览:举行邀请函设计活动、感恩语言描绘活动、手抄报评比活动,指导学生动手实践,锻炼能力。④角色体验:引导学生体验不同社会角

色的富有特征的工作生活,如“我是小公民”、“我是服务员”“今天我当家”、“我的家乡美”等,感受不同角色的礼仪规范。

5、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的原则:主体性原则、开放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合作性原则、活动性原则、趣味性原则、民主性原则、灵活性原则等等。

五、适度的评价:

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教师和学生的发展,是为了鼓励和促进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因此,我们应该做好如下几方面的工作。

1、学校对教师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工作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包括教师制订、撰写的《校本课程实施纲要》和《校本课程教案(设计)》的情况也应给予适当的评价。发现比较突出的,有创新的要给予及时的表扬和奖励。

2、教师对学生在学习、活动当中,应当以鼓励性的评价为主,及时发现、发挥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评价。对学生独创性的思维、见解要加以赞扬,号召大家向他学习,等等。

3、学校将文明礼仪课程与德育结合,通过评选“文明礼仪好少年”、“文明小绅士”、“文明小淑女”等活动,激发学生践行文明礼仪常规的参与意识。

上一篇:校园文明交通活动方案下一篇:实验室管理制度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