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德教育的意义

2024-05-14

公德教育的意义(共8篇)

篇1:公德教育的意义

试论大学生增强自身公德意识的意义

摘要:道德教育是一个永恒的命题。社会公德教育作为道德教育中最基础的环节,在交往日益频繁的现代社会中,显得尤为重要。作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所具备的社会公德素质直接关系到我国精神文明面貌和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实现。提高其社会公德意识,对大学生自身发展和促进和谐社会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关键词:社会公德;大学生;意义

一、关于社会公德

(一)“道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它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内心信念来维持,是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善恶评价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①社会公德是指公民为维护社会正常生活和交往所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和准则。它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涉及社会公共生活的各个层面。虽然我国的经济建设在飞速发展,但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却相对滞后,社会公德的现状令人感叹。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方面,一些人在社会公共生活中,言行举止不文明,不遵守各种公共场所的特定要求。在社会交往中缺乏诚信,一些人为了个人利益,做出违背社会公德、唯利是图、见利忘义、损人利己的事情。在人与社会的关系方面,一些人不遵守社会公共秩序,社会公共生活中的规章、准则、公约、纪律等形同虚设。造成社会公德缺失的原因有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因素。政治方面:法制建设明显滞后,对道德的支持力不强,影响了社会公德的进步。十年“文化大革命”搞阶级斗争,导致人格和人权被剥夺,使已取得的一点社会公德建设成就遭到严重破坏,破坏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搞乱了人们社会公德的观念,造成了人们社会责任心的淡化。直到改革开放以后,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公共生活空间的扩大,民主法制建设才真正开始发展起来。目前这种发展还是初步的,呈现出新旧交替和由传统向现代过渡的特点,人们在强调尊重个人权利、利益的同时尚未认同个人与社会利益的联系,公德意识、公民意识仍十分匮乏。经济方面:经济是人类发展、生存的基础,因此人们的行为是受经济利益支配的。从历史来看,中国是一个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的国家,几千年分散的小农经济使我们的祖先缺少公共生活,因而缺乏公德意识,更谈不上有遵守社会公德的习惯。虽然随着历史的变迁,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状况已完全改变了,但小农经济的意识却一直根深蒂固地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各人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的为人处事哲学,制约着社会公德意识的形成。社会方面:现代化的高楼大厦,封闭式的单元结构住房,把邻里过去四合院之间的亲情隔开了;又由于受到旧的思想观念的影响,不关注公共利益,“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认为社会公德与己无关;加上长期的分配不公,造成人们心理失衡,现在实行市场经济,对过去分配不公的补偿心理导致一部分人的行为危及社会与公众的利益。文化方面:由于社会公德教育的不平衡,文化层次较低的人群,不知社会公德为何物,如从落后封闭地区而来的人们,往往意识不到践踏公共草坪、随地乱扔瓜皮果壳、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等行为都是有违社会公德的,因为他们没有受到过这方面的教育与熏陶,无意识地违反了社会公德。

(二)社会公德已成为社会文明的标志之一。列宁在谈到社会公德时说:“数百年来人们就知道的、数千年来在一切处世格言上反复谈到的、起码的公共生活规则。”人们较为认同的社会公德一般是指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公共生活实践中,逐渐积淀起来的,无论阶级和阶层的差别、国家和民族的差别、古代和现代的差别,必须共同遵守的统一的最简单、最起码、最普通的行为准则。2001年9月20日,中共中央印发《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用“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二十个字,对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作了明确规定,要求切实提高社会公德水平,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思想道德保障。大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和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中坚,理应成为社会公德的“示范者”和“践行者”。②

二、关于大学生

大学生一词在中国从出现到现在不过百余年时间,但这个群体对我国的影响却相当大。无论是在旧民主主义时期,还是在新民主主义时期,都有他们活跃的身影。到了当代,他们更是促进社会发展的一股中坚力量。那么大学生的任务是什么呢?对自己来说,他们要把自己培养成一个德才兼备,能服务于社会的人。在大学轻松的环境里,大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培养自己的德和才,中国古代思想家司马光说过,“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③对社会来说,他们要把最新的知识输送给社会,起到促进科技文化发展的作用。对国家来说,他们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国家的发展,起到建设国家的作用。由于大学生的责任重大,他们必须要有良好的个体道德修养,以便更好地服务社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当代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 是祖国的未来。加强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 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 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 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三、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培养的重要意义

大学生遵行社会公德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提高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主要有两方面的意义。

(一)有利于促使大学生和谐社会理念的形成

社会公德是社会风气和社会风尚最基本的标志,是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基础,只有加强社会公德教育,才能提高全民族素质、促进社会和谐。胡锦涛同志指出:“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是无法实现社会和谐的。”社会与自然、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的协调发展离不开社会公德意识的提高,因为社会公德意识是社会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形成和谐社会理念,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保持稳定的政治局面。

(二)有利于促进大学生自身全面发展

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④社会公德作为社会公共生活中的基本行为规范必然也是大学生的最低行为标准,大学生应具备的最基本素质有两个: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表现在大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和运用能力,思想道德素质是大学生精神状态的外在表现。前者侧重大学生的学习能力,而后者则是大学生学习能力的进一步延伸。只有提高社会公德意识才能全面发展,遵行社会公德不仅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客观要求,也是大学生成功地走入社会,实现自我价值的基本要求。参考文献

选自《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科书90页,2010年修订版 ②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发【2001】15号 ③

选自《资治通鉴 周纪一 威烈王二十三年》‘

④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

篇2:公德教育的意义

社会公德的状况直接反映了一个社会的精神风貌。面对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和北京申奥成功,如何以崭新的精神风貌迎接新的机遇和挑战,是摆在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

一、社会公德建设是道德建设的基础社会主义公共道德是社会主义道德的主体内容,是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主要基石,同时,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强社会主义公共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础环节,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现代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不断扩大,人们相互交往日益频繁,社会公德在维护公共利益、公共秩序,保持社会稳定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成为公民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表现。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的经济得到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然而,社会上也出现了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如在禁止吸烟的公共场所吸烟、非法小广告随处张贴、随地吐痰、破坏公共体育设施、乱扔垃圾、不守交通规则等等,这些说起来“小”的顽症,实则与首都的地位、城市形象、文明水准不相适应。要扭转这个局面,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需要从多面做工作,但其中关键的是要从提高人们的公共道德水平入手,加强思想道德教育。社会公德建设要致力于提高公民的社会公德意识和道德水平。要从小事抓起,通过一点一滴的努力,不断提高社会公德水平。

二、强化社会公德意识

1、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人总是处在一定的氛围之中。一个人从出生到成年并形成一定的思想道德观念,都要受到环境氛围的各种影响。营造有利的社会氛围,是搞好社会公德建设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首先要充分发挥报纸、电台、电视台等大众媒体的作用,以正面宣传为主,弘扬正气,为社会公德建设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其次,要利用道德的约束力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比如,大家在公共汽车上都不给老弱病残孕让座,该让而不让的人就会心安理得,没有心理压力。但是,如果让座蔚然成风,不让座的人在众目睽睽之下就会觉得不好意思,售票员和周围的乘客在提醒他或批评他,下次就会长记性了。氛围是无形的然而又是非常有力量的,在人人讲道德讲礼貌的氛围中,久而久之就可以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2.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加强社会主义公共道德建设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使社会公德行为能发扬光大,形成社会的主导行为。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令人痛心的反常现象,良好的高尚的道德行为不但得不到鼓励,有时甚至会受到嘲笑讽刺,这自然要影响他人高尚道德行为的实施。如我们常听说有热心帮助把车祸中受伤的人送到医院,反被家属倒打一把,被诬告为交通肇事者而索赔;在实施见义勇为的行动时,为救他人而受伤致残,自己却落得不能得到相应的医疗保障,甚至生活没有着落的地步。这样的情景怎能有利于良好社会公德行为的发扬光大呢!所以社会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保护和鼓励符合社会公共道德的行为,来奖励见义勇为、乐善助人者,保证他们在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上得到应有的补偿,在人格方面得到应有的尊重。

近些年来,北京顺义区涌现出了一批见义勇为的先进典型。为了保证他们的高尚品质能够发扬光大,区委、区政府建立了见义勇为基金会,每年筹集专项基金30万元,对他们的行为给予奖励,并保障他们正常的工作和生活。这不仅仅是善待了见义勇为的先进人物,实际上是建立了鼓励良好社会公德行为的激励机制。只有采取各种形式保护和奖励符合社会公德的高尚行为,才能形成培养良好公共道德行为的土壤和氛围,促进社会不断发展进步。

篇3:谈大学生的学校社会公德教育

一、大学生学校社会公德教育的重要性

社会公德是社会公共道德的简称, 是指社会的公共生活所必须遵循的最起码的规则, 是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基础, 属于最低层次的道德要求, 是造成良好社会风尚的有力武器, 是衡量一个社会精神文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大学生学校社会公德教育的重要性体现在:

(一) 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 是培养大学生个人素质教育

社会公德反映的是社会全体成员共同利益, 这是基础文明修养的重要内容, 重视和培养学生的社会公德是学校教育的应有内容。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接班人, 是当代中国的优秀青年, 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 不但要有过硬的专业技术, 还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 特别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下, 我们更应争当道德模范, 更应该遵守社会公德。

(二) 大学生学校社会公德教育利于良好校园文化的形成

良好的校园文化是学生的表现凝结, 反过来也会影响学生的公德教育。高校校园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 在校大学生的良好社会道德表现对于校园社会发展作用重大。大学生作为校园文化的主体, 其社会公德意识和行为的良好状态, 利于校园环境的美观、氛围的温馨、学术的发展。

另外, 学校社会公德教育同时对维护良好的公共生活秩序,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作用。

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整体水平从总体上看在不断提升, 多数大学生具有较强的社会公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但是, 在现实生活中仍有一部分大学生社会公德失范, 而作为教育的部门的学校则没有很好的完成其公德教育的内容。

二、大学生学校社会公德教育的现状

(一) 学校社会公德课程教学效果差

1. 教学手段方法单一不能吸引学生。

学校教育是最有计划有步骤的, 教育的层次性和深刻性是其它教育无法取代的, 从小学、初中到高中、大学, 道德课程都有, 很多学生记得小学时道德课里有意思的小故事, 却对大学课堂里讲解道理的书本很排斥, 这也使得大学的社会公德教育成效不良。学校重知识轻德育, 重理论轻实践, 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其次在学校教育方法上:形式单一, 照本宣科, 简单的理论灌输, 致使一部分学生认为思想道德修养教育只是空洞、虚幻的理论, 没有学习的兴趣, 更没有学习的必要, 学生缺乏道德实践能力。

2. 大合堂授课形式教学效果不好。

一般高校的公德教育课程都是思想道德修养之类, 这类课是全校公共课, 也就是所有学生的必学课。一般上课都是大合堂, 少则100多人, 多则200多, 以教室最大限度容纳量为限。对于大学生来说, 这种大堂课几乎是逃课的标准课, 课堂组织难, 教学效果差。

另外, 教学的社会公德教育以德育教师和辅导员为主, 应强化其他教师和学校公职人员的参与。

(二) 学校没有对学生社会公德的全面考核

对于很多高校来说对学生社会公德的考核就是对相应课程的考核, 一张试卷就知道其社会公德如何了, 这是一种误区。还有很多高校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学生社会公德的调研, 说明公德教育的成功, 岂不知社会公德不是笔下写出来的, 也不是口里表达的, 而应该是实际行动表现出来的。考核学生的社会公德是一个大工作量, 需要所有教师、学校工作人员、学生的配合, 才能全面考核, 考核学生社会公德也不是短时间的考核, 应该贯穿学生的大学生涯, 使其潜移默化, 使其融入学生内心, 成为一种行为习惯。

(三) 学生在校期间失德表现

现在大学生社会公德缺乏表现在:

1. 社会公德意识不强。

个别学生对社会公德不加重视, 不注意自己的形象, 缺乏应有的公德意识。主要表现在:没有公共卫生习惯, 随地吐痰, 乱丢杂物, 桌面文化、厕所文化随处可见, 乱涂乱画现象严重;对学校规章制度不加遵守, 上课迟到、早退甚至旷课, 就餐时任意插队等现象时有发生;学习态度不端正, 考试作弊屡禁不止;诚信意识淡薄, 助学贷款久拖不还;基础文明行为失范, 尤其是男女生谈恋爱时行为有失分寸;集体主义观念不强, 不愿参加集体活动, 缺乏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艰苦奋斗精神差, 不讲节俭, 互相攀比, 时有酗酒、抽烟等不良习惯;不能爱护公共财产, 教室、实验室、宿舍等公共场所财物损毁严重, 等等。

2. 社会公德行为失范。

一些学生在网上发表虚假信息, 甚至是有害信息;聊天用语失范, 脏话谎话连篇;在校园论坛内诋毁他人甚至言语侮辱教师, 大学生犯罪也屡见不鲜。作为大学教师面对这样的情况, 一定要重视学生社会公德行为的养成与规范, 要科学地规划和培养大学生社会公德。

三、大学生学校社会公德教育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一) 学校重视对学生社会公德的学习和考核

1. 做好社会公德课程的组织教学。

(1) 改革、创新社会公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公德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如何做好公德教育是大学教师必须考虑的问题。个人认为在社会公德教育的内容上应加强诚信教育、礼仪教育。所谓“言而无信, 不知其可也”, “不学礼无以立”, 用中国传统美德教育学生。其次, 在教育方法上要进行改革, 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调动起来,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和能动者。对于学生们熟悉的话题、社会热点可以让学生讲解、教师点评, 深化学生印象。如上文中述现在大学生校园内出现的失德现象很多, 都可以为主题开展, 让学生从身边的人和事思考社会公德。另外, 学校应多组织学生开展有益的公益活动, 如帮扶活动, 积极引导学生丰富课外生活, 使学生能在实践中形成良好的社会公德。 (2) 做好社会公德课程教学安排。尽量避免大合堂上课, 以小班上课为佳, 利于教师更好的掌控课堂。课程安排应为多媒体教室, 利用文字、视频、图片等深化学生对课程的认识。在教学方法上要注意课程的引入、故事的穿插、学生的互动, 提高学生的参与, 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3) 提升教师素质。所谓言传身教, 学生观其行信其言, 教师的素质对于学生的社会公德形成影响较大。良好的教师素质可以让学生更加信服, 利于知识的传递和可接受性, 也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以正确的思想引导学生、以健全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以创新的教学方式传授学生、以高度的责任感关心学生, 才更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

2. 全面考核大学生社会公德。

高校应重视社会公德德育教育的考核, 将其纳入学生的综合素质测评, 考核应全面。如上面所讲, 建议将对大学生社会公德的考核贯穿整个大学生生活, 考核以大学学年最终成绩有效, 考核内容以实践行为为主, 以他人评价为辅。将课堂出勤、教室卫生、课堂表现、考试缺考、作弊、学生食堂是否浪费等等均作为考核内容, 考核人员除了德育教师、辅导员教师、其他任课教师还应有学校在职所有人员, 如保洁人员、餐厅厨师、门卫等。只有这样才能较全面考核学生社会公德情况, 培养符合社会主义建设要求的人才。

(二) 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指学校在创建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体现学校特色的、师生一致认同的思维模式、道德规范、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的总和。高校校园文化在高等教育培育人、发展人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不同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引导大相径庭。笔者的研究生教育在武汉大学完成, 记忆深刻的是每天早上宿舍楼外学生的外语背诵、学校小树林里都是学生学习的身影, 这与一些学校情侣遍地、迷茫生活形成鲜明对比。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能使得学生不自觉的接受教育, 并以学校为荣, 以自身形象为荣, 潜移默化的提升学生的公德修养。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 要积极引导学生的公德意识, 做好舆论导向, 推先进、模范;批丑恶、懒惰。同时, 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让整洁、卫生的校园温馨环境来感染学生, 促进学生的良好习惯形成。

(三) 不断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对于良好的社会公德形成十分重要, 特别是现在社会各种负面新闻报道令人震惊而学生信息获得渠道也越来越多, 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下让大学生保持心理健康, 增强社会正能量尤为重要。高校可通过开设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课、成立心理咨询机构、定期开展心理知识讲座、开展学习、交往、情绪等方面的主体心理辅导等方式, 解决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及由此形成的社会公德认知和行为问题, 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态与公德行为习惯。

(四) 让学生参与学校公共管理, 给学生创造在校社会公德实践的机会

学生在校期间的社会公德实践较少, 学校可以让学生参与学校公共管理, 给学生创造在校社会公德实践的机会。笔者曾就读于烟台师范学院 (现更名为鲁东大学) , 对学校的一项措施记忆深刻。学校每个学期抽出一周时间给一个学院, 在这一周里, 学院不安排任何课程, 学生的任务就是进行全校的公共管理。学院以班级为主, 班级划分为几个小组, 每个小组任务不同, 有的小组负责学校餐厅的卫生, 有的小组负责图书馆的资料整理, 有的负责校园道路的卫生, 还有宿舍卫生检查、教学楼打扫、人事档案整理等等都是我们的工作内容。通过这样的活动, 学生不但对学校管理有了了解, 还形成了良好的公德意识。有的同学说劳动了一个星期, 看到路上别人扔垃圾就想过去批评教育、看到有垃圾就条件反射捡起来;图书馆里看到有人书卡没有放好就过去说明;餐厅里看到别人浪费粮食就想去宣传节约等等, 这样的教育比任何书本都印象深刻, 效果显著。个人感觉这样的方式可以很好的让学生进行社会公德的实践。

俗话说, 人无德不立, 国无德不兴。而作为大学生其社会公德不但关系他自己的德行更关乎国运。高校应重视对学生的社会公德教育, 多元化考核, 成为培养高素质、高能力优秀人才的摇篮。

摘要:社会公德是指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公民应该遵守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准则。遵守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是每个大学生的义务。作为有较高素养的大学生, 我们应当自觉培养公德意识, 养成遵守社会公德的良好行为习惯。学校作为学生接受教育的最重要地点, 应加强对学生社会公德的教育, 以利于大学的健康成功, 培养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高素质大学生。

关键词:大学生,礼仪教育,修养,提升

参考文献

[1]余世锋.浅议大学生公共精神的缺失及培育[J].琼州大学学报, 2006.6 (3) .

篇4:外国的公德教育

日本:公共场所控制情绪

日本家庭教育孩子“内外有别”,指的是对家庭和公共场合要区别对待。在家里,小孩子可以完全放开,因为身边都是父母等可以接受他的亲人,而公共场合周围都是“别人”,没有接受孩子所有表现的义务,所以孩子必须对自己的言行有所收敛和控制,表现出好的一面才不会给别人添麻烦。

日本父母还会手把手教孩子,在公共场合怎样的表现才是好的,老师也会教孩子礼仪和规矩。一般素质良好的日本中产阶层的父母,会让孩子从控制自己的情绪开始:无论高兴还是难过都不能不分场合地宣泄,更不能大声叫喊。在孩子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之后,日本父母会教孩子怎样和别人谈话、相处。包括尽量站在对方的立场,说让对方宽慰的话;若是观点不一致,不用直接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为避免更进一步的对立,可以暂时展现出低姿态,但保留自己的想法,等条件成熟时再向对方表达。

美国:乘校车有30条规矩

美国是个自由国度,但这并不意味着孩子们可以不懂规矩。拿乘校车来说,学生们需要遵守的规矩就有30条之多。美国交通局的统计资料显示,每天乘校车的学生占中小学生总数的54%,美国目前有44万辆校车穿梭在居民区和学校之间,每天要接送2500万名中小学生。一年下来,这些校车接送的中小学生就高达100亿人次。

每学期开始之前,学校会对需乘校车的学生进行统计,并发给家长和孩子乘校车的规章制度,具体包括:在校车来之前,必须提前5分钟在指定地点排队候车;当校车靠近时,必须站在离路边至少6英尺处,且排队不能延伸到街边;在校车停靠之前必须等待,只有当车停好,门开了并且司机说可以上车后才能上车;如果要从车头前绕过,需确保自己和校车保持10英尺距离,确认自己和司机都在相互能看见的范围内;禁止从车尾穿过;如果学生的东西掉在校车附近,告诉司机帮忙来捡,禁止私自去捡,避免司机看不见学生而发生悲剧。

对于以上严格的规矩,多数孩子都能遵守,不过也有少数孩子做不到。因为涉及学生的安全,老师会先对他进行严肃教育,让他明白遵守规则的重要性,再通知家长共同教育。屡教不改的学生,可能会被禁止乘校车。

法国:教孩子学会等待

尊重他人是法国家庭教育的一个基本点,学会等待便是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孩子从小就被父母有意识地培养这种习惯:并非你提什么要求都可以立马得到满足。例如,孩子哭闹,在法国父母看来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只要哭声不异常,一般都不去理会。几次下来,小孩子就会明白,用哭来要挟父母是无效的。

父母们还会教孩子管理时间。去法国人的家庭做客,家里人无论年龄大小,都懂得严格地尊重其他家庭成员的作息时间,小孩也不例外。该几点睡就去睡,闹也没用;该几点起来就得起来,赖床也不成;该几点吃饭就得按时吃饭。记者在法国家庭中从未看到有家长追着给孩子喂饭的情况。家长们还会通过家庭游戏等方式锻炼孩子的独立能力。

在公共场合,法国孩子一般颇守规矩。比如按次序排队、不打扰别人、说对不起、说谢谢等。法国学校从小学就开设了公民教育课程,小学主要讲社会生活的规则,如教育孩子要尊重他人、不要打扰别人、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等。

英国:把餐桌当成课堂

作为绅士国度,英国家庭很重视“餐桌教育”。餐前的举手投足是每天要重复的事,他们认为,如果在这些细节上都做不到有教养,别的方面就更难教育了。

现代的英国家庭,仍要等家中的老人和女性先坐下,然后才能就餐。传统的英国家庭会在老人或是女性成员入座时,要求在场男性成员,无论年长年幼都要站起再坐下,以示礼貌。在用餐过程中,无论长幼,都要求端坐。刀叉的使用一定要得体。英国的孩子从小就被父母教育正确使用刀叉,永远不要将刀叉锐利的一头对向他人,放置刀叉时也需要轻拿轻放。

父母要求孩子,不要在吃饭时发出不雅的声音。不要边说话边喝汤,不要在吃饭时喝饮料。一些年幼的孩子这样做了或是提了要求,都会被父母严厉制止。时间长了,孩子们就习惯了这些规矩。另外,英国人在用餐时间,就是坐在餐桌边吃饭时,谁都不可以打开电视机或看平板电脑,父母首先要做到这一点。在餐桌前,不要轻易打断别人说话,要等到别人说完了再发言。另外,如果自己要离席,需要向在场成员说明后才离开。

美国家庭改善亲子关系的10句箴言

1.“I care.”(我在乎。)

父母和孩子之间,理应相互关心,尽量避免让对方难过或让对方摔跟头。如果一切都不在乎,家庭成员之间就会相互孤立,而在乎,如同纽带,让家庭成为一个紧密的集体。

2.“You can have your space. ”(你可以拥有自己的空间。)

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空间,孩子非常珍惜自己的生活空间,有时候需要和父母保持适当距离。有些话,没有必要一再唠叨。给孩子一点空间的同时,也给我们自己一点空间。亲子间有一定距离,反而会让关系更亲密。

3.“Let’s talk.”(我们聊聊。)

发生亲子矛盾时,不如找个双方都很放松的场合,比如咖啡馆、茶楼,用“我们来谈谈”开始,推心置腹地交流。有问题就要解决,回避是不行的,不如直面问题。可是在生活里,多少人过着“捂着耳朵吃炒米——自己哄自己”的日子啊!与其在背后论他人的短长,使得话传来传去传走样,不如直接和对方说。

4.“Let's forget and forgive. ”(尽量忘记并原谅。)

人应该宽宏大量的大道理谁都懂,但落实到具体事情上就难了。家庭成员之间有所得罪,要是计较下去,一环套一环,错误和冒犯相互纠结,没有理得清的时候。外人往往都明白“清官难断家务事”,不多插手,可是自己怎么办呢?快刀斩乱麻的办法,只能是忘却和原谅。记仇可耻,原谅高贵——这种品质,违反我们的本能和人性,如逆水行舟,但也往往是我们摆脱关系困境的唯一办法。

nlc202309090931

5.“You've got an anger issue.”(你好像总是容易动怒。)

很多家长忽略青少年发怒这些性格上的因素。当今社会压力增大,人人好像都憋着一肚子愤怒。美国人往往把愤怒看成一个不好的品质。常发怒的人,被视为有情绪问题,严重的被视为心理疾病。我们必须学会面对自己的愤怒,将它管制住,不让其产生负面影响。这是孩子童年时代所需培育的修养。

6.“We are all dysfunctional.”(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不正常。)

在视野狭窄的时候,我们担心自己的家庭和别人的不一样,并因此难为情。“跟别人一样”是不少家长鼓励、鞭策自己和孩子的一个说法。问题是没有一个家庭是正常的,家家都有自己的问题。让孩子接纳家庭的不完美非常重要,这会让他们学着接纳以后势必也不完美的单位、婚姻和他们自己的孩子,以便在此基础上寻求改进。我们也不能过早给孩子们灌输宿命感,让孩子认为自己生在某种家庭里,结果就一定先天不足。不要告诉他们“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人是可塑的,也是可以改变的。

7.“My kids are probably just average. ”(我的孩子或许很普通。)

美国家长也很重视培养孩子的特长,但大多在体育方面。研究者称,类似美国儿童棒球联赛这样的体育比赛能激发出孩子身上最优秀的东西,比如团队协作、队友之间的关爱等,同样也能激发出家长身上最坏的东西,因为家长求胜心切,会逼迫自己的孩子,或者对其他孩子、对方球队话语粗鲁。但大多数美国家长在孩子失落的时候,对孩子的不杰出非常包容。

8.“Let's create some memories.”

(我们制造一些回忆吧。)

美国家长非常重视让孩子经历一些未来能回忆的事件,比如打破生活的常规,去别的地方度假,但这未必要花钱。中国家长和孩子的关系,讲究顺其自然,美国家长则强调一些有目的的活动,比如学校安排Doughnuts with Dad(和爸爸一起吃甜甜圈)、Muffins with Moms(和妈妈一起吃松饼)、Mom and Son Day(妈妈和儿子亲子日)、Dad and Daughter Party(爸爸和女儿亲子日)这些活动。有些活动是有必要的,比如青春期的女儿会跟爸爸疏远,这些刻意安排的活动,有助于让这些关系更亲密,也是留给未来的美好记忆。

9.“I'll be there for you.”(我会永远做你的靠山。)

当孩子有所需要的时候,没有什么比父母亲都不在或都不管更无助的事了。父母不必任何时候都在孩子身边围着他转,有时候孩子只需要没油的时候,你像一个加油站一样等在路边。幼子在,不远游,能守护在孩子身边,非常有必要,不要把自己的离开,说成是生活所逼的无奈,其实这样的无奈大多是个人选择,我们归结于外部原因,以求内心安宁而已。你真有心,就会有办法。

10.“The particulars get us.”(细节定成败。)

上述大道理可能大家都知道,你给孩子讲的大道理孩子也知道。可是你要告诉他们:魔鬼在细节中。任何一个可能影响亲子关系的细节上,我们如果先别急着顺着自己的性子和本能,而是停下来想一想再说、再做,结果会好很多。孩子们也一样,不要让他们赢在道理上,却输在实践的细节上。

【编辑:陈彤】

篇5:中学生社会公德教育的思考

江苏省泰州市田家炳实验中学 吴丽莉

【摘 要】社会公德教育既是公民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也是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在学校教育中,应当从引领广大青年学生勇担社会责任。本文从剖析和透视中学生公德现状出发,深入研究中学生公德的缺失问题,并根据青年学生的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提出有针对性地实施中学生公德教育的途径。

【关键词】社会公德教育;中学生;现状;成因;对策

中共中央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社会公德意识的强化需要依靠社会公德意识的教育,而社会公德意识教育的重点对象在于中学生,因此,加强中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教育关系到国家公民道德建设的成败。

一、当前中学生社会公德行为现状

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由于受各种主客观不良环境的影响,一部分中学生存在着一些社会公德意识模糊、社会公德行为失范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文明礼貌方面。在家庭关系中,原本以互爱为情感纽带的家庭关系已逐渐丧失了原有的亲密性。大部分学生能够做到主动与老师打招呼,但他们更注重个体间的平等。在与同龄人之间的交往过程中,相当一部分学生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撒谎等不诚信行为。

第二、助人为乐方面。在教学过程中,笔者经常和学生探讨社会的`热点问题,听取他们对类似“小悦悦”事件、“彭宇案”等的讨论和看法。他们虽然尚不能够对此类问题做出系统、深刻的分析,但从他们的讨论中可以看出,学校为他们营造了道德的一方净土。在汶川地震与玉树地震等救灾捐款中,学生们的表现也印证了他们的观念。

第三、爱护公物方面。在无人的教室经常出现灯火通明的现象;在水龙头前,也经常看到自来水白白浪费的现象。同时,课桌上的乱描乱刻、图书馆书籍的污损等一系列破坏、损害和浪费公共财物的行为在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普遍存在。

第四、保护环境方面。(德育管理论文 )在每年的植树节,学生们都会积极参加植树活动;在平时的生活中,也几乎养成了注重公共卫生、保护环境的习惯,具有较强的环保意识。当然,也有部分学生的环保意识较差,乱扔杂物、随地吐痰,无法正确认识到公共环境同个人之间的关系。

二、当前中学生社会公德行为现状的成因分析

第一、社会原因。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市场经济奉行的是实现个人价值、讲求工作效率、追求金钱至上等核心价值观。社会上一些人,尤其是报刊、电视等大众媒体上披露的一些反面事例,不仅没有起到警示的作用,相反还对中学生产生了负面影响。

第二、学校原因。由于经济基础等方面的制约,我国的教育体制实质上仍是应试教育。尽管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一再强调要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要培养合格的社会公民。然而由于受社会现实、舆论评价、家长期待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事实上,重知识灌输、重分数成绩始终是学校实际工作的重点。在这种大环境下,大多数中小学,尤其是担负着向高一级学校输送人才的初、高中会把主要精力放在智育上而忽视公德教育就不难理解了。

第三、家庭原因。一个问题学生的背后往往就是有一个问题家庭、问题家长。现在的中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从小就受父辈、祖辈过多的关心爱护,凡事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公共道德意识。家庭不良的教育方法也存在问题:溺爱娇纵的家庭教育使子女任性自私,傲慢无理;粗暴专制的家庭教育使子女暴躁冷酷,粗野蛮横。这些都给学校的德育工作带来诸多困难和阻力。

三、加强中学生社会公德教育的对策

从社会公德教育现状分析来看,社会、学校和家庭对中学生社会公德意识影响较大,我们不能抑制社会上不和谐现象的产生,只能努力营造良好的德育教育环境。

第一、动员一切社会力量,营造良好的社会公德教育环境。通过聘请法制副校长举办专题讲座,经常性地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公德教育。利用正反两方面的典型事例,使学生从活生生的事例中感悟到遵守社会公德,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充分利用墙报、宣传栏、广播站等大力宣传社会公德内容的新事迹、新风尚。特别是要大力宣传校内遵守社会公德的好人好事,以学生会或者共青团的组织形式,引导学生走向社会,深入社区,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公益活动。使学生们在耳濡目染或者亲身实践中受到社会公德教育。

第二、切实保证德育地位,言传身教,从教者做起。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教者本身的道德形象如何,不仅影响学生,而且对教育起着强化或弱化作用。教师在平时必须注意自我修养,完善自我的人格,加强“身教”意识。学校要积极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参加各类专业理论培训,特别是有关教育学、心理学的培训,使教师及时把握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及个性差异,因势利导,使德育工作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要根据地方特色和学生实际,合理处理教材,活化死教材,根据教学需要选取学生熟悉的、贴近他们实际的有意义的例子作为德育活教材。只有这样,才会让学生对课程感兴趣,才会增强实效。

第三、进一步办好家长学校,不断提高家长素质。家长与中学生有着特殊的亲密关系,是其成长过程中的主要指导者、促进者、支持者,其言行举止对中学生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有莫大的影响。因此,提高家长素质,增强家长教育子女理念,是加强中学生道德建设的重要渠道。提高家长素质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办好家长学校。根据家长实际,开设家庭教育知识、文化知识、法律知识、社会公德常识、心理健康等专题,不断提高家长的综合素质,使家长教子有方。

【参考文献】

[1]洪明,李丽。中学生社会公德状况调查分析[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4.

[2]夏心军。中学生社会公德调查与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下半月), 2002,2.

篇6:浅谈青少年公德教育的论文

良好的社会公德,是社会文明的标志,是民族高素质的体现,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跨世纪的建设者。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是关系到祖国前途和民族命运的大事,尤其是在新旧体制转变过程中,如果不认真地抓好青少年公德教育,将要贻误一代人甚至几代人,所以对青少年进行公德教育,全社会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诚然,在老一辈革命先驱的高尚道德垂范下,相当部分青少年的公德观念正逐步形成,他们热爱集体,乐于助人,文明礼貌,维护秩序。但由于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带来的负面影响,种种破坏社会公德的思想和丑恶行为时有发生,正在腐蚀着青少年的公德心。据某校在一节政治课中对“看见发生车祸时你怎么办?”进行问卷调查时,初三级39名学生竟有27人是回答看热闹或尽快避开的,占69。2%,只有8人是回答报警或救人的,仅占20。5%。可见,近百分之七十的同学公德观念是有待加强的。此外,社会上某些现象常常令人触目伤怀:路灯或其他公共设施被无故破坏;随地吐痰、乱丢垃圾现象;乘车争先恐后,不但不听从指挥,甚至恶言相向,动辄喊打喊杀;违反公共秩序,不听劝告,甚至辱骂殴打他人……这些现象发生在青少年身上的并不鲜见。

不可否认,青少年公德意识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思想道德要求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究其原因:其一,学校德育工作目标空泛,强调共性有余,注重个性不足,可操作性不强;其二,内容单一,缺乏针对性,理论偏多,理论与实践相脱离,养成教育少;其三,模式迂腐,一般化工作多,一体化建设少,致使学校德育工作疲于应付,难于营造各具特色的氛围;其四,社会上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不良思想以及黄、赌、毒等不良现象的影响,也往往使学校的德育工作“毁于一旦”。

可见,我们亟需要新观念,改进方法,开创学校德育新格局,强化社会公德教育,保证青少年的身心得到健康成长。

一、言传身教,从教者做起。

加强公德教育,教师家长必须做到言传身教,而且身教重于言教。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教者本身的道德形象如何,不仅影响青少年,而且对教育起着强化或弱化作用。要求青少年如何去做,自己一定要实实在在地做好。教师的身教作用,表现在严于律己,给学生做出榜样。加里宁说过:“老师必须好好检点自己,他应该感到,他的一举一动都处在最严格的监督下,世界上任何人也没有受着这种严格监督。”教师在平时必须注意自我修养,完善自我的人格,加强“身教”意识,言谈举止做到文明健康、真诚和谐、亲切得体,并在爱校爱班,关心集体,遵纪守法,遵守秩序,爱护公物等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做好表率。这样,教师的身教就可以在学生心目中得到确立和认同,最终达到示范教育的目的。正所谓“率先躬身,不令而行。”另外,家长的教育指导和自身行为是子女的重要影响源。因此,家长同样必须用自己的行动去实践自己讲的道理,如在遵纪守法、讲究卫生、互廉互让,为善助人、杜绝黄、赌、毒等方面做子女的表率。很难想象,父母讲话言行不一,他的话又怎能使子女信服呢?又怎能起到教育的效果呢?

二、大处着眼,从小事做起。

公德教育必须从大处着眼。教育者必须认识到青年是继往开来的一代,是跨世纪的建设者,是祖国的.未来。新一代的青少年必须是关心社会、关心集体、关心他人、爱护公物、遵守公共秩序、文明有礼的一代。青少年公德能否做到这一点将关系到祖国的兴衰成败。ァ耙晃莶簧ǎ何以扫天下。”如果一个人连起码的社会公德都不具备,又怎能有崇高的理想、高尚的情操呢?为此,公德教育又必须从小事做起。我们不妨从青少年学生碰到的小事抓起,在关心班级,遵守纪律,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公物,讲究卫生,帮助身边有困难的人等事做起,使学生人人参与,抓自我管理,促行为养成。只要我们能持之以恒地从细微处要求,从小事做起,定能达到“促其思、晓其理、激其情、导其行”的教育效果。另外,还应当充分利用社会舆论作用,通过大众媒介大力宣传道德高尚的楷模式的好人好事,抨击和抵制违背道德的言行,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建立以遵守公德为荣,破坏公德为耻的舆论导向,从而逐步营造一个维护和遵守社会公德的良好氛围。

三、齐抓共管,重在落实。

青少年公德教育工作一定要整体化、网络化。作为培养人才的学校,对青少年学生思想觉悟的提高、道德修养的形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青少年学生成长的圣地,又是磨炼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的熔炉,倘若学校的德育工作不形成综合育人的整体网络,是不可能形成学校德育工作新熔局的。为此,学校德育工作必须把握整体性原则,形成党政工团各组织既齐抓又共管,实施教学管理双管齐下,锐意使德智体美劳相互渗透的整体观念,抓好校风建设,建立和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实行以法治校,从而使学校为培养青少年公德发挥积极的作用。比如学校可实行《德育量化考核评分制度》,通过标语、板报、校会、班会等形式宣传制度的内容,形成共识、统一行动、落到实处。

当然,只强调学校教育的整体性是不够的,因为青少年学生正处在求知欲强,好奇心重的心理发展时期。同时,他们获得信息的媒介渠道多,信息反馈面广,对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事、物都直接或间接地耳濡目染,而学校对社会的影响是极其有限的,相反社会在某种程度上干扰了学校的教育,学校教师的说教,往往被社会上流传的一、两句消极的顺口溜就抵销了。为此,青少年的公德教育必须与家庭、社会相结合,建立和健全公德教育网络,动员社会务界力量齐抓共管,从而提高青少年公德水平。如为取得家庭的配合,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家访,学校定期召开家长会议,建立《学校与家庭联系手册》,对学生的行为规范起到约束和自我教育作用。另外,为了取得社会支持,可实行警校挂钩,共建文明校活动,各有关职能部门,也要把青少年公德教育作为本地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切实提高认识,从而使青少年公德教育做到整体化、网络化,形成全社会对青少年公德教育齐抓共管的局面。

篇7:儿童公德教育

楚天都市报讯,很多家长带着孩子到九峰森林动物园过六一,但一些家长却没有在孩子面前做出好的表率。有的人围追堵截孔雀,只为拔下美丽的羽毛,可怜孔雀快变成“秃子”。有的孩子则拿叶子打梅花鹿,惹得温顺的梅花鹿扬蹄反击。真正看到这样的闹剧,才知道什么叫子不教,父之过。当家长争先恐后的为孩子报这样那样的补习班时,当家长彻夜排队为孩子争取上名校时,有没有想过,教育,先立人,后施教。当我们天天口号响亮的要实现教育现代化,当我们能创造性的将思想品德发展成一门考试,试问,做人必须的素养在哪里?新闻中家长的愚蠢,孩子的无知都让人不无担忧。一个没有修养缺乏公民道德的家长能指望其带来多少积极的言传身教?一个缺乏爱心的孩子,我们又该怎样的表示遗憾?也许有人会说,长大了就会懂事。但人们常常忽视一些小的行为在人的心理层面播下的种子。就如电影盗梦空间里提到的在人潜意识里植入一个小小的想法,便会形成一个实在的行为。一个有爱心的孩子,总是懂得体谅和尊重他人;一个有爱心的孩子,总是会积极协作融入团队;一个有爱心的孩子,总是会懂得付出与收获的协调。而现在恰恰是,我们的孩子们缺乏爱的教育。2001年《爱的教育》一书被教育部指定为中小学语文新课标课外阅读书目之一,但是多少读者真正将读书的过程看过是接受爱的教育?更何况,每天只是沉浸于游戏和漫画的没有时间端起书本的孩子们呢?夏丏尊先生在翻译《爱的教育》时说过这样一段话:“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所以在教育时,我们不单单只是要功利性的学到多少知识,更应该在教育中融入爱的教育,将教育作为个人修养的养成过程。技能教育和知识教育容易出效果,培养时间也较短,而修养教育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是真正对一个民族长远发展起决定作用的却是修养教育。就像绅士的培养,无论是见识还是学识都很容易学习,但是修养却是难以模仿的;就像优雅的贵族,当我们鄙夷那些甚至有些做作的礼仪时,我们是否注意到甚至对于一个卖菜的人他们都称其为“您”,这份修养,才是真正震撼我们的。我们国家的发展起点高,是因为吸收了各国的先进技术,但是对于各国文化思想的吸收却明显不足,我们很难通过模仿迅速吸收发达国家的思想文化精华,思想文化也不是学习得来的而是思考体会得来的,我们经常强调,注重国家软实力,诚然,我们把发展硬实力演绎成一种奇迹,但是我们很难在软实力的培养上继续这种奇迹,因为软实力的培养,尤其是大国公民素质的修养是长期的跨越几代人的过程。

而儿童的培养在这个过程中至关紧要,越早培养起第一代高素养的公民,才能为日后打下基础,也不至于出现新闻中,那些愚蠢的家长带头上演的闹剧。

而笔者认为,儿童素养教育最重要的几点是明善恶,辨美丑,善于沟通协作,成为一个有勇气、充满活力、正直的人,一个敢于承担责任和义务的人――不仅是对家庭,还包括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

篇8:中小学公德教育的现状与对策

公德是相对私德而言的。“公”是指公共领域,“私”是指私人领域。谈到公德与私德问题,不能不提起梁启超。梁启超在《新民·论公德》中指出:“道德之本体一而已,但其发表于外,则公私之名立焉。人人独善其身者谓之私德,人人相善其群者谓之公德。”他将 “公德”“私德”作为一组范畴概念引进国内,旨在通过对传统文化中私德盛行的批判来唤醒国民的爱国之心,探寻救亡图存的出路, 在他看来,公德是促进群体凝聚力的道德价值观,其目的是为了 “利群”。

社会开放程度日益提高,人们社会生活的公共领域不断扩大, 人们在社会公共场所的道德问题越来越受关注。《公民道德实施纲要》规定:“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随着社会的进展我们可以发现,公德的内涵已经有了新意,较之以往,公德内涵由关注国家利益转向关注国民众生的生活,由倡导国民公德转向倡导社会公德。基于公德在不同时代的侧重不同,本文将公德理解为人们在公共领域中的道德活动。

公德教育是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者通过对受教育者进行公德的阐释、说服和引导监督,让受教育者自觉形成公德观念,树立维护社会公德的道德信念并最终在生活中践行公德规范,为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公民奠定基础。它是公德“知、情、意、 行”的统一。公德教育的内涵要求我们在对学生开展公德教育时明确公德教育的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把握公德教育的内容,从“知情意行”四方面进行培育,要选择有效的教育方法,避免单一的说教,注重师生、生生的互动与践行。

二、当前公德教育的现状

1.公德教育的目标取向

公德教育的目标究竟是培养圣贤之人,还是培养合格的社会公民?不同的价值取向会提出不同的公德教育目标。建国初期,我国倡导以“五爱”为主要内容的国民公德教育;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大力提倡“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的社会公德教育;近些年来,我们在中小学所推行的是“不乱扔垃圾、 不乱穿马路、不在公共场所吸烟、不随地吐痰”等行为规范。公德教育目标的确立经历着由理想主义为价值取向降解至普遍主义为价值取向的过程。这一转变体现了公德教育的目标正越来越贴近于公德的主旨,有助于学生树立公德观念,并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公德规范,形成良好的公德品质。但在实际教育过程中,教育重心会有所偏离这一目标而趋向理想化。

2.公德教育的现实环境

中小学生的公德教育需要社会、家庭和学校的相互配合,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以提高中小学公德教育的整体有效性。可是,现实中公德教育的整体环境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1)社会方面

社会监管体系的不完善促进了某些成员的不自觉,若惩戒措施严格,对首闯红灯者严惩,定会起到杀一儆百的作用,后面的人们便不会那么随意闯过去。所以,加强社会监管力度,建立健全社会监管体系能对加强公德教育提供相应的制度保障。

(2)家庭方面

家庭公德教育氛围的缺失造成中小学生成长中公德意识的不足。有的家长考虑问题只注重自身利益、自己家庭利益,从不涉及他人利益和社会利益,这种家庭环境下的孩子必然有道德情感冷漠的倾向。家庭是孩子在成长中接触最频繁的场所,家长对孩子道德观念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创造一个拥有公德情感的家庭环境对中小学生的公德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家长要注重对孩子公德教育的引导,避免造成孩子公德缺失的成长隐患。

(3)学校方面

学校监督激励机制的不完善、重智育轻德育的不科学都不利于中小学生公德教育的实施。现阶段,公德教育在观念、内容和方法上还不能完全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存在严重狭隘的公德教育观,如重智育,轻德育,与现实生活脱节等问题,从而影响学校构建有效的德育评价体系。学校应当更新公德教育观,重视公德教育对学生的长远发展,创造丰富的公德教育形式来加强对中小学生的公德教育。

三、加强中小学公德教育的策略

1.秉持平等原则,培养学生普遍主义的思维方式

公德,意味着我们的道德行为要体现平等、公正思想,避免个人主观感情色彩,这就要求公德教育中注重引导学生的平等、普遍思维。

社会公德的首要特性便是其公共性,现代社会公共性的本质是公众的,对每个社会成员来说,都有利用公共财产和公共空间的权利,但公共所有权又是不可分割的,所以,个体不能随心所欲地对待属于公众的东西不能把私人的意志强加于公共意志之上,违背社会的公意。公德教育的核心价值在于平等与尊重,保障生命健康和安全以及维护人的尊严,就成为最基本最核心的社会任务。在生命和人的尊严面前,没有尊卑贵贱。使学生明白这个道理是公德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

2.完善公德教育的评价体系,规范学生的公德行为

多样、有效的评价体系,有利于鼓励学生主动施展公德行为。 学校可以通过有效奖赏制度和学生综合评价模式来提高学生的公德意识与公德行为。

(1)社会、家庭、学校相互配合

当社会公德行为对象的广泛性带来舆论监督的弱化时,社会个体便处于最缺乏监督的状态中,从而最容易违背公德。中小学生是未来推动我国公民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让他们在个体成长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公德意识,规范其公德行为,可以促进我国公民社会未来的发展。学校的公德教育所提供的是相对封闭的生活空间, 而只有在真实的社会生活中才能接触守则、规范所涉及的道德条目,所以通过学校与社会来搭建相互沟通的平台来规范学生的公德行为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公共道德观念形成初期的阶段,严格规则和奖惩机制是非常必要的。

(2)打破单一的成绩量化模式,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

在学校的德育评价体系中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重视终结性而忽视过程性,基本依赖于量化考试成绩,这样的评价容易以偏概全,以学生的学业成绩作为衡量道德水平的标杆,从而忽视了学生的道德成长过程,不利于其完整人格的形成与完善。所以,改革传统的品德考查方式,打破成绩量化模式,跟踪建立学生的成长记录袋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式。

公德教育不仅是有关道德的教育,也不仅是道德原则的教育, 它在本质上是思维方式的提升,而且也只有道德思维方式水平的提高,才说明公德教育真正被学生所接受。为此,学校应当打破传统的说教形式进行公德教育的宣传工作,遵循德育特点和中小学生心理发展规律,侧重对中小学生公德思维的引导,提高其践行社会公德的主动性。同时,公德教育是中小学生生活教育的一部分, 需要社会、家庭和学校的全面配合才能更好地落实。总之,公德教育的有效开展需要学校、学生、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摘要:社会公德是社会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基本行为准则,反映了人类社会生活最基本的关系,能否遵循社会公德是衡量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公德教育是中小学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中小学阶段正是社会个体道德品质形成的重要时期,有效的公德教育对增强青少年的公德意识、加强青少年的公德行为、提高青少年的功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应当通过转变思维方式、完善公德教育评价体系等多种策略来提高中小学公德教育的实效性。

上一篇:紧张三部曲作文下一篇:公司(单位)征文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