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社会公德的特性现状]对大学生社会公德一点思考

2024-04-28

[新时期社会公德的特性现状]对大学生社会公德一点思考(共8篇)

篇1:[新时期社会公德的特性现状]对大学生社会公德一点思考

新时期社会公德的特性现状

——对大学生社会公德一点思考

【摘要】社会公德是在公共领域,反映和调整以“陌生人”为主的社会利益关系,体现公共生活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在本质上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者一个群体,在历史长河中、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积淀下来的道德准则,文化观念和思想传统。它对维系社会公共生活和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作用。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社会公德认识是影响大学生社会公德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本篇论文旨在了解大学生社会公德认识的特点,并提出相关教育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 社会公德认识 特点 教育对策

社会公德是人们在公共生活中应当遵守的基本道德要求。它规范和调节公共场所人们的相互关系,反映人们公共生活的共同需求。

一、社会公德是现代社会的产物

我们今天所讨论的社会公德,就其本意而言,有别于私人道德,而是社会的公共道德。公共性是社会公德最基本的特征。社会公德的公共性则又可从四个方面去理解①:道德发生场所的公共性、道德对象的公共性、道德要求公共性和道德评价的公共性。由此看来,社会公德是公共生活领域里的社会道德。

关于社会公德的价值涵义,学术界长期存在着多种界定。但无论如何,有一点是比较明确的,那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社会公德,是现代社会生活的产物,它是在工业革命以来,工业化和城市化迅猛发展的过程中随着社会公共生活领域的拓展而逐步发展起来的,而且社会公德的内涵也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的发生变化,新的公德的要求不断补充进来。比如,重视环保、保护野生动植物、节约资源、网络公德等等就是过去的社会生活中所没有的。

二、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公德现状及其建设意义

从社会公德普遍性特征及其多方面的功能来看,每个社会公民,包括在校的大学生,在社会公共生活中都应自觉遵行社会公德。新时期的大学生处在我国改革开放的条件下,大学生自身的生理、心理发展使其遵行社会公德的主体条件日益成熟。大学生遵行社会公德不仅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客观要求,也是大学生成功地走上社会,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进而实现其全面和自由发展的基本要求。

大学生社会公德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是大学生是社会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从其身心发展和承担的社会责任看,社会公德水平应该比同龄人更高。但当前部分大学生的社会公德还存在的一些问题,这些完全与大学生这个群体的社会期望相背离。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在校大学生的年龄一般都在 18-25 岁之间,这一时期人的生理特点是,骨化逐渐完成,身体形态日趋定型,各器官系统的机能日益完善,正是人体机能十分旺盛,生机蓬勃地进入成人阶段的前夜。他们精力充沛,在各种活动中独立自主能力增强,参加各种社会活动的频率不断提高。大学校园处处可见他们活跃的身影,在公共活动场所也不乏他们忙碌的步伐。活跃在各种公共场所的大学生,不得不随时扮演着社会公德行为主体的角色。总之,生理的发展使大学生具备了充足的生理活动功能。大学生社会公德的形成是以其生理成熟为前提的。生理的发展先于心理的发展,并创造了心理发展的条件。而心理的发展又先于道德发展,也创造了道德发展的条件。大学生社会公德认识水平的高低,主要反映在社会公德认识的各个维度上,即社会公德表象,社会公德概念,社会

公德判断及它们的关系上。部分大学生们虽然能意识到这些精神的存在及指导作用,但并未将这些现代的观念用作社会公德判断的依据,他们习惯于利用传统道德标准分析社会公德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

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的日趋成熟,使大学生具备了社会公德行为主体所具有的自然生理活动能力,意识活动功能和社会活动能力。也就具有了道德行为主体特有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可见,大学生已具备了优于其他社会群体的遵行社会公德的主体条件,这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

同时,遵行社会公德是大学生社会化得以完成的首要条件。首先,只有遵行社会公德,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技能、观念和社会规范。无论在一个班级里,还是在校园生活中,自觉遵行社会公德可以提高大学生对社会规范的认可水平和程度;在实践中自觉养成遵守社会法则和规范的习惯,提升道德境界,达到较高的道德认知水平;提高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交往沟通能力、专业学习和专业创新能力,在选择和培养独立人格上,达到社会发展对优秀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其次,遵行社会公德也是上述社会化过程的第二方面内容在社会实践中的具体要求。因为遵行社会公德就是要求人们自觉遵守和践行在履行社会义务或涉及社会公共生活利益的活动中应当遵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只有遵行社会公德,才能使大学生懂得做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包括按照社会要求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关系,并较好地解决个人自身的理性、意志和情感等方面的问题,使每个人智力、品德、情感、体格各部分达到和谐状态,才能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最终才能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遵行社会公德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

三、对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的启示

社会公德本身是随着现代社会生活的发展而得到发展的,它的发展和完善离不开现代社会的大背景,它的建设也受现代社会物质、文化、制度体制的约束。同时,公民在公共场合的行为受到“情境定义”和“社会场”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与社会公德的要求不尽一致。社会公德的这些特性,使得我们在大学生包括全体青少年的公德教育上的认识需要进一步厘清。

加强校园制度文化建设。校园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保障体系。它是“校园文化主体在交往过程中所缔结的社会关系以及用于调控这些关系的规范体系。它包括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教学、科研、管理、生产和生活方式,群体道德规范、行为准则、时尚习俗、交际交往方式等方面。”制度文化以强制和非强制性的影响力,规范引导着大学生的思想和道德行为,使其处于一种认同形式下的他律状态。为了强化制度文化的约束作用,学校应在教育和管理过程中将一些基本道德要求的具体表现通过制度具体化、明确化、系统化,将“软要求”转化为“硬约束”,使大学生“有章可依”,“有矩可循”。例如,对屡禁不止的考试作弊行为,可以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来进行约束。认真监督大学生的社会公德行为,记录在案,及时反馈给学生本人,敦促其改正。并在每学期的学生综合测评、评奖评优活动中把学生的社会公德表现作为一个基本指标,以确保评比质量,树好典型,也为老师写综合评语提供现实依据。

充分利用校园文化鲜明的导向性、内在的凝聚性、广泛的参与性等特征,开展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文化艺术、科技体育活动,以加强校园软环境建设。如学术讲座、文化沙龙、有关社会公德的专题辩论会、演讲比赛、公益广告设计(征文)、音乐美术鉴赏、礼仪大赛等。在这些活动中,大学生既是组织者又是参与者,不仅使其主体意识得到了增强,而且促进了其自我教育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其主体目标的实现。同时寓教于乐的健康、文明、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以削弱各种负面因素的消极影响,有利于实现道德教育“不教而教”的理想目标。

创办网上道德学校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道德理论灌输,就是利用网络优势的一大体现。网上道德学校是传统课堂教育的有效延伸和重要补充。网校应与“两课”教学相结合,形成互补,在教育内容上,应根据教育对象的不同由低到高、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如对新生应重点进行基本社会公德规范和道德原则的教育,包括学校的管理制度和行为规范;对毕业生则应侧重于与就业相关的公关礼仪常识教育、诚信教育及文明离校教育等。另外,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社会主义荣辱观、法律、审美等有利于增强社会公德行为的内容也应成为网校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荣辱观是人们对荣与辱的根本观点和态度。“荣”指荣誉或光荣,是人们对高尚的道德行为所作的客观评价和主观感受。客观评价指社会或集体对这种行为的肯定、赞扬和褒奖。主观感受指个人或集体对这种客观评价产生尊严感和自豪感。“辱”指耻辱,是社会、集体或他人对违背公共利益的不道德行为的否定和贬斥,以及个人因自己行为过失而形成的羞愧体验。加强大学生的荣辱观教育不仅能使大学生对高尚的社会公德行为产生正确的客观评价,以形成正确的舆论监督,而且还能从主观上督促自己遵行社会公德。

【参考文献】

1.卢玉春 《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公德的现状、原因及其对策》

2.杨薇 《大学生社会公德认识的特点及教育对策研究》

3.王伟 《大学生社会公德有关问题的研究与探讨》

4.商秀秀 《论中国优秀传统社会公德对当代社会公德建设的现实意义》

篇2:[新时期社会公德的特性现状]对大学生社会公德一点思考

关键词: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提出:“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与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现代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不断扩大,人们相互交往日益频繁,社会公德在维护公共利益、公共秩序,保护社会稳定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成为公民个人道德修养传奇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表现”。社会公德即公共生活准则,它是一个社会全体公民所公认的维护社会正常生活秩序与人际交往的行为规范和准则也是社会成员为了调节社会公共生活关系所必须共同遵守的一种最基本的道德。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担负着建设祖国的重任,他们的素质如何,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形象,而且事关国家发展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他们的社会公德状况如何,可以说直接反映着社会文明程度的高低。作为高学历的群体,当代大学生理应成为遵守社会公德的模范,然而现实中大学生中存在的社会公德失范现象已经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

加强大学生的道德教育特别是社会公德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是高校基础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高校一项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

一、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的基本现状从近几年来的情况看,大学生思想道德的主流是健康向上的,社会公德意识和道德整体水平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绝大多数学生具有较强的现代公德观念、公德意识、公共这游戏这一点真好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并能在行为层面上有所实现。绝大多数学生在观念上认同“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我国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认同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重大意义。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仍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社会公德失范,存在着诸多不尽如人意的缺点和弱点。比如:公共卫生习惯差,随地吐痰,乱丢杂物,在课桌椅上乱涂和乱画现象比较严重违反学校规章制度,上课迟到、早退甚至旷课就餐时任意插队,不满者吐脏话打架斗殴、偷窃等现象时有发生学习态度不端正,考试作弊屡禁不止诚信意识淡薄,助学贷款久拖不还基础文明行为失范,不能尊老爱幼,乘坐公共汽车抢占座位、见到老师和长辈不予理睬,公共场合男女生谈恋爱时行为有失分寸集体主义观念不强,不愿参加集体活动,缺乏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艰苦奋斗精神差,享乐主义思想有所抬头,不讲节俭,互相攀比,时有酗酒、抽烟等不良习惯浪费资源不注意节水节电肆意践踏草坪、破坏绿化不能爱护公共财产,图书失窃,教室、实验室、宿舍等公共场所财物损毁严重等。上述行为虽然不是大学生的主流,但它产生的消极影响令人忧虑,因为它不仅影响了学生的生活学习,而且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将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新收稿日期2008一0229f作者简介余爱华(1977一),女,江苏东台人,无锡职业技术学院讲师。74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教育显得极为重要而紧迫。

二、导致大学生社会道德失范的主要因素1.社会环境因素。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伦理道德观念、生活方式等,随着社会发展进步不断变化。大学生道德价值取向,处在尚未最后形成阶段,较易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在社会转型时期,市场经济的积极作用有目共睹,但市场经济的一些消极观念,如个人利益至上、金钱万能、损人利己、惟利是图等,严重影响大学生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正确形成,使得大学生价值取向向世俗化、功利化发展,社会公德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大学生行为的约束力弱化。2.学校教育因素。社会公德是社会全体成员共同利益的反映,是基础文明修养的重要内容,重视和培养学生的去网游中社会公德是学校教育的应有内容。

但传统的学校教育在这一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多数学校往往过多地关心学生考试成绩的高低和得失,以此来评判学生素质的好坏以及学校和教师教学质量的高低。对思想品德、道德修养、思想政治等重视不够,特别是对社会公德教育缺乏计划性、长期性,即使重视和加强了这方面的教育,多数学校也存在公德教育目标空泛、理想化,教育内容重理论、轻实践,公德教育过程抽象、空洞,学生中普遍缺乏道德实践,道德行为能力不强,进而造成道德愿望和道德行为相矛盾的现象。3.学生自身因素。作为当代大学生,具有思想活跃、积极向上、富于想像力、勇于创新的特点,另一方面辨别是非能力不强,自控能力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没有完全成熟,思想上活跃与混乱、单纯与复杂、自强与脆弱、理性与盲目等相互矛盾的状态在他们身上同时存在。一些学生由于考试成绩不理想、得不到老师同学赏识等,加上对社会的某些弊端和不良风气不能够正确认识,使人生价值发生倾斜,使理想与现实的矛盾逐渐突出,厌倦、自暴自弃、随波逐流也随之产生,很容易沾染打牌、抽烟、破坏公物等不良恶习,生活中消极处世、冷漠待人,造成道德观念淡漠。部分学生由于家庭矛盾、生活挫折、贫困等出现了多种心理问题,孤独、沉默、消极、冷漠,甚至性格扭曲,这也影响到了他们正确地待人处世,如果处理不好,将严重影响他们正常的学习生活和社会公德行为。

三、加强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的对策1.并q用“思政课”教学阵地,加强正面引导和教育。“思政课”课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主途径。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不是自发实现的,需要“思政课”教师做大量的教育工作。在“思政课”教学中,教师要针对大学生中存在的社会公德失范现象加以剖析并给与正面引导。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和强化社会公德意识,自觉抵制市场经济消极因素的影响。

高校要重视社会公德教育的课堂教学,要把社会公德作为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在教学的内容上,一方面要教育学生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待人礼貌、宽厚、诚实、守信、谦逊、恭敬、助人为乐、见义勇为、尊老爱幼、克己自制等优良传统。同时要努力用体现社会主义新风尚的道德标准、价值观念和时代精神来教育学生,以“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教育引导学生。

在教育方式上,既要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又要避免硬性的说教。促使他们利用认识到的社会公德规范,运用到日常生活、学习中去,有意识地不断实践,使自己的不道德行为受到抑制,高尚的思想、行为得到强化。2.加强师德建设,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学校无小事,事事是教育教师无小节,处处是楷模。”教师是学生增长知识和思想进步的导师,他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一定要在思想政治上、道德品质上、学识学风上,全面以身作则,自觉率先垂范,这样才能为人师表。加强师德建设,教师必须做到言传身教,而且身教重于言教。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教者本身的道德形象如何,不仅影响学生,而且对教育起着强化或弱化作用。要求学生如何去做,自己一定要实实在在地做好。教师的身教作用,表现在严于律己,给学生做出榜样。

因此游戏,教师在平时必须注意自我修养,完善自我韵人格,加强身教意识,言谈举止做到文明健康、真诚和谐、亲切得体,并在爱校爱班,关心集体、遵纪守法、遵守秩序、爱护公物等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做好表率。这样,教师的身教就可以在学生心目中得到确立和认同,最终达到示范教育的目的。3.重视实践环节,加强社会公德日常行为的训练。

社会实践是学生以自己的知识服务社会、锻炼能力、增长才干的大课堂,也是学生了解社情民意、增强责任感的最佳途径之一。在实践中,我们要坚持集中与分散相结合,节假日与平常相结合,科技75社团与青年志愿者服务队相结合,勤工俭学与公益劳动相结合,不断拓展社会实践渠道,创新社会实践活动形式。学校可组织学生搞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科技咨询、参与社区服务等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认识自己的人生价值,进而增强他们得到的需要,使学生在社会活动实践中形成健康的道德人格。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发挥育人功能。社会公德重在日常养成,道德修养必须以具体的、有形的载体为依托。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建设活动能培养人的集体意识,调节个人的行为新开传奇,改善人际关系,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和活力。因此,应当把校园文化建设活动作为对学生进行公德教育的重要载体。高校要加大校园文化建设投入,努力发掘校园文化底蕴,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结合社会公德教育要求,利用现代化设施、手段、校园传播媒体,加大社会公德教育宣传力度。一是要花大力气抓好校园、教室、宿舍、食堂的秩序管理和环境卫生,这些地方是学生生活和学习的主要场所,也是他们道德养成实践的主要环境,养成教育只有在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二是要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建设活动,以健康的校园文化建设活动作为社会公德日常良好行为养成教育的重要载体。比如开展“告别陋习,做文明大学生”活动,开展“讲文明,树新风”活动等,引导学生在积极参与中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提高,对学生公德素质的提高起到潜移默化作用。5.优化社会环境,营造良好的社会公德氛围。一个人从出生到成年并形成一定的思想道德观念,都要受到环境氛围的各种影响。营造有利的社会氛围,是搞好社会公德建设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社会大环境对大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具有重要作用。

社会生活中许多丑恶现象的大量存在和蔓延,对涉世不深的大学生无疑会产生各种示范效应,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可见,大学生社会公德水平的提高,也有赖于整个社会的社会公德水准得以提升。首先,要充分发挥报纸、电台、电视台等大众媒76体的作用,以正面宣传为主,弘扬正气,为社会公德建设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其次,要在全社会努力营造一个扬善惩恶的社会伦理机制,利用道德的约束力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氛围是无形的然而又是非常有力量的,在人人讲道德讲礼貌的氛围中,久而久之就可以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第三,要大力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在全社会创造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以此促进和保障良好道德风尚的形成和发展。如把社会公德劝戒、约束难以奏效的严重危害社会公共秩序的“缺德”行为,纳入法律法规调整范围,予以强制执行。6.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建设,坚持正面教育和纪律约束相结合,齐抓共管、重在落实。

篇3:[新时期社会公德的特性现状]对大学生社会公德一点思考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发放调查问卷形式, 发放问卷1000份, 实际收回956份, 有效问卷946份, 总有效率为94.6%。调查内容主要有“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环境保护、遵纪守法”等, 以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和重庆三峡职业技术学院的在校学生为调查对象, 其中, 男生占36.2%, 女生占63.8%, 一年级学生占61.9%, 二年级学生占37.6%, 三年级学生占0.5%。这次调查活动问卷发放量大, 调查对象分布广, 覆盖了不同的院系和专业, 比例均衡, 科学统计分析, 较真实地反映了当代高职大学生的社会公德状况。

二高职大学生社会公德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1. 高职大学生社会公德状况调查

目前, 绝大多数高职大学生都有较强的社会公德意识, 社会责任感强, 社会公德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调查结果显示, 高职大学生的道德状况在许多方面令人担忧, 虽然多数大学生具有较强的社会公德意识, 但仍有部分大学生的社会公德“知”与“行”严重脱节, 其社会公德的实践却表现出一定的匮乏性。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 文明礼貌方面。在问卷调查中, “对穿背心、拖鞋进入教室等公共场所的现象, 你持何态度?”选择“反感”的占45%, 选择“与我无关, 但不赞成”的占32%, 而选择“无所谓, 有时我也会”的占23%。

第二, 助人为乐方面。在问卷调查中, “你认为人与人之间是否应该互相关心?”78%的学生表示“应互相关心”;但对“在车上遇到老人无座位的情况下, 你会怎么做?”有29%的大学生表示“会视而不见”, 38.3%的人表示“不会主动去帮助别人”, 仅有32.7%的大学生表示“会主动去帮助别人”。

第三, 爱护公物方面。在问卷调查中, “对公共财物是爱护还破坏, 是恒量一个公民社会道德的基本要求?”表示“赞成”的虽然占了93%, 但在“你对校园中的课桌文化有何看法?”表示“不赞同在课桌上乱写乱画”的仅占57%, “不是我做的, 与我无关”占16%, “很不错有品位”和“没什么大不了, 我也干过”占27%。

第四, 保护环境方面。在问卷调查中, “你对保护环境, 人人有责持何态度?”表示“赞成”的虽然占了96%;但对“当看到有人乱扔纸屑时, 你会怎么做?”只有43%的大学生表示“不会乱扔纸屑”, 39%的大学生表示“只当没看见”, 上前制止的仅占6%, 只有12%的大学生表示“会拾起纸屑扔进垃圾箱”。

第五, 遵纪守法方面。在问卷调查中, 对“我们要遵纪守法, 做个好公民, 你持何态度?”表示“赞成”的虽然占了98%, 但对“你外出遇到红灯时, 将怎么做?”选“经常闯红灯”“自己方便就行, 不考虑他人”占35%;“警察在时遵守交通法规, 警察不在时不遵守”的占30%, 只有35%的学生选择“不会闯红灯”。

2. 高职院校大学生社会公德状况存在的问题

第一, 社会大环境中的消极影响。 (1) 价值观扭曲。在思想活跃、观念碰撞、文化交融的时代, 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引发多样化的社会价值观念, 动摇着当代大学生既有的生活方式、行为准则, 打破了原有的主导价值秩序。“由于对其缺乏理性的分析和正确的引导, 对长远理想和人文精神的目标追求降低, 导致了片面地吸收和庸俗化地理解, 反映在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上就是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 把追求实惠和个人利益满足作为行为宗旨”。价值标准混乱, 价值取向渐渐变得短视和偏激, 价值观扭曲, 公德意识淡化。 (2) 社会舆论在弘扬社会公德上缺乏力度。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各种影视及互联网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经济至上的画面, 涉及社会公德意识的内涵不够, 对现实社会中先进事迹宣扬效果不佳, 弱化了服务社会的价值, 导致大学生对社会公德的陌生或轻视。

第二, 家庭教育存在偏差。长期以来, “重智育、轻德育”的观念一直主导着人们的思想, 家庭教育中存在着“三重三轻”的现象, 即“重智育、轻德育”, “重知识、轻能力”, “重成才、轻成人”, 这是家庭教育中出现的偏差, 对推进素质教育十分不利。家长认为只要能考出高分数就是好孩子, 却很少关注其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第三, 高校德育教育存在缺陷。主要表现为: (1) 忽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传统道德教育, 教师比较重视对学生进行道德理论知识的灌输, 对学生缺乏必要的行为引导, 忽视了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学生被动接受的多, 主动参与的少, 学生的知、情、意、行得不到共同发挥, 在形成真正的道德认识方面效果不佳。 (2) 德育评价存在缺陷。目前许多学校对学生社会公德行为的评价仍未纳入德育考评体系之中, 德育处于智育的从属地位。评“三好”常常是“一好”代“三好”;各种助学金、奖学金的发放, 直到大学生毕业找工作, 学业成绩都起着决定性作用, 而学生的道德素质却成了软条件。德育工作总是流于形式, 而很少落实到学生道德行为的改变上来。

第四,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乏。部分高职大学生对自己的道德水平要求不高, 道德修养的自觉程度不够。在问卷调查中, 回答“说不清”“无所谓”“不以为然”“与我无关”等类似答案的同学占被调查人数的38%。对于大学生中存在的浪费、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等行为持否定态度的有87.0%, 有13.0%的学生认为“小事一桩”或“无所谓”, 这表明部分大学生对社会缺乏应有的责任感, 从而表现出道德缺失。

三大学生社会公德建设的对策与思考

1. 营造良好的社会公德氛围

全面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把大学生公德意识培养融于公民道德建设之中, 深入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大力提倡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的社会公德, 综合运用教育、法律、行政、舆论等手段, 规范和培养大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约束和制止不文明的行为, 形成扶正祛邪、扬善惩恶的社会风气。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构建公共文明礼仪教育体系, 完善以市民学校为载体的全民教育网络体系, 以点及面, 以自身的榜样力量来影响一个班集体, 逐步减少校园中诸如上课迟到、不尊师重教等不文明和不道德的现象;并将在学校所受的影响在社会上加以推广, 以鞭策全体公民, 形成良好的社会公德氛围。

2. 优化家庭育人环境

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是一个涉及父母教育观念、思想认识、具体方法和家长自身素质的复杂问题。意大利诗人但丁说:“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 而智慧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因此, 把道德教育和品行培养作为家庭教育的重点, 转变“重智育、轻德育”的教育观念, 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成长。

3. 完善高校社会公德教育

第一,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优化育人环境。人的道德品质不是先天固有的, 而是后天环境的影响和教育慢慢形成的。学校要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公德系列主题班会活动, 如开展劳动周实践活动、文明礼貌实践活动等, “着力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遵守法规的意识, 尊重他人、关爱他人、宽容他人的意识。”同时学校还要加强对报纸、网络、电视等大众传媒的监管力度和正面宣传, 加强宣传先进模范人物, 并用其高尚的人格魅力感染、引导学生, 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德育素质。

第二, 注重教育对象主体性作用的发挥。道德的形成过程是学生主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 因此, 高校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 将大学生的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如组织学生到街道、社区等场所调查市民的公德情况, 并进行公德宣传等活动, 通过这种主体参与式的自我教育活动, 使他们在实践中训练和检验自己的道德选择能力, 在实践中使公德意识外化为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日常行为, 达到知行统一。

第三, 完善学校德育评价机制。当前对学生评价的主要标准是依赖分数, 这种人才评价机制不利于全面型人才的培养。因此, 学校应构建一个以道德为主要标准的素质评价体系, 将学生公德行为纳入到学生素质评价体系中, 确定其在总体评价中相应的权重和分值, 使之成为大学生评选先进、入团入党、各种助学金、奖学金发放的重要条件;促进大学生优良道德品质的形成。

4. 完善社会公德的法制化建设, 增强大学生的公德自我教育意识

社会公德建设靠教育也要靠法制。健全的社会主义法制环境, 为大学生的社会公德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因此, 要进一步加强完善社会公德法制化建设, 立法机关应尽早细化有关社会公德的条文和细则, 使之有法可依;要深入开展法制教育, 通过法制对社会环境的治理, 为大学生良好公德行为的形成提供有益的空间;通过法制对行为的导向和规范作用, 教育大学生分清是非, 决不能做不文明、不道德的事情, 促使大学生由他律转为自律, 达到德育自育的目的。

四结束语

社会公德随着人类文明的演进, 日益呈现出在曲折中前进的趋势。社会公德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 规范、约束着我们的行为, 只有遵守社会公德的人, 才会被人们所尊重;那些违反社会公德的人, 将被人们所不齿。因此, 大学生在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 注重对自身公德意识的培养, 增强公德自我教育意识, 从而使大学生队伍成为遵守社会公德规范的榜样力量, 使大学生的社会公德建设成为推动社会道德进步的动力之源。

摘要:大学生社会公德是高校德育的核心要素, 培养大学生成为具有较高社会公德素质的人才, 是高校德育目标的应有之义。本文从调查高职大学生的社会公德现状入手, 对大学生社会公德状况进行了分析研究, 从而优化了大学德育的新路径。

关键词:高职大学生,社会公德现状,调查分析,研究,教育策略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印发《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通知.中发[2001]15号

[2]列宁选集 (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3]胡新华.网络与大学生德育方法的可持续性发展[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03 (11)

[4]李海秀.家庭教育存在重智育轻德育偏差[N].光明日报, 2000.02.18

篇4:大学生社会公德现状和问题研究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公德;道德失范;知行分离;诚信

2016年5月3日,一篇“女大学生动车上拒和老人挤着坐遭指责”的微博引发网友热议。事发后不久微博上发起了“拒和老人挤着坐遭指责,你怎么看?”的话题,在参与投票的两万多个网友中,仅有477名(占投票总人数的2.3%)网友觉得女生拒绝和老人挤着座有点不近人情;而认为座位主人没做错和认为老人女儿有点道德绑架的网友有19990人(占投票总人数的96.5%)。近年来由于让座引发的社会矛盾层出不穷,2014年9月郑州公交车上老人因让座之争猝死,保定大爷因大学生不给让座拦公交2小时等等类似的新闻屡见不鲜。这些看似微小的社会矛盾反映的不仅仅是大学生与老人的代际冲突,更凸显了大学生在社会公德观念和社会公德行为方面的不足。

2016年4月7日,教育部发布了《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报告指出2015年中国大学生在校人数达到3700万,居全世界第一。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19636790人,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约占总人口的8.9%,其中大学本科生占比约2.7%。作为国家建设的储备人才和社会文明进步的中坚力量,大学生有其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和道德使命。

一、社会公德的概念

公德,即公共道德,是人们共同生活及行为的准则和规范,它通过舆论对社会生活起约束作用。社会公德不是法律规定而是一种道德的约束,它规范了人们在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中的行为表现。

在浩荡的五千年文化的滋养和熏陶中,形成了讲究“礼、义、仁、至、信”的传统道德观。随着现代工业化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兴起,社会公德在内涵和外延上都发生了变化。1986年,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是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2001年,《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并用“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20个字,对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和要求作了明确规定。

公德意识水平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更是个人素质修养的重要反映。根据国家统计局消息,2015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676708亿元,按价格比计算,同比增长6.9%,全球排名第二,仅次于美国。但经济的高速发展并不意味着公民道德水平的进步和提高。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出现的诸如哄抢门票、插队推搡、乱扔垃圾、践踏草坪、脱鞋休息、辱骂工作人员、哄抬物价等乱象,均体现了我国公民道德水平和国民素质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不良的社会风气和失范行为也体现在青年大学生身上,如随意迟到旷课、租人上课写作业、聚餐酗酒、出口成脏、沉迷网络、贷款套现、学术造假甚至谋害舍友同学等不良现象。

二、大学生社会公德现状和问题

1.大学生社会公德总体情况良好

毋庸置疑,大学生群体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刚刚过去的汶川地震八周年,许多网站自发组织纪念活动,标题为“八年前的今天,你还记得吗?”网友们的回帖让人不禁回想起八年前参与救援活动的189万大学生志愿者的无私和善良。他们的积极参与对个人和国家都有重大意义。年轻勇敢的大学生们通过自己的付出和努力让长辈们看到了新生的80后力量,让世界看到了中国新一辈的民族脊梁。

相关研究也表明,从总体上看,大学生群体的社会公德意识较强,社会公德行为较积极健康。潘烈和周燕采用问卷法,考察了包括尊敬老人、文明礼貌、维护公共秩序、见义勇为、爱惜公共资源、爱护公共卫生、遵纪守法、诚实守信8个内容,结果显示,无论是自我评价问卷还是评价他人问卷,大学生被试所作出的可接受回答比例均在50%以上,特别是“诚守信”项目均达到90%以上;宗淑花采用百分制的自填问卷研究了大学生的公德意识和公德行为,结果表明,大学生被试的平均分为79.2分。

2.部分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薄弱、存在道德失范行为

根据2014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到37.5%,已进入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阶段。但从整体来看,大学生仍是社会同龄人中的佼佼者,其较高的受教育程度应当使这个群体具备更高的社会公德水平,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但是,当前大学生的社会公德狀况还存在许多问题,“道德失范”、“公德缺失”的现象仍然存在,大学生的公德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

不难发现,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引起学生广泛关注和讨论的话题往往是新近的时尚潮流,影视剧集,娱乐明星,网络游戏等等而较少涉及社会公德问题。有部分同学认为社会公德可有可无,甚至是一种没有必要的束缚。《北京大学生社会公德状况调查》表明,有的大学生对穿背心、拖鞋进教室持无所谓的态度;认为公共场所男女同学之间的过分亲昵行为是个人的自由;四分之一以上的同学对买饭插队的行为表示不反对或无所谓。

有少部分大学生不仅对社会公德缺乏正确的认识,而且容易高估自己的道德水平同时低估他人的道德水平。潘烈和周燕的研究表明,当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有严重冲突时,部分学生会选择放弃社会公德,如调查中“去单位面试时间紧张能否闯红灯”,有39.1%的学生选择“闯红灯”,他们同时认为41.7%的其他同学也会这么做。

部分大学生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之间存在差距。这种知行不一的矛盾在大学校园中体现的尤为明显。某网站曾盘点过在校大学生常见的100个不文明行为,其中包括破坏公物,乱刻乱画,毁坏树木,践踏草坪,乱停乱放,抢占座位,大声喧哗,乱扔垃圾,浪费水电,打饭插队,饭后不收拾餐盘随意倾倒剩菜,浪费粮食,如厕后不冲洗,开假证明骗取贫困生指标,助学贷款不还等等道德失范行为。大学校园作为大学生的主要活动场所,是大学生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水平的集中体现。校园公德是社会公德的一部分,是维持正常校园公共秩序和日常生活环境的基本条件。但是,目前大学生的校园公德水平不容乐观,存在一定程度的知行分离。

3.诚信问题较为突出

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诚实守信不仅是当代社会所强调的核心价值观,它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为人处世的基本道德规范。然而,诚信问题已经广泛的体现在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

尽管各高校一再强调诚信考试,并明文规定考试作弊的处罚制度,但大学生作弊的现象仍然屡禁不止,作弊方式也五花八门。以2006年的大学生四六级考试为例,武汉考区多个考点舞弊情况严重,仅在华中科技大学武昌考点就查出十余种共计一百余件作弊工具。长沙新闻网记者曾对湖南高校的20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在大学期间考试作过弊的学生高达75%。更有学生说“要花那么多时间背书,还不如走走捷径。”

大学生的诚信问题也表现在求职过程中。随着高校的扩招和经济增长放缓,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不减反增,就业形势严峻。根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的数据,2016高校毕业生人数是765万,比去年增加16万人,中职毕业生和初高中毕业以后不再继续升学的学生大约也是这个数量,青年就业群体加在一起约有1500万左右。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激烈的求职竞争,每个大学生都要学会包装和推销自己。简历是一个人学习和生活的记录,也是用人单位识别求职者是否符合职位要求的第一手资料。许多求职者都知道,简历要写得生动精彩,突出自己的优势又不能夸夸其谈,胡编乱造。但也有部分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注水或伪造简历、虚报实习经历或相关成果、伪造学历以期获得理想职位和工作。几乎每到求职季、毕业季,类似“一个班出八名班长”“ 十份简历七个学生会主席”等新闻就会再次出现。应届生论坛上甚至有人认为“简历不造假,十足一大傻”。马云曾在被问到“招聘时会注重哪些方面?”这一问题时回答“公司现在有两万多名员工,但我从来没看过任何人的简历,因为简历中虚假的成分太多。”作为阿里巴巴集团创始人,被评为2014年大学生“最佳雇主”第一名的马云的回答可见一斑。

贫困生助学金,助学贷款等与金钱相关方面也反映出大学生的诚信缺失。在高等教育阶段,我国建立了以国家奖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学费补偿贷款代偿、大学新生入学资助、研究生“三助”岗位津贴、勤工助学、校内奖助学金、困难补助、伙食补贴、学费减免等“多元混合”的资助体系,同时实施新生入学“绿色通道”制度。据教育部统计,2014年全国资助普通高校学生4064.25万人次,资助金额为716.86亿元,比上年增加142.75亿元,增幅24.86%,约占总资助金额的50.44%。如此大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从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贫困生的教育和生活压力,但是助学金的申请发放,助学贷款的申请偿还等方面仍存在许多问题。以贫困生的认定为例,高校贫困生的认定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通常并不设立硬性标准,先由学生自己申报家庭情况,班级民主评选,校方审核,最后建立档案进入贫困生数据库。在申报环节,不乏学生造假瞒报家庭情况信息,伪造贫困证明或随意盖章上交申请的现象。也有部分同学在班级评选环节拉帮结派,通过送礼请客等方式获得选票,最终的结果不是为真贫困生“雪中送炭”,而是为一些家境良好的同学“锦上添花”。

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建设的中坚力量,大学生群体的社会公德水平也是国家文明程度和国民素质的綜合体现。总的来说,我国大学生群体的社会公德水平较高,大部分大学生对社会公德的认知清晰明确,但也确实存在部分道德失范行为。昌禀实而知礼节,在全社会突出强调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我们不能忽略对公民素质和道德水平的追求。在今后的教育过程中,高校应当更加重视道德教育,不断丰富道德教育的方法和形式,努力提升大学生的道德水平。

参考文献:

[1]江明颖.浅析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的现状与优化[J].网络财富, 2010,(2):38-41.11+15.

[2]潘烈.周燕.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与行为调查[J].当代青年研究, 2010,(5):38-41.

[3]宗淑花.大学生公德意识与行为的实证分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8,(14):245-245.

[4]《北京大学生社会公德状况调查》课题组.关于当前大学生社会公德状况的调查[J].北京教育:高教版, 1997,(2):43-45.

作者简介:

篇5:市民社会公德现状及思考调查问卷

您好!万分感谢您在白忙之中抽出时间来帮忙填写调查问卷。我是一名在校大学生,正在进行关于“社会公德现状”的课题研究,希望借此分析社会现状,了解现代社会公德现状。希望能够得到您的支持。本次调查问卷只单纯用于学术研究,请放心填写。

1.您的性别:B

A男B女

2.您的年龄:B

A 15岁以下B15岁至35岁C35岁以上

3.您所受的教育程度:C

A初中及初中以下B高中C大专及大专以上

4.在公交车上你会给老人、妇女、小孩或残障人士让座么? A

A会B偶尔会C不会

5.在别人都在插队的时候您会插队么?C

A 会B偶尔会C不会

6.您会为公益事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贡献么,例如献血等?A

A会B没想过C没做过,但会依照情况会尽力而为D不会

7.您会有意识的在需要安静的公共场合把手机调位震动么?A

A会B偶尔会C不会

8.在路边,您看到一个人把垃圾随手扔到路上,您会?A

A让他自己捡起来扔进垃圾箱B自己捡起来扔进垃圾箱C视而不见

9.对待学校及社会举行的爱心募捐您采取的态度是?C

A应该积极响应,帮助他人B这是别人的事情C中立

10.在过马路时遇到绿灯变黄灯时您一般会怎么做?C

A赶在红灯之前过去B停下等绿灯C不一定,视情况而定

11.当看见有人破坏公共财物时,您的态度是?A或B,视人而定

A阻止B抱怨C视而不见

12.如果您看到一个小偷正在偷一个人的钱包,您会?C

A装作没看见B挺身而出抓小偷C用眼神或动作示意被偷的人

13.当您发现他人遭受不法侵害时,您会?A

A马上进行现场录像,并迅速拨打110报警

B事不关己

C量力而行,尽量帮助他人将犯罪分子制服,并在必要之时拨打110报警

14.您在急需要钱的情况下,捡到一笔数目可观的钱财,您会怎么做? B

A自己先用,过后再找失主说明并归还B坚决不用,及时归还失主或交给警察 C捡到就是自己的15.对于马路上乱贴广告的现象,您怎样看待?C

A无所谓B表示理解C有损社会形象,应当限制。

16.您是否经常阅读关于一些时事政治和国家大事?B

A非常喜欢B偶尔C没有兴趣

17.您对在公共场所光膀子、脱鞋、抽烟等行为的看法 A

A不赞同,影响市容B无所谓C很正常,有时自己也做过

18.你认为违反社会公德的不文明现象在?B

A大多数人身上B少数人身上C极个别人身上

19.您认为决定公民社会公德意思的主要原因是什么?C

A社会环境B家庭陶冶C学校教育D舆论向导E其他

20.您认为改善社会公德现状的最有效的办法是?(可多选)AA加强监督管理、宣传各类文明公约,并制定相应措施用以改善现状 B开展大型社会德类活动,推广社会道德意识

C公民加强自身社会道德意识

D其他 有必要采取一些强制性的手段如立法

21.您认为目前存在违反社会公德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可多选)ABCA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B人们的社会公德意识较弱

C有关社会公德方面的思想教育不被重视

D其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您认为当前社会存在哪些最主要的不道德现象?

篇6:中学生社会公德教育的思考

江苏省泰州市田家炳实验中学 吴丽莉

【摘 要】社会公德教育既是公民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也是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在学校教育中,应当从引领广大青年学生勇担社会责任。本文从剖析和透视中学生公德现状出发,深入研究中学生公德的缺失问题,并根据青年学生的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提出有针对性地实施中学生公德教育的途径。

【关键词】社会公德教育;中学生;现状;成因;对策

中共中央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社会公德意识的强化需要依靠社会公德意识的教育,而社会公德意识教育的重点对象在于中学生,因此,加强中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教育关系到国家公民道德建设的成败。

一、当前中学生社会公德行为现状

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由于受各种主客观不良环境的影响,一部分中学生存在着一些社会公德意识模糊、社会公德行为失范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文明礼貌方面。在家庭关系中,原本以互爱为情感纽带的家庭关系已逐渐丧失了原有的亲密性。大部分学生能够做到主动与老师打招呼,但他们更注重个体间的平等。在与同龄人之间的交往过程中,相当一部分学生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撒谎等不诚信行为。

第二、助人为乐方面。在教学过程中,笔者经常和学生探讨社会的`热点问题,听取他们对类似“小悦悦”事件、“彭宇案”等的讨论和看法。他们虽然尚不能够对此类问题做出系统、深刻的分析,但从他们的讨论中可以看出,学校为他们营造了道德的一方净土。在汶川地震与玉树地震等救灾捐款中,学生们的表现也印证了他们的观念。

第三、爱护公物方面。在无人的教室经常出现灯火通明的现象;在水龙头前,也经常看到自来水白白浪费的现象。同时,课桌上的乱描乱刻、图书馆书籍的污损等一系列破坏、损害和浪费公共财物的行为在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普遍存在。

第四、保护环境方面。(德育管理论文 )在每年的植树节,学生们都会积极参加植树活动;在平时的生活中,也几乎养成了注重公共卫生、保护环境的习惯,具有较强的环保意识。当然,也有部分学生的环保意识较差,乱扔杂物、随地吐痰,无法正确认识到公共环境同个人之间的关系。

二、当前中学生社会公德行为现状的成因分析

第一、社会原因。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市场经济奉行的是实现个人价值、讲求工作效率、追求金钱至上等核心价值观。社会上一些人,尤其是报刊、电视等大众媒体上披露的一些反面事例,不仅没有起到警示的作用,相反还对中学生产生了负面影响。

第二、学校原因。由于经济基础等方面的制约,我国的教育体制实质上仍是应试教育。尽管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一再强调要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要培养合格的社会公民。然而由于受社会现实、舆论评价、家长期待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事实上,重知识灌输、重分数成绩始终是学校实际工作的重点。在这种大环境下,大多数中小学,尤其是担负着向高一级学校输送人才的初、高中会把主要精力放在智育上而忽视公德教育就不难理解了。

第三、家庭原因。一个问题学生的背后往往就是有一个问题家庭、问题家长。现在的中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从小就受父辈、祖辈过多的关心爱护,凡事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公共道德意识。家庭不良的教育方法也存在问题:溺爱娇纵的家庭教育使子女任性自私,傲慢无理;粗暴专制的家庭教育使子女暴躁冷酷,粗野蛮横。这些都给学校的德育工作带来诸多困难和阻力。

三、加强中学生社会公德教育的对策

从社会公德教育现状分析来看,社会、学校和家庭对中学生社会公德意识影响较大,我们不能抑制社会上不和谐现象的产生,只能努力营造良好的德育教育环境。

第一、动员一切社会力量,营造良好的社会公德教育环境。通过聘请法制副校长举办专题讲座,经常性地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公德教育。利用正反两方面的典型事例,使学生从活生生的事例中感悟到遵守社会公德,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充分利用墙报、宣传栏、广播站等大力宣传社会公德内容的新事迹、新风尚。特别是要大力宣传校内遵守社会公德的好人好事,以学生会或者共青团的组织形式,引导学生走向社会,深入社区,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公益活动。使学生们在耳濡目染或者亲身实践中受到社会公德教育。

第二、切实保证德育地位,言传身教,从教者做起。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教者本身的道德形象如何,不仅影响学生,而且对教育起着强化或弱化作用。教师在平时必须注意自我修养,完善自我的人格,加强“身教”意识。学校要积极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参加各类专业理论培训,特别是有关教育学、心理学的培训,使教师及时把握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及个性差异,因势利导,使德育工作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要根据地方特色和学生实际,合理处理教材,活化死教材,根据教学需要选取学生熟悉的、贴近他们实际的有意义的例子作为德育活教材。只有这样,才会让学生对课程感兴趣,才会增强实效。

第三、进一步办好家长学校,不断提高家长素质。家长与中学生有着特殊的亲密关系,是其成长过程中的主要指导者、促进者、支持者,其言行举止对中学生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有莫大的影响。因此,提高家长素质,增强家长教育子女理念,是加强中学生道德建设的重要渠道。提高家长素质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办好家长学校。根据家长实际,开设家庭教育知识、文化知识、法律知识、社会公德常识、心理健康等专题,不断提高家长的综合素质,使家长教子有方。

【参考文献】

[1]洪明,李丽。中学生社会公德状况调查分析[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4.

[2]夏心军。中学生社会公德调查与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下半月), 2002,2.

篇7:[新时期社会公德的特性现状]对大学生社会公德一点思考

亲爱的同学们:请把自己的选择写在每个选项的后面,请做最真实的选择,谢谢您诚挚的合作!希望您能做个有社会公德心的人,让我们生活的地方更加和谐、美好!

1.在公交上你会给老人、妇女、儿童或残疾人让座么?

A 一定会B 不会C 看情况

2.你经常讲粗口话么?

A 经常B 偶尔C 从不

3.你遇到有人在名胜古迹上乱刻乱画,你会怎样?

A 上前制止B 漠视C 跟风

4.你会为了操近道而践踏草坪么?

A 从不(如果看见别人有这样的行为,还会上前制止)

B 偶尔C 经常

5.如果你看到W.C里面的冲水阀门关不上时,你会?

A 不理B自己关,关不上就不予理会

C 自己关不上时找管理员

6.你是怎么看待插队问题的?

A 无所谓,自己也经常插队B 敢怒不敢言

C 据是否涉及自己利益而定

7.你会有意识的在需要安静的公共场合把手机调为振动么?

A 一定会B 没有意识C 偶尔记得

8关于图书馆中占座严重的问题,你怎么看待?

A.不应该,这是不道德的行为B.应该,有利于自己的学习

C.无所谓

9你对学校及社会举行的爱心募捐活动你采取的态度是?

A.是对的,发扬了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

B.不对,我们花费的也是父母的血汗钱

C.中立D.其他

10当看见有人破坏公共财物时,你的态度是?

A.阻止B.抱怨C.视而不见

11你认为大学生肆无忌惮的说脏话,好吗?

A.不好,既不文明也不好听B.还行,风气带动的C.一般般,它在一定情况下可以作为语言武器

D.较差,形象问题

12你认为废旧电池是否应该回收?

A.应该,废旧电池污染环境,给土壤造成破坏

B.不应该,废旧电池回收麻烦,费用高,收益甚微

C.无所谓对于大学校园中乱贴广告的现象,你怎样看待?

A.无所谓,反正不去看它B.有损学校形象,应当限制。

C.表示理解D.没想过

14在与同学发生矛盾时,你会:

A.主动道歉,同学之间应和睦相处B.等待对方主动道歉,重归于好

C.等毕业后再说D.看实际情况

15你是否经常阅读关于一些时事政治和国家大事?

A.非常喜欢B.偶尔

篇8:[新时期社会公德的特性现状]对大学生社会公德一点思考

一、当前未成年人社会公德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社会环境的影响

新时期, 当我国取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伟大胜利的同时, 整个社会对未成年人社会公德建设所需的良好环境还未完全形成, 对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环境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消极社会因素。其次, 人们在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上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这些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中的消极因素对当前未成年人社会公德建设环境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再次, 部分社会成员的公德失范也严重影响了对未成年人良好社会公德环境建设的形成。比如, 在生活中, 这部分社会成员不能发挥正确的引导示范作用, 从而导致人们个人生活或社会生活偏离轨迹。另外, 因我国市场经济还未完全成熟, 一些个人主义者更容易导致功利、拜金等各种不良主义的滋生, 从而使社会责任意识慢慢淡化, 最终对未成年人社会公德建设造成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2.学校公德教育的失衡

如今, 当社会把学校升学率作为衡量其办学质量的同时, 大部分学校已不得不把一切以升学率为中心的片面思想不可避免地制约着学校应该在未成年人社会公德建设中所承担的重要责任。因此, 当前学校存在的扭曲教育观念以及偏颇的教育目标都使得未成年人社会公德教育普遍失衡。大致表现有:形式上缺乏师生有效互动, 单向灌输多, 双向理解少;教学内容上脱离实际, 较抽象, 不形象, 不具体。另一方面, 教育领导部门也常以学校升学率来排名次, 而生源的优劣对学校教学质量以及学校对学生的选择权都对学校的生存和发展有直接影响。因而学生的学校生活在无形中已被异化为一种特殊的生活形态, 过多强调智育而忽略了更重要的德育。

3.家庭公德教育的欠缺

当下很多家庭在对孩子教育过程中, 普遍存在着智育中心论的观点, 把孩子学习成绩好, 考上重点学校作为唯一的期望和要求, 从而忽视了家庭对孩子公德教育的重要性。但在现实中, 许多家庭由于教育不当而造成孩子从小缺乏应有的社会公德意识。主要原因有:一是绝大多数孩子是家中的独生子或独生女, 父母对其的过分宠爱而失掉对他们的理性德育。二是一些父母因工作繁忙而将子女的德育完全寄望于学校, 若长期以往将使未成年人更易形成一种比较自卑以及狭隘的人生观, 并与社会公德规范的距离越来越远。三是部分家庭中的长辈自身缺乏公德意识, 在无形中为孩子树立了不好的榜样, 这也是对家庭德育影响极严重的一面。

4.公德教育方式的不当

随着素质教育深入推进, 尽管我们不断推动德育体制的改革, 不断创新社会公德建设的方式、方法。但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生活丰富多彩的今天, 对社会公德建设上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社会各级各类教育主体都在努力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其中也包含相当多的社会公德教育内容, 但效果却不甚理想。究其原因:第一, 教育内容相对贫乏, 教学方式、方法相对成旧。第二, 教育内容与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特点以及所能理解的程度在较多层面上不相一致。比如在各级思想政治理论课上, 总让学生对此课程有虚无缥缈, 脱离实际, 枯燥乏味的感觉。可对于未成年人, 从小没能在课堂上深刻体会到为人处世的最基本准则, 却要死记硬背那些让人一时无法透彻理解的道德信条。然而一个人很难恪守那些未经深度思考和内化的道德信念而去履行这些道德准则, 因此可以想象最终的效果如何。

5.公德教育实践的缺乏

现实中各类教育者在对未成年人进行社会公德教育时大多缺乏更有效的实践教育, 而往往只停留于形式上的说教。虽然社会公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存在且形成了一定的理论体系和内容, 但对于未成年人来说, 他们的理解能力有限, 要让他们对相关理论内容进行充分理解还存在着困难。但与现实相反的是, 当前对未成年人公德教育忽视了实践这一重要教育形式。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多数学校为了避免安全之类的麻烦将学生应有的课外德育实践活动取消;二是多数家长不能够或者不愿意亲自带领孩子参加各种社会公德实践活动, 而把对孩子德育培养的责任和义务主要寄望于学校。殊不知, 无论对于任何教育主体, 实践教育始终是一种非常重要且有效的教育方式。

6.自我公德意识不强

自我公德修养是人们依据社会生活和社会道德的要求, 对自身道德素质的自我改造和自我完善。未成年人主动进行公德修养, 其实就是在自己的内心世界不断地自我更新和自我超越。但当前的现状是, 因未成年人受到社会各种负面信息和社会诚信体系尚未完全建立的影响下, 其在自我教育上仍存在着明显的欠缺, 特别是在社会公德意识建设上。因此, 我们必须唤起未成年人的自主意识, 加强他们自我社会公德意识的修养。总之, 培养未成年人社会公德意识, 仅靠来自社会、学校、家庭等外在的道德教育是无法完成的, 它更需要每个个体把相关的理论法则转化为内心永恒存在着的意识法则。

当然, 在我国未成年人社会公德建设上, 除以上问题外还存在着其它多方面的不足, 比如缺乏正规严密的德育管理系统, 专业专门的公德培养机构, 特别是缺乏针对社会公德建设的相关法律法规等强力措施。

二、加强当前未成年人社会公德建设的几点建议

1.调动社会各界增强自身公德建设

全社会应共同树立起对下一代公德建设的责任。比如在民众中开展法律责任、社会公德教育活动, 规范学校、家长的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在社会舆论上对未成年人的公德建设给予大力的支持和鼓励, 可以在电视、报纸、新闻网上定期刊播有关公德建设的社会公益广告;还可邀请具有代表性公众人物作相关报告, 请公检法部门同志作法律方面的讲座, 介绍不遵守社会公德的反面教材来对学生敲警钟等。此外, 政府部门应从人力、物力、财力等各方面给予最大支持, 并把社会各界好的建议和方法资源收集起来, 以致来提高和推动全社会共同关注的未成年人社会公德建设, 也为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社会公德建设提供良好的社会氛围和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2.更好地发挥学校所特有的教育功能

为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公德建设, 学校应加大对未成年人社会公德教育的力度。比如树立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特点的典型先进事迹, 特别是要以学生乐意接受, 能赢得学生信赖的方式开展活动。比如把社会公德教育纳入政治课教学中, 不仅能丰富政治课的内容, 而且能从理论上向学生潜移默化遵守社会公德的必要性。其次, 学校可以主题班会的形式对学生进行一系列针对性的社会公德教育, 以此来强调遵守社会公德的重要意义。再次, 学校要做到师生之间能平等交流, 杜绝单向灌输的学习方式, 把传授知识同陶冶情操充分结合起来, 并运用心理学、教育学以及法学等多样新颖的方式方法来加强学生的公德建设。

3.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重要基础作用

多数未成年人的一些道德品质基本都是从父母那里直接反射获得的。可面临竞争异常激烈的社会, 多数家长片面重视对孩子的知识技能培养而忽视对其德育的培养特别是公德意识的培养。为此, 家长们应端正家庭教育观, 以正确的道德理念来培养孩子的公德意识, 对孩子不仅要多鼓励、多表扬、少批评, 还应采取正确有效的方式方法使孩子在德智体上全面发展, 避免步入重智轻德、成绩唯一的误区。其次, 父母的言行举止是子女为人处世的样板。父母应在提高自身公德意识的同时还应为孩子树立良好的人格典范, 时时严格要求自己, 以身作则、以身示教, 不追名逐利、不贪图享受、不唯利是图等来营造良好的德育家庭氛围。

4.大力加强师德水平的示范作用

教师的人格、品行不仅能影响学生知识的学习和智力的发展, 而且对学生非智力的发展以及思想品德的形成也有直接的影响。对未成年人进行公德教育仅靠课堂上的正面说教和理论上的灌输是不够的, 教师的表率作用有着无形的教育功能。因此, 学校以及上级教育部门应从对学生公德修养健康成长影响最直接的教师师德入手来进一步提高学校教师的师德水平, 同时还应大力加强全体教职工的师德建设, 使他们能具有优良的社会公德素养, 做到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场所都能遵纪守法、爱护公物, 保护环境, 行为端正, 言语文明, 热情关怀学生等, 从而对学生产生高度的示范性, 做到德高为范。

5.加大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

在未成年人公德教育上, 政府不仅要加大财政上的支持力度, 更要把加大未成年人校外文化体育娱乐劳动等实践基地的建设落到实处, 比如儿童游乐场, 青少年宫、文化宫等。城市以社区为单位, 在社区内建设未成年人文化体育娱乐劳动实践基地;村镇以村为单位, 在村支部建设并开展有利于未成年人社会公德建设的各种实践活动。比如树立贴近广大未成年人易懂易接受且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事迹和先进人物, 按照从身边人学起, 从身边事做起的原则来进一步提高未成年人的学习意识和服务意识, 增强未成年人的自我奉献精神。这样不仅能让广大未成年人得到良好的社会公德教育, 而且能有效增强未成年人的模仿学习能力, 继而充分体现了实践教育的重要意义。

6.不断加强自我公德意识

如今的未成年人在各个方面都表现出极强的独立、创新意识, 但在自我教育尤其是在社会公德教育上明显存在有待加强, 尤其对外界各种负面影响抵制力差和自控力不强。俗话说:德才兼备德为先, 它体现了具有良好道德品行不仅是人们立足社会先决条件的同时也是时代快速进步的不可缺者。因此对于未成年人自身来说, 应时时把公德二字牢牢印记在心, 做到时刻监督自己的品行。在日常人际交往中首先从自己做起;在对待公共财物上, 不仅爱护, 更是保护;在保护环境上, 努力养成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生活行为习惯。比如节约使用各种资源, 爱惜各类环境卫生设施、不乱扔垃圾等;在遵纪守法上, 认真学习并不断加强自身法制意识和纪律观念, 做到自觉维护公共场所秩序等都体现着一个未成年人最基本的道德素养。

通过以上可以得出, 未成年人社会公德建设成功与否不仅与自身而且与社会各个层面都有着直接的联系;它的成功不仅象征着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 而且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持久动力。因此, 在对未成年人进行社会公德建设时, 我们必须遵照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的特点且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进行因材施教, 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的过程中来提高未成年人社会公德建设的实效性, 从而使广大未成年人长大后都能“德行天下”。

参考文献

[1]谭德礼.论社会公德与人的全面发展[J].重庆师院学报, 2003, (1) .

[2]田秀云.社会道德与个人道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4, (18) .

[3]席彩云.当代社会公德教育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8, (11) .

[4]钟伟珍.不当的家庭教养方式对德育实效的影响及对策.广西教育, 2005, (31) .

[5]魏续臻.青少年社会公德教育对策.北京青年政治学院, 2001, (1) .

上一篇:想看见你的笑 作文下一篇:5人力资源招聘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