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勘查院质量管理自查报告

2024-05-21

地质勘查院质量管理自查报告(通用11篇)

篇1:地质勘查院质量管理自查报告

××院201

4年质量管理自查报告

2014年10月20日

××院

2014年质量管理自查报告

地质工作的过程管理是地质成果质量保证的重要手段。我院至2007年挂牌成立就重视地质成果质量的提高。并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将质量管理工作落实在实处。于次年究依据ISO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制定了本院的质量管理体系,并付诸实施。于2008年通过北京中大华远认证中心审核。于2010年又根据院执行的情况对体系进行了修改。也经北京中大华远认证中心审核。近几年来,我院一直遵从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全员参与质量管理,为提高我院实施地质项目成果质量的提高和不断改进,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我院的质量方针是“夯实基础、规范管理、顾客满意、创优争先。”质量目标是“原始资料真实可靠,验收合格率100%;设计优秀级达到20%,良好级达到70%以上,合格级达到100%;成果报告符合顾客要求,评审优秀率达到20%,良好率70%以上,合格率达到100%,顾客满意度达80%。”。近几年来按照质量方针,质量目标均得以实现。

2014年初,局办下发了【2014】15号《省地矿局关于2014加强地质工作质量管理的意见》文件,我院根据省局的文件精神,组织全员职工认真学习、领会,为了把工作做得更好,我院还制订了《××加强2014地质工作质量管理的措施》和《××院2014质量大检查工作安排》,并依据这两个文件进行院质量管理活动。并于2014年9月对2014年来实施的地质工作开展质量大检查。现将2014年开展质量工作清矿汇报如下:

一、2014年质量管理情况

1、重视全员参加质量管理,努力提高全院职工的质量管理意识

2014年3月我院召开了一年一度的职工大会和职工代表大会,会上,院长为强调2014年提高地质工作质量的重要性,做了专门的“质量是地质成果的生命,质量就是市场”加强质量管理的讲话,并于会后发布了《××院2014关于加强地质工作质量管理的意见》、《关于实施<院质量管理实施细则>的通知》的质量管理文件。院管理制度又修改和新增了《技术工作质量责任追究管理办法》、《优秀成果奖励办法》、《专业人才奖励办法》、《资质证书管理规定》等,为质量管理奠定了坚实基础。

2、严格执行《地质勘查单位质量管理规范》

自2012年3月开始,我院质量管理已严格执行《地质勘查单位质量管理规范》(DZ/T 0251—2012),为了更有依据性,于2014年3月依据《地质勘查单位质量管理规范》(DZ/T 0251—2012)制订了《××院质量管理实施细则》,于2014年5月1日期实施。实施细则启用后,院技术、质量管理部门还将其挂在院qq群中,通知全院职工下载并学习。将学习实施细则列入院技术质量管理目标考核。从而促进了质量管理工作进步。

三、改进质量目标

原定质量目标是:原始资料真实可靠,验收合格率100%;设计优秀级达到20%,良好级达到70%以上,合格级达到100%;成果报告符合顾客要求,评审优秀率达到20%,良好率70%以上,合格率达到100%,顾客满意度达80%。”根据院成果质量目标有一定的提升空间,就将原质量目标做了一些调整和提高。“地质勘查项目成果一次性检查验收合格率达100%,良好率达80%,优秀率达20%;使用设备仪器完好率达100%;顾客满意度达90%;上岗技术培训达100%;每年创地质勘查成果质量优秀奖3项至5项。”并将目标分解下达到基层单位。

4、建立了个人与单位共同负责的质量保证体系

地质勘查成果的质量好坏,需要承担项目的人员责任心、责任感。为了让实施地质项目人员增强责任心和责任感,为此院对提高成果质量修定了“优秀成果奖励办法”和“技术工作质量责任追究管理办法”,明确规定了对实施地质项目质量好的给予奖励,对实施地质项目出现只想问题的人给予惩罚。奖励:获国家、省部级地质科技成果奖励的,院按成果级别参照局《科技成果奖励办法》追加奖金对项目组进行奖励,具体奖金数额经院长办公会研究确定;获厅(局)级地质科技成果奖励的,院按厅(局)奖金数量追加奖金数量对项目组进行奖励,但最高奖励额度不超过5万元;技术成果被评为优秀级,院给予省部级的5000元,厅局级的2000元奖励。处罚:1)对事故直接责任单位处5000元罚款,导致质量事故的项目组直接责任人、技术负责人、作业组长分别按2:1.5:1比例予以处罚;对直接管理责任人处以3000元罚款,罚款比例按承担单位负责人(审核人)、审定人2:1执行;对管理责任人处以1500元罚款,罚款比例按分管副总工程师、总工程师、分管副院长、院长按3:3:2:2执行。2)因质量问题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的20%由事故责任人承担。其中直接责任人承担70%,直接管理责任人承担30%。其承担比例比照上述第1条执行。3)对导致质量事故产生的直接责任人可以并处以开除留用行政处分。4)对直接管理责任人处以降级行政处分。5)对管理责任人处以记过、降级的行政处分。

4、建立严格的外包管理制度,并认真执行

对于院无机器、设备、劳动能力等不能完成的地质工作,都有完整的外包管理制度,将各工种合格外包单位制表、建档,注明其资质及经营范围,以备需要时选择较好的单位完成外包工作,提高地质调查项目质量。如岩、土、水样实验常常是由技术力量较强的局机关实验室完成。在实行外包时,均对承包工作的单位进行考察,决不把外包工作给不具备资格的单位和个人承担。同时也对外包的工作不定期给予督促指导检查。

5、加强了资质管理

目前,我院有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甲级)、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甲级)、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甲级)、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监理(甲级)、液体矿产勘察(乙级)、固体矿产勘察(乙级)等6个资质。院对这些资质的管理专门制定了管理的规章制度。“资质证书管理规定” 中规定:资质证书原件由院办公室安排专人集中保管,因业务工作需要资质证书复印或影印件的部门,由院办公室统一制作提供,各部门领取的资质证书复印或影印件应由部门负责人保管;地质工作成果报告、获取项目制作标书等需要附资质证书的,可向院办公室申领。资质证书复印或影印件由办公室制作并统一编码,注明项目名称,加盖“复印无效”章和加盖院公章。各部门领用时须完备登记手续,注明领用理由、项目名称和份数,经领用部门负责人或其委托的经办人签字后方可发给。因业务工作需要借用资质证书原件的,借出的资质证书原件三日内必须归还;各部门应按实际需要领用资质证书复制件,不得多领,领出后未使用的,应及时交还给院办公室。野外工作期间(含分院)暂由项目负责人集中管理,返回后应及时交还;资质证书属院的重要无形资产,即便是复制的资质证书也不能疏于管理。任何部门和个人均不得涂改和私自复制资质证书,不得转让、出借、出租、出卖和伪造。各部门都不能以挂靠方式允许外单位使用我院资质证书,我院自获得资质证书以来从来没有外挂的情况出现过。

6、重视地质项目的过程管理

我院一直重视地质项目的过程管理。地质项目从立项、设计到项目实施中的野外调查、施工以及报告编制,质量管理都始终贯穿着全过程,各过程都有相应的过程记录,地质项目结题汇交资料时,过程质量管理记录一并汇交资料室。如“织金县珠藏镇织河煤矿片区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示范工程”:项目开始的2014年1月11日、2014年1月18日、2014年1月24日即组织项目组成员召开技术交流会;2014年3月10日、2014年4月25日、2014年1月9日、2014年2月27日、2014年3月7日项目组内部、项目组与甲方进行了项目实施的技术交流会,及时解决项目实施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同时院级领导组织本院专家分别于2014年3月20日、2014年4月30日、2014年5月20日对项目进行了野外工作质量检查、成果内部审查等。该项目做到了地质作业小组自检互检率为100﹪、项目技术负责人抽检率为30%、院级质量检查抽检率在5%以上,所有交流及检查都做到了过程监视记录,留有质量管理的痕迹,且有专人进行质量管理资料的编制和保管,达到了质量管理体系要求。

二、对2013年质量问题的持续改进

我院自2008年通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后,运行过程中根据实际运用情况,对存在的问题总是遵循持续改进的原则,拟定措施,不断改进。对原版质量体系文件进行了修改,现使用版本为版2/修1,虽全院质量管理工作基本完善并使项目质量得到了提高。2013年,在实施地质项目过程中,经过内审、管理评审、外部审核,发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我院针对存在的问题,拟定了改进措施,在实施项目过程中给予改进。2013年存在的不足,经过梳理归纳,主要表现为:1)虽然院质量体系已经运行7年之久,但仍个别员工对质量记录存抵触现象,嫌填写质量记录表格麻烦、无用;2)院里项目涉及的领域较广,技术人员对作业指导书的学习理解不够,对其中的表格及方法掌握不够;3)从事实际工作的一线技术人员,多是刚参加工作或参加工作不久的年轻人,工作经验不足,有质量检查,但没有质量记录,存在质量检查时追记质量记录的现象;4)由于院里面项目较多,人员交叉,不能从一而终,中途又抽调参加另外项目,致使贯彻实施院质量管理体系贯彻的力度不够;5)有地下水长期观测的分院在对测具校验或更换后无校验记录或记录不全等;6)个别分院内网不能正常应用,不能时收到总院的文件及精神,导致工作管理滞后。

针对这问题,院加大了质量管理的力度,新增和修订了管理规定,在出台的《××院质量管理实施细则》中,针对这些问题新增了一些条款,多次挂网和组织员工学习院质量体系文件,督促项目组指定专人负责质量记录表格的完善和保管,对分院工作加大了检查力度,要求仪器检修和测距更换等及时做好质量记录,检修了内网存在的问题,使院内上下级文件收发畅通。在执行中,这些问题逐步得到了修正。

三、2014年地质项目的质量管理情况

本院2014年院部在实施的项目有:西南地区岩溶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贵州)、贵州六盘水水城—钟山区煤炭矿区矿山地质环境调查、织金县珠藏镇织河煤矿片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示范工程(二期)实施方案、黔中地区岩溶塌陷调查4个;分院实施的项目有59个。各项目的开展情况详见附表

1、附表2。

我院按照黔地矿办发[2014]15号文的文件精神,组织员工认真学习了《地质勘查资质管理条例》(国务院令520号)和《地质勘查资质监督管理办法》(国土资发〔2010〕14号)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项目所涉及规范规程等。依照《地质勘查单位质量管理规范》(DZ/T0251-2012)制定了《××院质量管理实施细则》。提升了质量总目标、相关职能部门根据院的总体目标,设立质量分目标、作业组设立具体质量目标本,建立了个人与单位共同负责的地质工作质量保证体系,对项目质量优劣有完善的奖惩制度。对院拥有的资质均严格遵守《地质勘查资质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520号)和《地质勘查资质监督管理办法》(国土资发〔2010〕14号),按照资质证书规定的资质类别或资质等级从事地质勘查活动,未有地勘资质对外挂靠现象。所有项目组进行了质量过程的检查和总结,并按照院制定的质量体系文件的要求作质量记录,且均按照院制定的“三级质量管理”进行了质量检查。

在院领导的重视下,2014年全院质量管理体系运行良好,得益于设立了专门机构、人员主抓质量体系运行和质量管理,聘请了资深专家对年轻技术干部进行传、帮、带和对重大技术质量把关,使各部门、各单位在纵向和横向上联系畅通,形成了自觉学习专业知识,自觉执行质量管理体系中的良好风气。

四、下步质量管理工作的打算

虽然2014年我院质量管理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质量和质量管理是一个永恒的课题,只有将持续改进做好了,我们才有市场,我们的地质成果才会立于不败之地。这就决定了质量管理更是一个长期坚持、不能松懈的工作,让每一个员工都树立“细节决定成败”的思想,加强质量管理的监视测量工作,质量管理资料整理及时、保存完好,从而提高我院的成果质量,更好的为社会、为政府服务。这是我们今后质量管理必须坚持的路。

篇2:地质勘查院质量管理自查报告

二、经营工作的宗旨是创造最佳经济效益,日常经营活动必须紧紧围绕经济效益这个中心来开展。

三、企业总体实力及知名度是我们在某场立足的根本,一切经济活动,都要有利于企业总体实力的提高和某场知名度的提升。杜绝任何有损企业形象的经营活动。

四、地勘院依据资产、人员、某场开发及地矿项目落实情况向分院下达经营指标。分院要依据各自产业结构细化经营目标。制订切实可行的经营策略,认真、积极的开展工作,确保经营目标完成。地勘院将主要依据各分院地勘项目及经营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考核(详见《考核办法》)。

五、地勘院要不断研究某场动态,把握本行业及相关行业的发展方向,超前某场预测,并依据预测结果制订短、中、长期发展规划。各分院也要依据新、老某场变化动态,制订相应经营规划,并及时向院汇报。

六、院综合办公室是经营工作的具体管理部门(条件成熟后再成立经营部)。各分院都要高度重视经营工作,依据院整体经营政策,相对独立的开展经营活动。

七、信息开发与管理

1、信息工作十分重要,各种信息的汇集就形成了企业经营决策的重要依据。地勘院除了抓好各类地勘项目的信息搜集、论证立项外,还要抓好地延某场项目的捕捉与谈判工作,尤其是环境与灾害地质项目、地方地勘项目、矿山项目、西部及境外勘测项目等。同时,要不失时机地推介自己的成果、矿权,形成矿权的合法有效流转。

2、地勘院每半年召集一次经营工作总结及某场分析预测会,年末在认真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下经营工作计划,汇总到综合办公室后,整理提交院长办公会研究、决策。

3、员工必须保守信息秘密,因泄密造成损失的将严肃查处,直至辞退、除名。

4、院综合办公室要认真建立信息台帐,备查、备用。

八、合同签订与管理

1、合同的论证、洽谈与签订必须在院长或分管副院长或院长授权代理人的主持下进行。特殊、重大合同由院长办公会集体研究决定(被授权人一般只限于副院长、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分院院长和副院长)。

2、对外签订合同只能以“**地质勘查院”名义,严禁以分院名义对外签订合同。违者,一经查实,除追究分院主要负责人责任并严肃处理外,将停止该分院继续使用总院有关资质、执照等证照的权利,直至彻底处理、整改完毕。

3、合同拟订后,须经院长或其授权代理人签字后方可加盖印章。

4、合同由综合办公室统一管理。

5、综合办公室受理合同纠纷,并具体落实院里关于纠纷的处理决定。

九、所有对外经营工作都必须依法纳税。

十、地勘院内应本着团结协调、维护全院利益的原则开展经营工作。当经营工作需两个以上分院甚至全院共同完成时,由院领导召集相关会议,具体协商利益分配办法。

十一、地勘院为经营工作做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给予奖励。

1、为院争取到大调查项目、资源补偿费项目及国家其它地矿项目的集体,分项目给予该项目总费用0.5%~1%的奖励(奖金从项目中支付)。

2、为院提供信息,经院组织洽谈成功,争取到各类地延某场项目的,给予有效合同价款的2%~5%的奖励(同比回款额先按2%分期支付,根据项目结算结果从该项目中兑付奖金金额)。

一般工程奖2%;效益较好的奖3%;

效益很好的奖4%;效益好且由此带来后续工程的奖5%。

(工程利润率<10%为一般工程;10%≤利润率<30%为较好工程;利润率≥30%为很好工程。)

3、为院开发出西部及境外勘查矿业某场,经院组织考察、论证,并成功进入某场,获得较好经济效益,将为作出突出贡献的人员特别奖励。

十二、本办法自发文之日起试行。

篇3:地质勘查院质量管理自查报告

2010年10月,张贵双到勘查院上任伊始,即提出了一年打基础,两年见成效,三年上台阶”的发展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这届领导班子带领全院职工求真务实、攻坚克难,创造了一项又一项令人瞩目的业绩。在圆满完成地质局下达的工作任务的同时,勘查院各项经济指标快速增长。2013年,该院社会地质创收较2010年提高420%,职工人均收入与2010年相比大幅提高, 实现翻番。新领导班子出色地兑现了当年的承诺。

地勘主业立院之本

只有立足主业,发挥自身优势,才能有所作为。全院始终坚持把做强、做大、 做实地勘主业为立院之本,在基础研究及寻找河北省煤炭资源勘查新靶区方面获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勘查院完成了国家及河北省重点项目《河北省煤炭资源潜力评价》项目, 获河北省国土资源厅国土资源优秀成果奖;完成的《河北省邯郸市浮图店煤炭综合预查》基金项目,预测煤炭资源储量1亿多吨;另有2个省地勘基金项目立项申请通过专家评审,已列入省地勘基金项目储备。

提升资质延伸发展

院领导十分重视资质建设,充实技术人员队伍,更新、添加设备,完善质量管理和安全生产体系,积极进行资质升级、增项工作。勘查院现有固体矿产勘查、气体矿产勘查、地质工程监理甲级资质等勘查、地质灾害、测绘类资质十三项;资质的取得与提升,为勘查院院开拓地勘市场,拓展发展空间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2011年,勘查院完成了华北最大的盐化工基地盐岩勘探工程监理项目, 2012年,完成了第一个三维地震物探工程监理项目,拓宽了监理业务。

在地勘市场持续低迷的形势下,勘查院积极进军矿山服务领域,2013年抓住契机,第一次大规模涉足“煤矿水文地质条件类型划分”项目,一举引来30余个项目合同。2014年,凭借良好的市场信誉,又承担了大批的矿井地质类型划分及矿井隐蔽致灾因素普查项目。在与各大矿业集团的合作过程中,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

经过短短几年的发展,勘查院从单一找煤拓展到基础研究、矿产勘查、矿山服务多业并举的新格局,实现了逆境中的发展。

科技成果引领未来

创新驱动发展,科技引领未来。 勘查院通过一系列的地质科研项目, 提升全院专业技术自主创新能力,成果斐然。

近年来,勘查院完成全省性的基础地质研究项目四项,即“河北省平原区找煤研究”、“河北省煤层气及其开发潜力评价” 、“河北省平原区聚煤规律研究”、“河北省煤炭资源图集及太行山东麓1:5万煤田地质局修编”项目,均通过了河北省科技厅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被认定为国际先进水平,获河北省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一项。

如今,为了缓解河北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勘查院又开始了绿色新能源页岩气的探索研究。

通过基础地质研究及与著名院校的合作,勘查院青年科技人员业务水平得到不断提高,与科技前沿接轨, 成长为科技攻关的新生力量。

党群共建和谐发展

勘查院一直坚持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两手抓的思想,连续5年被评为河北省煤田地质局先进集体,优秀党组织,2012年被河北省委省直工委命名为“文明单位”。

篇4:地质勘查院质量管理自查报告

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第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查院(以下简称“第一水文院”)立足水文地质主业,坚持走勘查开发一体化发展之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打造“大地质”勘查队伍为目标,积极拓展工作领域,在地热资源勘查、地质找水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

首先,在包头市麻池镇取得了重大地热资源勘查突破。第一水文院副院长、总工程师马文学介绍,2010年8月,经过水文地质队员45天的风雨勘查,他们在包头市麻池镇打出了一眼地热井,该井井深2,604米,井底测温为78.75℃,井口自流量2,268m3/d。经换算,降深150米时该井最大涌水量可达14,819.16m3/d,按利用后水温15℃计,每年可释放1.11×1,012千焦耳热量,相当于5万吨优质煤完全燃烧释放出的热量。该井水质良好,PH值为6.68,矿化度为3.18g/升,其中氯元素含量为1.108g/升,重碳酸根元素含量为1.0617g/升,钠元素含量为1.15g/升,达到了医疗和饮用天然矿泉水标准。

马文学总工程师说,截至目前,该井的各项指标在全国名列前茅,在内蒙古自治区地热普查井上创下了“九最”,即出水温度最高、自流量最大、水头最高、水质最好、降深最小、涌水量最大、水位恢复最快、施工期最短、工程质量最优的历史新纪录。该井的成功勘查,在全区地热资源的勘查领域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为研究内蒙古地热资源条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察右后旗白音查干镇找水项目解决了近万人和几万头牲畜的饮水难题。2009年9月,第一水文院编写了《内蒙古自治区察哈尔右翼后旗白音查干镇供水找水勘查设计》方案; 2009年10月,找水勘查设计方案通过了内蒙古自治区地质勘查项目招标委员会组织的审查;2009年12月,开展了地面物探工作;2010年4月,投入水文地质测绘;2010年6月,3台钻机同时进入施工现场开始水文地质钻探工作;2010年12月,完成了工作区内8组钻孔的施工、抽水试验以及所有野外工作;2011年提交了勘查成果。8组钻孔中,单井涌水量最大的为1,431.04m3/d,最小的为432.09m3/d,其中4组大于1,000m3/d,水质均达到了国家饮用水标准。

马文学总工程师指出,白音查干镇找水项目,第一解决了内蒙古自治区六十年来在玄武岩地区无法找水的难题,填补了乌兰察布市玄武岩地区作为供水水源地的空白,为全区乃至全国在玄武岩地区找水工作起到了示范性作用。第二目前投入使用的4眼井,解决了当地近万人和几万头牲畜的饮水问题,同时该项目还可以作为集宁区城镇供水的后备水源地开发。

内蒙古自治区对电石、铁合金实行限量生产

为进一步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今年内蒙古自治区对电石、铁合金实行限量生产,电石、铁合金产量分别控制在477万吨和343万吨。

目前,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已向各盟市下达电石、铁合金产量分配计划,要求各地按时完成限产任务,并在每月15日前将上月电石、铁合金产量完成情况报至内蒙古节能领导小组办公室。内蒙古节能领导小组办公室将定期对各地电石、铁合金限产情况进行通报,并不定期进行督促检查。

内蒙古提出坚决淘汰落后产能,依法关闭破坏资源、污染环境和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电石和铁合金企业。今年年底前,内蒙古将关闭和淘汰单产炉变压器容量小于12,500千伏安的电石炉和6,300千伏安以下的铁合金矿热电炉,进一步提高电石、铁合金生产技术装备水平,实现生产装置密闭化、大型化、自动化。

内蒙古还将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推动电石、铁合金企业与上下游企业重组,进一步提高产业集中度。

今年,除乌兰察布市和乌海—乌斯太—棋盘井沿黄河“小三角”地区外,内蒙古其他地区没有配套和延伸加工的电石、铁合金企业将全部淘汰退出市场。

篇5:地质勘查院质量管理自查报告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10-4-7 9:33:52

阅读次数:770

第一条

为规范我院业务招待费的使用,控制不必要的招待费开支,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制止奢侈浪费行为的若干规定》和《地质勘查单位财务制度》等有关规定,并结合我院实际,制订本管理办法。

第二条

业务招待费是院为满足从事地质勘查和经营活动中洽谈合同、联系业务、协调地方关系及地方政府部门来院检查指导工作等过程中发生的必要的招待费用。我院属于业务招待费报销范围的包括就餐费、会议费、专家咨询费、典礼费、慰问费、馈赠费等。业务招待费的开支,必须与接待用途及目的相一致。

第三条

业务招待费的开支要本着“必要、合理、节约”和“最小支出、最大成效”的原则,从严控制支出,合理节约有效地使用业务招待费。同时要严格控制陪餐人员和陪餐次数,一般情况下,由对口接待单位负责人和院主管领导参加,特殊情况院主要领导参加。

第四条

全院所有单位、部门发生的招待事项和费用,均由院办公室统一安排接待,管理。各科室及服务辅助单位接待客人和联系业务需发生的招待费用,事先必须报主管院领导审批,院长办公室核定开支标准,并报经院长批准。凡在天水当地需发生招待业务时,应提前向院办公室提出申请,并填制“业务招待费申请单”(见附件),由院办公室负责安排接待地点和接待标准。在天水以外地区需发生业务招待费时,事前应以电话申请方式向院办公室说明接待事项,院办公室予以登记,报账时经核对后予以报销。“

第五条 业务招待费的报销。由经办人持”业务招待费用申请单“(在外地发生的业务招待费报销前应应补办”业务招待费用申请单“)及”业务招待费用报销单“单位(部门)负责人签字

院办公室审核

主管领导签字

总会计师签字

院长签字

财务科报销。

第六条

业务招待费审批管理权限按院《财务管理办法》相关条款执行。

第七条

业务招待费开支标准:

(一)就餐标准管理:一般人员接待由对口单位负责人报请主管院领导、院办公室,安排陪餐人员,拟订就餐标准(一般30-50元/人·天),并报院长批准。由对口单位负责人和主管院领导负责接待,领导人员的业务接待由院办公室报经院长,拟订就餐标准(一般50-70元/人·天),并同院领导负责接待。

(二)考察费用管理:一般人员来院原则上不安排去旅游区考察,特殊情况需参观考察的,报院办公室确定陪送人员、考察地点、费用标准等,并报总会计师、院长批准。领导人员去旅游区考察由院长直接决定。

(三)其他费用管理:在业务招待过程中⑴发生的烟酒费用等由单位负责人事前申报,主管院领导审核,并报总会计师、院长批准;⑵业务活动中需购礼品、纪念品时必须事前报主管院领导同意,经总会计师、院长批准方可实施;⑶业务招待过程中需购置水果等商品应视具体情况由主管院领导提出,经总会计师、院长同意,由接待部门或院办公室负责实施。

第八条

业务招待费发生后,经办人员应及时索取业务招待费发票,报销时严禁其他票据(或其它餐费票据)顶替报账。

第九条

各单位、部门负责人擅自做主发生的业务招待费一律不予报销。超标准接待事前未请示的不予报销。跨年度招待费不予报销。

第十条

各级领导干部要廉洁自律,遵纪守法,严格要求自己,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借”洽谈业务"或巧立名目用公款大吃大喝。院属各生产经营单位、部门内部之间禁止以任何形式、名义用公款相互宴请、送礼。严禁任何个人以接待的名义及外出途中将个人消费列入院或本单位招待费用。

第十一条

各级财务人员要严格控制审查招待费的开支,纪委行政监察和审计部门对全院业务招待费开支情况进行半年和全年定期检查,以利控制和监督,杜绝铺张浪费现象。每月(季度)末,院办公室定期与财务部门对业务招待费进行核对、登记。纪检、审计部门定期对业务招待费的审批、报销程序进行检查和监督。

第十二条

本办法由院办公室负责解释,院审计监察室监督实施。

篇6:地质勘查院质量管理自查报告

地质矿产勘查院先进事迹

贵州省有色金属和核工业地质勘查局地质矿产勘查院(以下简称“贵州省有色地勘院”)是直属于贵州省有色金属和核工业地质勘查局的独立法人的正县级事业单位,现持有国土资源部颁发的固体矿产勘查等五个甲级资质;自1995年成立以来,先后在贵州、云南、新疆、西藏等省(区)和安哥拉、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等国从事过找矿勘查工作,是一支专业从事找矿勘查的综合性地勘队伍。

贵州省有色地勘院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决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模范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诚实守信,工作中,努力把自身发展融入到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之中,并通过自身的努力,促进了地方的可持续发展。

自2008年以来,在国家和省委、省政府一系列政策、措施的促进下,在院领导班子的带领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至2011年年底,实现了产值、收入约15%的年均增长,保证了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推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和科技进步,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在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遵照国家有关要求,在局党委和局行政领导下,形成了地勘院领导班子坚强有力,团结协作,作风民主,决策科学,勤政廉政,保证了有力、有效、科学的领导;在此基础上,工作中重视精神文明建设,从2008年至2011年,先后两次获得省直机关和局颁发的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同时注重职工各项素质培养,先后举办多期次技术、安全、职业道德、创新培养等培训班,保证了职工队伍素质良好,并注重关心职工家庭,按期发放职工工资,按期缴纳职工养老、工伤、医疗、失业、生育保险等,对职工住房困难者,给予购房首付短期贷款支持等,解决职工后顾之忧;同时以党支部活动为主线,围绕增强了企业员工凝聚力常期开展主题活动,在此背景下,全院职工,近4年来无一例违反国家政策、法规事件,也无任何安全生产事故和严重职业危害事例,保证了本院和谐并持续有效的发展。

在促进有色金属市场繁荣发展,提高产品竞争力等方面作出贡献。有色金属工业是重要的基础原材料产业,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国防科技工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根据《全国矿产资源规划》(2008-2015),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持续快速增长,矿产资源保障程度总体不足,至2020年,在我国45种主要矿产中,有19种矿产将出现不同程度的短缺,其中11种为国民经济支柱性矿产,石油的对外依存度将上升到60%,铁矿石的对外依存度在40%左右,铜和钾的对外依存度仍将保持在70%左右,其它有色金属铝、铅锌均保持在30-50%,为此,贵州省有色地勘院在实现找矿突破,提高资源保障,缓解资源瓶颈效应等方面,做出了应有贡献:

在铝土矿方面,贵州省有色地勘院先后在黔北务(川)-正(安)-道(真)地区实施了铝土矿的潜力评价至调查工作,在黔北务(川)-正(安)-道(真)地区的新民、麦李树、岩坪、三清庙、道真向斜空白区、大塘向斜南段、三连槽水、还打岩、红关垭、大塘向斜南段洛龙等地进行了铝土矿的预查-详查工作,到目前为止,于区内完成槽探10000余立方米,钻探49800米,坑探81米,其中新民铝土矿已完成详查工作,累计探明(332+333)类资源量3240万吨,伴生镓(Ga)金属资源量(333)756.68吨,伴生氧化锂(Li2O)资源量(333)67727吨,达大型规模,其它中型铝土矿多个,累计(332+333+334)类资源量达4000余万吨,除黔北外,近年实施的黄平、瓮安地区铝土矿的整装勘查工作,也有较好发现,这些工作的开展,极大地缓解了贵州氧化铝生产资源不足局面。

在铅锌矿方面,贵州省有色地勘院自2000年实施国土资源大调查以来,先后实施了《贵州水城-织金-纳雍地区铅锌银矿资源评价》、《贵州丫都—蟒硐铅锌银评价》、《贵州赫章猫猫厂-榨子厂铅锌矿深部普查》等项目,通过工作,发现了一批矿产地,其中《贵州水城-织金-纳雍地区铅锌银矿资源评价成果报告》专家评审优秀等级,并获猫猫厂-榨子厂Pb+Zn(3341)类资源量79.9万吨,筲箕湾Pb+Zn(3341)类资源量61.71万吨,此后在垭都通过找矿工作,有较好发现,并投入了探采工作,创造了较好经济效益;此后,又于2009-2012年的工作中,于普定芦茅林和金坡两相邻矿区,通过资源储量核实及勘探工作,累计探明锌金属量(111+111b+122b+333)77.66万吨。另外,自2011年以来,正的实施的赫章地区菱铁矿勘探,将为地方探明又一大型铁矿床。

篇7:地质勘查院质量管理自查报告

2011-03-1

4“十一五”期间,在煤田地质局的正确领导下,全院上下深入学习党的十七大及历次全会精神,扎实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和“地质找矿改革发展大讨论”活动,着力实施“富民强局”战略,积极推进地勘主业重组,解放思想,创新思路,实现了陇东资源勘查的重大突破,老矿区外围及河西等缺煤地区煤炭资源勘查日见成效,经过几年的辛勤工作,我院在全省探明煤炭储量近90亿吨,经济指标连年增长,职工收入逐年提高。预计2010年将完成产值1.5亿元,净收入3000万元,人均工资收入可达48000元。“十一五”的五年,是我院快速发展的五年,勘查业绩突出的五年,也是对甘肃“工业强省”战略做出重大贡献的五年。

为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在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重大战略思想指导下,制定《甘肃煤炭地质勘查院“十二五”发展规划》(以下简称发展规划),旨在明确今后五年全院工作的重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地勘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尽早完成产业结构调整,为走企业化经营路子打下坚实基础。

一、指导思想

“十二五”期间,我院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坚持主业立局、富民强局战略,实现地质找矿新的重大突破,为推进“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区域发展战略实施提供资源保证。

二、总体工作思路

“十二五”期间,我院总体工作思路是:深入贯彻执行“抓项目带动发展,抓创新推行改革,抓党建保证队伍建设”的工作原则,以人为本,实施科技兴院和人才强院战略,不断提升创新能力、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加快发展为第一要务,攻深找盲扩展陇东、创新技术挖掘矿区外围、精心研究突破河西,不断扩展煤炭资源勘探市场。同时,积极开拓非煤矿产资源勘查、灾害地质勘查、岩土工程勘查、水文与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等多领域的社会地质大市场,不断推进单位内部的企业化改革。通过设备更新、管理创新和人才引进等措施,提升产业发展质量,打造产业核心技术,不断增强经济实力,提高综合竞争能力,力争走出省域、跨出国门,把我院建设成为甘肃煤田地质勘查领域的模范示范单位。

三、主要目标

1、经济增长指标

“十二五”期间,经营总收入在2010年基础上,每年增长12%,到2015年经营总产值达到2.5亿元,净收入达到5000万元以上。

2、提交煤炭资源量

“十二五”期间,扩展陇东、挖掘中部、突破河西,新提交煤炭资源量90亿吨。

3、申报矿权

“十二五”期间,在现有13个探矿权的基础上,再争取申报获得15个以上探矿权。

4、职工收入

“十二五”期间,职工收入与经营收入同步增长,年增长率不低于13%,到2015年职工人均收入达到8.8万元,职工安置率达到100%。

5、产品质量

严格执行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保证各种基础技术资料的准确和安全性,各类地质报告一次性审查通过率达到100%。

6、安全生产

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杜绝人身伤亡和重伤事故、杜绝火灾事故、杜绝重大交通事故,杜绝设备和孔内重大责任事故。

7、拓展勘查领域

坚持勘查主业立局战略,在做好煤炭资源勘查的基础上,在多矿种勘查、岩土工程勘查及水工环地质勘查等多领域有所进展,提高综合勘查能力。

8、优化人才结构

结合资源勘查状况、地质市场需求和我院发展规划,基本完成合理的人力资源配置工作,适时引进人才,强化职工培训,建立一支技术精良、人员精干、结构合理的专业地质队伍。

9、提高装备水平

在完善地震、电法物探装备的基础上,“十二五”期间,力争配置先进的钻探设备及其他勘查工作所需的设备仪器,使院综合技术装备处于国内同行业领先水平,满足我院所获得的高等级勘查资质的需求。

10、加快基地建设

加快基地建设步伐,力争在“十二五”末有效改善院办公环境和职工居住条件。

11、深化矿权运作

选择1-2个资源前景广阔、开采条件较好的矿权项目,加快勘查步伐,实施矿权运作,积极寻求与有经济实力的矿业集团入股合作开发,使“探采一体化”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

12、参与评奖选优工作

积极参与各类奖项评选工作,提高我院社会知名度。十二五”期间,要争取获得省部级奖项3项,并在国家级科技奖项上有所突破。同时,鼓励专业技术人员撰写科技论文,争取在国家核心刊物上发表5篇以上。

13、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坚持以人为本,增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努力培养职工爱岗、敬业、求实、奉献的工作精神,为我院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动力源泉。

三、开展的主要工作及措施

1、继续加强煤炭资源勘查

“十二五”期间,要坚持发展抓项目,把抓项目作为第一要务。一是主动融入地方经济发展,做好与煤田地质局、国土资源厅的沟通工作,争取上级领导的理解、支持和帮助;二是加强与地方政府及相关企业的联系,争取获得更多的矿权、项目和资金。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专业、人才优势,攻深找盲扩展陇东、创新技术挖掘老矿区外围、精心研究突破河西,力争在“十一五”基础上新提交煤炭资源90亿吨。

2、认真做好探(采)矿权运作

十二五”期间,要争取在探矿权运作上见到成效,以矿权运作带动我院经济快速增长。一是院总工办、各所室要把矿权业务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主动收集相关信息,认真研究已有地质资料,明确专人负责,进行专题研究,针对有勘查前景的勘查靶区,积极申报矿权;二是对开发前景较好的自有矿权,合理安排资金,逐步加大勘查投入,尽早完成勘查工作并择机进行矿权运作,为实现“探采一体化”奠定基础。

3、努力拓展地勘服务领域

“十二五”期间,要充分考虑煤炭地质勘查市场出现低谷的风险,在咬定煤炭资源勘查的同时,更加重视金属所、水工环所和物探所的发展。要在配齐专业人才和必需的勘查设备的同时,树立大地质、大市场意识,立足本职,面向社会,主动出击,扩展业务,一要积极

参与社会地质项目的招投标工作,介入省外资源勘查市场,提高我院的勘查市场占有率;二要扩大地质工作服务领域,资源所继续巩固和扩展煤炭资源勘查工作,其它各所在非煤矿产资源、水、工、环、灾和矿井生产地质等服务领域多方位出击,积极承揽项目,力争到“十二五“末,我院扩展地质服务领域工作有所有所突破,各所勘查工作齐头并进,协调发展。

5、深入实施“科技兴院”战略

实现全院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力素质的提高。

6、切实抓好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是推动我院发展的根本,要集中精力把人才资源配置当做重要工作来抓,创建引才、聚才、育才、用才的良好环境和管理机制,争取在五年内切实做好高素质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业务骨干人才三支队伍的建设。建立和完善从业人员培训机制,制定多层次、全方位的职工培训制度,实现对管理人员的复合型才能培训,提高综合管理能力;实现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创新才能和先进技术培训,为培养高素质专业带头人创造条件;实现对非专业人员的专业技术培训,全面提升职工队伍整体素质,为我院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7、扎实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十二五”期间,要紧跟地勘行业企业化改革的形势,扎实推进地勘单位内部改革。经营财务管理方面:一是尽快拟定院企业化运行的方案和各所、室的经营指标,尝试企业化运行的路子;二是进一步修订和完善经营管理制度,完善和细化对安全、科研、生产经营的各项奖励办法;三是树立“敛财、聚财、生财”的资金价值观,做好资金管理和资金运作工作;四是强化会计核算与监督,进一步提升财务管理水平。组织人事管理方面,要积极探索地勘单位“转型”期间的人事、劳动、分配制度改革,制定生之有效的用人机制、人才引进机制、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工资分配制度。

8、稳步提高综合管理水平

“十二五”期间,要以促进全院经济发展为主题,树立科学管理理念,研究科学管理模式,探索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手段,稳步推进“精细化”管理进程。要结合我院实际,切实加强各项管理制度的执行力度,在精、准、细、严上狠下功夫,做到精确计划、精确决策、精确控制、精确考核,确保管理制度行得通,管得好。要进一步规范会计基础工作及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完善对物资管理及资金运用过程的监控及审批制度;明确资金流向、存货的请购、审批、采购、验收、付款及存货发放的审查、审批控制;加强对固定资产的使用、维护、报废的监管;加强目标责任制的落实及考核,以经济效益为主要内容,科学调整考核内容和指标,完善考核评价方法及标准;加强审计监督,对所有开展项目的经济运行情况进行审计与考核,用考核制度规范管理者行为。

9、高度重视安全管理工作

认真贯彻国家《安全生产法》,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坚持“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原则,不断修改完善院安全管理制度,按照行政管理、群众(工会组织)监督相结合的安全管理体系,抓好全员安全生产意识和整体安全素质培养,杜绝违章违反操作规程的行为;抓好多种形式的安全教育,做好检查制、负责制的落实;抓好思想和现场安全生产,预测预防和及时消除可能出现的事故苗头;抓好对人、物(设备)、环境的不安全因素的排查,避免人的动态、设备运行状况和环境变化的干扰。

为了切实抓好安全管理工作,必须认真做好以下工作:

1、保证安全生产设备及防护材料的投入;

2、保证安全管理人员和特殊工种人员持证上岗;

3、保证新员工的三级安全培训;

4、保证特种设备的安全管理;

5、保证安全管理制度的落实;

6、保证安全管理组织及专(兼)职安全员的配备;

7、保证技术档案资料的安全管理;

8、保证院局域网络的安全运行,做到安全生产,生产必须安全。

10、全面加强产品质量管理

严格遵循ISO9000标准过程控制原则,全面加强质量管理工作,确保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切实按照局质量管理体系文件要求,从各类项目立项论证,设计(方案)编制、审查,组织施工,到质量管理、验收、报告编制与审查,实行全过程的严格控制,确保项目基础资料的准确、完整,为地质报告的科学性、可靠性提供依据,确保地质报告的一次审查通过率达到100%。

11、积极探索网络管理模式

“十二五”期间,要切实加强档案管理工作,建立专门资料室,配备专人对各类文件档案、人事档案、科技档案进行严格管理。在此基础上,探索建立一系列计划、财务、劳资、人事、技术、安全、质量、行政管理等专业信息系统,逐步实现文件档案、报告编制、数据采集、图纸绘制、项目管理的网络化,为实现全院工作的信息化管理奠定基础。

12、深入推进精神文明建设

篇8:2016四院传染病管理自查报告

科室在疾控中心的正确领导和上级业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按照年初工作计划和要求;经过努力,全面完成了上级部署的各项工作任务;为总结经验,查找不足,对本各项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科室管理

按上级要求,落实各项工作,科室建立了人感染h7n9禽流感、手足口病、埃博拉出血热等重点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制度和预案;明确了相关人员职责;具体业务工作对科室人员也进行了细致的分工。

二、业务工作

(一)、传染病疫情信息管理:为加强了传染病的管理和疫情网络直报,加强了发热门诊、以及手足口病、布病、艾滋病的管理。不明原因肺炎网络直报率100%;传染病的网络直报各项指标均符合上级网络直报标准。

(二)业务培训:第四季度共对本级开展了院内感染监测、传染病防治等进行了业务培训,累计受训人员100余人次。

(三)结合上级文件精神,本季度我院加大了对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管理工作,对其进行随访管理,做好血压、血糖等关键指标的监测工作,提供用药与良好的生活方式指导。

(四)加强消毒灭菌及医务人员手卫生工作

1、遵循消毒隔离与标准预防原则,各科室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消毒隔离工作制度、职业暴露防护制度,各种治疗、护理及换药操作按照规程进行。

2、加强了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使用中的吸氧湿化瓶、雾化器、呼吸机管道、等每日清洁消毒,更换无菌液,用后终末消毒、干燥保存。

3、落实医院环境卫生监测制度。科室每月自测,院感科每季度对重点科室监测。各科室监测登记资料基本及时、准确,监测结果出现不合格时,积极查找原因,采取对策,确保消毒灭菌效果和医疗安全。每季度对各科室和重点院感部门的消毒隔离及监测工作有通报和整改意见。

4、加强卫生安全防护工作,保障医务人员安全,尤其加强了标准预防的培训学习。

5、加强了手卫生宣传和管理,全体医务人员认真执行手卫生规范,不断提高手卫生依从性。不定期抽查抽考医务人员手卫生知识和洗手,大家的手卫生依从性都有所提高。

(五)、不足之处

1、人员学习不够,还需要进一步培训、学习考核。

2、制定的制度还需进一步落实。

3、有关传染病管理的硬件条件还需进一步改善。

4、门诊环境消毒需要加强。

5、卫生人员的职业防护需加强。

6、传染病爆发的应急演练需要加强。

(六)、持续改进

1、制定下一年传染病培训计划,按计划进行培训。

2、定期督查务业人员对门诊环境的清洁与空气消毒。

3、加强应急演练的培训。

4逐步完善对传染病硬件设施建设。

5、完善职业防护用品。

6、加强对临床科室的督查加强对医疗垃圾的分类、运送、转运的管理

疾控科

篇9:水文地质勘查报告规范

一、序言(前言)

二、自然地理概况

三、地质概况

四、水文地质

五、水量评价

六、水质评价

七、结论及建议

八、附图、附表,附件 Ⅱ矿区水文地质勘察报告提纲

一、工作概况

二、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三、矿区水文地质条件

四、矿坑涌水量预测

五、矿区工程地质

六、供水水源方向

七、结论与建议

八、附图、附表、附件 Ⅲ勘察报告编写注意事项

I供水水文地质勘察报告提纲

报告应根据勘察任务要求,在详细阐述水文地质条件基础上,进行水 量、水质评价,作出科学的结论并重点论证水源开采后是否引起环境地质 问题,对水源方案要进行经济技术对比。各勘察阶段内容有所不同,但一 般情况下应包括下列内容

一、序言(前言)1说明勘察工程的委托单位、工作范围,勘察阶段、需水量和水质要 求、勘察工作依据的技术标准等。

2说明地下水开采现状、污水排放和污染情况及以后水源开发利用规 划。

3叙述本区的水文地质研究程度和已有资料利用情况,本次勘察需要 解决的问题。

4简述本次勘察过程,投入的主要工作量、设备及人员情况,所取得 的成果及其质量评述。

二、自然地理概况

1地形、地貌概述本区的地表形态,相对高差,各地貌单元的成圉 类型、分布特征、分布范围和基本特征。

2水系、水文,简述勘察区的水系和主要河流名称、位置、发源地、汇水面积、河流形态及河床渗透、冻结情况,枯、洪水期的水位、流量变 化情况,断流天数,洪水淹没范围,开发利用及水质污染情况等。说明最近水文站的地点和观测期限。

3气象简述勘察区的气候类型、所属气候区,降水量、蒸发量、气 温等多年平均值和历年最高、最低值(列表)及土壤冻结深度等。本章应着重说明上进因素与地下水的关系。三,地质概况

1地层:简述地层顺序,接触关系及出露情况,岩性、产状、岩层厚 度,成因类型及分布规律。

2地质构造:简述勘察区主要构造类型、特征,分布及其与地下水赋 存和运动的关系。四,水文地质

1叙述含水层(带)分布和埋藏规律,岩性、厚度、渗透性和富水性、各含水层之问水力联系及地表水体与地下水的水力联系。

2简述地下水类型及补给,迳流和排泄条件,地下水动态变化规律。3简述地下水化学类型、物理性质、细菌含量,放射性元素及其变化 规律。

4在具有大量开采地下水历史的地区,应详细叙述地下水开采现状和 污染情况,根据地下水长期观测资料和地下水开采调查资料,说明市政水 源地、工业自备井和农业井开采量。说明地下水的补给和消耗情况,地下 水降落漏斗的分布范围,漏斗中心水位下降率和水质变化情况,以及所引 起的环境地质问题查明其原因,分析其发展趋势,并提出防治措施和建议。五,水量评价

主要阐述地下水资源评价的原则和方法,参数确定的依据,计算地下 水的补给量、储存量,并按拟建水源地的开采方案和取水构筑物的形式计

算允许开采量,论证其保证程度,预测其发展趋势。六,水质评价

根据已查明的地下水水质按现行《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及其它水质 要求,进行评价和预测。七,结论及建议

1概括阐述本区水文地质条件。2提出地下水水量和水质的结论意见。

3提出取水构筑物的类型、数量及抽水设备类型、规格的建议。4提出地下水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的建议。

5根据本次勘察存在的问题,对争后勘察工作提出建议。八,附图、附表、附件 1平面图 a实际材料图; b地质地貌图;

c综合水文地质图(或供水水文地质图);

d地下水水化学图;

e地下水污染程度图(××离子等值线图); f地下水等水位线图(或等压线图); g含水层等厚度线图(或埋藏深度图); h地下水开采现状图(开采利用规划图); i数值法计算剖分图;

j地下水资源评价图(地下水资源分布图);

k地下水开采强度图; l地下水位预测图; 2剖面图及其它图表; a水文地质剖面图; b综合地质柱状图; c钻孔柱状图; d抽水试验综合成果图; e长期观测地下水动态曲线图; f勘察试验综合成果统计表; g井泉调查统计表; h地下水开采量统计表; i地下水污染调查统计表; j水质分析资料汇总表;

k长期观测地下水动态资料汇总表; l颗粒分析资料汇总表; m历年河流水文观测资料汇总表; n历年气象观测资料汇总表; 3附件 a技术委托书;

b与工程有关的会议纪要和技术联系单 Ⅱ矿区水文地质勘察报告提纲 1工作的主要日的和任务。

2前人工作情况和主要成果。

3本次工作的时间、过程、完成的工作量。4工作方法和各项工作的质量评述。

二、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1区域地形地貌、气候、地表水特征及其对矿床充水的影响程度。2区域岩石、构造含水性、地下水类型、水力性质、地下水的分布

埋藏、富水性特征对矿床充水的影响。

3区域隔水层、阻水断层的分布、产状、厚度及隔水程度。4水文地质分区的原则和依据,各水文地质分区的特征,边界条件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

三、矿区水文地质条件

1矿区在区域水文地质单元中的位置,最低侵蚀基准面的标高,洪水 淹没界线范围,首期开采地段(或第一二开采水平)及储量计算最低边界 的标高。

2矿区各含水层的岩性、厚度、分布,产状、埋藏条件,单位涌水量、渗透系数或导水系数、贮水系数、给水度,裂隙或岩溶的发育程度、分布

规律,地下水的水位(水压)、水质、水温,以及补结径流、排泄条件,各含水层之间的水力联系,各隔水层的岩性、厚度、分布、产状、埋

藏条件,稳定性及隔水程度,确定矿床充水主要含水层、含水构造的依据及其

与矿体之间的关系。

3构造破碎带的规模,产状,分布及水文地质特征,评述对束来开采 的影响程度。

4地表水的特征_地表水及地下水的动态变化,地下水与地表水的水

力联系程度。

5矿床充水主要因素,进水方式。

6根据生产矿井的调查访问和观测资料,说明生产矿井的位置,开采 的擐大深度及标高,开采面积、产量、充水来源、排水量历年来发生突水

事故的情况,并分析突水事故的原因,叙述老窿的分布范围、标高、开采

深度、积水情况、地面塌陷分布的范围以及对开采的影响。四,矿坑涌水量预测

1阐述矿坑(或露天采场)的充水水源及边界条件。2论述计算公式选择和参数确定的依据。

3列出可供设计利用的,首期开采地段(或第一开采水平)的正常和 最大的矿坑涌水量,并估算下一开采水平的矿坑涌水量。评连矿坑涌

水量

预测的结果。五,矿区工程地质

1矿区工程地质条件根据地质构造,岩石建造类型,工程地质岩组、风化,岩溶及其它物理地质现象,水文地质特征等基本因素,论述工程地

质条件,阐述工程地质分区,分段或分带的特征。

2矿床开采的工程地质评价对矿床顶底板,主要井巷围岩的稳固性

或露天采矿场边坡稳定性及其它影响矿床开采的物理,地质、工程地质作用进行评价。预测中可能出现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和可能出现的地段,提

出维护和改善岩体稳定性的建议。

3处于地震活动区的勘探矿区,应阐述历史地震发生的情况及矿区的

地震烈度。六,供水水源方向

1指出可能作为供水的水源地,概述其水文地质特征。2初步评价供水水源地的水量,水质及其变化。3提出进一步工作的意见。七,结论与建议

1论述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类型。2评价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工作程度。

3对开采的防水、治水、排供结合、综合利用、防止污染等提出意见。

4提出矿区主要工程地质司题及防治措施的意见,指出矿坑排水流干

后可能产生的地面塌陷的分布和范围。5提出进一步工作的意见。

八、附图、附表、附件 l_附图

a区域水文地质图,b矿区水文地质图,c矿区水文地质剖面图; d坑道水文地质图,e抽水试验综合成果图;

f地下水动态与降水量关系曲线图; g矿坑涌水量预测图,h主要含水层等水位(压)线图(视具体情况亦可与水文地质图合并 i岩溶发育程度图,j矿区工程地质图及剖面图(或与水文地质图合并); k工程地质钻孔综台柱状图,工程地质山地工程素描图,l井巷工程地质剖面图或露天采矿场边坡工程地质剖面图,m照片、素描图及插图。

根据矿区的实际情况与需要尚可编制实际材料图,水文地质柱状对比

图,工程地质柱状对比图,第四纪地质图和地貌图等。2附表

a钻孔静止水位一览表; b钻孔抽水试验成果表;

c钻孔漏水、涌水及遇溶洞情况一览表 d地下水、地表水动态及气象资料综合表; e溶洞分布情况统计表;

f风化带,构造破碎带及含水层厚度统计表,g矿坑涌水量计算表,h老窿、生产矿井、民井、泉的调查资料综合表; i水质分析表;

j岩(土)试验成果汇总表,k各种工程地质观测资料汇总表。3附件 a技术委托书;

b与工程有关的会议纪要和技术联系单。Ⅲ勘察报告编写注意事项

一、勘察报告应在项综合分析全部勘察资料的基础上编写

报告内容应该有论据,有分析、有建议,力求简明扼要,文字通顺

条理分明,除7定性的分析以外,应尽量有定量的分析。凡能采用图表来

表示者,应尽量采用图表形式。凡各种重要地质、水文地质现象,均应采

用各种插图加以说明,以减少文字叙述。

二、报告的文字组成及一般要求

报告由封面、扉页、正文等组成。正文是报告的核心,叙述要清楚

层次要清晰,文字要简练,名词术语要统一。

l_名词术语、符号,量纲均应符合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2计量单位一律用法定计量单位。

3报告章节统一编号。正文可用章,节,以下用

一、(一),1、(1)也可章用1,节用1.1,小节用1.1.1,后用

一、(一)、1,(1)。

4标点符号要按出版总署公布的“标点符号使用法”准确使用。5表格表序号可写在表右上面,按章或节编写,如表3卜1表示第

3章第1节第1个表。

6插图:图序号写在图的下面,按章、节编号,如图2卜1表示第二

章第1节第1张插图。

三、报告提纲的使用原则

1上述两种报告提纲为大型水文地质勘察工程的报告提纲,中、小型

工程可根据具体情况予以删减。

2如目工作需要或技术委托书要求,可编写专门技术报告,如物探报

篇10:长螺旋试桩地质勘查报告

在2013年9月29日9时勘查单位机械进场,在建设单位张明、监理单位赵成亮、审计单位马显波的共同监管下最终确定勘查位置,勘查位置在C号长螺旋钻孔压灌桩试桩南侧往南2m的地方进行勘查。勘查机械进行勘查钻进,钻进深度为21m,取出土样并按由浅到深的顺序排放整齐,并在土样上贴上取样深度的标签。通过取出的土样观察发现:

在6.5m以上的范围内为粉质粘土;在6.5m处发现有钙质结核层,厚约50mm;6.5m-8.5m为中粗砂;在8.5m附近发现钙质结核层,厚约为100mm;8.5m-9.5m处为粉质粘土;9.5m-11.5m处为粉质粘土和中粗砂的混合土质;11.5m-21m为中粗砂和粉质粘土混合土质。地质无异常,基本与原勘查报告相符。

枣庄市恒生桩基工程有限公司

篇11:地质勘查院质量管理自查报告

DZ

DZ/T 0033-2002

代替DZ/T 0033-1992

固体矿产勘查/矿山闭坑

地质报告编写规范

Specifications for compilation of geological report of solid-mineral exploration/mine-closing

2002-12-17发布 2003-03-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 发 布

DZ/T 0033—2002

目 次

前言 1 范围 规范性引用文件 固体矿产地质勘查报告和固体矿产矿山闭坑地质报告的性质和用途 4 固体矿产地质勘查报告编写基本准则 5 固体矿产地质勘查报告编写要求 固体矿产矿山闭坑地质报告编写基本准则 7 固体矿产矿山闭坑地质报告编写要求

附录A(规范性附录)固体矿产地质勘查报告编写提纲 A.1 绪论

A.2 区域地质

A.3 矿区(床)地质 A.4 矿体(层)地质 A.5 矿石加工技术性能 A.6 矿床开采技术条件

A.7 勘查工作及其质量评述 A.8 资源/储量估算

A.9 矿床开发经济意义概略研究 A.10 结论 A.11 附图 A.12 附表 A.13 附件

附录B(规范性附录)运用地质统计学方法估算资源/储量的固体矿产地质勘查报告中储量估算部分的编写提纲

B.1 资源/储量估算数据、信息可靠性评述 B.2 工业指标 B.3 区域化变量

B.4 变异函数及结构分析

B.5 克里格方法资源/储量估算 B.6 资源/储量估算及误差(精度)B.7 相关附图 B.8 相关附表

附录C(规范性附录)固体矿产矿山闭坑地质报告编写提纲 C.1 第一章 概况

C.2 第二章 矿山地质简述

C.3 第三章 矿山开采和资源利用 C.4 第四章 探采对比

C.5 第五章 环境影响评估 C.6 第五章 结语 C.7 附图 C.8 附表 C.9 附件

前 言

本标准规定了固体矿产的地质勘查报告和矿山闭坑地质报告的性质、用途、编写基本准则和编写要求,是DZ/T 0033—1992《固体矿产勘查报告编写规定》的修订版。本版与前版技术内容的重要改变如下:

标准名称更改为《固体矿产勘查/矿山闭坑地质报告编写规范》。

固体矿产地质勘查报告性质、用途、编写准则和要求的内容作了修改。增加了固体矿产矿山闭坑地质报告性质、用途、编写准则和要求的内容。

将前版中附录A、附录B、附录C所分别规定的普查、详查、勘探三个勘查阶段的报告编写提纲合并为一个地质勘查报告编写提纲,提纲内容的修改以勘探报告编写提纲为基础;提纲中删除了矿床技术经济评价部分,增加了可行性评价的概略研究部分。

增加了运用地质统计学方法估算资源储量的固体矿产地质勘查报告中储量估算部分的编写提纲。

增加了固体矿产矿山闭坑地质报告编写提纲。

本标准自实施之日起,同时代替DZ/T 0033—1992《固体矿产勘查报告编写规定》。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为规范性附录。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地质矿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矿产资源储量评审中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矿产资源储量司、北京有色冶金设计研究总院、国土资源标准化研究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邓善德、卫红星、李茵、宾德智、程世洪、倪春晓、张幼勋。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负责解释。

DZ/T 0033—2002

固体矿产勘查/矿山闭坑地质报告编写规范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固体矿产的地质勘查报告和矿山闭坑地质报告的性质和用途、编写基本准则和编写要求,适用于固体矿产的地质勘查报告和矿山闭坑地质报告的编写。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12719—1991 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规范 GB/T 13908—2002 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 GB/T 17766—1999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

DZ/T 0078—1993 固体矿产勘查原始地质编录规定

DZ/T 0079—1993 固体矿产勘查地质资料综合整理综合研究规定 3 固体矿产地质勘查报告和固体矿产矿山闭坑地质报告的性质和用途

3.1 固体矿产地质勘查报告(以下简称地质勘查报告)是综合描述矿产资源/储量的空间分布、质量、数量,论述其控制程度和可靠程度,并评价其经济意义的说明文字和图表资料,是对勘查对象调查研究的成果总结。地质勘查报告可作为矿山建设设计或对矿区进一步勘查的依据,也可作为以矿产勘查开发项目公开发行股票及其他方式筹资或融资时,以及探矿权或采矿权转让时有关资源储量评审认定的依据。

3.2 固体矿产矿山闭坑地质报告(以下简称闭坑地质报告)是综合反映矿区(矿井、采区)内的矿山地质、设计、开采及综合利用、探采对比、地质环境变化、矿产资源/储量结算的文字和图表资料,是通过开采对矿区(矿井、采区)的地质和矿产资源/储量的调查研究的总结成果。闭坑地质报告可作为矿区(矿井、采区)闭坑的地质依据。

3.3 上述报告也是政府部门矿产资源管理工作和有关单位科研、教学的重要技术资料。4 固体矿产地质勘查报告编写基本准则

4.1 固体矿产勘查分为预查、普查、详查、勘探四个阶段,每一勘查阶段工作结束,应编写相应阶段的地质勘查报告。勘查投资人确定各阶段连续工作,不编写中间报告的,应在该勘查项目结束时以全部勘查资料编写报告。勘查期间所放弃的勘查区块,应以放弃区块内已取得的资料为基础编写该放弃区块的报告。因项目中途撤销而停止地质勘查工作的,应在已取得资料的基础上编写地质勘查报告。

4.2 地质勘查报告必须客观、真实、准确地反映勘查工作所取得的各项资料和成果。其编写的基础是:地质勘查工作符合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有关矿种地质勘查规范及其他有关规范的技术要求;已取全、取准第一性资料,并经过了综合研究。

4.3 地质勘查工作与项目可行性评价应紧密结合,地质勘查报告中应包括地质勘查和可行性评价工作。可行性评价分为概略研究、预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三个阶段。评价程度为概略研究的,由勘查单位直接编入报告;评价程度为预可行性研究或可行性研究的,应在勘查报告中引述该项目预可行性研究报告或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主要结论。

4.4 地质勘查报告的内容要有针对性、实用性和科学性。原始数据资料准确无误,研究分析简明扼要,结论依据可靠。要力求做到图表化、数据化。资源/储量的估算应采用计算机技术,提倡针对勘查工作的实际和适用条件,采用成熟的并经审定的新估算方法。提倡采用计算机技术编写报告。

4.5 地质勘查工作应按照有关地质勘查规范对各勘查阶段的要求(或勘查合同的约定)部署工作,并取得相应阶段的各项勘查数据资料。本标准所附固体矿产地质勘查报告编写提纲适用于勘探阶段,在勘查程度达不到勘探阶段的情况下使用该编写提纲时,可根据实际需要对所列项目进行增减、取舍,但所取得的勘查数据资料及有关文件必须全部进入报告,不应遗漏。5 固体矿产地质勘查报告编写要求

5.1 地质勘查野外工作结束前,应按照有关规范和勘查设计的要求,由勘查投资人或勘查单位上级主管部门组织,对勘查工作区的工作程度和第一性资料的质量进行野外检查验收。检查验收中发现的重大问题,应责成勘查单位在报告编写前解决。未经野外验收,不应进行报告编写。

5.2 在地质勘查报告编写前,报告编写技术负责人应结合矿种特点、勘查工作区实际情况以及勘查投资人的具体要求(供矿山建设设计的报告还应听取矿山设计单位意见),以本标准附录A为基础进行增减、取舍,拟定切合实际的报告编写提纲,送勘查投资人批准。批准后的报告提纲在使用中如须作重大变动,应将变动后的提纲送勘查投资人审核同意。

5.3 报告编写技术负责人根据批准的报告编写提纲组织编写工作,应制定出工作计划,并在执行过程中随时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保证报告编写按时完成。报告编写中,应定期进行质量检查,对需研究的各类问题,应及时组织讨论,统一认识,将结果准确客观地反映在报告中,但属于学术上的不同观点不需在报告中论述。

5.4 地质勘查报告应由报告正文、附图、附表、附件组成。矿业权人为保守商业秘密或适应政府的地质资料汇交管理的需要,可酌情将正文内容合理分册编写,每册单独装订。地质勘查报告名称统一为××省(市、自治区)××县(市、旗或矿田、煤田)××矿区(矿段、井田)××矿(指矿种名称)××(勘查阶段名称)报告。报告附图的图式、图例、比例尺等按照有关技术标准执行。

5.6 勘查工作中形成的原始资料,由报告编写技术负责人组织,按照有关技术标准的要求立卷归档。地质勘查报告按照政府有关矿产资源储量评审认定的规定,经初审后送交评审认定,并由报告编写技术负责人按照评审中提出的修改意见组织对报告的修改。评审认定后复制的报告,按照政府有关地质资料汇交的规定进行汇交。

5.7 地质勘查报告经评审认定后,应将评审认定文件作为附件附于报告中。6 固体矿产矿山闭坑地质报告编写基本准则

6.1 矿井、采区范围内探明的可采储量即将回采完毕,或者虽然尚未采完,但由于开采技术条件的原因,剩余矿石在技术上或经济上已不能回采,需要闭坑时,应编写闭坑地质报告。矿山停办时也应编写闭坑地质报告。

6.2 闭坑地质报告编写所需的资料,应在矿山基建和开采过程中及时、全面地收集、整理。矿山地质工作应符合有关规范的要求,在指导生产过程中,积累客观、真实的资料,并进行综合研究,为报告编写做好准备。

6.3 闭坑地质报告的内容要有针对性、实用性和科学性。原始数据资料准确无误,对比分析简明扼要,结论依据可靠。要力求做到图表化、数据化。提倡采用计算机技术编写报告。7 固体矿产矿山闭坑地质报告编写要求

7.1 闭坑地质报告编写前,报告编写技术负责人应结合具体情况,以本标准附录C为基础进行增减、取舍,制定切合实际的编写提纲,送采矿投资人或上级主管部门批准。

7.2 闭坑地质报告由报告编写技术负责人按照批准的编写提纲组织编写。闭坑地质报告名称统一为××省(市、自治区)××县(市、旗或矿田、煤田)××矿区(矿段、井田)××矿(指闭坑的具体中段、坑口、采场等名称)闭坑地质报告。报告附图的图式、图例、比例尺等按照有关技术标准执行。

7.3 闭坑地质报告编写完成,按照政府有关矿产资源储量评审认定的规定初审后,送交评审认定,并由报告编写技术负责人负责按照评审中提出的修改意见组织对报告的修改。评审认定后复制的报告,按照政府有关地质资料汇交的规定进行汇交。

7.4 闭坑地质报告经评审认定后,应将评审认定文件作为附件附于报告中。

DZ/T 0033—2002

附 录 A(规范性附录)

固体矿产地质勘查报告编写提纲

A.1 绪论

A.1.1 勘查目的和任务

简述勘查目的和投资人、矿山设计单位对勘查工作的具体要求。A.1.2 勘查工作区位置、交通

说明勘查工作区的区块编号、勘查范围和拐点经纬度、矿区位于所在县级城市的方位、直距、矿区边界和面积,经过矿区或邻近的(现有的或拟建的)铁路、公路、水路等重要交通线以及矿区距最近的车站、码头、机场的里程(直距、运距)。A.1.3 勘查工作区自然地理、经济状况

概述矿区地形地貌的主要特征、类型、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主要河流的最低侵蚀基准面、丰(枯)水期流量及最高洪水位等。根据有代表性的气象资料,说明矿区的气候特征、气温变化、降雨量、暴雨强度、蒸发量、相对湿度、风力、风向、雷电情况、雨季和冰冻期、冻土层深度等。说明区内的地震烈度,概述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情况。

简述区内经济概况,包括燃料、电力、供水水源、建筑材料、工业、农业、牧业、人口等。应说明供水水源地、电网名称、矿区距水源地、电网距离及供水、供电满足程度。A.1.4 以往工作评述

简述矿床的发现,从发现至本次勘查所进行的地质、物探、化探等各项工作,按时间先后简述其工作情况、投入主要工作量、取得的主要地质成果等,并对其成果质量和勘查、研究程度进行评述。如属已开采的勘查矿区,应阐明矿山生产建设的规模、生产概况、累计采出矿量及已消耗的资源/储量。

A.1.5 本次工作情况

说明工作的起讫年月、简要经过、完成的各项实物工作量(插表)、投入资金总额、取得的主要地质成果、矿床类型及简要地质特征、总计资源/储量、首采区范围、开发前景。按不同的类型列出资源/储量表,并列出其平均品位(按国家规定应保密的矿种不必列出本表)。A.2 区域地质

以l∶50 000比例尺的区域地质调查资料(1∶50 000比例尺未做地区,可用l∶200 000比例尺区调资料)为基础,简明扼要地说明矿床在区域构造中的位置,区域内对矿田(床)成因有影响的主要地层及岩浆岩种类、特征及分布、主要构造的特征及分布。A.3 矿区(床)地质

详细说明矿区(床)所在范围内,对成矿作用有影响和对矿体有破坏作用的地层、构造、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围岩蚀变;赋矿层位及矿化等特征。A.4 矿体(层)地质 A.4.1 矿体(层)特征

综合叙述矿体(层)的总数目、总厚度、含矿率、空间分布范围、分布规律及相互关系等。分别说明主要工业矿体(层)的赋矿岩石、空间位置、形态、产状、长度、宽度(延深)、厚度、沿走向和倾向的变化规律、连接对比的依据和可靠程度、成矿后断层对矿体连接的影响。矿体(层)多时,小矿体特征可列插表说明。A.4.2 矿石质量

按矿石性质分带(氧化带、混合带、原生带),分别说明矿石的结构、构造、矿物成分、有用矿物的含量、有用矿物的粒度、晶粒形态、嵌布方式、结晶世代、矿物生成顺序和共生关系;说明矿石的化学成分,主要有用组分和伴生有用、有益、有害组分的含量、赋存状态和变化规律等。对于以物理机械性能为主要评价指标的矿产,则应对其物理机械性能进行详细论述。

A.4.3 矿石类型和品级

阐述矿体氧化带、混合带、原生带的分布范围。说明矿石的自然类型、工业类型、工业品级种类以及划分的原则和依据。对选冶性能有明显差异的各类矿石,应详细说明其所占比例和空间分布规律。A.4.4 矿体(层)围岩和夹石

说明主要矿体(层)上下盘围岩的种类,近矿围岩的矿物成分、有用、有益和有害组分的大致含量、蚀变情况及其与矿体(层)的接触关系;说明矿体(层)内夹石(层)的岩性种类、分布规律、数量、有用、有益和有害组分的大致含量、夹石(层)对矿体完整性的影响程度。A.4.5 矿床成因及找矿标志

简述矿床成因、成矿控制因素、矿化富集规律和找矿标志,指出矿区远景及找矿方向。A.4.6 矿区(床)内共(伴)生矿产综合评价

对于在勘查主矿体的同时综合勘查的共生矿产、伴生矿产,应进行综合评价,说明其综合勘查的程度、规模、分布规律、矿石质量特征等。A.5 矿石加工技术性能

A.5.1 采样种类、方法及其代表性

说明各种类型矿石加工试验样品的采样目的、要求(包括投资人、矿山设计单位对试验种类和数量的要求)、采样种类、采样方法、采样的工程种类及编号、样点的数目,并从矿石类型、样品空间分布、品位等方面评述样品的代表性。A.5.2 试验种类、方法及结果

说明各种类型矿石加工技术试验种类,采用的加工、选矿方法及试验流程,并叙述所取得的各项试验成果。

A.5.3 矿石工业利用性能评价

根据矿石加工技术试验结果,做出矿石可选(冶)性能和工业利用性能的评价,说明矿石中有用组分回收利用和有害杂质处理的可能性,提出共(伴)生组分综合利用的途径。

对于矿石类型简单、或属于已开发矿床的深部(或走向)延伸部分矿体的勘查,矿石类型和已开发部分一致或相似,不需进行选冶试验,仅与邻近同类型生产矿山进行矿石类型、结构构造、物质成分等实际资料进行对比的,应对其矿石可选(冶)性、综合回收利用情况进行说明。

A.6 矿床开采技术条件 A.6.1 水文地质

A.6.1.1 简述矿区所处水文地质单元的位置;矿区地形地貌、水文气象特征;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矿床最低侵蚀基准面和矿井最低排泄面标高。

A.6.1.2 论述矿床开采疏干排水影响范围内各含(隔)水层的岩性、厚度、分布、岩溶裂隙发育程度;主要充(含)水层的富水性、导水性、水头高度、水质、水量、水温、补给条件及其与相邻含水层和地表水体的水力联系程度;构造破碎带、风化裂隙带及岩溶的发育程度、分布、含(导)水性及其对矿床充水的影响;地表水、老窿水对矿床充水的影响程度。

A.6.1.3 预测矿坑涌水量。确定矿床的充水因素及其水文地质边界,建立水文地质模型,选择合理的

计算方法及水文地质参数,计算矿坑第一开拓水平的正常和最大涌水量,估算矿坑最低开拓水平的涌水量,并对水量可靠性进行评述,推荐作为矿山开采设计的矿坑涌水量。

A.6.1.4 矿区供水水源评价。对矿坑水的排供结合与综合利用的可能性及矿区内可作为供水水源的地表水、地下水、地热水、矿泉水的水质、水量进行初步评价。如矿区内不存在可作为供水的水源地,则应指出供水方向,并提出进一步工作的意见。对盐类矿床上、下可能存在的卤水资源也应进行评价。A.6.2 工程地质

A.6.2.1 论述矿体(层)围岩的岩性特征、结构类型、风化蚀变程度、物理力学性质及各种软弱夹层的岩性、厚度、分布及其物理力学和水理性质;统计各类岩石的RQD值(岩石质量指标),评述岩体的质量;论述矿床范围内,特别是对矿床开采、工业场地布置有影响的断裂(破碎带)的规模、性质及分布、充填物的性质和胶结程度,坑内开采的矿床应论述矿体及其近矿围岩的节理的规模、产状、充填物的性质、节理密度、各类结构面(层面、节理裂隙面、断裂面、软弱层面)的组合关系,评述岩体的稳定性;论述风化带深度和岩溶发育带的发育深度,矿区内各类不良自然现象及工程地质问题。A.6.2.2 结合矿床(可能)的开拓方案,对矿体及其顶底板岩石的稳固性、露天采场边坡的稳定性以及矿床的工程地质条件做出综合评价,预测可能出现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提出防治意见。

A.6.3 环境地质

A.6.3.1 阐明矿区及其附近地震活动历史、地震烈度、地形地貌条件及新构造特征,对矿区的稳定性做出评价;评述矿区目前存在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和环境污染问题。A.6.3.2 依据各种自然地质作用和采矿活动对地质环境可能造成的破坏和影响程度,评述矿区地质环境质量。

A.6.3.3 对矿床开采中可能引起的区域地下水位下降、山体开裂、滑坡、泥石流、地表沉降和塌陷、地表水及地下水的污染、放射性及其他有害物质的污染等环境地质问题进行预测评价,提出防治意见。

A.6.3.4 煤矿应叙述井内瓦斯、煤尘和煤的自燃等方面的基本测试结果,结合井田地质条件和井田内邻近生产矿井的有关资料,分析其变化规律,评述其对未来矿井的建设、生产可能产生的影响。

A.6.3.5 深埋矿床和地温异常矿床,应叙述井田、矿床的地温状况,恒温带深度、温度、地温梯度及变化;高温区的分布范围与分级、地温背景、热源。

A.6.3.6 放射性本底值较高的矿床,应对放射性背景值及其变化规律进行论述,划出对人体有危害的高背景值区。A.7 勘查工作及其质量评述 A.7.1 勘查方法及工程布置

说明勘查类型、勘查手段、方法的选择、勘查工程布置原则、工程间距的确定及依据。对矿体(层)的厚度、矿石品位、矿产资源/储量等进行数值和变化系数的计算,或进行地质统计学方法的分析,说明使用的勘查工程间距对矿体(层)的控制程度,以及所采用的工程间距的合理性。

A.7.2 勘查工程质量评述

说明钻孔结构、岩矿心直径及其合理性;钻孔孔斜和方位角测定所采用的仪器及测量方法和质量评述;孔深校正、岩矿心采取的质量评述;钻孔封孔方法、封孔质量检查及评述;孔口立桩标记及钻探班报表质量、岩矿心管理工作评述;简易水文观测及其质量评述;水文地质孔的止水、抽水试验质量评述;地下水动态长期观测工作质量评述。

说明槽、井、坑探工程规格、质量,评述其取得的地质效果。

对质量存在问题,但又参与资源/储量估算的工程,应逐一进行质量评述。A.7.3 地形测量、地质勘查工程测量及其质量评述

简述控制测量的等级和实测精度;采用的平面坐标和高程系统;地形测量的成图方法及质量。简述地质勘查工程的测量方法及质量。A.7.4 地质填图工作及其质量评述

说明矿区地质图和地质剖面的测制方法及其精度。A.7.5 物探、化探工作及其质量评述

简述地面物探、化探的工作方法、工作量、资料处理和地质解释方法、主要成果并做出质量评述。

说明测井的工作方法、工作量、地质解释方法、主要成果并做出质量评述。A.7.6 采样、化验和岩矿鉴定工作及其质量评述

说明光谱分析、全分析、基本分析、组合分析、物相分析等样品的采集方法、规格及其确定的依据;采样工作质量及样品的代表性;采样工作的检查结果。样品加工及K值(缩分系数)选择的依据。

各种化验分析内检、外检情况及质量评述。岩矿鉴定工作质量评述

自然重砂、人工重砂、单矿物、同位素年龄及稳定同位素(包括硫、铅、锶等)组成样、精矿样品等的加工、分析、鉴定工作质量的评述。

水样、岩矿物理力学性质测试样的采样、测试及其质量评述。A.8 资源/储量估算

A.8.1 资源/储量估算的工业指标

说明有关工业指标的文件、文号,引述工业指标的内容。A.8.2 资源/储量估算方法的选择及其依据

从矿体的形态、产状及勘查工程的布置方式等方面论述所选择的资源/储量估算方法的合理性及其依据,并阐述该方法的主要计算公式。A.8.3 资源/储量估算参数的确定

论述参与资源/储量估算的面积、体积质量(体重)、单工程平均品位、块段平均品位、矿床平均品位、特高品位、矿体平均厚度等参数的测定、计算和处理方法。A.8.4 矿体(层)圈定的原则

说明根据矿床地质特征、成矿控制因素及矿化规律等所确定的矿体圈定和连接、内外推的原则。

A.8.5 资源/储量的分类

根据矿体的勘查控制程度、地质可靠程度、可行性评价结果,对勘查工作所获得的资源/储量分类,说明各类型资源/储量的具体划分条件及其在地质空间的分布。A.8.6 资源/储量估算结果

说明各种类型资源/储量估算结果、总资源/储量,各类型资源/储量所占矿床总资源/储量的比例。资源/储量估算结果可用附(插)表说明。A.8.7 资源/储量估算的可靠性

抽取一定数量的块段用其他方法进行验算,根据验算结果来评述资源/储量估算的可靠程度。

A.8.8 共(伴)生矿产的资源/储量估算方法及结果

分别说明各种共(伴)生矿产的取样方法、基本分析或组合样数目,块段平均品位、矿床平均品位的计算方法、资源/储量估算方法及结果。资源/储量估算结果可用插表说明。A.8.9 资源/储量估算中需要说明的问题 A.9 矿床开发经济意义概略研究

A.9.1 论述国内、外资源状况,市场供求、市场价格及产品竞争能力。A.9.2 概述矿床的资源储量、矿石加工技术性能及矿床开采技术条件。

A.9.3 概述供水、供电、交通运输、原料及燃料供应、建筑材料来源及其他外部条件的概况。A.9.4 简要说明未来矿山生产规模、服务年限及产品方案。

A.9.5 简要说明预计的开采方式、开拓方式、采矿方法、选矿方法、选矿流程等。A.9.6 论述评价方法的选择及技术经济指标(类似企业的经验指标或扩大指标)的选取。A.9.7 经济效益计算(附有关表格)及敏感性分析。

A.9.8 简要说明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环境保护问题。

A.9.9 对建设项目进行综合评价,确定矿床开发有无投资机会、是否需要进一步勘查、是否制定长远规划或工程建设规划。A.10 结论

A.10.1 对矿床勘查控制程度、地质报告资料的完备程度及其质量等做出概括的、结论性的评述。

A.10.2 总结矿床成矿基本规律,做出远景评价。A.10.3 评价开采技术条件和地质环境问题。A.10.4 指出矿床开采的经济效果。

A.10.5 总结地质工作中的主要经验教训及存在问题。A.10.6 提出对今后生产地质勘查和矿山开采的建议。

注:结论之后附照片图版,照片图版也可单独成册。

A.11 附图

A.11.1 勘查工作区交通位置图(也可作报告正文绪论部分的插图)A.11.2 矿区勘查工作程度图(绘出前人历次区调、勘查的范围并注明工作年限和勘查阶段)A.11.3 区域地质图

A.11.4 矿区地形地质图(包括图切地质剖面图、地层综合柱状图、探矿工程分布位置)A.11.5 矿区实际材料图

A.11.6 矿区测量控制点分布图

A.11.7 物探、化探数据图、成果图 A.11.8 采样平面图

A.11.9 含矿地层及矿层对比图

A.11.10 勘探线剖面图(有时可与资源/储量估算剖面图合并)A.11.11 矿体(层)纵剖面图

A.11.12 砂矿和缓倾斜矿体(层)顶底板等高线和矿层等厚线图 A.11.13 矿体(层)水平断面图或中段平面图

A.11.14 构造控制程度图(附主要矿层底板等高线图)A.11.15 资源/储量估算水平投影或垂直纵投影图 A.11.16 钻孔柱状图(全部钻孔)A.11.17 槽探、浅井、坑道工程素描图(全部工程)A.11.18 老硐(窿)分布图和新老坑道联系图 A.11.19 地貌和第四纪地质图 A.11.20 区域水文地质图 A.11.21 矿区水文地质图 A.11.22 矿区工程地质图 A.11.23 矿区环境地质图

A.11.24 井巷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图 A.11.25 钻孔抽水试验综合成果图 A.11.26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剖面图

A.11.27 地下水、地表水、矿坑水动态与降水量关系曲线图 A.11.28 矿坑涌水量计算图

A.11.29 矿床主要充水含水层地下水等水位(水压)图 A.11.30 矿体直接顶(底)板隔水层等厚线图 A.11.31 工程地质钻孔综合柱状图 A.11.32 岩石强风化带厚度等值线图 A.11.33 中段岩体稳定性预测图

A.11.34 露天采场边坡稳定性分区图

A.11.35 外剥离量计算及剥离比等值线图 A.11.36 等温线图 A.12 附表

A.12.1 测量成果表(包括三角点测量成果、各种勘查工程包括勘探线端点测量成果)A.12.2 钻探工程质量一览表、煤层综合成果表、封孔情况一览表

A.12.3 采样及样品分析结果表(全部的基本分析、组合分析、内和外部检查分析、光谱分析、全分析、物相分析、单矿物分析等);岩矿鉴定结果表、重砂分析结果表 A.12.4 煤质化验成果表(可选性、煤岩、一般分析)A.12.5 矿石、岩石物理性能测定结果表;岩石力学试验成果表; A.12.6 各工程、各剖面、各块段的矿体平均品位、平均厚度计算表 A.12.7 矿石体重、湿度测定结果表 A.12.8 资源/储量估算综合表

A.12.9 块段资源/储量表、矿体资源/储量表、矿床总资源/储量表 A.12.10 主要含水层钻孔静止水位一览表 A.12.11 钻孔抽水试验成果汇总表

A.12.12 钻孔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综合编录一览表 A.12.13 地下水、地表水、矿坑水动态观测成果表 A.12.14 气象资料综合表

A.12.15 风化带、构造破碎带及含水层厚度统计表 A.12.16 矿坑涌水量计算表

A.12.17 井、泉、生产矿井和老窿调查资料综合表 A.12.18 水质分析成果表

A.12.19 土样分析试验结果汇总表 A.12.20 瓦斯测量结果表 A.12.21 地温测量结果表

A.12.22 矿区环境地质调查资料汇总表 A.13 附件

A.13.1 矿石加工技术性能试验报告。

A.13.2 可行性研究或预可行性研究报告。A.13.3 工业指标推荐报告。

A.13.4 有关确定工业指标的文件。

A.13.5 勘查许可证或采矿许可证(复印件)。

A.13.6 探矿权人或采矿权人对报告中资料真实性的书面承诺。A.13.7 投资人或上级主管部门初审意见。

A.13.8 投资人的委托勘查合同书(或上级主管部门的项目任务书)、委托(预)可行性研究合同书、委托监理合同书。

A.13.9 勘查监理单位和监理人资格证书(复印件)、项目监理报告。

A.13.10 矿产资源储量主管部门对资源/储量的评审认定文件(本文件在报告评审认定之后补入)。

A.13.11 记录有矿床全部钻孔孔口坐标、测斜资料、样品化验分析数据的软盘或光盘;记录有矿床全部探槽、浅井、坑道工程测量数据和全部样品化验分析数据的软盘或光盘;记录有主要图件的软件光盘。

DZ/T 0033—2002

附 录 B(规范性附录)运用地质统计学方法估算资源/储量的固体矿产地质勘查报告中

储量估算部分的编写提纲

B.1 资源/储量估算数据、信息可靠性评述 B.1.1 组分样品的正确性 B.1.2 样品的分布

B.1.3 数据库的建立

基础数据库名称、数目及其结构内容。B.2 工业指标 B.3 区域化变量 B.3.1 区域化变量的选择

B.3.2 区域化变量组合样的统计分布特征

对每一区域化变量从均值、估计方差、离散方差方面进行研究,并附区域化变量统计直方图。

B.3.3 区域化变量结论 B.4 变异函数及结构分析

B.4.1 试验变异函数和计算及理论曲线的拟合 B.4.1.1 不同方向的变异函数研究 B.4.1.2 变异函数的确定

B.4.1.3 区域化变量变异函数的理论模型的确定 B.4.2 结构分析

B.4.2.1 区域化变量变异函数的解释及结构特征

B.4.2.2 结构模型验证方法的选择及估值参数(块金效应、基台值、变程)的确定 B.4.2.3 验证结果

B.5 克里格方法资源/储量估算

B.5.1 资源/储量估算参数的选择与确定(面积、厚度、品位、密度)B.5.2 工业指标评述(边际品位及其确定)B.5.3 矿体边界的圈定及边界数学模型 B.5.4 估值三维空间的确定

B.5.5 资源/储量估计资源模型(块状模型、栅格模型等)B.5.6 待估块段和估计邻域的选择 B.6 资源/储量估计及误差(精度)B.6.1 资源/储量估计(结果)B.6.2 方差与误差分析 B.6.3 有关问题的说明

主要从矿体边界、工业指标、各级品位的矿体分布、特异值等方面进行说明。B.7 相关附图

B.7.1 区域化变量统计分布类型图(直方图、正态分布图、对数正态分布图)B.7.2 沿钻孔孔迹、矿体走向和矿体倾向经验变异函数曲线图

B.7.3 矿体变异函数套合结构模式图

B.7.4 中段克里格估计图

B.7.5 吨位/品位曲线图

B.7.6 方差与误差分布图

B.8 相关附表

B.8.1 计算变异函数的原始数据表

B.8.2 代表性中段或块段克里格估计中间结果表

B.8.3 克里格估值计算结果表

DZ/T 0033—2002

附 录 C(规范性附录)

固体矿产矿山闭坑地质报告编写提纲

C.1 第一章

概况

C.1.1 矿山交通位置、自然地理概况、所处区域构造位置简述。

C.1.2 矿山地质勘查简述:历次地质勘查、生产勘探工作的时间、勘查单位、主要工作量、储量估算方法、获得的资源/储量类别和数量、勘查报告评审认定情况。

C.1.3 矿山开采简述:矿山设计时间、设计单位、生产规模、服务年限、生产管理、总采出矿量。

C.1.4 闭坑(停办)原因。C.2 第二章

矿山地质简述

C.2.1 简述矿体地质特征:矿体分布、空间位置、规模、形态、产状等。

C.2.2 简述矿石质量特征:矿石结构构造、矿物成分、化学成分、有用、有益、有害组分含量、矿石类型、品位。划分氧化带、原生带的,应分带叙述。对于以物理机械性能为主要评价指标的,应论述这方面内容。

C.2.3 简述矿床开采技术条件:评述矿床主要充水因素、矿坑排水的主要来源、历年排水变化情况、主要灾害性水害发生原因及其对矿床开采的影响;采区岩体的物理力学性质及其稳定性、主要工程地质问题产生的部位、原因及其对矿床开采的影响;地震、地温、放射性及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的情况及其对矿床开采的影响。C.2.4 简述矿石选冶技术条件。

C.2.5 矿山地质测量工作及其质量评述:生产勘探的方法、网度、生产探矿工程和采矿工程的地质编录、取样、测量、储量估算等工作及其质量。

C.2.6 矿山生产过程中累计探明新增(或减少)资源/储量及其品位情况。C.3 第三章

矿山开采和资源利用

C.3.1 设计利用的资源储量、开采方式、开拓系统、采矿方法、选矿流程、历年采掘工作量、历年采出矿量、采矿回收率、选矿回收率等的述评。

C.3.2 损失矿量(包括正常和非正常损失)、损失率、贫化率,批准非正常损失矿量的机构、批准理由等情况的述评。

C.3.3 工业指标实际运用情况及合理性评述。

C.3.4 资源/储量注销概况。剩余资源/储量及剩余原因的述评。

C.3.5 对共生、伴生矿产的综合开采、利用情况及矿石加工工艺的评述。C.3.6 通过矿山生产地质工作对地质情况的新认识、新发现,影响矿山开采的主要地质问题。C.4 第四章

探采对比

C.4.1 探采对比:矿体形态变化、厚度变化、顶板及底板位移、品位变化、资源/储量对比(对比条件、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构造变化的对比以及开采技术条件变化的对比。C.4.2 对勘查方法、手段、勘查工程间距、勘探类型及其确定的合理性的评述。C.4.3 对资源/储量估算方法的评述。C.5 第五章

环境影响评估

C.5.1 地下水疏干范围、水位及其恢复程度等情况的评述。C.5.2 采区地质环境变化,包括:采空区矿层顶板冒裂带高度、地面开裂、沉降、山体滑坡、坍塌等变形破坏范围及程度、露天采场及其边坡崩落范围等情况的评述。C.5.3 水体污染及其自净情况的评述。C.5.4 废弃物堆放情况与处理。C.6 第六章

结语

C.6.1 简要评述矿山生产的经济、社会、资源效益。

C.6.2 矿山闭坑资源/储量的核销结论及能否作为闭坑的依据。

C.6.3 剩余资源/储量的处理建议、废矿坑利用建议、环境及地质灾害治理建议。C.7 附图

C.7.1 矿山交通位置图。

C.7.2 矿区地质图(含地层柱状图、剖面图及矿体分布)。C.7.3 矿山总平面布置图。C.7.4 中段平面图。

C.7.5 资源/储量估算图(平面、剖面、投影图)。C.7.6 探采矿体对比图。

C.7.7 矿山闭坑范围及其周边环境地质图。C.7.8 其他图件。C.8 附表

C.8.1 资源/储量总表(包括历次地质勘查、生产勘探的资源/储量增减)。

C.8.2 历年采出矿量、损失(包括正常和非正常损失)矿量、采矿回收率、损失率、贫化率统计表。

C.8.3 探采矿体形态误差对比表。

C.8.4 探采矿体顶板、底板位移误差对比表。C.8.5 探采矿体厚度误差对比表。C.8.6 探采矿体品位误差对比表。

C.8.7 矿体地质勘查资源/储量与采准(或备采)矿量对比及其误差表。C.8.8 历年矿山排水量基本情况表。

C.8.9 矿山主要水害、工程及环境地质危害的基本情况统计表。C.9 附件

C.9.1 采矿许可证(复印件)。

C.9.2 矿山投资人或上级主管部门对报告的审核意见。

上一篇:公司年会开场温馨提示下一篇:有关描写春夏秋冬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