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心理学原理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2024-05-14

运用心理学原理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精选9篇)

篇1:运用心理学原理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运用心理学原理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内容提要】文章从心理学视角,剖析了认识、需要、情感、意志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在联系,提出了如何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心理学途径。……

思想是存在于人们头脑中有意识的主观精神,包括政治、道德,法纪等内容。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思想观念的形成是人在实践基础上的切身体验和思维活动的结果,是伴随着认识、情感、情绪、意志的转移而完成的。所以,人的知、情、意等心理因素是品德形成与发展的先导,并直接影响思想道德观念的转变,关系着人的内心政治、思想、道德等信念转移的方向和程度。可见,如何捕捉学生的心理变化规律,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原理去观察、认识、分析,解决其思想、观点、立场和行为,确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进而不断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就成为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又一重要途径。

一、遵循认识规律,引导个人认识

人的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和人对社会的体验。人的认识有一个从感性到理性认识的过程。而这一过程也是一个心理体验、积淀的过程。个体的政治、思想、道德等认识都是由社会存在而来,是由社会存在经过人脑的反映及一系列心理过程而形成的观念。所以,认识也是心理倾向定势的表现之一。当代大学生处于时代瞬息万变、信息急剧膨胀、各种思想纷至沓来的特定时代,这对于思维敏捷、思想活跃的`大学生来说往往会由此引起深层次的思考,形成诸多“热点”,在思想上产生飞跃式迷惘,认识出现多元化倾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站在时代的高度,从改革开放形势下的大学生思想实际出发,不但要有敏锐的目光和扎实的科学理论功底,施以适当的方式方法,还要努力研究大学生认识的心理过程,从认识心理的规律出发,纠正大学生认识上的偏差,进行科学引导,以实现大学生内心信念的科学转移。为此,需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实事求是面对现实。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敢于正视社会现实的诸多矛盾,直面大学生的思想实际,以科学的理论为导向,坚持从实际出发,解答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努力化解学生的困惑和迷惘,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和自我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方法。第二,坚持双向交流。即师生间相互尊重,以平等的关系进行交流。教师要以理服人,着重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不能搞居高临下的“我打你通”。应从学生的认识基础出发,努力在思想情感的交流中形成共振,以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第三,启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学生以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要求指导自己的行为,在实践中锻炼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努力发展开放性意识和创造性思维,实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

二、适应需要动机,激发人生追求

需要是人生的生理和社会的客观需求在头脑中的反映。当人的需要有了可以达到满足的条件时,就产生一种满足这种需要的主观愿望和动机,进而产生为实现这种主观愿望而进行的行动。因此,需要是人行为的基础和根源,而动机是人从事某种活动的直接原因。

需要、动机、行为三者的关系是:

需要→心理紧张→动机→行为→需要满足→紧张→解除→产生新的需要

不难看出,需要在人的生活实践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所以,在思想政治工作中了解和认真解决大学生的需要,以形成高尚的动机,对转变学生的思想,充分调动其积极性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大学生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大体上可分为两类:即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对在校学生来说,最突出的需要就是生活上的需要(主要是饮食需要)、求知需要、健康需要、求助需要、荣誉需要、文艺娱乐和体育锻炼的需要、恋爱的需要等等。只有正确对待学生的多种需要,并承认其合理性,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才能有坚实的思想基础。应该看到,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一些思想问题,往往是由于我们没有正确对待学生的某些需要,对学生提出的某些需要表现出厌烦、冷漠的态度,甚至认为学生多事,强调客观理由太多,太强调个人利益,这种思想有碍于学生正当需要的解决,甚至会激发大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因此,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我们首先要学会调节平衡,做好需要的转化工作。对不合理、不切实际或者合理、但又一时不能满足

[1][2][3]

篇2:运用心理学原理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摘 要:捕捉大学生心理活动规律,结合运用心理融通和疏导方法,根据心理特点、实施情感渗透、把握需要动机、重视意志品格,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知识去观察、认识、分析、解决其思想、观点、立场和行为中存在的问题,是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心理学知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加强和改进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需要深人研究大学生思想活动的新情况和新特点,而且需要深人研究大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和特点。捕捉大学生心理变化的新规律,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知识去观察、认识、分析、解决其思想、观点、立场和行为中存在的问题,确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选择恰当的方式、方法和突破口,这是当前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同时对我们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有着重要意义。实践证明,将心理学知识引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从经验型向科学型转变的一个有效途径,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改进创新的一个成功办法。

一、根据心理特点,坚持教育为主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具有高度发达的智能,有以思想为核心的高级心理过程。人的各种行为都是以一定的认识作指导,受其心理活动的调节和支配。人的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和人对社会的体验。而这一过程也是一个心理体验、积淀的过程。个体的政治、思想、道德等认识都是由社会存在而来,是由社会存在经过人脑的反映及一系列心理过程而形成的,在这个形成过程中,教育的影响作用是十分关键的。

人的心理特点决定了我们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以教育为主,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的觉悟,充分发挥人的自觉能动作用。而以教育为主,就是要根据大学生思想活动的客观规律,确立正确的方针、原则和方法。

当代大学生处于时代瞬息万变、信息急剧膨胀、各种思想纷至沓来的特定时代,思想活跃、反映敏锐、善于思考、竞争意识和价值观念明显增强,有较强的自我表现欲,敢于直言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并渴望得到周围人的理解;同时生活节奏的加快、学习生活压力的增强也使得一部分大学生心态浮躁,要么眼高手低,要么妄自菲薄,压抑、焦虑、自卑使他们陷人个体内心世界的狭小天地。因此,大学生对某种事物有看法或有情绪,就会以各种方式表现出来,强迫其改变某种思想或情绪是不行的。我们思想政治工作者就应该坚持以正面教育为主,坚持说服教育的方针,在工作实践中,应该既要重视不同学生的心理特征,又要注意疏通引导;既要掌握时机,又要形式多样,做到能够切实解决实际问题。

正面教育不能简单生硬,也不能不注意时机和场合。

在时机的选择上,最首要的问题是看说服教育的条件是否成熟。谈早了,对方的心理准备和情绪准备不足,可能会事倍功半;谈迟了,又可能事过境迁,失去了说服教育的意义。特别是对不同的人,虽是同种性质的事,但由于各自的心理特征不一样,对条件的要求就不一样。有的学生多疑,就要循序渐进,适时说服;有的学生直爽,心胸开阔,可以有意识地立即找他进行说服教育;对从谏如流、勇于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学生,随时都可以进行说服教育;对固执倔强的学生,宜创造条件,成熟时再进行说服教育,且应该在其心理不设防的情况下进行„„

在场合的选择上,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一些比较慎重的事情,宜在办公室等室内场合进行谈话。因为室内谈话易于使对方引起对问题的重视;对一般的分歧、失范和偏离行为,可以在室外进行,这样可以让学生感觉宽松,多一些随意,少一些拘谨,多一些信任,少一些戒备,在谈笑风生之间,把问题解决。

除此之外,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如何,还受思想政治工作者本身素质的制约。“人不率,则不从;身不先,则不信。”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一要靠真理的力量,二要靠人格的力量。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格的力量显得更为重要。思想政治工作者只有自己站得住,才能要求别人站得住,自己要行得通,才能要求别人也行得通。要设身处地地站在受教育者一方的角度思考、分析和判断问题,以增强沟通、信任和理解,找准切实的共识点、共同点和共鸣点,进而形成彼此的角色认同、观点认同和价值认同,这就是心理学中的心理换位原则。它易于引起对方的积极回应,使其愿意敞开心扉,甚至可能牵引和启发对方也实施心理换位,站在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形成理解和互动统一。因此,我们思想政治工作者要从自身做起,为人师表,以自己的人格力量感召大学生,从而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说服力。

二、实施情感渗透,关心帮助学生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思想和情感都是人们的思维活动的直接产物。两者有密不可分的联系。思想是情感的内容和基础,情感是思想的表现和流露。

情感是心理的动力因素,是以个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和对客观事物表示爱憎好恶的内心体验。人的情感是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高级心理因素,具有社会的本质属性,它包含着人类所特有的社会意义。对于个人和集体而言,情感具有强烈的驱动力、凝聚力。在人们的认识过程中,情感是认识活动的基本因素之一,是认识结构中最为活跃、最为恒定的因素,它伴随着人类认识发生过程的始终。情感使人际交往变得深入、丰富、细腻。它是打开心扉的钥匙,是沟通心灵的桥梁,也是德育成功的前提。强烈的情感可以舒展情怀,净化心灵、催人奋进、形成较强的意志。

当代大学生的情感是复杂、动荡、微妙的,经常处于矛盾中,并带有明显的两极性。他们常常因自己的需要和愿望得到满足而欢欣鼓舞,也会因一时得不到满足而悲观失望。他们的情感一般易于外露,喜怒哀乐溢于言表,但有时也表现为内向性和闭锁性,这是由于他们自我意识的发展,自尊心、自信心很强,不愿望把内心秘密和真实思想轻易向别人吐露。

常言道:“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实施情感渗透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情感操纵着人心灵大门的启闭,对接受外来的教育影响起着过滤和催化作用。如果学生心门紧锁,那么,思想政治工作就难以奏效。因而,思想政治工作者要以高尚、炽热的情感,真心实意地去关心、感化、激发、培养大学生的积极情感,克服消极情感,发挥情感在生活实践中的作用,使大学生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应该提倡什么,反对什么,从而达到说服教育的目的。单纯的情感交流和感化还不能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觉悟,因为交流感化的成败不是一厢情愿的事,它往往取决于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感情是否融洽,心理是否相容。现实生活中常有这样的情况,同样的道理,不同的领导、老师去讲,大学生接受的程度就不一样。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人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自主意识、平等观念日益增强,在思想上、政治上要求有充分的民主权力,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要求平等相待,在人格上要求相互理解和尊重。过去那种“我说你听,我压你服”的居高临下式的说教方式再不为人们所接受。所以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把关心大学生、理解大学生、尊重大学生、体贴大学生作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情基础,做到说理与关心相结合,教育与服务相结合,尽可能地帮助大学生解决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将“动之以情”与“晓之以理”二者 2 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唤起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积极性,使之在愉悦的氛围中既得到说服教育的启示,又得到朋友式的情感体验。这就是心理学上讲的以情育情、以理育晴、以情感人、以情可人。也是古人称道的“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的意旨所在。

三、把握需要动机,正确引导行为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需要是人的生理和社会的客观需求在头脑中的反映。当人的需要有了可以达到满足的条件时,就产生一种满足这种需要的主观愿望和动机,进而产生为实现这种主观愿望而进行的行动。因此,需要是人行为的基础和根源,而动机是人从事某种活动的直接原因。

需要、动机、行为三者的关系是:需要→心理紧张→动机→行为→需要满足→紧张→解除→产生新的需要。

不难看出,需要在人的生活实践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所以,在思想政治工作中了解和认真解决大学生的需要,以形成高尚的动机,对转变学生的思想,充分调动其积极性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大学生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大体上可分为两类:即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对在校学生来说,最突出的需要就是饮食需要、求知需要、健康需要、求助需要、荣誉需要、文艺娱乐和体育锻炼的需要、恋爱需要等等。在新时期,不能忽视社会变革对大学生们内心世界带来的震荡和影响,而把大学生的需要、目的和动机都简单地看成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应该掌握大学生们的这些需要,认真地分析,这是思想政治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而一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脱离了大学生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势必软弱无力,变成脱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的空洞说教。

只有正确对待学生的多种需要,并承认其合理性,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才能有坚实的思想基础。因此,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我们首先要学会帮助大学生调节平衡,做好需要的转化工作。对不合理、不切实际或者合理、但又一时不能满足的需要,要有正确的引导,合理的限制和否定,使学生的需要保持平衡,有所抑制。因为人的需要从低级向高低不断发展,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思想政治工作也是如此。其次,思想政治工作者还要善于把学生的知识需要、成才需要转化为大学生的自身需要,形成群体的内在动机,把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发挥到为成才而奋发努力学习上来。第三,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及时正确引导学生个人与集体需要发生矛盾时,能把社会需要转化为个人的实际行动,使个人行为与集体的 3 需要协调一致,而不为一时利益所束缚。

四、重视意志品格,塑造完美个性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意志是人们自觉克服困难、完成预定任务的心理品格,是心理因素的基本组成部分,也是人的能动性的突出表现。

大学生属于较高的社会知识层次,他们由于知识量逐年增加,实践能力日益增强,意志品格水平也不断提高。在学习竞争和社会生活中意志相应得到锻炼。但当代的大学生多数是在良好的学习、生活条件下成长起来的,在社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和应试教育的氛围下,他们的人生道路比较顺利,受挫折少。进入大学,他们的自我意识迅速增长,参与社会的意识逐年提高。面对新时期社会急剧发展所带来的各种刺激,面对大学生活的新特点,他们的心理定式被打破,意志脆弱的心理缺点有所暴露。当学习遇到困难、人际交往出现障碍、竞争遭受失败、恋爱受到挫折时,一些学生就会茫然失措,无所适从,从而产生失落感和困惑感。尤其是当挫折强度较强或时间较长时,如意志不强,不能及时对自己进行适应性调整,就可能由失落化为自卑、失望,甚至心灰意冷,精神上出现萎靡不振,心理上产生严重障碍,导致轻者休学、退学,重者出走、自杀。

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遵循心理规律,重视对大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一要通过系统而有效的教育和实践,帮助大学生增强努力学习、刻苦锻炼、讲究道德、追求完善的自觉性,在危急关头挺身而出、乐于奉献的果断性,在困难面前百折不挠、锐意进取的坚持性和在情感与理智发生冲突时的自制力等,使其成为意志坚定的一代新人;二要通过用正确的思想道德理论指导学生,用英雄模范和先进人物的事迹鼓舞学生,用教育者自身的人格力量感召学生,使其追求的方向明确、目标具体。

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如何塑造人的重要工作,对人的认识也与对其他事物的认识一样,要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不同的深度进行全方位的分析。不仅要从情感变化、语言交流、行为表现中进行了解,还要善于洞察和分析大学生思想深层的心理活动,认真地学习一点心理学知识,掌握不同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坚持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同心协力,把思想政治工作与各项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做到思想同心、目标同向、工作同步,使思想政治工作再上新台阶。而运用心理学知识也是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想政治 4 教育工作的必然要求。

篇3:运用心理学原理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一、新生产生思想困惑的原因

(一) 社会环境的不适带来的困惑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继续深化, 目新月异的外来文化、价值取向、思想观念对我国传统文化、意思形态的冲击。使刚刚走进大学校门的大学生, 由于对传统文化知之不多, 对外来文化一知半解, 使他们很难正确地选择和认同某种社会价值观念, 缺乏有效的整合能力;因此, 在中、西方文化强烈的碰撞面前, 容易造成认知失调, 在社会实践中产生种种困惑, 如:奉献精神和自我实现的矛盾, 克已、礼让和竞争意识的矛盾, 安分守己和开拓创新的矛盾等。使他们感到无所适从、陷入困惑之中。

(二) 生活环境的不适带来的困惑

在中学时代老师管他们的学习, 父母负责他们的生活, 学习和生活都是由父母和老师进行包办的。特别是现在独生子女居多, 他们在家娇生惯养, 除了学习, 极少做家务事情, 他们一般不独立支配时间、金钱和处理人际关系, 他们也没有离开父母独立生活的经验, 生活自理差, 造成了他们在生活上的依赖思想。而进入大学以后, 往往依赖父母和老朋友的环境不复存在了, 而面对的是来至四面八方的新同学, 由于他们来至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他们的生活习惯、饮食风俗、性格特征、语言差异等不同;往往使他们在这种环境的突然变化中, 常常产生陌生的感觉, 面对这种状况, 他们又无法逃避, 必需靠自己去面对, 这就使一些学生难免会感到盲然不知所措, 不知如何去亲力亲为, 如何去与之相处并改变状况, 便产生恋家的情绪和失落感, 陷入困惑之中。

二、如何做好大学新生思想政治工作

(一) 引导学生转变观念、树立理想道德信念

在对新生进行入学教育时, 要针对现实问题和实际情况, 帮助他们学会用发展的眼光、辩证的观念看待问题, 正确处理好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理想与奋斗的关系, 理想与幻想、梦想的区别, 一切从实际出发, 既要看到我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又要正确对待改革开放中, 还存在的不公平和腐败现象。引导他们转变思想观念、消除悲观消极思想、树立远大理想和信念, 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人才。同时要配合思想政治课教育, 抓好大学新生党建工作, 对那些积极要求上进、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的同学, 组织他们学习理论、提高思想政治素质、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理论信念。

(二) 关心学生日常生活, 培养集体生活意识

1、关心学生生活。

辅导员要经常深入到学生中去, 深入到学生寝室中去, 一个一个地进行检查强调, 与人们交心谈心, 与他们交朋友, 帮助他们尽快熟悉生活环境、适应新的生活。指导他们学会如何去与人沟通、如何与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必要时还要做出示范, 进行现场生活自理教育, 劳动观念教育、艰苦朴素教育、名副其实地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从而消除他们在生活上无所适从的困惑心理, 保持良好的心态。

2、培养集体生活意识。

在入学教育中, 要及时地加强校风学风及行为规范教育, 并通过军训和法制讲座, 让他们知道作为一名大学生什么能做, 什么不能做, 违反规定的后果和严重性, 在班上举办各种形式的演讲、竞赛、辩论、球赛等活动, 使他们认识到个人与班级、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凝聚他们的团队精神, 增强他们的集体主义意识, 从而使他们克服心理上的孤独感和自卑感。

(三) 转变学习方法, 促进个性思维发展

篇4:运用心理学原理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核心概念1:自我实现的潜能。个人总要向更复杂,更完全和更具有建设性的有方向流动,我们就是要释放这个定向流动的力量(Rogers1986,p198)。简单的说,自主能力在与个人而不是外部,无论是环境力量,还是外部权威,都不能代替这个内在成长的力量,我们的目标就是采取方式使得学生的自发建设力量得到发挥。

在政治课本中很多地方并没有明确的理论,而是以一种基本观点的形式呈现,这些基本观点充分表达了主旋律价值观,此时,我们可以以专题讲座的形式呈现给学生,重观点不重理论,传授基本思想而非具体方法。 如谈诚信纳税,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等等,也许一次专题讲座下来,学生没有记下多少可以用来答题的理论,但是案例丰富的讲座却向学生传达了基本思想和主导价值观,这不仅能够使学生灵活地迁移知识,更重要的是释放了学生自我成长的力量,激发了学生参与政治生活的热情和责任,这对学生心态、情感乃至以后行为的影响都是是根深蒂固,深远持久的。

核心概念2:现象场。在罗杰斯看来,与其说个体生活在一个客观现实的环境中,不如说他生活在自己的主观经验世界中,这个主观经验世界被称为“现象场”,要理解学生,必须了解其现象场,理解的本质在于师生双方现象场的重合。

这一概念为我们新授课问题设置的层次提出了要求,即我们一定要选用与学生现实和需要,动机最接近的例子作为引导问题,避免空乏而不切实际。例如在经济生活中的财富与货币,可以这样引导:“大家都很喜欢钱吧,钱从哪里来?用什么作用?”学生:“爸妈给的,用来学习生活。”这当然不是我们想要的答案,也不是最终的价值观,继续引导:“是不是对可以呼风唤雨的官二代,富二代很羡慕呢?”“陈光标有钱,开宝马车的富二代也有钱,为什么社会对他们的评价却截然相反呢,有钱都会被仇富吗…”。“是的,财富对每个人来说都有很重要的作用,追求财富本身并没有错,关键在于追求的方式,既然我们没有机会做富人的子孙,那就让我们做富人的祖先吧”诸如此类的问题,我们从贴近学生的主观经验的低层次引导,逐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不仅让学生知道货币的有关知识,还让学生懂得要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来追求财富,树立财富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的思想,这比空乏地讲货币的作用,货币与财富关系更有说服力。当然要确定这一引导层级,就必须了解学生的主观经验,

概念3:价值条件。自我实现的倾向是人性固有的,但是成长的倾向性有可能受阻。所谓价值条件,是个人以重要的他人评价作为自我价值的依据,使自己的价值体验受到外在标准的制约。外在的他人评价可能限制个人的经验范围,干扰机体智慧的准确感知和自我评价,容易使个人的价值体验变得固定或僵化。

在学生讨论或回答问题时,教师的真诚,共情,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例如在讨论政体与人权等问题上,一些学生提出:“美国的民主优于中国民主,美国人对政府不满可以焚烧国旗,而中国的官僚主义仍然很严重,民告官的路走得依然很艰难。”这样的话显然不符合思想政治课的基本精神,如果我们以不屑一顾方式回应或者以权威强烈反驳学生,那么学生的眼光将被这种价值观念所限制,产生对现实和社会片面的理解。我们不要认为学生就是在恶作剧,要真诚地鼓励他们勇于提出自己的新见解,让学生从多个不同角度看问题,根据不同角度转向,从而发现新问题,提出新问题,包括一些“离奇古怪”的问题。用心体验学生所体验的,关注学生敢于否定所谓“权威”的定论的行为,“师云亦云”是培养不出有丰富想象和开拓精神的人才的。如果对于上述问题,如果我们这样做了,那么学生就能够从现象到本质上去分析并清晰地判断中国民主与美国民主,从而坚定正确的价值判断和国家道路的选择

核心概念4:学习的自由。即自由选择、适应变化、走向未知的过程。自由不应理解为通常意义上的“从外部对各种可供选择的事物做出抉择”,而是指“能使人敢于涉猎未知的、不确定的领域,自己做出抉择的勇气。”学习不仅是知识的接受与积累,而且涉及心态和人格的转变,行动的主动规划与选择,个人整体存在的重新定向。学习的自由需要文化环境的宽容与开放,需要个人真切接触自身经验,勇于探索,不断成长。

运用这一概念极好的一种方法就是组织学生讨论。传统的方法往往是照本宣科,一讲到底,满堂灌,简言之是讲。而持有这种理念的教师会让学生说,自己倾听和引导,让学生自己做出抉择。例如对政治生活中的民主监督,可以这样组织讨论“:一天,老农辛辛苦苦种的一车西瓜被抢了,老农赶紧去报警,而值班民警说:‘一车西瓜也值不了多少钱,这事情我们管不了!’如果你是民警你會怎么做?如果你是老农你会怎么做?”学生: “民警真可恨,应该打他”“这样你也犯法,还能找回西瓜吗”“不给办我就装着跳楼”“啊?这是扰乱治安啊”“既要合法,又能找回西瓜,举报民警的不作为!”随着讨论的深入,学生对行为的选择性会越来越主动越来越合理,他们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而是态度价值观的重新定向,将来他们走向社会,一定会用当年自主选择的正确的方式去处理类似的事情。

心理学原理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东西,如心理动力学学派,行为主义,和一些非传统的适用于不同地域文化的理论等等,作为政治教师,首先要略懂各个流派的基本理论体系和概念,只有理论的深入,才能结合个人教学特色,发展出适合自己的特色的教学方法。

篇5:运用心理学做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

近些年来,在企业不断的改革重组中,职工的思想状况趋于复杂,过去那种“我说你听,我打你通”的空对空传统盲目的说教方式已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这就给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课题,在长期从事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中,大庆油田矿区服务工作对如何运用心理学,加强职工思想政治工作这个问题做了初步探讨。由于人们的气质各不相同,所以在管理教育工作中必须从气质心理学角度入手,采取因人施教、个别对待的方法。例如,严厉的批评对于胆汁质或多血质的人会促使他们遵守纪律,改正错误,但对抑郁质的人则可能产生不良后果。这就要求管理工作者要懂一点心理学,考虑每个人的气质特点来做说服教育工作。又如,在大庆油田历次改革中,有些干部职工原有的岗位可能发生了变化,多血质的人很容易适应,无需特别关心,而对于粘液质、抑郁质的人则需给予更多耐心细致的关怀和照顾,才能使他们逐步适应新的岗位和环境。

心理学为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提供方法论

学会运用心理学,弄清每个职工的心理特征和气质特征,首先可使思想政治工作少走弯路。人的气质是客观存在的,而不同气质类型有不同的特点,这就要求对其中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工作方法。只有这样,才能集中精力做好工作,思想政治工作就能获得较高的效率,收到较佳的效果,

其次,可以增强思想政治工作为生产和服务的作用。我们在日常思想政治工作中常常遇到这种情况,例如,在管理处刚组建不久,一名客服值班人员由于对维修工人为用户维修的结果没有做到认真核实,造成了工作失误和不良影响。管理处领导对她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并让她在职工会上进行了检讨。她平时少言寡语、性格孤僻、内向,对领导的批评和处理,她没有申辩,只是沉默不语。事后发现她比以前消沉了,一天到晚总是闷闷不乐,不敢见人。尤其是见了领导,她总觉得发窘、怯懦。本想通过批评能给她一个震动,可没想到却挫伤了她的自尊心。发现了这一情况,管理处领导马上调整了方式方法,主动找她谈心,详细了解她的心理状态,耐心讲解。经过反复交换意见,她终于放下了思想包袱,振作起精神来,工作也一直表现很好。

篇6:运用心理学原理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科学,就是做人的工作,其核心是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如何做好新形势下企业员工思想政治工作,增强其有效性?这就是我们需要探讨和研究的。

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和社会结构的变迁,企业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也随之发生了变化,而企业内各成员观念及思维的差异化将更加明显。这种变化与差异化的存在要求我们各项管理工作在方式方法上也要有所改变。现阶段各方所提倡的人性化管理就是顺应这种变化的表现。人性化管理的提倡,要求我们的各项管理活动在追求实现统一目标的过程中必须正视及尊重组织内个体差异的存在。就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而言,学习并运用管理心理学原理,把管理心理学与思想政治工作有效结合起来,通过对员工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点的分析,有的放矢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切实解决好项目目标实现过程中存在的思想上、行为上的矛盾,是体现人本管理,建设和谐企业的重要途径,也是创新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表现。

一、从人的需要出发,做好新形势下的员工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一个领导者,亦或思想政治工作者,从现在起应设法了解员工们的需要,这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提。员工是带着自己的需要走进你的公司或企业的,只有了解他们的需要才能有效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人的任何行为都是为了满足一定的需要或达到一定的目标。需要是行为的原动力,行为的动机是未得到满足的需要。马斯洛的需要理论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是最基本最强烈的)、安全需要(要有安全感、自由的欲望)、社交需要(友谊、爱、归属感)、尊重需要(成就、名誉、尊重)、自我实现的需要(充分发挥自己潜能)。这五种需要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下一层次需要相对地满足了,就会有高一层次需要的提出。同一时期可能同时存在多种需要,但会有一种需要处于支配地位。当一种需要满足以后就不再是一种激励力量了,会提出新的需要。因此,需要理论是我们做好人的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前提。为此,首先是要教育员工树立正确合理的需要观。管理心理学研究表明,人是社会的主体,其需要具有明显的社会性。人的需要要受社会所制约,其追求的目的和实现的方式也要受社会历史的制约。树立了这样的观念,就能正确对待现实生活中的思想问题,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员工思想政治工作的难度。其次,做为企业的领导者和管理人员不应只注意生产目标的完成,而应从人的实际需要出发,把注意的重点放在关心员工个体、满足员工的需要上来。要大力发展生产,创造更多、更好的物质条件,努力解决员工生活福利、文化生活等方面的问题,尽可能地满足员工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

二、运用管理心理学原理区分思想政治工作对象的差异,个体的差异,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世界上也没有两个心理特点完全相同的人。“人心不同,各显其面”。心理个别差异即个性差异,是指人们之间在稳定的心理特点上的差异,如气质、性格、兴趣或能力等方面的差异。个别差异不仅表现在人们是否有某方面的特点,而且也表现出同一特点的不同水平。掌握个体差异理论,对思想政治工作者区别情况,正确解决问题获益非浅。首先,可以使思想政治工作者承认人与人之间的个体差异,正确地看待不同气质的人。其次,可以使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工作中对具体问题具体对待,不同的人不同的问

题区别对待,做到因人而异、因事而异,从而使思想政治工作更富有针对性。古语讲“行医之道,不可类推”,同样,思想政治工作也不能对人“一个样”,遇事“一刀切”,教育“一锅煮”,工作“一般粗”。对多血质较为明显的人,应发挥其主动、乐观、反应灵活等特点。

三、正确有效地激励,讲求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要求对人的管理、教育、使用,由“管理型”进入“服务型”。也就是说,对人的管理工作,包括思想政治工作,由从外部的控制、约束,用组织、制度、纪律手段为主的管理,逐步向发掘人的知识智慧、调动人的内在积极性为主的管理的转变,其中包括对于工作成绩的认可,给予较大的工作责任,外出进修、深造,职务、职称的晋升,工资待遇的提高等,强调员工的主人翁责任感,多提供有挑战性、战略性、关键性的工作,增强成就感,使工作本身变成一种激励因素。这既给思想政治工作带来更大空间,也要求思想政治工作有新的提高和转变。

思想政治工作要调动人们的积极性,自然应当从设定适当奋斗目标和培养正确的价值观这两个基本方面下功夫。激励理论认为目标的设定要恰当,过高令人望而生畏,过低使人认为轻而易举,两者都不利于积极性的调动。同时,从期望值与实际结果的关系上看,结果小于期望值时,会令人大失所望,积极性受挫;结果相当于期望值时,产生不出所料的心理,积极性得以维持;结果大于期望值时,会有出乎所料的心理,积极性会更高涨。这就告诉我们,思想政治工作在设置目标激励积极性时,也要遵循这些规律。在激励方式上,激励理论关于内在激励与外在激励的联系与区别,对思想政治工作也是很有借鉴的。一般认为,外在激励方式主要

包括福利、晋升、授衔、表扬、嘉奖、认可等;内有激励方式则主要包括学习新知识新技能、责任感、光荣感、胜任感、成就感等,外在激励效果较明显但不持久,而内在激励则所需时间较长,但效果较高并能持久。这就是说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要着力于构建一种奖励激励制度和机制,促使内在和外在激励相结合,达到相得益彰,并且要把着力点放在教育人、培养人上,重视内在的激励,使人的素质全面提高。在激励方式上注重强化理论的应用,强化理论可以看作是思想政治工作中建立奖惩制度和机制的重要理论依据。强化是指通过外力来干预某种刺激或行为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就是对个体行为肯定的给予鼓励、奖励,以求巩固,这是正强化;对个体行为否定的给予惩罚、鞭挞,以求减弱、消退,这是负强化。正强化“奖励”是我们期望出现的行为,负强化“惩罚”是我们不期望出现的行为。这就是说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时,奖惩、表扬及批评的应用,要与组织期望的行为联系起来,才能收到强化的效果。

四、运用“行为改变”理论,促进队伍素质整体提高。从理论层面说:管理心理学认为,改变不合理、不正确的行为,能将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而人的行为要改变有个过程,有个基本层次、序列,这个改变的序列就是知识改变——态度改变——个体行为改变——群体行为改变。知识的改变比较容易;态度改变受感情影响,比较难一些,时间要长一些;行为的改变更难一些,费时更多一些;而群体行为的改变则最难,需要更长时间。在改变方式上可分为参与型与强迫型两种。参与型改变实质是强调学习新知识,启发人们自觉地逐步地改变;强迫型改变实质是强调制度的作用,用规范的约束去促进改变。这就使我们明确了现代思想工作必须与

创建学习型组织相结合,以创建学习型组织为载体。因为学习型组织活动不仅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所要求的,而且从人的行为改变规律中可以看到,学习知识是一切行为改变的原始动力。思想政治工作要善于运用学习知识和制度规范相结合的办法和途径,通过行为改变达到个体、组织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任何行为都是由思想支配的,要改变人的不合理不适时的行为,必须首先改变观念,从思想工作上讲,就是要改观主观世界。通过不断学习提高思想认识,进而改变行为,最终达到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

篇7:运用心理学原理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增强思想政治工作感染力

在企业改革发展稳定中,如何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是当前管理工作中面临的一道重要课题。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就是把人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本原、本体,把人的发展视为发展的本质、目的、动力和标志的经济社会一体化的发展观念。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它全面回答了科学发展观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为谁发展、靠谁发展、发展成果如何分配。在钢材市场竞争空前激烈,在巨大的指标压力下,邯钢出台了系列争夺市场的挖潜增效措施,给职工压上了沉重的担子。因此,“以人为本”如何“为”,关系着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是干部队伍面临的一道重要课题。因此,要把以人为本的要求和理念体现在行动上、落实到工作中,最主要从开展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等方面入手,通过对职工心理、身理等多方面的关注与关爱来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一、开展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途径

一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要在职工中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引导职工用和谐的方法,和谐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处理问题,培育员工乐观、豁达、宽容的精神,培养职工自尊自重、理性平和、健康向上的社会心态,以开阔的心胸和积极的心境看待一切。

二是关注职工多方面的感受和需求。人的感受和需求是多层次、多方面的,除物质需求外,还有政治需求,文化需求等;除安全感外,还有满足感、自豪感和成就感等。关注需求我们就要抓住要害,就要依据需求合理实施相应的疏导措施,达到稳定职工心里的目的。邯钢的发展必须充分依靠广大职工,为职工提供必要的生活条件和薪酬保障,为职工提供职业发展通道。一要树立职工的主人翁意识。对于职工的合理化的建议,应予以积极采纳,对于职工取得的成绩应大力表彰。二要不拘一格使用人才。通过岗位竞聘、项目提成制、组织考察等形式,让合适人用在合适的岗位上,让每块金子都能发光。

三是掌握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方式。作为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掌握职工的心理需求,了解职工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关心职工的疾苦,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中,必须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形之以身,交之以心,这样才能从职工那里得到理解,得到信任,从而达到思想政治工作的功效。

四是关注职工价值取向,要对职工进行正确价值观的引导,促进员工积极性主动性发挥。

一个人的价值取向,无非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个人拥有的社会地位和荣誉;另一方面,就是获得较高的个人收入。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我们不能忽视对职工的正确价值引导功效。正面的教育与职工价值的自我实现,有利于职工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培养,促进职工与企业共同成长。当职工把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与企业利益相联系在一起时,就能焕发出无穷无尽的创造精神,支撑这种精神的,就是职工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我们开展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就必须在物质与精神两个层面进行探究。在具体工作中,我们应该建立便于各级各类人才脱颖而出的评价机制,发现员工的“闪光点”。对综合素质好有培养前途的人才,要大胆启用。压担子,给待遇。要唯才是举,举贤选能,打破论资排辈用人的条条框框,让他们在充分发挥潜能的同时,得到与工作质量、工作效益、工作责任相适应的待遇。此外还要用政治提拔杠杆,激发他们的创造精神。

二、开展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现实意义

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是一种工作理念的创新,也是方法的创新。人文关怀中渗透着心理疏导,选择心理疏导方式本身就体现着人文关怀,心理疏导是实现人文关怀的一种手段。以往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有时不尽如人意,原因可能多种多样,而工作方式方法比较单

一、工作思路比较狭窄即为其中之一。过去,思想政治工作习惯于把问题症结锁定在思想素质、政治觉悟和道德品质上,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可能给人带来某种新的心理伤害,导致思想政治工作失效。“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提出,对我们有一种勇于创新、视野顿开的感悟。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只有将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结合起来,贴近实际,贴近职工,充分尊重他们的个性特点和心理诉求,重在解决他们内心的实际困惑,在这个基础上,施之以正面的教育和引导,才能真正实现思想工作成效和价值的最大化。总的看来,开展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现实意义。

(一)开展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是实现企业稳定发展的重要途径。作为企业,最重要的是稳定发展,最难得的是人心思齐。注重通过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和手段,既实现对广大职工物质生活的关怀,也实现对广大职工精神生活的关怀,关注职工个体独特性、深层情感和发展需求,走进他们的心灵深处,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通过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解疑释惑、化解矛盾、理顺情绪,帮助职工走出心理困惑和心理阴影,解除职工畏难情绪,树立职工对企业发展的信心与决心,推动企业形成积极健康、昂扬向上的心态,使他们蕴藏在心底的巨大潜能喷薄而出,从而较好地促进生产经营的顺利进行。

(二)开展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作为本质和核心。“以人为本”意味着要遵照人性的基本规律,理顺人与社会的关系,确立人在社会中的中心地位,将人的发展视为社会发展的主题和核心,优化人的生存环境、提高人的生存质量、确立人的主体地位、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开展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就是为员工更好地生活和发展提供必要的服务与支撑,它传递地是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帮助人的一种思想和理念,是真正意义上的“以人为本”。

(三)开展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是构建和谐企业的必然要求。构建和谐企业,是发展企业的基本要求。广大职工作为企业的主体,以及和谐企业建设的主要力量,对企业改革发展和稳定工作举足轻重。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关注职工的身心健康,尊重员工的个性,激发他们成长成才的内在需求,是构建和谐企业的必然要求和基本保证。只有职工的心理

健康、生活积极进取了,才可能在企业内部打造一支富有战斗力的队伍,才可能构建和谐、稳定的企业氛围。

篇8:运用心理学原理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一、积极心理学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必要性

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格完善与思想进步, 所以中职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和思想政治问题具有理论与工作的交叉性。第一, 理论本质一致性。两者都是研究意识与行为, 在本质上是一致的。第二, 根本目的同一性。两者都是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良好的品质、提升综合素质。第三, 过程和内容渗透性。前者为后者提供理论和实践的基础, 后者为前者的延伸和扩展。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正处在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青春期的后期, 正在迅速走向成熟又未完全成熟,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和探索的中, 由于客观原因和这个年龄段特殊的成长特点, 中职生会既出现不少的心理矛盾冲突、困惑甚至心理问题, 又会出现能处理这些问题的积极的情绪体验、积极的人格特征和积极的人格环境。心理健康教育者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准确地把握不同类型、层次的中职生的思想、心理特点和差异, 正确引导和帮助学生解决的学习生活中思想、观点、政治立场问题, 提高学生思想觉悟, 还要帮助他们培养积极的情绪、人格和环境, 才能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预期效果。所以, 思想政治教育在学校育德的同时, 还要对学生人格塑造打下基础, 进行积极的育心。

二、积极心理学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

1、有助于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

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管理的常规性工作, 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应用性, 它的基本任务是规范管理, 教书育人。而学生接受教育的过程是通过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来实现的。传统心理学研究只重视对个体心理问题、缺陷的弥补、伤害的修复被称为消极心理学, 而积极心理学重视对人类自身存在的诸多正向品质的研究和培养, 属于正能量的研究。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一直借鉴传统心理学方法排查校园心理亚健康、不健康现象, 现在也应该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发展校园正能量文化。包括:可以培养学生积极的主观体验, 比如: (对过去) 幸福感和满足、 (对未来) 希望和乐观主义, 以及 (对现在) 快乐和幸福流等;可以培养学生积极的个人特质, 比如爱的能力、工作的能力、勇气、人际交往技巧、对美的感受力、毅力、宽容、创造性、关注未来、灵性、天赋和智慧等;可以培养学生积极群体素质, 比如责任感、宽容、职业道德、利他主义、公民美德等。

还可以通过宣传表扬那些具有良好的社会道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学生, 比如:参加全国技能大赛校内选拔赛、获奖选手表彰大会, 优秀毕业生报告会, 兄弟学校参观交流会等进行榜样教育, 弘扬正能量。这样既可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直观性、启发性、知识性和趣味性, 又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子, 提高教育质量, 增强教育效果, 从而就能使思想政治工作比较准确地做到点子上, 提高工作有效性, 减少盲目性。

总之, 研究和掌握积极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可以推动校园正能量文化, 使思想政治工作更加有实效性。

2、有利于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积极预防性

学生是正在成长的个体, 难免有这样那样思想、行为上的问题, 思想政治工作一方面要规范学生言行, 另一方面也要用传统心理学预防、干预亚健康和不健康心理的出现。积极心理学理论所取得的巨大进步就是培养来自于在个体内部系统地塑造各项能力, 用以积极预防, 人类自身本身就存在着可以抵御亚健康和不健康心理的力量, 比如勇气、关注未来、乐观主义、人际技巧、信仰、职业道德、希望、诚实、毅力和洞察力等, 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关注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 从而达到积极预防。

3、有利于提高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自身心理品质的正向性

首先, 心理学知识是开展思想工作的教师们的工作的基本技能, 学习和运用心理学, 有助于学校思想教育者全面认识自己个性品质的优缺点, 从而使自己能自觉地发展积极的个性品质, 克服消极的个性品质。思想工作者自身的心理素质如何对于能否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影响很大, 其本身心境是否愉快, 性格是否沉稳, 动机是否正确, 是否有职业厌倦, 对学生是否有偏见和耐心等等, 都会对工作对象起到积极或是消极的感染作用;第二, 学习和运用心理学知识还能增长思想工作者的才能。思想工作者本身的思维能力、记忆力、想象力、观察力的都能在自身的塑造的积极能力中不断提高, 都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质量。

三、积极心理学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运用的措施

1、在思想政治工作理论教育中强化积极心理学

思想政治的理论教育是传统学校教育的侧重点, 要坚持其重要地位, 发挥必要作用。

第一, 课堂教育。

中职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德育工作中发挥着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 肩负着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任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 应当更多了解和关注学生的正当心理需求, 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 结合专业知识学习,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把人类历史形成的知识、经验、文化转化为学生的精神财富, 使学生成为有抱负、有追求、有能力、智慧、乐观的优秀毕业生, 塑造学生良好的积极社会心理品质, 为就业做好准备。

第二, 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指学校在教育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文化形态的总和。校园文化对提升人的心理健康意识有很大的隐性教育功能。一方面对于心理亚健康、不健康学生进行心理科普性的讲座、活动等, 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学校的讲座、活动校报、校广播站、校电台、校园广告等营造校园正能量氛围, 形成校风学风正派, 培养积极人格。

第三, 重视网络阵地。

网络是新时代的中职生主要的活动领域之一, 获取信息、交友、游戏、知识。网络拓展视野的同时, 也因不少负面的原因, 也使部分中职生的心理和思想发展引入歧途。中职生思想政治教育还应该重视并积极建设优秀的网络宣传和咨询平台。可通过学校和社会官方的思想政治教育网页、心理健康网页、QQ群等网络资源, 宣传正能量, 发挥着正向性的作用。

2、在思想政治工作实践教育中强化积极心理学

第一, 在原有心理档案的基础上。

对于有特殊天赋才能与才艺的学生可以重点筛查、重点关注和培养。通过一系列积极心理学知识的宣传, 可以让优秀学生负责学校正能量的宣传, 负责学生自我管理, 组织学习竞赛, 技能大赛, 才艺比赛、体能竞技, 让优秀学生脱颖而出, 在校园中起到正能量榜样的作用。

第二, 组建心理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团体, 开展心理学团体活动。

除了专业老师组织的宣传、授课、咨询、活动外, 比如心理健康办公室, 、心理健康讲座, 团体辅导训练活动等等;还可以组建有关有利展开心理健康和政治思想学习的学生组织, 比如, 班级心理观察员, 班级心理健康兴趣小组等等, 相关专业老师可作为顾问对学生予以理论上的指导和支持。基于共同心理认知的群体活动有利于成员坦诚、平等地交流, 在相互沟通中不断修正自己的想法, 提高自我认知水平和政治觉悟。

3、两者结合的体制保障

第一, 政策与资金的支持。

中等职业学校的各级领导应充分认识到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结合积极心理学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节。在现阶段, 在发展校园文化, 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中, 要给予有利于整合教育资源的政策导向和支持与重视。应增加心理健康教育项目经费, 提供必要的场所等物质条件, 还应重视校园文化的投资与建设。

第三, 师资队伍提高。

学校应该积极创造条件通过培训、交流和考察的机会, 给予专、兼职思想政治工作者, 提高对你积极心理学的掌握和运用。同时要建立和完善一支由医务工作者、心理专业教师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 专职教师组建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学会, 并通过内部研讨、外部交流为开展积极的思想教育增添新的理论与实践的探索。

总之, 积极心理学与思想政治工作的相似处决定了积极心理学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大有用武之地。新时期, 思想政治工作者应该学习积极心理学知识, 将它融会贯通并运用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是很有必要也是顺理成章的。

摘要:全文在探讨用积极心理学思想开展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必要性, 阐述了该思想对于思想政治工作的具体作用, 进而提出了利用积极心理学思想在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中运用的若干方法。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思想政治工作,运用

参考文献

[1]陈继安.思想工作心理学[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6:41.

[2]华琪.思想工作创新谈[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 2002:1051.

篇9:运用心理学原理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关键词】企业管理;发展;社會进步

为了提高企业管理工作的实效性,广大企业管理工作者在具体做人的企业管理工作时,就必须依据心理规律,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为企业管理工作专业化、科学化、人性化服务,重视对人的内部心理和外显行为进行分析,了解人的实际心理需要。

1.心理学在企业管理工作中的作用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从心理学角度看,人的思想观念的形成是在实践基础上切身体验和思维活动的结果,是伴随着认识、情感、情绪、意志的转移而完成的。确定企业管理工作的重点,进而不断提高企业管理工作的效果,就成为当前形势下企业管理工作的又一重要途径。

2.企业管理工作的心理学原则

企业管理工作的对象是人,对人的思想、心理、行为之间关系的全面认识,以及对人的行为模式的准确把握,是做好企业管理工作的前提条件。只有依据人的思想行为模式以及环境影响的特点,在企业管理工作中遵循人的心理规律,才能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

2.1人性化原则

做企业管理工作时,应把工作对象当作活生生的具有丰富情感的人来看待,推心置腹,以诚相待,把工作做到“心坎上”,引起对象的情感共鸣,即“动之以情,以情感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喜怒哀乐,各有其因,所以,企业管理工作者一定要把工作做细。

2.2为实事原则

“为实事”就是指围绕人的主导需要开展工作,解决问题。要了解人的需要状况,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合理地满足其正当需要,把工作做到实处,解决对象的实际问题。对于暂时无法满足的合理需要,要制订计划,创造条件,逐步解决,从需要入手开展工作,就可以使思想工作直接与人的行为动力相联系,达到企业管理工作的实际效果。

2.3个别性原则

把握职工的个性差异(性格、气质、能力等),因人而异地进行企业管理工作。每个人都具有自己独特的区别于他人的个性特点,每个人所处的各种环境也不尽相同。所以,要根据人的个性有针对性地开展企业管理工作,即“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2.4客观性原则

做企业管理工作时,既要“动之以情”,又要“晓之以理”。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工作对象能对环境和自身有比较客观的正确的知觉,理性地接受工作者的说服劝导,从而把工作做通,实现企业管理工作的目标。

2.5恒常性原则

人在调整和改变自己的思想行为时,经常会遇到一定的困难(内部困难与外部困难),如果没有一定的意志能力,调整和改变就难以实现。而如果一个人能够得到他人的帮助指导和激励,行为的调整就会顺利完成。所以,企业管理工作者要持之以恒地做好对象的思想工作,不可时有时无。

2.6引导性原则

人在合理需要和良好动机的作用下,可能会由于知识经验的限制,由于目标的不确定,而导致行为的偏差,因而企业管理工作中还应通过一定的途径引导对象正确行为,采取宣传说服教育等方法,都属引导工作之列。企业管理工作者的以身作则和树立榜样来导之以行,将更富有成效。

以上只是几条主要的心理原则。无论是哪一条原则,也无论企业管理工作者运用什么样的方法,最重要的前提是要“把人当人”。企业管理工作是一项以人为中心的社会实践活动,“把人当人”就要了解人心、满足人心、引导人心,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3.心理学在企业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需要在实践中进行探索和完善,作为社会协调机制的企业管理工作者同样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实践证明,把心理学知识引入企业管理工作领域,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是企业管理工作从经验型向科学型转变的一个有效途径,是新时期企业管理工作改进创新的一个成功办法。

3.1运用心理投入方式

心理投入是指“主动参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个人利益与企业的命运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但由于每个个体的需要、期望、理想和能力不尽相同,所以每个人对企业总体目标的认知也不可能一致,而且还会经常出现个人目标游离于企业总体目标之外的现象。这就需要企业管理工作者在正视个体心理差异的前提下,运用心理投入方法,让个人通过参与企业管理的方法来干预与自己权益相关的重大事项,以培养个人的主人翁意识,增强大家对企业的归属感和责任感,使企业的总目标对每个人有更大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3.2引导无意识教育

在企业管理工作中,人们都非常重视引导有意识教育的重要性,而常常忽略无意识对企业管理工作的影响,以致唯理性的分析方法在企业管理工作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在这种思想观念的指导下,企业管理工作就流于只单一地研究行为的结果,却不去研究行为者本身。事实上,企业管理工作的任何一个都受多种精神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既包括意识也包括无意识。对无意识进行正确的控制和利用,有助于企业管理工作者从思维模式到行动实践的过程中,更深层地理解企业管理工作主客体活动的实质。

3.3贯彻心理疏导方针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出现了“加强和改进企业管理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提法,这体现了企业管理工作的创新。企业企业管理工作贯彻心理疏导方针,势必扭转单纯灌输的方式,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企业企业管理工作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在新形势下,人们由心理问题而引发的思想问题逐渐增多,这客观上要求企业管理工作者在对思想工作对象的认识上,既要从思想层面和政治层面分析,又要注重从心理、生理层面上去分析。如果单纯从思想和政治上去处理人的心理问题,就不能有效解决,有时甚至事与愿违。传统的企业管理工作多以居高临下、强行灌输的姿态出现,不容易为人们所接受。加上许多问题是心理问题而非政治问题,用企业管理工作去解决人们的心理问题有时无济于事或适得其反。相反,心理疏导本着助人的目的,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以平等真诚的态度,坚持保持中立不做伦理评判等原则,更容易被人接受。贯彻心理疏导方针,就是为加强和改进思想教育开辟一个新渠道。

3.4注重个性培养

个性是人在一定的社会环境系统中能动地形成的个体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个性培养包括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培养。人的良好的个性直接关系到个人的生存与发展,因而每个人都要从自身的实际出发,不断优化自身的个性。然而,认识自己的个性并非最终目的,还应在此基础上创造自我,完善自我,更好的塑造自我,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正如弗洛伊德所说“一个成熟的人,应该是能够创造性地工作。”因此,在企业管理工作中,我们要时刻关注个性由不成熟向成熟的转变过程,教育和引导其由被动向主动发展,由依赖向独立发展,最大限度地抑制消极个性品质的作用,激发积极个性品质的发挥。

上一篇:职业化素质塑造系列培训6天下一篇:母亲,您辛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