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蒸馍作文

2024-05-13

第一次蒸馍作文(精选6篇)

篇1:第一次蒸馍作文

这是一个星期一的中午,天气晴朗,暖暖的太阳使人有点犯困。

吃过中午饭,我在想我是不是该干点什么呢?好主意自已蒸一次馍头吧!有了这个念头,立马行动。

第一步,我们家的锅比较小,一次蒸的不多,我先往盆里倒了5磁碗面。

第二步,将买好的一小包苏打粉的二分之一,用温开水将期扮匀。

第三步,将第二步的混合物倒进面里,再适当的添加水使盆里没有干面,将其拌匀。

第四步,将第三步拌好的面用温布盖住放在暖暖的地方。

第五步,把上面的一层布给取下来。

第六步,在面板上铺上一厚层面。

第七步,把第五步发好的面倒到第六步上面,下面就是力气活了,使出你的大力气尽量将面揉的光光的,这样蒸出的馍才筋道,甜!

第八步,将揉好的面切成不同的形状,稍微停一会!

第九步,将锅里的水烧温,将馍放进去,继续烧开,大概五分钟的.时间里面的热气往外冒时,就开时计时,25分钟后,我们热腾腾白胖胖的大馍头就该出锅了。

第十步,关火后,稍停片刻,我们白胖胖的大馍头就可以展现在你的面前了。

这时,你看了就非常有食欲,再配上一碗刚炒出的红红的辣椒,真是让你的胃口大增啊!

希望我的生活小经验能带给你满满的收获!也希望看到我的步骤能让你也能做出一锅热气腾腾的大馍头!

篇2:第一次蒸馍作文

先把二斤面粉放在盆里,接着把酵母粉白糖食用碱一块倒上粉上,然后充分搅拌后再用42摄氏度左右的温水再把水倒到碗里把水一点一点的倒到面里面,再将面粉打成絮状用手把面絮揉成大面团我平时看着妈妈做起来很简单,但实际操作那就不是想象的那样简单了我的两只手上沾满了面絮像蜜蜂手一样怎么弄也弄不干净?像带了一只厚手套一样感觉好难受妈妈让我沾点水,姐姐帮我扶着盆子。好了,面团揉好了,大约有十分钟左右面团就揉好了把盆端到暖和的地方,让它醒发30分钟吧。

30分钟到了,我打开盖子一看呀,面粉发的好大呀有原来的2倍大了我和姐姐把面团拿出来,放在案板上,我们两个一人一半开始把面中的空气挤压出来,一会儿功夫面团九收到光华了,我们把每人的面团成一个长柱形用刀切成一段一段的,就变成方馍了,放入蒸馍的锅中盖上锅盖开启大火静候20分钟。呀,新鲜的馒头出炉了。正好是中午,那就用我们刚刚蒸的馍来当午饭吧,再炒几个菜就可以吃了菜炒好了我一摸馒哇,这馒头好软啊!而且还很好吃,我一口气就吃了七八个馒头。

篇3:我的第一篇作文

是啊, 一个人从事某种职业绝不是偶然的, 除了他的天赋 (fù) , 一定也和他的成长环境分不开。

客观地说, 我的家庭并没有给我提供成为作家的环境。我的父亲是知识分子, 他的同辈亲戚虽然大多也是知识分子, 但他们从事的几乎都是技术性工作, 比如高级工程师一类。父亲受过高等教育, 至今还能讲一口标准的英文, 建国后曾参与过国家对工程概预算的制定。当年他到下面检查工作, 站在一栋楼前, 可以一目了然地说出这栋楼的造价, 甚至连一颗螺丝钉多少钱都一清二楚。但父亲的精明仅限于他的专业领域, 在社会学方面, 我经常开他的玩笑, 认为他“很天真”。我的母亲生长在农村, 后来能读书看报全靠解放后的成人扫盲班。

这样的家庭背景似乎和我爱好文学并成为作家毫不沾边, 我也真的成了整个家族中的另类。到现在为止, 我是家族中唯一以写作为生的人。

我是五岁开始上学的。三年级时, 我转入百万庄的建工部子弟小学, 直到毕业。对小学生活的记忆几乎都在这所学校, 我也一直把它当成我的母校。

在这里, 我遇到了一位可以称得上“启蒙”的小学老师。

到了新的学校后才知道, 同年级的同学们已经上了半年作文课, 而我, 还不知道作文是怎么一回事。一天课后, 老师把我单独留下来。老师先问:你学过造句吗? 我点头:学过。老师说:那现在老师要考考你, 看你造句造得好不好。我有点紧张, 也有一点兴奋, 因为我知道自己很会“造句”。老师说:就造“因为……所以……”吧, 老师先造一句。老师说: 因为我是人民教师, 所以我有责任带好全班的孩子。我马上说:因为我是小学生, 所以一定要好好学习。老师很高兴, 说我用词准确, 反应快。接下来她又出了一道题:用“虽然……但是……”造句。我想了一会儿, 说:“虽然我没有写过作文, 但是我有信心学好这门课。”老师一下子笑了, 连夸我“很聪明”, 说我一定能写出好作文。接下来她领着我在校园内走, 指着天上的云问我想用什么样的句子形容, 我看了一会儿, 说云彩很白, 像棉花。她说对。又问, 云还像什么? 我说像堆在天上的雪堆。

老师接着就讲到作文。老师说, 造句是将一个或两个词用在一句话中, 用这句话说明一个意思, 而作文呢, 也并不难, 就是将很多有意思的句子组合在一起, 来说明一个有中心意思的故事。那天老师指着校园里的花草树木跟我说了很多话, 我也大着胆子把我看到的东西一一“形容”了一番。老师高兴, 我更高兴。

第二天, 我上了平生的第一堂作文课, 作文题是“一件好事”。又一周的作文课上, 老师点到了我的名字, 让我在全班同学面前朗读自己的作文。这是我的第一篇作文。它不仅得 到了老师的夸奖, 而且作为范文张挂在学校的走廊里, 整整挂了一个学期。

老师的鼓励培养了我对写作的兴趣, 也培养了我对写作的自信。自此我喜欢上了作文。 而我的作文不仅在小学, 后来到中学, 也经常成为学校里的范文。

现在想来, 我后来能成为作家, 大概和小学的第一节作文课有关。

多年后, 我在长篇小说《蒙昧》中写了一个女教师的故事, 其中一些地方多少融会了我对这位小学老师的感念。

“那天, 阳光带着闷热的湿气照进小学二年级的教室, 还算明亮的讲台上又出现了白兰老师, 她穿着白衬衫蓝裤子, 干净明亮地站在黑板前。那个时代那个年龄的男孩远不懂得如何评价女性的相貌, 他只知道这个二十来岁的女老师很漂亮, 她的脸十分白净, 大眼睛十分明亮, 当她站在讲台后面讲语文算术时, 声音也十分清爽。刚刚迈进学校的小男孩小女孩都仰着小脸, 用近乎崇敬的目光看着干净明亮的女老师在高高的讲台上……”

篇4:一次有效的作文开头辅导

阅读教学中,充分用好教材,与学生一起品析各种开头,进行积累、仿写训练。

案例描述:

《奇妙的梦》习作完成后,我发现竟然有近十个学生开头雷同:句式相同,连遣词造句也如出一辙。与这些学生谈话后我了解到:几个学生不愿动脑筋,借《同步作文》中“例文”的开头;有的学生因为实在不知如何下笔,就照抄同学的了。

怎么才能让学生开动脑筋,写出不同的开头呢?如果直接让他们重写,肯定又是咬着笔头久久不能下笔。因此,我采取了集中辅导和个别辅导相结合的方式。

“拜读了你们写的《奇妙的梦》后,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你们想不想听?”

在这部分学生的一脸期待中,我与这些开头雷同的学生一一见面。听着听着,他们个个面露惊讶之色,继而难为情地低下头。

“怎样的开头才吸引读者呢?我们来欣赏欣赏。”

在欣赏中,我帮助学生总结出几种开头方法:直接从梦境引入,从景物描写入手,开门见山式开头……

欣赏了不同的开头,我问他们有没有信心写出与众不同的开头?他们依然面面相觑,不敢回应。

我又进行了启发:睡前会干些什么?

“会看会儿书”“实在睡不着会数数小羊”“在学校里会听着广播里的故事入睡”……

我及时肯定并告诉他们,用一定的语言描述出来,就是与众不同的开头了。而对于极个别的学生,我则让他用开门见山式开头。

几分钟后,他们原生态的创作就完成了。

1.夏夜,月亮高高地挂在天空。窗外,青蛙“呱呱”地叫着,草丛里不时传来几声“蝈蝈”的叫声。听着这美妙的“乐曲”,我渐渐进入了梦乡……

2.熄灯号吹响,轻柔的催眠曲又在耳边想起,我闭上眼,进入了甜蜜的梦乡……

案例反思:

经过辅导,虽然这部分学生这次都写出了不同形式的开头,但是难保他们不会在以后的习作中再出现这样的情况。之后,我陷入了深思。“你们班的孩子比较容易受‘心理暗示’的影响。”心理教师的一句话给了我启示。易受“心理暗示”的影响,是因为他们不够自信,或是语言积累少。由此可见,在辅导开头时,更应讲究方法。

1.激发自信,鼓励自主表达

对于缺乏自信的学生,平常多激励,及时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哪怕是一个词用得好,一句话写得好都表扬,树立他们的信心。不断鼓励他们摒弃“拿来主义”,如用到范文,则引导学生去关注每篇范文的亮点及可圈可点之处,不要被范文牵制住思维,这样适得其反。

2.不同形式,加强专项训练

(1)阅读教学中,品析各种开头。

不同题材的文章有不同形式的开头,阅读教学中,充分用好教材,与学生一起品析各种开头,进行积累、仿写训练。

(2)紧扣题眼,专项训练。

平时经常出一些作文题目,与学生一起找题眼中的关键字,进行5分钟的开头专项训练。完成后,利用2分钟预备铃全班口头交流,或利用晚间小组合作交流。

能力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有效的、合理的、一定量的训练有助于能力的形成。这样多积累,多练习,学生一定会有收益的。

篇5:仿写是作文的第一步

怎样才能让学生不再对作文头痛?尤其是阅读量少的农村学生!多年的作文教学经验告诉我, 仿写是帮学生走出作文困境的第一步。

一.仿写句子

如:“生命真是一个奇迹。一枝从污泥里长出的夏荷, 竟开出雪一样洁白纯净的花儿;一只细细黑黑的萤火虫, 竟能在茫茫黑夜里发出星星般闪亮的光……” (请仿照例句再续写两句) 。对照例句, 教师可引导学生观察分析:1.夏荷、萤火虫都是有生命的事物;2.他们的数量都是一;3.在夏荷、萤火虫前面的形容词分别写出了他们各自的特点;4.在形容花和光的句子中用了比喻的修辞。教师帮学生分析之后, 再让他们仿写, 目标就明确多了。

应当指出的是, 仿写需要教师指导学生一定的方法技巧, 再放手让学生练习仿写, 由学到写, 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久而久之, 学生组织句子的能力就提高了。再者, 仿句训练耗时少, 而师生间的反馈却快得多, 课堂灵活性大, 训练机会多。因此, 这种训练方法简便易行。

二.仿写片段

仿写, 不可照抄照搬, 要同中求异, 从相同点悟出不同点;“照猫画虎”要画出虎气。例如, 学习了《故乡》中自私、庸俗、势利的杨二嫂的形象后, 可让学生仿写有类似性格的现实人物肖像, 既写与之相同之处, 又表现其不同处:杨二嫂是细脚伶仃的“圆规”, 双手搭在髀间, 而现实中也许有个“胖萝卜”, 双手叉在腰际。再如学习了《我的叔叔于勒》后, 学生了解了主人公菲利普夫妇的形象特点。那他们的性格特点又是如何被刻画得这样传神呢?在引导学生经过思考后, 明确:作者是通过对人物外部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 来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的。然后让学生品读精彩的描写, 体会写作方法。由此再拓展训练, 让学生就现实生活中所熟悉的人物, 练习把握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表现人物心理活动的方法。像这样借用课本中的资源, 随时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学生的习作中定会有点睛之笔。

三.仿写文章

吕叔湘老先生在谈作文教学问题时说过:“学生作文有一种相当普遍的毛病———内容空洞。”针对这种情况, 在作文训练课上, 可采用“佳作引路———学生点评———老师点拨———学生再创”的形式进行作文训练。在例文的引导下, 学生视野拓宽了, 思维活跃了;在品评鉴赏中, 学生们学到了写作的语言技巧、写作方法等。在老师的启发、鼓励下, 学生进行思维迁移, 创作自己的作品。这样, 学生较易产生写作灵感, 增强写作兴趣。

例如命题作文:“长大的感觉真 (好或恼) ”。我是这样进行指导的:

(一) 审题指导:1.题目规定了记叙的是“成长”的内容;“长大”意味着一个人在成长的岁月中留下了生活足迹, 意味着一次次的成长经历。生活足迹不只是一点, 而是一连串的。所叙之事就应不止一件, 而以二三件为宜。2.所谓“感觉”, 即获得的人生经验, 懂得的道理。因此在叙述之后, 可以用一两句话概括自己所获得的人生感悟。3.写作的重点应落在“好”或“恼”上, 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可用抒情或议论语句表达。4.文章不仅要反映成长的表层, 而且要从怎样成长, 为什么这样成长等方面做深层挖掘。5.在写法上, 可采用小标题的形式, 也可以按时间顺序来组织材料。

(二) 出示例文:《长大的感觉真好》 (按照时间顺序) 、《长大的感觉真好》 (采用小标题形式) ……学生就例文进行品读、赏析、交流。

(三) 仿写练习:长大的感觉真好 (或恼) 。

(四) 交流评析:在学生完成初稿并自我修改的基础上, 首先利用写作指导课, 同学分组针对错别字病句等互评互改;其次, 由师生共同就作文中存在的较深层次的问题, 如构思、表达、材料详略取舍等一一指出, 再由学生本人对习作进行深加工或重新写作。之后, 教师再精心挑选几篇优秀习作进行赏析评价, 既对学生本人表示肯定和鼓励, 也对其他同学进行诱导。如此一来, 学生的写作兴趣就更高了, 何愁写不出优秀的习作?

经过长期的仿写练习, 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了写作中各种修辞、表达方式的运用;增强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增强了学生把握材料、组织材料的能力。采用“仿写句子———仿写片段———仿写文章”的模式训练, 正是对学生作文由点到面的训练。当然, 这种写作训练, 越早开始越好。因为学生的作文能力, 不能一蹴而就, 而应循序渐进。

篇6:一次指导学生评析作文的尝试

一、阅读课本写作要求, 以明确训练目的。

二、学生互换作文, 学生总评。

三、评析文章要重点突出, 要有自己的感想和体会。

四、600字以上, 题目自拟。

五、指导构思。

总评文章可写成四个层次:

第一层, 总说, 即是全文的纲。全文所写的主要内容应当在这里有个概括介绍, 或总评全部, 或评一两篇, 主要评什么, 都能在这部分里看出来。第二层, 谈优点。总共有几个优点, 哪一点在前, 哪一点在后, 要有一定的顺序, 有理解。第三层, 说缺点。一定要把握准确。批评的语言要文明, 要有的放矢。第四层, 写个人的感想体会, 要真实, 不要故弄玄虚, 不要矫揉造作。

特别强调, 以上后三层要分别突出重点, 详略得当。要认真书写, 要写出自己的个性。如果同学的字写得规范、工整、优美, 就向人家学习;在别人的本子上写自己的文章, 而且评说的是本子主人的作文, 想来是有点新鲜感的。

通过以上指导, 同学们写作积极性很高。平时作文, 笔者所带三个班250多人, 每次都有十几个学生不交作业, 而这次作文, 没有不交的。作业交上来, 老师阅了一遍, 有230多人的作文字数足够, 有的写了1000多字, 且质量也较高。作文本发给原作者, 反映很好, 同学们要求这种形式的作文希望再做几次。

下面是抽出的几篇简析文章的标题, 单从这些标题和作文字数看, 同学们评析同学作文的兴趣是很大的。

胡兴利评陈晓宇的作文是《张扬个性, 融情于文———读晓宇作文有感》, 约1400字。陈佳丽评张少锋的作文是《语出平常真亦实》, 约1000字。陆丽评陆玉霞的作文是《快乐离我们并不遥远》, 约650字。盛日卓评沈吉宝的作文是《精益求精做作文》, 约670字。陈晓宇评王生文的作文是《拨开阴云, 锋芒毕露》, 约970字。

当然, 这毕竟是一次尝试, 除了好的作文外, 也有许多毛病:有的学生拟的标题不好, 如《鄙人拙见》, 带点酸腐气;《对××兄作文的点评》带点江湖气;等等。还有的多用溢美之词, 如“佳作”、“大作”、“杰作”甚至“经典之作”等等。所有这些问题, 在各班讲评时都一一做了批评。

这次尝试, 是同一位任课老师的平行班级间的交流赏析。这种尝试, 可以在不同任课老师的平行班级间进行, 也可以在同一个班中进行, 还可以在同桌间进行, 只要能调动起学生的写作兴趣, 不论何种形式都可采用。

附:

(一) 学生例文

一张书签高二陈晓宇

再过几天, 就是我的生日了。这几天, 我一看见和我要好的同学就说:“×××, 下个星期三是我的生日, 我想要个书签……”“××, 下个星期三是我的生日, 我想要个书签……”说得别人一见了我, 没等我开口就说:“知道了, 下个星期三是你的生日, 你想要个书签嘛, 一定忘不了。

不知为什么, 我偏偏就想要个书签, 书签背后写着对自己的祝福, 看了以后心里甜滋滋的, 那是一种很可贵的幸福。哦!我喜欢收集幸福。

那天下午, 放学后, 我去车棚推车, 不小心碰倒了一辆自行车, 就在扶车低头一看时, 却看到了———你猜是什么, 一张书签!扶好车后, 我很艰难地把它从几辆车下捡出来, 小心地擦掉上面的尘土。呵, 真好看:粉红色的底色上印着两只可爱的小熊, 缀着一条浅紫色的小穗儿。这是我最喜爱的颜色!书签上没有任何字迹, 我不知道它的主人是谁。是谁不小心把它丢在这儿呢?管他是谁, 这是上帝安排我拾到的, 所以, 就让我先做它的主人吧, 等知道它原来的主人是谁时再给他。

是天意吗?当然是。虽然只是一张无字的而且不完全属于我的书签, 却带给了我不小的感动, 这是上帝对我的祝福!

(二) 学生讲评

张扬个性, 融情于文

———读晓宇作文有感

今日, 读了陈晓宇的作文, 感觉别有一番滋味, 字里行间跳动着生动活泼的音符, 个性与感情在文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

《一张书签》, 作者讲述的是自己捡到一张书签的故事, 虽然短短几百字, 但文中记叙、议论、抒情紧密结合, 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形象生动。“下个星期三是我的生日, 我想要个书签。”“看了以后心里甜滋滋的, 那是一种很可贵的幸福。哦!我喜欢收集幸福。”“管他是谁, 这是上帝安排我拾到的, 所以, 就让我先做它的主人吧。”这些语句, 不仅优美, 而且从这些富有韵味的语句中, 一个天真、活泼、可爱的女孩 (如果我没猜错的话) 显现在我的眼前, 毫无半点虚构成分, 真实可人。

不足之处是有些地方标点使用不当, 如“哦!我喜欢收集幸福”, 应当将“哦”后的感叹号改为逗号, “幸福”后的句号改为感叹号。

…………

总体看来, 作者善于抓住生活中的小事, 张扬个性, 融情于文, 行文朴实而富含哲理, 优美却不矫揉造作, 读完全部作文后, 我灵感突发, 写了上面的文字, 如有不当, 请老师指正。

传统作文教学, 讲评作文非老师莫属, 好像老师是裁判, 学生是运动员, 学生的作文优劣完全由老师说了算, 老师搞“一言堂”, 学生不敢说话, 唯恐说错了被人耻笑。这种传统作文讲评模式, 虽然对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有积极作用, 但是, 长此以往, 就可能使学生对作文产生厌倦感, 严重影响学生的写作兴趣, 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

上一篇:我的书房优美散文下一篇:财务企业税务筹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