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书房优美散文

2024-05-13

我的书房优美散文(精选11篇)

篇1:我的书房优美散文

很久以来,总想拥有一间属于自己的书房,一直是我期盼并为之努力实现的梦想。当生命的时针指向56个年头,也就是在2011年初,我才破天荒地圆了这个“梦”,终于有了一间属于自己的书房。

早在上世纪的80年代初,我从部队退伍回乡,就做着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书房梦。然而,这个梦却好长好长,一做就是几十年,梦醒后竟是额头深皱纹、双鬓染白霜。

回乡之前,我曾在部队当了几年的连队文书,由于从小命运的多舛,特别喜爱阅读书报和与文字打交道,还不时的舞文弄墨练练笔,斗胆写点小文章寄往报刊、杂志,有的竟还“歪打正着”被发表。军旅生活整7年,提干、转志愿兵皆与我命里无缘,别的什么物品不多有,唯从部队带回了书籍整两箱,就是我那时的全部家当,被我视为“宝贝疙瘩”。

起初,由于种种原因,我也曾失去过几次招聘、谋职的机会,才一时没能吃上“皇粮”。因那时实行生产责任制不久,家中生活又刚能解决温饱,母亲与哥嫂的两个孩子、加上我和妻子儿女全家9口人,都挤在小巷中不足60平米的旧宅老房。当时家中上有老下有小,生活困难住房又紧张,房间既没个安静的环境,也没有多少空闲的地方,我从部队带回的书籍,也只能是躺在箱子里睡大觉,欲要每日随时翻看阅读多有不便。那时我总在想:若有间不大的书屋供自己读书看报写文章,也算是了却心中的一个梦想。

欣喜10多年后,也就是在1995年我忙里偷闲写出几篇稿子,偶尔被当时的市级《菏泽日报》发表,整日在绿色田野里摔打磨砺,我竟如枯树发新芽一样,被县委宣传部破格招聘为专职新闻干事,安排到乡镇机关党政办公室,负责撰写新闻报道和典型信息材料。经过刻苦努力成绩优异,不久被县委评为“新闻宣传拔尖人才”,又农转非被聘干正式端上了“铁饭碗”。因与从事写作职业有关,想有个书房的“欲望”,就日渐愈发膨胀。总在盘算着平时省吃俭用,多攒钱计划新建一处大点的房子,有自己的专用书房读书写作,到时甭提心里是有多么的舒畅。

可事实却总与愿违,上天好像偏与我作对,在乡、镇政府上班仍旧是人多房子紧张,没有专门的办公室与办公桌,七、八个人挤一个大办公室。撰写文稿难以静下心来斟酌细思量,整理材料和写文章,唯有充当“走读一族”,每天往返10多公里骑自行车回家。怎奈家中条件简陋,阅读写作只能在床铺、膝盖与小饭桌上,就这样一直坚持了10多年。好容易熬到孩子长大后,在我的严厉管教下,两个孩子又赶上升高中、读大学,经济还是捉襟见肘拮据如初,所居住的老屋又变成了危房,妻子也因支持我的工作,过度劳累身体垮掉,唯有蜗居陋室不再急于攀高遐想。

所幸的是,2007年我人过半百从单位内退,被市级一家民办高校聘用,大孩子也大学毕业参加了工作,家里收入才有了点“风生水起”,从而亦扭转了“金融危机”的走向。经过三年的辛勤努力和多方筹资,终于建起了一处高大宽敞、明亮的新式院子,于2011年初才正式从旧宅危房中迁入新居,最终才有了一间属于自己的专用书房。

书房是在正房的二层东头,坐北朝南又临街向阳,虽不算太大,但也足有二十个平方。书房内不但添置了书桌、书橱,而且还新买了一台液晶电脑。古人云“宜未雨而绸缪,勿临渴而掘井”,多亏在大学任职时学会了电脑操作,自此便基本告别了纸与笔——不再“爬格子”,只需在键盘上敲敲打打,就可写出自己心仪的文章。虽然自己既非大学者,也不是什么大作家,充其量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写手。但每逢我踏进书房的门,环视一下四周:书橱里除了有那排得满满的哲学、文学、新闻和写作类等书籍外;就是我干专职新闻干事近18年来收入书刊、杂志及发表在各种报纸上的(剪报10本)2000余篇(幅)文稿;还有获得各种表彰奖励的荣誉证书(奖章)60余个;那靠墙书桌旁,一摞一摞整齐码放在那里的报刊收藏……

记得印度诗人泰戈尔有句名言:“最好的东西不是独来的,他伴了所有的东西同来。”乔迁新居有了书房,也着实让我有了“时来运转、吉人天相”的好运:先是淘汰了家中一台看了近20年的14英寸黑白电视机,接着“旭辉金都感恩5月”征文获奖、《菏泽日报》“十佳读者”征文入选;作品入编《当代文坛、百家传世精品诗词选》,并荣获“第三届瀚渊杯全球汉诗联盟大赛”金奖(被授予“2011年度百佳诗人”)、作品入编《建党伟业——庆祝建党九十周年诗词、书画、论文大赛金榜集》,并被授予菏泽市“见证建党九十周年功勋人物”荣誉称号;《建台六十年:岁月如歌——我与菏泽之声征文大赛》荣获一等奖;作品入编《当代作家》、《当代国学精英大辞典》、《中国文学大观》、《中国作家协会精品会刊》、《当代中国诗人档案》等。

从嘈杂喧闹的小巷搬到静寂的村外,有人曾甚为不解,有人以为不划算,我非但没有一点后悔之意,还甚以为乐,因为在这里我得到了一间梦寐以求的书房,再没有人打扰我读书看报写文章,可以静静地思我所思、想我所想。在这里,我可以聆听微风吹起树叶沙沙声,雨天小溪潺潺流水声,还有动人的蛙鸣鸟叫声......五十六岁,知命之年,我终于有了自己的书房。我将在自己的书房里静静地嘴嚼人生,收获人生梦想……

篇2:我的书房优美散文

十多年前,作家鱼在洋先生来家做客,宽敞客厅古乐悠扬,《平沙落雁》《广陵散》耳畔飘荡,品茗,赏画,吸烟,闲聊,在我看来已经很惬意的了。适逢乔迁新居不久,正面是两个人合力方能搬动的大屏幕彩电,方正的茶几足有两三个平米,窗帘从天花板直拖到地面,顶灯五颜六色一片通明,那个阔呀,颇有几分得意。先生却说,我们文人,宁可不要客厅也得弄个书房,有朋来聚,书房里品文论道那才叫个爽……

我一向邋遢,书哪儿看哪儿扔,沙发上木凳上柜子上随处可见,茶几餐桌床上到处都是,好在妻贤惠,心里老大不喜欢,嘴上唠叨,整一整摞起来马到书桌上也就算了,哪管书页上折得记号,更不留意书签夹得位置,时常弄得我忘了看到哪一章节,只得从头再来,一本《基督山伯爵》正月看起,直到年关也没收场。每到州城省城,逛的最多的地方要数书店,总有几本书伴随一路回家,往那儿一放,几年里不曾再翻一页,尘封在角落里,任你什么世界名著诺奖获得者。

书渐渐多起来。乡下运来的那只书柜在阳台上搁置了好几年,之所以置放室外,倒不是屋宇逼仄,式样确实太土气,与整个空间不搭调。架上不曾空洞,分门别类保持着老屋时的摆放,无非是金圣叹批注线装本《三国演义》、三言二刻、《薛仁贵征东》《罗通扫北》,还有《幼学琼林》《东周列国故事》,好多是父亲心爱的读物,那年都随我一起进城了。租房住那阵子,这个柜子是放在醒目位置的,吉他搁在柜顶,满架的书看上去还真有点儿文人派头,没曾想迁入新居却没了它的位置。但我一刻也没停止过阅读,喜欢看的书放在手头儿,一年甚至翻看三两遍,诸如《三国演义》《福尔摩斯探案集》《古文观止》《芥子园画谱》《读者》,这些书刊长期在沙发扶手上躺着,一有空闲,顺手可以翻几页。

为写作方便,妻在卧室购置了桌子,可我写作大多于午夜时分草稿,灯光的照耀,构思时的苦思冥想,座椅滚珠来回滚动发出的沙沙声,曾招来家人甚至邻居的反感。每临写作,索性独坐客厅,许多文稿是在膝盖上挥就,不知文章是否渗进寒酸味儿。那张桌子从此转移了用途,书、稿纸、刊物越累越高,桌腿压成了罗圈腿。妻又在卧室置办了三开门书柜,让那些林林总总的书籍文稿有了归宿。上部的格挡挤得毫无缝隙,底部也塞得满满的。妻又埋怨说,发表你文章的报纸刊物当废品处理了吧,收到那儿啥使处呢,那些著名作家要是发一篇文章都像你一样收着舍不得扔,那不得买间库房储存呐。我说我不是名作家,发篇稿子容易吗我!

说来惭愧,好多朋友声称要到我创作室看看,猜想我写字绘画的台案一定考究,写作文章的书房窗明几净。熟料笔底飞扬的.狂草、勾勒的兰竹是在充满着油烟味儿的餐厅挥洒,那一首首诗词文章是在客厅里成就。妻到现在还在抱怨,后悔卧室里不该支张桌子让几案堆积如山狼藉一片。

篇3:我的书房优美散文

美, 是人类的理想。如何把新闻作品写得更有文采, 更美, 更有情感, 更受读者的欢迎, 进而能感动读者, 走进读者的心里?新闻界老前辈穆青用其一生的实践给了我们最好的答案。穆青的新闻作品, 尤其是其通讯的散文化写作特色, 给人留下强烈而又精彩的印象。

在上个世界的六十年代, 新闻界著名的老前辈穆青就曾经创造性地提出了“用散文的笔法写新闻”的观点, 这一观点打破了新闻报道在形式上的束缚。穆青说:“我觉得, 从广义上说, 新闻即是散文的一种。因为散文无非是告诉读者发生了什么事, 这件事有什么意义, 散文中的叙事文不也是如此吗?既然叙事文可以这样写, 也可以那样写, 为什么新闻就只能按照死板的公式去套呢?我看只要事实能交待清楚明白, 在写作上可以突破老一套的公式, 不一定非得第一段写导语、第二段写背景、第三段写……可以百花齐放, 大胆创造。”

以穆青之道, 我们赏析其新闻作品, 笔者认为散文化新闻的写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 穆青的新闻报道语言似散文般优美, 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反映一个个不同的人、一件件不同的事这才是新闻作品的特点所在, 每一个人之间的性格不同, 所说的话自然也不相同。介于此, 新闻老前辈穆青非常细致入微地观察人物, 对于不同的人物形象使用不同特点的语言。例如在作品《两张闪光的照片》中对人物的刻画, 简单几笔, 就生动形象地把一个不惧怕生死的农民英雄刻画得栩栩如生, 吸引了广大读者的好奇心, 另外也增加了其感染力。

许多的新闻界朋友都认为, 新闻作品不等同于小说需要纪实, 只要说清意思就行了, 没必要过于追求语言的华丽、优美。穆青则不是这么想, 所以我们看他的新闻作品, 文章都充满诗意, 字里行间之间充满深情。在他的作品《为了周总理的嘱托》中, 作者集描写、叙述、抒情、议论等多种写作手法与一体, 悲愤与苍凉并存, 发人深省。

第二, 使用白描手法展现事实。《为了周总理的嘱托》中有一段关于周总理与农民科学家吴吉昌的对话, 其中白描手法的运用, 可谓是穆青作品中的典范。在文章中穆青通过对两位老人白描手法的运用, 一方面描绘了周总理对吴吉昌的期望很大;另外一方面也说明了农民科学家吴吉昌身上的担子沉重而艰巨, 更深度刻画了吴吉昌坚决完成任务的决绝。穆青把两位老人家的对话这一段放在了报道的开头, 这样既起到了引子的作用, 也为下文农民科学家吴吉昌在文革被当作“敌人”时仍不屈不挠地为科学为真理而斗争的精神做了铺垫。

白描的写作手法在文章中的运用, 很容易起到一个传神的作用。以少胜多, 不作过多的雕饰, 寥寥数语, 声态毕现。白描的手法在形式上与叙述并没有多大的区别, 经常被人混为一体, 所以我们有时候听人说, 所谓的白描就是描写与叙述的高度结合, 其实这种说法是错误的。白描只是以单纯的质朴的文字, 淡淡几笔抓住对象的重要特征, 通常不设喻, 少修饰, 简明生动不加渲染地勾画出形象来。使用白描手法, 正是写散文化新闻不可缺少的一种表现形式。

第三, 注重描写对象的细节。所谓的细节描写就是指在事件中, 那些细枝末节的部分。要知道事件的构成要素之一就是细节, 细节的重要性还体现在事件上, 无细节就无事件。对于一个事件的描写就该恰如其分地运用细节描写, 如果缺少了细节描写, 就会缺少形象, 形象就没有血肉。众所周知, 文学上的细节描写分为两种类型, 一是典型性细节描写, 二是非典型性细节描写, 它们之间的运用也不相同, 要是想突出文章的主题, 描绘人物形象就应该运用典型性细节描写;要是想反映现场面貌、事件背景就应该运用非典型性描写, 采用非典型细节描写还可以增加文章情趣。

穆青一直很看重细节描写, 而且他认为细节描写最具有表现力, 要想恰当地运用细节描写, 准确而又生动地运用细节描写, 就应该在平时的采访中多留心观察, 观察生活中的典型事件、典型人物。细节描写还有一个好处就是有很强的现场感, 现场感对于新闻报道来说非常重要。要知道语言文字并非是电视机, 能够直观明了地动态展现给观众, 但是借助于细节, 我们就可以把场景写得充满画面感。在穆青的文章《铁人王进喜》中有一个细节, 铁人王进喜开始的时候, 不会写“矛盾”这两个字, 就在本子上画了一个贫农, 一个地主, 用来表示矛盾的意思。这个细节道出了千言万语, 表面上平平谈谈, 其实则是暗流涌动, 让人对于王进喜的细节过目不忘。

仔细阅读穆青的作品, 发现他在很多的作品中都通过大量生动的细节表现主题。新闻叙述不能虚构, 它是对真实事件的真实刻画, 但你的文字又不能写的太过于贫乏, 要深刻感人就需要花大力气思考, 深入挖掘生活中的感人细节。

第四, 采访写作饱含热情, 情感奔放。对祖国的热爱, 对党的热爱, 对人民的热爱, 对劳动者的热爱, 使穆青的笔调一直饱含着激情。用他的话说:“我一直主张记者应该拥有激情。我完成一些新闻作品的过程往往也是一个激动的过程。”

农民科学家吴吉昌深受迫害, 却顽强与之斗争, 不屈服于困难险阻, 穆青在对其进行报道的时候, 常常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与愤慨。而焦裕禄的事迹, 作者是流着泪采访, 流着泪写作的。在其《历史的审判》中, 对林彪、江青等反革命集团, 作者嗤之以鼻, 无情地鞭笞与声讨。面对生机勃勃的珠江三角洲, 穆青老前辈万丈豪情跃然纸上, 唱起了“大江日夜流, 风帆起珠江”的高亢之颂歌。穆青说:“ (写通讯报道) 要积极投身于英雄人物为之献身的伟大事业, 热爱人民, 热爱生活, 有一种高度的革命责任感, 加上火一般的激情。”“要使读者动感情, 首先记者自己要动感情。”穷其一生, 老前辈之所以有如此多的新闻名作被读者记住, 除了其爱憎分明之外, 还有其对于新闻报道形式孜孜不倦的追求与探索。

真实性是新闻活的灵魂, 时效性是新闻的生命所在, 新闻必须必备真实性与时效性这两个最基本的要素, 在现今社会中, 记者是新闻事件的组成部分, 有记者的新闻才算的上真正意义上的新闻。在新闻事件的报道中, 记者必须第一时间出现在事件现场, 对新闻事件的报道必须真实、准确、客观的再现事件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影响等, 不能在报到时参杂自己的主观情感与自己对事件的评述, 这样, 违背了新闻报道的客观性, 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舆论导向。所以, 记者在新闻报道中, 要切实明白自己的角色, 为自己的角色寻找准确的定位, 不能超越角色要求报道新闻事件。

1新闻记者的角色误区

新闻事件是社会生活中方方面面的事情, 大到国家政策法规实施的社会效果事件, 小到家庭纠纷、邻里矛盾, 新闻记者作为这些事件的可能主角, 在新闻事件到报道中无形之间就会忽略自己的角色定位, 在新闻事件的报道时参杂自己的主观情感, 对事件进行评价论述, 有些记者甚至站在一方当事人的立场报道新闻事件, 忽略了自己采访者、报道者的身份, 严重的影响了新闻的真实性、客观性, 与新闻的价值造成了严重的冲突。

1.1角色越位

新闻记者在新闻报道中的角色越位是指新闻人员在报道新闻事件中, 自己的语言、表情、动作、态度的表现形式直接超越了自己的工作职责传播新闻事件的现象。这种现象在新闻事件的报道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新闻记者在报道新闻事件时, 忘记了新闻的基本属性与自己的角色定位, 在报道时混入自己的主观情感, 没有客观公正的报道新闻事件的原始面貌, 使民众在评论新闻事件时, 由于受记者先入为主的扭曲报道评论影响, 社会民众不能客观公正的评论新闻事件, 形成错误的舆论导向, 对新闻事件中的一方当事人造成不公平的社会待遇。

新闻事件中的记者角色定位

文丨武钊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新闻报道在民众生活中越来越获得关注, 民众对新闻事件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是社会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记者是新闻事件的观察者与直接报道者, 客观、公正的新闻报道是民众对新闻事件形成正确认识的提前, 影响着民众对新闻事件的判断力和舆论导向, 所以, 记者必须在新闻事件中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 客观、真实的报道新闻事件。

关键词:新闻记者;角色;品质

参考文献

[1]穆青等编.《穆青论新闻》, 新华出版社, 2003年版

篇4:我的书房我的梦

15岁那年秋天,长我7岁的二姐出嫁了。在我的苦苦哀求下,母亲终于吐口将二姐的闺房给我住,条件是,房间的一半地方要堆放家里的粮食。我立马应允,于是便拥有了人生中的第一个书房。

我先是央求干泥瓦匠的父亲在一个墙角,用土坯和泥巴组合了一张“写字台”,土炕的一端正好做椅子用。接着,我又买来几张白纸,亲自涂鸦了几句“书山有路勤为径”“有志者事竟成”这样的名言,糊在土坯的墙壁上,用来激励自己。既然是书房,当然得有书,我赶紧翻箱倒柜搜出所有的旧课本以及连环画,整齐地排列在那张“写字台”上。记得当时的大部头,就是当小学校长的堂叔送我的那套《水浒传》,挤在那些单薄的课本和连环画中间,煞是壮观。

有自己的书房了,自然更加勤奋。除了上学和一日三餐,其余的时间我基本都是在这里度过的,并常常熬到深夜。那时候,村子里还没有通上电,一盏煤油灯,便是我最忠实的伙伴。

有耕耘就有收获,不久我的处女作就发表了。一篇短篇小说,发在一家省级文学杂志上。至今我依然记得,那是一个星期天的下午,突然听到邮递员在院子里大声喊我的名字,我赶紧跑出去,双手接过那个厚厚的大牛皮纸信封,随后撕开,当看到那本崭新的杂志上居然印着我的名字时,我禁不住激动得跳了起来。

就这样,在这间粮仓兼卧室的书房里,我一住就是三个年头。

高三那年冬天,为了给彼时捉襟见肘的父母减轻一点负担,我毅然放弃高考,选择了当兵这条路。由于有写作这个小特长,新兵连一结束,我便很幸运地被分到了政治处。先是放电影,随后又让我兼管图书室。图书室里边有一个小隔断,便是我的宿舍。于是这里便成了我人生中第二个书房,也是迄今为止最大的一个。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图书室一周只有三天开放,其他时间便成了我一个人的天下。每当我置身于那些琳琅满目的书之间埋头苦读的时候,就感觉自己犹如一棵久旱逢雨的庄稼,正拼命汲取着久违的水分,那种饱饮后的酣畅,至今想起都顿觉通爽。

之后退伍回乡,紧接着就是结婚生子,过柴米油盐的日子。有好长一段时间,总是因为住房不够宽裕,终不能专门腾出一间来做书房用。

30岁那年,我从小县城来到青岛,对书房的渴望也越发强烈。由于老是租房,所以这个愿望也只能是愿望。

直到几年前我和妻子购置了这套属于自己的房子,我才觉得离那个愿望应该是越来越近了。可是真要落到实处也并非那么简单。

房子虽然是两室一厅,但住起来依然紧巴。首先主卧因为一张大床摆在那里,再兼做书房绝无可能。次卧虽小点,做书房完全可以,可是儿子已经十几岁,所以这次卧就归了儿子。只剩下客厅,尚有考虑余地,于是就有了今天这个融客厅和书房为一体的别样空间。

好在时下人们都各自忙得脚不沾地,串门已经变成一件奢侈的事情。因此,所谓客厅也很少能够有机会实至名归。如此一来,这个合二为一的地方,其实绝大部分时间便还是只做书房用。工作之余,我就在这里品茶赏花涂涂画画,也颇有斩获。

眼下,已人到中年的我,华年锦时已渐行渐远,虽终未能拥有一间专用的书房,也没能写出什么大的名堂来,但对文字的喜爱依然执着。

有时候坐在那把稿费换来的藤椅上,望着那些印着自己名字的样刊、文集居然也东倒西歪地“滥竽充数”在名人荟萃的书橱里,我常常会想,倘若真有那么一天,我梦想成真,拥有了一间所谓纯粹的大书房,然后煞有介事地端坐在里边,我恐怕反倒会觉得别扭,弄不好还会才思日渐枯竭,最后江郎才尽也未可知。

篇5:我的江南优美散文

一把油纸伞,从空幽的雨巷那头飘到这头。伞下的你,依然是一幅最美的吴软风情。那双眼眸,如西湖的碧波,荡碎了如雨绵绵的点点忧愁。谁的丝丝细语把阴郁的多情溶化在空荡的小巷尽头?我只能望着你的背影渐行渐远。消失了不堪回首的悲欢往事。只听到残缺不整的歌声在青砖黛瓦间迂回激荡。

踏着青石板,独自徘徊在江南古朴的街道上。我习惯的仰望天空,这多情的雨不知已经下了多少个日日夜夜。我厌倦又习惯了这绵绵不绝的雨,像雾一样弥漫整个江南昏沉的天空。心似乎也湿润起来。想想曾经走过的风风雨雨,身后的青石板仿佛为我铭刻下所有的悲欢离合。心,在这个安静的世界里暂时停留。看看淙淙的流水,看看古老的石桥。沏一壶香茗,在摇曳的乌篷船上听江南瑟瑟的琵琶声。似乎,歌声也沾满雨水,一滴一滴击打着心湖片片宁静的彼岸。

阵阵欢声笑语从对窗的楼阁里传来。谁家女子在畅谈嬉戏?江南的女子好比江南的水,温柔而又个性十足。在这样的温柔富贵之乡,似乎人也继承了她纯真的特质。江南,已把她最圣洁的灵魂注入每一个热爱她的人的血液里。

杨柳粉墙黛墨瓦,流水轻舟渡桥下。

远处几声曼歌舞,心碎江南二月花。

我想,这花应像女子的容颜。让人感到这世俗的`天地间竟还有如此令人神醉的人间天堂。又让人觉得那对视的莞尔一笑,竟如春风拂过干涸的心灵,像雾,像雨,又像风。在多情的季节里,任凭情感酝酿发酵,然后酿成一壶浓浓的烈酒,灌入愁肠百结的胸膛,好让心疼个痛快。

我曾在梦里不止一次的遇见这个恍若真实的画面。我想,我应属于江南,应属于这里的绵绵细雨,应属于这里的暖暖风情。

我想带把纸伞,独自走上断桥,去邂逅魂牵梦绕的伊人。我想低声倾诉,在西子湖畔守着妩媚的杨柳默默等待。我更想在春花烂漫时,去深情地拥抱你,我的江南。

新月坠西斜,萤火如花,朦胧粉黛映繁华。梦里小桥流水处,烟雨人家。我只想在不太拥挤的古街尽头安一个温馨的小窝,在我失落的时候,能得到你的安慰,能让我不再害怕。

雨声滴答,在深灰色的屋瓦上游离敲打。演奏出一首首扣人心弦的美妙乐章。江南的雨,虽然冰凉却让人心里顿生丝丝惬意。透过窗帘,看岸边古式的房屋缓缓向身后走去,仿佛瞬间带走了积压在心头的层层沉郁。我喜欢在江南的雨里沉醉。让浮华的心灵在圣洁的雨中得到洗礼。抛开所有的恩怨情仇,只想在雨中融化,升华。

流水抚过江南的大街小巷,留下一道道痕迹正如我爱你年复一年刻在心底的一圈圈年轮。细雨绵绵,有多少次是伤心欲绝的倾盆大雨?有多少次是幸福的温情眼泪?

我爱你,爱你带给我的每一份感动。爱你赐予我的每一份纯真。爱你教会我怎样一个人打发难熬的寂寞。我的心早已和你结下不解的情缘。我知道,你是我心灵最美的归宿,是我迷途归来后最温馨的驿站。

篇6:我的大哥优美散文

我大哥,跟我妈一样的性格,总是干在前面,吃在后面,无论是什么好吃的,只要是有人愿意吃,大哥肯定就是不吃;只要是我们大家都不吃了,剩下的,他一定就是拣剩饭菜的那个人!大哥,非常的爱干净,无论家里和自己、总是收拾的干净和得体!

大哥的厨艺,让我俩个女儿说:“我大舅的厨艺是全国一流的!吃过的所有的饭店,都没有我大舅做出来的东西好吃!色香味俱全!”在女儿初中时的日记里,至今依然保留着,过年去姥姥家,赞美大舅厨艺高超的描述。

一般的人,讲起来自己的大哥,都说兄长如父,而我的大哥,不但如父,他更像我的母亲,细腻而且任劳任怨,为了弟弟妹妹们,他的付出无怨无悔!

因为是长兄,大哥给我孩童时期的印象就是,以弟弟妹妹们的幸福和利益为第一位。儿时听妈说,我出生的时候没有奶吃,(我是60年代出生的;我们国家刚刚经过了挨饿)。喂孩子,当时是非常困难的。一是没有钱,二是有钱没处买。有种叫《炼乳》的幼儿食品,只有上海有售,大哥就想方设法的,打渔摸虾卖钱、攒钱后,就去求爸单位的采购员----姓于,(大哥管他叫于大舅)去上海出差时,帮助买回来喂我。接着比我小两岁的弟弟出生,妈还是没有奶水,大哥就接着给弟弟买饼干,(弟弟,是饼干喂大的,)值到我有记忆,弟弟都是等着大哥下班回来,给他带回一包,用包装纸包着,用纸绳子捆着的中间带眼的饼干。然后,我大哥就把饼干包打开,捆的绳子拿下,把饼干一个各的窜起来,挂在弟弟的脖子上,弟弟因此在我和同伴面前“显摆”着;馋我们……(我大哥整整比我大十五岁)。

在我读中学的时候,大哥把心爱的自行车让给我骑,自己上班要徒步一里地……大哥对我们兄妹的牺牲,是不能用我这只言片语的短文能形容得了的!用几天几夜都说不完……

在我懂事以后,妈经常回忆说:“她自己的大儿子,跟着她没有享过一天的福”!因为大哥是老大,弟弟妹妹小,家里又非常的穷。爸爸为了“革命工作”整天在外地忙。所以大哥就帮妈妈过早的承担家里的生活最担。听妈说,大哥过早的懂事。当时,因为妈为了多挣钱,去和男同志一样的收割芦苇,非常累的体力活,妈跟男人们一样。八岁的大哥,怕妈太累,总是比妈起得早,给妈做早饭吃。上小学的时候,利用中间下课时间,跑回家去看弟弟们,因为妈妈上班,把二哥,三哥他们锁在家里,怕弟弟们作祸。每隔45分钟就跑家看一看,(当时学校和家里是前后院)。十分钟的下课时间,别人家的小孩子,都在操场上玩,而大哥,得照顾弟弟们。

妈妈晚年得病以后,大哥又和我共同承担了侍候妈妈的重任。妈妈拉屎尿在裤子里,他就浆洗。大哥比我照顾妈妈要多,要好!妈妈瘫痪在床,大哥又和我一样,抓屎抓尿,整月整月的陪护,翻身、洗澡喂饭。

大哥的一生,在我听说和有记忆里,是一个传奇的人物!“文革”期间,“大串联”去北京被毛主席接见!一个“革命红卫兵小将”,见过毛主席!在他19岁的时候就当上了“盘锦农垦区革委会的副主任”。也多亏当时受了爸爸的影响,“革委会副主任”的官衔没有担任多长时间,大哥的政治生涯就戛然而止了。……“四人帮”被打倒的时候险些被“四等人”给办喽。……

接着就是人生之中的一个接又一个的转折点,单位一个又一个的跳,换……

如今大哥已经退休,已过花甲-------“耳顺”之年的兄嫂,应该安度夕阳无限好的时光了。

我们一家三口,在娘家住过后回来之时,大哥带领着他的女儿下楼来送,看着我们的车子启动,侄女们就都回楼上去了,唯有我大哥,一直跟在我们车的后面,快步的跟着汽车行走;我不断的回头看望他,出了小区一个胡同的时候,我继续的回头;看见大哥一直大步流星的还跟着车子。我们行进大路上,我对大女儿说,你看你大舅,还跟着呢!我大女儿看着倒车镜说:妈,我发现我大舅今年好像看见我们特别高兴!他真的老了吗?!我说:他都到花甲之年了!怎么可能不老呢!我回头望着我大哥渐远的身影,眼眶溢满泪水!

大哥身体不算好,特别的享受这种亲情的相聚,难分难舍!此刻,我多么希望我有能力,为他做些什么!

我以前也是这样想的,想培养他的女儿,我的侄女,希望大哥他要强一辈子的心愿都能如愿!让他的女儿们出人头地,让他晚年享受女儿们的孝心!如今,他的女儿们做的都很棒!(我的侄女们都很优秀!)此刻多想有能力,(只可惜,我无能为力)我还能为自己的大哥再做点什么:希望他心爱的大外孙女能考上更好的大学,好好学习,成为一名对国家,对家庭有用的人才。

我真的很想此刻再有能耐,让大哥那满是历尽沧桑的脸上、纹理之中,永远挂着,满足,开心,灿烂的笑容。我中心的希望他的女儿们能,继续努力工作,相夫教子!经营好自己人生之中的一切生活!再接再厉!做自己父母亲的骄傲!

大哥:你要好好保重偶!因为有大哥大嫂,我才有娘家!祝我的大哥,大嫂健健康康!平平安安!永远开心!永远快乐!享受夕阳无限好的幸福生活!

篇7:我的花季优美散文

花季,青春最美的绽放!

这是一个水晶一样的季节,通透明亮,却闪闪发光。在这个爱拼才会赢的季节,我们骄傲,执著,固执,倔强。当汗水和泪水化为通往成功最坚固的阶梯,换来的是世界上最灿的笑容。

那个夏天,是我青春的第一站。然而迎接我的却不是鲜花和笑脸,而是一场噩梦。那个黑暗的中午,天气闷热闷热,让人不禁心烦意乱。回到家,家里异常的安静,甚至有些沉重。我听到父亲在和母亲通电话,而电话那头是轻轻的啜泣声。半晌,妈妈回来了。她红肿着眼睛,提着行李,有气无力地说:女儿,妈妈有事要回一趟老家,过几天回来,好好照顾自己。说完就急匆匆地走了。我始终沉默着。我感觉更热了,似乎有一团火在我身上燃烧,使我窒息。那晚,爸爸沉重的表情,妈妈红肿的眼睛在我脑海中不断闪现,压抑不住心中的委屈,我放声哭了起来。为什么,为什么!这该死的车祸,为什么要降临在我家?舅舅还那么年轻

之后的几天,我情绪低落。上课常常走神,却在朋友面前依然开心。我好讨厌那个虚伪的自己,我多么想就那样在他们面前嚎啕大哭,发泄情绪可是我不敢。我甚至感觉我的世界崩塌了。我看到别人头顶是一片艳阳天,而当我望向自己头上的那一片云彩时,没有阳光,没有蓝天,只有大片大片的乌云。直到我听说关于她的事情以后,我的心再一次陷入了低谷。

她是我的一个同学,前不久,她最爱的爷爷逝世了。一开始,我不以为然,只是劝她节哀顺变。可是,我渐渐发现我周围的几个好朋友看我的眼神有些怪异,我猛然想到,他们是不是觉得是我把霉运传染给了她?我难受极了,是这样吗?在他们眼中,我就只是一个传播不幸的瘟神吗?

泪水在我的眼眶中打转,我努力使它不流下来。对面的女孩沉默着,而我在她明亮的眼睛里看到了愤怒。在你眼里我就是那么不可理喻的人吗?我从来没有说过你是瘟神,我连想都没想过。我把你当做我最好的朋友。我知道你不开心,难道你觉得我会很快乐吗?在听到她近乎咆哮般的回答之后,我愣了。我失落极了,像一个迷路的小孩,迷茫而无助。天气似乎在应着我的`心情,不知何时下起了细雨。人人都说十五岁是最美年华,是一生中最美好的花季,可为什么,我迎来的是个冰冷的雨季?

千丝万缕的心事在细雨中豁然开启,晶莹的泪滴飞散在雨水中漾起一圈圈涟漪。细细的雨丝在我眼前勾勒出一个个完美的弧度,落在精致的花瓣上,伴着我惋惜的叹息,那朵花摇摇欲坠。我想这朵花一定会被雨水打落,然而出乎意料,它没有。我开始反省自己,是不是我太多虑了,以至于伤害了我最好的朋友。我没有传播不幸,但我却将我的忧郁和失落传播给了这些关心我的人。我忘记了,花季就是雨季,有了雨水的滋养,花儿们才会绽放的更加鲜艳。我豁然开朗,突然发现雨既然停了,但却没有彩虹。那又有什么呢?风雨过后方能见彩虹,即便没有绚烂的彩虹,雨过天晴,还是会有明媚温暖的阳光。

花季,有笑也有泪。这是一个开花的季节,却不是一个平静安宁的季节。会有风,会有雨,会有坎坷崎岖,会有坑坑洼洼,会有或多或少的痛楚与失败。但那只是短暂的,跌倒了,抖一抖身上的泥土,站起来,继续赶路!因为我们不怕失败,不惧风险,这是我们特有的权利,哪怕摔得灰头土脸,狼狈不堪,倔强的我们依然会勇往直前,因为我们输得起,因为这是属于我们的季节!

篇8:我的心思优美散文

我心里想些什么,那真是太复杂了,连我自己也都是糊里糊涂的。人心就如同整个宇宙一般,看似透明简单,实则包罗万象,更有看似简单而其实深邃的规律及道理。我的心思根本无法知晓或是言语,就如同你的一般,所以我从来不去猜测你的心思,只想要给你一些力所能及的关爱,因为我的很多精力还要用来关爱我自己。人的心思虽然深不可及,可是我们却总想把自己的开心,惆怅,烦恼,幸福,性格,品性等对别人言语,想把自己的邪恶,肮脏,卑鄙,丑陋展示于世。就像我现在,虽然不知所云,却依然难以抑制。

我住在一个山里的山洞里,这座山并不太高,不远处也有一些开阔的地方,山里树木很多,也有很多的飞禽走兽。也许那些飞禽走兽里有一些肉食动物,可是在我的记忆里我从来都没有过恐惧,在这一片可以望见的家园里,我总是无所顾忌的生活着。在我的记忆里,我一直是一个人生活着,清晨起来出了山洞,随便肯上几口青草就填饱肚子了,所以我总是清闲的游玩。

今天也不例外,阳光分外灿烂,有那么厚实的绒毛保暖,即使冬天的阳光也仿佛非常的暖和。总之,清晨起来出了山洞,浑身都暖洋洋的,我迈着矫健的步伐冲下了山坡,来到了开阔的平底上。随便吃了几口青草,就由不得跑着这平地跑了几圈。最近心情特别舒畅,阳光也分外暖和,呼吸的空气也非常清新,仿佛就在身体里游动,正在把全部内脏都清洗干净。这片美丽的空地上,每天都会吸引很多的人们前来嬉戏。虽然我热爱这里所有的花花草草,也总是自豪的言语要为这里奉献我全部的生命,可是如此众多的人们中,我最经常问候的.还是那只可爱的小兔子。今天在我欢奔兴奋过后,也和他坐了好一会,我们相互沟通了所有最近的欢乐时光。

就这样,转眼就太阳西下了,凉意上来,我的心也稍微的惶恐了一点。虽然这里有可爱的兔子,真是让人心悦敞怀,还有一些牛二,喜鹊等让人舒服的伙伴,可是我还是所有所思其他。

我想今天我应该再去山顶转转,也许还能见到神奇的孔雀,甚至为我奉上一次妖艳的表演。我就出发爬山了,对于我如此矫健的四肢而言,这山实在太矮了,分分钟我就来到了山顶,只是并没有碰见孔雀。日落西山,山顶的风光果然更甚一筹,也能看见山间些许的绿色,而且我还赶上了美丽的晚霞。天渐渐地暗下来了,我也要回山洞里抵御寒夜了,想来今天的收获还是蛮丰富的,我就起身准备回家了。可是远方的天空映入了我的眼寮,我突然觉得明天我是不是可以去更远的地方看看,反正闲着也是闲着。就是不知道小兔子,喜鹊,甚至孔雀等人是不是可以陪我一起转转,一个人去会不会稍微冷清了一些。

篇9:我的老妈的优美散文

看时光老去年华,青霜何时为白发,一丝一缕皆牵挂,唯望儿女终成家。

我的老妈此人天生爱美,却极为腼腆,常常独自一人照镜子,文学点是孤芳自赏,接地气点就是臭美。小时候我老妈就爱唠叨我们,反正从小到大她就如辛勤的蜜蜂一样围着我们兄妹围着这个家嗡嗡的转着。在家里我老妈有点强势,所以我老爸在家里虽然我是怕得要死,可是他地位只能排第二。在那个年代老妈算是有知识的人了,起码能够读书看报,我记得小学那会基本是我老妈在辅导我,她总是用不是很纯正的普通话,但真的很普通,在教导我们学习很认真很严格,我们兄妹也很认真很严肃的在学习,我的眼神只不过偶然会飘过她放桌子上那天竹鞭~~哦教鞭。

我老妈天生的多愁善感,她总有着担不完的心,我记得有一次因为贪玩去和同学到他家里玩耍,因为那个时候没有电话更不可能随时的可以告知家里,但贪玩的我那会那记得那么多哇,结果当我忘乎所以和同学疯的时候,我老妈也在满世界疯狂的找寻我,她骑着单车在她认识的同学家里来回寻找着,还有那些我可能会常去的地方,我那个时候体会不到她那种揪心的彷徨与急躁,后来我在回家半路碰到我老妈,我刚想给她一个阳光灿烂的微笑时候,她却给我暴风雨一样的棍棒。只不过她一边揍一边流泪,知道很久很久我才体会到那种六神无主那种无助的彷徨与惶恐,那种失而复得的幸运。可是那一刻我疼得只觉得唯女人难养,不难处,十分难处。

一直以来家里都是生活在温饱阶层,家里不算很好,但父母一直也没有让我们兄妹饿着,当然也就没有零花钱,所以小时候少不得去偷家里的零花钱用,那个时候真的不知道赚钱的辛苦与艰难。为了满足一点口腹之欲也就经常偷一点买点零食这样子,常在河边走那有不湿鞋,东窗事发的时候少不得老爸棍棒加身,那个年代所有教育都是简单粗暴的`,今天那些所谓的人权那个年代根本就是扯淡,唯一避风港就是老妈那里了。可是每次我老妈只给我一个疗伤的地方却从不给我避风的地方,可是从不敢心有怨恨,毕竟自己也知道那个是错误的,每次看见老妈那个恨铁不成钢眼神,现在回想起来总觉得亏欠太多那个时候也真的那么不懂事。也就那个时候起也就知道人做错了事就要承担后果的,别人那怕多么爱你的人,也不可能替代能弥补,也就那么时候一直鞭策着我做人谨慎再谨慎。

一直以来老妈都说做人无需大富大贵只要一家人健健康康的就好,我那个时候嗤之以鼻不以为然,还跟她老人家扯了一通大理论,虽然一直以来她未曾停止这种理论的传播,可是也真的因为自己那些所谓的理想与梦想,很多对于自己的身体都忽略了,当我也慢慢的老了,看着老妈满头白发,依旧唠唠叨叨,还有熬坏的身体此时才明白,原来那些唠叨是每个母亲早就用身体去印证出来的,他们一直为了家庭奋斗身体总是有着那么多的毛病,一直不说,只想我们不用那么辛劳那么拼命,简单就好,虽然每个父母都一样有一个出息的孩子,但他们更加渴望能有一个健康快乐的孩子,那怕穷掉笨点只要能健健康康的。

篇10:我的文字缘优美散文

人和人相识的机缘很有趣。比如,我和几位文友认识之前从未谋面,有的是听别人说起,有的是通过报刊杂志见到他们的文字,可能是因为共同意趣,初次见面,便一见如故。再见面时,便成了老朋友。至今想来,仍是一件美好的事情。

35年前,我还是一名学生,就知道胡老师的大名,也读过他的文章。20多年前,我偶然到胡老师在家里,看到了他写的书,让我爱不释手,胡老师就赠了我一套。几年后在城区举办的学术年会上,又谈到这事。他说,那套书当时确实没有多的,给我的是仅存的珍藏版,我听后非常感动。有时有时间还到老师那儿去玩,或在电话中向胡老师请教或交流,他成了我要好的`老师和朋友之一。记得在那没有电脑的年月,我到学校进修时还帮老师用文稿纸转抄过他的文章,可能就是在那时点燃了我的文学之火。几十年过去了,在我的文字里好像还有他的影子。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大学毕业分配到乡镇工作,那时乡下业余文化活动少,学术空气不浓,不少同事晚上就是在桌上玩牌过日子,不带点彩还觉得没意思,时间一长了伤身体,赢了别人不高兴,输了自己又后悔。终于发现有几位同事喜欢玩文字,就经常和他们在一起活动,探讨业务,谈古论今,心情好时写点东西,大家互相帮助,相互鼓励,度过了一段愉快的时光。几个文友商量,将已发表的文章汇编成了一本小册子,虽然是油印的,可我至今仍保存着,偶尔拿出来看看,还是让人的兴奋。

与本地的李老师相识的过程就与我们汇编的小册子有关。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在乡镇工作的人家里有电脑的很少,特别是那时的电脑程序还比较复杂,不下点功夫学不了。我听说李老师不仅写得一手好文章,还会电脑,加上经常在本地晚报上见到他发表的散文,印象就比较深。后来经人介绍认识,因有共同的爱好,很快交上了朋友,就请他帮忙把那文集,打成电子文本,没想到他答应的很爽快。李老师是一个做事很认真的人,还像正规杂志一样了排版,只是还是打印在腊纸上,再手工用油墨印刷到白纸上,来来往往两个多月才完成。去年春天李老师还专门给我赠送了一本书,让我别吃惊的是书的内容不是散文,而是如何教育孩子。这才想起他有一个十分优秀的女儿,她大学读的是文学,硕士研究生读的心理学,博士研究生读的是管理学,他对女儿的爱就记在这本书上。

我又与哈哥成了朋友。其实年轻时就和他在同一个乡镇工作,只是没有深交而已。听说他刚参加工作哈哥也是有点调皮,他在当英语老师时曾穿着民国时期的长布衫给学生上课,还成立了文学社,让领导感觉他有点另类。后来他调到县委宣传部工作,才能才得到充分发挥。

本世纪初,哈哥得了肿瘤,先后做三次手术,多次化疗,大多数人认为他快不行了,可他至今仍活得精神,在住院期间坚持每天写一首诗,累计写了一千多首。有不少文学爱好者经常到病房请教,他也是来者不拒,并根据文学爱好者在写作中存在的问题,举办了一期写作培训班。最近我打电话问他在忙什么,他说,正在把那些诗歌整理后出版。

哈哥虽然和我在同城工作,可能是工作太忙,相见的机会很少,20底有机会遇上了他,请他指点,他没有摆出大家的架子,而是像老师教学生一样,就如何下笔才能既表达思想又能吸引读者,从遣词造句到起承转合,从选材内容到衔接过渡,一点点引导我摆脱掉曾经的八股味。这我才知道,原来我写文章问题这么多,难怪别人不用,或不愿意点评呢。

哈哥常约一些文友来在一起喝茶、聊天、赏析,感觉是和老朋友在一起聚会,随性自然和谐。偶尔也会在微信上交流文学及生活。有一次,哈哥在外地治病,还专门给打来电话,说城里的孙爷爷有许多故事,要我去采访一下。哈哥年龄虽然小我两岁,但他那诲人不倦、刻苦勤勉的精神确实感染了我。有时我说写散文是好玩的,哈哥听了很不高兴,严肃地对我说,要写就认真写。就这样,我的业余时间在文字的海洋里遨游,他也成了我的又一挚友和老师。

给我记忆最深的是曾老师,我们是同行,刚参加工作时曾老师就在行内很有名气,特别是他文字功夫好,经常在专业杂志上发表的文章,后来改行写一些健康教育的文章,就是用一个故事,引出一些养身防病的知识,因很受读者欢迎,也提高了他的写作兴趣。每次遇到他总是离不开这个话题。到他七十岁时已是写这方面文章的全国前五十名的专家。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曾老师曾想出版一本专著,可当时只有自费出版,就放弃了。到了他八十岁时,一家出版社找他出书,高兴的是不仅不需要自己出钱,还有一笔可观的收入,其实曾老师这年龄关心的已不是钱的问题,更重的是对他人生价值得到认可。有时他对我说,对发表的文章,要与原稿核对一下,哪怕是标点符号,都要关注,这也自我提高的过程。在文学缘分的牵引下,从他们身上,知道了写作还需要扎实的理论修养,需要一颗永不放弃的心,需要心与心的交流,那些坚持的人们还真能带动一种尚文的风气。

篇11:故土,我的根优美散文

秋风起,落叶归根,根是什么?根是生命的原乡,是故乡。故乡是根,是每一个生命尽头时,灵魂故地重游的地方。

——题记

人一生能够深种的记忆并不多,很多路过的风景,只能保留一盏茶的时光,前后相抵,慢慢会被光阴冲淡。能够留住的一定是些,情深意重的、一生都在怀想的东西。这些抹不去的记忆里,最牵动人心的,就是故乡。因为故乡应是每个人初始的地方,它既是我们的血乡,又是每个人的身世,祖祖辈辈的故事,都被那一方水土所收藏,无论我们走多远,故乡永远是根,在未来的某一天,多数人,都将落叶归根,即便是客葬他乡,那颗飘起的灵魂,也会循着来时的路,故地重游,去寻找根植的地方。

山村于我,是铭心刻骨的,因为在我的记忆系统里,山村是最早入住的,从我的目光能够清楚地打量这个尘世,第一眼看到的是,大山环绕的村庄;最初认识的人,是操着山东口音的乡亲四邻,他们是烽烟四起的年代来到这里,也是因为他们,这个曾经没有人烟的地方,成为了我的故乡。我吃着山村的黑土地产出的粮食、喝着山里的泉水、呼吸着清新的空气长大。山村里有我失散的小伙伴、和回不去的年华。人总是会对人生的起初,记忆犹新,无论好坏,时隔多久,或是日后的`生活多美好,还是会怀念那些曾经。那些个当初,是在你最纯净时光中,见到了当时最精彩的世界,于是,用记忆把它临摹成一幅画,这幅画是永恒的,她画在了你心上的。你无法把它从你的生命中抹去,永远不能。

故乡在我的脑海中,一直是一幅油画,虽然贫瘠,可画境淳朴娴静。即便在远离故土的今天,我依然怀念着,怀念那山、那水、那一方人,还有那些年少的岁月。虽说当初的日子贫苦、艰难,可那段时光是缓缓的,人心是平和的,更是热情的、真诚的。在某些时刻,时间似乎静止,定格在唯美的画面里,青山碧水,田野庄家,牧童夕阳,晚霞炊烟,组合起的田园画境,在今天而言,抛出对物质的奢求,是多少城里人所向往的生活画面。

故乡,地处长白山腹地,那是一个大山环抱的村庄,白山黑水,土地贫瘠——因山地被雨水洗刷,田园犹如骨瘦如柴的老人,在悠长的岁月里,为村人贡献着余温。连绵的群山,把几百户人家围绕其中,几个小村落,被一道道山梁隔开,几条从山里流淌出的小溪,汇成一条清浅的河流,村庄里滋养着村民的泉水,成为河流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流向山外的河水是甜的,清澈见底,河水如山里人的眼睛一样纯净。带着山里人渴望与探寻的目光,流向山外,流到城市,汇入江河,一去不回头。我是跟着河流,流入到城市的,跟着河流去山外追寻的人越来越多,离开的人,却没有河水那么绝情,偶尔,还会回去探望。

离开故乡已经近三十年的光景,三十年的流光,没有冲淡故乡在心底的印记,或许是太刻骨。少年时的山村生活,对一个人的影响太深刻,村庄的风物人文,深深地镌刻在心坎上的,挥之不去。山村,收藏了无忧无虑的欢笑、留下了青春的脚步、太多的人事成为忘不了的故事,任流光奔涌、任繁华三千,故乡最终成为了离乡人,洗尽铅华的乡愁。

去年回乡为母亲扫墓,还有一个愿望就是探望故里,山村,还是那么贫穷,落后,骨感的土地,消失殆尽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时光。我的街坊四邻,他们老了,我也不再年轻,彼此相见不相识,他们有我的长辈、我的发小,我的记忆停留在三十年前,可岁月的风沙很无情,侵蚀了我记忆中的容颜,见面后,外在的陌生感,很快被一种久违亲的切感所替代。很多父辈人已离世,山坡上多出的坟茔,是那些老去的灵魂,他们守着大山,与山村同在。村子里的人少了,土地开始退耕还林,结束了它们曾经的使命。山林更加郁葱起来,像我一样离开的鸟儿,也陆续回归,饮着朝露,迎着朝阳,欢快地吟唱,那是一曲故乡情。

曾经的自己,嫌弃过那片热土,因为它的贫困、闭塞,让我看不到未来。对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心生厌烦,不想如老辈人一样,把人生困在土地上。春种、夏锄、秋收,年复一年,浑身上下都是土。偶尔,进趟城,从城里人的眼光中,我看到了鄙视与不削,那眼光,刺疼了我,年轻躁动的心,感觉到了做农民卑微,我决心不做农民,因为那不是我想要的生活,最终我离乡而去。

当我住进了城里,我觉得,我过上了好日子,再也不用早出晚归地和泥土打交道。我开始庆幸,庆幸自己逃脱繁重的体力劳动,有了新生活。很多年轻人都萌生了和我一样的意念,如我一样走出山村,去城里打拼,追求梦想。于是山村在我们的逃离中,慢慢开始空荡。村子里留守的除了老人就是孩子,再后来,孩子也随父母去了城里,乡村学校空了。而今,守候村庄的大都是苍暮之年的老者,苍山、幽林、安静的村落,墙根下晒着太阳的老人,这样的一幅景象,是落寞、还是还原,我不知道该如何下这个定义。

如今,我离开山村已三十载,在这座城市生活了二十多年,二十几年里,留给我深刻的东西少之又少,因为太过纷杂,我不知道给如何去记忆。城市,除了高楼、水泥路、汽车、和拥挤的人群,市井的吵杂,再就是陌生的眼神,让我感到丝丝凉意。城市里的生活节奏快的要死,生活的压力,像一根抽打陀螺的鞭子,在不停地赶着你奔跑,你想休息会,可看到那些比你跑的快的人,你就得咬紧牙,使劲地追,追到现在,我还是一个落后分子。当我赶到疲惫了,我开始怀想我的山村,山村的时光真好,那么的慢,那份淳朴宁静仿佛把时间定格一个幻化的空间里,人可以把灵魂放逐于青山碧水间,任意畅游。

山村的生活,在周而复始的四季轮回里,按部就班,播种希望,收获喜悦,简单到让你觉得心如清泉,清明纯净。泥土路,雨后散发出独有的土腥味,那气味很特别,比城市阳光下的泊油路的味道清香。路边的花草,随性地生长,不用循规蹈矩,那么的自然天成。黄牛的脚力和轿车的速度相比,就是蜗牛,可晃晃悠悠,没污染,稳妥又安全。人总是在经历过后,才知道那些当初的珍贵,就犹如我此时的心情,手指敲打着键盘,脑海中满是乡村的美,曾经我眼中的丑陋,却一扫而光。我只好把我心中的乡村,用文字展现出来,我想把它描绘成一幅长卷,铺展在未来的岁月里,等我终老之时,我沿着画中的脉络去寻根。

人这一生,无论走多远、阔别多久,故乡的土地,永远刻着我们的脚印、收藏着我们的灵魂。离开了那方山水、那处地域,却驱不散氤氲在心底的思乡之情。那故乡的山水花草、农田庄家、篱笆院、泥草屋、浓郁的乡野风情,像一幅淳朴,简洁的水墨,紧紧锁住我们游离的视线。朴实的民风、温暖的乡情,滋养着一颗颗漂泊的心。故乡在,我们的根在,我们的魂魄不会四处飘荡。

上一篇:部编二年级上册语文语文园地五教案所有版块下一篇:第一次蒸馍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