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新龙锅庄与学校艺术教育的融合研究报告

2024-05-02

4新龙锅庄与学校艺术教育的融合研究报告(精选3篇)

篇1:4新龙锅庄与学校艺术教育的融合研究报告

文化浸润 活动搭台传承非遗

——国家级子课题《新龙锅庄与学校艺术教育融合》的阶段研究报告

成都市华林小学

我校的科研课题是《新龙锅庄与学校艺术教育融合的研究》,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研究——民族音乐”课题(教科规办函【2011】10号,课题批准号:DLA110302)的子课题。我校对本课题的初步思考始于2013年,立项后在专家的指导下不断完善,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前期围绕校园文化建设、大课间活动、课堂建设等方面,集结行政、专家、培训、教研、科研的力量,让华林小学的师生都了解并感受了新龙锅庄的基本特点和舞步技巧等,实现了项目组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标,项目研究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选题缘起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具有重大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无形的。它不仅是一切物质文化的原始基因和灵魂,同时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地方、一个时代的标志性特征。但是,那些离我们现代生活越来越遥远、越来越陌生、越来越稀少,至今仍处在原始生存状态,且濒临消亡边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亟待关注。从这个基本的文化价值和现实状况的判断出发,它非常需要全社会尤其是文化艺术界、媒体、教育界的关心与关爱,同时在我们的艺术教育、传播、舞台实践以及艺术评价体系中予以弘扬,这是一项关系到民族的文化传承和未来的文化基础性建设。为此,通过学校的途径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显得尤为重要。我们更应该站在理性的角度,多一份尊重与理解,寻找与学校艺术教育融合的最佳途径。

(二)行政和专家指导团队提供了有力保障

我们的课题得到了成华区行政部门的大力支持,也受到了“非遗校园传承研究”的全国课题负责人曹安玉老师,川师大教授、成都市学科带头人杨瑜老师以及成华区进修校的音乐教研员李嵘老师的悉心指导,在数次研讨后,我们明确了课题的研究方向和重点工作。我们还十分有幸与新龙县宣传部沈部长、文体局彭措局长、文化馆江馆长及新龙锅庄的国家级传承人阿德阿姨和进行了深入探讨,1

学习了新龙锅庄的舞步技巧及不同主题的肢体舒展腾挪要领。在新龙河口小学与全体师生跳起了欢快的锅庄,深切感受到他们学校在传承非遗工作中所作出的努力和成效,感受到了康巴汉子的彪悍勇敢和女舞者的柔美如莲。省市区县的专家指导团队们用他们博大精深的知识,灿烂幸福的笑容,激励着我们做好课题,传承民族文化精髓的信心„„

(三)拥有一支热爱新龙锅庄的研究团队

课题研究的关键在于教师,我们校内研究团队的成员不仅个个都热爱音乐,还与藏族文化颇为有缘。课题组组长贺霓校长,音乐专业毕业,是藏族人,有个非常动人的藏族名字叫“白马康珠”,意为“月宫中的雪莲花”;分管课题工作的杨永明副校长和杨霞老师都曾到藏区支教,对那里的山山水水、风土人情更是有一种浓的化不开、抹不掉的康巴情结。新龙锅庄文字组的王丹丹老师是省级骨干教师,区级学科带头人和科研先进个人,从小学习电子琴,系名符其实的音乐爱好者;新龙锅庄音乐组的陶韵如老师是成华区教师风采大赛一等奖获得者,研究新龙锅庄的舞步时还常常拉着办公室们一起跳起来;美术组的李静老师是成都市美术老师技能大赛二等奖获得者„„因为专业能力强,再加之对藏族锅庄艺术热烈而深沉的爱,我们前行,我们思索,我们更想把千百年来这方土地上那最古朴遒劲、粗狂奔放而又刚柔并济的新龙锅庄进行挖掘、融合、传承„„

二、研究的改革措施

自2013年承担课题研究以来,我们一直以“以文化为依托,以活动为载体”开展研究,围绕校园文化建设、大课间活动、课堂建设等方面,集结行政、专家、培训、教研、科研的力量,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让华林小学初步形成了独具风情的艺术特色学校。

(一)校园文化的打造

1.楼道藏式文化,主题突出

我们将收集到的新龙锅庄的起源、特点等展现在学生面前;将美术课上孩子们创作出的饱含新龙风情的版画、仿藏泥面具的瓢画和装饰色彩创作,张贴在楼道处„„尽管学校处在过渡期,但我们仍然用心设计了这条藏式文化的长廊,让学生去了解新龙锅庄的特点,感受藏族文化的魅力,让我们的课题研究能够逐渐

深入到师生的内心中去。

2.藏文化风情室,意蕴悠长

我们把藏民居的装饰风格和色彩搭配呈现在窗户的布置之中,新龙锅庄的服装、饰品点缀其间,力求给大家营造一个带有藏式风情的体验室。我们还利用班会课、艺术课的时间,轮流带班级的同学来参观,向大家介绍新龙锅庄这项非遗文化过去史诗般的故事,让孩子们在有限的校园空间里从了解藏文化开始,去感受我国多民族的文化特点。我们利用班会课、艺术课的时间,轮流带班级的同学来参观,感受这项非遗文化中的独特魅力,许多孩子在参观后纷纷发表感言,惊叹新龙锅庄的古朴与神奇。

3.规划的新校园,含苞待放

在区教育局领导的关心下,我们的新校园将于明年建成并交付使用。我们憧憬着,并计划以音乐课题的研究成果为突破口,打造民族传统艺术的校园氛围,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提升学校品质。校园风雨走廊的主题突出,呈现课题研究的成果及新龙锅庄活动的照片„„音乐教室以锅庄舞蹈动作分解和曲谱为墙面装饰画,让学生能够感受藏族舞蹈和音乐的魅力;美术教室不仅有藏族画的粘贴,还将学生的优秀作品展示其中,让孩子发挥自己的创造与想象力。

(二)艺术课程的熏陶

1.藏文化进课堂

⑴音乐课堂,体验律动之美

学生对于新龙锅庄音乐和舞蹈既陌生又好奇,如何使学生变好奇为兴趣,在愉悦地情感中学习、体验藏族音乐的律动之美,是我们要实现的目标,为了达成这个目标,我们采取了先采取创设氛围,用视频、图片欣赏的形式,使学生进一步入情入境去体验歌曲,感受到歌曲的旋律美、音色美和舞蹈动作的特色;紧接着,让学生自由表达,教师引领体会舞韵,加入体态律动的练习,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理解音乐了能力;最后让学生进行创作表演,留给学生发挥创造才能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美的感悟和领会在这个过程中得以升华。

⑵美术课堂,展现创造之美

在美术课,我们也要充分用新龙锅庄的幻灯片、影片,录相等教学手段进行教学,精心设计美术课堂教学的外在形式,充分达到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的感受,在示范画法技巧的基础上给学生创造“自由”的课堂环境,允许和鼓励学生大胆地、别出心裁地、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对藏族文化的理解的画作。并选出优秀的作品粘贴于走廊,陈列于风情室,让学生有成功的体验,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

2.文化读本的编撰

我校将编撰《康巴明珠——新龙锅庄耀动华林》的读本,有计划地、由浅入深地介绍新龙的风情、历史、文化、锅庄、服饰、音乐和舞蹈,通过舞蹈图解、照片、文字、曲谱等形式让学生、教师和家长更直观、更深入地了解新龙锅庄文化,做好非遗文化的传承和传播。

(三)课外活动的展开

1.新龙锅庄大课间,让师生全面开花

每天一小时的阳光锻炼大课间,全体师生都跳起锅庄舞,学生参与面达到了100%,我们也把这个作为素质教育的抓手,让孩子们在接受艺术熏陶的同时,既锻炼了身体素质,又体现了学校艺术活动的多样性。尽管操场并不平坦光洁,烈日下师生汗水淋漓,但没有一位教师抱怨,他们都耐心纠正学生的每一个动作。同时,我们还邀请了新龙锅庄的国家级传承人阿德阿姨到校,给孩子办讲座,带领他们在大课间共同跳起锅庄,带给他们最原生态的新龙锅庄知识和舞步。

2.新龙锅庄社团活动,让学生个性发展

在每周一下午的合唱队和每周三的舞蹈队社团活动中,我们坚持以新龙锅庄音乐和舞蹈为主题内容,教唱藏族歌曲、学跳锅庄舞蹈,这样以点带面,让对新龙锅庄感兴趣的学生在这里受到更全面、系统的训练后,得到更为个性化的发展,再回到班级去影响其他的同学。

3.主题式艺术节,让藏文化浸润于心

主题式艺术节是音乐、美术课堂教学的辐射与延伸,是学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教育功能是不可忽视的。因此,我们将在5月开展“组织全校同学共同参与的以班级为单位的新龙锅庄比赛”,既可以营造浓厚的学习新龙锅庄的氛围,他、又可以活跃校园文化生活。11月我们还将开展“藏文化作品展”,让学生把在美术课上制作的作品,生活中采风的摄影、饰品、服装等带到学校陈列室,培训小小“讲解员”来进行解说。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把对新龙锅庄的认识转化为行为,为学生提供展示与锻炼的机会,增强了他们学习的自信心。

4.新年节目汇演,让藏文化彰显于形

我们将在课题结题的时候,呈现一台精彩纷呈新年音乐会,向大家汇报我们课题研究的成果。在这台晚会上,我们将体现师生、家校联动,并邀请新龙县共同参加,以合唱、器乐演奏、音乐剧等形式体现我校课题研究时学习、探究、融合的主旋律。

三、研究效果

(一)点燃了学生的美好心灵

我校将新龙锅庄与校园文化相融合的一系列研究活动后,通过锅庄舞的学习,不仅激发了小学生的活力和魅力,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通过校园环境潜移默化的熏陶,使孩子们初步形成了对新龙锅庄美的体会,从最初的感受和震撼到点燃其心灵,让他们有了对美好人生和美好事物的追求,从而开启了人的智慧和善性。孩子们在身体力行中学习和传承了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强身健体,而且陶冶情操,培养了孩子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二)促进了教师的学习研究

学校的主研教师在研究过程中,始终围绕新龙锅庄的传承问题,不断地寻找新的途径来完成和学校艺术的融合。随着一个个问题的解决,一次次活动的完成,他们在学习、模仿、反思、再实践的过程中,教学能力、研究能力、活动组织能力不断发生着变化。而参研的教师通过大课间的活动,锻炼了身体,享受着新龙锅庄带给他们的新鲜元素,并有了进一步想了解并传承这项非遗项目的强烈愿望。总之,华林小学的老师们动起来了,呈现了一种积极向上,追求尽善尽美的浓烈的研究氛围。

(三)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

“一根火柴轻轻被折断,众人拾柴火焰高。”通过国家级课题的研究,学校教师、学生的热情被点燃了,大家研究、实践的过程中形成了一股积极向上的凝

聚力,带动华林小学向着良好的发展态势前进。学校的知名度逐步提升,家长的认可度也在节节攀升,大家微笑的脸庞和发自内心的幸福笑容就是最好的证明。

四、我们的反思

(一)着手开始文化读本的编撰

课题开展至今,我们发现全体师生虽然学习了新龙锅庄的舞步,学校的展板和培训也给大家介绍了一些关于新龙锅庄的知识,但是很多师生对新龙锅庄的认识其实还停留在一知半解的状态当中。为了改善这样的状况,我们就需要尽快地完成文化读本的编撰,让师生能够更系统、全面地来认识新龙锅庄,才能更好地传承和传播非遗文化。

(二)传承活动要实现从校内到校外的延伸

师生的非遗文化传承活动还应不断走出课堂,走出学校,如到社区开展“新龙锅庄的传承活动”等,这样不仅活跃了学生的业余生活,又能检验学校非遗文化传播和传承的水平,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效提高他们表演、心理等综合素质的提升,收到良好的社会效益。

(三)注重新龙锅庄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我们应该注重新龙锅庄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如体育、信息技术等,建设更具特色型、开放型、灵活型、创新性的艺术课堂。在以后的教学中,教师还要注重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将新龙锅庄的知识渗透在教书育人的工作中,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者和传承者。

篇2:4新龙锅庄与学校艺术教育的融合研究报告

关键词: 小学教育家校联系家校共建

随着社会制度的不断进步,学校已成为培养人才的主要。众所周知,学校教育一直是现代人们所认识并接受的的一种教育模式,它依然是我国以及社会教育工作最坚实的基础。但是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因此家庭教育的力量不可忽视。家庭教育可以看作是学校教育的一种补充,更可以看作是学校教育的实验。因而社会发展势必要求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建立一个彼此沟通的平台。

为了创造有利于孩子成长和成才的学校环境和家庭环境,我们就必须寻找一条能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效融合的途径。

1 问卷调查与分析

从教师问卷调查来看,有三项选项有很大一部分老师选择,分别是,第4题:您一般对于家长在家校联系册提出的建议和要求怎么处理?大部分老师选择了A项,也就是采取打电话询问的方式。客观来讲,打电话方式的确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所以从这方面来讲还是做的不错的,当然也有老师选择了其他方式;第6题:您最常以哪种方式与家长联系?大部分老师依然选择了电话联系这个方式。所以通过这两个题目的选择来看,电话交流这一种形式还是起了非常大的作用,虽然电话交流的确很方便直接,但有时候难免会有解释不清的情况;第7题: 您要求学生家长对学生的作业或考试卷做哪些反馈?很多老师选择了A,也就是家长看过后,签名。当然也有老师选择B。家长和老师的互动有点少,有点局限于打电话交流。

综合分析可归纳为如下几点:1、学校越来越重视家校联系制度的建立,而且形式多样。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家校联系的方式补再局限于电话、面谈、家长会、家校练习册,还有了短信平台、班级网页、QQ等等,使得家校联系更为便捷和多样化,从中能感觉到学校对于和家长之间的联系愈发重视,想尽一切更可行的方法和家长做到一个有效的沟通。2、家长主动与老师进行联系交流的次数比较缺乏。从老师反馈的情况可以看出,每学期与老师主动交流的家长数并不是很多。说明在家校联系制度的建立上,多数家长往往处于比较被动的状态,并不积极主动的与老师联系。3、老师就学生成绩学业方面的信息与家长交流的比较频繁。如考试前后的联系,考试成绩阅读并签字等。说明家长和老师对学生成长比较关注的还是成绩,而家校联系制度建设的着眼点更多的也是学生的成绩。建议可以开设家长开放日,可以让家长来听老师上课,然后和老师有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当然,学生家长有时候也要主动一点,主动和老师交流,相信这种互动多一点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

1.2.1学校北区步行街问卷调查结果及分析

发放问卷意在了解孩子在校和家里的学习情况以及家长与老师的沟通等情况。通过问卷调查我们了解到,有些孩子平时除了完成学校的作业外,还需要完成家长布置的课外作业,但是寒暑假期间,孩子的学习时间很少,而且由于各种原因很少参加培训班。每一学期,老师很少来家访,学校也只在期中、期末的时候开过两次家长会,平时与老师的沟通很少。在随后的个别访谈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我们了解到这些孩子暑假基本不上培训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可能是费用问题,现在的家教或者培训班费用还是有些昂贵的,所以有些家长就望而退步了;二也可能是家长培养孩子的观念不强,每个家庭都有不同的情况。问卷调查显示外来务工人员的孩子更需要学校和社会的关注,来引导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上的健康成长。重视学校和家庭之间的联系,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孩子在各方面的成长,并给民工子弟的孩子一个积极的学习环境,正面的引导。

1.2.2学校双桥村问卷调查结果及分析

发放问卷,结果显示:家校共建有待增强,家长与学校之间的平台还不够完善,有些家长甚至一学期都不知道自己孩子的老师的电话,老师也很少进行电话沟通以及家访。那这样的家校共建合格吗?家校共建的出发点就是为了让家长和学校共同合作为孩子的成长都付出一份力,可是实施过程中反映出来的问题却恰恰暴露了这一活动的弊端,家校共建形同虚设。

1.2.3涨监碶社区外来民工子弟学生以及个别家长的访谈结果及分析

在家长访谈中,有些家长也坦言,孩子从学校回来后在家做作业时间不多,也没有时间学习其他课外的知识,家长也每天忙于工作,没有时间陪同孩子进行学习,孩子们多数跟周围的同龄孩子一起玩耍,假期尤其是暑假玩耍占了绝大部分的时间。而民工子弟的老师几乎不来家访,有小部分家长连老师电话也不知道,学校的家长会多数在其中或期末开一次,而由于家长忙,家长会只是形式而已。基于这些信息,我们知道家长对这种情况不是很满意,他们觉得是学校不够重视他们民工子弟的孩子,他们极其希望他们的孩子能得到学校以及老师的关心和培养。对于民工子弟的孩子的学习,我们应该加强对他们的重视和关心。不仅是老师,学校,更应该是社会各界的关注。而对于家长反映的情况,我们作为未来的老师必须得到充分的重视。我们不应该忽视他们,更不应该看不起他们,他们同样是我们国家的栋梁。学校和家庭之间的联系关系着孩子的成长,必须建立并完善。希望通过调研,我们能从中得到启发,并在之后的日子里重视家校共建,给民工子弟的孩子一个同样和谐的学习环境。

2宁波现有小学家校联系方案调查及利弊分析

通过小学生,学生家長,学校教师三方的问卷调查,总结归纳出现有的家校联系方式有:

1、家访:班主任根据实际情况不定期地对部分学生进行家访,通过家访活动了解学生家庭情况,与家长交换意见,共同教育学生。在家访活动中,班主任要有准备,有目的和有针对性地就学生的教育问题充分与家长磋商,以达到相互配合共同教育学生的目的。

2、家长会:根据实际需要,学校或班主任在确定的时间内将全体或部分家长召集起来以开会的形式进行活动。通过家长会向学生家长宣传学校有关的教育管理制度与规定、措施和方法。向家长汇报学生的有关情况和学校的工作情况,总结成绩找出差距,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同时可以对家长提出一定的要求和希望。

3、家长学校:家长可利用空闲时间个别来校访问班主任或任课教师,向教师反映学生在家表现,询问学生在校学习、生活、活动等情况,可以提出各类问题及意见。

4、电话联系:老师于家长直接电话联系和沟通。

传统模式下的家校沟通一直比较落后:从老师的角度讲,上班期间往往很难找到家长,而下班之后又要忙于备课和家务,要将每个学生的情况都及时地反馈给家长几乎是不可能的。至于家长,经常打电话怕打扰老师的日常生活,不打又无法了解孩子的情况。虽然学校定期召开家长会,但是留给每位父母的时间那么有限,况且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在家长会上讨论的。久而久之,家长与学校之间会形成一片教育上的“真空地带”,非常不利于孩子的正常发展。因此,寻找一种理想的家校教育的模式一直是教育者孜孜以求的目标。

3新思路的提出

通过分析结果和查阅文献资料,可以提出来新思路。从学校方面来看,我们走过每一所学校都可以看到家长学校的牌子,但是如果深入实际就会发现,这些家长学校多是名不符实,形同虚设。而作为学校领导和老师,都非常清楚家庭教育在学校教育中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家长学校怎样办才能取得家长的密切配合,如何让学校的教育有效地向家庭延伸与扩展,保持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一致性,学习型家庭的创建无疑是家长学校的最佳选择。

5、学习型家庭是21世纪的家庭模式。前面已有不少人涉猎研究,但由于受地域、家长的文化层次及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没有谁的经验可直接搬来用的,学习型家庭实际上就是在倡导一种文明的家庭生活,把学习当成家庭生活的一部分,提升家庭的文明程度、家庭的生活質量、形成最理想、最有利于儿童成长和家庭成员发展的家庭类型,能在真正意义上让素质教育走进家庭,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形成正向合力。

3总结

现代社会中家长普遍工作繁忙,教师的业务负担也日益加重,家长和教师面对面交流的机会越来越少,家校联系工作死板、被动,滞后,家长们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不高,班主任工作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

因此,改变传统的家校联系方式,建立一种高效、便捷的家校联系方式势在必行。学习型家庭不仅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和发展,也有利于父母自我改变和自我发展,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家庭人际关系,有利于提高家庭生活质量,有利于提高家庭免疫力,有利于在社会竞争中把握主动权。家庭成员不受文化水平高低,不受经济条件限制,不受职业影响,只要有信心,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创建出不同类型的学习型家庭。

作为学校应积极参与学习型家庭创建过程,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社会功能,实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机整合,让学生在更好的环境中获得充分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华进.加强与家长沟通促进学生健康成长[J].经济研究导刊,2009,(30):117-119

[2]王海芳.家校合力,共建和谐教育[J].考试周刊,2011(16):203-204.

[3]张崇强.做好家校联系促进学生成长[J].中小学教育,2010(12):74-76

[4]吴华川,罗文.农村小学住校生管理初探[J].文教资料,2010,(24):136-138

[5]刘长海.家长如何成为学校教育变革的动力[J].江西教育科研,2006,16(4):45

[6]安彦琴.新形势下德育教育形式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07,(8):112

[7]姜琼.家校携手,共建爱生校园[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25(6):117-118

[8]朱静.心桥—家校沟通的几点探索[J].中国教育,2007,(36):37-40

[9]王金凤.构建”家校同盟”,促进学生发展[J].考试周刊,2011,(4):225-227

[10]杨云卿.让现代通讯手段成为沟通家校的桥梁[J].学周刊:C,2011,(8)

[11]李剑.“家校通”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策略探析 [J].中国校外教育(基教版),2009, (18) :241

[12]王绍文.形成教育合力需加强家校沟通[J].家教世界,2010,(27):238-239

[13]申庆良,陆桂芝.将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从学校延伸到家庭[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1,(15):219-220

篇3:学校体育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

一、体育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关系辨析

学校教育包括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科学与人文是两种不同的文化现象,各自具有独立的价值与功能。科学的本质是求真,是研究和解决对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认识问题;人文的本质是求善,是解决对人类自身精神世界的认识问题。对于人才的培养,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犹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缺一不可。人文教育的主干是传统意义的文、史、哲、艺学科。这些学科的知识常常凝聚、整合为一个民族和国家的人文精神之精华。它的发展水平以及国民所具有的文、史、哲、艺素养的高低和普及程度是一个民族生命精神的集中表现。一个民族和社会有时会出现不思进取安于现状的思想,这会严重阻碍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而依靠科学技术、宗教信仰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必须求助于民族人文精神的勃兴与重塑。缺乏这种积极向上的人文精神的支持,社会将在巨大的变革面前失去方向和适应能力。近年来我国大力加强素质教育,旨在提高人才培养素质。素质教育是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一体的,更加注重人才人文精神的养成和提高,重视人才人格的不断健全和完善,更加重视使学生学会“做人”的教育理念。根据这种理念,学校培养人才应该是知识、能力、素质的高度和谐与完美统一。从人才培养的角度而言,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只解决如何“做事”,而提高素质更多的是解决如何‘做人’。只有将做事与做人有机地结合,既教学生如何做事,又教学生如何做人,才是理想的教育。因此,必须把学校教育中的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

体育教育主要包括体育知识的传授、运动能力的培养、运动技术方法的培训、体育精神和体育美学的陶冶几个方面。体育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关系,从本质上讲,两者是相融的和一体的。其一,人文精神和体育精神都依赖于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两者都有内在的同一性。体育精神求实,人文精神求善、求美,两者结合就是真实、善良、美好的统一。其二,体育与人文都十分重视思维与能力的培养。人文中有体育的基础与珍璞,体育中有人文的精神与内涵。体育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是科学、技术、社会和教育发展及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和必然结果。其三,体育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关系,其实是真理与价值的关系。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是人类活动的两大原则,是人类整个实践认识活动的发展所包含和体现出来的重要的带根本性的原则和准则。

体育教育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史的必然。一个民族的素质主要包括身体、文化、心理和品德素质,而体育在这些素质培养中起着长期的、全局的、基础性作用。同时,体育在培养学生的竞争能力、勇敢、顽强等意志品质和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以及创新、进取、艰苦奋斗的精神和高度的责任感、荣誉感等方面与人文教育目标相吻合。因此,学校体育教育对人文素质的培养发挥着极其重要作用,并伴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其地位将日显重要。

二、新时期学校体育教育应加强人文教育

学校应高度重视人文教育,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呈现出相互交叉渗透的趋势,这对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从中央到地方都开始重视人文社会科学,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积极促进科学教育。科学知识是客观世界的知识,人文知识是精神世界的知识,是人文文化融会贯通的能力。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要求他们必须具备人文精神。学生只有具备了良好的人文素质、人文精神和健全的人格,才能适应经济时代和学校教育国际化发展的要求。

1.转变教育思想,确立人文教育与体育教育的融合

教育观念决定和影响教育行为。推进人文教育与体育教育融合,首先要转变思想观念,要转变重技术、轻人文的观念。人文教育教人“安身立命”,对人“终极关怀”,使人成为“完善的人”,忽视人文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要转变那种片面按照市场的需要塑造现代学生的功利主义思想。学校的培养目标是把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和人格的完善结合起来。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世界教育的今天和明天》报告中所说:“把一个人的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使他成为一个完善的人,这就是对教育基本目的的一个广义界说。”这就要求学校体育教育必须把人文教育和体育教育融合起来,确定人文教育在学校体育教育中的地位。

2.深化体育教学改革,构建人文教育与体育教育相融合的教学体系

优化体育学科结构,规划体育教育的整体发展布局,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使人文与体育学科协调发展。拓宽学校体育教育在健身、娱乐、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功能,健全体育理论内容体系,优化体育课程实践内容结构。增加体育史、奥林匹克史、奥林匹克文化、国防军事教育等课程,增强学生的体育知识和爱国主义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学生个性,使学生在强身健体的同时储备终身受益的能力。

3.促进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在教学各环节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

学校首先必须高度重视师德的培养。德为师之本,师德的核心是奉献和责任,要大力宣传和表彰师德高尚的楷模。其中要重视体育教师的继续学习,在强调专业研究的同时,重视扩大知识面,常言说“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可这一桶水不能老用多年前的陈水、死水,而要不断更新,才有活力。再次,体育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增强实施人文教育与体育教育融合的自觉性,将文化素质教育贯穿于体育教育的始终。体育教育的技术课程和理论课程中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体育教师在授课时,要充分挖掘和发挥对文化素质的养成所起的潜移默化的作用,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4.充分利用体育教育的优势,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对于学生陶冶情操、砥砺德行、磨练意志、塑造自我具有重要作用。充分利用体育教育的优势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组织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寓教于乐,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使广大学生在娱乐中丰富情感,陶冶情操,美化心灵,提高文化品位,锻炼意志。如各种球类比赛、文艺汇演、拔河比赛、文学沙龙、辩论赛、风筝比赛、长跑等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的行为修养。建立良好的校园氛围,使学生在参与校园活动过程中,促进人文知识和人文素质的转化。

在体育教育中加强人文教育是新世纪学校体育教育的必然选择,它标志着学校体育教育指导思想的转变,其目的是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为主线,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锻炼,充分体现了当今体育教育的新使命。这一主题在新世纪背景下,具有更丰富的内涵和时代意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在现代科技“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的今天,除了要通过加强知识、技能的训练来培养开阔的胸襟和敏锐的判断力的同时,更要注重培养高尚的情操。人文教育重在对人的培养和塑造,它有助于开阔眼界、开启智力和陶冶情操,有助于鼓舞斗志、凝聚力量和激发活力,有助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人文素质是一切素质的基础,加强人文素质教育,需要站在人的综合素质和社会文化进步的高度,把知识的传授与道德精神的熏陶结合起来,促进学校体育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

参考文献

[1] 覃毅.新世纪发展人文社会科学体育教育的思考.山西体育科技,2007(1).

[2] 祁彬.人文——新课程理念下体育教学新的方向.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5).

[3] 陈仲平等.对高校体育教学中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的本质特征及途径的研究.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4] 覃波.人文教育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运用.科技资讯,2006(26).

[5] 钟秉林.进一步加强文化素质教育.中国高等教育,1999(23).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4新龙锅庄与学校艺术教育的融合研究报告】相关文章:

新龙小学——教育促发展,创强助腾飞04-25

新龙湾隧道塌方处理技术04-29

上一篇:给老人的生日祝福下一篇:非车险调查案例分享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