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led行业专题报告

2024-04-17

oled行业专题报告(通用6篇)

篇1:oled行业专题报告

OLED行业研究报告 行业简介 1.1 OLED简介

OLED(OrganicLight-Emitting Diode)由美籍华裔教授邓青云在实验室中发现,中文名称为有机发光二极管,也称“有机电致发光显示器”,是一种全新的显示技术,可应用于手机屏、电脑显示屏、可穿戴设备、便携 DVD、车载显示、OLED-TV 等诸多领域。OLED 还可以应用于照明领域,提供面光源照明,具有出光柔和、不伤眼、省电、光线自然等特点。从显示技术来讲,OLED是显示领域的最新端。

OLED 的基本结构是由一薄而透明具半导体特性的铟锡氧化物(ITO)作为阳极,再加上另一个金属作为阴极,具体包括:阳极(Anode)、空穴注入层(HIL)、空穴传输层(HTL)、有机发光层(EML)、电子传输层(ETL)、电子注入层(EIL)、阴极(Cathode)。OLED 采用多层结构,造成如阶梯形式的能阶状态,使分别从阳极和阴极提供的空穴和电子,更容易传输至发光层结合,产生光亮。

OLED的发光原理:众所周知,OLED不需要背光源,它在通电的状态下回发出红绿蓝三色光。当元件受到直流电(Direct Current;DC)所衍生的顺向偏压时,外加之电压能量将驱动电子(Electron)与空穴(Hole)分别由阴极与阳极注入元件,当两者在传导中相遇、结合,即形成所谓的电子-空穴复合(Electron-Hole Capture)。而当化学分子受到外来能量激发後,若电子自旋(Electron Spin)和基态电子成对,则为单重态(Singlet),其所释放的光为所谓的荧光(Fluorescence);反之,若激发态电子和基态电子自旋不成对且平行,则称为三重态(Triplet),其所释放的光为所谓的磷光(Phosphorescence)。1.2 OLED分类

根据结构和驱动方式的不同,OLED 显示屏可划分为无源矩阵 OLED(PMOLED)和有源矩阵 OLED(AMOLED)两类。

PMOLED:无源驱动又可以分为静态驱动电路和动态驱动电路。静态驱动方式是将各个像素的阴极连接在一起,构成共阴极结构,改变恒流源加在阳极的电压,就可以控制各个像素的发光并形成图像。而 动态驱动方式是将发光像素的两极引出构成矩阵结构,即水平方向上一组像素的同一个电极是共用的,而纵向上一组像素的另一个电极是共用的,在驱动过程中采用逐行扫描的方式实现显示。由于驱动电压高,使 PMOLED 不适合应用在大尺寸与高分辨率面板上,与现在的发展有所出入。

AMOLED:每个像素都配备由一个电荷存储电容和一个薄膜开关晶体管(TFT),这种驱动技术是使用 TFT 阵列来控制像素发光,由于存在能够存储电荷的电容,扫描过后像素仍然能够保持原有的亮度,并且很容易将驱动电路阵列与显示屏集成在同一块基板上,实现高度集成的柔性屏幕。优点是驱动电压低,发光元件寿命长。作为未来主流的显示技术,现阶段成本较高。

1.3 OLED应用优势

OLED(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有机电发光二极管)与其他平板显示器相比,具有主动发光、亮度高、对比度高、视角宽、响应速度快、厚度薄、低电压直流驱动、功耗低、工作温度范围宽、可实现软屏显示等特点,被称为“梦幻显示器”和下一代照明技术。

OLED显示器很薄很轻,因为它不使用背光。OLED显示器还有一个最大为160度的宽屏视角,其工作电压为二到十伏特(volt,用V来表示)。其中,基于OLED的新技术有软性有机发光显示技术(FOLED=flexibleOLED),这项技术有可能在将来使得高度可携带、折叠的显示技术变为可能。

相对比LCD,OLED有以下特点:

其效果对比图:

从历届显示屏的性能对比,OLED使用寿命较短:

1.3 行业产业链

OLED整个产业链分为上游(组零件)、中游(制造)以及下游(制造),产业链全景图如下:

上游原材料供应格局

2.1 材料分类

制备 OLED 的材料种类很多,主要分为电极材料(阳极材料、阴极材料)、缓冲层材料、载流子传输材料和发光材料等五大类。

阳极材料:OLED 器件要求电极必须有一侧是透明的,因此通常选用功函数高的透明材料 ITO 导电玻璃作阳极以便提高空穴的注入效率。

阴极材料:OLED 的阴极材料主要作器件的阴极之用,为提高电子的注入效率,应该选用功函数尽可能低的金属材料,通常采用以下几种型式:(1)单层金属阴极,如 Al、Mg、Ca 等。(2)合金阴极,采用金属合金作为阴极,提高整个有机层稳定性。(3)层状阴极。这种阴极是在发光层与金属电极之间加入一层阻挡层,如 LiF、CsF、RbF 等,与 Al 形成双电极,大幅度的提高器件的性能。

缓冲层材料:在 OLED 中空穴的传输速率约为电子传输速率的两倍,为了防止空穴传输到有机/金属阴极界面引起光的猝灭,在制备器件时需引入缓冲层 CuPc。CuPc 作为缓冲层,使电子和空穴的注入得以平衡。

载流子传输材料:OLED 器件要求从阳极注入的空穴与从阴极注入的电子能相对平衡的注入到发光层中,也就是要求空穴和电子的注入速率应该基本相同,因此有必要选择合适的空穴与电子传输材料。通常选用 NPB 作为空穴传输层,而选用 Alq3 作为电子传输材料。

发光材料:发光材料是 OLED 器件中最重要的材料。一般发光材料应该具备发光效率高、具有电子或空穴传输性能、真空蒸镀后可以制成稳定而均匀的薄膜、它们的 HOMO 和 LUMO 能量应该与相应的电极相匹配等特性。按分子结构一般分为两大类:高分子聚合物和小分子有机化合物。

2.2 全球主要原来材料供应商简介

2.2.1 国外主要生产厂商

韩国斗山公司:

斗山公司电子材料是斗山集团的控股公司,主要研发生产覆铜箔层压板(CCL)和OLED材料。OLED材料业务主要生产、供应多种类型OLED有机薄膜层(空穴注入层、空穴传输层、发光层、电子传输层)的有机发光材料,下游主要是三星显示器公司。目前,斗山公司在HTL领域占据20%的市场份额。2015年底,斗山公司于出光兴产签署备忘录,将在OLED材料领域进行合作,合作内容包含OLED材料相关专利的互相使用以及计划进行制造层面的合作。德山公司

德山公司的两大主营业务为半导体和OLED材料。2015年DS Hi-Metal将OLED材料事业部分拆,成立DSNeolux专注于OLED业务。其产品基本覆盖了OLED材料上游,同时还有红色底材及圆偏光镜。其中,HTL、HIL材料主要供应给三星Display。目前,公司在HTL领域的市场份额是31%。而在发光层材料方面,根据UBI的研究数据显示,由于三星供应链的改变,2015年德山公司的业务规模出现了轻微下滑,为4000万美元左右。根据公司于三星共同申请的专利显示,其供应的HTL材料中使用的空穴传输物质具有较高的HOMO值,且电荷平衡优异,因此具有元件发光率高、驱动电压低、耐热性和色纯度高等特点。美国UDC 美国UDC是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技术和材料研究领域的领导者,拥有经验丰富的管理和科学顾问团队以及政府支持。UDC(Universal Display)主宰全球OLED发光材料市场,2015年OLED发光材料收入相比2014年减少11%,尽管收入下降,但它在市场上保持着最高地位。特别是这家公司旗下有一个掺杂剂材料部门,UDC占据掺杂剂材料部门82%的股份,该部门拥有基于磷光的专利,负责向三星和LG显示器提供磷光红色和绿色发光材料。德国默克集团

默克是一家全球领先高性能材料公司。高性能材料有四个业务部门:液晶材料、效果材料、半导体材料和OLED材料。默克是LCD产业中液晶材料的主要供应商,在TFT液晶市场的份额超过50%,同时已经提前布局OLED业务。目前,默克在HTL材料领域占据了27%的市场份额,在磷光绿色材料领域也有21%的市场份额。默克已经生产出基蒸镀和基于溶液应用的新型OLED材料。同时,公司也与爱普生联手,希望通过新型喷墨式的可打印OLED技术,解决大面板OLED的生产瓶颈。

2015年6月,公司投入3000万欧元在总部达姆施塔特建立新的OLED材料工厂,根据规划,从2016年7月起生产高纯度的OLED材料。日本出光兴产

出光兴产OLED业务基本囊括了材料的上游业务,包括空穴传输层(HTL)、空穴注入层(HIL)、电子传输层(ETL)及有机发光层(OLL)。在HTL领域,出光兴产占据了22%的市场份额,在磷光蓝色材料领域的市场份额更是达到了69%。由于下游厂家LG Display扩大OLED 面板生产,出光兴产计划在近期将南韩年产能提高至5吨,达现有产能的2.5倍水平。2.2.2 国内主要生产厂家

上市公司

万润股份、濮阳惠成(位于国家濮阳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于2002年,是集科研、生产、经营为一体的股份制国家高新技术上市企业,专业研发和生产酸酐和其他功能材料中间体,公司拥有自营进出口权,产品远销欧美、东南亚等多个国家及地区)。

非上市公司:

北京夏禾科技有限公司:2017年6月27日正式落户中关村门头沟园区。该公司成立旨在打破了中国OLED材料壁垒,实现了核心材料的国产化和自主化。目前公司全力打造中国自主创造的OLED行业核心材料,成为我国的产业升级和智能制造的先锋和标志。一期投资1亿元人民币,已经建成崭新的材料设计与合成实验室7个,分析实验室3个,配备包括400M核磁,LC-MS,GC-MS等崭新大型仪器;拥有材料评价实验室4个,配备包括国际最尖端的器件研发超净室和蒸镀设备。公司计划在2017年12月获得使用自主知识产权OLED材料的满足OLED面板商技术要求的OLED器件验证品目前公司拥有的材料研发团队,除了5名资深的海归博士外,还包括5名清华大学博士在内的充满朝气和创造力的十多名科学家。公司预计到明年夏天组建成50名科学家的团队,每年申请OLED材料专利200项以上。有一定的背景。

北京鼎材:是由一批具有清华、北大技术背景和显示领域行业背景的专家、技术人员组建而成,技术来源于清华大学。经过近几年的运营,现已完成各类材料产品批量制备生产线的设计及设备安装运行,已投入使用。OLED材料设计产能为年产3吨级以上,彩色光阻等其他电子新材料设计产能为年产1000吨级以上。

北京阿格蕾雅:成立于2005年4月,是由留学归国人员在北京市留学人员海淀创业园创办的一家高新科技企业。阿格蕾雅科技主要致力于光/电新材料领域及相关工艺的技术创新和开发。公司拥有雄厚的研发队伍,集合了多位材料学、物理学及化学领域的专家,专注于新型有机发光材料(OLED)的研发及应用。公司注意对各个领域专业人才的合理集合和利用,通过不同技术领域的交叉和协作,充分发挥了公司的人才优势,目前已经形成稳定、高效的研发团队。目前,公司已与国内外诸多科研机构及OLED厂商建立的牢固的研究合作关系近两年来,通过不懈的努力,已研发出并具有量产能力的OLED材料达40种以上。同时公司始终坚持知识创新,在发展中重视无形资产的培养,及知识产权的形成与保护,已规划并形成了公司自有知识产权的产品技术及应用体系,力求保持公司在本行业内的技术优势,成为技术主导型企业。今年,公司开始加强OLED材料性能验证能力与OLED器件制作能力的建设,分别与北京大学、中科院化学所、香港大学(Chong Yuet Ming Chemistry Building)及产业中的领军企业进行紧密的横向合作,培养高端人才、推动OLED产业发展。吉林的奥来德(新三板上市):成立于2005年6月,位于长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光电产业园内,是一家专业从事有机电致发光材料(OLED材料)的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的高新技术企业。吉林奥来德是首家国家立项支持的有机发光材料产业化基地,是“中国OLED产业联盟”的发起单位及理事单位。

现有产品包括空穴注入材料、空穴传输材料、发光层材料(荧光体系、磷光体系)、电子传输材料四大类近百余种,另有OLED中间体几十种。

西安瑞联新材料股份:位于西安市高新技术开发区,是由卓世投资、上海国富、东方富海、上海支点等知名投资机构及公司中、高级管理人员共同持股的集研发、生产、贸易为一体的科技主导型高科技公司。

公司的经营范围为液晶材料、有机电致发光材料、医药中间体等精细化学品。公司已开发出新产品1800余种,其中100余种出口国外。

公司现有科研人员近300人,其中博士3名,硕士60名,本科及以上学历占75%。装配有LC-MS、GC-MS、FT-IR等先进分析仪器100余套,具备国际先进升华、真空蒸镀设备的OLED实验中心,配备2000多平米百级超净室和OLED产品中试线。公司有3个生产基地和2个分厂,共建成投产30余条生产线。2 行业政策 市场概况

3.1 全球格局

目前全球 OLED 主要资源都集中在韩厂(如下图),LG 和三星分别在在 OLED 的大尺寸和中小尺寸面板中形成了行业垄断:LG 的 WRGB OLED 技术主要应用于高端电视,2015 年 OLED 电视面板的销量约为 40 万片,今年目标售出 100 万片。三星在全球智能手机有机屏市场占据了 95%的份额,随着 Galaxy 和 iPhone 使用OLED 屏的计划确定,OLED 将成为智能手机屏幕的主流,2016 年三星小尺寸OLED 面板出货量将进一步攀升。

3.2 中国格局

根据不完全统计,大陆目前已经建成和规划了 12 条小尺寸的 OLED 面板线,台湾已经建成和规划了3条生产线。大尺寸 OLED 面板线也已经列入了京东方、华星光电的投资规划中。由于液晶面板和 OLED 面板在生产工艺上有 70%可以相通,AMOLED 可以在液晶面板技术基础上发展,待 AMOLED 技术成熟,现有的液晶面板生产线都可以改造成AMOLED 产线。因此,从长远看,中国大陆未来 OLED 面板产能相当可观。

图1:大陆及台湾已有生产线

图 2:大陆及台湾在建生产线

3.3 市场需求状况

市场容量:根据一些权威咨询机构的分析和预测,2015年OLED面板的销售额达到了130亿美元,而到2020年它的市场将会达到330亿美元。以此来计算的话,复合增长率估计是在20%-30%左右。但是,还要看像苹果这样的公司介入之后,会不会引起更多的厂商进行购买,如果发生这样的趋势,那达到50%以上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

根据 DisplaySearch 的报道,目前已经有很多厂商都在计划或已经量产 OLED 照明产品,到 2018年,全球 OLED 照明市场总规模将达到 60 亿美元,并保持年均 34.8% 的增长。

其中,根据UBI Reserch 数据显示,OLED 材料市场将在 2016 到 2021 年间保持 46%的复合年增长率,最终达到 43 亿美元规模。

手机行业:手机产业应该是全球最为庞大也是产值最高的产业链之一。目前,手机终端市场经过残酷竞争,手机品牌主要也只剩下了中、美、韩三家。而中国手机品牌正在迅速的进军高端。实际上大家也能切身感受到,国产手机不是越来越便宜了,相反是越来越贵了,而在越来越贵的同时,销量和市场份额还在不断大幅上升,这是产业升级的充分体现。我国OLED行业的发展壁垒

4.1 技术及专利壁垒: 4.2 设备:被日韩垄断。

4.3 市场风险:未来OLED市场的不确定性。

5.结语

OLED 将逐步取代 LCD,成为主流的显示技术。OLED 属于自行发光元件,相较于 LCD,可实现全黑显示、视角可达 180 度、柔性可折叠,由于不同需要背光模组,在功耗和成本上也更具优势。得益于技术的突破和产量的提高,目前 OLED 屏幕的生产成本已经大幅降低,大规模应用在即。预测发展前景好,可重点关注。

篇2:oled行业专题报告

尊敬的公司领导:

我现场管理科在上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具体指导下,经过现场管理科全体员工努力,本月进度与质量正常合理。项目主建筑物除一二号厂房外已经全面接近收尾阶段,管道安装工程已进入施工高峰,按项目部计划,确保今年年底工程公寓楼,办公楼及四五六号厂房通水通气通电并有效使用,对这一目标实现,项目部充满信心。现将自己本月工作情况向公司领导报告如下:

一、狠抓建设质量与进度

在本月我竭尽所能,运用各种科学合理的方法催促进度,抓质量,具体如下:

1.倒排计划

在下步施工前要求施工方按合同工期倒排各分部分项工程完成进度。并仔细研究要求施工方缩短那些除由于施工技术间歇时间而不能缩短的工序时间。从而保证像现浇混凝土后要等混凝土强度达到一定强度才能作业这样的技术间歇时间。

2.留有余地

计划留有备用时间(机动时间),当出现下雨、大风与停电等无法控制的进度放慢而需的时间。从而保证总进度计划的按时完成.3.施工要有保证

在施工过程中,提前督促施工方按计划准备设备、材料、工人进场、设备安装等。

4.把握源头

每天清点现场工人人数、设备使用数量及运转是否正常、备用材料数量与质量是否符合要求。

5.防患未然

每天勤在工地走,去打听工人们在埋怨什么,进度上不去或质量有缺陷是什么原因影响的。然后去调查分析工人的说法是否是真实的或有理由的。接着找施工方解决。

6.即时医治

对拖进度和影响质量的环节、要点对症下药让施工方立马改进。

7.以身作则

勤检查,夜间还去工地检查。双休日也放弃休息。勤记录。并分析有没有什么影响了进度与质量,或者还有什么地方该赶进度抓质量。

8.找出病理

当进度与计划不符或质量与规范不符时,立刻找出原因,并提出改进建议。如设备生产能力不够,个别班组人手不能满足进度要求,班组技术水平不到位的就要求施工方改进。

9.不拖后腿

加强事前、事中检查验收。要求监理单位也这么做。

10.进度保护

每天对有安全、质量隐患的地方进行检查、观察,并提醒施工方注意和采取防范措施。

11.快马加鞭

施工过程中始终关心工人的情绪。当工人干活不积极或质量意识下降时,就要施工方设法激励。

12.挺身而出

有时施工方拿不出加快进度或抓好质量的方法,就请示领导或自己拿主意,自己协调、从而帮助施工方抓好进度保证质量。

13.利用一切可心利用的力量

积极动员监理发监理通知、监理联系单。并把施工方的上层也发动起来.13.警钟常鸣

不失时机地开会动员、督促。

在我运用上述方法的作用下,施工方管理人员与工作人员数量得到了有效地增长,进度加快了,质量也符合规范。

二.竭尽全力的为公司合理节约成本

在关系成本的事项方面,无论是工程签证,设计变更,还是进度款的拨付上,都很好的合理的节约了成本,做到了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三.加强与下属员工沟通与管理

工作之余,我主动和班子成员交心谈心,了解思想心态,鼓励他们大胆工作、大胆管理,对他们工作中出现的急躁情绪、畏难思想、简单方法,认真劝导、细心引导,较好地稳定了情绪、激励了斗志;对自己存在的不足和缺点,我在班子成员参加的会议上勇于自我批评,平常也比较注意倾听班子成员的建议意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通过这些努力,现场管理科成员之间团结互助的大局意识和苦干实干的奉献精神,有了更大进步,在工作中能够很好自我增压、率先垂范,可以说,现场管理科是团结的、有战斗力的。目前,除个别同志因为可能从事更好的工作而离开现场管理科外,其他同志都能顾全大局,安心本职工作。

四.加强自我约束

我告诫自己:以身作则,勤政廉政。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我没有违背原则:没有任何贪图享受;没有因私花费公家一分钱;没有接收过任何分包商、供货商的礼品和礼金。这个项目很大,人员的数量和素质都达不到,资源配置不到位,条件艰苦进度上不去,工作压力特别的大,遭到很多人不同程度的指责,在公司领导的支持和帮助下,我没有气馁,带领大家克服了很多困难,终于使工程能够顺利地进行。

五、对自己存在问题与不足的认识和下一步改进工作的措施尽管为了把这个项目搞好作了很大的努力,自己认为还是尽职尽责地工作。但是还是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一方面是主观努力不够,另一方面有些问题也确实没有找到解决的办法:

1、进度与质量方面仍需加强。

2.进一步加强成本控制,对于含糊不清的签证,及时与施工方交涉,能够不做的尽量不做,做了的要及时据实审批。

3、进一步加强下属的积极性调动

前两天,一位下属辞职了,造成我方管理人员工作量进一步加大,可能会让他们思想压力加大,从而直接影响工作情绪。但毛泽东曾说过:“只有落后的工作,没有落后的群众,只抱怨群众的思想觉悟低是不对的”;所以我下一步要从这方面着手,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今年的施工时间已不太长,我将和现场管理科成员一起,为工程项目的顺利完工做出自己的贡献。

以上是我的述职报告,请领导批评指正。

篇3:oled行业专题报告

电力工业在国家30年改革开放的变革中,积极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潮流,努力促进中国电力发展改革,总体保持了与国民经济同步平稳发展的良好态势。规模从小到大、实力由弱到强,其总资产、投资规模与发展速度、结构调整和科技进步令世界瞩目。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我国电力装机容量仅有5 712万kW,发电装机容量和发电量分别位居世界第8位和第7位。30年来,我国已经成为装机容量超过7亿kW、220kV及以上的输电线路回路长度和变电设备容量分别超过32万km和12亿kVA、发电装机容量和发电量连续12年位居世界第2位的电力生产和消费大国。“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电力生产力的飞速发展取决于生产技术的变革。

面对如此快速发展的电力事业,如此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如此紧迫的能源和经济压力,国家电网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舒印彪曾经说过:中国的电力企业要想角逐在国际舞台上的战略领先地位,不能像发达国家那样更多地依靠加大投资来支撑电力安全生产运营,作为发展中国家,我们更多地只能通过信息化手段提升管理、优化业务流程、提高效率、提升效能、增加效能。

30年来,电力行业企业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用信息化推动电力工业现代化发展。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在电力工程设计、建设、生产、调度、经营、管理、科研等领域都得到广泛应用。电网调度自动化、继电保护自动化、厂站自动监视与控制计算机化、电力工程计算机辅助设计、办公自动化、财务管理、营销管理、物资设备管理、人才培训等各类应用系统纷纷建立起来。信息化在改革开放30年间电力事业的发展中起到了关键的推动和支撑作用。

1 光荣走过30年

回顾30年的电力信息化改革历程,电力行业信息化始终在技术更新换代和机构重组改革的洗礼中。由于电力行业是技术密集型企业,安全生产始终是电力行业的唯一命题,在改革开放初期,电力行业的信息化建设(早期的自动化)已经具有相对其他行业较高的应用水平,从20世纪60-70年代的电力生产过程自动化,到80-90年代的电网调度自动化、计算机辅助设计等专项业务应用,再到90年代的办公自动化、各种MIS系统的应用,最后到21世纪初市场化改革之后的企业应用集成(EAI)、企业资源管理(ERP)、企业资产管理(EAM)、供应链管理(SCM)等集中管控系统的应用,电力信息化逐渐从生产操作层走向管理层,努力实现着对业务的全覆盖,并继续向更深层次拓展。

改革开放的环境和信息通信技术的不断进步催生了以国网信息通信有限公司为代表的电力行业信息部门的改革。30年间,国网信息通信有限公司从计算机应用领导小组逐步发展,到后来整合电力情报所(工作内容包括计算机领导小组的6方面和情报所电力资源开发利用),经多次重组和电力市场改革(现称国网信息通信有限公司的隶属路线历经:电力部-水利电力部-电力部-水利电力部-能源部-电力工业部-国家电力公司-国家电网公司),职能和职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电力信息化行业专家张科介绍,我国信息化建设组织机构最早可以追溯到1982年水利电力部成立的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计算机领导小组。该小组于1983年1月更名为计算机领导小组,由李鹏担任第一任组长,同年7月召开中国水利电力系统计算机工作会议,以后每隔几年召开全国范围内的计算机工作会议(1997年7月第5次会议正式改名为信息化工作会议)指导早期全国电力行业信息化建设。计算机领导小组承担了“电力工业管理信息系统”、“电网调度计算机监控系统”、“发电厂及输变电自动化”、“用电负荷控制”、“计算机辅助规划设计”、“科研、教育的计算机应用”6个方面8个课题(另外包括水利方面的防汛调度和水资源利用)的建设。

1995年,电力部机关管理信息系统(MIS)一期工程经过8个月的试运行正式投运,实现了包括电网运行的实时数据查询的综合查询功能,其扩充工程完成了1978年以来历史数据的录入与查询。1997年8月原电力工业部正式颁发《全国电力计算机网络建设规划》,正式拉开了电力信息网络建设序幕。1998年,原电力工业部重组为国家电力总公司。随着重组,信息化的规划、建设等行政管理职能在2001年从中国电力信息中心转移到国电总公司科技环保部。2002-2004年电力行业市场化改革风起云涌,电力行业进行了结构性资源重组,原国家电力公司拆分组建了两大电网公司和五大发电集团公司以及其他集团公司,电力行业的深化改革初步形成多家电力企业集团的竞争态势,同时由于市场化和全球化竞争意识不断增强,信息化手段开始被各大集团企业提到日程上,并相继开展了集团层面的信息化工程建设,如国家电网公司的SG186工程。

2007年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要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拉开了工业与信息化全面融合的新篇章。2008年国资委组织对中央企业信息化建设水平进行评价,电力行业的信息化建设不仅体现出推动电力工业发展的强劲势头,而且也展现了电网企业和发电集团作为中央企业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规模大、起步早、发展快的电力行业信息化正在走向深化应用、提升绩效的阶段。立于30年改革开放的时间节点,鸟瞰电力信息化,大体呈现以下态势:

(1)信息通信技术融合。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信息与通信密不可分并走向融合,这也被业内称为“第二次融合” (“第一次融合”指20世纪90年代,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情报和信息的融合) 将成为未来全面数字化的基础。

(2)组织保障有力。无论是集团发展战略的需要,还是来自国资委等相关领导机构的要求,各电力企业或集团公司均把企业信息化发展战略纳入集团公司的总体发展战略规划,设立了专门的组织机构,并借鉴国际企业管理经验相继设立首席信息官CIO指导企业信息化建设。

(3)应用深化。随着大量统一推广信息系统的投运,信息系统实用化和安全运行工作重要性日益显现,电力行业信息化建设已进入“建设与应用并重,着力深化应用,以应用促建设深入”的关键时期。信息化项目建设更趋向于实用性、安全性、效益性、科学性,信息化向广度、深度和精度发展。在应用的不断深化中,电力行业近几年普遍开展了应急系统、容灾备份、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等方面的建设,使电力行业在2008年经受抗冰抢险、抗震救灾、奥运保电等考验时从容应对。

(4)效益提升。“向信息化要效益”成为电力企业领导者常说的一句话,决策者注重提高信息系统投入的实际使用效果和在生产与管理中的效益,信息化建设水平测评、信息化绩效考核、信息化审计等相关工作越来越得到重视。

(5)关注安全。随着信息化与传统电力工业的融合,企业的信息系统安全更加得到重视,由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牵头成立了电力行业网络与信息安全领导小组,统一领导电力行业网络与信息安全监督管理工作,从网络层、系统层、应用层、数据层、用户层多层面加强网络安全的建设。

历经30年的改革开放,电力信息化在电力行业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已经成为电力行业生产和管理不可或缺的部分,如果把电力工业比喻成骨肉,那么信息化就是神经,没有信息化的融合,将没有鲜活的现代电力工业。

2 持续深化应用

2.1 强化基础设施建设

30年间,电力行业拥有计算机数量和更新率以及网络架构等基础设施建设获得明显的增长和提升。伴随光纤通信和数据网的发展迅速,信息网络的带宽不断改善,部分电力企业广域信息网络由低速率的微波通道转换到较高速率的国家电力数字网络通道上。企业的信息网络及网络安全建设、企业专业应用子系统的整合、电力营销系统和客户呼叫中心的开发建设、电厂厂级监控系统和企业门户的建设、电力信息资源数据库和数据中心的建设等信息化建设项目稳步展开。

信息通信技术融合发展下的电力通信设施是电力信息化的基础,也是电力生产、管理的基础。电力通信的主要传输方式从20世纪70年代的电力线载波、80年代的模拟微波、90年代的数字微波,到21世纪全国电力系统通信以光纤和数字微波为主,卫星、电力线载波、电缆、无线电等多种通信方式并存。实现除台湾省外所有省市和自治区、直辖市的网络覆盖。可承载语音、数据、远动、继电保护、电力监控、移动通信等业务。数据通信技术经过多年的发展,技术体制也在不断地演进过程中,基本上经历了X.25、DDN、帧中继、ISDN、ATM和IP等几个阶段。据原国电通信中心统计,到2007年末,国家电网公司所辖范围内,光缆线路已达360 832km,约占全国光缆总长度的8%。其中OPGW光缆155 345km, ADSS光缆123 263km;其他类型光缆80 969km。各级光纤通信网络基本实现了互连互通,国家电力信息高速公路基本建成,以光纤骨干网架构建的国家电力信息高速公路的建成,为电力工业信息化和数字化电网建设打下坚固的物质基础。2008年12月,国家电网数据通信网扩容改造工程正式投入生产运行。增加西单、白广路核心节点配置,与原设备实现主备备份,并将电力调度、信息接入带宽提升到1 000M,提高西单、白广路核心节点重要业务的可靠性。中继路由优化,西单与白广路2核心节点间的中继带宽由155M升为1 000M+2.5G,华东与白广路、华中与西单、华东与华中之间中继带宽由155M升为622M。华东、华中核心节点与所辖省公司节点间路由优化,增加福建与浙江、安徽与江苏、江苏与上海、湖南与湖北、湖南与江西、河南与四川的中继链路,实现区域公司节点至所辖省公司节点的双路由接入。宜昌、三门峡、惠州、上海超高压处接入点的优化改造,实现双路由接入。2008年12月国网信息通信有限公司完成我国首例特高压通信系统建设工作,圆满完成了特高压系统启动调试工作前期各项通信保障工作。

在网络信息安全方面,一方面,重点加强电力信息网络身份验证、单点登录、安全介质等防病毒和防攻击的网络安全系统建设;另一方面,加强信息网络安全管理,把信息网络安全的管理纳入电力安全生产体系。如华电集团公司以ISO网络安全标准对集团公司网络安全实施安全评估,提出网络安全对策。中国国电集团公司根据公司网络现状制定集团公司网络与信息安全规范及方案,注意了平台层、网络层和物理层以及网络边界的安全防护。

2.2 覆盖全行业

调度系统监控运行探得信息化最早的触觉,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家电网逐步形成省网、大区电网以及跨大区联网的格局,初步建成了国调、网调、省调、地调4级调度自动化系统,为适应大区和跨大区电网运行环境,加大对电网自动化和信息化、数字化的建设,除电力专用通信网和数字微波外,电力光纤数字数据网络初步建成,提高了各级调度间、调度与电厂变电站所间的信息通信水平。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发展,电力市场化机制的逐步形成,以及三峡首批发电机组的相继投产,逐步形成电力系统全国联网、跨区电力调度格局。我国电力调度自动化的水平取得了较大进步。近年来,对20世纪90年代初建立的SCADA/EMS系统逐步更新换代改造。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的通道数量和质量、厂站信息质量和设备运行的可靠性均有大幅度提高,确保了跨大区电网和省网安全调度和优质运行,调度自动化主站相关系统的建设、运行和应用水平得到提升。全国90%以上EMS应用软件(包括地区局)通过实用化验收,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在电网安全、优质、经济运行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同时,在对旧系统改造和新系统建设中注意国产化产品的应用。全国省级电网调度中心(除台湾、香港、澳门外)更新换代中大部分积极采用国产系统,在地调和县调新建系统中98%应用国产自动化系统。电力调度员培训系统、电能量计量系统、调度生产管理信息系统、水调自动化系统等已成为电力调度自动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类自动化系统的设备可用率、运行率和合格率均有较大提高。

市场化改革后的国家电网公司和南方电网公司注意提高电网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电力营销业务成为电网公司核心业务之一。供电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直接为企业的生产服务,如:负荷管理系统、用电现场管理信息系统、供电用户GIS系统、电力企业与商业银行联网电费实时系统等。电力营销系统和电力客户服务呼叫中心(“95598”呼叫中心)成为提升电网企业客户价值的助推器;电力银行电费结算系统利用商业银行网点,为用户提供灵活方便的缴费方式,实现了个性化服务。客户可以同城办理交费手续,实现日结日清、加快电费回收,改变了传统电力工业的“三卡一台账”手工管理模式。

办公自动化系统(OA)是电力行业应用最好的系统。目前各个发电集团和集团公司全部建立了OA系统,实现从拟稿、核稿、会签、签发到公文收发、文件流转、文档资料管理等网上办公全过程的流程网络化。2008年国家电网公司企业门户上线,实现国家电网联网内各部门的协同工作。2008年国家电网公司签署了WPS Office的框架采购协议,至此国家电网公司的信息系统实现了桌面级的软件正版化100%全覆盖。

电力集团公司早期建设的MIS系统在企业改革后面临改造、调整与整合。部分电力企业把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与企业管理流程的改造密切结合,而国家电网公司更加勇敢地开展集团层面的ERP建设,开拓性地对紧耦合业务进行全面流程梳理、重组和优化。同时核电、水电和新能源发电的信息化管理系统也都纷纷建设起来。

起步于1958年的电力和水电规划设计,从计算机工程数字计算发展到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计算机自动绘图,电力勘测设计和规划目前手段完全数字化、信息化。电力规划勘测设计企业以信息和网络为支撑,提高技术装备总体水平和规划设计水平。电力工程顾问集团公司和水电工程顾问集团公司的均建立了覆盖规划设计系统企业广域网,加强全国电力和水电勘测设计系统企业间的网络信息交流与共享,计算机辅助设计和管理信息系统软件基本涵盖了电力规划研究、勘测设计等主要工作。以数据库为中心、以网络为支撑、以三维设计为主要特征的集成系统的建成,缩小了与国际先进水平的距离。CAD软件的设计,如:水文、水能规划、水工枢纽、坝、厂房、机组、电气等方面,实现各设计环节的水电规划设计全过程的CAD应用。100%实现计算机出图。在全国多个大型水电站的设计中发挥重要作用,电子化报表的计算机生成率达到了100%。为推进信息化的应用向更高层发展以及实现规划设计部门与生产建设单位的信息统一和资源共享,目前正联合电力行业的有关部门企业着力开展电力设计的标识系统代码标准化制定工作。

2.3 提升集团管控

市场化改革之后,重组的发电集团公司发展战略目标定在经营型、控股型、市场化、集团化、现代化、国际化的大型现代企业集团,具备战略规划中心,资本运作中心、重大决策中心和利润中心的职能。发电集团公司信息化就围绕这4个中心的建立开展工作。在“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组织开发、统一实施”等战略思想下,注重信息基础环境建设,构筑集团公司级别的企业虚拟专网(VPN)。

我国发电企业计算机应用起始于1964年。发电厂DCS经过60、70年代的研制和试点,80年代的引进消化,90年代的仿制和推广,到21世纪技术先进、质量稳定、可靠的分布式DCS电厂监控系统在网络环境下的电厂得到推广应用。国产DCS在30万kW机组广泛采用,国产化率大大提高。

目前,发电集团SIS已经逐步实现全厂DCS等各分系统的整合,同时与MIS实现联通。SIS系统在网络和小型计算机系统以及在大型实时数据库的支持下,实现全厂运行实时监控,生产运行以及机组运行状况监控分析,厂级性能计算、厂级能量统计、机组负荷优化分析、运行指导、综合指标查询等功能。各发电集团公司积极推进公司信息化建设,开发了一批应用系统,如实时数据系统、资产管理系统、机组经济运行专家系统、可靠性统计系统、实时成本核算系统、竞价上网辅助据测定系统等。如华能集团公司通过卫星网络系统和地面光纤,已构成对所属的34个火电企业、5个分公司、4个在京单位办公大楼、1个水电流域公司的通信网络覆盖。电厂建立ATM或千兆局域网,实现对主要生产岗位的和管理部门的信息连接。

如国电集团公司实现了“三网合一”,建设了多媒体会议系统、开通内部网络IP电话,建设综合业务系统平台,实现无纸化办公,开发电力生产急需的应用系统。开发建设了“安全生产统计分析系统”,实现了集团公司对生产运行情况和安全以及设备信息的即时了解和综合分析以及预测。并为公司信息平台的统一和应用整合奠定了基础。开发建立了“燃料计划统计分析系统”,实现了该系统的数据收集和对下信息发布功能,规范和统一了集团公司所属火力发电企业的燃料统计报表体系和燃料经济活动分析办法。此外,“市场营销统计分析系统”、“工程建设管理信息系统”和“固定资产投资计划管理系统”等相继投入使用。

2006年国家电网公司决定实施公司信息化建设工程(SG186工程) ,即在国家电网公司系统构筑由信息网络、数据交换、数据中心、应用集成、企业门户5个部分组成的一体化企业级信息集成平台;建设由财务(资金)管理、营销管理、安全生产管理、协同办公、人力资源管理、物资管理、项目管理和综合管理八大业务应用;建立健全信息化安全防护、标准规范、管理调控、评价考核、技术研究、人才队伍6个保障体系。实施SG186工程,重点建设“一个系统、二级中心、三层应用”。一个系统就是构筑一体化企业级信息系统,实现信息纵向贯通、横向集成,支撑集团化运作;二级中心就是建设公司总部、网省公司两级数据中心,共享数据资源,促进集约化发展;三层应用就是部署公司总部、网省公司、地市县公司三层业务应用,优化业务流程,实现精细化管理。经过2年的建设和推广,取得很好成绩,提升了效能,提高了管理效率、增加了效益。通过国家信息化测评机构测评,信息化对国家电网公司的主营收入每年贡献近百亿元。

南方电网公司提出利用公司系统先进的通信资源,加速建设覆盖全公司、覆盖管理全过程的信息化系统。按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原则,逐步实现行政管理、电网运行、市场交易、财务管理等生产经营环节的在线管理,提高公司决策和管理信息化水平的发展目标。南方电网公司完成了集团公司的信息化规划和本部信息系统总体设计,完成了办公自动化系统、信息网络、电力调度数据网和信息广域网以及数据中心的建设。

通过信息化手段,加强集团管控,提升集团企业管控能力,已经成为当前中国集团型电力企业关注的重点。在当前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不断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宏观背景下,集团型电力企业加强集团管控将成为未来数年甚至相当长一段时间企业管理体系建设的重点。与此相对应,以ERP为代表的集团信息化将再度成为企业信息化领域的热点。

2.4 信息资源深度开发再利用

电力信息资源的建设是电力信息化发展的核心。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带来信息化第1个阶段的融合,即情报与信息的融合。情报和知识实现信息化后,出现了信息资源的概念。2000年以来,信息资源得到了飞速发展,几乎所有的电力报纸、电力期刊、电力会议、技术标准、电力法规、科技报告、科技成果、电力图书都实现了数字化。国网信息通信有限公司建成国内最大的数字电力图书馆,它包括:国内外电力科技期刊库,国内外电力法规和相关法规库,国内外电力标准库,国内外电力学术年会报告库,电力学术文献库,电力科技报告库,电力技术与工程手册库,初步形成电力资讯中心和数据资料中心,所有电力相关信息资源都已被数字化加工处理,并向电力企业和社会提供信息检索服务,页面信息达1 200万页,存储容量超过10TB。

改革开放30年来,电力情报始终围绕电力工业的管理和科技创新开展工作,完成了一大批对电力行业技术进步和健康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力的研究成果,例如,在我国面临电力工业发展速度与国民经济发展速度的关系问题时,1981年在国内首次提出了电力弹性系数的概念。1987我国提出“政企分开,省为实体,集资办电,联合电网,统一调度”的电力体制改革20字方针,及时完成了国外电力工业集资办电和电网管理体制和调度体制、电价机制等调研报告,1982年到1985年期间完成《国外特高压输电研究》等,其中大多数成果都获得了部级奖励。

在20世纪80年代初,为了扩大信息交流渠道,当时的电力情报研究所及时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国际交流活动,其中包括与日本、俄罗斯、法国、加拿大等的互访交流,以及与美国、德国、韩国等的不定期交流。1984年开始与日本海外电力调查会开展定期交流,到2008年已持续了25年,由从最初互访,扩大到互派进修生。

1992年,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原能源部科技司为了规范科技查新工作的质量和创新性,与水利部科教局同时发文,委托水利电力信息研究所负责2部系统的科技查新工作,科技查新工作由最初的每年几十个课题发展到2008年的每年600多课题。

国家电网公司建立了包括电力行业第一门户的“国家电力信息网”和“国家电网公司网站”。国网信息通信有限公司和电力企业其他单位,除建立自己内部网站外,还根据信息需求,建立了多个应用网站对外开展服务,如“国家电力商务网站”、“国家电力资讯网站”、“中国发电企业信息网”、“中国供电企业信息网”、“中国电力人才网”等不同功能、面向不同对象的信息网站。同时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成立后就建立了信息网站,加大信息公开性。电力行业各集团公司、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中国电机工程学会、中国电力报社以及各级电力公司等均建立了各具特色的信息门户网站。南方电网公司建立企业的数据中心,大量的、即时的信息以其权威性、及时性为企业内部和社会公众服务。在提供信息服务中逐步由初级信息服务向信息咨询服务方向发展,为企业发展和领导决策提供辅助支持。

2.5 不同角度助力行业发展

国家电网公司信息化工作部主任李向荣在奥运保电期间表示:通过多年信息化建设,电力信息化应用继从“基础应用”阶段迈入“集成应用阶段”之后,已经走到“再开发利用”阶段。信息化的作用不再仅体现在对电力企业快速发展的推动上,更体现在对一些突发事件的处理和对落后地区建设的帮扶上。

从冰灾和地震到奥运安保,可以看到在特大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中,灾后的应急指挥能力将为缩短停电带来的损失争取时间。比如,在抗冰抢险的战役面前,中国大唐发电集团公司历时3年建成的企业级数据共享平台凸显神威,使这场冰灾战役决胜千里之外;在抗震救灾过程中,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建立了包含电网设施受损、发电企业受损、供电恢复、电网设施修复情况的动态数据库,形成了覆盖四川省主网和地方电网系统全口径的统计信息,及时跟踪供电抢修恢复情况,为评估电网受损情况、开展对口支援提供科学依据;在奥运安保期间,国家电网公司建立了应急指挥中心,实现了电网调度信息实时信息接入、应急指挥中心信息平台应用、视频应用和会商等功能,可随时与卫星通信系统、移动通信车、单兵通信系统等各种应急通信方式建立,实现对关键变电站的远程监控。

2007年,国家电网公司控股西藏电力有限公司,国家电网公司制定《西藏电力有限公司“十一五”信息化发展规划》,成立西藏电力2008年信息化建设帮扶实施工作组,组织国网信息通信有限公司、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及江苏、湖北、福建、华中、四川公司共8家单位的有关项目实施力量,协同开展帮扶实施工作。帮扶单位先后有43人56次进藏开展帮扶工作,在藏时间累计达1 749天。目前,西藏公司信息化建设实现了国家电网公司、西藏公司、地市级公司3级贯通,保障业务应用系统顺利上线,业务应用系统和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全面启动。

3 融合的明天

在2008年中央企业信息化工作会议上,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党委副书记李伟多次强调信息化已成为经济发展的第一驱动力,不仅是一次技术革命,而且其历史作用和意义甚至可以说不亚于16世纪的欧洲工业革命。18世纪工业化、19世纪电气化、20世纪信息化的现代工业发展路线被清晰描绘。站在改革开放30年的地标上,我们极目远眺,责任更加坚决。加快信息通信技术队伍建设,培养一批掌握先进技术的电力信息通信人才,从计算机到操作系统,从数据库到文档标准,从通信技术到软件代码,从信息安全到通信工具,从收购到被收购,从行业专业技术到非行业专业技术领域,信息化不断提高工作效率、改善效能、扩大民主参与。工业信息化与经济全球化的要求相互交织,推动着电力行业分工继续深化和经济结构不断调整,同时也成为电力企业抢占全球经济竞争格局地位提供了原动力。

电力行业尽管一直处于改革的变动之中,行业的信息工作者却始终保持信息技术交流的力度和范围。市场化改革不仅没有拉开信息化工作者的距离,而且他们更加重视集团层面、行业领域的学术交流。原国电信息中心于2003年创刊的《电力信息化》,2003年为双月刊,由于发展需要,2004年就改为月刊。现在它已经成长为整个电力行业进行信息化交流和学术探讨的软平台。尤其是2003-2008年这5年,不计算各电力企业的每年例行的信息化工作会议,电力行业召开了一系列的信息技术研讨会,如“电力信息化高级论坛”、“电力行业信息化年会”等。2008年两会(侧重技术引领的“电力信息化高级论坛”和侧重行业交流的“电力行业信息化年会”)召开的成绩空前盛况和论文集内容所涉及的IT技术专业领域的广泛,知名电力行业专家还发表“绿色电力IT”、“深化应用、提升绩效”等概念性、前瞻性主旨文章,从另一个层面展示电力行业在承担节能降耗、安全环保等社会责任时信息化所起到的作用。2007年国家电网公司还组织召开“国际电力信息化论坛”,业界技术交流和国际合作继续扩大。2008年国家电网公司信息化项目与印度签订咨询服务协议,标志着中国信息化项目首次走出国门。

国家电网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舒印彪经常提到“信息化只有开始,没有结束”。信息技术不断进步给我们提供发展潜力。我们将继续加强网络管理,注重信息安全,完善信息通信基础设施,提高服务水平;加强国际交流合作;走低成本的信息化发展道路;合理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加大利用的深度和广度,继续完善我国信息管理体制、政策环境和技术标准。

面对十七大之后信息化与工业融合的新环境,电力行业信息化正蓄势待发,充满信心地迎接这一个新的发展高潮。30年光阴荏苒,紧随着祖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历史变革,作为新入电力信息化工作的年轻人,在采访中我感受并见证着这一伟大的变迁,从而从心中生起一份恒久的自豪与温暖。

篇4:oled行业专题报告

正因为交通建设的迅猛前行,反映交通战线的电视片、电视栏目也越来越多,创作形势鼓舞人心。由河北省交通运输厅宣传中心领衔拍摄制作的反映保定客运站郭娜陆地航空班的《温暖》和表现石安高速改扩建转体桥建设的《梦圆中国第一桥》就是例证,这两部电视片分别荣获了2012年第17届和2014年第19届河北省电影电视艺术奔马奖一等奖和特等奖。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大多数反映交通建设的电视片多停留在表面建设和成果的展现上,重场面、重气势,轻内心、缺情感,拍摄求急求快,因此很难以沉下心来拍出经典之作,引起人们内心的感动。这个问题说到底,还是一个创作态度的问题,一个能否深入生活、观察生活、挖掘生活的问题。我们在上述两部片子中,努力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在深入采访中确立主题

诚然,高速公路的建设少不了雄伟壮观的架桥机,巍峨如云的塔吊,大功率的挖掘机、装载机、搅拌机和运输水泥物料的重型卡车,甚至规模庞大的盾构机。但我们不要忘了,操作这些设备的是人。设备是冰冷的、客观的,人是有感情的,有主观思想的。只有把人写好,写出感情来,路、桥才会变得鲜活和更有生气。

2009年,笔者作为制片人和总编导来到了太行山的深处——保阜高速公路阜平至山西段的建设工地,拍摄八集大型系列专题片《筑路铁军英雄歌》。当时一进场,接待摄制组的同志就向我们介绍:这里既有华北高速建设的最高桥墩,也有穿越河北山西界的3800多米的长城岭隧道。这里的情况是海拔高、施工期短,山高坡陡,桥隧相连,大多数工程都属于急难险重型的,条件恶劣,施工条件艰苦。

我们在工地采访了一天,确实象他所说,这些大桥和隧道应不应该向观众反映呢?应该。但更应该向观众介绍的还有什么呢?摄制组为这个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大家莫衷一是,各执己见。开始时反映艰险为主的占了上风。因为编导和摄像爬了一下120米的高墩,确实不容易,刚爬一小段就两腿发软,前后冒汗,心里发慌,手脚发紧。先别说操作,就这几上几下,加上上厕所,一般人你都难以想象。隧道里就更甭说了,高低不平,泥汤飞溅。刚炸开的岩壁怪石嶙峋,面目狰狞,有的软围岩地方塌方下沉,可说是家常便饭。出于一些风俗习惯,摄制组的女记者还给挡在洞外,女记者乔装打扮了一番才混了进去。一圈下来筑路人的辛苦,筑路人的危险,筑路人的不易,已在我们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从哪下笔呢?就在摄像登高远望,攀上爬下之时,我们编导组却发现了两个意外的故事。而就是这两个意外的小故事,最后却成了架构保阜高速建设电视片的核心线索。因此,我们深深体会到:深入第一线细致采访是拍好片子的重要的第一步。

当时我们发现,一位工程师的宿舍里摆放了很多石头和野花野草。通过进一步采访我们知道,这里山高谷深,文化生活贫乏。晚上天黑得早,除了看书和打球,几乎没有别的活动。下班后,这位工程师在山谷里捡拾一些小石头,拼成假山,作为一种乐趣,以打发无聊的时光。他有家室,但干起活来无暇顾及,他就把思念妻儿和老人的心寄托在这些山石之中。他甚至做了工地小山的造型,说是带回家去,让在西安的妻子和孩子一块享受这山中建设之外的快乐。他在给编导讲述时专注而凝神静气,似乎建桥筑路不是他的主业,而给家人做的这些物件是他更看重的东西。就在这些山石旁边的墙上,挂有一张全家福的照片。上边除了他之外有美丽的妻子地和乖巧的孩子。静悄悄的屋里,他自言自语的说:“好几年了,真的,我们还没回过家呢……”

第二个发现是,编导在跟中铁一局工程建设部门党支部书记及驻地村庄老乡一起聊天时,见到了一个身穿崭新银白色绸袄的家属,一打听才知道她是从重庆山里来的姑娘。由于男友在山里施工好长时间不回家,她是千里辗转来工地探望未婚夫的。编导见她穿得很特别,就问:“你这衣服在哪儿买的,这么漂亮?”她有点不好意思,说:“是在重庆买的,来时坐了两天火车加上半天汽车没舍得穿,刚才快到工地时才换上,头一次来,左询右问的,这不刚来就碰上了书记和你们。”“那就是说,你还没见到你的未婚夫呢?”我问她。她低下了头,红红的腮上露出了羞赧:“没见。”这是一位多么好的姑娘啊,千里寻夫,盛装而且充满坚贞和期盼。我叫来摄像,就拍这个千曲百折的寻夫故事,这就是一个让人动容的好选题。虽然姑娘千里寻夫的事不大,但我们却可以感受到筑路铁军的伟大、奉献和坚守。

二、纪实片要把典型人物拍出精神境界

在这部片子里,我们重点拍摄了这两个真实而又感人的故事。我们的意图是通过镜头告诉人们,当家国不能两顾、忠孝不能两全的时候,我们的筑路人想的是什么,干的是什么。正是由于他们无私而又伟大的奉献,才使蜿蜒的巨龙在崇山峻岭之中不断延伸,才使祖国的上善大道变得更加美好。

在张承高速的建设工地,我们重点拍摄了同在工地工作的小两口技术人员。他们已经30出头了,由于常年在大山里的工地上流动作业,特别渴望要一个孩子。但是由于工期紧、任务重,最近怀的一个孩子又不幸流产了。工地领导曾劝他俩离开工地到老家休息一段时间,好好调养一下。但他俩在大清河特大桥建设的关键时期还是坚守了下来。我们的镜头就是从夫妻俩下班后牵着一条小狗在山间散步开始的。他们走过林立的钢筋,走过初见雏形的桥梁,走向远方落日的河岸,默默无语而又紧紧相依。背景声就是妻子对孩子的渴望和描述及丈夫的自责。当编导在取景器里看着他们默默而坚强的背影之时,敬佩之情不禁油然而生:作为千千万万的筑路者之一,他们是平凡的,他们工作的意义只有在你开车走上他们建好的大道之时才会感受得到。但作为无数高速路的奠基者,他们又是伟大的,他们奉献了青春,奉献了至爱,甚至奉献了自己生命的结晶,他们,正是他们,不就是我们时代最可爱的人吗?

三、拍好行业专题片,必须对所拍的行业有深入的了解

《筑路铁军英雄歌》在开拍之前,我们对这一领域的知识、技术以及相关历史事件进行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并与各级相关领导进行了访谈,从而准确地把握住了片子的大方向和技术方面的关口。

四、相关领导和群众审片之时,一定要充分征求意见,为进一步修改做好准备

当时,来看片的中铁一局总工、总经理等相关人士说,没想到我们是从这样一个角度来展开叙事,几位饱经风霜的铁汉子感动得哽咽难声:什么叫理解?这就叫理解,理解我们的苦,理解我们的甜,理解我们心中那不灭的期盼。然而,他们在充分肯定的前提下,也还提出了很好的七条修改建议与意见,后经我们认真修改,八集系列片播出以后,当总编导采访时任河北省交通运输厅厅长焦彦龙时,他坦率地对总编导说:“我看了那么多反映交通的片子,唯有你这一部让我落了泪。”

五、片子结尾的思想认识与精神境界提升乃画龙点睛之笔

我们知道,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其实,《筑路铁军英雄歌》,你只从这名字上,就知道这是一部有深度、有硬度、有气势的片子,但是,如果在片子的结尾部分,你再深入挖掘人物的内心故事,展示他们伟大而又美好的情怀,结合我国改革开放的大形势,乃至用放眼世界的眼光看自己,那作品就会再上一个台阶,收到意想不到的纪实与艺术效果。

篇5:oled行业专题报告

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元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我国电子信息行业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迎难而上,奋发作为,整体运行呈现稳中有进态势,增速保持领先、结构调整加快、创新能力提升、辐射带动增强,行业的新基础、新引擎和新动能特性不断凸显,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积极的支撑引领作用。

一、运行情况与特点

(一)规模稳步扩大,结构调整深化

2016年,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0%,高于全国工业平均水平4个百分点以上。电子制造业与软件业收入合计17.1万亿元,同比增长10.8%;其中,电子制造业实现收入12.2万亿元,增长9.3%;软件业实现收入4.9万亿元,增长14.9%。从行业结构看,软件业收入比重持续提高,软硬比例更趋协调。在电子制造业中,内销市场与内资企业贡献度提升,内生动力进一步增强。在软件业中,服务化趋势日趋深化,信息技术服务收入比重达到51.8%,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从产品结构看,智能化、高端化、融合化趋势凸显,智能手机、智能电视市场渗透率超过80%;国产品牌的高端彩电、手机和路由器加快涌现;智能手表、智能眼镜、虚拟现实设备、智能家居以及无人机等新

11注:本文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除国民经济行业大类中的“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外,还包括其他大类中与此相关的小行业。***0140000120000亿元电子制造业收入软件业收入*********02000002012年***011***013年2014年2015年2016年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工业和信息化部

图1 2012-2016年电子信息行业收入规模情况

兴产品加快成长。

(二)创新能力提升,体系不断完善

2016年,围绕产业关键环节和核心技术,政府部门、研究机构与重点企业等各方力量协同攻关,有效增强了产业体系化创新能力。在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布的2016年国内企业发明专利授权量十强中,华为、中兴、京东方、腾讯、联想、华虹宏力等六家电子信息类企业入围。在基础电子领域,短板和空白不断被克服。如:全部采用国产CPU的“神威·太湖之光”成为世界首台运算速度超过十亿亿次的超级计算机;采用国产芯片的IGBT模块实现量产;功率型硅衬底LED器件荣获2016年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下游应用领域创新步伐不断加快。如:量子点电视、OLED电视、激光电视等新技术产品加速涌现;国产智能电视SoC芯片装机达到800万颗;采用国产芯片的支持北斗导航智能手机出货量突破1800万部;国产YunOS系统,开始从手机操作系统向万 物互联操作系统转变,完成了大到汽车、家居,小到手机、手表的产品覆盖。在标准制定方面,影响力不断提升。2016年,我国主导制定的12项电子信息领域国际标准正式颁布;我国颁布的超高清标准AVS2编码效率超越国际标准;我国主推的极化码(Polar码)被国际标准组织采纳为5G新的控制信道标准方案,有望成为5G时代的“领军者”。

(三)投资快速增长,资源有序整合

2016年,电子信息行业500万元以上项目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10464亿元,同比增长15.8%,高于全国制造业投资增速11.6个百分点。尤其是在政策取向和技术趋势的引导下,财政资金、产业投资基金的撬动作用不断凸显,保障了武汉存储器、华虹“909”二期、成都中电熊猫、成都京东方、深圳华星光电等一批重大项目的顺利开工建设。除增量投资外,电子信息领域存量资源的整合也在有序推进。如:由紫光集团、长江存储、中芯国际等27家重点企业、院校和研究院所共同发起成立的“中国高端芯片联盟”,致力于打造涵盖“架构-芯片-软件-整机-系统-信息服务”的产业生态体系。此外,相继成立了“中国虚拟现实产业联盟”、“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通过有效整合资源,不断加强战略、技术、标准、市场等方面的沟通协作,对于促进新兴领域健康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四)外需市场疲软,龙头逆势成长

2016年,我国电子信息产品进出口总额12245亿美元,同 ***000400020000亿元21.0累计投资累计增速%25.020.015.813.411.28.77.79.811.811.512.710.015.014.75.00.0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图2 2016年以来电子信息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情况

*********2年2013年2014年2015年2016年-7.7-10.05.61.2-1.15.00.0-5.07807698011.9亿美元出口额7897增速78117210%20.015.010.0

数据来源:海关总署

图3 2012-2016年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出口总额情况

比下降6.4%;其中出口7210亿美元,下降7.7%;进口5035亿美元,下降4.6%。外需市场低迷倒逼行业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全年,电子信息产品一般贸易出口增长3.2%,增速超过平均水平10.9个百分点;手机、数码相机、路由器、自动柜员机、液晶面板等产品的出口均价比上年均有所提升。需求疲软导致竞争加剧,我国电子信息企业苦练内功,直面挑战,助推中国品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华为2016年收入规模将超过5000亿元,其中60%以上来自海外市场,成为全球第一电信设备供应商;联想入选世界品牌百强企业,笔记本电脑产量位居世界首位;京东方液晶面板出货量已经跃升至全球第二;海尔收购通用电气的家电业务,使市场占有率跃居至全球第五位。

(五)效益水平提高,支撑作用增强

2016年,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实现利润总额约6464亿元,同比增长16.1%,行业平均利润率达到5.3%,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软件业利润总额6021亿元,同比增长14.9%,行业利润率超过10%。电子信息制造业收入与利润占全国工业比重达到10.6%和9.4%,分别比上年提高0.6和1个百分点。除直接经济贡献外,电子信息行业对社会生产生活的支撑作用也在不断增强。信息技术与工业融合发展迈上新台阶,2016年我国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到61.8%,工业企业数字化生产设备联网率达到38.2%;异地协同设计、个性化定制、网络众包、云制造等新的研发生产组织模式不断涌现。金融、交通、医疗、教育、水电燃气等行业信息技术应用不断深化,基于安全可靠软硬件的信息系统建设试点和推广应用逐步展开。电子信息技术还在国防和国家重点工程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天宫二号”、“神舟十一号”和“墨子号”等前沿科技实践中,中电科等一批电子信 息企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总体来看,2016年我国电子信息行业发展可以概括为稳中有进,进中有难。“稳”是指,电子信息行业在工业经济疲软背景下保持了较快增长,带动作用突出。“进”是指,电子信息行业结构调整深化,发展质量得到明显提升。“难”是指,电子信息行业处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时期,新旧增长动力正在切换,深层次结构性问题依然存在,核心、高端和基础产品供给相对不足,整体实力仍有待提升。

二、行业运行趋势

“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仍处于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但下行压力较大,周期性和结构性矛盾相互叠加,短期和长期问题相互交织,总体形势较为复杂。具体到电子信息行业来看:

国际方面,2017年世界经济发展环境依然错综复杂。美国新一届政府内外政策尚不明朗;英国脱欧影响继续发酵,对欧盟政治、经济等方面冲击将进一步显现;德国、法国等欧洲大国进入选举年,保护主义和“逆全球化”倾向抬头;新兴经济体总体增速预计将有所加快,但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存在。与此同时,信息产业日益成为全球竞争的新焦点,“高端回流”与“中低端分流”现象并存。这些因素将给我国高度外向型的电子信息行业发展带来巨大压力。国内方面,2017年我国工业和宏观经济有望延续平稳增长态势,但影响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不利因素仍较多,如长期性、深层次、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受市场环境偏紧 和经营成本较高双重挤压,实体经济发展仍较为困难;新兴产业领域成长发展面临的环境和政策制约仍较多。在这种形势下,对正处于转型升级关键时期的电子信息行业而言,防风险和稳增长的有效结合,全面推进深层次、市场化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仍然任重道远,行业面临的挑战依然严峻。

当然,在承受压力和挑战的同时,行业发展也面临着一些难得的机遇和有利因素,如:政府部门高度重视实体经济的发展;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作用日益得到广泛认同;《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制造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智能硬件”等发展战略全面部署和产业政策相继推出,都将为电子信息行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开辟新的空间。

2017年作为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电子信息行业既有机遇,也有挑战,但机遇大于挑战,行业将保持中速增长,引领、支撑作用将进一步凸显。

三、问题和困难

虽然电子信息行业在复杂的环境中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增长,但行业发展仍面临不少的挑战,如核心技术掌握不足,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国际竞争加剧,市场秩序混乱等问题依然严峻,亟待采取有效措施,为稳定和促进行业发展提供支撑。

(一)自主创新能力尚需进一步提升

我国在芯片、显示面板、系统集成等领域不断取得技术突破,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逐渐缩小,但自主创新能力尤其是集成创新能力,仍远远落后于美、德、日等先进国家,核心技术缺失依然制约着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的健康发展。在共性关键技术、底层软硬件和核心基础元器件领域的基础仍较薄弱,产业价值链高端和发展制高点被国外企业把持;应用基础技术供给不足,国内总体上以跟随式发展为主;创新体系不健全,在产业创新模式由传统的依靠单点技术和单一产品,向多技术融合的系统化、集成化创新转变的大背景下,对主要创新要素的跨界整合能力不足;创新人才不足,极具全球化视野、企业家精神的领军人才缺乏,专业技术人才缺口进一步扩大。

(二)产业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

从整体看,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结构仍不协调,终端产品比重大,基础产品占比低,对外依存度偏高,外需市场占比接近50%,产品出口以加工、代工为主,同质化现象严重。大型企业与小微企业发展态势分化,大型龙头企业实力雄厚,抵御风险能力较强,能够在逆境保持相对平稳的发展,而提供配套产品的部分小微型企业,受到需求与成本的双重挤压,已出现众多倒闭案例。区域失衡局面仍未得到彻底扭转,中西部地区电子信息制造业尽管在“十二五”期间实现了快速增长,全国占比稳步提升,但东部地区在增速下降形势下利用资本、人才等优势加快转型升级,新的竞争优势正在形成,“十三五”期间与中西部地区的差距有可能再度拉大。

(三)产业增长动力处换挡期

以出口和人力资源优势为主的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传统增长动力在“十二五”后期明显减弱,随着国内外电子市场日趋饱和,彩电、手机、计算机等传统产品规模接近天花板。我国人力成本不断攀升,全球组装加工制造向更具人力资源优势的中南亚、南美等地区加速转移。与此同时,信息技术创新速度不断加快,产业发展模式由垂直分工向水平分工转变,使得电子信息产业与市场结合更加紧密,技术和市场驱动作用愈加凸显,而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由于核心技术薄弱、长期采用跟随发展路径,尚未形成以技术和市场驱动的新增长动力,产业发展后续风险不容小视。

(四)走出去面临多方面挑战

近年来,电子信息企业不断加大国际市场开拓力度,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但随着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崭露头角,面临的挑战与困难也不断增多。发达经济体频繁利用反补贴反倾销(双反)、国家安全等壁垒限制我国产品出口,阻碍我国企业进行跨国并购;新兴经济体为保护本国产业发展所设置的壁垒也不断增多。此外,由于产业技术标准体系落后,缺乏国际话语权,国内企业走出去面临诸多技术壁垒。另外,中资企业在海外大多处于单打独斗状态,导致发现市场机会后,企业间出现恶性竞争,甚至出现他国同行企业渔翁得利的局面。

(五)产业安全面临严峻威胁

我国电子信息行业总体技术水平仍相对落后,部分关键环节 对外依存度较高,供应链较为脆弱,严重影响行业健康发展。集成电路领域,我国制造水平与国际先进工艺相差1-2代,年进口额超过万亿元;显示面板领域,在制造装备、驱动芯片、配套材料等上游配套方面仍然存在巨大的缺口,国内面板企业关键材料和设备的本土配套率低于30%。新技术、新模式的出现也进一步加剧了产业发展风险,使得我国原有技术积累和市场经验积累不再适用,面临新的洗牌危机。

四、相关建议

结合当前行业运行情况,按照稳增长、调结构、降本增效和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发展要求,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一)强化自主创新支持力度

国家应强化顶层设计,全面统筹协调,集中资金、资源,提升关键核心技术和基础产品的供给能力。建议采取鼓励企业提升研发创新投入强度的税收政策;将支持集成电路产业的相关政策延伸到核心元件、新型显示器件和智能硬件等领域;国企采购自主创新电子设备、系统软件和基础材料的,可给予一定的补贴和风险补偿;建议设立专项资金,加大对电子信息领域大型骨干企业的支持力度,鼓励龙头企业向高附加环节的垂直整合。

(二)扩大内外需市场空间

内需市场方面:一是加快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快速扩大工业电子的市场规模,切实发挥现有两化融合等专项资金的作用,树立并支持一批电子信息技术支撑智能化改造的示范标杆;二是提 升信息消费内容的供给质量和水平,加快推进网络、电视内容服务的市场化进程,提供高清化、智能化服务,促进手机、彩电等终端产品的更新换代。外需市场方面:加快推进“一带一路”战略,促进电子信息行业国际产能合作。建议通过专项资金等方式为优质电子信息企业的出口贸易和海外投资提供融资和担保支持;金融机构为电子信息企业在海外的贸易伙伴提供买方信贷;建议选择代表性生产领域,在“一路一带”的相关国家设立研发、制造和商贸综合园区,便于国内企业协作发展,同时也可以发挥品牌宣传的作用。

(三)降低企业成本税费压力

建议加快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实行差别税率,对鼓励发展的领域(核心元器件、基础材料、新型显示、基础软件等)施行普惠制降税措施;加快落实国发4号文中的各项退免税措施,针对软件产品和软件服务融合度日益加深的现状,建议改变现有管理模式,给予统一的优惠税率;切实降低企业费用,减少强制性的工资标准调整,使工资回归市场化;降低电子废弃基金征收标准,削减不必要的费用项目,同时提高费用使用的透明度。

(四)完善政策与竞争环境

进一步强化政策落实,简化对电子信息企业跨领域经营和新产品入市的审批和检验流程,促进效率提升;在环保方面,对有能力自行处理或循环利用危废的企业,可通过评估、监管等方式,予以许可。在产业服务方面,建议搭建专利公共服务平台,提高 产学研对接效率。在热点领域投资方面,加强规划引导,避免出现盲目投资。在恶性竞争方面,建议出台相应法律法规,打击低于成本价的产品倾销。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建议加强执法力度,提高行政执法能力,提高企业维权便利性。

篇6:oled行业专题报告

2014/3/26 11:30:45 阅读:382 作者:-来源:中国勘察设计行业协会

近年来,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在政府有关部门、行业组织和勘察设计企业的协力推动下,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市场监管司《2012年全国工程勘察设计企业资料汇编》显示,2012年行业各项指标都较上年有较大幅度的提升,企业总数达1.8万余家,从业人员超过212万,营业收入突破1.6万亿元,人均营收达76万元,均创历史新高,行业发展呈现出强劲势头。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具体方略和任务。十八大报告中明确要求“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为勘察设计行业发展方式由“规模效益型”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变指明了方向。这种转变的实现,将是勘察设计行业的一场深刻变革,特别要依托于作为行业主体的勘察设计企业的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而企业的转型发展,既需要自身的内在动力,也需要健康、有序的市场环境作为外部条件加以保障。

目前,勘察设计市场在政府行政主管部门多年的建设及治理下,已经形成较好的市场机制和制度,对勘察设计行业的快速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行业的外部市场环境并未完全理顺,在诸多方面存在着亟待解决的问题。根据勘察设计企业反映较为集中的勘察设计收费、注册执业资格证书管理、地方保护和行业壁垒等方面的问题,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开展了2013年勘察设计行业专题调研,以求全面了解状况、分析产生原因、提出解决方案。调研活动于2013年4月至10月面向全行业组织实施,采取由同业协会配合的问卷调研和组成调研组赴各地召开企业座谈会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其中,调研问卷共回收820份,地方同业协会的反馈面为93.5%,部门同业协会为73.9%;调研组前往重庆、天津、山东、湖南、吉林、辽宁、上海等7个省市,共召开了8场调研座谈会,76家不同规模、不同行业、不同资质等级、不同所有制性质的勘察设计企业和省级、副省级、地级、县级四级的6个勘察设计行政管理部门参加了调研座谈会。本报告主要以调研反馈的情况为基础(本次调研的具体实施情况及调研问卷的相关统计数据详见附录),在对有关问题汇总整理、深入分析、探求对策的基础上形成。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工程勘察设计收费管理规定》11年一贯制,已与社会物价上涨、企业经营成本的逐年增长不相适应;勘察设计收费大幅低于收费标准,优质不优价现象普遍存在,收益遭遇“天花板”效应;企业为应对市场低价、获得更高产值而普遍超负荷工作;勘察设计费拖欠量大面广。

随着社会物价的上涨,勘察设计企业经营成本逐年较大幅度增长,2002年颁布实施的《工程勘察设计收费管理规定》11年未修订,两者已出现愈来愈严重的不相适应状态。即便如此,勘察设计收费仍大幅度低于收费标准,且优质设计不能获得优价。调研数据显示,全国大部分地区设计收费约为收费标准的50%-60%;北京、上海、广州等经济发达地区的平均收费约为收费标准的60-80%;经济欠发达地区约为收费标准的20-40%。面对低收费的状况,绝大多数企业采取超负荷工作方式,设计人员自嘲为“电脑前的民工”,加班加点赶工作量已成常态,健康状况堪忧。例如中南某大院一位副职领导,也是该院的一线工作主力,从业20年已完成30年的工作量,平均每年完成1.5年的工作量;某设计院一线人员的体检报告因“身体疲劳”状态报警的占60%以上。企业因长期处于低收费、超负荷工作的状态,而无暇顾及设计质量和科技创新,以“质量”换“数量”的现象有所抬头。勘察设计费拖欠现象严重,量大面广,有的已成呆账死账。调研数据显示,2012年拖欠设计费占企业经营收入15%以上的企业达52%;近3年累计拖欠设计费占企业累计收入10%以上的占68%,累计拖欠20%以上的占30%。从总体上看,当前设计服务提供的产品缺乏足够的优化和精细化,与国际通行的设计深度相比较为粗浅。

2.注册人员出卖、挂靠、出借注册执业资格证书造成“人证分离”现象较为普遍;企业为保资质和稳队伍花重金留人甚至买证,大幅度加大了运营成本;卖证人员利益与责任脱节。

调研数据显示,挂靠和卖证高居“人证分离”原因的前两位,分别为77.6%和64.9%;发放注册执业津贴成为企业保资质和稳定队伍的常态,有82.6%的企业采取此项措施。有的企业仅津贴一项每年支出约为200多万元;“卖证”价格因专业而异,平均为12万/年,注册电气工程师证书最高,每年超过30万。

3.地方保护和行业壁垒现象严重,主要表现在登记备案手续繁杂苛刻、招标中存在排斥潜在投标人行为,使一些企业不得不放弃承揽项目。

为了完成登记备案,企业需要拿出“攻坚克难”的劲头,无奈地付出相当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有的备案手续长期占用企业、人员资料原件而使企业的正常经营受到影响。调研数据显示,近5年发生过因一些地方的地方保护措施极为苛刻而放弃到当地承揽项目情况的企业占58%;发生过因一些专业管理部门设置行业壁垒而放弃承揽工程项目的情况的企业占65%。

(二)原因分析

1.设计收费低、工作超负荷,导致以“质量”换“数量”、靠“产值”图“发展”,从业人员以牺牲工作质量和身体健康为代价保持的一定增长,掩盖了《收费管理规定》11年一贯制的负面影响。多年来,受益于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行业信息化建设及新技术的应用,企业开展工程咨询、项目管理、工程总承包业务以及资本运作转变发展方式,调整内部组织结构,改善经营管理,加大人才队伍建设的投入,才使得行业的总体效益获得了较快增长,但是企业经营成本的增长幅度远高于企业经营规模的扩张幅度,仅就企业人力成本而言,2002年以来平均增长5-10倍。为了抵消收费低、经营成本高的影响,也为了顺应业主压缩工期的要求,企业在“三面夹击”下不得不加班加点地超负荷工作,以“多”和“快”求得生存空间的扩展。据全国施工图审查统计,一次审查合格率2010年为44.8%、2011年为44.7%、2012年为44.9%,从中可见对当前设计质量水平的影响。

2.企业数量大增速快,呈过度竞争态势,处于弱势的勘察设计方维护正当权益普遍感到“无奈”。整体而言,企业数量偏多,且增速较大幅度超过GDP 7%至8%的增速,2011年和2012年的企业数量增速分别为13%和11%,“买方市场”特征明显。一些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拼价格的竞争行为大行其道;实施收费规定的监管措施不到位,突破价格底线的市场主体无违规之惧。在买方市场中,勘察设计方和业主成为地位不平等的市场主体,勘察设计话语权被严重削弱,面对压价、随意压缩工期、随意更改设计、拖欠设计费等,处于弱势的勘察设计企业普遍有“无奈”的心态。在维护正当的收费权时,选择温和的“协商催收”是大多数企业的做法;在担忧得罪业主唯恐失去市场的心态下,“诉诸法律、申请仲裁”是企业最不愿意采取的措施。

3.服务理念和创新意识还有待加强。勘察设计企业对在生产性服务业上的定位虽已清晰,但为经济社会、为业主提供高水平、高质量技术服务的理念还仍未完全到位,在优化设计、精细设计等方面创新的自觉性还有待加强,致使设计产品潜在的附加增值效益未能得到发掘与展现。

4.社会上对勘察设计工作成果缺乏全面、正确的认知。由于行业宣传不够,社会上对勘察设计在工程建设中的引领和灵魂地位缺乏认识,对勘察设计成果创造的社会价值缺乏应有的理解。优质优价和新技术应用等的收费虽有要求但无具体规定,现行《收费管理规定》的定义比较笼统,如何收费无章可循。近几年国家要求在工程项目上贯彻节能减排、绿色建筑以及采用BIM技术等,均很难增加新的收费,难以体现优质优价的鼓励措施。

5.按照注册执业人员与企业资质挂钩的要求,注册执业人员数量存在较大的缺口,特别是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和注册电气工程师的数量缺口更大。按工程设计行业甲级资质的最低条件要求,一级注册建筑师、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和注册电气工程师的比例为1.5:1.5:2:1。有关统计资料显示,这四个专业注册师全国拥有数量比例2011年为1.5:2.1:0.9:0.7,2012年为1.5:2:1:0.8。供需不足是造成注册执业人员出卖“资格证书”第一位的原因;82%的企业认为“勘察设计行业有些专业的注册执业人员极度缺乏”。

企业为保资质,成本再高也要养人、留人,甚至买证。

“人证分离”使利益与责任完全脱节。出卖注册执业资格证书有每年十几万甚至三十万的收益;卖证等违规行为被查出的概率很小,违规成本极低。近半数的企业认为“对个人而言有利可图,即使查处了损失也不大”是造成注册执业人员出卖“资格证书”的原因之一。

6.管理手段陈旧或为地方、部门利益在保证勘察设计项目质量的旗号下,实施地方保护和行业壁垒。地方行政主管部门负有质量监管的责任,对外地、外行业企业是否有实力在当地负责项目的实施设置种种条条框框,如要求在当地设立常设分支机构、人员固定等,给外地企业带来很沉重的负担。在招投标中,设置要求同类业绩、综合资质外加专业资质等条件构筑“堤坝”,排除外地、外行业企业参与竞标,对投标资格条件、评分规则等投标细则,加入地方保护和行业壁垒的条款,以实现地方保护和行业壁垒。调研数据显示,超过8成的企业认为“保护地方勘察设计单位”是地方政府搞地方保护的首要目的;“肥水不流外人田,保护本行业勘察设计单位”的因素排名行业行政管理部门设置行业壁垒目的的首位。

7.税收利益的驱动也是地方保护又一原因。现行税收制度框架下的经济利益因素对地方保护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项目留给本地企业做,GDP和税收等都留住了”这一原因在调研中列地方保护原因的第二位,有超过6成的企业持此观点。

这些问题的存在,对发挥好勘察设计在国家工程建设中贯彻实施节能减排战略的先导和灵魂作用,对保证勘察设计的水平和质量,对勘察设计行业科技进步的投入,对加强从业人员教育培训及业务素质的提高,对工程项目质量安全责任的落实,对全国统一开放市场的建立,都有很大的制约和影响,也对行业的健康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二、建议措施

针对上述问题和原因,提出以下解决问题的具体建议措施。

(一)政府部门方面

1.关于收费问题,建议研究建立多元化的勘察设计价格机制和配套管理办法,加强收费监管

(1)进一步明确政府工程要严格按照《工程勘察设计收费管理规定》进行管理;社会工程可适当放开,将国家规定作为“基本指导价”,由工程的委托方和承揽方按照市场行情自行协商定价,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同时也有利于维护国家有关价格法规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2)制定或委托行业协会研究提出勘察设计取费的多种方式及办法的建议方案,包括:社会工程当事双方协商定价实施细则及“行业指导价”;勘察设计分阶段收费办法;“人工时”计费办法;采用新技术的专项收费实施细则等。

(3)加紧修订并实施《建设工程设计合同(示范文本)》,鼓励勘察设计企业通过正当渠道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4)加强收费法规执行的监督检查,对低于法定价格底线承揽项目的企业和恶意拖欠设计费的业主在政府信用平台上予以通报,并发布相应预警信息;加强处罚力度,视违法违规行为情节轻重给予相应的行政、经济处罚,并作为业主申领建设工程许可证的采信材料。

2.关于注册执业的管理,建议进一步改善企业资质标准和注册执业管理制度,加强注册人员注册后的执业管理

(1)采取相应措施,使企业资质需求与市场注册人员存量相适应,缓解供需矛盾;对人才资源匮乏的西部企业,设定过渡期时间,暂缓按资质标准核定到位;对注册人员稀缺且对质量、安全不起决定性作用的专业,暂缓按标准实施;适当延长注册人员的执业年龄;对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情况良好、设计质量优良的企业,在资质审查时其注册人员数量稍有不足的,给予一定的改进期,暂缓按标准核定。

(2)研究建立在强化执业者责任和知识产权保护前提下的注册师“有限多点执业”办法,允许注册执业人员经所属企业同意在其它企业的同一专业兼职执业,这样既可发挥注册人员的积极性,也可减少卖证、挂靠等现象;研究建立注册执业人员责任落实和追究制度,使注册执业人员的权利与义务、利益和责任趋于平衡。

(3)加大注册考试内容的工程实践性份量和自选题比重,兼顾不同地域的特点,命题与工程更紧密结合,使考试成绩更好地反映执业能力,使长期在一线从事勘察设计实践的具有丰富工程经验的中、高级技术职称的技术人员能够取得执业合格。

(4)加强注册执业行为的监管,联网各级行政管理部门实施注册执业人员的“闭环”管理,共享教育、业绩、社保、信用等信息;严肃查处注册执业人员为主因的质量问题和安全隐患,追究法律和经济的责任,情节严重的予以清出;严肃查处各种注册、执业违规行为,其违规情节作为企业资质审核、个人延续注册的采信材料。

3.关于地方保护和行业壁垒问题,建议进一步完善招投标监察机制,加强招投标过程和勘察设计过程的监督管理

(1)完善与强化招投标监察机制,将技术专家纳入监察体系,加强招标文件的审查,严肃查处违反《招标投标法》规定的行为;强化勘察设计企业资质权威性,推动企业综合资质发挥市场效能,为建立统一开放的大市场创造条件。

(2)加强建市[2013]38号文件的贯彻落实。利用部、省企业资质管理信息系统及相关数据库,推行电子备案,提高备案效率;对行业协会评定的“诚信企业”、“质量信得过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优秀企业”在登记备案时设立绿色通道,简化备案手续;加强层级管理和监督检查,查处在市场准入、招标投标等方面设立不合理排外条件的行为;加大勘察设计过程的监督管理力度,制定统一的施工图审查要点,定期检查与随机抽查工作过程及成果。

4.协调研究建立分税制度,减少企业跨区域承揽业务的阻力

积极协调相关部门研究勘察设计项目的税收制度,建立企业的注册地和承揽工程项目所在地的合理分税比例,既避免企业重复纳税,也保护地方利益,增加地方收入;加快制定建设项目总承包配套管理办法,明确工程总承包模式的合法地位及“合法分包”的内涵,合理减轻企业税赋。

(二)行业协会方面

1.加强调查研究和行业宣传,推进行业诚信体系建设,发挥市场秩序维护作用

(1)协助政府部门或接受政府部门委托,调研并提出工程设计收费指导意见和实施细则的意见、建议,包括:社会工程在基本指导价基础上由当事双方协商定价的实施细则及“行业指导价”、与勘察设计不同阶段对应的分阶段收费办法、试行国际通行的“人工时”计费办法以及落实国家产业政策要求和采用新技术的专项设计收费实施细则等;研究提出既使执业人员责任落实又使知识产权得到保护的“有限多点执业”的实施办法和管理细则。

(2)加大《全国勘察设计行业从业公约》的宣贯力度,推进行业诚信体系建设,建立并逐步完善企业诚信、自律机制及其失信惩戒机制,提高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建议行业协会下设注册师分会,构建注册执业人员行为管理、继续教育、技术交流、权益保障、监督检查、失信惩戒平台,加强对注册执业行为的管理和纪律检查。

(3)利用协会网站、媒体等,宣传行业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在工程建设项目中落实“节能减排”国策、实施国家产业政策的引领和先导作用;弘扬行业奉献精神和创新精神,扩大行业社会影响。

2.加强分类指导,建立企业能力评估和创优引导机制,提高维护企业合法权益的服务能力

(1)加强企业管理创新、技术创新的分类指导,推动先进科技加速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促进企业发扬自身优势打造与增强核心竞争力;加强维护企业合法权益的服务能力,在知识产权和收费争议中,探索发挥调解、仲裁作用和法律援助的途径与措施。

(2)建立企业能力评估和创优引导机制。建立行业“质量信得过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优秀企业”、“诚信企业”以及创新型企业等评估制度及宣传推广体系,净化市场环境,弘扬优秀企业文化,提高优秀企业品牌的社会知名度和信任度。

(三)企业方面

1.加强工程技术服务创新,发展好设计主业,在工程建设全产业链中开拓与挖掘新的服务领域

(1)进一步强化以设计为主业的技术服务定位,建立企业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机制,着力推进深化设计、优化设计和精细化设计,在实施节能减排国策、新型城镇化建设等方面提升专项设计水平,提高设计产品附加效益。

(2)创新企业经营模式,寻求向设计阶段前端和后端延伸服务的业务突破,培育面向工程建设全过程的技术基础及其服务团队,打造项目管理能力,实现企业经营收入的量、质齐升与利、名双盈。

2.树立社会责任观念和维权意识,严格自律,诚信经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1)树立社会责任意识,自觉遵纪守法,遵循市场经济规则行为;践行《行业从业公约》,严格自律,诚信经营,自觉抵制卖牌子、恶意压价、低价竞争、买证、挂靠、借证等违法违规行为,作良好市场秩序的建设者和维护者。

(2)严格遵照标准规范开展技术服务,贯彻“节能减排”国策和产业政策;加强勘察设计过程管理,坚决抵制弄虚作假、偷工减料等行为,确保勘察设计成果的质量安全;立足创新发展,形成精专化的技术特点,提高核心竞争力,为市场提供优质的技术服务。

(3)建立工程投标、合同签订、履约行为、知识产权保护等行为的法律支持机制,参考或借鉴项目经理负责制实施技术、经济责任一体化管理,增强自身维护合法权益机制的作用。

3.找准发展方向和市场定位,建立符合市场需求的现代企业管理机制,开创企业效益与个体价值双赢的良好局面

(1)按照自身的优势、特点,找准发展方向和市场定位,制定发展战略规划,建立符合市场需求的现代企业管理机制,切实加强企业技术能力、管理能力、市场能力、服务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建设,增强企业的市场适应能力。

(2)建立并实施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发展战略,培养和建设专业搭配合理、梯次结构适当、质量数量相宜的企业人才队伍;建立人力资源管理和激励机制,加强领军人才的培养,为人才在培训、使用、晋升等各个环节营造发展空间,激发人才发展动力及潜力,成为人才健康成长、展示才华的舞台。

(3)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才,爱护人才,着力关注人才的工作环境和生存状态,按照劳动法规保障各类人才的合法权益,努力营造企业、人才“双健康”的可持续发展局面。

上一篇:如鱼得水是褒义词吗下一篇:执行力和领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