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析报告

2024-05-07

行业分析报告(精选十篇)

行业分析报告 篇1

把废弃的动物皮张变成光鲜、亮丽的皮革,最终制成各种时尚精美的皮革制品,皮革行业实现了对畜牧业的副产品—生皮的再利用,这个变废为宝、化腐朽为神奇的加工过程,不仅避免了生皮的浪费及其因腐烂变质造成的环境污染,而且完成了对生皮充分的利用,属于典型的循环经济。从畜牧业的延伸产业,到终端消费市场的过渡,皮革行业的存在建立了一个良性循环的产业链,而皮革行业的发展则带动了“养殖业—原皮—制革—皮革制品—消费市场”整个产业链的循环、发展和提升。

制革业是以畜牧副产品为基础原料进行深加工的行业,门类上属轻工行业。皮革行业是我国轻工业中的支柱产业。我国也是全球制革生产大国,以及皮革贸易最活跃、最有发展潜力的市场之一。

天然动物皮革外观高雅,质地柔美,具有独特的透气、穿着适宜等性能,至今没有一种人造材料与之媲美。

制革工业是动物生皮经脱毛、鞣制等物理和化学方法加工,再经涂饰和整理,制成具有不易腐烂、柔韧、透气等性能的皮革产品的生产活动。

制革产品即成品革是真皮鞋服、皮具、箱包、汽车及沙发内饰等的主要面料。牛革是皮鞋的优良原料之一。

制革行业处于产业链的中间环节,其上游为畜牧养殖,下游为皮革产品生产企业。产业链见图1。

2“十一五”制革行业发展总体情况

2.1 制革行业主要发展指标

“十一五”期间,制革工业得到较快发展,工业产值及销售收入分别以年均14%和11.85%的速度发展。

2006年1-12月,中国制革加工行业规模以上企业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779.7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22.53%;累计实现产品销售收入730.9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23.67%;累计实现利润总额32.5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18.86%。

2007年1-12月,中国制革加工行业规模以上企业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908.25亿元,比2006年同期增长了20.66%。2007年1-11月累计实现销售收入77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18%;2007年1-11月累计实现利润4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38%;

2008年1-12月,中国制革加工行业规模以上企业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999亿元,比2007年同期增长了13%;2008年1-11月累计实现销售收入85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14%;2008年1-11月累计实现利润4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13%。

2009年,中国制革加工行业规模以上企业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1 09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13.5%;2009年1-11月累计实现销售收入91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7.3%;1-11月规模以上制革企业利润总额48.6亿元,同比增长16.1%,均高于同期GDP增长幅度。2009年制革工业销售利润率为5.3%。

2010年1-12月,中国制革加工行业规模以上企业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1 32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25.8%。2010年1-11月累计实现销售收入1 16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28.8%,2010年1-11月累计实现利润总额64亿元,同比增长33.8%,2010年制革工业销售利润率5.5%。(以上资料均来源于国家统计局、中国皮革协会)

注:销售收入和利润均为当年1-11月份。

由图2-图3和表1可以看出:“十一五”时期,制革工业不论工业产值、销售收入及利润总额都呈上升态势。制革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利润年均分别增长14%、11.85%、18.78%。销售利润率也保持稳定增长。特别是2008年以来,面对金融危机及行业重组洗牌等影响,销售利润率仍然稳定在5%以上。

2.2 制革行业市场容量

由于行业分散、集中度低,同时制革原料及产品的非标化特质明显,制革原料采购价及成品革销售价差异较大,给细分行业统计带来较大不便。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官方数据就细分行业作进一步的统计。根据中国皮革协会调查,国内成品革的构成,从原料来源分:我国牛皮约占50%,羊皮占31%,猪皮占18%;从成品革用途划分:鞋面革为35%,服装革20%、家具革15%、手套革10%、汽车革5%,其他15%;就鞋面革而言,牛鞋面革约占鞋面革的65%。结合2005-2010年制革工业销售收入,“十一五”期间牛革及牛鞋面革市场需求量测算见表2。

2.3 制革相关细分行业产量

根据全国轻革产量,采用不同测算方式并加权平均,测算2006-2010年制革及相关细分行业有关产量见表3、图6。

注:1)以上数据中轻革产量为中国统计局及中国皮革协会发布数据。2)折合牛皮标张为中国皮革协会核算统计数据。3)除国家统计局统一发布的数据外,其他数据均按行业规则统计核算。由于一段时期的资源供应及产品需求不是一成不变的,故本数据仅为参考数据,但基本能客观反应行业现状。

家政行业行业分析 篇2

现代生活方法的改动,使家政的作业内容有了全新改变。从效劳类型上,有保姆、保洁、清洁、管家、保养、家教等工种;从效劳方法上,由单一的长年效劳转变为灵活多样的定时或一次性效劳;从效劳主体来看,专门的家政公司、家政派出公司和家政训练公司已不在少数。这些年由于国有公司改制,大批工人下岗并入社会,怎么经过各种渠道让他重上就业岗位,变成摆在社会各界面前的一道难题。2003年下半年,国家有关部门组织学习、研讨了展开家政效劳业安排村庄赋闲人员的经历,一时家政业变成了媒体宣扬的热门,蕴藏着无穷商机和就业机会的一起,家政要想变成一个标准展开的工业,使用户、劳动者和家政公司三方都收益,一些疑问不得不导致大家重视。小公司运营艰难,各种不标准行动也给劳动者和家政用户带来了风险。家政效劳不签劳动合同是常事,出了疑问很难依法处理;一些不合法中介利用介绍家政揽钱,经常是骗到钱就换个当地。标准家政公司在赚钱的一起,也捏着一把汗:关于家政效劳中呈现的偷盗、损伤等诸多疑问,没有一部作业标准来加以调整给家政公司的利益带来了不确定要素

怎么正视家政业面对的这些疑问?怎么找到一个处理疑问的路径?

相比之下,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在家政作业悄然兴起,弥补了中介制带来的各种缝隙。一些村庄家政效劳中心,有一批固定的家政员,活由公司派,薪酬也由公司发,公司实施的职工制管理模式。

所谓职工制即是指,家政员是公司职工,外出效劳代表公司。具体做法是公司与求职者签定用工合同,吸纳他为公司职工;公司与用户签定劳务合同,担任供给家政效劳。活儿由公司来揽,家政员由公司来派,劳务费由公司来收,职工薪酬由公司来发。这样家政员不直接与用户发作法律关系,出了疑问都可以找公司处理。

家政公司每天都在添加,从业人数也在增加。这种景象下,大家最想知道的即是家政作业的商场蛋糕到底有多大?支撑它持续强大的亮点在哪? 当时的家政效劳仍以保姆、保洁等简略和传统的家务活为主,可是不少公司适时推出新效劳,竞赛中占得先机。一些专业性强、技术含量高的项目,如家庭养分膳食、家庭计划、家庭接待、家庭事务管理等相继呈现,使家政效劳的路子越走越专,也越走越广。家政效劳要向专业化和科学化的方向展开,而效劳人员素质跟不上成了最大的制约瓶颈。这当然与中国效劳训练展开不成熟有关,可是更大的疑问出自大家观念。目前多数人仍以为做家政即是服侍人,最后思考的作业,高素质人员不肯入行,致使人才缺乏。

品牌推行

啥是品牌?大概如何构筑品牌?品牌大概如何来保护? 品牌,望文生义,即是一种商品的称号,一个公司的姓名。就象是每自己都有一个姓名相同,使用它来进行差异。

品牌和人名有些当地十分类似,有些当地又有着不同。不同之处是知道了一自己的姓名之后,就很天然的联想到这自己的性情,气质与内在等。可是知道了一个品牌却并不意味着知道了这个品牌所代表的公司精力,公司文化与这个品牌所能带给大家全部等。所以,品牌需求构筑。

大概如何构筑品牌?

品牌的构筑是一件十分烦琐,专业的事,需求公司先具有必定的规划之后才干谈品牌构筑。构筑品牌就必需先赋予这个品牌的内含。家政效劳业的品牌内含包含:

一、效劳质量

效劳质量包含职工训练,职工作业精力,公司对职工的凝聚力,效劳目标的满意率等。

二、效劳诺言

空调行业分析报告 篇3

中国家用空调生产开始于 1978 年,当年产量只有 223 台。随后,由于中国生产水平的限制和国家产业政策的制约,直到 1980 年产量尚不足 2 万台。进入上个世纪 90 年代,空调行业发展迅猛。据统计, 2002 年全国空调产量达到 3135 万台,比 2001 年增长 30 %。

1998 年以来,空调在中国居民家庭中逐步普及, 2003 年全国 30 个城市居民家庭中空调的保有率达到了 55.9 %,和 1998 年相比,增长了 15 个百分点。

第一阶段( 1978 年以前):空调需求小 洋品牌一统天下

这一时期中国家庭对空调的需求几乎为零,中国也没有自己的空调生产企业。中国为数不多的空调均来自国外进口。

第二阶段( 1978 — 1997 年):春兰一枝独秀 日资品牌强劲

春兰空调的问世,改变了中国空调市场主要依靠进口产品的局面,从此也奠定了春兰在中国空调业的龙头地位。 1997 年,春兰的市场保有率达到 18.9 %,成为中国空调市场的第一品牌。而以日立、三菱、松下、夏普、三洋为代表日资品牌立足高端,占据了中国空调三分之一的市场份额( CMMS98 数据)。

第三阶段( 1997 — 2000 年):国产品牌扩张迅速 日资品牌市场份额逐渐下降

以格力、海尔和美的为主要代表的国产品牌不断扩展,春兰的优势地位逐渐减弱,日资品牌的市场份额逐渐下降。

第四阶段( 2000 年至今):国产强势品牌雄霸市场 韩国品牌成长迅速

进入 21 世纪,一大批二三线品牌逃离空调市场或被并购,国内空调市场已由众多品牌“鱼龙混杂”的阶段发展到如今以海尔、格力、新科、美的等几大品牌主导市场的局面。一份权威部门的统计资料显示: 2003 年格力、美的、海尔、新科等行业前十强空调厂家占据了整个市场 85 %份额,而剩下 15 %的份额则被 200 多家小企业所分割。

日资已弱,“韩流”乍起。据有关资料显示,2003冷冻年LG空调因为“中国本土化”的策略而获得了迅猛的销售增长,产销量已突破150万台。

二、 2002 — 2003 年度品牌竞争格局

(一)整体市场竞争分析

1、 领导品牌优势明显:

以海尔、格力、美的为领导品牌,其市场份额大并且消费者忠诚度高。领导品牌坚持“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概念创新→高频次传播”的市场路线。一方面,在 2002 年均推出以数码智能感温的空调产品, 2003 年推出了氧吧、杀菌、健康空调。同时,对服务升级,使产品综合质量多方面领先其它品牌。另一方面,适度运用媒体传播策略,高频次广告投入、口碑宣传塑造品牌亲和力。从而保持在产品和品牌两方面的领先优势,牢牢占据中高端市场,以保证自身适当的利润空间和发展后劲。

2、 细分市场国外品牌占优:

细分市场品牌虽然市场份额较小,但消费者忠诚度高,说明其在某一细分市场上具有竞争优势。(如区域细分市场或人口细分市场)。在空调市场中,我们发现,在图二中,位于 B 区域的品牌大多是外国品牌,这些品牌在中高端人群中具有竞争优势,在细分市场上,这些品牌成为上述领导品牌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3 、跟随品牌充当补缺者:

位于 C 象限的品牌,市场份额小,并且消费者忠诚度低,缺乏竞争力,难以和领导品牌直接竞争,处于市场补缺者的地位。

3、 问题品牌市场地位下滑:

位于 D 象限的品牌,市场份额大,但品牌的消费者忠诚度低,说明其在产品生产、产品定位到营销策略等一系列环节上可能存在问题,需要引起注意。在空调市场上,春兰是最早进入空调市场领域的国内品牌之一,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中国空调市场的第一品牌,高居各品牌之首( CMMS2003 秋季数据),但近几年来,其市场地位日益下滑。

(二)市场竞争深度分析

1、 品牌成长力分析

空调市场容量的不断扩大,为品牌的成长提供了平台,在空调市场上,海尔、美的、格力三大品牌的市场份额继续扩大,空调市场向品牌产品集中的趋势已经显现出来。国际著名品牌 LG 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拿下了 5.4 %的市场份额,仅次于海尔、美的、格力和春兰四大品牌,并且凭借其较高的品牌忠诚度,在品牌竞争力上跃居第四位。国内企业也纷纷涉足空调领域,如彩电巨头 TCL 、微波炉霸主格兰仕、 VCD/DVD 巨头新科等都来抢占空调市场,以期占有一席之地。

A 区域:强势品牌 市场份额大并且成长指数大于 1 ,市场份额继续扩大;在空调市场上,三大品牌的市场份额继续扩大,空调市场上的名牌效应已经显现。

B 区域:成长性品牌 市场份额小但成长指数大于 1 ,有可能成为未来的强势品牌。在空调市场中, LG 、海信和奥克斯如果能继续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则很可能成为强势品牌。

C 区域:衰退品牌 市场份额小并且成长指数小于 1 ,如果不采取有效策略,则可能被挤出市场。

D 区域:问题品牌 市场份额大的成长指数小于 1 ,通常是由强势品牌转变而成的,如果采取恰当的策略,该区域的品牌可能重新成为强势品牌;否则,则有可能落入 C 区域,成为衰退品牌。

2、 消费区域特征分析

1. 华北区:

空调发展最为成熟的市场,其典型特征是:空调的保有率高,但最近两年内的购买率和未来一年的购买率均比较低。在华北市场上,品牌竞争格局主要表现为海尔、 LG 双雄争霸。二者占据了 4 分之一的市场份额, LG 成为海尔最强大的竞争对手。

2. 东北区:

空调还处于市场导入阶段,其典型特征是:空调的保有率低,从绝对值来看,最近两年内的购买率和未来一年内的预购率在 6 大区域中均最低,但从相对值看,其基数小,成长性较大。在该市场上, 海尔一支独秀,占据东北空调市场 30 %的份额, LG 超过格力成为第二大品牌;

3. 华东区:

华东区是空调市场容量最大的一个区域,乃“兵家必争之地”,虽然其空调的保有率已经达到 65.6 %,但仍然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最近两年购买率和未来一年购买率均较高。在该市场上,品牌竞争激烈,没有处于明显优势地位的品牌。其主要原因是华东区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多个市场,在不同市场上,各主要品牌的地位不同:夏普在上海( 16.5 %),海尔在济南( 22.1 %)、大连( 39 %)、福州( 19.4 %),春兰在南京( 15.7 %)、杭州( 12.1 %)和苏州( 15.6 %),海信在青岛( 59.3% ),奥克斯在宁波( 17.3 %)的市场份额均位于第一。

4. 华中区:

空调在华中区的发展状况与华东区相似,空调仍然处于增长阶段,保有率较高,并且增长势头强劲。在该区域内,格力领跑空调市场,其市场份额接近 25 %,美的和海尔跟随其后,但对格力的优势地位尚未形成强力冲击。

5. 华南区:

华南区位于空调发展增长阶段的中期,其典型特征是:空调保有率中等,发展势头较好。在该区域内,美的处于市场领导者的地位,并且没有其他的品牌足以动摇其优势地位。

6. 西南区:

空调在西南区的发展状况与华南区类似,空调处于市场增长阶段的中期。在该区域内,格力具有相当的竞争优势,海尔、美的尚未对格力形成强力冲击。

三、主 要品牌竞争手段分析

1、 海尔 凭借“海尔”冰箱的坚实品牌基础,从 1992 年到 1995 年,海尔品牌逐步延 伸到电冰柜、空调等制冷家电产品继而向其它家电产品延伸,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了海尔家电王国的形象。 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构成了海尔品牌市场竞争力的两大基础。

2、 格力 格力电器是唯一一家坚持专一化经营战略的大型家电企业。 格力在成立之初 由于自己实力较弱,所采取的是 “ 农村包围城市 ” 战略,集中开发中南、华东等地区。 格力始终坚持两个“坚决”信念:一是坚决不打价格战;二是坚决走专一化道路。

3、 长虹 1996 年涉足空调领域,截至 2002 年末,长虹在空调研发制造领域已累计投 入资金近 10 亿元,建成了中国西部最大的空调研发生产制造基地。 2003 年 3 月,长虹投入 3800 万元巨资打造长虹博士团队。

四.空调市场未来发展走势

行业分析报告 篇4

关键词:传导机制,景气,景气传导机制

随着经济一体化的程度越来越高, 美国金融危机引发了全球性的经济危机, 自2008年以来中国经济虽然是保持着正的增长率, 但是增速大大降低, 中国的GDP从2007年的13%, 下降为2009年的9%, 跌了4个百分点, 2008年第四季度更厉害, 同比只增长6.8%。随着外需的减少, 进出口总额大幅下降, 中国大量的积压产品不能出口, 实体经济也受到了很大的打击。

面临这样的大环境, 为保持经济增长, 扩大内需, 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刺激经济发展的措施, 其中最重要的是“4万亿”投资计划及汽车购置税优惠、家电下乡等消费刺激措施。在经济刺激计划的影响下, 工程机械、机床等子行业景气度得以攀升, 其中与固定资产投资紧密相关的工程机械子行业表现优异, 挖掘机、起重机、混凝土机械等产品同比增长幅度超过20%;相对于工程机械子行业, 机床行业表现“不愠不火”, 全年机床产量 (数控机床) 维持零增长。

从统计数据来看, 2009年工程机械行业销售收入增速达到30%左右, 利润增速达到45%左右;作为机械行业的上游产业, 机床行业上市公司2009年销售收入增速却在3%左右, 利润增速在10%左右。受益于一系列的刺激经济发展计划, 机械行业产量和销售量的持续快速增长是否能够带动其上游产业的增长, 即在机械行业的上下游之间, 是否存在景气传导机制将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 景气传导机制的内涵

1.1 传导机制的含义

《辞海》释义机制, 即原指机器的构造和动作原理, 生物学和医学通过类比借用此词。阐明事物的机制, 意味着对它的认识从现象的描述到本质的说明。所谓传导机制, 即事物由表及里的传递导向过程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是指一定的货币政策手段, 通过经济体制内的各种经济变量, 最终影响整个社会经济活动以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传递过程。

1.2 传导机制研究综述

从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到传导机制是随着货币的使用应运而生的。关于传导的研究, 国内外学者大都集中在货币政策传导、价格传导、风险传导、知识传导等方面。

(1) 货币政策传导

早在1936年凯恩斯在经济大萧条后出版的《通论》 (General theory) 中, 提出了货币政策的利率渠道传导理论, 在凯恩斯的IS-LM模型中, 这一理论被表述为:

M上升代表了一种扩张性的货币政策, 它导致实际利率 (Ir) 下降, 降低了资本成本, 进而导致投资 (I) 上升, 是总需求上升和产出 (Y) 提高。货币主义者认为这一机制解释了为什么在大萧条时美国没有陷入流动性陷阱, 以及为什么扩张性货币政策能够阻止在这个时期的总产出的快速下降 (蒋敏, 2000) 。

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 货币学派的代表弗里德曼 (Friedman, 1968) 提出了货币供应量渠道传导机制理论。

国内学者详细研究了货币政策传导的渠道以及如何提高货币政策传导效率。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可以分为单渠道、双渠道和多渠道。王振山、王志强实证分析得出了无论是在20世纪80年代还是在90年代, 信贷渠道是我国货币政策的主要传导途径。王钰、王稳从理论上对利率、资产价格和信贷这三个渠道各自发挥作用的条件和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后, 认为利率渠道、资产价格渠道和信贷渠道在货币政策传导中不是平行地、各自独立地发挥功能, 而是形成有机的整体。

(2) 知识传导机制

Nonka (1996) 提出了经典的知识创造螺旋模型, 他把组织知识创造看做是个体所拥有的知识被扩大化和内在化并转化为组织知识库的一部分动态过程。

Gibert&Cordey-Hayes (1996) 提出了一个取得、沟通、应用、接受与消化的五阶段知识传导模型。

Dell&Craston (1998) 提出了知识传导的三要素框架, 即价值定位、促进因子、变革流程三个主要组成部分的最佳实践传导模型。

(3) 风险传导机制

崔毅、杨卫 (2001) 研究了企业微观风险是如何传导蔓延引发宏观金融危机, 提出了金融体系与微观企业体系在财务上具有同构性, 化解风险传导必须在源头上进行防范。

邓明然及其团队2005年发表《企业风险传导机理研究》一文, 首次站在理论的高度对企业风险传导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系统研究, 剖析了企业风险传导的内在动因, 提出了基于风险传导机理的风险控制的新思路。近年来关于风险传导机制的研究一直没有间断。

任何经济变量作为经济系统中的一个元素, 与其他的变量之间都会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关联性, 导致了各种传导机制存在的客观性和普遍性。本文正是基于各种传导机制, 提出了景气传导机制的概念。

1.3 景气传导机制的定义

市场经济条件下, 一种产品销售量受到供求以及市场价格等因素的制约, 销售量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中, 而这种波动往往表现为一个传导过程, 这一传导包括上游产品销量的变动向下游产品销量变动的传导和下游产品销量的变动向上游产品销量变动的传导, 这种上下游产量变动的传导过程就是景气传导机制, 即一种产品或服务的景气程度变化引起其他产品或服务相应变化的内在规律或作用方式。

2 我国景气传导机制实证分析——以机械行业为例

2.1 我国机械行业发展状况统计

为了验证在机械行业是否存在景气传导, 本文根据中国统计局的数据, 选取机床行业的重要下游——汽车和工程机械 (合计占65%) 作为自变量, 机床产量作为因变量, 并对相应的数据进行处理, 进行简要的统计分析。

统计数据表明, 工程机械的变化趋势与机床产量的变化趋势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机床行业产量呈现正态分布, 其周期为4年左右。1998—2002年, 汽车行业产量增幅波动不大, 但是自2002年以来, 汽车行业产量的分布趋势与机床行业产量大致相同 (如图1所示) , 在机床行业产量增幅最高的2003年上半年, 我国汽车行业产量的增幅最大, 同样起重机行业产量的增幅与机床行业产量增幅走势相吻合 (如图2所示) 。但是, 起重机行业产量的变化与机床行业产量的变化并不是完全同步, 而是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通常情况下, 工程机械厂商、汽车厂商采购机床是需求拉动型, 也就是说, 当工程机械、汽车产量出现大幅增加时, 工程机械厂商、汽车厂商在扩张产能的动机下发生采购机床行为, 但这一行为应该滞后于工程机械、汽车产量的增长。从图中时间上来看, 机床行业景气度滞后于汽车、起重机景气度1~2年。

2.2 景气传导机制实证分析

根据上文的定性分析, 认为汽车行业与机床行业、起重机行业与机床行业存在相关性, 即在机械行业与下游行业之间可能存在景气传导。下文将对汽车行业和起重机行业对机床行业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实证分析。为了汽车行业、起重机行业和机床行业之间单位的统一, 本文将统计数据进行处理, 选取三个行业的同期增长率进行研究, 计算汽车行业和起重机行业产量每增加1%将会带来机床行业变化的百分比。

基本模型:YM=C0+ΣCt1XCRt1+ΣCt2XCAt2

其中YM表示机床的增长率, XCRt1表示起重机的增长率, XCAt2表示汽车的增长率。用Eviews 3.1进行回归, 选取的滞后期不同, 对应的P值和R2值都会有变化。滞后期越长, R2值越大, 线性回归方程拟合得越好。滞后期结果和上图显示的大体一致, 表明机床产量的变化率当期值与之后1~2年的汽车销量变化率和起重机产量变化率的拟合系数比较显著, 即说明了汽车销量和起重机产量向机床产量的产量不是迅速的, 而是滞后12~24个月。且在滞后12个月后的汽车销量和滞后24月后的起重机产量与机床数量存在正相关关系。

上述统计结果表明, 起重机每增加1%将会带来机床数量增加0.01%, 但是由t值可以看出, 起重机的变化率与机床的相关性较低, 说明起重机向机床的传导性较微弱。汽车行业每增加1%将会带来机床数量增加0.82%, t值比较大, 说明汽车的变化将会很大程度上机床数量的变化, 汽车变化向机床的传导性较强。

3 总结及建议

通过以上以机械行业为例的分析, 我们可以简单的得出以下结论:

(1) 行业间的景气传导机制确实存在。在机械行业中, 景气传导机制是通过需求拉动相关行业产量的相应增加, 工程机械、汽车产量的增加将会带来上游机床数量的增加。本文虽然没有涉及机床行业的下游行业———钢铁行业, 但是可以预测机床行业的变化同样会带来钢铁行业的变化。机床行业上下游之间的景气传导过程可以简单的用下图表示:

(2) 受经济危机的影响, 我国外需“骤冷”, 并且2009年以来我国面临的外贸形势急剧恶化, 贸易摩擦强度前所未有, 针对中国产品的贸易保护措施仍将呈高速增长的态势。在这种情况下, 我国投资增速达到较高水平 (33%左右) , 政府一系列刺激经济计划的施行, 使我国内需持续“高温”, 与内需直接相关的子行业如机械行业、汽车、家电行业等景气程度较高, 景气传导机制的存在, 将会带动我国更多产业的复苏。

在当前经济还不稳定的国际背景下, 外需将持续低迷。我国政府应该加大国内固定资产投资力度, 增加内需, 通过景气传导到相关产业, 来带动我国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振山, 王志强.我国货币政策传导途径的实证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 2000 (12) .

[2]崔毅, 杨卫.从亚洲金融风暴反观企业风险的传导机理[J].南方金融, 2001 (3) .

[3]叶建木, 邓明然, 王洪运.企业风险传导机理研究[J].理论月刊, 2005 (6) .

[4]陈翠萍.中国价格传导机制在2004年9月至2009年10月间的实证分析[J].经济师, 2010 (1) .

行业分析报告 篇5

1.本行业分析报告模板列出行业资料收集、行业分析的思路和框架,各位顾问、分析员可按照此框架开展工作,也可在此基础上做针对行业特点的局部结构调整。

2.本模板列出的框架主要基于SCP模型;附录为SCP模型分析的框架,供大家参考,另可参考《Mckinsey-战略》一文。

3.本模板供大家不断积累行业资料使用,增添内容者可将相关资料贴到本文件中,也可在相关位置注明可查到相关资料的网址、书目页码等信息。

行业概况 6

行业简介 6

行业规模、发展速度、平均利润水平、主要厂商 6

外部影响(政策、技术)(E)7

政策法规、行业管理模式 7

国内对行业的管理性政策法规、行业促进政策等 7

国内行业管理、促进政策对行业的影响分析(实例)7

国外成功的行业管理模式(政策法规)7

技术发展趋势 7

主要技术术语、简写和解释 7

国际技术走向、发展前景分析 7

国际技术领先的国家、公司的名称、简介、技术领先之处 8

国内技术水平、发展趋势、与国外的技术差距 8

国内技术领先公司的名称、简介、技术领先之处 8

行业供求分析(S)8

行业供给、行业进入者 8

行业业务模式分析(资本集中度、利润来源、进入/推出壁垒)8

行业集中度、竞争态势 9

行业大厂商盈利模式、竞争优势分析(实例)9

行业小厂商盈利模式、竞争优势分析(实例)9

行业中的外国企业竞争模式分析 9

行业需求、替代产品 10

对行业产品的需求规模、增长率及原因分析 10

行业替代品的种类、规模、可替代性分析 10

对产品需求的变化周期及特点 10

需求细分市场分析 10

产业链、相关行业分析(S)11

上游企业分析 11

供应商行业的名称(及行业编号),简介 11

供应商行业的讨价能力分析 11

下游行业分析 11

顾客行业的名称(及行业编号),简介 11

顾客行业的讨价能力分析 11

相关行业分析 12

相关行业的类别(替代性、补充性、服务性)、名称(及行业编号),简介 12行业关系分析 12

行业厂商行为分析(C)12

营销行为 12

行业典型营销模式介绍 12

营销创新分析 13

行业中营销大事记 13

生产行为 13

行业典型生产模式介绍 13

行业中产能变化(进入、购并、退出)大事记 14

行业扩张行为 14

行业对周围行业的扩张力度分析

行业扩张大事记 14

行业主要厂商分析(C)14

第一厂商:分析 14

基本情况 14

高层经理情况 15

公司财务分析 15

公司组织结构 15

公司业务及竞争力分析 15

公司人力、业务资源分析 16

公司战略经验、前景 16

公司管理模式经验 16

公司大事记 16

第二厂商:分析 17

基本情况 17

高层经理情况 17

公司财务分析 17

公司组织结构 17

公司业务及竞争力分析 18

公司人力、业务资源分析 18

公司战略经验、前景 18

公司管理模式经验 18

公司大事记 18

第三厂商:分析 19

基本情况 19

高层经理情况 19

公司财务分析 19

公司组织结构 19

公司业务及竞争力分析 20

公司人力、业务资源分析 20

公司战略经验、前景 20

公司管理模式经验 20

公司大事记 20

附录:进行SCP分析所需的行业资料(参考)22

S:行业结构 22

C:企业行为 22

P:绩效 23

E:外部影响 2

3备注:SCP(structure-conduct-performance,结构-行为-绩效)模型是由美国哈佛大学产业经济学权威贝恩(Bain)、谢勒(Scherer)等人建立的。该模型提供了一个既能深入具体环节,又有系统逻辑体系的市场结构(Structure)一市场行为(Conduct)一市场绩效(Performance)的产业分析框架。SCP 框架的基本涵义是,市场结构决定企业在市场中的行为,而企业行为又决定市场运行在各个方面的经济绩效。

SCP模型,分析在行业或者企业收到表面冲击时,可能的战略调整及行为变化。SCP模型从对特定行业结构、企业行为和经营绩效三个角度来分析外部冲击的影响。

外部冲击:主要是指企业外部经济环境、政治、技术、文化变迁、消费习惯等因素的变化;

行业结构:主要是指外部各种环境的变化对企业所在行业可能的影响,包括行业竞争的变化、产品需求的变化、细分市场的变化、营销模型的变化等

企业行为:主要是指企业针对外部的冲击和行业结构的变化,有可能采取的应对措施,包括企业方面对相关业务单元的整合、业务的扩张与收缩、营运方式的转变、管理的变革等一系列变动。

方便面行业分析报告 篇6

方便面于 1958 年在日本第一投放市场,其产量在亚洲增长非常迅速,尤其是在东亚和东南亚。我国现已成为世界方便面产销第一大国,年产方便面 191.5 亿包,约占世界总产量的 40% 左右,销售总额达 200 亿元。中国第一袋方便面 1970 年“诞生”在上海益民食品四厂。至今,我国方便面市场品牌竞争格局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1970-1992 年)品牌虽多 低档次竞争

1990 年前后,光北京、广州两地就有 100 多条方便面生产线,品牌众多,但普遍品质低下、包装简陋,不注重品牌宣传,产品在低档次中徘徊。虽也有一些进口产品,但因为价格过高,在中国市场少有发展空间。

第二阶段( 1992-1997 年)康师傅时代

1992 年,在台湾名不见经传的顶新集团推出“康师傅”,以适当的价格、精美的包装、独特的口味、积极的营销策略,抓住了难得的市场机遇,进入市场不久,就盘踞大陆方便面市场的龙头位置,甚至一度成为方便面的代名词。

第三阶段( 1998 年至今)众多品牌不懈挑战康师傅

虽然台湾食品第一品牌统一几乎是与康师傅同步在国内市场推出方便面,但在较长的时间内,统一基本上找不到挑战康师傅的途径,统一虽然发起一轮又一轮冲锋,但仍难与康师傅平起平坐。与此同时,众多大陆本土品牌或合资品牌逐渐成长,开始瓜分由康师傅独罢的市场。

二. 2002-2003 年度品牌竞争格局

(一) 整体竞争格局

我们的数据显示, 67.5% 的中国人在过去一年中都吃过方便面,很难有食品的渗透率能达到如此高的水平。现在,方便面的品牌众多,包装精美,口味丰富,档次各异,已经发展为一个比较成熟的快速消费品市场。目前中国的方便面市场呈现出以下一些特点。

1. 市场集中度比较高

从品牌集中度曲线来看,方便面市场的集中度非常之高,仅康师傅和统一两个品牌就占据了整个市场份额的 60% 。康师傅在市场份额和忠诚度上都占据了绝对优势,很难有快速消费品的忠诚度能达到康师傅的 76% 这么高。统一是唯一一个有实力能与康师傅抗衡的品牌,但它的品牌忠诚度与康师傅的差距还是比较大。二者的产品线非常相似,不仅在方便面市场上,在茶饮料等其它市场上他们也是强劲的竞争对手。

2. 市场趋于饱和,发展空间有限

从成长指数来看,方便面市场虽然品牌众多,但是各品牌间成长指数的差异并不十分明显,大多数品牌在 100 左右徘徊,并且相当一部分品牌的成长指数都小于 100 ,即他们处于下滑状态,这证明该市场的成长空间已经十分有限。方便面的技术含量较低,进入门槛不高,所以进入市场的品牌非常的多,即使在同一品牌下还有不同的品种。而作为快速消费品又很难培养出很高的品牌忠诚度,加之方便面的差异化程度不高,要想在某方面脱颖而出实属不易。基于以上因素,经过了 10 年的快速成长后,方便面市场已经趋于饱和,价格和利润一路下滑,即使像康师傅这种有着绝对市场优势的品牌也打出了“加量不加价”的旗号。

(二)市场竞争深度分析

对于像方便面这样一个比较成熟和趋于饱和的市场,新品牌要想有所作为,唯一的道路就是走差异化路线。产品本身的差异化和推广策略的差异化都可能带来新的机会。

1. 区域差异化

方便面这个产品的核心在于口味,而口味有比较大的地区差异性。因此将部分市场作为重点市场,在产品设计上和推广方式上主要针对这些市场是应采用的一个策略。我们从下图中可以看出,康师傅 的强势区域主要集中在北方地区,而统一 则集中在南方地区,这是由其产品线的特色决定的。不过,康师傅和统一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他们的产品品种比较丰富,基本能满足各地方的口味,从图中可以看出大多数城市都聚集在中心位置,说明在这些城市,两个品牌势均力敌。

2. 产品差异化

农心辛拉面 是成长最快的一个品牌,它的主要策略也是差异化经营,主要表现在产品的差异化上。首先,拉面和普通方便面无论从产品的名称上还是从实质上都有所差别,它的价格要比普通方便面贵一些,给人的印象是比普通方便面更上了一个档次,这种差异会吸引一些喜欢求新求变的人。从消费群体来看,农心辛拉面的经常食用者的收入水平要远高于其它品牌的经常食用者,这正符合其产品所走的路线。康师傅在夏天推出了干拌面,这与普通方便面在食用方法上有所不同,也算是一种产品差异化策略。

3 .推广策略差异化

如其名字一样, 福满多 走的是低价多量的路线,这属于一种推广策略的差异化。福满多曾经进行过校园免费派送活动,针对学生进行推销,效果非常不错。

华丰属于比较老的名牌,并且在近几年变化也不是很大。它坚持自己的特色和低价路线,抓住了自己的目标市场,与其它品牌方便面相比,华丰的消费群体最老龄化。这种运作方式结果是成长偏低,但是在市场份额和忠诚度方面华丰都是第二阵营的领头军,特别是品牌忠诚度位列第三。

总结比较成功品牌的经营策略,发现他们成功的秘诀只有一个:就是求新求变,差异化经营。康师傅和统一在已经处于绝对领先地位的情况下,仍然不断地推出新产品,更新包装,变换广告,是为了保持其领先地位并期望扩大其竞争优势。能挤入这已经趋于饱和的市场并有突出表现的新产品无一不是依靠产品的特色化和推广方式的创新。老品牌不盲目跟从和模仿,坚持自己的风格,保住自己的市场,这其实也是一种差异化经营。

三. 主要品牌竞争手段分析:

1 .康师傅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康师傅开创了中国方便面市场的新纪元。从 1992 年康师傅进入中国市场开始,中国人对方便面的认识发生了根本变化。人们知道了原来方便面的包装可以如此精美,酱料可以如此多,口味可以如此好,从此康师傅的品牌形象深入人心,它理所当然的成为了方便面市场的领导者。当然,康师傅在国内市场取得成功有多方原因,比如市场定位准确明晰、大手笔的广告投入、产品领先策略、星星般密布的渠道等等。其中,庞大而规范的销售渠道网络是最关键的,遍布城乡的密集网点有效保证了市场占有率,这也是康师傅最令对手生畏的地方。

2 .统一 在吸取早期的失败经验后,统一采取“避开主道,包抄两厢”的策略,不断推出新品,采取差异化的营销策略与康师傅竞争,同时在广告投入、终端促销等诸多方面加大力度。但其不能超越康师傅的原因与其取得一定程度成功的原因都是一个——具有丰富的市场经验和专业的市场营销手法,但过于依赖这些经验和策略。

3. 农心辛拉面 全球最大的方便面厂商韩国农心集团虽然实力不俗,但在中国市场上,它仍旧避开了与康师傅等企业的正面竞争,采取差异化的产品策略,走高端路线谋得自己的一席之地。

四 . 方便面市场未来发展走势

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分析报告2014 篇7

2013年, 我国国民经济运行总体平稳, 呈现稳中有进, 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同时, 经济运行存在下行压力, 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严重, 生态环境恶化等突出问题仍没有得到缓解。再生资源市场需求不旺, 再生资源价格持续低位震荡。

(一) 总体分析

1. 回收总量基本情况

截止到2013年底, 我国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塑料、废轮胎、废纸、废弃电器电子产品、报废汽车、报废船舶等八大类别的主要再生资源回收总量约为1.60亿吨, 同比下降0.2%。其中, 降幅最大的是废塑料, 同比下降14.6%;增幅最大的废弃电器电子产品, 同比增长38.3%。

2013年, 根据对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970家典型再生资源回收企业调查, 再生资源回收量为4 327.47万吨, 同比增长6.1%;销售量较回收量增加了41.46万吨。

2. 回收总值基本情况

2013年, 八大品种再生资源回收总值为4817.1亿元, 同比下降11%。其中废塑料降幅最大, 同比下降15.9%, 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增幅最大, 同比增长22%。

亿元

3. 主要品种进口基本情况

2013年, 我国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塑料、废纸、报废船舶五大类别的再生资源共进口4 537.1万吨, 同比下降16.7%。其中降幅最大的是报废船舶, 同比下降36.1%, 降幅最小的是废纸, 同比下降2.8%。

备注:1.废有色金属进口是指含铝废料、含铜废料、含锌废料;2.我国进口废有色金属实物量按36%的比例折算。

(二) 行业结构分析

1. 从企业性质来看, 再生资源行业中, 民营企业占企业总数的80%, 占就业总人数的75%左右, 是再生资源回收行业的主体, 国有企业和三资企业所占比例较低。

2. 从行业分布地域来看, 再生资源回收企业多集中于华东地区、华南地区和西南地区, 以上三个区域聚集了我国80%左右的再生资源回收企业。在回收和销售数量方面, 广东、天津、江苏、浙江等沿海省市处于领先地位。以废钢行业为例, 为了尽量压低废钢铁的回收成本, 废钢加工配送企业主要集中在我国东、中部地区, 废钢铁回收量大的区域一般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如几省交界, 铁路、水路运输便利等。截至2013年底, 我国已有60余家废钢铁加工企业被评为废钢铁加工配送中心和示范基地。另外, 进口废钢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 浙江、江苏、广东三省约占全国废钢进口总量的94%。

(三) 行业效益分析

2013年, 我国主要品种再生资源回收总量较上年同期略有下降, 回收总值也出现了下降, 再生资源回收行业亏损较严重, 受年初采买价格偏高, 国内市场价格持续下跌等因素影响, 再生资源销售乏力, 大量库存积压, 资金占用大且周转不灵, 再加上贷款受限、劳力、相关费用成本大幅增加, 企业、行业呈现大面积亏损状态。

(四) 行业现代化程度

再生资源回收, 即是以节约资源减少废物排放为目的, 将已使用过的废物材料回收加工再利用以创造新价值的过程。再生资源产业不同于其他传统产业, 在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更要兼顾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是一门集经济、技术和社会管理于一体的系统工程。建立现代再生资源回收体系, 对于提高资源利用率, 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 在良好的产业政策环境下, 再生资源回收行业的现代化程度得到了明显的提升,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废钢铁产业装备水平继续提高, 促进设备制造业发展

近年来, 我国废钢铁产业装备水平提高较快, 形成了以工厂化机械加工为主的生产方式, 废钢铁破碎生产线和大型剪切机引领废钢铁产业装备的发展方向。到2013年底, 我国已有废钢铁加工配送中心和示范基地60家, 已配置1 000马力功率。

以上的废钢铁破碎生产线40余条, 大中型门式剪切机30余台。呈现出国内设备为主导, 中外合资、国外设备为辅的格局。湖北力帝和江苏华宏, 成为国内废钢铁破碎机和各种型号剪切机、打包机的龙头企业。废钢铁防辐射检测设备和装载设备的应用不断增加。

2. 数字化分拣技术逐步应用于废塑料的回收利用

目前, 国内仍有不少家庭式的小作坊, 他们采用人工分拣的方式来分拣不同类型的塑料、不同颜色的废料和带金属的塑料。针对手工分拣不同种类塑料的现状, 市面上已开发出利用近红外线及中红外线分选技术, 将卤素光 (近红外线) 照射在被送进分拣的物料上, 把每个不同材质的物料产生的不同反射光转化为电子信号, 实现数字化, 再与预设在电控程式内的塑料光谱进行高速对比, 利用气力喷嘴把需要留下的物料挑选出来, 并把其他杂质剔除, 经此机器分选后的物料, 其混杂程度由原本的30%降至0.05%。目前, 这种分拣技术在欧洲发展得较为成熟。

(五) 行业贡献度分析

再生资源回收, 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发展速度的加快, 消费结构不断升级, 资源消耗量迅速增加, 废弃量大幅攀升。回收利用好这些再生资源, 对于我国在未来较长一个时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资源和环境效益相统一, 全面提升生态文明水平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以废钢铁的回收利用为例, 2013年我国废钢铁回收量为8 570万吨, 替代相应的原生资源, 相当于节约3 008万吨标煤, 减少二氧化碳排放7 219万吨。

再生资源回收, 有利于增加就业岗位, 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目前, 我国再生资源回收企业已达10多万家, 从业人员约为1 800万人。截止到2013年底, 已有3批共90个城市列入试点, 运用中央财政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 支持试点城市新建和改扩建51 550个网点、341个分拣中心、63个集散市场, 同时支持了123个再生资源回收加工利用基地建设。北京、上海等试点城市推动自助废弃物交售、回收热线等新型回收模式。再生资源回收体系的建设对于增加就业岗位, 带动经济社会发展意义重大。

(六) 各主要品种分析

1. 废钢铁回收情况分析

2013年全国粗钢产量77 904万吨, 同比增长8.7%。同年, 我国回收废钢铁为8 570万吨, 同比增长2%。其中, 企业自产废钢铁3 850万吨, 同比增长5.5%;社会采购废钢铁4 650万吨, 同比增长5.2%;进口废钢铁380万吨, 同比增长2.7%。

2013年, 钢铁企业无法摆脱低价格低效益的困扰, 尽管废钢铁价格一再下降, 仍未能唤起钢厂多使用废钢铁的积极性, 不少钢厂继续把少用废钢铁作为降低成本的一项重要措施。短流程的电炉企业采用热铁水代替废钢铁炼钢, 已成为主流趋势。

2. 废有色金属回收情况分析

2013年我国十种有色金属产量达到4 029万吨, 同比增长9.9%。同年, 我国废有色金属工业主要品种 (铜、铝、铅、锌) 总产量为1 073万吨, 同比增长3.3%。

其中废铜产量约275万吨, 与上年持平;废铝产量约520万吨, 同比增长8.3%;废铅产量约150万吨, 同比增长11.1%;废锌产量128万吨, 同比下降9.7%。国内回收的主要品种有色金属量合计562万吨, 与上年持平。其中:回收废铜117万吨, 回收废铝295万吨, 回收废铅150万吨。

2013年, 中国共进口含铜废料437万吨, 同比下降10.1%, 金额为138亿美元, 同比下降8%;进口含铝废料250万吨, 同比下降3.5%, 金额为39亿美元, 同比下降4.9%。进口含铝废料自2011年以来已连续三年持续下跌。

3. 废塑料回收情况分析

2013年, 我国国内塑料制品累计总产量6188.7万吨, 同比增长7.04%。据估算, 2013年我国废塑料回收量约为1 366.2万吨, 同比下降14.6%。为保护环境、保护土地资源、促进产业发展, 广东、山东、河北、浙江等主要废塑料聚集地继续对废旧塑料回收加工行业进行环保整顿, 在规范行业发展的同时, 当年国内的废塑料回收也受到了一定影响, 呈现下降趋势。另外, 为加强固体废物监管, 打击洋垃圾走私, 我国海关开展了为期十个月的“绿篱”专项行动, 受此影响, 2013年我国进口废塑料788.2万吨, 同比下降11.2%, 总货值60.5亿美元, 同比下降5.5%。

4. 废纸回收情况分析

据中国造纸协会数据显示, 2013年, 我国累计生产纸及纸板10110万吨, 同比下降1.4%;表观消费量为9 810万吨, 同比下降2.4%;人均消费量为72.5公斤, 同比下降2.0%。2013年, 国内回收利用废纸4 377万吨, 同比下降2.1%。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 2013年我国规模以上造纸及纸制品业主营业务收入13 471.6亿元, 同比增长9%;利润总额749.6亿元, 同比增长10.4%;主营活动利润750.9亿元, 同比增长8.4%。制浆造纸及纸制品业企业数量为7158家。其中:纸浆制造业61家, 造纸业2 903家, 纸制品制造业4194家。

5. 废轮胎回收情况分析

初步统计, 2013年我国新增全钢胎年生产能力1 500万条、半钢胎生产能力1亿条。我国全钢胎总产能已达到1.65亿条, 半钢胎年产能已达到6亿条。2013年我国废旧轮胎回收量约为375万吨, 其中用于生产再生胶的废轮胎约为300万吨, 用于生产橡胶粉的废轮胎约为25万吨, 翻新旧轮胎约为1 400万条。

截至2013年底, 从事废旧轮胎资源循环利用的企业已发展到2 000余家, 初步形成了以旧轮胎翻新、废轮胎生产再生橡胶、橡胶粉及应用三大业务板块为主的废旧轮胎循环利用的工业体系。

6. 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情况分析

2013年, 家用电冰箱生产9 340.6万台, 同比增长10.6%;房间空气调节器生产14 332.9万台, 同比增长11.6%;家用洗衣机生产7 201.9万台, 同比增长8.2%;计算机和彩电产品产量分别达到3.4亿台和1.3亿台。2013年, 我国五种主要废弃电器电子产品的回收量约为11 430万台, 约合263.8万吨。其中废电视机回收量为3850万台;废电冰箱回收量为1279万台;废洗衣机回收量为1 265万台;废房间空调器回收量为1830万台;废微型计算机回收量为3 406万台。

2013年12月2日, 财政部、环境保护部、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发布第三批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基金补贴企业名单。至此, 我国已有91家处理企业纳入处理基金补贴企业名单, 涉及27个省、市、自治区, 年处理能力超过1亿台。

7. 报废汽车回收情况分析

2013年, 我国汽车市场延续2012年发展态势, 保持平稳增长, 国产汽车产销量双双超过2 100万辆, 分别为2 211.68万辆和2 198.41万辆, 同比增长14.76%和13.87%。2013年, 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印发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 (国发[2013]37号) , 要求加快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辆, 加快了机动车的报废速度, 2013年我国报废汽车回收量为135万辆, 同比增长22.7%, 摩托车回收量为52.61万辆, 同比增长136%, 拆解重量为274.4万吨, 同比增长10.2%。我国报废汽车回收拆解行业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稳步推进。2013年全国获得拆解资质的企业数量达576家, 同比增长5.5%, 报废汽车回收网点已覆盖全国70%以上的县级行政区域。

8. 报废船舶回收情况分析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 2013年我国民用钢制船舶产量为6 146.8万载重吨, 同比下降21.5%。受国内经济增速趋缓、废钢市场需求不旺和价格下行等因素影响, 2013年, 我国主要拆船企业拆解船舶累计351艘, 共计250万轻吨, 同比下降2%。其中, 进口废船吨位与2012年相比下降近一成;由于国内船东及航运公司淘汰更新老旧船舶的步伐明显加快, 国内废钢船成交并拆解的数量明显增加, 比2012年增长近2倍。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 回收效率偏低

目前, 我国废塑料的回收率为25%左右, 废电池回收率不足30%, 我国再生资源回收率偏低, 主要原因就是行业集中度不高。由于大部分回收企业规模较小、分布零散, 再生资源要经过几次周转, 才能到分拣中心。而从分拣中心到生产企业, 有时也要经过2~3次的再聚集, 再生资源循环的速度和数量被大打折扣。以回收废铅酸蓄电池为例, 发达国家一般只有数家或十多家大企业从事废弃铅酸蓄电池的回收利用, 而我国分别有数百家回收企业。小企业受限于规模小、技术水平不高等因素, 不但资源利用效率不高, 还容易造成二次污染, 需要国家采取措施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二) 行业发展不规范

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大部分品种, 都缺乏产品技术标准、质量分类标准和检测标准, 尤其是废纸、废塑料等品种, 这种情况尤为突出。如我国废塑料分类一直没有统一的国家标准, 也没有统一的检测办法, 不仅带来高昂的交易成本, 也无法满足再生利用企业的用料需求。少数大型回收企业虽然制定了自己的质量标准, 凭借稳定的货源和良好的品质获取有利的谈判地位, 但仍然存在买卖双方标准不统一的矛盾。因而制定明确科学的分类标准和质检手段, 不仅有利于交易过程的简化, 也有利于增大回收利用企业的选择空间。

(三) 行业监管体系不完善

再生资源行业涉及政府多个部门, 各部门政策扶持力度较大, 但由于各个部门对再生资源行业实行分段、分块、分类管理, 每个部门出台的政策只针对某一方面或某一环节, 政策连续性、协调性、配套性较差, 尚未形成统一、高效的行政监管体系。

三、趋势预测

(一) 对行业发展环境及相关因素分析

2014年, 中国经济“稳中求进, 改革创新”的总基调, 决定了国内经济平稳运行的发展趋势。政府加大对新型城镇化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 铁路建设, 节能环保产业的投资力度, 预示着2014年对工业原料的需求将保持小幅增长。

2014年, 我国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发展仍然面临艰难复杂的局面。从价格看, 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走势影响, 国内市场主要再生资源价格仍将低位震荡, 企业经营环境仍不乐观。从利润看, 由于价格震荡、生产成本刚性上升、能源资源环境压力持续增加, 很难再出现前些年两位数的高速增长。从投资看, 随着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化解产能过剩政策的出台, 企业固定资产新建项目投资速度和数量都明显下降, 投资增速和利润增速都将进一步放缓, 符合结构调整方向的资源、深加工投资仍有增长空间。

(二) 趋势预测

2014年, 我国主要品种再生资源回收总量预计将达1.6亿吨, 与2013年回收总量基本持平。分品种看:

1. 废钢铁回收趋势预测

钢铁工业面临化解过剩产能和环境治理两大任务, 钢企加快“转方式、调结构”的步伐, 但短期内高成本、低效益的运行趋势很难明显改善。2014年钢材市场预计仍将在低迷中运行, 不会出现大的改观。废钢铁产业受国内外经济环境和钢铁工业转型的影响, 废钢铁利用企业仍需在困境中艰难应对, 维持生存。

2014年粗钢产量预计将达8.1亿吨, 同比增长3.8%, 增长率较上年同期回落3.7个百分点。按粗钢产量8.1亿吨, 炼钢废钢综合单耗110公斤/吨测算, 需要消耗废钢铁8910万吨, 较上年增加340万吨, 同比增长4%。重点钢企废钢铁利用量的下滑, 废钢铁国内市场价格相对国际市场价格的倒挂, 必然导致2014年进口废钢数量的减少。

2. 废有色金属回收趋势预测

2014年, 再生有色金属总体形势不会明显好转, 我国再生有色金属产量增长率将维持在2%左右, 总产量将为1 100万吨左右, 国内回收量将比2013年有所增长, 但增幅较小。

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目前我国已逐步进入资源循环大周期, 大量汽车、家电等机电产品面临淘汰或报废, 为再生有色金属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按照《再生有色金属产业发展推进计划》的要求, 到2015年, 再生有色金属产业规模和产量比重将明显提升, 预处理拆解、熔炼、节能环保技术装备水平将大幅提高, 产业布局和产品结构将进一步优化, 节能减排效果和综合利用水平将显著提升。

3. 废塑料回收趋势预测

废塑料的回收利用能够有效缓解对于石油的需求, 具有强替代性, 成为了人类面对有限资源和无限市场需求的最佳选择。据预测, 2007~2020年全球塑料需求量年均增长率为1.7%, 也就是说, 为生产塑料, 每年需多开采石油1.7%。原料和产品关系的失衡, 必然会造成全球塑料产业链的失衡。据估算, 2014年我国废塑料回收量将达1 500万吨, 回收利用率约为25%左右, 可以有效缓解资源压力。

4. 废纸回收趋势预测

预计2014年全年国内制浆和造纸生产量和消费量将达到:纸及纸板生产总量约10 100万吨, 与2013年基本持平, 全国纸浆消耗总量9 900万吨左右。规模以上造纸及纸制品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总额、主营活动利润都将出现小幅下滑。国内回收利用废纸将达4 400万吨。

5. 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趋势预测

2014年, 我国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利用行业将继续稳步发展。随着进入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补贴名录企业数量的增加、补贴资金的兑现, 预计2014年, 废弃电器电子产品的拆解数量将迈上一个新台阶。按照社会保有量测算, 2014年, 我国电视机、电冰箱、房间空调器、微型计算机的回收量将达1.2亿台。

2014年, 不同种类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量不均衡的现象将有所缓解。在财政部出台的处理量20%最低限额的要求下, 2014年, 最难回收的房间空调器的数量将有所上升。

6. 废轮胎回收趋势预测

2014年是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向前积极迈进的一年, 废轮胎回收利用行业的发展也将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随着社会客货车保有量的增长, 预计2014年轮胎翻新量将达1 700多万条, 废轮胎循环利用量将达350多万吨, 全年废旧轮胎回收量将达380多万吨, 载重轮胎翻新率将提高到25%, 巨型工程轮胎翻新率将提高到30%, 特巨型轮胎翻新将进行实质性工业化试验, 轿车轮胎翻新率将实现零的突破。

7. 报废汽车回收趋势预测

2014年全国报废汽车回收数量预计将达到165万辆, 同比增长22.2%, 报废摩托车回收数量预计将超过60万辆, 同比增长14.1%, 企业经营效益将进一步提高。2014年以下四个因素将对报废汽车回收拆解行业产生较大影响:一是政府实施的强制淘汰“黄标车”, 将促进机动车报废数量的增加;二是新修订的《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管理条例》有望出台, 报废汽车回收拆解行业经营管理将进一步加强;三是报废汽车回收拆解行业税收政策有望调整, 给企业减负将落到实处;四是拆解材料市场价格低位回升, 拆解可回用零部件再利用率有望提升, 将拉动报废汽车回收拆解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8. 报废船舶回收趋势预测

行业分析报告 篇8

(一) 2009年后, 出版发行板块扩容提速

2000年-2005年的6年间, 仅有博瑞传播, ST传媒及北青传媒3家出版传媒企业上市。到2006年, 随着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召开, 新闻出版体制改革也随之全面铺开, 使出版传媒企业的上市融资进入了由报业投资的广告、印刷、发行经营公司发展到出版发行企业上市和出版企业直接上市的突破阶段, 此阶段上市的企业共有华闻传媒, 时代传媒等六家地方性发行集团。2010年-2011年的两年间, 出现出版传媒企业上市的热潮, 先后有9家出版传媒企业上市, 是前两个阶段上市企业数量之和。这包括5家出版集团、1家报业集团、1家发行集团。性质均为地方性国有。此外, 这一期间首次有2家民营书刊发行企业当当网及湖南天舟文化成功完成了上市。

(二) 从14家分析样本看, 市场份额集中在四家公司

国家新闻总署统计资料显示, 截止到2011年上市的出版传媒公司共有18家, 我们统计了其中可持续获得数据的14家 (除2011年四季度上市的浙报传媒、凤凰传媒、大地传媒和ST源发) , 并按照营业收入和资产总额两项指标分析了行业的集中度, 发现市场份额集中在中南传媒、中文传媒、华闻传媒和皖新传媒四家公司上。

一般认为, 如果行业集中度30%≤CR4, 则该行业为寡占型。

其中, 中南传媒独占鳌头, 三年市场份额均超20%, 其中2010年两项指标市场份额均达到了26%, 达到了最高, 排名第二的是中文传媒, 三年市场份额均超过13%, 华闻传媒也表现突出, 市场份额在12%-19%之间, 第四是皖新传媒, 市场份额在9%-15%之间。

对收入结构进行分析, 中南传媒、中文传媒和皖新传媒三家公司来源于传统图书出版发行收入均高于60% (皖新传媒这个比例高达90%左右) , 而传统图书出版发行收入中50%以上是教材教辅收入, 以中文传媒和中闻传媒为例, 中文传媒从2009至2011年中期出版发行收入占比分别为81%, 78%, 64%, 其中教材教辅收入占比分别为68%, 74%, 75%;中闻传媒在此期间的出版发行收入占比分别为100%, 100%, 61%, 其中教辅教材收入占比分别为82%, 80%, 68%。

不仅是上述四家龙头企业, 14家样本公司的大部分收入也都来源于教辅教材的出版发行收入 (见表2) 。因此虽然从2008年开始, 新闻出版总署提出鼓励企业跨地域、跨媒介和跨所有制地进行兼并, 上市后的出版发行企业也是不约而同将此作为头等战略目标, 但受制于出版传媒行业的行政壁垒这只“看不见却强有力的手”, 整个行业各自为政, 同质化经营问题严重, 但依赖教材教辅的业务模式, 难以适应真正的市场化, 更奢谈国际化。

二、14家上市公司的经营情况对比

根据公布的年报数据, 从经营规模、盈利能力、资产运营能力和成长能力四个方面, 通过重点指标进行对比分析。

(一) 经营规模

中南传媒和中文传媒表现突出。中南传媒从2009年到2011年中, 资产总额、净资产、营业收入、净利润四项指标上均遥遥领先 (见表3) , 市值也近两百亿元, 而且中南传媒凭借“湘版”教材的优势, 扩大省外业务收入, 2011年上半年省外业务收入占比约17%, 较上年同期增长了8.95%。中文传媒四项指标在观察期内也稳居14家样本公司的前四名 (见表4) , 市值也在百亿之上。值得注意的是, 毛利率较高的出版发行收入占比从2009和2010年的80以上在2011年中期降到了66%, 而毛利率较低的物资贸易收入占比则从2009年的12%, 2010年的15%升高到了2011年中期的25%。

(二) 盈利能力

博瑞传媒和时代传媒表现突出。在14家样本公司中, 博瑞传媒的市场化程度是很高的, 这体现在收入结构上, 博瑞传媒的收入主要来源于三大块, 一是商报及户外广告、发行、印刷业务等传统项目, 该板块贡献大约85%的收入, 二是以梦工厂为代表的网络游戏类新媒体业务, 大约贡献8%的收入, 其他7%收入来源于以创意成都、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平台等为代表的其他文化产业项目, 三大块的综合毛利率接近50%, 因此博瑞传媒连续两年半的盈利指标都表现突出。时代传媒的利润贡献主要来自于教材教辅市场, 这部分的营业利润率也达到36.79%-37.55%。时代传媒一直注重强化主业资源建设, 公司代理的中小学教材在省内市场的占有率稳中有升, 人教版《新目标英语》教材在省内的市场占有率更是达到90%。因此, 时代传媒的盈利表现近两年半来均在行业名列前茅。

(三) 资产运营能力

华闻传媒和博瑞传媒表现突出。存货周转率和总资产周转率分别体现的是企业经营期间存货和全部资产从投入到产出的流转速度, 反映了企业资产的管理质量和利用效率, 这两个数值越高, 表明企业资产利用效率越高, 销售能力越强, 而应收账款周转率反映的是收账速度快慢, 该比率高, 反映资产流动快, 偿债能力强。华闻传媒从2009年至2011年上半年主要资产运营指标表现都很突出, 说明华闻传媒资产管理水平较高。而博瑞传媒的总资产周转率表现一般, 表明该公司资产管理效率仍待提高。

数据来源:出版公司公布的年报

(四) 成长能力

这项指标中, 作为中国民营书业第一股的天舟文化和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博瑞传媒表现突出。天舟文化营业收入及净利润增长率在2010-2011年均排名前二, 每股净利润增长率也维持在前五名内, 当然也有基数低的原因在内。天舟文化于2010年在深圳创业板上市, 目前发展成为湖南省规模最大的民营图书企业, 被中共长沙市委列为“长沙市十强文化企业”。博瑞传播在2009年发展较快, 但与2010年和2011年中期分别受毛利率较高的广告业务收入和占比较大的印刷相关业务收入增速放慢的影响, 在2010年和2011年中期成长指标表现处于中等水平。

说明:2010年增长率是2010全年与2009年进行比较, 2010年中期增长率是2011年上半年数与去年同期数进行比较

三、出版发行行业前景展望

虽然近几年来出版发行类公司的上市速度大大提升, 但总体市值还较低 (目前深沪两市上市的14家公司的市值为1345亿元, 占比仅为0.5%) , 而且整个行业还存在业务发展同质化, 利润增长空间较少, 跨地域发展的行政壁垒等三大发展困境。但整个行业的发展又刻不容缓, 一方面国家正在积极将原来是事业单位的出版发行企业推向市场, 另一方面数字化浪潮势不可挡, 数字化将从根本上改变我们阅读的方式, 这两方面都将改变出版发行行业的格局。

行业分析报告 篇9

(一) 截止2011年底, 非洲银行类金融机构共计429家, 银行业资产规模总计约0.39万亿美元, 仅占全球总额的0.8%

一是, 据非洲开发银行数据, 截止2011年底, 非洲银行类金融机构共429家, 其中, 东非和南部非洲位列前两名, 占比分别为37%和27%, 西非、中非、北非的占比分别为17%、12%和8%;二是, 非洲银行业融入国际金融体系程度低, 2011年末, 全球银行业资产总额约49万亿美元, 非洲仅占0.8%, 因此非洲大陆受2009年金融海啸冲击力度有限, 受影响的主要是南非、埃及、摩洛哥、尼日利亚、加纳、肯尼亚、毛里求斯等开放程度较高、金融业相对发达的国家。

(二) 当前非洲银行业的发展主要受实体经济水平低、金融生态环境差、银行网络覆盖面低及寡头垄断程度高等因素的制约

一是, 非洲实体经济水平低, 制约银行业的发展, 世行数据显示, 近十年非洲经济年均增长5.4%, 明显落后于全球其他地区, 2009年危机后下降到2%以下, 2010年仅升至4%;二是, 不良信用文化、合同违约及债权人权利保护的缺失是非洲金融生态环境的主要特征;三是, 仅少部分群体能享受正规金融服务, 据统计非洲大陆每万人拥有的银行分支机构不超过两家;四是, 南非标准银行、非洲第一兰特银行、南非联合银行等3家最大的银行垄断非洲大陆73%的市场份额, 导致近十年的年均贷款利差高达8%。

(三) 非洲银行业样本银行的总体经营状况

1. 分析方法。

非洲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 银行业数据公开程度不一致, 因此选取各地区最有代表性的两家银行作为样本, 对其2009~2011年的经营状况进行分析。

2. 分析结果。

(1) 总体状况。一是, 资产负债率的平均水平为92%;资产规模的平均水平为780亿美元, 年均增速为17.53%;二是, 流动性比率的平均水平为1.86, 存贷比平均水平为28.6, 短期支付能力较强;三是, 经营状况整体趋好, 总资产收益率的平均水平为1.95%, 同比上升15%;净资产收益率为14.1%, 同比上升2.2个百分点, 自有资本运作效率逐步提高;四是, 抗风险能力提高, 资本充足率的平均水平为14.45%, 同比上升2.6个百分点。

(2) 东非地区。银行业最发达国家是肯尼亚和布隆迪, 资产规模最大的是埃塞俄比亚商业银行, 2011年6月底达40.95亿美元。2009~2011年, 东非各国经济快速发展, 手机银行的应用使大量偏远地区民众通过手机操作存取业务, 导致大量商业银行的个人和公司存款额都迅速增长。

(3) 南部非洲。南部非洲银行业最发达的国家是南非, 2010年全非100家最大银行中, 位列前5位的都是南非的银行, 其中南非标准银行排首位。2009~2011年, 南部非洲因金融机构因收支平衡健全而未受金融危机的直接冲击, 银行业风险抵御能力继续增强, 一级资本充足率上升至12.2%, 同比上升了0.4个百分点。

(4) 中非地区。银行业最发达的国家是乍得和喀麦隆, 2011年, 喀麦隆7家银行荣登非洲最佳200家银行排行榜首, 2009~2011年, 尽管全球金融危机导致经营环境恶劣, 但资产规模和盈利能力持续增长, 年均资产规模达172亿美元, 年均增速达40%。

(5) 西非地区。银行业最发达的国家是塞内加尔和科特迪瓦, 塞目前最大的两家银行是塞内加尔兴业银行和西非银行, 市场份额分别约为25%和21%。近年该国银行业通过收购、准备金资本投入、出售股份等提高风险抵御能力。2009~2011年西非样本银行的总资本充足率从2006~2008年的年均水平10.9%上升至12.8%, 但仍为非洲地区最低水平。

(6) 北非地区。银行业最发达的国家是埃及和摩洛哥。2009~2011年, 年均资产规模达566亿美元, 年均增速11.1%, 较2006~2008年的年均水平上升4.5个百分点;居民备用资金寻求其他投资渠道保增值的意愿强化, 存贷比高达87.5%, 对此埃及政府宣布对个人银行储蓄进行担保, 以防止大规模挤兑风险。

二、非洲银行业的发展趋势

(一) 2010~2020年, 资产规模和存款将以14.89%的平均年增速扩张, 到2020年资产达1.37万亿美元, 存款达1.1万亿美元

据英国知名经济预测机构—经济学人智库 (Economic Intelligence U nit) 预测, 2010~2020年, 非洲地区的资产规模将以13.62%的年均增速扩张, 银行存款将以16.16%的年均增速扩张。到2020年, 资产规模将达1.37万亿美元, 存款将达到1.1万亿美元, 其中资产规模排前四名国家分别为南非、尼日利亚、安哥拉和肯尼亚。

其中, 肯尼亚资产规模将从2010年末的150亿美元增长到2020年末的480亿美元, 位居东非国家首位;而坦桑尼亚和乌干达的银行资产规模增速将在2020年翻两番;南非的银行资产规模2011年8月已达到3680亿美元, 远超肯尼亚、坦桑尼亚和乌干达三国银行资产规模总和的10倍, 并将在2020年达到5580亿美元。

(二) 2010~2020年, 非洲银行业潜在商机巨大, 非洲大陆银行将创新业务战略以谋求发展

一是, 地域扩张, 通过增设分支机构来增强机构间的互动联系, 使其能够量身定做符合当地市场的产品和服务;二是, 渠道创新, 是尚未拥有成熟分支网络的新设银行采取的电子渠道战略, 如2012年风靡肯尼亚的移动银行服务M-Pesa, 可通过手机短消息便捷地支付、转账等, 能对此前未使用银行业务的客户提供帮助;三是, 价值链拓展, 如尼日利亚的部分银行对以前由外国银行主导的领域进行内部能力拓展, 达到充分利用各业务部门之间的协同效应。

三、中非银行业总体合作现状

(一) 央行大力推进与非洲区域和次区域金融组织的合作, 大型政策性银行和商业银行积极从事对非融资

目前央行、国开行、口行、中行、工行、建行、交行等7家银行都已与非洲银行业开展合作, 央行代表中国政府与非洲区域和次区域金融组织开展相关合作, 提供资金及技术援助。截止2011年末, 口行、国开行、工行在非洲地区的贷款余额分别为394美元、94亿美元、42亿美元, 口行发放力度位居同业首位。

1. 合作区域及领域。

覆盖区域集中在东南非及西非地区;涉及能源和矿产资源、基础设施、教育、农业、中小企业等领域。

2. 合作内容。

一是, 基本的贷款融资服务;二是, 现金管理服务、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银联卡业务等;三是, 中间业务, 包括债务动态管理、财务顾问、保险及咨询培训等, 如2011年4月, 中行赞比亚分行宣布与两家非洲保险经纪公司合作, 为在赞中资企业提供金融保险服务。

3. 合作方式。

一是, 中资银行早期主要采用新建方式进行投资, 如国开行、工、中、建等均在非设立代表处和分行;二是, 2000年以后并购战略最终成为中资银行进入非洲的新方式, 如2007年工行收购南非标准银行20%的股权, 达成战略合作协议;三是, 寻找非洲本地金融合作伙伴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 如2009年8月, 建行与南非第一兰特银行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 为在非寻求投资机会或经营业务的建行中资客户提供咨询及融资服务。

四、中非银行业合作趋势

(一) 中非银行业合作将以2012年7月中非合作论坛第五届部长级会议的“金融和银行业领域合作计划”为框架开展相关工作

一是, 中方将加强同非洲开发银行及次区域金融组织的合作, 并探讨新的合作机制;二是, 鼓励双方金融机构在互利互惠的基础上, 扩大业务往来, 增设分支机构, 加强双方金融机构间的人员交流培训;三是, 鼓励双方金融机构为中非能源、矿产开发、农业、加工制造、电信及电力、铁路、公路、港口等基础设施合作提供融资;四是, 中方对与非洲国家央行开展本币互换合作持开放态度, 对有条件的非洲国家央行投资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

(二) 中国银行业将与非洲金融业朝着全方位多层次的方向拓展金融合作空间

1. 合作领域。

绝大多数合作集中在基础设施及能源、资源领域, 此外, 仍将支持农业、工业和社会福利领域的合作。

2. 合作内容。

传统的信贷业务产品, 包括项目融资、公司融资、银团融资等;专有的对非发展基金的投资产品和对非中小企业专项贷;金融和资金类产品, 包括银行授信、货币互换、人民币跨境结算等;承办的国家政策性业务及推进保险市场、资本市场的合作;中间业务, 包括财务顾问等。

3. 合作模式。

一是, 通过对非投资基金开展合作, 如口行李东荣副行长2012年7月表示, 将建立双边技术合作基金推进非技术援助等;二是, 跨境并购和参股专业融资公司, 建行约翰内斯堡分行负责人近期表示, 未来将通过参股当地专业贸易融资公司, 为客户提供结构性贸易融资服务;三是, 分支机构新设和与非洲当地金融机构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五、工作建议

(一) 从国家层面采取相关措施推进中非银行业合作

一是, 将加强中非金融业合作, 特别是银行业合作纳入中非合作的整体框架;二是, 建议由央行牵头、银监会及国内金融机构参与, 研究制定中非金融合作的中长期规划;三是, 建议将在非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作为中非金融合作的切入点和重要目标;四是, 探索将外储资金引入非洲关注的跨境基础设施建设的有效途径, 既可拓展外储运用渠道, 又可打破长期制约非方发展的融资瓶颈;五是, 与非洲大型金融机构开展业务交流, 提供人员培训。

(二) 从我国银行业对非业务层面采取相关措施推进合作

一是, 建议进一步构建与非洲重要国家的大型银行的金融合作机制;二是, 在东非、南部非洲等银行业基础较好的地区与渣打、巴克莱、南非标准银行等区域性金融机构开展实质性业务, 对于大型企业可考虑通过银团贷款来挖掘同业潜力、深化同业合作, 对于中小企业可考虑运用委托贷款模式来提供融资;三是, 建议探索非洲当地的区域性金融机构和我国在非银行分支机构开展网络票据结算等业务, 为更多中资企业赴非洲投资提供融资业务便利;四是, 加大我国银行业与非洲银行业人员交流和业务培训合作力度。

摘要:为推动中非合作发展, 稳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促进我国银行业在非业务的大发展, 本文对非洲银行业发展的总体状况、中非银行业合作的现状、非洲银行业未来发展趋势等问题进行了分析, 并就我国银行业与非洲银行业合作等提出了工作建议。

关键词:非洲,银行业,现状,趋势

参考文献

[1]2009~2011年非洲地区银行业财务报表.

中国电力行业运行报告 篇10

1. 装机容量和新增生产能力呈稳步上升趋势

从装机容量增加看, 一季度, 全国6000千瓦及以上发电生产设备容量76609万千瓦, 同比增长10.6%。其中, 水电14551万千瓦, 同比增长19.3%;火电60121万千瓦, 同比增长8.2%;核电884.60万千瓦, 与去年持平。

一季度, 全国电源基本建设完成投资449.06亿元, 新增生产能力 (正式投产) 1011.45万千瓦。其中水电137.73万千瓦, 火电821.40万千瓦, 风电50.23万千瓦。电网基本建设完成投资472.34亿元, 电网建设新增220千伏及以上变电容量2602万千伏安、线路长度2832千米。

2. 发电生产降幅趋缓, 火电设备利用率大幅下降

一季度, 全国发电量7797亿千瓦时, 同比下降2%, 降幅比去年四季度收窄4个百分点。其中, 水、火、核电分别完成962、6544、140亿千瓦时, 同比分别增长24%和下降6.1%、3.6%。截至3月份, 全国发电量已连续6个月同比负增长 (扣除春节因素) , 为历年来首次。据国家电网旬报统计, 自3月上旬日均发电量达到93.7亿千瓦时、实现同比正增长后, 中旬开始日均发电量同比、环比均又持续小幅下降。

受需求下降、产能大幅上升以及实施节能调度共同作用, 发电设备尤其是火电设备利用率大幅下降, 一季度全国发电设备累计平均利用小时为1009小时, 同比下降151小时, 其中火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为1100小时, 同比下降186小时, 下降幅度历年少见。

二、电力需求和消费情况

1. 用电继续呈下降态势, 但降幅逐步收窄

一季度, 全国全社会用电量7810亿千瓦时, 同比下降4%。其中, 一、二、三产和城乡居民生活用电同比分别增长5.1%、-8.2%、7.4%、9.9%, 增幅同比分别回落4.1、20、7.8和9.8个百分点。其中, 工业用电5507.8亿千瓦时, 同比下降8.4%;占用电比重降至70.5%, 同比回落3.6个百分点。

从全社会用电量降幅来看, 今年一季度比去年四季度收窄2个百分点;3月当月比1~2月收窄约3.2个百分点。一季度比去年四季度用电降幅收窄较大的前十个地区依次是贵州、湖南、云南、山西、四川、内蒙古、河北、陕西、江西、湖北, 其中贵州、湖南、云南主要是受去年冰冻灾影响, 山西、内蒙古、河北主要是受高载能行业用电恢复影响。3月当月比1~2用电恢复幅度较大的十个地区依次是云南、上海、山东、宁夏、陕西、海南、湖北、浙江、江苏、天津, 其中上海、山东、浙江、江苏、天津受出口回升影响较为明显。

2. 重工业、轻工业用电先后小幅反弹

从当月用电增速看, 重、轻工业用电分别从去年11、12月起开始反弹。3月当月轻工业用电已实现同比增长1.6个百分点, 纺织、服装、家具、造纸、文体用品、医药、塑料制品、工艺品行业都有明显反弹。冶金用电在1~2月跌幅大幅收窄后再度放大, 表明终端消费恢复正常仍然缺乏有力支撑。

3. 用电持续回暖的基础仍不稳固

一季度, 钢铁综合价格指持续下跌, 库存明显上升;电解铝生产始终未见明显起色;30种主要生产资料平均库存周期同比大幅上升;大部分行业利润大幅下降, 应收账款增加较快, 流动资金周转速度下降;部分企业反映外贸订单小单、急单, 长单、大单少;一些地方反映民间投资意愿足。以上表明, 电力增长的基础仍较脆弱。

4、电力固定资产投资情况

2009年初, 在国家扩内需保增长政策的刺激下, 国内投资项目开工进度明显加快,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保持高位上升态势。受此影响, 电力行业投资增速也出现明显上升, 前一季度城镇规模以上投资累计完成1357.99亿元, 同比增长15.2%, 增速比去年同期明显提高。由于其他行业投资增速上升更快, 前一季度电力行业投资比重占全部投资的比重同比反降0.6个百分点。

三、电力行业经营情况

据国家统计局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以上的企业) 统计, 2009年前2月, 我国电力行业实现利润32.5亿元, 同比下降61.9%。其中, 发电企业实现利润57.08亿元, 同比增长98%, 电力供应 (电网) 企业亏损24.6亿元, 而上年同期盈利60亿元。从发电和电网企业各自的利润实现情况来看, 2009年前2月电力行业利润大幅下降, 主要是受到电网企业的拖累所致。

发电企业2008年下半年大面积亏损, 主要是受到电煤价格大幅上涨以及上网电价调整滞后的影响。2009年以来, 这两大因素都有所改观, 导致企业效益回升。电煤价格在2008年底开始高位回落, 而上网电价在2008年8月份进行了两次上调。从2009年前2月发电企业的利润情况来看, 这些因素的综合效果已经开始显现。尽管2009年前2月火力发电设备的利用小时受经济放缓影响大幅下滑, 但在这种情况下, 火电行业仍告别亏损, 1~2月实现利润总额13.4亿, 同比下降33%。水电效益情况更好一些, 但直接受益于电价上调, 而且前2月发电量和设备利用小时均实现较快增长, 水电行业从去年同期的亏损885万元, 到今年1~2月份盈利9.39亿元。

上一篇:人工育苗下一篇:单位绩效考核人力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