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基层共青团制度

2024-05-17

农村基层共青团制度(精选8篇)

篇1:农村基层共青团制度

村团支部工作职责

村级团支部是共青团工作和活动的基本单位,是团的基础,是村党支部的助手,村委会的帮手。村团支部在村党支部和镇团委的领导下,履行以下各项职责:

1、组织团员青年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坚定对党和社会主义的信念,学习党的农村工作路线、方针、政策,学习现代科学文化和农业生产技能。

2、宣传、贯彻执行党和团组织的指示和决议,充分发挥团员的模范作用,团结带领青年围绕本村生产经营工作重点,独立开展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新世纪青年文明工程和新世纪青年人才工程为主要载体的特色活动,为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作贡献。

3、教育和带领本村团员青年坚定共产主义信念,构筑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带头树新风、破旧俗,同一切危害国家和集体利益的不良倾向和各种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4、发挥好党联系青年的桥梁纽带作用,及时了解和反映团员与青年的思想、要求,及时与外出务工团员青年加强沟通和联系,维护他们的权益,关心他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开展适合青年特点的文化、娱乐、体育等活动。

5、对团员进行党的基本知识教育,推荐优秀团员作党的发展对象,发现和培养青年中的优秀人才,推荐优秀青年农民、青年致富创业带头人和青年岗位能手进入更重要的生产和工作岗位。

6、认真做好各项团务工作,培养考察入团积极分子,吸收新团员,召开支部团员大会、支委会、民主生活会,上团课,收缴团费,办理超龄离团手续,团员证团籍注册,团内登记统计,表彰先进,执行团的纪律等工作,健全团内组织制度。

7、对团员进行教育和管理,健全团的组织生活,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监督团员切实履行义务,保障团员的权利不受侵犯。

村团支部日常工作制度

1、工作目标管理制度。即根据工作任务确定工作目标,然后依照工作目标的要求逐项落实的制度。这项制度的建立有利于支部工作的落实。

2、支部工作定期检查考核制度。即通过支部团员大会或其他形式,保证全体团员对团支部的工作进行评议或考核的制度,这项制度的建立有利于形成团员对支部工作的监督机制。

3、工作报告制度。即支部委员会定期向支部大会报告工作情况,并受支部团员大会委托向同级党组织和上级团组织汇报请示工作的制度。

4、发展团员制度。村团支部制定团员发展规划,积极地、有计划地发展团员,向一切先进青年敞开团的大门,遵循“坚持标准,保证质量,加强培养,积极发展”的原则,成熟一个,发展一个,及时做好新团员的接收工作。

5、团员证及团籍管理制度。团员证是团员政治身份的证明,团员在参加需要证明团员身份的团内或有关社会活动时,应出示团员证。团籍注册是对团员团籍的连续认定,团员每年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办理注册手续。

6、流动团员管理制度。坚持以流入地和流出地共同管理的原则,加强对外出务工团员的定期联系沟通,对流入团员纳入村团支部管理范围。

7、团员登记统计制度。团支部建立“团员登记簿”,对本支部团员定期登记和统计,每年年终进行汇总。

8、团费收缴、保管及使用制度。即支部按期收缴团费,并认真保管,以及按规定使用团费的制度。无固定收入的农民团员每月缴纳团费1角,有工资收入或固定收入的农民团员,每月收入400元以下者交纳月工资收入的0.5%,每月收入400元以上者交纳月工资收入的1%。

9、支部财物管理制度。即活动经费、财产、设备、器械的使用和管理的制度。这项制度的建立有利于支部维持正常的活动秩序。

10、团组织档案管理制度。即支部按照保密工作、文书立卷归档工作的有关要求,认真管理团内文件、资料和团员档案的制度。

村团支部组织生活制度

1、支部活动制度。即支部按照工作的整体安排,有计划、有秩序地开展一系列活动的制度,这项制度的建立有利于支部活动正规化,避免随意性。

2、组织生活制度。团组织生活的形式要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富有实效。其主要形式有:团课、讨论会、报告会、座谈会、演讲会、辩论会、社会调查、咨询服务、参观访问、节日纪念活动、主题团会、团日活动等。活动要寓教于乐,将思想性、教育性、知识性、趣味性、针对性、有效性融为一体,防止形式主义和以单纯的娱乐活动代替组织生活。

3、民主生活会制度。民主生活会是发扬团的民主,健全团内正常的政治生活的重要形式之一。团内民主生活的主要内容是在团内开展思想交流和批评与自我批评,克服团员中的各种错误思想和不良倾向,团干部和团员总结自己的思想、工作、学习等方面的情况和存在的缺点错误。团内民主生活会一般以团支部或团小组为单位进行,一般每月开展一次。

4、民主选举制度。即支部按民主集中制原则,民主选举支部委员会成员和出席上一级团代会代表的制度。

5、推优入党制度。是指推荐优秀共青团员作党的发展对象的制度,在村党支部和乡镇团委的领导下进行。要以改善党员队伍结构,加强基层后备干部队伍建设为目的,坚持“28周岁以下青年入党一般应从团员中发展和发展团员入党一般要经过团组织推荐”的原则,团支部对具备条件的优秀团员,特别要注重培养文化程度较高、带头致富并能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青年农民及时向党组织推荐,一般每年至少推荐一次。

6、团员组织关系管理制度。即对团员进入、离开本支部的接转组织关系,以及办理超龄离团的组织制度。

“五四红旗团支部”创建标准

“四好”:

1、班子建设好:按时改选换届,民主选举产生支部班子,支部班子成员分工明确,团结协作,相互支持,班子凝聚力和战斗力强,能够在团员青年中发挥积极作用。每月至少召开一次支委会,及时研究部署总结团的工作。

2、主题活动好:经常性地组织开展“青春建功新农村”、“争创青年致富创业带头人”、“争当青年星火带头人”等各项主题实践活动,青年业余文体娱乐活动丰富多彩,每年至少两次文体活动,团员团性意识强,能够主动参加团的活动。

3、支部建设好:基础资料齐全,有各种记录簿册和档案资料,团支部有工作职责明确;坚持“三会一课”制度,每月一次团员大会、支委会和团小组会,每季度一次团课,认真做好团员民主评议和团员团籍注册工作;“推优”工作认真扎实,制度健全,措施得力;按规定发展团员必收缴、管理、使用团费。

4、活动阵地好:村有青年活动室,团的各项组织制度健全规范并上墙;有青年图书室、文体活动室、青年中心和团校等阵地,能够保证团员青年经常性地开展活动需要。

“五有”:

1、有班子。班子健全,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搞好换届选举和重大事项决策。团支部成员政治素质好,工作热情高,工作能力强,在团员青年中有一定威望。有一个思想政治素质好、工作能力强、深受团员青年信赖的团支部书记。

2、有队伍。有能够经常参加活动的充满活力、能够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的团员青年队伍,对团员提出高于一般青年的要求,发挥团员模范作用,有凝聚力和战斗力,把支部建设成青年核心。

3、有制度。有一整套行之有效、健全规范的团支部工作制度,特别是“三会两制一课”制度健全落实,团员教育、管理工作正常,组织生活注重质量,发展团员坚持标准。

4、有活动。有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开展适合团员青年特点且丰富多样的团组织活动,贯彻服务大局、服务青年的双服务主题,各项活动坚持正常,团员青年广泛参加,形式多样,形成特色。

5、有阵地。要有保证团组织正常开展活动的活动阵地和必要的经费保障,建立村级青年文体活动室、青年图书室和青年中心等活动阵地。

篇2:农村基层共青团制度

试点先行 品牌辐射 横县共青团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工作试点初见成效

—横县开展全国共青团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工作试点工作报告

2009年,横县被共青团中央确定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工作试点单位.在县委的正确领导和上级团委的指导下,团县委立足“党建带团建”,坚持“试点先行、品牌辐射”,团结带领全县42万团员青年在践行科学发展观,推进“全国农村基层团建试点工作”中谱写青春华章,具体情况如下:

一、立足于党建带团建,为推进试点工作添动力

试点工作的顺利推进,离不开县委、乡镇党委等各级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在全区动员会后,横县团委迅速行动,专题汇报,并得到了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各级党政领导更是为试点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人力支持和后勤保障等大量而具体的支持,为试点工作指明了方向,优化了环境。

二、立足于明确新思路,大力推进试点工作的顺利启动

从09年8月开始,横县团委就对试点工作进行了大量的专题研究和调研,由原团县委简霞书记亲自带队深入到全县17个乡镇和40多个村(社区)、学校、企业进行为期半个月的前期调研,并分层次召开了基层团干、团员青年、非公企业负责人座谈会,广泛听取基层的意见和建议,设计发放《横县农村共青团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工作调查问卷》200多份,收到各类意见建议80多条,及时掌握全县基层团组织的基本情况,为制订试点工作方案和有效开展工作提供第一手的依据。进一步完善了 “123”工作思路,即突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这一主线,推进志愿服务行动和希望工程行动这两项行动,树立“农村团建试点工作、服务青年就业创业和党建带团建工作”三大工作品牌,形成了《关于开展全国共青团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工作试点工作的实施方案》,为试点工作开展打下坚实基础。

三、立足于培树新亮点,扎实推进试点工作的品牌化建设

抓试点,求突破,关键是要探索创新,在创新中形成团建工作品牌,打造工作亮点。一是全面铺开“一团一品”活动,深化横县品牌体系。横县团委在此次试点工作中着重就打造具有本地特色的品牌活动进行探索,确定了“一团一品”特色工作创建的工作思路。选择了4大类内容(工作阵地类、民主建设类、主题活动类和整合资源类)作参考课题,由全县42个基层团组织进行选择,并推荐一个代表性的团(总)支部作为支部试点。目前,全县所有基层团组织都已确定了“一团一品“工作课题,并已着手实施。

二是着眼于夯实基层基础,开展“**商圈团旗飘”活动。试点工作推开后,横县团委将扩大团组织覆盖面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来抓,结合横县新商圈的形成,选择规模较大、符合建团条件的商场和超市建立团组织,同时要求各乡镇(街道)广泛在非公企业、两新组织等开展建团工作,至今,已在包括六景工业园区、农村专业合作社等组织中成立团组织10余个。此外,积极推进乡镇团组织格局创新,以我县云表镇为试点,通过公开竞聘等方式从农村致富能人、“两新”团组织负责人等各条战线上的优秀青年中选配4名编制外团委副书记,探索建立新形势下的乡镇共青团工作机制,并取得实效。今年横县团委还将结合全县乡镇换届的契机,将乡镇团组织格局创新在全县铺开。

三是以“服务”为抓手,加大“青春建功新农村——服务农村青年就业创业行动”力度。积极推进共青团“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和“青年孵化园”建设,举办包括横县乡村青年SYB(创办你的企业)培训班等各类培训班,开展了“横县移动携手青年创业行动”,广泛征集优秀的青年创业项目,建立创业项目库,积极推进青年创业小额贷款工作,目前,已与县农村信用社合作,发放贷款600多万元,帮扶农户241户。成立了服务农村就业创业**青年志愿服务队,开展送书送技术、义务宣传、法律援助等活动。低收入农户青少年关爱行动全面展开。通过开展服务青少年活动月和与南国早报“爱心驿站”栏目携手,共计发放爱心助学金39750元,慰问帮助困难青少年610多名;为我县60多名孤儿和单亲孩子争取到社会爱心人士100以上∕月的长期资助。此外,横县团委还积极开展圆梦行动—贫困大学生助学工作,发动爱心企业家、青年文明号参与结对助学。

四是大力实施“推优”工程。农村基层团建试点中,横县团始终坚持“推优育苗”这个党建带团建的结合点,建立“一挂两定三延伸”制度。“一挂”就是乡镇党政领导分别挂点联系一个行政村,负责联系指导该村党团支部的“推优育苗”工作;“两定”就是定时培训和定人培养,即每月集中培养对象到乡镇培训一次,每名培养对象都定有一名党员负责联系,进行党团“一助一”活动。“三延伸”即向外出务工青年延伸、向中学和军营延伸和向回乡创业的青年延伸。开展试点工作半年以来,全县共培养农村“推优育苗”对象200多人,被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的有近百人,与去年同期相比推优工作成效显著。

五、创新活动服务载体,提升镇、村团组织凝聚力。为了更好地服务农村青年的文化需求,横县各级团组织以“乡村青年文化节”活动为品牌,为农村青年精心烹制了文化大餐。在以“实践科学发展观 繁荣乡村青年文化 服务青年创业就业”为主题的2009横县乡村青年文化节中,来自全县17各乡镇的近5000多名农村青年参加了第二届横县乡村青年登山拓展竞技比赛、第三届横县乡村青年歌手大赛,“青年创业金点子”大赛,乡村青年文化节晚会等活动。此外,按照团中央提出的把全团面向基层工作的桥头堡从团县委推到乡镇一级的工作方向,今年横县团委将立足乡镇一级的平台,结合团县委机关干部挂点联系制度和万名团干下基层活动,开展“团旗进乡镇”送活动下乡行动,要求团县委每位团干每年至少到挂点乡镇开展一次“三个一”活动,即一次开展调研活动+一次青年恳谈活动+和一次团队主题活动,其中团队主题活动必须由团县委机关同志整合联系县城各机关、企业和学校资源与乡镇团委共同策划开展,形成“月月活动送乡镇 月月基层团旗飘”,从而改变过去乡镇团委团队活动单

一、资源不足的局面,探索新时期下有效整合资源,形成区域联动,提高镇、村团组织凝聚和服务青年能力的有效方式。

四、立足于健全新机制,确保推进试点工作有效落实

一是探索流动团员组织和服务方式。为了加强流动团员管理,横县团委抓住中学毕业未升学团员这一重点,做好学校团组织和户口地团组织的工作衔接,避免团员流失。此外,还积极探索网上管理、双重管理等管理机制,尝试在如横县职教中心驻广**信多媒体有限公司流动团支部等在外临时团支部的管理机制和方法,完善对流动团员的管理和服务。

二是改进创新县级共青团工作考评体系。以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工作试点工作作为今年横县共青团工作的主抓手,分别针对乡镇、学校和县直团委制定考核目标,同时创新共青团系统考核评价机制,建立健全以工作实绩为重点、以党政部门评价为重要尺度的团内考核与团外考核并重的考核评价体系。

篇3:农村基层共青团制度

1 资料来源

1.1 问卷调查

本研究通过对全国31个省(区、市)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进展情况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各省在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试点初期的启动情况和实施方法,共发出并回收31份问卷。

1.2 现场调查

本研究分别选择了安徽和江苏已启动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1个试点县进行重点调查,现场调查了9个乡镇卫生院和14个村卫生室,与县级卫生行政管理人员、乡镇卫生院院长进行座谈,深入访谈了10位乡村医生,了解基本药物制度试点的主要做法及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2 农村基层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进展

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至2010年2月底,全国约有37.4%的县(部分地区不包括市辖区)已经开展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试点。31个省(区、市)均于2010年4月前启动了基本药物制度试点。

2.1 推行基本药物制度试点的模式

目前农村基层开展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试点的模式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

第一类为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同步配备使用基本药物,并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如北京、辽宁、江苏、浙江、安徽、内蒙古、云南、甘肃、青海、宁夏等省(区、市)。其中,北京和宁夏所有县(市、区)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同步开展。北京于2006年在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实施了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政策,目前已更新了基本药物目录,目录内药品实行零差率销售,目录外药品加成销售。上海于2008年开始实施了村卫生室352种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66种的药品零差率政策,2010年开始逐步开展了与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衔接工作,至2011年2月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并实现了基本药物的零差率销售。其他省份则选取不同比例的部分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进行试点。

第二类为乡镇卫生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而村卫生室只配备使用基本药物,暂不实行零差率销售,如河北、广西和重庆等省(区、市)。其中,河北省选取试点县30%的村卫生室配备使用基本药物;广西和重庆要求试点县的所有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全部配备使用基本药物,但只选取30%左右的乡镇卫生院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

第三类为乡镇卫生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村卫生室暂不实施,如福建、广东、山西、黑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贵州、陕西等省。其中,福建和贵州要求试点县所有乡镇卫生院全部配备使用基本药物,部分乡镇卫生院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其余省份选取部分乡镇卫生院同步配备使用基本药物和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

2.2 省级补充基本药物目录的确定情况

截至2010年2月底,全国有11个省(区、市)在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之外确定了省级补充基本药物目录,补充目录药品品种约为31~521种。其中,北京、浙江、云南和宁夏等规定省级补充基本药物目录的药品可在乡村两级卫生机构使用,其余省份规定省级补充基本药物目录的药品只限于乡镇卫生院使用。

2.3 试点初见成效,农民药品费用负担有所降低

试点地区实施药品零差价销售后,药品价格明显降低,农民群众医疗费用支出减少。如表1所示,根据某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报表数据提示,两家实施药品零差率销售的乡镇卫生院次均门诊费用与上年同期比较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从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收入情况分析,实施药品零差率后乡、村两级卫生机构的药品收入与上年同期比较也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详见表2。

3 问题探讨

3.1 村卫生室是否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各个地方认识不一致

医改意见要求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配备和使用基本药物。由于我国村卫生室举办的形式多样化,投入主体不明确,性质难以确定,目前大多数村卫生室并不属于政府举办的医疗卫生机构,因此,各地对村卫生室是否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认识不一致,必然导致对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村卫生室补偿机制的不确定。

一些地区村卫生室未开展基本药物制度,而乡镇卫生院开展了药品零差率后药价较低,促使患者向上分流,村卫生室业务量明显下降,乡村医生的收入也就相应降低。对于乡村两级卫生机构联动开展了药品零差率的地区,乡镇卫生院多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地方卫生和财政部门对各乡镇卫生院运行成本进行了基线调查,明确了各乡镇卫生院的补助标准;而对于村卫生室的财政补助标准较难确定,补助不到位,乡村医生的收入也会降低,都将严重影响乡村医生服务的积极性。

3.2 药物选择范围的减小可能促使农民向上级医院分流

目前,过半数的省份并无计划出台省级补充基本药物目录,在11个确定了省级补充基本药物目录省(区、市)中,有7个省份明确规定省级补充基本药物目录只在乡镇卫生院使用,村卫生室只能使用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307种药品。然而,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并非针对村卫生室而制定,诸如麻醉药(尤其是全麻药)在村卫生室基本用不到,抗蛇毒血清等生物制剂价格昂贵且不易保存,也不适合村卫生室配备,因此,村卫生室实际可用药物品种较少。试点地区的村卫生室和乡镇卫生院普遍反映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与农村基层实际用药需求或习惯有所不同,村卫生室普遍反映缺少一些安全方便的常用药。药物选择范围减少是促使农民向上级医院分流的重要原因,有可能导致医疗费用总量的增长。

3.3 基本药物目录中的药品供应不全或配送不及时

试点地区多采用统一招标药品配送企业,所有乡镇卫生院只能向定点企业申报采购药品。试点之初,一些地区基本药物的生产和配送 难以满足乡镇卫生院基本药物的需求量,出现了供应药品的品种不全、配送不及时等问题,长此以往必将影响农村基层卫生机构的医疗服务质量。

4 政策思考

4.1 建立村卫生室合理补偿机制是村卫生室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先决条件

为农民提供预防保健和基本医疗服务,确实有必要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但若在村卫生室实施药品零差率销售,必然切断了乡村医生的主要经济来源。因此,建立村卫生室的合理补偿机制是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先决条件,在乡村一体化管理的基础上,规范村卫生室的管理,准确测算村卫生室的运行成本并予以合理补偿,以保证乡村医生的合理收入和村卫生室的正常运行。如安徽率先由省级财政对实行药品零差率的村卫生室进行统一补助,按行政村农业户籍人口数核定补助标准,每1 200个农业户籍人口每年补助行政村卫生室8 000元。由于各县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一些地区乡村医生的收入水平有可能降低明显,因此,县级财政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予以适当补助,以保证乡村医生的收入相对稳定。

4.2 因地制宜地调整基本药物目录,满足农民基本卫生保健需求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基本药物应能满足人们卫生保健需要,并一直将推行基本药物制度与促进合理用药密切结合,因此,实施国家基本药物也应从促进药品的合理使用为出发点。基本药物只是治疗常见病的首选药,并不能保证其能够治疗所有疾病[1]。就患者个体而言,由于个体差异,患相同疾病的患者可能适用的药物并不相同;就不同级别的医疗卫生机构而言,由于技术水平的不同,诊疗的疾病严重程度和用药特点也不相同;就不同地区的医疗卫生机构而言,由于面对的患者群体不同,常见病和多发病的疾病谱有可能不同,用药也不尽相同。因此,基本药物目录应作为用药的指南或引导,而不应成为用药范围的限制,在基本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时,仍需一些备选药。若严格限制只能配备和使用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内的药物,可能会影响疾病治疗效果。各地可以因地制宜地分级调整用药目录,制定基本药物和非基本药物的品种和比例的管理规定,并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相衔接,只报销基本药物或提高基本药物的报销比例,引导农民群众选择基本药物,既能保证治疗效果,又尊重农民的用药选择权。

4.3 理顺基本药物生产流通环节,加强基本药物购销的合同管理

由于基本药物的价格便宜,其利润空间有限,药品生产企业较少生产基本药物,药品配送企业也难以购置基本药物,导致基本药物的可获得性障碍[2]。因此,为了顺利实施基本药物制度,首先应理顺药品生产流通环节,保证基本药物的生产和配送,同时,要加强基本药物制度的购销合同管理,基本药物生产企业、经营企业和医疗卫生机构应根据《合同法》签订合同,合同中明确药品的品种、规格、数量、价格、回款时间、履约方式和违约责任等,卫生行政部门应加强监督,对于基本药物供应不全和不及时的情况应按照合同的违约责任予以制裁,保证乡村两级药品的供应。

4.4 建立绩效考核机制,激励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许多试点地区对开展药品零差率销售的乡镇卫生院实施了收支两条线管理,由地方财政部门拨付乡镇卫生院的人员工资和运行经费,人员收入基本保持在改革前的水平。由于切断了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的收入与业务收入的关系,可防止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的过度医疗服务行为。但是,在没有经济创收压力的情况下,如何激励乡镇卫生院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确保医疗服务质量,是将来乡镇卫生院健康发展必须面对的问题,因此,十分有必要建立切实有效的且与财政补助挂钩的乡镇卫生院绩效考核机制,通过实行基本工资和绩效工资相结合的分配制度来提高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和工作效率[3],保证乡镇卫生院的服务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1]徐卫民.浅议完善国家基本药物政策的几个问题[J].中国药物经济学,2009,1:58-60.

[2]刘宝,叶露.基本药物可获得性障碍的原因探讨[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8,1:7-9.

篇4:印度农村基层政权运转制度

潘查雅特,这是英文Panchayat的音译,实际上是“评议会”的意思。潘查雅特制度,在印度历史上源远流长根深蒂固,甚至影响到了古代印度人的社会生活和日常生活。孔雀王朝时候,农业发展受到重视。农村中的基本结构是村社。村社头人由村社全体成员会议选出,接受政府任命,成为村长,负责收税,也负责村社的行政管理。村长之下,设有由长老们组成的潘查雅特,处理各种事务。莫卧儿王朝时,农村的管理仍由村长和村社选出的潘查雅特负责。

印度独立后,古老的潘查雅特制度逐步得到发扬光大,最终演变成为印度政治体制的一个极具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印度宪法并没有对潘查雅特做过具体的规定,但《宪法指导原则》(The Directive Principle of the Constitution)在论及农村基层政权的形式时,提出:各邦有义务组织农村潘查雅特,使之担负起村一级行政机构职能。在该原则的指导下,印度各邦都在建立健全潘查雅特方面做了一些工作。随着印度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农村建设的发展,政府又逐渐感觉到:县一级政权机构的薄弱是农村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一九五六年,政府根据B.梅塔調查委员会的建议,决定在全国建立县、乡、村三级结构的潘查雅特体制,即村级潘查雅特、乡级潘查雅特和县级潘查雅特。但这个决定最初并不是强制性的,而且非常原则。印度各邦后来又先后通过各自的相关法律来加以推行。直到一九九二年,印度国会通过了第七十三项宪法修正案,潘查雅特才成为必须在印度全国实施的法律制度。简而言之,潘查雅特制度,就是印度农村每五年选举一次的三级基层政权体制。

村级潘查雅特(the Gram Panchayat),是潘查雅特体制最底层,也可以说是最基层的结构(the Lowest Body)。它由几部分人组成:一是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的,二是上届被选进村级潘查雅特并进入乡级潘查雅特的。一个村级潘查雅特的三分之一的席位是专为妇女而保留的,同时还要为社会的弱势群体,如印度特有的表列种姓和表列部落保留席位。每一个村级潘查雅特设有一位主席(the Pradhan),五个委员会(the Upa-samity),分别由一位主任(the Sanchalak)领导。这些职位都是选举产生的。每个委员会负责某一关系农村发展的特殊领域,每年召开一次年度会议,根据选民的要求制定《年度行动计划》(an Annual Action Plan),每年可以支配不超过两万五千卢比的财政预算。这五个委员会分别是:财政和计划委员会;农业发展委员会,教育和公共卫生委员会,妇女、儿童和社会福利委员会,工业和基础设施委员会。

乡级潘查雅特(the Panchayat Samity),是潘查雅特体制的中间层(the Intermediary Body),主要由选举产生,也包括上届县级潘查雅特的成员和本乡的立法会议成员。下设一位主席(the Savapati)和十个常设委员会。常设委员会由一位主任(the Karmadhakshya)和五位委员领导,他们也都是选举产生的。与村级潘查雅特一样,乡级潘查雅特不仅为妇女保留了三分之一的席位,而且也为社会的弱势群体保留了席位。每个委员会每年可支配的预算额度为十万卢比。这十个委员会分别是:财政、组织、发展和计划委员会,公共健康和环境委员会,公共劳动和运输委员会,农业、灌溉和合作委员会,教育、文化、信息和运动委员会,儿童与妇女发展、公共福利和减灾委员会,森林和土地改革委员会,渔业和牧业发展委员会,食品和供应委员会,小企业、电力和非传统能源委员会。

县级潘查雅特(the Zilla Parishad),则是潘查雅特体制的最高层(the Apex Body)。仍由两部分人组成:一是各乡级潘查雅特的成员,二是本县的立法机构成员和由本县所在选区选出的国会议员。下设一位主席(the Savadhipati)、一个常设委员会(the Karmadhakshya)和与乡级潘查雅特相对应的相同名称的十个委员会,这些职位都是选举产生的。县级潘查雅特主要负责审定由村级潘查雅特制定的《年度行动计划》,动用各种资源付诸实施并在实施过程中进行监督。

这三级潘查雅特的活动经费主要来自国家财政拨款,但处于最低层的村级潘查雅特也可以通过依法收取土地税、土地使用税等方式来获得活动资金。例如,一个西孟加拉邦的乡级潘查雅特,叫钦素拉·莫格拉(the Chinsura Mogra Panchayat Samity),下有十个村级潘查雅特,在上一个财政年度,共收税三百四十三万零二百八十八卢比。该乡现有十九万四千四百一十一人,也就是在这一项目上人均纳税不到十七卢比,约合零点四美元。

潘查雅特从其法律地位上来说,主要是村民自治机构。因此,印度各邦政府仍然在各县设有县长和治安长官,由邦政府任命。与乡级潘查雅特平行的,也有政府的行政机构。钦素拉·莫格拉乡的国家行政机构有约五十名国家公务员,其中有六位工程师,专门具体负责各《年度行动计划》的实施。

印度是一个农村人口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国家,潘查雅特的建立健全,意义重大,印度为此非常自豪,认为它是印度民主的“奠基石”之一。

首先,潘查雅特为最基层的民众当家做主提供了切实的机会,为妇女和弱势群体的权力提供了特殊的保护,有助于社会和谐进步。村级潘查雅特由全体村民选举产生并决定本村发展的大政方针和主要项目,基本上能代表村民的利益,反映村民的要求,使普通群众参政议政,甚至发泄其不满,都有了有法律保障的渠道。印度每次大选的投票率都很高,这与绝大多数选民来自农村有关,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各级潘查雅特的选举,懂得选举结果跟个人生活有密切关系,政治热情和参与积极性都比较高。

其次,潘查雅特为国家政权加强管理、动员群众,提供了强有力的纽带。印度县以下的农村地域辽阔,如果仅仅由邦政府任命几名县级官员来进行管理,难免挂一漏万。而三级潘查雅特体制的建立,并辅之以不大的行政机构,则弥补了这个缺陷,且符合“大政府、小社会”的“民主”要求,因此印度官方和学者大多认为,这是印度行政体制的一项重大创新。

最后,潘查雅特是加强对行政权力进行监督的有效途径。潘查雅特做出的发展农村各项事业的决定,最后都是由国家行政权力来付诸实施的。而国家行政权力在实施的自始至终,都受到了潘查雅特的关注和监督。由于这些项目都是关系到村民的切身利益,并且就是发生在身边的事情,所以这种监督通常是非常有效的。

潘查雅特已经发展了几十年,但还是存在着许多问题:

一是在印度全国发展不平衡。西孟邦、喀拉拉邦等是少数实施得比较好的邦,而有的邦,则推进得较慢。在一些潘查雅特发展得比较落后的邦区,如北方邦,在进行潘查雅特选举时,暴力事件频发。

二是潘查雅特,特别是村级潘查雅特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被选进村级潘查雅特的人,往往是一个村子年龄最大的人、种姓较高的人、宗教领袖或宗族头人,其做出的某些决定不一定符合全局利益和长远利益。曾经有这样一条消息,北方邦西部的一个村子里,一个名叫伊姆拉娜的妇女遭公公强奸。村潘查雅特在得知案情后,做出决定:伊姆拉娜立即搬出夫家,她与丈夫努尔的关系不再是夫妻关系,而应该是“母子关系”,因为她与努尔的父亲发生了性关系。伊姆拉娜在外面待满七个月零十天之后,可以换回自己的“贞洁”和自由,可以同除努尔之外的任何一个人结婚。这一事件在印度全国一时掀起轩然大波,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潘查雅特存在的问题。

篇5:农村基层共青团团工作汇报材料

努力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贡献力量

——XX乡团委工作汇报

XX乡是XX县南片四乡一镇中人口最多的乡镇,处于咽喉要道位置。我乡既有着丰富的生态资源,又有着十分便利的交通,距离县城XX公里,全乡共有X个村,X个村民组,XXXX余人,近年来,乡团委始终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把省、市、县团委的有关政策,会议精神贯彻落实到工作中,增强青年人的凝聚力,充分发挥团组织作用,竭诚为全乡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而努力奋斗,现将团委工作汇报如下:

一、扎根基层,不断完善团组织建设。

为使团组织在基层工作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真正在基层产生一定的影响。全乡共有XX个团支部,共青团员380人,青年数1830人。乡团委严格按照德才兼备的要求,认真配好配强团支部书记,如XX村原团支部书记XXX同志被团中央、农业部表彰为“全国农村致富带头人”。今年通过共青团XX乡第XX次代表大会选举出了新的团委班子,11个团支部都配备了工作能力强,在青年中有威信的同志担任团支部书记。认真把好团员发展关,针对少数青年对团组织存在模糊的认识,今年乡团委在学校举办入团积极分子培训班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要求各村团支部书记在发展团员时严格把好审核关,防止突击入团,以确保入团的严肃性。XXX年,乡团委书记参加了XX市乡镇团委书记培训班,同时通过会议不定期对各村团支部书记进行培训。

二、拓宽思路,以开展活动推进团工作。

结合团县委工作部署,围绕乡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切实开展好活动,让广大团员青年从活动中受到教育。一是充分利用每年的节假日和重大纪念日,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在每年的清明节、五四青年节、国庆节、春节,乡团委都要组织团员青年和一些部门开展瞻仰烈士墓,森林防火小小宣传员、新团员入团宣誓,六一文艺汇演,慰问返乡务工人员等活动;二是认真完成上级团委布署的一些活动,每年上组团委都要安排一些活动,乡团委积极组织好部门和有关人员参加,如XXX年团县委组织的开展“永远跟党走,南湖游“活动,都已派人参加,还有对XX乡患病的XX同学募捐,共募捐治病款600余元。在县团委的大力帮助下建成了XX学校希望书库。

三、竭尽所能,提供新农村建设服务手段。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新农村建设20字方针(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号召全民参与,作为最基层的团组织,如何发挥好自身作用,乡团委经过多次调研,认为团组织不仅要宣传好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更要为广大农村百姓解决经济发展中的困难。乡团委也多次组织团员青年宣传新农村建设,特别是在宣传广大百姓要注意好环境卫生,改水改厕方面作了很多努力,同时向上积极争取资金,帮助广大群众建设新农村。XXXX年,乡团委通过乡村干部会议,号召全乡干部动员广大群众改水改厕,还联合了有关部门,进村入户面对面宣传。最终圆满完成了上级下达的改水改厕任务,并且带动了其他农户也积极投入到改水改厕中。

四、常抓不懈,积极稳妥地开展常规性工作。

希望工程工作已开展多年。面对目前中小学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的实行,少数人对希望工程工作已渐渐淡忘,重视程度远不如从前,乡团委仍然认真抓好此项工作,从领取希望工程款、签收学生复信、发放希望工程款、结帐,严格按程序操作。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工作也是团工作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乡团委联合综治部门,司法,妇联认真关注青少年健康成长,每年都要举办青少年法制讲座,提高青少年对法律的知晓率,还深入到村组帮助青少年解决生活学习上的困难。

五、开拓创新,提升团工作在农村的重要性。

近年来,乡团委立足本职,创新工作方式。通过乡团委的指导,响潭村团支部精心谋划,带领了一批骨干团员青年,组建了“青年果树协会”,该协会实行“三统一分”即统一购苗,统一管理,统一培训,分散销售。使每个家庭在经济收入上增收300元至400元,还带动了其它农户及周边农户向果业经济发展。并且该项目被XXX评为“全国优秀团建创新项目”。乡团委为支持果树协会的健康良好发展,每年都要联合农技部门对果农进行培训,提高果农的种植管理水平,增加广大果农的经济收入。

XX乡团委

篇6:农村基层共青团制度

会,就当前农村基层团组织建设状况进行了调研,分别与分管党政领导、乡镇和村团组织的部分同志进行了座谈,实地查看了部分村级团组织,走访了部分农村团员青年,对农村基层团组织的建设和作用发挥形成了一些基本认识。调研情况如下:

一、基本情况

全县现有14-28周岁的农村青年58876人,其中团员23396人,团青比例达39.7%。共有129个村团总支,1533个村民小组共建立1104个基层团支部。12个乡镇团委干部平均年龄24岁,全部为大中专以上学历;全县129个村团总支,配备团干部129名,配备率100%,村团总支书记平均年龄28岁,高中以上文化程度52名,占40.3%,村级团总支书记兼职率100%。截至8月底,全县外出务工青年为21531人(28岁以下)。

二、主要经验及做法

(一)党政加强对团的工作的领导和指导。各级党组织结合加强基层党建工作,将农村基层团组织建设列入乡村基层组织建设总体规划,有针对性地解决乡村团组织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努力提高乡村团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为调动乡村团干部工作积极性,有的乡镇制定了团干部任期目标,并将团的工作纳入党建目标责任制进行考核;有的乡镇选择经济条件好、党建工作成熟的村进行试点,采取党建带团建、先进带后进的方式,为其选配了年富力强的团总支部书记,制定和完善了各项团内规章制度,并以点带面,推动其它村团的建设。

(二)乡镇团的建设有所改观。各乡镇把建好班子、选好书记作为工作的重点,对那些素质低、能力弱、威信差的团干部坚决进行调整,调查的12个乡镇中,团委书记年龄最大的26岁,最小的23岁,全部为大中专以上学历,其中大专以上学历5人,党员6人。调查发现,多数乡镇团委能够把“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稳定”贯穿工作始终,积极推进“青年奔小康行动”,体现出较高的素质。乡镇团干部较可喜的变化是思想观念和工作方式发生很大转变。大多数乡镇团干部思想观念跳出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等、靠、要”状态,市场积极意识、竞争意识强烈,能够用民主的、示范的、服务的方法来处理事务,比较明显的是实现了“三个转变”:由催收催种向示范引导转变,由行政命令向技术培训指导转变,由简单粗暴向依法办事转变。

(三)村级团组织活动基本正常,能发挥一定作用。被调查的村团支部基本能坚持“三会一课”制度,定期向广大团员宣传、贯彻党的有关农村工作的路线、方针、政策,开展乒乓球、篮球、文艺演出等文体活动。村团支部班子大都主动团结在村党支部周围,自觉维护党组织权威,认真贯彻落实党组织决议。许多村团组织积极主动带领青年致富奔小康,团干部带头致富渐成气候。六苴镇六苴村团总支书记余金华带动团员青年推广大棚蔬菜、水果等高效科技项目,建起了10多个大棚,既解决了六苴镇靠外运蔬菜的问题,又带动了周围群众致富。

(四)抓待遇落实,全面激发工作活力。根据2006年中共楚雄州委《办公会议纪要》第5期中“村级团干部原则上同意每月按不低于100元考虑,州县各按50%的比例承担”的规定。今年2月,县委就解决村级团干部的报酬问题专门召开了常委会议。会议决定,从今年7月1日起,在县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每年安排7.74万元的专项资金,用于解决村级团干部的报酬问题。至今年8月13日前,县财政已将资金拨付到各乡镇,并从今年1月份起,全县129位村级团总支书记每人每月将领到100元的报酬,这将全面推动全县农村共青团工作的活跃。

三、主要问题及原因

从总体上来说,目前农村基层团组织现状与共青团参与农业农村发展的要求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团的基层组织网络不健全,“软瘫散”的现象在一些地方还较为突出;团的组织设置、团员的管理方式、团的活动形式等尚不能完全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转型的要求,还没有从根本上摆脱传统的组织管理方式束缚,个别地方甚至还没有完成从管理到服务的转变;基层团组织的服务方式、服务功能落后,在服务大局和服务青年方面无所是从;一些地方的团干部年龄偏大、素质偏低,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团员队伍的个体素质还不适应当前农村发展形势和要求,个人的发展愿望与当前的发展形势不一致等。

(一)农村基层党组织对基层团组织重视程度减弱

篇7: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制度

(一)村级事务听证制度

为探索建立管理民主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管理新模式,使村民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得到有效落实,提高村“两委”办事的透明度,特制定本制度。

一、成立听证领导小组

本制度有听证领导小组具体负责组织实施,听证领导小组由村支部书记任组长,村主任任副组长,村“两委”成员为成员,另通过村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20名成员,组成听证领导小组。

二、听证人员必备条件

听证领导小组成员应具备以下条件:一是遵纪守法,办事公道,坚持原则,作风正派;二是密切联系群众,在村民中具有一定威信;三是近两年来没有违反计划生育行为;四是热心村公益事业,能讲实话、讲真话,敢于与不法行为作斗争。

三、明确听证范围

规定凡重大村集体经济的立项、承包、租赁事项,集体基建项目的招标方案,村级发展规划,5000元以上的村公共设施建设项目以及村民切身利益和村民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等,都必须召开听证会议。听证的重点事项包括以下几个内容:一是村级经济发展规划和计划;二是“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村内生产性和公益性工程建设的招标和投标,资产和资质项目的发展,集体大宗固定资产转让、征地拆迁补偿;三是集体资产的管理使用,救灾救济优抚款物分配,确定低保对象、村干部补贴、村规民约等事项;四是旧村改造、新村建设等重大事项;五是村民反映强烈的经济或经济事项。

四、严格听证程序

坚持“村委酝酿、征求意见、完善充实、听证表决”四个原则。一是由村“两委”提出听证的事项,并制定实施方案;二是由该村的挂点领导、驻村干部和村“两委”干部共同组织召开会议,并要有2/3以上的听证人员参加会议方可正式召开听证回;三是听证会议上表决内容要对外公布。

五、注重听证效果

在听证会上,各级干部要认真做到四个方面:一是大力营造亲民为民的融洽氛围;二是以详实资料通报村级事务管理过程;三是讲明讲透村级事务实施工程的重要意义;四是虚心听取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同时对没通过的事项在会议结束时,当众宣布村“两委”进行答复的期限,直到群众满意为止。

(二)廉政承诺制度

为进一步促进领导干部廉洁自律,规范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行为,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组织监督和群众监督,特制定本制度。

一、承诺主体

(乡)镇党政班子成员、机关各部门主要负责人、村两委干部。

二、承诺内容

依据《廉政准则》和我县(乡)镇实际情况确定,突出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紧密联系干部的职责和工作特点,注重针对性。具体包括:

1、遵守《中国共产党党员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试行)》及中央和上级制定的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

2、不利用职权违反规定干预和插手建设工程招标投标、政府采购等市场经济活动,为个人和亲友谋取私利。

3、不利用职权违反规定擅自决定大项目安排、大额度资金使用、重大决策、重要人事任免等事项。

4、不利用职权和职务上的影响为本人及他人谋取不正当利益;不放任或纵容配偶、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违纪违法。

5、不收受与行使职权有关系的单位、个人的现金、有价证券和支付凭证,无法拒收的应立即上交。

6、不违反规定报销通讯费用。

7、不违反规定购买和乘坐超编超标公务小汽车。

8、不违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条例》调整、使用干部。

9、不弄虚作假、虚报浮夸;假公济私,化公为私。

10、不用公款大吃大喝,铺张浪费。

11、违反承诺,愿意接受组织的调查处理。

12、结合各自工作职责和业务特点,其他需要承诺的事项。

三、承诺时间

每年进行与村干部述职述廉工作结合开展一次公开承诺。

四、承诺方法

由领导干部个人填写廉政承诺卡,在本单位、本部门公示后,存入本人廉政档案。

五、承诺监督

按照干部管理权限,由县(乡)镇纪委对领导干部实行承诺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听取广大干部职工的意见。领导干部实践承诺的情况与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落实情况一并进行考核,考核结果存入个人廉政档案。

六、违反承诺的处理

违反承诺,构成违纪的,按照干部管理权限由县(乡)镇纪委进行调查处理。

(三)干部下乡“八不准”

一、不准打扑克麻将。

二、不准接受村民的宴请。

三、不准接受公务活动对象的礼品和馈赠。

四、不准利用工作之便,为亲友谋取私利。

五、不准利用职权泄私愤打击报复。

六、不准到村级报销应由本人支付的费用。

七、不准组织参与宗教迷信拉帮结派等活动。

八、不大操大办婚丧喜庆事宜和借机敛财。

(四)“五事”制度

为进一步关心群众的疾苦,倾听群众的呼声,更好地为人民服务,特建立本制度:

一是干部“问事”。实行村干部分片包干责任制,每个村干部一片。包片村干部每月必须深入群众中,了解群众家常事、烦心事、急难事、困惑事,准确掌握社情民意。

二是群众“说事”。每周星期四为“说事日”。每逢说事日,群众可以到村两委办公室说事,可以反映问题,也可以向村委会提意见、建议,由值班干部接待处理。

三是集体“议事”。对于关系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由村干部、党员代表、村民代表组成的村民“议事会”集体研究,民主决策,做到“大事能议、议而能决、决而能行、行而有果”。

四是及时“办事”。对群众反映的事情,村干部能够解决的现场解决,不能及时解决的进行解释,并作出承诺。

五是定期“评事”。实行村两委干部“年初承诺、年中恳谈、年末述职”。年末述职述廉直接面向党员、村民代表,让代表评议。

(五)村级管理“一事一议”制度

一、村级范围内兴办水利、农田基本建设、修建村级道路和桥梁、植树造林等集体生产、公益事业所需资金和劳务用工,可通过“一事一议”筹集。

二、村级“一事一议”筹资筹劳,遵循“量力而行、群众受益、民主决策、上限控制、使用公开”的原则。

三、“一事一议”的审批程序:年初村委会提出预算方案,经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报乡政府审核,送市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部门批准执行。

四、经过审批的筹资筹劳一律填入负担卡,由村委会按卡组织收取,按议定的用途使用。

五、“一事一议”筹集的资金属村集体所有,所收资金全部交乡农村财务代理中心代管。

六、村集体生产、公益事业完工后,要及时办理决算,对“一事一议”资金的收支情况要张榜公布,接受群众监督。

(六)涉农负担负担监督管理五项制度

一是加强领导,严格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区、镇(场)成立 “减负”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区、镇(场)党政“一把手”对“减负”工作“亲自抓,负总责”的领导体制和“谁主管、谁负责”的专项治理责任。

二是阳光操作,全面推行涉农收费公示制。通过公示栏、公示牌、公示墙、价目表等形式,广泛向农民公开税收、价格、收费的文件依据、项目名称、征收标准、对象范围、举报电话等内容;把所有涉农收费的项目、标准、依据全部进行公开;对因季节性和需政府指导的涉农价格收费,如种子、化肥、农膜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及时通过电视、报刊向社会公示,防止损农害农现象的发生。

三是综合整治,认真落实涉农负担督查制。区农办每年组织两次农民负担工作督办检查,全面掌握各地落实惠农政策和“减负”政策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督导整改到位;区纠风办、区监察局对涉农部门执行政策情况实施全方位监督;针对督办检查和明查暗访、农民负担义务监督员反映的涉农收费问题,安排部署专项治理工作,坚决查处和纠正任何损害群众利益、加重农民负担的不正之风。

四是民主管理,严格执行“一事一议”审批制。凡需要农民筹资筹劳的事项,均需经过“四议二公开”程序,即由村党支部会议提议,村“两委”班子会商议,村党员大会审议,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决议,决议结果公开,实施结果公开,有效杜绝了个别地方不顾经济实力,盲目兴办公益事业,加重农民负担的现象;该县作出规定,通过村民“一事一议”决定的筹资筹劳项目,必须报镇政府审核同意,经区减负领导小组审批后方可执行,各村不得未经审批而自行筹资筹劳,不得超标准筹资筹劳;经区、镇审核批准实施的筹资筹劳项目要填写农民负担监督卡,所筹资金由镇财政所统一管理,资金的收取使用情况必须及时公布,接受群众监督。

五是严明纪律,认真落实责任追究制。区减负领导小组对减轻农民负担工作严格考核,严格奖惩,对“减负”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对存在问题的单位和个人在评先评优时实行“一票否决”;对涉农乱收费和加重农民负担的行为坚持做到发现一起,查处一起,通报一起。

(七)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教育制度

1、坚持以带领农民脱贫致富为己任,不断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严禁不思进取、无所作为。

2、坚持原则,秉公办事。严禁丧失原则、办事不公,村务不公开、假公开,愚弄群众。

3、坚持民主管理,重大事项民主决策。严禁不经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决定,擅自处置、决定村固定资产、村集体资源和涉及农民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

4、坚持并严格执行廉洁自律各项规定,事事为农民群众做出表率。严禁以权谋私、借机敛财、侵占集体资财和违规承包集体资源,以及用公款支付应由个人承担的费用。

5、坚持服务群众、体察民情,努力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严禁脱离群众、对群众生产、生活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视而不见、袖手旁观。

6、坚持维护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严格执行“一事一议”管理制度。严禁在筹资筹劳上违背群众意愿,突破限额,加重农民负担,侵犯农民合法权益。

7、坚持维护农村稳定,超前发现和解决上访隐患。严禁工作简单粗暴、强迫命令,组织、支持和参与群众上访。

8、坚持民主管理,重大事项民主决策。严禁不经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决定,擅自处置、决定村固定资产、村集体资源和涉及农民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

9、坚持并严格执行财务管理制度,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发展生产和改善农民生活上。严禁设立账外账、“小金库”、坐收坐支、以个人名义存储公款,以及挤占、挪用、截留专项资金。

10、坚持崇尚科学、移风易俗,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严禁搞封建迷信、参与和纵容“法轮功”、“蒙头教”等邪教活动。

(八)党员“三会一课”制度

一、每月中旬安排一天为党小组会和党小组活动日,学习理论和科学知识,相互交谈学习心得,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二、每季度安排一次党课,以党章为基础教材,结合新时期党的中心任务,对党员进行教育;

三、每季度安排一次党课,召开一次支部大会,传达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组织的工作部署,及时汇报支部工作,讨论研究有关重要事项和具体问题;

四、每月召开一次支委会,分析党员思想状况、研究党务工作。

(九)村务公开制度

(一)村务公开内容

根据当前农村工作实际和群众愿望,确定村务公开内容为五大类二十二项:

1、财务管理类

(1)财务计划、收入和支出情况;(2)集体债权、债务情况;(3)集体固定资产购建、处置、出租发包及经营情况;(4)集体财产情况;(5)村“两委”主要负责人离任审计情况。

2、负担济补类

(6)“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情况;(7)涉农价格及收费情况;(8)救灾、扶贫等款物的接受、发放情况;(9)粮种直补情况;(10)退耕还林粮款补助情况。

3、土地管理类

(11)土地承包方案及落实情况;(12)资源性资产(含机动地)发包情况;(13)土地征用及拆迁补偿情况;(14)宅基地审批情况;(15)外来移民、新迁入户及失地农民政策落实情况。

4、政务事务类

(16)村级重大事项的决策情况;(17)村发展规划及工作计划和目标;(18)发展农民党员情况;(19)计划生育管理情况;(20)涉农有关政策法规落实情况等。

5、其它问题类

(21)群众关注并强烈要求公开的热点问题;(22)其它需要公开问题。

(二)村务公开的方式方法

1、活化公开形式。坚持把公开栏作为村务公开的基本形式,对规定的五大类二十二项公开内容,必须通过公开栏公开,公开栏要设在方便群众观看的地方。同时,还要通过广播、电视、网络、“明白纸”、征求意见信、民主听证等有效形式进行公开。

2.完善公开方法。一是集中公开。每年7月份公开上半年财务收支情况,1月份公开上财务收支情况。其它内容各部门、各单位每月确定一个日期集中到村上进行公开。如确实需要及时公开的,则随时发生,随时公开。二是垂直公开。按照“谁审批、谁收费、谁公开”的原则,由承担审批、收费职能的主管部门负责,将需要公开的事项直接到村公开。三是对应公开。对需要区、镇、村三级同步公开、层层衔接、相互对应的公开项目,实行区、镇、村三级同步对应公开。

(三)规范公开程序

村务公开的基本程序,原则上要按照酝酿确定公开内容、审核把关、实施公开、意见反馈、整理归档五个步骤进行。同时,要针对不同公开内容的不同特点,确定不同的公开程序。在具体公开过程中,对土地承包、土地征用以及有关重大事项决策等需要群众事先参与、事后监督的公开项目,必须经过预公开、正式公开、反馈公开等环节;对财务收支等需要严格审核把关的公开事项,必须经过村民代表和理财小组审核,镇及有关部门把关等环节;对农村有关政策、规范等需要群众了解的事项,可直接进行公开;对群众提出异议的公开内容,要经重新核实更正后,及时进行反馈公开。

(四)保障措施

为确保村务公开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重点健全和完善五项保障机制。

一是民主参与机制。凡是与农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事项,都要召开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进行民主决策,按大多数人的意见办,从制度上防止少数村干部不顾群众意愿自行其是。要进一步完善民主理财、民主质询、民主监督等制度,切实把村务公开与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共同促进,共同提高。

二是监督约束机制。要进一步强化组织监督,区、镇村务公开工作机构要经常组织工作人员深入基层,进行有效监督,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整改措施。进一步强化审计监督,对财务收支等需要审计、审核的公开事项,区农办和镇农经站要定期搞好审计监督,确保公开内容的真实性。进一步强化群众监督,通过聘请村务公开监督员,设立举报电话、意见箱等形式,充分发挥群众监督的作用,对举报有功者,要酌情给予表彰奖励。

三是定期检查机制。各镇村务公开工作领导小组,要对各村村务公开工作情况每季组织一次检查;区村务公开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对镇村务公开工作情况进行一次抽查,年终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四是考核通报机制。区村务公开领导小组办公室要根据形势发展的要求,制定和完善村务公开考核办法和评分标准,并将考核结果通报全区。

篇8:农村基层共青团制度

一、当前基层“苍蝇式”腐败的特点

1.具有广泛性,涉及领域宽。从近年来查办的农村基层案件来看,主要涉及群众利益的规划、林业、农业、环保、民政、征地拆迁等多个领域,集中在一些重要岗位和关键环节。其中涉及乡镇政府、公安、国土规划等领域所占较大比例,且人数较多。腐败问题主要围绕基层政府、执法执纪管理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在执纪执法过程中处事不公、粗暴执法、违规审批行政项目以及充当黑恶势力保护伞等问题。

2.具有直接性,损害群众利益。“苍蝇式”腐败问题的行为主体大部分是农村基层干部。与高级干部的腐败相比,“苍蝇式”腐败普遍发生在村民身边,与群众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群众感觉最深,也最为深恶痛绝。尤其是村级换届前夕,反映村级信访问题的数量也明显上升。群众主要反映一些村干部侵占农村集体利益,骗领、私分或者侵占、挪用征地补偿款,贪污、侵占村工程款,贪污、截留农户各种救济救灾款物、生态公益林款,一些村委换届选举不公正、有买官贿选现象等。村干部违法违纪问题往往涉及数百甚至数千村民利益,容易引起群体性事件,所以应引起重视。

3.具有隐蔽性,易发多发。由于受传统积习的深远影响,人们对“苍蝇式”腐败往往习以为常,见惯不惯。“苍蝇式”腐败在各种工作需要,情有可原的借口和既得利益的笼罩下,具有较强的隐蔽性。从一些查处的“蚁贪”案件来看,作案手段多为吃拿卡要、虚报冒领和私扣截留。涉案人员凭借“蚂蚁搬家式”的隐蔽手段,以为不易被人发现,就算发现了也会因金额小而处分低,步入泥潭浑不知,待东窗事发,幡然然悔悟已枉然。由于村“两委”的负责人处于基层群众自治权力的顶端,掌控了乡村各项具体事务的决定权,而又几乎不受监督,从而导致其腐败行为隐蔽性强,不易被发现。

4.具有集体性,窝案串案频发。在查处的腐败案件中,利益均沾、集体沦陷的窝案串案比重不小,尤其是在与群众关系密切的农经、建设等领域、此类案件更是时有发生。由于农村世代血缘关系互相交接,人际交往处于宗族血缘“熟人社会”交际圈范围,在这种情况下,公权与私利的权钱交易非常容易出现宗亲性、团伙性、集体性特征,窝案串案多。他们中有的内外勾结,一转手公财民利便落入私有腰包;有的上行下效,认为法不责众,造成“别人拿我也拿”等不良心理影响。

二、从政治生态视角探寻基层“苍蝇式”腐败的根源

(一)主观原因

1.宗旨意识淡漠。少数基层党员干部不注重自身思想锤炼和道德修养,导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滑坡,个人私欲不受节制,从小贪小腐开始,逐渐变得为所欲为,最终走向深渊。有的打着跑项目,跑资金的幌子,整天在外吃喝玩乐,根本无视群众疾苦,贪图享乐,公款大吃大喝,一些经济基础薄弱的村组,村级转移支付全部用于吃喝还不够,更有少数人参加黄赌毒等犯罪活动,成为地方黑恶势力的代表。

2.基层干部管理失之于软、失之于宽。从严管理干部,关键是落实党委的主体责任。有的地方或单位的党组织党的观念不强、责任意识薄弱,在选拔任用干部时标准不高、把关不严,甚至出现带病上岗、带病提拔的现象;在教育引导干部时不够重视、不够严格,没能使干部从思想上绷紧廉洁自律这根弦;在监督管理干部时,没能做到严在早、严在小、抓苗头、抓预防,没能对违反制度规定的行为严肃查处。这样一来,干部队伍的组织性、纪律性就弱化了,问题干部难免就会出现。

3.法制意识薄弱。一些农村基层干部法律意识淡薄,他们认为自己是农民,不属于国家工作序列,倘若出现腐败行为顶多是撤掉自己的职务。收取好处费、挪用公款、侵吞集体财物在他们眼中甚至不是违法行为。与此同时,农民群众法律维权意识和参政议政意识淡薄,为村干部滥用手中的权力提供了可操作性。

4.心理失衡。部分面对基层的公职人员心理失衡、贪欲膨胀、生活腐化堕落。比如原某县水务局长张某某,因长期担任乡镇、县直单位的一把手,好面子,讲排场,喜攀比,经济收入与周边人的奢靡支出形成强烈的反差,从而产生不平衡心态,萌发权钱交易的念头,并最终付诸实施。再如原市水务局水政监察支队支队长吴某某,本来是转业军人,具有良好的作风基础,但“每天与河砂老板吃吃喝喝”,生活作风逐步腐化堕落,最终成为“阶下囚”。

(二)客观原因

1.社会风气不正,“潜规则”盛行。医疗系统药品购销领域已经形成了“行规”,甚至有专门的医生为医药公司统计数据,业内称为“统方”。如某县人民医院医药购销系列商业贿赂案中,廖某利用担任县人民医院副院长(主管全面工作)、院长的职务便利,于2008年1月至2012年6月间,非法收受八家药品供应商、医疗器械供应商的回扣款共254.6万元。全案共立案查处25人,其中13人被追究刑事责任,21人受到党纪政纪处分。西江干流非法采砂“保护伞”系列渎职案中,河砂老板更是直言,行贿执法人员,就是为了获取更多的非法利益,交“保护费”是业内“潜规则”。这些案件都不同程度的反映了社会上大量存在希望利用公职人员手中权力为自己谋取非法利益的人员。

2.制度不完善,权力运行不透明。这在涉农惠民领域专项资金使用环节和征地拆迁领域、青苗补偿环节表现得最为典型。涉农惠民专项资金的拨付、管理和使用不能做到公开透明,只有财政部门和职能部门了解,应该享受该资金的群众往往不知情,导致主管专项资金的领导干部互相勾结,捏造事实,骗取专项资金。在征地拆迁领域,由于被征土地公示制度、复核制度等不完善,当地群众无从监督,上级领导无法监督,导致负责征地的领导干部直接“虚构”土地,轻而易举骗取政府青苗补偿款。如某镇原党委副书记严某某在征地拆迁中,多次任征地组组长,负责青苗及设施补偿工作,在2013年利用职务之便,虚增了青苗及设施补偿款共44万多元,个人得款21万元。

3.执行力不强,法规制度不落实。从多数基层干部贪腐案件看,村政财务信息公开制度流于形式是重要原因之一。一些扶持和扶贫项目的发放名单粘贴在村委会公示栏上,或村头巷尾不显眼的地方,并且短期内便被盖住或撕掉,故意使村民不能及时看到,一些农村甚至对公示材料造假,公示制度未能形成群众监督的威慑力。所制定的规章制度在一些领域只是“写在纸上挂在墙上”的摆设,这在行政执法领域和财务环节犯罪表现的最为典型。如西江干流非法采砂“保护伞”系列渎职案,河道采砂有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了相关的职责,但水务行政管理部门根本没有履行这些职责。

4.存在监督盲区,监督合力不强。基层腐败发生在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的末梢地带。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重心主要是在城市和党政部门,对于农村基层大量发生的项目规模比较细小、资金规模比较细碎、社会反响不太关注的腐败行为,媒体的反应往往不太灵敏和及时。由于舆论监督的弱化,导致违法违纪的基层干部为所欲与,胡作非为也没人管。我国现行法律体系对村官身份的认定一直存在争议,由于村干部没有纳入行政序列,《刑法》中针对贪污受贿、挪用公款等行为的法则对农村干部违法违纪行为不适用。对村委会的非党员的村干部实施了需要追究责任的违纪行为或其他重大过错行为后,缺乏对其进行处理的依据,只能通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的形式启动罢免程序,在操作上存在很大难度,这就造成部分村干部产生党纪管不着,廉政制度约束不到的错误认识。

5.基层纪检监察监督职能弱化。“苍蝇式”腐败的出现,反映了基层的纪检监察工作还存在薄弱环节,尤其是工作越位、错位、缺位现象比较突出。基层纪委受各种各样的因素干扰,查办案件力度小,从严从重打击力度不足,监督责任难以落实。县级纪检监察机关每年都会受理涉农方面的投拆,但由于反映的问题普遍时间跨度大、情况复杂,取证困难,真正具备可查性的并不多,即便立案查处,但在处理量刑上也较也宽松,客观上纵容了农村干部贪污腐败的滋生。镇级纪委职能弱化,镇级纪检干部兼职过多,难以集中精力做好本职工作,职能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对基层党风廉政建设中的苗头性问题不敏感,在抓早抓小方面做得不够,也导致对村居干部监管不到位。

三、实现“制度+科技+文化”的有机结合,治理基层腐败

惩治基层“苍蝇式”腐败既要靠体制、机制和法规,建立有形的制度防线、科技防线,又要依靠教育和文化,建立起全方位的“制度+科技+文化”有机结合的反腐防线,起到1+1+1>3的优化效果。

1.强化制度防腐。围绕阳光用权、规范用权、权责统一编织权力运行的制度笼子,有效遏止“苍蝇式”腐败。一是完善监管制度。实行项目管理与监督相分离,充分发挥组织、监察、审计等外部监督部门在立项申报、招标投标、工程施工、资金拨付和项目验收等各环节的监督作用,形成有效的监督。二是健全维护群众利益的民主决策制度。将“三重一大”制度进一步延伸到村组,落实集体民主决策机制;凡在城镇规划、征地拆迁、民生工程等涉及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以及村民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中,均采取一事一议,一决策一公示,一决策一监督等办法,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杜绝“一言堂”现象。在制度的执行中,注意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抓早抓小、动辄则咎”,使“小官大贪”“村官大贪”失去存在的的土壤。三是健全农村“小微权力”清单制度建设。围绕焦点权力梳理权力清单,将村级资金管理、资产资源处置、工程项目建设等日常运行频繁的村级事务纳入权力清单,编制简洁易操作的运行流程和监督程序,促进农村权力事项公开化、权力运行规范化、权力监督透明化和权力制约制度化,有效规范和约束村干部行为。

2.强化科技防腐。以电子监察综合系统为主要载体,大数据和云计算为主要手段,将现代网络技术广泛应用于反腐倡廉的各个环节。积极运用网络平台固化操作流程,把权力运行的具体内容、法律依据、条件标准、程序时限及受理、承办、批准、办结等事项固化为平台程序,实现网上办公、网上审批、网上招投标、网上交易、网上采购、网上监察,尽量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增强权力运行的刚性约束力。

3.强化文化防腐。加强各种文化阵地建设,努力构建全覆盖的健康社会文化网络,抵制各种落后腐朽文化的传播,净化社会文化环境,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导社会文化空间,建设具有群众基础、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群众喜闻乐见的廉政文化,切实增强廉政文化的渗透力、感染力和号召力。如广东潮州市依托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入挖掘潮州文化中创业、精致、感恩、包容的优秀文化特质,首倡开展了韩愈廉政文化建设,成为全国首批廉政文化教育基地,实现廉政文化如影随行、无处不在、深入人心。

4.建立健全立体式农村基层监督机制

加大监督力量,实现监督机构全覆盖,遏制权力“寻租”机会,有效防止“苍蝇式”腐败问题。一是针对基层纪检监察办案力量不足、力量分散、信息沟通不畅等问题,探索推行毗邻区县之间,街道、镇乡之间的交叉协作办案制度,在镇级纪委和派驻镇(街)纪检监察机构中成立若干核查小组,建立分片办案协作机制,推动镇(街)分片交叉办案。二是推行村民监督委员会制度。针对一些地方群众利益得不到及时有效维护的问题,在村一级全面建立村民监督委员会,监督村级低保、各项补助、惠农资金和贴息贷款等重大事项,解决一些地方村务不公开、管理不民主、办事不公正等问题;二是健全经常化、制度化的监督检查机制,变事后监督为事前、事中监督;涉农项目审批部门、财政部门及镇(街)监督要到位,确保资金安全。三是规范农村财务管理,全面实行村居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制,真正发挥“村账镇代理”、“组账村代理”的监督作用。四是认真开展“两委”干部的述职述廉及群众评议活动,畅通村民参政、议政、督政的渠道,在全社会构筑不敢腐败的心理防线。五是适当修订村民自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破解对非党员身份,以及个别在村中影响力根深蒂固、难以按正常程序罢免的村组干部的监管难题。

摘要:所谓“苍蝇式”腐败,主要指乡镇街道、村委社区等基层干部中的腐败问题。“苍蝇式”腐败问题的行为主体大部分是农村基层干部,潜伏在基层的“苍蝇”虽小,由于面广量多,贴近群众,贻害颇大。与高级干部的腐败相比,“苍蝇式”腐败与群众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群众感觉最深,也最为深恶痛绝。惩治基层“苍蝇式”腐败既要靠体制、机制和法规,建立有形的制度防线、科技防线,又要依靠教育和文化,以“制度+科技+文化”建立起全方位的农村基层反腐防线。

上一篇:吉林农业发展下一篇:少儿英语风采大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