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下3-2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2024-04-13

2下3-2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精选8篇)

篇1:2下3-2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青岛市实验小学 李艳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青岛版)六年制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信息窗2。【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和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千米;知道1千米=1000米,会进行长度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2.在实践活动中,利用迁移的规律,体验探索1千米的过程,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进一步发展学生的估测意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认识千米,体会千米长度单位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产生对身边事物长度的关注与好奇心,以及积极参与测量的愿望,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1千米长度观念的建立、会用“千米”表示实际长度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米尺 【学具准备】课前调查表、练习题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供素材

谈话:上节课,我们通过故事《甜甜的梦》,学习了有关毫米和分米的知识。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看看这个故事后来又发生了什么事情?(课件出示Flash动画)谈话:听了后面的故事,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预设:

生1:1千米有多长? 生2:2千米是多少米?

„„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随机板书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课件再次呈现出小朋友梦里孙悟空变金箍棒的情境,激发了学生提出新问题的兴趣。借助金箍棒的长度变化,提出新的问题,有效地促进了学生产生探索新知的欲望。同时,该部分的设计承接了上节课的结束话题“孙悟空的金箍棒还能变得更长,直插到天上去,要测量这个高度,就要用到比米更大的长度单位”,课件的展示使学生感到这部分的知识并不陌生,利于学生更快地融入到情境中。

二、分析素材,理解概念 1.初步了解长度单位“千米”

谈话:孙悟空为了显示自己的本领,把金箍棒一下子变成了1千米长,直插到天上去了。(出示课件情境图)

谈话:对于“千米”,你有哪些了解? 预设:

生1:我知道“千米”是一个比“米”大的长度单位。

生2:我知道1000个1米就是1千米,1千米里面有1000个1米。„„

(课件出示小博士的介绍:1千米就是1000米,千米又叫公里。)2.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谈话:孙悟空可以把金箍棒变成1千米长,那1千米有多长呢? 学生思考。(1)从体验中感知

谈话:我们一位同学伸开双臂的长度大约是1米,那多少个同学手拉手的总长度大约是1千米?

学生回答:1000个同学手拉手。

谈话:大家可以闭上眼睛想象一下,1000个同学手拉手的场景。学生体会。

谈话:课前,老师还带领同学在操场上走了100米的路程。想一想,1000米要走多少个100米?

学生回答:10个。

谈话:对,就像我们课前那样走10次,5个来回,就是1000米。(2)从实物中感知

谈话:其实我们身边的建筑都有长度和高度,比如我们的教学楼的长约为100米,多少座这样的楼的长就是1千米?

预设:10座这样的楼。

谈话:我们青岛的颐中假日酒店高度约是200米,几座这样的楼合起来的高度是1千米?

预设:5座这样的楼。

小结:1000个1米是1000米,10个100米是1000米,5个200米也是1000米。1000米就是1千米。我们可以写成—— 课件出示并进行板书:1千米(公里)=1000米

谈话:请大家齐读。(指导学生朗读,用不同的停顿来区分两个长度单位)(3)从生活中感知

谈话:课前同学们也做了一些关于“1千米有多长”的调查,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吧!预设:

生1:我家离学校大约有1千米。生2:我15分钟大约能走1千米。„„

师补充:我们运动会场地的跑道一圈是400米,跑两圈半就是1千米。(课件出示运动场图片)

谈话: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地方是这样表示千米的,瞧——(课件出示生活中有关“千米”的事或物的图片)

谈话:千米还可以用字母km表示。生活中,你还在哪里见过这种表示千米的方式? 学生交流。(4)回归情境感知

谈话:图中的小朋友在梦中还梦到自己坐着热气球升到了1000米的高空中。现在关于1千米,你还想对它说些什么?

预设:

生1:1千米真长啊!生2:1千米真高啊!生3::1千米就是1000米。

【设计意图】本环节注重学生对1千米长度观念的建立,主要分为两步进行:一是先初步了解“千米”,根据学生的举例,使学生初步体会“千米”这个长度单位的含义,同时体会到“千米”是一个很大的长度单位;二是利用多个角度来进行对1千米的感知,首先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感官上的感知,如“伸开双臂约长1米”“走100米的路程”,通过亲身的体验,运用迁移的规律来让学生推理探索出1千米有多长,然后再从身边给定的实物长度进行横向、纵向的估想,接着又引导孩子们交流课前自己完成的“小调查”,最后回归到情境中,让学生谈谈对1千米的感受,进而帮助学生建立了1千米的长度观念,形成了正确的估测方法,进一步发展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2千米是多少米?

谈话:了解了1千米有多长,大家再一起看,图中的小朋友还梦到自己坐着飞机升到了2千米的高空。

(课件出示情境图中“小朋友坐飞机”部分)谈话:2千米是多少米?(课件出示:2千米= 米)

预设:2千米是2个1000米,也就是2000米。谈话:同意吗?谁再来说一说。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再次表达:2千米是2个1000米,就是2000米。(课件出示:2千米=2000米)

(课件补充题目:3千米= 米 9000米= 千米)谈话:那3千米是多少米?9000米又是多少千米? 预设:3千米=3000米;9000米=9千米。谈话:说说你是怎样想的?为什么这样填? 预设:

生1:3千米是3个1000米,也就是3000米; 生2:9000米里面有9个1000米,也就是9千米。

小结并提升方法:大单位换算成小单位,乘进率;小单位换算成大单位,除以进率。【设计意图】绿点的问题是通过“1千米=1000米”的进率知识,进而来学习米和千米两个长度单位间的简单换算,借助前面对毫米、厘米、分米、米之间的换算方法的学习基础,利于学生将知识进行迁移,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推理能力,同时也加强了学生对“千米”长度单位观念的再次建立。

4.归纳整理长度单位

谈话:经过本单元《甜甜的梦》这个故事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课件出示: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公里)都是长度单位。)谈话:你可以用手比划一下除了“千米”之外的各个长度单位吗? 学生根据自己身上的“小尺子”进行比划感知。

谈话:上节课,我们给“毫米、厘米、分米、米”排了排队,你能在这个队伍中帮助“千米”找到位置吗?

预设: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课件出示5个长度单位)

谈话:你们能说说他们之间的关系吗?

预设:“毫米、厘米、分米、米”它们四个之间的进率都为10,米和千米之间的进率为1000。

(课件出示手指图来帮助学生理解五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

谈话:大拇指代表“千米”,食指代表“米”,大拇指与食指的距离较远,正好代表它们之间进率与其他的长度单位间的进率不相同,是1000的进率。

【设计意图】本环节注重帮助学生对所学过所有的长度单位进行自主建构。通过课件演示,手指图的呈现,使学生清晰地看到这些常用的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掌握1千米=1000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并明确除了千米之外,其他四个相邻的长度单位之间的十进制关系,千米和米之间是千进制关系。这一点通过手指图中拇指代表“千米”、食指代表“米”,利用拇指与食指的距离,很形象地让学生记住了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形成了对长度单位的系统认知,为后续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巩固拓展,应用概念 1.基本练习:填一填 2千米=()米 7分米=()厘米 4厘米=()毫米 6000米=()千米

2.变式练习:在○填上>、<或= 8千米○6000米 4000米○4千米 1分米○5厘米 5毫米○5厘米

3.综合练习:在()里填上适当的长度单位 ①一支铅笔约长15()。②数学书宽约2()。③一粒大米约长5()。④我们的教学楼高约20()。谈话:填完这些题目,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4.拓展练习

(1)选择合适的答案填空

(2)户外体验

【设计意图】课件出示的题目由浅到深,激发了学生练习的兴趣。同时学生在借助对长度单位的认识及它们间的进率知识,不断巩固练习,进一步建立了长度观念。

四、全课总结,回顾整理

谈话: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里的一个新成员“千米”,回想一下,你有什么收获?(课件出示下图)

预设:我会积极学习了。教师适时追问:你哪个环节最积极?(课件“积极”绿苹果图片飞出果篮。)

学生回答。(根据学生的情况,课件将绿苹果变成黄苹果或红苹果。)学生也可能回答:我学会提问了。教师适时追问:你都问什么问题了?(课件“会问”绿苹果图片飞出果篮。)

学生回答。(根据学生的情况,课件将绿苹果变成黄苹果或红苹果。)„„

学生也可能回答果篮中5个苹果对应的5个方面之外的,教师适时提升概括,并在篮筐外三个绿苹果中输入文字,并根据学生情况触发苹果下部将绿苹果变成黄苹果或红苹果。

谈话:让我们满载着收获,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我们的生活中去吧。

【设计意图】以教材丰收园为依托,在果篮外增加了3个生成性的绿苹果,直面课堂生成,灵活地引领学生从“积极”“合作”“会问”“会想”“会用”等多方面全面回顾梳理,帮助学生积累一些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养成全面回顾的习惯,培养自我反思、全面概括的能力。

篇2:2下3-2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构建有效的数学学习课堂

-----《千米的认识》教学比较

上虞市丰惠镇夹塘小学 陈钱勇

一、问题的由来

2004年4月,笔者所在的学区举行数学优质课评比活动,活动结束后,参加评比的同事向笔者谈起在参加活动的老师中,有两位老师在上《千米的认识》一课时,都设计了一个让学生在操场上跑1千米的活动,当时只是觉得这样的教学,好象体现了新课标中强调让学生亲身经历的理念,又觉得有点过犹不及,但并未进一步去思考,很快淡忘了。其后不久,一篇载于《人民教育》2004年第6期上题为《在跑道上建立“千米”的长度观念——〈千米的认识〉课堂实录》(张楼军、徐成方著)进入了我的视野,文中所介绍的让学生建立千米概念的做法,竟与前面两位老师如出一辙,这引起了笔者对数学学习有效性地思考。

二、案例过程描述

1、[张楼军老师《千米的认识》片断]1

上课伊始,师生问好后,我要求学生到操场上去整队,学生们显然很惊奇,但还是到操场上去排队了。操场上,学生们整好了队伍,等待着我布置任务。

我先向学生们提出一个问题:“你知道关于‘千米’的哪些知识?”学生们纷纷回答:1千米是很长的;1千米是1000个1米;3千米是3000个1米;在长度单位中,千米是一个很大的单位;千米就是公里。显然,同学们对于千米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这使得我很高兴。

在肯定了学生们的回答后,我向他们提出了一个他们意料不到的任务:“1千米究竟有多长呢?我们还是亲身实践一下吧,下面让我们一起在跑道上跑1千米,怎么样?”学生们果然很吃惊,于是,在我的带领下,我们一起沿着跑道跑了起来。大约10分钟,学生终于跑完了,大家一个个气喘吁吁地围坐在我身边。

“现在你们有什么感受?”我让他们谈谈跑完后的感受。“太累了”、“我的心脏都快出来了”„„学生们七嘴八舌地回答。

“刚才我们在跑道上跑了5圈,跑道每圈200米,我们一共跑了多少米?”我问。“1000米”,学生们齐刷刷地回答。“对,我们跑了1000米,1000米也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 小学数学教学资源开发研究——教学反思 就是1千米”,我顺势拿出了写有“1千米=1000米”的纸条展示给学生们看。学生看了后纷纷叫嚷:“1000米这么长;要是几千米,我们还不累死;跑了这么长才1千米,真累„„”等学生稍稍安静后,我又问学生:我们一起跑到市区怎么样。学生们纷纷反对:太远了,跑不到。我故意说:“学校到市区才8个1千米,怎么会跑不到。”学生们反驳道:“虽然只是8个1千米,但千米是一个很大的单位,8千米是很长的,我们跑不了。”我十分高兴,肯定了学生的回答:“确实,千米是一个很大的单位,它一般用在什么地方呢?”

„„

看到这儿,我不禁掩卷沉思:课程标准中指出:有效的数学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2。但是是否就一定要像张老师一样让学生亲身跑1千米呢?是否一定要让学生参与某种活动,获得某种体验,才是符合新课标的教学呢?激发学生的已有经验,让学生在已有认知水平和经验基础上充分进行数学思维,生成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就不是有效的数学学习吗?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直至在上虞市名师亲历新课标送教下乡至笔者所在中心校时,王华祥老师组织的《千米的认识》给了我一个惊喜,让我对如何才是有效的数学学习有了清晰的认识。

2、[王华祥老师《千米的认识》片断]3

课开始后,王老师提出要与学生交朋友。学生十分高兴,踊跃地举起了小手。王老师选择其中一位男生上讲台,两人并肩站在一起,让学生们观察:从数学角度出发,师生两人有什么差异?学生们回答有“教师高、学生矮”、“老师重、学生轻”等等。王老师请男生回座,并提问:“要知道老师高多少?你有什么办法?”学生说可以量一量。王老师让学生讨论要用到什么。学生们讨论后得出要用到尺这种工具和米这个长度单位。王老师顺势让学生回顾了有哪些长度单位,并让学生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这些长度单位。在此基础上,王老师出示了一些填长度单位的练习让学生练习,如发展大厦高80();绍兴到上虞铁路全长28();„„学生们一一回答后,王老师提问:“你知道哪些关于千米的知识?”学生们回答有说千米是很长的;也有说千米就是公里的等等„„(退是为了更好地进,在这个环节中,王老师通过师生比较高矮这样一个活动,帮助学生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 小学数学教学资源开发研究——教学反思 回顾了原有的知识,通过让学生说说知道千米哪些知识,了解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找到了学生的学习起点,以有效地开展下面的学习活动。)

在学习千米这一概念时,王老师首先让学生说说自己头脑中,1千米有多少长?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火车那样长;比发展大厦高;像上虞到绍兴那样长;在操场上跑10圈那样长;操场上跑5圈那样长„„(在没有学习千米之前,学生对于千米的原始体验是十分模糊的,但是有一点是确定的,那就是千米很长,从学生的回答中体现了这一点)

接着,王老师问:“你有什么办法知道1千米到底有多长?”学生认为可以用尺量。王老师拿出一根米尺,请一位学生到教室前面量出1千米。学生先是很高兴地走到前面,拿起米尺量了起来,从左边量到右边后,学生就停了下来。王老师问他为什么不量了,他说教室太大。

数学学习要建立在学生的已有经验上,这是无可厚非的,但这里的经验,不单指学生通过活动得到的直接经验;也包括学生在自己的学习、生活经历中或从老师、教材及其它媒体中获得的已有间接经验。教学中,我们不单应当重视帮助学生获得学习数学需要的直接经验;更应强调激发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经验,与当前的数学学习建立联系,学习数学。在学习“千米”这一长度单位之前,学生已经有了对“千米”的感性认识,同时学生知道1千米就是1000米。教学中,教师只要通过启发学生用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或情景来描述“千米”,通过举例说明,学生是能够建立起“千米”的概念的。但在第一个案例中,教师为了让学生感知1千米有多长,设计了让学生跑1千米的活动。由于过分地强调让学生亲身体验,反而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使学习缺乏挑战性,弱化了学生的数学思维,给学生自主生成1千米的概念并无多大帮助。夸张一点地讲,如果学习1千米要学生亲自跑一跑,那么学习吨就要让学生称一称1吨重的物体,学习公顷就要测量1公顷的土地„„这不是很可笑吗?学生的学习时间是有限的,我们不可能让学生事事经历一番。

在第二个案例中,教师没有简单地让学生跑一跑1千米,而是通过激发学生头脑中已有的千米的经验,把学生的已有经验与千米联系起来,逐步生成千米的概念。在形成千米概念的活动中,从说说2000步能从哪儿走到哪儿,到1000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 小学数学教学资源开发研究——教学反思 人两手张开拉在一起有多长,再到100个10米是从教室到哪儿,教师不断地启发、引导学生用自己身边的事物、场景来描述1千米的长度,把1千米与学生习以为常的生活很好地联系了起来,让学生经历了一个从模糊到精确的动态生成过程。

2、数学教学呼唤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感受数学,建构数学知识,形成数学技能,发展数学思维,产生爱数学的情感,但是是否数学课就非要有活动呢?过分地追求活动,不顾活动是否有效,是否与数学学习有关,以至数学课变性为活动课,这也并不是课程标准理念的意图所在!

第一个案例,教师用10分多时间让学生跑1千米,去感受1千米,这无疑是为了学习1千米而设计的一个活动。但是,这样做是否经济、有效呢?学生跑完1千米后最直接的感受是“太累了”,而不是1千米有多长,同时弯道上的1千米长度与1千米的直线长度是有差异的,跑1千米并不利于学生建构1千米的直线长度。另外,作为活动本身,其与数学并无多大的关联,特别是没有多少数学思维的含量,偏离了数学课以数学思维地培养为核心的特征。一节40分的数学课,10多分时间做了一件与数学无关的活动,这实在是太奢侈和浪费了。

第二个案例教师则更多的是突出了活动的数学本质,强调活动与数学学习的联系与整合,让学生在观察、思考、探索和交流等活动中,生成数学知识,发展数学思维,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在学生生成千米概念的活动中,有实际动手测量1千米的实践活动,也有想象1千米有多长的思维活动等等。在建立千米的概念过程中,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数学能力。

四、结论

笔者以为,有效的数学学习课堂起码应该体现以下几点:

1、数学学习应当建立在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基础之上,不但要重视让学生获得学习所需的直接经验,更应当重视激发学生的已有经验,展开教学,这要求教师从关注教材转到关注学生,充分地了解、研究学生,确定学生的学习起点,展开教学。

2、数学学习应当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测、探索、实践等数学活动,但活动必须是与数学学习内容密切相关和有效的,把活动的目标、内容与形式有机统一起来。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 小学数学教学资源开发研究——教学反思

3、数学教学要以学生数学思维、数学能力的发展为核心,教师要结合数学活动,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数学思维和能力地培养,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数学能

篇3:2下3-2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3+2”高职本科分段培养是指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联合招生、共同完成人才培养过程的一种培养模式。在这种培养模式下, 学生完成三年的高职阶段学习, 并通过转段升学考核后, 升入本科院校学习两年, 学习期满成绩合格的, 可获得本科院校的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3+2”高职本科分段培养为学生搭建了可持续发展的立交桥, 有利于整合高职和本科院校的教育资源, 促进现代职教体系的建设。

1“3+2”高职本科分段培养模式下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原则

在“3+2”高职本科分段培养模式下, 实践教学体系要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服务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其体系的构建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1 高职本科协同培养的原则

在“3+2”分段培养模式下, 实践教学的开展是由联合培养的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共同实施的, 双方应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在人才培养方案中, 对不同阶段的实践教学目标和内容要进行统筹规划, 做到有机衔接, 循序渐进, 切忌出现高职阶段和本科阶段的实践教学各自为政、截然割裂的现象。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一定要树立协同培养的意识, 认真研究在五年的人才培养过程中, 实践教学在不同阶段要完成的目标和任务, 制定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

1.2 校企合作培养的原则

实践教学的开展离不开企业的支持与参与。“3+2”分段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要与企业 (或实务部门) 共同构建, 企业 (或实务部门) 应全程参与实践教学的开展, 包括参与实践教学目标、内容的制定, 与学校共同实施实践教学过程, 参与实践教学质量的监控与评价, 构建起校企合作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在高职学段和本科学段都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 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稳定机制。

1.3 多元主体参与实践教学质量评价的原则

长期以来, 实践教学的质量评价主要是由学校主导的, 往往由学校建立一套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来进行自我评价, 有时企业也会参与其中。学校建立起自我评价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必要的, 这也是学校建立自我诊断与改进机制的重要环节, 但学校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应该有第三方社会评价机构、学生、家长等多元主体的参与。如果缺失了多元主体的参与, 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评价的客观性与科学性。因此, “3+2”分段培养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环节应该是多元主体参与, 共同实施的评价过程。

2“3+2”高职本科分段培养模式下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实践教学体系是一个包括实践教学目标、内容、组织形式、条件建设、质量评价等诸多要素的综合系统, 其中, 实践教学模式、条件、师资又是实践教学体系中最基本的三个要素。本文以海南政法职业学院与海南师范大学合作培养的“3+2”法律文秘专业为例, 重点考察以上三个要素。

2.1 实践教学模式

实践教学模式是与课程体系紧密相关的, 是服务于课程体系的。海南政法职业学院与海南师范大学合作培养的“3+2”法律文秘专业的课程体系可以概括为“二体系四平台”, 即课程体系由专业基础阶段、专业方向阶段两大体系;基础课程平台、专业课程平台、方向课程平台、拓展课程平台四大平台构成。为实现这一课程体系的教学目标, 该专业构建了“分段递进式”的实践教学模式, 主要由基础技能实训、专业技能专项实训、专业技能综合实训、顶岗实习四大模块构成。

实践教学体系的四大模块在学生能力提升方面分段递进, 同时又有一定的交叉融合。基础技能实训主要包括法律文书写作、法律语言应用、演讲与辩论训练等实训课程, 主要训练学生运用法律知识进行语言表达和写作的能力;专业技能专项实训主要包括书记官速录技能、诉讼档案归档专项实训、庭审记录专项实训、模拟法庭教学、法律诊所教育等课程, 主要针对本专业面向的几种就业岗位, 如法检书记员、涉法实务人员、办公室文员、网络直播与会务速录员等需要具备的专业技能进行专项实训;专业技能综合实训主要包括社会服务综合实训, 主要通过学生到相关企业和实务部门参与专项工作, 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进一步强化专业技能;顶岗实习是指毕业前学生到实务部门进行一段时间的实习, 引导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把素质、知识、能力融为一体, 帮助学生提高职业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

2.2 实践教学条件

实践教学条件主要指在实践教学实施过程中, 需要提供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实践教学设施设备等硬件条件保障。在实践教学条件建设方面, 一是学校要不断加大教学投入, 购买、更新实践教学设备, 以满足实践教学需要。如海南政法职业学院与海南师范大学合作培养的“3+2”法律文秘专业逐步建设了模拟法庭 (主要用于进行模拟审判、司法文书写作、诉讼法实训活动) 、亚伟速录实验室 (主要用于速录技能以及普通键盘输入技能训练) 、民商法实务实验室 (主要用于进行知识产权法实务、公司法实务实训活动) 、文书档案实训室 (主要用于进行卷宗归档、档案管理实训活动) 等, 为实践教学的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二是学校要善于整合社会资源, 建设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建立优势互补的资源共享机制。海南政法职业学院与海南师范大学为保障实践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近年来不断加强与相关实务部门和企业的合作, 建立了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27个, 为实现综合实训、顶岗实习等实践教学任务构建了良好的平台。三是学校要加强对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和实践教学设施设备的管理与资源整合。学校要建立规范完整的实验实训室管理制度和校外实习基地管理制度, 为实践教学条件建设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开展合作的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应积极整合各自的实践教学资源, 做到资源共享, 优势互补, 从而实现实践教学资源利用的效益最大化。

2.3 实践教学师资

实践教学的师资由校内和校外两部分师资力量组成。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注重吸引优秀行业人才参与实践教学。选聘在国内相关行业和领域享有较高声誉的行业人员充实专业师资队伍, 这些行业人员承担实训课程的教学任务, 指导学生开展实习实训, 参与制定专业实践教学文件和相关制度, 参与校内实训基地的论证和建设等各项工作。二是注重整合高职和本科合作院校实践教学师资, 做到优势互补。高职院校的教师往往实践经验丰富, 动手能力较强, 而本科院校的教师善于在实践基础上进行理论研究和总结。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教师要发挥各自的优势和特长, 打破院校界限, 根据实践教学项目的不同内容和形式, 合理配备合作院校的师资力量。例如, “3+2”法律文秘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 书记官速录技能、诉讼档案归档专项实训等技能性强的课程, 主要由高职院校的教师承担;模拟法庭教学、法律诊所教育等“理实一体化”的课程主要由本科院校教师承担, 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优势互补。三是注重校内专任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提升。实践教学质量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强弱。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都应该通过教师到企业实务部门挂职锻炼、外出学习培训等方式, 不断加强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 努力打造“双师型”的教师团队。

3“3+2”高职本科分段培养模式下的实践教学体系质量保障机制的构建

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应该具有实践教学质量自我监控、评价和整改的功能, 即构建起质量保障机制。实践教学体系质量保障机制的构建要重点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3.1 建立实践教学各环节的质量标准

建立实践教学各环节的质量标准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前提。没有质量标准, 实践教学质量就难以得到有效保障, 质量监控与评价也会因为缺乏依据而无法实施。建立实践教学的质量标准, 首先要细分实践教学的主要形式和主要环节, 找出每种实践教学形式中, 影响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控制点, 制定每一个关键控制点的具体质量标准和要求, 使这些质量标准和要求成为实践教学质量评价的依据。

3.2 建立实践教学质量诊断与改进的完整闭环系统

建立实践教学各环节质量标准后, 学校应建立实践教学质量诊断与改进的完整闭环———PDCA (计划、实施、检查、改进) 循环, 依据一定的质量标准, 对实践教学组织过程和效果进行检查与评估, 检查与评估可以采取多种手段, 例如开展学生问卷调查、召开学生座谈会、建立教学督导制度、建立学生信息员制度等, 尽可能利用多种手段全面、准确地搜集实践教过程学中的各种信息, 并进行综合分析, 形成质量评价结果。及时把实践教学质量评价结果反馈给相关人员, 努力建立稳定的反馈渠道和机制, 使实践教学监控和评估结果能够及时被有关人员获取, 在此基础上, 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 从而形成实践教学质量诊断与改进的完整闭环, 周而复始, 阶梯式上升, 促进实践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

3.3 促进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科学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 其评价主体应该是多元的, 至少应包括学校、企业、学生、第三方评价组织等。评价主体依据实践教学的目标和质量标准, 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和手段, 从不同角度对实践教学实施效果进行评价, 从而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学校尤其要注重发挥第三方评价组织在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中的作用。第三方评价组织没有参与实践教学过程, 不属于利益相关方, 因此其评价结果往往就更为客观和真实。学校要认真探索第三方评价组织参与实践教学评价的具体方式与途径, 并形成长效稳定机制。

总之, “3+2”高职本科分段培养模式下, 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应突出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协同培养、学校和企业深度融合的原则, 按照高职学段和本科学段不同的培养目标, 认真研究实践教学在不同阶段的内容、模式、组织形式、保障条件和评价机制, 发挥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杨丽芳.“3+2”分段式培养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烟台职业学院学报, 2016 (3) :20-23.

[2]孙华林, 苏宝莉.“3+2”高职本科分段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研究[J].教育与职业, 2014 (3) :157-159.

篇4:2下3-2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传统的教学模式多采用纯粹的课堂讲授方式,理论与实践脱节。基于以上原因,课程组根据汽车零配件管理岗位职业能力需要,将企业的业务要求转化为教学要求,整合典型工作任务,实施“3+2”教学模式下的学习情境教学。

一、汽车配件相关企业现状分析

汽车配件的采购、运营及管理是汽车企业全面控制成本、提高效率、优化供应链管理的重要部分。

1.目前我国汽车企业配件管理存在的缺陷

(1)采购价格过高,采购部门庞大,采购费用居高不下;

(2)订单审批程序复杂,与供货商沟通存在障碍,相互间信息渠道不通畅;

(3)库存汽车配件不能和产销需求相配合,资金利用率低;

(4)不透明的采购造成暗箱操作。

2.改进我国汽车配件管理的对策

加强采购过程的自动化、透明度,以及与供应商的信息共享并形成畅通的工作流程,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针对汽车企业的需求,利用先进的技术平台,结合国内的信息化状况及汽车处理特点,为汽车企业优化管理专门设计相应的汽车配件计算机管理系统。

二、汽车配件管理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分析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思路为:“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完成学习”。本课程的主要学习内容为汽车配件销售及管理的工作实务,包括客户及供应商资料的收集管理、客户预约服务、接待制单、维修领料、采购进货、配件运输、仓储管理及配件索赔等业务。课程的教学重点是按企业实际工作过程和工作要求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服务技能和服务管理方法。实践证明:对汽车售后服务管理这类应用性较强的课程来说,传统的教学方法已无法满足教学需求,必须树立课程教学服务于学生的理念,重视并积极推广情境模拟的教学方法。

汽车技术服务职业能力分析见图1。

三、“3+2”教学模式下的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在教育部门和汽车行业的相互推动下,工学结合的校企合作已逐渐成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之一。在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过程中,长春职业技术学院的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另辟蹊径,采用了“3+2”循环工学教学模式。学生在第三学期至第五学期的学习过程中,每周有两天在企业实习,三天在学校学习。本课程是在本专业的第四学期学习的,所以在课程的每一个学习情境进行的过程中,学生利用每周两天的实习时间到与汽车配件相关的企业,在业务人员的带领下进行实习认知学习和企业实践学习。

1.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实施情境教学

根据“3+2”教学模式,本课程教学分为两大主体内容。

(1)校内教学。在3天校内学习期间,本课程组教师将企业真实的工作任务与学院教学资源结合,设计教学任务,确定学习目标和实施方案,即任务的选取遵循“真实业务”的原则。学生通过完成与实际工作相同的任务,获得实际汽车配件业务所要求的基本技能和知识。教师所设计的任务不但可以统领校内的教学,还可以“按完成任务”为目标实施实践教学。例如:教师给学生布置“某4S店进行每月初的汽车备件采购业务”,学生可以利用模拟操作完成企业实际工作任务,培养实操能力。

(2)企业教学。本课程组依托“校企合作”优势,拓宽实训基地、扩展实训项目。在2天企业学习期间,充分利用4S店的场地、设备等教学资源。企业指导教师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带领学生进行“汽车常见易损件和常用材料”“汽车配件仓储管理”“汽车配件订货管理”等内容的学习。学期末,企业指导教师要对学生的职业素质给出综合评价,并与奖学金等实习补助相挂钩,以调动学生在企业学习的积极性。

2.“3+2”模式下的“3梯2步”教学方法

《汽车零配件管理》课程“3+2”教学模式研究图见图2。

(1)“3梯2步”教学法。“3”是指教学三个梯度,即:自学、释疑、生成。“2”是指教学两个步骤,即:学生的先“学”、教师的后“验”;学生的先“疑”、教师的后“释”;学生的先“生”、教师的后“成”。这种教学方法不仅注重课堂教学流程,更注重学生知识的传承和能力的培养。这里的梯度既是教学环节的流程,也是学生能力的阶梯,还是教学规律的外显。每个梯度都要以学生的学为先,都要有教师的指导。每个梯度既是下一个梯度的基础和条件,又是上一个梯度的延续和深化。另外还代表着教学梯度间的螺旋和学生能力间的跃迁意义。

(2)“3梯2步”教学法与情境模拟相结合。“3梯2步”教学法体现学生的“学”为前提,“学”为主体,“学”为重点,但不忽视教师的“导”为保障,“导”为方向,“导”为促进。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是规范、指导和促进学生的学。也正是因为以上原因,才能将“3梯2步”教学法与情境模拟教学“融为一体”。这样做的目的是:在课堂教学中,不仅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策划、过程组织、应变及处理细节等能力;在企业教学中,教学实施的核心是学生充当管理角色或“演员”,以激发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一种典型的亲身体验性的教学方法。此方法对于解决课堂与社会脱离、学与用脱节、理论与实践分离等问题具有不可低估的积极意义。

3.“3校2企”式的社会服务模式

在“校企合作”中,企业为学校提供实训设备、实训场地、顶岗实习岗位等实践资源,而学校对企业建设所起的作用甚小,使“校企共建”产生了不均衡感。而学校为企业员工进行培训则是解决这种问题的最简单、有效的方法。

当学生在企业进行实践学习时,学校可以利用自身资源为企业新入职员工和要求技术进步的老员工提供培训。培训内容不仅是与汽车配件管理相关的索赔、财务、保险、计算机操作等方面的相关理论与技能,更可针对行业内的资格认证考核对企业员工進行“认证式”教学。这样的合作,使“均衡发展,校企双赢”成为可能。

四、汽车配件计算机管理软件的开发及教学实施研究

1.汽车配件计算机管理的必要性

中国汽车配件的经营者约有30多万家,随着当今社会的飞速发展,信息、效率已成为各行各业竞争的武器。在汽配行业中手工管理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汽车配件因车型多、零件种类多,单靠手工作业管理已很难达到科学、准确的标准,因此计算机在汽配行业的应用就成为必然趋势。

2.以仿真教学软件为手段,培养学生的实操能力

汽车配件的计算机管理系统就是针对各汽配店日常的配件库存、产品购销、账款结算等业务而专门开发的。在汽配行业中存在着汽配产品繁杂,手工记账烦琐,不易于统计、分类,工作效率低等现实情况。因此,采用汽配管理系统,不仅能使工作人员从繁琐忙乱的工作中解脱出来,还能为企业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系统管理,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成本。

基于“工学结合”的教学思想,本课程组成员与沈阳敏捷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开发了汽车配件计算机管理系统软件,此系统包括汽车配件销售管理、汽车配件采购管理、汽车配件仓库管理、应收应付管理等。

在课堂中,模拟真实的4S店工作情境:当有客户来到4S店,准备要发生销售、维修或内部调拨的业务时,工作人员需要对其进行一个配件需求分析的处理,并根据需要进行转销售出库、转维修出库或转调拨出库处理。通过对这样的教学模拟软件进行操作,教师将实际工作中的“汽车零配件采购入库、销售出库”等业务带进课堂,把真实的产品交给学生进行模拟操作,在《汽车零配件管理》实训室中,指导学生设计工作方案、填写销售及索赔单。在教学中运用此软件全程模拟汽车零配件经营与管理业务,这样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熟悉汽车配件业务,适应汽车零配件企业的实际工作,为顶岗实习和就业提供了技能方面的支持。

五、总结

长春职业技术学院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是国家示范校建设重点建设专业。根据本专业的“3+2”教学模式,对《汽车零配件管理》课程进行内容体系、教学方法、教材建设等内容的改革。通过情境模拟、案例教学、计算机管理软件操作,使学生身临其境,突出操作性,讲究趣味性,注重实效性,兼顾学理性,使教师与学生高度投入,提高了教学效果。通过企业实践,使学生养成了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科学严谨、勤奋务实的工作作风及良好的职业态度和职业素养。

篇5:千米的认识2说课稿

一、说教材分析

1、教材简析:《千米的认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一节的教学内容。

2、千米是较大的长度单位,本课教学前,学生对米、分米、厘米和毫米已经有了较深的认识,并能够准确的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通过本课教学,让学生能感知千米的含义,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体验千米的应用价值,这不仅仅是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需要,也为以后学习单位间的换算打下基础。

3、教材的知识结构:通过学生熟悉的场景,让学生知道计量路程或测量铁路、公路、河流的长度,通常用千米作单位,感知千米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然后通过看、算、走等丰富的实践活动来体会和理解千米的认识,认识1千米=1000米,体验和感悟千米的实际长度,通过想想做做让学生进一步感知1千米的长度,了解千米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熟练掌握千米和米的换算。

4、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①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初步了解千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在实践活动中掌握1千米的测量方法。②使学生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察、实际估测和数学表达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初步感受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实践、应用于生活实践的思想。

5、基于以上的分析,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义,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并能进行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教学难点是:提高学生解决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体验千米的应用价值。

二、说教法

教学的主体是学生,为此我分析了学生的状况。由于学生已经学习了米、分米、厘米、毫米等长度单位,且三年级学生都有最初步的感知长度的生活经验,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来看,准备状况是良好的。但三年级学生习惯于形象思维,要建立1千米这么大的一个长度观念,还存在一定的难度,而对千米的认识不深入,必将导致长度单位使用不合适,以及估计物体长度不准确

等错误。介于学生思维发展的阶段特点,我采用了观察法、体验法及尝试练习法等,把所学知识与生活中的实际经验建立起联系。这样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学习知识,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三、说学法

教师要成为“善教者”就必须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因为“方法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同教法一样,学法指导也必须根据学生特点与学习内容进行优化组合。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指导他们学会观察、比较、分析、抽象、概括的思维方法;学会交流;学会自学与总结。

四、说教学程序设计

(一)复习铺垫,导入新课

1、小朋友们,老师发现我们班的同学今年普遍长个儿了,有的同学都快赶上老师高了。你们看看马老师的身高是多少呢?师生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身材高度的比较与猜测的交谈,帮助学生回顾和整理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

2、你能把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从大到小有序地说一说吗?

1米、1厘米大约有多长呢?

如果测量1支钢笔的长度,你想使用什么长度单位?

那测量1枚硬币的厚度,你想使用什么长度单位?

能用分米作单位测量教室的长度吗?用什么作单位更合适呢?

那如果测量徐州到北京的距离,用什么作单位比较合适呢?你是怎么想的?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交流,诱导出测量徐州与北京距离的现实需要与已学长度单位不够用的认知矛盾。

3、那么测量较长距离的长度,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就嫌小了,需要使用更大的长度单位,这个单位就是千米。(板书:千米)看到千米你最想知道什么?学生发言。

4、教师归纳学生发言:什么情况下用千米作单位呢?1千米有多长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千米这个长度单位。(板书:千米的认识)

设计意图是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数学思维,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

(二)自学探究,认识新知

1、提示自学

刚才小朋友们看到“千米”一词,提出许多有价值的问题,老师已经整理成自学提纲。

出示自学提纲:

(1)通过看书你认识了什么单位?

(2)你对“千米”这个长度单位有什么认识?

请小朋友们带着这两个问题,把书本第44页的内容读一读、画一画,学完后与同桌的同学交流交流。学生自主学习。

2、自读交流

通常测量什么样的物体长度要用到千米作单位呢?

千米一词后面为什么要加“﹡”,它表示什么意思?

你在哪儿见过千米呢?书上提供的这些场景,你了解吗?

通过自学,你还知道了什么?

(板书:1千米=1000米)

3、理解练习

做“想想做做”第3题。适时交流怎样思考的。

4、感受1千米

(1)估计1千米的实际长度

(出示米尺)这是一根1米长的米尺,如果用这根米尺量,量多少次是1千米呢?

1000个1米就是1千米。请小朋友们估计一下,1千米远的路程有多长。学生自由估计。

(2)借助跑道的长感知1千米

体育场直道的长是100米,看看100米的跑道有多长。像这样的几个100米是1千米?那么1千米有多少个这样直道的长?

如果学校操场的跑道一圈是200米,几圈是1千米?

体育场环形跑道一圈是400米,跑1千米你认为要跑几圈?

(3)借助身边的环境感知1千米

我们刚才借助操场、体育场的跑道感受了1千米的长度,如果要从学校出发走1千米,请你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老师下面所说的途经的地点、路程。

教师叙述,学生闭上眼睛倾听、想象,感受1千米路程。

(4)算一算,找一找

做“想想做做”第1题。学生观察后指名描出图上1千米的长度,独立完成再交流。

5、千米在生活中的应用

我们认识了千米,感受了1千米的长度,其实千米在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课前老师收集了一些,请欣赏。]

课件播放:南京长江大桥长约7千米,是在长江上由我国自行设计的第一座跨江大桥;长江长6300千米,是我国最长的河流;非洲的尼罗河长6671千米,是世界第一长河;我国杭州湾大桥长36千米,是全世界最长跨海大桥;万里长城约长6700千米,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三)多层练习,巩固新知

1、填一填

做“想想做做”第4题。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讨论,用什么单位合适。

2、连一连

先让学生连线,再说明理由。

3、估一估

做“想想做做”第6题

设计意图是:进一步感受并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回顾本课,自由小结

篇6:2下3-2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陈世军 2014.10.27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要求学生能通过分析下载需求,确定下载任务,学会选用适当的途径有效的下载、存储和管理文件资源,从而能从宏观上对从网络上下载文件有一个全面的把握,同时理解合理合法下载文件的重要性。【学生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及生活中,有学生可能会经常到网上下载自己所需要的一些资源,所以有不少学生对文件的下载应该是不陌生的,只是能真正使用下载工具进行高效下载的同学可能不多。对于本节内容的学习,从未执行过网络文件下载的学生学起来可能一开始有些茫然,但只要认真看演示,积极动手探究,应该能掌握本节课的内容,学会从网络上进行文件的下载。【教学目标】

1、能通过需求分析,确定下载文件任务的要求,学会选用适当的途径和方法有效的下载、存储和管理文件资源;理解合理合法下载文件的重要性。

2、通过尝试多途径、多方法、高效率的下载文件,了解文件资源的获取途径;领会、掌握利用网络合法获取(下载)信息的方法;能初步归纳利用网络下载文件获取信息、评价信息的基本思想。

3、通过新技术的应用学习、任务的实践,激发和保持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形成积极主动学习的态度;在网络文件的下载和使用中,树立尊重知识产权等法律法规和道德意识,负责任地、安全地、健康地使用网络资源;同时培养学生合理的信息资源管理习惯。【教学重点】

多途径、高效率的下载文件,了解文件资源的获取途径;领会、掌握利用网络合法获取(下载)信息的方法。【教学难点】

在网络文件的下载和使用中,树立尊重知识产权等法律法规和道德意识,负责任地、安全地、健康地使用网络资源;培养学生合理的信息资源管理习惯。【教学策略】

教学拟从教材P24页的小故事引入,引出网络上的资源是可以合法下载的,亦即人们是可以从网络上获取信息的,从而复习《2.1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的四个步骤,进而让学生知道从网络上下载信息也应遵循这四个步骤,最后尝试并掌握多途径、高效率下载文件的方法。

师:反馈学生的操作情况,找学生来介绍下载主法。

生1:我先是到百度上搜索到歌曲,然后用“目标另存”的方法存到自己的电脑上。生2:我是在华军软件园上找到QQ程序的,然后到XX站点执行下载的。„„

师:同学的方法很好,说得也都很不错,应该给予表扬。师:演示操作(主要是给不会,不熟悉下载的同学看的。)

老师演示第一个和第二个内容的下载,希望不会下载的同学认真看。

第一个内容,去百度上搜出来,然后执行下载(不借助下载工具),注意下载设置。第二个内容,去华军软件园上找到或搜到,然后执行下载(不借助下载工具),注意下载设置。

生:认真听,注意看,通过听看结合,学会网络文件下载的基本操作。

4、多途径下载文件

师:通过刚才老师的巡查和同学们的回答,老师发现,有些同学是到百度上搜索到这首歌曲,然后下载的;有些同学是到一些专门的音乐网站下载的;有的同学是去腾迅官方网站下载的;有的同学是去一些软件下载网站(如华军、太平洋等)下载的,这些都是可以的。其实这些呢都是属于下载途径。文件下载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因人而异,也可以因任务而异来选择。课本P28页给同学们介绍了常见的三种网络文件下载途径,请同学快速看下P28页第2段和第3段。生:看教材上相关内容。三种常见的文件下载途径:

(1)到厂商网站下载(即官网下载);

(2)到相关的专题网站或专门的软件网站下载;(3)尝试到一些专门的FTP站点下载。

5、下载方法及特点

师:刚刚同学们找到所需要的歌曲后,有的同学是将歌曲以“目标另存”的方式存到自己的电脑上,有些是通过“迅雷”或“网际快车”来下载。那么,这些方式是属于下载的方法。除了这两种方法外,还可以通过酷狗程序、影音传送带等下载工具来下载。师:下载文件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我们既可直接点击下载,也可利用下载工具进行下载。而利用下载工具进行下载可达到高效下载的目的,极大的提高下载的效率。它们的特点是:批量下载、断点下载、多线程下载。

篇7:《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

(二)过程与方法

利用迁移的规律,体验探索1千米的过程,使学生进一步学会估算和分析问题。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认识千米,让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在与同伴交流中体验学习数学的愉悦心情。

二、目标分析

“千米”是一个常用的长度计量单位,学生在生活中经常会听到、看到有关千米的使用信息。由于“千米”是一个较大的长度单位,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习过程中千米概念的建立比较困难,是学习的难点。在设计本课的教学时,通过课前、课中、课后三段教学的融合,让学生在体验中发现,在发现中建构,在建构中实践,在实践中内化和提升。另外,在采集教学素材时,紧紧抓住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践感受,围绕着教学重点“千米的认识”,组织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索、研究和发现,让学生在愉悦的情趣中感受“千米”,建构“千米”,应用“千米”。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2.掌握1千米和1米的关系。3.会用分米作单位进行测量。教学难点:

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四、教学准备:

课件,皮尺,课前以小组为单位测量学校运动场跑道一周的长度。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旧知(1)说说我们已学过哪些长度单位?(教师板书)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1米、1分米、1厘米。

(2)在()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①一枝铅笔长18()。②一枚1分硬币厚约1()。③教室里的课桌高8()。④教室地面约长8()。

⑤北京到黄山市的距离是1316()。1.导入新课

揭示课题:北京到黄山市的路程很远,用米测量太麻烦了,我们需要用更大的长度单位来测量,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千米。(教师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从简单的回顾中引入新课,既复习了旧知,又为探索新知做好铺垫,同时使学生感受到知识之间的系统性。提出测量北京到黄山市的路程,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让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使学生感受到认识千米的必要性。

(二)联系生活,建立表象 1.初步建立1千米的观念

(1)说一说:对于“千米”这位新朋友,你想知道些什么?

(2)想一想:1千米到底有多长呢,你能否具体说说你心目中1千米的长度?(可以结合课前了解到的信息来描述)

2.进一步建立1千米的表象

(1)结合课前测量学校运动场跑道一周的长度,你认为1千米有多长 ?(每个学校的跑道可能不相同,实际教学时,尽可能用学生身边的数据。)

课件出示:我们学校运动场跑道一圈是200米,沿跑道走()圈的长度正好是1000米,1000米用较大的单位表示是1千米。教师板书:1千米=1000米。

(2)出示标准化跑道的图片,注明跑道一圈是400米。

课件出示:沿跑道走半圈是()米,走()的长度正好1千米。3.实际感受1千米

(1)到操场上量出100米的距离,让学生仔细观察一下。(此环节也可以在课前完成)(2)让学生按一般的步行速度实际走一走,所需时间大约是1分15秒。(3)让学生想象一下10个100米有多远。4.欣赏生活中的千米

课件出示指路标志、珠穆朗玛峰主峰高度、汽车速度表等图片,让学生欣赏生活中的“千米”,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联系生活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作为数学教学的活教材,具有时效性,使数学充满真实感和亲切感,学生能感受其存在的价值。让学生能更充分地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印象更深刻。

(三)实际应用,巩固新知

完成教材第28页练习六第1题、第2题和第3题。

【设计意图】综合练习题让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在解决问题中强化对千米的认识,培养学生的长度观念。

(四)课堂总结,明确目标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你能从生活中找出1千米吗?

(五)实践应用,延伸拓展 完成教材第26页“做一做”。

篇8:2下3-2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关键词:“3+2”,输出教学,基础英语,教学

一、“3+2”教育模式简介

“3+2”教育模式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种形式, 实行的是大专院校和中专院校联合办学的模式, 采用分段式教学, 即学生先在中专院校完成3年的学习, 再到联合所办学校完成2年课程, 最后获得大学专科毕业证。

“3+2”模式下的学生是在初中毕业后参加考试, 进入当地的中专或中师院校。以长江师范学院初教英语专业为例, 这些学生来自于三个地方, 奉节、云阳和万州。在中师阶段, 各个中师院校所开设的课程大相径庭。万州中师学校按照培养英语专业学生的模式开设课程, 如基础英语、口语、阅读、写作等, 且课程学时的安排与大学所开设课程的学时一致;云阳和奉节的中师学校没有将学生分专业, 而是批量的统一管理和开设课程, 其主干课为语文、数学、物理、化学、英语, 政治等, 且每门课程的周学时基本都为2学时。通过三年中师的学习, 来自云阳和奉节的学生的英语水平不但没有提高, 反而不及初中的水平, 很多学生单词和语音不过关, 基础较差。

二、“3+2”模式下基础英语教学现状

美国语言学家Krashen (1982) 提出了输入假说 (the Input Hypothesis) , 他认为语言是接受可理解性输入过程。那么, 传统的教学法采用的是语言输入模式教学法, 即教师从语音、词汇到语篇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语言灌输, 因此学生的主体地位未得以显现, 学生成为被动的学习者。语言交际的重要载体“说”和“写作”被人忽视。Krashen这种理论把语言习得完全归功于语言输入, 否定了语言输出所产生的作用。

基础英语课, 即精读课是英语专业低年级的专业主干课, 它不仅在高中英语教学和大学英语专业教学的成功衔接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同时也为学生高年级的学习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在英语学习过程中, 大量的单词、句型、语法以及语言文化知识都会在基础英语精读课上来学习, 由此决定了基础英语精读课是一门知识系统性强且信息量非常大的特殊课程。在基础英语精读课教学过程中,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是采用以输入教学法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课堂教学以教师传授语言知识为主, 教师花费大量时间讲解语法和词汇, 并把例句书写在黑板上或听写给学生, 并详细讲解课后习题, 学生很少有发言的机会, 所以我们可以用“满堂灌”这三个字来形容传统的基础英语教学课堂。这种教学模式导致学习者严重缺乏使用所学语言的机会, 使他们成为不敢张口的“哑巴”。

三、输出教学理论

在法语的沉浸式教学研究基础上, Swain (1985) 提出了可理解输出假设 (Comprehensible Output Hypothesis) , 补充和完善了Krashen输入理论。Swain肯定了可理解输入在语言习得过程中的重要性, 但同时指出, 若使学习者全面发展他们的第二语言水平, 单一的输入是不行的。Swain认为, 可理解输出成为学生充分利用现有语言资源的驱动力, 它也会迫使学生认真思考自己将要输出的语言, 从而更恰当、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通过这样方式, 语言学习才能从语义层面转到句法层面。

输出假设理论与语言习得的关系密切。Swain (1993) 指出, 输出假设对语言习得产生了三大功能: (1) 注意功能。此功能指的是当语言输出时, 学生开始注意他们自己口中说出的语言。学生用目的语来对事物或思想进行描述和表达时, 他们会有意识地发现已表达内容与欲表达内容有一定差距。目的语地使用会让学生意识到所用语言与目的语存在一定差距。 (2) 检验假说功能。学习者通过语言输出, 可以验证自己以前针对目的语提出的假说是否正确。所以, 学生用目的语表达的这一过程, 也是学生验证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关于目的语的假说是否正确的一个过程。 (3) 元语言功能。元语言功能指的是学习者可以就语言输出有意识地进行反思和批判。与语言输入相比较而言, 语言输出作为一股驱动力, 更能使学生对语言进行深层次的剖析。语言输出可以使学生控制他们所获得的语言, 故得出以下结论:在语言输入时, 学生是消极被动的;在语言输出时, 学生是主动积极的。

四、基础英语课堂输出教学的实践方法

通过丰富的教学实践, 我认为, 为了营造英语课堂输出实践的教学环境, 我们应该从宏观、中观与微观三个层面下工夫。首先, 宏观层面指的是广义层面上社会学习的环境, 英语学习的社会氛围非常重要, 我们应为其提供良好的环境;其次, 中观层面主要指在校园层面上, 学生和教师学习英语的氛围, 学校的社团应多举办一些英语活动, 如英语戏剧表演、英语歌曲比赛、英语演讲比赛等, 通过教学模式的改革, 使学生参与到更多的英语输出活动中来。最后, 微观层面是指教师的课堂教学, 教师应正确把握教学理念, 合理制定授课计划, 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 适当丰富课堂文化, 使影响学生语言输出的各个因素的弊端得以抑制, 优点得以发扬。因此, 根据“3+2”初教英语专业学生的特点和教学现状, 我特从以下方面做了尝试。

(一) 强化性输出

“3+2”初教英语专业学生基础差, 许多学生单词语音、拼写不过关, 语法更是一张白纸。在语言学习中, 词汇和语法是根基。由于学生今后的授课对象为小学生或学前幼儿, 单词语音的准确性是很重要的, 所以我在上新课之前会教读单词, 给每个学生纠音, 每节课抽查生拼写单词, 并根据语言设计语言习题, 反复练习, 针对目标词的深层次理解记忆和应用等方面而设置的强化性输出让学生积累了预制语块。

(二) 任务型输出

流利的口语是英语专业学生必备的一个能力。由于词汇量少, 语法知识差, 初教学生无法流利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甚至一句话里面都有很多错误。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感, 我要求学生诵读课文, 并就课文优美的句子和包含生单词的句子进行背诵。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识别和话题相关的语块的能力, 又可以提高学生语言输出的能力。刚开始学生在语言输出时, 可能更多地使用大量储存在记忆系统里的语块。我认为, 初教学生通过大量阅读背诵, 进行相关的话题词汇积累和相关的话题概括和讨论, 他们的语言表达会更流利、准确、地道。

(三) 交际性输出

初教学生今后就业方向多为英语幼儿教师, 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 丰富幼儿的生活, 故要求初教学生多才多艺。我在教学中, 会教授英语儿童歌曲, 这些歌曲的节奏活泼, 歌词简单, 易于初教学生演唱。并且, 我还设计了一些适合儿童的英语游戏, 让学生寓学于乐。学生在输出的同时, 注意了语言问题, 修正了语言错误, 提高了输出的准确性。

五、结语

在语言教学中, 教师除了可理解性输入外, 而且在课内外还必须提供机会, 让学生真正利用语言进行交流。根据Nunan实践启示, 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法时应考虑学习者不同的专业背景, 提供真实、语境丰富、目的明确的教学任务并设计难度适宜的教学活动, 课堂设计的活动应有趣新颖, 从而让学生有兴趣参与输出。针对“3+2”初教英语专业学生的特点, 其输出教学方法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探讨。

参考文献

[1]吕孟荣.英语课堂输出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0.

[2]刘岩.任务型输出教学法:一种新的教学尝试[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0.

[3]孙秀云.简析输出教学法在日语精读教学中的可行性[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上一篇:建设工程借款协议下一篇:使用单位材料确认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