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米的认识一范文

2022-05-30

第一篇:千米的认识一范文

千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五·四学制)·数学(二年级下册)》29~30页。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和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千米;知道1千米=1000米,会进行长度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2.在实践活动中,利用迁移的规律,体验探索1千米的过程,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进一步发展学生的估测意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认识千米,体会千米长度单位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产生对身边事物长度的关注与好奇心,以及积极参与测量的愿望,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1千米长度观念的建立。 [教学难点]会用“千米”表示实际长度。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米尺;课前调查表、练习题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供素材

师:上节课,我们通过故事《甜甜的梦》,学习了有关毫米和分米的知识。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看看这个故事后来又发生了什么事情?

课件出示Flash动画(见图1),同时播放故事解说。(甜甜继续做着甜美的梦,看到金箍棒能变长变短,甜甜心想:金箍棒真这么神奇?孙悟空的本领真的就这么大吗?我今天要和他比试比试!甜甜问:“嗨!孙大圣,我坐热气球能到达1000米的高空,你的金箍棒能行吗?”“这有何难?”只见孙悟空冲着金箍棒大喊一声“变!”,“瞧,我也能把金箍棒变成1千米,直插到天上去!”甜甜佩服极了,但是甜甜并不想认输,接着他又换乘了飞机,飞到了更高的空中,对孙悟空说:“孙大圣,我现在的高度是2千米啦!”孙悟空急忙挥舞着金箍棒继续和甜甜比试着本领。夜深了,甜甜睡得更香了……)

师:听了后面的故事,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预设:

生1:1千米有多长?

生2:2千米是多少米?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随机出示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课件再次呈现出小朋友梦里孙悟空变金箍棒的情境,激发学生提出新问题的兴趣。借助金箍棒的长度变化,提出新的问题,有效地促进学生产生探索新知的欲望。同时,该部分的设计承接上节课的结束话题“孙悟空的金箍棒还能变得更长,直插到天上去,要测量这个高度,就要用到比米更大的长度单位”,课件的展示使学生感到这部分的知识并不陌生,利于学生更快地融入到情境中。

二、分析素材,理解概念

(一)初步了解长度单位“千米”

师:孙悟空为了显示自己的本领,把金箍棒一下子变成了1千米长,直插到天上去了。

师:对于“千米”,你有哪些了解? 预设:

生1:我知道“千米”是一个比“米”大的长度单位。

生2:我知道1000个1米就是1千米,1千米里面有1000个1米。

(二)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师:孙悟空可以把金箍棒变成1千米长,那1千米有多长呢? 1.从体验中感知。

师:我们一位同学伸开双臂的长度大约是1米,那多少个同学手拉手的总长度大约是1千米?

预设:1000个同学手拉手。

师:大家可以闭上眼睛想象一下,1000个同学手拉手的场景。 师:课前,老师还带领同学在操场上走了100米的路程。想一想,1000米要走多少个100米?

预设:10个。

师:对,就像我们课前那样走10次,5个来回,就是1000米。 2.从实物中感知。

师:其实我们身边的建筑都有长度和高度,比如我们的教学楼的长约为100米,多少座这样的楼的长就是1千米?

预设:10座这样的楼。

师:我们青岛的颐中假日酒店高度约是200米,几座这样的楼合起来的高度是1千米?

预设:5座这样的楼。 学生观看课件(见图2)。 小结:1000个1米是1000米,10个100米是1000米,5个200米也是1000米。1000米就是1千米。我们可以写成——

课件出示并进行板书:1千米(公里)=1000米

师:请大家齐读。(指导学生朗读,用不同的停顿来区分两个长度单位) 3.从生活中感知。

师:课前同学们也做了一些关于“1千米有多长”的调查,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吧! 预设:

生1:我家离学校大约有1千米。 生2:我15分钟大约能走1千米。 师:我们运动会场地的跑道一圈是400米,跑两圈半就是1千米。课件出示运动场图片(见图3)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地方是这样表示千米的,瞧——

课件出示生活中有关“千米”的事或物的图片(见图4)

师:千米还可以用字母km表示。生活中,你还在哪里见过这种表示千米的方式?学生交流。

4.回归情境感知。

师:图中的小朋友在梦中还梦到自己坐着热气球升到了1000米的高空中。现在关于1千米,你还想对它说些什么?

预设:

生1:1千米真长啊! 生2:1千米真高啊! 生3:1千米就是1000米。

【设计意图】本环节注重学生对1千米长度观念的建立,主要分为两步进行:一是先初步了解“千米”,根据学生的举例,使学生初步体会“千米”这个长度单位的含义,同时体会到“千米”是一个很大的长度单位;二是利用多个角度来进行对1千米的感知,首先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感官上的感知,如“伸开双臂约长1米”“走100米的路程”,通过亲身的体验,运用迁移的规律来让学生推理探索1千米有多长,然后再从身边给定的实物长度进行横向、纵向的估想,接着引导孩子们交流课前自己完成的“小调查”,最后回归到情境中,学生谈谈对1千米的感受,进而帮助学生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形成正确的估测方法,进一步发展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2千米是多少米

师:了解了1千米有多长,大家再一起看,图中的小朋友还梦到自己坐着飞机升到了2千米的高空。 课件出示(见图5)。 师:2千米是多少米?

2千米= 米

预设:2千米是2个1000米,也就是2000米。 师:同意吗?谁再来说一说。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再次表达:2千米是2个1000米,就是2000米。 预设:2千米=2000米

师板书:3千米= 米 9000米= 千米 师:那3千米是多少米?9000米又是多少千米? 预设:3千米=3000米;9000米=9千米。 师:说说你是怎样想的?为什么这样填? 预设:

生1:3千米是3个1000米,也就是3000米; 生2:9000米里面有9个1000米,也就是9千米。

小结并提升方法:大单位换算成小单位,乘进率;小单位换算成大单位,除以进率。

【设计意图】绿点的问题是通过“1千米=1000米”的进率知识,进而来学习米和千米两个长度单位间的简单换算,借助前面对毫米、厘米、分米、米之间的换算方法的学习基础,利于学生将知识进行迁移,从而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同时也加强学生对“千米”长度单位观念的再次建立。

(四)归纳整理长度单位

师:经过本单元《甜甜的梦》这个故事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公里)都是长度单位。

师:你可以用手比划一下除了“千米”之外的各个长度单位吗? 学生根据自己身上的“小尺子”进行比划感知。

师:上节课,我们给“毫米、厘米、分米、米”排了排队,你能在这个队伍中帮助“千米”找到位置吗?

预设: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

师:你们能说说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之间的关系吗?

预设:“毫米、厘米、分米、米”它们四个之间的进率都为10,米和千米之间的进率为1000。

课件出示手指图来帮助学生理解五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并进行板书。(见图6)

师:大拇指代表“千米”,食指代表“米”,大拇指与食指的距离较远,正好代表它们之间进率与其他的长度单位间的进率不相同,是1000的进率。

【设计意图】本环节注重帮助学生对所学过所有的长度单位进行自主建构。通过课件演示,手指图的呈现,使学生清晰地看到这些常用的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掌握1千米=1000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并明确除千米之外,其他四个相邻的长度单位之间的十进制关系,千米和米之间是千进制关系。这一点通过手指图中拇指代表“千米”、食指代表“米”,利用拇指与食指的距离,形象地让学生记住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形成对长度单位的系统认知,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巩固拓展,应用概念

(一)基本练习

填一填:2千米=( )米

7分米=( )厘米 4厘米=( )毫米 6000米=( )千米

(二)变式练习 在○填上>、<或=

6千米○6000米 3000米○4千米 1分米○9厘米 6厘米○6毫米

(三)综合练习

在( )里填上适当的长度单位 1.一支铅笔约长15( )。 2.数学书宽约2(

)。 3.一粒大米约长5(

)。 4.我们的教学楼高约20(

)。 师:填完这些题目,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四)拓展练习

1.选择合适的答案填空(见图7)。

2.户外体验(见图8)。 【设计意图】课件出示的题目由浅到深,激发学生练习的兴趣。同时学生借助对长度单位的认识及它们间的进率知识,巩固练习,进一步建立长度观念。

四、全课总结,回顾整理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里的一个新成员“千米”,回想一下,你有什么收获?

师:我会积极学习了。教师适时追问:你哪个环节最积极?(课件“积极”绿苹果图片飞出果篮。)

学生回答。(根据学生的情况,课件将绿苹果变成黄苹果或红苹果。) 预设:我学会提问了。教师适时追问:你都问什么问题了?(课件“会问”绿苹果图片飞出果篮。)

学生回答。(根据学生的情况,课件将绿苹果变成黄苹果或红苹果。) ……

学生也可能回答果篮中5个苹果对应的5个方面之外的,教师适时提升概括,并在篮筐外三个绿苹果中输入文字,并根据学生情况触发苹果下部将绿苹果变成黄苹果或红苹果。

预设:让我们满载着收获,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我们的生活中去吧。 【设计意图】以教材丰收园为依托,在果篮外增加3个生成性的绿苹果,直面课堂生成,灵活地引领学生从“积极”“合作”“会问”“会想”“会用”等多方面全面回顾梳理,帮助学生积累一些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养成全面回顾的习惯,培养自我反思、全面概括的能力。

第二篇:千米的认识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2、正确运用千米表示长度,知道1千米=1000米。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千米长度观念的形成过程,体验观察比较的思维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结合具体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成功的快乐。

重点: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掌握1千米和1米的关系。

难点:千米与米的换算关系。

教法、学法

教法:谈话法。

学法:探究学习法。

教具

1、课件,卷尺。2、课前领学生到操场里走100米的路1次,并计下所需的时间及步数。

教学过程

一、导入,初步感知。

1、说说我们已学过哪些长度单位?(板书:米、分米、厘米、毫米)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

2、填空。

1米=(

)分米

1分米=(

)厘米

1厘米=(

)毫米

1米=(

)厘米

3、下列测量活动用什么长度单位合适?

(1)测量铅笔的长度。

(2)测量旗杆的高度。

(3)测量硬币的厚度。

(4)测量课桌的高度。

提问:如果要测量芦草沟到清水的路程,我们可以选用哪个长度单位来测量呢?

揭示课题:用米测量太麻烦了。芦草沟到清水的距离比较远,我们需要用更大的长度单位来测量,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千米。(边说边板书)

探究新知

二、学习新知。

(一)导入(教学例4)

(1)提问: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或听过“千米”?

(2)小结:计量路程或测量铁路、公路、河流的长度,通常用千米做单位。千米又叫做公里,可以用“km”表示。(板书:公里

km

)

(二)新课展开:

1、联系生活,初步建立“千米”观念:

1千米有多长呢?昨天老师带领大家走了100米的路程,想一想,1000米要走多少个100米?(10个)对,就是像我们昨天那样走10次,5个来回。

10个100米是1000米,1000米就是1千米。我们可以写成

1千米=1000米,1km=1000m

,全班齐读一次

。(指导学生朗读:用不同的停顿来区分)

追问:2千米=(

)米

(学生说想法,如:2千米里有2个1千米,就是2000米)

4千米=(

)米

3000米=(

)千米

9千米=(

)米

6000米=(

)千米

2、再次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

提问:1千米到底有多长?

(1)出示学校操场:这是我们小学的操场,一圈是400米,沿着它跑几圈是1千米?

(2)想一想。

①从校门口到什么地方大约是1千米?

②你家到学校大约有几千米?

(3)你能从生活中找出1千米吗?(学生说一说。)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第26页“做一做”。

2、练习六第1题。

(1)学生独立思考完成,加深对长度单位的认识。

(2)集体交流反馈。

3、练习六第8题。

一圈400米,5圈几千米?如何列式计算,先让学生在小组内相互讨论,然后指名回答。

四、课后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千米,你们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千米的认识

10个100米是1000米

1000米就是1千米

1千米=1000米

1km

=

1000m

4千米=(

)米

3000米=(

)千米

9千米=(

)米

6000米=(

)千米

第三篇:千米的认识教案

千米的认识教案(人教版三年级数学)

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虽说在前面已经认识了米、厘米、分米等长度单位,但是“千米”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对于学生来说,建立1千米的表象难度很大。所以,在教学时,我要力求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从新旧知识的引申,发展处,促成新旧知识的转化。

教材分析:“千米”是一个常用的长度计量单位,由于“千米”是一个较大的长度单位,离学生“可视性”的体悟和感受经验比较远,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习过程中千米概念的建立比较困难,是学习的难点。因此,在设计本课的教学时,我从教材的设计意图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改造和组织了教学过程。让学生在体验中发现,在发现中建构,在建构中实践,在实践中内化和提升。在采集教学素材时,紧紧抓住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践感受,环绕着教学重点“千米的认识”,组织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索,研究和发现,让学生在愉悦的情趣中感受“千米”,建构“千米”,应用“千米”。

教学内容:三年级上册千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千米(公里),初步建立千米的空间表象。

2.使学生知道1千米=1000米,学会千米和米的简单换算。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并适时渗透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掌握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千米慨念的建立。

教具学具:米尺、多媒体及课件一套。

课前活动:

量出l00米的实践活动,量出1米的距离,走一走有多少步,沿操场走1圈(200米),看看用了多少时间? 步行的同学了解一下自己从家走到学校大约需要多少时间。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我们已经学过哪些计量长度的单位?请按从大到小的顺序说一说。(米 分米 厘米 毫米)

1米等于多少分米?1分米等于多少厘米?1厘米等于多少毫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2.谁能比划一下1米的长度?一起比划一下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长度。

3.说出下列测量活动用什么长度单位合适?

(1)测量铅笔的长度。(厘米)

(2)测量硬币的厚度。(毫米)

(3)测量课桌的高。(分米)

(4)测量教室的长。(米)

师:如果要测量焦作到新乡的距离,可以选用我们已经学过的哪个单位来测量呢?

师:用米测量太麻烦了。焦作到新乡的距离比较远,而米这个单位较短。那用什么单位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长度单位家族里的新朋友:千米(板书课题:千米的认识)。

二、认识1千米的实际长度

(一)、初步建立1千米的观念

1、引导:对于“千米”这位新朋友,你想知道些什么 (千米有什么用 1千米到底有多长什么地方用到千米 )

2,探索:今天我们就来了解有关千米的这些知识,同学们,在你的印象里,你认为1千米有多长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千米=1000米.

(二)、进一步建立1千米的表象

联系实际:1千米到底有多长呢?你能否具体说说你心目中1千米的长度 ?(可以结合课前了解到的信息来描述它们与1千米之间的关系。)

引导学生根据生活实际进行分析,先自己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说一说。(学生能说几种就几种)

方案一:用米尺要量1000次。

方案二:走这样100米的路,要走10次。

方案三:走100米的路大约200步,所以走1千米的路大约2000步。

方案四:绕学校200米的操场要走五圈。

方案五:绕200米操场走一圈大约3分钟,所以走1千米的路大约需要15分钟。

(三)估计1千米的距离

1、初步估计:从我们学校门口出发到哪里大约是1千米学生估计,师生共同评价

2、引导(播放录像):让我们跟着摄像机的镜头从学校门口出发到街上走一走,看看1千米究竟有多长

3、想象:请大家闭上眼睛,跟着老师在脑海里把这段路再走一遍。

4、体会感受:如果让我们步行1千米的路,你会有什么感觉

5、进一步估计:(出示一张学校周围交通图)

师:老师还准备了一张学校周围的交通图,你们的桌上也有一张,请你画一画,从学校出发走1千米,还可以到哪些地方

学生独立操作后交流汇报:(学生能汇报几种就几种)

三、千米的应用

(一)引导学生举例

师:千米也称公里,用字母km来表示.(板书:公里,km),它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用途.想想看,你在什么地方见到过千米 (公路上,摩托车表盘上等)

(二)欣赏生活中的“千米”

师:同学们真是生活中的细心人,老师也从生活中收集了一些“千米”,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1、(电脑出示珠穆朗玛峰山峰图)珠穆朗玛峰,高度约9千米,是世界上最高的山峰。

师问:你又看到了什么 9千米是多少米啊 你能说说你思考的过程吗 (板书:9千米=9000米)

2、(电脑出示)汽车每小时行驶的路程大约是80千米。

3、(电脑出示自行车行驶图)自行车每小时行驶的路程大约是15千米。

4、(电脑出示万里长城图)我国的万里长城,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建筑之一,大约长6700千米。

四、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学了千米的认识,你们有什么收获?

五、巩固练习: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汽车每小时行40米。

2、电线杆高6千米。

3、小李身高135厘米。

4、飞机每小时飞行1800千米。

5、教室黑板长3分米。

6、一支铅笔长2千米。

六、作业

练习二第

1、2题

第四篇:千米的认识教案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千米的认识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P7-8千米的认识。

二、教学准备

课前让学生走走100米的一段路,感受100米的路有多长,同桌准备一根米尺与。

三、教学目标与策略选择

目标确定

(1)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这一长度单位,并通过操作、推想、交流等活动感知1千米有多长,初步建立1千米的观念。

(2)知道1千米=1000米,并能进行简单的化聚。

(3)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认识千米,让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在与同伴交流中体验学习数学的愉悦心情。

2、

教学策略选择

(1)让学生成为建构新知的主人

数学教学过程是学生对有关的数学学习内容进行探索、实践与学习的过程。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教师只是通过引导、组织及与学生的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建构新知时,要以学生为主,让他们去亲自体验。本节课我主要通过以下环节突破重点:第一,回忆活动,建立表象。课前让学生通过“走一走100米”、“扣一扣时间”、“数一数步数”等活动,建立学生对100米的表象,从而让学生推出:10个100米是1千米,在100米的路上来回5次是1千米,大约走15分钟是1千米……第二,学生描述1千米的长度。学生对千米的初步认识后,我放手让学生利用身边的数据来描述1千米的长度,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讨论,留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和广阔的学习空间,让学生自己学习。

(2)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新课标强调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和学生心理特点,抓住日常生活中的感性材料,在课堂上创设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例如在教学“千米的认识”时,我就录制一段录像放给学生观看,就可以告诉学生,我们刚才走了1千米。运用媒体教学一方面学生亲身体会到1千米到底有多远,把一个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另一方面,学生观看时,每看到一处自己熟悉的事物,就指着说:这就是“什么”。学生情绪高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这些信息的于学生的生活和社会生产实际,拉近了学生与千米的距离,从而也达到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使学生体会到原来千米就在我们身边,原来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四、教学流程设计及意图

教学流程

设计意图

一、

情境导入(出示一些路程指示牌)

平阳

瑞安

50千米

38千米

乐清

灵昆

45千米

20千米

师:小朋友见过这些牌子吗?你能看明白指示牌的意思吗?

师:千米也叫公里,是比米大的长度单位,生活中以千米作长度单位是很常见的,1千米有多长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千米。(板书课题)

二、

建立模型

(一)初步感知1000米的长度

师:昨天我们一起测量了从百里路小学的校门口到丽都美容院刚好是100米的路程,同学们分小组走了走这100米的路程

(出示图片,引起回忆后交流)

汇报交流:

师:小朋友走100米大约用了多少时间?走100米大约用了多少步?

师:从校门口到丽都美容院是100米,1000米里面有几个这样的100米呢?(板书:10个100米)

师:根据这100米的路程,你还可以怎样描述1000米的长度?(一般学生会从来回次数、所需的时间和总的步数来回答)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事物引入,增强了数学知识的现实感和亲切感,课伊始就吸引学生的目光,为学习新知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的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相联系时,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兴趣,数学才是有生命力的。教师找准了教学内容与学生知识经验的“切合点”,在学生建立

00米长度的表象基础上感知1千米的长度,在真实的生活体验中引领学生建立数学模型。

【备选】若学生提出同学间所需时间和总的步数相差较大,可以让学生讨论为什么会有相差,然后得出全班的大约值。

(二)介绍1千米=1000米

000米用“千米”做单位,可以写作1千米。

板书:1千米=1000米

(三)进一步感知1千米的长度

师:我们用10个100米来描述1千米的长度,走1千米大约用15分钟的时间,走1千米大约用了XX步等分式来描述1千米的长度,同学们能不能观察、测量自己身边的物体长度,再来推想1千米有多少个这样的物体?用你自己的方式来描述1千米的长度。

观察、测量后与同桌交流。

2、

全班交流汇报

(四)强化感知1千米的长度

出示学校周边的地图:从学校向右走,从校门口—麻行僧街—大榕树—百里东路—市二医大约1千米。从学校向左走,从校门口—一百超市——江心码头—江滨西路—郭公山—勤奋

水闸—现代概念大约1千米

师:其中第2条路是老师每天回家的必经之路,老师骑摩托车以每小时40千米的速度从学校出发到现代概念大约用了1分30秒,现在就让我们一起随着镜头来感受一下(播放录象)。

三、

千米和米的换算

(一)教学换算

师:千米除了表示比较远的路程以外,它还可以用来表示河的长度、桥的长度、水的深度、山的高度,以及描述速度等……

师:火箭的速度大约是每秒4千米,也就是多少米?

板书:4千米=(

)米(让学生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师:雅鲁藏布大峡谷水深约达5000米、南京长江大桥的长约6000米,能把它们成用千米作单位的吗?

板书:5000米=(

)千米

6000米=(

)千米

(同桌互说想法,然后全班交流)

(二)练习:

、9000米=(

)千米

800米+200米=(

)千米

4千米=(

)米

3千米—1000米=(

2、把每小时行的路程与合适的交通工具连一连。(略)

(三)解释与拓展

出示高速公路的指路标志,限速标志,汽车、摩托车上的速度表等让学生能说说指路标志、限速标志的意思。

四、总结评价

师: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让你感到最深刻的地方在哪?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五、家庭作业

与同伴在家的附近或学校附近走1千米的路程,体验1千米有多远。

此环节的设计让学生通过多方位、多角度的材料感知建立1千米的丰富表象,学生举例身边的事物并用具体的数据来描述1千米的长度,给学生提供操作、交流与想象的时间和空间,在提供学习资料的基础上现场生成学习材料,在交流中进一步感受1千米的具体长度,在头脑中比较清晰的建立1千米长度的“模型”,培养了学生的数感。

在学生具有大量的感性基础和丰富的表象积累上,以直观、动态的录象播放让学生感知摩托车行驶1千米路程,用另一种的方式感知和感受1千米,强化了对1千米有多长的感受性。

此环节的设计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联系生活提供丰富学习材料作为数学教学的活教材,使数学不显得枯燥而是充满真实感和亲切感,感受数学与生活密切的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

四、教学片段实录

片段一:初步感知1000米的长度

师:昨天我们一起测量了从百里路小学的校门口到丽都美容院刚好是100米的路程,同学们分小组走了走这100米的路程

(出示图片,引起回忆后交流)

汇报交流:

师:小朋友走100米大约用了多少时间?(大约用了1分30秒)走100米大约用了多少步?(大约走了200步)

师:从校门口到丽都美容院是100米,1000米里面有几个这样的100米呢?(板书:10个100米)

师:根据这100米的路程,你还可以这样描述1000米的长度?

生:从美容院回到校门口一个来回是200米,1000米里面有5个来回.

生:走100米大约用了1分30秒,按这样计算,走1000米大约需要15分钟。

生:走100米大约用200步,走1000米大约需要走XX步

……

片段二:进一步感知1千米的长度

师:我们用10个100米来描述1千米的长度,走1千米大约用15分钟的时间,走1千米大约用了600步等分式来描述1千米的长度,同学们能不能观察、测量自己身边的物体长度,再来推想1千米有多少个这样的物体?用你自己的方式来描述1千米的长度。

(1)观察、测量后与同桌交流。

(2)全班交流汇报:

生1:教室的2块地砖的长度大约是1米,XX块这样地砖的长度约是1千米。

生2:一根米尺长1米,1000根米尺连接起来就是1千米。

生3:教室门高约2米,500个门叠起来的高度约是1千米,快冲天了!

生4:一张课桌的长约1米,1000张课桌连起来约1千米

生5:一个同学把两臂张开伸直大约是1米,1000个同学手拉手大约是1千米。

生6:教室的黑板长约4米,250个黑板连起来大约是1千米。

生7:学校操场跑一圈是200米,跑5圈是1千米。

生8:体育中心泳池的泳道长是50米,游10个来回就是1千米。

………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体现新课标理念,设计巧妙,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学习素材,注重学生自己对知识的体验,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现实意义与价值。

(一)让数学知识与生活密切联系

当数学与学生的现实密切联系时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新课标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于1千米的观念的建立本身是枯燥的,学生会感到索然无味,只是机械被动的去学习。然而教师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根据学生的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有目的的选择和补充,教师选择贴近学生生活,以常见的事物作为教学内容,如播放我国长江、雅鲁藏布江、火箭发射等图片,让学生对它们的长度、深度、高度进行千米和米的换算,使学生自然就融入了学习环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的学习为主动学习,同时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到学习数学的价值与意义。

(二)把已有的经验作为支点

学生的空间知识来自于丰富的现实原型,培养空间观念要将教学拓宽到生活空间。教师能借助学生对100米的长度的认识作为“敲门砖”,找准发展空间观念的支点,通过课前感知、课中回忆、推想等一系列数学活动中逐步建立1千米的观念,让学生在真实的现实背景中,引领学生建立数学模型。

(三)给学生充分的感性积累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感受1千米,建立1千米的观念。教师能从学生所熟悉的校门口到丽都美容院之间100米的长度入手,推想1千米的长度;接着,让学生结合身边的物体利用数据来描述1千米的长度,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最后,再让学生通过看摩托车行驶1千米的实际长度的录象,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注重感性积累与体验,在学生自己对知识的体验中建构新知的,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在用自己的方式描述1千米的长度时,留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和学习空间,自己探索与交流,学生的答案丰富多彩:“教室的2块地砖的长度大约是1米,XX块地砖的长度约是1千米”、“教室门约高2米,500个门叠起来的高度约是1千米,冲天了!”“小朋友走1米大约要2步,1千米大约要走XX步”……这一环节的设计提供给学生“再创造”的时机,形成学生思维碰撞的高潮,课堂显得真实而生动

第五篇:千米的认识(大全)

“千米的认识”教学实录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7单元第44~45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公里),初步建立1千米长度的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初步了解千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在实践活动中掌握1千米的测量方法。

2.使学生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察、实际估测和数学表达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初步感受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实践、应用于生活实际的思想。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好!老师发现我们三(2)班的同学身材普遍较高,有的同学都赶上管老师高了。你们看看管老师身高是多少呢?

师生交流。(略)

师:你能把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从大到小有序地说一说吗? 生:米、分米、厘米、毫米。

师:1米、1厘米大约有多长呢?请人来比画比画。 学生比画。

师:如果测量1支钢笔的长度,你想使用什么长度单位? 生:我想用厘米作单位。

师:那测量1枚硬币的厚度,你想使用什么长度单位? 生:用毫米这一长度单位。

师:能用分米作单位测量教室的长度吗?你想用什么作单位? 生:也可以,但我想用米作单位更合适。 师:讲得好!那如果测量我们淮安到北京的距离,用什么作单位比较合适呢?你是怎么想的?

生:我想用“千米”来测量,因为如果还用厘米或米作单位就太麻烦了。 师:对呀!测量较长距离的长度,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就嫌小了,需要使用更大的长度单位,这个单位就是刚才同学们所说的千米。(板书:千米)看到千米你现在最想知道什么?

生1:1千米有多长? 生2:1千米等于多少米? ……

师:是呀,什么情况下用千米作单位呢?1千米有多长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千米这个长度单位。(板书全课题:千米的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身材高度的比较与猜测的交谈,帮助学生回顾和整理已学长度单位,既自然真切,又简短扼要,同时诱导出测量淮安与北京距离的现实需要与已学长度单位不够用的认知矛盾。这就使得新知的导出具有两个鲜明特点:一是营造了熟悉的生活情境,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二是顺接于已有认知背景之中,突出了新知学习乃是现实生活的需要。】

二、自学探究,认识新知 1.提示自学。 师:刚才同学们看到“千米”一词,提出那么多有价值的问题,老师把它整理成自学提纲。围绕这些问题你们阅读教材,尝试自己解决,好吗?

出示自学提纲:

⑴通过看书你认识了什么单位? ⑵你是怎么感受“千米”的?

师:请同学们带着这两个问题,把教材第26页上面的内容读一读、画一画。学完后,把你的想法与同组的同学交流交流。

2.自读交流。

师:通过刚才的读书,你们认识了什么内容?谁来汇报。 学生交流。(略)

师:同学们读得非常有成效。那么,通常测量什么样的物体长度要用到千米作单位呢?

生:测量铁路、公路、河流等较长的路程,通常要用千米作单位。 师:千米一词后面为什么要加星号“*”,它表示什么意思?

学生回答后,师:千米又叫公里,千米是国际通用的长度单位,通常用符号“km”来表示。在我国习惯上用“公里”来表示“千米”,它们表示的是同一个长度单位。

师:你在哪儿见过千米的呢?书上提供这些场景,你了解吗? 生:我知道书中第一幅图中的180千米是表示里程的。 ……

师:通过自学,你们还知道了什么? 生:我还知道1千米=1000米。

让学生读一读,并通过不同的停顿和语气把“1千米”和“1000千米”区分开来。

3.理解练习。

做“想想做做”第3题。(略)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明确自学题纲,再及时展开交流,汇报阅读自学的收获。其间通过提问强调千米的使用场合、注意千米概念的附注,仔细观察辨认实际插图的意义等等。精心的设计确保了学生发挥认知主体作用,较为圆满地获得自学的成功。】

4.感受1千米。

(1)估计1千米的实际长度。

师:(出示米尺)这是一根1米长的米尺,如果用这根米尺时,量多少次是1千米呢?

生:量1000次的长度正好是1千米。

师:可见,1000个1米就是1千米。请大家估计一下,1千米远的路程有多长?

学生自由估计。(略)

(2)借助跑道的长感知1千米。

师:你到过我们市的体育场吗?体育场跑道边有一条直道,(课件演示体育场跑道中直道的画面)你知道这条直道是多少米?

生:体育场的直道是100米。

师:是的,体育场的直道的长是100米,想象一下,100米有多长。像这样的几个100米的长是1000米? 生:10个100米是1000千米。

师:也就是说,1千米有多少个这样直道的长? 生:10个。

师:谁知道体育场的环形跑道一圈是多少米?如果在体育场环形跑道上跑1000米,你认为要跑几圈?

生:体育场环形跑道的一圈是400米,在上面跑两圈半正好是1000米,也就是1千米。

师:我们学校操场的跑道1圈是多少米? 生:是200米。

师:沿学校跑道跑几圈是1千米呢?

生:5个200是1000,跑5圈是1千米。 (3)借助身边的环境感知1千米。

师:我们刚才借助操场、体育场的跑道感受了1千米的长度。如果要从学校出发走1千米,来感觉一下,怎么样?

学生起立,闭上眼睛想象。老师说途经的地点、路程,学生想象,沿着路线感受1千米路程。

师:走1千米的感觉怎么样啊?

师:估计一下,从你家出发,到什么地方大约是1千米? 学生交流。

(4)算一算,找一找。 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

师:请大家看这幅图,图中从小明家到哪儿正好是1千米? 生:从小明家到电影院—邮局—少年宫,正好是1千米。 师:图中还有从哪儿到哪儿也是1千米?

生:从体育场—少年宫—邮局,正好是1千米。

【设计意图:突出了本课教学的重点,十分清晰地设计了四个环节:通过学生估计1千米有多长,激活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既使学生体会到1千米是比较大的长度单位,又使学生产生了用自己熟悉的事物认识1千米的心理需要;随后,由近及远通过体育场100米的直道,用已知的长度来“度量”1千米,明确10个100米是1000米,并借助200米、400米的跑道直观感知1千米;接着,引导学生想象从学校大门口到勺湖公园、自己家到某个地方等熟悉的1千米线路来强化感知;最后出示标有各段距离线路图,看图计算行程。这样,有层次地规划学生的数学活动,十分高效地强化了对新建立的千米概念的实际长度的把握,创造性地突破了教学难点。】

5.千米在生活中的应用。

师:我们认识了千米,感受了1千米的长度,其实千米在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课前老师收集了一些,请欣赏。

课件播放:南京长江大桥长约7千米,是在长江上由我国自行设计的第一座双层大桥;长江长6300千米,是我国最长的河流;非洲的尼罗河长6671千米,是世界第一长河;加拿大联邦大桥长13千米。而我国杭州湾大桥长36千米,是全世界最长跨海大桥;万里长城约长6700千米,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小结。(略) 【设计意图:进入概念应用阶段,向学生出示了有关国内外著名桥梁、河流等用千米作单位的长度数据,带领学生领略千米的广泛应用,犹如徜徉在广袤的时空隧道,体验数学知识的实际价值,加强审美欣赏,渗透文化信息,开阔学生的视域。】

三、多层练习,巩固新知 1.填一填。

出示“想想做做”第4题。

师:请大家先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长度单位。 学生练习后,组织反馈。 2.连一连。

出示题目后,先让学生连线,再说明理由。 3.估一估。

出示“想想做做”第6题,并让学生看图完成第(1)小题。 师:如果南京到上海的铁路大约长300千米。你能估计从南京到济南的铁路大约长多少千米吗?从南京到北京的铁路呢?

学生估计,并交流思考的过程。 出示实际的路程,与学生估计的结果进行对照,帮助学生体会合理的估计方法。

4.想一想。

师:2009年10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纪念。在这一天,我国举行了盛大的国庆阅兵仪式,同学们都看了吗?那宏伟壮观的阅兵场面令人无比激动,无比振奋,真是百看不厌。想不想再回首一下那精彩的瞬间?好,下面就请欣赏其中一些精彩的片段。请大家注意观察,并回答其中的问题?

播放课件国庆阅兵式的场景,并随着画面出示以下问题: (1)14个官兵方阵和30个车辆方阵共长2( )。 (2)1万多名官兵过检阅区时每步都走75( ),踢腿高度都是25( )。 (3)在阅兵村,他们平均每天要走20000多( ),整个训练过程,他们平均每人走了近10000多( )。

师:看了上面的画面,你想到了什么?

四、回顾本课,自由小结(略)

上一篇:全脑开发方案范文下一篇:前台文员简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