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案件选择题

2024-05-23

法律案件选择题(精选6篇)

篇1:法律案件选择题

31.被告人赵某意图杀死妻子王某和与王某勾搭成奸的李某。某日夜 间,赵某先在家中将 王某扼死,而后窜至李某家用尖刀刺杀李某致 其重伤,赵某误认为李某已死,李某遇救幸存, 被告人赵某的行为属 于()。A.想象竞合犯 B.结合犯 C.连续犯 D.吸收犯

[答案及注释]C,参见《指定用书一刑事法学一刑法学》第八章第 四节。

32.甲进入乙家住宅行窃,共窃得财物总价值为5000余元,后遇乙返家 被发现,遂杀乙以灭 口。甲的行为构成()。A.吸收犯 B.牵连犯 C.继续犯 D.想象竟合犯

[答案及注释]A,参见《指定用书-刑事法学一刑法学》第八章第四 节。

33.张某盗窃价值15000元的财物后逃到外地,因害怕从重处罚,就向 原居住地的公安机关 写一封信,如实地交代了自己的罪行和赃物隐 藏地点.张某在投案途中被公安机关逮捕。张某的行为属于()。A.立功表现 B.自首 C.坦白

D.不能视为自首

[答案及注释]B,参见《刑法》第67条。

34.某甲因犯抢劫罪被判处有期徒刑7年,己执行5年,某甲又犯放火罪 应判处有期徒刑8 年,对某甲应在()的幅度内决定应执行的刑 罚。A.8年以上10年以下 B.8年以上15年以下 C.15年以下 D.10年以下

[答案及注释]A.采用“先减后并“原则数罪并罚,参见《刑法》第 71条。

35.宋某因犯受贿罪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缓刑4年,在缓刑考验期内, 又发现其过去曾犯 有贪污罪.对宋某的处理应当是()。A.对贪污罪另行判决 B.撤销缓刑,实行数罪并罚

C.采取重罪吸收轻罪的原则,从重判处 D.不撤销原判宣告的缓刑,以累犯从重处罚 [答案及注释]B.参见《刑法》第77条第1款。

36.吴某在缓刑考验期间,私自跑到海南去经商,检察机关得知后,多 次发函督促其迅速返 回原籍,吴某不予理睬。对其应该()。A.抓回原籍予以行政拘留 B.按脱逃罪论处

C.撤销缓刑,执行原判刑罚 D.撤销缓刑.按原判刑加重处罚

[答案及注释]C,参见《刑法》第77条第2款。

37.齐某1989年8月,超速驾驶汽车轧死行人,被判有期徒刑2年,1991 年8月释放。1996 年6月.因酒后开车,又将一路人轧死,对此案应如 何认识()。A.齐某的行为已构成累犯,应从重处罚 B.齐某未构成累犯,因前后两罪皆非故意犯罪 C.齐某构成累犯,因后罪在前罪执行完毕五年内所犯 D.齐某虽构成累犯,但因为是酒后开车,可以从轻处罚 [答案及注释]B,参见《刑法》第14条、第65条。

38.陈某因故意伤害罪被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5年。服刑期间,由于 有立功表现而被假 释。假释考验期满之日,几个朋友邀陈某到一饭 店摆宴庆贺他获得新生,陈某喝酒较多。饭后,陈某驾车回家,途中 撞倒一人,陈某下车一看人已死亡,酒顿时吓醒,驾车逃离现场, 后 被查获。对陈某的行为应当如何处理?()。A.按照交通肇事罪 B.按照累犯

C.按照数罪并罚中先减后并的原则 D.按照过失杀人罪

[答案及注释]C,参见《刑法》第86条第1款。

39.吴某犯了情节严重的招摇撞骗罪。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对吴某行为的刑 事追诉期限应当是()。A.5年 B.10年 C.15年 D.20年

[答案及注释]B,参见《刑法》第87条。

40.某甲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为境外某报记者非法提供尚未公布的 领导人重要讲话稿,在 境外刊出后,影响极坏。某甲的行为构成了()。A.间谍罪

B.为境外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情报罪 C.世露国家秘密罪 D.滥用职权罪

[答案及注释]C,参见《刑法》第398条。针对“国家机关人员”请 注意此条。

41.某村办加工厂的粉条多次被偷,加工厂负责人某甲决定在粉条上 喷洒农药,以使粉条有 异味而制止偷窃行为。喷洒农药的当晚,有 人将精条偷走,食用,造成2人死亡的结果,某 甲的行为构成()。A.故意杀人罪 B.过失致死罪 C.过失投毒罪 D.故意伤害(致死)罪

[答案及注释]C,向粉条上洒农药的行为,客观上已足以危及公共安 全,但其主观上是过 失,所以选择C,参见《刑法》第114条、第115 条第2款。

42.某小学校长某甲,对本校已被有关部门确定为危房的校舍不加任 何加固处理,也不及时 报告当地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致使校舍在 使用中突然倒塌,造成死亡5人,重伤10余人 的严重后果,某甲己构 成(〉。A.玩忽职守罪 B.重大责任事故罪

C.教学设施重大安全事故罪 D.过失杀人罪

[答案及注释]C,参见《刑法》第138条。有关责任人员明知校舍或 者教育教学设施有 危险,而不采取措施或不及时报告,致使发生重 大伤亡事故的,构成教学设施重大安全事故 罪。43.某地质勘探队队长孙某将队里配发的手枪2支出租给他人使用,出 租期间,租枪人并未 使用这2支枪,孙某的行为应定性为()。A.构成非法出租、出借枪支罪 B.不构成犯罪 C.构成玩忽职守罪 D.构成非法买卖枪支罪

[答案及注释]B。构成本罪有“造成严重后果“的要求,参见《刑法 》第128条第3款。依法配置枪支的人员(如有配枪必要的厂矿、企 业、科研单位的保卫部门,有配枪必要的 地质勘探队、测绘队、远 洋轮船等单位的有关人员),非法出租、出借枪支,造成严重后果 的 ,构成犯罪。与第2款不同的是:同样是非法出租、出借枪支,刑法 对“依法配备公务 用枪的人员”构成犯罪的标准规定得低.而“依 法配置枪支的人员“构成犯罪.以“造成严 重后果”为必要条件,否 则便不构成犯罪。

44.周某在乘坐飞机时,由于一点小事与邻座乘客发生争吵,并大打出 手,殴斗中,周某用铝 质送餐车将舷窗砸坏,致使机舱内气压下降, 乘客出现骚乱现象。周某的行为应认定为()。A.尚未构成犯罪

B.已构成破坏交通工具罪 C.已构成劫持航空器罪 D.已构成暴力危及飞行安全罪

[答案及注释]D,参见《刑法》第123条,对飞行中的航空器上的 人 员使用暴力,危及飞 行安全的,构成危及飞行安全罪。

45.某歌舞厅经理吴某,在市消防部门下达火险隐患整改通知书后,不 闻不问,未采取任何 措施,并拒绝消防部门的再次检查,不久,歌舞 厅发生火灾,死亡7人,伤40余人,直接经 济损失200万元,吴某的行 为应认定为()。

A.虽然情节严重.但尚未构成犯罪 B.已构成失火罪

C.己构成消防责任事故罪 D.已构成重大责任事故罪

[答案及注释]C,参见《刑法》第139条。注意本罪构成须“经消防 监督机构通知采取 改正措施而拒绝执行“,“造成严重后果”。

46.拖拉机厂电工张某,自恃技术熟练,在检修电路时不按规定操作.造成电路着火,部分 设备被烧毁.损失十多万元,张某的行为构成()。A.失火罪 B.玩忽职守罪 C.破坏集体生产罪 D.重大责任事故罪

[答案及注释]D,参见《刑法》第134条。注意构成本罪主体是特殊 主体,客观要件中的 行为、后果要件。47.甲、乙二人携带炸药去水库僻静处炸鱼,甲在岸边准备往水中掷 炸药时,不慎引起爆炸, 将乙炸死,自己也受重伤。甲的行为构成()。A.过失爆炸罪 B.意外事件 C.过失杀人罪 D.非法捕捞水产品罪

[答案及注释]C,甲的主观方面是疏忽大意的过失。

48.王某为牟取暴利,故意非法向走私犯收购进口彩电、录音机和手 表等物,价值20多万 元,而后贩运到内地转手倒卖。某甲的行为构 成()。A.走私罪 B.非法经营罪 C.不构成犯罪 D.投机倒把罪

[答案及注释]A,参见《刑法》第155条。

49.某学生王某利用自己绘画的特长.伪造食堂饭票2000张,除自己使 用外,还兑换他人使 用,获款6000元。该学生的行为构成()。A.伪造有价证券罪

B.伪造、倒卖伪造的有价票证罪 C.诈骗罪 D.投机倒把罪

[答案及注释]B,食堂饭票当属有价票证,参见《刑法》第227条。50.盗窃伪造的信用卡 并使用,数额较大的.构成犯罪,其触犯的罪名 是()。A.盗窃罪 B.信用卡诈骗罪

C.盗窃罪和信用卡诈骗罪 D.盗窃罪或者信用卡诈骗罪

[答案及注释]C,参见《刑法》第196条。注意,本题是盗窃信用卡 并使用,且属于使用 伪造的信用卡,而问的是:“触犯的罪名“,所以 选择C,本案罪犯是牵连犯,应从一重处。51.与走私罪犯通谋,为其提供资金、账号、发票的,以()论处。A.伪造发票罪共犯 B.伪证罪共犯 C.走私罪共犯 D.洗钱罪

[答案及注释]C,参见《刑法》第156条,洗钱罪参见第191条。

52。王某因恋爱受挫而产生报复女性的心理,从1990年初至1995年底 ,先后骑摩托车,用 改锥、钢针等物.从背后猛剌行走、骑自行车的 女性臀部,造成4人重伤,3人轻伤。王某 的行为构成()。A.以持械刺人的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B.故意伤害罪 C.猥亵妇女罪 D.侮辱妇女罪

[答案及注释]B.猥亵妇女罪,是指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以 刺激或满足性欲为目 的,用性交以外的方法实施的淫秽行为:侮辱 妇女罪,指以追求精神剌激为目的,用下流动 作或淫秽语言调戏妇 女的行为;王某的行为以故意伤害为目的,应以故意伤害定罪。

53.某单位领导某甲曾批评过工人某乙,某乙怀恨在心,蓄意进行报复。一天,某乙用钳子 将设备上的贵重金属触点全部拧下,偷放在甲 的办公室内,由于设备无法运转.造成经济损 失800余万元。公安机 关侦察案件时,某乙又提出将某甲列为怀疑对象,公安机关从甲的 办公室发现“赃物”后,将甲拘留。后乙罪行败露,乙的行为应定性 为()。A.诽谤罪 B.诬告陷害罪

C破坏生产经营罪与诬告陷害罪 D.破坏生产经营罪与报复陷害罪 [答案及注释]C,某乙基于两个故意,实施了两种行为,破坏了生 产经营并对他人进行 了诬陷,并意图使他人受刑事处分,应分别定 罪。参见,《刑法》第243条.第276条。注 意,报复陷害罪的主体是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参见《刑法》第254条。

54.某甲捏造某乙受贿5000元,并写成小字报四处散发、张贴,致使某 乙名誉受到很大损 害。某甲的行为属于()。A.诬告陷害罪 B.侮辱罪 C.诽谤罪 D.报复陷害罪

[答案及注释]C,某甲以捏造事实并加以散布的方法破坏他人人格 和名誉,情节严重,已 构成诽谤罪。诬告陷害罪参见《刑法》第243 条:侮辱罪、诽谤罪见第246条:报复陷害 罪见第254条。注意区别 这几个罪。55.王甲强迫本村一个13岁女学生向蒋卖淫,蒋某不知该女为幼女便 与之发生了性关系, 事后给该女20元钱。对王甲应以()论处。A.奸淫幼女罪共犯 B.强迫卖淫罪

C.奸淫幼女罪的间接实行犯 D.强奸罪

[答案及注释]B,参见《刑法》第358条。

56.某甲为了勒索财物,从托儿所偷盗一男性婴儿;某乙为了出卖牟利 ,从医院产房也偷窃 了一男性婴儿,对某甲与某乙的行为应当认定 为()。A.某甲构成绑架罪,某乙构成拐卖儿童罪 B.某甲与某乙都构成拐卖儿童罪

C.某甲构成拐骗儿童罪,某乙构成拐卖儿童罪 D.某甲构成绑架勒索罪,某乙构成拐骗儿童罪

[答案及注释]A,甲以勒索财物为目的,偷盗婴幼儿,构成绑架勒索 罪,而乙是以出卖为目 的,偷盗婴幼儿的,构成拐卖儿童罪。参见《 刑法》第239条第2款,第240条第2款。

57.王某对其妻张某经常毒打、辱骂,甚至曾将其妻骗到外地欲将其 卖掉,被其妻识破而未得逞。后王某与他人赌博,因输钱无力偿还, 遂将其妻作价900元抵了赌债。张某认为,只要不受毒打、辱骂,给 人做牛做马都行。王某也称:“妻子输给他,坐牢我去,与任何人无 关,我重新讨一个才好“。王某行为构成()。A.赌博罪 B.虐待罪 C.遗弃罪 D.无罪

[答案及注释]D,参见《刑法》第260条第1、3款及第98条,注意,本 案中,被害人张某 并未告诉,也未因受强制、威吓而无法告诉,而只 有经过人民法院的审判才能对王某定罪。同时注意,第260条第2款 为公诉案件。58.郑某在甲地使用暴力方法绑架一名16岁的少女,准备卖往乙地,在 绑架过程中,由于少 女极力反抗,郑某便用石块猛击其头部,造成其 严重脑损伤,在贩卖过程中由于得不到医治, 产生了脑外伤后遗症, 郑某归案后,经法医鉴定,该16岁少女己构成重伤,对郑某的行为应 定性为()。

A.己构成拐卖妇女罪、绑架人质罪,应实行并罚,蓝伤后果作为绑架人质罪中的从重 处罚条件

B.巳构成拐卖妇女罪、故意伤害罪,应实行并罚、绑架手段不宜单独定罪,绑架只是 为达到拐卖目的的一种手段而已

C.只构成拐卖妇女罪,绑架的手段和重伤的后果只是拐卖妇女罪中从重处罚的条件

D.因其拐卖目的尚未达到,郑某只构成绑架人质罪、故意伤害罪,应当对此二罪实行 数罪并罚 [答案及注释]C,参见《刑法》第240条,造成重伤后果的只作为拐 卖妇女罪的一个加重 处罚情节。59.检察院干部李某,在对一个案件进行检察起诉的过程中,对证人王 某使用暴力逼取证 言,造成王某伤残,李某的行为应当认定为()。

A.构成暴力取证罪,致人伤残作为从重处罚的一个情节 B.构成暴力取证罪、故意伤害罪,应当实行数罪并罚 C.构成刑讯逼供罪、故意伤害罪,应当实行数罪并罚 D.构成刑讯逼供罪、致人伤残作为从重处罚的一个情节

[答案及注释]B,参见《刑法》第247条,注意,因犯罪对象的不同, 该条规定了两种不同 的罪名-“刑讯逼供罪”和“暴力取证罪“。

60.某甲在公共汽车上窃取某乙人民币3000元,下车时被某乙发现,钱被追回,在将其扭送派出所途中,甲猛地将乙推开,窜入一死胡同,被群众抓获,某甲的行为应认定为()。A.构成抢劫罪 B.构成盗窃罪 C.应以抢劫罪论处 D.尚未构成犯罪

[答案及注释]B,甲猛推开乙逃跑的行为,尚不构成转化抢劫罪中的 “暴力”范畴,仍应以 盗窃罪定罪量刑。参见《刑法》第264条,第 269条。

61.某通信建设公司在铺设通讯电缆施工时,当地农民于某乘无人看 守之机,切断电缆线 100余米,价值人民币2000余元,并将其中铜芯 拿出卖钱。于某的行为构成()。A.故意毁坏财物罪 B.盗窃罪

C.破坏公用电信设施罪。D.破坏生产经营罪

[答案及注释]B.盗窃正在施工、尚未投入使用的通信电缆的行为,不足以危及公共安全, 仍应以盗窃定罪,盗窃正在使用中的通信电 缆,危及公共安全的,应以破坏公用电信设施罪 定罪量刑。参见《 刑法》第264条,第124条。

62.邓某系某商业银行合同工。1996年12月利用职务之便,挪用本银 行客户资金20万元 给其表兄建新房,一年后其表兄仍未归还此笔款 ,而邓某案发,邓某的行为构成()。A.贪污罪 B.挪用公款罪 C.挪用资金罪 D.职务侵占罪

[答案及注释]C,参见《刑法》第185条、第272条。

63.某甲为某市一出租汽车司机,一日.乘客某乙坐某甲的车后,将装 有手提电话、寻呼机 备一台,现金3000元,进口汽车提货单等物的 皮包忘在了某甲的车上,后某乙根据车费发 票上的电话号码找到某 甲所在的汽车公司,并指认出某甲,某甲一开始要求分得现金2000 元,在遭到拒绝后,某甲拒不归还上述财物。某甲的行为已构成了()。A.盗窃罪 8.贪污罪 C.侵占罪

D.尚未构成犯罪,只是不当得利

[答案及注释]C,刑法修订后,新增加了侵占罪的规定,即将他人数 额较大的遗忘物、埋 藏物、自己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非法占为己 有,拒不退还或拒不交出的行为。本题中某甲 的行为构成此罪。参 见《刑法》第270条。64.某甲从某医院收费处偷走己盖章的空白收据一本,然后隔一个时 期自己填写一定的金 额,到本厂会计处报销药费,累计达5000余元, 某甲的行为构成了()。A.侵占单位财物罪 B.盗窃罪 C.诈骗罪 D.贪污罪

[答案及注释]C,某甲以虚构看病事实的方法,隐瞒真相,骗取单位 医疗报销款的行为,构 成诈骗罪。参见《刑法》第266条。

65.何秃子等几个无业青年,流里流气整天在农贸市场上无事生非。4月份,何秃子等强拿商贩香蕉吃.商贩抗议,何秃子等人竟将400公 斤香蕉全部踩烂,砸毁商贩摊位,并拿走进口水果100公斤。何秃子 等构成()。A.抢夺罪 B.聚众哄抢罪 C.故意毁坏财物罪 D.流氓罪

[答案及注释]B,参见《刑法》第268条

66.某甲与某乙去商场买东西,在一个不引人注目的角落,某甲发现有 一个赃兮兮的信封.拾起一看,内装人民币2500元,两人等了一会, 不见有人回来找,某乙就提议两人把钱分了, 某甲不同意,认为信封 是自己先发现的,钱应该全部归自己,双方发生争执,某乙一气之 下 ,告到了派出所。某甲的行为应认定为()。A.巳构成侵占罪,因为其将他人数额较大的遗忘物非法占为己有,拒不归还

B.已构成了寻衅滋事罪,属于此罪中“强拿硬要或者任意占用公私 财物,情节严重的 “行为 C.已构成了盗窃罪

D.不构成犯罪,因其拾得的财物不属于“遗忘物”而属于“遗失物 “.“遗失物”离开失 主的时间较长,拾得者很难找到该物品的主 人,这种情况与拾得“遗忘物,有显著的区 别

[答案及注释]D.本例中某甲的行为应与侵占他人财物罪中的占有 他人遗忘物的行为区 别开来.“遗忘物“指本应携带而因忘记才未 带走的财物。如坐公共汽车时将提包放在座 下忘记拿走等,“遗失 物”是丢失的财物,失主本人也可能记不起丢失在何处,拾得者也很 难找到该物品的主人。本例中,某甲的行为并未构成犯罪。67.甲犯抢劫罪后返回家中.其父母在得知甲的犯罪事实后,将甲作案 所用的匕首和血衣隐 藏于家中。当公安人员进行搜查时,甲的父母 竭力进行隐瞒掩盖,其行为已构成()。A.窝赃罪 B.包庇罪 C.伪证罪

D.知情不举的错误行为

[答案及注释]B,甲的父母明知其实施了抢劫犯罪,而帮助其隐藏作 案凶器和罪证,根据 刑法第310条规定已构成包庇罪。

68.刘某为了营利.从毒品贩子手中购得鸦片20两,己转手卖10两,后 被捕获。经公安机 关鉴定,刘某所贩卖的鸦片是假鸦片,这时刘某 才知受骗。刘某的行为属于()。A.贩卖毒品罪 B.投机倒把罪 C.诈骗罪 D.一般违法行为

[答案及注释]A,刘在主观上有贩卖毒品的故意、客观上实施了贩 卖毒品的行为,至于刘 不知道他从毒品贩子手中购买并倒卖的毒品 是假毒品是对象认识错误,并不影响刘的贩卖 毒品罪的性质。参见 《刑法》第347条。69.甲某从某省博物馆内盗出国家珍贵文物金印一枚,而后将金印分 割、砸碎、熔化,当作 黄金予以销赃。甲某的行为构成()。A.盗窃罪

B.破坏珍贵文物罪 C.盗运珍贵文物出口罪 D.盗窃罪和破坏珍贵文物罪

[答案及注释]D,甲从博物馆内盗出金印一枚,价值巨大,构成盗窃 罪。而后为销赃甲又 将该属于国,家珍贵文物的金印砸碎、熔化, 使珍贵文物丧失其原有价值,又构成破坏珍贵 文物罪,对甲应实行 数罪并罚。参见《刑法》第264条,第324条第1款。

70.某新闻出版社为给职工谋福利,高价出卖书号给刘某,刘某谎称其 出版一本医学著作。但书印刷完毕后.一职工发现刘某出版的是淫 秽书刊并告知出版社的主要负责人。该出版 社领导认为刘某购买 书号时声称要出版医学著作,后来又出版淫秽书刊,这是他个人的事,与出版社无关,出版社不会有责任的,便将该书出版。此书后被 公安机关查获。该新闻出版社的行为()。A.不构成犯罪

B.为他人提供书号出版淫秽书刊罪 C.出版淫秽物品牟利罪 D.构成玩忽职守罪

[答案及注释]C,参见《刑法》第363条第2款,新闻出版社是在明知 其所提供的书号被 用于出版淫秽书刊后,未加阻止,采取了放任态 度,则应按出版淫秽物品罪认定处罚。

71.无业游民常某冒充某武装警察部队上尉军官在火车上结识一名女 大学生并开始交往, 一次两人在校园露天过宿时被学校保安人员发 现.经查,揭穿了常某的伪装,常某的行为已 构成()。A.招摇撞骗罪

B.冒充军人招摇撞骗罪 C.诈骗罪

D.侮辱、猥亵妇女罪

[答案及注释]B,参见《刑法》第372条,注意,军人包括武装警察部 队的官兵,而第279 条第2款所称人民警察属于公安机关。

72.某国有单位会计甲到银行提取本单位工资,由于银行出纳疏忽大 意,多支付给甲3000 元,甲回单位后发现多余款额.遂据为己有,甲 的行为构成()。A.职务侵占罪 B.贪污罪 C.盗窃罪 D.不构成犯罪

[答案及注释]B,参见《刑法》第382条。

73.某海关负责人周某,在负责查处一起案值巨大的走私案件时,本应 移送检察机关追究行 为人的刑事责任,但周某由于接受行为人贿赔 人民币2万元,便大事化小,以行政处罚代替 了刑事处罚,周某的行 为应定性为()。

A.徇私舞弊不移交刑事案件罪 B.放纵走私罪 C.受贿罪

D.受贿罪、徇私舞弊不移交刑事案件罪,应实行数罪并罚 [答案及注释]B,参见《刑法》第411条。本案属于“法条竞合犯“。

74.刘某应聘到一家股份有限公司担任部门经理。半年内,刘某利用 职务上的便利,从公司 财务部虚报冒领公款一万余元,供给朋友做 生意用,刘某的行为能否构成下列罪名?()。A.贪污罪 B.侵占罪 C.挪用公款罪

D.不构成贪污罪、侵占罪、挪用公款罪

[答案及注释]D,刘某行为构成的是挪用资金罪,参见《刑法》第 272条。注意,贪污罪、侵占罪、职务侵占罪的区别:挪用公款罪、挪用资金罪、挪用特定款物罪的区别。

75.被告王某是某航空公司办事处的出纳员,经管单位现金.办事处主 任指令王某将本单位 营业外收入存人指定银行,开立活期账户。但 王利用职务之便先后10次将7笔现金存入 另外的银行,以个人名义 开立定期账户,并将差额利息9800元占为己有,其行为构成()。A.贪污罪 B.挪用公款罪

C.挪用公款.但以贪污罪论处 D.不构成犯罪的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

[答案及注释]B,王某将单位现金私自存成定期储蓄,自己赚取利息 的行为,可视为其利 用经营现金的职务之便,挪用公款进行营利活 动,且数额较大,非法获利达9800元,构成挪 用公款罪。参见《刑法 》第384条。76.某县银行新开办投资公司业务,年终获收益2.9万元,按省银行规 定此项业务的收益 40%要上交省行,60%留归经办行作为集体福利基 金。但该县银行行长李某决定将留用款 分5次以发劳动保护用品、购买洗衣机等形式,由全银行9名职工集体私分,每人得款物1900 余 元。案发后全部款物均退回。这种行为属于()。A.私分国有财产罪 B.贪污罪 C.合法行为

D.违反财经纪律行为

[答案及注释]D,该银行将应作为集体福利基金的款项,以发放福利 的名义私分给全体职 工,性质上并未改变该财产的实质用途,但行 为方式不符合财务管理制度。因此,这种行为 属于违反财经纪律的 行为,尚不构成犯罪。

77.被告人何某(某县工业局技术股助理工程师)鉴于市棉织厂设计任 务紧急,再三求助,答 应利用业余时间帮其摘设计,但须向领导打招 呼且要求付给设计费8000元。经其所在工 业局局长同意后,何利用 早、晚和星期天的时间完成了棉织厂漂染车间的建筑设计底图27 张,并先后深入工地6次修改设计和商量材料质量更换问题。事后 该厂按何某要求支付了 设计费,何某的行为属于()。A.受贿罪 B.贪污罪 C.按劳取酬 D.受贿罪

[答案及注释]C,何某利用业余时间,运用自身的科技知识为外单位 进行建筑施工设计, 并按最低标准收取设计费8000元,属于正当的 按劳取酬行为,不是违法犯罪行为。

78.某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办公室主任王某,急于引进外资,对于 前来投资的“外商” 某甲等人盲目轻信,未认真审查其主体资格、资信状况,就签订引资合作协议,由高新技 术产业开发区先期打入 对方账号400万元,结果,先期打入的资金悉数骗走,给国家造成了 严重损失,王某的行为已经构成了()。A.玩忽职守罪 B.滥用职权罪 C.国家工作人员签订、履行合同失职罪 D.尚未构成犯罪

[答案及注释]C,参见《刑法》第406条。

篇2:法律案件选择题

一、综合1.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2001)

2.婚姻法司法解释一(2001)

3.婚姻法司法解释二(2004)

4.婚姻法司法解释三(2011)

5.《婚姻法解释

(三)》答记者问

6.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1958)

7.《民法通则》及《民通意见》节录

8.民政部、司法部关于去台人员与其留在大陆的配偶之间婚姻关系问题处理意见的通知(1984)

9.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受理现役军人提出离婚的案件应参照执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关于军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的暂行规定》的复函(1981)10.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关于军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的暂行规定(1980)

二、结婚

1.婚姻登记条例(2003)

2.民政部关于贯彻执行《婚姻登记条例》若干问题的意见(2004)3.婚姻登记工作暂行规范(2003)

4.婚姻登记档案管理办法(2006)

5.民政部办公厅关于认真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涉外婚姻介绍管理的通知》有关问题的通知(1995)

6.民政部、外交部关于做好涉外婚姻登记管理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1995)7.司法部公证司关于公证处可以为在我驻外使、领馆登记结婚的我国公民办

理结婚公证的通知(1995)

8.司法部关于办理未婚(未再婚)保证书公证的通知(1998)9.民政部关于启用新式婚姻登记证等问题的通知(2004)10.民政部关于进一步做好婚姻登记规范化建设工作的通知(2009)11.民政部办公厅对《关于为应聘来港留学人员出具婚姻状况证明事》的复函

(1996)

12.民政部办公厅对具有双重国籍的章恭财申请办理结婚登记处理意见的复函

(1997)

13.民政部办公厅关于当事人均为台湾居民能否在大陆办理结婚登记问题的答

复(2001)

14.民政部办公厅关于退伍军人待安置期间办理结婚登记问题的答复(2004)15.民政部关于出国人员在港工作期间办理结婚登记所需证件、证明问题的复

函(2005)

16.民政部办公厅关于补发婚姻登记证中相关字段填写问题的复函(2007)17.民政部关于为汶川特大地震灾区有关人员出具婚姻登记证明问题的复函

(2008)

18.民政部办公厅关于持中国护照在台工作人员办理结婚登记所需证件、证明

材料问题的复函(2008)

19.民政部关于外国人、华侨提供的无配偶证明认定问题的通知(2008)20.民政部办公厅关于暂未领取居民身份证军人办理婚姻登记问题的处理意见(2010)21.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黄翠英申请与在台人员李幼梅复婚问题的请示的批复

(1982)

22.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处理配偶一方在港澳台或国外人民法院已经判决离婚现

当事人要求复婚问题的复函(1980)

23.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之间的婚姻关系如何处理问题的批复(1

987)

24.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关于婚姻登记行政案件原告资格及判决方式有关问题的答复(200

5三、离婚

1.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未办结婚登记而以夫妻名义同居生活案件的若干意见(1989)

2.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处理财产分割问题的若干具体意

见(1993)

3.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处理子女抚养问题的若干具体意

见(1993)

4.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如何认定夫妻感情确已破裂的若

干具体意见(1989)

5.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受理申请承认外国法院离婚判决案件有关问题的规定(2003)

6.民政部办公厅关于能否撤销李某与张某离婚登记问题的复函(2003)7.民政部关于认定台湾地区有关法院离婚判决书和离婚调解书效力的通知

(1999)

8.民政部办公厅关于李清民与潘淑伟离婚登记是否合法有效问题的复函

(1995)

9.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符合结婚条件的男女在登记结婚之前曾公开同居生活能

否连续计算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并依此分割财产问题的复函(2002)10.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离婚后财产纠纷案件收费标准的请示的复函(2003)11.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刘立民与赵淑华因离婚诉讼涉及民办私立学校校产分割

一案的复函(2003)

12.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中国公民黄爱京申请承认外国法院离婚确认书受理问题的复函(2003)

13.最高人民法院 关于审理离婚案件中公房使用、承租若干问题的解答(1996)14.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第一审离婚判决生效后应出具证明书的通知(1994)15.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臧海仙与黄士明离婚申诉案的函(1991)16.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如何确认在居留地所在国无合法居留权的我国公民的离

婚诉讼文书的效力问题的复函(1991)

17.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对在国外居住未加入外国籍的当事人的离婚案件应参照

涉外民事诉讼程序的规定审理的函(1990)

18.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中国留学生在留学期间如何在人民法院进行离婚诉讼问

题的函(1989)

19.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中国法院作出的离婚判决书是否生效由谁证明问题的函

(1987)

20.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旅居外国的中国公民按居住国法律允许的方式达成的分

居协议,我驻外使领馆是否承认问题(1984)21.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杨志武由台湾回大陆定居,起诉与在台湾的配偶离婚,人

民法院是否受理问题的批复(1984)22.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蔡茂松提出与居住在台湾的吴琴离婚应如何处理问题的复函(1981)

篇3:票据贴现案件的法律启示

2011年9月28日,河北省某公司(以下称乙公司)持银行承兑汇票到甲银行办理票据贴现业务,甲银行在审查相关材料后,按照规定为乙公司办理了票据贴现。2011年9月29日,苏州某公司(以下称丙公司)向江苏省无锡市崇安区人民法院(以下简称崇安法院)对该票据申请了公示催告。崇安法院向中国交通银行无锡支行(以下简称无锡交行,系诉争票据的承兑行)发出《停止支付通知书》。随后,甲银行依法向崇安法院申报了票据权利。2011年10月,崇安法院作出了终结公示催告程序的民事裁定书。2011年11月,丙公司向天津市某区人民法院(以下称天津市某法院)提起诉讼,请求依法判令甲银行返还诉争票据。2012年3月,天津市某法院依法作出判决:驳回原告丙公司的诉讼请求,诉讼费由丙公司承担。

【归纳】

本案的争议焦点:票据无因性为绝对无因还是相对无因?票据贴现审查是形式审查还是实质审查?异地贴现是否违法?

【说法】

票据无因性为绝对无因还是相对无因?

票据是由出票人签发的、约定由自己或委托他人于见票时或确定的日期,向持票人或收款人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的有价证券。票据仅指汇票、本票和支票。该案中的票据为汇票,具体为由银行承兑的商业汇票。

不论是汇票、本票还是支票,都有其共同特征:票据是无因证券;票据是要式证券;票据是文义证券;票据是设权证券;票据是流通证券。因此可以得出:票据行为的无因性,是指票据行为与作为其发生前提的实质性原因关系相分离,从而使票据行为的效力,不再受原因关系的存废或其效力有无的影响。票据行为的这种无因性,也称为票据行为的抽象性或无色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以下简称《票据法》)第十条第一款规定:“票据的签发、取得和转让,应当遵循诚实信用的原则,具有真实的交易关系和债权债务关系。”从该条款的规定看,票据行为并非无因,而是有因的,即不管是票据的签发、取得还是转让,都应当基于一定的交易关系和债权债务关系,要有基础关系的存在。

然而,《票据法》第三十一条第一款规定:“以背书转让的汇票,背书应当连续。持票人以背书的连续,证明其汇票权利;非经背书转让,而以其他合法方式取得汇票的,依法举证,证明其汇票权利。”《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票据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第十四条规定:“票据债务人以票据法第十条、第二十一条的规定为由,对业经背书转让票据的持票人进行抗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从这两条规定看,票据行为却又是无因的,也就是说,证明票据权利只需背书连续即可,至于票据的基础关系在所不问。

票据行为应当是相对无因的。从《票据法》第十条第一款看,此处的票据是作为一种支付手段出现的,当最初的交易关系产生时,交易双方的款项支付结算伴随产生,此时,款项的支付结算方式多种多样:现金、转账、本票、支票,还有本案涉及的汇票。在这种情况下,不论使用何种方式进行支付结算,其前提都是因为有真实的交易关系存在,即有基础关系的存在。在以现金、转账进行支付结算的情况下,因为都是由交易的相对人相互之间直接进行的,且因为货币为种类物,现金、转账方式并不体现票据关系中的流转性特征,也无需第三方予以辅助进行,交易双方的基础关系无需对外公示,只要双方审慎处理,避免风险即可。但以票据进行支付结算就不一样了,尤其是汇票,为了体现其价值、发挥其作用,汇票的流通性和付款性往往被大大增强。所以,为方便交易、提高效率,在经济交往中,只要不是直接的前后手,其原因关系(基础关系)是不应当考虑的。所以,票据的直接前后手之间的票据行为还是有因的,非直接前后手的票据行为则为无因。因此,票据无因性应当是相对无因的。

关于这一点,丙公司的代理律师向法庭提出两项请求:一是追加票据背书上显示的作为其直接后手的唐山市某焊管厂(以下称丁厂)作为第三人,以查明案件事实。其理由为:丙公司与丁厂之间不存在基础关系,票据在其手上丢失,其认为丁厂系拾得票据。二是要求甲银行举证证明除乙公司与甲银行背书之外的票据上其他所有背书的真实性。

丙公司提出的上述两项请求,没有任何法律依据。

关于第一项请求。从前述法条的规定可以看出,在票据关系中:受让人只需以背书连续的票据,就可以证明自己的合法权利人身份,而无需提供其他证明;受让人可以对票据债务人主张前手对人的抗辩的切断,从而使其享有的票据权利不受票据债务人与前手背书人之间抗辩事由的影响;受让人可以主张善意取得。本案中,通过该票据背面和粘单上的信息能够看出,该票据的背书连续,转让汇票的背书人与受让汇票的被背书人在汇票上的签章依次前后衔接。这些足以证明甲银行为该票据的合法持有人,享有该票据的票据权利,而无需提供其他证明。丙公司所称与其后手丁厂素不相识,提出追加丁厂的请求显然于法无据。

关于第二项请求,更加荒诞,漠视了立法的本意,直接将票据的特性及意义完全否定。如果在票据关系中,持票人都要面对此种观点惶惶不可终日,都要时刻准备着去证明与自己没有直接交易关系的其他前手之间的交易关系时,汇票就应当退出历史舞台了。

票据贴现审查是形式审查还是实质审查?

中国人民银行《商业汇票承兑、贴现与再贴现管理暂行办法》第十八条规定:“向金融机构申请票据贴现的商业汇票持票人,必须具备下列条件:第一,为企业法人和其他经济组织,并依法从事经营活动;第二,与出票人或其前手之间具有真实的商品交易关系;第三,在申请贴现的金融机构开立存款账户。”第十九条规定:“持票人申请贴现时,须提交贴现申请书,经其背书的未到期商业汇票,持票人与出票人或其前手之间的增值税发票和商品交易合同复印件。”第二十三条规定:“贴现人对贴现申请人提交的商业汇票,应按规定向承兑人以书面方式查询,承兑人须按照中国人民银行的有关规定查复贴现人。”

上述法条基本涵盖了票据贴现的审查要求,即贴现人(银行)在受理贴现申请人的贴现业务时,必须审查上述法条规定的内容。目前,各商业银行对于票据贴现也都有其内部的相关规定与操作流程,基本上都是在央行规定的基础上略作变通,内容基本一致。本案中的甲银行的规定与操作流程为:申请人申请贴现;营业部门验票;向承兑人查询;放款部门对申请人与其前手之间的贸易合同、增值税发票进行审查;签订贴现合同,填写贴现凭证;划款。由此可以看出,贴现人在受理贴现申请人的贴现业务时,只可进行形式审查即可。庭审中,丙公司的律师提出:第一,对于汇票本身,贴现人在受理贴现申请人的贴现业务时,不仅应当进行上述形式审查,还应当进行实质审查;第二,贴现人只对贴现申请人与其前手之间的贸易合同、增值税发票进行审查是不够的,还应当实地调查贴现申请人与其前手之间到底有无真实的交易关系,即应当看到双方交易的标的物,并查验是否与合同约定内容一致。

关于丙公司律师提出的第一点,根据立法本意和现行法律规定,汇票的自身价值与特性决定了对其审查只可能是形式审查,而不可能是实质审查。《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办法》第十七条,明确了贴现人只要以善意且符合规定和正常操作程序进行票据审查的,贴现人就可以免责。

关于丙公司律师提出的第二点,中国人民银行《商业汇票承兑、贴现与再贴现管理暂行办法》第十九条,已经说明问题,即只要贴现申请人提供了与其前手之间的贸易合同、增值税发票,就可以视为他们之间存在真实的交易关系。退而言之,如果按照丙公司律师所说,贴现人对每一笔贴现业务都要进行实质审查,拿到票据后首先要作司法鉴定,以辨明票据的真伪,然后还要不远万里到异地实地调查贴现申请人与其前手之间的真实交易关系,无形中增加了贴现人不必要的业务负担。所以,票据贴现中的审查毋庸置疑应当是形式审查。

异地贴现是否违法?

丙公司律师提出的另外一个观点是:甲银行办理异地贴现的行为违法。对于这一主张,丙公司律师并没有提出法律依据。没有任何一部法律法规禁止异地贴现,换言之,没有哪部法律法规明确说明异地贴现违法。法谚:“法无禁止即可为。”既然法律没有明确禁止某项行为,那么理所当然可以为之。所以,笔者认为,甲银行的异地贴现不存在任何违法之处。

【建议】

篇4:婚姻家庭案件法律实务

在讲案例之前,先给大家介绍一下法院处理婚姻家庭案件的主要法律依据:

1.宪法

2.民法通则

3.婚姻法

4.最高人民法院颁布的婚姻法司法解释(一)、(二)、(三)

婚姻法司法解释(一),2001年12月27日施行

婚姻法司法解释(二),2004年4月1日施行

婚姻法司法解释(三),2011年8月13日施行

5.继承法

6.收养法

7.行政法规和国务院所属部门制定的有关规章

8.地方性法规和民族自治地方的有关规定

案例一:为结婚给付的彩礼和嫁妆能否要求返还?

彩礼,在一些地区又称聘礼,是指按照当地习俗,男方在婚前给予女方一定数量的金钱或财物,表示想与对方缔结婚姻的诚意。彩礼具有严格的针对性,必须是基于当地的风俗习惯,为了缔结婚姻关系,不得已而给付的,其具有明显的习俗性。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都有婚前给付彩礼的风俗,且有的地方给付的数额较大,往往造成男方家庭生活困难,债台高筑,这也为婚后夫妻感情不合埋下了伏笔,也导致大量返还彩礼纠纷的出现。

嫁妆,在实践中一般认为是新娘带给婆家的钱财和物品的总称,这是由女方娘家支付的。这种配送嫁妆的行为,在法律上属于赠与行为。

2004年8月,李某(女)和王某(男)经人介绍相识相恋,2004年11月举行了婚礼,2004年12月办理了结婚登记手续。两人婚后无子女,未取得共同财产。因婚后感情不合,男方于2005年4月向法院提起离婚诉讼。在审理过程中,双方都同意离婚,但就女方家在办理婚礼时陪送的一辆小轿车如何处理以及男方在婚前给付的8万元彩礼是否应该返还达不成一致意见。法院判决:双方离婚;嫁妆小轿车归女方所有;男方给付的8万元彩礼不予返还。理由:

《婚姻法司法解释二》第10条规定:当事人请求返还按照习俗给付的彩礼的,如果查明属于以下情形,人民法院应当予以支持:(1)双方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的;(2)双方办理结婚登记手续但确未共同生活的;(3)婚前给付并导致给付人生活困难的。

本案中,当事人双方办理了结婚登记手续,且共同生活了一段时间。给付彩礼是否导致男方生活困难,在实践中举证是非常难的,既要举证证明生活困难的事实,又要举证证明生活困难与给付彩礼之间有因果关系,法院一般都不予采信。故判决男方给付的8万元彩礼不予返还。

为什么嫁妆小轿车判决返还呢?因嫁妆属于赠与行为,在登记结婚前陪送的嫁妆应认定为女方家人对女方的婚前个人赠与。在登记结婚后陪送的嫁妆,女方家人未明确表示是对某方的个人赠与,则应认定为对夫妻双方的共同赠与,该嫁妆则应认定为夫妻的共同财产。本案赠与行为发生在登记结婚前,应认为是对女方的个人赠与。

案例二:婚前以一方名义购房,另一方全额出资,结婚不成时,房产应归谁所有?

2008年8月,张某(男)因工作关系认识了李某(女)。相处一段时间后,两人决定结婚,张某遂委托李某在柳州买房。2009年2月,李某看好了一套总价为90万元的新房,告知张某后,张某于2009年3月向李某账户汇入90万元房款。之后,由李某一人办理房屋买卖手续,房产证办在李某个人名下。后双方在此房中同居,并商议2009年10月结婚。后来,李某以性格不合将张某赶出家门,拒绝张某进入该房。张某无奈,于2009年9月起诉要求李某返还房屋。法院经审理判决,房屋归李某所有,由李某向张某返还90万元现金。理由:

本案中虽然张某在李某买房期间支付了全额房款,但房产证办在李某个人的名下,此种情况下,一般都以返还不当得利为由处理较为合适。如果该房在短时间内增值很大,张某也无法得到相应的增值部分,真可谓是“为他人做嫁衣裳”。因此建议大家,在恋爱期间准备买房的,如果是自己一方全额出资,最好自己亲自参与买房,将房产证办在自己的名下。

篇5:案件报告(法律英语)

1、Facts of case:

The claimants had entered into a shipbuilding contract with a Korean shipbuilder,who was a customer of the defendant bank.The claimants had to pay the shipbuilder in advance by instalments.Under the terms of the contracts the shipbuilder was required to repay these instalments in certain circumstances, including the insolvency of the shipbuilder prior to delivery of the ships.To guarantee repayment of the pre-delivery instalments the shipbuilder was required to provide the claimants with bonds issued by a reputable bank.The shipbuilder arranged for the defendant bank to issue the bonds.Before finishing the ships it ran into financial difficulties and entered an insolvency procedure under Korean law.The claimants requested refunds of the payments made by them, as they were contractually entitled to.When payment was not forthcoming they called on the bank pursuant to the bonds.The bank refused to pay, arguing that the wording of the bonds did not cover the shipbuilder‟s insolvency.The claimants disagreed and sued.Then, the bank‟s argument succeed in the Court of Appeal, after that the claimants appealed successfully to the Supreme Court.“In this case, the facts are from para.1 to para.6.”

2、Legal issues:

The resolution of the issue between the parties depends upon the true construction of para.3.The issue between the claimants and shipbuilder in this appeal is the role to be played by considerations of business common sense in determining what the parties meant.“In this case, the legal issues are from para.15.”

3、Arguments of both paties:

The dispute centred on the meaning of the words “all such sums” in paragraph [3] of the bonds.The bank argued that the phrase referred back to the pre-delivery instalments listed in paragraph [2], which crucially omitted insolvency of the shipbuilder.Whereas the claimants said that it referred to the “pre-delivery instalments” in the first line of paragraph [3].They said that the purpose of the bonds was to guarantee the refund of the pre-delivery instalments in all circumstances, including the insolvency of the shipbuilder.Neither of these interpretation was free from difficulty.The bank‟s interpretation was, arguably, commercially implausible, whereas on the claimants‟ interpretation the whole of paragraph [2] could be said to be redundant.“In this case, the arguments of both parties are from para.9.”

4、The decisions and comments made by the judge:

Simon J:

Simon J preferred the claimants‟s interpretation.He held that para.[3] of the bonds determined the substance of the parties‟ rights and that the phrase“all such sums” related to the wider reference to pre-delivery instalments earlier in that paragraph, rather than to paragraph 2, which he treated as a mere preamble.He placed great weight on the fact that the bank‟s interpretation would effectively deprive the claimants of the benefit of the bonds in the very circumstances in which they were most likely to require it, i.e.the insolvency of the shipbuilder.This he regard as uncommercial.(para.4)

Patten LJ(with whom Thorpe LJ agreed):

By a majority the Court of Appeal reversed Simon J‟s decision.Patten LJ(with whom Thorpe LJ agreed)could not accept that para.2 served no useful purpose.He considered that its obvious purpose was to give the addressee of the bond a clear statement of the builder‟s obligations under the contract to be covered by the guarantee, which was consistent with the shipbuilder‟s obligations under the contracts to provide the bonds.In his view the bank‟s interpretation was clearly to be preferred.Patten LJ took a much more restrictive view of the circumstances in which a court could confidently declare that one or other possible meaning of words used in a contract was uncommercial.He conclued that it was impermissible for the court to speculate as to the reasons for omitting refunds in the event of insolvency from the bond.Although it might have been desirable for the bonds to have covered such refunds, this was not sufficient to justify a departure from what would otherwise be the natural and obvious construction of the bonds.This was not a case in which the construction contended for would produce an absurd or irrational result.There was real danger, in saying that no credible commercial reason had been advanced for the limited scope of the bond, of substituting the court‟s view of the commerciality of the transaction for that of those who were actually party to it.(para.17 and para.18)

Sir Simon Tuckey:

The third judge in the Court of Appeal, Sir Simon Tuckey, dissented.He accepted that a court should proceed with caution before concluding that a particular term in a contract was „uncommercial‟.However, he considered that the trial judge(who was an experienced commercial judge)had been right to reach this conclusion.He said taht it defied commercial common sense to think that the parties intended that the obligation to refund the pre-delivery payments in the event of the shipbuilder‟s insolvency, alone amongst all other such obligations under the contracts, should not be secured.(para.30)

Lord Clarke(with whom Lord Phillips, Lord Mance,Lord Keer and Lord Wilson agree):

The claimants appealed successfully to the Supureme Court.Lord Clarke gave the Court‟s(admirably clear and concise)unanimous judgement.The parties in Rainy Sky agreed with the basic approach to construction as set out in ICS,i.e.that the ultimate aim of interpreting a contractual provision is to determine what the parties meant by the language used.Where they differed was in the role played by considerations of business common sense in determining the meaning that the bonds‟ wording would convey to a reasonable person.Lord Clarke disagreed with the Patten LJ‟s approach, stating at paragraph 21.This view of the role of business common sense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contracts was supported by a considerable body of case law.In particular, he expressly approved Longmore LJ‟s dicyum in Barclays Bank plc v HHY Luxembourg SARL(para.29[26])

On the facts, Lord Clarke did not agree that the construction advanced by the bank was the natural and ordinary meaning of the bonds.In this view the competing arguments were much more finely balanced.Since the words “any such sums” in para.3 were capable of two meanings, the court was entitled to have regard to considerations of commercial common sense in resolving the question what a reasonable person would have understood the parties to have meant(para.40).Lord Clarke was in no doubt that commercial common sense favoured the interpretation advanced by the claimants, essentially for the reasons given by the trial judge and Sir Simon Tuckey in the Court of Appeal.Indeed, Lord Clarke indicated that, had it been necessary, he would have been prepared to say that omitting the shipbuilder‟s obligation to make repayments in the event of insolvency from the bonds would flout common sense(para.45).He appears to have attached significant weight to the fact that the bank had not advanced any credible commercial reasons for the limited scope of the bonds(para.44).5、My comments:

From a practical point of view, Rainy Sky underlines the paramount need to avoid ambiguity in the drafting of commercial contracts.In particular, Sir Simon Tuckey‟s judgment in the Court of Appeal offers a valuable lesson: he made the point that, had the parties intended the surprising result that repayments on insolvency should be omitted from the bonds, they would have spelt this out clearly.Those drafting commercial contracts should bear in mind that any judge looking at the fruit of their labours in the future will not have the benefit of knowing what passed between the parties during their negotiations.Consequently, if anything even vaguely unusual has been agreed that might, in the abstract, strike d third party as uncommercial, extra care needs to be taken to ensure that it is spelt out clearly in the contract.The number of the words : 1359

孙英妮,经济法学

篇6:法律援助案件简报

(那山、那石、那人)

2010年10月1日上午,巫溪县宁厂镇大官山公路一标段建设中因挖掘机操作人员郑达明的疏忽,一块石头从半山坡滚落打在了村民刘远菊的头上,导致刘远菊头部、右上肢受伤,部分牙齿脱落,受害人立即住进了巫溪县人民医院进行治疗。事后刘远菊多次寻求赔偿无果,受害人从此走上了维权的漫漫长路。

刘远菊先是找到加害方郑达明和解,加害方说应该找老板陈晓虎,老板说应该找他挂靠的重庆市巫溪县渝宁建筑安装有限责任公司。受害人刘远菊就像个雪球在其中被他们推来推去,无奈之下只好去巫溪县政府上访。巫溪县政府工作人员组织受害方加害方进行调解,由于赔偿数额分歧较大,调解无果。受害人再次走上信访的道路——到重庆市政府去。受害人刘远菊在重庆市政府大门口坐了两天两夜,由于受害人是文盲,对于找哪个具体的部门和人员她都不清楚,于是又回到了巫溪继续上访。对于之后的上访刘远菊失去了以往的理智,多次拦截政府车辆,要求解决赔偿问题,否则宁愿被车辆撞死街头。巫溪县政府联系重庆浩志律师事务所

要求对刘远菊提供法律援助,受害人刘远菊来到了我所,董兴浩律师热情的接待了刘远菊,并了解有关案件的详细情况。

我所在办理了法律援助申请手续并得到巫溪县司法局批准之后,董兴浩、杨开元律师开始展开具体工作,二位律师亲自前往事发地点申请当地派出所再次组织调解,调解进行了三次仍然无法达成赔偿协议,无奈之中只好向巫溪县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由于受害人刘远菊家庭贫困,我所为其伤残等级司法鉴定申请司法救助,并得到了有关部门的支持,鉴定结论为上下颌骨骨折;右桡骨上段骨折伤残等级十级。诉讼过程中法官组织调解,对案件之中的原被告及律师参与其中进行“背靠背”调解,最终达成调解协议:被告陈晓虎、郑达明、重庆市巫溪县渝宁建筑安装工程有限责任公司于2012年4月1日前一次性赔偿原告刘远菊医药费、误工费、护理费、住院期间伙食补助费、伤残赔偿金、交通费共计55000.00元(已当庭兑现)。受害人刘远菊当庭拿到了赔偿金,伴随她的并非是开心的笑容,而是眼泪夺眶而出,这一刻是她曾经痴心的期盼与奢望,这泪水包含着她无数的辛酸和无奈;曾经的委屈和迷茫。

刘远菊的维权最终有了一个明确的结果,而在西南地区这个偏僻的山沟里走在维权路上的还有很多个“刘远菊”,今后我所将一如既往坚持做好法律援助,做到应援尽援;应援优援;为社会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树立律师新形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社会建设贡献律师的微薄之力!

重庆浩志律师事务所

上一篇:医院进修心得体会下一篇:地震安全教育主题班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