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侵权案件管辖法律论文

2022-04-25

摘要:本文从网络的特点出发,阐述了网络行为和涉外网络侵权行为的定义及特点,把几种网络管辖权的新型理论做了简单的阐述及分析,理论结合实际的分析出我们国家在网络涉外侵权案件中面临的管辖权方面的困境,并提出从三个原则着手解决困境:意思自治原则、不方便法院原则、最低限度联系原则。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网络侵权案件管辖法律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网络侵权案件管辖法律论文 篇1:

网络环境下知识产权问题研究

摘 要:近年来,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环境下的知识产权外延已经被扩大了很多,现行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在网络技术的冲击下也暴露出诸多问题。“网络知识产权”不仅在学术界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更成为了当前频繁出现在大众生活中的一个热门话题。本文拟对网络侵权案件的管辖进行分析,促进我国网络环境下的知识产权保护网络行为的规范。

关键词:网络侵权;知识产权;管辖

未来的国际竞争,不是美元和人民币之间的较量,而是国与国知识产权之间的较量。在信息时代,专利和版权就是货币。没有知识产权保护的创意,就像没有船桨的船只。发展创意产业,必须尊重知识产权。[1] 但关于传统的管辖规则能否适用于网络案件管辖法院的确定,如何将其适用于网络侵权案件,理论界见仁见智。实践中,法官们一方面在尝试着将传统的管辖规则运用于网络案件,另一方面也在探寻着传统管辖规则所受到的挑战及其应对办法。为了适应解决网络纠纷案件的需要,最高人民法院先后出台了《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著作权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下称“解释一”)和《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域名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下称“解释二”),以规范网络侵权案件的管辖和法律适用。然而,对于这两个司法解釋能否适应所有网络纠纷的解决需要,也存在不同观点。

一、传统知识产权侵权案件的司法管辖

我国确定传统知识产权侵权案件管辖法院的法律依据是《民事诉讼法》第29条。根据该条的规定,侵权案件由侵权行为地或者被告住所地法院管辖。这一规定包含了确定侵权案件管辖法院的两个原则,即“侵权行为地法院管辖原则”和“被告住所地法院管辖原则”。这两个原则是并列的,在适用上没有先后顺序之分。由于网络空间的特点,与传统侵权案件相比,网络侵权案件司法管辖的确定显得更为复杂,但是不能因此就认为网络已经动摇了传统管辖规则的基础。网络不过是一种现代通信方式,尽管它的出现对传统管辖规则提出了挑战,传统管辖规则仍然对其适用。这是因为网络空间不可能完全脱离现实物理世界而存在:首先,“虚拟空间”是用有形的物质建立起来的,这些物质包括信息高速公路的基础设施、网站主机和用户计算机终端设备等。其次,人际关系、社会矛盾在“虚拟空间”与现实社会之间不存在任何形式的“防火墙”,二者之间完全相互开放。[2]在这个空间里,人们进行着与现实空间不同的交往,它的实现并不以人们的直接交往为前提,而是通过网络这一介质实现。但是它的实现往往又需要相应的现实交往活动作为补充,很显然,除了信息以外,人们不能通过网络传播其他实物。

二、被告住所地法院管辖原则在网络空间的适用

被告住所地不仅是传统侵权行为地域管辖的基础,也是网络知识产权侵权案件地域管辖的重要基础。网络虽然是无国界的,但是通过网络实施侵权行为的人总是位于特定国家的管辖范围之内。网络纠纷的最终解决结果是要侵权人对其行为承担相应的责任,“在网络中比较容易确定的就是人们形形色色的行为,而行为与地域是脱不开干系的……不可能存在不隶属特定地域的某种行为;即使是虚拟的空间也是如此。事实上,行为在其被实施之际就已经跳开了网络,直接与现实地域发生着联系,法院必须通过多项证据方能找到这种对应关系,只不过有时因为这种关联不甚清晰而需要更为深入的分析和判断。”[3]

从司法实践上看,被告住所地法院管辖原则适用于网络侵权纠纷的处理一般来说并不存在问题。以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为例,该院自1999年8月至2002年12月受理域名纠纷案件27件,被告住所地在该院辖区的就有21件,占77.8%。[4]最高人民法院的两个司法解释都明确规定,被告住所地法院有权管辖有关网络纠纷案件。“解释一”第1条规定:“网络著作权侵权纠纷案件由侵权行为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解释二”第2条第1款规定:“涉及域名的侵权纠纷案件,由侵权行为地或者被告住所地的中级人民法院管辖。”最高人民法院的这两个司法解释,不仅是对司法实践的总结,而且对未来的立法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三、侵权行为地法院管辖原则在网络空间的适用

在传统理论中,侵权行为地作为诉因发生地一直是传统侵权案件地域管辖的重要基础。因为仅适用被告住所地法院管辖这一原则,有时不能充分保护当事人的利益,难以适应实际的需要。而且,有时由被告住所地法院管辖其实很不切合实际。一般认为,网络侵权案件中,侵权行为地的确定性比较弱,认定起来十分困难。因为侵权行为可以发生在世界上的任何一个角落,其侵权结果也可以产生在世界上的任何一个角落。从这个角度讲,侵权行为地似乎失去了其作为管辖根据的意义,然而事实并非完全如此。

(一)侵权行为实施地的确定

权行为实施地是指实施侵权行为的地点,又称侵权行为发生地。根据网络传输的特点,侵权行为的实施一般要经过终端设备和目的icp服务器两个环节才能完成。终端设备是侵权人实施侵权行为、外化其侵权意志的必要工具,其“侵权命令”必须通过终端设备发出。因此,终端设备所在地与目的icp服务器所在地就是网络侵权行为的实施地。[5]

针对此类纠纷的管辖问题,主要有如下三种观点:原告服务器所在地法院有管辖权;被告终端所在地法院有管辖权;以上两地法院均有管辖权。本案的一、二审法院认为,服务器或终端设备所在地法院均有管辖权。若被告的住所地与其终端所在地不在同一地点时,被告住所地法院亦有管辖权。海淀区法院在当时立法及司法解释对此都没有明确规定的情况下,采纳了第三种观点。

(二)侵权结果发生地的确定

由于网络的全球性,侵权信息上网之后,很快会扩散到世界各地,因此,有一种观点认为,侵权信息扩散到哪里,哪里就是侵权结果地,这就会导致有无数个法院对此类纠纷享有管辖权,原告可以随意选择管辖法院。由于这一结果与设立管辖制度的初衷相违背,因此他们提出在网络案件中把侵权结果发生地作为确定管辖法院的联结点已失去意义。我们认为,这种观点是值得商榷的。正如最高人民法院在1997年召开的“全国部分法院知识产权审判座谈会”会议纪要里指出的,侵权结果地应当理解为侵权行为直接产生的结果发生地。仅有侵权信息传播到某一地点,并不足以说明在该地也当然会发生侵权结果。是否发生侵权结果,关键是看被告是否通过网络和在网络之外的有关地点发生了实质性的交易行为。如果侵权人没有与当地居民发生实质性的交易,则不能认为该地方为侵权结果发生地。[6]在这方面,美国法院利用长臂管辖规则解决网络纠纷的司法实践值得我们借鉴。从美国的司法实践来看,只有当被告的侵权行为在原告所在地造成实质性损害结果时,原告所在地法院才对案件行使管辖权。这实际上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美国法院认定侵权结果发生地的标准。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解决网络纠纷的两个司法解释也涉及了侵权行为结果地的问题。根据这两个司法解释的规定,涉及网络著作权和域名的侵权纠纷案件,对难以确定侵权行为地和被告住所地的,原告发现侵权内容和该域名的计算机终端等设备所在地可以视为侵权行为地。理解该规定不宜将侵权信息的扩散地等同于侵权结果地。显然,由于网络的全球性,只要有相关设备,原告可以在任何地方联入互联网从而发现侵权内容,这无异于普遍管辖,世界各地的法院均有可能对其行使管辖权。这样的规定意味着,在一定条件下,原告可以没有限制地在其需要的地方提起诉讼。这一规定为原告随意挑选法院提供了便利,但是对被告来说却是不公平的,因为被告很难预期诉讼将在哪里进行。另外,网络信息不排除虚拟的情况存在,如果网页记载的信息与工商登记的信息不一致,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将原告发现侵权内容的计算机终端等设备所在地视为侵权地,以利于保护权利人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卢倩仪.中关村杂志:“网络知识产权”悄然兴起[M],2010,(9):8.

[2]张新宝.互联网上的侵权问题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5.

[3]汤鹏.网络世界中民事地域管辖的新选择[J].法律出版社,2004:8.

[4]冯刚.域名司法保护研究[M].法律出版社,2004:13.

[5]杨斌.网络侵权案件的地域管辖[M].法律出版社2004:12.

[6]冯刚.网络的侵权案件之地域管辖研究[M]. 知识产权出版社,2003:

426-434.

作者:肖一

网络侵权案件管辖法律论文 篇2:

网络空间对国际私法管辖权的冲击及解决途径

摘要:本文从网络的特点出发,阐述了网络行为和涉外网络侵权行为的定义及特点,把几种网络管辖权的新型理论做了简单的阐述及分析,理论结合实际的分析出我们国家在网络涉外侵权案件中面临的管辖权方面的困境,并提出从三个原则着手解决困境:意思自治原则、不方便法院原则、最低限度联系原则。

关键词:网络;涉外侵权;管辖权

社会是一定体制下循序渐进的发展。人类社会的发展演变会经历五个阶段: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与之而来的经济的飞跃、法律体制的完善、政治制度的平衡。在这样的整体发展下,人们的思想在不断进步和提高。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人们的日常生活也是纷繁多姿、乐趣无限。人们已经抛弃传统的传播媒介(电视、报纸、广播),越来愈多的人利用网络新媒体了解国际新闻、国家政策、地区经济等。毫无疑问互联网的作用还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联系、但是同时在网络社会也有诸多问题。其中最为凸显就是互联网侵权案件。网络确实可以给人带来方便,网络对人们的侵扰问题已是与日俱增,程度有不断提高的趋势。例如:网络侵权中关于侵犯著作权问题,博客、微博、微信分享。其中大量的未经著作人授权复制转载他人作品的行为;出售他人隐私信息、人肉他人;涉及微商、淘宝、京东等网络销售伪劣、虚假产品等问题。其中许多问甚至为跨国互联网案件,这使得网络侵权案件具有涉外性质。其中涉外案件发生频率增加,也是的涉外网络案件的成本远远低于一般的涉外案件。涉外网络案件当事人的个人信息、侵害行为发生地、侵害结果地的判断标准模糊。从客观层面使得国际私法中有关涉外网络案件相关国际条约、国内法律法规不断完善。例如:连接点问题、属人属地原则,这些国际私法具有独特性的概念都会因为互联网的发展受到冲击。

一、网络的特质

(1)网络的特征。网络空间最大的特点是虚拟性,除此之外还有互联性、广泛性、交互性、同时性、数字性、无边界、普遍自由传播的特点。由于互联网的储存容量巨大,可以储存巨大信息,便于保存。这些特性使得涉外物联网侵权案件也具有一定的特性。从事实出发可以传递到相关法律法规中。网络的发展之迅速使得法律法规的预防作用减弱,如何匹配涉外网络侵权在国际私法中的使用问题矛盾减弱。

(2)网络的行为特性。毫无疑问的是网络技术的难题与源自网络发展的本事,而大多数涉外网络问题的发展是依托于网络技术的发展,不仅是对于涉外网络问题的界定,还体现在司法实务中对涉外网络问题的甄别。所以要解决网络特殊管辖问题对物联网技术的了解是前提,同时也体现了涉外互联网管辖权的特殊性。对于互联网管辖权特殊性主要体现在暂时复制网络信息行为、网络区域构建、网络访问路径、网络传播非线性等特性。这些特性就是网络的行为特征,是涉外网络管辖权争议最原始的来源。

二、涉外网络侵权行为的定义和特点

(1)涉外网络侵权的定义。涉外网络侵权主观方面须具有主观过错,当事人、侵权行为地、结果地、涉及财产地一方涉外,客觀方面具有发布、转载、下载信息等方式同时侵犯个人、集体、国家的合法权益。主要的客观行为有非法复制、传播、转贴他人作品、图文框连接、ftp文件传输、未经许可将作品原件或复制品提供给公众,侵害网络著发表权、署名权和保护作品完整权,以及将电子邮件转贴到新闻媒体、网络服务提供设备、非法入侵他人私用电脑、获取并发布个人资料等。伴随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网络侵权案件频发。传统的涉外网络侵权:侵权行为人将互联网作为媒介而进行的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行为,这样的网络侵权的定义已经无法适应现在的涉外案件的特征。

(2)涉外网络侵权行为的特点。涉外网络侵权行为人的身份具有隐秘性。所以只有具有一定网络技术的特殊刑侦人员才可以确定侵权行为人的真实身份;涉外网络行为法律关系具有复杂性,使得涉外网络侵权行为求证困难。例如:《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第四十六条规定:通过网络或者采用其他方式侵害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隐私权等人格权的,适用被侵权人经常居所地法律。但是由于互联网可以多层次覆盖掩护真实IP,所以通过网络链接、发布等方法体现的时间、地点、行为人难以直接查出来。而且网络的内容是经过难以估计的次数复制、转载。侵权人很有可能自己都忘记自己的行为。当然对于侵害人的难以查证,相对的被侵害人的权利保护也难以实现。

三、关于规制网络管辖权的新型理论

(1)新主权理论认为:网络不受政府的管制导向,最明显的是网络去中心化。网络区中心化体现在ISP,ISP之间具有特殊联系,网络用户依托ISP之间的协议达到协调联系,同时网络用户也受这样的特殊联系来解决冲突。ISP相当于网络中的法官,承担仲裁作用,而且也是用ISP统筹安排执行仲裁结果。在现代网络社会中已经形成一种市民社会,这是一种全新的完全独立的社会,脱离政府拥有自治的能力,从而形成一种新颖性和独立性的自有组织形式,同时具有独立的组织形式、价值标准等。由于对网络之外的法院管辖的否定,现实国家的权利难以通过法院体现。非中心化理论不愿意看到国家权利对于网络自由发展。网络的客观发展体现网络的作用明显,但是也不可能完全脱离现实社会独立出现。网络社会特有的行业道德及技术标准是无法覆盖有国际条约、国家法律法规体现的约束力,虽然ISP体现了一定的自律性、约束力,但是没有国家的背书这些作用也无法体现。所以体现公力救济的法院与网络空间之间并非是无可调和的,当然这需要一定的网络技术措施体现。

(2)管辖权相对论认为:受网络广泛性的影响,管辖权相对论认为通过网络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地区、国际组织都可以参与涉外侵权的案件,行使其管辖权管辖与其相关的人和事。这就像你是一个独立的法律区域,一种无形的广泛的管辖区域,主权国家可以通过网络控制实现对涉外侵权案件审理。当然这也需要网络侵权程序法的制定、实施。涉及案件的行为人、被侵权人、证人证言等法律证据、资料都可以通过网络提取、保存等措施。网络的发展被称作第三次工业革命,当然由于国际、地区之间的发展程度不一、相关法律的实施程度有别,拥有这样的国家不多,能接受的国家更是少之又少,虽然在短期时间内无法形成规模,但是网络的发展是有目共睹,实现它只是时间问题。

(3)以网址作为新的管辖基础理论认为:由于网络中网址的确定性和稳定性,并且在ISP管辖之下的网址是有充分关联性。以网址为基本单位定位管辖区域,要实现这一目的需要满足两个条件。首先是稳定性。在时间和空间的稳定性是最小单位的必要条件;其次是管辖区域与网址之间需要据有关联性。虽然这两个条件网址的特性可以形式满足,但是仔细推敲问题还是比较明显。网络侵权中参与的网站和提供服务的行为,在参与网址发送信息中的特定或者不特定对象是难以区分。当然这属于证据法的问题,但是体现网络的技术性。对于不特定对象法院是没有管辖权,而对于特定对象法院是可以管辖的。所以将网址定义为网络管辖权标示基础,就目前法律体系来看还不充分。

(4)技术优先管辖理论认为:由于国家、地区、国家内部网络发展的不平衡性使得经济发达大城市在网络硬件设施、配套服务、法律法规实施等方面优于其他地方。从优化资源配置的角度来考虑,技术优先管辖理论人为涉外网络侵权案件应该由这些地区的人民法院、仲裁机构优先管辖。从优化资源配置的角度和实际情况分析来看,这样的理论确实可以加快网络侵权案件的审理,但是在公平、公证问题也十分明显。

四、我国传统管辖权基础及其在网络环境下面临的困境

管辖权的决定总是建立在一定的管辖基础上的。管辖权基础是指一个国家的。管辖权在国际私法中的定义,首先为一种资格判断,具体为在涉外侵权案件中依照国际条约、国内适用法行使审判权的基础,简单阐述为在涉外民商事案件中应该属于哪个国家来审理、仲裁。管辖权问题是国际民事诉讼的基础条件,对于整个案件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对于案件相关准据法适用有直接影响。除此之外,管辖权具有排他性,这就使得该法院对该案件的承认和执行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对于当事人而言,法院基于合法管辖权的审判结果就有公信力。管辖权的获得一定是建立在管辖基础上,是法院有权审理具有涉外因素的民商事案件的根据。各个国家基于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对于司法管辖的法律规定各有不同,总体来看,管辖权可以分三类讨论:一以属地法确定,具体的形式有原被告居所地、侵权行为地、合同缔结地、履行地等;不动产所在地;动产物之所在地。二以属人法确定,具体表现形式主要有国籍国。三是以当时人意思自治,主要表现现实有明示和暗示方式。可以有当事人在协约中协议管辖法院。在网络的广泛性不断发展,使得网络侵权就有涉外性,传统的国际私法确立管辖权的规则适用性降低,在网络环境中遭遇的困境不断,这也使得网络侵权案件具有复杂性。

(1)对于涉外网络侵权案件中管辖权的确立适用属人法意义有限。我们前面讨论过网址在管辖权中的实质作用就是缩小对于当事人的确定,虽然无法确认当事人,但是可以确定当事人所在的区域。属人法的作用是涉及如婚姻、收养、继承、监护等人身性质的法律关系时的适用。而在网络社会中基本不会涉及此方面的问题,所以国籍国和案件的实质联系微弱。任何一个人进入网络不会强制要求证明其真实身份,所以利用国籍适用网络侵权意义不大。在1993年3月在海牙召开的“民商事国际管辖权、判决的承认与执行”会议中海牙国际私法会议秘书处提出的网络环境下的“禁止的管辖权”概念中也说明过。由于网络侵权不涉及当事人身分关系,应该禁止管辖。

(2)协议管辖对于绝大多数涉外网络侵权案件难以确定管辖权。通过对网络案件中的协议管辖,法人可以协议确定在自己熟知的法院解决争议。这对于减少企业涉诉时不确定性风险和增强企业利用网络优化资源配置,增加进行商业交易的信心意义明显。由于网络使得世界扁平化,现实世界的商务发展交流加剧。通过协议管辖的方式可以用于适用解决网络契约行为中的合同法律冲突,但是其作用适用有限。建立在意思自治原则上的协议管辖主要用于解决合同法律冲突,并不适用于侵权领域。意思自治源自契约自由原则,侵权行为中大多数被侵权人是被动的介入侵权案件,主观上也不可能产生协约确定管辖。大多数当事人之间涉及管辖问题都是事后协议确定。同时由于网络特性侵权事后当事人之间协商确定管辖并不实际。即使在其适用范围扩大的今天来看,只有部分侵权争议可以适用该原则,就总体案件来看,想完全通过当事人意思自治原确定侵权领域的适用的实践还是需要进一步的完善。

(3)属地管辖在网络环境下也面临多种挑战。基于此种显而易见的地理上分界使其固有责任规划之下对应多种的法律制度与规范。当人们长时间的参与这种属地管辖的法律活动使得当事人现实地进入不同的国家和主权领域,主观上产生进入了不同的法律区域的概念。比如当事人通过海关或移民检查时,就身处什么国家,受什么国法律规范都有主观习惯上的意识。因此基于物理空间中的地域管辖建立的管辖权觉有绝对的确定性。首先网络具有广泛性,一个涉外侵权案件的发生时间极短,当事人不可能在极短时间之内产生处于何種属地管辖之内。网络发展趋势明显,人们可通过网络自由进出其他国家的网络。把网络比喻为一个没有边界的范围的宇宙。当事人无法自知处于什么国家网络之中,更不用谈论对于这个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自知,同时也无法找到住所、动产和不动产,甚至本次远程登录的确切地点。从终端设备来看,由于笔记电脑、手机、平板、网吧的大量运用,想查明网络使用者上网地点可谓天方夜谭。所以涉及当事人住所地、行为地、物之所在地等概念就丧失了地域特点,并且实际意义大打折扣。

五、网络空间管辖权问题的解决途径

对于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的适用:涉外侵权网络案件对传统国际私法中基于地域性密切相关的管辖权规则产生巨大冲击。意思自治原则与网络涉外国家的无属地性界限特点可以匹配。在此基础上该原则在网络环境下将产生强大的生命力,由于网络的广泛性和技术的创新性,使得各国的法律都很难适用于解决各种网络纠纷。

(1)从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反映的是司法领域的根本精神,具备顺应了网络的日新月异发展。就当前网络合同包括了法律适用条款、协议选择仲裁方式,这都表明意思自治原则。使得管辖权确定这些现有当事人行为都体现此原则在网络实践是有一定意义的。不方便法院原则的适用:“不方便法院”原则是指在国际民事诉讼活动中,由于原告自由选择一国法院而提起诉讼导致产生对自己有利而对被告不利的管辖权确定。基于意思自治原则虽然该法院有管辖权,同时给当事人及司法带来不方便,进而无法保障司法的公正、公平,当然就不能使案件得到迅速有效地解决。原法院采取自身属不方便法院为由,使得对于诉讼同样具有管辖权的可替代法院受理,这样的原则基本概念为让更适合的法院承担件。这类似于一种双向的选案件的权限而拒绝行使管辖权有利于司法资源的合理使用。

(2)利用最低限度联系原则的适用。基于属地管辖实施的侵权行为都具有管辖权。但是对利用互联网涉及本国人的外国人是否具有管辖权的问题十分复杂。网络信息交互与管辖权的最低限度联系。被告与管辖法院辖区之间的联系应当涉及商业活动联系,并且这种关系具有交互性,才可以的达到最低限度联系程度。

(3)制定统一规则。管辖权根据种类繁多,其中大多数国家主张扩张管辖权,如一定时间内固定的客户联系,这必然激化管辖冲突。国家涉外网络管辖权的自我克制,是理想化的境界。国家层面对于涉外侵权案件来说是扩大管辖,而就单个法院而言由于涉外网络侵权案件的技术性、复杂性,法院对受理此类案件还是持谨慎太多。所以需要各国适用法建立在国际条约基础上建立涉外网络侵权管辖权。

作者:徐璐

网络侵权案件管辖法律论文 篇3:

完善我国网络侵权案件管辖权的建议

摘要:网络环境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对我国传统侵权管辖原则与规则造成了巨大的挑战和冲击。因此制订一套符合我国具体国情的互联网侵权管辖规则迫在眉睫。本文首先阐述了网络侵权管辖权的原则,然后提出了确定管辖法院的具体建议,希望能给相关司法实践提供一些理论参考依据。

关键词:网络侵权;管辖权;法院

针对现阶段互联网侵权较为复杂的现状,我国从自身实际出发,合理借鉴国际上较为可行的先进制度与经验,不断改进完善我国的互联网侵权相关规范性法律文件,塑造一个在法治轨道内良性运转的互联网环境。一、确立网络侵权管辖权的原则(一)国家主权原则

我国法院在处理涉外案件过程中所秉持的重要原则之一为国家主权原则,这项原则的立足点是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所以,为了实现这一宗旨,在网络侵权案件管辖权立法过程中,应尽可能的在合理范围内扩大我国法院的管辖范围。(二)两便原则

两便原则,顾名思义应当从当事人和法院两方面进行分析。两便原则要求均衡维护诉讼当事人双方的合法权益,在时空、诉讼成本等方面尽量能够享受到最大幅度的便利条件,使其诉讼诉请求能够尽量得到表达;对法院而言,两便原则指的是案件在受理、立案、审判等环节,按照案情的客观情形科学合理地行使管辖权,在案件高效了结的前提下使诉讼资源得到节省。(三)确定性和灵活性相结合原则

我国过去的管辖规则与原则都追求具体明确,当有管辖权争议发生时,具体明确的管辖规则便于法院与当事人对于管辖法院有一个确定明晰的认识,保障了司法程序的稳定与可期待性。然而互联网环境具有其自身的独特性,这种特征对传统管辖规则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因此在这种背景下,不能生搬硬套传统管辖规则,要针对网络侵权纠纷具体情况,灵活性运用相关法律规定,保障网络侵权纠纷的顺利化解。二、具体建议(一)以原告住所地确定管辖法院

在互联网环境中,网络侵权实施者的真实身份通常较为隐蔽,相对于现实空间的侵权行为,尽管网络侵权实施行为更加简易,但所造成的后果却远较前者严重。因此,在网络侵权案件具体处理过程中,很难认定被告住所地,即使运用技术方法查明了其住所地,但是假如被告是在网吧等具有开放性的网络空间中实施侵权行为,对于具体实施侵权的行为也很难认定。(二)以网址互动性确定管辖法院

互动性是互联网的核心灵魂,也是确定网络侵权案件管辖法院的重要依据。互联网环境的虚拟性,使得网络侵权案件当事人的真实身份变得模糊,网络侵权案件中唯一能够确定的是网址与现实地域之间具有不同程度的关联性,以及由这种关联性带来的稳定性和可确定性,这些特性符合网络侵权案件确定管辖法院的原则,因此我们可以通过网址来确定相应的区域范围,进而确定管辖法院。(三)完善协议管辖原则

协议管辖是我国传统管辖规则的重要内容,协议管辖赋予了当事人一定的选择权,为了防止出现滥用协议规则的情况,在其适用条件上法律做出了一定的规制,相较于其他管辖规则,协议管辖由于其可预见性与确定性而具有独特的优势。在网络环境的虚拟性、全球性对我国传统的侵权案件管辖规则带来了空前的挑战。 因此在互联网交易过程中,可预先制定协议确定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及其管辖法院。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赋予协议管辖法院以排他性,减少了管辖法院之间的冲突,降低资源浪费,提高纠纷解决效率。避免了网络侵权管辖权的混乱状况。(四)重新确定侵权行为地

侵权行为地管辖是侵权责任法传统管辖制度的基础,地位与作用举足轻重,在确定网络侵权案件的管辖过程中仍然可以适用这一原则,但须变通适用。

1.认定网络侵权行为实施地

只有确定了被告及其使用的计算机终端所在地,才可以确定侵权行为地。如果难以确定被告侵权所使用的计算机终端地址,则网络侵权行为实施地应当为内容被复制、传播所利用的网络服务器所在地。

2.认定网络侵权结果发生地

互联网数据信息传播范围广、速度快,被侵权人意查阅、下载侵权信息几乎不受时空限制,致使其选择管辖法院的权利具有扩大化以及不确定性,因此,世界各地的法院可能都有管辖权。所以,在确定管辖权过程中,绝不能仅仅将结果发生地作为案件原告所在地。二者之间须存在直接因果关系,只有网络侵权结果发生在原告社会关系密集区,才能将其视为网络侵权结果的发生地。三、结语

网络环境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对我国传统侵权管辖原则与规则造成了巨大的挑战和冲击,针对这一全新的侵权类型与领域,我们应不断加强和完善网络立法,尽快解决传统规范性法律文件不适应互联网环境之处,弥补相关司法解释的不足与缺陷,借鉴国际先进的、可行的法学理论及其司法实践,构建出一套符合我国具体国情的、高效的管辖理论与制度。

[参考文献]

[1]胡婷.互联网开放平台中的客户端软件版权侵权问题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

[2]王莲峰.论移动互联网App标识的属性及商标侵权[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6,01:

作者:张吕轩

上一篇:旅游产业发展环境治理论文下一篇:机械传动系统节能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