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概论2014年复习题

2024-04-21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2014年复习题(共7篇)

篇1:中国传统文化概论2014年复习题

复习题

1.简述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1.自强不息

2.厚德载物

3.实用精神

4.辩证理性

2.自强不息的含义及其文化渊源

1.自觉上进

2.勤恳劳动

3.不怕困苦

4.浩然正气

3.厚德载物的含义及其文化渊源

1.宽厚待人

2.和合兼容

4.汉字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经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5个阶段,到汉晋时期遂完全成熟和定型。

5.简述汉字造字的六种基本方法。

①象形,②指事,③会意,④形声,⑤转注,同义互训。

⑥假借,同音替代。

6.“三皇五帝”正统的说法是指哪些人?

三皇: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正统观点)。

五帝:黄帝、颛顼(zhuan xu)、帝喾(di ku)、尧、舜为五帝

7.中国人为什么把自己称作“龙的传人”?

●首先是远古人生殖崇拜的结果。

● 其次是远古氏族融合的结果。

● 大国统治需要有某种神奇的强大超凡的力量的支助。

● 农耕文明需要水神保护。龙主管雨水。

8.简述《易经》包含的“天道”(哲学)思想

1.对立统一的思想

2.变化发展的思想

3.矛盾对立与转化的思想

4.主观能动性的思想。

9.简述“九五至尊”的含义及其文化渊源。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10.揭示《周易》精髓的“阴阳鱼图”最早是什么时代的作品?

我们最好相信,这图是元朝末年的人创造的,也可能就是赵挥谦创造的。

11.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简述孔子君子观的知命思想。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命就是命运。孔子则是指天命,即天的命令或天意。它被看作一种有目的的力量。我们能够做的,莫过于一心一意地尽力去做我们知道是我们应该做的事,而不记成败。这样做就是“知命”。

12.简述孔子“君子观”的主要内容。

体仁,尽义,守礼,时中,知命

13.简述儒家之“儒”的本质含义。

儒,含有不穷困、不为困难所吓倒,不断进取,积极向上的人之意。

14.述评儒家的“穷独达兼”的为人处世之道。

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奉献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5.简述孔子的教育思想。

第一,“有教无类”的教育方针

第二,“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第三,启发式教学方法

第四,实事求是的学风

16.简述儒家的理想人格及其实现途径。

17.述评儒家的“杀身成仁,舍生取义” 的人生哲学及其现代意义?

这种不顾个人安危,以天下为己任,赴汤蹈火,前仆后继的精神,是儒家文化的精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能够屹立于今天的脊梁。

钱财如粪土,仁义值千金

18.道家思想的出发点是什么?杨子、老子、庄子的答案各是什么?

道家的出发点:全生避害

杨子的方法—— 逃离人世,遁迹山林。

老子的方法——遵道行事,自然无为。

庄子的方法——无待无我,避于仙境。

19.简述道家老子的为人处世之道。

●袭明: 按道、常、规律办事。

●处柔

●“无为”

●“寡欲”

●不为天下先

20.述评老子“不敢为天下先”的人生哲学。

“三宝”:一是慈,即宽容;二是俭,即退缩,保守;三是“不敢为天下先”。

21.简述庄子的理想人格

22.述评庄子的生死观。

●主张“重生”,反对“轻生”

● “外生死”

● 超生死——游无何有之乡

23.“视死如归”的含义及其文化渊源。

24.简述庄子的幸福观。

●相对幸福 ——> 自由尽性

●以理化情,达生知命

●绝对幸福——>无己、无功、无名

25.简述中国道教的特点。

① 它是重视今世、重视生命价值的宗教。

② 以神仙信仰为核心,即相信仙人、仙境的存在,世人可以寻求到或修炼成仙。③ 是重视科技的宗教。

26.简述佛教中“菩萨”的含义及其精神境界。

波罗蜜修渡成功的人便是“菩萨”。“菩萨”是梵语菩提(觉悟)萨陲(有情)的译音,中文直译即为“觉有情”,即多情的慈悲救世的得道者。

27.简述佛教中国化的主要表现。

1.死后成佛到今生成佛

2.禁欲主义苦行僧被修正

3.长期修炼成佛到顿悟成佛

4.佛教对中国巫术的妥协

28.简述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的区别。

●.小乘佛教:认为世间无常,人生是苦。主张出家修行,宣称生死轮回,在轮回中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罗汉)

●.大乘佛教:主张世间无常,一切皆空。把超越现实世界的精神解脱说成是最高、最真实、最理想的精神境界,叫作“涅磐”。(菩萨、佛)

25.简述《三十六计》的成书时代及其作者。

檀道济 南朝

26.简述中国古代的战争观。

㈠.义战而礼战

㈡.强兵而重战

㈢.弭兵而反战

㈣.义战而仁战

27.述评“向戍弭兵”。

“弭兵之会”就是谈判修和,停止战争的盟会。

公元前546年,宋国大夫向戌,约合晋卿赵子文、楚令尹子木等在宋结盟,发起了历史上著名的“弭兵之会”,又称“向戌弭兵”。此次弭兵大会共邀请了十余国参加,并约定,除齐、秦大国外,其余各国均需准备双份礼品,分别贡于晋、楚盟主国。从此,小国的贡纳负担增加了一倍之多。

28.如何看待宋襄公的泓水之战。

“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不擒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

33.简述“越名教而任自然”含义及其意义。

以道家老庄哲学中的自然为其最高的精神目标,超越虚伪刻板的官方道德模式,以离经叛道的形式向世人表达内心的压抑和淳朴人性的向往。

34.“阳儒阴法”的含义及其理论渊源

外松内紧的统治策略,表面仁政,实际法治,既能笼络民心,又能保证专制。

“阳儒阴法”的策略之所以是一种成熟的治国策略,是由于,其一,它代表了一种兼容并蓄的政治心态,这样,就既避免了纯任儒家的迂腐柔弱,也避免了纯任法家的苛察严酷。其二,“阳儒”即公开倡导儒家思想,说明汉代统治者已经清楚地认识到教化人心和思想宣传的重要性。同时,“阳儒”也代表汉代统治者已经意识到“诛心”比“诛形”更加重要,这是治国技巧更加圆熟的标志。其三,“阴法”即在实际政治活动中推行并依靠法家,说明汉代统治者已经告别了传统儒家的空洞的政治理想主义,而具有了清醒的政治现实感。

35.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理念的合理性及其弊端在哪里?

合理性:1.首先要认定哪个是天理,哪个是人欲

2.其次是复归于人的本心的必要环节,即自我修养,复归于人的本心的道德范畴

3.最后这是一个循序渐进、自然而然的过程,然,在朱熹看来,“存理灭欲”并不是单纯地通过外在的力量,而是要通过个人自身的道德修养,循序渐进,“自然纯熟”。

朱熹“存天理、灭人欲”在理论上的缺陷,是把天理与人欲对立起来,所谓“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这就有可能把属于社会伦理的“天理”看作独立于人之外的存在,在社会还没有制定出合法的程序来确立“天理”的内容时,而被任意赋予各种规定,从而造成如清代戴震所说的“以理杀人”。

36.“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口号提出的历史文化背景。

背景是清军入关。)中国东北以满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政权清朝的军队在明朝将领吴三桂的带引下大举进入山海关内、攻占京师,而八字成文的语型则出自梁启超。意为天下大事的兴盛、灭亡,每一个老百姓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37.子曰:仁者“爱人”,其爱人的最低标准是什么?爱人之首要在哪里?

38.简述“三皇五帝”中三皇各自的主要功用。

39.中国古代科技的总体特征。

1.实用功利性

2.辩证整体性

3.经验直观性

40.“李约瑟之谜”及其合理性解释。

思想文化的不同,中国是小农思想,大同思想,而外国确实进攻思想,创新,拓展,探索,中国人是实用主义,安于现状,一物多用,而外国是一物专用,对于没有的东西会想办法去创造,而中国确实想办法将现有的东西来替代这种功用。

经验直观性,中国古代很多的科技成就是在经验的基础上归纳的,并没有系统的去研究,没有一个整体,系统完整的研究路径,所以很难再发展。

中国的研究往往停留在实用技巧的层面上,不够系统,偏重于经验及整体性、模糊性、直观性等缺点,也缺少现代智库思想的那种可操作性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它的应用和发展,虽然基本正确,但缺乏严格的科学论证,因而又是不完备的。

41.“钱学森之问”及其合理性解释。

缺乏创造

因为我们的学校,缺乏培养杰出人才的机制。当然如果再追问下去,直白一点说,就是我们的学校不像学校,更像衙门。不仅没有杰出人才,而且离“杰出”两个字渐行渐远。让教育回归教育的本源,让教育家办学,按教育的规律办学,把校园从衙门回归成教授和学生的园地。比如让朱清时这样的校长,真正办几个规划中的深圳南方科技大学那样的学校,别让所有的大学都是一个模样,弄得中国好像只有一所大学。

我们也应该看到,在行政化的路上有些大学跑得甚至比教育部还要快。几乎没有听说有哪个校长,有过哪怕微弱的抵制,包括现在一些似乎很敢言的校长。同样我们的大学教授,虽然有些人肚子里有点不高兴,私下里会有几句腹诽的话,但是也没有多少抵制。很多人尤其是那些所谓的大牌教授,似乎还乐在其中很是享受行政化的好处。大笔的项目资金,大把的课题,大堆的走穴讲课费,还加上学校里一顶又一顶的官帽子,奖励,荣誉,光环。从事教育的人,眼睁睁看着行政化将自己从事的行业毁掉,不仅不心痛,而且还高

兴。这些年如果全国的大牌教授都能发出自己的声音,可能局面还不至于到今天这个地步。所以回答钱学森之问,所有在教育领域里的人,官员、校长、教授,甚至包括学生都有份,还是不能把所有的希望、所有的宝,都压在教育部身上,如果每个人都能答好自己那份答卷,钱学森之问,是有解的。

篇2:中国传统文化概论2014年复习题

《中国文化概论》

满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10分,共40分)

1、以人为本 答: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根本宗旨的体现。“坚持以人为本”,是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一个新要求。以人为本,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2、腊八节 答:腊八节,俗称“腊八”,是指农历腊月(十二月)初八这一天。腊八节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的节日,因相传这一天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在佛陀耶菩提下成道并创立佛教的日子即农历十二月初八,故又被称为“佛成道节”。在中国,有腊八节喝腊八粥、泡腊八蒜的习俗。

3、北斗七星 答:北斗七星是由大熊座的七颗明亮的恒星组成。在北天排列成斗(或勺)形,常被当作指示方向和认识星座的重要标志。因为这七颗星较易被观星者辨认出来,所以成为一个明显且重要的星群。北斗七星的中国星名由斗口至斗杓连线顺序为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和瑶光。前四颗称“斗魁”,有称“璇玑”;后三颗称“斗杓”。现代星名则命名为大熊座α、大熊座β、大熊座γ、大熊座δ、大熊座ε、大熊座δ和大熊座ε。通过斗口的两颗星连线,朝斗口方向延长5倍可以找到北极星,这两颗也称作“指极星”。

4、天人感应

答:中国古代神学术语。天人感应思想源于《尚书·洪范》,孔子作《春秋》言灾异述天道,到西汉时董仲舒据《公羊传》集天道灾异说之大成。董仲舒认为,天和人同类相通,相互感应,天能干预人事,人亦能感应上天。董仲舒把天视为至上的人格神,认为天子违背了天意,不仁不义,天就会出现灾异进行谴责和警告;如果政通人和,天就会降下祥瑞以鼓励。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什么是“三公九卿”制?

答:所谓“三公”,初指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

丞相,“掌丞天子,助理万机”,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太尉,协助皇帝总领全国军事;御史大夫,掌监察并帮助皇帝处理政务。

西汉成、哀帝间(公元前32年-公元前2年)至东汉,三公改为太尉、司徒、司空,共同辅助皇帝决

策,“凡国有大造大疑,通而论之,国有过事,通谏诤之”。三公即所谓的宰相之职,在名义上分别领导九卿。

九卿,即奉常(后改称太常),掌宗庙礼仪文教;郎中令(后改称光禄勋),掌宫廷警卫;卫尉,掌宫门屯卫;太仆,掌宫廷车马仪仗;廷尉(一度改为大理),掌司法;典客(后改称大行令、大鸿胪),掌诸侯、少数民族及外交事务;宗正,掌皇族事务;治粟内吏(后改称大农令、大司农),掌国家财政;少府,掌皇帝私人财政及山海池泽之税。除此之外,还有与九卿地位相当的中尉(后改称执金吾),掌京师治安;将作少府(后改称将作大匠),掌皇宫、陵寝、道路等工程修建;大长秋,掌皇后的各种事务;太子少傅,掌辅导太子,统领太子官属。这些官员与九卿在一起称为“列卿”。上述所有官员都由皇帝任免和调动,不能世袭。

2.以“吉礼”的“五礼”,这五种礼制的内容是什么?

答:(1)吉礼:吉礼是五礼之冠,主要是对天神、地祗、人鬼的祭祀典礼。主要内容有:(1)祀天神:昊天上帝;祀日月星辰;祀司中、司命、雨师。(2)祭地祗:祭社稷、五帝、五岳;祭山林川泽;祭

四方百物,即诸小神。(3)祭人鬼:祭先王、先祖;禘祭先王、先祖;春祠、秋尝、享祭先王、先祖。

(2)嘉礼:嘉礼是和合人际关系、沟通、联络感情的礼仪。嘉礼主要内容有:饮食之礼;婚、冠之礼;宾射之礼;飨燕之礼;脤膰之礼;贺庆之礼。

(3)宾礼:宾礼是接待宾客之礼。

(4)军礼:军礼是师旅操演、征伐之礼。

(5)凶礼:凶礼是哀悯吊唁忧患之礼。凶礼的内容有:以丧礼哀死亡;以荒礼哀凶札;以吊礼哀祸灾;以礼哀围败;以恤礼哀寇乱。

3、佛教说的“四谛”是什么?

答: 四谛,又作四圣谛。谛,意为真理或实在。四谛即:(1)苦谛:指三界六道生死轮回,充满了痛苦烦恼。(2)集谛:集是集合、积聚、感招之意。集谛,指众生痛苦的根源。谓一切众生,由于贪、瞋、痴等造成种种业因,从而感招未来的生死烦恼之苦果。从根本上来说,众生痛苦的根源在于无明,即对于佛法真理、宇宙人生真相的无知;正因为无明,众生才处于贪、瞋、痴、慢、疑、恶见等等烦恼之中,由此造下种种恶业;正因为造下种种恶业,又使得众生未来要遭受种种业报。这样反复自作自受,轮回不休。(3)灭谛:指痛苦的寂灭。灭尽三界烦恼业因以及生死轮回果报,到达涅盘寂灭的境界,称为灭。(4)道谛:指通向寂灭的道路,主要指八正道。佛教认为,依照佛法去修行,就能脱离生死轮回的苦海,到达涅盘寂灭的境界。

4、简述四合院的形制。

答:四合院基本形制是分居四面的北房(正房)、南房(倒座房)和东、西厢房,四周再围以高墙形成四合,开一个门。大门辟于宅院东南角“巽”位。房间总数一般是北房3正2耳5间(明三暗五建筑格局),东、西房各3间,南屋不算大门4间,连大门洞、垂花门共17间。如以每间11-12平方米计算,全部面积约200平方米(二进院为例)。同时,四合院内四面建有围廊,在下雨和下雪的天气里人们在廊子行走避免雨天、雪天的侵袭)。四合院中央是庭院及十字甬道,院落宽敞,庭院中植树栽

花,备缸饲养金鱼,是四合院布局的中心,也是人们穿行、采光、通风、纳凉、休闲、家务劳动的场所。

四合院虽有一定的规制,但规模大小却有不等,大致可分为(一进院、二进院、三进院、四进院等更多的*进院例如:北京的恭王府即和珅府,最早是十三进院落)大四合、中四合、小四合三种:小四合院一般是北房三间,一明两暗或者两明一暗,东西厢房各两间,南房三间。卧砖到顶,起脊瓦房。可居一家三辈,祖辈居正房,晚辈居厢房,南房用作书房或客厅。院内铺砖墁甬道,连接各处房门,各屋前均有台阶。大门两扇,黑漆油饰,门上有黄铜门钹一对,两则贴有对联。

中四合院比小四合院宽敞,一般是北房5间,3正2耳,东、西厢房各3间,房前有廊以避风雨。另以院墙隔为前院(外院)、后院(内院),院墙以月亮门相崐通。前院进深浅显,以一二间房屋以作门房,后院为居住房,建筑讲究,层内方砖墁地的十字甬道,青石作阶。

大四合院习惯上称作”大宅门”门做金柱大门或光亮大门,房屋设置可为5南5北、7南7北,甚至还有9间或者11间大正房,一般是多进院落四合院,即由多个四合院向纵深相连而成。院落极多,有前院、后院、东院、西院、正院、偏院、跨院、书房院、围房院、马号、一进、二进、三进„„等等。院内均有抄手游廊连接各处,占地面积极大。中型和小型四合院一般是普通居民的住所,大四合则是府邸、官衙用房。北京四合院属砖木结构建筑,房架子檩、柱、梁(柁)、槛、椽以及门窗、隔扇等等均为木制,木制房架子周围则以砖砌墙。梁柱门窗及檐口椽头都要油漆彩画,虽然没有宫廷苑囿那样金碧辉煌,但也是色彩缤纷。墙习惯用磨砖对缝,下贱干摆上身丝缝。另外在老北京还有碎砖垒墙,所谓“北京城有三宝„„烂砖头垒墙墙不倒”。屋瓦大多用青瓦的合瓦与筒瓦建筑形式,正反互扣,檐前装滴水,或者不铺瓦,是用青灰抹顶,称“灰棚”。

三、论述题(共20分)

怎样理解“走向世界的中国文化”?

答:长期以来,国人认为中国文化历史悠久、丰富灿烂、博大精深,固然都是事实,但在很大程度上是自我评价,或者是就东亚汉语文化圈而言。如果放在世界范围内,与其他文化进行比较,整体上说只能是各有千秋。

在生产力和交通运输能力都还很落后的古代,世界上各大文化区之间缺少必要的人员和生活必需物资的交流,基本上都是独立发展的。正如恩格斯所总结的,“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茂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这些文化都适应了各自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并无优劣可言。由于不存在交流和比较,也谈不上哪个先进,哪种落后。

从不同文化的群体开始相互接触以来,文化的传播一直有两种方式——自愿的和强制的。一般来说,对物质文化的接受大多是自愿的,而对精神文化的接受则两者兼而有之。强势文化往往会依靠武力、权力、财力、人力强制推广自己或抵制其他,今天世界上的制度、宗教、语言、文字以至生活方式的分布,大多是这样的结果。

在古代中国内部,同样如此。一方面,自认为居于“天下之中”的华夏诸族(汉族)对自己文化的优越性深信不疑,因而绝不会向“非我族类”、尚未开化的“蛮夷”推广,仅给那些“仰慕华风”又具备学习条件的人学习的机会。另一方面,“蛮夷”归化以后,就必须接受中国的主流文化。如清朝改土归流后,新设置的府、州、县内就必须办学校,兴科举,尊孔孟,以儒家学说教化百姓。民间信仰和宗教一旦对主流文化构成威胁,也会被坚决取缔。

时至今日,在世界多数国家已经基本实现工业化、现代化、信息化的条件下,物质文化的传播已经不存在障碍。但在大多数人已经具有宗教信仰或其他信仰,自由平等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的条件下,精神文化的传播只能以自愿接受为前提。中国文化再博大精深,儒家学说再高明玄妙,中国模式再快速高效,也别指望能取别人已有的信仰、文化、观念、模式而代之。

因此,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主要目的,是让世界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由于主观或客观的种种原因,直到改革开放,中国与世界各国一直缺少人员和文化的交流。中国文化主动走出去,能让各国人民近距离或直接感受到中国文化的丰富多彩和独特魅力,有利于改变以往形成的片面和偏见。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大批中国人走向世界,他们本身就是中国文化的传带者。如果他们普遍具备了优良的素质和文明的举止,中国文化的地位就能随之提升。

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另一个目的,是要学习世界文化。我们不能坐待各种文化主动传入中国,而且通过走出去后的比较借鉴,同类文化优劣立显,取长补短顺理成章。中国既然已以代表世界最先进的文化自期,了解和学习其他文化的优点是必不可少的。

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主要途径,是向世界提供尽可能多的文化商品和文化服务,这也是传播文化的有效途径。到目前为止,中国的文化商品大多还是来样加工、贴牌生产,外销商品中的文化含量还很低,文化服务近于空白,发展的余地非常广阔。

篇3:《中国传统音乐概论》学习札记

王耀华先生现任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他的著作有《中国传统音乐概论》、《世界民族音乐概论》等2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曾获国家级二等奖和省级一等奖等,并多次赴日本、荷兰等国家进行考察讲学。

杜亚雄先生现为中国音乐学院教授。1986-1997年获得多项国家级和国际级的奖项和荣誉称号,有《中匈民歌之比较研究》、《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概论》、《中国传统音乐概论》等十多本专著,并用中、英、匈文在国内外发表过200多篇论文。《中国传统音乐概论》是第一本比较全面地介绍中国传统音乐各个方面内容的书籍,它吸收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传统音乐的理论与教学成果,是在前人的基础上整理而成的。绪论部分从中国传统音乐的界定、属性以及中国传统音乐学的研究范畴三个层面来简要介绍本书的研究对象和框架。第一章,中国传统音乐的源流,讲述了中国传统音乐的三大来源、三大历史时期以及吸收、融化、创新的发展,其发展是一种兼容性的更新发展,稳定是相对的。第二章,中国传统音乐的构成,包括民间音乐、文人音乐、宫廷音乐和宗教音乐四大类,民间音乐是基础且为主要的构成部分,其他三部分都是从民间音乐中吸取养分的,四大组成部分是相互依存、相互吸收、相互融合的关系。第三章,中国传统音乐的音乐体系和支脉,大致可分为中国音乐体系、欧洲音乐体系和波斯——阿拉伯音乐体系,本章内容对三大体系所包含的各个支脉的概况、代表性乐种以及各支脉的音调特点都进行了详尽的描写。第四章,中国传统音乐的艺术特色,从美学基础和音乐形态特征两个方面展开描写,表达一种“中和之美”与对“和谐”境界的追求。

文中无论是对中国传统音乐的源流的介绍,还是对其构成、音乐体系、支脉等的编写,内容都相当丰富,层次分明有序,是一本理论性较强的音乐概论书籍。它为下一代乃至几代人了解中国传统音乐的特殊规律以及使他们正确地理解民族传统音乐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基础。

二、本书的研究方法以及相关的不足之处

(一)技术性研究方法。王耀华先生搜集、参考和整理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并加以强有力的逻辑推理和分析判断,这种研究方法贯穿了全文。例如第三章第二节“中国乐系的十二个支脉”代表性乐种的讲述中,作者就引用了中国艺术学院音乐研究所编的《中国音乐词典》中的许多材料,然后对中国乐系十二支脉的概况、代表性剧种以及种类一一详细阐明,这样就深刻地描写出了各个支脉的特点和风俗状况。

(二)导向性研究方法。每章的开始都会先描述章节的整体历史背景和人文状况,这种研究方法有助于学者更加全面地了解传统音乐的发展趋势,形成一套连贯的知识体系。

(三)书中的不足之处。书中对支脉的区域划分不尽明确,划分界线不清晰。此外,书中还有一些内容专业性过强,使读者在学习过程中无法领悟其实质。如书中讲到古琴曲的调式转换问题时,讲解较简单而内容却过于复杂,使读者理解起来有点吃力。

三、学习心得

首先,有关学科的学习方面。中国传统音乐这门学科与其他姊妹学科是紧密相连、相互借鉴、相互影响、一脉相承的,如原始音乐、古乐器等都是包含在中国传统音乐的范畴之内的。所以,我们要更多地去了解其他相关学科的内容,这样能开阔我们的眼界,开发大脑,理清思路,使得思维模式多元化,了解事物更加全面具体。

其次,有关史料的学习研究方面。研究传统音乐,必须翻阅一些古籍资料,其中会有很多艰涩难懂的内容,其复杂性是不言而喻的,所以,我们学习时除了按脚注去查阅古籍资料外,更重要的是找到原文,如果不能查阅到原文资料,理解不了原文意思,我们就必须翻阅大量的文献来校正核对,找出各种不同的观点,综合各种观点进行取舍,最后表明自己的观点。

最后,作为传统音乐的研究者,我们除了要认真汲取先辈们积累的那些辉煌成果之外,还要学习先辈们那种脚踏实地的研究和学习精神,从基础的层面做起,全方位地去发现和了解事物的现象和本质,合理地运用正确的研究方法进行合理的评价。同时要借鉴、学习他国的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平生所学运用到研究领域中去,为后来人创造更具价值意义的研究性成果,让中国传统音乐屹立于民族之林,走向世界。

摘要:《中国传统音乐概论》是由王耀华先生和杜亚雄先生共同完成的一本关于中国传统音乐的专业性著作。这本书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结构清晰,内容丰富,立意新颖。

篇4:中国传统文化概论2014年复习题

关键词:军校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教改

【分类号】G122

军队院校《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是对学员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的基础课程,其根本任务是帮助学员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中华民族的文明史和人文精神,掌握中国传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就,提高学员的人文修养和对文化现象的自主分析判断能力,培养其爱国主义情操和创新先进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充分发挥该课程的作用,必须正视目前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加强课程建设,深化教学改革,以提高该课程的育人效果。作为一名《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的授课教员,笔者认为紧紧抓住本门课程的教改着力点,可以明显提高本门课程的教学效果。

一、有机整合教学内容,强化战斗精神培育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容广泛,涵盖思想、宗教、教育、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科技、服饰、饮食、民俗等领域,目前出版的针对高校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教材可谓汗牛充栋,绝大多数超过20万字,有的理论性、专业性较强,内容偏深,份量过重;有的包罗万象,浮光掠影、面面俱到。这就导致了教员在课堂上讲授的内容往往要么晦涩难懂,学员难以承受;要么片面、单薄地截取内容,对学员而言真正内化于心的知识和道理并不多。而且任何文化遗产,往往都是良莠杂陈,精华和糟粕并存,中国传统文化也是如此,所以教员在授课过程中必须科学合理地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应当在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深入揭示中国文化的内在价值体系,并运用唯物辩证法加以反思,明辩良莠,引导学员自觉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正面的文化价值观,而剔除其负面的因子,从这个意义上,《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可以说应当肩负起理性启蒙的使命。譬如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官本位思想、权力崇拜思想、唯心主义宿命论等内容教员既要提醒学员对此保持清醒的认识,也不必过于展开,占用太多课时。尤其对于军校来说,培育学员战斗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义不容辞的责任和教学目标之一,因此要清醒地意识到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些观点对学员的战斗精神等产生着不良影响,例如中国传统文化所主张的“中庸而为”,推崇自然无为、消极宿命的人生态度不利于学员形成积极的进取精神;中国传统文化所提倡的“血缘伦理”关系,注重血缘情感、伦理道德的规范不利于学员形成团结合作、纪律严明的集体氛围;中国传统文化所尊崇的圣贤人格、君子人格等泛道德化的理想人格,不利于学员血性的锻造;中国传统文化提倡“竞于德”而“不竞于兵”和“非攻”等“仁战”思想不利于学员形成科学的战争观等等。对这些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学员战斗精神形成的内容和观点,教员要采用正反对比的教学方法,加以透彻的分析讲解,以防学员因为理解不清而受到消极影响,产生错误的“不以兵强天下”的战争观、“消极宿命”的人生态度、“血缘伦理”的情感要求等。所以军校《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建设和改革要在组织教员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研讨的基础上,优化整合有利于战斗精神培育的教学重点内容,尤其要突出有利于爱国主义、英雄主义、忧患意识、顽强意志等战斗精神内涵培育的内容。那些集中体现爱国主义、民族主义气节情操的历史人物、历史传统,经典的诗词文章和著作,是人文课程培育战斗精神最生动的教材。

二、注重思维启迪,发展学员思辨能力

凡是成熟的理论学科没有不重视思维方式、方法的,强化学员思维方式训练对“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这门课程来说具有独特的意义,这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思维方式的外在显现,如《周易》强调“观其会通”,即观察事物与事物之间的统一关系;《孙子兵法》字里行间渗透着整体思维的烙印,如其开篇《计篇》里即指出只有道、天、地、将、法这五种军事领域的相关要素都符合要求,才可以出战,哪怕一项不符,就不应出战,即使出战也难以取胜,这无疑与现代系统论里的木桶原理异曲同工;《老子》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对立统一辩证观……教员要积极利用这些哲学理念启发引导学员将其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和将来的任职需要之中。《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就非常突出地显示了转变、变革思维方式的重要性,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绝不能只是为了记住往日民族的荣光,更是为了创造今天和明天的民族新文化,数千年的传统文化给我们留下丰厚遗产的同时也带来了因袭的重负,只有深入剖析中国传统文化对今日中国的影响,才能准确把握创新文化的方向,所以《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的教学在知识层面的介绍可以历史为主,但在思维层面上则要教会学员用当代人的眼光和精神去审视过去,启发学员思考如何学习和借鉴前人伟大的文化创造力来创建和发展当代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一定要克服“填鸭式”、“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方法,防止把该课程教学变成简单的文化说教,那样就不仅不能实现教学目标,反而会造成学员对文化素质教育的逆反心理,要采用比较式、研讨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来提升学员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员的多种能力,比如无论对中国传统文化哪个领域的学习都可以运用中外文化比较法,只有在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和知识体系的基础上,了解其本身区别于其它文化的特点,才能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真正的了解,所以要引导学员对中外文化异同进行分析比较,“有比较才有鉴别”,经过比较可以使学员较为全面地掌握中国文化的特点和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教学要抓住其横跨文理,包容性、涵盖性极强的特点,积极拓宽学科口径,开阔学员的眼界,发展学员的逻辑、抽象、辩证等思维能力,使学员在认识客观世界、分析具体问题时,自觉地把它放在整个学术、文化背景下加以审视和关照,在纵向和横向联系中开拓比较研究的思路,既高屋建瓴,又深刻透辟,这对于学员的通识教育和综合能力培养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endprint

三、采用教员交叉授课方式,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中国传统文化跨文越理,纵横交错,教员因为自身专业及能力所限,在教学过程中势必产生此生彼熟,甚至现炒现卖,穷于应付的现象,以致形成了教员原有的单一的知识结构与课程庞大的知识体系之间的矛盾。按传统的教学模式,一名教员独立担任一个班次的授课任务,意味着一个人要精通哲学、伦理、科技、美学、文学、艺术、民俗等多个领域的知识,应该说,对中国传统文化几个领域都有精深造诣的不乏其人,但对中国传统文化各个领域、层面都有深入研究的实属罕见,目前的实际状况是,担任军校《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的多是中文或政治教员,单一的知识结构与该门课程多学科交融的特点产生了不小的冲突,导致不同的教员因自身知识结构的不同,对该门课程讲授的重点就不同,往往是对自己精通的环节大加发挥,而对自己知识储备较弱的部分则一掠而过,影响了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虽然通过培训、交流、集体备课以及自学等方法可以完善教员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员的理论素养,实现每名任课教员都能够驾驭该门课程的目标,但这需要一个过程,决不是一蹴而就的。鉴于目前任课教员知识结构的状况,可以利用专题式教学法的实施,采取教员交叉授课的方式,来提高教学水平。即授课教员组合为多元化人才团队,不同的教学专题由擅长相应内容的教员讲授,例如中国传统思想这一专题,由哲学专业的教员讲授;中国传统艺术这一专题,由相对擅长这些内容知识的教员讲授等等,这样的分工协作,使得优势互补,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但必须引起注意的是,较少课时内的频繁更换授课教员,教学方法、教学风格的差异往往容易造成学员眼花缭乱、思维断裂的难以适应感,不利于学员对中国传统文化整体性、统一性形成清晰的认识,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为了避免这一现象的产生,可以采取优势组合的方式,即一位教员选择两三个专题作为自己的专攻方向,这样一个班次的授课任务由两三位教员共同承担,这种“互助组”式的教员配备,既摆脱了因教员更替频率快而造成授课内容产生断裂感的弊端,又可以使教员有针对性地对自己所担专题的难点和重点进行深入探究,从而可以从容顺利地进行教学。这种授课方式效果颇佳,富有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介永强.关于中国文化史教学的一些思考.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7, 06

篇5:2014年概论试点班复习题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取得胜利的根本性的、前提性的、第一位的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是什么,它们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给我们的生活、学习、工作有什么启发?

2.什么是实事求是,为什么说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从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看,实事求是容易做到吗?怎样才能真正做到实事求是?

3.中国共产党在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中,取得了哪些成果?具有什么意义?获得了哪些宝贵经验教训?

4.我国社会主义建立的历史前提和历史基础是什么?什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什么?为什么基本路线要管100年?

5.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紧迫性、复杂性、艰巨性?

6.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什么?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如何看待我国与美欧日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差距?

7.为什么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我们应如

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8.如何理解中国梦,如何实现中国梦,中国梦的提出有什么重要意义?中国梦与我们每个人是什么关系?

9.为什么要改革开放?为什么说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改革开放的目的是什么? 如何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

10.什么叫独立自主?如何正确处理对外开放和独立自主的关系?

11.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哪些优越性?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市场和政府的关系做出了哪些新论断?

12.什么是公有制经济?我国为什么必须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如何理解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如何理解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

13.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是什么?如何避免两极分化,走出一条共同富裕的道路?

14.为什么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如何理解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15.简述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较之于西方的“三权分立”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什么优越性?

16.什么是依法治国,推进依法治国具有什么意义?

17.请联系美国大片、韩剧热等谈谈你对文化软实力的理解。请联系当前我国社会思想道德现状谈谈你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观的理解。

18.什么是和谐社会,当前影响我国社会和谐的因素主要有哪些,我们应从哪些方面着手,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19.如何理解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应树立什么理念?面对当前我国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我们在学习、生活、工作等方面应如何做?

20.如何理解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有什么重要意义?当前我国存在的民族分裂势力有哪些,我们应如何坚决捍卫祖国统一?

21.中国为什么要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国应如何处理同邻国的关系,如何应对周边挑战?

2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23.如何认识在新世纪新阶段加强国防和人民军队建设的重要意义?作为大学生,我们应该如何做?

24.我们党的民族政策是什么?如何正确处理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

篇6:中国传统文化概论2014年复习题

2014级

传媒学院

广播电视编导2班

华珊 1.广电总局的限令,结合个案?

答:限广令。限广令是国家广电总局针对电视剧中插播广告的时间、长度以及广告类型等作出的一系列规定。决定自2012年1月1日起,全国各电视台进行电视剧播出时,每集电视剧中不得以任何形式插播广告。限广令出台以前很多上星级卫视存在“广告泛滥”的现象,导致观众存在不知道是看“广告”还是看“电视”的疑惑。限广令的推出对于观众来说是一大福利,但是不可否认的这会对广告商造成极大损失。对于电视台来说,这个禁令则是对于商业经营收入的一个新挑战。

限播令。2010年5月,广电总局正式实施限播令,不仅对“卫视黄金档”播出的电视剧有了具体的集数规定,还对晚间时段和白天时段,同一部电视剧播出不得超过6集和每天电视剧播出量不得超过卫视总节目量的45%做出了明确限制。对于各大卫视来说,加大了竞争压力,促使产业升级。2.我国电视综艺节目发展的四个阶段代表节目是什么?

答:A 综艺表演阶段:明星+表演(1990年央视《综艺大观》)

B游戏娱乐阶段:明星+综艺(《快乐大本营》)

C益智博彩阶段:明星+观众+游戏+奖励(《开心辞典》、《幸运52》《非常6+1》)

D真人秀阶段:电视模仿秀,电视真人秀(《百变大咖秀》)3.结合具体案例说明中国体育节目发展的社会原因?

答:A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B体育水平的提高并飞速发展,为节目的发展提供了素材。C.新闻业的迅速发展,为其提供了技术支持,人力支持。D.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女排五连冠极大地鼓舞了士气。E.乒乓球作为国球的发展提供了动因。

4.《女神的新衣》?24小时制衣+T台秀+竞拍 A.节目特点:时尚与商业的结合。(怎样实现跨界的?明星不再是只充当衣架子,而是调动时尚细胞与大牌设计师完成制作“新衣”的过程(设计,制作,展示,竞拍),而每次被竞拍买家拍下的新衣当天就会在天猫上线销售。这种T台与买手,大众实时互动的模式是商业与时尚的结合。直接是以”明星艺人+专业设计师”在节目过程中制造一批产品,以专业评审来评估市场前景、价值,再决定产品是否投放市场的这样一个流程,直接创造了“内容即商品”的颠覆模式。)24小时挑战成衣制作极限。裸眼3D全息投影的史上最炫酷的T台,超高的配置。B.社会影响:受众的年龄大部分集中在18-35岁,电视+电商颠覆了传统模式,加大了受众的好奇心里,进而引发一次全民消费。对于买手而言,则是最大的受益人。

5.新兴的综艺模式即海外移植节目模式比较?结合案例

答:《奔跑吧兄弟》是浙江卫视的大型户外竞技真人秀节目,起源于韩版的《Running Man》。不同之处:该节目具有中国的民俗特色,没有走韩版路线,比如在第一期的“白蛇传”,卷春饼,广场舞以及之后出现的“楚汉之争”等等。人物设置的改变。中国版启用了与韩版完全不同的人设参与演出,比如190cm的李光洙变成了161cm的王宝强,能力者金钟国变成了李晨等等。时长的改变。中国的跑男采用季播的方式,每季15集。而韩国的《Running Man》则是持续不断的播出,至今已有4年。受众年龄群的改变。韩版的跑男受众奠定在学生群及白领,而中国的跑男受众范围更广。游戏的改编。虽然还是有原版的指压板环节,铃铛使者和撕名牌大战,但是却添加了“水枪之战”“乒乓球大战”等等,到最后会有终极奖励,而奖励会多数捐给贫困区的孩子们。改变虽小,但也代表着中国综艺节目的进步。

关键词:经济效益(如冠名商,旅游地),收视率,明星效益。

6.结合个案,分析我国的民生新闻发展的原因及特点?

答:拿黑龙江卫视的《新闻夜航》来说,它始终坚持“关注民心,反应民意”的理念。创办于1999年。原因:A社会发展的大环境决定了民生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B新闻媒介传播价值观的转变是其发展的动因之一。民生新闻顺应了不可逆转的改革潮流。C公民社会的建设要求媒介成为民众利益的代言人,民生新闻在都市化进程应运而生。D民生新闻是地方广播电视新闻应对新闻竞争的必然选择。特点:,让平凡普通的人成为节目的主角,运用百姓的语言,报道百姓的故事。

7.关于电视节目的类型,如《应用宝典》,新类型的表现特点是什么?

答:应用宝典是由腾讯旗下安卓应用商店应用宝联合青海卫视共同推出的全明星app脱口秀节目。众所周知,青海卫视并不是一线卫视,但是其推出的《应用宝典》作为一档综艺节目能够有不俗的战绩。创意:青海卫视将创意与自主制作模式进行到底,在电视传统媒体之上全方位推进《应用宝典》以手机APP为核心切入,打造明星与网络红人互动的全媒体平台。环节:通过主持人现场脱口秀的形式和明星访谈方式演绎各类热点app资讯。意义:成功开启了移动互联网与电视媒体的全新合作模式。

8.结合至少4个以上的案例分析电视的社会功能?

答:A广播电视是现代社会民主政治过程的重要基本元素。比如说在十八大召开期间,多家电视台对其进行全程直播;央视的《新闻联播》等借助于媒介的优先使用权宣传政治主张,是民众进行政治参与的平台。

B广播电视是一个强大的产业,具有经济功能。例如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目前为止一共有三季,它的冠名费分别是2800万,3.1亿和5亿,从不断持续走高的冠名费可以看出它的经济效益。再如浙江卫视的《中国好声音》冠名商,“中国好凉茶——加多宝”,随着电视节目的热播这样的广告也被众人接受,间接地扩大了它的市场销售份额。

C.电视具有娱乐功能。例如湖南卫视的《快乐大本营》,其内容诙谐幽默,氛围轻松,17年经久不衰。

D服务功能。如央视农业频道《致富经》,“维权3·15”等等都属于电视的服务功能。

1.中国的第一座广播电台建于1923年,美国记者奥斯邦在上海办的。中国人民广播事业创建于1940年12月,即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前身——延安新华广播电台。

2.世界上第一档电视谈话节目是NBC的Tonight.3.世界上第一个播出黑白电视的国家是英国/BBC.4.无线电的频率单位Hz.5.电视剧的四个分类:连续剧(肥皂剧)、系列剧、情景喜剧,电视电影

6.推、拉、摇、移的区别:

1、推是指使画面由大范围景别连续过渡的拍摄方法。推镜头一方面把主体从环境中分离出来,另一方面提醒观者对主体或主体的某个细节特别注意。拉与推正好相反,它把被摄主体在画面由近至远由局部到全体地展示出来,使得主体或主体的细节渐渐变小。拉镜头强调是主体与环境的关系。摇是指摄像机的位置不动,只作角度的变化,其方向可以是左右摇或上下摇,也可以是斜摇或旋转摇。其目的是对被摄主体的各部位逐一展示,或展示规模,或巡视环境等。其中最常见的摇是左右摇,在电视节目中经常使用。移是“移动”的简称,是指摄像机沿水平作各方向移动并同时进行拍摄。

7.中国建立的首家电视台是1958年5月1日的北京电视台,受众是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

8.83年的首届春晚采用的是写信和电话热线进行互动的

9.纵向节目编排的带状策略是某一节目安排在每天的同一时间或相隔数天的同一时间播出的

10.彩色电视制式分为NTSC、SECAM,PAL 11.广电总局的全称是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

12.亚视(ATV)前身是“丽的映声”;亚视是TVB的前身,TVB于1967年11月19日成立,采用无线播出

13.国内最早植入广告的电视剧是《编辑部的故事》。14.粉丝电影《小时代》《中国好声音之为爱转身》

15.谈话类节目《东方直播室》属于政治类;《佳片有约》属于专业类 16.ESPN即娱乐与体育节目电视,体育,极速运动

篇7: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

一、填空题

1.文化三现象包括__、__和__。

2.中国多元文化的形成经历了____、____、____和____四个时期。3.宗法制形成于__代,__代以后名存实亡。※ 4.古代世界中比较完善的选官制度是中国的____。5.思维是_____________。※

6.中国文化以汉为界,前为利用“____”拓疆期,后为利用“____”交流期。

7.秦以后,中国国家体制的“法治”主要表现在:⑴_______──以国家之法的形式确定统治秩序;⑵______──考试选官。

8.古代世界中较为完善的“官僚制”是中国____朝的_____制。9.周易揭示了___________________。

10.在中国哲学发展的高峰期,即宋明时期,哲学已进入探讨哲学____,即“______”时期。

11.人性论是中国______的主要理论之一。

12.古代人性论中,影响较大的有____的“性善论”、____的“性恶论”及______的“性三品说”。

13.把世界本原当作哲学问题进行系统讨论的起始者是北宋的_____。

14.名家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说,前一个“马”指的是____,后一个“马”指的是____。15.宗教历史可分为______和______两个阶段。

16.中国传统宗教观包括_____、_____和_____。

17.佛教汉化的原因及表现在⑴____、⑵_________、⑶______、⑷______。

18.道教信仰的基本特征有⑴______;⑵______;⑶______。

19.中国古代文学的特色有⑴______;⑵_______; ⑶________; ⑷________。

20.中国文学的意境有两大构成要素,一是____,一是___。

21.中国古代史学有以下特点:⑴______; ⑵______;⑶__________;⑷___________;⑸____________。22.艺术作品和心灵之间存在共鸣和感应的关系,叫做_____。23.中国传统音乐的内容有三种:____、______、____。

24.中国艺术“意”主要表现有_______、_______、_______。25.______指的是表现为整体(系统)模式的文化特征。

26.优秀传统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具有______和______等积极作用。

27.在国家形成以前,黄河流域分布着两大文化圈,一是以_____为精神支柱的农牧氏族集团______,一是以______为精神支柱的游猎氏族集团______。28.宗法制的主要特征有______、______和______。

29.除了黄河流域之外,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都是 中华文化的摇篮。

30.汉唐之际,汉族与其他民族交流的主要方式,有_______,“____”政策和“____”政策。

31.人类初始集团指的是____。

32.在西周宗法制发展的全盛时期,国家政治中的____统治序列与

____统治序列,是合二为一的。

33.“多子分继财产制”渊源于汉武帝时颁布的______。

34.秦以前的宗族属于____宗族,秦以后的宗族则属于____宗族。35.“二千年之政,秦政也”。这里的“秦政”指的是_____。

36.中国人有机论的过程性思维导致____的习惯产生。

37.整体型思维注重研究事物的____,分析型思维则注重研究事物的____。38.北宋哲学家是把______当作____问题进行讨论的第一人。39.墨子用于推理的工具是他提出的“三表法”,包括__、___和___。40.“庄周梦蝶”、“朝三暮四”说明了庄子的______思想。

41.中国古代系统观揭示了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等四种主要的系统关系。

42.在中国传统观念里,系统内通常会保持稳定的机制,其构成来自两方面,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43.中国传统宗教观带有很浓厚的现世实用的味道,表现在⑴_________;⑵________。

44.以朝代为顺序,评述因史事件始末,并独立成篇的史书体裁,叫做________。45.从表现手法来看,艺术分为____艺术、____艺术、____艺术和____艺术等几类。

46.静在艺术中有三个深刻的含义,即______、_____和______。

47.中国传统艺术中的“意”有三种表现:_______、_______和_______。

48.整一性指的是表现为________的文化特征。

48.中国古代文化结构具有内部稳定的组织,由此形成_____、_____和_____的文化特征。

50.中国文化是______进化,遗传因素较多,变异因素较少。51.文化是人类______和______的总和。

52.一种将民族成员、民族历史结合起来,不使分散和中断的能力,叫做传统的____。53.______是人类有意识地利用自然创造出来的景观。

54.中国拥有辽阔国土的原因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等。

55.华夏文化圈是以______为精神支柱,以___为图腾;鸟夷文化圈则是以______为精神支柱,以___为图腾。

56.中国文化的开放性,在汉以前主要表现在__________上,汉以后,则表现在__________上。

57.______是宗族对中国古代政治的影响。

58.古近代世界的政体主要有三种形式, 即____政体、____政体和____政体。59.中国古代政治体制从秦代开始,进入______时期。60.中国第一部哲学著作是____。

61.无论是中国还是古希腊,在哲学的兴起期,已经开始接触到自然、人、和思维的形式问 题,初步形成______、______、______三大哲学领域。

62.中国著名的人性论有孟子的________,荀子的____和董仲舒的_______。63.社会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哲)

64.依照中国传统观念,相对的双方中,有一方起____作用,其与另一方只是____关系,而不是起____对方的作用。

65.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中,儒家和____在当时最著名,被时人称为“____” 66.中国古代较为全面概括系统思想的观念是“____”

67.人为宗教有“三宝”,即____、____和______。

68.______是指专门展开史学批评和史学理论研究的一种史书体裁。69学案体史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70.中国传统艺术中的“意”表现为_______、______和_______。71.______指的是表现为整体(系统)模式的文化特征。

72.中国古代文化结构具有内部稳定的组织,由此形成_____、_____和_____的文化特征。

73.中国文化是______进化,遗传因素较多,变异因素较少。74.中国“和”文化的平衡机制是____。75.中国“和”文化的功能是____。

填空题答案

1.文化三现象包括__、__和__。(物态文化 方式文化 精神文化(导))2.中国多元文化的形成经历了____、____、____和____四个时期。(华夏文化形成 华夷文化融合 中亚文化交流 中西文化交流(地))3.宗法制形成于__代,__代以后名存实亡。(西周 秦)4.古代世界中比较完善的选官制度是中国的____。(科举制)5.思维是_____________。※(人脑的活动过程)6.中国文化以汉为界,前为利用“____”拓疆期,后为利用“____”交流期。(武功 文治)

7.秦以后,中国国家体制的“法治”主要表现在:⑴_______──以国家之法的形式确定统治秩序;⑵______──考试选官。(建立官僚体制 科举制)

8.古代世界中较为完善的“官僚制”是中国____朝的_____制。(唐 三省六部)

9.周易揭示了___________________。(阴阳两者之间关系的无穷变化)

10.在中国哲学发展的高峰期,即宋明时期,哲学已进入探讨哲学____,即“______”时期。

(本体 世界本原)

11.人性论是中国______的主要理论之一。(人文主义)12.古代人性论中,影响较大的有____的“性善论”、____的“性恶论”及______的“性三品说”。

(孟子 荀子 董仲舒)

13.把世界本原当作哲学问题进行系统讨论的起始者是北宋的_____。(周敦颐)

14.名家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说,前一个“马”指的是____,后一个“马”指的是____。(具体 抽象)

15.宗教历史可分为______和______两个阶段。(自发宗教(或原始宗教、自然宗教)人为宗教)

16.中国传统宗教观包括_____、_____和_____。(现世实用 和平宽容 政教分离)

17.佛教汉化的原因及表现在⑴____、⑵_________、⑶______、⑷______。

(译经 融合儒道思想 佛教世俗化 自创宗派)

18.道教信仰的基本特征有⑴______;⑵______;⑶______。(多神崇拜 性命兼修 善恶承负说)

19.中国古代文学的特色有⑴______;⑵_______; ⑶________; ⑷________。

(诗化的倾向 乐观的精神 含蓄蕴藉之美)

20.中国文学的意境有两大构成要素,一是____,一是___。(情 景)

21.中国古代史学有以下特点:⑴______; ⑵______;⑶__________;⑷___________;⑸____________。

(累世不断 体裁多样 官修私撰,百科之首 良史以实录直书为贵 鉴戒垂训,以史鉴今)

22.艺术作品和心灵之间存在共鸣和感应的关系,叫做_____。(心物对应)

23.中国传统音乐的内容有三种:____、______、____。(娱乐音乐 泻泄音乐

“真乐”)

24.中国艺术“意”主要表现有_______、_______、_______。(意境和气韵 追求变化 飞动之美)

25.______指的是表现为整体(系统)模式的文化特征。(整一性)

26.优秀传统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具有______和______等积极作用。(民族凝聚 民族复兴)

27.在国家形成以前,黄河流域分布着两大文化圈,一是以_____为精神支柱的农牧氏族集团______,一是以______为精神支柱的游猎氏族集团______。(血缘关系 华夏族 原始宗教 鸟夷(东夷)族)

28.宗法制的主要特征有______、______和______。

(嫡长子继承(宗法继承)制 嫡庶等级(宗法等级)制 大宗、小宗之分)

29.除了黄河流域之外,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都是中华文化的摇篮。

(辽河流域 淮何流域 长江流域 珠江流域)

30.汉唐之际,汉族与其他民族交流的主要方式,有_______,“____”政策和“____”政策。

(开辟贸易之路 和亲 自治)31.人类初始集团指的是____。(家庭)

32.在西周宗法制发展的全盛时期,国家政治中的____统治序列与____统治序列,是合二为一的。(宗族? 君主)

33.“多子分继财产制”渊源于汉武帝时颁布的______。(推恩令)

34.秦以前的宗族属于____宗族,秦以后的宗族则属于____宗族。(宗法 亲情)

35.“二千年之政,秦政也”。这里的“秦政”指的是_____。

(古代官僚政治)

36.中国人有机论的过程性思维导致____的习惯产生。(应变)

37.整体型思维注重研究事物的____,分析型思维则注重研究事物的____。(功能 实质)

38.北宋哲学家是把______当作____问题进行讨论的第一人。(世界本原 哲学)

39.墨子用于推理的工具是他提出的“三表法”,包括__、___和___。(本 原 用)

40.“庄周梦蝶”、“朝三暮四”说明了庄子的______思想。(相对主义(或相对论))

41.中国古代系统观揭示了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等四种主要的系统关系。

(循环关系 克谐关系 “君臣”(或主导、伺服)关系 胜复(或平衡)关系)

42.在中国传统观念里,系统内通常会保持稳定的机制,其构成来自两方面,一是______,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外控制系统的控制作用 自体调节系统的调节作用。)

43.中国传统宗教观带有很浓厚的现世实用的味道,表现在⑴_________;⑵________。

(宗教的作用以现世为目的 宗教世俗化)

44.以朝代为顺序,评述因史事件始末,并独立成篇的史书体裁,叫做________。(纪事本末体)

45.从表现手法来看,艺术分为____艺术、____艺术、____艺术和____艺术等几类。

(表演 造型 语言 综合)

46.静在艺术中有三个深刻的含义,即______、_____和______。(静极而动 静寓意动 静抑制妄动)

47.中国传统艺术中的“意”有三种表现:_______、______和_______。(意境和气韵 追求变化 飞动之美)

48.整一性指的是表现为________的文化特征。(整体系统(模式))

48.中国古代文化结构具有内部稳定的组织,由此形成_____、_____和_____的文化特征。

(整一性 动态性 连续性)

50.中国文化是______进化,遗传因素较多,变异因素较少。(渐变性(或传承性))

51.文化是人类______和______的总和。(精神文明 物质文明)

52.一种将民族成员、民族历史结合起来,不使分散和中断的能力,叫做传统的____。(凝聚力)

53.______是人类有意识地利用自然创造出来的景观。(文化景观)

54.中国拥有辽阔国土的原因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等。”

(易于沟通的地理条件 文化中心转移 移民和战争 各民族间的相互迁徙和融合)

55.华夏文化圈是以______为精神支柱,以___为图腾;鸟夷文化圈则是以______为精神支柱,以___为图腾。(血缘关系 龙 原始宗教 凤)

56.中国文化的开放性,在汉以前主要表现在__________上,汉以后,则表现在__________上。

(疆域的不断扩大 对外文化交流)

57.______是宗族对中国古代政治的影响。(家构同构)

58.古近代世界的政体主要有三种形式, 即____政体、____政体和____政体。(民主 贵族 官僚)

59.中国古代政治体制从秦代开始,进入______时期。(官僚政治)

60.中国第一部哲学著作是____。(易传)

61.无论是中国还是古希腊,在哲学的兴起期,已经开始接触到自然、人、和思维的形式问题,初步形成______、______、______三大哲学领域。(自然哲学 伦理学 逻辑学)

62.中国著名的人性论有孟子的________,荀子的____和董仲舒的_______。(性善论 性恶论 性三品说)

63.社会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专门研究解决人际矛盾、协调人际关系的理论)

64.依照中国传统观念,相对的双方中,有一方起____作用,其与另一方只是____关系,而不是起____对方的作用。(主导 协调 压制)

65.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中,儒家和____在当时最著名,被时人称为“____”(墨家 显学)

66.中国古代较为全面概括系统思想的观念是“____”(五行观)

67.人为宗教有“三宝”,即____、____和______。(教主 教义 教团组织)

68.______是指专门展开史学批评和史学理论研究的一种史书体裁。(史论体)

69。学案体史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专门记叙各种学术思想及其流变发展的史书体裁)

70.中国传统艺术中的“意”表现为_______、______和_______。(意境和气韵 追求变化 飞动之美)

71.______指的是表现为整体(系统)模式的文化特征。(整一性)

72.中国古代文化结构具有内部稳定的组织,由此形成_____、_____和_____的文化特征。

(整一性 动态性 连续性)

73.中国文化是______进化,遗传因素较多,变异因素较少。(渐变性(或传承性))

74.中国“和”文化的平衡机制是____。(执中)

75.中国“和”文化的功能是____。(生变)

二、选择题

1.中国古代商业难以与近代工商业衔接的原因是____。

A古代中国的商业十分落后

B商业资本大量投向土地

C商业一直受到政治的抑制

D商人不会审时度势

2.中国古代“多子分继财产制”取代“嫡长子继承制”的财产分配形式渊源于汉代的____。

A分封制 B世袭制 C贵族制 D推恩制 3.秦以后的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属于____。※

A以礼为中心的人治 B以礼为中心的法治

C以个人权利为中心的人治 D以个人权利为中心的法治

4.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带有“月令”图式的特点,这个特点指的是____。※

A认为事物间存在着基于空间和时间上的普遍联系

B认为任何事物都是相互隔绝的 C认为事物之间是相互对立的

D认为事物的发展是分阶段的,每个阶段之间没有任何联系

5.中国文化被誉为“乐感文化”,是因为中国人的思维传统习惯于用____的眼光看问题。※

A生命发展 B排恶崇善 C以悲为乐 D绝对差异 6.____是西周君主统治和宗族统治合二为一的政治基础。

A、分封制 B、世袭制 C、贵族制 D、推恩制 7.“二千年之政,秦政也”。这里的秦政指的是____

A、贵族政治

B、古代民主政治

C、古代官僚政治 D、以上三种政治的混合状态 8.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偏向于____。

A、理性思维 B、知性思维 C、分析思维 D、感性思维 9.中国画、书法中的“飞白”是中国传统艺术观中____的典型表现。

A、虚短实长 B、虚实相济 C、心物对应 D、虚实相抑 10.中国艺术的真谛是____。

A、我物对立 B、去伪存真 C、异质相斥 D、异质同构 11.古代中国画的一个重要特征是____。

A、注重线的作用

B、注重光的作用

C、注重色的作用

D、重视材料的运用 12.中国传统绘画构图布景的主要特征是____。

A、不留空虚 B、严格布局 C、虚空之道 D、集中视点 13.中国文化系统保持动态性的其中一个表现是____。

A、具有完备的吸收外来文化的机制

B、具有独特的时空观

C、具有整一不变的思维结构

D、具有稳定的历史观

14.中国文化的进化是____,遣传因素较多,变异因素较少。

A、直线性 B、跳跃性 C、渐变性(传承性)D、突变性 15.中国传统文化现象的特征是____。

A、智圆行方 B、行规守矩 C、极尽浪漫 D、融汇贯通 16.中国文化充满理性,这是一种“制天命而用之”的____。

A、分析理性 B、实用理性 C、非实用理性 D、创造性 17.中国传统的“和”的起点和基础是____。

A、存异 B、趋同 C、守一 D、无异 18.中国传统的“和”的主体结构是____。

A、混杂 B、混合 C、不和 D、和谐 19.中国传统的“和”的平衡机制是____。

A、等距离 B、偏执 C、执中 D、固执于一点 20.中国传统的“和”的功能是____。

A、不变 B、生变 C、无形 D、有形

21.____,是中国形成辽阔版图的一个重要因素。

A、五河流域文化融合B、黄河文化向各地幅射

C、长江文化向各地幅射 D、南方文化向各地迁徒

22.中国文化被誉为“乐感文化”,是因为中国人的思维传统习惯于用____的眼光看问题。A、以悲为乐 B、排恶崇善 C、生命发展 D、绝对差异 23.____是人类有意识地利用自然创造出来的景观

A、自然景色 B、文化景观 C、奇异地貌 D、沙漠绿洲

24.中国文化的开放性,在___以前,主要表现在____的不断扩大上,其后则表现在对外文化交流上。

A、周 思想 B、魏晋 思想 C、唐 疆域 D、汉 疆域 25.____是宗族对中国古代政治的最要影响。

A、儒家治理 B、家国同构 C、宗族关怀 D、宗产继承 26._________是根据血缘关系的远近来区分嫡庶亲疏的等级制度。A、贵族制 B、世袭制 C、宗族制 D、宗法制

27.中国古代“法治”形式的一个重要表现是考试选官,即____。

A、科举制 B、文官制 C、九品中正制 D、分封制 28.古代世界中较为完善的官僚制是__朝的____。

A、魏 九品中正制 B、秦 三公九卿制

C、唐 三省六部制 D、宋 三省六部制

29.将对一类事物的理解整理出来,形成模式,用来理解尚不可知的事物,这种推理方式,叫做____。

A、合理外推 B、逆向推理 C、循环推理 D、以大观小

30.中国哲学发展的高潮期是在____时代。

A、殷周 B、近代 C、宋明 D、先秦 31.人性论是中国________的主要理论之一。

A、道德主义 B、人文主义 C、理性主义 D、人本主义 32.战国时的墨家和名家提出的理论,标志中国曾出现____。

A、形式逻辑 B、辩证逻辑 C、化理学 D、自然哲学 33.中国古代较为全面概括系统思想的观念是________。

A、道德观 B、逻辑观 C、阴阳观 D、五行观 34.佛教汉化的一个重要表现是____。

A、改变全部原来教义

B、分化为大、小乘

C、融合儒道思想

D、自我完善 35.中国古代文学的一个显著特色是____。

A、偏重抒情,充满诗意 B、偏重表现,充满浪漫

C、偏重写实,充满实际 D、偏重抽象,充满离奇

36.____指的是既豪放又有秩序,豪放而不超越一定的规矩。

A、写意 B、放浪 C、入律 D、狂狷

37.中国画、书法中的“飞白”是中国传统艺术观中____的典型表现。A、虚短实长 B、虚实相济 C、心物对应 D、虚实相抑 38.中国艺术的真谛是____。

A、我物对立 B、去伪存真 C、异质相斥 D、异质同构 39.古代中国画的一个重要特征是____。

A、注重线的作用

B、注重光的作用

C、注重色的作用

D、重视材料的运用 40.中国传统绘画构图布景的主要特征是____。

A、不留空虚 B、严格布局 C、虚空之道 D、集中视点 41.传统是一个民族代代流传下来的_______。

A、落后习性 B、文化性格 C、表层情感 D、优良品质 42.从时代的角度看,文化的作用主要在于____。

A、保存某个民族的历史和传统

B、作为各民族交流的手段

C、个人渲泻情绪

D、指导对自然和人本身的认识和改造

43.汉唐之际,汉族与其他民族交流的主要方式有____等等。

A、开辟贸易之路、和亲 B、建立臣属关系、进贡

C、领土相向扩张、称霸 D、建立牢固的政治经济关系

44.社会背景相对于文化来说,主要发挥内在的作用,直接影响一个民族____的形成。

A、文化因素 B、文化走向 C、文化性格 D、文化交流方式 45.____时期,君主统治序列与宗族统治序列是合二为一的。

A、西周 B、汉代 C、东晋 D、唐朝

46.造成中国古近代出现“千年田八百主”这样一个奇特现象的主要原因是____。

A、嫡长子继承财产

B、多子分继财产

C、小农经济思想

D、土地兼并思想

47.宗法宗族在中国主要存在于____以前,之后的宗族基本上只是一种简单的亲情血缘认同。

A、明清 B、唐末 C、汉魏 D、先秦

48.由于中国传统有机论的过程性思维的影响,中国文化因此带上__的色彩。

A、罪感文化 B、乐感文化 C、主导文化 D、从属文化 49.把世界本原当作哲学问题进行系统讨论的第一人是____。

A、孔子 B、老子 C、周敦颐 D、董仲舒

50.墨子“三表法”中的三个条件分别是___、___和___。

A、本 原 用

B、人 才 学

C、道 器 用

D、法 刑 赏

51.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属于注重整体综 合性研究的辩证思维。这种思维侧重于事物的____。

A、数量分析 B、实验结果 C、功能研究 D、实质分析 52.“庄周梦喋”、“朝三暮四”说明庄子____的哲学思想。

A、神变 B、相对主义 C、虚无主义 D、浪漫主义 53.中国传统宗教观带有浓厚的功利味道,表现在

A、出世求缘 B、只求来世 C、脱离现世 D、现世实用 54.中国传统散文的一个重要特征是“____”。

A、抽象 B、离神 C、离奇 D、气盛

55.中国画、书法中的“飞白”是中国传统艺术观中____的典型表现。

A、虚短实长 B、虚实相济 C、心物对应 D、虚实相抑 56.艺术作品和心灵之间存在共鸣和感应关系,这叫做____。

A、心物对应 B、虚实相生 C、心照不宣 D、心心相印 57.中国艺术的真谛是____。

A、我物对立 B、去伪存真 C、异质相斥 D、异质同构 58.古代中国画的一个重要特征是____。

A、注重线的作用

B、注重光的作用

C、注重色的作用

D、重视材料的运用 59.中国传统绘画构图布景的主要特征是____。

A、不留空虚 B、严格布局 C、虚空之道 D、集中视点 60.中国文化系统保持动态性的其中一个表现是____。

A、具有完备的吸收外来文化的机制

B、具有独特的时空观

C、具有整一不变的思维结构

D、具有稳定的历史观

选择题答案

1.B(社)2.D(社)3.B(社)4.A(思)5.A(思)

6.A(社)7.C(社)8.A(思)9.B(艺)10.D(艺)

11.A(艺)12.C(艺)13.B(特)14.C(特)15.A(特)16.B(特)17.A(特)18.D(特)19.C(特)20.B(特)21.B(社)22.D(社)23.B(社)24.A(思)25.A(思)26.A(社)27.C(社)28.A(思)29.B(艺)30.D(艺)

31.A(艺)32.C(艺)33.B(特)34.C(特)35.A(特)36.B(特)37.A(特)38.D(特)39.C(特)40.B(特)

41.B(导)42.D(导、地)43.A(地)44.C(社)45.A(社)46.B(社)47.D(社)48.B(载)49.C(哲)50.A(哲)51.C(载)52.B(哲)53.D(宗)54.D(文)55.B(艺)56.A(艺)57.D(艺)58.A(艺)59.C(艺)60.B(特)

三、判断题

1.中国文化只有走“全盘西化”的道路,才能实现现代化。※

2.现代高科技不以古代科技为本,因此,现代科学与古代没有联系。※ 3.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民族性格的形成由地理环境决定。

4.黄河、长江、辽河、淮河、珠江五大水系的流域同是中华文化的发祥之地。5.中国古代社会是宗法社会。

6.古代世界大多数国家是官僚政体,只有希腊是民主政体。7.现代中国是“人治”国家。

8.先秦时期诸子百家中,儒家和墨家在当时被称为“显学”。9.中国老庄的思想充满了消极、不思进取的色彩。

10.中国传统文学以“善”为特征,即只求内容,不看形式。11.越原始的东西越美。

12.中国古典音乐只有五声,因此不好听 13.中国文化讲究不偏不倚,不讲个性。

14.中国文化是主张“同一”,否定“不同”的文化。15.中国文化系统内充满了变化。

16.文化是人的文化,包括个人文化和群体文化两种。17.中国文化是封闭的文化,西方文化是开放的文化。18.硬文化对现代社会没有直接的影响。19.传统是超时代的文化。20.中西文化应该趋同。

21.汉文化是古老的华夏文化与其他周边文化混血而成。

22.汉唐之际的丝绸之路仅是两条狭窄的小路,不可能有多大作为。可见古代中国是很封闭的,无法与外界沟通。

23.造成中国古代出现“千年田八百主”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中国没有出现资本主义。24.中国第一部哲学著作是易经。

25.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属于严密逻辑型的知性思维。26.在不同的个体中建立统一关系,必须有一方是权威,以控制对方。27.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中,儒家和道家是最有名的,被时人称为“显学”。28.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民族性格的形成由地理环境决定。29.中国传统艺术中所说的“虚”即“什么也没有”。30.中国古典音乐“六音不全”,因此不好听。

31.世界上的民族,从地理上划分,可分为“海洋民族”和“大陆民族” 前者是开放的民族,后者是封闭的民族。

32.文化具有地域特征,因此,一个地方的文化与其他地方的文化有着绝对的差异。33.中华文化是从黄河发源,再向各地辐散而形成的 34.中国古代商业处于长期被抑制的状态,无法发展。

35.推恩令的实施,是古代社会实施“多子分继财产”的开始。36.唐朝“三省六部制”的确立,标志着古代社会官僚制的成熟。37.中国文化是不求变化的文化。

38.人生下来就具备了道德之性,故“人性本善”。

39.中国人有一个传统观点,认为事物之间没有任何必然联系,事物间都是相互隔绝的。40.中国人的传统美德是“忍”。41.佛教是人为宗教。

42.中国古代文学充满抽象色彩。43.中国艺术是“虚”的艺术。44.中国古典音乐的声调不全。

45.中国文化不关注个性,只讲不偏不倚。

判断题答案

1.中国文化只有走“全盘西化”的道路,才能实现现代化。※ 答案:× 文化虽然具有超地域性,但同样具有地域性。地域性是文化个性的表现。世界文化正是在不同个性的文化的竞争、融合中不断进化的。(导)

2.现代高科技不以古代科技为本,因此,现代科学与古代没有联系。※ 答案:× 从文化的结构来看,其分为软文化和硬文化两类。属物态性质的硬文化对现代科技的影响确实不大,但属精神和方式性质的软文化对现代科技的影响却很大,是现代高科技发展的基础。(导)

3.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民族性格的形成由地理环境决定。答案:× 早期人类依赖地理环境,但当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地理环境便不是唯一的因素,更不是主导的因素。(地)

4.黄河、长江、辽河、淮河、珠江五大水系的流域同是中华文化的发祥之地。答案:√ 中华文化是五江流域文化融合而成。(地)5.中国古代社会是宗法社会。答案:× 在夏商周三代,是宗法社会,但在秦汉建立官僚制后,便不是。(社)6.古代世界大多数国家是官僚政体,只有希腊是民主政体。答案:× 大多数是贵族政体,只有秦以后的中国等少数(甚至没有)国家是官僚政体,希腊也仅是雅典有过近半个时期的民主政体,且不过是氏族民主。(社)7.现代中国是“人治”国家。答案:× 现代的世界大多数是“法治”社会,包括中国。没有法治,便没有现代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社)8.先秦时期诸子百家中,儒家和墨家在当时被称为“显学”。答案:√ 当时的道家并不为世人熟知。(哲)9.中国老庄的思想充满了消极、不思进取的色彩。答案:× 老庄两人恰恰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人。老庄的真正内蕴是:不要对抗“难题”,而是在顺其自然中去控制它。(哲)

10.中国传统文学以“善”为特征,即只求内容,不看形式。答案: × 中国传统文学恰恰追求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即“美善相兼”。(文)11.越原始的东西越美。答案: × 原始的东西如果不能与心灵撞击,不可能产生美感。(艺)12.中国古典音乐只有五声,因此不好听 答案: × 中国早在战国时即已有七声调式(五个“正音”两个“偏音”)。(艺)13.中国文化讲究不偏不倚,不讲个性。答案: × 中国文化讲中和,既有个性,又能融会贯通。(特)14.中国文化是主张“同一”,否定“不同”的文化。

答案: × 中国文化建立系统结构的第一步就是“存异”,它不主张“同一”,而主张“存异求和”。(特)

15.中国文化系统内充满了变化。

答案: √ 中国文化系统的功能就是“生变”。

16.文化是人的文化,包括个人文化和群体文化两种。答案:× 文化虽然具有超地域性,但同样具有地域性。地域性是文化个性的表现。世界文化正是在不同个性的文化的竞争、融合中不断进化的。(导)17.中国文化是封闭的文化,西方文化是开放的文化。答案:× 从文化的结构来看,其分为软文化和硬文化两类。属物态性质的硬文化对现代科技的影响确实不大,但属精神和方式性质的软文化对现代科技的影响却很大,是现代高科技发展的基础。(导)

18.硬文化对现代社会没有直接的影响。答案:× 早期人类依赖地理环境,但当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地理环境便不是唯一的因素,更不是主导的因素。(地)19.传统是超时代的文化。

答案:√ 中华文化是五江流域文化融合而成。(地)20.中西文化应该趋同。答案:× 在夏商周三代,是宗法社会,但在秦汉建立官僚制后,便不是。(社)21.汉文化是古老的华夏文化与其他周边文化混血而成。答案:× 大多数是贵族政体,只有秦以后的中国等少数(甚至没有)国家是官僚政体,希腊也仅是雅典有过近半个时期的民主政体,且不过是氏族民主。(社)

22.汉唐之际的丝绸之路仅是两条狭窄的小路,不可能有多大作为。可见古代中国是很封闭的,无法与外界沟通。答案:× 现代的世界大多数是“法治”社会,包括中国。没有法治,便没有现代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社)

23.造成中国古代出现“千年田八百主”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中国没有出现资本主义。答案:√ 当时的道家并不为世人熟知。(哲)24.中国第一部哲学著作是易经。答案:× 老庄两人恰恰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人。老庄的真正内蕴是:不要对抗“难题”,而是在顺其自然中去控制它。(哲)

25.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属于严密逻辑型的知性思维。答案: × 中国传统文学恰恰追求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即“美善相兼”。(文)26.在不同的个体中建立统一关系,必须有一方是权威,以控制对方。答案: × 原始的东西如果不能与心灵撞击,不可能产生美感。(艺)27.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中,儒家和道家是最有名的,被时人称为“显学”。答案:× 中国早在战国时即已有七声调式(五个“正音”两个“偏音”)。(艺)28.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民族性格的形成由地理环境决定。答案: × 中国文化讲中和,既有个性,又能融会贯通。(特)29.中国传统艺术中所说的“虚”即“什么也没有”。答案:× 中国文化建立系统结构的第一步就是“存异”,它不主张“同一”,而主张“存异求和”。(特)

30.中国古典音乐“六音不全”,因此不好听。答案: √ 中国文化系统的功能就是“生变”。

31.世界上的民族,从地理上划分,可分为“海洋民族”和“大陆民族” 前者是开放的民族,后者是封闭的民族。答案:× 大陆民族并非一定是封闭的,海洋民族也非就是开放的,如日本,是“化他不化己”,即可以拿他人的东西,而不愿别人拿自己的东西,如市场。

32.文化具有地域特征,因此,一个地方的文化与其他地方的文化有着绝对的差异。答案:× 文化还具有超地域性,因此,不同地方的文化也存在着某些共同的地方。33.中华文化是从黄河发源,再向各地辐散而形成的 答案:× 中华文化是由黄河、辽河、淮河、长江和珠江五河流域的文化融合而成。34.中国古代商业处于长期被抑制的状态,无法发展。答案:× 中国古代商业早在战国时就发展起来了,而且一直处于古代世界的前列。“抑商”仅是封建时代农商平衡的一种手段,但不能说中国古代商业一定会被抑制得了。(地)35.推恩令的实施,是古代社会实施“多子分继财产”的开始。答案:√ 在“推恩令”推行之前,中国一直实行“嫡长继承”制。(社)36.唐朝“三省六部制”的确立,标志着古代社会官僚制的成熟。答案:√ 三省六部制是古代世界中最为完善的官僚制。(社)37.中国文化是不求变化的文化。答案:× 由于有机论的过程性思维,中国人恰恰富于“应变”的习惯。(载)38.人生下来就具备了道德之性,故“人性本善”。答案:× 道德之性是后天培养而成的,不是先天就有的。(哲)

39.中国人有一个传统观点,认为事物之间没有任何必然联系,事物间都是相互隔绝的。答案:× 中国传统习惯认为事物间有普遍联系。(载)40.中国人的传统美德是“忍”。答案: × 中国人的传统美德是“中和”。

中──和。“中”是个性,是区别于其他事、人、物的自己的特征,是立场,是不变,是清高;“和”是圆融,是接纳,是宽容,是变化,是平凡(平凡即“庸”),是与他人、事、物协调的品德。儒家讲“中”,道家讲“和”(庸),两者看似不同,但在中国传统思想里,两者是相付相成,相互制约的。(哲、特)41.佛教是人为宗教。

答案:√ 佛教有宗教“三宝”,即教主、教义、教团组织。(宗)42.中国古代文学充满抽象色彩。答案: × 中国古代文学充满诗化的倾向,有含蓄,但不是抽象。(文)

43.中国艺术是“虚”的艺术。答案:× “虚”虽然在艺术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但并不是说,中国艺术里没有实。44.中国古典音乐的声调不全。答案: × 中国早在战国时即已有七声调式(五个“正音”两个“偏音”)。(艺)45.中国文化不关注个性,只讲不偏不倚。答案:× 中国文化讲中和,既有个性,又能融会贯通。(特)

四、简答题

1.简述自然、人和文化三者的关系。2.宗法制有哪些主要特征?※

3.中国传统有机论的过程性思维带来什么结果?※ 4.试比较黄河流域两大文化圈的社会特征。

5.汉唐之际汉族与其他各族进行文化交流的主要方式。

6.汉唐之际的丝绸之路是否无多大作为,导致中国无法与外界沟通,而成为封闭的文化? 7.试对“性善论”和“性恶论”进行比较。

8.中国传统观念中,相对的各方如要建立协调关系,需遵循哪些原则? 9.中国传统的美德是什么?

10.“虚”在表现“雾失楼台”的功能时,有什么作用? 11.中国艺术中静寓意动的功能是什么? 12.中国画中“以大观小”的含义是什么?

13.中国古代文化系统内的动态性有哪些表现? 14.为什么说中国文化充满理性? 15.如何理解艺术中的“程式写意”? 16.为什么说文化具有超地域性? 17.传统的凝聚作用是什么? 18.浅析人与自然的关系

19.中国古代商业不能与近代接轨的原因。20.举例说明中国拥有辽阔国土的因素。

21.地理因素、社会因素对文化的影响有什么区别? 22.为什么说秦以后宗法制名存实亡? 23.古、近代世界共出现过哪几种政体? 24.为什么说现代中国不是“人治”国家? 25.为什么说中国人没有绝对的悲观主义? 26.略谈中西人文主义的异同。

27.为什么中国哲学谈“善恶”问题较多,谈“真伪”问题较少。

28.在中国传统系统观里,自体调节系统的调节作用被认为是怎样运作的。29.宗教历史可分为哪几个阶段? 30.什么叫“文化结构”?

31.中国文化“全盘西化”有没有可能? 32.中国文化的形成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33.简述华夏文化形成的过程。34.宗法制是什么?

35.衡量宗法制的标准是什么? 36.近现代的法治与古代的法治有什么区别?

37.秦以后,中国国家体制的“法治”主要表现在哪里? 38.在思维的属性方面,中西思维方式有什么不同?

39.在微观科学和宇观科学尚未成形的古代,中国人以什么方式去了解看不见的微观世界和无法达到的宇观世界?

40.我们可以从庄子思想中得到什么启示? 41.中国古代系统观中包含了哪几种系统关系? 42.浅谈中国传统宗教观的内容。43.道教信仰有哪些基本特征?

44.中国艺术中的“以大观小”指的是什么? 45.简述中国古代文化系统内的动态性表现。

简答题答案

1.简述自然、人和文化三者的关系。

答案:自然为人类提供了生存条件,人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劳动中创造了文化,又用既定的文化观去指导劳动。因此说,一方面,自然界提供了有利于人类的优势条件,……;另一方面,自然是一种异于意识的客观力量,……。(见教材P4↑13)(地)2.宗法制有哪些主要特征?※

答案:三个主要特征:⑴嫡长继承制(宗法继承制);⑵嫡庶等级制(宗法等级制);⑶大宗、小宗之分。(社)

3.中国传统有机论的过程性思维带来什么结果?※

答案:⑴抵消了绝对的悲观主义,产生“乐感文化”;⑵培养出浓厚的历史感──预测的手段之一;⑶导致“应变”的习惯产生。(载)4.试比较黄河流域两大文化圈的社会特征。答案:两大文化圈指的是黄河中、上游的华夏文化圈和黄河下游的鸟夷文化(东夷文化)圈。前者属农牧氏族文化,以“龙”为图腾,以血缘关系为联结氏族的纽带;后者属游猎氏族文化,以“凤”为图腾

以原始宗教为联结氏族的纽带。(地)5.汉唐之际汉族与其他各族进行文化交流的主要方式。答案:⑴开辟贸易之路;⑵“和亲”政策和“自治”政策

6.汉唐之际的丝绸之路是否无多大作为,导致中国无法与外界沟通,而成为封闭的文化? 答案:不是。丝绸之路在汉唐之际并不是现在的样子。当时,其经过的地方植被丰盛,河流穿越,人员往来,相当繁忙。只是唐末地理变迁,河流潜入地下,丝路才逐渐衰落。(地)7.试对“性善论”和“性恶论”进行比较。

答案:孟子认为人的本性就是道德性,而人的道德性在人初生时就萌芽了,称为“善端”,包括“侧隐之心”、“羞恶之必”、“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四心在人长成后,可发展为“仁”、“义”、“礼”、“智”。荀子的的“性恶论”则认为人性分两类,一是“天性”,是人兽共有的自然之性;一是后天培养出来的“伪”性。道德性是后天培养出来的“伪”性。人要具备道德之性,就要“化性起伪”。(哲)

8.中国传统观念中,相对的各方如要建立协调关系,需遵循哪些原则?

答案:两个原则:⑴要在对立的双方中建立一种秩序,双方应有主次、上下之分,一方是主导、权威,另一方是被主导、非权威;⑵无论是权威还是非权威,两者是相互制约的。权威的作用在于协调关系,而不是一般人理解的一方压迫另一方。(哲)9.中国传统的美德是什么? 答案:中──和。“中”是个性,是区别于其他事、人、物的自己的特征,是立场,是不变,是清高;“和”是圆融,是接纳,是宽容,是变化,是平凡(平凡即“庸”),是与他人、事、物协调的品德。儒家讲“中”,道家讲“和”(庸),两者看似不同,但在中国传统思想里,两者是相付相成,相互制约的。(哲、特)

10.“虚”在表现“雾失楼台”的功能时,有什么作用?

答案:能使人产生空间感,或使人仿佛置于空间之中,可以自由 想。(艺)11.中国艺术中静寓意动的功能是什么?

答案:用隐笔说明说不清或不方便明说的事情,是含蓄。(艺)12.中国画中“以大观小”的含义是什么?

答案:创作者不是把图形“画”在纸上,而是身临其境,亲自去“造就” 自然。(艺)13.中国古代文化系统内的动态性有哪些表现?

答案: ⑴系统内的交互作用。⑵系统内的调节功能。⑶系统内的宇宙观。

(特)14.为什么说中国文化充满理性?

答案: ⑴从自然观发展为社会功能观。⑵人文主义的体现。(特)15.如何理解艺术中的“程式写意”?

答案:文化程式指的是将某种行为简洁代、符号化,以便向人们传达一种较为固定的信号,邦助人们理解文化的内涵。写意则是中国艺术的一种表现手法,即在作品中反映作者的情感、心理和追求。程式在艺术中是为了引导人们理解“意”,同时也是对“意”的一种约束,使其不超越一定的度。(特)

16.为什么说文化具有超地域性?

答案:从两方面看:一方面,各地文化虽然不同,但总一些属于全人类的、共同的东西;另一方面,有些文化开始时只在某一特定的地方发生和成熟,以后传播到其他地方,成为世界性的文化。

17.传统的凝聚作用是什么? 答案:是一种将民族成员、民族历史结合起来,不使分散和中断的能力所发挥的作用。(地)18.浅析人与自然的关系

答案:一方面,自然界提供了有利于人类的优势条件,这些条件有时也许微不足道,人类便想办法扩大这种优势,直到可以生存和发展;另一方面,自然是一种异于意识的客观力量,有自己的发展规律,人类必须服从、遵循这些规律,否则将受到自然的无情报复。(地)19.中国古代商业不能与近代接轨的原因。

答案:土地在“以农立国”的古代国家中固有的地位,使人们将在经商过程中赚取的利润大量投入土地,以获得较高的地租。而不是将商业资金转化为产业资本。(地。)20.举例说明中国拥有辽阔国土的因素。

答案:⑴易于沟通的地理条件;⑵文化中心转移;⑶移民和战争;⑷各民族间的相互迁徙和融合。(地)

21.地理因素、社会因素对文化的影响有什么区别? 答案:地理因素对于文化来说,是外在因素,其对文化的影响主要是在文化的交流和扩散上;社会因素则是文化的内在因素,对文化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性格的形成上。(社)22.为什么说秦以后宗法制名存实亡?

答案:⑴地主制经济取代领主制经济,宗法统治失去经济基础;⑵中央集权式的官僚等级制取代宗法等级制,宗法统治失去政治基础。⑶多子分继财产制削弱了宗法继承制(嫡长继承制)。(社)

23.古、近代世界共出现过哪几种政体? 答案:三种。即民主政体,仅在古希腊时期的雅典短时期存在过,但其不过是一种氏族民主,17 与现在所说的民主政体相去甚远;贵族政体,古代世界大多数国家形态属这种政体;官僚政体,古代世界中只有中国有当时比较完善的这种政体。(社)24.为什么说现代中国不是“人治”国家?

答案:“人治”是贵族政体的体现。在贵族制里,没有完善的国家管理机制,靠世袭家族对整个国家进行统治。现代国家已建立一套国家管理机制,属官僚政治体制。这是一种以法的形式确定国家管理机制? 的体制,与贵族政治有很大的区别。(社)25.为什么说中国人没有绝对的悲观主义?

答案:这是中国人有机论的过程性思维方式带来的结果。认为一个人不可能永处顺境,也不可能总处逆境,任何事物都是可以变化的。这抵消了绝对的悲观主义,使中国人产生一种“乐感文化”。(载)

26.略谈中西人文主义的异同。

答案:欧:产生于近代,是针对神学的产物。其提倡独立、尊严、平等、自由,以个人为主。中国:产生于古代,比欧洲早两千多年,甚至在周初就已萌芽。其是儒家的国家学说的基础,提倡和谐、道德,以群体为主。中欧人文主义相同之处是都突出人的文化和本质,只是视点不同而已。(哲)

27.为什么中国哲学谈“善恶”问题较多,谈“真伪”问题较少。

答案:中国哲学较为关注社会及社会道德问题,反而对自然科学谈得较少。自然科学谈得较多的是“真”、“伪”问题。(哲)

28.在中国传统系统观里,自体调节系统的调节作用被认为是怎样运作的。

答案:当系统内出现“乘侮”带来的元害作用(胜气)时,就心定会在结构内部产生一个与之方向相反能量相等的反作用(称为“复气”),使其归于平复。用“五行”理论的话说,即“子复母仇”。(哲)

29.宗教历史可分为哪几个阶段?

答案:两个阶段。第一个是自发宗教阶段(又称原始宗教、自然宗教)是指在人群中自发产生的、处于初级阶段的宗教。第二个是人为宗教,是指借助于有意识的人为力量而发展起来的宗教。一般是指在文明社会中产生的各大宗教。(宗)30.什么叫“文化结构”? 答案:文化结构是潜藏在文化表面现象里的共通组织,是各文化子系统的关系之和。(特)31.中国文化“全盘西化”有没有可能? 答案:没有可能。这是由文化的地域性特征决定的,即“淮南之橘,淮北之枳”的道理。(导)32.中国文化的形成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答案:华夏文化形成,华夷文化融合,中亚文化交流,中西文化交流。33.简述华夏文化形成的过程。

答案:黄河中上游华夏文化圈的形成:姬姓黄帝部落→华族和夏族→华夏文化圈;姜姓炎帝部落→融合进华夏文化圈。黄河下游齐鲁一带是以鸟为图腾的东夷各部落,他们开创的文化形成黄河东部的东夷文化(鸟夷)文化圈。黄河东西两大文化圈相向发展,在中原汇合起来,形成华夏共同体。(地)34.宗法制是什么?

答案:宗法制是古代社会中,以家族为中心,根据血缘关系的远近来区分嫡庶亲疏的等级制度。(社)

35.衡量宗法制的标准是什么?

答案:宗法继承(嫡长子继承)制、宗法等级(嫡庶等级)制、大宗小宗之分。(社)36.近现代的法治与古代的法治有什么区别?

答案:近现代是以法的形式维护公民的权利,故重视“权利”;古代是以法的形式维护以君主 18 为首的统治秩序,并宣传维护这种秩序是每个人,包括君主自己应尽的义务,故重视义务。(社)

37.秦以后,中国国家体制的“法治”主要表现在哪里?

答案:⑴建立官僚体制──以国家之法的形式确定统治秩序。⑵科举制──考试选官。38.在思维的属性方面,中西思维方式有什么不同? 答案:中国的思维方式偏向于辩证、整体性地看待问题,注重研究事物的功能(干什么用),属于理性思维,这种思维水平的衡量标准是“智慧”;西方的思维方式偏向于分析、具体地看待问题,注重研究事物的实质(是什么),属于知性思维,这种思维水平的衡量标准是“智商”。(载)

39.在微观科学和宇观科学尚未成形的古代,中国人以什么方式去了解看不见的微观世界和无法达到的宇观世界?

答案:利用大量观察到的材料,将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物整理出来,形成模式,再运用“合理外推”的方法,去推测不可知的事物。(载)40.我们可以从庄子思想中得到什么启示?

答案:人生或事业出现挫折时,不应固执于一点,而应顺其自然,在顺势中控制它。(哲)41.中国古代系统观中包含了哪几种系统关系?

答案:⑴循环关系;⑵克谐关系;⑶“君臣”关系(或“主导”关系、“伺服”);⑷胜复关系(或平衡关系)。(哲)

42.浅谈中国传统宗教观的内容。

答案:⑴现世实用;⑵和平宽容;⑶政教分离。(宗)43.道教信仰有哪些基本特征?

答案:⑴多神崇拜;⑵性命兼修;⑶善恶承负说。(宗)44.中国艺术中的“以大观小”指的是什么?

答案:创作者不是把图形“画”在纸上,而是身临其境,亲自去“造就”自然。(艺)45.简述中国古代文化系统内的动态性表现。

答案:⑴系统内的交互作用。⑵系统内的调节功能。⑶系统内的宇宙观。(特)

五、词解题

1.文化及文化传统 2.文化景观 3.宗法制 4.直觉

5.“月令”图式的思维方式 6.合理外推 7.“仁”

8.本、原、用 9.纪传体 10.编年体 11.艺术 12.虚 13.狂狷 14.文化结构 15.存异 16.封土建国 17.礼法 18.思维方式 19.社会论 20.仁

21.意境尚“不隔” 22.典志体

23.静寓意动的功能 24.心物对应 25.以大观小 26.智圆行方

27.中国文伦充满理性 28.文化程式 39.硬文化 30.丝绸之路 31.初始集团 32.采邑 33.政体 34.思维 35.人性论 36.中和之美 37.方志体

38.静寓意动的功能 39.狂狷

40.中国文化充满理性

词解题答案

1.文化及文化传统

答案:文化是人类精神和物质文明的总和。文化传统是指在历史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完善,表现为一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的文化创造模式。(导)2.文化景观

答案:“文化景观”是相对于“自然景观”而言。后者泛指地表的自然景色,可以按照地貌特征划分区域,如森林景观、草原景观等等。前者则是人类有意识地利用自然创造出来的景观。(地)3.宗法制

答案:宗法制是古代社会以家族为中心,根据血缘远近区分嫡庶亲疏的一种等级制度,其主要精神是嫡长子继承制。(社)4.直觉

答案:在一瞬间产生某种直接的、大致的想法,但这种想法较笼统,不精确,以致不知从何说起。简单地说直觉是过去知识、经验和思维形式的简单组织。(载)5.“月令”图式的思维方式

答案:在互不相关的事物中建立时空结构的思维方式,即“月令”图式的思维方式。(载)6.合理外推

答案:这是中国传统理论中的一个专有名词,指的是将对一类事物的理解整理出来,形成模式,用来理解尚不可知的事物的一种方法。(载)7.“仁”

答案:仁,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其表现为“爱”。但与“博爱”不同,其“爱”是“有差等”的,包括两种:上对下之“爱”,含情爱和恩爱(关怀、同情、支持、扶助、指导,等等;下对上之孝,含情爱和敬爱(尊敬、报答、服从、仰慕,等等)。(哲)8.本、原、用

答案:这是墨子提出的用于推理条件的“三表法”。本,历史经验;原,人们的感觉经验和见解;用,符合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哲)9.纪传体

答案:中国古代史书的一种体例。是以人物为中心,并辅以本纪等多种形式来记叙史事的一种史书体裁。(史)10.编年体

答案:中国古代史书的一种体例。是以时间为线索,按年、月、日顺序记叙史事的史书体裁。(史)11.艺术 答案:艺术是通过塑造形象,具体地反映社会生活、表现作者感情的一种社会活动。(艺)12.虚

答案:虚是中国传统艺术中的一个概念,是实的另一种表现手法。(艺)13.狂狷

答案:狂是伸展、自由张开,放浪;狷是收缩、入律、约束。狂狷即既豪放又有秩序,放而不超越一定的规矩。14.文化结构 答案:文化结构是潜藏在文化表面现象里的共通组织,是各文化子系统的关系之和。(特)15.存异

答案:这是中国“和”文化结构的起点和基础。即组成“和”系统的各个要素必须是具有自己不同于基他要素的个性,相互间才会有吸引力,才能组成系统。这是系统形成的第一步。(特)16.封土建国

答案:商周时期,天子将全国土地的使用权颁给诸候,让他们建立领地国──封国。(社)17.礼法

答案:礼法即以法的形式维护以君主为首的统治秩序──“礼”。18.思维方式

答案:当一个地方或某个民族的思维经过一代代流传而基本稳定下来,成为习惯,并此有自己独特的形式,这种思维方式就叫做思维方式。

(载)19.社会论

答案:社会论是专门研究解决人际矛盾、协调人际关系的理论。(哲)20.仁

答案:仁,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其表现为“爱”。但与“博爱”不同,其“爱”是“有差等”的,包括两种:上对下之“爱”,含情爱和恩爱(关怀、同情、支持、扶助、指导,等等;下对上之孝,含情爱和敬爱(尊敬、报答、服从、仰慕,等等)。(哲)21.意境尚“不隔”

答案:指的是在文学作品中,要用词准确,形象鲜明,感情浓郁,自然清新,能在读者心中出现深刻清晰的境界。(文)

22.典志体

答案:中国古代史书的一种体例。是专门记载典章制度的沿革废置以及与之有关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史事的史书体裁。(史)23.静寓意动的功能

答案:用隐笔说明说不清或不方便明说的事情,是含蓄。(艺)24.心物对应

答案:即艺术作品和心灵之间存在的共鸣和感应的关系。(艺)25.以大观小

答案:这是中国艺术创作的一种手法。创作者不是把图形“画”在纸上,而是身临其境,亲自去“造就”自然。(艺)26.智圆行方

答案:圆,是中国道家“环”的学问;方,是中国儒学的理想规范。圆是“和”,方是秩序;圆是共性,方是个性;圆是心体,方是意象。智慧来自多种信息的吸收消化,故是圆;行为应该恪守一定的规范和道德,故是方。(特)27.中国文伦充满理性

答案: ⑴从自然观发展为社会功能观。⑵人文主义的体现。(特)28.文化程式

答案:文化程式指的是将某种行为简洁代、符号化,以便向人们传达一种较为固定的信号,帮助人们理解文化的内涵。(特)29.硬文化 答案:硬文化,又叫物态文化,是以物质形态出现的文化形式,如古剑、古瓷器,等等。(导)30.丝绸之路

答案:汉唐时与外界通商贸易的主要陆上途径。其始于敦煌,向西,出阳关和玉门关,沿着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形成南北两条通路。两路交汇于昆化山北,出帕米尔高原,向西经伊朗高原、西亚、地中海可以一直到达罗马,与中国以西四十四个国家联系。(社)31.初始集团

答案:初始集团即人在出生后遇到的第一个群体。(社)32.采邑

答案:采邑是领主制时期伯爵一级领主从天子那里取到的“领地”。(社)33.政体

答案:国家管理体制。(社)34.思维

答案:思维即“人脑的活动过程”,是人脑对吸收到的信息进行重新整理加工、组合成新新信自的过程。(载)35.人性论

答案:中国古代对人性善恶及善恶性质的讨论,是中国人文主义的重要理论之一。36.中和之美

答案:中国传统文学的特征之一。指的是在审美范畴中,内心情感的不偏不倚,以及矛盾对立面的和谐统一、相济相成的外在表现的美的形态。(文)37.方志体

答案:中国古代史书的一种体例。是专门记载各地或某一地理环境及风土人情的史书体裁。(史)

38.静寓意动的功能

答案:用隐笔说明说不清或不方便明说的事情,是含蓄。

39.狂狷

答案:狂是伸展、自由张开,放浪;狷是收缩、入律、约束。狂狷即既豪放又有秩序,放而不超越一定的规矩。(艺)40.中国文化充满理性

答案: ⑴从自然观发展为社会功能观。⑵人文主义的体现。(特)

六、论述题

1.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否含有现代化的因素? 2.试论中国古代小农经济长期存在的原因。3.试论宗法制对中西的不同影响。

4.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5.中欧人文主义有何异同?

6.试比较中西印的矛盾观及解决矛盾的方法。7.试析中国古代系统观的几种主要关系。8.试析“虚”在艺术上的功能和表现。

9.中国“和文化”是怎样消弥等级造成的人的内心的不平衡的? 10.浅谈本课的学习体会。11.浅谈文化的含义和作用。12.试析中国古代农商的地位.13.概述华夏文化圈的形成及其意义 14.试析宗族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15.为什么小农经济在中国古近代得以长期存在? 16.试论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特点

17.试比较“性善论”与“性恶论”的优劣。

18.略论中西印的矛盾观及解决矛盾的方法。19.中国人的传统美德是什么?

20.试述中国古代文化系统内的动态性表现。21.试论中国文化的性格。

22.为什么说秦以后宗法制已名存实亡? 23.试析西方中世纪一直实行“嫡长继承制”的结果是什么? 24.中国“月令图式”的辩证性包含什么意义? 25.试论中欧人文主义的异同。

26.试比较中西印的矛盾观及解决矛盾的方法。

27.为什么说中国传统文学具有“中和之美”的美学追求? 28.简述“虚”在艺术上的功能和表现

29.中国“和”文化用什么方法消除等级存在造成的人的内心的不平衡?30.漫谈中国传统文化的形代化因素。

论述题答纲

1.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否含有现代化的因素?

主要表现在:社会道德、系统思维、人际关系论。(特)

2.试论中国古代小农经济长期存在的原因。

汉武帝行“推恩令”,社会出现“多子分继财产制”,土地不断被兼并(中国早在战国时即出现土地买卖,土地很快被兼并),又不断被分割,出现“富 不传三代”、“千年田八百主”现象。故小农经济长期存在。(社)

3.试论宗法制对中西的不同影响。

中国宗法制瓦解于先秦至秦汉。汉以后是“多子分继财产制”,诸候因此不断被削弱,汉以后鲜有诸候造反,等于强化了中央力量。欧洲则长期保留宗法“嫡长继承制”,整个中世纪均如此。其结果:⑴没有牢固的宗族,或说宗族已经破裂;⑵领主制长期存在,欧洲长期分裂,由于诸候势力过大,从未被削弱,大帝国无法长期存在;⑶领主制经济落后于地主制经济,但反而易突破,给近代资本主义的萌芽带来方便。(社)

4.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见课本第三章第一节一)(载)

5.中欧人文主义有何异同?

欧:产生于近代,是针对神学的产物。其提倡独立、尊严、平等、自由,以个人为主。中国:产生于古代,比欧洲早两千多年,甚至在周初就已萌芽。其是儒家的国家学说的基础,提倡和谐、道德,以群体为主。中欧人文主义相同之处是都突出人的文化和本质,只是视点不同而已。(哲)

6.试比较中西印的矛盾观及解决矛盾的方法。

西方:强调对立和区别,矛盾的双方地位平等,必然发生冲突。统一的主要途径是“妥协”。“妥协”的衡量标准是“法律”。印度:强调隔绝。隔绝的各方可在宗教幻想中统一起来。故印度人重视宗教。中国:强调统一。统一的主要途径是协调。建立秩序和协调关系,也有衡量标准,但不同于西方的“法律”,是“礼法”。(哲)

7.试析中国古代系统观的几种主要关系。

⑴循环关系;⑵克谐关系;⑶“君臣”关系(现代系统论称之为“伺服”),即“主导”关系;⑷胜复关系,即平衡关系。(哲)

8.试析“虚”在艺术上的功能和表现。

⑴“雾失楼台”;⑵和虚成静;⑶虚实相济

(艺)

9.中国“和文化”是怎样消弥等级造成的人的内心的不平衡的?

一种方法是进行道德宣化,倡导道德面前从平等。另一种方法是在不平等的元素中,建立平衡关系──“执中”。(特)

10.浅谈本课的学习体会。

(随意谈)

11.浅谈文化的含义和作用。

答案:从时代的演进来看:转移和调节情绪,寄托情感→用“文”教育人→用“文”引导人类,使人类凝聚为一个整体。(导)

12.试析中国古代农商的地位.答案:农是古代农业国家的立国之本,但商是富国之途,只要条件具备,商必兴焉。“士农工商,国之石民”即概括了这个道理。因此,中国古代商业早在战国时即已兴起,以后都在按照古代商业的规律发展着。(地)

13.概述华夏文化圈的形成及其意义

答案:黄河中上游华夏文化圈的形成:姬姓黄帝部落→华族和夏族→华夏文化圈;姜姓炎帝部落→融合进华夏文化圈。黄河下游齐鲁一带是以鸟为图腾的东夷各部落,他们开创的文化形成黄河东部的东夷文化(鸟夷)文化圈。黄河东西两大文化圈相向发展,在中原汇合起来,形成华夏共同体。其意义:农牧文化与游猎文化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特征的文化与以 24 原始宗教为凝聚力的文化结合起来。(地)

14.试析宗族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答案:对中国农村的影响──宗族大于法律;对城市的影响──(包括海外更多地是反映在经济上,形成一种家族连带关系。(社)

15.为什么小农经济在中国古近代得以长期存在?

答案:汉武帝行“推恩令”,社会出现“多子分继财产制”,土地不断被兼并(中国早在战国时即出现土地买卖,土地很快被兼并),又不断被分割,出现“富 不传三代”、“千年田八百主”现象。故小农经济长期存在。(社)

16.试论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特点.答案:

一、意会体悟的直觉性;

二、“月令图式”的辩证性;

三、取象比类的推理性。(载)

17.试比较“性善论”与“性恶论”的优劣。

答案:孟子认为人的本性就是道德性,而人的道德性在人初生时就萌芽了,称为“善端”,包括“侧隐之心”、“羞恶之必”、“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四心在人长成后,可发展为“仁”、“义”、“礼”、“智”。荀子的“性恶论”则认为人性分两类,一是“天性” 是人兽共有的自然之性;一是后天培养出来的“伪”性。道德性是后天培养出来的“伪”性。人要具备道德之性,就要“化性起伪”。(哲)

18.略论中西印的矛盾观及解决矛盾的方法。

答案:西方:强调对立和区别,矛盾的双方地位平等,必然发生冲突。统一的主要途径是“妥协”。“妥协”的衡量标准是“法律”。印度:强调隔绝。隔绝的各方可在宗教幻想中统一起来。故印度人重? 视宗教。中国:强调统一。统一的主要途径是协调。建立秩序和协调关系,也有衡量标准,但不同于西方的“法律”,是“礼法”。?(哲)

19.中国人的传统美德是什么?

答案:中──和。“中”是个性,是区别于其他事、人、物的自己的特征,是立场,是不变,是清高;“和”是圆融,是接纳,是宽容,是变化,是平凡(平凡即“庸”),是与他人、事、物协调的品德。儒家讲“中”,道家讲“和”(庸),两者看似不同,但在中国传统思想里,两者是相付相成,相互制约的。(哲、特)

20.试述中国古代文化系统内的动态性表现。

答案:⑴系统内的交互作用。⑵系统内的调节功能。⑶系统内的宇宙观。??(特)

21.试论中国文化的性格。

答案:中国文化的性格是封闭与开放交替出现,封闭时反省自己,形成个性;开放时则吸收外来信息,充实自己。否则,中国文化不可能进化至今,也不可能形成自己的个性。(导)(特)

22.为什么说秦以后宗法制已名存实亡?

答案:⑴地主制经济取代领主制经济,宗法统治失去经济基础;⑵中央集权式的官僚等级制取代宗法等级制,宗法统治失去政治基础。⑶ 多子分继财产制削弱了宗法继承制(嫡长继承制)。(社)

23.试析西方中世纪一直实行“嫡长继承制”的结果是什么?

答案:其结果:⑴没有牢固的宗族,或说宗族已经破裂;⑵领主制长期存在,欧洲长期分裂,由于诸候势力过大,从未被削弱,大帝国无法长期存在; ⑶领主制经济落后于地主制经济,但反而易突破,给近代资本主义的萌芽带来方便。(社)

24.中国“月令图式”的辩证性包含什么意义?

答案:⑴带有有机论色彩的过程性思维;⑵注重关系的结构性思维;⑶“月令”图式──普遍联系;⑷缺乏严密论证的非知性思维。

25.试论中欧人文主义的异同。

答案:欧:产生于近代,是针对神学的产物。其提倡独立、尊严、平等、自由,以个人为主。中国:产生于古代,比欧洲早两千多年,甚至在周初就已萌芽。其是儒家的国家学说的基础,提倡和谐、道德,以群体为主。中欧人文主义相同之处是都突出人的文化和本质,只是视点不同而已。(哲)

26.试比较中西印的矛盾观及解决矛盾的方法。

答案: 西方:强调对立和区别,矛盾的双方地位平等,必然发生冲突。统一的主要途径是“妥协”。“妥协”的衡量标准是“法律”。印度:强调隔绝。隔绝的各方可在宗教幻想中统一起来。故印度人重视宗教。中国:强调统一。统一的主要途径是协调。建立秩序和协调关系,也有衡量标准,但不同于西方的“法律”,是“礼法”。?(哲)

27.为什么说中国传统文学具有“中和之美”的美学追求?

答案:三点:⑴情理中和。⑵文质彬彬。作品的内容与形式是文与质、美与善的和谐统一;⑶善美相兼。要求真善美统一。(文)

28.简述“虚”在艺术上的功能和表现

答案 :⑴“雾失楼台”;⑵和虚成静;⑶虚实相济

(艺)

29.中国“和”文化用什么方法消除等级存在造成的人的内心的不平衡?

答案:一种方法是进行道德宣化,倡导道德面前从平等。另一种方法是在不平等的元素中,建立平衡关系──“执中”。(特)

30.漫谈中国传统文化的形代化因素。

上一篇:仲祖文:谈提倡领导机关干部下基层下一篇:二曲镇卫生院流行性出血热防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