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复习提纲

2024-05-05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提纲(共6篇)

篇1:中国文化概论复习提纲

黄涛中国民间文学概论复习提纲

绪论

关键概念

1、民间文学

答:概括地说,民间文学就是广大民众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的文学作品。对于该概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首先,民间文学是一种文学作品,是一种有特色的文艺现象。其次,民间文学是民众的创作。

第三,民间文学是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的艺术形式。2民间

答:什么是“民间”,也就是什么是民俗学之“民”的问题,是近年来被中外民俗学者普遍关注,并引起广泛讨论的问题。

在西方民俗学史上,随着人类文明的演进和社会生活的变迁,作为民俗学的研究对象的“民”的概念在外延上经历了一个由窄到广的演变过程。大致经历了一下一段演变轨迹:民是以承载着“大众古俗”的乡民为主的民众——乡民和野蛮人——乡下人和流入城里的乡下人和他们的后代——任何人组成的任何群体,只要这个群体有一个共同点并有自己的传统。

在我国,民“民”的内涵也经历了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大体上可总结为是这样一个过程:与贵族、圣贤相对的“平民”或“民众”,重点指下层平民——“人民”或“劳动人民”,是与“反动统治者”、“剥削阶级”相对的一个群体,是以农民、工人等直接生产者为主的并富于革命性的阶级群体——打破很长时期以来关于“民”的阶级论,重要的民俗,在一个民族里具有广泛的共同性,它不仅仅限于哪一个阶级。

2、田野调查法

答:这是民俗学领域最重要也最有特色的方法。就是指民俗学工作者包括民间文学工作者深入民间,特别是深入到农村、山区、少数民族地区,通过参与式体验、观察、访谈等方式,获取第一手资料。它是社会调查的一种。

3、采风

答:就是用一天到几天的时间到民间去采集民间文学作品,称为“采风”。

4、历史追溯法

答:就是在研究现代的民间文学现象时,通过文献资料的考证,追溯它在历史上的演变过程,以获得对这种现象的更全面的认识。

5、共时比较法

答:就是在研究某个地方的一种民间文学现象时,将它与别的地方的同类型的作品进行比较﬌以更好地分析该作品的主讁特征、传承规律、演变情况等。思考题

1、怎样理解民间文学的双重属性?

(一)民间文学的文艺属性

民间文奦首先是一种文艺现象,它是以语言为主要载体的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是区别于作家文学的一种独特的文学样式。其文艺属性的主要内容就是文学性。民间文学具有文学的美学特点,同时又具有表演性。

(二)民间文学的民俗文化属性

民间文学的民俗文化属性,指民间文学是一种民俗文刖现象。对此,主要从两方面来解释:第一ﴌ从民间文学的实际产生和存活状态来看,民间文学比作家文学同生活有着更加密不可分的关系,以至䚎口头创作与表演本身就是生活的一部分。第二,从䰑间文学的学科属性来看,搑间撇学是民俗学的一部爆。

2、怎样看待氐间文学的文学价值?

答:民间文学的艺术价值主要在于它的文学价值。民间文学作品大都经过长期流传、千锤百炼,是无数人智慧与才能的结晶,往往思想精粹、艺术高超,其优秀之作可以和第一流大作家的名著相媲美。民间文学既有民谣、谚语、笑话、寓言、谜语那样的精致小品,也有四大传说、史诗那样的篇幅较长甚至结构恢宏的名篇巨著。中国民间文学历史悠久,出现了许多在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的经典文献。关于中国文学史上民间文学的地位和价值,郭沫若先生曾经作过充分的估价,他说:“如果回想一下中国文学的历史,就可一发现中国文学遗产中最基本、最生动、最丰富的就是民间文艺或是经过加工的民间文艺的作品。”

3、为什么说民间文学是民俗文化的一部分?

答:民俗即民间风俗,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民众集体创造、共同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它包括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语言民俗四大部分。语言民俗是个广义的概念,指以语言为载体的民俗文化,包括民间语言和民间文学。狭义的语言民俗仅指民间语言,包括俗语、称谓语、流行语、吉祥语、暗语、咒语等短小、不成篇的语言成分。谚语、歇后语、谜语、绕口令等既可以看做民间语言,也可以看做民间文学。近年来,民间文学的研究也越来越注重它的民俗文化属性,研究方法也是更加注重采用民俗学的常规方法。

4、民间文学有什么社会价值?

答:同作家文学相比,民间文学的社会功能更具有多样性。归结起来民间文学主要有三大价值:实用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

(一)实用价值

首先,民间文学是民众表达思想、感情和愿望的一种方式,满足民众的表达需要和创作欲望,也是民众交流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化的手段。

其次,有些民间文学样式可以在劳动过程中表演,以协调劳动节奏、增加劳动兴致。

第三,民间文学可以使民众在日常生活中获得娱乐和放松。

第四,民间文学是民众传授知识、实施教育的一种有效工具。

(二)艺术价值

民间文学的艺术价值主要在于他的文学价值。除了文学性外,它还常与音乐、舞蹈、表演等艺术形式结合在一起。它对其他艺术形式的发展有重大的借鉴价值。

(三)科学价值

对历史学有重要的借鉴价值;是一般人了解科学知识的途径之一,也是研究自然科学的重要资料;有助于政府官员和各个人文科学的学者了解民众的文化史和民众文化的动态;是音韵学、方言学等语言学科的重要资料。第一章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与作家文学的关系

关键概念

1、民间文学的口头性

答:口头性是民间文学最显著的外部特征,人们有时甚至就把民间文学称为“民众口头创作”、“口头文学”、“口承文艺”等。把握口头性是理解民间文学艺术特色的一把钥匙。所谓口头性,指民间文学是一种口头创作、口头传承并有相应的表达方式和语体风格的文学形式。

2、民间文学的群体性

答:群体性又叫“集体性”,是民间文学相对于作家文学而言最具区别性的特征,也是民间文学最重要的本质特征。所谓群体性,指民间文学是群体创作、群体流传的,并具有群体性的思想感情和为群体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这与作家文学强调创作的个体性、作品的个人化风格形成鲜明的对比。

3、民间文学的传承性

答:民间文学的传承性指民间文学作品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有些根本性因素或传统模式,在流传、演变过程中积淀下来并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使作品以其固有的基本面目在不同时代或不同地域的群体中沿袭、存活。

4、民间文学的变异性

答:民间文学的变异性,指在流传过程中民间文学作品从形式到内容的各个方面,包括语言、情节、人物甚至主题,都会发生变化。同作家文学相比,变异性也是民间文学的一个显著特征。民间文学在口头流传,没有固定的版本,作者是大众,任何个人都不拥有其著作权,谁都可以任意改动,故其流传的过程也就是变异的过程。思考题

1、简述民间文学的口头性特征的含义及其形成原因?26 答:原因:第一,在中国长期的传统社会里,普通民众文化程度低,有很大比例的劳动者是不识字的,这样他们就很少或没有机会解除书本,也不能用书面形式来表达其创作。第二,民间文学的创作和传播是民众生活的组成部分,是民众的一种日常活动,伴随着其他的活动自然而然地进行,这样自然不能把正在进行的事情停下来,拿起笔去创作。

2、简述民间文学的传承性与变异性特征?

3、论述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答:与作家文学相比较,民间文学有四个显著的根本特征:口头性、群体性、变异性和传承性。

4、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区别是什么?

答: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在内容和形式上有着 显著地差异,使得它们成为各自相对独立的品种,它们是两株树上开出来的形状和色香各异的花朵。两者差别形成的基础在于民间文学所具有的四大基本特征,区别主要有四点:第一,作者的差异。民间文学具有群体性特征,是匿名的;作家文学是个人创作,作者有名有姓。第二,民间文学是口传的文艺,主要以口头语言为载体,作品是朴素的变异的;作家文学以文字作为记载和传播的手段,风格较典雅,有书面化特点,而且作品出版后即固定不变。

第三,民间文学是民众生活的直接反映,或者说是民众生活的组成部分,直接体现民众的生活、思想、感情和艺术特长;而作家文学是“一般所谓高级的精神的表现物或慰藉物”,即使很同情和理解民众,与民众自己反映自己生活的作品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第四,二者在功能上的差异。民间文学有很强的实用性,作家文学虽然也有社会功利性,也可以间接地作用于社会生活,而是要通过培育人的精神、陶冶人的情操来实现其干预社会生活的功能。

5、论述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关系?

答:作家文学对民间文学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有积极和消极的两个方面。

1、作家、文人对民间文学的保存、提炼和再创作

2、作家、文人对民间文学的损害和歪曲

民间文学对作家文学的主要影响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谈:

1、民间文学在体裁和思想内容上对作家文学的影响。

2、民间文学为作家文学提供典型形象的素材

3、民间文学在文学体裁和艺术手法上对作家文学有很大的影响

4、在语言上,作家创作也常借鉴民间口语

第二章

民间文学的搜集、记录与整理 关键概念

1、乐府民歌P56 答:乐府机构收集上来的歌谣称为“乐府民歌”或“汉乐府”。

2、歌谣学运动

答:1918年2月,北京大学教授刘半农、沈尹默、周作人等主持成立了一个歌谣征集处,他们在《北京大学日刊》上发表了《北京大学征集全国近世歌谣简章》,并在《新青年》及各地报纸转载,开始了在全过范围内征集歌谣的活动。

3、三套集成

答:1984年,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提议并会同文化部、国家民委共同发起,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民间故事、民间歌谣、民间谚语的大普查、大采集,并出版了三套大型丛书:《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歌谣集成》及《中国谚语集成》,简称“三套集成”。

4、全面搜集81 答:全面搜集是采录民间文学的重要原则之一,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含义: 首先,搜集的品种要全面。

1、在内容上优劣、新旧兼收,不轻易断定某些作品是次品或糟粕而舍弃它们。

2、在作品的“版本”上,要注意收集同一种作品的不同异文,并兼顾口头和书面两种形式的作品。

3、在体裁上,各种民间文学都应收集。

其次,全面搜集的含义还在于,调查采集的对象不仅是语言形式的作品本身,还包括与作品有关的风土民情、方言土语、流传范围和影响、讲述者情况,以及与作品配合的音乐、舞蹈、表演等方面的内容。

5、忠实记录85 答:所谓忠实记录,就是以忠实的态度尽可能地记录下民间文学发生的原貌记录稿与整理稿是性质不同的资料,记录稿要求照本来的面目记录,即使有混乱、错误等也要照原样记录,因为这些不足之处也是真实情况的组成部分,调查者不必做任何修改、调整。

首先,忠实记录作品发生的全貌。

其次,配备录音机或摄像机等工具并掌握相关使用技术,配合耳机手机。

第三,第一次采录都记录讲唱人的基本情况、采录时间和地点、调查者和记录者等情况。思考题

1、简述中国古代搜集记录民间文学的主要成绩。

答:中国古代的民间文艺学对民间文学没有专门的理论研究,只是在一些典籍中有一些零散的论述,但整体来看也能构成一个大致的理论系统。其中占较重要位置的是“实用风俗观”,即采集、研究民间风俗包括民间文学是为了“观风俗,知得失”、改良风俗以及出于改善上层社会的礼仪、娱乐的需要等;另外,对民间文学的局部问题也有一些精当的论述,较著名的论断如出于《毛传》的“曲合乐曰歌,徒歌曰谣”、南宋朱熹对赋比兴等民歌表达手法的阐述、明代冯梦龙所说“但有假诗文,无假山歌”等。而对民间文学的记录与保存则有丰硕的成果,也可以说,这方面的内容是中国古代民间文艺学史的主脉。中国古代搜集整理民间文学的历史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先秦时期、两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唐宋时期、元明清时期。

2、怎样进行民间文学的田野调查工作? 答:

1、做好走向田野之前的准备工作。1)明确搜集目标,选好调查点或受访者。2)调查者必须掌握与课题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方法论 3)了解调查点的基本情况,做好联系工作 4)准备好需要携带的资料、工具等物品。

2、善于选取采访时机,处理好与采访对象的关系,并创造自然活跃的讲唱环境。

3、尽量采取访谈与记录同步进行的方法

3、如何做好民间文学的整理工作?86 答:所谓整理,就是将原始记录稿加以适当的调整、梳理,使之成为可以利用的作品。慎重整理,就是指在整理时,要严格遵守忠实原作的原则,除了若干必要的修订,不随意变动原作。

整理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资料性整理,一种是普及性整理。

第三章 神话

神话

答:神话就是人类在远古时期所创造的反映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高度幻想性的故事。或者说,神话是以原始思维为基础的关于神的行为的故事。这种定义,是着眼于神话的文学特质。如果将神话作为一种特定语境中发生的文化现象来全面地看待,那么神话还是上古初民的世界观和信仰的主要表现形式。神话的创作和讲述则是人类在蒙昧时期试图探索世界、解释世界、征服世界的一种社会活动或民俗生活。

1、自然崇拜

答:所谓自然崇拜,指在人类社会早期和科学不发达的社会团体中,人们由于不能征服和支配自然力,也不能科学地认识自然现象,而产生的对自然物和自然力的原始崇拜。

2、万物有灵观

答:所谓万物有灵观,指原始人或科学不发达的社会群体所持有的对灵魂或精灵的信仰。该信仰认为人、动物、植物等客观事物都有一种不依赖于物体、可以脱离物体独立存在的东西即灵魂。;灵魂可以暂时离开人体,也可以永远离开人体而独立存在。灵魂或精灵左右着客观世界的进程,是持有原始信仰者的崇拜对象。

3、自然神话

答:按照神话的内容来划分,可分为自然神话与社会生活神话。自然神话是关于天地万物的形成及人与自然关系的神话,可分为:天地开辟神话、人类起源神话、洪水再生神话、自然万物神话。

4、社会生活神话

答:按照神话的内容来划分,可分为自然神话与社会生活神话。社会生活神话是反映远古时期社会生活的神话。其内容很广泛,比较突出的主要有三类:文化发明神话、部落战争神话、民族族源神话。开辟神话104 答:就是原始人所想象的关于客观生活环境如何形成的神话,一般包括天地的形成、万物的创造等内容。

5、洪水再生神话

答:讲述人类在遭受洪水灾害的毁灭性打击之后重新繁衍生息的故事。这类故事也有怎样创造人类的内容,但不是将人类最早的起源,而是讲人类在遭遇特大洪水灾害后濒临灭绝的情况下怎样再造人类的故事。

6、文化发明神话120 答:是原始人关于自己生活中所使用的重要物品或技术的发明过程的神话。

10、部落战争神话121 讲述原始社会中后期,各部落之间抢夺物品和地盘,相互之间争斗和厮杀的故事。

11、民族族源神话123 答:民族族源神话是各民族而讲述自己的民族或部落的始祖、来源以及民族迁徙的神话。思考题

1、怎样理解神话的本质?

答:根据马克思的观点“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是已经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这科学而精辟,从跟本上阐明了神话的起源、内容实质、艺术特征等问题。据此,可将神话的本质概括为三个方面:

第一,就神话产生的原动力和其内容实质而言,神话的产生源于原始人类解释自然和征服自然的愿望,其内容是当时自然界和社会生活的变形反映。第二,就神话艺术构思的方式而言,原始人类是在一种充满神奇幻想的天地里,用人格化的方法去同化自然力。第三,就神话创作状态的特点而言,神话是人类童年时期的产物,是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

2、自然崇拜与万物有灵观的联系与区别是什么?二者对神话创作的作用是怎样的?96 答:神话之所以具有这种“不自觉“的创作特点,从理论上来说,就是由于神话的创作和传播是以”自然崇拜“和”万物有灵观“为思想基础。

3、神话学史上有哪些主要的学派?请说明其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97 答:

一、隐喻学派

色诺芬尼,他认为神话是“古人的寓言“,是古代智者为寄寓、隐喻某种道理、深意而编造的故事。

二、历史学派

攸痕麦拉斯,他将神话历史化,认为神话实际上是历史的“传奇描述”。

三、语言学派

格林兄弟,他们认为,神话是每一个民族的文化源头,一切民间文化都源自神话;要深入一个民族的文化,就该从该民族的神话入手。

缪勒,他提出“神话是语言的疾病”的著名论断,认为一切神话都源于“语言的毛病”就像“珍珠是蚌壳的毛病”一样。他认为,原始语言是不完善也不稳定的,或者笨拙啰嗦而形象化,或者存在过多的一词多义和多词同意现象,开始语义所指是明确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语言的变化,人们不了解一些说法的原意,就根据这些说法的表面意思来推测原来的意思,对古代语言发生误解,这就是语言得了疾病,再加上一些注释,就创造出一些离奇的故事,就是神话。

四、人类学派

该学派以达尔文进化论为理论基础,认为人类文明是由低级向高级呈阶梯式发展的;各民族文化都会经历相似的发展过程,不管各民族的文化现象如何古朴和特异,都可以按一定原理从其精神、习俗适应客观生存需要的方式等角度来理解和解释,其深层心理、信仰机制都有共同性;现存各民族在开化程度上参差不齐,分别处于人类文明进程的不同阶段,可用未开化民族的文化状态来构拟文明程度较高民族的古代文化状况。代表人物爱德华·泰勒、安德鲁·朗和詹姆斯·弗雷泽。

五、心理学派,有成精神分析学派101

代表人物西格蒙德·佛洛依德及其学生荣格。

六、功能学派

代表人物是马林诺夫斯基,他提出文化都是为适应社会需要而存在的,一种文化规定都有其社会功能。

七、结构学派102

代表人物是法国的列维-斯特劳斯,他创造性地把语言学领域的结构主义思想和方法借用于人类文化和神话的研究。

4、神话有哪些种类?103 答:第一,按民族或地域划分,可分为希腊神话、北欧神话、巴比伦神话、埃及神话、印度神话、中国神话、澳洲神话、美洲印第安人神话等。茅盾在1928年所著《中国神话ABC》中将中国神话分为三种:(1)北方神话,以《山海经》为代表;(2)中部楚地神话,以楚辞为代表;(3)南部岭南神话,以盘古神话为代表。第二,按文体形式不同,可分为韵文神话、散文神话、韵散兼行体神话。第三,按神话的内容来划分,可分为两大类:自然神话和社会生活神话。

5、什么是洪水再生神话?试分析洪水再生神话的文化内涵。

答:洪水再生神话讲述人类在遭受洪水灾害的毁灭性打击之后重新繁衍生息的故事。

洪水再生神话对洪水灾害及其起因的叙说,是原始社会民众生活状况和自然崇拜的反映。神话中发大水的原因,一般是人触怒了天神遭到报复,这反映了初民对无法控制的自然力的恐惧和崇拜。神话中的兄妹结婚情节,则是原始社会群婚阶段的社会现实的反映。大部分神话都讲洪水移民是从葫芦里逃生的。这与我国古代广泛存在的葫芦崇拜有关。

6、举例说明神话的主要思想内容。69 答:对于自然现象的解释。

征服自然地愿望与追求。对社会生活的反映。

7、举例说明神话的艺术特征。127 答:

庄严而虔诚的虚构。

奇丽荒诞的幻想。

8、神话的主要文化价值有哪些?

答:作为人类童年时期极其重大的社会文化现象和永久性经典的文学体裁,神话的文化价值是多方面的,较为突出的是一下三个方面:

第一,神话展示了人类在童年时期拥有的不懈求知、探索和创造的宝贵精神,和改造世界的顽强意志、无畏胆量。第二,神话是后世浪漫主义文学创作的源头。第三,对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有模塑作用。

第四章 传说

关键概念

1、传说143 答:是民众口头创作和传播的描叙特定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解释某种地方风物或习俗的传奇故事。

2、人物传说148 答:人物传说的特征是以人物为中心,叙述人物的事迹和遭遇,用生动奇异的情节刻画和渲染人物形象。人物传说主要有六种类型:神仙传说,文人传说,巧匠名医传说,帝王将相传说,起义英雄传说,政治历史人物传说。

3、史事传说152 答:是以历史事件为叙述中心的传说。这种传说以传奇性故事讲述历史性事件,广泛刻画各个阶层、各方面的人物动态,反映民众对历史的认识,表现人心的向归。主要有三种类型:反抗外来侵略的传说,农民起义的传说,革命历史事件传说。

4、地方风物传说152 答:是关于特定地方的景物、古迹、特产、动植物的由来、命名和特征的解释性传说。

5、山川名胜传说153 答:是解释特定地方的自然物与人工物的由来、命名与特征的传说。

6、物产传说153 是关于各地、各民族的土特产的产生、特征和名称由来的传说。

7、动植物传说156 答:是解释动植物的名称、习性或特征的由来的传说。

8、习俗传说156 答:是关于各地各民族的风俗习惯的形成原因的解释性传说。

9、传奇性163 答:所谓传奇性,指故事情节在总体上符合现实生活逻辑的基础上,又通过夸张、巧合、超现实的想象等虚构手段,构造奇情异事,是故事曲折离奇,高峰迭起,引人入胜。

10、箭垛式人物165 答:由于情节缺少个性,一些典型的情节常被用于不同的人物身上,或者用以解释不同地方的风物。这样就造就了许多箭垛式的人物。“箭垛式”,就是指许多具有同样特征的情节都被安放到一个著名的具有这种特征的典型人物上,像很多箭射到一个目标上,使之成为聚集很多箭,并不断有新的箭射来的垛子。思考题152

1、传说与历史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

答:二者的联系:首先,传说真实地表露和抒发了民众对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的情感和评价;而历史记载,虽然一般讲究记录史实,但是有时其褒贬态度、评价等受当时执政者的影响,也会出现偏差或违背历史真实的记载。其次,历史题材传说的讲述对象绝大多数是历史上实有的人物或事件,而且常常有“遗迹”可循;历史事件传说的情节也大都以真实的历史大事为背景。

二者的区别:第一,反映社会的方法不同。

第二,历史观不同。

第三,取材的角度不同。

第四,历史一般是不能变更的,而传说总是在传播中发生变异。

2、传说与神话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

答:联系主要有三点:第一,一部分上古时期的传说与神话交融在一起,神话是传说产生的源头之一。

第二,传说与神话都是散文体的口述故事。第三,传说的人物和情节也有一定的超现实因素。

区别:第一,二者的故事的主人公有不同的属性。神话的主人公是神,其故事以神格为中心。传说的主人公是人,其故事更接近现实生活,其超现实因素的内容不会占据主导地位。

第二,神话与传说都有超现实的幻想,但神话的幻想符合原始思维的逻辑,神话的超现实情节是传播者信以为真的。传说的幻想只是为增强故事的传奇性而存在,并不为传播者所信,而且幻想的内容都与特定阶段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或地方古迹、风俗相联系。

3、举例说明中国传说有哪些类型?

仅根据传说内容或题材的不同,将传说分为四大类:人物传说、史事传说、风物传说、习俗传说。

4、论述传说的艺术特征。

答:传说主要由五个基本特征:⑴表达方式的“可信性”与主要情节的虚构性;⑵故事情节的传奇性;⑶解释世界的人文情趣与 艺术构想;⑷情节与人物形象的类型化;⑸流传演变中的成长性。

5、传说产生的途径有哪些?166 答:从总体上看,传说的来源有多种,其主要的产生途径有以下四种:

⑴现实存在的事物为基点,进行自由的想象和虚构;

⑵将神话的情节和故事进行现实化和人格化的加工,使神话转化为传说; ⑶将历史事实传奇化;

⑷将完全虚幻的故事粘附在真实的事物上。

6、传说有什么社会价值?167 答:传说的价值主要有四个方面:娱乐价值;教育价值;文化资料价值;艺术借鉴价值。

7、简述牛郎织女传说的形成过程。175

8、孟姜女传说经过了怎样的演变过程?176

9、简析四大传说的形象系列及其特点。174 答:四大传说的形象系列可分为三部分:

1、人物形象;

2、自然物形象;

3、人工物形象

特点:人物形象四大传说形象系列的中心和主干。可以看出,每个传说的中心人物都是女性,她们是勇敢追求自己幸福的主动者,而且构成其性格的主要因素都集中表现于婚姻爱情方面的叛逆精神。辅助人物有两种:一种是她们恋爱对象;另一种是恶势力的代表。

其他形象在故事情节中也不是被动的道具,而是作为神话色彩的角色超出了本身的自然属性,各以其魔幻性的功能推动情节的发展。

10、试述四大传说的结局艺术。181 答:四大传说的结局方式有很高的艺术鉴赏价值。故事本来都是悲剧结果,但都进过了符合民众审美习惯的奇巧处理。

1、牛郎织女传说:鹊桥相会;

2、孟姜女传说:哭倒长城;

3、梁祝传说:化蝶相伴;

4、白蛇传:法海变蟹。

11、简述四大传说与一些节日习俗的联系。182 答:由于四大传说历史悠久,且在民间影响巨大,导致了特定节日的产生或将节日习俗与传说情节相融合。

1、牛郎织女传说与“乞巧节”;

2、孟姜女传说与寒衣节;

3、梁祝传说与双蝶节;

4、白蛇传与端午节。

第五章

民间故事 关键概念

1、民间故事208 答:故事的概念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故事,是民众口头创作和传播的带有虚构内容的散文叙事作品的总称,包括神话、传说、童话、生活故事、寓言、笑话等。狭义的故事,指民众口头创作的内容具有泛指性、虚构性和生活化特征的散文叙事作品,是指神话、传说以外的散文叙事作品。

2、AT分类法211 答:1910年,芬兰的安蒂·阿马图斯·阿尔奈发表《故事类型索引》一书,将故事的同一情节的不同异文归为一个类型,并写出简洁的提要,然后分类编排,统一编号。1928年,美国印第安纳州立大学的斯蒂·汤普森出版了《民间故事类型索引》。他根据更大范围的民间故事资料对阿尔奈的体系进行了补充和修订。这二人的分类体系成为国际上通用的故事类型分析法,被合称为“阿尔奈——汤普森体系”,简称“AT分类法”。

3、童话217 答:又叫“幻想故事”,是一种用“超人间”的形式来表现人间生活,具有浓厚幻想色彩的故事,包括魔法故事与动物故事两种,以前者为主。

4、魔法故事217 又叫变形故事,将现实升生活内容与神魔仙妖、魔法宝物等“超自然”的内容结合在一起,以神奇变幻的手法展开情节、结构故事、塑造人物。

5、动物故事217

是以人格化的动植物或其他自然物为主人公的故事。

6、接触巫术?

:即对某人身体的一部分或与身体有关的东西施加影响,就能对该人本身产生实际作用。

7、生活故事227

是以民众日常生活为主要内容、情节与表现手法符合现实生活逻辑的故事。

8、巧媳妇故事227

:主要塑造宗族文化背景下具有机智、手巧、善辩、勇于抗争等人格特征的已婚妇女形象。

9、呆女婿故事170是讲述男人作为丈夫由于蠢笨而在妻子或岳父母面前露丑的故事。主要有四种类型:①媳妇教女婿怎样说话做事,女婿试图照做,却连闹笑话。②学话成功的故事。③到丈人家祝寿的故事。④呆女婿结婚时不懂房事而受别人作弄。思考题

1、民间故事与神话、传说的区别是什么?208 答:民间故事与神话、传说有共同之处,即都是带有虚构性的散文叙事作品,人们有时用“故事”来统称三种文体,但它们也有本质的不同:

⑴神话的内容充满神奇荒诞的幻想,情节是超人间化得主角是神;

⑵故事的内容是生活化的,神奇的幻想较少,情节按照现实的逻辑来构想,主角是人;

⑶传说的内容虽然也有较强的虚构性,但都是与实有的人物、事件和地方风物相联系,而故事的内容都是泛指性的。

2、民间故事的特点是什么?210

:贴近生活、泛指性、类型化

3、什么是民间故事的类型、异文和母题?211 答:类型、异文、母题是类型学研究的基本术语。一个母题是一个故事中最小的、能够持续在传统中的成分。要如此它就必须具有某种不寻常的和动人的力量…..一种类型是一个独立存在的传统故事,可以把它作为完整的叙事作品来讲述,其意义不依赖于其他任何故事。

4、什么是幻想故事?它有什么艺术特征?它有哪些常见的经典类型?217 答:童话又叫“幻想故事”,是一种用“超人间”的形式来表现人间生活,具有浓厚幻想色彩的故事,包括魔法故事与动物故事两种,以前者为主。

童话除了一般故事的特征外,还具有一下两个特征:㈠具有浓郁的幻想色彩;㈡保存着较多的奇异习俗内容。

中国主要经典童话的情节类型:天鹅处女型故事、田螺姑娘型故事、灰姑娘性故事、狗耕田型故事、蛇郎型故事、狼外婆型故事、怪孩子型故事、神奇宝物型故事、画中人型故事、问**故事等。

5、魔法故事里的动物形象与动物故事里的动物形象有什么区别?

魔法故事是现实内容与魔幻内容的结合是以现实内容为基调,动物形象也只是魔幻内容的一部分,故事的环境是在人间,动物是点缀和故事元素。

动物故事的典型特征是以拟人的方式塑造角色.展开情节,并以动物的行为表现人间的人间生活的情理。伊索寓言》大多是动物故事,以动物为喻,教人处世和做人的道理,少部分以人或神为主,形式短小精悍,比喻恰当,形象生动,通常在结尾以一句话画龙点睛地揭示蕴含的道理,它们篇幅小而寓意深刻,语言不多却值得回味,艺术上成就很高,对

6、民间故事的主要价值?

娱乐价值、教育价值、艺术价值、文化资料价值

第五章

思考题

1、简述民间歌谣的分类法?268 答:从民歌的思想内容角度,可将民歌分为情歌、生活歌、劳动歌、仪式歌、时政歌、儿歌。

根据民歌的句式、章法、韵律、唱法等表现形式方面的特点,可以将民歌分为山歌与小调两大类,每大类之下又有多种具体的民歌样式。

民歌有什么功能?290 ⑴抒情娱乐功能

⑵教育规范功

⑶实用功能

⑷文化资料功能

2、论述民间歌谣的艺术特征。288 答:⑴天机自动,朴素混成;

⑵形式多样,韵律和谐;

⑶善用各种修辞手法。

3、什么是仪式歌?简述仪式歌的主要形式。272 答:是民众在祈福禳灾、过节贺喜、祭神送葬、迎宾做客等仪式活动中所唱的歌谣。仪式是民众在某种特殊情形下举行的具有法术、通神、转折、过渡等功能的程序化的隆重活动。在仪式中有一些有特定象征意义或文化功能的程序化行为,此时念诵或演唱的套语、歌谣就是具有特定功能的仪式歌。

他主要有三种类型:法术歌、节令歌、礼俗歌。

2、创世史诗与英雄史诗的区别是什么?P324 不同:在产生时期上,创世史诗要早于英雄史诗,前者产生于神话时代稍后的原始社会野蛮时期的中高级阶段,后者产生于原始社会解体,正进入奴隶社会或者封建军事民主制时代即英雄时代;在内容上创世史诗以创世过程为主体,再加上民族的起源、迁徙等内容,英雄史诗则以英雄率领部族民众抗击侵略,完成统一为主体,前者的神话因素更多,后者的历史性更强;在结构上,创世史诗大都没有完整具体的事件线索,没有贯穿始终的人物,英雄史诗则以英雄业绩、民族的重大历史事件为中心线索,由一个或几个有密切联系的英雄人物贯穿始终。

3、简要介绍中国著名史诗《格萨尔》基本情况P325 《格萨尔》又称作《格萨尔王传》,主要流传于青藏高原地区的藏族,描写了英雄格萨尔大王率领岭国人抗击侵略,征服岭国,降

民间歌谣 魔除暴、完成西藏统一的历史过程。它共有100多部,50余万行,世界最长的史诗,现已出版藏文版70余部。它在蒙古族中也广泛流传,蒙古族的异文译作《格斯尔传》,属“同源分流”,故事框架相近,情节有所变化。该史诗在土族、纳西族、裕固族中也有流传。《格萨尔》的影响大的名篇有30多部,其中《霍岭战争》最为精彩。《格萨尔》在中国民间相传已有千年,它主要以原始的“口耳相传”方式存活在民间艺人的讲唱中。中国现有格萨尔说唱艺人大约140多位,其中多为藏族艺人,另有几十位蒙古族艺人和少量土族艺人

4、简要介绍中国著名史诗《玛纳斯》P326

《玛纳斯》是在新疆柯尔克孜族聚居区流传的英雄史诗,讲述英雄玛纳斯及其子孙共八代法抗卡勒玛克人入侵的故事。据史载,柯尔克孜族自古以来屡受异族的侵略与奴役,契丹、蒙古等族都曾劫掠,征服过该部族,史诗中反抗卡勒玛克人入侵的故事就是历史上该族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反映。在《玛纳斯》的众多异文中,以新疆阿合奇县居素甫、玛玛依演唱的《玛纳斯》最为优秀,该版本有23万行,共八部,每部的篇名均为采用玛纳斯家族各辈英雄的名字命名。《玛纳斯》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概念指八部的总和,狭义则仅指第一部。在八部史诗中,第一部《玛纳斯》最长,共五万多行,也最为成熟,艺术成就最高,流传最为久远和广泛。

3、简述史诗《江格尔》的基本情况P327 《江格尔》是流传于新疆阿尔泰山区和额尔齐勒河流域的蒙古族聚居区的英雄史诗,它描写了宝木巴国同周围各汗国之间的多次战争和冲突,描述了江格尔、洪古尔等英雄的征战业绩,并宣扬了一种建立和幸福的理想国的理想。该史诗最初产生于蒙古卫拉特部族,经过了400多年的流传演变。《江格尔》由70余部相对独立的篇章组成,各部由江格尔为首的英雄担任主角,可串联为统一的故事。

第八章 民间长诗

1.《阿诗玛》P376 《阿诗玛》是在云南彝族支系撒尼人中间流传的一部优秀长篇叙事诗。该诗在撒尼人中脍炙人口,撒尼男女多以阿黑、阿诗自居。长诗情节曲折生动,人物性格鲜明,阿诗玛、阿黑形象深受人们喜爱,他们执着追求自由、不为富贵所动、不屈服于强势压迫的反抗精神有积极的思想意义

1.什么是民间叙事长诗?它有哪些主要类型?P374 民间叙事长诗又称为长篇叙事诗或者古诗歌,是民众创作和传唱的一种篇幅较长的叙事性歌谣。它是阶级社会的产物,形成时期晚于史诗。它的篇幅较长,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并致力于刻画人物想象,这使它与抒情诗区分开来。主要有两种类型:第一类是爱情婚姻叙事诗,通过爱情婚姻故事特别是悲情故事的讲唱,反映封建社会婚姻制度的不合理性,并通过主人公对封建礼教的反抗和对爱情、如意婚姻的追求,塑造出感人的艺术形象。(如汉族的《孔雀东南飞》)第二类是社会斗争叙事诗,反映社会矛盾、民族矛盾引发的斗争与反抗(《鈡九闹漕》)

2.民间抒情长诗与民间叙事长诗,一般民歌的区别是什么?P377 它与民间叙事长诗的区别:前者注重感情的抒发,一般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也不注重刻画人物形象,而后者相反。当然抒发情感不可能与具体事情毫无关系,而是指其着重点和基本格调是抒情,抒情过程中的叙事成分较少,不能形成完整的故事情节。3.举例说明中国民间叙事长诗的演进过程。P375 1.先秦时期的雏形阶段:如《诗经》中的《谷风》、《静女》、《氓》等已有简单情节的叙述,他们可说是叙事诗的雏形。2.汉代以后趋向成熟时期。汉乐府时期流传下来的叙事诗已初具叙事诗的规模,并有生动的细节描写。东汉末年至南北朝时叙事诗趋于成熟的时期,其标志是产生于建安年间的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和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辞》。3.明清至现在的繁荣时期。明清以来,各民族叙事诗出现了繁荣的局面,汉族有湖北地区的《崇阳双合莲》、《鈡九闹漕》、和“四游八传”。所谓“四游”,指的是《东游记》、《南游记》、《西游记》、《北游记》,分别讲唱王母、观音,唐僧和真武到远方取经的故事;所谓“八传”,指的《黑暗传》、《封神传》、《双凤奇缘传》、《火龙传》、《飞龙传》、《精忠传》和《英烈传》。4.举例说明民间抒情长诗的主要内容。P377 第一种,配合和赞颂劳动的长诗。如《盖房调》。第二种,用于礼俗活动的长诗。如《哭嫁歌》;第三种,反映爱情婚姻生活得长诗。指婚嫁仪式以外的场合所唱的表达爱情感受的诗,这些诗一般都是真实感情的自然流露。如《游悲》。5.简述彝族叙事长诗《阿诗玛》的基本情况P376 《阿诗玛》是在云南彝族支系撒尼人中间流传的一部优秀长篇叙事诗。该诗在撒尼人中脍炙人口,撒尼男女多以阿黑、阿诗自居。长诗情节曲折生动,人物性格鲜明,阿诗玛、阿黑形象深受人们喜爱,他们执着追求自由、不为富贵所动、不屈服于强势压迫的反抗精神有积极的思想意义。(该诗的具体内容,自行了解)

第九章 谚语,谜语,歇后语

关键概念 1.谚语P405 谚语是民众口头流传的具有一定的认识和教育作用的通俗而精辟的定型化语句。2.谜语P412 谜语死由谜面与谜底两个部分组成的具有知识性和趣味性的民间韵文作品。思考题

1.什么是谚语?谚语与其他俗语形式怎么区分?P405 谚语是民众口头流传的具有一定的认识和教育作用的通俗而精辟的定型化语句。谚语以成句的形式区别于俗语词、惯用语、俗成语、俗短语这几种形式短小的俗语,它的定型化合艺术性的特点使它区别于一般的言语,它的口语性特点使它区别于格言和成语。它与歇后语的区别也是很明显,后者是可以分称类似谜面和谜底的两个部分。2.举例说明谚语有哪些基本类型?P406 三大类:1.认识自然和总结生产经验的言语。如“长虫过道,大雨要到”,2.认识社会和总结社会活动经验的谚语,如“放虎归山,必有后患”,3.总结一般生活经验的谚语,如“早晨起得早,八十不觉老”。(此题分类方式众多,详见书本)3.怎样完整理解谚语的内涵与功能?P409 谚语数量庞大,涉及民间生活和民众精神的方方面面和各种细微之处,其文化内涵无疑是博大精深。完整地理解谚语的文化内涵,应该考虑到两个方面:一方面,谚语本身就是一种民俗文化现象;另一方面,谚语是民俗文化的载体。这两个方面往往是密不可分地联系在一起。

4.举例说明谜语有哪些主要类型?P414

分三类:1.物谜,就是以固体形象的事物为谜底的谜语。民众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各种物体,都有可能成为谜语的描绘对象。这类谜语是数量最多的。2.事谜,是以人的行为,动物的活动或者运动中的自然现象为谜底的谜语。这类谜语描述民众的各种活动以及人们见到人们见到自然界的各种动态的现象。3.字谜,就是以汉字为谜底的谜语。字谜的制作可以从字的偏旁,笔画,读音,字义等多方面入手。字谜一般为单字,也有多字,5.谜语有什么艺术特色?P415

主要特色:1.谜面与谜底结合奇巧。谜语要选择一个别致的角度,采用巧妙地辞令,是谜面与谜底有某种联系,既不过于隐晦难解,又不至于一目了然,要有高超的技巧,绕着弯子说话,将人引入迷途,但又不离谜底的某种特征,“词预显而隐”。2.善用比喻、拟人、谐音等修辞手段。在谜语这种文体中,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极频繁,这是造成谜语构思的奇巧性和描述的生动性的重要因素。3.音韵和谐,朗朗上口。谜语是一种口头韵文作品,富于韵律美,易于传诵。6.歇后语的内容在取材上有什么特点?P420

歇后语的措辞所涉及的内容十分丰富、广泛、五花八门、无所拘束。在歇后语里可以见到各种人物,各种动物、自然物、人工物,各种社会活动和事件。这些内容有客观存在的真实情况,也有历史掌故,也有长期传承的文学故事中的内容,也有大量的随意想像和编造的情况。

7.简要说明歇后语中常见的人物形象。P 在歇后语出现的人物可以分二类:一类是各种名人,包括文学故事中的人物、历史人物、当代社会名人等;另一类是无名无姓的类型化人物,其中占较大比例的是常遭人嘲笑的弱势群体,如残疾人,乞丐,穷人,愚笨的人等,他们是最易于被人拿来取乐的对象,也是生活中常见的其他人物类型。

8、举例说明什么是歇后语的乖讹式幽默?P428

歇后语引语部分的奇异构想往往违背常理,使经验与言语事实发生冲突,造成乖讹式幽默。如:板凳上玩麻将——扒拉不开;抱着地雷睡大觉-——活够了。以上内容就是违背人民的生活事理或逻辑常识的,是滑稽可笑的。所以,引语内容属于奇思异想的歇后语,其幽默效果也要更强些。其幻想色彩越强,构想越奇特,就越可笑。

9、举例说明什么是歇后语的情感释放型幽默?P430

与构成情感释放型幽默的两种途径想对应,属于这种幽默方式的歇后语也有两种:贬低别人的歇后语和解放禁忌的歇后语。1.贬低,嘲笑别人的歇后语,常见类型有:其一,讲述别人品质、性格、能力、见识、习惯等方面的弱点的。如:乡下人进城——花了眼。其二,以人生理上的缺点,残疾为题材。其三,将人比作动物,以贬低,嘲弄他人。如:猫哭耗子——假慈悲。2解放禁忌、格调粗俗的歇后语。

10、举例说明什么是歇后语的干涉型幽默方式?P428

干涉型幽默。歇后语的目的语以双关的形式构成干涉型幽默。所谓干涉型幽默,就是以某种巧妙地方式,将两个在人们的经验里本不相干的事物联系在一起,使二者相互干涉,造成违背人们日常经验里的矛盾感和错讹感,并有一种因联方式的奇巧而造成 的谐趣美,从而引人发笑。如:猫儿见了鱼——求婚(荤)。论述歇后语幽默效果的构成原理与方式P425

一般而言,幽默的构成原理有三种主要类型:心理之期望的突然扑空、经验与现实的矛盾冲突、情感郁积的巧妙释放。构成方式有四种:1.岔断型幽默。歇后语的两分式结构与间歇式表达具有使人心理期待突然扑空的效果,造成岔断式幽默。2.干涉型幽默。歇后语的目的语以双关的形式构成干涉型幽默。所谓干涉型幽默,就是以某种巧妙地方式,将两个在人们的经验里本不相干的事物联系在一起,使二者相互干涉,造成违背人们日常经验里的矛盾感和错讹感,并有一种因联方式的奇巧而造成的谐趣美,从而引人发笑。3.乖讹式幽默。歇后语引语部分的奇异构想往往违背常理,使经验与言语事实发生冲突,造成乖讹式幽默。如:板凳上玩麻将——扒拉不开;抱着地雷睡大觉-——活够了。以上内容就是违背人民的生活事理或逻辑常识的,是滑稽可笑的。所以,引语内容属于奇思异想的歇后语,其幽默效果也要更强些。其幻想色彩越强,构想越奇特,就越可笑。4.情感释放型幽默。与构成情感释放型幽默的两种途径想对应,属于这种幽默方式的歇后语也有两种:贬低别人的歇后语和解放禁忌的歇后语。1.贬低,嘲笑别人的歇后语,常见类型有:其一,讲述别人品质、性格、能力、见识、习惯等方面的弱点的。如:乡下人进城——花了眼。其二,以人生理上的缺点,残疾为题材。其三,将人比作动物,以贬低,嘲弄他人。如:猫哭耗子——假慈悲。2解放禁忌、格调粗俗的歇后语。

11、怎么看待哪些格调“粗俗”的歇后语?P432

这些歇后语虽难登大雅之堂,但它们在适当的场合出现,并无伤大雅,其数量也是较多的,而且由于冲破了在许多场合下的禁忌,往往有很强的幽默效果,但使用这一类歇后语一定要慎重,注意它们所使用的特定场合,在很多关系、活动和场所中是不宜运用这类歇后语。

民间说唱

1、袍打书446

又称“大件袍打书”、“袍带书”、“长枪书”,讲述历史上以攻伐征战事迹闻名民间的帝王、将领平定天下、抗击外寇的金戈铁马类的故事,如《三国》、《杨家将》、《岳飞传》等。

2、短打书446:

又称“小件短打书”、“侠义公案书”,讲述绿林英雄行侠仗义、除暴安良、比武打雷、拜山供寨等内容的故事,或讲述清官秉公破案、惩恶扬善的故事,如《水浒传》、《三侠五义》等。

3、神魔书446 :或称“灵怪书”,讲述以神仙、妖怪、魔法等事迹为主要内容的故事,如《聊斋》、《西游记》、《济公传》等。

4、世情书446:讲述现实生活特别是市民生活中的人情世态、悲欢离合等内容,如《啼笑因缘》等。

5、墨刻儿447

又称“墨书”,先有文人创作的话本小说,在此基础上加工、再创作而成口头形式的评述。

6、道儿活447

:又称“路子书”、“条书”,指纯靠艺人口传或依据艺人留下的底本来说书。

7、快书、快板450

快书、快板,是用竹板、铜板或骨板等伴奏,词句合辙押韵、节奏较快的一种叙事性说唱形式。

8、山东快书450

源于鲁西南一带,传说有百年以上的历史,传统上主要讲述英雄武松的故事,曲目名为《武松转》,从武松大闹东岳庙开始,到蜈蚣岭遇见松江为止,共12个段子。

9、数来宝451

数来宝流行于北方,由一人或两人说唱,用竹板或系以铜铃的牛髀骨拍打作为节奏,内容以见景生情、即兴编演见长,常见句式是“

三、三”六字句和“

四、三”七字句,隔句押韵,可两句、四句或六句换韵。

10、相声452 :相声是以具有显著谐谑效果的说学逗唱等言语技艺来描绘、讽刺社会生活、世俗百态的一种说唱艺术。

11、“一头沉”454

指相声的对话一逗哏的角色为主,以捧哏的为辅,内容和表演的分量偏重于逗哏方。

12、“子母哏”454

指甲乙双方以争辩的方式展开内容,角色的分量也偏重于逗哏方,但角色双方的差距不很显著。

13、相声的“包袱”455 “包袱”就是相声里精心组织的笑料。这是一个比喻性的说法:创作者设计好一个具有幽默效果的相对完整的叙事单元,就像铺设了一个包袱皮,然后不露声色的往里面放种种可笑的东西,包好系紧,条件成熟时再突然抖开,造成强烈的喜剧效果。

14、“肉里噱”:指构成相声基本内容和框架的“包袱”,是相声的骨架。

15、“外插花”455 指在相声骨干内容的基础上生发和插入的“包袱“。它在相声思想内容的表达上是必不可少的,丰富了相声的思想内容,是相声的骨肉。思考题

简述民间说唱的源流。442 答:说话是人际交往的一种主要形式,当一些人将自然的说话加以提升和艺术化时,就出现了说话艺术。一些以说唱为能事的人的口头表演就是最早的说唱作品雏形。

殷商时期就有了以滑稽、歌舞、竞技、音乐娱乐人的“奢侈奴隶”。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职业半职业的说唱艺人,称为俳优,为帝王、诸侯、富贵人家所豢养,其言语一般以机智巧辩见长,其言语可称为俳优说唱文学。

直到唐代,开始有了完整的教程规模的说唱文学的记载。

宋代出现了某种程度的城市经济,市民阶层有了一定规模,勾栏瓦肆等场所的说话艺术盛行,“诸宫调“等以唱为主的说唱文学也丰富,故两宋时期是说唱文学的成型、兴旺时期。元代的说唱文学在宋代的基础上发展,并出现了弹词、鼓词等形式。明清时期是说唱文学的成熟期和繁荣期。

民国以后,说唱文学继续发展,并成为民众普遍喜爱的文艺形式,其品种与内容也随着现代社会的各种情况而不断调整和演变。

1、民间说唱的主要特点?443 答:第一,叙述为主,表演为辅。

第二,说唱艺术是在宋朝城市经济发展到一定规模以后才成熟起来的,其内容和情趣受市民文化影响较大,其受众也以市民为主体。

第三,说唱在成为一种成熟的艺术样式之后,由于它的演出需要较强的技术性和专业性,同时也有旺盛的市场需求,其演唱者虽然也有出于自娱目的的各阶层民众,但以靠此谋生的艺人为主,故比其他民间文学样式更为商业化和职业化。

2、简述民间说唱艺术的主要品种。444 答:根据表现形式的特点,可将说唱艺术分为十大类:评书、相声、快书快板、大鼓、弹词、渔鼓道情、琴书、牌子曲、时调小曲、走唱等。

根据表达形式是说还是唱,将说唱艺术分为三大类:说故事类(北方的评书、相声,南方的评话等);唱故事类(大鼓、坠子、琴书等);韵诵类(北京数宝来、山东快书、天津快板等)。

3、评书内容要做到入情入理,简要说明其含义、意义与要求。447 答:评书内容入情入理,指评书艺人将故事讲得不仅在实质上合于情理,而且还要书情书理通达透彻,听众在现场就能明白其中情理,不存抑或困顿。(含义)

要做到说书的入情入理,艺人不仅要讲清楚故事的基本情节,而且要边说边评,不断对故事加以理解和评说,这样不仅使故事“通情达理”,而且加强了艺人与听众的交流和沟通。入情,则动人心;入理,则使人信。(意义)

说书艺人很注意书情书理的通达,强调“说透人情,论透书理”。对情理通达的重视主要是由评书的现场性决定的。艺人不但交代基本情节,而且已讲述人的身份加以穿插和说表,在许多地方都要特意说明人物为何这样说、这样做,或事情为什么会成为这样子,也对人物和故事加以合乎人情事理的评判,这些评判往往与听众的观点打成一片。(要求)

4、简要说明评书的语言表现力。449 答:语言生动多姿

评书是一种语言表演艺术,其语言表现力极强,主要在于以下五个方面:

⑴评书的语言是通俗易懂、口语化的,并运用许多生动传神的口头语汇,易于广大民众接受; ⑵评书的表述常使用浅显而及形象化得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对比、拟人等。⑶评书艺人擅长拟声的表达技巧。

⑷在以散文为主的叙述中,不时穿插韵文以作渲染和调节,如人物出场时常用“赞”来描写人物的相貌、穿戴等。⑸评书语言往往庄谐并出。

5、快书、快板的主要特点?452 答:快书、快板的特点主要有三个方面:

表述紧凑,叙事精炼。

情节紧张,冲突激烈。

张弛有致,庄谐并出。

6、简要说明相声技艺四要素。454 答:相声技艺四要素指说相声的四项基本功——说学逗唱,也是相声的四种表达方式。

“说”有两种含义,一是指相声是以口说为基本表达方式的,逗、学、唱都离不开说,必以说为基础,演员必须具有卓越的口头表达才能;二是艺人所指的狭义的“说”,指相声里穿插的各种引人发笑或富于趣味的“小段子”或言语游戏。相声的说也不同于评书或一般的说话,要“诨”说,有逗,有“包袱”,才是相声。

“学”就是模拟,主要是模拟各种声音,包括自然界和社会环境中的各种声响,人的放音叫卖声等。

“逗”,就是抓哏、逗乐、取笑,是构成相声幽默效果的主要因素。

“唱”,包括两种:一是本属于相声艺术里的唱工,称“太平歌词”;二是学唱各种戏剧、歌曲等。

相声技艺的四要素在相声里是密切配合、水乳交融的,特定段子不一定各种形式都具备,而以某种或某几种技艺为主。在四要素中,说与逗是最基本、最重要的。

7、怎样制造和组织相声的“包袱”?455 答:“包袱”的内容要符合“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基本规律。构成“包袱”的手段多种多样,有运用夸张、谐音、双关、曲解、绕口令等语言手段构成的“包袱”,有靠情节的巧合、意外等构成的“包袱”,有靠人物性格的滑稽可笑构成的“包袱”,有靠演员滑稽的表演、动作、模拟、学唱构成的包袱,有靠对话的机智巧辩构成的“包袱”,等等。

“包袱”的组织要注意铺垫的严密性和抖落的突发性。456

8、举例说明相声讽刺艺术的特点。459 答:相声的讽刺是尖锐的、不留情面的,并且常运用夸张、荒诞的手法将社会的黑暗面、不正之风或人的弱点、不良习气极端放大,是人们对黑暗、错误或不良现象认识得非常清楚,从而受到有力鞭挞、批判、批评、奉劝的效果。但相声讽刺并非直露、简单的揭批和谩骂,而是一种艺术的形象的表达,其尖锐性和含蓄性是统一的。相声的讽刺是通过生动的故事和典型的形象表现的,是以丰厚的生活功底和逼真的细节描写为基础的。讽刺的最大一个特点就是含蓄,它靠“形象”而不靠“现象”说话。有些讽刺性相声塑造了家喻户晓的典型形象,如《买猴儿》中的马大哈,《不正之风》中的万能胶,《教训》中的坐地泡等。

9、评书故事情节的主要特点?448:情节曲折连贯。故事的曲折性是评书的显著特征,在评书内容的五种特色“理、味、细、趣、奇”中,“奇”是一个必要因素。曲折性主要由三种因素造成,一是丰富的悬念;二是巧合。三是意外情节。

思考题

1、民间小戏与地方大戏的区别于联系?472 答:小戏与大戏既有显著的区别,又有密切的联系。

大戏与小戏形成的鲜明对比:①大戏主要反映社会上层和市民生活,以及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篇幅长,结构也较复杂;

②大戏的角色较多,行当分工细致,有生、旦、净、末、丑等; ③大戏的语言常用文言韵白,唱曲多用宫调连曲、成套板腔。

二者的联系:①从根源上讲,大戏也是由小戏发展而来,并且仍在不断从民间小戏汲取养料,借鉴消息的素材、剧目、唱腔、曲调、语言等;

②小戏也常受到大戏的影响,汲取大戏的长处来丰富、提高自身的水准,有些小戏进入城市后转化为大戏。

2、简要说明民间小戏的形成与演进过程。473 答: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小戏不只源于一种艺术形式,而是在多种艺术形式的基础上经过多种渠道发展而成。概而言之,民间小戏的形成主要沿着两种途径:一是由歌舞形式发展为以歌舞为主的小戏,二是由叙事体的民间说唱演进为代言体的故事表演。

①民间小戏的源头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的日常生活和宗教仪式中的原始歌舞。

②春秋战国时期俳优的滑稽言谈及模仿行为也与戏曲的产生有一定关系。这些形式在后来较长的历史时期中都沿着各自的方向发展着,都为戏剧的产生奠定了基础,但还不是真正的戏曲形式。

到隋唐时期,中国戏曲出现了萌芽形式,隋末出现了两个人物歌唱和表演的小歌舞剧《踏摇娘》,它有歌、有舞、有对白、有故事,而且是代言体的表演,具备了戏曲的各要素,标志着中国戏曲的初步形成。唐代有两个角色表演的以滑稽对白为主的小型喜剧——参军戏,随着后来加入歌唱和音乐伴奏,这是也可以看成戏曲形式了。

③民间小戏的成熟与发展时期是宋元时期,并出现了戏曲史上第一批剧种,如温州杂剧,福建的梨园戏、莆仙戏等。④明末清初时期则是民间小戏的大崛起时期,这时形成了大量的小戏剧种,出现了民间小戏的繁荣局面。

⑤晚清和辛亥革命前后,是古代小戏繁荣期的后期,又出现了一批剧种,如华东一带的一些小剧种,和稍后出现的花鼓戏、采茶戏、道情戏等。

3、民间小戏有哪些常见的内容?474 答:民间小戏是民众自编自演自赏的艺术形式,真实生动地表现自己的生活状态、思想感情和审美情趣。其内容可概括为三个方面:

(四)日常生活中生动有趣的故事

(五)反映民众的爱情生活

(六)表现社会矛盾与冲突

4、民间小戏有什么艺术特色?475 答:

(一)、具有浓郁的喜剧色彩

(二)、情节集中,结构单纯

(三)、人物形象简约而鲜明

(四)、使用口语化、生活化得乡音土语

篇2:中国文化概论复习提纲

绪论

关键概念

1、民间文学

答:概括地说,民间文学就是广大民众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的文学作品。对于该概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首先,民间文学是一种文学作品,是一种有特色的文艺现象。其次,民间文学是民众的创作。

第三,民间文学是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的艺术形式。

2、民间文艺学

答:从文艺属性着眼研究民间文学,就是一种文艺学的研究。研究民间文学的学问就是民间文艺学。但是“民间文艺学”这个术语到目前为止还很少用,通常称作“民间文学”。“民间文学”这个说法有两种含义,一种是指民间文学作品,另一种含义就是研究民间文学的学问,也就是“民间文学学”或“民间文学之学”。所谓的民间文学作为一门学科,是第二种含义,即“民间文学之学”,也就是民间文艺学。

3、民俗

答:民俗即民间风俗,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民众集体创造、共同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它包括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语言民俗四大部分。

4、语言民俗

答:语言民俗是个广义的概念,指以语言为载体的民俗文化,包括民间语言和民间文学。狭义的语言民俗仅指民间语言,包括俗语、称谓语、流行语、吉祥语、暗语、咒语等短小、不成篇的语言成分。谚语、歇后语、谜语、绕口令等既可以看做民间语言,也可以看做民间文学。

5、民间

答:什么是“民间”,也就是什么是民俗学之“民”的问题,是近年来被中外民俗学者普遍关注,并引起广泛讨论的问题。

在西方民俗学史上,随着人类文明的演进和社会生活的变迁,作为民俗学的研究对象的“民”的概念在外延上经历了一个由窄到广的演变过程。大致经历了一下一段演变轨迹:民是以承载着“大众古俗”的乡民为主的民众——乡民和野蛮人——乡下人和流入城里的乡下人和他们的后代——任何人组成的任何群体,只要这个群体有一个共同点并有自己的传统。

在我国,民“民”的内涵也经历了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大体上可总结为是这样一个过程:与贵族、圣贤相对的“平民”或“民众”,重点指下层平民——“人民”或“劳动人民”,是与“反动统治者”、“剥削阶级”相对的一个群体,是以农民、工人等直接生产者为主的并富于革命性的阶级群体——打破很长时期以来关于“民”的阶级论,重要的民俗,在一个民族里具有广泛的共同性,它不仅仅限于哪一个阶级。

6、田野调查法

答:这是民俗学领域最重要也最有特色的方法。就是指民俗学工作者包括民间文学工作者深入民间,特别是深入到农村、山区、少数民族地区,通过参与式体验、观察、访谈等方式,获取第一手资料。它是社会调查的一种。

7、采风

答:就是用一天到几天的时间到民间去采集民间文学作品,称为“采风”。

8、历史追溯法

答:就是在研究现代的民间文学现象时,通过文献资料的考证,追溯它在历史上的演变过程,以获得对这种现象的更全面的认识。

9、共时比较法

答:就是在研究某个地方的一种民间文学现象时,将它与别的地方的同类型的作品进行比较﬌以更好地分析该作品的主讁特征、传承规律、演变情况等。

思考题

1、怎样理解民间文学的双重属性?

歔:从根✬上说,渑间文学既是一姍文艺现象,又是一种Ⱁ俗文化现ౡ。这﬌是它的双重属性。

(一)民间文学的文艺属性

民间文奦首先是一种文艺现象,它是以语言为主要载体的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是区别于作家文学的一种独特的文学样式。其文艺属性的主要内容就是文学性。民间文学具有文学的美学特点,同时又具有表演性。

(二)民间文学的民俗文化属性

民间文学的民俗文化属性,指民间文学是一种民俗文刖现象。对此,主要从两方面来解释:第一ﴌ从民间文学的实际产生和存活状态来看,民间文学比作家文学同生活有着更加密不可分的关系,以至䚎口头创作与表演本身就是生活的一部分。第二,从䰑间文学的学科属性来看,搑间撇学是民俗学的一部爆。

2、怎样看待氐间文学的文学价值?

答:民间文学的艺术价值主要在于它的文学价值。民间文学作品大都经过长期流传、千锤百炼,是无数人智慧与才能的结晶,往往思想精粹、艺术高超,其优秀之作可以和第一流大作家的名著相媲美。民间文学既有民谣、谚语、笑话、寓言、谜语那样的精致小品,也有四大传说、史诗那样的篇幅较长甚至结构恢宏的名篇巨著。中国民间文学历史悠久,出现了许多在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的经典文献。关于中国文学史上民间文学的地位和价值,郭沫若先生曾经作过充分的估价,他说:“如果回想一下中国文学的历史,就可一发现中国文学遗产中最基本、最生动、最丰富的就是民间文艺或是经过加工的民间文艺的作品。”

3、为什么说民间文学是民俗文化的一部分?

答:民俗即民间风俗,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民众集体创造、共同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它包括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语言民俗四大部分。语言民俗是个广义的概念,指以语言为载体的民俗文化,包括民间语言和民间文学。狭义的语言民俗仅指民间语言,包括俗语、称谓语、流行语、吉祥语、暗语、咒语等短小、不成篇的语言成分。谚语、歇后语、谜语、绕口令等既可以看做民间语言,也可以看做民间文学。近年来,民间文学的研究也越来越注重它的民俗文化属性,研究方法也是更加注重采用民俗学的常规方法。

4、民间文学有什么社会价值?

答:同作家文学相比,民间文学的社会功能更具有多样性。归结起来民间文学主要有三大价值:实用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

(一)实用价值

首先,民间文学是民众表达思想、感情和愿望的一种方式,满足民众的表达需要和创作欲望,也是民众交流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化的手段。

其次,有些民间文学样式可以在劳动过程中表演,以协调劳动节奏、增加劳动兴致。

第三,民间文学可以使民众在日常生活中获得娱乐和放松。

第四,民间文学是民众传授知识、实施教育的一种有效工具。

(二)艺术价值

民间文学的艺术价值主要在于他的文学价值。除了文学性外,它还常与音乐、舞蹈、表演等艺术形式结合在一起。它对其他艺术形式的发展有重大的借鉴价值。

(三)科学价值

对历史学有重要的借鉴价值;是一般人了解科学知识的途径之一,也是研究自然科学的重要资料;有助于政府官员和各个人文科学的学者了解民众的文化史和民众文化的动态;是音韵学、方言学等语言学科的重要资料。

5、怎样学好民间文学概论课程? 答:

(一)民间文学课程的主要内容或学习任务

1、学习民间文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

2、阅读和熟悉民间文学的重要作品。

3、初步掌握进行民间攇学田野作渚的方法。

(二)学习本课程的要求

1、切实掌握民间文学的基本理论和独特规律,对民间文学有正确的认识,并注意学会研究民间文学嚄特有方法。

2、熟悉民间撇学各种体裁的代表作品Ⱁ掌握鉴赏、分析民间文学的视角和方法。

3、具备到社会上调查、采集、整理民间文学作品的能力,能够运唨所学矅识捥考察自姱家乡和工作环境中的活态暄民间文学,能利用亲身调查的资料来领会、说搎本课所学的理论问题。

4、认真听讲,精读教材,浏览書关的参考书目,独立完成作业。

第一章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与作家文学的关系

关键概念

1、民间文学的口头性

答:口头性是民间文学最显著的外部特征,人们有时甚至就把民间文学称为“民众口头创作”、“口头文学”、“口承文艺”等。把握口头性是理解民间文学艺术特色的一把钥匙。所谓口头性,指民间文学是一种口头创作、口头传承并有相应的表达方式和语体风格的文学形式。

2、民间文学的群体性

答:群体性又叫“集体性”,是民间文学相对于作家文学而言最具区别性的特征,也是民间文学最重要的本质特征。所谓群体性,指民间文学是群体创作、群体流传的,并具有群体性的思想感情和为群体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这与作家文学强调创作的个体性、作品的个人化风格形成鲜明的对比。

3、民间文学的传承性

答:民间文学的传承性指民间文学作品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有些根本性因素或传统模式,在流传、演变过程中积淀下来并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使作品以其固有的基本面目在不同时代或不同地域的群体中沿袭、存活。

4、民间文学的变异性

答:民间文学的变异性,指在流传过程中民间文学作品从形式到内容的各个方面,包括语言、情节、人物甚至主题,都会发生变化。同作家文学相比,变异性也是民间文学的一个显著特征。民间文学在口头流传,没有固定的版本,作者是大众,任何个人都不拥有其著作权,谁都可以任意改动,故其流传的过程也就是变异的过程。

思考题

1、简述民间文学的口头性特征的含义及其形成原因?26 答:原因:第一,在中国长期的传统社会里,普通民众文化程度低,有很大比例的劳动者是不识字的,这样他们就很少或没有机会解除书本,也不能用书面形式来表达其创作。第二,民间文学的创作和传播是民众生活的组成部分,是民众的一种日常活动,伴随着其他的活动自然而然地进行,这样自然不能把正在进行的事情停下来,拿起笔去创作。

2、简述民间文学的传承性与变异性特征?

3、论述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答:与作家文学相比较,民间文学有四个显著的根本特征:口头性、群体性、变异性和传承性。

4、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区别是什么?

答: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在内容和形式上有着 显著地差异,使得它们成为各自相对独立的品种,它们是两株树上开出来的形状和色香各异的花朵。两者差别形成的基础在于民间文学所具有的四大基本特征,区别主要有四点:第一,作者的差异。民间文学具有群体性特征,是匿名的;作家文学是个人创作,作者有名有姓。第二,民间文学是口传的文艺,主要以口头语言为载体,作品是朴素的变异的;作家文学以文字作为记载和传播的手段,风格较典雅,有书面化 3 特点,而且作品出版后即固定不变。第三,民间文学是民众生活的直接反映,或者说是民众生活的组成部分,直接体现民众的生活、思想、感情和艺术特长;而作家文学是“一般所谓高级的精神的表现物或慰藉物”,即使很同情和理解民众,与民众自己反映自己生活的作品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

第四,二者在功能上的差异。民间文学有很强的实用性,作家文学虽然也有社会功利性,也可以间接地作用于社会生活,而是要通过培育人的精神、陶冶人的情操来实现其干预社会生活的功能。

5、论述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关系?

答:作家文学对民间文学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有积极和消极的两个方面。

1、作家、文人对民间文学的保存、提炼和再创作

2、作家、文人对民间文学的损害和歪曲

民间文学对作家文学的主要影响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谈:

1、民间文学在体裁和思想内容上对作家文学的影响。

2、民间文学为作家文学提供典型形象的素材

3、民间文学在文学体裁和艺术手法上对作家文学有很大的影响

4、在语言上,作家创作也常借鉴民间口语

第二章

民间文学的搜集、记录与整理

关键概念

1、乐府民歌P56 答:乐府机构收集上来的歌谣称为“乐府民歌”或“汉乐府”。

2、歌谣学运动

答:1918年2月,北京大学教授刘半农、沈尹默、周作人等主持成立了一个歌谣征集处,他们在《北京大学日刊》上发表了《北京大学征集全国近世歌谣简章》,并在《新青年》及各地报纸转载,开始了在全过范围内征集歌谣的活动。

3、三套集成

答:1984年,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提议并会同文化部、国家民委共同发起,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民间故事、民间歌谣、民间谚语的大普查、大采集,并出版了三套大型丛书:《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歌谣集成》及《中国谚语集成》,简称“三套集成”。

4、全面搜集81 答:全面搜集是采录民间文学的重要原则之一,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含义: 首先,搜集的品种要全面。

1、在内容上优劣、新旧兼收,不轻易断定某些作品是次品或糟粕而舍弃它们。

2、在作品的“版本”上,要注意收集同一种作品的不同异文,并兼顾口头和书面两种形式的作品。

3、在体裁上,各种民间文学都应收集。

其次,全面搜集的含义还在于,调查采集的对象不仅是语言形式的作品本身,还包括与作品有关的风土民情、方言土语、流传范围和影响、讲述者情况,以及与作品配合的音乐、舞蹈、表演等方面的内容。

5、忠实记录85 答:所谓忠实记录,就是以忠实的态度尽可能地记录下民间文学发生的原貌记录稿与整理稿是性质不同的资料,记录稿要求照本来的面目记录,即使有混乱、错误等也要照原样记录,因为这些不足之处也是真实情况的组成部分,调查者不必做任何修改、调整。

首先,忠实记录作品发生的全貌。

其次,配备录音机或摄像机等工具并掌握相关使用技术,配合耳机手机。

第三,第一次采录都记录讲唱人的基本情况、采录时间和地点、调查者和记录者等情况。

思考题

1、简述中国古代搜集记录民间文学的主要成绩。

答:中国古代的民间文艺学对民间文学没有专门的理论研究,只是在一些典籍中有一些零散的论述,但整体来看也能构成一个大致的理论系统。其中占较重要位置的是“实用风俗观”,即采集、研究民间风俗包括民间文学是为了“观风俗,知得失”、改良风俗以及出于改善上层社会的礼仪、娱乐的需要等;另外,对民间文学的局部问题也有一些精当的论述,较著名的论断如出于《毛传》的“曲合乐曰歌,徒歌曰谣”、南宋朱熹对赋比兴等民歌表达手法的阐述、明代冯梦龙所说“但有假诗文,无假山歌”等。而对民间文学的记录与保存则有丰硕的成果,也可以说,这方面的内容是中国古代民间文艺学史的主脉。中国古代搜集整理民间文学的历史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先秦时期、两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唐宋时期、元明清时期。

2、怎样进行民间文学的田野调查工作? 答:

1、做好走向田野之前的准备工作。

1)明确搜集目标,选好调查点或受访者。

2)调查者必须掌握与课题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方法论 3)了解调查点的基本情况,做好联系工作 4)准备好需要携带的资料、工具等物品。

2、善于选取采访时机,处理好与采访对象的关系,并创造自然活跃的讲唱环境。

3、尽量采取访谈与记录同步进行的方法

3、如何做好民间文学的整理工作?86 答:所谓整理,就是将原始记录稿加以适当的调整、梳理,使之成为可以利用的作品。慎重整理,就是指在整理时,要严格遵守忠实原作的原则,除了若干必要的修订,不随意变动原作。

整理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资料性整理,一种是普及性整理。

第三章 神话

关键概念

1、神话 答:神话就是人类在远古时期所创造的反映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高度幻想性的故事。或者说,神话是以原始思维为基础的关于神的行为的故事。这种定义,是着眼于神话的文学特质。如果将神话作为一种特定语境中发生的文化现象来全面地看待,那么神话还是上古初民的世界观和信仰的主要表现形式。神话的创作和讲述则是人类在蒙昧时期试图探索世界、解释世界、征服世界的一种社会活动或民俗生活。

2、自然崇拜

答:所谓自然崇拜,指在人类社会早期和科学不发达的社会团体中,人们由于不能征服和支配自然力,也不能科学地认识自然现象,而产生的对自然物和自然力的原始崇拜。

3、万物有灵观

答:所谓万物有灵观,指原始人或科学不发达的社会群体所持有的对灵魂或精灵的信仰。该信仰认为人、动物、植物等客观事物都有一种不依赖于物体、可以脱离物体独立存在的东西即灵魂。;灵魂可以暂时离开人体,也可以永远离开人体而独立存在。灵魂或精灵左右着客观世界的进程,是持有原始信仰者的崇拜对象。

4、自然神话

答:按照神话的内容来划分,可分为自然神话与社会生活神话。自然神话是关于天地万物的形成及人与自然关系的神话,可分为:天地开辟神话、人类起源神话、洪水再生神话、自然万物神话。

5、社会生活神话

答:按照神话的内容来划分,可分为自然神话与社会生活神话。社会生活神话是反映远古时期社会生活的神话。其内容很广泛,比较突出的主要有三类:文化发明神话、部落战争神话、民族族源神话。

6、日月神话113

7、开辟神话104 答:就是原始人所想象的关于客观生活环境如何形成的神话,一般包括天地的形成、万物的创造等内容。

8、洪水再生神话 答:讲述人类在遭受洪水灾害的毁灭性打击之后重新繁衍生息的故事。这类故事也有怎样创造人类的内容,但不是将人类最早的起源,而是讲人类在遭遇特大洪水灾害后濒临灭绝的情况下怎样再造人类的故事。

9、文化发明神话120 答:是原始人关于自己生活中所使用的重要物品或技术的发明过程的神话。

10、部落战争神话121 讲述原始社会中后期,各部落之间抢夺物品和地盘,相互之间争斗和厮杀的故事。

11、民族族源神话123 答:民族族源神话是各民族而讲述自己的民族或部落的始祖、来源以及民族迁徙的神话。思考题

1、怎样理解神话的本质?

答:根据马克思的观点“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是已经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这科学而精辟,从跟本上阐明了神话的起源、内容实质、艺术特征等问题。据此,可将神话的本质概括为三个方面:

第一,就神话产生的原动力和其内容实质而言,神话的产生源于原始人类解释自然和征服自然的愿望,其内容是当时自然界和社会生活的变形反映。

第二,就神话艺术构思的方式而言,原始人类是在一种充满神奇幻想的天地里,用人格化的方法去同化自然力。

第三,就神话创作状态的特点而言,神话是人类童年时期的产物,是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

2、自然崇拜与万物有灵观的联系与区别是什么?二者对神话创作的作用是怎样的?96 答:神话之所以具有这种“不自觉“的创作特点,从理论上来说,就是由于神话的创作和传播是以”自然崇拜“和”万物有灵观“为思想基础。

3、神话学史上有哪些主要的学派?请说明其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97 答:

一、隐喻学派

色诺芬尼,他认为神话是“古人的寓言“,是古代智者为寄寓、隐喻某种道理、深意而编造的故事。

二、历史学派

攸痕麦拉斯,他将神话历史化,认为神话实际上是历史的“传奇描述”。

三、语言学派

格林兄弟,他们认为,神话是每一个民族的文化源头,一切民间文化都源自神话;要深入一个民族的文化,就该从该民族的神话入手。

缪勒,他提出“神话是语言的疾病”的著名论断,认为一切神话都源于“语言的毛病”就像“珍珠是蚌壳的毛病”一样。他认为,原始语言是不完善也不稳定的,或者笨拙啰嗦而形象化,或者存在过多的一词多义和多词同意现象,开始语义所指是明确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语言的变化,人们不了解一些说法的原意,就根据这些说法的表面意思来推测原来的意思,对古代语言发生误解,这就是语言得了疾病,再加上一些注释,就创造出一些离奇的故事,就是神话。

四、人类学派

该学派以达尔文进化论为理论基础,认为人类文明是由低级向高级呈阶梯式发展的;各民族文化都会经历相似的发展过程,不管各民族的文化现象如何古朴和特异,都可以按一定 6 原理从其精神、习俗适应客观生存需要的方式等角度来理解和解释,其深层心理、信仰机制都有共同性;现存各民族在开化程度上参差不齐,分别处于人类文明进程的不同阶段,可用未开化民族的文化状态来构拟文明程度较高民族的古代文化状况。代表人物爱德华·泰勒、安德鲁·朗和詹姆斯·弗雷泽。

五、心理学派,有成精神分析学派101 代表人物西格蒙德·佛洛依德及其学生荣格。

六、功能学派

代表人物是马林诺夫斯基,他提出文化都是为适应社会需要而存在的,一种文化规定都有其社会功能。

七、结构学派102 代表人物是法国的列维-斯特劳斯,他创造性地把语言学领域的结构主义思想和方法借用于人类文化和神话的研究。

4、神话有哪些种类?103 答:第一,按民族或地域划分,可分为希腊神话、北欧神话、巴比伦神话、埃及神话、印度神话、中国神话、澳洲神话、美洲印第安人神话等。茅盾在1928年所著《中国神话ABC》中将中国神话分为三种:(1)北方神话,以《山海经》为代表;(2)中部楚地神话,以楚辞为代表;(3)南部岭南神话,以盘古神话为代表。

第二,按文体形式不同,可分为韵文神话、散文神话、韵散兼行体神话。第三,按神话的内容来划分,可分为两大类:自然神话和社会生活神话。

5、什么是洪水再生神话?试分析洪水再生神话的文化内涵。

答:洪水再生神话讲述人类在遭受洪水灾害的毁灭性打击之后重新繁衍生息的故事。

洪水再生神话对洪水灾害及其起因的叙说,是原始社会民众生活状况和自然崇拜的反映。神话中发大水的原因,一般是人触怒了天神遭到报复,这反映了初民对无法控制的自然力的恐惧和崇拜。神话中的兄妹结婚情节,则是原始社会群婚阶段的社会现实的反映。大部分神话都讲洪水移民是从葫芦里逃生的。这与我国古代广泛存在的葫芦崇拜有关。

6、举例说明神话的主要思想内容。125 答:总的来说,神话的思想内容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 第一,对于自然现象的解释。第二,征服自然地愿望与追求。第三,对社会生活的反映。

7、举例说明神话的艺术特征。127 答:第一,庄严而虔诚的虚构。

第二,奇丽荒诞的幻想。

8、神话的主要文化价值有哪些?

答:作为人类童年时期极其重大的社会文化现象和永久性经典的文学体裁,神话的文化价值是多方面的,较为突出的是一下三个方面:

第一,神话展示了人类在童年时期拥有的不懈求知、探索和创造的宝贵精神,和改造世界的顽强意志、无畏胆量。

第二,神话是后世浪漫主义文学创作的源头。第三,对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有模塑作用。

第四章

传说

关键概念

1、传说143 答:是民众口头创作和传播的描叙特定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解释某种地方风物或习俗的传奇故事。

2、人物传说148 答:人物传说的特征是以人物为中心,叙述人物的事迹和遭遇,用生动奇异的情节刻画和渲染人物形象。人物传说主要有六种类型:神仙传说,文人传说,巧匠名医传说,帝王将相传说,起义英雄传说,政治历史人物传说。

3、史事传说152 答:是以历史事件为叙述中心的传说。这种传说以传奇性故事讲述历史性事件,广泛刻画各个阶层、各方面的人物动态,反映民众对历史的认识,表现人心的向归。主要有三种类型:反抗外来侵略的传说,农民起义的传说,革命历史事件传说。

4、地方风物传说152 答:是关于特定地方的景物、古迹、特产、动植物的由来、命名和特征的解释性传说。

5、山川名胜传说153 答:是解释特定地方的自然物与人工物的由来、命名与特征的传说。

6、物产传说153 是关于各地、各民族的土特产的产生、特征和名称由来的传说。

7、动植物传说156 答:是解释动植物的名称、习性或特征的由来的传说。

8、习俗传说156 答:是关于各地各民族的风俗习惯的形成原因的解释性传说。

9、传奇性163 答:所谓传奇性,指故事情节在总体上符合现实生活逻辑的基础上,又通过夸张、巧合、超现实的想象等虚构手段,构造奇情异事,是故事曲折离奇,高峰迭起,引人入胜。

10、箭垛式人物165 答:由于情节缺少个性,一些典型的情节常被用于不同的人物身上,或者用以解释不同地方的风物。这样就造就了许多箭垛式的人物。“箭垛式”,就是指许多具有同样特征的情节都被安放到一个著名的具有这种特征的典型人物上,像很多箭射到一个目标上,使之成为聚集很多箭,并不断有新的箭射来的垛子。

11、四大传说169 答:四大传说指牛郎织女传说、孟姜女传说、梁祝传说、白蛇传。

11、牛郎织女传说170

12、孟姜女传说171

13、梁祝传说172

14、白蛇传172 思考题

1、传说与历史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145 答:二者的联系:首先,传说真实地表露和抒发了民众对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的情感和评价;而历史记载,虽然一般讲究记录史实,但是有时其褒贬态度、评价等受当时执政者的影响,也会出现偏差或违背历史真实的记载。其次,历史题材传说的讲述对象绝大多数是历史上实有的人物或事件,而且常常有“遗迹”可循;历史事件传说的情节也大都以真实的历史大事为背景。

二者的区别:第一,反映社会的方法不同。

第二,历史观不同。

第三,取材的角度不同。

第四,历史一般是不能变更的,而传说总是在传播中发生变异。

2、传说与神话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147 答:联系主要有三点:第一,一部分上古时期的传说与神话交融在一起,神话是传说产生的源头之一。

第二,传说与神话都是散文体的口述故事。

第三,传说的人物和情节也有一定的超现实因素。

区别:第一,二者的故事的主人公有不同的属性。神话的主人公是神,其故事以神格为中心。传说的主人公是人,其故事更接近现实生活,其超现实因素的内容不会占据主导地位。

第二,神话与传说都有超现实的幻想,但神话的幻想符合原始思维的逻辑,神话的超现实情节是传播者信以为真的。传说的幻想只是为增强故事的传奇性而存在,并不为传播者所信,而且幻想的内容都与特定阶段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或地方古迹、风俗相联系。

3、举例说明中国传说有哪些类型?148 答:仅根据传说内容或题材的不同,将传说分为四大类:人物传说、史事传说、风物传说、习俗传说。

4、论述传说的艺术特征。162 答:传说主要由五个基本特征:⑴表达方式的“可信性”与主要情节的虚构性;

⑵故事情节的传奇性;

⑶解释世界的人文情趣与艺术构想; ⑷情节与人物形象的类型化; ⑸流传演变中的成长性。

5、传说产生的途径有哪些?166 答:从总体上看,传说的来源有多种,其主要的产生途径有以下四种:

⑴现实存在的事物为基点,进行自由的想象和虚构;

⑵将神话的情节和故事进行现实化和人格化的加工,使神话转化为传说; ⑶将历史事实传奇化;

⑷将完全虚幻的故事粘附在真实的事物上。

6、传说有什么社会价值?167 答:传说的价值主要有四个方面:娱乐价值;教育价值;文化资料价值;艺术借鉴价值。

7、简述牛郎织女传说的形成过程。175 答:……

8、孟姜女传说经过了怎样的演变过程?176…….????

9、简析四大传说的形象系列及其特点。174 答:四大传说的形象系列可分为三部分:

1、人物形象;

2、自然物形象;

3、人工物形象

特点:人物形象四大传说形象系列的中心和主干。可以看出,每个传说的中心人物都是女性,她们是勇敢追求自己幸福的主动者,而且构成其性格的主要因素都集中表现于婚姻爱情方面的叛逆精神。辅助人物有两种:一种是她们恋爱对象;另一种是恶势力的代表。

其他形象在故事情节中也不是被动的道具,而是作为神话色彩的角色超出了本身的自然属性,各以其魔幻性的功能推动情节的发展。

10、试述四大传说的结局艺术。181 答:四大传说的结局方式有很高的艺术鉴赏价值。故事本来都是悲剧结果,但都进过了符合民众审美习惯的奇巧处理。

1、牛郎织女传说:鹊桥相会;

2、孟姜女传说:哭倒长城;

3、梁祝传说:化蝶相伴;

4、白蛇传:法海变蟹。

11、简述四大传说与一些节日习俗的联系。182 答:由于四大传说历史悠久,且在民间影响巨大,导致了特定节日的产生或将节日习俗与传说情节相融合。

1、牛郎织女传说与“乞巧节”;

2、孟姜女传说与寒衣节;

3、梁祝传说与双蝶节;

4、白蛇传与端午节。

第五章

民间故事

关键概念

1、民间故事208 答:故事的概念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故事,是民众口头创作和传播的带有虚构内容的散文叙事作品的总称,包括神话、传说、童话、生活故事、寓言、笑话等。狭义的故事,指民众口头创作的内容具有泛指性、虚构性和生活化特征的散文叙事作品,是指神话、传说以外的散文叙事作 9 品。

2、类型210 答:一种类型是一个独立存在的传统故事,可以把它作为完整的叙事作品来讲述,其意义不依赖于其他任何故事。

3、AT分类法211 答:1910年,芬兰的安蒂·阿马图斯·阿尔奈发表《故事类型索引》一书,将故事的同一情节的不同异文归为一个类型,并写出简洁的提要,然后分类编排,统一编号。1928年,美国印第安纳州立大学的斯蒂·汤普森出版了《民间故事类型索引》。他根据更大范围的民间故事资料对阿尔奈的体系进行了补充和修订。这二人的分类体系成为国际上通用的故事类型分析法,被合称为“阿尔奈——汤普森体系”,简称“AT分类法”。

4、童话217 答:又叫“幻想故事”,是一种用“超人间”的形式来表现人间生活,具有浓厚幻想色彩的故事,包括魔法故事与动物故事两种,以前者为主。

5、魔法故事217 答:又叫变形故事,将现实升生活内容与神魔仙妖、魔法宝物等“超自然”的内容结合在一起,以神奇变幻的手法展开情节、结构故事、塑造人物。

6、动物故事217 答:是以人格化的动植物或其他自然物为主人公的故事。

7、接触巫术?

答:即对某人身体的一部分或与身体有关的东西施加影响,就能对该人本身产生实际作用。

8、生活故事227 答:是以民众日常生活为主要内容、情节与表现手法符合现实生活逻辑的故事。

9、巧媳妇故事227 答:主要塑造宗族文化背景下具有机智、手巧、善辩、勇于抗争等人格特征的已婚妇女形象。

10、呆女婿故事228 答:是讲述男人作为丈夫由于蠢笨而在妻子或岳父母面前露丑的故事。主要有四种类型:①媳妇教女婿怎样说话做事,女婿试图照做,却连闹笑话。②学话成功的故事。③到丈人家祝寿的故事。④呆女婿结婚时不懂房事而受别人作弄。

11、机智人物故事229 答:围绕人物的机智多谋或滑稽幽默的人格特征而展开的故事。

12、寓言229 答:是民众以生动简约的情节讽喻某种深刻精警的事理的动物故事或人物故事。思考题

1、民间故事与神话、传说的区别是什么?208 答:民间故事与神话、传说有共同之处,即都是带有虚构性的散文叙事作品,人们有时用“故事”来统称三种文体,但它们也有本质的不同:

⑴神话的内容充满神奇荒诞的幻想,情节是超人间化得主角是神;

⑵故事的内容是生活化的,神奇的幻想较少,情节按照现实的逻辑来构想,主角是人;

⑶传说的内容虽然也有较强的虚构性,但都是与实有的人物、事件和地方风物相联系,而故事的内容都是泛指性的。

2、民间故事的特点是什么?210 答:贴近生活、泛指性、类型化

3、什么是民间故事的类型、异文和母题?211 答:类型、异文、母题是类型学研究的基本术语。一个母题是一个故事中最小的、能够持续在传统中的成分。要如此它就必须具有某种不寻常的和动人的力量…..一种类型是一个独立存在的传统故事,可以把它作为完整的叙事作品来讲述,其意义不依赖于其他任何故事。

4、什么是幻想故事?它有什么艺术特征?它有哪些常见的经典类型?217 10 答:童话又叫“幻想故事”,是一种用“超人间”的形式来表现人间生活,具有浓厚幻想色彩的故事,包括魔法故事与动物故事两种,以前者为主。

童话除了一般故事的特征外,还具有一下两个特征:㈠具有浓郁的幻想色彩;㈡保存着较多的奇异习俗内容。

中国主要经典童话的情节类型:天鹅处女型故事、田螺姑娘型故事、灰姑娘性故事、狗耕田型故事、蛇郎型故事、狼外婆型故事、怪孩子型故事、神奇宝物型故事、画中人型故事、问**故事等。

5、魔法故事里的动物形象与动物故事里的动物形象有什么区别?217 答:?

6、民间故事的主要价值?215 答:娱乐价值、教育价值、艺术价值、文化资料价值

第五章

民间歌谣

关键概念

1、民间歌谣266 答:是民众创作的可以歌唱或吟诵的短小、抒情性的韵文作品。

2、劳动歌271 答:是民众为指挥、配合、协助体力劳动而唱的歌。

3、仪式歌272 答:是民众在祈福禳灾、过节贺喜、祭神送葬、迎宾做客等仪式活动中所唱的歌谣。

4、法术歌272 答:是在巫术或祭神仪式上唱诵的被民间认为具有超自然魔力的歌诀。

5、节令歌273 答:是在与节令有关的节庆仪式活动中所唱诵的歌谣。

6、礼俗歌274 答:是在婚礼、祝寿、待客、送葬等隆重场合唱诵的表示祝福、礼节等意义的歌谣。

7、时政歌275 答:是民众从自己的观察和切身感受出发,以歌谣形式对所处时代的政治局势、政治事件、政治任务、社会风气等所作的评价和议论。

8、儿歌275 答:又叫童谣,是儿童口头传唱的歌谣。

9、教诲歌277 答:是大人所编的教给小孩各种知识,做人规范与发展技巧的歌谣。

10、谶谣278 答:是小儿传唱的对社会局势、政治事件的走向、政治人物的民运等进行评价和预言的带有神秘色彩的歌谣。

11、山歌279 答:指在山野间劳动、集会、社交等活动中所唱的形式较为自由、音调高亢悠长的歌谣。

12、花儿280 答:是流传于甘肃、青海、宁夏部分地区,由回、汉、东乡、撒拉、土、保安、藏等族民众用汉语歌唱,以爱情为主要内容的山歌。

13、爬山歌281 答:是流传在内蒙古西部和晋陕北部的一种山歌,当地叫“爬山调”或“山曲”。

14、信天游282 答:是陕北地区流传的山歌,又称顺天游。这种山歌形式自由,韵律优美,曲调高亢活泼,便于表达内心情感,深受陕北民众喜爱。

15、打歌283 答:又称“踏歌”、“跳歌”,是西南地区白族、彝族、苗族等民族中流传的一种民歌。

16、双歌286 答:是贵州东南部、广西一些地方流传的水族民歌。双歌结构独特,分“说白”与“吟唱”两部分,说白是散文体的讲述,讲一个以两种动物为主角的小故事,为后面的唱词做好铺垫,相当于引言;吟唱部分以两种动物的口气铺排词句,以此譬喻交际双方的情形和关系等。结尾处以“我的某某友啊”尊称对方。

17、香哩歌287 答:是流传在广西瑶族的一种民歌。

18、小调288 答:是主要在街巷之中演唱的曲调与词句较为固定的民间小曲。

19、歌节294 答:是歌俗的一种,是以歌唱活动命名的节日或以歌唱活动为中心内容的节日,前者是狭义的歌节,后者是广义。思考题

1、简述民间歌谣的分类法?268 答:从民歌的思想内容角度,可将民歌分为情歌、生活歌、劳动歌、仪式歌、时政歌、儿歌。

根据民歌的句式、章法、韵律、唱法等表现形式方面的特点,可以将民歌分为山歌与小调两大类,每大类之下又有多种具体的民歌样式。

2、民歌有什么功能?290 答:⑴抒情娱乐功能

⑵教育规范功能

⑶实用功能

⑷文化资料功能

3、论述民间歌谣的艺术特征。288 答:民歌有很高的艺术性,其艺术特征主要由三个方面:

⑴天机自动,朴素混成; ⑵形式多样,韵律和谐; ⑶善用各种修辞手法。

4、什么是仪式歌?简述仪式歌的主要形式。272 答:是民众在祈福禳灾、过节贺喜、祭神送葬、迎宾做客等仪式活动中所唱的歌谣。仪式是民众在某种特殊情形下举行的具有法术、通神、转折、过渡等功能的程序化的隆重活动。在仪式中有一些有特定象征意义或文化功能的程序化行为,此时念诵或演唱的套语、歌谣就是具有特定功能的仪式歌。

他主要有三种类型:法术歌、节令歌、礼俗歌。

第七章

史诗

关键概念 1.史诗P320 史诗就是讲述天地形成、人类起源或者民族历史、民族英雄等内容的一种规模宏大、自古流传的民间叙事长诗。(补充:世界四大史诗:古希腊的《伊利亚特》、《奥德赛》、古印度的《罗摩衍那》、《摩珂婆罗多》;中国三大史诗,藏族的《格萨尔》、蒙古族的《江格尔》、柯尔克孜族《玛纳斯》,三者皆为英雄史诗)2.创世史诗P324 创世史诗又称作“原始性”史诗或者神话史诗,主要讲述一个民族在远古时期所想象的创世过程 12 以及本民族的历史大事。它反映了人类童年期对客观世界的看法和对自然现象的解释,充满了神奇美妙的想象,也对人类创造世界,征服自然地精神、气魄予以赞美。3.英雄史诗P324 英雄史诗是产生于古代社会的歌唱英雄、描写战争、记述民族历史的长篇叙事诗。它的题材重大严肃,场面恢宏壮阔。英雄史诗的故事常以历史事件为基础,有一定得历史性,所塑造的英雄一般是民族精神的化身。4.《玛纳斯》P326 《玛纳斯》是在新疆柯尔克孜族聚居区流传的英雄史诗,讲述英雄玛纳斯及其子孙共八代反抗卡勒玛克人入侵的故事。5.《格萨尔》P325 《格萨尔》又称作《格萨尔王传》,主要流传于青藏高原地区的藏族,描写了英雄格萨尔大王率领岭国人抗击侵略,征服岭国,降魔除暴、完成西藏统一的历史过程。6.《江格尔》P327 《江格尔》是流传于新疆阿尔泰山区和额尔齐勒河流域的蒙古族聚居区的英雄史诗,它描写了宝木巴国同周围各汗国之间的多次战争和冲突,描述了江格尔、洪古尔等英雄的征战业绩,并宣扬了一种建立和平幸福的理想国的理想。思考题

1.史诗的基本特征是什么?P321 史诗主要有四个特点。1.史诗是各民族幼年时期的产物。史诗只能产生于各民族形成的童年时期,它是人类社会早期集体思维的一种表现形式。史诗是一种具有重大意义而只能形成于特定文化史阶段的经典文学体裁,现代人不管有多高的艺术天赋,都不能创作史诗。

2.创世史诗与英雄史诗的区别是什么?P324 不同:在产生时期上,创世史诗要早于英雄史诗,前者产生于神话时代稍后的原始社会野蛮时期的中高级阶段,后者产生于原始社会解体,正进入奴隶社会或者封建军事民主制时代即英雄时代;在内容上创世史诗以创世过程为主体,再加上民族的起源、迁徙等内容,英雄史诗则以英雄率领部族民众抗击侵略,完成统一为主体,前者的神话因素更多,后者的历史性更强;在结构上,创世史诗大都没有完整具体的事件线索,没有贯穿始终的人物,英雄史诗则以英雄业绩、民族的重大历史事件为中心线索,由一个或几个有密切联系的英雄人物贯穿始终。3.简要介绍中国著名史诗《格萨尔》基本情况P325 《格萨尔》又称作《格萨尔王传》,主要流传于青藏高原地区的藏族,描写了英雄格萨尔大王率领岭国人抗击侵略,征服岭国,降魔除暴、完成西藏统一的历史过程。它共有100多部,50余万行,世界最长的史诗,现已出版藏文版70余部。它在蒙古族中也广泛流传,蒙古族的异文译作《格斯尔传》,属“同源分流”,故事框架相近,情节有所变化。该史诗在土族、纳西族、裕固族中也有流传。《格萨尔》的影响大的名篇有30多部,其中《霍岭战争》最为精彩。《格萨尔》在中国民间相传已有千年,它主要以原始的“口耳相传”方式存活在民间艺人的讲唱中。中国现有格萨尔说唱艺人大约140多位,其中多为藏族艺人,另有几十位蒙古族艺人和少量土族艺人 4.简要介绍中国著名史诗《玛纳斯》P326 《玛纳斯》是在新疆柯尔克孜族聚居区流传的英雄史诗,讲述英雄玛纳斯及其子孙共八代法抗卡勒玛克人入侵的故事。据史载,柯尔克孜族自古以来屡受异族的侵略与奴役,契丹、蒙古等族都曾劫掠,征服过该部族,史诗中反抗卡勒玛克人入侵的故事就是历史上该族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反映。在《玛纳斯》的众多异文中,以新疆阿合奇县居素甫、玛玛依演唱的《玛纳斯》最为优秀,该版本有23万行,共八部,每部的篇名均为采用玛纳斯家族各辈英雄的名字命名。《玛纳斯》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概念指八部的总和,狭义则仅指第一部。在八部史诗中,第一部《玛纳斯》最长,共五万多行,也最为成熟,艺术成就最高,流传最为久远和广泛。5.简述史诗《江格尔》的基本情况P327 《江格尔》是流传于新疆阿尔泰山区和额尔齐勒河流域的蒙古族聚居区的英雄史诗,它描写了宝 13 木巴国同周围各汗国之间的多次战争和冲突,描述了江格尔、洪古尔等英雄的征战业绩,并宣扬了一种建立和幸福的理想国的理想。该史诗最初产生于蒙古卫拉特部族,经过了400多年的流传演变。《江格尔》由70余部相对独立的篇章组成,各部由江格尔为首的英雄担任主角,可串联为统一的故事。

第八章 民间长诗

关键概念

1.民间叙事长诗P374 民间叙事长诗又称为长篇叙事诗或者古诗歌,是民众创作和传唱的一种篇幅较长的叙事性歌谣。它是阶级社会的产物,形成时期晚于史诗。它的篇幅较长,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并致力于刻画人物想象,这使它与抒情诗区分开来 2.民间抒情长诗P377 民间抒情长诗就是民众创作并传唱的一种用于抒发情感的较长篇幅的歌谣。3.《阿诗玛》P376 《阿诗玛》是在云南彝族支系撒尼人中间流传的一部优秀长篇叙事诗。该诗在撒尼人中脍炙人口,撒尼男女多以阿黑、阿诗自居。长诗情节曲折生动,人物性格鲜明,阿诗玛、阿黑形象深受人们喜爱,他们执着追求自由、不为富贵所动、不屈服于强势压迫的反抗精神有积极的思想意义。4.哭嫁歌P378 哭嫁歌是一些地方的姑娘在出嫁时所唱的告别娘家亲人并倾述自己即将成为别人家媳妇的悲怨之情的民歌。

思考题

1.什么是民间叙事长诗?它有哪些主要类型?P374 民间叙事长诗又称为长篇叙事诗或者古诗歌,是民众创作和传唱的一种篇幅较长的叙事性歌谣。它是阶级社会的产物,形成时期晚于史诗。它的篇幅较长,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并致力于刻画人物想象,这使它与抒情诗区分开来。主要有两种类型:第一类是爱情婚姻叙事诗,通过爱情婚姻故事特别是悲情故事的讲唱,反映封建社会婚姻制度的不合理性,并通过主人公对封建礼教的反抗和对爱情、如意婚姻的追求,塑造出感人的艺术形象。(如汉族的《孔雀东南飞》)第二类是社会斗争叙事诗,反映社会矛盾、民族矛盾引发的斗争与反抗(《鈡九闹漕》)2.民间抒情长诗与民间叙事长诗,一般民歌的区别是什么?P377 它与民间叙事长诗的区别:前者注重感情的抒发,一般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也不注重刻画人物形象,而后者相反。当然抒发情感不可能与具体事情毫无关系,而是指其着重点和基本格调是抒情,抒情过程中的叙事成分较少,不能形成完整的故事情节。3.举例说明中国民间叙事长诗的演进过程。P375 1.先秦时期的雏形阶段:如《诗经》中的《谷风》、《静女》、《氓》等已有简单情节的叙述,他们可说是叙事诗的雏形。2.汉代以后趋向成熟时期。汉乐府时期流传下来的叙事诗已初具叙事诗的规模,并有生动的细节描写。东汉末年至南北朝时叙事诗趋于成熟的时期,其标志是产生于建安年间的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和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辞》。3.明清至现在的繁荣时期。明清以来,各民族叙事诗出现了繁荣的局面,汉族有湖北地区的《崇阳双合莲》、《鈡九闹漕》、和“四游八传”。所谓“四游”,指的是《东游记》、《南游记》、《西游记》、《北游记》,分别讲唱王母、观音,唐僧和真武到远方取经的故事;所谓“八传”,指的《黑暗传》、《封神传》、《双凤奇缘传》、《火龙传》、《飞龙传》、《精忠传》和《英烈传》。

4.举例说明民间抒情长诗的主要内容。P377 第一种,配合和赞颂劳动的长诗。如《盖房调》。第二种,用于礼俗活动的长诗。如《哭嫁歌》;第三种,反映爱情婚姻生活得长诗。指婚嫁仪式以外的场合所唱的表达爱情感受的诗,这些诗一般都是真实感情的自然流露。如《游悲》。

5.简述彝族叙事长诗《阿诗玛》的基本情况P376 《阿诗玛》是在云南彝族支系撒尼人中间流传的一部优秀长篇叙事诗。该诗在撒尼人中脍炙人口,撒尼男女多以阿黑、阿诗自居。长诗情节曲折生动,人物性格鲜明,阿诗玛、阿黑形象深受人们喜爱,他们执着追求自由、不为富贵所动、不屈服于强势压迫的反抗精神有积极的思想意义。(该诗的具体内容,自行了解)

6.简析《哭嫁歌》的思想内容。P379 哭嫁歌的结构一般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新娘以向各种亲人告诉和骂媒人为题进行哭诉,一部分是以婚仪中的具体项目为题哭诉。哭嫁歌的中心内容是哭别,形式上是向亲属邻友等告别,实际上也是向自己的童年与姑娘的幸福时代告别,这种告别自然要表达她对男权文化和父系婚姻制度的憎恶与反抗。哭嫁歌生动而深切地反映出男权中心制度对女性的压抑和父系家长制度媳妇的奴役,表现了妇女的痛苦、不平与反抗,以及对婚姻自由和爱情美满的渴望。7.简析《哭嫁歌》的艺术特色。P380 1.哭嫁歌既有浓郁的抒情基调,又有生动形象的细节描写。2.哭嫁歌的语言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并善于运用比喻、夸张、反复、排比等多种修辞方式。

第九章 谚语,谜语,歇后语

关键概念 1.谚语P405 谚语是民众口头流传的具有一定的认识和教育作用的通俗而精辟的定型化语句。2.谜语P412 谜语死由谜面与谜底两个部分组成的具有知识性和趣味性的民间韵文作品。3.物谜P414 物谜,就是以固体形象的事物为谜底的谜语 4.事谜P414 事谜,是以人的行为,动物的活动或者运动中的自然现象为谜底的谜语。5.字谜P415.字谜,就是以汉字为谜底的谜语。6.歇后语P417 歇后语,又叫俏皮话,是为民众喜闻乐见的一种俗语形式。7.谐音歇后语P 419 谐音歇后语是歇后语较为特殊的一类,是后一部分在意思上能解释前一部分,同时利用音同或音近现象表达作者的真意。8.喻意歇后语P419 喻意歇后语就是不利用谐音关系来表示说话者意思的歇后语,这类歇后语在数量上占多数。思考题

1.什么是谚语?谚语与其他俗语形式怎么区分?P405 谚语是民众口头流传的具有一定的认识和教育作用的通俗而精辟的定型化语句。谚语以成句的形式区别于俗语词、惯用语、俗成语、俗短语这几种形式短小的俗语,它的定型化合艺术性的特点使它区别于一般的言语,它的口语性特点使它区别于格言和成语。它与歇后语的区别也是很明显,后者是可以分称类似谜面和谜底的两个部分。2.举例说明谚语有哪些基本类型?P406 三大类:1.认识自然和总结生产经验的言语。如“长虫过道,大雨要到”,2.认识社会和总结社会活动经验的谚语,如“放虎归山,必有后患”,3.总结一般生活经验的谚语,如“早晨起得早,八十不觉老”。(此题分类方式众多,详见书本)3.怎样完整理解谚语的内涵与功能?P409 谚语数量庞大,涉及民间生活和民众精神的方方面面和各种细微之处,其文化内涵无疑是博大精深。完整地理解谚语的文化内涵,应该考虑到两个方面:一方面,谚语本身就是一种民俗文化现 15 象;另一方面,谚语是民俗文化的载体。这两个方面往往是密不可分地联系在一起。4.举例说明谜语有哪些主要类型?P414

分三类:1.物谜,就是以固体形象的事物为谜底的谜语。民众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各种物体,都有可能成为谜语的描绘对象。这类谜语是数量最多的。2.事谜,是以人的行为,动物的活动或者运动中的自然现象为谜底的谜语。这类谜语描述民众的各种活动以及人们见到人们见到自然界的各种动态的现象。3.字谜,就是以汉字为谜底的谜语。字谜的制作可以从字的偏旁,笔画,读音,字义等多方面入手。字谜一般为单字,也有多字,5.谜语有什么艺术特色?P415

主要特色:1.谜面与谜底结合奇巧。谜语要选择一个别致的角度,采用巧妙地辞令,是谜面与谜底有某种联系,既不过于隐晦难解,又不至于一目了然,要有高超的技巧,绕着弯子说话,将人引入迷途,但又不离谜底的某种特征,“词预显而隐”。2.善用比喻、拟人、谐音等修辞手段。在谜语这种文体中,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极频繁,这是造成谜语构思的奇巧性和描述的生动性的重要因素。3.音韵和谐,朗朗上口。谜语是一种口头韵文作品,富于韵律美,易于传诵。6.歇后语的内容在取材上有什么特点?P420

歇后语的措辞所涉及的内容十分丰富、广泛、五花八门、无所拘束。在歇后语里可以见到各种人物,各种动物、自然物、人工物,各种社会活动和事件。这些内容有客观存在的真实情况,也有历史掌故,也有长期传承的文学故事中的内容,也有大量的随意想像和编造的情况。7.简要说明歇后语中常见的人物形象。P 在歇后语出现的人物可以分二类:一类是各种名人,包括文学故事中的人物、历史人物、当代社会名人等;另一类是无名无姓的类型化人物,其中占较大比例的是常遭人嘲笑的弱势群体,如残疾人,乞丐,穷人,愚笨的人等,他们是最易于被人拿来取乐的对象,也是生活中常见的其他人物类型。

8.举例说明什么是歇后语的乖讹式幽默?P428

歇后语引语部分的奇异构想往往违背常理,使经验与言语事实发生冲突,造成乖讹式幽默。如:板凳上玩麻将——扒拉不开;抱着地雷睡大觉-——活够了。以上内容就是违背人民的生活事理或逻辑常识的,是滑稽可笑的。所以,引语内容属于奇思异想的歇后语,其幽默效果也要更强些。其幻想色彩越强,构想越奇特,就越可笑。

9.举例说明什么是歇后语的情感释放型幽默?P430

与构成情感释放型幽默的两种途径想对应,属于这种幽默方式的歇后语也有两种:贬低别人的歇后语和解放禁忌的歇后语。1.贬低,嘲笑别人的歇后语,常见类型有:其一,讲述别人品质、性格、能力、见识、习惯等方面的弱点的。如:乡下人进城——花了眼。其二,以人生理上的缺点,残疾为题材。其三,将人比作动物,以贬低,嘲弄他人。如:猫哭耗子——假慈悲。2解放禁忌、格调粗俗的歇后语。

10.举例说明什么是歇后语的干涉型幽默方式?P428

干涉型幽默。歇后语的目的语以双关的形式构成干涉型幽默。所谓干涉型幽默,就是以某种巧妙地方式,将两个在人们的经验里本不相干的事物联系在一起,使二者相互干涉,造成违背人们日常经验里的矛盾感和错讹感,并有一种因联方式的奇巧而造成的谐趣美,从而引人发笑。如:猫儿见了鱼——求婚(荤)。论述歇后语幽默效果的构成原理与方式P425

一般而言,幽默的构成原理有三种主要类型:心理之期望的突然扑空、经验与现实的矛盾冲突、情感郁积的巧妙释放。构成方式有四种:1.岔断型幽默。歇后语的两分式结构与间歇式表达具有使人心理期待突然扑空的效果,造成岔断式幽默。2.干涉型幽默。歇后语的目的语以双关的形式构成干涉型幽默。所谓干涉型幽默,就是以某种巧妙地方式,将两个在人们的经验里本不相干的事物联系在一起,使二者相互干涉,造成违背人们日常经验里的矛盾感和错讹感,并有一种因联方式的奇巧而造成的谐趣美,从而引人发笑。3.乖讹式幽默。歇后语引语部分的奇异构想往往违背常理,使经验与言语事实发生冲突,造成乖讹式幽默。如:板凳上玩麻将——扒拉不开;抱着地雷 16 睡大觉-——活够了。以上内容就是违背人民的生活事理或逻辑常识的,是滑稽可笑的。所以,引语内容属于奇思异想的歇后语,其幽默效果也要更强些。其幻想色彩越强,构想越奇特,就越可笑。4.情感释放型幽默。与构成情感释放型幽默的两种途径想对应,属于这种幽默方式的歇后语也有两种:贬低别人的歇后语和解放禁忌的歇后语。1.贬低,嘲笑别人的歇后语,常见类型有:其一,讲述别人品质、性格、能力、见识、习惯等方面的弱点的。如:乡下人进城——花了眼。其二,以人生理上的缺点,残疾为题材。其三,将人比作动物,以贬低,嘲弄他人。如:猫哭耗子——假慈悲。2解放禁忌、格调粗俗的歇后语。11.怎么看待哪些格调“粗俗”的歇后语?P432 这些歇后语虽难登大雅之堂,但它们在适当的场合出现,并无伤大雅,其数量也是较多的,而且由于冲破了在许多场合下的禁忌,往往有很强的幽默效果,但使用这一类歇后语一定要慎重,注意它们所使用的特定场合,在很多关系、活动和场所中是不宜运用这类歇后语。

第十章 民间说唱

关键概念

1、民间说唱441 答:俗称“曲艺”,是以口头叙事为基础、以说唱艺术为主要表现手段的民间文学形式。

2、评书445 答:是由一位艺人以散文叙事语言为主要表述方式向众人讲说故事的说唱艺术。

3、袍打书446 答:又称“大件袍打书”、“袍带书”、“长枪书”,讲述历史上以攻伐征战事迹闻名民间的帝王、将领平定天下、抗击外寇的金戈铁马类的故事,如《三国》、《杨家将》、《岳飞传》等。

4、短打书446 答:又称“小件短打书”、“侠义公案书”,讲述绿林英雄行侠仗义、除暴安良、比武打雷、拜山供寨等内容的故事,或讲述清官秉公破案、惩恶扬善的故事,如《水浒传》、《三侠五义》等。

5、神魔书446 答:或称“灵怪书”,讲述以神仙、妖怪、魔法等事迹为主要内容的故事,如《聊斋》、《西游记》、《济公传》等。

6、世情书446 答:讲述现实生活特别是市民生活中的人情世态、悲欢离合等内容,如《啼笑因缘》等。

7、墨刻儿447 答:又称“墨书”,先有文人创作的话本小说,在此基础上加工、再创作而成口头形式的评述。

8、道儿活447 答:又称“路子书”、“条书”,指纯靠艺人口传或依据艺人留下的底本来说书。

9、快书、快板450 答:快书、快板,是用竹板、铜板或骨板等伴奏,词句合辙押韵、节奏较快的一种叙事性说唱形式。

10、山东快书450 答:源于鲁西南一带,传说有百年以上的历史,传统上主要讲述英雄武松的故事,曲目名为《武松转》,从武松大闹东岳庙开始,到蜈蚣岭遇见松江为止,共12个段子。

11、数来宝451 答:数来宝流行于北方,由一人或两人说唱,用竹板或系以铜铃的牛髀骨拍打作为节奏,内容以见景生情、即兴编演见长,常见句式是“

三、三”六字句和“

四、三”七字句,隔句押韵,可两句、四句或六句换韵。

12、相声452 答:相声是以具有显著谐谑效果的说学逗唱等言语技艺来描绘、讽刺社会生活、世俗百态的一种说唱艺术。

13、“一头沉”454 答:指相声的对话一逗哏的角色为主,以捧哏的为辅,内容和表演的分量偏重于逗哏方。

14、“子母哏”454 答:指甲乙双方以争辩的方式展开内容,角色的分量也偏重于逗哏方,但角色双方的差距不很显著。

15、相声的“包袱”455 答:“包袱”就是相声里精心组织的笑料。这是一个比喻性的说法:创作者设计好一个具有幽默效果的相对完整的叙事单元,就像铺设了一个包袱皮,然后不露声色的往里面放种种可笑的东西,包好系紧,条件成熟时再突然抖开,造成强烈的喜剧效果。

16、“肉里噱”455 答:指构成相声基本内容和框架的“包袱”,是相声的骨架。

17、“外插花”455 答:指在相声骨干内容的基础上生发和插入的“包袱“。它在相声思想内容的表达上是必不可少的,丰富了相声的思想内容,是相声的骨肉。

18、“现挂”455 答:“现挂”是构成“外插花”的一种主要方式,指相声演员在表演时见景生情,临时抓哏,现场“挂”上的“包袱”,这种“包袱”称为“挂口”。

19、“三翻四抖”456 答:即三步铺垫,第四步抖落。

思考题

1、简述民间说唱的源流。442 答:说话是人际交往的一种主要形式,当一些人将自然的说话加以提升和艺术化时,就出现了说话艺术。一些以说唱为能事的人的口头表演就是最早的说唱作品雏形。

殷商时期就有了以滑稽、歌舞、竞技、音乐娱乐人的“奢侈奴隶”。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职业半职业的说唱艺人,称为俳优,为帝王、诸侯、富贵人家所豢养,其言语一般以机智巧辩见长,其言语可称为俳优说唱文学。

直到唐代,开始有了完整的教程规模的说唱文学的记载。

宋代出现了某种程度的城市经济,市民阶层有了一定规模,勾栏瓦肆等场所的说话艺术盛行,“诸宫调“等以唱为主的说唱文学也丰富,故两宋时期是说唱文学的成型、兴旺时期。

元代的说唱文学在宋代的基础上发展,并出现了弹词、鼓词等形式。明清时期是说唱文学的成熟期和繁荣期。

民国以后,说唱文学继续发展,并成为民众普遍喜爱的文艺形式,其品种与内容也随着现代社会的各种情况而不断调整和演变。

2、民间说唱的主要特点?443 答:第一,叙述为主,表演为辅。

第二,说唱艺术是在宋朝城市经济发展到一定规模以后才成熟起来的,其内容和情趣受市民文化影响较大,其受众也以市民为主体。

第三,说唱在成为一种成熟的艺术样式之后,由于它的演出需要较强的技术性和专业性,同时也有旺盛的市场需求,其演唱者虽然也有出于自娱目的的各阶层民众,但以靠此谋生的艺人为主,故比其他民间文学样式更为商业化和职业化。

3、简述民间说唱艺术的主要品种。444 答:根据表现形式的特点,可将说唱艺术分为十大类:评书、相声、快书快板、大鼓、弹词、渔鼓道情、琴书、牌子曲、时调小曲、走唱等。

根据表达形式是说还是唱,将说唱艺术分为三大类:说故事类(北方的评书、相声,南方的评话等);唱故事类(大鼓、坠子、琴书等);韵诵类(北京数宝来、山东快书、天津快板等)。

4、评书内容要做到入情入理,简要说明其含义、意义与要求。447 18 答:评书内容入情入理,指评书艺人将故事讲得不仅在实质上合于情理,而且还要书情书理通达透彻,听众在现场就能明白其中情理,不存抑或困顿。(含义)

要做到说书的入情入理,艺人不仅要讲清楚故事的基本情节,而且要边说边评,不断对故事加以理解和评说,这样不仅使故事“通情达理”,而且加强了艺人与听众的交流和沟通。入情,则动人心;入理,则使人信。(意义)

说书艺人很注意书情书理的通达,强调“说透人情,论透书理”。对情理通达的重视主要是由评书的现场性决定的。艺人不但交代基本情节,而且已讲述人的身份加以穿插和说表,在许多地方都要特意说明人物为何这样说、这样做,或事情为什么会成为这样子,也对人物和故事加以合乎人情事理的评判,这些评判往往与听众的观点打成一片。(要求)

5、简要说明评书的语言表现力。449 答:语言生动多姿

评书是一种语言表演艺术,其语言表现力极强,主要在于以下五个方面:

⑴评书的语言是通俗易懂、口语化的,并运用许多生动传神的口头语汇,易于广大民众接受; ⑵评书的表述常使用浅显而及形象化得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对比、拟人等。⑶评书艺人擅长拟声的表达技巧。

⑷在以散文为主的叙述中,不时穿插韵文以作渲染和调节,如人物出场时常用“赞”来描写人物的相貌、穿戴等。

⑸评书语言往往庄谐并出。

6、快书、快板的主要特点?452 答:快书、快板的特点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表述紧凑,叙事精炼。第二,情节紧张,冲突激烈。第三,张弛有致,庄谐并出。

7、简要说明相声技艺四要素。454 答:相声技艺四要素指说相声的四项基本功——说学逗唱,也是相声的四种表达方式。

“说”有两种含义,一是指相声是以口说为基本表达方式的,逗、学、唱都离不开说,必以说为基础,演员必须具有卓越的口头表达才能;二是艺人所指的狭义的“说”,指相声里穿插的各种引人发笑或富于趣味的“小段子”或言语游戏。相声的说也不同于评书或一般的说话,要“诨”说,有逗,有“包袱”,才是相声。

“学”就是模拟,主要是模拟各种声音,包括自然界和社会环境中的各种声响,人的放音叫卖声等。

“逗”,就是抓哏、逗乐、取笑,是构成相声幽默效果的主要因素。

“唱”,包括两种:一是本属于相声艺术里的唱工,称“太平歌词”;二是学唱各种戏剧、歌曲等。

相声技艺的四要素在相声里是密切配合、水乳交融的,特定段子不一定各种形式都具备,而以某种或某几种技艺为主。在四要素中,说与逗是最基本、最重要的。

8、怎样制造和组织相声的“包袱”?455 答:“包袱”的内容要符合“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基本规律。构成“包袱”的手段多种多样,有运用夸张、谐音、双关、曲解、绕口令等语言手段构成的“包袱”,有靠情节的巧合、意外等构成的“包袱”,有靠人物性格的滑稽可笑构成的“包袱”,有靠演员滑稽的表演、动作、模拟、学唱构成的包袱,有靠对话的机智巧辩构成的“包袱”,等等。

“包袱”的组织要注意铺垫的严密性和抖落的突发性。456

9、举例说明相声讽刺艺术的特点。459 答:相声的讽刺是尖锐的、不留情面的,并且常运用夸张、荒诞的手法将社会的黑暗面、不正之风或人的弱点、不良习气极端放大,是人们对黑暗、错误或不良现象认识得非常清楚,从而受到有力鞭挞、批判、批评、奉劝的效果。但相声讽刺并非直露、简单的揭批和谩骂,而是一种艺术的形象的表达,其尖锐性和含蓄性是统一的。相声的讽刺是通过生动的故事和典型的形象表现的,19 是以丰厚的生活功底和逼真的细节描写为基础的。讽刺的最大一个特点就是含蓄,它靠“形象”而不靠“现象”说话。有些讽刺性相声塑造了家喻户晓的典型形象,如《买猴儿》中的马大哈,《不正之风》中的万能胶,《教训》中的坐地泡等。

10、评书故事情节的主要特点?448 答:情节曲折连贯。故事的曲折性是评书的显著特征,在评书内容的五种特色“理、味、细、趣、奇”中,“奇”是一个必要因素。曲折性主要由三种因素造成,一是丰富的悬念;二是巧合。三是意外情节。

第十一章

民间小戏

关键概念

1、民间小戏471 答:民间小戏是流传在村镇间的一种有农民在闲暇时间创作、演出和观赏的小型戏曲,如东北二人转、贵州的花灯戏、长江流域的花鼓戏、北方的秧歌戏等。

2、秧歌戏472 答:秧歌戏本是农民插秧时的一种歌唱活动,后来发展成为一种表演性游艺活动,在北方尤盛。

3、道情戏472 答:是在道情说唱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民间小戏。道情原本是古代道教在讲经、传教等活动中由道士所唱的一种宣扬教义的歌曲。

4、花鼓戏473 答:是在中国南部地区流传广泛的一种民间小戏,有时用以统称各种小戏,其特点是演唱时有人帮腔,用花鼓、锣等乐器伴奏。

5、采茶戏473 答:主要流传于江西和两广地区的一种民间小戏,它最早源于茶农的采茶歌,又配以舞蹈,后来吸收地方戏曲成分,用以演出生活故事,成为带有浓郁歌舞色彩的小戏,表演时用茶灯、扇子、花篮等做道具。

6、花灯戏473 答:是主要流传于中国西南地区,在形成、发展与形式方面与闹灯活动密切相关的一种小戏。

7、木偶戏476 答:又称“傀儡戏”,是传统道具戏的一种。木偶戏是通过艺人操纵木制偶人并口唱曲词来表演的道具戏。

8、皮影戏477 答:就是用兽皮或纸板剪成人像,用灯光映在帷幕上表演故事的戏曲。

9、面具戏478 答:是带着面具歌舞并表演故事的戏曲。

思考题

1、民间小戏与地方大戏的区别于联系?472 答:小戏与大戏既有显著的区别,又有密切的联系。

大戏与小戏形成的鲜明对比:①大戏主要反映社会上层和市民生活,以及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篇幅长,结构也较复杂;

②大戏的角色较多,行当分工细致,有生、旦、净、末、丑等; ③大戏的语言常用文言韵白,唱曲多用宫调连曲、成套板腔。

二者的联系:①从根源上讲,大戏也是由小戏发展而来,并且仍在不断从民间小戏汲取养料,借鉴消息的素材、剧目、唱腔、曲调、语言等;

②小戏也常受到大戏的影响,汲取大戏的长处来丰富、提高自身的水准,有些小戏进入城市后转化为大戏。

2、简要说明民间小戏的形成与演进过程。473 20 答: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小戏不只源于一种艺术形式,而是在多种艺术形式的基础上经过多种渠道发展而成。概而言之,民间小戏的形成主要沿着两种途径:一是由歌舞形式发展为以歌舞为主的小戏,二是由叙事体的民间说唱演进为代言体的故事表演。

①民间小戏的源头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的日常生活和宗教仪式中的原始歌舞。②春秋战国时期俳优的滑稽言谈及模仿行为也与戏曲的产生有一定关系。这些形式在后来较长的历史时期中都沿着各自的方向发展着,都为戏剧的产生奠定了基础,但还不是真正的戏曲形式。

到隋唐时期,中国戏曲出现了萌芽形式,隋末出现了两个人物歌唱和表演的小歌舞剧《踏摇娘》,它有歌、有舞、有对白、有故事,而且是代言体的表演,具备了戏曲的各要素,标志着中国戏曲的初步形成。唐代有两个角色表演的以滑稽对白为主的小型喜剧——参军戏,随着后来加入歌唱和音乐伴奏,这是也可以看成戏曲形式了。

③民间小戏的成熟与发展时期是宋元时期,并出现了戏曲史上第一批剧种,如温州杂剧,福建的梨园戏、莆仙戏等。

④明末清初时期则是民间小戏的大崛起时期,这时形成了大量的小戏剧种,出现了民间小戏的繁荣局面。

⑤晚清和辛亥革命前后,是古代小戏繁荣期的后期,又出现了一批剧种,如华东一带的一些小剧种,和稍后出现的花鼓戏、采茶戏、道情戏等。

3、民间小戏有哪些常见的内容?474 答:民间小戏是民众自编自演自赏的艺术形式,真实生动地表现自己的生活状态、思想感情和审美情趣。其内容可概括为三个方面:

(一)日常生活中生动有趣的故事

(二)反映民众的爱情生活

(三)表现社会矛盾与冲突

4、民间小戏有什么艺术特色?475 答:

(一)、具有浓郁的喜剧色彩

(二)、情节集中,结构单纯

(三)、人物形象简约而鲜明

篇3:中国文化概论复习提纲

关键词:传统文化,人文素质,理想人格,人文教法

一、课程功能的人文性定位

人所共知,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或《中国文化概论》, 在高校中归于人文学科, 而作为一门大学教育课程, 高校在教学定性编排上有不同设计, 在实际教学中又有相当不同的考虑, 但有一点似乎是共同的, 作为课程的《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具有人文素质教育功能。笔者认为, 任何课程都有多元的功能和作用, 此课程也是如此。从课程内容上看, 作为公共课的《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功能是多样化的, 其中可有历史教育、道德教育、人格教育、审美教育、爱国教育, 还有生态教育等, 其原因是由传统文化本身内容繁复多样决定的。总体而言,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是包罗上述内容的一种文化教育课, 显然应该定性为人文素质教育课, 换句话说, 人文素质教育是此课程的主要功能。

既然如此, 我们有必要界定人文素质和人文素质教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人文”一词最早见于《易经·贲卦》:“刚柔交错, 天文也;文明以止, 人文也。观乎天文, 以察时变;观乎人文, 以化成天下。”人文与天文相对而言, 指人类社会运行的规律与秩序, 具体到人与人之间, 指不同社会与家庭身份的人之间相对应的德性, 如《国语·郑语》所言的五教:“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再具体到个人的德性、性情等。所谓“观乎人文, 以化成天下”, 无非是说以上述具正向价值的德性化导天下, 使社会获得安定秩序, 人人生活幸福。“人文素质”一词侧重于个体的人文属性, 就是与人的自然属性相对、人之为人的本质及其表现, 强调的是人的天然 (素) 禀赋 (质) 或应该具备的资质。这种秉赋或资质又是多层次的, 包括人文认知、人文情感、人文意志、人文精神和人文行为;涉及价值取向、道德情操、思维方式、审美趣味等, 渗透于人的生活方式、理想信仰、文学艺术、礼仪行为之中。因此, 人文素质教育就是期望通过多种途径与方法, 将正向的价值取向、道德情操、思维方式、审美趣味等传导给学生, 培养其人文认知、人文情感、人文意志和人文精神, 熔铸其理想人格。

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这些人文内容, 那么, 作为人文课程的《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的内容就非常庞大了, 而一般此课多为32或36学时, 要在如此少的学时内达到传统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 必须有所选择, 突出重点。

二、课程内容的人文教育边界

目前《中国 (传统) 文化概论》教材林林总总, 在百种以上, 在内容体系上大同小异, 大都分为三大模块:第一模块为传统文化的生成机制, 包括传统文化的地理环境、经济基础和社会政治结构、传统文化的演变;第二模块为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 主要为传统哲学、宗教、语言、教育、文学、艺术、科技、历史典籍等, 或略为传统哲学、宗教、文学艺术、伦理道德等;第三模块为传统文化的精神特征, 主要为传统文化的类型和特征、基本精神和价值系统, 有的加上中西文化比较。“这一循序渐进的脉络讲授, 有利于学生掌握中国文化全貌, 这种划分与讲授体系是必要的、可行的。” (1) 疏仁华教授认为, 可以在此基础上再细化, 按六大模块组织教学:文化概述;文化生成机制;发展历程和中外交往;表现形式;整体特征与价值;转型与近代化。六大模块“总—分—总”的逻辑思路有利于学生从知识吸收到能力提高, 较好反映了内容历时性与共时性。笔者认为, 从人文素质教育切入, 尚可再做微调。一是文化概述;二是传统文化生态, 主要为传统文化的自然生态、经济生态、社会政治生态;三是传统文化的历史演进、中外文化交流;四是传统文化的整体特征, 主要为传统文化类型、特点和基本精神;五是传统文化的理想人格, 主要为儒释道三家的理想人格;六是传统文化分论, 可包括文学艺术、汉语汉字、传统经济思想与现代转型、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 (教师指导, 学生自学, 以写作小论文的形式考核) 。

在对第二模块传统文化生态的教学中, 改变从前的思维模式, 从生态学角度解读传统文化与地理环境、经济环境和政治环境的关系。对以往强调地理环境对文化产生发展中的作用予以深化, 让学生认识到, 文化一旦固化就将极大影响自然环境, 人们对自然的观念, 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 人化的环境再影响人类……如此往复以至无穷。这种教学设计, 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传统的“天人合一”观念的理解, 深化学生在人与自然关系价值上的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与经济生态和社会政治生态间的关系也是这样。

第五模块传统文化的理想人格, 应视为课程的重中之重, 其原因是课程的人文素质教育性质决定的。第一, 在整体传统文化中, 儒释道三家可谓主体, 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及精神皆涵括其中。第二, 人文素质教育的终极目的, 无非是将传统文化中与现实相应的, 正确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人生的独特价值, 以及仁者爱人、礼义廉耻、自强不息等的民族精神和理念, 为人们所理解和接受, 内化为人的精神品质。所以, 以理想人格的构建组合儒释道精神文化, 符合人文素质教育的规律。

人格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概念, 可以从心理学、哲学、伦理学、社会学等不同角度剖析, 人格也可以简单理解人的品格。人格有内隐与外显二方面, 内隐的人格即是人格的心理和精神方面, 如对人生的理解与体悟, 以及相应的情感体验。外显的人格表现为一种相对稳定和独立的行为模式。如处理自我与他人、社会关系的方式即伦理上;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及相处方式上等。人格的高低主要由德性、情感和行为模式的文明程度高低决定。换句话说, 人文素质的高低决定了人格的高低, 因为德性、情感和行为的文明程度是人文素质的主要构成因素, 笔者称之为人文人格。

儒释道三家各有人生主旨, 在人生理想、价值取向、审美情趣等方面各有正向的借鉴意义。儒家倡导以和为贵、天下大同, 具有“修齐治平”奋发向上的入世理想, 构建起以仁为核心的君子人格;道家从宇宙深处俯瞰人, 既认识到人为天地万物之精华的伟大, 又提出天人合一命题, 期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有超然物外的出世理想, 构建起与道合一的真人人格;释家兼具儒道入世出世特点, 看透人生, 既主张以冷峻的智慧直面人生缺陷, 超越生死, 有出尘之志, 又慈悲为怀积极入世, 力倡建设人间净土, 其理想人格就是觉者佛陀。儒释道三家人格理想蕴含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对于今天的国人来说仍深具吸引力。如何将其中超时空的精神命脉延续, 用以铸成青年学生乃至中国人新的人格理想, 是《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人文素质教育题中的应有要义。

三、课程教法的人本主义运用

人本主义教学导源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出现的人本主义心理学, 以马斯洛、罗杰斯等人为代表, 与当时的科学主义教学范式相反。在科学主义教学范式下, 教师是知识源, 学生是知识的受体, 教师与学生之间是教学上的主客体关系, 人的情感意志等因素则不被重视。这种范式的优点是有利于知识的传承, 但其弊端显而易见。在人本主义教学范式下, 教育的目标是培养能够“自我实现的人”, 是身心灵全面发展的人。它颠覆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辅助者、促进者, “主要是帮助学生创设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 激发学习者的潜能”。此教学法尤重情感作用, 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感受到信任、理解和关心, 从而促进学生自发、愉快、积极地学习, 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将得到充分发挥 (2) 。

人本主义教学理念及方法与人文素质教育的性质大体符契, 也可以说, 人本主义教学法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人文教学法。《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要达到熏染学生人格理想的目的, 可以借鉴人本主义教学法的成功经验, 从主要以知识传递为主过渡到人文素质的熏陶和人文人格的养成。具体可从如下方面入手:

是师生角色转换。教师方面, 以往是教学的主导者, 有权威性和崇敬性, 但在新的人文教法中, 这一特性要有所减弱, 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的身份理应降为次要地位 (这一点与人本主义教法不同) , 教师在教学中要更加注重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学生方面, 以往是教学的被动方, 学习的内容、方式大都不能选择。事实一再证明, 被动接受知识, 显然不利于激发学习积极性, 尤其是在现代民主平等观念之下, 学生希望有更多参与机会, 变被动为主动。但学生的主动性是一种潜在的欲望, 需要教师引发。在师生角色转换中, 教师的引导是否必要, 主导地位是否保留, 争议很大。依人本主义教学法, 教师相对于学生来说, 是辅助者、促进者甚至是“侍者”, 似乎走到另一极端。依笔者之见, 教师的主导性和主体地位应予保留, 这是由教与学性质决定的。正如董晗旭所说:“将教师和学生两方面均作为教学主体, 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同等重要。” (3)

在《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中, 教师的主体性在于对课程的整体统筹、课堂管理及课程考核主导等。教师必须先行教案部署, 设计出学生自学章节和课堂讲授部分。自学部分, 教师理应有部署与检查考核;讲授部分, 我们不能完全撇弃科学教学法, 中国传统文化对学生而言是新知识, 教师对有些内容应该重点讲授。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在作为学习主体, 要以研究的方式主动学习, 对自学内容按照方案自主学习;在课堂讲授部分, 学生可直接参与授课, 如“儒家文化精神与理想人格”一章, 学生可推荐或自荐登台讲课。也可间接参与, 全体学生通过学习小组方式, 围绕教学计划, 通过独立研学和小组讨论, 开展丰富多元的教学活动。在这两种方式付诸实践的过程中, 实现全面成熟和发展成长。

二是教师情感投入。人格中情感因素非常重要, 健全的人格离不开优良的情感。在《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感情投入对学生人文素质养成及理想人格构建是关键。首先, 教师要建立起与学生的情感交流, 改变以往单纯的教与学的关系。罗杰斯认为, 促进学生学习的关键在于特定的心理氛围, 特定的心理氛围会引起相应的情绪反应。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真诚、接纳、共情”是营造良好心理氛围的前提。其次, 教师要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感, 对其真诚热爱。从教师的一言一行中, 学生可以感受到对传统文化的炽情。己未受化, 焉能化人。若是教师对传统文化态度冷漠, 则试图以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岂非缘木求鱼。

三是课堂的情境创设。情境创设有多样化的方法, 包括: (1) 学生试讲, “儒家文化的精神与理想人格”可由学生试讲。学生直接参与讲课, 通过查找整理资料、组织教案, 钻研和理解相关内容, 自我创设人文情境, 不断感受体验儒家文化精神与理想人格, 易使相关优质理念内化为自我的人格期许。 (2) 案例分析法, 设计一至多个古今对照案例组, 如, 孔子本人及其世家境遇, 与秦桧本人及其对其后世子弟影响的对比。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对案例情境思考、讨论和交流, 从而理解并接受理想人格理念。 (3) 影视片导情。选取一些历史文化名人的短剧, 在授课中插播, 以影视剧特有的艺术手法, 浸染学生心灵, 使之获得人格上的情感体验。在插播中, 教师的讲解与疏导必不可少。

参考文献

[1]秦翠红.中国文化概论课与大学人文素质教育[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10 (1) .

[2]丰坤武.关于人文素质结构的分析[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07 (2) .

篇4: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原则初探

摘 要:“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既有别于一般中国历史课程,也不等同于中国文化成果展览。经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逐步总结出这门课程的一般性教学原则:文化精神统摄原则,文化价值系统的非价值评判原则,历史与现实相交融原则,以精神变革把握文化变迁原则。它们从不同角度体现了民族文化特性及其发展变迁的一般规律,从而也体现了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本质特性。

关键词:教学原则;文化模式;精神统摄;价值系统;文化传统

2000年以来,安徽淮南师范学院开设的“中国文化概论”课程作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深受学生欢迎。十多年来,在教务处等相关领导的大力支持下,课程组全体成员共同努力,先后申报并获批院级与省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进行颇有成效的课程建设。

就课程性质看,中国文化概论与一般意义上的中国历史课程有着根本区别;它的教学设计应充分体现出民族文化作为由精神到物质,由形上到形下的有机体系特性,体现出其核心价值、内在结构及其运动规律。换句话说,“中国文化概论”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结构、精神运动轨迹及其决定的诸方面具体的外在形态为教学设计基本思路,从而充分显示民族文化的发展演变轨迹和基本特性。而一般性教学原则的确立,则是课程特性与教学目标的集中体现。

经过近20轮的教学实践和不懈的理论探索,我们精品课程组逐步提炼出能体现本课程特性的一般性教学原则:文化精神统摄原则,文化价值系统的非价值评判原则,历史与现实相交融原则,以精神变革把握文化变迁原则。下面分别展开论述。

文化精神统摄原则

这一原则应该是诸教学原则中的核心原则,因为它体现着我们对文化特性的正确认识:所谓“文化”,不是由一堆互不相干的僵死物堆积而成的混合物,而是由内在灵魂统摄的生命有机体。德国哲学家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与英国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都认为,每种文化就是一个有机生命体,有她的诞生、成长、强壮、衰老和死亡的生命周期[1][2]。当代美国文化人类学家露丝·本尼迪克特的“文化模式”理论认为:文化模式即是“文化”的存在方式,它是民族文化各层面的复杂元素围绕该文化的核心价值系统(即本尼迪克特所谓的“制度化了的动机、情感和价值等背景”)或总体目标组成的一个结构复杂、功能齐全、和谐有序的有机整体。“整体”决定着各构成元素的基本内容及相互之间的有机联系,“部分”从不同侧面显示“整体”的终极价值;离开了“整体”的精神统摄,各个“部分”即成为难以理解的“文明的碎片”[3]。

因而我们认为:文化精神统摄原则是中国文化概论课程区别于一般中国历史课程与文化知识课程教学的内在依据。目前各高校编写的《中国文化概论》教材大致有数十种,重点不同,体例各异,但其教学模块设计的主体部分大多依据文化结构三层面(物质、制度、精神)或四层面(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安排章节。虽然大多数教材把中国文化的发生发展、基本特征等作为全部教学的提纲挈领性内容,但真正把哲学与宗教作为中国文化(也是其他民族文化)精神层面中核心价值系统置于统摄全局或枢纽地位,以此展开其他文化层面的教学模块,似乎还未被广泛采用。张岱年、方克立主编的《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作为影响深广的权威性教材,以体例的严密性、知识的涵盖性、文献的丰富性、评论的精当性,具有无可置疑的开创性和典范性意义。就体例或教学模块设计思路看,该书“上编”主要论述中国传统文化发生的地理环境与经济、政治基础及其发展历程,为读者了解中国文化提供了宏观视野。“中编”具体展开,依次论述语言文字、科学技术、文学艺术、伦理道德、宗教哲学等具体文化形态。“下编”在此基础上综述中国文化的类型特征、基本精神、价值系统等内容。顾伟列著《中国文化通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主体部分,依次为“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其他多种颇有影响的教材与此大同小异。上述体例,显然是马克思主义“物质决定精神”、“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及唯物史观的体现。然而,在文化人类学视角下,对特定民族文化基本精神、核心价值系统的把握,是理解其文化结构及其具体外在形态的依据和前提;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唯物史观,在此只能导致“本末倒置”的结果。金元浦主编的《中国文化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则在“总论”基础上,依次重点论述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墨法文化、佛教文化基本精神。全书以此为枢纽,形成精神文化统摄整个中国文化有机体的大格局。则较好地体现出“文化”有机体本质特征。

根据文化模式理论及其凝结的文化精神统摄原则,我们经过多年探索,设计出“中国文化概论”课程如下教学模块:

第一部分:源流论。阐述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地理环境、经济基础与社会—政治结构及其发展演变历程。中国文化发生期各种内外因素的相互作用及其融合过程,也就是中国文化基本特征、基本精神及其价值系统的形成过程。

第二部分:本体论。所谓“本体”,就是文化有机体形而上的精神世界,是统摄整个文化有机体的灵魂,也即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理论中与“部分”相对应的“整体”。它主要包括宗教与哲学,一个民族文化区别于另一个民族文化的本质特性正在于此。世界上绝大多数文化模式以宗教为核心,而具有世俗性质的中国传统文化以哲学精神为灵魂,也即以儒、道、佛(学)等思想学说及其最终相互融合形成的宋明理学统摄着整个文化有机体。因此,哲学与宗教成为整个教学模块的枢纽与核心,也是我们教学的重点。这是“纲举”环节。

第三部分:形态论。这是在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统摄下具体展现的文化形态与文化成果,包括文学艺术、典章制度、史学传统、民俗文化、语言文字、科学技术等各方面。它们从各个侧面、各个层面体现着中国文化“本体”的人本精神、德性精神、天人合一精神、中庸精神等。在这些基本精神的统摄下,那些具体文化现象才能得以很好地被理解。这是围绕“纲”的“目张”。

第四部分:转型论。这部分教学内容主要是近代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历程及当代中国民族新文化建设。它的基本教学思路是透过外在具体文化现象的变迁,探讨中国文化模式的精神蜕变历程,显示在精神蜕变中实现文化传统的创造性转化。

文化价值系统的非价值评判原则

在现代世界一体化进程中,人类文明已从“民族历史”进入到“世界历史”发展阶段,人们对任何民族文化的考察都不得不在文化比较的视野下进行。因此,在中外文化比较背景下,如何把握、正确评判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今天批判继承本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环节。所谓“文化价值系统的非价值评判原则”,是指在考察中外民族文化,尤其是比较中—西方文化价值系统时,应充分承认各文化核心价值体系形成过程中的历史必然性及其延传中的现实合理性,而不能从当下功利主义立场出发,在抽象概念的阐释中,对民族文化价值观念本身进行片面、抽象的高—低、文—野、优—劣评判。

从文化发生学角度看,各民族文化及其核心价值观念的形成,都是其在各自生存环境中的生产方式与生存方式的反映,是其民族或社会共同体生存状态、发展需求和历史变迁的反映,是各民族成员自觉与不自觉的“文化选择”的结果。因此,常常截然相反的文化价值观念,都有其现实合理性与历史必然性。我们只能在具体的历史环境中判断特定价值理念对特定社会和人的发展的积极或消极作用。如欧洲文化的个人主义传统及其人权观念、平等观念、契约与法治意识等,来自古希腊城邦政治文化传统,来自其航海贸易的社会经济模式,来自古罗马帝国的法治精神,来自中世纪北欧封建制度下权利与义务对等传统。这些对中国人非常陌生的文化理念在欧洲历史与文化传统中,却是天经地义、不证自明的。同样,东亚大陆孕育了中华民族早熟的农业文明;束缚于土地的小农经济模式,使中华民族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牢固的宗法社会结构;宗法社会的扩大,酝酿了建立在政治权威与家族伦理基础上的大一统政治及其君主专制制度,形成以儒家忠孝观念为核心的社会价值观念。它以一定程度上以限制个人权利与自由为代价来保证全社会、全民族的整体和谐及强大的向心力。因而,东西方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各有其历史必然性与客观适宜性,我们难以脱离其产生的文化背景和现实生活依据作抽象概念的优劣比较。“五四”时期,陈独秀处处以西洋文明价值观批判中国文化的“劣根性”,胡适强调中国文化的“全盘西化”,以及辜鸿铭式的文化爱国主义,今天以此原则看来,其偏颇之处是不言而喻的。

与此密切相关的是各民族文化的一律平等。“文化”从本质上说是特定民族、特定社会的人们生活方式的综合,其本身并无高低—优劣之别。比如,东方伦理文化精神未必就比西方人权观念和法律意识“低级”;西方的个人至上传统也未必就是东方文化群体协作精神的未来方向。因此我们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对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对西方及其他民族文化)价值系统应作历史性判断,事实性判断,而不能在中外文化比较中作孤立、抽象的价值再判断。这才是真正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

历史与现实相交融原则

历史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历史的结晶。历史是过去了的事实,它以历史文献及出土文物等各种物化遗迹,为我们所感知,但本质上已不再是我们现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文化的力量体现在其所形成的传统,传统“就其最明显、最基本的意义来看,它的涵义仅只是世代相传的东西(traditum),即任何从过去延传至今的东西”。[4]作为连接着“过去”与“现在”的代代相传的东西,传统是活在当下的历史。作为具有深厚历史积淀的强大精神力量,它以思想信仰、社会心态、民风民俗等形式,对现实中人们的思想感情、社会行为等生活的方方面面仍然具有强大的感召与规范力量,成为社会意识和存在方式的精神本源。现实社会的人们正是通过文化传统,与自己的祖先建立起密切的思想交流与精神共振,实现着历史与现实的相融共存。

因此,我们今天——还有将来,不管是重大社会生活,还是个人的日常处世行为,都在不同程度上处于文化传统的显在影响与潜在规范之中。这就是在中国传统文化教学过程中,历史与现实相交融原则的理论依据。系统梳理民族传统文化精华,并非为历史而历史,而是考察我们自身的文化渊源,反思今天我们对自身传统的继承、发扬和改造。认清我们当今的文化生态,促进我们的“文化自觉”,以更加理性地进行“文化选择”。总之,重温传统以认清自我,追溯源流以把握现实,改造文明以开创未来,应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学的宗旨所在。因而,文化传统与现实生活的密切结合,是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一项至关重要的教学原则。

以精神变革把握文化变迁原则

按照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社会生产方式及其总和——经济基础,是推动社会与文化发展的原动力,上层建筑及其意识形态,对文化的发展起着某种反作用。唯物史观正确阐释了人类社会文化发展、运动诸多方面的一个侧面,诸多“轮回”的一个环节。实际上,人们的生产与各种社会实践推动社会生活、文化形态缓慢变化、渐进发展,而其最终结果——思想观念、文化精神的重大变革,则推动历史与社会文化产生质变,产生里程碑式的突变,以致往往开创人类历史文化新纪元,而非仅仅是唯物史观框架下所谓的“反作用”。在中国,这种文化现象被解释为上天的启示与“圣贤”的教化。在西方,则是柏拉图的“绝对理念”映照论、基督教“上帝”意志说、黑格尔“绝对精神”决定论以及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开创论等。广义而言,人的精神本身也是一种客观存在,作为远离具体、纷繁的社会生产与生活方式的各种精神运动(神话的、宗教的、哲学的、伦理的等等),其重大变革对人类历史运动与文化变迁的推动,往往就是总结性与开创性的,是里程碑式的。

因此,这一教学原则使得“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宏观教学设计必须超越复杂历史表象,清晰展现中华文化的“精神结构图”与“精神运动图”。在此宏观视角下,漫漫五千年中华文化纷繁复杂的变迁历程,实际上就是取决于几次重大的民族精神蜕变:远古神话逐渐凝结的“贤者崇拜”社会情结,奠定了中国伦理型文化的思想基础;传说中的颛顼“绝地天通”宗教革命,推动远古中国原始宗教向成熟宗教的迈进;周初“敬天保民”政治伦理的确立,结束了殷商政教合一的神权政治模式,开创了伦理型、世俗型“礼乐文明”辉煌时代,奠定了中国文明基本模式;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及其文化成果,历史性地构筑了中华民族的精神结构图;董仲舒“天人合一”神学目的论,开启了儒学独尊及其宗教化历史进程;陆王心学从理学体系中反叛而出,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使“人”成为万物的尺度,从而成为宋明时期尤其是晚明以后近世中国人文精神的哲学基石。同理,在近现代中西文化挑战—应战大格局中,我们只有准确把握中华民族内在的“精神运动图谱”,才能更好地透过纷繁的历史表象,把握中国文化现代转型历程中的历史运动轨迹。

参考文献:

[1] [德]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 西方的没落(一、二卷)[M]. 吴琼译.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

[2] [英]阿诺德·汤因比. 历史研究[M]. 刘北成,郭小凌译.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3] [美]露丝·本尼迪克特. 文化模式[C]. 傅铿译.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125-130.

[4] [美]E·希尔斯. 论传统[M]. 傅铿,呂乐译.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15.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教研项目“中国文化概论教学原则与培养目标研究”成果之一(批准文号:20100914)]

篇5:中国文化概论 期末复习

2、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中国封闭原因在于,古代中国地理环境过于优越。

3、中国资本主义萌芽迂缓的原因:

一、社会经济既早熟而又不成熟

早熟:早在秦汉时期土地就可以自由买卖了,唐宋元明清时期主要的剥削形式是租佃式,同时劳役实物和货币地租长期并存,以上各种现象比西欧国家要早得多

不成熟:中国农耕经济受多元化结构的影响,始终未能走上成熟。中国社会经济结构不是纯粹的商品经济。明清时期,特别是近代,许多工业和商业是官僚办的,官僚、地主与富商互相转化,官商甚多。商品经济在中国传统社会一直没有走上成熟

二、稳定与战乱、人口增长与生产发展的周期性失调

中央集权—﹥改朝换代。建设和破坏周而复始,明清至于极致。王朝与经济兴衰同步,农业技术至唐朝已经停滞不前,人口增长﹥物质增长。

三、上层建筑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钳制与束缚

“重农轻商”、“崇本抑末”的思想。

历代王朝包括明清两代,一直认为只有农业是关乎国计民生的根本,而商业活动不能直接生产人所必需的衣食住行。中央集权是小农经济及工商业的“蛀虫”(苛政猛于虎),小农经济保守、图安、乏开拓,盐(徽)军(晋)专卖显示出商业的依附性,“平均主义”拖住先进的后腿,资本主义一向限于萌芽状态。

4、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基本特点及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一、农耕经济的持续性与中国文化的延续性。

文化在农耕中发展,在战乱中升华。形成了国人“瞻后式思维”,其优点是增强民族延续力和向心力,缺点是守旧、暮气。五千年来,王朝不断更替,战乱时有发生,(汉时吴楚之乱、西晋八王之乱,唐代安史之乱)。中国文化也历经战乱与分裂的洗礼,不断得到充实和升华。

二、农耕经济的多元结构与中国文化的包容性

思想上,包容百家学说:道家老子,儒家孔子,墨家墨子,还有主张天人相分的荀况,集法家学说之大成者韩非,都反映了中国文化包容了各派各家学说。

区域上;包容了不同区域的文化,又促使不同区域的文化相辅相成,渐趋合一。如陕西的秦文化,湖北的楚文化,山东的齐鲁文化,河北的燕赵文化教育等等,同时又相互影响,相互融合。

在吸收少数民族文化方面,汉代北方少数民族的器用杂物、乐器歌舞为中原农耕民族所喜爱、效法。盛唐长安胡骑胡音极盛一时;清代满族妇女的旗袍在全国各地流行。同时,满族也逐渐被汉化,以至后来连自己的文字也消亡了。

“先秦百家”“中边合一”使“有容乃大”成为当时的文化品格。对后世的影响表现在:汉唐“拿来”佛教文化,明清引入“耶稣会士”,近代“出洋习洋”。

三、农耕经济的早熟与中国文化的凝重性

所谓凝重性,就是稳重有余,灵活不足,开放不足,保守有余。由此可见,在农耕经济条件下,中国一直是比较保守的,闭关锁国一直处于主导地位。显然这种局面与传统文化凝重的保守性格是紧密相关的。海外贸易时开时禁。

保民(民贵君轻)导致(1)底层的反抗,(2)稳定与战乱的恶性循环;经学地位高于科技

5、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

1、家天下的延续:家天下自周代确立,一直延续到清代 ;

2、封国制度不断:历代皇帝几乎无一例外的都把自己的家族和亲戚成员分封到某个地区作官。这种制度保证了权利集中在一个血缘家族之中,同时也存在着容易引起叛乱等弊端;

3、家族制度长盛不衰 :整个中国古代五千年,战争、**时有发生,战争和**的结果都是一样的。那就是一个旧家族的灭亡和随之而来的新家族的诞生。

4、家国同构:家国同构是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 机构方面的共同性。

6、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

以武力为先导,控制宗教势力,专制时间漫长;农耕经济基础稳定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走向极端; 对人身控制严密。

7、春秋战国的文化背景:

第一,社会大变革,为思想家们发表自己的主张提供了历史舞台

第二,礼崩乐坏的社会大动荡,使士阶层迅速崛起。

第三,激烈的兼并战争,提供了文化重组的机会。

第四,竟相争霸的诸侯列国,尚未形成统一的文化观念。学术环境活泼浓厚,滋养了不同的文化学派。

第五,宫廷文化官员周游列国,走向民间,推动了私人学术集团的兴起。也进一步促进了当时诸子峰起,学派林立的局面。

正是由于以上几个原因,所以在春秋战国时代,出现了中国文化史上最为辉煌的一页。

8、秦汉国家和文化的大一统:(秦始皇建立统一文化的正面措施)(1)大一统的政治体制:创立皇帝制度,实行三公九卿制,实行郡县制;

(2)大一统的经济制度:统一收税,制定土地政策,确认土地私有,统一计量和货币;

(3)大一统的文化措施:书同文,车同轨,度同制,行同伦,地同域,焚书坑儒

(4)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5)文官制度的创立:察举制,征辟制,博士弟子

9、中外文化第一次大交汇:汉唐——西域·佛教

历法、医学、语言文学、音乐、美术、建筑以及马球运动,伊斯兰教、袄教、景教、摩尼教等等都被汉唐人所吸收

中外文化第二次交汇:明万历至今——西方科技

本次文化大交汇始于耶稣会士来华

从16世纪末到19世纪中叶,故步自封、禁海锁国

鸦片战争后,带有强制性质

中华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的交融

(战争、贸易、迁徙、通婚)

中原文化农耕文化与南方山地游耕文化的交融

(设官治理、移民、汉化、夷化)

少数民族的文化贡献

(经济生活、衣着服饰、日常起居、音乐舞蹈、文学史学 等)

历史上民族文化交融比较明显的几个时期

(汉代、北朝、唐朝)

10、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和近代落后的原因:

一、特点:1.实用性 天文数学2.整体性:农学、医学

二、近代落后的原因:宋元:高峰、明清:落后

1.传统科技思维的局限:重实用轻理论;重印象轻分析

2.重政轻技、重道轻器等观念的束缚,“官”念太强

3.封建制度的遏制

11、佛教四圣谛(谛:真理)

苦谛:指经验世界的现实。所谓“人生皆苦”,“一切皆苦”;

因谛(集谛)指产生痛苦的原因。“集”本意为“招聚”或“集合”,这里意谓“招致”苦难的原因。原始佛教认为,造成人生痛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烦恼”,而“烦恼”之最大者即贪、瞋、痴“三毒”,或叫“三大根本烦恼”。因烦恼而迷于事、迷于理,此即为“惑”,有了“烦恼惑障”遂使身、口、意做不善之业,故有三界轮回之苦。

灭谛指痛苦的消灭。“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此岸,就是佛教所说的“涅槃”或者“入灭”。道谛指灭苦的方法。“道”者,道路、途径之谓,亦即方法。佛教认为,只要依照佛法修行,就能出生死苦海,到涅槃彼岸,进入一种“常乐我净”的境界。

12、庄子的哲学:

一、儒学是如何崛起,并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意识形态

1孔子:1)政治上:核心思想“仁”。“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礼”的思想。“克己复礼为仁”。德治:“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2)教育上:因材施教,全面发展

(3)古代文化的整理:编订整理五经 诗 书 礼 易 春秋

孟子:(1)政治主张:提出“民贵君轻”的主张,含有早期民本思想

与孔子儒学的关系: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为“仁政”

(2)道德规范:仁义礼智(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荀子:“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对儒家关于“礼”的思想进行了深

入讨论。他认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①针对加强中央集权——提出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②针对加强君权——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③针对维护统治秩序——三纲五常 ④针对土地兼并——限田 薄敛 省役

他从《春秋》大一统的思想出发,继承改造并发展儒家关于强化中央集权制度的观念,为汉代统治者提供了一套治国方略,使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3(一)北宋五子:周敦颐 邵雍 张载 程颢 程颐

理学的开创者。将 忠孝节义提升到“天理”的高度

(二)程朱理学: 程颢 程颐 朱熹

A宇宙观“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理学核心思想)

B 认识论“格物致知”

C 伦理观 “存天理 灭人欲”(朱熹)——三纲五常

(三)陆王心学

陆九渊A宇宙观:“心”为本原。心即理也

B认识论:“发明本心”

王守仁A宇宙观:“心”即“理”心无外物 心外物事 心外无理

B 认识论:“致良知”(核心)“知行合一”

4顾炎武A抨击君主专制,提出“众治”的主张:“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B具有爱国思想,把“亡国”与“亡天下”加以区分。

C 主张“经世致用”

黄宗A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继承发展了先秦时期的民本思想。B提出限制君权,主张法制,呼吁废除“一家之法”,建立“天下之法”。以“学校”为舆论决策机构,限制君权。

C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

D提出君臣平等,敢于批判君主专制,提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王夫之A否定君主专制,“循天下之公”。批判“孤秦”“陋宋”

B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唯物主义)

世界是认识的(认识论)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辩证法)C经济上重视工商业的发展

2、中国哲学的思想资源和思想传统

1、中国哲学在中国文化系统中起着主导作用。西方文化中,宗教处于核心地位;但在中国,宗教的功能基本上是由哲学承担的。

2、中国古代哲学萌芽于商周之际,西周初年的《尚书·洪范》提出了金木水火土五行学说,认为它们构成了世界。

3、《周易》是占卜之书,是原始宗教、原始哲学与当时社会风俗的结合。以八卦说明自然现象和社会关系。

4、周易中的八卦是指:乾坤坎(水)离(火)艮(山)兑(泽)震(雷)异(风)

5、中国的四大思想资源和思想传统是:原始儒家、原始道家、中国佛学和宋明理学。

6、五经是指诗、书、礼、易、春秋五本经书。

7、原始儒学的精神,首先是创造性的生命精神,是人对宇宙的一种根源感;它还是一种极高明而道中庸的精神,即寓伟大于平凡之中;寓理想于现实之中。

8、孔子哲学的基本观念是仁。仁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

9、《老子》关于道的概念:认为道是一个终极实在的概念,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10、中国化了的佛教宗派主要有天台宗、华严宗和禅宗。

11、宋明理学是儒道释三大资源与传统在宋元明时期的新的综合,它以儒学为主干,融摄佛道的智慧,建立了以理气论、心性论为中心的道德形而上学体系。

12、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他集中讨论了理气关系与心性关系的问题。他认为,理是作为类的人的本质规定。

13、王阳明是宋明理学中心学的集大成者,知行合一和致良知教是他的颇有特色的学说。

3、谈谈目前国学热兴起的主要原因

1封闭保守的僵化状态,国际交往日益频繁,激发了中国人复兴传统文化的强烈愿望,挖掘传统文化及儒家思想中有价值、有益的成分成为很自然的事。

2、亚洲四小龙的经济腾飞直接引发了国学热。这些国家和地区出现经济高速增长的势头直接原因就是得益于一种群体性的社会心理和社会文化,它的基础就是来源于有着数千年历史传统的儒家思想。因此当我们的经济要发展,要腾飞的时候,也必须重视对儒家文化、儒家伦理的研究。

3、港台新儒家代表人物对大陆学术界的反哺引发了国学热。他们以接续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为己任,主张在西方文化面前,应该完好地保留中华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和国民精神。他们著书立说,四处

讲学,身体力行,在世界一些主要国家和地区有很大的影响。大陆学者也兴起了对港台新儒学学者及其思想的研究高潮。随着研究的深入和交流的不断扩大,在中国大地上出现儒家文化热和国学热就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

4、国学热的兴起与海外华人的积极推动有很密切的关系。我国每年举办的各种祭祀活动,使成千上万的海外华人回到祖国,共同祭祀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和道德始祖,这些海外华人的思想情感和文化认同作为一种外力,推动了当前国内国学热的升温。

5、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形势的巨大变化引发了国学热。20世纪90年代以后,苏联解体,东欧巨变,使思想文化领域和意识形态领域出现了一些真空地带。在这种背景下,人们发现,传统文化中就蕴藏着丰富的思想内容,而有些内容恰恰是我们当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需要的。

6、经济发展与社会矛盾冲突引发了国学热。在国家富裕和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背后,人们的精神世界变得荒芜。人们试图通过对儒家思想、传统文化、国学的重视,来呼唤社会的道德良知,呼唤正义的力量,呼唤健全的理想人格,呼唤人性中善的本质;进而希望通过传播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达到提高全民族的整体道德素质。

7、构建和谐社会、社会主义荣辱观等的倡导。一方面,国学热的兴起与近些年来我们一直提倡的以德治国、依法治国、以人为本、和谐社会、和谐世界、与时俱进、执政为民、道德修养以及义利观、荣辱观、礼义廉耻观等有密切的联系。另一方面,我们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该从传统文化中寻找“中国特色”的内容。

8、学界与媒体联手,推动了国学热的勃兴。一些高校纷纷成立有关国学、传统文化、儒释道思想的研究机构,纸质媒体、网络媒体的积极参与和推动。种种现象说明了中国人需要了解自己民族的历史文化,也说明了传统文化在中国具有深厚的社会土壤和民间基础,没有这个基础,国学热的出现是不可能的。

9、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的沟通和交流。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我们应当更加尊重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合理开发和利用传统文化这个重要资源,以应对全球化的挑战。这是国学热兴起的更深层次的原因。

10、许多人特别是青少年盲目崇拜西方文化,崇奉西方价值观,热衷于西方的生活方式,过洋节,吃洋食,穿洋服等等;再如,由于国民教育长期以来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陌生、隔膜甚至轻视;又如,社会伦理道德失范,荣辱观念淡漠等等,屡见不鲜。

4、如何认识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是指中国历史上以个体农业经济为基础,以宗法家庭为背景,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的社会文化体系。她是我们的祖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她所蕴含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她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她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

中国传统文化的最主要特征是其支配地位长期被儒家伦理文化的价值取向占据着。上至华夏的原始民族,下至近代社会,上下五千年,儒家伦理文化一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而且至今仍然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除此以外,我们还能从以下几方面特征加以认识: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是封闭的生态环境条件下,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的产物。是以汉族为主体,融合各族人民的智慧,共同创造的,这一特定区域特定人类圈的社会精神形态,具有强烈的民族性。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是历时五千年形成的一个完整而庞大的体系,从哲学思想、思维方式到心理倾向,渗透进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十分丰富,具有内容的完整性。

第三,作为文化传统,世世代代传播延续下去,还将继续传承下去,无论是自然传承,还是选择传承,随着时间的推移,从不停止。教育的传承属于选择传承,即把优秀部分传承下去。因此,它具有永久的传承性。

第四,传统文化属于旧的时代,受着时代的局限,总是一分为二的,其中精华与糟粕并

存,养料与毒素同在。对教育有正面的积极的影响,也有负面的消极的效应,具有影响的双重性。

(其他答案):第一,中华民族经五千年历史而不灭亡,这在世界史上是罕见的现象。中国在近现代虽然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但经一百年的奋斗,终于衰而不亡、衰而复起,乃至有今日重振中华之契机。中华民族的性格是刚柔相济:唯其有刚,才能有威武不屈、自强奋斗的精神;唯其辅之以柔,才能有柔韧持久、百折不挠的精神。

第二,中华民族曾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中国封建社会前期和中期的经济和科学技术水平曾经居于当时世界的先进地位。然而,中国封建社会在后期却迟滞不前,中国传统文化并没有产生出近代意义的自然科学,以至于中国长期没有摆脱经济和科学技术落后的局面。

中国传统文化有其发展变化的过程;

中国传统文化有其固有的缺陷。

1、它重道德轻自然,重集体轻个人,重传统轻创作,重等级秩序轻人权平等,重实际应用轻科学理论,重直觉体认轻逻辑分析和实验证明,这些也极大地束缚了中国古代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篇6: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论述题

2.试论述对待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正确态度。3.为什么说两汉儒学独尊的重要结果是士大夫阶层的养成4.为什么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国文化在曲折中演进?

5.为什么说中国的日常文化石中华民族的生存文化?

6.谈谈你对服饰的自然与人文文化含义的理解 7.谈谈中国四大发明的民族成就感与历史局限 8.为什么说宗法制是维系王朝政治的重要力量? 9.举例阐释以节日聚会娱乐调节乡里社区关系。10.结合实例,谈谈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1.谈谈对语言崇拜观念的认识。

12.谈谈20世纪后期在汉字的思考和论争中取得成绩

13.谈谈传统语文教育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14.举例说明几种于汉语汉字有关的民俗事象 15.试述道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6.试述中国制度文化对世界的贡献。

1怎样继承和发扬我国古代优秀的文化传统。2谈谈中国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

3举例说明环境保护对文化发展的重要影响。4什么原因使黄河、淮河由利变害。

5为什么把春秋战国时期称作文化观念的原创时期?

6为什么说隋唐两宋是中国文化的鼎盛时代? 7为什么说元杂剧的形成是时代的产物?

8为什么说中国生产经济的文化基础是农耕自然经济。

9为什么说农耕灌溉是中华民族生产文化的主体内容。

10谈谈中华民族商业和手工业对农业经济生产的带动作用。

11谈谈社区文化互动的历史价值。

12谈谈中国四大发明的民族成就感与历史局限。13分析君主专制制度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影响。14试分析科举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制约与局限。15分析中国法律制度的伦理特征。

16试分析庶族平民礼俗与社会上层礼制的关系。17简要论述家训族规的积极意义与阻碍限制作用。18谈谈“天人合一”观念对中国文化的影响。19举例说明道德对古代科技文化的影响。20《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这些特殊文学样式,本身就是极具民族风格的独特文化现象,请概述这些文化现象。

21谈谈中国建筑人文性的表现。22试析“载道”与“明道”的区别。

23谈谈“中和之美”的审美观念在历代文学创作中的体现和消极影响。

24分析中国传统文化中诗、乐、舞三位一体的文化特征。

25为什么说语言是重要的文化事象。

26为什么说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同时又促进其他文化事象的发展?

27谈谈文字对文化的足进作用。

28谈谈汉语对各民族语言和文化的发展作出的贡献。

29谈谈我国多民族的语言文字政策。30论述中国精神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31中国文化的现代化,怎么样才能坚持走“古今中外,综合创新”的道路。

32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1.运用有关辨析下列具体的事物是文化现象还是文化事象。语言文字;建安风骨;词盛行于宋代;曲盛行于元代。文化现象指的是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会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词盛行于宋代,曲盛行于元代,这些现象是在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来的,具有个别、具体、经验性和联系性等特点,且偏重感性的体验,他们应属文化现象。语言文字、建安风骨是人们对现象的感受上升到理性概括的认识产物,在内容和形式上具有彼此类似的性质,他们不但具有外在的特色,而且含有观念特色,是思想观念及其物化形式的综合,他们属文化事象。

2.试论述对待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正确态度。(1)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指的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古代文化是从不同角度来指称的。中国古代文化是针对现代文化而言,它是对文化的时代划分;传统文化是对文化的传承而言的,它强调的是文化的本源和沿着这个本源传承下来的全部文化遗产,它不局限于古代,而是迄今为止中华民族经过筛选、淘汰,不断丰富又不断增长的人文精神的总和。有人把传统文化等同于古代文化,从而认为讲究传统即是复古,甚至认为传统与现代化是不能并存的,或认为要实现现代化必须反传统。这种认识恰恰忽略了现代化进程仍然是传统文化发展的一个部分,~旦否定了传统,现代化与民族特点也就是中国特色就要脱节,与我们追求的目标是不一致的。也有人认为发扬传统就要拒绝引进和借鉴,或认为中国传统与西方文化是截然对立的。这种认识也是片面的。任何一种民族传统,在各个历史时期,都要受到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引进和吸收其他文化一旦成为现实,也就是说,这些被吸收的外来文化一旦与自身的文化相融合,它便也成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没有一种文化是纯而又纯的,吸收外来文化是丰富和发展本体文化的正常途径之一。当然,传统文化对外来文化总是有所选择的,不适应本体文化的外来文化完全应当淘汰也必然会被淘汰,但这和拒绝一切外来文化的狭隘民族主义是完全不同的。(2)文化传统: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的文化,既因时因地而异,又有一定的稳固性和延续性,文化传统是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这种核心精神,也是上层文化和底层文化所共有的,尽管彼此的表现形式不完全一致。例如,中国的诗

歌传统是讲求韵律,这一点,不论是民歌还是魏晋、唐宋的文人诗词,以至近现代的白话诗,以不同的形式保持这种传统的,都被认为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又如,中国封建体制形成的等级和特权观念,宗法制形成的血统论,即使在现代社会里,不论是在民间还是在上层,仍会在人们头脑中时而起着作用。文化传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延续性,它是在传承中积淀下来的,是历史的产物,又在每一个时代产生与这个时代相适应的形式特点,因此,它带有各时代的普遍特性,又综合了不同时代的多方面的内容。传统不是一成不变的。文化传统既有对社会发展起积极作用的,也有对社会发展起负面作用的。前者是文化精华,是优秀的传统;后者是糟粕,是不良传统。对文化传统一律否定,采取虚无的态度是不对的;不加分析,采取兼收并蓄的态度也不是正确的态度。

3.为什么说两汉儒学独尊的重要结果是士大夫阶层的养成?两汉儒学独尊是从汉武帝时开始的,从这时起,儒学之上得到了提拔和重用。特别是从元帝以后,经学兴盛,儒学起家的士人开始分享国家的权力和利益。东汉时已形成“累世公卿”的局面,许多家族的成员连续数代以“家学”做三公的官,儒学之士更是庞大官僚机构的骨干力量。这个阶层逐渐形成一种联系紧密的以家族为中心的地方势力,达官一般都是经师,想人仕的人必须向他们习经术,官僚之间渐渐形成“门生”关系;作为地方官又可以聘用属吏,“故吏”关系得以形成。汉末许多割据一时的诸侯都有这样的私人联系为依托,如袁绍集团等。这个阶层与外戚和宦官比是社会的“清流”,是天下的人望,影响力很大;他们也极其风流自赏,特别注重自己的身份和门第。而魏晋以后的门阀制度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经学大兴于世的一个结果是学校的发展,东汉光武帝本人就是曾在太学读过书,他也十分注意学校教育,到东汉中晚期,太学里的学生有数万人。面对王朝外戚、官吏交替专权的昏暗局面,以太学生为主体的年轻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们,联合在朝的“潮流”力量,于宦官集团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士人群体出现于先秦,但真正构成一个享有社会实际权益的社会阶层,是在两汉时期。在这个阶层身上,有中国的学术思想、文化艺术,有中国的政治,作为社会的清流显要,又对时代风尚施以重要影响。许多重大文化现象,都与这个阶层有关。

4.为什么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国文化在曲折中演进?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大分裂、大动荡的时代,此期的文化也在动荡中演进。第一,北方名族大举内侵引起中原人群的大规模迁移,其结果是民族的大融合,融合不仅发生在北方,也发生在南方,融合是“汉化”,也是“胡化”。经过长期而深入的胡汉文化间的相互熏染,一种既不同于汉又不同于胡的文化重新形成。第二、对南方大规模的开发,新的经济区出现,开发立功在当代更在后世,唐代中国文化的鼎盛与此有直接关系。第三、佛教的广泛传播给固有的中国文化注入了许多新的精神因素,三教鼎力互相激荡与玄学一起共同构成此期显著的文化现象。山水诗、山水画兴起,书法文化高涨。总之,着眼于本期的中国文化,是动荡与混乱,着眼于更长远的历史,则是转变与展进。

5.为什么说中国的日常文化石中华民族的生存文化?答:中国的日常生活文化石中华民族在创造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过程中,所进行的的社会群体消费活动。它由衣食住行等各种日常化的生活形式表现出来,但在本质上仍是一种文化传承活动。}中国的日常生活文化石在私有制和私有观念还没有充分发展起来的情况下形成的。早期全民公有制并未彻底打破,只是从原始公有制度成了中央集权下的“国有”、“王有”、“社有”,这使中国人在后来的日常生活中,保留了相当的利他观念和公益精神。这种生活文化还是在民族血缘关系没有解体的情况下演进的,因此家族和宗亲关系一直在社会历史中发挥作用,这使中国人的日常文化生活富有天道人伦色彩。这种生活文化是在农业生产经济中的奴隶制不发达,生产者有一定人身自由,有一些属于个人的生产资料情况下产生的,或者说,更多地是在封建社会制度下建立的。这也使我国人的日常生活与众不同:既有创造性,又有依附性;个性与集体性、等级性与秩序性、平等性与民主性的界限不大清楚等。}中国的日常生活文化具有东方社会的独有形态,很难用西方文化的标准来对照,它形成了中国人自己的生活方式、思维习惯和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的生存文化。

6.谈谈你对服饰的自然与人文文化含义的理解。答:服饰文化不可能是纯审美装饰性的,它虽然与本民族的自然性格有关,1、自然范围内的服饰文化其标志包括:(1)环境标志。中国服饰与文化的关系,首先是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我国幅员辽阔,地理环境差异大,服饰的单、夹、皮、棉各有地理与季节气候要求。服饰要随地理、季节气候的变化而更换。(2)性别标志。原始服饰之性别标志是各自遮蔽性器官部位。进入封建社会以后服饰附会阴阳五行学说,男为阳,女为阴,故男子服饰鲜亮,女子服饰相对暗淡。今日之性别标志大部表现在样式、色彩、形体等方面。(3)体型标志。主要根据人的高矮胖瘦制作并设计图案。(4)年龄标志。根据不同年龄设计样式、色彩、制作方法利用料等。这里既有生理原因也有心理原因。

2、人文范围内的服饰标志。它包括(1)信仰标志(2)阶层标志(3)仪礼标志(4)政治标志(5)职业标志(6)审美标志

7.谈谈中国四大发明的民族成就感与历史局限。答:中国的四大发明,改变了整个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这是举世公认的成就。东汉时蔡伦造纸术的发明对我国文教政经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利宋代毕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方便了印刷、提高了工效。它的出现带来了我国明、清文化的繁荣,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交施。唐代火药的制成,宋代火器的出现对政治、商业都发挥着极大作用。指南针促成了海运发展,帮助哥伦布完成了震惊世界的地理大发现,导致了世界市场的出现;四大发明推动了整个世界文明的历史进程,是具有独特民族文化历史意义的伟大技术成果。但遗憾的是由于受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的性质和制度的影响,这些发明始终未能成为社会

前进的主流,没有能够得到更充分地推广应用和改进提高。

8.为什么说宗法制是维系王朝政治的重要力量?答:植根于农业社会的宗法制度与宗法观念在中国有着深远的影响,它们是王权政治的沃土。一方面,在王朝出现危机的时刻,宗室贵族每每自觉地担当起匡扶社稷、复兴王朝的政治使命,使家天下的王权政治模式得到不断的复制与再生。在中国古代,皇室贵族拥有封地与优厚的待遇,人口众多,他们对外有一致的家族利益。而一般臣民习惯于视皇族为国家利益的代表,在国家出现危机时,皇室宗亲自然成为他们拥戴的目标。西汉末年的刘秀就是依赖王室后裔的特殊身份而重建汉家天下的。另一方面,在宗法文化的浸染下,人们将家天下的王权政治视作天经地义的统治模式,不仅旧贵族要重振家门,就是农民起义的领袖也模伤着旧有的宗法模式,构建新的王.朝。两千年来的封建社会,王朝国姓屡经更,王朝政权模式却一如既往,宗法制是维系王朝政治的重要力量。

9.举例阐释以节日聚会娱乐调节乡里社区关系。岁时礼俗不仅是家族伦理的再造日,同时也是乡里市井社会关系的缔造日。岁时节日时社会活动日,人们通过节日聚会、节日游艺、节日互访,缔结、调适乡邻、社区、团体等诸种社会关系。例如年节拜年活动,一般年初

一、初二时家族内的拜贺,初三之后,拜邻里、同好、朋友,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

元宵节是传统的社交节日,这天是传统礼法社会难得的开放日。“金吾不禁”在元宵之“闹”中,人们由家内到家外,由亲友到乡邻,由近及远,由里及外,将节日礼俗活动变成社会伦理关系更新的进程表。

社日,是以社神祭祀为中心内容的节日。社日的公共性原则是村社共同体风习的现实反映,社神是公共意识的投射,是村社的精神中心,同时社神祭祀的公共性活动,又为村社成员之间联系的加强提供了维系力量。

无论是社日祭祀,还是社日娱乐,都有形无形地表现或强调这一文化特性,强化了社区传统,增进了村民之间的情感联系,社日整合村社关系的伦理意义鲜明。

此外,端午、中秋、重阳、腊日等节日礼俗大都具有调剂乡里社区关系的因素。周期性重复出现的岁时节日,在民众生活中负荷着巨大的历史与伦理意义。

10.结合实例,谈谈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在佛教中国化的过程中,佛教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1、佛教传入后,许多道教经典是在佛经的直接影响下形成的。

2、佛教对儒家的影响,突出表现于对新儒学—宋明理学的渗透。佛教禅宗的“知为心体”、“知觉是性”的观点,转变了儒学从善恶论人性的观念,从而认为心性富有智慧的属性。佛教禅宗的“直指本心”论,启发理学家以人格的自我完善为齐家治国的出发点,以遵循“天理”为人格完善的唯一途径。佛教禅定的修炼模式,也为理学家所吸取。

3、汉魏之后,诗歌、书法、绘画带上了佛教的明显印痕。魏晋的玄学诗、南北朝的山水诗、唐诗、宋词都受到佛教的深刻影响。两晋山水诗的集大成者谢灵运,对佛教义理领会较深。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贬谪江州后,寄情山水诗酒之间,继而皈依佛教,以“香山居士”自许。东晋顾恺之、北齐曹仲达、唐代吴道子,在绘画中或融入佛道的意念,或借鉴印度的雕塑方法与绘画方法,宋元时期的轴卷、册页、扇面往往通过山水花鸟展示“无为”、“寂灭”的境界。

4、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平话、小说、戏曲多源自佛教的“俗讲”、变文,民间文学作品也受到禅宗语录的影响。

11.谈谈对语言崇拜观念的认识。语言崇拜源于巫术,是一种迷信,这是我们对这一事项本质的认识。但因为它已深入到人们的生活中,并形成了许多的民间俗信,成为一种礼仪,所以我们又要“入境问禁”,“入乡随俗”,尊重和理解人们趋吉避凶的心理合习惯,以便与人更好地交往。

12.谈谈20世纪后期在汉字的思考和论争中取得成绩。

1、重新评价汉字。人们否定了以往把汉字改革生硬地纳入社会改革、政治革命轨道的错误思想和做法,客观地评价汉字的优势,肯定汉字在中华文化传播中的作用,也说明汉字繁难给文化普及和信息处理带来的消极影响。这就打破了以往舆论一致的局面,不再盲目符合。人们也反思历史上及今天仍存留的汉字崇拜或汉字否定的观念,人们意识到无论哪种认识都是对汉字功能的认为扩大,都不利于汉字的健康发展。

2、拓宽了汉字研究领域。这一时期提出了许多有关汉字的新课题,将汉字研究引入更为广阔的空间,如人们注意揭示汉字本身蕴含的丰富的文化信息,突出了汉字与汉民族、汉文化等的关系研究,加强了汉字教育i、汉字信息处理和汉字传播等汉字应用研究。这些研究加深了人们对汉字与思维方式、汉字与民族文化传播、汉字与艺术、汉字与民俗等关系的认识,并在信息处理、汉字教学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人们在解决汉字及其相关学科的前沿问题时,意识到以往对汉字的认识还太简单,这又引起人们更积极地投身于汉字的本体研究和相关的研究之中,人们对汉字的认识逐步走向深化,科学化。

13.谈谈传统语文教育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传统语文教育主要有两项内容,即识字教学和预言教育。}传统的汉字教学包括识字教学和写字教学。汉字字数多、笔画多,对初学者来说难记、难认。因此识字教学是传统语文教育的一整个重点采取的是集中识字的办法,即在儿童入学后用比较短的时间集中地教儿童认识两千左右的汉字,这样学童可以比较快的进行经典阅读,较早进行传统伦理思想教育。}识字教育和写字教育是两门相对独立的课程。识字课上学的字并不要求马上会写,写字课另有一套系统。当初学写字者通过反复练习掌握了基本笔画后,再让他们按由简到繁、由易道难的顺序循序渐进地学习,这样的写字教育是非常符合初学儿童的胜生理、心理特点。}传统的语言教育句子训练和作文训练。句子训练是通过属对训练来实现的,属对训练是一种充分注意了汉字汉语特点的语言训练。}作文训练与大量阅读结合在一起,汉代学习教育就以儒

家经典作为主要阅读材料,这为此后传统语文教育的阅读打下了基础。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语文教育的阅读主要以儒家经典教育四书、五经为主。}古人重视写文章。在先秦两汉时期,书面语与口头语是一致的,自从随王朝开创了科举制度后,传统作文教育渐渐沦为科举考试的附庸,其目的就只是使受教育者获得科举考试的写作能力,完全脱离实际应用。这同脱离语言实际的教学是一种畸形的教学,首先它对发展实际的语言能力是很不利的;其次,学习者把古人作为学习的楷模,把古文作为学习的最高境界,认为古人和古文是不可企及的,这无形中就制约了人们的思维和创新精神。

14.举例说明几种于汉语汉字有关的民俗事象。比如对联,它是由古代的“桃符”演变来的。故人认为桃木具有辟邪的作用,过年的时候就将桃木做成木板置于门两旁,上画神像用以驱邪,后来人们在桃板上写上一些吉利话,两桃板上的吉利话往往采用对偶句,以造成对称和谐的效果,于是桃板和对偶句合流,形成了对联。随着发展,对联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大,不仅用于春节,还用以装饰和交际。对联的制作充分利用了汉语汉字在音、义、形方面的特点。因此为人们所喜闻乐见。}再比如用拆字来表达预言有时反映的是人们对文字的崇拜心理,是一种文字迷信,拆字算命就是这样。有时则以“拆字”作为一种隐语,借此说出不便直说的话。}再比如,字谜是谜语的一个门类,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其特点是利用离合字形的方式来做字谜的谜面。}另外还有汉语汉字的特点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姓氏文化。15.试述道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首先对古代文化中的科技文化影响较大,以古代医学、化学、药物学为例加以论证。其次是道教广泛、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古代民俗与古代文学艺术。

16.试述中国制度文化对世界的贡献。

1、中国文官制度特别是科举制度对西方文官制度的形成产生过很大影响。

2、中国文官制度与科举制给启蒙思想家留下了深刻印象。

上一篇:五心_教育学习心得体会下一篇:古老的文化在哭泣8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