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区建设

2024-04-27

两区建设(精选6篇)

篇1:两区建设

“两区”建设及其当前农业生产情况汇报

“两区”建设及其当前农业生产情况汇报

根据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等工作督查的通知》精神,下面就我市“两区”建设、当前春耕生产和“菜篮子”等三个方面内容作一简要汇报,“两区”建设及其当前农业生产情况汇报。

一、“两区”建设情况

自去年开展“两区”创建工作以来,我市根据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高度重视,迅速行动,及早梳理工作思路,出台行动计划和扶持政策,建立健全工作机制,编制建设规划,组织力量抓紧进行实施,“两区”建设总体开局良好,进展顺利。

(一)贯彻落实情况

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和总体要求,我市狠抓两个文件精神的学习、宣传、贯彻、落实等各项工作,加强行政主导,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切实把“两区”建设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总抓手、主平台和突破口。一是制定“两区”建设政策文件。在省里的决策部署下达后,我市高度重视,在深入调研和外出考察学习的基础上,2010年4月市委市政府正式下发了《关于实施“五个一百”示范工程加快推进全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意见》,并以此作为工作载体和抓手,推进“两区”建设。二是加强针对性调研,做好规划。围绕吕省长提出的“在哪建、谁来建、怎么建”的三个问题,认真开展调查研究,进一步梳理“两区”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建设方向,提出有效的对策措施,进一步细化和完善“两区”建设的规划,突出建设区域、建设主体、建设资金的明确。三是构建工作体系。在去年5月,我市就成立了“五个一百”示范工程暨“两区”建设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各县(市、区)也相继组建了领导小组和工作班子。自此,市、县两级“五个一百”示范工程暨“两区”建设的工作体系已全部建立。同时,全市各地都将“五个一百”示范工程暨“两区”建设列入“十二五”农业发展规划,把“五个一百”示范工程暨“两区”建设作为今后一段时期农业工作的主抓手、主平台。四是落实目标责任。根据建设要求,我市专门制定出台了《关于开展粮食生产功能示范区建设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开展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的实施意见》,把建设、培育目标任务分解到县(市、区),分解到各年度。同时,各地都已组织编制了具体的实施方案,明确了目标任务。

(二)“两区”建设所取得的成果

2010年我市紧紧围绕搞规划、抓试点、探路子的工作要求,通过市县联动,部门协作,优布局、抓项目、促转型,全市“两区”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一些园区已初具形象和规模。

1、在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方面。去年11月,我市在全省率先通过了粮食生产功能区的规划编制的审定。目前,全市已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194个,面积17万亩,其中千亩以上的粮食生产功能区65个。其中,有15个功能区通过了省级验收认定(面积2.51万亩),39个功能示范区通过了市级验收认定(面积6.06万亩),194个功能区通过了县级验收认定(面积17万亩)。

全市在粮食生产功能区中已累计修建、修复基础设施排灌渠701.32公里,机耕路485.88公里,泵站291座,下田坡3823处;新建社会化服务组织、专业合作社45家,新置农机具418台/套(包括收割机、插秧机、翻耕机、烘干机、育秧流水线等)。

2、在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情况。目前,全市已编制了现代农业综合园区16个,规划总面积35.3 万亩,共有11个农业综合园区、25个主导产业示范区(其中农业有10个,渔业有14个,林业有1个)和40个特色农业精品园(其中农业有15个,渔业有23个,林业有2个)列入了省级创建点,平湖市已被认定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

现代农业综合园区:全市已安排财政资金5418万元,其中水利建设专项资金1474万元,农综开发资金4151万元,业主自筹资金2.06亿。新增各类灌排沟渠194千米,各类主次干路302.8千米,连栋温室245亩,各类普通大棚4810亩,喷滴灌设施2553亩,保鲜冷库6472立方米;已建设保鲜冷库6472立方米,肥水一体化设施3677亩,蓄水池3.69万立方米,畜禽舍2.24万平方米;购置畜禽养殖设备1226套,畜禽防疫设备117套,畜禽排泄物治理设备4套。全市综合园区建设主体77个,农民专业合作社32个,种养农户4780户,已流转土地面积3.4万亩。

农业主导产业示范区:全市已安排财政资金612万元,业主自筹资金3036万元。新增各类灌排沟渠347.7千米,各类主次干路20.3千米,连栋温室32亩,各类普通大棚910亩,喷滴灌设施880亩,肥水一体化设施150亩;新建蓄水池1640立方米,畜禽舍1.98万平方米;购置畜禽养殖设备753套,畜禽防疫设备32套,畜禽排泄物治理设备3套。全市主导产业示范区建设主体2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9个,种养农户9243户,已流转土地面积5459亩。

农业特色精品园:全市已安排财政资金713万元,业主自筹资金4876万元。新增各类灌排沟渠41.2千米,各类主次干路21.7千米,连栋温室172亩,各类普通大棚1999亩,喷滴灌设施1615亩,保鲜冷库730亩,肥水一体化设施718亩;新建蓄水池1.32万立方米,畜禽舍2.87万平方米;购置畜禽养殖设备2792套,畜禽防疫设备25套,畜禽排泄物治理设备2套。全市农业特色精品园中农民专业合作社11个,种养农户1899户,已流转土地面积4492亩。

(三)我市推进“两区”建设的基本方法

通过创新机制体制、强化政策扶持、抓牢工作实效和狠抓监督管理,不断提升“两区”建设的凝聚力、支撑力和带动力,切实把“五个一百”示范工程融入到“两区”建设中去,全面推进农业“两区”建设。

1、突出机制体制创新,牢牢把握“两区”建设工作规范。良好的体制机制是“两区”建设落到实处的重要保证,对此我市非常注重“两区”建设机制体制的创新。一是健全机制。市及县(市、区)相继建立了工作例会制度、领导与成员单位一对一联系制度等。市“五个一百”暨“两区”建设领导小组定期召开工作例会,专门听取工作汇报,及时了解工作进展情况,加强对工作的指导。同时,市委市政府派出督导专员,专门成了“五个一百”示范工程暨“两区”建设督导小组,定期对各地的建设情况进行督查。二是加强示范。坚持典型引路,认真总结“五个一百”示范工程暨“两区”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市里专门设立了“五个一百” 暨“两区”建设信息简报,同时利用电视、报刊等媒体,加强宣传引导和信息交流,扩大示范带动作用。目前,全市已累计制作简报23期,媒体报道40余次。三是强化考核。为了保证“五个一百”示范工程暨“两区”建设的进度和质量,各项工作目标任务列入了四个方面的考核,即纳入了市委、市政府对各县(市、区)和各相关部门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新农村建设考核及农经系统对各级农业部门的考核范畴,粮食生产功能示范区建设同时列入了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内容。

2、突出政策扶持,牢牢把握“两区”建设的重点。一是明确扶持重点。全市各地围绕“五个一百”示范工程暨“两区”建设,不断加大财政投入,明确扶持环节,把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推广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品牌建设及农业信息化应用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作为扶持的重点领域,把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种养大户及家庭农场业主作为重点扶持对象。二是加大资金投入。市财政从2010年起每年分别安排1000万元资金用于市本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粮食生产功能示范区建设。各地也安排专项资金用于“两区”建设。各县(市、区)都规定,凡在综合园区内实施的农业产业化项目,扶持力度都比面上高出20%以上,其中平湖市规定高出50%以上。目前,全市已累计完成粮食功能区建设投资1.35亿元;已累计完成农业现代园区建设资金3.53亿元。三是强化金融扶持。充分发挥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中的支柱作用,建立农业项目优先贷款和最低利率贷款机制。强化财政贴息和农业担保,积极探索发展小额信贷、农户联保贷款、住房抵押贷款、信用贷款,为“五个一百”示范工程暨“两区”建设提供充分的金融保障。

3、突出工作实效,牢牢把握“两区”建设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和谐统一。“两区”建设不仅仅是产量的提高、质量的提升和经济的增长,同样也是循环农业的发展,生态环境的保护,农业功能的拓展,是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和谐统一。因此,我市把突出保障粮食安全和促进农业转型升级作为“两区”建设的主题,建设成为农业先进科技转化的核心区、生态循环农业的样板区、体制机制创新的试验区、农民持续增收的保障区,促进我市现代农业发展。一是正确处理粮食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的关系,把稳定粮食生产放在突出的重要位置上。在园区建设中,确保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如遇粮食危机能及时恢复粮食生产,明确要求园区内要以种植作物以一年生作物为主,粮食生产面积占比达30%以上。同时,明确在“两分两换”试点区域,全面启动粮食生产功能示范区建设,集中连片流转的耕地要确保50%以上用于粮食生产。二是正确处理提高经济效益与发展循环农业关系,把生态循环理念融于生产发展之中,推广生态型、节约型、循环型技术,把“两区”建设作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来抓。目前,全市共启动建设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2个、示范区4个,制订了加快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实施意见。同时,按照三产互动发展的思路,因地制宜地布局农业加工、流通、休闲观光等农业项目,促进产业融合发展。三是正确处理抓进度与基础设施建设的关系,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两区”可持续发展重要保证。在基础设施建设中,要求做到“三通两配套一平整”即通路、通水、通电,水利配套、防护林配套,土地平整。对外资、工商资本和社会资本投资建设园区,三年内经营不善,带动能力不强,对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的企业,实行淘汰制,坚决防止个别企业“圈地”和园区内出现“抛荒”、非粮化和非农化现象。

4、突出管理和科技应用,牢牢把握“两区”建设的先进性。一是加强园区管理。加快组织机构的建设工作,建立了管委会和农业投资开发公司,抽调精兵强将,落实专门人员,具体负责资金筹措、规划建设、经营管理、农业招商引资等相关工作,加强组织协调和监督,全面推进农业园区建设。同时,创新质量安全监管途径,在园区内推行农产品生产记录、产地准出制度,积极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等级评定,保障园区生产经营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二是推广先进生产技术。大力推广应用生态化、机械化、设施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技术,特别注重“万元千斤”、农牧结合、农林结合、农渔结合、能量循环养殖等新型种养模式的推广。切实加强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园区生产配套设施。广泛推广应用钢架大棚、喷微灌、温湿调控设备等现代设施和农机化使用技术,促进园区农业生产设施化水平。三是强化园区服务。坚持公益性服务和社会化服务两手抓,全面推进“三位一体”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着力培育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促进专业化、社会化服务水平。同时,深化责任农技制度,实行首席农技专家和中高级业务骨干联系园区制度,广泛开展全程指导服务。

(四)“两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公共资源整合不够。由于综合园区规模较大(均超过了2万亩),引入单个建设主体难度较大,因此,每个园区都引入了多个建设主体。到目前,全市已启动建设的11个综合园区引入建设主体77个。建设主体多出现了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统一农产品检测、公共区域品牌建立、统防统治、统一技术培训、信息化服务等公共资源整合难。虽然我市已成立了园区管委会,强资金筹措和经营管理,但有些问题仍然较为突出。目前,省、市扶持资金主要扶持建设主体,对于公共资源建设相对偏少,而且公共资源建设立项较难;综合园区现有合作社32家,大部分都有自己独立的品牌,整合难度较大。

2、农业招商难度大。对于园区建设,我市在加强农业招商过程中突出农业“选商引智”。但从去年工作来看,工商资本、民间资本等社会资本中,既有实力和产业基础,又懂技术、会经营的企业和客商较少,出现了实力强的不懂技术、懂技术的实力不强的现象。另外,社会资本投资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取更大的资本效益,对于提升产业、带动农户的积极性不是很高,因此,在招商过程中真正具有强带动力的农业项目偏少。

3、农业用地、雇工难。一是农产品价格的普遍上涨,农业税的减免和财政支农补贴力度的加大,降低了农民流转土地的意愿,增加了土地集中连片流转的难度和土地流转的成本,造成农业生产非粮化并影响园区的长远发展。二是园区管理用地,肥料、农机存储等用地,雇工住宿房用地比较紧张。虽然省市已经有相关用地政策,(在不破坏耕作层的前提下,允许其在流转土地范围内按流转面积5‰左右的比例使用,作为设施农用地),但是仍然未能满,工作汇报《“两区”建设及其当前农业生产情况汇报》。三是面临了农业“用工荒”,随着农村青年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和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发展,造成农业生产用工日趋紧张、劳动力成本大幅增加,另外,外地民工流入量正在减少,大部分都不愿从事农业生产。

(五)下一步工作打算

2011年,我市将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抓落实、保质量、建机制的总体要求,全面开展“两区”建设推进年活动,切实完善工作推进机制、抓好项目的落实、保障建设的质量,高起点、高标准地加以推进,确保各项目标任务的完成。2011年,全市规划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189个(31个在建、158个待建),面积15.1万亩,其中千亩以上的粮食功能区50个;合力做好11个综合农业园区的建设,预计投入资金6.62亿元,其中各级财政资金2.52亿元,业主自筹4.09亿元;计划基本建成10个省级主导产业示范区和21个特色农业精品园;在2010年基础上,再创建14个省级农业主导产业示范区、21个省级特色农业精品园。主要工作:

一是进一步落实工作责任。切实把“五个一百”示范工程暨“两区”建设作为加快农业转型升级、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主要载体,健全工作责任制,完善相关政策,整合各类支农资金,重点用于“五个一百”示范工程暨“两区”建设。

二是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按照规划,全面建立电子地图和数据库;切实加强园区道路、水利、电力和防护林建设,改善生产条件,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充分利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进一步扩大补贴范围,加大主导产业先进适用机械的应用,提高园区生产作业机械化水平。

三是进一步加强农业招商。通过定点招商、驻外招商、以商引商、组织农业项目推介活动等形式,着力引进有一定规模和产业基础、核心竞争力明显、带动力强、信用好的企业和客商,形成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发展机制,推进“两区”重点项目建设。

四是进一步加强科技支撑。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能力,推进标准化生产,提升农产品品质,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加快农业发展由主要追求数量扩张向注重品质效益转变。健全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三位一体”公共服务体系,积极发展多元化、社会化服务组织。

五是进一步加强“两区”带动能力。大力推进“百个农业龙头示范企业”、“百个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和“百个知名农产品示范品牌”创建工作,强化园区发展的支撑力、竞争力和可持续能力,拓展延伸园区的示范带动作用。同时,加强宣传和经验交流,扩大“两区”的示范带动作用。

二、当前春耕生产情况

近年来,中央及各级党委、政府对农业高度重视,出台多项扶持农业生产的政策措施,为农业生产发展创造了非常好的外部环境,再加上农副产品价格的上涨,给农业生产注入了一支强兴剂。总的来说,今年我市的春耕备耕工作抓得紧,生产形势较好。

(一)基本情况

1、粮食生产稳中有升。今年,全市春粮面积为87.6万亩,同比大幅增长了8.2%,连续第七年保持较快增长。但由于受到大小麦播种期偏迟、去冬今春低温持续时间较长等影响,春粮长势较为缓慢,预计亩产有所下降。当前晚稻已进入供种阶段,总体种子储备充足、活力良好。预计晚稻播种面积为176.33万亩,较去年略有下降;杂粮面积预计为30万亩,与去年基本持平。预计我市全年粮食播种面积可达290万亩,粮食生产保持基本稳定。

2、经济作物生产货足价稳。全市春播蔬菜面积为47.28万亩,同比增长2.7%;果用瓜种植面积3.56万亩,同比增长9%,确保了蔬菜果品的有效安全供应,实现了市场的货足价稳。据市物价局最新监测,作为本轮食用农产品价格“维稳”的“急先锋”,嘉兴15种纳入监测范围的蔬菜中,有14种的价格在过去3周保持稳定或出现下降。

3、畜牧生产量稳价升。全市生猪一季度生猪出栏132.86万头,总存栏257.94万头,与去年四季度相比,存栏数减少4.38%。二元肉猪和三元肉猪平均价格分别为13.75元/公斤和15.38元/公斤,比去年四季度上升10.10%和12.55%;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上升42.45%和44.87%。苗猪价格同比环比也均有较快增长。猪价的上涨使养殖户获益增加,目前出栏一头生猪获利可在250元左右,部分自繁自养户可达380元,这给我们推进生猪养殖减量提质工作带来了更大的难度。全市家禽存栏1485.30万羽,较去年同期增加了7.89%,家禽出栏1133.62万羽,同比增加23.85%。全市羊存栏63.02万头,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1.94%;出栏20.14万头,同比增加11.21%。全市存栏兔52.31万只,同比减少7.95%;出栏15.94万只,同比增加23.18%。

(二)主要工作

1、及早动员部署。全省农业农村工作会议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及时召开农业农村工作会议进行贯彻落实、全面部署。各级农业部门层层进行动员发动,组织开展春耕备耕调查,对农民的种植意向、春播作物安排、农资供需情况、土地抛荒状况等进行了专题调查。同时组织春耕生产指导组,下乡下村开展宣传指导服务,利用农业信息网站和电视、广播、报纸等新闻媒体发布政策、市场和生产信息,促进春耕生产的全面开展。特别是加大了对中央一号文件及其支农惠农政策的宣传力度,让广大农民群众吃上定心丸。

2、落实服务措施。一是抓好技术指导服务。我市各级农业部门纷纷行动,先后组织30多个春耕生产指导组下基层帮助指导工作,开展以清沟理渠、排水降渍和施肥培土为主的田间培育管理,促进苗情转化。同时,积极开展送科技下乡和农技培训工作,切实帮助农民掌握新技术、新技能,提高科学种养水平。全市已举办各类培训班192期,培训人数2万余人次,组织科技下乡活动22次,发放资料36万份。二是抓好春备耕物资的供应服务。及时做好优质春播作物良种、农药、肥料等生产资料的调运和供应工作,确保不误农时。全市各级种子公司已备种307万公斤,确保了市场供应。农机部门组织对各类农机具进行了检修。三是加强信息服务。及时组织人员深入基层,宣传今年中央和省里出台的扶持政策,利用各种形式向农民提供当前农产品市场、品种、技术等方面的信息,帮助指导农民对全年种养结构布局进行安排。四是做好“订单”服务。积极为农产品销售牵线搭桥,及早做好产销合同签订、生产基地落实等工作,全市今年冬春季已落实各类种植业“订单”达80余万亩。

3、切实抓好培育管理。针对今年春花作物前期生长差、生育偏迟的特点,及时提出了春花作物田间管理措施,加强技术指导。同时积极做好大小麦、油菜、蔬菜大棚和桑园田的除草防虫防病等工作,确保今年春花作物好收成。同时,通过农技人员下乡、电视、农民信箱等各种手段,积极引导农民做好各项工作,为春粮稳产打基础。

(三)存在问题

一是农资和劳动力价格持续走高。受能源、化工等行业生产成本上涨的影响,近年来农资价格一直呈上升趋势,农业生产成本相继也大幅上升。据统计,目前尿素涨幅同比为6%,碳铵为11%,国产复合肥价格上升了11%,进口复合肥上涨了19%,地膜、中膜价格上涨了3.5%,柴油价格也经历了两次上调。受国家上调粮食收购最低保护价等影响,水稻良种价格平均上涨了约两成。农资价格的大幅上涨部分抵销了扶农政策和粮价上涨给农民带来的实惠。同时随着农村青年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和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发展,造成农业生产用工日趋紧张、劳动力成本大幅增加,据调查,目前农业用工价格已经从去年的6元/小时普遍提高至8-10元/小时。二是春花作物总体长势偏差。受天气的影响,人为因素主要是农户对春花生产普遍不重视,管理粗放,施肥、开沟排水等措施没有跟上,使得地力下降,土壤结构差,造成作物生长营养缺乏。天气因素主要是由于低温影响,目前春季作物总体长势偏差,预计单产将会不同程度下降。三是农业安全工作压力巨大。今年以来,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形势总体不容乐观,生猪养殖环节使用“瘦肉精”的情况在个别地区和少数农户中依然存在,高毒高残留农药使用有所抬头。由于畜禽产品流通频繁,又是畜牧业的主产区,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压力巨大。同时随着外来营运性农用车的不断增加,农机安全隐患更加突出。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是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结合前阶段所做工作,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广泛宣传,把党和国家的各项扶持农业生产的政策措施直接传递到广大农民群众,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同时以高度负责的态度,高质量的工作,高标准的要求,把各项优惠措施加以细化、实化,真正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去,让广大农民真正享受到各项扶持政策所带来的实惠。

二是切实做好各项支农服务。一是技术服务。深入基层,开展上门服务,加大技术培训力度,提高技术的到位率,提高单产水平,增加种粮效益。二是信息服务。及时掌握品种、市场需求、技术等国内外粮食市场信息,快速加以整理、分析,及时、准确地服务于粮食生产经营的各环节、各主体。三是良种服务。对今年晚稻生产种子需求情况早掌握、早安排,提前做好精选加工和余缺调剂。

三是做好春花作物田间管理。当前,正值大小麦拔节、油菜抽苔始花期,是产量形成的重要时期。将组织力量深入田间地头,查苗情、墒情和病虫情,制定技术方案,认真抓好田间管理工作。加强除草防病,及时抓好春花田的杂草补除工作。同时,加强大棚作物管理,做好防倒春寒工作。

四是开展打假保春耕活动。强化依法护农,开展打假保春耕活动,加强对农资市场的监督检查,加大农资市场的执法检查力度,严厉打击哄抬物价,假冒伪劣等不法行为,切实维护农民利益。

三、“菜篮子”工作情况

今年以来,我市按照“稳物价、保民生”的总体要求,切实抓好“菜篮子”建设,市区蔬菜基地保有面积稳步增加,菜篮子蔬菜的生产和供应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一)基本情况

1、蔬菜生产稳步增长。2010年,全市蔬菜播种面积达120.83万亩,比上年增加4.31万亩,增幅3.7%。今年一季度,全市春播蔬菜面积为47.28万亩,同比增长2.7%,蔬菜生产呈现面积、产量双增的局面。2010年,市本级(南湖、秀洲区)蔬菜面积为32.25万亩,与上年基本持平。今年一季度,市本级蔬菜种植面积11.7万亩,与去年基本持平。目前,大多已进入采收,总产预计较去年同期有较大幅度增长(去年受到较为严重的春汛影响,产量较低)。

2、市区“菜篮子”工程建设稳步推进。市区菜篮子蔬菜基地实际投产面积已达万亩,达到菜篮子工程实施以来蔬菜基地最大保有面积,且建设标准较高,路、渠、大棚和微滴管设施配套,不仅保障常年性种植面积,而且蔬菜宜种性也得到明显提高,小番茄、黄瓜、地蒲等蔬菜品种丰富并提早上市。

3、市场供应充足,价格回落。从市区蔬菜批发市场统计数据分析,今年一季度市区蔬菜批发交易总量21.1万吨,比上季度增长5%,综合交易价格3754元/吨,比上季度提高11.63%,其中,地产蔬菜5.8万吨,比上季度增长7.4%,综合交易价格2492元/吨,比上季度增加4.4%。进入四月份,受全国性蔬菜产地和本地蔬菜集中上市等因素的影响,市区蔬菜批交易量有所增加,但交易价格明显回落,综合交易价格2768元/吨,同比下降2.5%,环比下降15.8%。其中本地蔬菜综合交易价格1961元/吨,同比下降26%,环比下降12.3%。从中可以看出,地产蔬菜在平抑蔬菜价格上涨的作用初步得到显现。

(二)主要工作

1、以实施民生工程为契机,加快蔬菜基地建设步伐。根据《嘉兴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及市区民生工程责任分解方案的通知》(嘉政发

篇2:两区建设

2013-04-01 来源:银川新闻网 社会综合3月30日上午,“2013年银川‘两区建设’人才交流会”在宁夏体育馆举办。据了解,此次招聘会主要针对银川市“两区建设”重点项目、工程引进人才,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

记者在招聘会现场看到,“两区建设”和“2258”工作思路、综合保税区、阅海湾商务中央区、银川五大园区等宣传栏,吸引了诸多高校毕业生上前咨询。宁夏大学物电专业研究生张鑫告诉记者:“看完宣传栏,对‘两区建设’主要工程项目有了初步了解,希望能将自己的专业运用到‘两区建设’大发展上。”银川市人才交流中心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随着我市“两区建设”政策的出台,能源化工基地、产业园区、生态保护等重点项目,急需引进大量的高端人才,为此该中心将陆续开展专场招聘会,同时也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广阔的就业平台。

据了解,本次招聘会汇集了200余家企业,提供就业岗位6068个。其中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企业30家,提供就业岗位947个;区外企业8家,提供就业岗位222个。在招聘会结束时,已有近8000人次入场求职,1900余人达成意向性协议。

篇3:两区建设

2011年7月13日, 浙江省现代农业园区和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现场会在金华市召开。省委副书记、省长吕祖善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 省委常委、副省长葛慧君主持会议。省政府秘书长张鸿铭, 副秘书长李学忠、陈龙, 省级各有关部门、有关高校和科研院所负责人, 全省各市市长、分管市长, 农业、林业、渔业、水利局长;全省各县 (市、区) 政府负责人、“两区”办主任, 以及部分农业主体代表参加了会议。

上午, 与会领导和业主代表实地考察了婺城区洋埠镇省级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汤溪镇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琅琊镇省级特色渔业与农业精品园、金华市农科院省级种子种苗精品园及万象花卉省级特色林业精品园等“两区”建设现场。吕省长在考察中认真了解“两区”的经营模式, 肯定了他们的做法, 特别是对金华农科院秉承“论文写在大地上, 成果送到农民家”的宗旨十分赞赏, 并提出要着眼于便民惠民, 着力扩大农技服务的覆盖面、降低服务成本, 进一步创新“两区”建设的体制机制, 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下午, 会议在市文化中心举行。吕省长在会上强调, 要着眼长远可持续发展, 本着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 按照“三化同步”的要求, 进一步创新工作思路、健全体制机制、抓好关键环节, 努力把农业“两区”打造成为浙江省建设现代农业的先行区。

浙江省委常委、副省长葛慧君对贯彻落实吕祖善省长重要讲话精神提出要求。葛副省长认为, 当前浙江省“两区”建设开局良好, 现代农业建设理念逐步确立, “两区”建设合力逐步增强, “两区”建设框架逐步拉开, “两区”运行机制逐步完善, “两区”建设管理逐步规范, 我们要积极贯彻吕省长的讲话精神, 沿着“两区”建设的方向坚定不移、坚持不懈走下去, 在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推进现代农业进程中发挥作用。

在这轮农业“两区”建设中, 金华市绿野农业高新园区是金华市本级惟一的一个现代农业综合区, 规划建设面积2.1万亩, 新增投资1.7亿元。园区基础设施配套良好, 生态环境优越, 社会化服务体系较为齐全, 技术依托力量较强, 目前已引进规模企业10多家, 种养大户100多户, 已建组培楼1500平方米, 连栋大棚150亩, 钢架大棚500亩, 自控玻璃温室1843平方米, 观光葡萄长廊650米, 快繁育苗设施1200平方米, 节水灌溉设施800余亩, 精制茶厂 (18亩) 具备年产500吨干茶的加工能力, 畜牧生猪养殖设施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种猪场及万头生猪养殖场都已通过AA级标准化论证, 区内有南方室内观赏花卉新品种60多个, 优质彩叶绿化苗木品种100多个, 葡萄新优品种130多个。规划建设:畜牧 (生猪) (1380亩) 、苗木 (6000亩) 、茶叶 (3200亩) 三个产业示范区;水果 (1000亩) 、花卉 (2000亩) 、中药材 (400亩) 、种子种苗 (1000亩) 4个精品园。其中已经批准建设并在此次现场考察范围的有两个:一是金华市农科院种子种苗精品园, 二是万象花卉林业精品园。

一、金华市农科院种子种苗精品园建设内容

1. 花卉苗木种苗繁育区

主要承担优质花卉苗木种苗繁育, 新建智能快繁温室2500平方米、育苗联栋大棚6500平方米、繁苗专用大棚15亩, 年繁育量600万株。

2011年, 主要繁育金华朱砂桂种苗300万株、金球桂、浦城丹桂、状元红、茶花种苗80万株、盆栽铁皮石斛种苗10万株 (盆) 。

种苗繁育区除了提供优质种苗, 还承担种苗繁育技术应用示范, 在种苗繁育中, 扦插繁育方式分三种:一是全光照开放式穴盘育苗, 采用智能温室+全人工配比介质+穴盘方式, 关键技术是空气湿度、温度都是自动控制, 具有应用技术先进, 投资大, 对应用作物无时间和种类要求。缺点是不能被农民和一般种植农户接受, 智能启动技术应用示范的作用。另外其开放式生产的特点, 有益于科研和教学。二是大田黄土密闭式强遮阴育苗, 是一种农户目前广泛运用的扦插育苗方式, 具有直接成本低、扦插成活率高、出圃率偏低的特点。因大田苗床采用一层超过5厘米的干净黄土铺设, 大面积操作是受天气影响大, 雨天不能操作, 而且黄土质量和施工情况对苗木扦插成活率影响很大, 后期杂草多, 易发病虫害, 苗木整齐度差, 影响出圃率。三是密闭式强遮阴穴盘育苗, 其方式结合一、二两种育苗的长处, 同样采用穴盘+人工介质, 但扦插后采用小拱棚密闭, 以提供温度和湿度, 这种方式操作方便, 地面基本平整后整齐放入穴盘后即可, 受天气影响小, 因采用人工介质, 后期病虫害及杂草也少, 苗木生长整齐, 出圃率高, 以及人工成本大为节约, 是目前最佳的扦插育苗方式, 也具有技术应用能力强, 成本低, 应用面广, 农户易接受的特点。

2. 水生蔬菜种质资源圃

水生蔬菜种质资源圃主要承担荷花、菱角、睡莲的品种保存、保育和资源应用, 新建玻璃温室1500平方米、连栋大棚2300平方米、资源圃水池30亩, 引进品种46个。主要种类为荷花, 分为鲜食莲蓬类品种、籽用 (生产莲子) 类品种、菜用藕类品种。

3. 精品水果品种展示区

主要展示金华特色水果和引进台湾的热带水果, 新建葡萄连栋式避雨棚30亩, 火龙果示范种植棚50亩。展示葡萄品种30个, 引进火龙果品种4个。其中, 火龙果结合园区“金华·台湾农业产业园项目”进行, 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果, 选育成果品种2个, 能大量生产面积20亩, 经历2010年冬季严重冰雪灾害仍能正常生产。

二、万象花卉林业精品园主要建设内容

1. 苗木标准化示范区

新建大规格苗木科学栽培示范区60亩, 引进示范品种5个, 主要展示胸径大于10厘米的桂花科学种植示范、胸径大于12厘米的石榴科学种植示范、胸径大于10厘米的广东年桔栽培示范、胸径大于20厘米的香樟种植示范。

2. 花卉品种展示区

展示山茶品种15个, 以大型盆栽结合品种小苗做成观光花坛模式展示;切花月季品种12个, 以鲜切花花枝结合2000平方米采摘圃地进行展示;其他南方观赏植物品种73个, 通过商业租摆盆栽结合小苗繁育展示。

3. 农业休闲观光区

篇4:两区建设

《教育与职业》:2005年8月,天津市与教育部签署协议,共同建设第一个“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5年过去了,天津“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建设情况如何?

靳润成:5年来,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天津坚持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战略重点,围绕试验区建设主要做了八个方面的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深化以行业办学为主的体制,推动职业教育向规模化、集团化方向发展。目前,天津按照“行业组构集团式”“企业集团带动式”等五种模式,组建了16个职教集团,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的联系更加紧密。

二是以重大建设项目为纽带,着力建设滨海新区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基地。为更好支撑天津滨海新区高端化、高质化和高新化产业结构的发展,启建了航空机电、现代物流、服务外包等八个紧缺人才培养基地,通过基地建设,加强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对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是积极探索新型工业化背景下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初步形成天津职业教育发展特色。不断完善产教结合运行机制,利用企业与职业院校共同建立的产教结合委员会,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工学结合和学生顶岗实习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实现产业链与技能人才培养链的无缝对接。目前,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和学生顶岗实习制度,已经推广到全市所有职业院校。

四是与国家有关部委合作,精心设计组织了三次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逐步形成“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技能大赛”的格局。推动了职业教育人才选拔机制的改革和创新,深化了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大赛正成为引领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风向标。

五是狠抓师资队伍建设,加快“双师型”教师培养。在职业院校专业教师中率先推行聘任第二专业技术职称制度,落实专业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新任教师到企业顶岗实习一年等一系列制度,有效地提升了师资队伍素质和技能。目前,全市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已超过45%。

六是坚持先试点、后推广,稳步推进就业准入制度。在塘沽区率先组织开展了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就业准入制度的试验,全面推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政策,落实关键职业岗位持证上岗规定,稳步推进就业准入制度。

七是充分发挥职教资源优势,加强与中西部地区对口合作。目前天津市职业院校招生辐射到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其中80%来自中西部地区,在校学生中外省市生源近50%,每年有2万多名来自中西部地区的毕业生在天津就业。

八是以社区教育建设为重点,着力推进终身教育体系建设。以社区学院为龙头,以社区学校和分校为基础的市区三级教育网络的建设,有效满足了市民多层次、多渠道的教育需求;农村县乡村三级办学网络,也正在成为农村劳动力培训和转移的重要载体。目前,全市有6个区县被评为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2个区被确定为首批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

《教育与职业》:在取得成绩的同时,天津职业教育还须着力解决哪些矛盾和问题?

靳润成:必须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的统筹能力;探索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一体化的人才培养途径;不断提高职教教师的职业能力;加强职业教育制度创新,等等。

《教育与职业》:今年3月,天津市又与教育部签署协议,共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针对这项工作,天津教委有何构想?

靳润成:为进一步发挥首个“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的示范带动作用,更好地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服务环渤海及“三北”地区经济社会建设,引领我国职业教育的新一轮发展,天津市与教育部经过认真协商,在完成首轮试验区建设任务并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决定共同建设新一轮“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由试验区上升到示范区,这不仅仅是名称的改变,更重要的是内涵的变化、要求的提高和战略地位的提升。

结合职业教育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我们提出示范区建设的主要思路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提升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使命,以提高质量、发展特色为重点,以改革制度、创新政策为动力,以转变发展方式、创新培养模式为举措,着力夯基础、优布局、提内涵、上水平,努力出经验、出标准、搞改革、做示范。

按照以上思路,目前我们正在抓紧制定《天津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初步提出要着力搭建三大引领平台、实施六个国家级建设项目、落实九项创新示范计划。

《教育与职业》:三大引领平台分别是什么?

靳润成:一是海河教育园区建设平台。建设海河教育园区是天津市委、市政府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对实现天津城市战略布局具有重大意义。海河教育园区坐落在海河中游,规划总占地37平方公里,规划办学规模20万人,其中一期建设占地10平方公里,目前园区正在加快建设,年底将有5所高职和经过资源整合的2所中职学校进驻。按照与教育部共建协议,南开大学和天津大学新校区也将落户海河教育园区。园区一期工程将于今年年底竣工,明年春季开学使用,2011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将在园区举行,并承接2012年大学生运动会和2013年东亚运动会。我们将努力把园区建设成为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的标志性成果,成为拓展天津教育优势和特色的新平台。

二是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平台。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已经组织了三届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下一步,我们要在大赛的制度化建设上下工夫,不断增强大赛的权威性和影响力,使大赛真正成为推进全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引擎,成为在国内外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教育品牌。

三是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平台。示范区的建设,要以着力解决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为切入点,在职业教育体制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上搞改革,在提升质量和服务区域发展上做示范,将示范区打造成支撑高端产业发展的人才培养基地。

我们要通过这三大示范引领平台的建设,逐步形成富有天津职教特色的“一园一赛”“一示范”的发展格局。

《教育与职业》:六个国家级职业教育建设项目包括哪些?

靳润成:一是建设国家职业教育发展博物馆。展示世界及中国近现代工业和职业教育发展历程,展示世界著名职业院校办学理念和特色,介绍职业院校著名校友和能工巧匠的突出贡献,使其成为职业

教育体验中心以及开展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基地。

二是建设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主赛场。按照“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标准,建设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主赛场,并逐步将其打造成集技能竞赛、技能鉴定、实训教学、人才招聘、对外交流为一体,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技能人才展示平台。

三是建设国家西部民族地区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基地。按照西部地区产业发展的需求,采取更加灵活的学制和办学模式,建立面向西部民族地区的技能紧缺人才培养基地,积极服务国家发展战略。

四是建设国家职业教育课程资源开发和质量监控评估中心。建立行业、企业、学校和专家相结合的方式,共同指导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建设和教材开发机制。组织开展对职业院校质量监测、标准制定和评估工作。

五是建立国家职业教育研究和成果转化中心。根据职业教育发展战略需求,承担各类职业教育研究项目,促进职业教育成果的传播、扩散、共享和应用,科学评价职业教育成果的质量和效益,为全国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提供科学研究支撑。

六是建设国家职业教育师资培训中心。我们将根据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协议,依托海河教育园区高标准建设以上六个项目,努力使其成为示范区建设的重要载体。

《教育与职业》:九大创新示范区计划包括哪些?

靳润成:产学结合体制和机制创新示范计划、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示范计划、“双师型”队伍打造创新示范计划、支撑产业发展创新示范计划、优质特色发展创新示范计划、终身教育制度创新示范计划、学生就业创业创新示范计划、学校管理能力提升创新示范计划和信息化提升创新示范计划。通过以上示范计划的实施,加快推进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的各项改革,进一步凸显发展特色,实现天津职业教育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率先发展。

《教育与职业》:通过“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建设”,天津将要实现怎样的目标?

篇5:两区建设

各乡(镇)人民政府,“两区”城乡建设局、城乡发展统筹局、国土规划分局:

为配合做好上级对“两区”的调研工作,现将调研涉及内容的有关表格传给你们,请认真填写并于2012年2月1日前通过电子公文交换系统报“两区”经济发展和投资促进局。

联系人:刘昌文

联电话:***

附:“两区”土地整理、开发情况表

“两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表

“两区”给水项目建设情况表

二Ο一二年一月三十日

“两区”土地整理、开发情况表

“两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表(由各乡镇和“两区”城乡建设局填报)

“两区”给水项目建设情况表

篇6:两区建设

黄河三角洲位于渤海南部的黄河入海口沿岸地区,在环渤海地区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国家高度重视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明确要求这一地区大力发展高效生态经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进一步推进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发展,国家制定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提出“当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发展面临着良好机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清洁生产,……建成全国重要的高效生态农业基地和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到2015年,基本形成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的高效生态经济发展新模式,生态环境不断改善,节能减排成效显著;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循环经济体系基本形成。到2020年……”。黄河三角洲包含19个县(市、区),陆地面积2.65万平方公里,粮棉种植面积2462.5万亩,年产作物秸秆637.54万吨,食用菌原料可用量425万吨,生产原料十分丰富。邹平县属于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规划包括的19个县(市、区)内。

高效生态经济是指具有典型生态系统特征的节约集约经济发展模式。在产业类型上,形成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在生产工艺上,做到无废或少废,实现生产过程再循环、再利用,最终表现为整个经济体系高效运转,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食用菌生产具有“不

与农争时,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不与地争肥、占地少、用水少、投资小、见效快”等特点,能把大量废弃的农作物秸秆转化成为可供人类食用的优质蛋白与健康食品,其培养废料(菌糠)又是良好的农业有机肥料,是延长农业产业链和生态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可安置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食用菌被称为“化腐朽为神奇”的产业。因此,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农业生态良性循环,建设资源节约型生态高效农业,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选择,也是解决“三农”问题、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小康目标的重要渠道之一。

食用菌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富含氨基酸、维生素和矿物质以及各种多糖且热量低的高级食品,对提高人体免疫力、防癌抗癌、抗衰老等具明显的食疗作用。而且营养丰富、味道鲜美,老少皆宜,自古以来就被誉为“山珍”,是21世纪人类继植物性食物、动物性食物之后的第三大食物来源,完全符合联合国粮农组织倡导的21世纪天然、营养、健康的保健食品发展要求,因而近年来引来了世界各国的广泛重视,发展十分迅速。1986年全世界食用菌总产为218.2万吨,到1993年达到427.3万吨,七年时间总产增加了近一倍。1939年只有10多个国家种植食用菌,目前已发展到80多个国家,成了世界性的种植业,据专家介绍,目前全球食用菌生产主要集中在亚洲、欧洲和美洲,亚洲生产的食用菌占全球的85%以上。日本是亚洲食用菌生产大国,栽培技术和设备已达到设施化、园艺化、机

械化。主要生产品种有香菇、滑菇、金针菇、平菇类,真姬菇、灰树花、毛木耳。此外还有双孢菇和松口蘑。日本香菇出口的主要市场依次是香港、新加坡和美国,其次是马来西亚、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等。日本的香菇质量和包装是一流的。在日本,食用菌生产是农村和林区的一项重要产业。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认识并利用食用菌的国家。早在公元前240年就有食用食用菌的记载,随之在医疗方面得到应用。公元600年开始食用菌的野生驯化和人工栽培。公元14世纪,成功研究了香菇的人工栽培技术。之后,传入日本并逐步在世界其它地区得到应用。目前,世界上广泛栽培的木耳、银耳、平菇、茯苓、竹荪等十余种食用菌大多数起源于中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些国外留学人员的研究和传播交流,推动了食用菌栽培业的发展。我国现已成为世界上第一食用菌生产大国,是我国种植业中仅次于粮、棉、油、果、菜的第六大类产品,已经成为我国的朝阳产业。

蓝黄两区是秸秆出田量最多的地区之一,秸秆资源非常丰富。据测算,每年生产可利用的农作物鲜秸秆数量总计为9526.94万吨。若按照秸秆露天堆放储存时的平均含水率17%计算,作物秸秆总量为7036.15万吨,综合利用率在60.4%左右,另外,还有近40%的剩余秸秆资源得不到科学利用。大部分被焚烧,造成了大气污染、土壤矿化、火灾事故等大量的社会、经济和生态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而利用作物秸秆栽培食用菌,可改变资源浪费型传统

农业,实现“点草成金、化害为利、变废为宝、无废生产”,为作物秸秆的综合开发利用开辟了一条最为有效、持久的捷径。作为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的山东芳绿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抓住当地农作物秸秆资源丰富的优势,为使废弃的资源变废为宝,2006年以来投资近3亿元资金,引进了秸秆栽培珍稀菇蕈类工厂化生产,自主开发了“秸秆栽培珍稀菇蕈类现代工厂化与农村产业化集成示范”、“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珍稀菇蕈类菌种工厂化生产”项目,新建工厂化菌种、菌袋生产车间以及智能化出菇车间38000余平方米,年产鲜菇12000吨、优质菌种菌袋8000万个。并利用工厂化生产菌种,实施产业化辐射带动,一是林间地栽黑木耳,每亩林地排放菌袋一万袋,每袋纯收入一元,仅用三个月(一个栽培周期)的时间,每亩林地纯收入达1万元。二是利用树林空间栽培大球盖菇。每平方米可用干秸秆20~30公斤、产鲜菇12公斤,每公斤鲜菇市场最低价4元,每平方米可实现收入48元,每亩地可实际栽培400平方米,每年二季,每亩地每年可实现收入38000余元,同时可消耗秸秆20吨。三是利用南部山区山洞、土洞推广鸡腿菇、金针菇、双孢菇、百灵菇和蟹味菇的示范栽培。

目前芳绿科技已带动山洞栽培珍稀食用菌15000平方米、林间栽培大球盖菇3000余亩,大棚植菇基地13000平方米,带动农户6000余户,年消耗农作物秸秆及农副产品下脚料8万余吨,辐射区内农民增收1.5亿元,带动农村万名妇女实现就业。

随着山东芳绿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产业的不断壮大,形成了完整的绿色循环产业链,创造出了“用农作物秸秆和牛粪栽培食用菌、出菇后的菌渣生产沼气、沼渣和沼液是良好的有机肥直接还田利用”的绿色循环产业模式,整个产业实现了“变废为宝、无废生产”的绿色循环。

2009年10月17日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公司生产状况时对企业发展前景、带动农民致富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叮嘱公司董事长寇玉芳:“继续加大科技投入,切实搞好生产经营,为农民群众走向市场架起桥梁,帮助更多乡亲增收致富奔小康。”

综上所述,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既充分利用农业废弃物丰富人们的“菜篮子”,又深得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将使农民在家门口解决就业实现创收,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最佳捷径。

上一篇:虎妈式教育作文范文下一篇:中考时政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