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乡行

2024-05-13

水乡行(共6篇)

篇1:水乡行

《水乡行》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读本课的生字和词语,背诵课文。

2、通过读、诵、背想象水乡优美的环境、宁静的气氛,感受江南水乡淳朴的民风和水乡人的勤劳。

3、了解诗歌的叙述顺序,感受诗歌的音韵美、形式美。学习作者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感情的表达方法。过程与方法:

1、通过以读带讲,想象、对比的方式,感悟水乡独特的风土人情,并陶醉其中。

2、通过古典诗词与现代新诗的巧妙融合,品味本诗的文字美、韵律美、意境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诗歌的叙述顺序,感受诗歌的音韵美、形式美。通过读、诵、背想象水乡优美的环境、宁静的气氛,感受江南水乡淳朴的民风和水乡人的勤劳。【教学重难点】

体会水乡优美的环境、宁静的气氛。

感受江南水乡淳朴的民风和水乡人的勤劳。【课前准备】

收集水乡有关的资料及图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感受水乡之美:(出示水乡的图片,配上优美的音乐。)

(一)多媒体课件出示水乡视频。

师讲解:这里的水域非常广阔,河道纵横,云水相连。村庄里,绿树红花,流水潺潺,几户人家沿河散立。放眼望去,千百条水渠,把无边的田野划成整齐的稻田。著名作家沙白写了一首《水乡行》表达他的赞美之情,让我们和他一同走进江南水乡,感受那特有的风情吧。

[设计意图:情境导入,让学生置身水乡,感受水乡之美,引起学习兴趣,为阅读学习奠定认知和情感上的基

二、初读课文,理清文章层次。]

二、初读课文,感知水乡之美

(一)自由读文:要求认真读这首小诗,朗读时,注意把字音读准确,把语句读流利。

学生练读时需注意的字:橹、帘、榴、缆。课件出示诗歌。

(二)指名读,纠正并评论。

课件出示生词:门帘、石榴、一副、蝉声、缆绳。

教师配乐范读:课件点击音乐。提出思考问题:请大家想一想,1.作者先后到了哪里?(路线:水路上→水上村庄→稻田→离庄时)

1、这首诗由远及近,写了进水乡,游水乡,出水乡。

[设计意图:感知诗歌内容,形成初步印象。总体把握文章内容。]

2、水乡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印象:水面广,人们坐船出入,他们勤劳,景色美,静,热闹。)[设计意图:通过品读文字、想象画面,感受“水云铺”的江南水乡的风光独特和无穷魅力。]

三、朗读品味,体会水乡之美:

(一)师:多美好的水乡啊,其实水乡的每个地方都是一幅美丽的画面它们连起来,就是一长幅水乡风光的画卷。说说你最喜欢水乡什么地方,喜欢那里的什么?边读边展开想象,体会着读出自己的感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想象画面。)

(二)生练读,互相说,师在同学中辅导:

[设计意图:通过自读自悟,让学生积极参与到知识学习的活动中去。让学生真正意义上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集体交流,体会水乡之美。

提出中心问题:水乡行,你感悟到哪些独特的风土人情?有滋有味的读一读。[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联系全文,体会感受水乡优美的坏境、宁静的气氛,感受江南水乡淳朴的民风和水乡人的勤劳。] 学生的感悟点,预设:

(1)我喜欢水路上的风景:水面很广,水云相接,你从哪知道的?(水云铺)我们平时见到的路是什么铺的?(柏油)水乡的路呢?(水和云彩铺成,很广阔)怎样读?请大家一边品味一边读。

[设计意图: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节奏美、韵律美。](2)我喜欢那个小村庄的景色

a因为那里的鱼很多,(你怎么知道的?)挂满树?指导读出鱼网的多

b鱼网像门帘一样,挂在树上,这样的景象你见到过吗?当你第一次见到感觉怎么样?(很特别、很新鲜、惊奇)怎样读?

c从这么多的鱼网你能看出什么?捕鱼为生,人勤劳,鱼米之乡。

d我喜欢那个小村庄,因为那里很美,有红色的石榴,翠绿的柳枝又细又长,风一吹就翩翩起舞,(多美啊,你能把这种美读出来吗?练读)

e我喜欢小村庄,因为那里十分安静,因为只有几户人家,又都上了锁,(请你读出村庄的宁静)多么宁静而又美丽的水上村庄啊,谁能根据你的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这美景吗?(指名说)请大家都来读一读,读出喜爱之情(生练读)

[设计意图:通过诗歌简洁的文字,激发学生的想象,感受江南水乡的人民的淳朴、勤劳。](3)我喜欢稻田,稻田一望无际,像海洋一样,稻浪滚滚(你从哪知道的“海”,请你读出你的喜爱之情)我喜欢稻田里的人们,他们非常勤劳(你怎么知道的?)我喜欢稻田的热闹,读出你的喜爱之情

师:耳畔是此起彼伏的蛙鸣,眼前是一望无际的稻田,请同学们来读,读出喜爱之情(大家练后指名读)

[设计意图:教师引领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音韵美。指导朗读。加强朗读指导,注重语言的积累和感悟。采取不同形式的朗读,将积累语言和阅读理解以及情感烘托融为一体。]

(4)我喜欢离庄时的景色,蝉已经不叫了,夕阳西下,水面上升起薄雾,像一层纱笼罩在小水村,很静、朦胧(你怎么知道的)暮雾。我喜欢那个小孩子,因为他很好客(“送客”看出来)很会划船(一手好橹)那你夸一夸他(生读)[设计意图:注重文本,注重感悟。让学生跳出文本说出自己心中的感受。让学生自读自悟,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感受。] 总结:现在你和作者都坐在船上,回头再看,心中不免升一种情感,那是什么?(留恋)留恋什么?(人,风景,稻田……)请你带着喜爱与留恋之情,读一读整首诗。(生练读)

(四)指导背诵全诗。

[设计意图:使学生不仅读懂作者离开水乡的依依不舍,读懂作者内心,更读出了自己的感受。]

四、拓展延伸,留住水乡之美。

(一)你们都知道哪些著名的水乡?现在就带大家到著名江南水乡周庄去亲眼看一看。

设计意图:水乡的影像资料使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水乡的知识,向往水乡。

(二)、介绍文人墨客笔下的“水乡”。

【作业设计】(在游记和图画二项中选一项完成。)

1、把《水乡行》改写成一篇小游记。

2、画一画水乡的图画。

3、积累描写景色的诗句。

[设计意图:把课内的学习引向课外,增加学生的收获。]

【板书设计】

19水乡行

水路上→水上村庄→稻田→离庄时

水静、船多——榴红、柳绿 —— 田忙 ——

儿童送客

【教学反思】

《水乡行》是一首诗歌,作者沙白。全诗共五小节,节奏明快,韵律优美。作者以“行”为线索贯穿全文,全诗由远及近写了进水乡,游水乡,出水乡,清新淡雅,意境优美。把水乡的景之美,静之美及人之勤,情之美写提有味有趣,引人入胜,耐人寻味。写出了自然界和谐的美景,人与自然界和谐的天地。

教师备课时要心里装着学生怎样学。在准备《水乡行》一课的备课时,我更多的考虑学生怎样学,把大量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去感受文本,理解文本,然后让学生之间交流自己的感受与理解,在交流中提高认识,在交流中形成语感,在交流中受到情感熏陶,在交流中陶冶审美情趣,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他们在品读时读出了水乡的宁静,水乡的美,水乡的热闹,水乡人的勤劳淳朴,理解到位,并且能在讲完时很多同学已经能背诵了。整节课气氛和谐轻松,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感受到了美,体验到了学语文的快乐。我也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了图片以其直观的力量在教学中的辅助作用。如:“水乡的路,水云铺。”“榴火自红,柳线舞。”“踏停蛙鼓”等文字,如果教师在备课时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引领学生启动已有的生活经验,边读边想象,认真感受这些文字,一方面感受水乡的优美环境,一方面感受作者沙白的表达之精。加之有感情的朗读,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朝着以上的目标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同时也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篇2:水乡行

教材简析:《水乡行》是冀教版第8册第19课,课文主要以作者参观游览的顺序,展现了江南水乡的风光长卷,它是一首现代诗,篇幅短小,清新自然,饱含作者的情感,是一篇人文性很强的教材。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学会诗中3个生字,会认1个生字,2、熟读课文,自学理解生词:深处,解缆,踏停蛙鼓,暮雾等,了解文章内容。学习作者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情感的表达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以读带讲,想象、对比的方式,感悟水乡独特的风土人情,并陶醉其中。

2、通过古典诗词与现代新诗的巧妙融合,品味本诗的文字美、韵律美、意境美。

3、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积累好词好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诗歌的叙述顺序,感受诗歌的音韵美、形式美。通过读、诵、背想象水乡优美的环境、宁静的气氛,感受江南水乡淳朴的民风和水乡人的勤劳。

教学重点:通过读,背,想象水乡的优美环境,宁静气氛,理清作者的行进路线,让学生借助想象,通过对诗句的感悟,体会水乡风光的独特,美丽。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情感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课前预习课文,搜集资料、图片、小黑板等。

教学方法:朗读法、背诵法、谈话法

学习训练方法:朗读、背诵,积累

教学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感受水乡之美。

(一)多媒体课件出示水乡视频。教师展示并讲解。

师作介绍:这里的水域非常广阔,河道纵横,云水相连。村庄里,绿树红花,流水潺潺,几户人家沿河散立。放眼望去,千百条水渠,把无边的田野划成整齐的稻田,那一块块青翠的稻田带给人们丰收的希望。

(二)学生谈看后感受,激起读文兴趣。

(三)引入课题:著名作家沙白写了一首《水乡行》表达他的赞美之情,让我们和他一同走进江南水乡,感受那特有的风情吧。

二、初读课文,理清文章层次。

检查预习情况,识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利用小黑板检查生字,生词。

学生练读时需注意的字:橹、帘、榴、缆。

2、解释词语,提出自己不懂的词语,全班交流理解。

课件出示生词:门帘、石榴、一副、蝉声、缆绳。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4、自读课文,教师听取。

5、指名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层次。

请同学们打开书,认真读读这首小诗,朗读时,请大家注意把字音读准确,把语句读流利(生练读)想不想当一回小老师,同桌同学一人听一个读,读得好就夸夸他,读得不准确,不流利的地方,请你帮他纠正(生练)谁愿意给大家读一读(每人一小节,指名读,纠正并评论)我想请一名同学把整首小诗再读一遍,在他读的时候请大家想一想,作者先后到了哪里?以及水乡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小结:路线:水路上→水上村庄→稻田→离庄时

师:我们随作者坐船从水路上来到水上村庄,接着下了船走进稻田,最后离开了小村庄。到水乡走了这一趟,水乡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水面广,人们坐船出入,他们勤劳,景色美,静,热闹)你喜欢水乡的优美景色吗?就让我们通过朗读来体会水乡的独特风光吧。

四、练习感情朗读,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试背诵课文,检查课下学习情况。

二、朗读品味,体会水乡之美。

(一)围绕“你最喜欢水乡什么地方,喜欢那里的什么?”这一中心话题,引导学生联系全文,体会感受水乡优美的坏境、宁静的气氛,感受江南水乡淳朴的民风和水乡人的勤劳。引导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想象画面。课件出示自读提示:

1、水乡的每个地方都是一幅美丽的画面,再读诗歌,说说你最喜欢水乡什么地方,喜欢那里的什么。

2、喜欢哪幅画面,边读边展开想象,体会着读出自己的感受。

(二)、感悟课文,全班交流,指导有感情朗读课文:

全班交流:先听清老师的要求,汇报时,先说喜欢什么,再说说喜欢的理由。

学生的感悟点:

进水乡

我喜欢水路上的风景:水面很广,水云相接,你从哪知道的?(水云铺)我们平时见到的路是什么铺的?(柏油)水乡的路呢?水和云彩铺成的路不但广阔,而且是五颜六色的,特别美丽,走在上面就像走在天上一样如梦如幻。怎样读?请大家一边品味一边读。

游水乡

我喜欢那个小村庄的景色

a因为那里的鱼很多,(你怎么知道的?)挂满树?指导读出鱼网的多

b鱼网像门帘一样,挂在树上,这样的景象你见到过吗?当你第一次见到感觉怎么样?(很特别、很新鲜、惊奇)怎样读?

C从这么多的鱼网你能看出什么?捕鱼为生,人勤劳,鱼米之乡。

D我喜欢那个小村庄,因为那里很美,有红色的石榴,翠绿的柳枝又细又长,风一吹就翩翩起舞,(多美啊,你能把这种美读出来吗?练读)

E我喜欢小村庄,因为那里十分安静,因为只有几户人家,又都上了锁,(请你读出村庄的宁静)多么宁静而又美丽的水上村庄啊,谁能根据你的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这美景吗?(指名说)请大家都来读一读,读出喜爱之情(生练读)

F我喜欢稻田,稻田一望无际,像海洋一样,稻浪滚滚(你从哪知道的“海”,请你读出你的喜爱之情)我喜欢稻田里的人们,他们非常勤劳(你怎么知道的?)我喜欢稻田的热闹,读出你的喜爱之情

师:耳畔是此起彼伏的蛙鸣,眼前是一望无际的稻田,请同学们来读,读出喜爱之情(大家练后指名读)

出水乡

我喜欢离庄时的景色,蝉已经不叫了,夕阳西下,水面上升起薄雾,像一层纱笼罩在小水村,很静、朦胧(你怎么知道的)暮雾。我喜欢那个小孩子,因为他很好客(“送客”看出来)很会划船(一手好橹)那你夸一夸他(生读)

总结:现在你和作者都坐在船上,回头再看,心中不免升一种情感,那是什么?(留恋)留恋什么?(人,风景,稻田„„)请你带着喜爱与留恋之情,读一读整首诗。(生练读)

水乡特有的风土人情体现在方方面面,水乡人能干,水乡的孩子更能干,在理解文章情感的前提下,培养学生向水乡孩子学习勤劳、好客、成熟自立的品质。

三、升华情感,留恋水乡之美。

(一)升华学生情感体验:

教师提出问题:现在你和作者都坐在船上,回头再看,心中不免留恋,有许多的依依不舍。你留恋的是什么?

课件出示填空:

坐在船上,回头再看水乡,我们心中不免留恋,有许多的依依不舍。我留恋的是()。

预设:人,风景,稻田„„

(二)请你带着喜爱与留恋之情,读一读整首诗。

(三)学生配乐诗读。

课件出示配乐

师小结:读着这首小诗,水乡一幅幅动人的画面展现在我们面前,我想请一名同学读一遍整首诗,老师给他配上音乐,其它同学闭上眼来欣赏。(指名读)

师:同学们会背吗?(生齐背)

四、拓展延伸,留住水乡之美。

1、同学们你们都知道哪些著名的水乡?今天我就带大家到著名江南六大水乡古镇。

2、同学们也了解了许多水乡的风土人情,给大家介绍一下。(生汇报)

五、布置课外实践:

1、把《水乡行》改写成一篇小游记。

2、画一画水乡的图画。

3、积累描写景色的诗句。

板书设计:

水乡行

水路上 → 水上村庄 → 稻田 → 离庄时

水静、船多——榴红、柳绿 ——田忙 ——儿童送客

优美

宁静

勤劳

篇3:水乡行

传统水乡是指在传统社会的河网密集地区的特色聚落类型。江南水乡由越海民系创造,其分布地域范围位于长江三角洲内,集中在以太湖为核心的苏南浙北地区,主要对应于明清时期的苏州、松江、常州、嘉兴、湖州、杭州、镇江、江宁、绍兴、太仓九府一州。岭南水乡由广府民系创造,分布在珠江三角洲内部,集中于西、北、东各江下游的复合三角洲和冲缺三角洲,主要对应于明清时期广州府下辖的南海、番禺、顺德、香山、东莞、新会诸县和肇庆府下辖的小部分县区(图1a、1b)。基于相似的地理环境条件,两地水乡形态具有一些相近特征,如均以水道为聚落内外联系的重要交通渠道,以舟船为聚落内外联系的重要交通工具;但同时由于外部自然人文环境的差异,两地水乡在聚落形态的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又展现出不同的个性。对于江南水乡和岭南水乡传统聚落形态的比较研究,不仅有利于厘清民系居住文化的分异,也能深层次的揭示外部综合环境对于聚落形态和住居模式的深层作用机制。

2 外部环境系统的差异

2.1 地形地貌

就地理特征而言,长江入海口集中,水乡区域面积大,地形相对平坦,尤其在太湖周边是一片水乡泽国、平原坦荡,也是全国水网密度最高的地区(杭嘉湖地区河网密度高达12.7km/km2)。江南水乡的聚落选址环境比较统一,特别是环绕太湖的苏、松、常、嘉、湖五府水乡环境更加趋同,水乡内部的水面率很高,组团街区的布局发展均受到水网河道分布切割的影响,网状水乡和线形水乡的比例较大,块形水乡的比例较少。

与长三角相比,珠江八门入海,三角洲附近水系散乱,地形也十分复杂。根据朱光文等学者的研究,按照地形差异,珠江三角洲的聚落大致有三类立基环境[1]:

(1)形成于史前时代的各自独立的各江下游三角洲,地势比较高敞,水患较少,开发于唐以前。到明清时期,广府民系的大量采用规整梳式布局的聚落都分布于这一区,如三水大旗头村、花都朗头村、南海黎边村等。这些村落虽然邻近河溪,但聚落内部地块完整,未受水系分割,内部交通也主要依靠陆路交通,它们不属于典型的水乡聚落。

(2)形成于历史时期初期至唐宋时期的各河下游复合三角洲,地势相对低下,主要被两宋以降的南迁汉民和在经济文化交流中逐步被汉化的地方土著居民联合开发,北方汉民族较为先进的治水技术的南传,对这一地区沧海桑田的巨变起到过关键作用。明清时期,“以连片的桑基鱼塘或果林、花卉商品性农业区为开敞外部空间的,具有浓郁广府民系地域建筑风格和岭南亚热带气候植被自然景观特征的围田区水乡”[2]聚落分布在这一地区。代表性聚落有顺德逢简村、古朗村、高赞村、龙潭村,番禺小洲村等。

(3)形成于唐宋以后的冲缺三角洲,地势最为低下,主要被明清时期逐渐上岸落户的疍民群体(隶属于广府民系)开发。以稻作农业为主,基塘农业为辅的沙田区水乡聚落绝大部分分布在这一地区。代表性聚落有中山民众水乡、浪网水乡,番禺横沥水乡、万顷沙水乡等(图2)。岭南水乡的水网密度整体低于江南水乡,聚落形态虽受制于河网形态但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因此除了线形水乡和网状水乡外,块形水乡和依托于强烈地势变化的放射形水乡也很常见。

2.2 开发时序

江南水乡与岭南水乡的形成发展时段不同,这不仅指地质变化过程,也包括经济文化的开发建设过程。江南水乡是古老的水乡,陆地形态早已基本稳定,在春秋时期就有相对先进的生产力和一定规模的聚居人口,有过可与中原文明匹敌的辉煌的吴越文明。因此在江南水乡中,唐宋以前就开基立村的古老聚落占有相当比例。

岭南水乡相对而言是年轻的水乡,大面积的冲决三角洲形成于唐宋之后,尤其是沙田区的建设与开发时段更晚。明清以前,包括岭南水乡在内的整个岭南地区的经济、文化相对中原和江南地区而言比较落后,一直处于对后两者的追赶和学习状态中。所以受制于土地有限、人口稀少、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低下等条件,岭南水乡地区的古老村落的数量比江南水乡少得多。根据刘志伟的研究,由于明初的屯田戍疆政策和地方防卫需要,大量沿海渔民和疍民被收编为“军户”,而后不少“军户”又转为“民户”,这一历史进程大大推动了岭南水乡的人口聚集和聚落发展,佛山、九江、龙江、小榄等岭南水乡著名市镇都是明代以后才形成的,水乡聚落集中的顺德县也是在明初才得以立县[3]。明清时期,随着人口的增长,岭南水乡地区新建了大量聚落,已存在的小型聚落规模也获得提升。

由于江南水乡的古老聚落比重大,很多聚落的发展历经了很漫长的发生、成长、成熟、衰弱甚至死亡的时间过程,聚落中的建筑不断被加建、改建、拆建,宅基地所有权也在不同聚落成员间买卖变更,原有邻里关系不断被打破,为获得更大自用空间而侵占巷道的以个人利益为先的建造活动频繁发生,再加上宗族权力的转移、前后世长老对规划的不同期望和实施、监控差异,都造成对统一规划思想的破坏和僭越,使古老聚落的形态更易趋向无序。而岭南水乡聚落普遍年轻,相当数量的聚落兴建于明清两代这样一个相对集中的历史时期,尤其是围田区的水乡从勘地立基伊始,就渗透着强烈的宗族运作,即从宗族层面来规划聚落物质环境,建立有序空间领域的思想:包括先立祠后建宅,以宗祠居于前排并占据聚落最佳风水穴位统帅民宅的建筑等级格局;按房支系统确立纵巷数量,按核心家庭户数(成年男丁数)确定“三间两廊”民宅单元的数量的聚落规模控制。这些内容通过聚落长老的授意落实到最初的聚落建设当中,促使始建聚落就具备相当的规模且凸现严谨的秩序,其典型的棋盘状的地基网格容易保障后续建筑行为不脱离规划轨道;同时由于聚落的发展周期短,初期的规划意图容易延续而不被歪曲。[4]在用地规整的情况下,岭南的围田区水乡大都严格的遵循着梳式布局的原则,即便在聚落建设用地被水道划分得支离破碎的情况下,仍能从不同组团中看到梳式布局的规律,如梳齿般并列的纵巷贯通聚落或组团的纵深,数量多且平直,承担着主要的交通功能,并在导风、排水、蔽日、防火等方面有综合功效。

2.3 城乡体系

明清时期,江南水乡和岭南水乡的经济都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城镇也都表现出膨胀拓展的态势。但相较而言,江南水乡在全国经济格局和城镇贸易网络中占据更为突出的地位,它通过“输出棉花、生丝、丝棉纺织品等农业、手工业品,输入粮食、果品、肥料、颜料、木材等农林产品,与岭南、长江中上游、西北和华北、东北建立了紧密的经济联系”,是沟通全国贸易的核心环节。[5]由于自唐代经济重心南移,江南水乡就成为全国最富庶的地区,由唐至清,其城镇体系经过长期发育,层级丰富,大小城镇的位序——规模结构比较完善,趋向类金字塔状的稳定结构。在《江南市镇》一书中,指出江南水乡的市镇级差结构分为四级:最低层次为基层市场,即村市,仅向周边乡村农户提供一般生产、生活资料。上一级为中间市场,它介于基层市场与县邑市场之间,多以乡脚30里为服务半径,保证农户半天可往返的时间。今天仍保留有鲜明水乡文化特色的同里、周庄等著名聚落均属于中间市场。再高一级为中心市场,多为府县城邑市场。更高一级为区域市场,如苏、杭、江宁府,对整个区域内的多个府县有经济辐射。[6]而江南水乡的经济勃兴,强烈体现在作为中间市场的较大规模集镇的密集分布,其数量之多非岭南等其它区域能及。尤其在太湖周边地区,中间市场平均服务半径在10km以内。在这些中间市场中,又因人口规模、经济实力不同可分为巨镇规模的中间市场(人口逾万,店铺逾百,镇区建成面积多大于1km2,如盛泽、南浔等镇)、中等规模的中间市场(人口在1500以上,镇区建成面积1km2左右,如吴兴菱湖镇、嘉兴王店镇等),其中的巨镇实际上已经成为“越过府县城市直接通向全国性市场的超级市镇”。[7]

而在岭南水乡,城镇体系仍处于典型的“倾斜发展阶段”[8]。其特点是基层市场数量多而活跃,中间市场和中心市场发育不充分、规模偏小,区域市场两城独大,大小城镇的位序——规模结构不够合理,塔状结构的中上部存在薄弱环节。具体分析,岭南水乡可称为区域市场的仅有广州、佛山两城,其中广州的首位度过高,人口规模超出佛山数十倍之遥,而广佛两城的规模又比排名其后的城镇要大得多。岭南水乡地区,作为中心市场的府县城市本来就少,规模也与江南的中心市场拉开距离,比如珠三角最大的中心市场江门,同时也是仅次于广州和佛山的第三大城镇,其规模仅与长三角排位第11的城镇湖州相当。[9]可见岭南水乡的城镇体系中,缺乏像江南那样集中分布的大中型城镇。在中间市场等级,岭南水乡中巨镇规模的中间市场数量也很少,中等规模的中间市场数量虽然较多,但其中大量市场不像江南水乡的市镇具有独立经济职能并超越乡村管辖,其本质仍是经济活动受制于附近乡村内地主把头势力的一些街区(位于乡村聚落中部或边缘),被称作“墟”,这类“墟”所依附的乡村内仍有大量从事非商业性生产的农民。[10]岭南水乡的中间市场和中心市场分布以广州为中心,越靠近广州密度越大,且全部集中于围田区内,沙田区则无一分布,体现了突出的不均衡性。[11]

2.4 土地制度

明清以降,与华北、关中的以自耕农为主导的经济形态不同,江南、岭南水乡社区的土地集中程度很高,并且是全国租佃率最高的两个地区。[12]在江南水乡,市镇分布密集,与周边农村聚落的距离又近,因而有钱有势的乡村士绅从清中叶开始大批移居市镇。到上个世纪30年代,长江三角洲的出租土地占到总耕地面积的42%[13],而掌握这些土地的地主中有90%已经远离他们的田产住在城镇里,在村地主的数量很少,江南成为全国城居地主率最高的地区。[14]由于纳税地主普遍居于城镇,而大多数乡村居民是佃农身份,致使粮食、财富源源不断的流向市镇,有限的人力、物力也都集中用于市镇公共建筑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周边农业村落则衰退为无庙、无祠的紧密依赖于邻近市镇进行宗族公共活动的附属性聚落,市镇的繁华兴旺和周边农村的简朴贫乏形成鲜明的对比。“经济能力的有限使得村落中没有供人们集中起来进行公共活动的专用场所,大部分经常性的集会活动都是由村级的农民社团组织依托居住空间附带进行,重大的宗教和娱乐活动只能由士绅组织在村落所属的市镇内举行,村落并不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宗教活动单位。”[15]因此江南水乡的二元化体现为分布于各水陆交通要冲的商业聚落和其周边的农业聚落既分化独立又密切依赖的关系。

岭南水乡的租佃关系虽然也很发达,到上世纪30年代甚至高于长江三角洲,租佃率达60%以上,但一半以上的出租土地是族田和各种形式的公田[16]。岭南水乡在长期远离封建统治中心的地域环境中发展出独特的强调宗族整体实力、以宗族地主为统治阶级的重要构成、以乡族集团为主要土地占有者的社会形态。依赖宗族血缘关系聚居的一村之内,贫富分化不大,阶级界限模糊;残酷的阶级压迫则常常体现为一村一族对外村外族的剥削,尤其是围田区宗族聚落对沙田区非宗族聚落的控制和剥削。围田和沙田均是依靠江河泥沙冲积而成,两者的差别主要源于土地开发时序。围田区成陆早、治理早见功效,先一步成为具有稳定产量的农业区,也先一步被纳入正常的国家税收体系,与之相应的围田区也就早一步被珠三角广府民系各姓宗族占据,成为他们繁衍生息的温床。沙田区是比围田区形成较晚(常指明代以后)的沿海滨江淤泥积成的田地,在明清时期仍处于不断生长扩张的过程中,是一种新生的尚不稳定的土地资源。国家对沙田的管理相对松散,一方面用相对优惠的税收制度鼓励开垦,同时把开发治理需要投入的人力物力直接委于民间,这就使得地方豪族能够凭借充足的资金、密集的族众和政权统治上的隐形资源,控制了绝大部分已经开发成熟的沙田和正在形成当中的浅海滩涂。原本依赖浅海资源谋生的疍民在这一进程中失去了生产资源,沦落为受围田豪族遥控为其耕作沙田的佃户。至民国,“在沙田区这个最肥沃的农业区里,八万五千余户没有一家自有土地。”[17]围田区内的宗族聚落社区,和沙田区内的非宗族社区,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呈现鲜明的控制与依附关系,具有典型的二元分立特征。这一特征影响到围田和沙田区的水乡传统聚落形态也具有本质差异。在较早开发的围田区内,市镇、农村宗族同构,区别不大,很多市镇是结合村落发展起来的商、农混合体。加上市镇数量本身不多,公共生活分布于各农业聚落内进行,各村有相应数量和等级的宗族、文化设施,农业村落具备较高的独立性,对市镇的依赖不像江南水乡那样强。而在主要由无产流民、上岸疍民聚居的沙田区缺失宗族组织,常形成以水神崇拜为核心的简单结构的祭祀圈。

由上所述,江南水乡聚落的二元分化主要发生在市镇和农业聚落之间,岭南水乡聚落的二元分化主要发生在围田区和沙田区之间,分化的直接诱因都是土地制度和生产关系问题。

2.5 农业结构

明清时期,江南水乡迫于巨大的人口压力,在农业结构上由单一的稻作经济向大比重的种植经济作物谋求高额利润转变,在区域类型上主要可分为产桑区和产棉区。太湖附近的杭嘉湖地区是江南地势最低的地方,其种植方式是筑圩防涝,圩内种稻,堤上植桑以供养蚕,因此“村边处处围桑叶,水上家家养鸭儿”是江南水乡的典型的聚落景观;离太湖较远的高敞地域(松江、太仓)尤其是沿海滨河的沙地则主要用来种棉,种棉区的水乡数量很少;前两者的中间地带地势适中,“灌溉便利且无需植桑固圩”[18],则仍大面积种植水稻,稻香千里、一片平畴是这个区域水乡的生长背景。

岭南水乡的围田区在不断抵御水患的过程中,形成了将低洼地挖浚造塘,排涝防旱,挖出的泥土堆填成四周的塘基,塘内养鱼,基上种树的立体化农业经济。由于基上所栽植物的不同,分为果基鱼塘、桑基鱼塘、蔗基鱼塘。这种模式最初产生时是为适应地势极低、易涝易倒灌的地块,后来在果、鱼、桑、丝之利十倍禾稼的情况下,弃田筑塘、废稻树桑成为围田区的产业潮流,自康乾至鸦片战争前,西北江三角洲内“南海与顺德交界的九江、龙江、龙山、坡山以及西樵、大同、沙头等地连成一片,形成以九江为中心的养鱼种桑专业化农业生产区”(图3)[19]。在江南产桑区,桑地约占耕地面积的30~40%,而在岭南基塘区,“基六塘四”的土地份额关系显示了与江南水乡聚落不同的以基为重、基塘相依的外部景观。除了基塘农业区,岭南围田区还有大面积种植花卉、果木,以成片花海果林为聚落外围景观的专业农业区,这个区域“以广州为中心,南至番禺的大石、龙湾、古坝,东至黄埔、茭塘,西南至顺德的陈村、南海的平洲、番禺的韦涌”[20]。

岭南水乡的沙田区以水稻生产为主,这里出产的稻米用以反哺围田区,围田区和沙田区在农产品类型上相互弥补。沙田区以狭窄堤围分隔的广袤稻田提供了聚落生长的外围背景。

3 聚落形态的差异

在复杂的外部环境作用下,越海民系创造的江南水乡和广府民系创造的岭南水乡在聚落形态的不同层次均反映出一定的差异。

3.1 总体布局

聚落的总体布局是聚落研究的宏观层次,水乡聚落的总体布局要描述的关键内容为:

(1)耕作区域与居住区域的布局关系。

传统水乡聚落中,耕作区域与居住区域若是分别集中布局,两者间存在明晰的界线,则称为集村,集村有利于居民相互之间产生密切的合作联系,守望相助能够提高聚落的防御性。耕作区域与居住区域相互混杂称为散村,散村有利于村民就近照看田地等生产资源,就近参加劳动,但居民间的联系相对疏远。

(2)耕作区域和居住区域的具体形态以及与水系间的联系。

耕作区域的形态主要取决于自然地形和土地开发方式。同样在地势低洼地区,浙北的横塘纵埔圩田、绍兴的湖溇圩田和顺德的桑基鱼塘因水系形态和围垦方法的不同而形态有别。居住区域的形态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散村的居住区域和耕作区域相互交杂,互为图底,单独提炼出来多呈枝网状、格网状、散点状;集村的居住区域比耕作区域更加体现人为规划的制约,多呈线形、块形和放射形。线形居住区域通常因受到主要河道的牵引而沿河发展生成,其垂直于主要河道方向的尺度远小于平行于主要河道方向的尺度,能够最大程度的保证更多居民的交通、取水等方面的便利,最大特点是轴向生长性。块形居住区域通常基于拥有充裕的用地,在长宽两向的尺度接近,内部可能被水道划分成多个板块,其最大特征是块面扩展性。网状和散点状居住区域可视为若干个被农田、鱼塘分割的线形组团或块形组团的组合体,最大特征是居住区域中包含有近均质分布的耕作块面。放射形居住区域依托于水中的丘陵,聚落的生长一般由高处向外环低地坪逐渐扩散,最大特点是沿垂直于等高线方向放射性生长。通常我们以居住区域形态对水乡类型进行命名,称其线形水乡、块形水乡、放射形水乡、网状水乡、散点状(荷叶状)水乡。

江南水乡的市镇聚落以商业、手工业为经济基础,对于农耕的依赖性减弱,聚落成员拥有的农田离聚落居住区域较远,是典型的集村。市镇占据着水运交通的要冲,根据河流走向形成镇区形态。沿一条河流单侧发展或夹河发展形成“一字形”市镇,如嘉兴王江泾镇(图4);在两河交汇处形成“十字形”市镇,如乌青镇(图5),或“丁字形”市镇,如嘉兴王店镇(图6);沿圩田外沿的环状河道形成的环形市镇,如吴江同里(图7)。[21]由于市河是市镇的经济命脉和生长骨架,所以市镇的基型是“一字形”线形聚落,“十字形”、“丁字形”等具体形状不过是以基型为基础产生的种种变体。环形市镇由于市河的闭合,聚落偏向于块形水乡,可视为线形基型发展的极端特例。

再分析江南水乡的农村聚落。横塘纵埔圩田区,村内水系为纵横交错的线形体系,线形网格内是被圩堤包围的圩田。聚落的典型形态正如费孝通分析过的江村(图8、9),在整体地势极低的情况下,为了避水患只能利用圩堤建房。圩堤是圩田四周高起的边缘,通常宽10~30m,其上用来种植桑树,被选做建房的圩堤宽度要更大一些。[22]沿圩堤排布的民居呈线形,一个聚落的居住区域由若干个散落在邻近圩田圩堤上的线形组团组合而成,呈枝网状。组团间被河流或其它灌溉水渠分隔开,滨水的建筑界面很可能不连续,居住区域没有绝对闭合的界线,聚落是介于集村和散村之间的过渡类型。所有的民居一面朝河、一面朝田,能方便出行也能就近劳作。湖溇圩田区,村内水体以块面状的湖塘为主,民居分布在湖岸,环水形成极具特色的“环溇居”,为环形聚落,属于集村散村间的过渡类型。在西溪湿地,水体被堤坝分隔成一个个池塘,池塘间以水渠相连,民居则分布在堤坝上,随堤坝形成格网状的聚落,属于散村。[23]可见,由于水网高度密集和地势普遍低下,江南水乡的农村聚落多依附于高起的堤围建筑民居,堤围的进深有限,民居的分散程度大,民间的宗族力量未能对形成大规模集村发挥有力影响。

岭南水乡的围田区相对沙田区而言淤积更早,距海更远,地势更高。因此围田区的水乡聚落一般都有相对富余的建设用地,再加上宗族聚居的要求,不论市镇还是乡村,都以居住空间和耕作空间截然分立的集村居多,具体形态有线形、块形和放射形为多。线形水乡有伴溪村落(如番禺大岭村)(图10)夹溪村落(如番禺三善村)(图11)两大类。块形水乡中顺德古粉村(图12)、龙潭村(图13)等水乡基本保证了居住区域不被水系分隔,河渠湖塘分布在居住区域外围;而顺德逢简村(图14)、高赞村(图15)等水乡居住区域内部被河涌分隔成不同的板块组团。放射形水乡如高要蚬岗村、番禺小洲村(图16)等,均是环绕小丘而建。这三类水乡聚落在垂直水道方向均有一定长度的延伸,以临水的宗祠建筑开始接续建立的一个个前后相连的三间两廊单元,成为纵巷拓展的动力,反映了宗族对家庭的统摄关系。围田区内也有少数聚落采用散村的布局方式,如鹤山的古劳水乡(图17),又称围墩水乡,属于桑基鱼塘农业区。“围墩”是指与基围相连深入基塘中的一个个屋宇集中地,宛若塘中浮起的一大片荷叶,墩上少则一两户,多则十几户人家,有的还设祠堂。每个墩就是一个聚落组团,墩与墩之间被水塘间隔开来。这种聚落属于散点状水乡,在围田区水乡中并不多见。

岭南水乡的沙田区水乡整体开发时序较晚,以堤围稻业生产为主。相比于围田区水乡,沙田区的聚落数量少而规模小,商品经济不发达,几乎没有成规模的市镇。村落形态为线形,属于集村和散村之间的过渡类型。在封建社会,作为沙田区生活主体的疍民受到围田区宗族地主的残酷压榨和剥削,基本处于赤贫状态,没有土地所有权,人口也经常流动,最初采用船居,迁居陆上后也只是搭起船一样的简寮栖身,“无瓦无砖”,居住条件很差。沙田区紧邻海河、地势低洼,没有丘陵高地可以依托,而田埂的面积和高程都不适于作为宅基地,所以为解决防洪问题疍民把住屋就建在濒临河涌的堤围上。因河堤或涌堤的宽度有限,一般只能容纳单户进深,民宅大多一面临水、一面邻田,耕作和交通都依赖舟船。这样形成的村落,多呈现随堤围延伸长度达数公里之遥的线形形态,一字形是这类聚落的基型。而根据水道的交错纵横,聚落沿堤岸生长也会形成“L”形、“U”形等变体(图18,19)。

3.2 组团街巷

聚落的组团街巷是聚落形态研究的中观层次,用来描述它的主要指标有:(1)河、街、巷、弄组成的交通网络的结构和形态。(2)由单体建筑发展到聚落过程中,各类空间的组织结构和形态。

江南水乡的市镇虽然规模比乡村聚落宏大,但绝大多数都为单一街区模式,即在沿市河的河岸一侧只形成一条商业街道,“不存在由与临河街道平行的第二层商业街分隔的第二层建筑群”[6],其主要原因是商业发展和居民生活对船运、河水的依赖,同时也是最节约土地和建设成本的初步城镇化模式。所以江南水乡市镇的街巷体系多为树形,主干是市河两侧的主街,其贯通性最强、宽度最大、承担交通量最多;其它次巷、支巷和小弄均由主街逐级生发。支巷和小弄多为掘头巷,导向住户的私有领域,贯通性和环通性弱,宽度比主街、次巷小得多,属于生活性的巷道。按照段进等学者的研究,江南水乡的市镇空间结构同时具备等级子群、并列子群和链接子群三种构成方式。“等级子群包括单项等级子群和双向等级子群”。单项等级子群通常由“间——合院——院落群——地块——街坊——古镇”逐级构成,结构清晰(图20)。“双向等级子群,在单项等级子群的基础上,加上了并置组合关系”,例如由于住宅规模的差异,单进合院直接作为一种民居类型组合形成地块,越过了院落群的层级(图21)。“绝大多数江南水乡市镇是以双向等级子群来组织空间,并且民居入口多采用直入式”,造成了次巷以下等级的巷道弯曲转折多、规整性差。等级子群是江南市镇空间最主要的空间构成方式,反映了“生活性”的一面。“并列子群主要是在沿河地带由河、街、房三种空间要素平行并置形成的组合方式”,偏向“商业性”的功能,有“屋——街——河——街——屋”和“屋——街——屋——河——屋——街——屋”两种基本剖面模式(图22)。“链接子群是指宅、街、巷、河等空间要素之间的连接点,如水埠、桥、街巷结点、广场、转船湾等”。导向块面状街坊的等级子群、导向沿河地带线形空间的并列子群和点状的链接子群共同组合生成市镇的整体空间(图23)。[24]

江南水乡的乡村聚落,以圩田区聚落为代表。受制于圩堤的进深,聚落的街巷组成以平行于河道的街巷为主巷,垂直于河道的街巷为次巷。由于民宅入口多为正入式,主巷是横巷(平行于民居正屋面宽方向的巷道),次巷是纵巷(垂直于民居正屋面宽方向的巷道)。主次巷的密度均低于市镇,交通体系层级简单,有时甚至为单一层级。陆路交通不一定能形成环路,村域交通非常倚重水上联系。民宅规模较小,街坊进深有限,聚落空间结构的等级子群层级少,更多的反映并列子群的构成方式。链接子群数量也少于市镇。

岭南水乡的围田区聚落仍然在整体上或组团内保持了梳式布局的特点。街巷体系以大量的纵巷和少数横巷组成。横巷宽度大、为主巷(主街),纵巷宽度小、为次巷,横巷纵巷的贯通性好,规整度强,交通体系形成等级分明的两个层级。居住区不受水系分割的完整块形聚落的空间结构体现出鲜明的单向等级子群特点,由“间——三间两廊单元(户)——纵向串接的院落群(里)——聚落”的逐级构成格局一目了然。按纵巷划分的“里”建有专用的巷门、水埠头,并在水埠头旁和巷门内供奉着这一“里”所专属的社神。而在聚落的最前端,通常是祠堂、横巷、水塘(河涌)三种空间要素平行并置形成的并列子群。祠堂建筑排在串接的三间两廊单元的最前面,直接向横巷开门,与其后受里门管制的只能朝纵巷开门的侧入式民宅有本质区别(图24)。被水系分割而形成若干板块的聚落,每一板块内有类似完整块形聚落的空间组织模式,整体上的等级子群构成为“间——三间两廊单元(户)——纵向串接的院落群(里)——板块(社)——聚落”。由于围田区水乡是典型的宗族社会,单向等级子群巧妙的反应了宗族结构在空间结构上的投影,“三间两廊”与小家庭,“里”、“板块”与大小房族,聚落与宗族基本上一一对应。链接子群的类型,除了江南水乡也有的埠、桥、街巷结点等,结合洪圣庙等地方水神崇拜设置的村落水口,和以种植巨榕、垒堆社坛为标志的榕荫广场是岭南围田区水乡独有的点状空间。

沙田区水乡中的疍民原本从事捕捞业、居住于舟船。因为有限的舟艇空间只适应小家庭为主的生活,儿子婚后即分居别艇是普遍的现象,因此在水上居住的疍民宗族观念薄弱,“对几代以上祖先的情况已记不清楚,没有世系群”。[25]疍民成为陆上地主的雇农后,由于社会地位低下,没有土地所有权,没资格参加科举考试,也不能与陆上人通婚。这些限制致使疍民的居住范围始终固定于沙田区而没能向高地拓展,也使得疍民的文化保留了更多本族群的原始特点。他们的聚落不强调血缘而看重地缘:一村之内多姓共居,没有宗祠也不设书院,祖先只在各家厅堂内祭拜;村落的精神中心是在村口结合巨榕建设的水神庙,庙内多供奉天后或洪圣,居民共同的水神信仰是村落祭祀圈形成的基础。聚落空间结构简单,单项等级子群由“村——基”两个层级组成,每一组团“基”(行政管理上多称为坊)常建立自己的社稷坛。由于“基”(河涌的堤)的进深限制,民居大多单户并联,巷道体系只有横巷而无纵巷,也只具有单一层级。基内空间结构则为河、横巷、住宅、稻田并置发展而成的并列子群。沙田区水乡的链接子群类型较少。

3.3 聚落建筑

聚落的建筑是聚落形态研究的微观层次,用来描述它的主要指标有:(1)建筑的类型。(2)民宅的形制、规模、材料、结构、造型装饰等。在这方面已有很多学术成果,不作为本文论述的重点。

江南水乡的市镇公共建筑类型繁多,祠堂、庙宇、茶馆、商铺林林种种,民宅形制也配合商业功能形成前店后居、上宅下店等商住混合功能的居住模式。沿街土地的珍贵,致使民居通常是小面阔大进深纵向拓展,即便是富豪乡绅的住宅也只能通过多进院落串联达到一定规模。乡村中公共建筑很少,民居除了居住用房外,多加建了一些储藏空间和牲畜棚,基地不甚规整。

岭南水乡的围田聚落多为宗族聚居,华丽的祠堂和其它一些小型庙宇是聚落中常见的公共建筑。民居形制极为统一,基本上一户拥有一个三间两廊单元,贫富差距在民居规模上无从体现。沙田区公共建筑匮乏,少数聚落建有简单的庙宇。民居在解放前以质量很差的茅寮为主,滨水伸出干栏式平台。

4 小结

传统聚落形态是长期适应外部自然人文环境的产物。越海民系创造的江南水乡和广府民系创造的岭南水乡,虽然都处于水网密集地区,但其外部环境系统仍存在多方面的差异(表1),从而造成两类传统水乡在聚落形态上也有差别(表2)。对照表格一和表格二,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外部环境系统是包含多种要素的复杂系统,每一要素都会对聚落形态的演进发生作用,不过作用的方式、强度并不一样,而最终的聚落形态的演化方向取决于所有要素的综合作用机制。

(2)外部环境系统的组成结构上,主要分为两个层次,自然地理要素是最为本质的底层要素,它对聚落形态的影响是长期的、稳定的、根本性的。社会人文要素是表层要素,它对聚落形态的影响是直接的、多变的、高效的。两类要素的矛盾反映了聚落从原始自然转变为人化自然过程中,处理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基本立场。

(3)从外部环境系统的作用效果来看,导致两地水乡传统聚落形态差异的主要有两种力量。一种是秩序化的、集中化的力量,依赖的环境要素包括集中的时段、适宜的人口数量、发达的经济技术、统一的文化信仰和单极化的社会组织形式,在这种力量的推动下有利于形成大规模的彰显人工规划性的集村。另一种是混沌化的、分散化的力量,依赖的环境要素包括时间的推演、人口的膨胀、落后的经济技术、多元或缺失的文化信仰和多极或无极化的社会组织形式,在这种力量的推动下有利于形成小规模的体现聚落的自组织属性的散村。江南水乡和岭南水乡处于多要素形成的复杂力场作用下,形成了“岭南围田区水乡——江南水乡市镇——江南水乡乡村——岭南沙田区水乡”,秩序性逐渐减弱混沌性逐渐增强的位序关系。

摘要:本文以江南水乡和岭南水乡传统聚落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两地的聚落外部自然人文环境系统的比较和聚落形态系统的比较,反映了广府民系和越海民系居住文化的差异,也能深层次的揭示外部综合环境对于聚落形态和住居模式的作用机制。

篇4:同里水乡风味菜

蔬果炒虾腰

原料:虾150g、细黄瓜100g、胡萝卜100g、白果50g、精盐3g、味精2g、鸡精2g、白糖2g、胡椒粉1g、干生粉15g、鸡蛋1只、湿生粉15g、精制油400g、香麻油5g、蒜茸5g。

制作:1、将虾仁除去沙线,洗干净滤去水分,加入精盐、干生粉、鸡蛋清拌匀,20分钟后使用。

2、黄瓜、胡萝卜挑大拇指粗细,洗干净;胡萝卜除去外皮,将胡萝卜、黄瓜一破两半,用挖勺刀挖去胡萝卜和黄瓜中心肉,形成凹状,斜刀切腰形。

3、炒锅内加入水,待水沸将胡萝卜、黄瓜、白果一起入开水中汆过,待颜色变艳,捞起入冷水过凉。

4、炒锅加入油,待油温至150℃左右,放入虾仁滑油,虾仁变白时胡萝卜、黄瓜、白果一起过油,倒入漏勺中。

5、炒锅倒去油,淋入湿生粉和虾仁、黄瓜、胡萝卜等原料,一起翻炒均匀,淋入香油即可。

特点:色泽艳丽,虾肉鲜嫩,辅料爽口,滋味鲜香。

营养保健:清热解毒,补肾益肺。

五彩海底椰

原料:海底椰300g、咸猪瘦肉50g、草菇50g、荷兰豆50g、胡萝卜50g、湿黑椰30g、面筋泡10只、精盐3g、味精2g、鸡精3g、蚝油5g、高汤100g、白糖5g、精制油100g、香麻油3g、湿生粉15g、蒜茸5g。

制作:1、将海底椰(速冻包装)入凉水溶化,然后改刀成片状。

2、将咸猪瘦肉改刀成片状,放入锅中用汤煨熟。

3、将草菇、荷兰豆、胡萝卜改刀成大片状。面筋泡用牙签扎数个洞入开水中浸泡10分钟后使用。其次将草菇片、荷兰豆片、胡萝卜片、海底椰片一起入开水中汆过。

4、炒锅烧热加入油滑锅,加入蒜茸煸炒三香,放入咸猪瘦肉片和汤,再加高汤、精盐、味精、鸡精、蚝油等调料,放入墨椰,面筋泡、草菇、海底椰等原料,略煨,翻炒均匀,当汤汁要收干时,淋入湿生粉和香麻油,炒匀盛入菜盘即可。

特点:五彩缤纷,原料鲜嫩,口感鲜爽,佐酒佳品。

营养保健:润肺祛热,滋润皮肤。

银鱼拼双笋

原料:小银鱼350g、莴苣150g、竹笋150g、百果50g、咸猪肉片50g、鲜尖红椒50g、精盐3g、味精3g、胡椒粉1g、蘑菇精2g、吉士粉50g、面粉100g、干生粉50g、白糖5g、蒜茸5g、精制油100g、香麻油3g、鸡汤150g、湿生粉15g。

制作:1、小银鱼洗干净,沥干水,加入精盐、胡椒粉、面粉、吉士粉、干生粉拌和一起。另烧一锅油,待油温在200℃左右时,将拌上粉的银鱼入油中炸脆,盛入圆盘一圈。

2、将莴苣笋、竹笋改刀成小型滚刀块;咸猪肉片、百果一起入开水中汆一下备用。鲜尖红椒改刀成小片状。

3、炒锅加入油,煸炒蒜茸至香,加入汤水和鸡汤放咸猪肉片和双笋略煨,放入精盐、味精、蘑菇精等调料待香气扑鼻时,淋入湿生粉和香麻油,翻炒均匀,盛入银鱼中上席。

特点:香脆嫩滑,滋味浓郁,咸鲜爽口,佐酒佳品。

营养保健:补虚健胃,益肺利水。

锦绣海鲜面

原料:草虾100g、墨鱼仔50g、鱼片150g、银芽100g、韭菜50g、龙须面100g、精盐3g、蘑菇精3g、鸡精2g、蚝油3g、海鲜酱5g、胡椒粉1g、白糖2g、干生粉10g、鸡蛋1只、精制油400g、香麻油5g、鸡清汤500g、蒜茸5g。

制作:1、将草虾剪去须和脚,洗干净,摘去虾头和尾。

2、墨鱼仔除去内脏洗干净,入开水汆一下,即可入凉水中浸凉。

3、鱼片(可用草鱼或墨鱼)加入精盐、白糖、胡椒粉、蚝油、海鲜酱、干生粉拌匀入味20分钟后再拌上干生粉使用。

4、银芽洗干净摘去两头,入开水汆一下备用。韭菜洗干净,切成6cm长的段。

5、炒锅烧热滑油,倒去油,加入高汤和清水,水沸放入龙须面,煮熟入冷水浸凉。

6、炒锅烧热加入油,待油温200℃时,放草虾、墨鱼仔一起爆熟捞起;将鱼片逐片入油中炸脆后捞起;倒去锅中油,留余油煸香蒜茸,加入韭菜、银芽、草虾、墨鱼仔、鱼片和精盐、蘑菇精、鸡精、白糖一起炒均匀,再放入龙须面,一起翻炒均匀,亮入香油,炒匀即可。

特点:色彩艳丽,原料细嫩,咸鲜爽口,特有江南水乡风味。

篇5:冀教版《水乡行》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我是xx号选手xx,我说课的内容是冀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19课《水乡行》,很高兴能有机会和大家一起分享我的教学设计。

我的说课流程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教学分析,二、教学目标。三、教法学法,四、教学程序,五、板书设计,六、教学效果预测。

一、教学分析:

教材分析:《水乡行》是冀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9课。本单元的文化主题是:人在画中游。展现的是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而《水乡行》是沙白1961年写的一首小诗,节奏明快,韵律优美,展示了江南水乡极富韵味的风情。这首诗由远及近,写了进水乡,游水乡,出水乡,把“水乡”景之美、境之幽,人之勤、情之美写得有味、有趣,意境非常优美。

学生分析:四年级学生已具备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和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能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探究、合作学习,并能发表各自的见解。本课所描绘的美景,学生并不很熟悉,有些离他们的生活经验比较远,所以创设教学情境是很重要的。

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对中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以及我对教材新理念的把握与理解,我将本节课教学目标设定如下: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读、诵、背想象水乡优美的环境、宁静的气氛,感受江南水乡淳朴的民风和水乡人的勤劳。

3、了解诗歌的叙述顺序,感受诗歌的音韵美、形式美。学习作者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感情的表达方法。

4、正确认读本课的生字和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主动积累优美词句。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以读带讲,想象、对比的方式,感悟水乡独特的风土人情,并陶醉其中。

2、通过古典诗词与现代新诗的巧妙融合,品味本诗的文字美、韵律美、意境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诗歌的叙述顺序,感受诗歌的音韵美、形式美。通过读、诵、背想象水乡优美的环境、宁静的气氛,感受江南水乡淳朴的民风和水乡人的勤劳。

根据教材特点,为了更好的落实教学目标,我确定了本课的重点难点:

重难点分析:

体会水乡优美的环境、宁静的气氛。

感受江南水乡淳朴的民风和水乡人的勤劳。

为了突破重点,解决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结合教材特点和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乐于交流的学习特点,本堂课主要采用了以下学习方法。

三、教法学法:

1、朗读感悟法;结合本课的语言特点,以读带讲,以读促学,通过自读自悟,边读边想象,同桌互读评议和指名读,老师范读和配乐朗诵等多种方式的读,使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想象,充分感受课文的语言美,意境美。

2、想象感悟法: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我力图挖掘教材的空白处,开启学生想象的闸门,体会文章的意境和情感,真正做到基于文本又超越文本,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能力。

3、情境教学法:有情有趣是教学,教学伊始,我借助乐曲、色彩鲜明的画面和充满感染力的语言,扣住学生的心弦,引领学生走进水乡,奠定情感基础。研读时,使学生在情境中理解课文的语言,享受审美情趣。

4、评价激励法:在本堂课中,我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开放的阅读思维空间,正视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只要言而有物,言而有理,都给予认可和鼓励。

除此以外,在教学过程中,我还运用自主探究法和合作交流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更好的走进文本,体悟文本。

因此,我设计了这五个环节进行课堂教学。

一、激趣导入,感受水乡之美。

二、初读课文,理清文章层次。

三、朗读品味,体会水乡之美。

四、升华情感,留恋水乡之美。

五、拓展延伸,留住水乡之美。

四、教学程序

第一环节:激趣导入,感受水乡之美。

(一)多媒体课件出示水乡视频。教师展示并讲解。

师作介绍:这里的水域非常广阔,河道纵横,云水相连。村庄里,绿树红花,流水潺潺,几户人家沿河散立。放眼望去,千百条水渠,把无边的田野划成整齐的稻田,那一块块青翠的稻田带给人们丰收的希望。

(二)学生谈看后感受,激起读文兴趣。

(设计意图:情境导入,让学生置身水乡,感受水乡之美,引起学习兴趣,为阅读学习奠定认知和情感上的基础。)

(三)引入课题:著名作家沙白写了一首《水乡行》表达他的赞美之情,让我们和他一同走进江南水乡,感受那特有的风情吧。

(设计意图:激起学生的兴趣,丰富学生头脑的表象,对水乡有了感性的认识,为学习课文打下基础。)

第二环节:初读课文,理清文章层次。

(一)自由读文:要求认真读这首小诗,朗读时,注意把字音读准确,把语句读流利。

学生练读时需注意的字:橹、帘、榴、缆。

课件出示诗歌。

(二)指名读,纠正并评论。

(三)我会读。

课件出示生词:门帘、石榴、一副、蝉声、缆绳。

(四)教师配乐范读:课件点击音乐。提出思考问题:请大家想一想,作者先后到了哪里?水乡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设计意图:感知诗歌内容,形成初步印象。总体把握文章内容。)

(五)师生交流。

1、这首诗由远及近,写了进水乡,游水乡,出水乡。

路线:水路上→水上村庄→稻田→离庄时

2、水乡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预设:水面广,人们坐船出入,他们勤劳,景色美,静,热闹。

(设计意图:理清作者游览的路线,既是独立思考所得,也是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第三环节:朗读品味,体会水乡之美。

(一)教学时围绕“你最喜欢水乡什么地方,喜欢那里的什么?”这一中心话题,引导学生联系全文,体会感受水乡优美的坏境、宁静的气氛,感受江南水乡淳朴的民风和水乡人的勤劳。引导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想象画面。

课件出示自读提示:

1、水乡的每个地方都是一幅美丽的画面,再读诗歌,说说你最喜欢水乡什么地方,喜欢那里的什么。

2、喜欢哪幅画面,边读边展开想象,体会着读出自己的感受。

(二)生练读,互相说,师在同学中辅导:

(设计意图:通过自读自悟,让学生积极参与到知识学习的活动中去。让学生真正意义上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集体交流,体会水乡之美。

提出中心问题:水乡行,你感悟到哪些独特的风土人情?有滋有味的读一读。

学法指导:引导学生从有特点的词或者短语中,品词析句,并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用对比的方法,抓住不同,品味水乡的景美、人美、情美,体悟作者展示给我们的优美意境。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联系全文,体会感受水乡优美的坏境、宁静的气氛,感受江南水乡淳朴的民风和水乡人的勤劳。)

预设:(1)进水乡

A、我喜欢水路上的风景:水面很广,水云相接。通过:“水乡的路,水云铺,进庄出庄,一把撸”,体会到的。

水和云彩铺成的路不但广阔,而且是五颜六色的,特别美丽,走在上面就像走在天上一样如梦如幻。

(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节奏美、韵律美。)

(2)游水乡

B、我喜欢那个小村庄的景色。因为那里鱼很多。通过:“渔网做门帘,挂满树;走进才见,几户人家住”,体会出。

(设计意图:通过诗歌简洁的文字,激发学生的想象,感受江南水乡的人民的淳朴、勤劳。)

C、我喜欢那个小村庄,因为那里很美,有红色的石榴,翠绿的柳枝又细又长,风一吹就翩翩起舞。通过:榴火自红,柳线舞;家家门前,锁一副。

火红的榴花热热闹闹地簇拥着细柔的柳条跳着轻盈的舞;树阴下掩着间间茅屋,门上挂着锁—原来人们都劳动去了

D、我喜欢小村庄,因为那里十分安静,因为只有几户人家,又都上了锁。

(教师引领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音韵美。指导朗读。)

E、我喜欢稻田,稻田一望无际,像海洋一样,稻浪滚滚。通过:要找人,稻海深处;一步步,踏停蛙鼓。

稻如海,一片丰收的景象,这是辛勤劳动的硕果。

“一步步踏停蛙鼓”又让我们领略到“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意蕴。只是彼时动,此时静。好一派江南风光!人在天地之间劳动,多么朴实的水乡人。

(3)出水乡

F、我喜欢离庄时的景色,蝉已经不叫了,夕阳西下,水面上升起薄雾,像一层纱笼罩在小水村,很静、朦胧。通过:蝉声住,水上起暮雾。

G、我喜欢那个小孩子,因为他很好客,很会划船。通过:儿童解缆送客,一手好撸。

水乡特有的风土人情体现在方方面面,水乡人能干,水乡的孩子更能干,在理解文章情感的前提下,培养学生向水乡孩子学习勤劳、好客、成熟自立的品质。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学生的自主体悟,在教学中,打破文章顺序,随学生的感悟而重点引导,深化体悟。引领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音韵美。指导朗读。)

第四环节:升华情感,留恋水乡之美。

(一)升华学生情感体验:

教师提出问题:现在你和作者都坐在船上,回头再看,心中不免留恋,有许多的依依不舍。你留恋的是什么?

课件出示填空:

坐在船上,回头再看水乡,我们心中不免留恋,有许多的依依不舍。我留恋的是()。

预设:人,风景,稻田……

(二)请你带着喜爱与留恋之情,读一读整首诗。

(三)学生配乐诗读。

课件出示配乐

(四)指导背诵全诗。

(设计意图:使学生不仅读懂作者离开水乡的依依不舍,读懂作者内心,更读出了自己的感受。)

第五环节:拓展延伸,留住水乡之美。

(一)你们都知道哪些著名的水乡?现在就带大家到著名江南水乡周庄去亲眼看一看。

(设计意图:水乡的影像资料使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水乡的知识,向往水乡。)

(二)、介绍文人墨客笔下的“水乡”。

(三)拓展实践

1、把《水乡行》改写成一篇小游记。

2、画一画水乡的图画。

3、积累描写景色的诗句。

(设计意图:把课内的学习引向课外,增加学生的收获。)

五、板书设计:

19水乡行

水路上→水上村庄→稻田→离庄时

水静、船多——榴红、柳绿——田忙——儿童送客

六、教学效果预测:

篇6:《水乡行》教学设计(品读感悟)

教材分析:

《水乡行》是冀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9课。本单元的文化主题是:人在画中游。展现的是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而《水乡行》是沙白1961年写的一首小诗,节奏明快,韵律优美,展示了江南水乡极富韵味的风情。这首诗由远及近,写了进水乡,游水乡,出水乡,把“水乡”景之美、境之幽,人之勤、情之美写得有味、有趣,意境非常优美。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读、诵、背想象水乡优美的环境、宁静的气氛,感受江南水乡淳朴的民风和水乡人的勤劳。

3、了解诗歌的叙述顺序,感受诗歌的音韵美、形式美。学习作者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感情的表达方法。

4、正确认读本课的生字和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主动积累优美词句。教学重难点:

体会水乡优美的环境、宁静的气氛。

感受江南水乡淳朴的民风和水乡人的勤劳。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感受水乡之美。

1、多媒体课件出示水乡图片。教师展示并讲解。

师作介绍:这里的水域非常广阔,河道纵横,云水相连。村庄里,绿树红花,流水潺潺,几户人家沿河散立。放眼望去,千百条水渠,把无边的田野划成整齐的稻田,那一块块青翠的稻田带给人们丰收的希望。

2、学生谈看后感受,激起读课文的兴趣。

3、引入课题:著名作家沙白写了一首《水乡行》表达他的赞美之情,让我们和他一同走进江南水乡,感受那特有的风情吧。

/ 2

二、初读课文,理清文章层次。

1、自由读文:要求认真读这首小诗,朗读时,注意把字音读准确,把语句读流利。

2、指名读,纠正字音。

3、小黑板出示生词:门帘、石榴、一副、蝉声、缆绳。学生读。

4、教师范读:提出思考问题:请大家想一想,作者先后到了哪里?水乡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5、师生交流。

三、朗读品味,体会水乡之美。

1、教学时围绕“你最喜欢水乡什么地方,喜欢那里的什么?”这一中心话题,引导学生联系全文,体会感受水乡优美的坏境、宁静的气氛,感受江南水乡淳朴的民风和水乡人的勤劳。引导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想象画面。

水乡的每个地方都是一幅美丽的画面,再读诗歌,说说你最喜欢水乡什么地方,喜欢那里的什么?

2、生练读,互相说,师在指导朗读。

3、集体交流,体会水乡之美。

四、升华情感,留恋水乡之美。

1、教师提出问题:现在你和作者都坐在船上,回头再看,心中不免留恋,有许多的依依不舍。你留恋的是什么?

预设:人,风景,稻田„„

2、请你带着喜爱与留恋之情,读一读整首诗。

五、拓展延伸,留住水乡之美。

1、把《水乡行》改写成一篇小游记

2、画一画水乡的图画。板书设计:

19、水乡行

进水乡、游水乡、出水乡

水静、船多——榴红、柳绿 —— 田忙 —— 儿童送客

上一篇:关于学生会计实习报告下一篇:演讲稿:新党员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