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水乡优秀教学设计

2024-04-15

江南水乡优秀教学设计(共13篇)

篇1:江南水乡优秀教学设计

美丽的江南水乡优秀作文

雨是江南的衣,江南是雨的故乡。江南的雨是诗人的泪,诗人的雨是江南最美的容颜。

记得读书的时候曾读过一篇描写威尼斯的文章,威尼斯因水而出名,而在我们的江南,随处可见这样的水乡:穿镇而过的狭窄河道,一座座雕刻精细的石桥,傍河而居的居民,居民楼板底下就是水,石阶的埠头从楼板上一级级伸出来,女人正在埠头上浣洗,而离她们只有几尺远的乌蓬船上正升起一缕缕白白的炊烟。。。。。。而我现在就站在这样的一个小镇--古镇西塘的镇角,独自一个人,背着双肩包,左手握着相机,右手插在口袋里,随意如风。整个小镇烟雨迷蒙,江南的的雨季总是来得特别的迟。

我从大都市里来,是为了暂时逃开钢筋水泥下的烦嚣,远离那些人事喧嚷,滔滔名利,尔虞我诈,我想在自己的鞋踏在街石上的清空声音中听自己心跳的声音。我在小镇上慢慢的走着,被雨淋湿的青石地上泛着青黪黪的光,粼粼的波光被吱哑曳过的撸桨搅碎,石桥上的人们络绎往来为了手中的活计,街道上飘着炊烟。”翩翩贾客船,千金呈百货,硅步塞齐肩“大概就是眼前看到的景象吧。我忽然有了种浪漫的感动,是的,浪漫这个词用在这儿是最合适的。你很难想象在繁华绮丽的沪杭线上,还会保存这样一个民风淳朴的古镇,依旧是一拱如月的石桥,依旧是浆声四起的流水,依旧是青瓦灰墙的人家,西塘宛若一支支幽幽的铜箫:深沉、幽雅、意境悠远。没有杭州开阔恢弘的湖光山色,也没有苏州玲珑精致的厅台楼榭,但你走进它,就会走进一种清空的启悟之中,让人流连忘返。

我在长长一条弄内走着,随便敲开了一扇门,主人家如此善解人意,为我这个不速之客准备着客房,雕花木床、方桌茶几、应有尽有,让我喜出望外!推开窗,主人家的院子里种满了各种各样的植物,顺着香气望去,几株红色的植物,原来是杜鹃,真是”流光溢彩杜鹃美,花中西施天女舞“。我躺在床上,四周静静的,凡俗的尘世已离我而去,我的心仿佛沉入一口古井,微波不兴,荣辱不惊,平和安宁。不知古时有多少文人就如我现在一样,隐潜在了江南小镇之中。”堂皇转眼凋零,喧腾是短命的别名“与显赫对峙的是常态,与官场对峙的平民,比山林间更有隐蔽力的是消失在某个小镇平民百姓的常态生活中。山林间的隐蔽还保留和标榜着一种孤傲;而小镇街市间的隐蔽不仅不必故意折磨和摧残生命,反而可以把日子过得十分舒适,让生命熨贴在既清净又方便的角落。”小桥流水人家“”莼鲈之思“那是多少文人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啊!

我背上背包,告诉主人,我到镇上四处走走,热情好客的主人递来一瓶水让我带上,并嘱咐我晚上一定要回来尝尝西塘最有名的嘉善酒和荷叶粉蒸肉,我笑而点头答应。

其实西塘不大,不用多久就能从小镇的一头走到另一头。相传春秋时伍子胥为修水利所凿伍子塘之水直抵境内市河,故西塘也有”胥塘“之称。唐宋时这里有大姓人家建宅居住,聚成村庄,至元明已是颇具规模的市镇了。岁月流逝,百年千年,西塘穿越历朝历代的时光,而今犹如一方古玉,更显得剔透玲珑、空灵隽永。

西塘是典型的江南水乡,桥多、弄多、廊棚多。

水网交错,河道纵横。小街傍河,人家依水,青瓦白墙,木栅花窗,构成一幅幅江南水乡特有的经典画面,清润秀美,如诗如歌,此景此情,只怕是惟有画中才能见着了。

河埠如琴,河廊如箫。为了避雨遮风挡太阳,河边的人家将门前那条小小的石板路上也盖上了棚顶,一根根圆木柱支撑着向河边倾斜的屋顶,倘若有雨,雨水便顺着倾斜的屋顶落到河里,俗称”一落水“长长的廊棚沿着长长的河岸蜿蜒向前,成了西塘一道道独特的风景,正是”雨天不湿鞋,照样走人家“!

”清虹桥影出,秋雁撸声来“河多,桥自然就多。河水将市镇分割成碎片,桥又将碎片连缀起来。小小的古镇竟有一百多座桥,每一座桥就是一本古老的书。一座座古桥造型精美,体态轻盈,大多为明清时期的建筑,拱型者如彩虹飞架,平卧者如长笛横吹,从此岸到彼岸,人行于桥上,会生出无数美丽的遐想,真道是”绿意红情,春风夜月;小桥流水,琴韵书声“。

卧龙桥是全镇最高的石拱桥,五福桥是最古朴也是最木呐的,永宁桥则是最好的.观景点。而在众多桥里,环秀桥就是一首优雅的古诗了,半圆的桥孔与水中的倒影合二为一,合成一个碧玉圆环,”船从碧玉环中过,人步彩虹带上行“”往来人渡水中天,上下影接波底月"我站在环秀桥头,望着水中的倒影,想溶入这般诗情画意中。我想,我或许曾是唐时的一棵柳,屹立在桥畔;我或许是宋时的一尾鱼,游弋在伍子塘的清波中;我或许曾是元是一名浪迹天涯的艺人,说唱着小镇的故事;我或许曾是明时一缕穿过长长弄堂的风,轻掠过廊棚檐下雨燕的翅端;我或许曾是清时河中摇橹的船夫,轻舟如梭,每日在长长的河道中奔波。亦或我就是古镇梦中不归的游子;亦或古镇就是我梦中的水乡。要不然,这水乡古镇何以将我深深吸引?要不然,何以踏上这小镇的土地,我的心就有一种如归的亲近?

薄暮初降,小镇,静静的,仿佛成了一幅黑白水墨画,白灰的水、灰白的墙、浅黑的树、深黑的瓦,浓浓淡淡深深浅浅远远近近,变化无穷,晨岚晓雾,夜风星月,莫不入曲,曲曲动人心弦,我是醒是醉还是梦?如若是梦,那就永不要有醒来的时候吧!

篇2:江南水乡优秀教学设计

美丽的江南水乡 月河街是嘉兴规模最大的水乡古城。月河街是一个古老、美丽、时尚、古老的小巷。 中基路北面,美食香,六大场馆花鸟市场与共鸣。月河街是热闹的,在月河街的一条小巷上,一大早,一些老人们就会到茶馆喝茶。过了一会儿,一下子月河街上人满为患。节假日,成年男女会带着自己的孩子到一些糕点、鸡蛋饼、牛肉包子的店铺,吃早餐。一些老人们到空旷的地方晨练、打打太极拳。一片生机勃勃。上午十点多,更多的人来到花鸟市场看花草。整条街变得像商业街一样。 月河街的建筑是仿照明清时代的建筑建造的,所以月河街是古老的。一进月河街,你会被古老的装饰所吸引。脚下踩着凹凸不平的石板路,好像脚做按摩似的。店铺的建筑更是多姿多彩,有些是用木头建成的,有些是用粉墙黛瓦建成的。建筑的顶上有的雕了一些木雕,有的修建了防火墙。店铺更是古老了,店铺有的是一些百年老字号:文虎酱鸭、陆稿荐酱鸭。真是琳琅满目。 月河街是时尚的。行人们穿的服装更是潮流,真是复古中带着时尚! 如果你来嘉兴,可别忘了月河街!

篇3:江南水乡风貌的照明设计要点分析

夜间照明工程是江南水乡风貌的要素之一,随着江南水乡旅游热的持续升温,开发夜景环境的潜在商机逐渐纳入人们的视野。江南水乡实施优良照明工程的首要目的是满足其夜间外出活动的功能性即安全要求,以这一要求为基础,本文着重讨论的照明设计要点分析在于既满足功能性,又体现其独特形式美感,二者良好结合,同时倡导绿色照明理念,在技术与人文的双重作用下探究符合时代主旨的平衡点,使得以往目的较为单一的照明工程在满足功能性前提下同时获得心理上的愉悦感,具有显著人文特色的区域性照明设计更是对泛而广的亮化照明工程研究的有益补充。

1 江南水乡风貌与夜间照明特征综述

小街、水巷、河埠头、大屋顶、木构架与粉墙黛瓦等诸多特色元素构成了江南水乡的风貌特征,和谐朴素、随水而居,强调了各要素之间以及各个要素与环境之间的协调性。如果把水比作血液、建筑比作躯干,则二者共同对江南村镇风貌起到了结构性作用,江南水乡选址以亲水性为主,水成为江南环境中最本质的特征,通常是街道依水而设,以街道作为主线来组织交通。照明工程依托江南水乡的独特建筑风貌,在照明设计上与其地域文化内涵相契合,如照明技术的采用、照明要素的分析等。

为了便于阐述照明设计分析,把江南水乡风貌中的诸多要素进行归类,包括建筑外观、滨水界面、交通空间与标志性节点。在所做调研的现状中,滨水界面夜景照明初具规模,照明方式多借助于两侧地面底层商业照明或建筑内透光;建筑外观照明中,照明方式多样化,光源的色温与光色较为协调,建筑物内透光成为室外夜景照明的组成部分;标志性景观照明,初具规模,效果较好,垂直照度较低,光源色温适中,照明方式多采用镁耐灯对标志性景观进行轮廓勾勒。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滨水界面夜景照明系统尚不完备,平均照度水平偏低,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缺乏对行人的夜间安全引导性,且空间观感缺乏层次,不能良好的体现江南水乡夜间风貌特色。个别区域照度水平严重不足,区域间照度水平落差较大,缺乏视觉衔接。标志性景观照明方式较为单一,多采用投光或泛光照明,缺乏地域特色的体现,标志性景观结构、造型等要素的夜间特色表达。景观照明设计同其他门类设计一样,需要在有衬托的基础上产生跳跃,激发人们视觉的愉悦。江南水乡街道通常较为狭窄,建筑邻街底层多以商业性店铺为主,所以建筑外观照明方式与商业性照明方式通常混杂在一起,缺乏统一性,影响整体效果,个别商业性用途照明形式过于跳跃,如:投射灯具裸露、广告灯箱颜色跳跃、店面外立面材质反射率不同导致亮度差异等。

3 江南水乡照明设计要点分析

1)挖掘江南水乡特色风貌内涵,合理、合意开展照明工程,倡导安全可持续的绿色照明设计,同时根据区域分布情况良好的控制平均照度水平。

区域功能性质是采取何种照度水平的决定性条件,江南水乡夜景照明从照明必要条件的照度水平表达上应首先满足夜间行人最基本的通用照度值参数,在此基础上突出重点、特色区域照度水平。景观性照明为主的风貌区域,照度值在满足基本参数条件下,强调对景观区域特点的表现上,如传统民居建筑的大屋顶、古镇老街滨水区域的闲适与特色景观的标志性等,营造具有人文气息的软环境,突出城市肌理。禁止出现低于参考标准最小值的照度水平,以功能性照明为主的生活性道路照明,照度值应符合各个区域的平均照度水平。

江南水乡的独特地域风貌使得其在照明工程设计及实施上区别于常规照明工程,江南水乡照明工程不再是以往大中城市为了追求效果而片面实施的亮化工程,而是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照明工程,资源的有限性使得节能减耗成为照明工程关注的焦点之一。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带动了新型技术在照明设计上的应用,LED半导体照明技术便是其中最为看好的一种,它有着环境适应能力强、高节能、寿命长、多变换、利环保、高新尖等一系列优势,对于江南水乡建筑以木材为主要建材的特性,更加适宜新型能源的采用与普及。

通过测量比较,江南水乡核心景观风貌区域,建议平均照度水平大于20 lx,强调对景观区域特点的表现力度;平均照度水平在10 lx~19 lx时符合生活区域基本照度水平;最低照度水平大于0.3 lx,强调城市整体夜景照明的特色肌理。

2)通过光源色温的合理选择,营造具有江南传统特色的水乡夜间风貌。

我们对外部世界信息的感知80%来自眼睛,光是可见而无实体感的,正是这种眼睛所观察到的视感影响着我们对光源各种性能指标的评价。色温是照明设计中较为重要的表达要素,其是指白色光至暖黄光的光色颜色,色温的变化与照度水平的变化具有同向性。色温低(3 000 K左右)给人以温馨柔和感,色温高(5 000 K左右)表征了科技、速度与电子化的特征。光色偏冷则色温高,光色偏暖则色温低(单位为K),色温值与照度水平均为光源的光学特性,具有同向性。

江南水乡照明工程中,以景观性照明为主的区域,光源色温应符合古建筑主体风格,色温大体上统一在偏低方向,营造出中国传统的宁静、和谐氛围,如大红灯笼高高挂的意境,禁止出现光源色温过高现象,如极白昼现象;以功能性照明为主的区域,光源色温高低取决于光源类型,禁止出现与江南水乡风貌不符的色温值。光源为低色温的照明场所光色偏暖,可提升空间档次,通常人流量较少,如商业性照明中的高端商品展示或酒吧、咖啡馆等;光源为高色温的照明场所光色偏冷,空间档次偏低,人流较多,如大型商业超市或快餐厅等。

3)充分利用各种技术手段来削弱水乡夜间照明所产生的不良影响,如眩光、亮天空等问题,着重强调照明方式的合理采用。

江南水乡夜景照明方式取决于区域性能和空间环境尺度,倡导符合区域性能的合理、美观照明方式。交通性道路区域照明方式与道路等级相关,布置方式倡导合理、简洁。景观性区域照明方式针对人、城市、照明三者的关系将环境尺度分为:近人尺度、中远尺度和城市尺度。

江南水乡夜间照明中,结合环境尺度布灯方式灵活多样,近人尺度上鼓励步道灯与低位灯具结合使用,选用漫射光源为主,防止眩光出现,禁止光源裸露直射;中远尺度上鼓励使用能够体现道路与传统建筑物立面整体形象的照明方式,如有序排列的车行道灯或建筑投射灯具,禁止凌乱无序的照明方式;江南水乡的城镇尺度上强调夜景天际轮廓线。

江南水乡照明设计围绕照度水平、色温与照明方式这三个要点进行分析,较为客观的把照明工程因地制宜化,在江南诸多水乡可以推广应用,创造良好的水镇夜间环境,合理设置、降低能耗、突出特色,在能源使用上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在生活细节上体现宜人之处。

参考文献

[1]郝洛西.城市照明设计[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2]杨公侠.环境心理学[J].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系教材,1991(5):17-18.

[3]张昕,徐华,詹庆旋.景观照明工程[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4]肖辉乾.城市夜景照明规划设计与实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5]俞孔坚.景观:文化、生态与感知[M].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6]詹庆旋.建筑光环境[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

[7]周太明.电气照明设计[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8]丁俊清.江南民居[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

篇4:走进江南水乡同里

当大巴从风景如画的杭州到达仰慕已久的古城姑苏时,我们寻觅了许久,也未见水乡的影子,觉得与其他城市没有多大差别,只是城市整洁一些罢了。

经向人询问,方知真正意义上的苏州水乡是在周庄、同里。有人说最具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的地方是同里镇。在夕阳将欲西下的时候,我们再次乘车向同里进发。同里镇在吴江市的东北部。一下车,一种清丽古朴的水乡泽园的气息立刻向我们围来,街市两旁的古色古香的铺面,有特色仿古物品和当地特产,给人一种置身于古时的美幻。徒步向北走去不远,便满目是水了,过了两道弯弯的小桥,到了一处停船的地方,也许这就叫船坞吧。这时,阳光忙碌地沉入地下歇夜去了。我们趁天还没有完全黑下来,急急地登上了一条蓬船,撑船的是一位中年汉子,人很和蔼。欺乃一声,船在不太宽的水中穿行,只见水的两边是古老的房舍和店铺,各家商店已掌起了灯,从住宅的后窗不时飘出美丽少妇忙碌的身影,店铺里的商品,仿佛可以信手拈来,啊!我依然明白了,我们走的水路原来就是我们北方城市或村庄的街道。、

船慢慢地游着,宅舍或门店闪出的灯光映在水里,波光潋滟,如撒满了碎玻璃,当船靠近时,“碎玻璃”便跳动起来。每过一座桥,船工都要向我介绍一句,这是建于南宋的思本桥,这是建于元代的富观桥……我们也记不清走过了多少桥,走了多少水路,船又驶回原处,船便稳稳地停下,我们付了船钱,便登上岸,不顾欣赏景致,就急急找宿处,我们沿着河岸窄窄的石砌小路,寻觅旅店,我们走了好远,找到崇本堂附近一家客店,可房已住满了游客,好心的店主,便向河对岸喊,问对岸那家旅店有没有房间,直到对方回话,说有,我们才放下心来,我们在店主的指引下,又走了好远,过了一道小桥,又踅回来,才到了这家客店,这家客店与其他客店不同,是两层新式小楼,这幢小楼,虽与古色凝重的小镇不相协调,但也算标新立异了。旅店小楼倒很干净。在我们要求下,店家为我们准备了晚餐,晚餐是家常便饭似的,稀饭烙饼,几样小菜,很是可口。吃过饭,简单洗漱一下,我们便下了楼,店主早已收拾完,一张小桌,几把竹椅,放在门口的河岸,一壶清茶,与几位邻居朋友喝茶聊天,我们也凑过去,主人见我们,非常客气地让坐让茶。

聊了一会儿,话题自然就转到了同里故事里去了,这既是我们旅游好奇的需求,也是同里人炫耀、宣传自己的机会。主人介绍说:因小镇田肥水美,物阜民安,同里旧称“富土”。宋代将旧名“富土”两字相叠,上去点,中间横断,拆字为“同里”,这是小镇名字的由来。同里四面环水,附近有九里、南里、庞山、叶泽等湖泊,西北是吴淞江,东北是阳澄湖。镇区内数十条小河分隔成7个小岛,而小岛又被几十座小桥联结在一起。因这里自然条件优越,自古以来,一些富豪争相到这里定居建筑,以明清建筑特点为最多。现有园林式的深宅大院,又有精心雕琢的华丽民宅,建筑多依水而建,马致远的小桥流水人家就是指的这里,是不是这里,也难考证。由于同里处于水乡泽园,交通不便而少兵祸,所以这里古建筑保存是江苏省最好的。不仅是同里人的骄傲,也是国家难得的文物亮点。

在同里枕河住了一夜,第二天,太阳刚从阳澄湖里濯出来,我们就已经走在了古宅稠密、道路逶迤的古朴幽深的街巷里了,卵石路面,青砖院墙,翅檐轩窗,古朴玲珑,不管在哪儿拍照,都不会受到阻止,而且能很客气地为你介绍。

在同里随便溜达,隔不远,就能看到与众不同,很气派的建筑,上前一看,门口处有牌子,刻着耕乐堂、崇本堂……除了堂名外,还有些文字介绍,是原来就有,还是后人为旅游而安排,不得而知。这里对造访者很宽松,到别的景区,我这位随记者出游的人,想借记者光,享受免费,是很受一番周折的,而这里,简单说一下情况,就可顺利放行。出门在外,受到这样的礼遇,心里很是一番感动!崇本堂和嘉荫堂面积都不是很大,但却建得布局合理,紧凑舒适,砖刻门楼,梁棹窗棂无不十分精巧。相比之下,耕乐堂年代较远,有宅有园,结构精巧宜人,匠心独运,庭院中的燕翼楼,轻盈飘逸,不同凡响。

同里最具诗情画意的当数退思园了,整个园子亭阁楼榭,曲径回廊,清清的荷池里,虾戏鱼跃,假山古树,整体建筑设计别具一格,据导游介绍,园主叫任兰生,在朝廷做大官,有权有势,因什么过失落职回家乡同里,用做官时搜刮来的银子请人造了这座退思园。有“退思补过”之意。还有说他贪污军饷建了这座园林。不论他是搜刮的也好,贪污的也罢,他只能享用半生,还是合盘留给了后人,为本来就美丽的水乡,增添了一道更亮的风景,为国家留下了一份很厚实的文化遗产。

篇5:课文《江南水乡周庄》教学设计

2理解课文,能背诵课文第2段,并能运用“……是因为……是因为……”的句式。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自主去感受周庄的独特秀美,以及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激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语并能恰当地运用。

2感受周庄的秀美及灿烂的历史文化。

教学难点

感受周庄独特的秀美及灿烂的历史文化。

教学准备

教师:周庄相关图片。相配古筝音乐,小黑板,本课生字词语卡片。

学生:收集周庄相关图片、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调动平时积累,激趣揭题

1(出示小黑板)齐读“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苏杭”指的是江南名城苏州和杭州。天堂是非常神秘,令人向往的,像仙境一样美好的地方。“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句话就是说苏州、杭州像天堂一样美。在这样美丽的城市之间,有一个令人神往的水乡古镇,这就是周庄。(出示课题:江南水乡——周庄)

2投影搜集的周庄图片,并说说自己的印象及感受。

二、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自主学习生字,理解词语

刚才你们从图片上对周庄有了一定的感受,下面让我们和作者一起游览这个江南古镇,透过字里行间,看看你有什么不同感受。以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在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下作上记号。

1检查生字自学情况。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学生互相评议正音。

2同桌讨论不理解的词语,然后全班同学一起来解决。同学们没读懂的,理解得不够的词语随着课文的学习一起再理解。

3交流通过讨论学习理解的生词。

三、细品课文,感受水乡之美

(一)第1段的学习

1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结合课前的了解,想想课文里的周庄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文中哪句话最能说明周庄的独特风光?(老师相机指导画出概括的句子:“得苏杭之灵秀、集水乡之瑰丽”)

2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3齐读第1段。

(二)第2段的学习

1轻声读第2段,边读边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然后美美地读给其他同学听,一起来分享,并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再探究怎样读出喜爱之情?

2老师伴着古筝音乐范读,让孩子闭着眼睛边听边想,体会古朴典雅,崭新华美,静谧之美。然后,学生齐读这段话,再感受一下大都市的建筑和喧闹与周庄的房屋和宁静的对比,体会周庄带给人们的轻松和畅快。

3教师根据课文内容引读:“人们为什么那么热爱周庄?是因为‘蓝天下……的房屋。’是因为‘周庄到处……的轻松和愉快。’”

4完整地熟读全段。

5播放有关周庄的音像资料,指导有感情地背诵第2段。

(三)第3段的学习

周庄四面环水,犹如浮在水上的一朵睡莲,有水的地方,一定会有桥,现在周庄保存有14座古桥,几百年的历史让美丽的周庄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最有名的要数富安桥。

(1)让学生勾读描写富安桥的句子。(出示富安桥的图文资料)引导学生根据图片理解:“桥楼合璧”、“飞檐朱栏”、“雕梁画栋”等词语。使学生感受到建桥人的智慧及中国的古桥文化特色。

(2)比赛读写富安桥的句子。

(3)可再播出双桥、贞丰桥、福满桥……的图片资料。让学生猜猜另外的桥是什么样子。(引导学生根据富安桥的特点或联系对前面重点词的理解进行)

(4)有感情地齐读第3段。(联系上下文感受“气势非凡”、“温馨”等词语)

(四)教师小结

《江南水乡——周庄》以清新的语言,生动的描写,把我们带入秀美古朴的千年古镇。

1教师引读“我们喜欢周庄,是因为(它那独特的水乡风光)”。

2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综合全文,以“我喜欢周庄,是因为……”的句式说话。

四、拓展延伸,探究性学习

老师指导学生制作“旅游记录”,让学生记录下自己旅游过的地方的景物及感受并与同学一起分享。

附:板书设计

江南水乡——周庄

得苏杭之灵秀

(房屋、流水、桥楼)

集水乡之瑰丽

篇6:江南水乡优秀教学设计

1弊灾餮习生字,理解“灵秀”、“瑰丽”、“遥遥相对”等词语。

2崩斫饪挝模能背诵课文第2段,并能运用“……是因为……是因为……”的句式。

3蹦苷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自主去感受周庄的独特秀美,以及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激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毖Щ岜究紊字,理解词语并能恰当地运用。

2备惺苤茏的秀美及灿烂的历史文化。

教学难点

感受周庄独特的秀美及灿烂的历史文化。

教学准备

教师:周庄相关图片。相配古筝音乐,小黑板,本课生字词语卡片。

学生:收集周庄相关图片、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调动平时积累,激趣揭题

1保ǔ鍪拘『诎澹┢攵痢吧嫌刑焯茫下有苏杭”。

“苏杭”指的是江南名城苏州和杭州。天堂是非常神秘,令人向往的,像仙境一样美好的地方。“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句话就是说苏州、杭州像天堂一样美。在这样美丽的城市之间,有一个令人神往的水乡古镇,这就是周庄。(出示课题:江南水乡--周庄)

2蓖队八鸭的周庄图片,并说说自己的印象及感受。

二、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自主学习生字,理解词语

刚才你们从图片上对周庄有了一定的感受,下面让我们和作者一起游览这个江南古镇,透过字里行间,看看你有什么不同感受。以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在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下作上记号。

1奔觳樯字自学情况。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学生互相评议正音。

2蓖桌讨论不理解的词语,然后全班同学一起来解决。同学们没读懂的,理解得不够的词语随着课文的学习一起再理解。

3苯涣魍ü讨论学习理解的生词。

三、细品课文,感受水乡之美

(一) 第1段的学习

1蓖学们自由读课文,结合课前的了解,想想课文里的周庄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文中哪句话最能说明周庄的独特风光?(老师相机指导画出概括的句子:“得苏杭之灵秀、集水乡之瑰丽”)

2彼邓刀哉饩浠暗睦斫狻

3逼攵恋1段。

(二) 第2段的学习

1鼻嵘读第2段,边读边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然后美美地读给其他同学听,一起来分享,并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再探究怎样读出喜爱之情?

2崩鲜Π樽殴朋菀衾址抖粒让孩子闭着眼睛边听边想,体会古朴典雅,崭新华美,静谧之美。然后,学生齐读这段话,再感受一下大都市的建筑和喧闹与周庄的房屋和宁静的对比,体会周庄带给人们的轻松和畅快。

3苯淌Ω据课文内容引读:“人们为什么那么热爱周庄?是因为‘蓝天下……的房屋。’是因为‘周庄到处……的轻松和愉快。’”

4蓖暾地熟读全段。

5辈シ庞泄刂茏的音像资料,指导有感情地背诵第2段。

(三) 第3段的学习

周庄四面环水,犹如浮在水上的一朵睡莲,有水的地方,一定会有桥,现在周庄保存有14座古桥,几百年的历史让美丽的周庄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最有名的要数富安桥。

(1)让学生勾读描写富安桥的句子。(出示富安桥的图文资料)引导学生根据图片理解:“桥楼合璧”、“飞檐朱栏”、“雕梁画栋”等词语。使学生感受到建桥人的智慧及中国的古桥文化特色。

(2) 比赛读写富安桥的句子。

(3) 可再播出双桥、贞丰桥、福满桥……的图片资料。让学生猜猜另外的桥是什么样子。(引导学生根据富安桥的特点或联系对前面重点词的理解进行)

(4) 有感情地齐读第3段。(联系上下文感受“气势非凡”、“温馨”等词语)

(四) 教师小结

《江南水乡--周庄》以清新的语言,生动的描写,把我们带入秀美古朴的千年古镇。

1苯淌σ读“我们喜欢周庄,是因为(它那独特的水乡风光)”。

2币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综合全文,以“我喜欢周庄,是因为……”的句式说话。

四、拓展延伸,探究性学习

老师指导学生制作“旅游记录”,让学生记录下自己旅游过的地方的景物及感受并与同学一起分享。

附:板书设计

江南水乡--周庄

得苏杭之灵秀

(房屋、流水、桥楼)

集水乡之瑰丽 风光独特

篇7:江南水乡――乌镇作文

在乌镇的街上,你会发现路道虽然崎岖不平,可你仔细一看会发现这一条崎岖不平的石路是大大小小,形状各异的小石块铺成的。有五边形.六边形.六角形.三角形.正方形.椭圆形.圆形.长方形... ...这些用图形小石块铺成的石路,就好线鸟巢的水立方,

小学生作文大全

在小船上,飘拂在水面,你会觉得天下间竟有如此美丽的地方。

坐在船上,看见了两边的木建筑真是古色古香,犹如一间古代的客栈一样。斜种在石墙的旁边,垂柳枝在水面上左右泼打,好似正在喝着清澈的溪水;又好似在和来往的船只打招呼。一座灰石桥横在水面上,桥洞呈“圆形”,因为下面的水倒映着桥洞的另一半。来往的船只游过水面,倒映在水里的另一半就会隐隐约约地晃动。左右两边的两棵柳树衬托出了桥平淡白色的美

篇8:江南水乡优秀教学设计

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 使得人们饮食观念也发生着变化, 传统的餐饮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纵观当今中国各个地区的餐饮空间设计, 不乏有盲目崇尚西方各种风格, 或是在部分中式餐饮空间设计中, 往往流于对传统元素符号的拼凑堆砌等庸俗化的表现, 缺乏本土文化和精神内涵的体现。

原有传统的餐饮空间难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于是如何在餐饮空间设计中, 融入地方地域特色, 发扬地域传统文化, 成为了一个重要课题。

1 概念界定

1.1 地域文化

生活在不同气候和独特的地理位置的人们, 在长期的生活积累中, 造就了与该地区相适应的生活方式。具体到室内空间设计中, 地域文化是指在设计上吸收本土的、民族的风格以及本区域所遗留的文化痕迹, 通过一定的设计手法实现的文化氛围, 具有极强的可识别性[1]。

1.2 江南水乡

江南通常指长江以南、五岭以北地区, 也有人将江浙沪统称为江南。而事实上的江南经济文化重镇往往分布在江河湖泊密集地区, 尤指苏锡常、杭嘉湖及上海地区, 即江南水乡, 与唐代的江南道相比, 少了涉及贵州省的部分[2]。江南地处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区, 温暖湿润, 湖泊众多, 历来享有“水乡泽国”的美誉。

1.3 餐饮空间

餐饮空间是指专门为人们进行餐饮活动时而设置的空间类型。从餐饮业的经营内容分析, 可将餐饮空间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中式餐饮、西式餐饮、宴会厅、酒吧、咖啡厅、茶室及酒庄等[3]。按照消费档次的高低, 分为大众餐厅和中高档餐厅, 或是依附于酒店的就餐空间。其功能空间有门厅、前台、就餐区、卫生间等, 提供服务的空间有厨房、菜品展示区等, 高档餐饮空间一般还设有娱乐区、庭院景观、连廊等休闲空间。

2 地域文化与餐饮空间设计的关系

随着当今设计多元化思想的发展, 现代餐饮空间设计中也越来越多的通过各种方式展示其文化、思想等精神层面的追求。影响一个地区地域性特色的因素主要有地域环境、自然条件、历史遗风、先辈祖训、生活方式、民俗礼仪等因素, 通过对餐厅设计概念的把握、主题的定位从而落实到家具设计、材质色彩的搭配以及室内陈设, 体现餐饮空间设计的文化内涵。

尤其是近些年来, 随着国家旅游业和政务、商务活动的蓬勃发展, 使得餐饮空间成为一个地区展示其地域文化、生活品质以及一系列风俗习惯的重要窗口。

3 江南水乡地域文化概述及在餐饮空间设计的具体运用体现

江南文化, 无论文学、戏曲、音乐、建筑、绘画等, 都有相当高的成就, 在此主要结合江南地域的水文化、江南民居建筑文化及园林文化分析其在餐饮空间设计的具体运用[4]。

3.1 江南水文化概述及设计运用

水文化是江南文化的核心要素, 独特的自然条件和地理位置造就了江南富有魅力的水文化。千百年来, 桥和水巷一直是江南古城、古镇的交通生命线, 由此可见江南人民对水的独特情愫。体现在餐饮空间的设计中, 可以从江南水乡的生活场景中提取, 如河流, 溪水, 游鱼, 桥等与人们生活相关的元素, 将其应用在空间的界面上。如图1所示, 位于无锡的外婆人家餐饮空间, 在雅座区与过道的边缘, 将空间写意为溪流, 结合金属质感的材料, 营造出游鱼游动的场景, 灯光洒下, 整个空间宛如流动的溪水, 将各个分区灵巧的连接起来, 尽显婉约灵动的江南秀美气质。

3.2 江南民居建筑文化概述及设计运用

江南民居建筑组合布局自然, 民居外部涂白色粉墙, 用灰黑色的板瓦盖顶, 称作“白墙黛瓦”。建筑装饰元素多样, 马头墙及多样化的门洞窗户, 有月门、圈门、六角门、八角门等。

建筑内部色调偏冷, 空间分隔以屏风、罩落等形式出现, 布局灵活自由。室内陈设讲究对景, 物件之间相映成趣。厨房后面常设有天井, 其作用是作为建筑的通风采光口, 中偏一侧设一过道, 通向后部房屋, 过道之上二层架空, 类似过街楼, 别具一格。

以上分别从江南民居建筑、装饰元素、色彩、质感、建筑空间结构、室内陈设的概述, 对江南民居特色进行分析, 是极好的体现地域特色的元素。如图2所示, 缘起江南茶艺空间设计中, 通过对天井和月洞门的设计和竹子造景的搭配体现出浓浓的江南书生意气。

3.3 江南园林景观及设计运用

中国园林, 从魏晋以来一直在不断发展, 江南园林更是中国传统园林的代表。江南园林通常以高墙围合, 与外界隔绝, 着重体现文人意境, 通过借景、对景、障景、框景、漏景等造园手法, 使得空间层次多样, 显现出江南园林的“步移景换”“曲折尽致”的特点。

江南古典园林造园手法在现代餐饮空间设计中, 应用也很广泛, 如图3所示, 秋山堂茶庄的入口设计, 借鉴江南园林的造园手法, 通过圆形门洞与透出门洞玄厅内部的造型墙面形成对比, 丰富了空间变化, 同时也给顾客留下好奇易走进一探究竟的意向。

4 江南水乡地域文化在现代餐饮空间设计中的综合运用表达

4.1 主题场景设计

在餐饮空间设计中, 主题场景设计是塑造地域文化特征的重要表现手段之一。空间主题设计通常围绕地域文化的某一方面, 以不同的自然历史、风土人情、文化艺术等作为素材创造出空间的氛围特征。

主题主要源于对当时地域环境下生活的感悟和积累, 可以是针对整个环境所提取的元素进行新的编排, 或是对某一生活场景的再现表达, 如图1所示中无锡外婆人家阳光店的主题定位, 是对儿时生活在江南一带的孩童对外婆的亲切情愫为题材, 在餐厅整体布局, 细部设计和室内造景中都融入过去年代的经典老物件来与之相呼应, 回味无穷, 引起人们深深的怀念。

4.2 经典元素再设计

经典元素再设计是以地域文化元素符号或物件为母体, 将其形状、材质、颜色、尺度等做一定程度的改造设计, 或是抽提出某种具有代表的意象将其整合到整个餐饮空间的设计中, 让空间在充满时尚艺术气息的同时又不失文化底蕴。

如图4所示, 位于江南水乡———周庄的花香堂季香酒店, 整体空间是由三幢明清风格的老建筑改造而成。设计者以古典明清交椅为设计元素, 将其做色彩和质感的转换, 不锈钢材质和颜色清新的时尚搭配, 使空间呈现新颖、时尚的艺术效果。

4.3 空间意境设计

空间意境设计是以场景设计为基础的, 具有较强的象征意义, 是一种高度概括的精神表达。在具体的设计中可能并不直接使用所熟悉的经典符号再现, 而是通过设计者的高度提炼和感悟, 对具有地域特色的颜色、材质, 体块比例、后期陈设装饰等以加工所呈现的空间设计, 如引入具有抽象特点的形式、装饰图案、色彩、光线、材质、肌理等的综合运用。图5, 图6中缘起江南茶艺空间的过道和品茶空间的设计, 设计者提取灰、白颜色为主色调代表江南特色并结合光影的变化, 运用到现代结构的建筑空间内部设计中, 烟波浩渺, 仿若置身于江南的水乡弄巷中。

以上三种综合设计手法的运用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 在具体的设计中, 我们应因地因时的提取恰当的元素和方法进行整体的设计。

5 结语

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 作为承载其饮食文化的载体———餐饮空间, 也越来越着重渗透并体现着地域的特色文化。如今面临着全球化趋势挑战的中国, 正需要设计师重新审视传统地域文化, 将其融入到我们平时的生活中。

摘要:介绍了地域文化、江南水乡、餐饮空间的概念, 分析了地域文化与餐饮空间设计的关系, 从主题场景、经典元素、空间意境三方面, 阐述了江南水乡地域文化在餐饮空间设计中的运用, 有利于提升餐饮空间的精神文化内涵。

关键词:江南水乡,地域文化,餐饮空间,园林

参考文献

[1]杨茂川.空间设计[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 2006:56-69.

[2]林峰著.江南水乡[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8:92-117.

[3]刘晓艳, 孙瑞丰.餐饮空间的主题性设计[J].艺术与设计, 2008 (9) :85-87.

篇9:江南水乡 塘栖风情

京杭大运河横穿过塘栖镇,把镇分成水北和水南二区域。东面由新华丝厂起,直至通过向西『古长桥』,水南一边直至 6 公里远超山,方圆一带鱼米之乡,都是『塘栖景区』范围之内。镇南区域由市新街为中心点,分东小河,西小河,北小河等蜿蜒曲折的河道。塘栖的建筑是仿明清古街风格,高墙林立。从外看来,不见得富丽堂皇,若从大门进入,其门楼就足以让人惊叹,门楼上是各式各样的砖雕和有名人如‘董其昌’题写的堂门进入大门,中间是一个青石板砌成的大天井,有假山,养鱼的千石缸和小池塘。天井二侧是厢房,面对中央是大厅堂。雕梁画栋,陈设古朴。民居住宅傍河而建长廊,河道上的石拱小桥比比皆是。临河道路用青石板铺砌而成。靠河的一边有“美入靠”提供途人休息之用,有避雨的廊檐。如果外出,可迭坐小划船,在纵横交错的河道穿梭,的确有一番置身于江南水乡图画中的感觉。

塘栖┉原本为‘唐栖‘,在唐诗曾有描述,历史上有许多名人都喜欢塘栖小憩逗留,如蒲华曾,在西小河买过字画。吴昌硕,张大千,丰子恺和俞曲园在塘栖留下许多墨宝,清著名画家奚冈和扬州八怪的画,在许多望族家中都有收藏。因年代已久,可惜我记不起来。历史悠久水乡塘栖,据说康王南逃途经塘栖时,与水沟弄的头腐西施一见钟情,相约回宫后再来迎娶,结果康王忘了此事,头腐西施便投井自杀。康王为了弥补过失,下令在塘栖建立皇坟。解放后,皇坟一块风水宝地,是‘余杭县最高学府’塘栖中学。

每年五六月,塘栖盛产『枇杷』跟浙江省宁波奉化芋艿头和黄岩蜜橘‘齐名’。有一千三百余年历史的枇杷,是历代朝廷贡品。塘栖枇杷品种优良,主要品种有:平头大红袍(红沙),夹脚种,宝珠,(又名红毛丫头)和软条白沙。其中‘软条白

沙’是枇杷中珍品。果面粉白带黄色,阳面多带浅紫色或淡褐色斑点,毛茸茸短枝果皮极薄,肉瓤柔软和飘香。塘栖水果,除了五六月『枇杷』之外,还有冬季的『红皮萄葡』,夏季的水菱果,黄香瓜,白哺枣(白色带有一点黄)和紫皮甘蔗,甘蔗

肉脆,汁丰和味道鲜甜而香,它能治小孩百日咳。

由塘栖里仁桥边,坐车或是远足到超山风景区,面积为五平方公里,海拔 260 米主峰超山,景物仿塘栖明清古旧长廊。附近有宋梅亭,浮香阁。山上有妙喜寺,玉喜寺,途中有翠均亭等等,超山风景区以观赏三绝梅花而出名。每年春季二月,十余里遥天映白,如飞雪漫空,故有‘十里香雪海’之美誉。为江南三大探梅胜地之一。

新月如钩的晚上,月光从古长桥洞下,映照水中的渡船,摇摆着向对岸摇去。一早起身,从大运河边沿,晨雾中坐船回程,二岸油菜花慢慢向后到退,令人回忆过去。

轻舟不知不觉中……

有道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篇10:江南水乡作文

我们江南水乡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乡”之称,鱼在水中养,稻在田里种,桑在田里种。

游客们,现在我们来到这条河,它有很多年的历史,但它一年到头都保持平坦和清澈。这条河的水清澈见底,碧绿如玉。你几乎可以看到河底。如果你有时仔细盯着河,你会发现许多小鱼在水里游来游去,就像玩捉迷藏一样。

现在,我们要去田野了,游客们,跟我来!

游客们,快看!这片金色的海洋是多么美丽。这是米饭。大米现在成熟了,我们在等农民伯伯收割。大米收获后,可以制成大米。米是大叔的血汗,不要浪费米!

篇11:江南水乡作文

江南水乡,文人墨客交杂之地,一座文化浓厚的文化浓厚的温暖小城。积淀了几千年文明的河水静静流淌。试暇想,生活在这样一座乡古香古色的小城里,该有怎样的满足与惬意!江南是朴真淡雅的,一片树叶的摆动,一阵梅雨的轻柔,无限演绎着江南之美。

‘再美美不过江南水’,江南的水多么洒脱,多么冰清玉洁,容不得人蹂玩,它把江南物候浣洗的如此清丽,又承载了多少江南的笙歌繁华与落寞失意?

我相信江南的水是有生命的。它用它的甘甜润滋着千年繁衍不息的人们。舀一瓢鱼米之乡的江南水湿润干涸的心。

江南的台阶铺向哪里?一块敦厚的大青石染上藓绿,刻上水纹,披上青泥,便有了不同于其他石头的韵味。这便是江南的石阶。江南的石阶是不整齐的。但中具有美感,像颤动的音符,奏出和谐的入眠曲。

江南是一个梦,真实而虚幻的梦,梦中有花的淡香,有草的青葱,有水的淙淙,有烟柳,有画桥,有飞翔的白鹭,有穿梭的游鱼,有蝉声延绵,有杨柳依依。

篇12:走进江南水乡

知识目标:

1、初步了解江南水乡的自然环境特点。

2、知道江南水乡是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及江南水乡的主要农产品和水产品。

3、了解改革开放后江南水乡发生的巨大变化及人民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通过对江南水乡人们生活日益提高的了解。使学生体会改革开放给人民生活带来的巨大影响。让学生在学习中了解江南水乡是我国富饶的地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活动过程:

一、走进江南

1、同学们:请欣赏一段音乐,边听边看一组江南水乡的精美图片。

2、各小组交流看后的感受。

3、个人展示课前收集的资料,进一步体会江南水乡的迷人风光。

二、了解江南

出示课件:长江三角洲地区图。

1、看地图了解长江三角洲的区域和地理环境。

2、在图上找出主要河湖、长江、钱塘江、太湖、京杭大运河。分析长江三角洲河湖众多的环境特点。

3、出示课件:水上人家、水上集市、临街茶馆。学生交流观后感受。

小结:生活在这里的人民出门坐上小船,辗转于城市、乡村和田野之间。风格多样的小桥映衬在水面上,小桥流水人家,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风景画啊!

4、出示课件:家庭居室、新村面貌。学生交流体会。

小结:现在,江南水乡的经济发展很快,无论城市还是乡村,人们的生活水平多有了很大的提高。

三、赞美江南

1、出示一则江南地区天气预报,学生分析这里的气候特点。

2、江南地区雨水过多,河湖多,给当地农业和人民生活得来什么好处?

小结:江南水乡四季分明,夏季气温高,冬季不太冷,雨水充足,土壤肥沃,江河湖泊众多,灌溉便利,经过人们的长期开发,这里已经成为我国农产品最丰富的“鱼米之乡”。

3、出示:水乡主要农作物水稻图片。让学生试着说说它为什么会成为江南水乡的主要农作物?水乡人民的主食是什么?

4、出示水乡茶园、蚕茧、水上捕鱼、湖上采摘莲藕图片。介绍丰富多彩的农产品和水产品。

5、江南水乡还有哪些主要农产品?在你的家乡有哪些农产品或水产品来自江南水乡?

学生交流发言。

四、总结:

江南水乡主要农作物是水稻,一年可以两种两收,因此,米饭成了水乡人民的主食。江南水乡又是我国淡水鱼产量最多的地方,人们采用科学的养育方法,提高了鱼的产量。人们海防养甲鱼、螃蟹和虾,养殖河蚌、培育珍珠。同学们,课后用你们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共同赞美江南水乡吧!

教学反思:

篇13:江南水乡优秀教学设计

传统水乡是指在传统社会的河网密集地区的特色聚落类型。江南水乡由越海民系创造,其分布地域范围位于长江三角洲内,集中在以太湖为核心的苏南浙北地区,主要对应于明清时期的苏州、松江、常州、嘉兴、湖州、杭州、镇江、江宁、绍兴、太仓九府一州。岭南水乡由广府民系创造,分布在珠江三角洲内部,集中于西、北、东各江下游的复合三角洲和冲缺三角洲,主要对应于明清时期广州府下辖的南海、番禺、顺德、香山、东莞、新会诸县和肇庆府下辖的小部分县区(图1a、1b)。基于相似的地理环境条件,两地水乡形态具有一些相近特征,如均以水道为聚落内外联系的重要交通渠道,以舟船为聚落内外联系的重要交通工具;但同时由于外部自然人文环境的差异,两地水乡在聚落形态的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又展现出不同的个性。对于江南水乡和岭南水乡传统聚落形态的比较研究,不仅有利于厘清民系居住文化的分异,也能深层次的揭示外部综合环境对于聚落形态和住居模式的深层作用机制。

2 外部环境系统的差异

2.1 地形地貌

就地理特征而言,长江入海口集中,水乡区域面积大,地形相对平坦,尤其在太湖周边是一片水乡泽国、平原坦荡,也是全国水网密度最高的地区(杭嘉湖地区河网密度高达12.7km/km2)。江南水乡的聚落选址环境比较统一,特别是环绕太湖的苏、松、常、嘉、湖五府水乡环境更加趋同,水乡内部的水面率很高,组团街区的布局发展均受到水网河道分布切割的影响,网状水乡和线形水乡的比例较大,块形水乡的比例较少。

与长三角相比,珠江八门入海,三角洲附近水系散乱,地形也十分复杂。根据朱光文等学者的研究,按照地形差异,珠江三角洲的聚落大致有三类立基环境[1]:

(1)形成于史前时代的各自独立的各江下游三角洲,地势比较高敞,水患较少,开发于唐以前。到明清时期,广府民系的大量采用规整梳式布局的聚落都分布于这一区,如三水大旗头村、花都朗头村、南海黎边村等。这些村落虽然邻近河溪,但聚落内部地块完整,未受水系分割,内部交通也主要依靠陆路交通,它们不属于典型的水乡聚落。

(2)形成于历史时期初期至唐宋时期的各河下游复合三角洲,地势相对低下,主要被两宋以降的南迁汉民和在经济文化交流中逐步被汉化的地方土著居民联合开发,北方汉民族较为先进的治水技术的南传,对这一地区沧海桑田的巨变起到过关键作用。明清时期,“以连片的桑基鱼塘或果林、花卉商品性农业区为开敞外部空间的,具有浓郁广府民系地域建筑风格和岭南亚热带气候植被自然景观特征的围田区水乡”[2]聚落分布在这一地区。代表性聚落有顺德逢简村、古朗村、高赞村、龙潭村,番禺小洲村等。

(3)形成于唐宋以后的冲缺三角洲,地势最为低下,主要被明清时期逐渐上岸落户的疍民群体(隶属于广府民系)开发。以稻作农业为主,基塘农业为辅的沙田区水乡聚落绝大部分分布在这一地区。代表性聚落有中山民众水乡、浪网水乡,番禺横沥水乡、万顷沙水乡等(图2)。岭南水乡的水网密度整体低于江南水乡,聚落形态虽受制于河网形态但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因此除了线形水乡和网状水乡外,块形水乡和依托于强烈地势变化的放射形水乡也很常见。

2.2 开发时序

江南水乡与岭南水乡的形成发展时段不同,这不仅指地质变化过程,也包括经济文化的开发建设过程。江南水乡是古老的水乡,陆地形态早已基本稳定,在春秋时期就有相对先进的生产力和一定规模的聚居人口,有过可与中原文明匹敌的辉煌的吴越文明。因此在江南水乡中,唐宋以前就开基立村的古老聚落占有相当比例。

岭南水乡相对而言是年轻的水乡,大面积的冲决三角洲形成于唐宋之后,尤其是沙田区的建设与开发时段更晚。明清以前,包括岭南水乡在内的整个岭南地区的经济、文化相对中原和江南地区而言比较落后,一直处于对后两者的追赶和学习状态中。所以受制于土地有限、人口稀少、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低下等条件,岭南水乡地区的古老村落的数量比江南水乡少得多。根据刘志伟的研究,由于明初的屯田戍疆政策和地方防卫需要,大量沿海渔民和疍民被收编为“军户”,而后不少“军户”又转为“民户”,这一历史进程大大推动了岭南水乡的人口聚集和聚落发展,佛山、九江、龙江、小榄等岭南水乡著名市镇都是明代以后才形成的,水乡聚落集中的顺德县也是在明初才得以立县[3]。明清时期,随着人口的增长,岭南水乡地区新建了大量聚落,已存在的小型聚落规模也获得提升。

由于江南水乡的古老聚落比重大,很多聚落的发展历经了很漫长的发生、成长、成熟、衰弱甚至死亡的时间过程,聚落中的建筑不断被加建、改建、拆建,宅基地所有权也在不同聚落成员间买卖变更,原有邻里关系不断被打破,为获得更大自用空间而侵占巷道的以个人利益为先的建造活动频繁发生,再加上宗族权力的转移、前后世长老对规划的不同期望和实施、监控差异,都造成对统一规划思想的破坏和僭越,使古老聚落的形态更易趋向无序。而岭南水乡聚落普遍年轻,相当数量的聚落兴建于明清两代这样一个相对集中的历史时期,尤其是围田区的水乡从勘地立基伊始,就渗透着强烈的宗族运作,即从宗族层面来规划聚落物质环境,建立有序空间领域的思想:包括先立祠后建宅,以宗祠居于前排并占据聚落最佳风水穴位统帅民宅的建筑等级格局;按房支系统确立纵巷数量,按核心家庭户数(成年男丁数)确定“三间两廊”民宅单元的数量的聚落规模控制。这些内容通过聚落长老的授意落实到最初的聚落建设当中,促使始建聚落就具备相当的规模且凸现严谨的秩序,其典型的棋盘状的地基网格容易保障后续建筑行为不脱离规划轨道;同时由于聚落的发展周期短,初期的规划意图容易延续而不被歪曲。[4]在用地规整的情况下,岭南的围田区水乡大都严格的遵循着梳式布局的原则,即便在聚落建设用地被水道划分得支离破碎的情况下,仍能从不同组团中看到梳式布局的规律,如梳齿般并列的纵巷贯通聚落或组团的纵深,数量多且平直,承担着主要的交通功能,并在导风、排水、蔽日、防火等方面有综合功效。

2.3 城乡体系

明清时期,江南水乡和岭南水乡的经济都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城镇也都表现出膨胀拓展的态势。但相较而言,江南水乡在全国经济格局和城镇贸易网络中占据更为突出的地位,它通过“输出棉花、生丝、丝棉纺织品等农业、手工业品,输入粮食、果品、肥料、颜料、木材等农林产品,与岭南、长江中上游、西北和华北、东北建立了紧密的经济联系”,是沟通全国贸易的核心环节。[5]由于自唐代经济重心南移,江南水乡就成为全国最富庶的地区,由唐至清,其城镇体系经过长期发育,层级丰富,大小城镇的位序——规模结构比较完善,趋向类金字塔状的稳定结构。在《江南市镇》一书中,指出江南水乡的市镇级差结构分为四级:最低层次为基层市场,即村市,仅向周边乡村农户提供一般生产、生活资料。上一级为中间市场,它介于基层市场与县邑市场之间,多以乡脚30里为服务半径,保证农户半天可往返的时间。今天仍保留有鲜明水乡文化特色的同里、周庄等著名聚落均属于中间市场。再高一级为中心市场,多为府县城邑市场。更高一级为区域市场,如苏、杭、江宁府,对整个区域内的多个府县有经济辐射。[6]而江南水乡的经济勃兴,强烈体现在作为中间市场的较大规模集镇的密集分布,其数量之多非岭南等其它区域能及。尤其在太湖周边地区,中间市场平均服务半径在10km以内。在这些中间市场中,又因人口规模、经济实力不同可分为巨镇规模的中间市场(人口逾万,店铺逾百,镇区建成面积多大于1km2,如盛泽、南浔等镇)、中等规模的中间市场(人口在1500以上,镇区建成面积1km2左右,如吴兴菱湖镇、嘉兴王店镇等),其中的巨镇实际上已经成为“越过府县城市直接通向全国性市场的超级市镇”。[7]

而在岭南水乡,城镇体系仍处于典型的“倾斜发展阶段”[8]。其特点是基层市场数量多而活跃,中间市场和中心市场发育不充分、规模偏小,区域市场两城独大,大小城镇的位序——规模结构不够合理,塔状结构的中上部存在薄弱环节。具体分析,岭南水乡可称为区域市场的仅有广州、佛山两城,其中广州的首位度过高,人口规模超出佛山数十倍之遥,而广佛两城的规模又比排名其后的城镇要大得多。岭南水乡地区,作为中心市场的府县城市本来就少,规模也与江南的中心市场拉开距离,比如珠三角最大的中心市场江门,同时也是仅次于广州和佛山的第三大城镇,其规模仅与长三角排位第11的城镇湖州相当。[9]可见岭南水乡的城镇体系中,缺乏像江南那样集中分布的大中型城镇。在中间市场等级,岭南水乡中巨镇规模的中间市场数量也很少,中等规模的中间市场数量虽然较多,但其中大量市场不像江南水乡的市镇具有独立经济职能并超越乡村管辖,其本质仍是经济活动受制于附近乡村内地主把头势力的一些街区(位于乡村聚落中部或边缘),被称作“墟”,这类“墟”所依附的乡村内仍有大量从事非商业性生产的农民。[10]岭南水乡的中间市场和中心市场分布以广州为中心,越靠近广州密度越大,且全部集中于围田区内,沙田区则无一分布,体现了突出的不均衡性。[11]

2.4 土地制度

明清以降,与华北、关中的以自耕农为主导的经济形态不同,江南、岭南水乡社区的土地集中程度很高,并且是全国租佃率最高的两个地区。[12]在江南水乡,市镇分布密集,与周边农村聚落的距离又近,因而有钱有势的乡村士绅从清中叶开始大批移居市镇。到上个世纪30年代,长江三角洲的出租土地占到总耕地面积的42%[13],而掌握这些土地的地主中有90%已经远离他们的田产住在城镇里,在村地主的数量很少,江南成为全国城居地主率最高的地区。[14]由于纳税地主普遍居于城镇,而大多数乡村居民是佃农身份,致使粮食、财富源源不断的流向市镇,有限的人力、物力也都集中用于市镇公共建筑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周边农业村落则衰退为无庙、无祠的紧密依赖于邻近市镇进行宗族公共活动的附属性聚落,市镇的繁华兴旺和周边农村的简朴贫乏形成鲜明的对比。“经济能力的有限使得村落中没有供人们集中起来进行公共活动的专用场所,大部分经常性的集会活动都是由村级的农民社团组织依托居住空间附带进行,重大的宗教和娱乐活动只能由士绅组织在村落所属的市镇内举行,村落并不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宗教活动单位。”[15]因此江南水乡的二元化体现为分布于各水陆交通要冲的商业聚落和其周边的农业聚落既分化独立又密切依赖的关系。

岭南水乡的租佃关系虽然也很发达,到上世纪30年代甚至高于长江三角洲,租佃率达60%以上,但一半以上的出租土地是族田和各种形式的公田[16]。岭南水乡在长期远离封建统治中心的地域环境中发展出独特的强调宗族整体实力、以宗族地主为统治阶级的重要构成、以乡族集团为主要土地占有者的社会形态。依赖宗族血缘关系聚居的一村之内,贫富分化不大,阶级界限模糊;残酷的阶级压迫则常常体现为一村一族对外村外族的剥削,尤其是围田区宗族聚落对沙田区非宗族聚落的控制和剥削。围田和沙田均是依靠江河泥沙冲积而成,两者的差别主要源于土地开发时序。围田区成陆早、治理早见功效,先一步成为具有稳定产量的农业区,也先一步被纳入正常的国家税收体系,与之相应的围田区也就早一步被珠三角广府民系各姓宗族占据,成为他们繁衍生息的温床。沙田区是比围田区形成较晚(常指明代以后)的沿海滨江淤泥积成的田地,在明清时期仍处于不断生长扩张的过程中,是一种新生的尚不稳定的土地资源。国家对沙田的管理相对松散,一方面用相对优惠的税收制度鼓励开垦,同时把开发治理需要投入的人力物力直接委于民间,这就使得地方豪族能够凭借充足的资金、密集的族众和政权统治上的隐形资源,控制了绝大部分已经开发成熟的沙田和正在形成当中的浅海滩涂。原本依赖浅海资源谋生的疍民在这一进程中失去了生产资源,沦落为受围田豪族遥控为其耕作沙田的佃户。至民国,“在沙田区这个最肥沃的农业区里,八万五千余户没有一家自有土地。”[17]围田区内的宗族聚落社区,和沙田区内的非宗族社区,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呈现鲜明的控制与依附关系,具有典型的二元分立特征。这一特征影响到围田和沙田区的水乡传统聚落形态也具有本质差异。在较早开发的围田区内,市镇、农村宗族同构,区别不大,很多市镇是结合村落发展起来的商、农混合体。加上市镇数量本身不多,公共生活分布于各农业聚落内进行,各村有相应数量和等级的宗族、文化设施,农业村落具备较高的独立性,对市镇的依赖不像江南水乡那样强。而在主要由无产流民、上岸疍民聚居的沙田区缺失宗族组织,常形成以水神崇拜为核心的简单结构的祭祀圈。

由上所述,江南水乡聚落的二元分化主要发生在市镇和农业聚落之间,岭南水乡聚落的二元分化主要发生在围田区和沙田区之间,分化的直接诱因都是土地制度和生产关系问题。

2.5 农业结构

明清时期,江南水乡迫于巨大的人口压力,在农业结构上由单一的稻作经济向大比重的种植经济作物谋求高额利润转变,在区域类型上主要可分为产桑区和产棉区。太湖附近的杭嘉湖地区是江南地势最低的地方,其种植方式是筑圩防涝,圩内种稻,堤上植桑以供养蚕,因此“村边处处围桑叶,水上家家养鸭儿”是江南水乡的典型的聚落景观;离太湖较远的高敞地域(松江、太仓)尤其是沿海滨河的沙地则主要用来种棉,种棉区的水乡数量很少;前两者的中间地带地势适中,“灌溉便利且无需植桑固圩”[18],则仍大面积种植水稻,稻香千里、一片平畴是这个区域水乡的生长背景。

岭南水乡的围田区在不断抵御水患的过程中,形成了将低洼地挖浚造塘,排涝防旱,挖出的泥土堆填成四周的塘基,塘内养鱼,基上种树的立体化农业经济。由于基上所栽植物的不同,分为果基鱼塘、桑基鱼塘、蔗基鱼塘。这种模式最初产生时是为适应地势极低、易涝易倒灌的地块,后来在果、鱼、桑、丝之利十倍禾稼的情况下,弃田筑塘、废稻树桑成为围田区的产业潮流,自康乾至鸦片战争前,西北江三角洲内“南海与顺德交界的九江、龙江、龙山、坡山以及西樵、大同、沙头等地连成一片,形成以九江为中心的养鱼种桑专业化农业生产区”(图3)[19]。在江南产桑区,桑地约占耕地面积的30~40%,而在岭南基塘区,“基六塘四”的土地份额关系显示了与江南水乡聚落不同的以基为重、基塘相依的外部景观。除了基塘农业区,岭南围田区还有大面积种植花卉、果木,以成片花海果林为聚落外围景观的专业农业区,这个区域“以广州为中心,南至番禺的大石、龙湾、古坝,东至黄埔、茭塘,西南至顺德的陈村、南海的平洲、番禺的韦涌”[20]。

岭南水乡的沙田区以水稻生产为主,这里出产的稻米用以反哺围田区,围田区和沙田区在农产品类型上相互弥补。沙田区以狭窄堤围分隔的广袤稻田提供了聚落生长的外围背景。

3 聚落形态的差异

在复杂的外部环境作用下,越海民系创造的江南水乡和广府民系创造的岭南水乡在聚落形态的不同层次均反映出一定的差异。

3.1 总体布局

聚落的总体布局是聚落研究的宏观层次,水乡聚落的总体布局要描述的关键内容为:

(1)耕作区域与居住区域的布局关系。

传统水乡聚落中,耕作区域与居住区域若是分别集中布局,两者间存在明晰的界线,则称为集村,集村有利于居民相互之间产生密切的合作联系,守望相助能够提高聚落的防御性。耕作区域与居住区域相互混杂称为散村,散村有利于村民就近照看田地等生产资源,就近参加劳动,但居民间的联系相对疏远。

(2)耕作区域和居住区域的具体形态以及与水系间的联系。

耕作区域的形态主要取决于自然地形和土地开发方式。同样在地势低洼地区,浙北的横塘纵埔圩田、绍兴的湖溇圩田和顺德的桑基鱼塘因水系形态和围垦方法的不同而形态有别。居住区域的形态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散村的居住区域和耕作区域相互交杂,互为图底,单独提炼出来多呈枝网状、格网状、散点状;集村的居住区域比耕作区域更加体现人为规划的制约,多呈线形、块形和放射形。线形居住区域通常因受到主要河道的牵引而沿河发展生成,其垂直于主要河道方向的尺度远小于平行于主要河道方向的尺度,能够最大程度的保证更多居民的交通、取水等方面的便利,最大特点是轴向生长性。块形居住区域通常基于拥有充裕的用地,在长宽两向的尺度接近,内部可能被水道划分成多个板块,其最大特征是块面扩展性。网状和散点状居住区域可视为若干个被农田、鱼塘分割的线形组团或块形组团的组合体,最大特征是居住区域中包含有近均质分布的耕作块面。放射形居住区域依托于水中的丘陵,聚落的生长一般由高处向外环低地坪逐渐扩散,最大特点是沿垂直于等高线方向放射性生长。通常我们以居住区域形态对水乡类型进行命名,称其线形水乡、块形水乡、放射形水乡、网状水乡、散点状(荷叶状)水乡。

江南水乡的市镇聚落以商业、手工业为经济基础,对于农耕的依赖性减弱,聚落成员拥有的农田离聚落居住区域较远,是典型的集村。市镇占据着水运交通的要冲,根据河流走向形成镇区形态。沿一条河流单侧发展或夹河发展形成“一字形”市镇,如嘉兴王江泾镇(图4);在两河交汇处形成“十字形”市镇,如乌青镇(图5),或“丁字形”市镇,如嘉兴王店镇(图6);沿圩田外沿的环状河道形成的环形市镇,如吴江同里(图7)。[21]由于市河是市镇的经济命脉和生长骨架,所以市镇的基型是“一字形”线形聚落,“十字形”、“丁字形”等具体形状不过是以基型为基础产生的种种变体。环形市镇由于市河的闭合,聚落偏向于块形水乡,可视为线形基型发展的极端特例。

再分析江南水乡的农村聚落。横塘纵埔圩田区,村内水系为纵横交错的线形体系,线形网格内是被圩堤包围的圩田。聚落的典型形态正如费孝通分析过的江村(图8、9),在整体地势极低的情况下,为了避水患只能利用圩堤建房。圩堤是圩田四周高起的边缘,通常宽10~30m,其上用来种植桑树,被选做建房的圩堤宽度要更大一些。[22]沿圩堤排布的民居呈线形,一个聚落的居住区域由若干个散落在邻近圩田圩堤上的线形组团组合而成,呈枝网状。组团间被河流或其它灌溉水渠分隔开,滨水的建筑界面很可能不连续,居住区域没有绝对闭合的界线,聚落是介于集村和散村之间的过渡类型。所有的民居一面朝河、一面朝田,能方便出行也能就近劳作。湖溇圩田区,村内水体以块面状的湖塘为主,民居分布在湖岸,环水形成极具特色的“环溇居”,为环形聚落,属于集村散村间的过渡类型。在西溪湿地,水体被堤坝分隔成一个个池塘,池塘间以水渠相连,民居则分布在堤坝上,随堤坝形成格网状的聚落,属于散村。[23]可见,由于水网高度密集和地势普遍低下,江南水乡的农村聚落多依附于高起的堤围建筑民居,堤围的进深有限,民居的分散程度大,民间的宗族力量未能对形成大规模集村发挥有力影响。

岭南水乡的围田区相对沙田区而言淤积更早,距海更远,地势更高。因此围田区的水乡聚落一般都有相对富余的建设用地,再加上宗族聚居的要求,不论市镇还是乡村,都以居住空间和耕作空间截然分立的集村居多,具体形态有线形、块形和放射形为多。线形水乡有伴溪村落(如番禺大岭村)(图10)夹溪村落(如番禺三善村)(图11)两大类。块形水乡中顺德古粉村(图12)、龙潭村(图13)等水乡基本保证了居住区域不被水系分隔,河渠湖塘分布在居住区域外围;而顺德逢简村(图14)、高赞村(图15)等水乡居住区域内部被河涌分隔成不同的板块组团。放射形水乡如高要蚬岗村、番禺小洲村(图16)等,均是环绕小丘而建。这三类水乡聚落在垂直水道方向均有一定长度的延伸,以临水的宗祠建筑开始接续建立的一个个前后相连的三间两廊单元,成为纵巷拓展的动力,反映了宗族对家庭的统摄关系。围田区内也有少数聚落采用散村的布局方式,如鹤山的古劳水乡(图17),又称围墩水乡,属于桑基鱼塘农业区。“围墩”是指与基围相连深入基塘中的一个个屋宇集中地,宛若塘中浮起的一大片荷叶,墩上少则一两户,多则十几户人家,有的还设祠堂。每个墩就是一个聚落组团,墩与墩之间被水塘间隔开来。这种聚落属于散点状水乡,在围田区水乡中并不多见。

岭南水乡的沙田区水乡整体开发时序较晚,以堤围稻业生产为主。相比于围田区水乡,沙田区的聚落数量少而规模小,商品经济不发达,几乎没有成规模的市镇。村落形态为线形,属于集村和散村之间的过渡类型。在封建社会,作为沙田区生活主体的疍民受到围田区宗族地主的残酷压榨和剥削,基本处于赤贫状态,没有土地所有权,人口也经常流动,最初采用船居,迁居陆上后也只是搭起船一样的简寮栖身,“无瓦无砖”,居住条件很差。沙田区紧邻海河、地势低洼,没有丘陵高地可以依托,而田埂的面积和高程都不适于作为宅基地,所以为解决防洪问题疍民把住屋就建在濒临河涌的堤围上。因河堤或涌堤的宽度有限,一般只能容纳单户进深,民宅大多一面临水、一面邻田,耕作和交通都依赖舟船。这样形成的村落,多呈现随堤围延伸长度达数公里之遥的线形形态,一字形是这类聚落的基型。而根据水道的交错纵横,聚落沿堤岸生长也会形成“L”形、“U”形等变体(图18,19)。

3.2 组团街巷

聚落的组团街巷是聚落形态研究的中观层次,用来描述它的主要指标有:(1)河、街、巷、弄组成的交通网络的结构和形态。(2)由单体建筑发展到聚落过程中,各类空间的组织结构和形态。

江南水乡的市镇虽然规模比乡村聚落宏大,但绝大多数都为单一街区模式,即在沿市河的河岸一侧只形成一条商业街道,“不存在由与临河街道平行的第二层商业街分隔的第二层建筑群”[6],其主要原因是商业发展和居民生活对船运、河水的依赖,同时也是最节约土地和建设成本的初步城镇化模式。所以江南水乡市镇的街巷体系多为树形,主干是市河两侧的主街,其贯通性最强、宽度最大、承担交通量最多;其它次巷、支巷和小弄均由主街逐级生发。支巷和小弄多为掘头巷,导向住户的私有领域,贯通性和环通性弱,宽度比主街、次巷小得多,属于生活性的巷道。按照段进等学者的研究,江南水乡的市镇空间结构同时具备等级子群、并列子群和链接子群三种构成方式。“等级子群包括单项等级子群和双向等级子群”。单项等级子群通常由“间——合院——院落群——地块——街坊——古镇”逐级构成,结构清晰(图20)。“双向等级子群,在单项等级子群的基础上,加上了并置组合关系”,例如由于住宅规模的差异,单进合院直接作为一种民居类型组合形成地块,越过了院落群的层级(图21)。“绝大多数江南水乡市镇是以双向等级子群来组织空间,并且民居入口多采用直入式”,造成了次巷以下等级的巷道弯曲转折多、规整性差。等级子群是江南市镇空间最主要的空间构成方式,反映了“生活性”的一面。“并列子群主要是在沿河地带由河、街、房三种空间要素平行并置形成的组合方式”,偏向“商业性”的功能,有“屋——街——河——街——屋”和“屋——街——屋——河——屋——街——屋”两种基本剖面模式(图22)。“链接子群是指宅、街、巷、河等空间要素之间的连接点,如水埠、桥、街巷结点、广场、转船湾等”。导向块面状街坊的等级子群、导向沿河地带线形空间的并列子群和点状的链接子群共同组合生成市镇的整体空间(图23)。[24]

江南水乡的乡村聚落,以圩田区聚落为代表。受制于圩堤的进深,聚落的街巷组成以平行于河道的街巷为主巷,垂直于河道的街巷为次巷。由于民宅入口多为正入式,主巷是横巷(平行于民居正屋面宽方向的巷道),次巷是纵巷(垂直于民居正屋面宽方向的巷道)。主次巷的密度均低于市镇,交通体系层级简单,有时甚至为单一层级。陆路交通不一定能形成环路,村域交通非常倚重水上联系。民宅规模较小,街坊进深有限,聚落空间结构的等级子群层级少,更多的反映并列子群的构成方式。链接子群数量也少于市镇。

岭南水乡的围田区聚落仍然在整体上或组团内保持了梳式布局的特点。街巷体系以大量的纵巷和少数横巷组成。横巷宽度大、为主巷(主街),纵巷宽度小、为次巷,横巷纵巷的贯通性好,规整度强,交通体系形成等级分明的两个层级。居住区不受水系分割的完整块形聚落的空间结构体现出鲜明的单向等级子群特点,由“间——三间两廊单元(户)——纵向串接的院落群(里)——聚落”的逐级构成格局一目了然。按纵巷划分的“里”建有专用的巷门、水埠头,并在水埠头旁和巷门内供奉着这一“里”所专属的社神。而在聚落的最前端,通常是祠堂、横巷、水塘(河涌)三种空间要素平行并置形成的并列子群。祠堂建筑排在串接的三间两廊单元的最前面,直接向横巷开门,与其后受里门管制的只能朝纵巷开门的侧入式民宅有本质区别(图24)。被水系分割而形成若干板块的聚落,每一板块内有类似完整块形聚落的空间组织模式,整体上的等级子群构成为“间——三间两廊单元(户)——纵向串接的院落群(里)——板块(社)——聚落”。由于围田区水乡是典型的宗族社会,单向等级子群巧妙的反应了宗族结构在空间结构上的投影,“三间两廊”与小家庭,“里”、“板块”与大小房族,聚落与宗族基本上一一对应。链接子群的类型,除了江南水乡也有的埠、桥、街巷结点等,结合洪圣庙等地方水神崇拜设置的村落水口,和以种植巨榕、垒堆社坛为标志的榕荫广场是岭南围田区水乡独有的点状空间。

沙田区水乡中的疍民原本从事捕捞业、居住于舟船。因为有限的舟艇空间只适应小家庭为主的生活,儿子婚后即分居别艇是普遍的现象,因此在水上居住的疍民宗族观念薄弱,“对几代以上祖先的情况已记不清楚,没有世系群”。[25]疍民成为陆上地主的雇农后,由于社会地位低下,没有土地所有权,没资格参加科举考试,也不能与陆上人通婚。这些限制致使疍民的居住范围始终固定于沙田区而没能向高地拓展,也使得疍民的文化保留了更多本族群的原始特点。他们的聚落不强调血缘而看重地缘:一村之内多姓共居,没有宗祠也不设书院,祖先只在各家厅堂内祭拜;村落的精神中心是在村口结合巨榕建设的水神庙,庙内多供奉天后或洪圣,居民共同的水神信仰是村落祭祀圈形成的基础。聚落空间结构简单,单项等级子群由“村——基”两个层级组成,每一组团“基”(行政管理上多称为坊)常建立自己的社稷坛。由于“基”(河涌的堤)的进深限制,民居大多单户并联,巷道体系只有横巷而无纵巷,也只具有单一层级。基内空间结构则为河、横巷、住宅、稻田并置发展而成的并列子群。沙田区水乡的链接子群类型较少。

3.3 聚落建筑

聚落的建筑是聚落形态研究的微观层次,用来描述它的主要指标有:(1)建筑的类型。(2)民宅的形制、规模、材料、结构、造型装饰等。在这方面已有很多学术成果,不作为本文论述的重点。

江南水乡的市镇公共建筑类型繁多,祠堂、庙宇、茶馆、商铺林林种种,民宅形制也配合商业功能形成前店后居、上宅下店等商住混合功能的居住模式。沿街土地的珍贵,致使民居通常是小面阔大进深纵向拓展,即便是富豪乡绅的住宅也只能通过多进院落串联达到一定规模。乡村中公共建筑很少,民居除了居住用房外,多加建了一些储藏空间和牲畜棚,基地不甚规整。

岭南水乡的围田聚落多为宗族聚居,华丽的祠堂和其它一些小型庙宇是聚落中常见的公共建筑。民居形制极为统一,基本上一户拥有一个三间两廊单元,贫富差距在民居规模上无从体现。沙田区公共建筑匮乏,少数聚落建有简单的庙宇。民居在解放前以质量很差的茅寮为主,滨水伸出干栏式平台。

4 小结

传统聚落形态是长期适应外部自然人文环境的产物。越海民系创造的江南水乡和广府民系创造的岭南水乡,虽然都处于水网密集地区,但其外部环境系统仍存在多方面的差异(表1),从而造成两类传统水乡在聚落形态上也有差别(表2)。对照表格一和表格二,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外部环境系统是包含多种要素的复杂系统,每一要素都会对聚落形态的演进发生作用,不过作用的方式、强度并不一样,而最终的聚落形态的演化方向取决于所有要素的综合作用机制。

(2)外部环境系统的组成结构上,主要分为两个层次,自然地理要素是最为本质的底层要素,它对聚落形态的影响是长期的、稳定的、根本性的。社会人文要素是表层要素,它对聚落形态的影响是直接的、多变的、高效的。两类要素的矛盾反映了聚落从原始自然转变为人化自然过程中,处理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基本立场。

(3)从外部环境系统的作用效果来看,导致两地水乡传统聚落形态差异的主要有两种力量。一种是秩序化的、集中化的力量,依赖的环境要素包括集中的时段、适宜的人口数量、发达的经济技术、统一的文化信仰和单极化的社会组织形式,在这种力量的推动下有利于形成大规模的彰显人工规划性的集村。另一种是混沌化的、分散化的力量,依赖的环境要素包括时间的推演、人口的膨胀、落后的经济技术、多元或缺失的文化信仰和多极或无极化的社会组织形式,在这种力量的推动下有利于形成小规模的体现聚落的自组织属性的散村。江南水乡和岭南水乡处于多要素形成的复杂力场作用下,形成了“岭南围田区水乡——江南水乡市镇——江南水乡乡村——岭南沙田区水乡”,秩序性逐渐减弱混沌性逐渐增强的位序关系。

摘要:本文以江南水乡和岭南水乡传统聚落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两地的聚落外部自然人文环境系统的比较和聚落形态系统的比较,反映了广府民系和越海民系居住文化的差异,也能深层次的揭示外部综合环境对于聚落形态和住居模式的作用机制。

上一篇:担保法考试题下一篇:悦达起亚汽车促销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