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水乡创新群众工作的主要做法

2024-04-12

波水乡创新群众工作的主要做法(共7篇)

篇1:波水乡创新群众工作的主要做法

波水乡创新群众工作的主要做法

波水乡党委 政府

今年来,波水乡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紧紧围绕“当人民公仆,让群众满意”这一主题,从创新群众工作理念,完善群众工作机制,强化群众工作举措,扎实为民办好实事四个方面切实做好工作,实实在在取得了明显成效,群众满意度和党委政府的公信力明显提升。

一、创新群众工作理念,端正工作态度

群众工作落实关键在干部,那么首先要做好干部的思想工作,更新干部的工作理念,让干部有一个做好群众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让干部能够摆正位置,端正态度,自觉、乐意地去做群众工作。为此,我们在干部当中倡导了四种群众工作理念。

1、抓群众工作是一项综合性工作,不能等同抓民调工作。少数干部认为,抓群众工作就是抓民调工作,完全错误地理解了抓群众工作的实质、内涵和目的,完全错误地理解了民调与群众工作的关系。其实,群众工作涵盖了农村工作的方方面面,只要是与群众生产生活有关的工作,与群众打交道的工作,都是群众工作,抓群众工作是我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要求,就是要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谋福祉。我们不能仅从为民调的目的来抓群众工作,我们要正确把握民调与群众工作的关系,群众工作是民调的前提,是民调的基础,是民调的保证,而民调是群众工作的展示,是对群众工作的宣传,是对群众工作成效的检验。

2、抓群众工作是份内工作,不是份外工作。既然我们明白了抓群众工作的实质、内涵和要求,明白了抓群众工作与民调工作的关系,那么我们作为处在最

基层、最前沿与群众直接打交道的国家干部来说,抓群众工作就是我们的本职工作,就是我们份内的工作,而不能错误地把它当作份外的、多余的工作来对待。

3、抓群众工作是务实工作,不是务虚工作。在农村,宣传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群众支持、配合党委、政府的工作是抓群众工作;引导群众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经济奔小康是抓群众工作;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解难事,因地制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也是抓群众工作,等等。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的工作,都是真心为民着想,为民谋福祉的工作,而不是在搞形式主义,摆花架子,不是为民调而作秀的工作。

4、抓群众工作是一项经常性工作,不是应付性工作。既然群众工作涉及到方方面面,那么做群众工作是时时刻刻的,不分时段,不分季节,只是每个时段和季节的工作内容和要求不同。为此,群众工作必须经常抓、长期抓,不能够简单应付,不能够为检查所迫,为民调所迫而工作,而应该要认认真真、扎扎实实、真心诚意、尽其所能地为群众服好务。

二、完善群众工作机制,强化工作保障

1、整合人力资源,建立群众工作机构。为了全方位的做好群众工作,我们整合了乡综治、司法、民政、国土、合医、劳保、财政、计生、水利、派出所等部门的力量,在乡政府综治办建立了群众工作站,并设立了政务小超市,在各村成立了群众工作组,并将群众工作组人员及职责公示到组,大大方便了群众找干部办事、干部主动联系群众。

2、加强规范管理,健全完善工作制度。主要健全完善了“三项工作”考核制度,重点项目建设责任制度,政府机关内部管理制度;建立推行了乡干部职工“月考评、月通报”、村干部“月考评、季通报”制度。严格执行了“三重一大”

事项集体决策、主要负责人末位表态发言、政务回访、禁止大操大办、工作日早午餐禁酒、严禁赌博等制度。严格落实了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真正规范和约束了乡、村干部的从政行为,促进了群众工作的落实。

3、创新社会管理,健全联系群众机制。一是制定了落实群众工作方案。以乡党委、政府名义下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期群众工作的实施方案》,明确了做好群众工作的指导思想、主要任务和具体措施。二是创造性地建立并推行了党员干部联系群众“八个一”工作制度。即:“每户农户至少有一名乡村干部联系走访;每名乡村干部每个月普遍入户调查、走访一次以上;每次入户填好一份社情民意调查表;每名乡干部要记好一本民情调查日记;群众所反映的每个意见或建议都要及时做出妥善回复或解决;每月检查一次党员干部联系群众工作落实情况;乡政府每月开好一次社情民意调查处理汇报、交办工作会,总结、分析、部署社情民意工作;通过以上工作的有力落实,乡党委、政府的公信力和人民群众的满意度要有一个新的提高”。做到了乡不漏村,村不漏组,组不漏户,实现了党员干部联系群众的全覆盖。三是建立了“两代表一委员”联系群众制度。“两代表一委员”采取走访、接访、约访等方式,不定期深入群众,广泛收集社情民意。同时,每年组织“两代表一委员”、群众代表对乡党委、政府和乡属部门工作进行民主评议,工作评议成为推进全乡工作的一种常态化举措。

4、本着促进工作,完善目标考核机制。为了有利于全年各项工作全面完成任务,不断提升群众满意度,乡党委、政府在完善乡、村干部2011年工作绩效考核办法的基础上,专门制定出台了《波水乡2011年综合绩效考评工作责任明确及奖惩办法》、《电话户走访奖惩办法》、《各村民调排位奖惩办法》。对“民生100工程”项目落实,对相应的分管领导和干部实行了交纳500元的风险抵押金制度,按时完成任务的除退还风险抵押金外,乡上另各奖500元,否则风险抵

押金不予退还。上述奖惩机制实施后,使每位干部职工既有压力,又有动力,充分调动了工作积极性。

三、强化群众工作举措,理顺群众情绪

1、强化服务意识,转变工作作风。一是主动落实便民服务措施。今年来,乡党委、政府向全乡所有农户更新发放了便民服务卡、便民服务手册、平安波水温馨提示、致波水广大农户的一封信。在乡政府院内制作、张贴了乡干部职工岗位公开承诺栏、办公区域分布示意图,极大地方便了群众找人办事,提高了工作效率。二是主动优化服务群众工作。要求乡干部职工工作日一律挂牌上岗,禁止上班时间做与工作无关的事情,每月下乡时间不少于8天,切实保证工作时间和下乡时间。要求乡干部职工切实改进服务态度,完善工作方法,提高办事效率,树立良好形象,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不断提高服务群众工作质量和水平。

2、强化宣传教育,转变群众观念。一是通过引导群众外出增长见识转变群众观念。鼓励、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胆外出务工经商,在创业、创收的同时开阔眼界,增长见识,解放思想,主动摒弃一些守旧的、落后的、与形势发展不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在思想观念上与外界对接。二是通过开展主题教育转变群众观念。近年来,我们结合波水实际,通过会议、入户、工作交流等形式,认真开展了“创先争优”、“热爱资兴人人有情,建设资兴人人有责”等主题教育和“和美村庄”、“和美家庭”等创建活动,引导广大群众努力形成一种顾全大局、你追我赶、遵纪守法、热爱家乡、乐于助人、团结协作的新风尚,让广大群众自觉支持、配合乡、村工作,共同建设美好家园。三是通过加强宣传经济社会发展成果转变群众观念。不定期以不同形式向广大群众宣传好市、乡两级关注民生、改善民生、惠及民生情况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让广大群众亲身体会到党

委、政府是亲民、爱民、为民着想,为民办事的,不断改变个别群众对党委、政府的一些偏激看法,不断增强广大群众对党委、政府的信心和信赖程度,不断提升广大群众的满意度。

3、广泛收集民意,加大交办力度。今年来,我们通过乡人代会代表讨论,乡党代会前征求意见会、村民户主会、干部进组入户、模拟民调等形式,广泛收集社情民意。1—8月共收集群众意见、建议532条,为党委、政府高效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对收集的社情民意,我们及时进行了梳理,分门别类建立了台账,并及时做好了交办工作。目前已落实300余条,暂不能落实的积极向相关部门反映和向群众耐心做好解释工作,尽可能赢得群众的理解。

4、加强纠纷调处,维护社会稳定。建立完善了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应急处置机制,构建起统一协调、整合资源、上下联动、主动运作的群众矛盾纠纷化解运行工作机制,做到了纠纷隐患、不稳定因素及时排查,矛盾纠纷及时调处。截止目前,全乡共排查矛盾纠纷隐患100余起,调处民间纠纷60多起,调处率100%。在社情民意比较复杂、建设项目比较多的背景下,但全乡呈现出无刑事案件、无集体上访、无非正常上访、无安全生产事故、治安案件明显下降的良好局面。

四、立足群众工作需求,抓实实事项目

让群众收入有来源,居住更舒适,有病能治疗,老来无忧愁,办事很方便,心情很舒畅、生活好幸福,这既是广大群众的基本需求和生活愿望,也是我们做好群众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为此,我们立足群众的基本需求,从不同方面,因地制宜地抓好了一批实事项目落实。

1、立足农民增收致富,狠抓产业项目建设。近年来,采取争取上级投入与自力更生相结合,帮助群众恢复水毁稻田300多亩,并大力引导农村土地流转,稳定了粮食生产面积。围绕油茶这一主导产业,在抓好油茶新造的同时,大力引导农户进行“一抚两刨”和高标准改造,全乡3万多亩老茶园得到不同程度地改造,今年油茶丰产增收在望。同时,积极引导农户发展高效、特色农业,今年落实生姜种植面积3000亩左右,增产增收的来势看好。另外,立足波水人多地少的实际,大力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经商,现在每年在外务工经商人员达5000人次以上,大大增加了农民的劳务收入,加快了农民增收致富步伐,不断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2、立足提升服务功能,狠抓城镇提质改造。今年来,为了改善市场区域的经营和生活环境,加快推进全乡防灾避险工作,我们正在乡政府所在地实施农贸市场改建工程和安居房建设,今年预计建设的安居房面积可达1万余㎡,安置农户100户左右。为方便群众办事和乘车,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提高服务质量,我们正在建设农村客运站、文化服务中心、动物防疫站、政务小超市和邮政所。等年底上述工程完工后,将大幅提升我乡的小城镇品位和社会服务功能。

3、立足建设新型农村,狠抓基础条件改善。以推进“三清六改一化”工作为重点,狠抓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全乡人民盼望已久、倍受乡内外关注的波彼通乡联网公路正在建设,预计11月底全面完工。截止目前,今年来已完成通组公路硬化4条,农村危房改造30户,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5个村民小组,完成大小水利工程20多处,建设沼气池40口,改厕300多户,农村基础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农村面貌更加焕然一新。

4、立足构建和谐社会,狠抓社会事业发展。今年来,全面兑现计生奖扶政策,深入开展关爱女孩活动,促进了计生工作落实,稳定了低生育水平,符合政

策生育率达91%。劳动保障工作不断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100%,为1000多名参合患者兑现医疗补助80多万元;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开局良好,参保率达90%以上;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60人;80岁以上老年人高龄补贴上报168人,已补贴资金30240元,审核上报城镇低保27人,农村低保548人。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全面完成,建成农家书屋7个。村级信息化建设加强,有4个村开通了宽带网,农村社会事业得到长足发展,进一步提高了广大群众的生活质量。

篇2:波水乡创新群众工作的主要做法

去年以来,县委因势利导,对合市镇创建党群众经济联合体的成功经验进行了及时总结宣传,并把创建联合体为推进“三培两带”工程的重要载体,迅速在全县推开,取得了明显成效,激发了党员干部“双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带动了广大农民走上共同致富之路。目前,全县群众19500户,联合体成员平均收入达2万元,比全县农户平均收入高出近1倍。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转变观念,大胆创新

一是深化认识,积极引导。针对一些农民和部分党员干部对创建党群经济联合体心存疑虑、徘徊观望的现状,县委与时俱进,及时制定下发了建立党员群众经济联合体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创建联合体的目的意义,使全县各级党组织充分认识到,创建党群经济联合体是时代的发展变革与创新农村党组织职能定位的需要,是市场经济日益发展与农民把握市场能力的需要,是农村“三培两带”工程的深入推进与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需要,并摆上重要位置,切实认真抓实抓好。同时,充分利用标语、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通过召开专门会议、现场参观、现身说法等多种方式,进一步深化认识,转变了观念,使创建联合体工作家喻户晓,深入民心。二是党员干部领办,农民联合。在建立“党员干部能人库”的基础上,根据他们在产业发展中的影响力、群众中的号召力及其帮带能力的大小,从中遴选出联合体领办人,并给他们颁发资格证书。同时,农民群众根据自身技能和从事产业情况,自主自愿挑选领办人,选择加入项目,然后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采取党组织引导、党员干部领办、群体自愿联合的方式,创建了技术指导型、信息服务型、资金担保型、户户联合型、龙头企业型等各类党群经济联合体。今年初,何源镇孔坊村委会主任、党员江书胜在镇、村党组织的大力支持下,领办了水晶玻璃工艺经济联合体。由于该产业生产分户操作、老少皆宜、不误农活、零风险,能在家 1

门口致富,村民纷纷要求加入,联合体迅速滚动壮大,带动了千家万户。目前,该联合体成员已发展到160户,平均年收入达8000多元,并带动了全镇640余户农民致富;计划到今年底可发展到1000户左右。

三是典型示范,辐射带动。在创建之初,县委选择了条件较好的合市镇创建党群经济联合体示范点,成效比较明显。目前,全镇共创建各类党员群众经济联合体39个,参加农户达1560余户,其中党员干部256人;黄栀子、葡萄、蜜梨三个产业迅速发展壮大,形成专业村、组48个。示范点建立后,县委及时召开了现场会,现场观摩感受,用身边的事示范带动身边的人。同时,我们还通过媒体宣传、“七一”表彰等方式,大力宣传、表彰奖励发展联合体过程中涌现出来的典型个人和群体,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引导和辐射带动作用,从而较好地把广大农村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的热情调动起来,智慧集中起来,创造力激发出来。

二、规范运作,促进发展

一是成立机构,组织领导到位。为了给联合体的顺利推进和不断发展提供组织保障,县委成立了专门指导小组,县委书记任组长长,村建领导小组负责进行组织、指导、协商,县委组织部、村建办、农工部、财政、金融、公安等部门和单位共同参与。各乡镇也相应成立了指导小组,乡镇党委书记为直接责任人,分管党群的副书记和分管农业的副乡镇长负责做好具体工作,实行专人负责制。同时,县委建立健全了不定期跟踪督查、点评通报、目标管理、考评考核等制度,促使联合体工作的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二是强化措施,优惠政策到位。在政策上实行倾斜,县委在建立健全领导干部挂点联系、农技人员定点联系、联合体内部帮带等制度的同时,在联合体的项目引进、土地使用、办理经营许可证、税费减免、补贴奖励等方面制定了优惠措施和激励办法;在资金上实行扶持,与农村信用社联合,成立了农村小额信贷担保中心,简化办理信货手续。一年来,先后为经济联合体注入信贷担保基金600多万元;在技术上实行指导,以联合体为依托,积极开展农村实用

技术培训,组建了两个农业技术咨询服务小组,与县移动公司联合开通了“农事小灵通”信息网络,提供病虫害防疫、天气预报、市场供求等信息,从而为联合体的健康快速发展创造了宽松的环境。三是建立党组织,跟进服务到位。当联合体不断发展壮大,在同一产业或行业中形成一定规模,且条件成熟时,我们根据产业化经营的要求,适时把党组织建立在产业链上,成立了产业协会党组织。目前全县共有各类协会党组织29个,党员会员463人。协会党组织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积极为协会推荐人才,让党员干部挑起大梁,充分发挥他们骨干带头作用;积极开展“双向培养”,使一大批党员干部成为致富带头人,使一大批致富带头人加入党组织。加强对协会的规范化管理,督促协会坚持“入会自愿、退会自由、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引导协会在产、供、销过程中为会员提供无偿服务;同时,按照“双方自愿、互惠互利、契约管理”的原则,支持协会在提供种子、设备和销售等环节收取合理的费用,实现以会养会,不断发展壮大。去年12月,黄栀子协会党支部通过对市场供求的综合分析,预测到今年上半年黄栀子果价格涨幅将超过20%,并及时告知各黄栀子联合体,封存了干果30余万公斤,不仅使栀农增收40余万元,而且协会也获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三、注重实效,整体推进

1、找到连接点,实现了分散经营向集约经营的有效转变。党员群众经济联合体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的有效载体,它一头向市场延伸,收集、分析和开辟市场;另一头向生产延伸,引导农民根据市场需求组织生产经营,并通过配套的社会化服务,大户带小户,党员带群众,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大市场直接连接起来,发展产业化经营,极大地提升了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抗风险能力,从而促进了联合体由组织推动向市场牵动、由项目启动向产业拉动、由能人带动向基地联动的转变,直接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秀谷镇陶家村党员干部王耀怀领办了蜜梨购销联合体,带领2名成员常年驻在广东、上海等地从事销售,搜集信息,每年为梨农外销蜜梨80万公斤以上,每斤价格比本地高0.1元,户均增收740多元,并带动了

全县各蜜梨经济联合体上规模上档次。

2、找到了切入点,实现了党建工作与经济建设的有机统一。“三农”工作的落脚点是农民增收,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落脚点也在于此。而我县党员群众经济联合体正是农村党建工作与经济工作紧密结合的一个有效切入点,是农村“三培两带”致富工程的拓展和深化,也是新时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一种新型载体,通过联合体这种具体形式,赋予具有一定能力和实力的共产党员以义务和责任,使共产党员全面完成带头致富向带领共同致富的角色转换,使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在联合体这个新平台上得以充分展现,使党组织在广大群众中产生巨大的向心力。去年以来,全县已有600多名联合体成员提出了入党申请,其中有100多人被列为入党积极分子。今年以来,仅合市镇又有100多户群众提出了加入联合体的申请,30多名党员和200多户群众已达成联合体协议。

3、找到了着力点,实现了工作方式上由应付向主动服务的转变。经济联合体的创建,使农村基层组织和农村基层干部的工作重心发生了很大转变,农村党员干部领办联合体,乡镇干部工作与联合体挂钩,使他们主动站在了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前沿,从过去“催粮要钱”等一般应付性事务转变到示范引导、导找信息、说服教育以及为联合体协调解决困难等为农民搞好服务上来,领导方式和工作作风得到切实改进,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和战斗力进一步增强,广大领办联合体的党员干部被群众亲切地誉为“传经送宝的科技人,致富路上的带头人,帮贫扶困的贴心人”。

4、找到关键点,实现了农村人才资源的有效整合。一是形成了广纳群贤、竞争择优的用人导向,促进了农村各方面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增强了农村基层党组织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和班子的整体功能;二是把农村各方面和分散在各个产业链上的人才组织起来,聚集和整合农村的人才资源,有效地解决了农村资源不足和浪费同时并存的问题;三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农民增收致富,培养和储

篇3:波水乡创新群众工作的主要做法

一、搭建专业化平台, 夯实群众文化基础

(一) 构建四级文化网络。

每年安排群众文化工作专项经费, 积极推进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先后建成了国家一级图书馆、400米标准田径场、文化中心、体育馆、城市中心广场及14个乡镇综合文化站站舍、78个村级文化活动室等一大批文化基础设施;评选出40户村级文化示范户和32户文化文明户, 发展55个农村基层图书流通点, 完成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布点124个, 并为53个中心村文化活动室配备了文化活动器材。初步形成了以县文化馆、图书馆为中心, 以乡镇文化站为枢纽, 以村级文化活动室为基础, 以文化示范户为补充的四级农村文化网络。

(二) 培育本土文化队伍。

在坚持开展“中国木制玩具文化节”“云和梯田开犁节”“畲族三月三”等活动的同时, 大力实施“种文化”活动, 积极举办“民间民俗文化艺术月活动”, 努力通过各类活动的开展, 发现和培养农村文艺人才。据统计, 仅“民间民俗文化艺术月”一项活动, 累计参演群众就达7500多人次, 一大批优秀基层文艺人才因此脱颖而出。同时, 积极鼓励社会各界组建民间艺术社团, 大力推动各类广场文化活动蓬勃开展, 进一步壮大本土文化队伍。截至目前, 全县已建有腰鼓、舞蹈、健身、器乐等文艺队伍98支, 组建民间艺术团5个。

(三) 加强文艺辅导培训。

坚持从培养群众文化兴趣上着手, 针对不同群体、不同艺术水平、不同兴趣爱好, 分别开展了舞蹈、器乐、地方小戏等不同艺术门类的辅导培训。今年以来, 该县累计培训各类乡村文艺骨干320名。同时, 完善文艺辅导员制度, 聘请23名文艺辅导员进社区、入部门、下乡镇, 开展“一对一”“面对面”辅导培训, 着力提升基层文艺队伍的表演、创作水平。

二、设置多元化载体, 激发群众文化活力

(一) 拓展群众文化内涵。

始终坚持将群众文化活动与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紧密结合, 将主流思想的教育普及延伸至广大群众, 着力拓展群众文化内涵。通过运用歌舞、小品、快板等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大力宣传全县大政方针和各个时期的重点工作任务, 努力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2010年以来, 该县先后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六城联创”“项目攻坚”等重点工作, 组织承办了31场主题鲜明、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活动。

(二) 打响节庆活动品牌。

围绕县域山水特色、文化特征和产业优势, 积极开展各类大型群众性文化节目, 着力打造具有县域特色的节庆活动精品。仅去年, 该县就先后举办了“畲族三月三”文艺晚会、庆祝“三八”国际妇女劳动节100周年纪念大会、丽水市第二届邻居节、第四届云和梯田开犁节等14场大型文艺活动。2011年10月底, 又成功举办了第四届中国木制玩具文化节。本届木玩文化节更加突出群众参与性和活动丰富性, 安排了“大型文艺晚会”“木制玩具博览会”“校园剧演出”“文化踩街”“木玩狂欢”等10多项主题活动, 成为了该县规模最大、层次最高、参与面最广、影响力最强的一次群众文化盛会。

(三) 创作群众文化精品。

2006年, 该县在全市率先开展了“民间民俗文化艺术月活动”, 并将其作为推进“送文化”向“种文化”工作模式转变的重要平台来打造。通过活动的开展, 基层优秀民族民间艺术资源得到了充分挖掘和有效利用, 并形成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群众文化精品, 其中不少作品还先后在各类比赛中获奖。据统计, 2008年以来, 该县已先后获得小品舞蹈类国家奖1个、省级奖11个、国家级歌曲奖2项。

三、建立全方位机制, 促进群众文化繁荣

(一) 建立政策扶持机制。

立足于“大文化”建设, 加强公共文化资源的合理整合, 先后出台了《云和县文化发展十二五规划》《2008—2010农村文化建设规划》《关于进一步统筹推进农村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全县宣传文化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同时, 鼓励学校、企业等单位的文体设施免费向当地村民有序开放, 积极发挥农村中小学在职和退休文体教师在群众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逐步实现基层文化资源共建共管共享;进一步降低农民自办文化的准入门槛, 落实农村民办文化企业在土地使用、税收、信贷等方面与国有文化企业享受同等待遇等政策。

(二) 建立资金保障机制。

进一步强化政府职责, 建立文化建设专项资金, 逐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融资为辅的多渠道筹措文化经费机制。“十一五”期间, 该县仅用于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经费就达7000余万元。同时, 积极开展文化对口支援、长期帮扶活动, 组织全县文化单位、文明单位与各乡镇、村文化站点进行文化结对。近两年来, 该县62家文化帮扶结对单位累计投入文化帮扶资金达400余万元, 有力推进了农村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三) 建立考核激励机制。

将文化投入、设施建设、活动开展、农民受惠及文化遗产保护、队伍建设等列入乡镇、部门的年度考核内容, 充分调动基层文化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推动全县群众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

总之, 群众文化有了政府部门的正确引导和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努力, 拓宽了群众文化的基本内涵, 建立了全方位的机制, 使全县群众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 促进了群众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摘要:随着文化事业日益繁荣, 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越来越重视, 就有待文化工作者为群众文化搭建专业平台, 培育本土文化队伍, 加强文化辅导培训等方面着手, 建立全方位的保障机制, 力求打造更多的群众文化精品, 促进群众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篇4:波水乡创新群众工作的主要做法

【关键词】基层;动物防疫;转变

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地处云南省西部、大理白族自治州南部,是一个典型的民族、山区、贫困的农业县,同时也是滇西大牲畜集散地和候鸟迁徙的重要通道。畜牧业是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牲畜存栏49.18万头(只),县内有17个交易市场,畜禽流通十分频繁。近年来,巍山县按照省州关于动物防疫工作的部署和要求,迎难而上、创新举措、真抓实干,加快了防疫方式转变,扎实抓好动物疫病防治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今年上半年,全县免疫畜禽达365.9万头(只),应免密度均达100%,免疫抗体合格率达70%以上,检疫活畜禽4.8万头(只次)、检疫肉类3.0万头,推行“整村推进”免疫模式的行政村达100%,实施生猪“321” 技术免疫的达26.9万头,未发生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和重大动物产品安全事件,实现畜牧业产值40 980万元,同比增14.70%,畜牧业呈现“速度加快、结构优化、效益攀升”的良好局面。其主要做法和经验如下:

1 抓组织领导,落实防疫责任

政府重视是做好动物防疫工作的基本保证,动物防疫的成效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各级领导的重视程度。一是年初县人民政府召开专题工作会议,统一思想,明确工作目标、工作重点和任务分工,各乡镇召开专题会议安排动物防疫工作,结合各地实际制定防疫工作实施方案,细化工作措施;二是在春季集中免疫启动前,县乡成立以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的动物免疫工作领导小组,统一组织协调指挥;三是实行双轨目标管理,县、乡、村三级从行政和业务两条线层层签订防疫目标责任书,采取分片包干、责任到人、任务到人的方式,将防控工作情况和效果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重点工作考核范围;四是县畜牧兽医局领导班子按照分工挂钩联系到乡镇,把发展生产和动物防疫责任捆绑,一抓到底,责任连贯;五是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县动物卫生监督所科技人员包干到乡镇,负责技术指导、督促检查和统筹协调工作,工作情况与职称评定、绩效工资分配相挂钩。

2 抓方式转变,提高防疫质量

一是上层推动,统一实施。部门拟定政策意见和措施,报请县人民政府印发,成立县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的领导组和部门分管领导为组长的实施组,全县“一盘棋”组织实施;二是典型示范,以点带面,逐步展开。先在部分乡镇进行“整村推进”和生猪“321”免疫技术试点,探索经验,总结完善,再在全县10个乡镇推广,今年春防实现83个行政村全覆盖,实现了免疫组织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三是因地制宜,整村推进与分片注射相结合,对条件具备的地区集中各方力量整村整片同时推进,对村落分散的地区则分片包干限时完成;四是统一防疫装备,对全县123名动物防疫员统一配置装备(疫苗冷藏箱、出诊箱),进村入户开展免疫,树立了防疫队伍的良好形象;五是实行牛冻精改良与强制免疫相结合、项目扶持与免疫相结合和“补免旬”的工作制度,凡到改良点配种的牛和项目实施户均实施强制免疫,每月20~30日为“补免旬”,定期到养殖户家进行补免,对散养禽采取约时定点集中的方式进行,保证畜禽常年处于免疫保护期;六是规范免疫档案,全县统一档案模式,对规模户派驻技术员指导建立养殖档案,对散养户发放“免疫户口袋”,并悬挂在厩舍上,随免随登记。

3 抓检疫监管,做到以检促防

动物检疫监管是防控动物疫病传播流行的重要环节。一是严把动物及其产品市场检疫、产地检疫和屠宰检疫3个关口,定期巡查,严格监管;二是突出养殖大户和贩运户管理,年初与养殖场(户、小区)、贩运户签订养殖场(小区)活畜养殖安全承诺书、收购运输动物及动物产品安全承诺书、动物出栏保证书和养殖企业安全使用兽药饲料承诺书;三是建立生猪定点屠宰监管长效机制,与工商联合设立工作组,每天定时不定时地巡查鲜肉市场,严防未经检疫病害肉进入市场。

4 抓投入保障,推动防疫开展

加大投入是做好防疫工作的根本保障,村级防疫队伍的稳定是保证防疫工作连续性和有效性的基础。一是单列专项资金,县财政每年安排20万元工作经费,专项用于疫病的应急处置,并根据各乡镇防控工作情况及效果考核兑现;二是提高免疫补助标准,在资金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在中央下达的免疫补助的基础上安排10万元作为畜禽免疫补助,用于强制免疫工作;三是设立免疫反应补助和治疗资金,反映死亡按实际数补助,每年安排5万元用于免疫反应治疗,按每人每季200元核发;四是建立应急物资储备资金,每年安排5万元用于紧急物资储备,年初下拨,滚动使用;五是稳定村级防疫员队伍,待遇提高到每月每村250元(坝区村委会)和300元(山区村委会),并统一组织办理人身意外保险,消除工作担忧。

5 抓督促检查,确保措施到位

督促检查是推动防控措施落实的关键环节,是提高防疫成效的有效手段。一是春秋两防期间,由县政府督查室牵头,深入各乡镇进行专项督查,并形成材料在全县通报;二是縣级挂片技术人员驻站督导,掌握真实情况,协调解决困难问题;三是实行免疫进度周报制,乡镇分管领导签字后上报县防疫部门,专人收集整理并掌握进度;四是春秋两防结束后,由各乡镇自行组织自检自查,再由县畜牧兽医局深入各乡镇进行随机抽查。

6 抓量化考核,严格防疫奖惩

公平公正的考核是工作的推进器。一是对各乡镇实行量化考核。结合实际制定出完善年度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考核办法,年终逐项打分,进行考核兑现;二是将防疫工作成绩作为县级挂片科技人员年度考核、职称评聘、评先树优的重要依据;三是综合州县春秋两防的抽查考核结果,以其作为发放村防疫员各项补助资金的主要依据,对考评不合格的要扣发补助资金,直至解聘。

7 抓宣传培训,营造防疫氛围

篇5:波水乡创新群众工作的主要做法

预防为主服务为先基层为本

突出解决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

——昆明市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主要做法

昆明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揽,围绕建成“全国最平安的省会城市之一”的目标,正确处理“第一要务”和“第一责任”关系,树立新理念、迈出新路子、取得新成效。尤其是着力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使昆明“绕城公路”的扩建改造、数百个“城中村”的拆迁改造、被誉称“第二义乌”的螺蛳湾小商品市场的升级改造等,数十万人大规模整体平安搬迁成为典范。去年以来,昆明市又出台了108项综合性创新制度和机制,强力推进了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更加激发了全市上下加快经济稳步发展、自觉维护社会稳定的活力。

一、以预防为主突出解决社会管理源头性问题,多元化推进矛盾纠纷“大调解”的联调联动机制创新

昆明市牢固树立“抓早、抓小,抓苗头、抓源头”的理念,坚持不懈把化解矛盾的重心前移到“源头防范”上来。

(一)建立“一个中心”,整合大调解工作力量。昆明市在所属137个乡镇(街道)成立党委政法委,全面整合基层政法维稳力量,建立由综治办、维稳办、信访办、人民法庭、司法行政、公安派出所等部门组成的综合治理大平台,普遍在乡镇(街道)建立“矛盾纠纷调解中心”(与“综治维稳工作中心”两块牌子一帮人马合并办公),对矛盾纠纷切实做到统一受理、集中梳理、归口管理、依法处理、限期办理。

(二)确定“两级联系”,推进大调解工作前移。市委制定《关于开展重大事项风险评估化解工作的意见》,要求各职能部门对凡事关人民群众利益的重大决策、重大政策、重大项目、重大改革措施等,都坚持先进行合法性、合理性、可行性、可控性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切实有效地防止了因决策、审批前因工作不当产生不稳定因素,在全省得到推广。昆明市还对重大矛盾纠纷采取“一个问题、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个方案、一抓到底”,去年以来,由市领导带头包案的20起重大矛盾纠纷,通过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限期在基层得到成功化解,社会反响好。尤其市委政法委制定了政法机关两级干部联系基层化解矛盾工作制度,全市137名县处级政法干部每人负责联系一个乡镇(街道),1586名科级政法干部每人负责联系一个村(社区),主动深入基层察民意、知民情、解民忧、顺民心、聚民力,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真正从源头上预防化解矛盾纠纷。

(三)创新“三回访制”,提升大调解工作水平。针对辖区困难企业贫困重点人员思想负担重、牢骚怨言多,治安防范难、维稳压力大的突出问题,昆明市公安机关着力提升做群众工作水平,创新“三回访”制度。一是每日警情回访制。根据当日110报警、口头报警、电话报警、来所报警等警情梳理分类后,选定两名社区民警就治安隐患、出警速度、工作态度等,对报警人及事发地周边群众进行回访。二是未破案件回访制。每月15日至20日对当月受理立案的案件,进行梳理并告知办案民警,办案民警于当月20日至25日对未破刑事案件向报案人或被害人进行回访,说明未破案的原因和理由以及下一步努力方向。三是困难企业群众回访制。对困难企业的贫困重点职工,社区民警进行每周电话联系一次、每月见面一次、每季度开联席会议一次的系列回访,从中了解困难群众的心声、困难企业的愿望,发现矛盾纠纷的根源。通过搭建民警与困难职工间的“连心桥”,尽可能地把影响社会稳定的矛盾纠纷控制在萌芽状态

(四)促进“四调对接”,健全大调解工作格局。市委、市政府制定《关于建立大调解工作体系的意见》,充分发挥人民调解“为信访分流、为公安减压、为法院减负、为群众解忧”的作用,大力推进人民调解进法院、进检察院、进公安、进信访工作,建立健全了诉调对接、检调对接、公调对接、访调对接“四位一体”的大调解工作格局。目前,全市所有基层法院都在立案庭设立了调解窗口;全市四分之三的基层检察院都开展了“轻微刑事案件民事赔偿部分”调解工作,盘龙区、安宁市还实施了检察官驻派出所办公制度,加强对轻微刑事案件的调解和解工作。全市206个基层公安派出所已设立了调解室190个,市、县两级公安交管部门全面设立调解室,并大力推广交通事故损害赔偿人民调解制度。官渡区全面推行在派出所建立“民间治安纠纷联合调处室”的试点,落实专职人员,同司法所联合开展治安、民间纠纷的调处工作;区法院加大民事案件审理全程调解力度,仅全年就以调解及经调解后撤诉结案1807件,占民事案件结案数的44.92%。盘龙区法院在全省法院系统首家与公安机关、民政部门联合建立了“法院、公安机关协助执行机制”和“涉诉特殊困难群体执行救助机制”,在全市首家开通24小时“执行热线服务”,并实施举报奖励,“清积”各项指标在全省法院名列前茅。去年底,市委、市政府发文明确要求主城区四个区和安宁市不少于1000万元(其他县市区不少于500万元)的标准,建立信访维稳备用金制度,集中用于信访案件处理和困难上访人员帮扶补助。

(五)狠抓“五个落实”,完善大调解工作体系。一是落实在制度保障上,市委、市政府发出十多个文件,建立了“司法行政为主、职能部门联动”的工作机制;今年初出台了“人民调解以奖代补试行方案”,决定专门安排专款600万元,每件按普通纠纷100元、疑难案件300元、重大纠纷500元的标准予以奖励。二是落实到加强源头预防上,着力通畅“三上三下”渠道,既让群众走得上来、电话通得上来、信件捎得上来,又能把干部派得下去、联系卡发得下去、政策带得下去。盘龙区建立了劳动争议、物管矛盾、医患纠纷三个人民调解指导委员。三是落实到实际行动上,坚持政法综治部门挂牌督办,坚持区级领导定期接办,坚持职能部门主要领导亲自查办。四是落实到机制创新上,在全省率先成立盘龙区人民调解学校,并针对路程远、时间长的实际困难,盘龙区司法行政与有关乡镇联合开展“司法流动调解车”创新做法,进山区、进社区、进厂区、进矿区等处,变被动调解为主动出击,确保矛盾纠纷化解在“第一时间”、“第一现场”。五是落实到解决实际问题上,仅盘龙公安分局开展“民警大走访”及“和谐警民”活动,全年以来就出动民警5013人次,集中帮助困难企业47家,帮扶困难群众505人,化解矛盾纠纷478件,侦破案件38起,整治治安隐患197个,推出服务举措805条,进一步促进了警民和谐关系。

二、以服务为先突出解决社会管理根本性问题,刚性化推进流动人口“大综管”的联管联控机制创新

昆明市自2008年1月开始,在全省首次推行了“一元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取消了非农业人口、农业人口的户籍“二元制”登记管理模式;2009年,建立了《昆明市流动人口IC卡暂住证管理暂行规定》,实行与户籍人口同宣传、同服务、同管理,为流动人口的生活与就业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今年3月,提出了《居住证管理条例》草案,积极探索以村(社区)为依托平台、以民警为主力牵头、以信息资源为管理手段的社会化、信息化、人性化管理模式。草案一经公示,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一)精细盘点,确保大综管“五个百分之百”目标。相关部门采取广播、展板、发宣传单材料等形式,专门印制了《致出租房和租住人员的公开信》、《出租房主须知》、《出租房屋信息采集表》和《流动人口信息采集表》等,制作出租房统一标志,广泛宣传和动员社会力量共同做好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工作。官渡区以出租房底数100%清楚、房主情况100%有数、租住人员动态情况100%明白、租房区域治安状况100%掌握、警务信息100%录入的“五个百分之百”目标,全面了采集流动人口相关信息,逐步完善流动人口登记管理工作。五华区在全市流动人口信息化管理中实现了“三个率先”:即率先在全市堵卡盘查工作中引入移动警务核查系统,率先完成宾馆饭店二代证读卡器百分之百的安装,率先推开了网吧二代证读卡器实名上网登记,其创新暂住人口管理和盘查采集的新模式,在全省处于领先水平。

(二)服务到家,打造大综管“关坡管理模式”典型。首先是提供信息服务,即通过构建一个电子信息平台,为房主发布出租房屋信息,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租房和用工等信息,为房主和外来务工人员提供法律、法规和政策咨询。其次是提供便民服务,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办理、发放IC卡暂住证的服务。再次是提供家教服务,福德派出所牵头在福德镇关坡村为务工人员筹办了一所“小红花幼儿园”,每学期招收200-300名学前儿童,收费仅为180元/人月,共招收了1500名,为流动人口安心务工解除了后顾之忧。“关坡管理模式”坚持把服务放到首位,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静态管理为动态管理,增强了外来务工人员对暂住地的认同感,群众对辖区2009年治安评议满意度为99.81%。

(三)亲情优势,试行大综管“外警协管外口”警务。官渡区关上街道办辖区的贵州普定籍流动人口较为集中。对此,他们与普定县警方协商,共同设立“普定县公安局驻昆警务工作站”,试行“外警协管外口”的新型警务模式,以“教育、维权、管理、服务”为工作宗旨,以“流出地警察协助流入地公安机关管理流动人口”为主要形式,具有两头共管、双向互动、多方受益的特点。警务工作站充分利用和发挥“老乡警察”的亲情优势,开展为普定在昆流动人口提供法律咨询,代办各类证件等便民服务,积极调处流动人口之间的矛盾纠纷,依法保障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通过试点工作共登记普定籍流动人口3500人,符合条件录入微机2000人,发放警民联系卡4000张,帮助化解矛盾纠纷数十起,为减少流动人口的违法犯罪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四)督促整改,建立大综管“倒查考核奖惩”制度。昆明市城区各级公安机关普遍建立了流动人口、出租房案(事)件倒查机制,按照“从案到人,从人到管理,从管理到问题,从问题到经验教训”的组织实施原则,对涉及暂住人口在辖区出租房的发案情况,做到每案必查、每人必查,不断推动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盘龙公安分局自今年开始,每月从相关部门调取上月发生在辖区的所有刑事、治安案(事)件中租住在出租房内的涉案流动人口信息,倒查了解案(事)件发生的原因,深入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整改。倒查工作的开展,进一步增强了派出所对出租房房主的管理责任意识,做实做细了暂住人口、出租房的基础工作台帐,确保了各项管理措施的落实。

(五)强基固本,健全大综管“社区服务管理”机构。市委决定自今年下半年起,在社区全面设立“流动人口和出租房服务管理站”;管理站协管员按辖区流动人口500:1的比例配备;管理站工作经费及协管员的报酬,全部纳入财政预算。这一强化基层流动人口管理体制建设的倾斜政策,有利于对社区重点人员、重点群体动向的及时掌握,对治

安复杂地区的及时防范。

三、以基层为本突出解决社会管理基础性问题,网格化推进社会治安“大防控”的联防联治机制创新

昆明市积极探索“打击破案是功劳,防住发案是政绩”的新思路,着力在强化社会治安防控的社区基点、群众防线和扩大覆盖面上下功夫。

(一)推进警务前置,强化大防控社区基点。一是在抓“科技强警”上做文章。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深入实施科技强警战略的意见》,市财政每年安排6000万元用于科技强警。全市视频监控探头累计达13.34万个(占全省的60%),建设安装机动车牌识别系统83套,全与110和属地派出所联网,对社区复杂区域、公共复杂场所、治安复杂小区、道路复杂地段等重点部位,基本实现24小时监控的预知、预警和预防。近三年全市社会治安总体平稳,去年全市命案和“两抢”案件,从2003年前的年均450起、100多起分别下降到200起、20起。二是在抓“社区警务”上下功夫。市委政法委提出“以社会治安重点地区排查整治为契机,加强社区警务工作;以社区警务工作大加强,促进重点地区治安秩序大好转”的思路,把社区警务工作摆在突出的位置。抓社区民警到位,科学合理划分警务责任区;抓组织领导到位,市局每月、分县局每半月、派出所每10天研究一次社区警务工作;抓监督措施到位,严格执行红黄绿牌挂牌整治制度;抓工作成效到位,对考核排名居末位的派出所所长、教导员实行“无理由问责”。三是在抓“警务前置”上求突破。在官渡区辖内的劳务市场,每天有五六千名务工人员聚集,是云南省最大的流动人口“聚散地”、治安问题“突出地”和违法犯罪的“淘金地”。官渡公安分局主动推进警务前置,在劳务市场门口设立“外来务工人员服务点”警务岗亭,负责每天的值守,专门为务工人员解答劳务用工、合同签订、劳资纠纷、维护自身权益等问题,受到社会好评。四是在抓“服务窗口”上花力气。昆明市在广泛设立的便民中心公安窗口开展“零距离”服务,按照审批提速、服务提质、形象提升、企业和群众满意度提高的目标,坚持“从人民满意的事情做起,从人民不满意的事情改起”,设立户口办理、特种行业、消防、禁毒四个业务窗口,做到人员进中心、项目进中心、公章进中心、值班领导进中心,实行“一窗式受理、一站式办结、一条龙服务”,为群众提供优质的服务。五是在抓“无盗楼院”上出成效。把平安创建延伸至“一户、一梯、一单元,一楼、一院、一区片”,积小胜为大胜、积小安为大安。今年3月起,公安西山分局以辖区的楼院为基本单元,以社区民警为主,对所辖区域的人防(保安员及楼栋长选配等)、物防(单元门安装及固定设施安全等)和技防(视频监控探头及红外报警器安装等)情况全面“盘点”,开展“无盗楼院”创建竞赛。三个月来,全区有18天为“两抢”警情零接报;第一批814个“无盗楼院”顺利挂牌,群众反映好。

(二)尊重首创精神,强化大防控群众防线。一是建立全省首家民间综治维稳志愿者协会。在西山区永顺里社区有8家公共户单位代表和40多个楼(栋)长成为首批会员。协会积极引导社区居民从本身做起、从自家做起、从小事做起,主动参与营造社区平安和谐美好家园。盘龙区金辰街道组织77名退休人员承担志愿者义务治安员,通过整合方方面面的社会资源,使社区有了“正规军(民警)”、“协防军(协管员)”、“保安军(保安员)”、“自愿军(党员、退休干部、低保人员为主力的义务巡防队)”。这一新“四军”扭成一股绳的专群结合队伍,成了打防控一体化的,社会治安“大防控”的联防联治的一支有生力量。西山区还推行“两抢一盗”举报奖励机制,对在辖区内现行抓获或提供线索抓获盗窃违法犯罪分子,保护国家、集体和公民财产及群体合法权益免受侵害的群众,予以2000-12000元

不等的奖励。去年以来,共兑现奖金51.7万元,有效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参与打防违法犯罪行为的积极性。二是建成全省首个综治宣传“法治公园”。在五华区月牙潭公园中心广场宣传区设立主题宣传牌,法治宣传走廊设立百十块宣传牌分列在近千米的林荫道两侧。宣传栏目围绕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社会热点,采取选登“法律知识、法治工作、法制漫画”等方式进行宣传,并每月对宣传栏内容进行更换;同时,以该“法治公园”为辐射,在全区11家街道办事处分别建立起法治广场、法治长廊、法治街道和法治社区等宣传阵地,进一步夯实了社会和谐稳定的法治基础、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三是开设全省首家平安社区网站(WWW.JSSQ.ORG)。在盘龙区金实社区设立平安社区网站,同时开展网上每周三信访日,进行网上信访、平安创建、禁毒防艾、综合治理等专题咨询。今年以来网站点击17000余次,网上解决辖区居民难题15件,受到中央综治督导组领导的肯定和好评。去年以来,全市组织开展为期6个月的“网站备案、文明上网”专项活动,通过创新网络社区巡查处置机制,对本地网站、论坛建立24小时的巡查处置。目前已备案本地网站2096个,纳入管理的论坛及留言板95个,已对数百名网络评论员进行了培训。

(三)把握特殊区域,强化大防控扩大覆盖面。一是“冰冻疗法”治顽症。北京路派出所创新“冰冻疗法”整治治安顽症,针对长期滞留在昆明火车站的轻微违法人员,不间断地依法实施治安传唤,有效压缩违法犯罪的时间和空间;针对火车站周边打架斗殴、强买强卖等暴力违法犯罪活动,第一时间传唤,并反复教育延长“冰冻时间”;针对部分违法人员大事不犯、小事不断或钻法律空子的情况,每次进行痕迹采录并确定重点预防,在其违法犯罪活动由量变到质变后便从严打击。自2009年实施“冰冻疗法”以来,北京路派出所治安传唤违法嫌疑人11562名,治安处罚614人,破获刑事案件102起,实现了挤压违法犯罪空间,走出了一条流动人口居多的治安重点整治地区集约高效打防“两抢一盗”的新路子。二是“三色警示”促多赢。五华区对辖区居民小区治安状况进行“红黄绿”三色等级评定。去年8月以来,以当月治安案件、刑事案件的零发案成绩,连续被评定为“绿色治安良好小区”的物业管理公司,不断赢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反之,被评定红、黄牌的小区的物业公司,则随时面临业主的不满诉求甚至呼吁撤换的压力。通过不断向小区内部治安延伸及向临街商业铺面的拓展、“警民对话栏”与业主的对话交流、组织三色等级管理经验交流等,激励了物业公司相互间的良性竞争,切实加强了自身的人防、物防和技防;增强了广大业主自我防范意识和治安监督能力,形成了“小事找物管人员、不出小区,大事找责任民警、不出社区”的解决诉求良好机制;转变了派出所由被动的全时警务为主动出击的实效警务,警务模式和警力投向以“警力围着警情走”为标准而得以科学调整,走出了一条居民相对聚居地区民警、物管和业主实现综治“多赢”的新路子。三是“保安联动”筑平台。针对华山街道办辖区内省级国家机关、大专院校校园、名胜古迹公园、娱乐餐饮饭店多的特点,五华区确定治安防范“工作范围向外延深,外保内保相互促进”的社会管理思路,搭建翠湖周边“打防控联动平台”。“平台”以翠湖公园为中心辐射周边1平方公里的区域,组合27家单位的保安和保卫力量与派出所的协管巡防力量,组成一支350多人的社会防控员队伍;在辖区治安复杂地段配挂“治安防控灯箱”,建立150兆局域通讯基站为防控员配备防控对讲机,加上116个流动“防控点”、“卡点”、“报警求助点”的网格化布警格局,构建了“以通讯保障为支撑,内保单位保卫力量联动,点线相连面相联,家家相助户户照应”的专群结合治安防控网络,提高了全局稳控的覆盖率和抓捕现行的捕现率。2008年以来,防控员共协助民警当场抓获各类违法犯罪嫌疑人153名,破获各类案件200余件。去年该辖区“两抢一盗”案件立案分别为29件和66件,同比分别下降43%和37%;同时,调解矛盾纠纷180余起,救助群众120余人次,有效预防和控制了各类案(事)件的发生,走出了一条安全保卫重点部位的“群众队伍专业化发展、专业队伍正规化推进”的大综管新路子。

篇6:波水乡创新群众工作的主要做法

浙江:将开展“建设群众满意的乡镇卫生院”活动与全省乡镇卫生院等级评审“回头看”工作紧密结合。加强乡镇卫生院的特色科室建设, 鼓励开展慢性病、中医药、康复等特色科室和住院服务。推进县、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 全省已有66个县 (市、区) 建立临床检验、影像诊断、心电诊断、消毒供应、病理诊断等医疗资源共享中心。2015年起针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财政补偿机制进行改革试点, 将专项补助与付费购买相结合、资金补偿与服务绩效相挂钩。嵊州市:完善人事管理制度, 在乡镇卫生院工作满30年的全日制大中专毕业生, 按原基本工资100%计发退休费;基层卫技人员职称晋升享受倾斜政策, 并适度调整中高级岗位配置比例;实行“城招乡用”“乡招村用”, 增加招聘频次等招聘机制, 定向培养基层紧缺专业学生。嵊州市被列入省“双下沉、两提升”试点, 市人民医院、市中医院分别与4家基层医疗机构建立医疗联合体, 3家市级医院与其余17家基层医疗单位建立对口重点支援关系, 开设社区慢性病联合诊疗门诊。开展有偿签约服务, 实施全科医生 (乡村医生) 、医生助理、服务团队分工协作的“1+1+1”服务模式, 市财政安排专项补助给予每人每年60元, 不列入签约医生绩效工资总量, 实现市、乡、村三级机构之间的网上预约和上下转诊。建成区域卫生信息平台, 为用户提供签约服务、社区首诊、双向转诊及监测评价、绩效考核等功能模块, 并与医保信息系统对接。

甘肃:各级卫计委 (局) 单列专项经费, 用于创建的宣传、调研、指导和试点等工作, 张掖市还采取市场化运作模式, 吸引社会团体和企业参与。所有乡镇卫生院均增设中医门诊、中药房、针灸室、推拿室、牵引室、中药煎药室。加快中医人才培养进程, 积极开展“中医师带徒”“西医学中医、中医学经典”“甘肃省名中医和中医世家评选”等活动。张掖市:推行“3236”分级诊疗服务模式, 即签订“3个协议” (卫生计生行政部门与医疗机构、医疗机构与相关科室、相关科室与医务人员签订分级诊疗服务协议) 、发放“两份材料” (向所有就诊的参合患者发放“致参合农民的一封信”“新农合就诊患者须知”) 、执行“3项制度” (首诊告知、病种确认、参合农民签字选择) 、落实“6项措施” (工作进展每月通报、监督举报、医疗机构公开承诺、医疗机构奖惩、医务人员公开承诺、医务人员奖惩措施) 的模式。张掖市还实现中医药“八个全覆盖”, 即标准化的中医药房 (病房) 或中医馆建设在各级医疗机构实现全覆盖, 村卫生室中医药适宜技术应用全覆盖, 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特色服务全覆盖, 中医病床在综合医院设置达标全覆盖, 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在西医科室诊治疾病全覆盖, 基层卫生人员中医适宜技术培训全覆盖, 城乡居民中医诊疗费用报销全覆盖, 城乡医疗机构中医科室、中医文化氛围营造全覆盖。

福建:在创建活动中采用乡镇卫生院自查自评、县级考核、市级复核和省级抽查验收相结合的方式, 积极推广省内基层卫生改革经验, 对乡镇卫生院实行简政放权归口管理, 即乡镇卫生院的人事、业务和经费, 以及干部任免等归口县卫生计生委 (局) 统一管理, 并将人事权、经营权和分配权下放到乡镇卫生院, 落实乡镇卫生院院长的独立法人主体地位, 赋予经营管理自主权。积极推进乡村医生签约服务, 加大基础设施和设备投入, 如连江县和尤溪县在创建活动中新建或改扩建乡镇卫生院污水处理工程, 连江县琯头镇中心卫生院还配备CT等设备。尤溪县通过定向培养、公开招聘等方式为乡镇卫生院补充卫技人员, 建立县、乡医疗机构帮扶机制, 选派优秀业务骨干到省、市级医疗机构进修。

山西:开展省级“建设群众满意基层卫生机构”的创建活动, 对创建成功的机构实行挂牌制度, 未完成创建任务的市、县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和责任人员, 取消当年评先、评优资格;针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编制不到位问题, 将编制到位率列为“群众满意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评比的“一票否决”内容;开展“千医千材牵手工作”, 城市医师通过在线答疑解惑上门指导帮助和定期出诊等形式解决乡村医生工作中的问题。争取省级财政资金1000万元, 支持100个乡镇卫生院建设特色科室。统筹信息化建设, 提高信息系统在方便居民就医、实施自我健康管理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业务管理、绩效考核等方面的利用率, 并探索开展远程会诊等网上医疗服务。

河南:允许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按照业务收支结余的30%提取福利基金, 专门用于单位职工集体福利设施、集体福利待遇等支出;允许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按照业务收支结余的30%提取奖励基金, 专项用于奖励单位年度内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技术骨干和优秀专业人员。出台《关于开展常见病新农合定额补偿工作的通知》, 制定25种常见病相关治疗及定额补偿方案, 引导参合农民向乡镇卫生院流动。长葛市与淮滨县注重乡镇卫生院的能力建设, 大力推进“369人才工程”建设, 加大人才引进和招聘力度, 选派乡镇卫生院业务骨干到上级医疗机构进修、培训。

江西:将医疗机构收支结余的绩效分配比例提高到50%, 增发的绩效工资不纳入绩效工资总量;将效益好的卫生院绩效工资平均水平突破到当地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基本标准线的3倍, 绩效工资中奖励性绩效比例调整到不低于50%, 增发绩效部分的分配权下放到卫生院。万载县:建立乡镇卫生院风险分担机制, 依托县农村卫生协会集合17家乡镇卫生院, 以自愿为原则, 共同签订质量控制和风险分摊合同。

湖南:以卫生院等级评审为抓手开展创建工作。卫生院等级评审涵盖医院基础设施和环境、设备和人员等服务能力、医疗服务制度、医院财务制度、激励制度等制度建设和文化及社会等多方面的软硬件建设领域。浏阳市采用本土化乡村医生培养的方式, 提供每人1万元/年的财政补助。安乡县:在大湖口卫生院实施支付方式改革试点, 通过总额包干的方式将新农合基金的使用与管理职责部分下放。扣除大病保险费用和风险金后, 实行新农合基金结余留用, 超支不补;严格执行患者转诊条件, 主动与上级医疗机构签订双向转诊合同, 逐步实现基层首诊、双向转诊。

篇7:波水乡创新群众工作的主要做法

勉县位于陕西省南部,汉中盆地西端,北依秦岭,南垣巴山,全县辖25个乡镇,248个行政村,总人口41.89万,总面积2449km2。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日照充分,温暖湿润,年平均气温14.3℃,年平均日照1610.6h,年降雨量938.9mm,全年无霜期239d,适合油菜生长,常年种植面积一万余公顷(ha)。2010-2011年度勉县油菜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1个,示范面积674ha;百亩核心攻关田2个,面积15.6ha。

2.主要工作措施

按照高产创建工作的要求,我们强化措施,严格选定基地,突出骨干品种,落实关键技术,提高创建水平,实行品种、育苗、施肥、移栽、病虫综防“五统一”,良田、良种、良法“三配套”,坚持订单生产,创新机制,重点示范,整体推进,努力实现油菜生产向更高水平迈进,圆满完成了项目工作任务。主要工作有:

2.1强化落实四项工作

2.1.1成立组织机构,制定科学方案,选定适宜区域

成立了以县政府主管农业副县长为组长的高产创建活动领导小组,明确县农业局局长为高产创建工作责任人,县农技中心主任为技术责任人:成立了高产创建县级专家组,聘请市级专家为勉县高产创建技术指导专家。围绕实施区域、创建目标,制定下发了三个方案,即《勉县油菜高产创建实施方案》、《勉县油菜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技术方案》、《勉县油菜高产创建百亩核心攻关田技术方案》,明确了油莱高产创建技术路线和工作职责。在示范片选择上突出:集中连片、土壤肥沃、排灌方便、交通便利、视野开阔,宣传示范效果好,群众重视粮油生产,有科学种田基础。

2.1.2整合人财资源,汇聚创建合力

围绕高产创建,在管理上做到了政、技、物结合,科、企、社联手;在技术上做到了人才、信息、技术整合集成。抽调农技、植保、土肥、种子等部门技术力量,强化技术指导,实行农技、植保、土肥站站长包乡,技术干部包村联户责任制,并与考核挂钩。工作中加强对项目乡镇技术干部的培训管理,建立了村级农民协理员制度。县农业局、农技中心领导积极协调,推动落实,深入项目实施乡村检查督导,做到了技术要领直接到人、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提高了主推技术的到位率,实现了面积、任务、措施三落实。

2.1.3加强培训,提高技术入户率

为了让示范区示范户充分掌握高产创建活动各项新技术,采取召开现场会、培训会、发放资料等不同形式加大了对农户的培训。在高产创建活动的关键时期,深入田间地头,对农民进行现场指导,着重从选用良种、适期播种、培育壮苗、平衡施肥、合理密植、病虫害综防等关键技术逐村开展技术宣传培训。累计开展培训85场次,其中县级培训会3场次,镇村及现场培训82场次,培训农民7200多人次,发放技术资料8000余份。真正让示范区每户有个明白人、有张明白纸,提高了关键技术到位率。同时加强了信息宣传,利用现代媒体宣传报道高产创建实效,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2.1.4强化物化补贴,提高关键技术落实率,实现创建目标

在项目工作中,坚持专款专用,强化物化补贴,提高资金使用效力。将项目资金主要用于良种、专用肥、农药补贴,尤其是将钱用在了群众容易忽视的补钾、补硼、防病上,通过粮油专业合作社组织实施,避免了因缺劳等因素造成的作业不及时、技术不到位问题,提高了关键技术的落实率。

2.2突出集成六项技术

2.2.1合理布局品种

万亩示范片骨干品种突出,以秦优10号、秦优7号为主,搭配种植德油8号;百亩核心攻关田统一选用秦优10号,主导品种覆盖率达到100%。

2.2.2培育移栽壮苗

坚持“两扩一多”培育壮苗,即扩大苗床地、扩大用种量、喷施多效唑,改过去1:10的苗床比例为1:5-6;用种量每亩100g,增加到150g;在3~4叶期亩苗床地喷施多效唑33g,控苗促壮,消灭高脚苗,壮苗移栽比例达到96.2%。

2.2.3适期移栽,严把移栽密度,提高移栽质量

在10月5-15日高产移栽期内抢时早栽,推广稻茬油菜半免耕盖草栽培,以草治草,轻化栽培。万亩高产示范片平均亩栽7240株,百亩核心攻关田平均亩栽7608株,为实现高产目标奠定基础。

2.2.4坚持配方施肥,大力推广油菜专用肥

运用测土配方施肥项目成果,借鉴“3414'’试验结果进行配方施肥,万亩示范片配方施肥面积达到100%,硼肥使用面积100%,油莱专用肥使用面积占36.8%;百亩核心攻关田配方施肥面积、硼肥使用面积、油莱专用肥使用面积均达到100%。

2.2.5明确主攻目标,突出中后期田管重点

油菜生长中后期以“控旺促壮、防倒伏、防脱肥、防病虫”为重点,全力培育越冬壮苗,实现冬壮春发的技术目标。针对秋冬气温高,油菜旺长的实际,对冬前绿叶片数9片以上田块,在12月1~5日亩喷施多效唑40~50g化控促壮。及时抗旱冬灌补肥。每亩追施5~7kg尿素,满足油莱生长需求。

2.2.6开展病虫草综合防治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无公害农药防治病虫草害,春季“两防一喷”,亩用25%D比虫啉8g、磷酸二氢钾100g、98%高纯度硼酸30g兑水40kg均匀喷雾,防治蚜虫和叶面喷肥。在盛花末期打拾“三叶”防治菌核病。

2.3探索开展四项研究,深化高产创建内涵

根据勉县油菜高产创建需要探索开展了四项研究,主要有:①实施了秦优10号移栽密度试验,设7个处理:②实施了直播油菜密度试验,设7个处理;⑧油菜氮肥不同用量梯度试验3组;④多效唑化控用量梯度试验。探索油菜高产与氮肥用量关系,旺长油菜化控措施,不同品种、不同播栽方式密度与产量的关系,为技术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2.4创新工作机制,做到“三结合”

2.4.1行政与技术结合

发挥行政部门、科研推广、基层干部在组织发动、方案制定、政策扶持、技术推广等方面的作用,构建政技结合的组织、领导体系和技术指导体系。

2.4.2科研与推广结合

以技术集成推广为载体,整合农业科研及推广方面的资源,推动高产优质品种的应用、推动高产技术的普及推广、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形成科技助农的合力。建立“县有技术专家、乡有技术骨干、村有农民协理员”的三级科技服务队伍。

2.4.3规模化经营与专业化服务结合

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引导耕地向种粮大户集中,推进集约化经营。同时,大力培育专业合作社,开展专业化服务,由合作社组织实施种子统供、病害统防等:引进龙头企业,实行订单生产。

3.创建成效

3.1实现了增产

2011年5月12日,陕西省农业厅组织省内外专家组实地测评,百亩核心攻关田平均亩产达275.25kg,最高田块亩产达307.81kg,分别比上年度高7.4kg和2.21kg,创汉中市油菜单产最高水平和全省油莱百亩连片高产新纪录,实现了油莱高产创建向更高水平迈进。

3.2培养了科技人才

通过高产创建活动,提高了我县农民科学种田水平及油菜生产水平,全县油菜品种得到了进一步优化,栽培更加规范,特别是移栽密度提高并趋于合理,提高产量与氮肥用量增加得到结合,对旺长油菜管理上大胆采用多效唑化控促壮。

3.3促进了农民增收

我们在高产创建工作中,积极探索高产创建基地上联企业,下联农户模式,引导县内油脂企业参与高产创建,在高产创建村,实行订单预约生产,签定订单面积676ha。按照优质优价、对等加价的原则,订单生产使企业原料品质得到了保障,产品质量得到了提高,真正实现了农民增收,企业增效。

3.4有效的控制了病虫害的危害

上一篇:苗馆初级中学防雷安全自查报告下一篇:中国古代神化故事的读书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