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分析

2024-05-12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分析(共6篇)

篇1: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分析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面临的新挑战及对策分析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迅猛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但同时,伴随着现代化的发展,我国也出现了很多问题,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伴随着全球化趋势和科技信息化的发展,非主流意识形态不断蔓延,各种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错误思潮和思想观点不断滋生,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一、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面临的新挑战

(一)外部环境带来的挑战

1、西方强势经济实力带来的挑战

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那么,在意识形态的国际竞争中,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对我国的意识形态形成了强大的威胁。强大的经济政治实力,使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和价值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和认同,同时也导致了我国很多人对西方文化和价值观的盲目崇拜,并开始怀疑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产生了动摇。而我们在面对经济实力不如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现实面前,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显得很苍白,缺乏足够的说服力。资本主义国家的强势发展,在今后很长的历史时期内,都会对社会主义阵营保持强大的优势,这将无疑会动摇人们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坚定信念。

2、网络信息化发展带来的挑战

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传播途径不断增多,而且内容多种多样,在利益的驱使下,很多人淡化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和教育。而网络具有的全球性、虚拟性、互动性、自由性、快捷性和开放性等特性,使党和国家对意识形态的控制和导向产生了巨大的难度。目前,我国80%的网上信息是美国提供的,90%以上是英语,我国的信息输出量仅占全球互联网信息量的0.05%。因此,网络的发展其实是为西方的思想渗透提供了更宽广的平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二)内部环境带来的挑战

1、中国社会转型带来的挑战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成熟和发展,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多样化,人们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解产生了模糊的状态。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的转型时期,社会变革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方式并存的所有制体制,导致了经济成分的多元化,使马克思主义所依存的经济基础受到了严重的挑战。马克思主义面临的挑战无疑导致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面临同样的挑战。

2、现实社会矛盾带来的挑战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中国工业化发展和现代化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各种社会矛盾也凸显出来。贫富差距的扩大、城市建设和房屋拆迁带来的政府与民众的矛盾、社会保障体制不完善、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贪污腐败现象等等问题,使得社会矛盾错综复杂,人民内部矛盾呈现多发、高发态势,这都客观上增加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大众接受的难度。

3、马克思主义的解释和宣传不到位带来的挑战

邓小平曾经指出:“我们搞了几十年的马克思主义,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我们并没有搞清楚。”我们不能把马克思主义简单的归结为几条原理、几个具体的结论,更不能把马克思主义绝对化。我们中学和大学教材中的马克思主义总是被归结为具体的基本原理,这无疑将学生引向了理解马克思主义的误区。这样做不仅不会有助于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和教育,反而导致马克思主义本身的科学性和有用性遭到质疑。另外,在宣传过程中经常把马克思主义看成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非马克思主义的就是歪理学说,这种现象的存在大大影响了马克思主义的形象,极易导致人们对马克思主义产生腻烦心理。

二、对策分析

(一)加强理论研究,正确解读马克思主义

能否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同时代结合起来,是确保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能否发展下去的关键因素。吴怀友在书中写到:“能否科学论证马克思主义在全球化时代存在的现实合理性和必要性,对现实中马克思主义面对的挑战和冲击作出有力回应,是解答和消除人们思想中的各种疑惑,增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关键。”我们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方法去研究马克思主义,而不是把马克思主义当作绝对真理,更不能教条的照搬马克思主义,而是不断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理论创新,使马克思主义成为符合时代发展的真正指导思想。

(二)加强党对意识形态的领导

共产党是我国的政治领导力量,是先进思想文化的代表,在思想文化多元化的今天,要首先加强共产党对意识形态的认识和领导,确保指导思想的一元化。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倡导者,共产党的身体力行,定会增强马克思主义的辐射力,增强人们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可。加强党的建设,不仅仅是从理论上提高,更重要的是理论联系实际,一定要克服现在社会中存在的领导干部只注重理论,却不付诸行动的现象,否则,不仅不会起到作用,反而会起到反作用。

(三)加强宣传文化阵地建设

历史经验告诉了我们宣传文化阵地的重要性,你不去占领,其他思想就会去占领。我们要牢牢控制住各种文化传播途径,尤其要加强网络管理和监督,绝不给错误的思想意识提供传播途径。另外,过去我们在宣传方式上的误区,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的外在形象,所以,我们要改变宣传方式,注重理论宣传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注重宣传要适应时代的变化,一定要注重现实生活的实际意义的重要性,将理论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让人们真真切切的感受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科学性和优越性。

(四)解决现实矛盾,提高人民幸福指数

中国有句俗话叫“事实胜于雄辩”,不论怎么说,说的再好,只要人们的生活水平上不去,人们的基本需求得不到满足,人们就不会相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优越性,邓小平同志曾说:“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所以,我们要努力发展经济,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尽管,我们的经济水平在较长时间内不会赶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但是,只要我们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让人们感觉到生活的幸福,提高人们的幸福指数,人们就会感觉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先进性和优越性,就会坚定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信念。

总之,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出现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不是必然的,究其原因,是我们对客观状况的应对不力和主观失误造成的。只要我们认真、冷静的分析、解决问题,我们定能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下的中国发展成世界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篇2: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分析

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生活方式、人际关系、价值观念、道德风尚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着激烈的冲突.从情感型社会形态和契约型社会形态的视角分析当前公民道德教育问题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作 者:黄浩伟 司振涛 Huang Haowei Si Zhentao  作者单位:黄浩伟,Huang Haowei(太重集团技工学校教务科)

司振涛,Si Zhentao(太重集团党委工作部干部科)

刊 名:中共山西省委党校省直分校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DIRECT BRANCH UNDER THE SHANXI PROVINCIAL COMMITTEE PARTY SCHOOL OF C.P.C 年,卷(期): “”(4) 分类号:A849 关键词:公民道德教育   情感型社会   契约型社会  

篇3: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分析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与党的执政地位、社会主义道路的合法性基础、国家安全和人民安居乐业密切相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实践性和理论性、阶级性与科学性、批判性与继承性相统一的理论体系, 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接受和认可。但是,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 在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快速发展的同时,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却面临诸多挑战, 其吸引力、控制力、整合力、凝聚力、规范力不断下降, 认同危机逐步显现。当下, 我国处于社会转型关键期, 培养、增强人们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是应对诸多挑战、化解危机的重中之重。为此, 有必要分析制约、影响、消解人们认同的主要因素, 以便使该问题得以切实有效的解决。

一、西方世界在价值观上的话语霸权削弱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

从当今世界话语权角度看, 西方世界掌控着价值观话语霸权, 而中国的价值观话语, 尤其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 处于相对微弱的地位。西方世界在价值观上的话语霸权消解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 这种霸权首先表现在语言和技术领域。众所周知, 工业革命不仅巩固了资本主义在各国的统治地位, 而且促进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在全球化的浪潮中, 各国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综合国力长期占据主导地位, 也使得以英语为主要代表的西方国家语言逐渐由一个小语种变成了一种国际语言。语言不仅仅是单纯的语言问题, 它是一个国家文化和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同时, 英语借助于互联网这种新型的信息传播技术成为占据互联网信息的主体, 而我们的中文信息仅限于很小的一个比例, 以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主的信息在其中又是很小的一个结构组成。在我国, 英语的教育和重视被放在了一种极不适当的高度, 英语被无限拔高其社会价值的同时, 却是许多青年人中文素质一定程度地衰退。同时, 以好莱坞为代表的美国影视大片以一种娱乐的方式悄然传递着美国文化和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生活方式、价值观念, 在人们思想中“制造”着一种虚幻的“美国梦”, 并进而使人们从心理深处产生对当代资本主义的认同, 却对本国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产生怀疑。

作为一个社会的思想灵魂和精神依托, 尽管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构建具有真理旨趣和文化基石的特质, 加强意识形态教育也取得重大成效, 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还没有真正内化为整个社会及其成员的价值核心, 还未成为社会的精神向度和自觉的信仰追求, 未曾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然而,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凭借其发达的综合国力以及国际上的领先地位, 利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处于低潮的历史“契机”, 借助娱乐文化、网络媒介, 大力宣扬意识形态终结论, 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无用论, 特别是借助当下十分流行的“普世价值”论这种貌似“人类普世话语”的表达方式兜售其自由主义意识形态。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种种行为, 反映了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扩张与渗透, 压缩着原先就已处于不利地位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生存空间, 在世界话语体系中把持了价值话语霸权, 进而降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度。

二、多元文化格局影响人们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

新中国成立以后, 我国文化与世界各国文化的联系日益密切, 在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大环境中, 我国社会文化也呈现多元化格局。多元文化产生的影响有利有弊, 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方面, 极大丰富文化信息的内容和数量, 促进世界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增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在一定程度上告别了前现代时期的文化信息短缺状态;另一方面, 相比原先的闭关锁国政策而言, 本民族文化面临着巨大挑战。没有一定的开放和汲取, 故步自封, 文化是发展不起来的, 但多元文化格局确实威胁本民族文化的生存空间。同时, 消费主义、实用主义、娱乐主义等具有极大负面作用的大众文化借助网络媒介和市场经济迅速崛起。虽然我国坚持指导思想一元化, 但马克思主义受到大众文化的冲击, 以其满足和整合人们精神需求的难度加大。部分人们的精神需求得不到满足, 将其原因归结到中国一元化指导思想上, 开始误解、扭曲甚至诋毁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广大青少年正处在成长阶段, 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 他们缺乏相应的社会实践经验, 缺少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的、正确的、全面的认识。一些不良文化利用青少年的成长期, 宣传片面的、不科学的思想, 俘获了相当程度青少年的价值认同。“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 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 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3]不良文化不仅降低部分青少年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感, 而且思想支配行为, 进而误导部分青少年的实践活动, 阻碍其健康成长, 甚至影响未来整个社会的发展。

主流文化具有引导人的思想, 规范人的行为的重要功能,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是现代化建设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不良文化不仅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和交往方式, 而且极大地冲击了主流文化的社会影响力, 导致主流文化心理和政治价值在个体生活中由“中心”走向“边缘”。与其承担文化建设的社会功能相比, 呈现出尴尬的破碎化形态。这种地位的变化, 投射到社会整体层面, 表现为意义感丧失、归属感失却、整体性浮躁、存在性焦虑以及人们精神家园的沦陷、心灵空间的萎缩。由此, 从社会文化环境层面, 缩减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文化资源, 祛除了社会依托, 冲击了文化环境基础。这种社会宏观外围的沦陷直接导致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处于一种空心化的境地, 从而严重影响人们对其发自本心的认同。

三、部分党员干部理想信念缺失和行为失范挫伤人们的情感认同

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 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在一定程度上, 人们对党的思想体系的接受和认可即是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党和国家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是由广大党员干部制定, 并由党员干部率先宣传、落实、践行的, 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及行为规范现状直接影响人们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

建党90多年来, 我国的国情发生翻天覆地大变化, 党情也随之发生巨变。部分党员干部受内外条件的影响, 缺失理想信念, 滋生腐败思想导致行为失范, 给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带来诸多挑战。一方面, 部分党员干部严重缺失理想信念, 挫伤人们的情感认同。党员干部的理论内涵、世界视野、与时俱进的精神以及为人民服务的高尚道德情操等, 对于新时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具有重要的带动、示范作用。习近平强调:“一个国家, 一个民族, 要同心同德迈向前进, 必须有共同的理想信念作支撑。”[4]然而, 在理想信念上, 部分党员干部不信奉马克思列宁主义、不坚持无神论, 反而信封建迷信、信鬼神, 一定程度上诱发人们对“四信”产生危机即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危机、党和政府的信任危机、社会主义的信念危机、改革开放的信心危机。但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 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 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5]部分党员干部由于缺失理想信念, 不仅丧失了自身经受住考验和抵制风险的精神支柱, 甚至诋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 其规范力和感召力被削弱, 极大地挫伤了人们对其情感认同。

另一方面, 部分党员干部行为失范, 没有发挥表率、榜样作用反而呈现负面影响, 挫伤人们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情感认同。在中华民族迅速崛起的今天, 党员干部在群众中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尤为重要,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广大党员、干部必须带头学习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和高尚人格感召群众、带动群众。”[6]党员干部表现出的正能量、先进性、榜样作用能有效地增进人们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情感认同。相反, 倘若部分党员干部没有以身作则, 呈现负面性和证伪性, 那么就很难激发人们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情感认同。改革开放30多年, 社会利益阶层发生很大变化, 一些党员干部利用手中的权力, 官商勾结, 以权谋私, 成为特殊的利益集团, 脱离群众基础, 损害人民群众的利益。当下, 部分党员领导干部失去先锋模范作用, 党内的腐败事件不断发生, 导致部分人对党和政府的不信任。不少群众有了“仇富”“仇官”的心态, 更有学者指出, 不管党和政府说什么、做什么, 人们都习惯地持怀疑态度,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必然遭到削弱。

四、我国意识形态教育方式单一、重理论轻实践的现状必须改变

部分人对意识形态的误解、疏远、反感、偏离, 来源于教育方式的单一枯燥、机械僵化。我国意识形态教育主要采用的是以单向灌输为主的方式, 在重复、强制灌输教育的过程中, 教育者忽视了教育对象的主观能动性, 缺乏对其心理把握, 缺少对其现实关怀, 不能与教育对象的现实生活相联系。由此, 人们处于被动受教的地位, 自然不能从情感上、心理上认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甚至还可能产生逆反情绪。此外, 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具体内容解读不到位、不全面, 也是消解人们对其认同的关键因素之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大部分内容抽象、晦涩难懂, 难以用简洁的语言形象化、具体化地表达出来, 也缺少与其他学科的交流融合、缺少对当代东西方文明的借鉴。人们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内容感到困惑, 理解不到位, 从而产生片面的认识, 一定程度上引发认同危机。

就理论与实践统一的维度而言,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宣讲, 在很大程度上还囿于一种纯理论的叙述状态。因重理论轻实践, 在解决现实问题时, 缺少说服力、回应力, 人们必然对其表示疑惑。意识形态必须反映社会实践, 马克思主义也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好, 如果不能反映活生生的现实实践内容, 不贴近人民群众, 不能从13亿人民所努力推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来寻找理论创新的源头活水, 那么, 它就必然不能说明现实生活, 也必然失去了存在的必要性, 因缺乏生命力而被人们所抛弃。因此, 这就要求党的理论工作者深入基层, 深入人们的社会实践, 深入人们的工作空间、生活空间, 知道人们心中所思、所困和所欲。具体分析研究、解决人民生活中的现实问题, 才能使人们从内心深处产生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另外,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到严重挫折而处于低潮的当下实际, 使得人们对共产主义乃至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也缺乏足够的信心, 削弱人们对其认同。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是一项系统工程, 整体意义上的认同是一个主客观因素双重建构的过程。只有清醒地认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所面临的客观环境所需要的主观条件, 并分析影响认同的因素, 进而提出相应对策, 才能有效指导意识形态建设实践, 从而切实增强人们对其认同。

摘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是指人们自觉地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及其运作持有同向性情感和态度, 内化为个人价值理念、思维方式, 并外化为个人行为的过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关系到党的执政地位、社会主义道路的合法性基础、国家安全和人民安居乐业。影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的因素:西方世界掌握话语霸权;社会文化多元化;部分党员干部理想信念缺失、行为失范;意识形态教育方式单一。

关键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二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32.

[2]郑永廷, 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2:45.

[3]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14-05-05 (02) .

[4]习近平.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锲而不舍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N].人民日报, 2015-03-01 (01) .

[5]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G].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46.

篇4: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分析

【关键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治理能力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治理思想是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治理作为党治国理政中“极端重要”的意识形态工作不仅属于国家治理体统中的文化治理,亦对其具有定向导航、凝魂聚气、评判调节等功能。

一、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挑战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向纵深推进,中国的发展已经不再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单向过程,它已融入一个多向互动的发展过程中。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越来越受到世俗民主政治发展、社会转型和全球化浪潮的影响,文化的多元化对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提出了挑战。

(一) 社会生活世俗化使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面临挑战

我国随着市场经济制度的确立与完善及社会政治文化世俗化和理性化趋势的进一步发展。社会生活的世俗化肯定人的自然欲望,肯定世俗生活的乐趣满足于平安与舒适,注重眼前的物质利益,成为当今社会大众追求的重要生活价值目标,社会转型期市场经济本身固有的缺陷与宏观调控的局限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产生了许多不良的影响。

(二) 文化多元化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面临挑战

我国社会经济领域及政治领域所发生的一系列变化,都必然会反映到文化领域中来,必然通过社会文化的折射呈现出来,并导致文化本身的分化和多样化发展。如,大众文化、草根文化在内容上和话语上的多样性,客观上形成了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调侃,在市场上不断挤占主导文化,冲击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和凝聚力。此外,西方文化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

(三) 西方社会思潮泛起使我国意识形态建设面临挑战

当今世界,不同国家意识形态的冲突与互渗使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面临挑战。西方社会思潮的涌现,在理论与现实的层面上,使不同阶层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产生了困惑、忧虑与迷茫,一些错误观点如“意识形态中立论”等占据了人们的思想,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及社会主义国家的未来缺少了以往的坚定信念,动摇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和思想道德基础。

二、提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治理能力的两大关键

当前,党的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着复杂的形势,提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治理能力重点在提高意识形态的领导能力,核心在提高意识形态的法治化建设。

(一)不断提高党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导能力

1.不断提高党对自身意识形态体系的主导力。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1]党的意识形态领导地位不是天然的,应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进一步提高党对自身意识形态体系的主导力。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已经构建了属于自己的科学的意识形态 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党要不断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众化话语体系构建能力,努力形成易于被民众和党组织成员接受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以话语权赢得主导权。要不断创新意识形态传播媒介加快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和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融合,探索多样化的意识形态传播方式,构建互联网时代“微时代”[2]的立体化意识形态传播格局增强党的意识形态传播效果,不断提高执政党意识形态的说服力和吸引力。

2.不断提高党对整个社会意识形态系统的调控力。

党对社会意识形态系统的调控要遵循意识形态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重点是加强社会整体意识形态掌控力。[3]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整个社会意识形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表现,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核心利益和共同愿望,体现了不同阶层、社会群体价值观上的“最大公约数”。因此,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社会意识形态建设,能够在思想意识领域凝聚社会共识,形成反映社会现实和广大人民群众价值诉求的信仰和规范,从而构筑起整个社会意识形态的价值基础。

政党一旦成为执政党,其自身意识形态就成了主流意识形态,但主流意识形态不是唯一的意识形态,执政党不应该也不可能把自己的意识形态强行地变成全社会的意识形态[4]。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已表明,意识形态的垄断必然会造成社会共同价值的分裂,会不可避免地带来深重的灾难。因此,要在 “一元 ”和“多样”之间形成动态的平衡,在一元中求多样在多样中立主导,促进人们精神世界的丰富和发展。

3.不断提高党对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引导力。

当前,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得到了全社会的高度认同,但同时,纷繁复杂、形形色色的社会思潮也汇成了各种意识形态涌流,对主流意识形态造成了强烈的冲击。党要加强对非主流意识形态的整合。党的意识形态建设要坚持底线思维尊重差异,鼓励多样,在交流互鉴的基础上,实现党的意识形态对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引导,协调整合意识形态领域内外各种关系和资源 [5]推进不同意识形态的融合与创新,使非主流意识形态朝着健康的、积极的方向发展。

(二)在法治化的指导下实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法治化

当今中国由政治向法治的转型恰逢其时,如果在这个时期不向法治社会转型,当出现更大矛盾的时候, 再想起实行法治, 可能就晚了。[6]尤其是改革开放30 年的成功,使得我们可以把法治作为深化改革的目标,用法治促进社会转型与发展,必须用法治意识形态替代权力政治的意识形态,权力政治应该转向法治政治,在意识形态法治化过程中,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占据着核心地位。

三、提高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治理能力的三条路径

(一)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文化基础

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文化基础,一方面,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另一方面,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这样,才能提高主流意识形态对各种西方社会思潮的抵御能力,才能切实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文化基础。

(二)打牢意识形态安全的经济基础

要从根本上维护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就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加强和巩固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体地位,确保公有制经济能够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使之在质和量两个方面都在国民经济中处于优势地位,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提供经济基础。

(三)夯实意识形态安全的阶级基础

要搭建起各阶层意识形态的对话平台,处理好坚持一元化的指导思想与社会思想多样化的关系,从而最大限度地包容多样,化解社会矛盾,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只有这样,我们的意识形态才能显现出强大的感召力和说服力,才能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从而夯实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阶级基础,真正确立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05.

[2]唐绪军.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3]陈婷,陈海春.加强领导干部文化建设能力的必要性与实现途径[M]领导科学论坛,2013.

[4]李清芳.对提高执政党领导意识形态能力的几点思考,理论导刊 .

[5]金坤城.论意识形态管理理念的创新[J]理论探讨, 2013.

篇5: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分析

学院:艺术与服装学院班级:服表姓名:田浩然学号:1

1301班

1310550101

摘要:超现实主义源于法国,于1920年至1930年间盛行于欧洲文学及艺术界中,探究此派别的理论根据是受到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影响,致力于发现人类的潜意识心理。因此主张放弃逻辑、有序的经验记忆为基础的现实形象,而呈现人的深层心理中的形象世界,尝试将现实观念与本能、潜意识与梦的经验相融合,本文就超现实主义产生的背景、与弗洛伊德潜意识分析学说的内在联系及超现实主义画家和作品加以分析,最后就超现实主义绘画在绘画史上的历史贡献和其自身魅力加以阐述。

关键词:潜意识;非理性;梦境;超现实

超现实主义它的最初含义就是寻求超乎现实之上的种种未知现象,包括人生、社会、伦理道德和精神文明等诸多方面。奥地利精神理论家弗洛伊德的“潜意识”学说奠定了超现实主义的哲学和理论基础。超现实主义的产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一战结束后阶级矛盾极化,经济危机的爆发,反动势力的猖獗导致了西方从事艺术的知识分子在混乱、艰难地环境中探索新的创作方法,超现实运动则成为他们内在宣泄、情感表达的一种方式。超现实主义吸收了达达主义的无政府主义精神并对理智、逻辑、文化传统特别是民族传统的虚无主义予以否定,1930年,由德斯诺斯发表了超现实主义的第三个宣言标志着超 2

现实主义的艺术纲领全面、完整地体现出来了。

以下我将从超现实主义艺术与弗洛伊德潜意识观点、达利与潜意识、米罗与潜意识等几方面进行论述。

一、超现实主义艺术与弗洛伊德潜意识观点

超现实主义绘画中“超”并非是真实地再现自然中的事物,不能与超级现实主义混为一谈,它主要描绘的是超越自然界中表面的现象,否认理性的作用,强调人们的潜意识和无意识活动,超现实主义运动深受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影响,包括潜意识、无意识、梦幻、非理性、性欲等;潜意识即人们思想中潜在的欲望观点。梦幻即人们在梦境中看到的人或物。无意识即本能的动机和欲望。性欲即被压抑在潜意识深处的欲望;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潜意识、梦幻、性欲等才是人们内心真实的心态。他还表示随着人类社会集体活动方式的进化,为了强调人际关系,人的心理被划分为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三个层次,人格也遭分裂被划分为原我、自我、超我,当后两者压倒前者时,那么人的心理就会产生不平衡感,便会导致困惑,而要治愈的话就应把潜意识中的欲望解放出来。这些理论对超现实主义画家来讲也产生了最重要最富启迪的意义。

超现实主义画家宣称人的本能、梦幻、潜意识领域是文 3

艺创作的源泉,认为人的头脑活动要从逻辑与理性束缚中解放出来。理性、道德、宗教、社会以及简单日常生活中的经验都是对人的本质需要的一种至酷,只有人的无意识、梦幻和神经错乱才是人的精神真正的活动,他把潜意识看作是文艺作品的源泉。它提出了创作源泉、创作方法、创作目的等问题,以及关于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和人们的生存条件等社会问题。由于生活中道德因素的制约,潜意识处于被压抑的状态,超现实主义应该将其解放出来,使人的精神获得自由和解放;在弗洛伊德理论中描述为 “梦从整体来说,是某种东西扭曲的代替品,一些潜在的意识对梦的理解就是潜意识发现的材料”(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的介绍》)。而这个被弗洛伊德认为的梦的工作过程对超现实主义者来说是非常关键的,潜在的内容则是潜意识的一部分,这是思想难于表达的部分,弗洛伊德理论中还认为人们在梦境的事物被简化为一个象征性的符号,例如当你梦到洞、穴等物体则象征着女性的生殖器官;而梦到刀、抢、山等坚硬的物体时则象征为男性的生殖器官。而且弗洛伊德还认为存在着换位的过程,即焦点在梦境中从一个很重要的位置转到不起眼的位置,例如:白日梦、呱唧舌头等,这些理论在超现实主义绘画中也得到了运用,像在绘画中则用混乱的线条和任意涂抹的颜色或被肢解的人体来抒发内心的情愫。正像《超现实主义宣言》中解释:“超现实主义是纯粹的① 4

精神无意识活动,人们通过它用口头或书面,或其他方式来表达思想的真正作用,它只接受思想的启示,没有理性的控制,没有任何美学或道德偏见”,“我相信,在表面上被认为矛盾的两个状态,将来是有办法解决的,那便是梦与现实的统一。那可以说是绝对现实的一种,也可以说是超现实的一种”。从这宣言中可以明了超现实主义是追求梦与现实的统一,并且是以人类为对象作为表现的范围超现实主义建立在这样的一个基础上,即对梦幻的万能和对理想的不带偏见的活动的信仰,总而言之,超现实主义绘画是以弗洛伊德心理分析学说为其理论依据,而弗洛伊德心理分析说也在超现实主义绘画中得到了应用和认可。

二、达利作品中的潜意识体现

残酷的战争摧毁了一切,包括人们的美好理想和善良心灵。一批从战争中逃出的青年艺术家,他们目睹战争的荒谬与破坏,对以理性为核心的传统的理想、文化、道德产生

怀疑。旧的信念失去了魅力,需要有一种新的理想来代替。超现实主义就是他们 ② 5(图1)达利 《内战的预感》672×288cm 1993年

在探索道路上的尝试。为表示对战争的厌恶和对社会的不满,以及个人理想在现实社会中的幻灭,便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说寻找出路,他们把潜意识的领域、梦境、幻觉、本能作为创作的源泉,利用图画象征、造型隐喻、改变环境等手法表现荒谬、混乱的感觉和形象构造了许多变形、幻想、魔术般的奇异世界,强 调 在艺术创作中要尽量利用“反理性”和“机遇”,认为艺术家应该“听从潜意识的自由活动来支配艺术创作”。

③提到超现实主义画家就不得不提到超现实主义的先驱人物——基里科。基里柯是超现实主义者十分推崇的一位,其可能也是最早的超现实主义画家,他的作品多为有意识地将物体自由的组合在以其,表现出物与物之间新的关系,而这种关系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很少见到的,因此他的作品画面如谜一样,像梦境中的物象被描绘出来,有一种异常的感觉。正因为如此超现实主义画家认为基里科是他们绘画的带路人,其作品《孩子的头脑》,也被超现实主义者当作为绘画中应用弗洛伊德心理分析学的典范。基里科的父亲是一位铁路工程师,对基里科非常疼爱,但父亲去世后,基里科非常怀念父亲,常常梦见父亲,在《孩子的头脑》这幅作品中,他将儿童心目中的两个权威人物——父亲和英雄重叠为一个形象,梦中的父亲形象和蔼可亲、但目光深疑,而现实中的父亲是一位绅士,极富有正义感,基里科说《孩子的头脑》是“父亲和拿破仑三世的想 6

象,”也因此被超现实主义者大为崇拜;超现实主义绘画的杰出代表人物还有卢梭、米罗、达利、恩斯特、马格利特等人。超现实主义画派就是要以梦幻中景象为依据,表现出无法出现的幻想,他们希望摆脱现实生活中的事物,利用非理性的手法及超越现实的幻想来描绘或对日常的事物进行重新组合,给人一种新的视觉感受,因此他们利用弗洛伊德的梦的研究来解决人生,其手法就是将梦境的事物做成笔记,随时记下梦幻的场景,通过改变环境的手法,即把物体不放在应该放的地方来描绘,但其风格却各不相同。

像西班牙画家达利的作品《内战的预感》(如图1),该作品描绘的是在一个比较写实的蓝色天空下,主体形象却呈现出荒诞的情景,像是人体经拆散后重新组合起来的,非常的恐怖,在地下散碎的东西像是人的内脏器官;这显然并非现实生活中的物体,像是人在做恶梦时梦见的情景,这幅画所处的时代背景稍加注意的话就不难发现,超现实主义画家达利表现的是对战争的厌恶和痛恨,因为《内战的预感》实际上是对西班牙内战的情绪反映,画家用一种极为“逼真”的描绘手法或极为抽象的表现手法,表达了它潜意识中对战争的厌恶,同时也通过此作品表达了对非正义战争的一种控诉;同样的表达方式在达利的其他作品中也得到了体现(如图2)《记忆的永恒》相信我们从未在现实生活中见过这样的场景,显然这是达利梦幻的、潜意识的表达;画面中一棵枯秃秃的树枝上挂着一块软化的钟表,在桌面红色的钟表上聚焦着一群黑色的蚂蚁,仿佛要将时间吞噬,而在画面中

(图2)《记忆的永恒》达利 24.1×33cm 1931年

央的物体更为奇怪,像是扭曲了变形的人头,在人头上摊着一个同样被软化了的钟表。有人分析达利的这幅作品旨在告诉人们时间在我们人生中的重要性,它将人生的时钟分为三个阶段童年、中年、老年,蚂蚁的嬉戏与整个沉寂的画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也代表着我们无忧无虑、天真欢乐的童年,在树梢上的为我们中年,时钟爬得最高却也最为疲惫,是的,当一个人的事业达到高峰,那么他的时间也是最宝贵的,第三个阶段即不再追求名利,希望生活过的安逸;第四个阶段按部就班,一切都很坦然。当然在这幅画的神秘笼罩下,还有其他的解释,但不管达利到底想用这幅作品表达什么?隐喻什么?只要我们看上一眼都无法抗拒它带给我们的视觉冲击和心灵的震撼。8

就像达利看过弗洛伊德《梦的解析》后说的 :“我不知疲倦地解析自我,不仅是梦,还有我所发生的一切,其中包括纯粹的偶然事件,对于任何解析,最重要的是方法”。

三、米罗作品中的潜意识体现

超现实主义绘画的另一位杰出的代表人物米罗,同样深受弗洛伊德潜意识学说影响,但与达利的绘画风格却不相同,达利倾向于以精细的细部描绘为特征,通过可以识别的经过变形的形象和场面,来营造一种幻觉的和梦境的画面。而米罗的创作表现方式是有意的打乱知觉的正常秩序,在直觉式的引导下,用一种近似于抽象的语言来表现心灵的即兴感应。因此在它的作品中会有象征的符号和简化的形象,使作品带有一种自由的抽象感,也有儿童般的天真气息,即有机的超现实主义,同达利的作品想比较,米罗的作品是令人愉快的 ④ 9

而非恐怖,其画面洋溢着自由天真的气息,但如果你认为它是漫不经心的随意画出来的效果,那你就错了。它们其实是艺术家自由幻想和深思熟虑相(图3)《哈里昆的狂欢》 米罗1440—1445年作 结合的效果(如图3),《哈里昆的狂欢》,该作品是米罗尝试超现实主义的初期作品,远远看上去,好像上面 摆满了许 多奇怪的玩意儿,散乱地摆放在上面,传统的构法则在这里已经荡然无存了首先被我们吸引的 应该是那漂亮的单纯的色彩和那星星点点的符号;仔细一看就不难发现,画者表现的是在一个奇特的空间逆转感,室内举行者狂热的集会,只有人是悲哀的,他留着风雅的胡子,叼着烟斗,围绕着他的是各种各样的的野兽、小动物、有机物,全都十分快活,没什么象征意义,画家充分描绘了一种辉煌的梦幻形象,据说米罗在这幅画中描写是因为贫困、饥饿而产生的幻觉。1939年米罗曾写道“饥饿的时候,心脏好像被刀刺扰着,饥饿便产生了一种像画面那样美丽的幻觉”,一些人初次接触米罗的作品时,可能会同儿童时期的涂鸦画作比较,甚至认为米罗的作品极为简单没有功底,确然在米罗的作品中保留着儿童时期的单纯色彩、诙谐幽默,但不可否认米罗的表现手法要比儿童时期的涂鸦画要成熟沉稳的多,其实这就是米罗画面想要达到的效果。

四、结语

超现实,是人类内心世界的现实,确切地说,是通过超越我们的理性感知的世界而达到人性的内在世界,这个世界不是我们感官所及的现实表层,而是深藏在表层之下的,未经受到外向的,创造物质的,与外界条件作斗争以改善物质生活条件的进程——在此方面,随着时间的推移,物质的积累,可以见出一步一个脚印的历史痕迹来,另一方面,人类在与外界相抗争时,总是忘不了回溯自己的心灵真实。“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往哪里去?”的问题,无时无刻不困扰着我们。正是在不断回答这样的问题中,人类建立了对自己实质的认识。超现实,既是人类心灵的一面永恒的镜子,绝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失去光泽,它反射历史,又为未来照明。在超现实主义绘画中,画家们开始探索自己非理性的一面,以找到新的创作自由。虽然超现实主义绘画作品情景奇异怪诞,与现实格格不入,体现了“反常”的特征,却具有超越时间和空间的永恒感,给人以灵验、虚无的感觉。超现实主义绘画显示出不同于以往的最能体现绘画本质的语言特征和艺术技巧。这种创作方法是对以往以理性、现实为特征的现实主义绘画的反动,目的在于对真实的深层次探索和表现。超现实主义绘画多半依靠具象表现形式与抽象画面情景的巧妙嵌合,即有意将抽象意境与具象实体搭配,构成一种既具体又模糊的虚实相交的境界,从而给读者提供了追寻艺术家个体感受的信息。也开创了绘画手段和内心表达的新途径,超现实主义绘画曾因荒诞无奇的表现手法在艺术史上受到很大的争议,但我个人认为超现实主义自身及对以后艺术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超现实主义作为一个文学流派,实际存在的时间并不很长,作为一种文艺思潮,作为一种美学观点,其影响却十分深远。超现实主义致力于探索人类经验的先验层面,力求突破合乎逻辑与真实的现实观,尝试将现实观念与本能、潜意识与梦的经验相揉合,以展现一种绝对的或超然的真实情景。超现实主义运动以其充满幻想色彩和异国情调的奇特风格,对20世纪美学产生了重要影响。超现实主义画家通过潜意识的领域来描绘表达内心情感,在超现实主义绘画作品中,我们可以发现他们有着非常逼真的写实功底和技巧,虽然是梦幻的荒诞的事物,但它是潜意识中最真实的心态,而且这种创作方式、创作源泉在以往的绘画史上是没有的,是对艺术的大胆尝试,因此我认为超现实主义在绘画史上具有超越历史的奇异力量和独特的魅力,超现实主义之功劳是不可抹杀的。

超现实主义绘画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为依据,无论是题材、造型、表达方式还是绘画素材都突破了以前绘画的方式,从“愚蠢的古怪思想”到积极宣传仇恨人类、黑暗势力和战争,这就是超现实主义所走过的真正道路。

注释:

①弗洛伊德著.《心理分析的介绍》,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第182页.② http://baike.baidu.com/view/39616.htm ③新平著.《潜意识与心理错位》,湖北:湖北美术学院学报,第162页.④王红媛著.《米罗论艺》,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第45页.⑤《艺术法典》,1947年12月第一期,第13页.参考文献:

篇6: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问题探讨

摘 要: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面临党内理想信念动摇、党内意识形态多元化、党员质量有待提高,以及后意识形态化、社会思潮混乱等现象。为了更好地发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整合功能,这些现象成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中必须高度重视和亟待解决难题。

关键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问题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8-0269-02

2012年11月8日,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谈及当前的问题时说道,“一些领域存在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现象;一些干部领导科学发展能力不强,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少数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突出,奢侈浪费现象严重;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1]5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如何解决意识形态领域出现的严重问题,实现十八大报告里讲的凝聚人心、攻坚克难,首先就需要在意识形态领域理清指导思想、道路方向问题,让其为人民群众所认同并内化为人民群众实践的精神动力。中国共产党人如果不能真正从理论到实践及时解决上述报告中所讲的各种矛盾以及由此带来的意识形态混乱问题,那么“后共产主义”现象、逐渐西化甚至开历史倒车等问题就极有可能发生。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当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中存在的一些矛盾和问题。

一、部分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

《中国共产党章程》总纲中第一句话旗帜鲜明地写着“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2]1然而,世人皆知共产主义理想任重而道远,一部分甚至包括我们党内的一些“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的人都认为共产主义是个虚无飘渺的“乌托邦”。党的先锋队性质和核心的领导地位,决定了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中不可替代的核心作用;党自身的行为和结果对于坚定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如果作为共产主义事业坚强领导核心的共产党内部出了意识形态问题,那么,很可能整个社会主义大厦都将渐渐从内部变质甚至在内忧外患中动摇以致崩溃。20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戈尔巴乔夫放弃了意识形态的斗争”[3]202与马克思和列宁教育他们的追随者要抵制“普世”理想的教导反其道而行,以致造成戈尔巴乔夫领导集团对共产主义信仰原则的整个背叛。此举成为导致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之一,这就是放弃意识形态斗争而导致亡党亡国的活生生的前车之鉴。所以党内必须要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宗旨意识,要成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坚强领导和表率。

二、党内意识形态“多元化”

伴随中国的改革开放,各种社会思想如潮水般涌进中国,这些思想的多面同时也在党内反应出来,表现为党内意识形态的“多元化”,这导致有些人丧失了对社会主义的信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面临继续坚持和开拓的严重挑战。如果连共产党员都对理想道路和信仰问题模棱两可,说一套做一套,人民怎么会相信社会主义事业能够长久,共产主义理想又怎么能够实现。从这一点来讲,党的先进性建设就显得至关重要,否则,如何能做到“三个代表”。不能实现“三个代表”,就不能解决当前社会阶层和利益多元化情况之下党的执政合法性问题,就不能凝聚各个阶层的力量,就不能带领人民群众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意识形态领域往往非黑即白,共产主义思想不去占领,资本主义思想就会来渗透。意识形态“多元化”是党内意识形态建设大忌,此举不仅会从内部导致思想混乱,同时也给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战略或者说文化入侵打开大门,给“和平演变”带路。邓小平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曾说,“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对这个问题要清醒,要注意培养人,要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标准,选拔德才兼备的人进班子。我们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要长治久安,就要靠这一条。”[4]380邓小平的话到今天依然振聋发聩,对党内意识形态建设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

三、“后意识形态”现象浮现

侯惠勤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论》中提到“后意识形态”时说,“除了‘非意识形态化’外,与之有异曲同工之用的是‘后意识形态’现象,即表面上仍然坚持意识形态立场,实际上并不信奉,当然也不去实践。”[5]49美国学者布热津斯基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曾断言,所有的社会主义国家都将经由这种“后意识形态化”最终走向灭亡。他的一段话精辟地描述了那些言行不一的共产党员,他说:“那些声称共产主义理论是他们的政权之本,那些口头上说着实践共产主义理论而实际上却在背离其实质的共产党人,那些毫无顾忌地公开否定共产主义理论的共产党人,所有这些自称‘共产党人’的人,都不再认真地将共产主义理论作为指导社会政策的方针。”[6]298很显然,中国共产党必须要从理论到实践解决此类问题,否则“后意识形态”现象难以避免。社会思想的多元化使得广大人民群众作为接受主体常常不能分清哪些是时代的精华,哪些是应该坚决摒弃的糟粕,容易导致思想混乱甚至在利益面前采取绝对的实用主义态度替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种现象对于社会主义道路建设和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都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2007年党的十七大强调要“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7]34党的十八大再次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由此观之,要抵制“后意识形态”现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教育势在必行。

四、党员质量有待提高

中国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先锋队的性质,决定了其组织必须严格入党条件才能保持其先进性,保证其创造活力。严格入党条件意味着不能一味的追求党员数量,不是所有工人阶级或者其他各阶层的人都能入党。不选拔出真正信仰坚定、愿意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人入党,将很难保证党的纯洁性和战斗力。尤其要注意对青年的培养和选拔,历史证明谁拥有青年谁就拥有未来,广大青年怀着怎样的目的和思想觉悟入党关系到我们的事业将由怎样的一代人来接班,这是事关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事业兴衰的重大问题。要注重科学培养与选拔程序,杜绝持实用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唯心主义等观念的人入党。党员的先进性是党内团结一致的保证,党内团结一致才能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影响和整合功能的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不偏不倚地前进而不被颠覆。列宁说过,“徒有其名的党员,就是白给,我们也不要。世界上只有我们这样的执政党,即工人阶级的党,才不追求党员数量的增加,而注意质量的提高和清洗‘混进党里来的人’。”[8]215此外,还要看到党员的质量与腐败问题有着直接的关系。邓小平在1989年5月的政治交代中说过,“腐败的事情,一抓就能抓到重要的案件,就是我们往往下不了手。这就会丧失人心,使人们以为我们在包庇腐败。这个关我们必须要过,要兑现。是一就是一,是二就是二,该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一定要取信于民。”[4]297党员质量与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休戚相关,一定要把党员质量问题放在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议程之上。

五、社会思潮活跃,泥沙俱下

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与各种社会思潮并存的局面伴随中国的改革开放而出现,这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提出了新的难题。

当前,在中国比较有影响力的社会思潮都带有鲜明的意识形态色彩,例如新自由主义、社会民主主义、文化保守主义、民族主义、历史虚无主义、以及中国复杂的民间信仰等等。新自由主义随着资本主义由国家垄断转向国际垄断,成为国际垄断资本实现其全球一体化的重要战略手段,在一定程度和范围上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造成了消极影响。社会民主主义属于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一种理论体系,该理论源远流长、影响深远,对马克思主义提出了挑战,成为我们在意识形态领域必须解决的问题。民族主义对人类历史进程一直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但那些狂热激进、偏执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却会危及中国社会和政治的稳定,破坏和平发展局面甚至引发争端,这也是一把需要用马克思主引导其健康发展的“双刃剑”。对历史虚无主义,我们应当结合中国近现代的历史事实、坚持唯物史观,做出马克思主义的回答,避免历史虚无主义的泛滥。中国的民间信仰历史悠久,包含大量宝贵的文化遗产,但其中与唯物主义相对立、阻碍科学发的诸多内容则需要我们用马克思主义加以解释和引导。“意识形态是一组相对稳定的价值信念。”[9]5它影响着人们对事物真伪善恶的判断,并支配着人们思想与行为的原则或信念。所以,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中,各种社会思潮也是非常重要的借鉴和批判对象。

古人云,天下大乱始于人心丧乱。显然,凝聚人心要先于攻坚克难,唯有如此才能保证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内在动力。所谓欲成大事者,必先正名,为了凝聚人心,防止“人心丧乱”,就“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1]29以此来保证广大人民群众的意识形态不背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使其更加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建设和发展要求。

参考文献:

上一篇:不能没有你 观后感下一篇:2022年度支部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