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2024-04-13

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精选6篇)

篇1: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问题探讨

摘 要: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面临党内理想信念动摇、党内意识形态多元化、党员质量有待提高,以及后意识形态化、社会思潮混乱等现象。为了更好地发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整合功能,这些现象成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中必须高度重视和亟待解决难题。

关键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问题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8-0269-02

2012年11月8日,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谈及当前的问题时说道,“一些领域存在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现象;一些干部领导科学发展能力不强,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少数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突出,奢侈浪费现象严重;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1]5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如何解决意识形态领域出现的严重问题,实现十八大报告里讲的凝聚人心、攻坚克难,首先就需要在意识形态领域理清指导思想、道路方向问题,让其为人民群众所认同并内化为人民群众实践的精神动力。中国共产党人如果不能真正从理论到实践及时解决上述报告中所讲的各种矛盾以及由此带来的意识形态混乱问题,那么“后共产主义”现象、逐渐西化甚至开历史倒车等问题就极有可能发生。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当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中存在的一些矛盾和问题。

一、部分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

《中国共产党章程》总纲中第一句话旗帜鲜明地写着“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2]1然而,世人皆知共产主义理想任重而道远,一部分甚至包括我们党内的一些“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的人都认为共产主义是个虚无飘渺的“乌托邦”。党的先锋队性质和核心的领导地位,决定了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中不可替代的核心作用;党自身的行为和结果对于坚定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如果作为共产主义事业坚强领导核心的共产党内部出了意识形态问题,那么,很可能整个社会主义大厦都将渐渐从内部变质甚至在内忧外患中动摇以致崩溃。20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戈尔巴乔夫放弃了意识形态的斗争”[3]202与马克思和列宁教育他们的追随者要抵制“普世”理想的教导反其道而行,以致造成戈尔巴乔夫领导集团对共产主义信仰原则的整个背叛。此举成为导致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之一,这就是放弃意识形态斗争而导致亡党亡国的活生生的前车之鉴。所以党内必须要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宗旨意识,要成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坚强领导和表率。

二、党内意识形态“多元化”

伴随中国的改革开放,各种社会思想如潮水般涌进中国,这些思想的多面同时也在党内反应出来,表现为党内意识形态的“多元化”,这导致有些人丧失了对社会主义的信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面临继续坚持和开拓的严重挑战。如果连共产党员都对理想道路和信仰问题模棱两可,说一套做一套,人民怎么会相信社会主义事业能够长久,共产主义理想又怎么能够实现。从这一点来讲,党的先进性建设就显得至关重要,否则,如何能做到“三个代表”。不能实现“三个代表”,就不能解决当前社会阶层和利益多元化情况之下党的执政合法性问题,就不能凝聚各个阶层的力量,就不能带领人民群众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意识形态领域往往非黑即白,共产主义思想不去占领,资本主义思想就会来渗透。意识形态“多元化”是党内意识形态建设大忌,此举不仅会从内部导致思想混乱,同时也给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战略或者说文化入侵打开大门,给“和平演变”带路。邓小平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曾说,“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对这个问题要清醒,要注意培养人,要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标准,选拔德才兼备的人进班子。我们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要长治久安,就要靠这一条。”[4]380邓小平的话到今天依然振聋发聩,对党内意识形态建设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

三、“后意识形态”现象浮现

侯惠勤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论》中提到“后意识形态”时说,“除了‘非意识形态化’外,与之有异曲同工之用的是‘后意识形态’现象,即表面上仍然坚持意识形态立场,实际上并不信奉,当然也不去实践。”[5]49美国学者布热津斯基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曾断言,所有的社会主义国家都将经由这种“后意识形态化”最终走向灭亡。他的一段话精辟地描述了那些言行不一的共产党员,他说:“那些声称共产主义理论是他们的政权之本,那些口头上说着实践共产主义理论而实际上却在背离其实质的共产党人,那些毫无顾忌地公开否定共产主义理论的共产党人,所有这些自称‘共产党人’的人,都不再认真地将共产主义理论作为指导社会政策的方针。”[6]298很显然,中国共产党必须要从理论到实践解决此类问题,否则“后意识形态”现象难以避免。社会思想的多元化使得广大人民群众作为接受主体常常不能分清哪些是时代的精华,哪些是应该坚决摒弃的糟粕,容易导致思想混乱甚至在利益面前采取绝对的实用主义态度替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种现象对于社会主义道路建设和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都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2007年党的十七大强调要“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7]34党的十八大再次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由此观之,要抵制“后意识形态”现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教育势在必行。

四、党员质量有待提高

中国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先锋队的性质,决定了其组织必须严格入党条件才能保持其先进性,保证其创造活力。严格入党条件意味着不能一味的追求党员数量,不是所有工人阶级或者其他各阶层的人都能入党。不选拔出真正信仰坚定、愿意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人入党,将很难保证党的纯洁性和战斗力。尤其要注意对青年的培养和选拔,历史证明谁拥有青年谁就拥有未来,广大青年怀着怎样的目的和思想觉悟入党关系到我们的事业将由怎样的一代人来接班,这是事关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事业兴衰的重大问题。要注重科学培养与选拔程序,杜绝持实用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唯心主义等观念的人入党。党员的先进性是党内团结一致的保证,党内团结一致才能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影响和整合功能的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不偏不倚地前进而不被颠覆。列宁说过,“徒有其名的党员,就是白给,我们也不要。世界上只有我们这样的执政党,即工人阶级的党,才不追求党员数量的增加,而注意质量的提高和清洗‘混进党里来的人’。”[8]215此外,还要看到党员的质量与腐败问题有着直接的关系。邓小平在1989年5月的政治交代中说过,“腐败的事情,一抓就能抓到重要的案件,就是我们往往下不了手。这就会丧失人心,使人们以为我们在包庇腐败。这个关我们必须要过,要兑现。是一就是一,是二就是二,该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一定要取信于民。”[4]297党员质量与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休戚相关,一定要把党员质量问题放在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议程之上。

五、社会思潮活跃,泥沙俱下

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与各种社会思潮并存的局面伴随中国的改革开放而出现,这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提出了新的难题。

当前,在中国比较有影响力的社会思潮都带有鲜明的意识形态色彩,例如新自由主义、社会民主主义、文化保守主义、民族主义、历史虚无主义、以及中国复杂的民间信仰等等。新自由主义随着资本主义由国家垄断转向国际垄断,成为国际垄断资本实现其全球一体化的重要战略手段,在一定程度和范围上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造成了消极影响。社会民主主义属于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一种理论体系,该理论源远流长、影响深远,对马克思主义提出了挑战,成为我们在意识形态领域必须解决的问题。民族主义对人类历史进程一直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但那些狂热激进、偏执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却会危及中国社会和政治的稳定,破坏和平发展局面甚至引发争端,这也是一把需要用马克思主引导其健康发展的“双刃剑”。对历史虚无主义,我们应当结合中国近现代的历史事实、坚持唯物史观,做出马克思主义的回答,避免历史虚无主义的泛滥。中国的民间信仰历史悠久,包含大量宝贵的文化遗产,但其中与唯物主义相对立、阻碍科学发的诸多内容则需要我们用马克思主义加以解释和引导。“意识形态是一组相对稳定的价值信念。”[9]5它影响着人们对事物真伪善恶的判断,并支配着人们思想与行为的原则或信念。所以,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中,各种社会思潮也是非常重要的借鉴和批判对象。

古人云,天下大乱始于人心丧乱。显然,凝聚人心要先于攻坚克难,唯有如此才能保证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内在动力。所谓欲成大事者,必先正名,为了凝聚人心,防止“人心丧乱”,就“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1]29以此来保证广大人民群众的意识形态不背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使其更加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建设和发展要求。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中国共产党章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美]R.R帕默尔.冷战到全球化:意识形态的终结[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1.[4]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5]侯惠勤.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6][美]兹?布热津斯基.大失败[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89.[7]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8]列宁全集:第3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9]刘少杰.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变迁[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

篇2: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摘要〕 从“意识形态”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概念转换,体现出列宁在革命实践中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造性发展。在中国尚处于转型期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阶段,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在全球化大背景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面临价值理想弱化、政治信仰缺失、多元文化并存导致鱼龙混杂等诸多现实问题。当前,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应在全社会范围内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创新方法,使马克思主义为普通民众所接受;将新媒体作为宣传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有效阵地。

〔关键词〕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新媒体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175(2015)03-0060-03

长期以来,意识形态问题就是一个全球关注的焦点,当下,学术界又兴起意识形态问题研究的热潮,意识形态革命论、意识形态批判论、意识形态终结论等问题成为学术界讨论的热点话题。在我国尚处于转型期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阶段,意识形态建设方面出现一些问题在所难免,我们应正视问题,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意识形态”一词,最早是由法国哲学家、经济学家特拉西提出来的。特拉西所讲的“意识形态”即创建研究观念的方法的科学,“目的是建设一门基础性的哲学理论,即‘观念学’” 〔1 〕(P30)。然而,特拉西的“观念学”只是提出了意识形态概念。真正使“意识形态”概念发生实质变化的是马克思。1841年马克思在其博士论文中首次使用了德语的“意识形态”,后来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他明确“意识形态”为“观念的上层建筑”,并从生活实践出发去阐释意识形态的来源、作用等问题,认为意识形态的本源及其存在方式就是真实的现实生活,由此确立了意识形态唯物史观的地位,从而创建了意识形态的哲学意义。从社会科学角度讲,意识形态就是对既有社会秩序的一种世界观的反映,它既包含政治变迁的历史,也表现出对理想社会的看法。但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意识形态其实就是阶级社会中特殊利益者假借共同利益而在观念世界的必然反映,本质上是编造幻想、歪曲现实关系。因此,在其著述中“意识形态”实际上是一个否定和批判的概念。之后,列宁承继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首次提出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概念,明确赋予意识形态肯定的内涵从而改变了其“否定和批判”的性质。在列宁看来,一定的意识形态总会代表一定的阶级利益和政治倾向,他强调由于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不同,资本主义社会思想领域必然会有意识形态的对立。很显然,列宁所讲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就是与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相对立的思想观念。英国学者麦克里兰曾分析,列宁之所以提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概念,就是“为了避免工人群众遭受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侵蚀” 〔2 〕(P33)。

由此看来,从“意识形态”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概念转换,并非对意识形态问题的认识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而是在革命实践中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造性发展。20世纪初期,在中国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一批接受先进思想的知识分子如李大钊等革命先驱,大量译介马列著作,使意识形态这个概念逐渐被我国广泛地使用和传播。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形成一套符合中国革命实际及其发展前途的系统理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这一系列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实践成果,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要内容。

在今天全球化大背景下,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问题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在2013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指出,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意识形态工作之重要,主要在于其能在规范人的思想行为、传播正能量等方面发挥导向性作用。

面对新的形势和新的挑战,不仅需要我们从理论上确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充分发挥其引导方向和调控大局等功能,也需要我们在实践中改进工作方法,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充分发挥其统领思想、凝聚人心、鼓舞斗志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所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但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未能充分有效地转化为对于社会主义的认同” 〔3 〕(P7)。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意识形态领域衍生了一些不得不重视甚至已经产生消极影响的问题。笔者认为,当前意识形态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形式:

一是价值理想弱化,“利己主义”甚嚣尘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市场经济体制本身欠完善,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对人们的思想意识产生了消极影响,社会上一些人物欲膨胀,一味追求个人享受,沉湎于吃喝玩乐,丧失了社会理想。有人甚至为了谋取个人利益不择手段,制假卖假、投机倒把,权钱交易、损公肥私,拜金炫富、招摇于世。发展市场经济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但因未能及时树立起合理的价值标准,从而产生了价值观念的迷失,最终导致一部分利益群体的精神荒芜。利己主义、享乐主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构成冲击,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所面临的严峻形势不能不令人深思。

二是政治信仰缺失,产生了“怀疑主义”。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世俗化倾向的流行,部分民众在追求实用主义的同时逐渐淡化了政治信仰,失去了以往对意识形态的认同度。另外,腐败现象也直接影响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形象,严重削弱了意识形态凝聚人心的作用。而西方政治制度的传播、外部意识形态的侵入在一定程度上动摇着普通民众的信念,有些人开始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持怀疑态度。毫无疑问,政治信仰是民族团结和坚定不移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主要保障,政治信仰缺失、忽视意识形态的作用会影响这条道路的方向,这给我们提出了深刻的警示。

三是多元文化并存,形成鱼龙混杂的局面。现代传媒的迅速发展,网络、手机的日益普及,使人们对多元文化的接受更加便捷。在东西方文化交汇、雅俗文化并存的今天,如何去伪存真地辨析文化精华,吸收正确意识形态引导的文化,这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必须面对的问题。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了保持其霸权地位必然要强化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渗透,用以反对社会主义制度和马克思主义思想,部分信仰缺失的民众容易误入歧途,甚至相信一些歪理邪说,这就促使我们要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搞清楚对外开放与“西化”之间的严格界限,确保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作用。

针对意识形态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

首先,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意识形态的核心是价值观问题,意识形态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的发展而变化时,人的价值观也会随之变化。马克思曾说:“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 〔4 〕(P611)

新世纪现阶段,我国正处于一个日新月异的变革时代。这种变革不仅表现为经济社会的转型,也体现了价值观的巨大转变。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不仅使生产资料所有制、分配方式以及人际关系等社会模式日趋多样化,而且带来价值观念、价值标准和价值取向的多元化,特别是各种良莠不齐的价值观念冲击着传统的自上而下集中统一式的价值取向。那么,在利益观、价值观日趋多样化的时代,怎么才能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占居主导地位呢?笔者认为,要靠“疏导”而不是单纯的“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特征,其中既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社会主义荣辱观、爱国主义精神,也包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它是凝聚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的向心力。然而,如果仅仅从政治的高度宣传核心价值观似乎难以真正发挥其引导、激励、育人等效应。因此,我们应该从人性和道德的角度对群众加以宣传灌输,实实在在地将道德元素蕴含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中,利用网络等新媒体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比如发现和宣传先进典型,让人们以先进典型和模范人物为榜样,自觉克服在人生价值取向上的错误观念,坚定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虽然说意识形态的本质在于试图以一定的价值目标来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从而实现对社会的有效控制,然而,意识形态对人的行为的规范却不应该是强制的,相反,温情的规范或许更能被人接受。我们要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理念渗透到民众的日常工作、生活和学习过程中,使民众在潜移默化中自觉有效地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其次,创新方法,使马克思主义为普通民众所接受。意识形态只有内化于个体的精神世界中并作为其思想与行为的出发点,才能真正发挥出应有的作用。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体系,其研究的根本问题是人类社会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基于我国复杂的历史和国情,我们自觉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同时,又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取得了一系列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并将之内化为中国人民的思想规范,成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灵魂与核心。然而,个人在智力、需求、观念等个体因素方面的差异对个人行为的形成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些个体差异决定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对象不是一个笼统的概念。每个人总是基于自己独特的阅历和体验,生成自己的意识形态价值评价,从而表现出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不同兴趣。由此可见,意识形态的思想及理论体系是要被某个特定的群体中的个体所接受的,而意识形态本身必须有足够强的吸引力,才会更容易被个体接受,从而形成统一的意识形态。

在13亿中国人中,相当大一部分人只知道马克思主义这个概念(甚至有一部分人连这一概念都没听说过),普通民众更是感到高深的理论与他们的生活无关紧要,要让社会认识相对感性的普通群众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内涵并用以指导其生活实践还是艰巨复杂的工程。如今,政治信仰的淡化是一个令人忧心的社会问题,要想提高大众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感,应该在寓教于乐中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影响力。读图时代,音乐、影视、网络等形式对民众有着巨大的吸引力,我们可以利用这些平台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使马克思主义深入人心。

概而言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积极引导可以化解社会矛盾,凝聚人心民心、整合大众力量,我们既要防止意识形态的淡化倾向,又要避免把意识形态完全政治化。

最后,将新媒体作为宣传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有效阵地。在中外文化频繁交流与碰撞的新时代,西方意识形态借助新媒体强势渗透。但是,网络、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出现既对意识形态建设提出了挑战,同时也提供了机遇。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信息技术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我们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现代化手段,拓展了思想政治工作的空间和渠道。要重视和充分运用信息网络技术,使思想政治工作提高时效性,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 〔5 〕(P412)新媒体具有开放性、互动性特点,面对纷繁而复杂的社会生活,我们必须提高认识,将新媒体作为全面而有效地宣传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阵地。

在我国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各种思想文化纷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必须适应这种变化,充分吸收优秀的人类文化成果,为自身发展与创新汲取充足的文化养分。同时,必须坚持批判继承的原则,坚决摒弃繁杂文化中消极丑恶的内容,抵制其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腐蚀。相应地,我们要创建全体公民的共同理想和共同追求,融合党的政治理想、中华民族的社会理想和全体公民的生活追求,以铸造中华民族腾飞的精神动力,从而掌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主导权,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感和满意度。邓小平指出:“有了共同的理想,也就有了铁的纪律。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这都是我们的真正优势。” 〔6 〕(P144)

毫无疑问,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只有认识到当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时效性,我们党的意识形态才有可能真正做到与时俱进、永葆旺盛的生命力,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篇3: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近年来, 理论界从网络时代的视域广泛深刻地研究和探讨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内涵、特征、机遇与挑战以及应对策略等, 内容广泛, 视野开阔, 产生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本论文拟就这些重要研究成果作一归纳梳理和简要述评, 为以后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1关于网络意识形态及其特征研究

有学者认为网络意识形态的根本是把网络看做真实世界的本质, 而真实世界则变成一个可以获利的世界。思维方式、文化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生产方式等构成网络意识形态的主要内容。高建华认为网络意识形态是基于虚拟社区、电子邮件、博客、微博等虚拟网络平台, 以网民思想体系的形式与发展为研究对象, 通过引导网民在社会热点问题的看法与意见, 进而形成与主流社会思潮相一致的舆论与思想发展导向[1]。张宽豫认为网络意识形态是基于虚拟的网络社会而产生的一种全新的意识形态, 具有政治资源化、全球化、传播数字化、多元化、绝对自由化、文化渗透性、舆论导向性、虚拟与现实结合化、非对称性、依赖性、信息疆域化、可控与难控性等特点[2]。辛欣认为网络意识形态是网民看待网络世界的有机思想体系, 多样性、政治化、关联性是其鲜明的时代特征。张显龙认为作为人类社会第四大媒体的网络, 具有无限性、互动性、平等性、虚拟性和快捷性等显著特点。

2关于网络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面临的机遇研究

1) 网络增强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方晓强认为网络拓宽了意识形态传播的空间, 扩展了意识形态传播的渠道和载体, 促进了意识形态传播的快捷性和传播者之间的互动, 增强了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丰富了意识形态的内容[3]。贾可卿认为信息全球化降低了信息传播成本, 有利于世界各国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增强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更大范围和更深层次的认同[4]。此外, 还有学者认为信息网络化开辟了民意表达和参政议政的新渠道, 增强了执政党意识形态的影响力、辐射力、说服力、凝聚力和吸引力。

2) 网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提供了新平台和新途径。杨静娴认为网络给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重要载体和手段。韩育萍认为互联网技术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创新发展提供了理论平台, 为其宣传和传播提供了新的途径。李娇认为网络文化的开放性使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覆盖面得以拓展, 传播手段得到丰富, 同时民主意识和公平意识的增强, 也有助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创新。刘音认为网络可以增进人们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 借鉴世界各国意识形态建设的经验, 成为网络安全建设和传播的新工具[5]。廖胜刚认为网络对意识形态辐射范围的拓展, 传播主体的隐匿, 传播形式的丰富, 基本内容的更新都有重大的促进作用。顾洪英认为信息网络化拓展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空间, 提供了新平台和新手段, 创新了意识形态工作的形式与方法。

此外, 还有学者从文化与意识形态的视域分析了网络的积极影响, 如使人们思维方式和观念发生变化, 促进多元文化并存等等。

3 关于网络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面临的挑战研究

1) 西方文化霸权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安全造成严重威胁。赵峥认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网络信息占有、支配和传播上具有绝对优势, 他们极力向第三世界尤其是社会主义国家输出自己的价值观念、意识形态、政治制度和文化思想, 以达到“西化”“分化”的目的[6]。杨静娴认为在互联网上西方国家通过传播具有功利主义和享乐主义意识形态色彩的影视作品, 从而侵蚀优秀民族传统文化, 影响国民思想, 挑起国民意识形态和道德文化的冲突。魏建国认为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强势性和隐匿性消解着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袁其波认为网络技术成为西方国家宣扬“西方文化中心论”, 推行“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殖民”的重要手段, 扩大了我国意识形态防御的维度[7]。高建华认为西方国家通过掌控互联网核心技术、垄断网络信息的发布与传播的方式, 从而消解了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 同时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多样化、网络信息的泛滥也给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带来严峻挑战。

2) 网络意识形态多元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导地位构成严峻挑战。吴玉英认为当今在网络上存在着各种思潮:既有资本主义, 又有社会主义; 既有个人主义, 又有集体主义;既有激进主义, 又有保守主义; 既有无政府主义, 又有新权威主义; 既有自由主义, 又有新左派。多种思潮的价值取向淡化了人们对本国文化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降低了人们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感, 给传统的意识形态建构提出了挑战[8]。揭晓认为网络价值多元化造成人们对理想信念、价值取向、道德观念等的选择产生困惑、迷茫和混乱, 对传统意识形态的权威性和可控性造成极大挑战。袁其波认为不良思想和不良信息在网上畅通无阻的传播对网民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和思想道德观造成巨大冲击。李大棚认为有一些微博成了“谣言机”和“泄愤场”, 削弱了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

3) 网络对意识形态传统传播理念与形式提出了挑战。张明认为网络结构没有中心、主次、等级, 使得信息传播形成了超越时空、即时共享、双向交互的模式, 加大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引导的难度[9]。姚元军指出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改变了传统媒体意识形态传播方式和途径, 在传播时间、空间、方式和形式等方面出现了一系列新特征, 在给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刘忠厚指出网络时代人们对主流意识形态不再盲目追随, 开始有了自己的价值判断。还有学者指出网络信息时代的来临, 使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模式由单项模式转变为以自由性、开放性、大众性为特点的新型双向信息传播模式。

此外有学者从网络意识形态互动传播激化社会矛盾; 管理队伍比较薄弱; 网民媒体素质有待提高; 管理体制不顺畅、意识形态引导整合难度加大; 主流意识形态面临认同感危机、控制力下降和话语权消解等视角探讨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面临的挑战。

4关于网络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策略研究

1) 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网络阵地建设。江泽民提出要抓紧学习网络知识, 善于利用网络开展工作, 努力掌握网上斗争的主动权。胡锦涛强调对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社会影响力要从战略高度加以认识, 对互联网的建设、运用、管理要抓紧抓好抓实。杨静娴提出要加强网络阵地建设, 增强核心新闻网站的舆论引导作用。吕薇洲认为要加强阵地建设, 构筑网上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平台[10]。郭明飞认为要创办优秀一流的意识形态网站, 吸引点击、浏览和访问, 增强意识形态建设的影响力。赵峥认为要坚持党对意识形态的领导, 强化马克思主义一元化的指导地位, 重点建设一批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知名理论网站, 以此来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 同时还应加强网络人才队伍建设。张显龙认为要在构建网络互动交流平台、充分利用网络功能、运用和释放互联网高技术性功能进行先进文化的立体化传播等方面实现创新, 从而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

2) 加强理论创新, 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与凝聚力。揭晓提出理论创新, 一方面要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汲取营养, 不断完善自身理论体系, 另一方面又要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不断回应时代提出的重大课题。程新颖强调要建构能够适应复杂的意识形态语境、能够体现不同的社会阶层的利益诉求、能够统和不同思想文化的主流意识形态。魏建国指出要从大众心理、舆情现实出发实现意识形态创新的科学性、现实性、大众化、通俗化, 从而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感召力。

3) 加强网络监管力度。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 要加强网络社会管理, 推进网络依法规范有序运行。刘阳提出要培养既精通马列, 又懂网络技术、网络心理学的复合型人才, 从而提升网络监管水平[11]。李兴选强调要通过建立健全网络管理体制、完善网络立法、建构网络信息监控体系等强制措施来保障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网络传播。魏建国指出要完善预警监控制度和网络法律规章制度, 增强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感召力和控制力。朱东来提出要转变政府监管的思维模式, 重视信息公开, 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 积极合理地引导网络舆情。邹庆华也强调要依法管网, 强化政府监督职能。李大棚认为要加强微博的监管, 以此争夺网络主动权和话语权; 政府要提高网络问政的能力, 传统媒体要有所作为, 要重视“意见领袖”舆论导向作用。李艳艳也指出国家安全部门要会同技术部门加强反渗透斗争, 防止敌对势力利用网络技术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和破坏活动[12]。张显龙认为完善的网络监管体系主要包括网络监测系统、网络防卫系统和网络人才系统。

4) 健全网络法律法规。李伟认为首先要加强网络立法研究, 保证网络健康发展, 其次要加强网络法律建设国际化合作。杨静娴认为要把网络管理的立法纳入国家整个法制建设的框架, 逐步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网络法律法规。郭擎擎认为政府要加强网络立法, 积极主动用法治规范网络, 并参与网络发展进程[12]。张显龙认为要建立健全网络管理法规, 制定和出台完善的网络监管法律体系。赵峥认为要加快网络立法的步伐, 加大依法管理力度, 构建互联网管理体系。

5) 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吕薇洲认为要推进网络文化发展, 唱响网上理论宣传的主旋律。揭晓认为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网络文化建设, 在引领和整合社会思潮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袁其波认为要注重网络时代民族文化的保存, 建立起中华文明的信息传播平台。张明认为要增强网络信息时代先进文化的创新能力, 同时必须树立全球意识, 打破疆域界限, 制定全球战略和构建强大的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国际传播体系。李大棚认为要创造出适合微博特点、蕴含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精品力作, 以增强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吸引力。还有学者认为要重视先进技术发展, 不断丰富和改善文化的表现形式, 提高网络文化创新水平和服务能力。

另外, 还有学者从坚持硬性引导和软性引导相结合, 有效扩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提高领导干部驾驭互联网的能力; 广泛借鉴国外在维护意识形态方面的经验教训; 大力提高网络信息核心技术研发、运用能力; 构建网络意识形态工作领导体制, 完善网络引导机制; 改革传播方法, 加强兼具网络技术及意识形态工作技术人才的培养; 提高网民媒介素养, 提升文化软实力, 加大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大力发展信息产业, 提高网络技术水平等方面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5问题与不足

总的来看, 学术界关于网络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研究已经取得了比较丰硕的成果, 为后人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但还存在如下问题与不足。

1) 对一些基础性概念的概括和界定仍然模棱两可。如对“基于网络的意识形态运行”和“网络意识形态”的概念界定上, 学术界争议颇多, 但现在所有的文章都没把两者区分开, 其实两者是两回事。基于网络的意识形态运行从根本上讲, 没有逃脱原有意识形态的运行方式。对于网络意识形态, 学术界都没有形成全面正确的理解。例如, 对于加强网络安全, 理论界仅仅把网络看作是一个工具、一个平台, 而没有把它看作是生活方式所带来的观念的改变。因此, 理论界在这方面仍然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和深入挖掘的空间。

2) 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有待进一步拓展。理论界在谈到网络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影响时, 大多从负面效应方面进行研究, 而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巩固和发展带来的机遇却没有给予充分的关照和论证, 这方面亟需得到进一步加强。同时已有的研究在哲学挖掘上深度不够, 论证比较粗浅, 观点大同小异, 具有与时俱进、针对性和可行性强的创新性思维很少, 分析和论证的方法缺乏系统性、整体性。

3) 研究方法的实证性和比较性薄弱。当前学术界虽然对网络环境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面临的挑战进行了综合性分析, 并相应地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 但是建设性的意见和对策并不是很多, 主要采用的仍然是归纳、总结和概括等传统理论性分析方法, 也就是大多停留在理论推演阐释和口号式的理念上, 缺少一定的实证支撑, 因此, 提出的路径和对策就难免有些理想化, 缺乏可操作性。另外, 在借鉴国外维护意识形态方面的经验教训时, 缺乏比较性研究, 因此, 应通过比较、批判和反思, 总结网络环境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规律。

参考文献

[1]高建华.互联网时代我国意识形态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研究[D].天津:南开大学, 2012.

[2]张宽豫.论网络意识形态及其特征[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8 (2) .

[3]方晓强.论网络文化对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影响[J].求实, 2009 (2) .

[4]贾可卿.网络时代的意识形态:机遇、挑战与反思[J].求实, 2014 (6) .

[5]刘音.互联网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建设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报, 2010 (1) .

[6]赵峥.信息网络环境下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探析[J].思想理论导刊, 2012 (9) .

[7]袁其波.互联网时代我国意识形态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社会科学论坛, 2008 (10) .

[8]吴玉英.互联网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 2004.

[9]张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长效机制的构建[J].理论观察, 2014 (3) .

[10]杨静.网络信息时代维护意识形态和文化安全的思路与对策[J].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 2013 (4) .

[11]刘阳.网络意识形态工作:挑战与对策[J].新视野, 2008 (2) .

篇4: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的场合多次强调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2013年8月他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正因为意识形态反映了特定阶级的根本利益,具有民众号召力和凝聚力、巩固政权合法性基础和维护社会秩序正常运行的重要功能,所以意识形态建设工作历来被国内外政党以及政府关注和重视。

以互联网为基干的新媒体的蓬勃发展,极大地刷新了人类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拓展了不同思想、不同价值理念、不同文化传播的新渠道和新空间。但无须讳言,新媒体的发展也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为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提供了新平台,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广泛传播提供了新的手段、渠道和路径,但另一方面,它也为错误的社会思潮、错误的价值理念以及西方的文化侵略留下了“便利”。因此,加强新媒体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问题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新媒体为不同的意识形态交锋提供了便利和平台

“意识形态”作为一个特定的概念,源于西方,最初为观念学之意,后来泛指各种社会思潮。作为社会政治和哲学概念,一般指“观念形态”或“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认为,意识形态是社会的思想上层建筑,是一定社会或一定社会阶级、集团基于自身根本利益对现存社会关系自觉反映而形成的理论体系。在人类的发展史上,各种社会思潮和思想观念的传播,都离不开媒体的发展和进步,都需要借助不同的媒体进行表达和扩散。随着以网络为主体的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使得意识形态领域成了各种社会思潮和思想价值观念激烈碰撞和交锋的重要场所,而新媒体的便捷性和难以管控性则为意识形态之争提供了新的表演舞台。

一般认为,新媒体是相对于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数字电视等。新媒体又称为数字化新媒体,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更加数字化、小众化的新媒体传播细分了受众的时间和空间,加强了传播过程的动态性,颠覆了传统的传播方式,促进了人们思想观念的交流融合。

新媒体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新媒体时代已经到来。在新媒体时代,正如美国《连线》杂志所言,是“所有人对所有人传播”的时代。新媒体可以兼容文字、图片、声音、动画、影像等多种信息,可以实时更新、即时传送,根据需要进行交流互动。进入新媒体时代以来,新型媒体形态的爆炸性增长以及新媒体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给信息、文化工作提供了更加有利的传播平台,带来了一些信息、文化传播的新特点,即开放性、快捷性、高效性、强制性、不易控性。

二、新媒体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实质与核心是“一性三权”

当前,我国正处在新媒体飞速发展和社会的急剧转型期,思想流动的加速、信息传递的便捷,与社会矛盾的凸显紧紧交织在一起。一方面,不同的社会阶层和利益群体基于不同的利益诉求,其思想理念、价值判定往往会通过网络、博客、手机微信等媒体形式表达出来,使得信息良莠不齐;另一方面,西方文化霸权主义和敌对势力更是通过互联网对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进行渗透、瓦解和攻击。这都对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体地位构成了挑战。

加强新媒体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是当务之急,为此,必须对意识形态建设问题的实质与核心有个清醒的认识。新媒体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实质与核心可以高度概括为“一性三权”,即维护意识形态的安全性,强化意识形态的領导权和管理权、扩大意识形态的话语权。

意识形态的“一性三权”问题,是当下我国意识形态阵地遇到前所未有冲击的集中和突出表现,也是其实质与核心所在。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使得我国意识形态的安全性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党对意识形态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面临着“弱化”“虚化”和“失语”的危险。意识形态的“一性三权”问题,已经上升为带有全局性的、战略性的大问题。

维护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安全性,就是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稳定而不受威胁,就是我国工人阶级和党的政治纲领、社会理想和价值取向在社会上占主流和主导地位不动摇。强化意识形态领导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个是发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社会思潮和思想价值理念的引领作用,使得社会公众从心底认可并接受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另一个是党和政府通过法律、行政等不同的领导手段和领导方式,巩固和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领导地位和领导权。强化意识形态的管理权,就是强化对各种媒体和课堂、讲堂等的意识形态功能管理,扩大正能量,消解负能量。扩大意识形态话语权,就是通过建设符合时代的话语体系,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给社会公众,并内化为他们的思想、信念和价值观念,外化为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为人民利益以及国家富强奋斗的动力。

三、新媒体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问题是个系统工程。在众生喧嚣的新媒体时代,要处理好意识形态的“一性三权”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第一,创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宣传模式。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社会公众的宣传和引导,必须改革以往惯用的“你讲我听,你打我通”的自上而下“填鸭式”的旧模式,而代之以民主平等沟通的新模式,并把外显与内隐方式结合起来。一方面,在报刊、电台等传统媒体和网络、微信等新媒体上,以及课堂、演出等教育文化活动中旗帜鲜明地宣传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另一方面,要针对不同的受众,采取不同的方式,并坚持把实效放在第一位。

第二,创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构建的话语体系必须具有民族性、科学性和时代性的特点。所谓民族性,就是构建的话语体系,必须具有中国本土文化的风格和气派,必须能够获得大多数人的认同。所谓科学性,就是构建的话语体系,要善于把心理学、传播学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结合起来,言之有据,行之有效。所谓时代性,就是构建的话语体系,必须符合时代的发展要求,能够反映时代开放性和创新性的需要。

第三,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的路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是当前意识形态建设工作的应有之义。但要注重引领路径的创新,多路径并进、多举措并举,实行网上网下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宣传与引导相结合,多层面、多视角强化引领作用。

第四,创新网络法律与技术管控。互联网虽然难以管控,但是也并非法外之地,必须完善相关法律,创新网络技术,对在网上恶意攻击党和政府、妖魔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言行予以过滤,旗帜鲜明地维护党和国家利益,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安全性、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

篇5: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以“晋城在线”为例

目前,以电脑终端和手机终端为载体的新媒体已经成为我市市民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据统计,2013年‚晋城在线‛网民达130万人,点击量近21亿次,日点击量500-700万人次,‚晋城在线‛成为我市新媒体用户的第一大载体。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进一步迅速传播和广泛应用,新媒体已经广泛渗透到我市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深刻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等。作为当下意识形态的重要信息载体和主要传播工具,新媒体因其独特性和巨大影响力,对意识形态领域产生着一系列重大而复杂的影响,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面临诸多挑战。

一、‚晋城在线‛在我市意识形态宣传工作中的作用 ‚晋城在线‛作为我市主流网络媒体,理应在意识形态宣传和引导方面发挥重要作用。2013年以来,‚晋城在线‛积极宣传和报道党和国家、我市的重大事件、重要理论。通过在网站首页制作通栏标题、制作相关专题、采编人员随时更新信息或撰写评论员文章等,传播主流思想,用正面的舆论引导全市人民。组织报道十八届三中全会、‚一争三快两率先‛建设美丽晋城、同心共筑中国梦、创建国家文明城市、庆祝建党92周年、党的群众

1.新媒体的强交互特性催生的‚自媒体时代‛的诞生。纸质媒体、广电媒体在意识形态传播过程中,是单向性的,大众只能单向、被动地接收信息。与这种传播模式相适应,逐渐形成了集中统一、自上而下的传播体制。而新媒体可以便利地实现媒体与受众之间顺畅的双向传播和互动交流——网民不再仅仅是信息的接受者,更是信息的创造者、发布者,新媒体催生了‚自媒体‛时代,这就为人们传播和获取各种信息、理论观念提供了巨大的空间。比如,‚凤城论坛‛是提供市民畅所欲言的交流平台,人人可以发布信息,人人‚自媒体‛。因此,其中不乏一些损害党和国家形象的过激言论,使主流意识形态传播面临挑战。

2.信息内容的可选择性接受导致的文化多元传播。在新媒体出现之前,意识形态传播的主要途径是报刊、书籍、广播、影视作品等,除信息渠道把控外,也比较容易实现信息内容的筛选。而在新媒体时代,新媒体受众可以关注多个信息节点,获取内容更丰富、更灵活、更具变化,这一特点满足了受众的多样性需求。新媒体的开放性、多元化,决定了各种观念和‚主义‛都借助互联网在意识形态领域寻找自己的位臵,扩大自己的影响。这就造成人们信息选择和价值取向的多样性。所有这些,都对意识形态原有的宣传功能、教育功能造成强烈冲击。

3.载体传播的跨时空性引发的非主流意识侵入。传统媒体由于受信息采集、筛选、播发制度和程序上的影响,更易受时空所限。而新媒体借助数字化通信平台,打破了这种时间、空间上的

所有的宣传报道,都旗臶鲜明地反映党的主张,生动深刻地阐释党的主动。

(一)加强网站功能建设。

通过网站升级改版,增加应用,反映社情民意,更好宣传党的政策,做链接社会的连心桥、政府工作的公示板和公民办事、掌握政策的便捷路。通过这些方法,完善晋城在线网站功能,更好地服务受众。目前,已将升级‚晋城在线‛后台发布系统列入重要议程,将打通网络与手机平台壁垒,沟连微博微信互动,催生晋城市党政信息网APP。

(二)注重方法提升效果。

主要在‚宣、解、参”三方面发力,提升网站的核心竞争力和舆论引导力。

1、宣:在稿件编排上,同步实现‚量的精简‛和‚质的提升‛。重点刊发准确传达中央精神的稿件,同时大量刊发来自基层一线、反映群众心声、回应社会热点的稿件。我市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晋城在线‛充分发挥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主题网站作用,信息采编人员分工包口包单位,主动衔接,搞好信息发布,传播活动成果和典型经验,为全市群众路线教育活动助力加彩。‚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专题自2013年4月至今共有栏目和版块18个,现有信息1200余条。制作‚山西省省委班子教育实践活动首批整改制度‛专栏,开设栏目10个,报道信息300余条。

百题知识竞赛活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百题知识竞赛活动、‚学党史、颂党恩、践行群众路线‛网络竞赛活动、‚晋善晋美 美丽晋城‛摄影大赛等,通过知识竞赛、拍摄影视作品等方式方法,进一步增强市民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了解度和认同度。通过‚三参‛活动,不但壮大了队伍,增加了正能量传播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凝聚了人心,形成了合力,造就了骨干人员视网如家、爱网如家的强大力量。

三、‚晋城在线‛发展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距离‚正向信息一站式传播平台‛有差距。

‚晋城在线‛作为晋城最大的在线信息平台,信息量颇具规模,采集传播渠道已趋于稳定,目前信息总容量数以T计,2013年发布信息3万条,为网民提供大量的政务信息、社会信息、服务信息。同时党政网站所具有的正向信息选择性发布的特性和机制,使‚晋城在线‛成为独一无二的正向网络信息集散地。但目前存在的信息采编人员少、属性单

一、采编能力较弱等弱点,限制了‚晋城在线‛作为我市舆论引导第一阵地的发展前景。

首先在信息采编上关注发展动态、报道领导活动的方式偏于刻板,关注‚是什么‛而缺少‚为什么怎么样‛,缺少对新闻内涵的解读,公众阅读共鸣感较低;其次是信息形式较单调,对网络多媒体载体的应用还不够圆融贯通,网站内容对普通网民的粘

需要通过培训进一步提高网站采编人员政治敏锐性和把关意识。

尤其是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微博微信等新载体的影响力逐渐增大,‚晋城在线‛也注册了新浪、人民网官微和微信等,但目前来说,微博微信影响力还较为薄弱,‚晋城在线‛网站也未与微博、微信形成集合效应,市信息办规划中‚新媒体信息发布圈‛也仍在配臵与尝试中,距离成为可以收集、分析和引导网络意识形态的‚晋城在线同步信息圈‛仍需时日。

3.距离‚晋城网络一站式服务平台‛有差距。

目前‚晋城在线‛共涉及13大领域便民服务,包括教育、医疗、税收等等方面,网站还集合了在线办事栏目、市长热线精品栏目、网络行政大厅等子栏目或网站,为晋城百姓服务。为方便对晋城感兴趣的广大网民,‚晋城在线‛还设立‚今日晋城‛栏目和本地服务,全方位提供吃住行游购娱信息服务。随着网络的日趋普遍、上网公众群体越来越多和服务网络化的发展,‚晋城在线‛将日益发挥其‚功能强大,服务面广,易与公众沟通‛的优势。但目前这些优势发挥得还不够,网站服务人群和服务领域有限,服务形式较单调,直接服务能力弱,服务程度较浅,在服务规范、效应和整合上仍处于上升阶段。网上服务从政府角度出发,按照政府机构设臵提供服务项目,实现从网站到用户的信息发布,以公开办事指南为主,一站式在线办事内容较少,网上办事功能不完善。而且,行政划分、技术瓶颈等问题致使政府网站之间信息、资源共享和整合力度不够,信息孤岛现象还较明显,面和应用系统。

(2)建设智慧晋城。智慧城市是全国都在推进的战略计划,哪个城市在这个进程中不够积极,就将一定程度地缺乏经济社会发展的持续动力。目前正以全市智慧城市试点工作为核心,以智慧政务为先导,以信息资源整合和基础资源共享为支撑,协调各职能部门,开展前期调研,确定了以‚13320工程‛为主体的《关于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全面规划了2013-2017年智慧城市建设蓝图。

(3)一体化政务通讯平台。云服务和研究所是智慧城市建设中的重要技术和环节,市信息办正部署全市电子政务云平台‚栖凤云‛。通过对虚拟化技术的使用和应用部署测试,从现有硬件资源和应用出发,以信息安全共享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信息共享、提升服务、优化投资为目标,采用云平台技术,集成存储和备份解决方案,高起点设计,高标准建设市、县、乡统一的电子政务集约型资源池(IAAS)、共享平台(PAAS)、创新服务(SAAS)三个云计算服务,全市电子政务云服务平台‚栖凤云‛基本实现了资源池的集约化。目前数据中心已达成1.8T内存,220个微CPU,40T(+40T)的双活存储容量和运算能力,数据双活中心也在建设规划中。

(4)大网络构架。市政务基础网络建设和市党政信息门户网站建设都采用大一统的架构思路,横连市里60余个部门、纵及市、县、乡3级,涵括纪检、党委、教育、公安、教育、城建

1(2)高度融合多媒体形式内容载体。天生网站具有融合多种信息形式的优势,无论文字、图片、音视频、超链接还是其他的组合形式都方便为内容服务。晋城在线信息报道通常图文、视音频融合使用,并设臵专门图片栏目‚高清大图‛和视音频栏目‚在线访谈‛,通过从内容粘度和互动强度双向入手进一步提高内容数量质量,提高与网民互动活跃感,使更广大网民对网站内容保持期待度。

(3)严格践行深入群众‚走转改‛路线。网站要从形式和内容上更好地为民众服务,使其成为晋城在线的参与者和受益者。首先,要进一步加大国家、省市政策解读力度,让百姓了解发展的大政方针;其次,从群众所需所想搜集和发布信息,畅通信息渠道,做到及时有效更新;再次,提高凤城论坛网友互动程度,融合走基层名镇名村采访活动挖掘和传承晋城文化,集结各业精英,通过版主培养制度和个人专栏使凤城论坛成为我市意见领袖的集结地,提高网站和论坛的意识形态引导和净化能力,为城市稳定发展服务。

3.服务为本,打造高效、亲民在线政府平台。建设‚服务型政务网站‛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必然要求,是‚以人为本‛服务理念的必然要求,更是政府网站的根本属性和提高网站影响力与可信度的必然要求。

(1)提高在线办事服务的深度和广度。在推动十三领域服务、在线办事、网络行政大厅工作的基础上,继续深化推进政府

3风格上共生为网站的性格是一个较为高深和艺术的话题,晋城在线还在摸索和成长中,并将以更为人格化和风格化的良好形象取得民众的好感和信任。

4.宣传为先,打造我市引领网络舆论和意识形态工作开展主要平台。宣传是增强意识形态工作的主要工作方法,抓好宣传方向和典型事例,选好宣传方法,强化宣传效果,打赢我市新媒体环境下网络意识形态之战。

(1)以关注社会、传递正能量为重点,以回应社会热点焦点问题为重点,以关注青少年成长和传承文化为重点,加强政务网站宣传工作。注重信息关注节点,如无车日、节水日等公益节日,以及春节、端午、清明等传统节日,和法律颁布、历史回顾等重大日子,制作专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宣传,让百姓了解重要节日,提高公益意识,亲近我国和本地优秀文化,防止意识形态西化,尤其是关注青少年教育,多发布正向方面信息,关注学校家庭教育,建立教育范本,引导市民进行未成年人教育大讨论。大力宣传我国我省尤其是我市涌现出的乔香平、诚信夫妻等先进人物,以生动的事实和高尚的人格去吸引和感染群众,树立可学可信的正面形象,强大我市正能量声音。

(2)建立一支优秀的新媒体采编和宣传报道队伍。市信息办通过每周一讲、部门讨论和邀请讲师等形式进行新媒体时代复合型人才培养并有了相应成效,但仍存在着目前新媒体产业的快速发展与采编宣传人才的紧缺的矛盾,并成为制约其发展的原因

55.互动为纲,加速我市媒体间的沟通合作,互融共生。(1)聚合力、聚财力、聚人才,着重在全市建好一个新型网站。‚晋城在线‛以政务公开、关注民生为重点,以服务群众、传播文明为纲领,平均日在线人数130万,平均日点击量850万次,传播圈辐射全省全国甚至还存在相当数量的国际网民,2013年与外交部、商务部、上海市门户网站等并居全国政府网十强。无论从信息质量数量还是网站影响力来看,‚晋城在线‛已逐步构建起一张巨大的新媒体正能量网,已经完全具备成为晋城市数字传播的首选节点的条件与资格。在已有优势的基础上,如何集合政策技术资金优势继续提升网站层次,强化政府网站存在感和网民依存感,切实加强政府网站对民意民心的宣传引导作用,把好网络意识形态领域建设工作关键环节,是市信息办目前考虑的工作要点。

(2)加强信息共享和媒介联合,开拓网站、手机媒体与传统媒体强强联合新时代。加速我市报社、电台、电视台等传统主流媒体与党政网站的合作互动,将内容丰富、功能强大、受众集中的新媒体作为前继发展的战略平台,‚晋城在线‛也要充分挖掘与重点新闻媒体的合作空间,融合主流媒体的信息优势和新媒体的载体优势,对报社、电视台的重要政务或民生信息进行‚二次传播‛,实现传播效应的最大化,使新兴媒体成为主流意识形态的放大器,实现双方的共生双赢。

(3)‚晋城在线‛和晋城新闻网、广电网等同步联动,有序

篇6: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内容提要: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这是党的正式文件中关于意识形态问题的一个崭新提法,标志着我们党在意识形态建设领域思维方式上的重大变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来自对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代表的准确性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信仰、价值、规范、策略的科学性;新时期,必须准确把握广大人民的利益需要,建设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关键词:意识形态吸引力凝聚力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这在我们党的正式文件中是一个全新的提法,它不仅是对新时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一项基本要求,同时也标志着我们党在意识形态建设领域思维方式上的重大变化,对于不断加强和改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顺利前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社会意识形态包括哲学、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等多种形式。社会意识形态是社会经济形态(经济基础)的反映和政治形态(政治制度)的体现,是系统反映、体现社会经济形态和政治形态的思想体系。因此,有什么样的经济、政治形态,就有什么样的意识形态。同时,意识形态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如果意识形态与经济、政治形态相适应,就可以促进经济、政治形态的巩固发展;反之,则会破坏经济、政治形态的巩固发展,甚至造成社会的停滞和倒退。所以,一切阶级、政党、国家无不重视社会意识形态问题。

从毛泽东思想中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再到科学发展观,这些意识形态之所以能够吸引和凝聚广大群众,就在于它们准确把握了时代脉搏,充分反映和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当然,在某些特殊历史时期,我们在意识形态领域也产生了错误的内容,严重损害了群众利益,削弱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然而,这也恰恰证明了一条重要规律:什么时候关注和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就能够充满吸引力和凝聚力,什么时候忽视或违背群众的根本利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就会丧失吸引力和凝聚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多大程度上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它就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吸引和凝聚广大人民群众。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利益状况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这一变化势必在意识形态领域中得到反应,应该说,利益关系与意识形态之间的互动更为明显,也更为复杂。作为实现广大群众根本利益的重要手段,意识形态如何依据现实状况调整创新的思路和方法,使其更好地达到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初衷,这已经现实地摆在人们面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凸显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意义。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研究,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说服力。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深刻把握其中蕴含的揭示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真理,蕴含的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和愿望的理想信念,蕴含的引领全党全国人民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念的精神力量。通过理论研究,推动理论创新及其大众化,更好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努力在全社会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力量和基本的道德规范。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教育,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最大的广泛性,它既是中国共产党的核心价值体系,也是国家的、社会的、全体公民的核心价值体系。要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用人民群众熟悉的语言、身边的事例、喜闻乐见的形式,深入持久地开展宣传教育,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头脑、扎根人心,真正为人们所接受、所掌握、所认同。

上一篇:落价阅读与答案下一篇:资深经理人的职业生涯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