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社会责任意识研究

2022-09-12

责任, 它是一种职责、一种义务、一种使命。由责任意识而产生的履行职责、完成使命的精神力量, 是推动社会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 无论对社会、对国家、对民族, 在任何时候都不可或缺。当今中国, 伴随着社会化的发展, 公民的社会角色和社会职能都变得越发宽泛, 对践行社会责任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对此, 十九大报告提出, 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

一、什么是社会责任意识

社会责任意识主要是指人们对自身所应承担的社会职责、社会任务、社会使命的自觉意识, 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 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世界观、价值观的具体体现。

社会责任意识包含着丰富的社会价值取向, 是行为主体在其个人和社会生活领域按照社会公认的社会道德规范来行事, 没有完成分内应做之事或者没有做好分内之事所受到的谴责和制裁, 即便这种谴责和制裁只是良心或道德层面的, 也会对行为主体的行为产生影响作用。也就是说, 社会责任意识, 对人们的社会行为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社会责任意识作为一种内化了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 它的强弱直接影响人们的精神状态和行为, 直接决定是自觉积极认真地做好分内的事情, 创造性的开展工作, 还是面对工作推诿扯皮、敷衍塞责, 是全身心的投入还是缺乏热情。所以说, 社会责任意识也是衡量一个人精神素质的重要指标。

二、强化社会责任意识的必要性

(一) 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需要强化社会责任意识

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提出, 要“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在新时代, 我们国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主要内容。因为, 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是多主体参与的共商共建共享的过程, 需要各相关主体共同努力, 各司其职, 相互支持, 形成合力, 协同推进。而责任意识又最终体现为人与人之间联结与凝聚的道德纽带, 在现代化进程中, 是公共精神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遇问题就退缩, 见责任就推卸, 那是无法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只有强化社会责任意识, 让社会治理体系中各个不同的主体都积极承担各自的责任、履行各自的职能, 更好地在集体行动中完成“份内之事”, 才能构建负责任的制度体系与制度结构, 才能为国家综合治理提供良好的运转环境, 更好激发与落实制度执行力, 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精神支撑。

(二) 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强化社会责任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 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也说是说, 单靠某一个人的力量或某一个社会群体的力量, 中国梦是不可能实现的, 这需要我们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只有全体社会成员都增强社会责任意识、自觉履行自我责任, 才能更好更快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只有层层负起责任, 人人敢于担当, 才能压实责任, 营造和形成崇尚担当、敬重担当的生动局面和浓厚氛围, 把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落到实处。实现中国梦, 创造全体人民更加美好的生活, 任重而道远, 需要新时代的全体中国人发扬担当精神, 需要每一个中华儿女为这一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艰苦奋斗。

(三) 破解社会发展“短板”需要强化社会责任意识

一个国家的强大, 不仅在于外在的军事力量和经济实力, 还在于其内在的国民素质、公民的社会责任意识。改革开放四十年来, 我国经济建设成绩斐然, 但一部分人社会责任感相对薄弱, 导致像道德精神滑坡、诚信缺失、生态环境恶化等现实问题都成为制约社会发展进步的“短板”。这些问题的出现也逐渐让全社会意识到, 强化公民社会责任意识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建设中的必要环节, 这既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更关系到社会进步和中华民族的未来。

三、当前我国社会责任意识薄弱的原因

(一) 价值观的冲击

价值观是人类活动的指示器, 它决定了人们活动的价值取向和行动选择, 影响着“做什么”和“怎么做”以及活动的结果, 社会公民的社会责任意识也是由其价值观所决定并受到它的深刻影响和制约的。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转型期, 也是各种外来思想渗透蔓延的时期, 多样多元的思想文化不可避免的会对社会公众的价值取向、责任意识的培养产生强烈的冲击, 让人们对个人责任和社会责任认识不清, 片面追求自我实现, 只看重自我价值, 从个人需要考虑的多, 对社会贡献考虑的少, 导致社会责任意识的狭隘, 缺乏为社会、为集体奉献担当的精神。

(二) 网络新媒体的影响

根据最新的统计结果显示, 截至2017年12月, 我国网民规模达到7.72亿, 已经成为全球网民数量最多的国家。现如今, 上网用网、在线互动已成为许多人的生活新常态。互联网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判断。我们知道, 社会责任意识必须在社会实践中才能形成, 并不断得到强化, 但网络的虚拟性使社会公民与现实世界隔离, 混淆自己的社会角色定位, 最终导致社会责任意识淡薄, 使人们无法在现实生活中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再就是, 互联网的开放性, 使得信息传播数量和速度都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并且网络上高度自由性的发言以及互联网的隐蔽性也使得当前社会中个人主义倾向日益得到强化, 虚拟网络由于监管困难使得一些公民在不负责任的情况下, 随意发表一些不负责任的言论, 肆意传播不良价值观念, 进而弱化影响了社会责任意识的构建。

(三) 责任机制的不完善

制度机制是责任实现的基础。只有健全的制度机制, 才能明晰责任, 才能奠定责任实现的基础, 为社会成员有序地参与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提供基本保障, 使人们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怎么做、做到何种程度、达到什么目标等等, 从而使公民在真实的社会实践中逐渐培养起社会责任意识。改革开放以来, 我们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和不断推进包括公民社会责任意识在内的各方面的制度和法规建设, 促进了社会的整体进步。

但与迅速提升的时代需要相比, 仍然还存在着某些责任机制不健全、不完善的现实差距, 未能确保公民社会责任意识充分培育。

四、强化社会责任意识的主要途径

缺乏责任意识的后果是严重的。英国有一段谚语是这么说的:“缺了一枚铁钉, 掉了一只马掌;掉了一只马掌, 失去一匹战马;失去一匹战马, 损了一位骑兵;损了一位骑兵, 丢了一次战斗, 丢了一次战斗, 输掉一场战役;输掉一场战役, 毁了一个王朝。”也就是说, 有很多危及国家和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大事故和灾难, 它们本来都是不会发生的、可以避免的, 却因为个别人责任意识的缺失而失职或渎职, 酿成无可挽回的悲剧。所以, 各级组织、部门和个人都需要通过加强思想教育强化责任意识, 努力创造尽职尽责的人文环境和制度环境。

(一) 加强责任意识教育

需要健全教育体系, 创新教育方式, 完善一种长期而又实用的教育计划, 不断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意识和职业操守, 培养和强化他们的价值观, 使社会责任意识深入人心, 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共识和自觉。通过思想教育, 帮助人民群众更加深入认知社会责任意识, 使责任重于泰山成为其价值体系的一部分, 将外在的强制变为内在的自觉, 从而形成内在的约束机制, 使社会责任意识内化为人们的心理品质, 使负责任成为人们的自然需求。

(二) 优化网络责任环境

一方面, 应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开展一系列宣传活动, 增强公众的社会责任意识, 引导网络舆论, 让公众认识到网络行为的选择应以不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为标准, 让担当负责成为网络价值理念的主流;另一方面相关部门要加强对网络的监控, 及时过滤网络上的不良信息, 注重对网络环境的净化, 帮助公众分清是非, 划清界限, 摆脱错误思潮的影响, 使互联网成为培养社会责任意识的重要阵地。

(三) 完善责任评价考核机制

根据现实情况不断完善责任评价机制, 加强责任绩效考核, 用制度推动社会责任意识的提高。

通过评价机制, 能够使社会公众了解到自己行为的现实性后果。一方面, 要对失职渎职的不负责任的行为给予严厉惩治, 大大增加不道德者的机会成本, 能有效地预防或防止不负责任行为的发生;另一方面对负责任的行为进行激励, 让人们认识到社会责任意识在促进自身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 在全社会共同营造一种负责任光荣, 不负责任可耻的风气和氛围。

摘要:十九大报告提出, 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本文围绕社会责任意识问题, 在内涵梳理的基础上, 从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中国梦的实现和破解社会发展“短板”三个方面分析了当下强化社会责任意识的必要性, 以及当前我国社会责任意识薄弱的价值因素、环境因素和制度因素, 并探析强化社会责任意识的路径方法。

关键词:责任,社会责任,责任意识

参考文献

[1] 王永明, 夏忠臣.论社会责任感的内涵[J].人民论坛, 2013 (5) :24-25.

[2] 曹飞.新闻记者要增强社会责任意识[J].中国地市报人, 2015 (11) :46-47.

[3] 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淡薄原因分析[J].成功 (教育) , 2013 (6) :3-5.

[4] 崔永江.公民社会责任意识现状及其培养途径[J].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0 (2) :118.

[5] 丁凯, 郑志成.网络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负面影响对策[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7, 8 (1) :85-86.

[6] 胡建军.社会转型期公民社会责任意识的现状及原因分析[J].2004 (S1) :260-261.

上一篇: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美育的渗透下一篇:在中学化学课堂教学中实施探究性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