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婚嫁习俗

2024-05-06

中国婚嫁习俗(精选8篇)

篇1:中国婚嫁习俗

中国各地汉族的婚嫁习俗

班级

数122班 学号

201205401209

姓名

谢莉玲

摘要:与少数民族的婚俗礼仪相比,汉族的婚俗要繁杂得多。婚俗是世代延续下来的,各地婚俗都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中国古老的婚俗传统。因此,要了解中国现代各地的婚俗,必须先了解中国古代的婚俗传统。

关键词:汉族、婚嫁习俗、传统的、现代的。

(一)汉族古代的婚俗

1.父母之命,媒妁之约

在一夫一妻制之下,结婚是为了成家。娶妻涉及家庭的统一和巩固,涉及每个家庭成员的利益,所以做父母的在孩子的婚姻大事上把握大局,起决定作用,不会让孩子凭感情决定婚姻大事,这就是“父母之命”。中国古代是男尊女卑的社会,说是“父母之命”,其实主要是父亲之命。媒,就是某合;妁,就是斟酌。媒妁,即斟酌情况,某合两姓,使其相成。媒人主要是起中介作用,所以现代还有“媒介”、“媒介语”等词。因为古人生活圈很小,很少往来,对彼此情况不熟悉,需要媒人加以介绍、说合、联系。所以有云:“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上无媒不成亲。”媒妁之言虽不可少,但媒人的地位在古代并不高,究其原因,主要媒人为撮合两姓,往往两头说谎,口无真言。

2.古代的婚俗礼仪

古代的婚礼场面大、声势大,目的在于张扬和告知社会:这对夫妻从此合法结合,可以生儿育女了。不举行这种仪式,男女结合就是非法的,如果他们生儿育女,将为社会所取笑。举行婚礼,还有一个意义,就是确定新娘在新郎家中的地位。举行过婚礼,新娘才算是新郎家的正式成员,在家中的地位才被明确下来。中国古代的婚礼过程分为六个阶段,故而被称为“六礼”。这种制度在周国已经萌芽,秦汉以后,逐渐成为定制。这“六礼”是纳彩、问名、纳吉、请期、亲迎。

(1)纳彩。纳彩,意为采择,就是男子选择妻子。男方打算选择某女为妻,就让媒人带话于女方,试探女方的态度。女方家长同意后,便收下男方送来的采择之礼。

(2)问名。采纳仪式结束以后,媒人向主人问女儿之名。这里所谓问名,实际上问的是女方的生辰八字,以备占卜。那什么是生辰八字呢?人出生的年、月、日、时可以用八个字来表示,这就是八字。中国古代纪年法用的是天干地支。每个人都有自己特定的出生时间,也就是说都有自己的生辰八字。

(3)纳吉。古代人很迷信,婚姻大事多要占卜。宋代以后,主要是根据男女的生辰八字算卦订婚,吉则缔结婚姻。同时把占卜合婚的好消息告诉女方,也是以雁为礼——后世则多以金银首饰为礼,相当于现代的订婚,俗称送定、过定。

(4)请期。请期,即男方将择定的婚期告于女家。用请,只是表示客气,表示男家不敢擅自做主。实际上婚约签订之后,女家已将结婚日期的决定权交给男家,即所谓“自受聘后一任择日成亲”。

(5)亲迎。亲迎,即迎娶新娘,指在约定日期新郎前往女家迎接新娘。一般是男子亲往女家迎亲,新娘盛装以待,母亲送之出门,并告诫女儿要尽孝守礼。新郎到新娘家后,掀起轿帘等候新娘上轿;新娘上轿后,新郎放下帘子,骑马在前,新娘乘车在后。到男方后,拜堂,新郎、新娘共鼎而食,再将一瓠瓜剥为两半,夫妇各执其一,斟酒而饮,谓之“合卺”——这就是后世饮交杯酒的缘起。行合卺礼后,送入洞房。这一过程,是婚俗文化中最富民俗色彩的事项之一。

(二)汉族现代的婚俗

中国现代各地婚俗各有差异,但都源于古代的“六礼”,总的来讲,大同小异,一般都要经历议婚、订婚、嫁娶、婚礼、闹洞房等环节。

1.议婚,又称“议亲”,是商议男女婚姻之事的最初阶段,在这一过程中,往往是由男女双方的父母根据对方的门第、家境及品貌等条件决定婚事成与不成,男女当事人是没有多大发言权的。

“无媒不成婚”,议婚初始,一般是由男方家长委托媒人或托付亲友、邻里前往女方家中求婚,又叫“提亲”。这一程序相当于“六礼”中的“纳彩”。媒人议亲,一般首先口头上探询双方意图,女方即使不允,一般也只能婉言谢绝,俗谚“一家女,百家求”;可以不允许,但不可以得罪媒人。

2.订婚

男女两家对婚事都持肯定意见,便可正式订婚,即“许亲”、“定亲”。男方可以郑重地给女方家送去聘礼,至于数量多少,一般因时因地而异,视家境贫富而定。这一程序相当于“六礼”中的“纳征”,山西雁北一带称之为“下茶”,晋南一带则称之为“过大礼”。

3.嫁娶 订婚以后,如果男女双方都已到当地认可的结婚年龄,男方家长便设宴邀请女方家长和媒人,一块选定迎娶的日子,一般要事先请人定一个好日子。因为民间认为迎娶之期关系到男女双方的一生,所以非常慎重。“选日子”,又称“看日子”、“送好”、“送娶牌”等,即古代的“请期”。

无论何种形式的喜礼,都要讲究吉利,不能送谐音不吉的物品,如钟(终)、梨(离)、缎子(断子)等,一般也不送单数。有些地方要给待嫁的女子加“笄礼”,俗谓之“上头”。古代女子十五岁许嫁时要举行加笄仪式,即改变幼年的法式,把头发绾成一个髻,以此表示女子已成人。

女儿出嫁离家时,各地大都有新娘不带娘家土的习俗。民间认为“土能生万物,地可产黄金”,怕带走了土会带走娘家庄家的好运气。这自然是农业社会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女儿出嫁时,要在坑上换上新鞋,然后由哥哥或舅舅背上或抱上轿;或者坐在椅子,由人抬上轿;有的地方是以红毯或红布铺地(红毯、红布象征一生走红云),女儿脱去脚上的旧鞋,进了轿再换新鞋。不管怎样出门,力求脚不沾地。

4.婚礼

迎娶队伍回到男家以后,鼓乐大作,鞭炮连声,男方亲友、邻里一拥出,迎接新娘。很多地方新娘有索取“下轿钱”的习俗,一般几百到几千不等,都是双数,索取“下轿钱”后,由一“全福人”相搀,踩着红毯或红席进门,称之为“传毯”或“传席”。婆婆随后用扫把在轿内象征性地扫三下,并取土一把,拿回家放在新房坑角席子下。这叫“扫轿土”,大约是和“不带娘家土”的习俗针锋相对的——你怕带来娘家的土,影响娘家中庄稼;我偏要想方设法扫一些,以有利于自家的农事。

新郎、新娘进门之后,接着就要“拜堂”,又称“拜天地”,即开始举行拜天地的仪式,这是婚礼告成的主要标志。拜堂的地方一般在洞房门前,设一张供桌,上面供有天地君亲师的牌位,供桌后方悬挂祖宗神位。新郎、新娘就位后,由两位男宾唱导,参拜天地、祖宗和父母。然后行夫妻对拜礼。仪式结束之后,新郎要用一条红绸牵新娘走入洞房,到了洞房门口,新郎用一杆秤将新娘的“蒙头红”挑下,然后新娘才进入洞房,或者等新娘进入洞房坐在床上后,两人并肩坐在床沿上,由“全福人”招呼,把新娘的衣角压在新郎的袍襟之上(表示已经同房同床)。新郎用秤杆挑去新娘头上的“蒙头红”,然后退出。新娘的嫂嫂即动手脱去新娘脚上的新鞋,为她另换一双。所谓“换新鞋,就新范”,意思是新娘以后行事要按男家规矩、受婆家约束。

5.闹洞房

新娘被送进新房之后,多是朝着“喜神”所在的方位坐下,谓之“坐帐”或“坐床”。此时,有人端来栗子、红枣、花生等撒在床上,边撒边念“一把栗子一把枣,明年生个大胖小”,此谓之“撒帐”。以前坐帐要坐三天,为此新娘要在婚前几天便要节食,以免坐帐时难堪,后来改为一天,或者象征性地坐一下午。

中国各地一般都有“闹洞房”的习俗,洞房之夜,热闹非凡。俗话说:“不闹不发,越闹越发。”

6.回门习俗

新娘婚后的第一次回娘家,俗称“回门”、“回亲”等。回门标志着男子开始以新郎的身份进入女家,也是给新娘缓和初为人妻、初为人媳紧张的一次机会,女家往往也借此机会来考验新女婿。

回门通常由娘家人来接,也有由婆家送的,然后由丈夫接回婆家。有的地方讲究“爹接娘送,一辈子不生病”。

总之,在中国汉族婚俗不同的地方就有不同的习俗,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化。

参考文献 :

中国民俗文化(第二版)

王衍军

篇2:中国婚嫁习俗

莲子杯中金谷酒,桃花盏上玉诗台,琴瑟和谐多乐事,亲朋欢聚喜事来;今日银堂成比翼,举案齐眉长相爱。一个美妙喜庆的结婚场景就这样浮现在眼前,缔结良缘是我们一生中最重要的也是心神向往的经历之一。但是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不同的地区从相亲到举办婚礼都各有特色,这些都是前人智慧的结晶,是这个地区文化的积淀。在老家——七朝古都开封中部一个民风纯朴的小村庄,我亲身经历了一些亲朋好友的婚礼,对一些习俗略知一二,感觉非常有趣,但深入到具体的说辞讲究就不是很懂了,出于对我们当地的娶亲习俗的好奇和想把这些日渐缩减的习俗用文字永久的记录下来,我特地向我们村主持这方面事宜的一些长辈们咨询了解了一下。婚前

我们当地的婚嫁习俗通常不找同姓,不找同村,除少数自由恋爱结合外,大部分人先由说媒人“说媒“,经双方“访媒“(俗称见面),访媒分两次,第一次被称作“小见面”,通常安排在媒人家里,男方至少带了糖果瓜子来媒人家,双方来做参考的亲友团(各方大概有两三人)在客厅聊天,大都是以该男女双方为话题,这男女双方则单独接触,看彼此是否中意。若初次见面双方感觉合意,私下接触也有意喜结连理,则第二次访媒(大见面),给女方一些礼金,则算定亲。定亲后男方逢年过节都要去女方家送礼品俗称“走亲戚”,除此之外,男方还要在结婚前给女方家送彩礼,分两次送,第一次是给准新娘买衣服,一般是买两身衣服,两双鞋子;第二次就是买家俱家用电器类。自由恋爱的除了省去说媒和访媒环节之外,其余的礼节都得遵守。定亲之后新人选择婚期即‘择吉’,在征求双方父母意见后,礼节上男方父母要备礼品到女方家‘送好’。亲家正式见面,商定婚期并征求女方家长对婚庆筹划的意见。婚期定好后,男方开始装饰新房,进行婚前准备;女方置办嫁妆,称为“陪送”,置办的嫁妆里要有被褥服饰和“箱、桌、柜、椅”四大件这些是婚前几天送达男方家,;亲友们赠送礼物,称为“添箱”。迎娶

红喜高悬满厅堂,婚日当天男方家、女方家、新房、禧宴厅等都要贴‘喜’字(有的少数民族不贴)。婚礼当天早晨要提早去接新娘,越早福气越多,拜天地要在正午12点之前完成,民风认为正午前新人拜罢天地,大吉大利。但有的是合了八字算了良辰依照测算的时间来进行。男方这边在迎娶时需要载一个小男生和两个女生去女方家,男生称作“压轿孩”,取义“带子”的意思,中国风俗女方嫁过来带个童男,就是说新娘嫁到男方家后会给这家生儿子讨个吉利。两个女生则是表示男方家对新娘的亲切相迎。她们三个到了娘家后,娘家这边都要派红包,讨个吉利。另外迎娶当天男方(回族则不必如此)要杀猪备礼,准备好一大块“离娘肉”,少则15公斤,多达20公斤,如若是生猪肋条肉和猪后腿,那么肋条肉大小以六根肋骨的为最好,猪后腿则必须整腿赠送,不能分切,讲究两家以后才能常来往。备好的肉块安放在酷似蒸笼的食盒里,各地送肉的日期不尽相同,婚前、迎娶、回门皆有,意在感谢丈母娘对于女儿的养育之恩。男方家安排好了这一切,率领迎亲队去新娘家接亲,具体的迎亲队形式各异,或古或今或西式或中式,依各自情况而定。一般花车带头,礼车队随后,有的配上礼炮车,锣鼓队,一路上气球、彩旗飘扬,唢呐锣鼓,鞭炮和三连铳声声响起,煞是热闹。而女方这边,需必备一种独特的饭食嫁妆――随身饭。随身饭已由娘家人事先备好,主要有肉、菜、馍、面条和饺子等,一般猪肉称“随身肉”、面条称“随身面”、饺子称“随身饺”,饺子的数量视乎新娘的年龄而定,女方捏饺子是为了捏住亲家的嘴,以免挑剔叨扰使自家女儿受气,东西各装在饭碗里,放入食盒,抬至夫家后供新娘加热食用。到了女家,新郎要和女方尊长先行鞠躬互拜,以示敬意。女方亲朋好友会趁机上前“糟”男方来客,主要是新郎和伴郎,把新郎画个大花脸,把伴郎抹成黑脸包公,闹个欢乐气氛。致贺的亲朋,迎亲的队伍,女方需要设宴好生款待,酒足饭饱后便该接新娘返程了。结婚不走回头路’,去娘家迎亲和回男方家的路线不能完全重复,此礼约定成俗,民风使然。

回到男方家,女方要等男方给了下车礼之后才下车,此时已有很多村里的大人小孩儿挤在院子里看漂亮新娘了,当然也期待着男方家撒喜糖时能多捡些讨个喜气吉祥。新娘在众人簇拥下挽着新郎的胳膊踏着红毯进门举行结婚仪式,在进门时需要跨一个火盆,意思是烧去一切不吉利的东西,日后夫妻越过越红火。接着在能说会道且德高望重的司仪主持下,举行古典的“拜天地”仪式,一拜天地,感谢天地自然赐予人类生命以及生存空间,二拜高堂,男女长大成家立室,理应拜谢父母养育之恩,夫妇交拜,相敬如宾,百年人生路上患难与共,相濡以沫。期间司仪会主持新娘“改口”就是喊“爸、妈” 新郎家长要给“改口费”。礼毕,新娘送入洞房即新房,新娘换衣服之后,新郎的妹妹或者侄女端一脸盆水给新娘,新娘可洗手示意,然后给妹妹或者侄女红包。

结婚仪式结束后,中午大宴宾朋,答谢亲友来宾。新人双双敬酒感谢。来宾们落座品尝喜宴,厨子们早已忙得不可开交,篦笼里的蒸菜和蒸馍热腾腾、香喷喷,一般是四荤四素的八碟压桌干菜,客人们猜拳行令,相互敬酒,喧闹不已。喜宴过后,亲友来宾们开始了婚礼上的狂欢大闹,那就是“闹公婆”,用灰、墨、颜料之类在新郎的父母头脸上乱涂胡抹,戴上尖顶纸帽、辣椒串、大红花,缠上裙布,反穿衣服,把老两口整得不成样子,十分滑稽可笑,真可谓极尽搞怪之能事,尽管如此,公婆两人却是不能生气的,毕竟人生喜事难得几度逢,再说风土习俗如此,也便顺其自然,欢颜以对,任由大伙随意摆布。“闹”是中原婚俗尤为显著的一大亮点。闹洞房中的“撒喜床”是必不可少的一道环节,早在婚礼之前,新郎家人便在同宗同族、邻里乡亲的嫂嫂辈中大费周章挑人选,最好是儿女双全的“吉祥人”,而且口齿伶俐,能唱会编,能够随机应变,选出一到两个,作为撒喜床的主角。闹洞房时,嫂嫂手托盘子,盘内红纸上放有红枣、花生、桂圆、栗子等干果,寓意早生贵子,一边往坐在床上的新娘身上轻撒,一边舞动着唱些吉利词语,调节营造气氛,来宾们也跟着随声附和,嬉笑闹声层出不穷。有时新郎的朋友也会想出各种整人的婚礼游戏来营造欢乐热闹的气氛。闹洞房,听房声,本是辟邪驱祟的旧时传统,也是人生喜事上的欢乐环节,闹一闹也并无不可,但是时至今日,这“闹”是愈闹愈出格,愈发没了礼法限制,“闹”的方式也越来越直露。有一些地方不乏闹得过于厉害而偶有意外发生的,虽是新婚喜日无分大小,但是若红事惹来烦恼事就不好了,所以还需克制。回门

一般而言,新娘“三天试刀”,开始下厨做饭,以做面条为主,以手光、盆光和面光的“三光”为标准。第三天,新郎需陪同新娘“回门”,必须重走迎亲时的来时路,新郎还得给丈人丈母娘置办四色礼品,东西可随意搭配,但必须四种凑双数讨个吉利。娘家人一般设宴款待。民间认为新人回门,午饭后不宜久留,太阳落山前赶回婆家吉利。六天娘家来人看望新娘,十二天娘家接回新娘,也称“回门”。

篇3:随州地区婚嫁习俗考察

据年长者回忆,随州在20世纪上半叶有几种婚嫁形式。男女双方互不相识,到适婚年龄便会有媒人上门说亲,然后由父母决定。这是最普遍的一种形式。另有两种是“娃娃亲”和童养媳。这两种形式的婚姻其他地区也有,这里不再赘述。在最为普遍的婚嫁形式中,媒人的作用颇为重要,从提亲到成亲,媒人的作用贯穿始终。《说文》:“媒,某也,谋合二姓者也,”媒妁的作用就是谋合二姓以成婚。《礼记·坊记》:“男女无媒不交。”可见先秦时期已有媒妁。 (2) 《楚国风俗志》:“楚国婚嫁重媒妁之言,不重父母之命,以自愿婚居多。” (3) 从随州地区的婚嫁亦可见出“重媒”的习俗。现今即便男女自由恋爱而结合,婚娶时也会协商请一媒人(通常是双方好友)以应景。

男女婚姻的第一步为“传庚书”。男方到适婚年龄(一般为十五六岁),其父母便主动请媒人寻找适合女子,拿双方生辰八字相对,若八字相合即定下婚约,是为传庚书。媒人上女方家拿庚书时带礼物,男方准备,一般为糖、糕点之类,两斤。清同治八年刻本《随州志》“礼仪民俗”部分记载:“婚礼不行财,以名柬为定,女方答柬如之。” (4) “以名柬为定”应与“传庚书”之礼相合,只是“不行财”已变,需稍备薄礼。

第二步为“凤仪”。男方准备糖果、糕点、布料等七、八种礼品,择双日请媒人送至女方家中,以增进双方联系。

第三步为“传期贴”。仍是送礼,但比凤仪隆重许多。男方备下大量礼物,礼物中须有给女子的4-6套衣物、请客喝茶时所用“四奉四茶”(果食糕点类)以及肉食类等。择双日雇人挑抬到女方家中。仍是媒人走动,双方不见面。同时男女双方都需遍宴亲朋,是为订婚前奏。

第四步为“请媒”。这是婚前最为重要的一步,此次婚姻能否成功全在于请媒成功与否,所以有“选亲不如择媒”之说。男方主动,备下厚礼(糕点果食布匹牲畜等,与传期贴所用礼物类似),请媒人至女方家中提亲。媒人运用如簧巧舌劝说女方家长最终同意婚事,定下婚期。如果请媒成功,双方便可准备婚事。女方家长或许出于种种考虑而不会立即应许,此时就要反复请媒,直至成功,定下婚期。

第五步为婚前准备工作,男女双方分别准备。男方准备的主要是婚礼所用的食物类,有糕点、糖(重量必须为双数,二斤、四斤、八斤不等)、一对套饼(由面粉、冰糖、猪油、香油等物混合加工而成)、八斤猪肉、一对鱼、一对羊肘、两包面条等。女方准备的是成套的衣物、被褥、箱柜(为两箱两柜)、椅子(两把)、木盒、净桶(即便桶,一般都由女方带至男方家中)等。《随州志》载:“将娶,具采币、牲劳为聘,厚薄称其家。” (5) 应指此类婚前准备工作。

第六步便是迎娶。迎娶时间共前后三日,第一日为“上亲饭”,第二日为“来亲饭”,第三日为“拜堂饭”。“上亲饭”这日并不大宴宾客,而是为第二天的正式婚礼做准备。首先是把女方准备的家具抬至男方,挑抬的人称为“行郎”,由男方给红包。抬箱、柜时,先将箱、柜抬至户外,由女方兄长给箱、柜上锁,然后方能抬走;蚊帐需由女方请专人拿至新房中。同时男方请人铺床,实为布置新房,因以铺床为重,故以“铺床”代之。包括贴对联、安放家具、整理被褥等。还有一项事宜,即男方为女方请陪娘(相当于现在的伴娘),由女方付酬劳;女方请儿女双全、健康福寿的长者为新娘梳头、开面、穿衣袜,由男方付酬(酬劳或为红包,或为红手绢、喜糖之类的物品)。“来亲饭”这日最为隆重,新郎迎娶新娘到家。女方送亲的人皆为男性,为新娘父兄等人;男方在家门口设香案,新娘花轿到时,送亲的人先退避,新郎点燃香烛祈祷。前人相信送亲时祖先神灵也陪同前来,保佑自己的子孙。男方设香案祈祷意为敬告女方祖先:送亲到此为止,新娘从此由男方祖先神灵庇佑,以免双方神灵混乱。《随州志》载:“至期,媒导婿亲迎,奠雁先归,俟于门外,设香案牲醴。女轿至,婿揖轿,周回然后入,谓之‘回车马’。” (6) 对比之,“回车马”之礼似已不存,但奠雁之礼至今未废,只是涵义有所不同。新娘迎进之后,新人同坐一条凳,喝交杯酒,即合卺之礼。是日大宴亲朋,喝“闹房酒”,越热闹越好,预示新人未来生活红火。翌日晨起,新郎偕新娘拜堂,祖宗、父母、亲朋尽皆拜遍,拜完之后用早饭,是为“拜堂饭”。此俗与《随州志》所载“质明,妇庙见,拜舅姑,出所制袜履为贽,其次遍拜诸族党” (7) 之俗相差无二,皆为先成亲、后拜堂。拜堂饭之后亲朋一般都散去。婚礼到此方结束。

第七步为回门。婚礼三天后,新郎新娘回女方家中,女方大宴宾客。再几日,男方宴请女方亲族,为“认亲”,喝认亲酒。整个婚礼至此完结。

这种婚俗习惯一直延续至20世纪70年代。期间随时变异,或有出入,但大体习俗如此。20世纪80年代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社会经济文化状况变化甚剧,婚俗也随之变化。最大的变化是自由恋爱的出现省却了从传庚贴到请媒的这一段程序,举行婚礼时只有铺房、合卺、闹洞房等有喜庆意味的习俗还存在,婚礼也从三天减至一天。婚礼过后回门、认亲仍同从前。其他就一切从简了。

注释

1 (3) 宋公文、张君著《楚国风俗志》, 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5年, 第156、154页

2 石应平编著《中外民俗概论》, 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2年, 第264页

篇4:中国各地有趣婚嫁聘礼习俗

京津地区

京津地区融合了我国多个民族的文化,所以婚礼习俗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可分为北礼、南礼、旗礼、汉礼四种,到这个纪初,南礼逐渐融人北礼,形成北京婚礼特色。

传统的结婚,先由媒人到女方家提亲,双方认可这门亲事后,下一步就是“小定”礼。“小定”礼的多少有男方的财力决定,大多是四盒礼。在婚礼的日子选定之后,就是“大定”,“大定”除“龙凤帖”之外,还需要有衣料首饰、酒肉、面食和水果四包礼物。

江浙一带

媒人在“相看”过男女双方品貌后,婚俗礼仪要行“文定”礼,交换男女双方各自的生辰八字,男方把聘礼交给女方当面点清。

聘礼多是各地土特产,桑麻织物,绩罗绸缎,茶叶及礼金等。女方的嫁妆越多越好,并借机来炫耀自家的财富,婚礼及其后的拜见礼等与北方大同小异。

湖广地区

媒人在“合年庚”、看八字,并经两方家长同意亲事后,由媒人代换龙凤帖,同时男方应下“小聘”礼,即一只金戒指、耳环,一对金石榴,以及聘金、槟榔、礼饼等。

女方在收到聘礼后,回以文房四宝、松糕等。待迎娶前,男方还要下“大聘”,俗语称“行茶”。“行茶”时男方应准备好礼金、礼饼、烟酒、海味、鱼肉等,女方如数接收后,回以衣物、鞋帽、饼、糖之类,并商定双方婚礼日期。

齐鲁大地

1.见媒人正规结婚不论是不是媒人说的,都要有一个媒人,叫做“大媒”,媒人两头说好,表示双方均同意。

2.定亲双方家长见面,说定亲事,然后男方给女方买一身新衣服,摆酒席。

3.要媳妇定亲后,结婚前,男方家派长辈人给女方家彩礼,首饰,双方合八字,说定结婚时间,诸般禁忌等。这个环节里,女方在家里可以给长辈人见茶,改口,男方给见面礼(彩礼除外)

4.婚礼拜天地,拜父母时,再给一个礼钱。有给新媳妇见面礼一说,但是要定亲过后,或者说要定亲,第一次来男方家,讲究的父母会给一个买衣服的钱。

东北三省

东北三省的婚礼习俗和京津地区有些类似,但也不全相同。东北三省的“小定”礼,需要女方到男方家参加送礼和摆设的酒席。

篇5:如东的婚嫁习俗

相亲

旧时如东人的婚嫁必须要“明媒正娶”,不能缺少“媒人”。媒人一般为两人或四人,也有多至六人的。媒人提亲后,双方家庭如果大体同意这门亲事,便要相亲。相亲一般是男方先到女方家去。男方到女方家去,主要是看女方的长相。而女方到男方家去主要是看男方的经济实力,看男方的房屋、家具、陈设等等。女方到男方看人家,男方必须预先准备酒菜款待来客,还要准备水果、点心,并为女方泡上一杯茶。如果女方同意这门亲事,便会喝下这杯茶,因而“喝茶”成了定亲的代名词。因此,姑娘到人家相亲时,茶是不能随便喝的。

合婚

相亲之后,如果男女双方及家长同意,就进入合婚阶段。女方将姑娘的“生辰八字”(又叫年庚、庚帖)送到男方,由男方请算命先生来“合八字”,先看男女双方的年、月、日、时的干支八字,推算男女命运是否相合,判断属相是否相冲。倘若两者相配,算命先生则谓之“相合”,反之,则谓之“相冲”。如果“相冲”,就要将姑娘的“八字”连同一条糕送还女方,请姑娘另谋“高亲”。如果是“相合”,男方家要把课算过的庚帖压在家中“圣柜”的香炉底下,连压三天。如果这三天家中没有发生诸如打碎碗盘餐具、家畜突然生病死亡,没有出现蛇,也无口角是非等其它不吉祥的事件,就说明家中的列祖列宗认可了这门亲事。其间如果发生了意外,则认为列祖列宗不同意,那么这桩亲事也就告吹了。

订婚

如果男女双方相合的,男方就要向女方送去庚帖,男方在庚帖里填上自己的生辰八字,然后双方约定日子定亲。定亲在如东又叫“订婚”。在农村,订婚的同时就是“押帖”。订婚是要送礼的,礼物包括鱼、肉、礼包。鱼一般是成对鲢鱼,肉是肋条肉,均为双份。如东西部地区大多是两块带蹄爪的后腿肉。礼包通常是八个,四样礼各两个礼包,其中必定要有茶叶。男方的礼物送到后,女方也要回礼。通常是把男方的礼物适当退回一些,或者另备一份回礼,表示礼尚往来。订婚当天,女方中午置办酒席,男方晚上备设酒宴,款待媒人和亲朋好友。订婚中重要的是聘礼。聘礼主要是聘金、金银首饰等。首饰一般是戒指、耳环、项链(包括吊坠)、手镯,以黄金为主,数量由双方约定。聘金也是双方约定的,数量多少一般由媒人来撮合,双方家长不直接接触。如果男女双方的意见不一,媒人往往要来回奔走调解,直到双方各自让步取得一致。在女方看来,“礼金”意味着姑娘的“身价”,一般都是多要些。

订婚是双方确定婚姻关系的重要环节,标志着双方婚姻关系的确立与向社会公开,从此亲朋好友都知道两家的关系。订婚之后,“毛脚女婿”逢端午、中秋、春节等重大节日,都要往丈母娘家送礼,还要带女方到男方家过节。男方家平时举行的一些喜庆活动,没有完婚的女方也要到男方家参加。

请期

婚姻关系明确后,男方选定吉日请媒人到女方家送年庚以确定婚期,这就是“请期”,如东人称之为“送日子”。在如东农村,除了“送日子”,过去还有“换帖”的习俗,即男女双方交换年庚帖子。换帖也是要男方送礼金的,数目有时是订婚的两倍,同时还要宴请亲朋好友。对男方的“请期”,女方往往推三阻四,一再推辞,编造出各种理由来“搪塞”。要等男方三请四邀,女方才“勉强”答应,否则要被人家笑话。请期后不久,男方就要请算命先生推定完婚的吉日良辰。这个日子一般在订婚后的第二年。如东人的习惯是一年不做两桩喜事,哪怕订婚在腊月,结婚在次年正月也无所谓,但不能放在同一年。

嫁妆

女方一旦答应婚期,就要着手准备嫁妆了。一般来讲,父母要为女儿打造家具作嫁妆。有的远在喜日前约半年就择吉日开工。匠人知道是作嫁妆也很精心。特别是制作脚盆和马桶,简称“盆桶”,是一定要精工制作的。盆桶油漆也很讲究,要漆成酱红色,马桶上还要描金粉漆,俗称“描金马桶”。陪嫁的床上用品中最多的是棉被,掘东地区有的多达十余条。被面、棉絮、被里三层全新。嫁衣和喜被的缝制要请“女红”手艺好、家中父母双亲健在、儿女齐全的妇女。缝制嫁衣的针线要一根线儿缝到头,不能打结,也不能倒针,更不能中途续接;喜被的被里、被面要用整幅,不能破缝;被面有真丝的或者全棉的,但忌用缎子的,也不能用格子花布。缝被要用红线,缝到头后也不能打结,只能两头拖着等等。嫁妆中凡可以放进物品的器物,都要放进一些相应合适的东西,如肥皂盒子里放肥皂,鞋子里放袜子,帽筒里放毛刷,茶壶里放茶叶,马桶里则放枣儿(早)、花生(生)、桂圆(贵)、莲子(子)。嫁妆中必须有新鞋。娘家再穷,嫁妆中新鞋是绝对不可少的。掘东地区的女家在赶嫁时,还要派人到男家索要长辈及新郎的鞋样,俗称“请鞋样”。新娘根据鞋样缝制新鞋,作为新媳妇的见面礼。嫁妆的多少视女方的财力而定,不过多数人家都是尽其所能,力争丰厚。按照如东的风俗,女子的陪嫁要多于男方的彩礼钱。备好的嫁妆,女方是不主动提出运送的。总是男方请媒人上女方的门商请接嫁妆事宜。接嫁妆一般在喜期的前一天。嫁妆用船载或用车装,通常车船也需成双。每件嫁妆上都贴有红双喜或红纸。嫁妆送到男方后,要一一展示给男方的亲朋好友观赏,并交给男方的家长,俗称“点嫁妆”。男方设宴款待媒人和女方的来人,并向媒人和女方代表赠送喜钱红包,运送的人也有赏赐。

白天发了嫁妆,晚上新娘家要办“别亲酒”。新娘坐在首席,母亲要告诉女儿在结婚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尤其是第二天迎娶时应该注意的问题。有些人家在姑娘吃过“别亲酒”后,还在家中的圣柜前向列祖列宗拜别。

篇6:湛江婚嫁习俗

走向新生活

今日喜啖长寿面 咱俩爱情天地长

摆酒 湛江人把婚宴称“饮喜酒”或“摆酒”,是婚礼的重头戏,结婚摆酒几乎成了铁定的惯例,即使有些人搞旅游结婚、集体结婚,仍在小范围或家族中摆上几台酒席庆贺。过去农村摆结婚酒,用寄声的方法传递信息,现在都改用发请帖通知。以往城里人设婚宴,大多数请厨师在家中操作,如今普遍在酒楼宾馆进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宴席的规模越来越大,档次越来越高,多者甚至摆上百台,山珍海味,应有尽有。赴宴的“利是”款也越来越多,通常在50到200元之间,富裕者甚至四位数、五位数。故湛江人把收到饮喜酒的请帖称之“高价饭票”。

欢天喜地迎新娘

爱情的见证

闹洞房 成婚之夜,湛江普遍盛行闹洞房的旧俗,又叫“打外茶”。男女青年拥到新房,喝糖茶、吃花生糖果、嬉戏玩闹,出些难题让新婚夫妇演绎,甚至恶作剧,逗得新郎面红耳赤,新娘羞答答,借以取乐。闹洞房中,也有过分的尴尬场面,但都是一笑了之。一直闹至深夜,尽欢而散。

欢乐时刻

新妇茶 婚礼的次日,湛江还有饮“新妇茶”的习俗,也叫“饮甜茶”。新娘用新的茶盘茶杯盛着糖茶,拜见家公家婆及家族长者,双手敬茶。新娘敬茶后,得到打赏,收到见面红包,也宣告新娘正式进入家族门第。

喜有薄酒待嘉宾

篇7:三明客家婚嫁习俗

旧时,三明男女婚嫁基本上沿裘“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讲求“门当户对”以及“早婚”的陋习。婚嫁主要程序与中原“纳采”、“问名”、“纳吉”、“纳微”、“请期”、“亲迎”等婚姻礼俗大体相同,只是名称大同小异而已。

议〓婚

按客家习俗,过去女子不能在娘家过二十岁。十余岁之后,家长便择日做米粉丸,分送亲朋,表示女儿长大成人,可以配婚了。男方家长得知信息,便托媒人向女方“求婚”,旧称“纳采”、“问名”,俗称“提亲”、“说亲”。先从探问开始,女方家长经过调查,认为“门当户对”,有意联姻,便开出女儿生辰八字(称庚贴)交男家(沙县则互换子女庚贴,称此为“请庚”)。男家接到女方“八字”后,便请算命先生将男方“八字”对照,进行推算或拜神问卜,俗称“合八字”,并将双方“八字”压于灶堂神龛下,倘若三日灶灯明亮、且家中一切平安,说是“相生”而不是“相克”,是“天作之合”,就可以托媒人前往女家议聘订婚。

订〓婚

俗称“定亲”。又有称“压礼”、“插记”的。男家择日请媒人带上鸡鸭鱼肉、喜炮花烛、糕饼寿带、耳环戒指、衫裤鞋袜、胭脂花粉及半数聘金等送到女方。关于订婚送戒指,出嫁要戴戒指,还有个传说:有个皇帝,把一个民家女子选进了宫,当晚就传旨要她伴驾。这女子一不愿为妃,二因“身子来了”,但是不好意思明说,只得暗自流泪。幸亏有个宫女献计,给这女子左手指戴了一只白玉环。皇帝驾到一看,忙问:“带这何用?”这女子边揩泪边奏道:“这是戒旨,因为奴家今日见红,用它作为标记。请皇上戒旨,戒旨!”皇帝听说戒旨,只好扫兴地走了。后来,为逃避皇帝挑选美女进宫为妃,家家户户在姑娘成人,特别是出嫁时都给戴戒旨。这样,戴戒指的风俗就传下来。女方收了聘金,双方议定后写上红贴(即婚书,俗称“乾坤书”),之后女方宴请女婿亲朋,分发糕饼,并且回赠女婿衣裤鞋帽等,还有回赠雌雄雏鸡的,取其日后生育有男有女。订婚后,两家即以姻亲来往;迎娶前,逢年过节男方都要向女方送礼,表示孝敬岳父岳母。送日子旧称“请期”,也有称“做定”、“脱鞋样”的。男方定下娶亲日子后,提前数月或半年用红贴写好送至女家,并附上若干彩礼,称为“压贴”,红贴内写明何时裁衣、何时上轿、何时进门等。媒人还带去男方公嬷、父母、舅公以及未来新郎的鞋样,让未出嫁的新娘制作布鞋,以示孝敬和闺女手工技巧。女家接到接亲日贴时,由母亲酌情择日,如嫌日子“不吉”,可通知男方另择佳期。日子一定,除非有突发重大事故可以推迟于归之期外,一般不得延误。此后,男方加紧置新房、置礼品、备花轿等,女方则为女儿赶置嫁妆,为女儿出嫁做准备,民间还有居丧3年不能操办婚事之俗,故在定亲与结婚之间,双方若有家长病危,即提前迎娶新娘过门,俗称“抢亲”。宁化真正“送日子”是在“归亲”的前四、五天。男家把备好的凤冠、红头巾、宫衣、霞披、宫裙、花烛喜炮和礼帖议定的未尽礼数,由媒人送到女家。客家人对聘金的尾数喜欢用“8”或“9”,图其谐音“发”或“久”的吉利,有“若要发,不离八”的歌谣。出嫁女客在这一天梳妆打扮试新衣,叫做“上

脑”。之后必须由内亲的童男伴睡,预祈来年生男孩。此后几天来送红蛋的邻里乡亲络绎不绝,多由妇女随带擂好的“茶泥”来煎擂茶招待女客,以示送别。 迎〓娶

迎亲之日,女方叫“行嫁”、也有叫“接亲”,“送花”、“起轿日”。男女双方张灯结彩,布置一新。女方在出嫁前一天或迎亲后一天,将嫁妆送往男家。嫁妆厚薄不等,主要有四季衣服、家具箱笼之类,官绅人家还有奁田、使女等。嫁妆送到后,男家宴请亲朋“看嫁妆”。是夜,男方备花轿、礼担、礼贴及灯笼凉伞,请全堂鼓手,按新人入门的时刻,由“起嫁客”带领着出门接亲。接亲人数必须是单数去,双数回。女方则要等迎亲者上门,喜炮频催之后,接过腊烛火种,才开门恭迎。其母必须“哭担”,意为女儿到夫家才会得到疼爱;女方的母舅来“开担”,有意“骂担”(即嫌礼担欠丰厚,意为有骂,亲家才会亲)。女家收礼后,回拜礼贴。同时,请舅母或好命妈(公婆、夫婿、子女皆全的妇人)在闺房用线给新娘“挽面”,谓之“开脸”。出嫁日清晨前,由媒人和喜娘为之梳妆打扮,家长为戴上凤冠、红巾。

明溪有《梳妆歌》很形象:梳两鬓,黑似墨,调和胭脂把脸搽。点口红,画眉毛,一对金环坠耳下。金簪银钗插满头,压邪铜钱身边挂。大田新娘梳妆时桌上焚香点烛,坐在交椅上,脸朝厅尾,两脚踏在“七星斗”

上(米斗中点燃一盏七星油灯,斗上置一块米筛),左右两边站着童男童女,舅母或“好命妈”为其梳妆,童男童女也要为其梳三下头,再把头发挽成一个髻,插上簪子、白花(以示“白头偕老),母舅或兄长还要向厅尾开新伞三下,谓之“出伞”,边开伞边念:“阿使(女儿)到(某)姓做祖妈,人未去,魂先去,传枝传叶,旺子旺孙。”然后将挂红的伞,头朝上放在厅头。同时辰,男方开洞房,在厅头、洞房点灯火,表示将新娘灵魂迎进了男家房中。宁化在新娘出门前,要端来白米饭先给新人喂几口,再按自家的辈份由大到小,每人吃上一口,叫做吃“分田庄饭”,是一种告别仪式。上轿时,家长又用新娘梳妆用过的洗面水,从轿后泼回自家门口,这叫“长流水”,意味着两家好合长存。此时新娘要哭,表示“情深难舍”,否则“新人不哭,娘家没福。”尤其永安畲乡青水一带,女子出嫁要穿轿衣(白衣、青衣、蓝衣三件),母女等还要大哭一场。关于哭嫁还有个传说。相传,古代鬼谷子为儿子定了一门亲,听说未过门的儿媳妇很聪明,样样都会,特别是看相算命、择吉日这方面很厉害,甚至超过鬼谷子。鬼谷子自己早就精于看相算命、择吉日,据说他还是相命、择吉的鼻祖呢!他想,如今儿媳妇比自己更厉害,那还了得?往后自己往哪搁?于是,就起了害人之念。他选定了娶亲那天让新娘受死。新娘知道公公想害她,怎么办呢?最后她想了一个化解的办法。她叫人做一身白衣,梳妆时穿上白衣裳,跟母亲等人像哭丧一样大哭一场,邪气被驱散了,这样她就安然嫁到夫家。从那时起就有了哭嫁这一习俗了。

沙县旧时城关是凌晨接亲,男方四抬大花轿一直抬进女方的客厅下。由一小男孩进入闺房叫一声:“嫂嫂,请上花轿。”吹鼓手开始打奏乐,头披红巾的新娘在伴娘的挽扶下,娉娉婷婷走出闺房,撕去贴在新娘鞋底的红纸后,才跨上花轿。轿子一出大门,女家的人赶紧用新扫帚往台阶上扫三下,然后关紧大门,以免被女儿带走财气。城关喜欢白天接新娘,农村则在晚上点火把、提灯笼接亲,赶在卯时赶到男家。将乐、明溪迎亲队半夜路过村庄、凉亭、叉路口等,都要放土铳,以驱赶鬼神,让新娘平安到达。如今,各地县城迎亲已经鸟枪换炮,大车小车扎花披彩,一路鞭炮一路音乐,风光气派岂是昔日可比。然在农村,带着乡土风韵的抬花轿迎新娘习俗仍然不时可见,而踩米筛、鞋底贴红纸、扫地关门等传统习俗更是百代流传。轿到男家,如时辰未到,必须“顿轿”,即把娇放在两把长凳上,等吉时落地。还须在门前举行落桥仪式,有的地方要在轿前撒茶叶米和古钱,宰猪庆轿后新娘方能出轿;有的地方则在门口两侧燃两堆火,在厅堂放置火盆或火笼,并撒盐粒,让新娘跨火进门。新娘由伴娘扶下轿后,头不可顶天,脚不得踩地。须撑伞遮盖头顶,以两个米筛轮流交替为垫入大门。新娘下轿,亲朋争看。男方兄弟父母则应回避,到拜堂时相见,以避免“相撞”,恐造成日后不和。新郎则站到自家门槛上,向新娘撒三把米,口呼“迎新添丁”之类的吉利话。之后,新娘由媒人喜娘扶进洞房休息。

拜〓堂

新人迎回之后,男方在自己的前厅铺张摆设,燃起红烛高香,摆上“三牲”茶酒,铺上三个品字形的红毡拜垫,由司仪领着,在喜炮中,举行拜堂仪式。一拜天地神祗、二拜祖宗、三拜高堂、最后夫妻交拜。嗣后,还要依次由新郎奉茶、新娘作揖,拜外公外婆、拜娘舅、拜叔伯、拜姑姨,依个拜见行礼,受礼者要给新娘拜见红包。拜堂时还有《拜堂歌》,颇为生动:一拜天地日月光,乾坤赐福纳千祥。天地三光同拜毕,永保夫妻百年长。再拜星君共祖先,新人恰似并头莲。夫妻二人同交拜,喜结同心永团圆。拜堂毕,厅堂举办婚宴,民间多以女客参加午宴,男客参加晚宴,赴宴宾客均有一定规格的礼物和贺仪。

合〓卺

新郎、新娘喝合卺酒,俗称交杯酒(旧时用红线将两个酒杯拴在一起),这是新娘入门第一次与新郎进食,需选吉时。届时洞房中点起红烛高香,燃放喜炮。由长亲中两位德高望重者,一位持盘端鸡,一位持壶斟酒,侍候新郎新娘交换吃鸡、喝酒。围观者笑语喧天,说些“公口吃来婆口香,翻云复雨到天光”,“公口吃来婆口尝,甜甜密密日月长”之类的戏谑话。

闹洞房

入夜,大家便开始闹洞房,客家俗语说:“三天新娘无大小”,三天内不分大小、男女老幼均可参加。方式多种多样,都是围绕着新娘取闹,要新娘说唱捧逗,一人出题,众人响应,尽情笑闹。旧志谓“俗闹新房,酗酒嘲谑,备极亵态”。另外还有“叠罗汉”的陋习,就是一层层压到新娘身上。这种现象,多少带着人类早期野蛮群婚的遗风,现已革除。

客家闹房,认为越闹越吉祥,这里还流传着一则“闹房驱邪”的故事:很久以前,有一皇帝微服民访,路上见到一乘花轿迎亲,后边跟着一个鬼怪,他担心这家迎亲会出事,便扮成乞丐跟踪而来,果然发现鬼怪躲在洞房里。他便召来几个留宿的亲朋到洞房里去喝酒谈笑,终于把那鬼怪撵走了。于是他第二天临走时,定下了闹房的规矩。闹房之后,新婚夫妻上床休息,洞房窗外却还有人偷听偷看,甚至还有人进房偷新娘的绣裙花鞋。据说也是吉利的事,把偷到的东西于第二天送还,还能得到新郎的酒菜赏赐。

婚后第三天,新郎陪新娘回娘家,拜见岳父母(父母亲),称“回门”(有的地方是第二天回门)。中午请“回门酒”,女方亲友要送给新郎见面礼。午后,新郎新娘回男家,晚餐男方请“三朝酒”。第四天,新娘去掉凤冠,开始下厨房、操持家务,并办“新亲酒”。有《新娘下厨歌》亦挺有趣:菜自菜,姜自姜,各样果子各样妆。肉自肉,鱼自鱼,莫把鸡蛋当凤梨。酒自酒,汤自汤,煮蛋不宜放生姜。三朝下厨手艺好,芥菜炒得喷喷香。

篇8:中印婚嫁习俗之比较

一、关于婚姻的缔结

中印的婚姻都将就“门第之见”, 从符合家族利益出发。

1、门当户对

在中国, 门当户对是婚姻的基本准则。对于适龄未婚的男青年, 父母会为其寻找与自己门第相称或对等、符合家族利益的女青年为结婚的对象, 如同为官宦之家、书香之族或富裕之户等等, 叫作“门当户对”, 曹魏之际的九品中正制中说:“高门婚对, 必求世冑, 寒素之家, 虽宠贵一时, 亦不得为婚土族。士族婚宦失类, 亦每遭排抑”。 (1) P56从此, 婚姻的门第观念被确定下来, 强调双方家族要匹配, 男女在自己所属的阶级内部结合。

印度也有“门第之见”, 集中体现在它特有的种姓制度。种姓制度是通过职业来划定人的等级, 依次是:婆罗门 (神职人员和知识分子) 、刹帝利 (武士和国家管理者) 、吠舍 (工商业者) 和首陀罗 (工匠和奴隶) 。四个种姓各司其职, 不得逾越。在婚嫁中, 种姓制度执行得更为严格, 这也是印度讲究“门第”观念 (家庭出身) 的一种表现。一些研究者将族内婚视为种姓制的本质, 适婚男女只能在本集团内部结合, 种姓之间的通婚在理论上是被禁止的。两国婚姻本质一样, 都讲究在同一集团内部结合。只是印度涉及种姓制度, 有法律和宗教的严格约束, 执行得更为彻底。

2、符合家族利益

中国强调孝道, 讲究婚姻应该听从的“父母之命”, 中国的“父母之命”主要是其家庭及宗族利益的体现。在中国早期的传统中, 十分重视贞洁, 婚嫁双方婚前一般没有见过。选择配偶由父母和媒人全权操作。他们会选择同阶级、同利益的集团内部成员作为联姻的对象, 以符合家庭甚至家族利益为目的, 把婚姻作为一种发展新的社会关系或稳固现有社会关系的有效手段。即便是实现婚姻自由的当下, 由父母、朋友介绍背景适合的人恋爱、结婚, 也是很普遍的事。

在印度教的传统中也特别重视女孩子的贞洁, 这是男子择偶的一个最起码要求。由于宗教的约束, 印度教妇女处于一个更为封闭的世界。准备结婚的男女在结婚之前也没有见过面, 他们也多是由父母、族中长辈乃至圣者为其选定适合结婚对象。而父母、长辈多从家庭、家族或种姓集团的利益出发, 用婚姻来加强利益集团内部的联系。不过, 近代印度也逐步向婚姻自主的方向发展。

二、婚俗中的礼仪

1、占卜

传统中国婚姻中, 在确定人选是否合适时, 会占卜——测“八字” (出生年、月、时辰、属相) 。一般由媒人 (一种专职为未婚男女介绍结婚对象, 并充当中介协调聘礼、嫁妆等婚嫁事宜的人) , 来提供男女的八字, 并由相士 (民俗中认为能通过占卜预知吉凶的人) 占卜, 测定二人是否合适缔结婚姻。如果“八字”显示适合, 媒人会去女方家保媒, 然后双方家长见面, 互相协调婚礼聘礼、嫁妆和筹办婚礼的细节, 最后举行婚礼。

同样的, 在印度会由祭祀来充当媒人的角色。在选择结婚的人选时, 也会进行占卜。许多印度人会通过男女双方的星象 (类似于八字) 来测定这段婚姻的吉凶, 如果认为二人星象不合、前途不利, 这段婚姻就会作罢。祭祀像中国的媒人一样, 充当两家的媒介, 帮助双方协调聘礼的多少、结婚的日期、地点等等具体细节, 最终确定一段婚姻。

2、聘礼和嫁妆

自周代起, 中国婚嫁遵循“六礼”: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婚姻很重要的一步便是聘礼和嫁妆。男家将聘礼 (一些财物) 送往女家作为女子出嫁之资。“彩礼又称‘财礼’”, 男方以礼为聘而成百年好合, 故又叫‘聘礼’”。 (2) 193嫁妆是父母送给女儿的结婚礼物, 用以稳定女子在男方家的地位。一般聘礼多于嫁妆, 婚礼由男方操办。因为男方通过婚礼买断了一个女人的后半生, 是主要获利者。这体现了传统婚姻的交换原则, 反映了买卖婚的实质。

与中国的重彩礼相比, 印度的更重视嫁妆。结婚时需陪嫁大量嫁妆, 婚礼费用主要由女方负担, 而男方出资较少。印度教把结婚看做是妇女获得宗教解脱的唯一手段, 嫁女是使女儿获得拯救的机会, 所以父母都尽量多些陪嫁, 以便能有男人或者更好的男人为了丰厚的陪嫁愿意娶自己的女儿。高额的嫁妆使婚姻变成买卖关系。长期以来, 巨额嫁妆给印度带来了不少社会问题, 甚至导致一些新娘自杀或被杀。不过, 经过长期的努力, 现在情况已经慢慢得到改善。同样是“买卖婚姻”, 中国是男方“买来媳妇”, 印度是父亲“卖掉女儿”。

3、婚礼中的礼仪

中印习俗中均有禁止男女婚前见面的习惯。在订婚后, 结婚典礼前, 男女双方不得私下见面, 否则便不吉, 会为带来不幸。

婚礼中还有一些相近的趋吉避凶的祈福。中国和印度的传统婚礼上都会出现火。中国会由新娘的兄弟或者堂兄弟将其从花轿中背出, 跨过火盆 (象征去灾辟邪) , 在礼堂的大厅拜天地;而印度也会在帐篷中央架起火坛, 由新娘的兄弟或表兄弟带领新娘和新郎围绕圣火走数圈 (印度教崇拜火, 是用7种木柴燃气的火堆, 代表崇高的宗教) 。

三、婚姻中的宗教信仰

中国的婚礼不含宗教成分。虽然有“拜天地”的仪式。但其中“天公地母”的宗教性含义异常模糊, 仅是中国传统“天”的概念的一种反映和体现。没有具体的宗教意义。中国人通过婚礼展开的是一种人际关系, 不是宗教责任与解脱。人们通过婚礼拓展新的人际关系:建立新的姻亲关系, 稳固老的姻亲关系, 联系自己的朋友邻居, 认识新的人, 其中交织着层层的人际关系网。

而印度的婚姻有强烈的宗教意味, 在印度教中, 婚姻象征神的契约。婚姻是神安排的, 神将妻子赐予男人, 是男人的义务和责任, 也是女子得到宗教解脱的方式。婚礼上, 会有神职人员主持婚礼仪式, 婚礼上会宣誓, 婚礼也有神的契约的象征含义。一切都是围绕着宗教信仰来进行的。这与中国很不同。

总之, 中印传统婚俗有其相似之处, 又不尽相同, 值得我们仔细探讨和研究。

摘要:中国和印度彼此相邻、交往密切, 二者的婚姻制度有一些相通之处, 本文试对其进行比较

关键词:中国,印度,婚嫁习俗,比较

参考文献

①陈鹏:《中国婚姻史稿》, 中华书局, 1990

②吴存浩著:《中国民俗通志-婚嫁志》, 齐涛主编, 济南:山东教出版社, 2005

③朱明忠、尚会鹏著:《印度教:宗教与社会》, 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3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中国婚嫁习俗】相关文章:

婚嫁习俗04-10

永定婚嫁习俗05-13

婚嫁习俗之婚礼礼节08-14

隆林高山汉族婚嫁习俗04-15

婚嫁礼俗范文05-16

婚嫁吉日范文05-16

桃江婚嫁探析04-24

论婚嫁文化04-29

仙桃婚嫁风俗范文06-03

婚嫁对联(对联篇)04-20

上一篇:标语制作内容下一篇:办公室实务考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