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林高山汉族婚嫁习俗

2024-04-15

隆林高山汉族婚嫁习俗(通用2篇)

篇1:隆林高山汉族婚嫁习俗

隆林汉族婚嫁习俗

□张兴富

隆林各族自治县的汉族主要分布在隆或、天生桥、者保、桠杈、金钟山、蛇场、介廷等乡镇,这些汉族同胞并不是隆林的土著,其祖籍分别为川、黔、湘、滇、鄂、鲁等地。在复杂的历史条件下,隆林汉族的祖先从外省迁徙到广西,点状分布在兄弟民族的族群网中。汉族在隆林五个兄弟民族中所占比例为20.63%。可以说,隆林汉族是“少数民族”中的“少数民族”。

隆林的苗、彝、仡佬、壮、汉五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俗文化,以其传统魅力吸引着国内外游客。

提亲。古话说“天上无雷不下雨,地上无媒不成亲”。汉族青年男女如果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自己又无暇顾及终身大事,这时父母就会插手子女的婚姻。男方父母如果相中了某家姑娘,就会请一个能说会道的媒人去女方家去“探口风”:“某家想和你家找条路走,看上了你家某女子,看你家开不开恩”等之类的话。若女方父母只是拿女儿来遮掩说:“我家女儿多在山坡,少在书房,圣贤不谈,灶转不熟,针线不匀,性格不好,配不上人家男孩”等谦虚话,就说明有三分之意了。如女方只是说一个“不”字,那就谈不下去了。如果女方父母说要问小的,那就是拿不定主意,或许还有一线希望。这时媒人就要继续加强攻势,说出男方的一大堆好话,诸如男方小孩如何听话、聪明、不会嫌弃等。这叫“递口信”,也叫“探口风”、“走头回”。日子一般选择在每年农历的二月初二。只是媒婆一个人去,去时简单带一点水果糖、瓶装酒之类的小礼品。

第一次还没有眉目,还得去第二次。这次是媒人夫妇都要去,带着一封红封书,内装一些钱和小红纸,除了重复第一次的旧话外,还要详细介绍男方的子弟、家财、房屋、田地等。若女方同意,就把红封书放在女方家神台上,用香炉钵压着,这就是汉族平时所说的“榨书子”。若女方不同意,就没有这道程序,也就没有后话了。

订婚。经过提亲的两道程序,就可以迈向订婚这一道坎。男方选择一个好日子,备好衣服鞋袜、酒肉礼金、米粮菜肴、红糖瓶酒、饼干等定亲礼物,请自家哥嫂、姐姐、姐夫还有叔伯舅父等数十人在商定的那一天,人背马驮,浩浩荡荡地开赴女方家,并自己动手做饭炒菜。女方则要请家族、亲戚来热闹,共同撑起人气,增添喜庆气氛。酒席上,女方的代言人则将亲戚朋友逐个介绍给男方,让将来的亲戚互相认识有印象,以免以后碰到还素不相识的闹出笑话。

送期。这道程序先请一个会写八字的先生,带着两挂肉、两瓶酒、六柱香、一对烛、一些钱纸(写好的八字封面用一张红纸贴着),一只公鸡。亲自动手杀鸡、煮肉办菜。毛笔和墨汁都是一对,写八字的人可得一支笔和一瓶墨。写好期单后,提前几个月给女方家送去,叫“送期”。送期时,也要在媒人的带领下,找两人伴着带上瓶酒、散酒、肉类若干、做鞋用的布料、袜、线、期单等给女方家送去,女方即要停下农活做“嫁妆鞋”。有的要做几十双,准备嫁到男方时分送给男方的亲戚。

结婚。结婚之日,无论是女方家还是男方家,提前三天就有人来帮忙,一般都是近亲邻友。有挑水的、磨面的、扛柴的、煮炸办菜的,每天都有一二十人。女方家头一天置办酒席,男方派出一支阵容三四十人的接亲队伍,当天下午就去女方家,准备第二天抬嫁妆。这天,出嫁姑娘就要哭嫁,内容大致是感谢众亲戚的帮忙和对父母、哥嫂、姐妹的难舍难分,哭谁谁就去陪哭。例如哭爹娘的:“我的爹呀我的娘,女儿出嫁心头慌。想到爹来心肝痛,叫声妈来痛断肠。爹劳累来娘命苦,女儿在家你们喜。半天不见女儿面,你们心头就发慌。如今女儿离别去,一年难得回几趟。爹劳累来妈病痛,谁来递水和送汤„„” 有不少女人们听得不禁跟着动容抹泪。

第二天一早,吃了早点,人们开始移出嫁妆,新娘还要哭嫁,哭得比昨天还要感人。哭到哪个亲戚,这个亲戚一般都要给点钱。押礼先生一放鞭炮,迎亲队伍就抬起嫁妆先行。之后在送亲的队伍中,有媒人夫妇一对,叔婶夫妇一对,舅父母夫妇一对,哥嫂夫妇一对以及迎亲姐妹若干跟着护送。唢呐队随后,一路不停吹奏乐曲前进。

到了男方家,就要把嫁妆放下来移到新房小心翼翼安好,把架子新床的铺笼帐盖摆妥,新房要充满喜气。新娘一到,男方众亲戚就鞭炮齐鸣,震耳欲聋,吹鼓手们纷纷使出浑身解数,为男方喝彩助威,男方女方年青的亲戚朋友就开始闹洞房。

送礼的宾客络绎不绝,先到者先入席。摆酒席时,众亲戚约十人八人一桌在主人委托的总管安排下入席就座进餐,可以划拳打码的豪饮农家酒,尽兴吃喜气饭。记住,这时千万要控制自己,不要烂醉如泥,不省人事。如果那样,不仅丢脸失去尊严不算,还扫了主人的面子,主人家是不会高兴的。下次别家办酒,你就臭名远扬,不受欢迎了。酒席一般来说,少则三四十桌,多则上百桌,整天都在摆席。送亲客被安排在堂屋就座,分上席下席内席外席,不同的席位说明了亲戚血脉远近的区别。

办完酒席后,大部分亲戚都会当天打道回府,只有送亲客中的部分留下来。这样,晚上还要摆“夜宴”,招待去玩耍的远亲近邻。到休息时,主人家实在安排不下,就分到就近的农户家去过夜。

回门。送客走的第二天,就是新娘出嫁的第三天,俗称“三朝”。这天,新娘就要“回门”。回门之前要在家先扫地,收拾家务,把嫁妆鞋交给郎君母亲分发给男方亲戚,亲戚领鞋时要封钱给新娘,至少十五元以上,多封不限。接着,新娘夫妇在一对未婚男女的陪同下,带着酒肉礼品,还有两对鞋,到媒人家去谢恩,在媒人家吃一顿饭后就又和那对未婚男女一起回到娘家,娘家要把最亲的人叫来同吃一餐饭,把带去的香、烛点燃,并烧上纸钱,新娘夫妇在神龛前行鞠躬礼,向祖宗作揖后方才回家。如果天黑路远,不能回去,也不得在娘家过夜,只能到别家去留宿。

篇2:隆林高山汉族婚嫁习俗

班级

数122班 学号

201205401209

姓名

谢莉玲

摘要:与少数民族的婚俗礼仪相比,汉族的婚俗要繁杂得多。婚俗是世代延续下来的,各地婚俗都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中国古老的婚俗传统。因此,要了解中国现代各地的婚俗,必须先了解中国古代的婚俗传统。

关键词:汉族、婚嫁习俗、传统的、现代的。

(一)汉族古代的婚俗

1.父母之命,媒妁之约

在一夫一妻制之下,结婚是为了成家。娶妻涉及家庭的统一和巩固,涉及每个家庭成员的利益,所以做父母的在孩子的婚姻大事上把握大局,起决定作用,不会让孩子凭感情决定婚姻大事,这就是“父母之命”。中国古代是男尊女卑的社会,说是“父母之命”,其实主要是父亲之命。媒,就是某合;妁,就是斟酌。媒妁,即斟酌情况,某合两姓,使其相成。媒人主要是起中介作用,所以现代还有“媒介”、“媒介语”等词。因为古人生活圈很小,很少往来,对彼此情况不熟悉,需要媒人加以介绍、说合、联系。所以有云:“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上无媒不成亲。”媒妁之言虽不可少,但媒人的地位在古代并不高,究其原因,主要媒人为撮合两姓,往往两头说谎,口无真言。

2.古代的婚俗礼仪

古代的婚礼场面大、声势大,目的在于张扬和告知社会:这对夫妻从此合法结合,可以生儿育女了。不举行这种仪式,男女结合就是非法的,如果他们生儿育女,将为社会所取笑。举行婚礼,还有一个意义,就是确定新娘在新郎家中的地位。举行过婚礼,新娘才算是新郎家的正式成员,在家中的地位才被明确下来。中国古代的婚礼过程分为六个阶段,故而被称为“六礼”。这种制度在周国已经萌芽,秦汉以后,逐渐成为定制。这“六礼”是纳彩、问名、纳吉、请期、亲迎。

(1)纳彩。纳彩,意为采择,就是男子选择妻子。男方打算选择某女为妻,就让媒人带话于女方,试探女方的态度。女方家长同意后,便收下男方送来的采择之礼。

(2)问名。采纳仪式结束以后,媒人向主人问女儿之名。这里所谓问名,实际上问的是女方的生辰八字,以备占卜。那什么是生辰八字呢?人出生的年、月、日、时可以用八个字来表示,这就是八字。中国古代纪年法用的是天干地支。每个人都有自己特定的出生时间,也就是说都有自己的生辰八字。

(3)纳吉。古代人很迷信,婚姻大事多要占卜。宋代以后,主要是根据男女的生辰八字算卦订婚,吉则缔结婚姻。同时把占卜合婚的好消息告诉女方,也是以雁为礼——后世则多以金银首饰为礼,相当于现代的订婚,俗称送定、过定。

(4)请期。请期,即男方将择定的婚期告于女家。用请,只是表示客气,表示男家不敢擅自做主。实际上婚约签订之后,女家已将结婚日期的决定权交给男家,即所谓“自受聘后一任择日成亲”。

(5)亲迎。亲迎,即迎娶新娘,指在约定日期新郎前往女家迎接新娘。一般是男子亲往女家迎亲,新娘盛装以待,母亲送之出门,并告诫女儿要尽孝守礼。新郎到新娘家后,掀起轿帘等候新娘上轿;新娘上轿后,新郎放下帘子,骑马在前,新娘乘车在后。到男方后,拜堂,新郎、新娘共鼎而食,再将一瓠瓜剥为两半,夫妇各执其一,斟酒而饮,谓之“合卺”——这就是后世饮交杯酒的缘起。行合卺礼后,送入洞房。这一过程,是婚俗文化中最富民俗色彩的事项之一。

(二)汉族现代的婚俗

中国现代各地婚俗各有差异,但都源于古代的“六礼”,总的来讲,大同小异,一般都要经历议婚、订婚、嫁娶、婚礼、闹洞房等环节。

1.议婚,又称“议亲”,是商议男女婚姻之事的最初阶段,在这一过程中,往往是由男女双方的父母根据对方的门第、家境及品貌等条件决定婚事成与不成,男女当事人是没有多大发言权的。

“无媒不成婚”,议婚初始,一般是由男方家长委托媒人或托付亲友、邻里前往女方家中求婚,又叫“提亲”。这一程序相当于“六礼”中的“纳彩”。媒人议亲,一般首先口头上探询双方意图,女方即使不允,一般也只能婉言谢绝,俗谚“一家女,百家求”;可以不允许,但不可以得罪媒人。

2.订婚

男女两家对婚事都持肯定意见,便可正式订婚,即“许亲”、“定亲”。男方可以郑重地给女方家送去聘礼,至于数量多少,一般因时因地而异,视家境贫富而定。这一程序相当于“六礼”中的“纳征”,山西雁北一带称之为“下茶”,晋南一带则称之为“过大礼”。

3.嫁娶 订婚以后,如果男女双方都已到当地认可的结婚年龄,男方家长便设宴邀请女方家长和媒人,一块选定迎娶的日子,一般要事先请人定一个好日子。因为民间认为迎娶之期关系到男女双方的一生,所以非常慎重。“选日子”,又称“看日子”、“送好”、“送娶牌”等,即古代的“请期”。

无论何种形式的喜礼,都要讲究吉利,不能送谐音不吉的物品,如钟(终)、梨(离)、缎子(断子)等,一般也不送单数。有些地方要给待嫁的女子加“笄礼”,俗谓之“上头”。古代女子十五岁许嫁时要举行加笄仪式,即改变幼年的法式,把头发绾成一个髻,以此表示女子已成人。

女儿出嫁离家时,各地大都有新娘不带娘家土的习俗。民间认为“土能生万物,地可产黄金”,怕带走了土会带走娘家庄家的好运气。这自然是农业社会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女儿出嫁时,要在坑上换上新鞋,然后由哥哥或舅舅背上或抱上轿;或者坐在椅子,由人抬上轿;有的地方是以红毯或红布铺地(红毯、红布象征一生走红云),女儿脱去脚上的旧鞋,进了轿再换新鞋。不管怎样出门,力求脚不沾地。

4.婚礼

迎娶队伍回到男家以后,鼓乐大作,鞭炮连声,男方亲友、邻里一拥出,迎接新娘。很多地方新娘有索取“下轿钱”的习俗,一般几百到几千不等,都是双数,索取“下轿钱”后,由一“全福人”相搀,踩着红毯或红席进门,称之为“传毯”或“传席”。婆婆随后用扫把在轿内象征性地扫三下,并取土一把,拿回家放在新房坑角席子下。这叫“扫轿土”,大约是和“不带娘家土”的习俗针锋相对的——你怕带来娘家的土,影响娘家中庄稼;我偏要想方设法扫一些,以有利于自家的农事。

新郎、新娘进门之后,接着就要“拜堂”,又称“拜天地”,即开始举行拜天地的仪式,这是婚礼告成的主要标志。拜堂的地方一般在洞房门前,设一张供桌,上面供有天地君亲师的牌位,供桌后方悬挂祖宗神位。新郎、新娘就位后,由两位男宾唱导,参拜天地、祖宗和父母。然后行夫妻对拜礼。仪式结束之后,新郎要用一条红绸牵新娘走入洞房,到了洞房门口,新郎用一杆秤将新娘的“蒙头红”挑下,然后新娘才进入洞房,或者等新娘进入洞房坐在床上后,两人并肩坐在床沿上,由“全福人”招呼,把新娘的衣角压在新郎的袍襟之上(表示已经同房同床)。新郎用秤杆挑去新娘头上的“蒙头红”,然后退出。新娘的嫂嫂即动手脱去新娘脚上的新鞋,为她另换一双。所谓“换新鞋,就新范”,意思是新娘以后行事要按男家规矩、受婆家约束。

5.闹洞房

新娘被送进新房之后,多是朝着“喜神”所在的方位坐下,谓之“坐帐”或“坐床”。此时,有人端来栗子、红枣、花生等撒在床上,边撒边念“一把栗子一把枣,明年生个大胖小”,此谓之“撒帐”。以前坐帐要坐三天,为此新娘要在婚前几天便要节食,以免坐帐时难堪,后来改为一天,或者象征性地坐一下午。

中国各地一般都有“闹洞房”的习俗,洞房之夜,热闹非凡。俗话说:“不闹不发,越闹越发。”

6.回门习俗

新娘婚后的第一次回娘家,俗称“回门”、“回亲”等。回门标志着男子开始以新郎的身份进入女家,也是给新娘缓和初为人妻、初为人媳紧张的一次机会,女家往往也借此机会来考验新女婿。

回门通常由娘家人来接,也有由婆家送的,然后由丈夫接回婆家。有的地方讲究“爹接娘送,一辈子不生病”。

总之,在中国汉族婚俗不同的地方就有不同的习俗,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化。

参考文献 :

中国民俗文化(第二版)

上一篇:樊翠萍 《认识底和高》的教学反思下一篇:神鸟作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