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片力量观后感

2024-04-27

教育片力量观后感(通用9篇)

篇1:教育片力量观后感

信仰的力量-《信仰》专题教育片观后感

篇一:《信仰的力量》观后感

《信仰》观后感

为人民服务,就得拿出一辈子。6月24日至25日晚,为庆祝建党91周年,展示各个时期优秀共产党员的精神品质、理想信念和传奇故事,历史文献纪录片《信仰》在央视综合频道首播,分“只要主义真”、“壮志换新天”、“时代先锋行”3集,每集时长50分钟,以党的90多年历程为背景,采用“大背景、小细节”的表现手法,通过讲述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优秀共产党员的感人故事,深刻阐述了共产党人的核心价值观。90多年来,正是一代又一代信念如铁、百折不挠的优秀儿女忠诚践行党的宗旨,勇立时代潮头,植根中国大地,与人民心连心,为旗帜添风采,我们党和她所领导的民族伟业才能于艰苦卓绝中砥砺奋进,于风云变幻中风光无限。

在观看《信仰》中我体会到,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始终要牢记党的宗旨,自觉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带头讲政治、顾大局、守纪律,更好地立足岗位创先争优,共同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作为一个社会人,是追求理想,还是追求名利,结果会大不相同。追求理想的是奋发向上的过程,也是升华人生的过程。如果追逐个人名利,那么追到了也不会满足,追不到则会失望痛苦。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发现这样一种现象,一些开始时工作很不错并且很有成绩的干部,后来却堕落成人民的罪人,究其原因根子就是在信仰上出了问题。没有信仰,就经不起失败的考验,就不会有矢志不渝的追求,人活得就欠高尚。那么,自己又如何坚定信仰呢?

我认为应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学习教育科学,学习业务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把理想信念融入到平凡的工作中,重要的是行动和实干,要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人活着要有目标,有了目标,才会有奋斗的激情。德才兼备,注意为人师表,努力使自己成为具有高尚的思想境界和道德品质、知识渊博、懂得教育规律的教育工作者。忠诚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有正确的教育思想,对学生全面负责,对全体学生负责,爱生育人。教师不仅是学生学习上的指导者,也是学生思想品格的引路人。按照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的要求,从学生实际出发,努力完成教学任务。认真组织好课堂教学,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保质保量地充分发挥课堂40分钟的作用,扎扎实实地完成每课时、每单元的教学要求。勇于改革,锐意进取,积极进行各种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不断探索,不断总结,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开拓前进,不断提高教育和教学质量。服从分配,团结同事,互教互学,坚持正义,少说空话废话,多干实事正事。适应新时代教育的要求,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和文化修养。任劳任怨、对人真诚、热爱学生、人际关系和谐融洽,处处以一名新时代人民教师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言行,努力地提高自己的素质和修养,创先争优,为党的事业奋斗终身。信 仰 ——《信仰》观后感

最近收看了央视综合频道的历史文献纪录片《信仰》,以党的90多年历程为背景,通过讲述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优秀共产党员的感人故事,深刻阐述了共产党人的核心价值观。

看完影片,我感触颇多。是什么造就了我们的党?是什么支撑着我们的党走过了这风风雨雨的91年?为什么在各个时期会涌现出一批批优秀的共产党员?答案就是信仰。

人有了信仰,就是有了精神力量。如果信仰的偏差的,那人的人生观、世界观就是扭曲的,人也会为他扭曲的信仰做出疯狂地举动,从而危害自身、危害社会。我们的党从初期以马列主义为信仰,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发展了毛泽东思想,通过共产党人的努力,建立了我们的国家。也是这种信仰支撑着我们的革命、建设、改革,走过这90多年,直至今天。

如今,我们生活在和平、富裕的社会里,共产党员们仍然在平凡的生活中做着平凡的事,但是有益于党的发展的事;是有益于社会进步的事;是有益于人民的事。这是因为共产党员的信仰没有变,有了强大的精神力量,我们党的事业就会永远持续下去。纪录片《信仰》观后感

2012年6月24日,在学校的组织下、我观看了中央电视一台所播出的大型记录片《信仰》,虽然只看看短短的一集,但是给我带来的震撼是无以伦比的。该片由中央组织部、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电视台联合摄制,分“只要主义真”、“壮志换新天”、“时代先锋行”3集,每集时长50分钟,以党的90多年历程为背景,采用“大背景、小细节”的表现手法,通过讲述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优秀共产党员的感人故事,深刻阐述了共产党人的核心价值观。中国共产党人信仰的理论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共产党人信仰的社会形态,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今天,我们叫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它的未来,是共产主义!

中国共产党人实践信仰的奋斗脚步,经历了革命、建设和改革三个大的历史时期。将近一个世纪过去了,曾经令人心潮澎湃的信仰故事,在许多人眼中已经变得平淡,曾经光芒闪耀的信仰真谛,或许已经不在成为某些同志我们矢志不移坚守的精神家园。

在部电视剧带领下让我们再次感受到了前辈们沿着信仰的足迹,去讲述信仰的故事,追寻它永恒的魅力。

随着音乐和画面的切换,我恍惚来到了旧社会中的苦难中国,从19世纪中叶起,在与外国列强签订了1000多个不平等条约和章程之后,中国,已逐渐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处于随时亡国的危险之中。救亡图存的民族使命迫在眉睫,无数仁人志士进行了千辛万苦的探索和不屈不挠的斗争。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不甘屈服的中国人一次次奋起抗争,却始终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年轻的彭湃,陷入了深深的困惑。当时苦闷彷徨的中国人在各种各样的“主义”中寻找着各自的信仰。自由主义、实用主义、国家主义、无政府主义,好人政府、联省自治??令人目不暇接,到底哪一个能解决中国的问题呢?这一年11月爆发的俄国十月革命,让共产主义这个在欧洲游荡的幽灵,进入了中国先进分子的视野。与既往一切信仰不同的是,马克思主义是迄今为止最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类良知的科学思想体系。荣华富贵、高官厚禄、锦绣前程,这是自古以来很多人孜孜以求的梦想,但被这些虽然年轻却找到了信仰真谛的革命者弃之如敝屣。从1921年到

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有名可查的烈士就达370万人。在世界政党史上,很难找到,甚至根本找不到,有哪一个政党像中国共产党这样,为了践行和坚守自己的信仰,付出了如此巨大而惨烈的牺牲。人的生命只有一次,还有什么比生死抉择更大的考验?为什么先烈们能够视死如归,义无反顾?因为他们是顶天立地的人,信仰就是引领他们前进的天,人民就是支撑他们奋斗的地。在世界上,还有什么比顶天立地的人更有力量呢?

全心全意为人民利益奋斗的共产党,得到了人民群众全心全意的支持。人民群众用小米哺育了苏区、边区、解放区,用肩膀支撑起了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用无数子弟的鲜血,染红了党旗、军旗和新中国的国旗。而建立新中国,正是共产党人的信仰,在革命时期所展示的宏大目标。

在中国近代史上,怀抱各种主义和信仰的政党,似乎都相信自己拥有未来,为什么恰恰是中国共产党掌握了未来呢?因为,在信仰的碰撞和交锋中,共产党人信仰的不仅是真理,还在于他们能够前仆后继、舍生忘死地去实践自己的信仰。就像著名的夏明翰烈士在他的就义诗中说的那样:“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自有后来人。”正是一批又一批的“夏明翰们”的舍身奋斗,才使信仰不再只是纸面上的文字,不再只是口头上的声音,不再只是思想中的空中楼阁,而是一个又一个具体鲜活的目标,而且越来越近。

当一双双握紧了的拳头面对党旗宣誓时,“镰刀铁锤”就是他们的信仰;当红军战士高喊着“为了苏维埃”冲向敌人的枪林弹雨时,“苏维埃”就是他们的信仰;当八路军战士从狼牙山纵身跳下数十丈的悬崖时,民族解放就是他们的信仰;当解放军战士高呼着“为了新中国,前进”和敌人的碉堡同归于尽时,“新中国”就是他们的信仰;当参加开国大典的一张张面孔凝望着缓缓升起的国旗热泪盈眶时,“五星红旗”就是他们的信仰。中国共产党人信仰的未来,正是由这些不同阶段的目标连接起来的。共同的信仰,让人们凝聚起来,勇往直前以赴之,断头流血以从之,殚精竭力以成之。为信仰而奋斗,就是为未来而奋斗,不顾一切地向这些目标挺进。终于,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中华民族的复兴,开启了新的历史纪元。

纪录片放完,电视中的画面任然在我脑海中不断浮现,此时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我们现在的安逸生活,是我们的前辈用他们的热血和他们的生命换来的,篇二:信仰的力量——纪录片《信仰》观后感

信仰的力量——纪录片《信仰》观后感

今天我利用午休时间观看了纪录片《信仰》,这是一部激人奋进的党史教育片,该片以共产主义理论为基调,上至党的领袖们、下至普通的共产党员为群体,他们坚信共产主义信仰,抛头颅洒热血,为信仰不惜牺牲自我的生命精神,鼓舞和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中国革命事业伟大胜利的鲜活事迹,无不昭示者信仰的光辉所折射出的无穷力量。震撼荡涤和激励着我们,使我们热血沸腾,鼓舞着我们更加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忘我的投入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去。

彭湃,纪录片中第一个映入我心中的英雄,为了自己的信仰,甘愿放弃万贯家财,当着千万个农民的面将一箱子的田契铺约一张张烧毁。这是何等的胸襟气概!在烈火中闪耀的是与传统剥削和压迫制度的决裂,动员农民起来革命的信仰之光。

90多年来,正是一代又一代信念如钢铁、百折不挠的优秀儿女忠诚践行党的宗旨,勇立时代潮头,与人民心连心,我们党和她所领导的民族伟业才能于艰苦卓绝中砥砺奋进,于风云变幻中风光无限。

“信仰是石,擦出星星之火;信仰是火,点燃熄灭的灯;信仰是灯,照亮夜行的路;信仰是路,引我们走向黎明。”

溪流的信仰是大海,雏鸟的信仰是天空,幼苗的信仰是栋梁。作为新时代的共产党人,我们就更应该有坚定共产主义的信仰。

在观看《信仰》中我体会到,作为共产党员,始终要牢记党的宗旨,自觉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带头讲政治、顾大局、守纪律,更好地立足岗位创先争优,共同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作为中华民族的儿女,要追求理想,不能追求名利,追求理想的是奋发向上的过程,也是升华人生的过程。如果追逐个人名利,那么追到了也不会满足,追不到则会失望痛苦。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发现这样一种现象,一些开始时工作很不错并且很有成绩的干部,后来却因利用人民给他的权利来贪图钱财、贪图名利、最后堕落成人民的罪人,究其原因根子就是在信仰上出了问题。没有信仰,就经不起失败的考验,经不起物质和金钱的诱惑,就不会有矢志不渝的追求,就没有为人民服务的崇高信念。那么,自己又如何坚定信仰呢?

有了信仰,还要坚守,正是有无数革命烈士抛头颅、洒热血,坚守自己的信仰,才换来今天的幸福生活。聆听着片中的入党誓词,再次心潮澎湃,历经各种时期,党的誓词也在不断修改,但毛泽东主席添加的“永不叛党”一句从未更改。绝大多数共产党人在用生命捍卫自己的信仰。方志敏曾写过:死,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他

在《可爱的中国》一书中说道:中国一定有个可爱的光明的前途。正是由于像他这样对信仰的坚守,他心中的光明前途现在已经出现。当然,不是所有的共产党人都能坚守自己的信仰,像陈公博、张国焘等人,他们终将被历史所唾弃。

通过观看《信仰》,我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光荣、正确的党,在这样一个先进的、坚强的集体中,始终有无数马列主义的信仰者,为了追求人类最美好的共产主义事业不辞劳苦甚至不惜牺牲。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作为党员学生,我要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坚定信仰者,模范践行者,首先要缅怀先辈们的丰功伟绩,从他们身上找到前进的信心、榜样的力量,要充分了解和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意义和构成,充分了解其先进性合理性和伟大性,以此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只有在认识上根本的认可和接受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才可能去积极地践行。篇三:党员教育片《信仰》观后感

党员教育片《信仰》观后感

2014年*月*日,在党支部的组织下,我们共同观看了党员教育片《信仰》,虽然只看了一遍,但是给我带来的震撼确是巨大的。

《信仰》分为“只要主义真”、“壮志换新天”、“时代先锋行”3集,每集50分钟。该片以党的90多年光辉历程为背景,通过讲述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优秀共产党员坚持理想信念、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感人故事,以人带事,以事说理,深刻阐述了共产党人的核心价值观,是一部兼政论片、文献片、纪实片之长,融思想性、教育性、艺术性、观赏性于一体的经典电视片,是对广大党员、干部和入党积极分子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重点教育片。

观影片《信仰》后让人感叹,让人振奋,让人心潮澎湃。这是什么力量?是心系中华民族之崛起和民族事业之腾飞的坚定信仰。片中的画面在我脑海中不断浮现,片中在与敌人斗争困难重重的危情时刻、在建设初期贫困潦倒的山间乡村、在百废待兴建设祖国的每时每刻,都有共产党员走在前、冲在前、奉献在前壮丽身影,生动再现了共产党人矢志不渝地坚守理想信仰的崇高精神,感人至深、催人奋进,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此时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我们现在的安逸生活,是我们的前辈用他们的热血和他们的生命换来的,是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人用自己对党的无限忠诚信仰换来的。为了信仰,前面还有更长的道路要走。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我们将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全面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我们将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人不能没有信仰,没有信仰的生命就等于没有灵魂。丧失了政治信仰,就丧失了共产党人最重要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信仰不仅是理念和精神,更是人生的指南和最高追求。“信仰对于个人而言,就是立身做人、为人处世的‘主心骨’;而对于一个政党、一个民族、一支军队而言,信仰就是精神大厦和灵魂归宿,可以产生强大的精神力量。”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缺什么也不能缺信仰。在人的生活里金钱是重要的,但仅有金钱是不行的,拜金主义只会让人堕落,金钱的泛滥能使信仰沉睡,官场的庸俗能使理想失色,逐利的失信能使社会畸形,值得注意的是,蔑视理想的拜金主义已经开始并且正在损害着我们社会的健康肌体。在全社会中张扬理想,重塑信仰,建立和倡导一种高尚的社会道德,去和一切腐朽的低俗东西作斗争,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所有中国人都应当为此努力。”

正如片中所说,我们每一个共产党员应该时刻反省三个问题:入党为了什么?当干部干些什么?身后留下什么?

人的一生是短暂的,我们在世上走一遭,应该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人,信仰就是引领我们前进的天,人民就是支撑我们奋斗的地。我深信,在信仰的照亮下,在旗帜的指引下,我们将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信仰的力量:《信仰》专题教育片观后感》

篇2:教育片力量观后感

2013年9月4日,我院组织干部职工观看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教学片《力量》。片中大量运用历史文献资料,全景展现沂蒙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基地教学场景和内容;通过沂蒙革命亲历者讲述抗日战争时期涌现出的拥军模范事迹,折射出沂蒙山抗日根据地浓厚的群众基础,沂蒙人民倾其所有的奉献真正体现了革命根据地的军民鱼水情,深刻诠释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党的群众路线的丰富内涵。

在红色沂蒙,有一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当代,这段革命所蕴含的政治智慧和道德滋养,正成为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力量重要源泉。

沂蒙山是中国共产党最重要的老革命根据地之一,被誉为两战圣地和红色沂蒙,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沂蒙人民为抗击外来侵略和中国革命胜利付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抗日战争期间沂蒙山涌现出了许多拥军模范,有着“沂蒙母亲”称号的红嫂王换于的事迹,令许多革命老前辈每每回忆都唏嘘不已、热泪盈眶,抗战最艰苦的年代里“沂蒙红嫂” 王换于一家掩护首长和战士、保护党的绝密文件、收养八路军后代几十人,为抗日战争胜利作出了贡献。解放战争中,为支援孟良崮战役艾山乡妇救会长李桂芳带领东波池村32 名妇女,5 个小时内架设起一座浮桥,没有桥腿用人腿,没有桥板用人板,在冰冷的汶河内用自己的身躯当桥墩架起了一座“火线桥”,为解放军顺利过河夺取最后胜利赢得了时间,她们没有豪言壮语,甚至连名字都没有留下,他们只知道时间就是胜利,刺骨的河水没有挡住她们的革命意志,对革命胜利的向往和对新生活的渴望激励着这些柔弱的妇女坚强的担起了重担。还有给战士喂乳汁的明德英,谁第一个参军就嫁给谁的梁怀玉,被誉为中国抗战第一村的渊子崖抗日自卫战以及许许多多拥军支前的先进事迹,让沂蒙山人民的革命精神永远传颂在九州大地上。迟浩田上将曾不止一次动情地说: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的们的胜利是根据地人民特别是沂蒙山区人民用小米喂出来的,用担架抬出来的,我们永远也忘不了沂蒙老姐姐们的恩情。陈毅元帅也曾深情概叹,老区人民把最后一块布做军鞋、最后一口饭做军粮、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这种奉献精神就是人民战争的光辉写照。

同样,共产党领导的队伍,带给沂蒙群众的是崭新的面貌和作风,他们天亮起来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把老百姓院子打扫干净,要把老百姓家里的水缸挑满水,这种密切的军民关系是共产党领导的队伍传统做法,被叫做满缸运动。巍巍沂蒙山、清清沂河水,沂蒙山养育了淳朴坚韧、热情乐观、重情重义的沂蒙人,他们在战争中几乎倾尽所有送郎参军上战场,为支援前线筹集粮草,为革命事业奉献了一切,无论何时我们都不应该忘记他们的最无私的奉献和极其巨大的牺牲精神。如今,我们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学习,要把学习的精髓始终根植于人民群众中,我们才能真正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工作路线,历来是我们党克服无数艰难险阻取得最终胜利的无价之宝,是任何时候都必须坚持的根本工作路线。能否巩固我们党的长期执政地位,取决于人民群众对党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作用认可度和支持度。只有切实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才能真正成为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代表者和领导者。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就要密切联系群众,只有联系群众,才能了解群众,只有深入群众,才能知群众所想所需。

在新形势下为进一步推进市政公用事业发展,发挥市政公用在支撑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应有作用,只有自觉贯彻群众路线,主动面向群众、热忱服务群众,才能更好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环卫科研人员应该站在践行群众路线的前列,把目光投向基层群众。把党的群众路线的精神实质,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树立密切联系群众的观念,立足本职,踏实工作。做到思想上尊重群众、政治上代表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为了群众,一切从群众利益出发,多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首先,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中央有关会议精神,切实把思想统一到中央部署上来,以高度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做好教育实践活动的各项工作。

其次,从事环卫科研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牢记党的光荣使命,站在党的立场上观察事物、规范言行。牢固树立服务为民理念,始终把市民诉求放在首位;牢固树立群众意识,注重调查研究,倾听群众呼声,维护群众权益。

篇3:暗示的教育力量

所谓暗示, 指的是通过某种措施, 实现自我体会的一种过程。它不仅影响着人的心理和行为, 还影响到人的生理变化。

暗示也是一种不可低估的教育力量, 因为暗示有着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在师生间不存在对抗态度的前提下, 以含蓄的语言、善意的举动和诸多间接方式, 巧妙地向学生发出催人奋进的期望信息, 能使学生形成积极的心理反应和情感指向, 激发学生心灵深处那些自己都不清楚的潜质, 并让其发挥到极限。

不过, 在教育中, 最需要进行暗示教育的对象是那些学习困难或者行为习惯趋于亚健康状态的孩子。教师巧妙地运用暗示的教育方法, 却能够使师生的心理距离一下子缩短, 进而消除学生在思想上的对抗情绪, 促使学生进行积极的自我认识和自我反省, 从而在行动上自觉地改过, 实现自我管理和自我完善。

篇4:感动教育的力量

在痛苦迷茫中,苏霍姆林斯基的话如醍醐灌顶,浇醒了我教育的混浊地带;似一盏明灯,照亮了我教育中的阴影部分。“教育必须触及学生的情感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才能发挥高度有效的功能”(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语)。痛定思痛之后,我开始改变自己的教育方式。我不再一天到晚板着个“苦瓜脸”,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融入到学生中去。遇到学生,我会微笑着主动和他们打招呼,不再用怀疑的眼光盯着,以为他又想出什么鬼点子;课余时间,多和学生接触,问问他们的课是否听得懂,是不是有疑问,或者关心他们的生活情况;发现学生身上有伤,不再一开口就数落他不听话,而是先关心他的伤口,听听他致伤的原因,再来陈述个中的危害。处处把学生放在第一位,真正地去关心他们,了解他们,学生的敌对情绪缓解了,师生之间的矛盾也在慢慢地冰释。班里的情况好转了,教育也不似先前那么难,那么苦了。然而,才规矩了一个月,我班的“调皮大王”又闯了大祸,和隔壁班的男生打架,将对方的鼻子打出了血,自己脸上也挂了彩,学生急忙将我找来,他看到我,仍是一副气焰嚣张的样子,还扬言要找人修理那们同学。我怒气冲冲地将他拽进办公室,他歪斜着身子站在我面前,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样子,我气不打一处来,犯了错还不思悔改,一定得狠狠教训他一顿。突然脑海中闪现出法国作家拉封丹的一则寓言:北风和南风比试,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首先发威,行人为了抵御北风侵袭,把大衣裹得紧紧的,南风则徐徐吹拂,顿时,行人觉得春暖衣厚,始则解开纽扣,继而脱掉大衣。现代教育要求教师不能再承袭以前的老教师采用体罚等手段来教育学生。现代的学生越来越懂事,他们不再以为老师是权威,他们已经逐渐有了自己的观点。我浇灭了心中的怒火,想到处理过激可能会适得其反。于是我冷静了一会儿,找来药水涂在他脸上的伤口处,他一开始扭扭怩怩的想躲开,继而用疑惑的眼神望着我,直至脸红低下头来。我不作声,装着专注地帮他擦药的样子,接着我又整整他那凌乱的衣服,拍干他身上的泥土,然后嘘了口气,轻轻地说:“好了,你回教室去吧,明天记着还到我这来擦药。”他开始以为老师会大发雷霆,没想到居然只字不提打架的事,反而帮他处理伤口,所以不解地瞄了我一眼,走了两步,停下来,我关切地问他:“怎么,还有事吗?”他低声说:“老师,是我先动手的。”我暗暗一笑,教育的机会来了,我让他坐下,听他详细讲完了事情的经过,和他一起商量解决的办法,没想到这个以前做错了事,总不承认自己错了的犟男生,居然主动要求向对方道歉。我轻轻地松了口气,想不到我轻柔的动作,体贴的话语竟产生了如此大的力量,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从这次教育事件中我深深体会到教师要善于拾起和诱发学生对道德现象的情感体验。我们要逐步培养学生善感的心灵,使学生真正地感动,以自觉的行动克服不良的行为

“教师应该是学生精神生活的关爱者,是学生心灵的抚慰者,是他们的同伴,是与他们平等共生的服务者……”只要设身处地的为学生着想,教师就会有更多的同情心和耐心,也会得到学生更多的理解和支持,这才是一个教育工作者最大的欣慰。正如著名作家狄更斯所说:“如果我能弥补一个破碎的心灵,我便不是徒然活着;如果我能减轻一个生命的痛苦,抚慰一处创伤,或是令一只离巢的小鸟回到巢里,我便不是徒然活着。” 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就不要吝惜自己的情感,只有自己心中拥有太阳,才能给人以阳光,只有掌握了爱的艺术,你的心血才会浇灌灿烂的希望之花。

篇5:教育的力量读后感

读肖川教育的力量有感

肖川的教育的力量还未翻开,封面上的那段话就便吸引了我,虽然赵校长以前多次提起过,但反复读者这段话,仔细体味,我感到的是一份自豪,因为我,作为一名教师,我的职责是神圣的,然而更多的是一份责任,因为,作为教师,我们担负着为祖国建设培养人才的重任,我们需要对学生的将来负责,对教师这个称号负责,对我们的国家负责!那么如何负责?一段时间的阅读后,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教师需要成长

我深信没有教师的成长,就没有高水平的教育。教师本身就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自身的成长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教师的成长离不开学习,学习不仅使教师丰厚文化底蕴,使自己更具文化眼光的重要途径,更为重要的价值还在于使教师的内心变得开放,解活、细腻和成熟,使教师具有不断增长的分享的内在需要,从而克服对于教学的倦怠感,使教学永远充满活力和内在感染力。那么如何通过学习来有效的进行校本培训从而促进教师的成长呢?

一是大量阅读,仔细咀嚼。读书,读书,再读书!这是教师的教育素养这个品质所要求的。苏霍姆林斯基在任帕夫雷士中学校长时就规定教师必须读一些教育名著。读书的过程就是与世界进行交往的过程,一个从狭隘走向广阔的过程。他有利于提高人的精神品味,培养教师读书人的气质。

二是深入探索,自觉反思,著名学者提出了一个教师的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有改变才会有成长,人总是要试图去改变一些做法,一些想法,而不是自我封闭,固步自封。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经常去思考一些关于我们专业的事情,让我们变得更有专业思想。三是及时总结,着力提升,要养成及时总结的习惯,及时捕捉自己所听到的、看到的,读到得有价值的现象和表达。古人讲聚沙成塔、集腋成裘,万丈高楼平地起,积累是十分重要的。在生活和工作的各个方面,成功一定有方法,失败一定有原因。及时总结自己成长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并上升到理性的认识。我们就获得了成长。没有经过理性加工的经验就可能是混沌的。模糊地。所以经验的概念化是智慧发展的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从感性到理性,这个认识过程不是一次就能完结了的,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不断修正和不断深化的过程。第四,团队合作,真诚交流。一个学校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团队,团队成员之间的精诚合作,互相真诚的分享与交流,对于彼此的成长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和巨大的价值。团队中有一种无形的力量使我们成长,因为在其中,我们形成了一个精神的凝聚力,一个心灵的场域。有言道:湿柴在烈火中也会燃烧!

真诚的交流所导致的思想的碰撞和交锋,会使我们对问题的认识更加全面和深入,会使一些主题和思想在我们心中深深地扎根。

二、成为有思想的教师

为什么教师要有思想呢?首先,有思想会使我们兴趣广泛,内心鲜活,积极地捕捉各种有意义的信息,会使我们的人际交往变得更加有品位,使我们的精神生活变得丰富,使我们从琐碎、无聊的单调,平庸的生活境遇中摆脱出来,有一种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豪迈。其实在物质领域和精神领域中都存在着马太效应,你的思想愈丰富,就愈加变得丰富。因为你思想丰富,你就能思想贫乏的人看不到的东西,你信息加工的能力就越强,你就具有更强超越所给定的信息而发出新信息的能力。你能够从更多元角度,更宏大和更精髓的视角看待问题。这样,在与学生的日常交往中我们会潜移默化的给予学生精神的滋养。其次,做有思想的教师,能够使我们更好的理解课程内容。

学习与思考是我们变得有思想的不二法门。孔子说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也是教师的重

要品质。其实,前者是后者的重要条件。没有学而不厌,就难以做到诲人不倦。学习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而思想不是简单的想一想,如何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这就是思想方法的问题。让教育充满思想,让思想充满智慧,让生活充满人性的光辉,让我们的心灵荡漾在博大、丰富、深邃、光明、温暖的思想之中,终有一天,我们的年华会老去,可我们的思想会在足迹中闪闪发光,并将照亮前行的路。

三、从细节入手

一、让心灵变得丰富深刻,在更多的人穷的只剩下贪婪的今天,让心灵变得丰富和深刻是一个近乎奢侈的话题。对于教师来说,最重要的是文化底蕴,所谓文化底蕴就是对于人类的精神成就的分享和广度和深度,就是学识的修养和精神的修养,因为一个教师的文化底蕴不仅决定她理解驾驭教材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教师只有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才能创造出一个真诚、深刻和丰富的课堂,才能给学生以广博的文化侵染,才能让学生在广阔的精神空间中自由驰骋。

二、捕捉你生命中的每一次感动。我们的生活中以及许多报纸杂志上经常有一些令人感动的故事。为善良和美好的人性感动,为高贵的情怀感动,于是便对自己有一份感动着的感动,我想,一个易于被感动的人,一定是一个幸福的人,一个善良的人,一个纯洁的人,一个过着真正的人的生活的人。常言道:送人玫瑰,手留余香。让凝固的岁月生动起来,让感动常住心田,并努力向这个世界贡献一份让人感动的思想和情怀,爱心与诗意,爱心本质上就是诗心!当我们的内心荡漾着诗意,生活也就会变得无比的清新,明丽和温暖。

三、给自己积极的心里暗示。消极和悲观是我们追求卓越的最大障碍。我们往往以为人生中有太多的不可能,其实他们都是我们自己所设置的。我们总是被挫折、失败的想象吓住,并且害怕这种经历令自己蒙羞,我们也总是把不可能的圈子画的太大,而可能的边界也就越来越小。其实,任何有所成就的人,必定要把许多不可能变成可能。每一次真正的创造,每一次自我的提升必须直接面对失败。给生命一种向上的力量,让崇高回归人们的情感世界,排斥伪崇高,消解伪善。保持一颗积极绝不轻易放弃的心。尽量发觉你周围人或事物最美好的一面,从中寻求正面的看法,让自己能有前进的力量,而不要让借口成为你成功路上的绊脚石。

篇6:《教育的力量》读后感

我有幸拜读了肖川老师的《教育的力量》这本书。我带着一份闲适和虔诚,陶醉在文字的海洋里,潜心研读了肖川老师的教育专着――《教育的力量》。读肖川老师的书,是一种享受,他让我觉得是经受了一场思想的洗礼,更让我一次次回味蕴藏在字里行间的教育魅力。他那亲切的语言和博爱的热情无不启发着我的思维、拓宽了我的视野。几乎每一篇文章都让我感到一种难以抗拒的吸引力。认真读完肖川老师的《教育的力量》这本书,心理受到很大的鼓舞,更加明白了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的责任,要为祖国培养杰出的优秀人才;心里升腾起一种力量――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必须承担起社会的责任与使命。读完这本书之后,我从中得到很多体会:

体会一:在《教育的力量》这本书中,肖川老师给我们谈人生,谈教育,谈幸福,让我很有收获。他让我领悟到了我们所从事的教育工作不同于任何制造业的活动。他告诉我们,教育是一个激荡心智,沐浴灵府,贞立人格,彰显个性的活动,关注学生成长的教育一定会包涵着爱,感恩、希望、探索,自由与自主。作为一名人民的教师,爱就是对学生的了解,尊重,责任,关怀和给予。缺乏了解,爱就是盲目的,当然也很肤浅;而没有对学生的尊重,就没有对学生的信任,爱就会演化为支配和控制;同样没有对学生的责任、关怀和给予,我们对学生的爱就是苍白的、无力的。在这里,肖川老师对教育中的爱的诠释是如此的精辟,深刻,真的让我受益匪浅。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给予学生的还应该有感恩,有希望,让我们的学生学会爱,心存感恩。学会憧憬未来,有美好的盼望。从而在学生心中发掘出向上生长的力量。我想,如果我们的教育若此,那必定是成功的教育,和谐的教育,更是人文的教育。

体会二:《教育的力量》不仅对教育有独到的见解,理论高深,而且肖川老师的随笔优美动人,总能感受到那是流淌在他内心深处的鲜活的文字,所用知识信手拈来。我叹服肖川老师的博大精深,更为他优美动人的文字所倾倒。“良好的教育一定能够给无助的心灵带来希望,给稚嫩的双手带来力量,给迷蒙的双眼带来清明,给孱弱身躯带来强健,给弯曲的脊梁带来挺拔,给卑琐的人们带来自信。”读着这一句句一行行如诗如歌的文字,怎不令人怦然心动呢?

体会三:教育无小事,事事是教育,感受颇多。“辛勤的园丁、渡人的小船、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等等”是人们对教师的赞誉。它道出了为人师表的神圣和职责。而我们怎样做才无愧于这些称呼和赞扬呢?教育学生是个艰巨的灵魂、性格塑造工程,作为一名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培养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要把整个心灵都献给学生,要教书就要先育人,几十年来的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使我们认识到,真诚的师爱是促进学生向上的动力。把好的东西都给学生。《教育的力量》这本书就教我们如何教育好学生,教好学生怎样做人。

篇7:名著《教育的力量》读后感

在成为有思想的教师这一篇主题文章中,我学到的很多,例如教师的五项修炼:心地善良,表情要安详,气象要宏大,言说要谦和,举止要磊落,这是对教师的期望,也是受人尊敬和受人欢迎的所有人的共同品质。还有教师的成长策略:广泛阅读,仔细咀嚼;深入探索,自觉反思;及时总结,着力提升;团队合作,真诚交流。这些都是我应该认真学习的。还有要听取他人给教师的建议,那是对我的一种帮助。

在聚焦课堂这一篇主题文章中,书中说了课程改革的重要意义。在新的课程改革下,作为教师要适应教育的潮流,多掌握一些信息、知识、经验与智慧,使之在教学过程中能够运用自如,使学生和老师都能在这次课程改革中获得更好的成长和发展。还要多学习,使自己懂得尽可能多一点。学会自我反思,反思自己是一个有进取的`意识,一个好学深思,一个不断超越自我的人,还是一个墨守陈规、固步自封、得过且过的人。在学习和工作中,多提出疑问,只有发现新的问题,才能更好的解决问题,提升自己。在教学中,提出质疑就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发现问题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篇8:自我教育的力量

我在教学中运用自我教育思想,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实验课结束后,在整理器材时发现少了一只激光笔,无疑它被学生拿走了。我没有按常规的做法,在班里讲此事,也没有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然后做调查、检举、揭发之类的事,似乎这是了不得的事情,非查出拿激光笔的学生不可,在班级造成十分紧张的气氛。我只是让学生再检查一下,因为学生对此有兴趣,没有玩够,还想继续探究,是物理课的魅力吸引了他。在某种程度上,我还有点高兴。我想他玩够了可能就把它送回来了。但激光笔毕竟是学校财物,把激光笔偷偷拿走即使是去做实验,选择的方式也是不恰当的。作为教师,我既要把激光笔追回,又要以此教育学生。第二天晚上,有人委托课代表把激光笔交给了我,并且委托课代表转达他的歉意,请求我原谅他,理由是他当时把激光笔放在兜里忘了拿出来了。我也没有追问是哪位同学,以免给他的心灵留下阴影。在学生把激光笔送回之后,我在班里表扬了那个我不知道名字的学生:这个学生很爱物理,特别是爱动手实验,把实验室的激光笔带回来做实验,做完之后,又送回来了。我同时告诉他们:如果你想用实验室的器材做物理实验,告诉我,我帮你们准备。

交还激光笔是那位学生自我教育的胜利。兴趣使他一时糊涂,想占有,但玩过之后,经过反思,自我教育,理智战胜了贪欲。“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对待学生,应该等待,相信他不是故意的(哪怕他是故意的),他有自我教育的能力。

运用自我教育思想,就要信任学生,尊重学生,其实质是,相信学生是单纯的,是纯真的,能够分清是非,有自我教育的能力。相反,如果教师在班里就此事大讲特讲,批评讽刺,思想教育,其实质是认为学生思想不好,品质恶劣,激光笔无疑不会被还回来了。

我班有一位很聪明的学生,平时上课很活跃,成绩也很好,认为物理很好学,很容易,最近上课开始溜号,自习课常常做小动作或找周围的同学说话,作业也不认真。我看在心里,急在心头。我对他口头提醒,尽管用了几节课,并在他的作业本上写上“别浮躁”,但没有什么效果。因为在他看来,只要考得好就行了。我想,只有让事实来教育他了。结果在接下来的考试中,他物理刚刚考及格,其他科也大幅下滑。他周围的同学考得仍然很好,他傻眼了。教他一年多了,他的父亲第一次来学校,拉着他到我面前,让我帮助他分析考差的原因,并给他指条路。他站在我面前,有些不好意思。我问他:“你是否知道考差的原因?”他点点头。我说:“你有考好的信心吗?”他坚定地回答:“有!”我说:“你对自己有信心,我对你也有信心,我相信你!”我对他的父亲说:“小孩子已经找到失败的原因,并且满怀信心地要找回自尊,我们应该相信他,他会成功的。”在之后的学习中,他的学习态度明显地转变了,成绩也有明显的提升。

在学生考差时,我没有按常规做法:先把学生找来,劈头盖脸地训一顿,然后把家长叫来,告知学生在校日常表现,再让家长把其训一顿。在家长主动来交流,甚至带着情绪的情况下,我在家长面前也没有批评学生,没有向家长告状,没有推卸责任,而是充分地肯定学生,相信学生,相信他有自我教育的能力,能不断调整自己生命之舟的航向,使自己不断地向理想的彼岸前进。并且,在这件事之后,他对我更加信任、尊重了。

一天晚自习,电灯突然熄灭了。“嗷———”一个学生兴奋地叫了起来。这时,日光灯闪了几下又亮了起来。有几个学生边说边左顾右盼:“谁叫的?谁叫的?”他们都看着我,希望我找出那位起哄的同学,等着看我如何处罚他。他们希望发生点什么,那是他们希望看到的一场好戏。我看了他们一眼,又继续批改作业,好像什么也没有发生。他们有点失望地埋头做作业了。不一会,灯又熄灭了,这次没有学生发出任何声音,静静地等着电灯重新亮起来。我很高兴,我以宽容和自信使学生知道如何行事。这是学生自我教育的结果,教师的作用是给学生提供自我教育的机会,使他们能有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成长的空间。

篇9:教育——情感就是力量

关键词: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2.10.011

文章编号:1672-0407(2012)10-042-04   收稿日期:2012-08-20

一、情感教育的目标

一般目标是制定具体目标的出发点和依据,也是情感教育理论的核心。情感教育的一般目标包括三个内容: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提高他们情绪情感的自我调控能力;帮助他们对自我、环境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这三个方面最后均指向整个教育目标的完成和健全人格的培养,这也是情感教育的终极或最后目标。

(一)阶段目标

根据不同年龄阶段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结合不同年级的发展任务,设计从低到高的各个阶段的教育目标。各个阶段之间前后相接、螺旋发展,共同构成整个情感教育体系。

(1)小学阶段:经常给予他们积极的鼓励和肯定的评价,培养他们积极的“自我接纳”态度,体验作为好孩子的快乐;教会他们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情感需要和情感体验,为提高自我调控能力打基础;培养他们初步的道德感,包括道德荣誉感、羞耻感、义务感、责任感等等,对集体生活和同学有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引导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向比较稳定的方向发展,培养他们初步的探索精神;通过游戏、音乐、形体、美术等课使他们进一步体验美感及其不同形式,引导他们将这种美感与自己的生活结合起来。

(2)初中阶段:开始培养学生的自尊、自信、自强和自律精神;正确认识并较好地处理哥们义气;传授一些自我情感调控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加强情感心理咨询和辅导;引导他们树立远大的科学志向和高尚的社会理想;组织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丰富他们的情感生活,同时防止不良情感的影响。

(3)高中阶段:向他们介绍多种多样的职业,使他们认识并体验到每一种职业都是必要的和伟大的,形成一定的敬业精神;引导并具体帮助他们区分友谊与爱情,区分朦胧的情感需要与真正的爱情需要;防止并矫正学业不良和学业失败者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和反社会人格态度;帮助他们进一步发展自己的道德感,可以就一些有争议的问题进行讨论或辩论,以促进道德态度与科学精神的结合;进一步培养他们的深刻的学习体验,从对学习结果的体验发展到对学习目的的体验;防止他们产生的一些庸俗的美感,用高尚的作品和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熏陶他们。

(二)目标分类

1964年,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克拉斯沃尔和布卢姆等人通过研究,将情感教育目标分为以下几个层次:第一,接受层次。在这个层次上,人们从被动地接受某些现象的刺激到比较积极地注意接受刺激。第二,反映层次。在这个层次上,人们接受刺激后,受到驱动,愿意做出反映,从而获得满意的体验。第三,价值评价层次。在这个层次上,人们的情感体验不再依赖于一些机体的需要,而是依赖于对需要本身以及满足需要的方式做出的价值评价。这也是情感发展的关键阶段。第四,组织层次。人们对价值进行观念化,并运用这些观念来建立内在一致的价值体系。这是形成稳定、深刻和丰富的情感的必要前提。第五,性格化层次。在这个层次上,人们会将价值观、信息、态度等组织在一个和谐的系统内,形成性格特征,知道自己的言行。这五个层次构成了层层递进,紧密衔接情感心理的内化和升华过程,形成了一个动态的目标系列。

二、情感教育的特征

兴趣性

情感教育的兴趣性特征是指情感教育总是能够激发起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兴趣走进课堂,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进一步地发展自己的兴趣品质。要指出的是,情感教育的兴趣性特征并不是说教育要迎合学生的多方面兴趣,而只有那些与学习任务、与个体发展和社会进步相联系的兴趣才是应被尊重、培养和发展的。

成功性

情感教育的成功性特征是指情感教育要创造条件保证每一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有成功的体验,在日常交往中都有自尊的体验,从而能够建立起积极的自我评价,产生积极的“自我接纳”。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取得成功,体验成功,这是情感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则。

审美性

审美性是情感教育的又一个重要特征。这个过程都已不再是纯粹的知识传递和获得过程,而成为一种具有审美性的教育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双方主动投入又被深深吸引的联合活动,而且活动本身成为双方心灵共同创造的作品,是双方本质力量的外化和现实化。

创造性

情感教育的创造性有两个含义:一是指情感教育没有一个统一的模式和固定的程式可以遵循,需要教师根据不同学科不同年级和每一堂课的实际情况,在情感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二是指情感教育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提高他们的创造性素质。

三、当代国内外情感教育

(一)英国的情感教育

(1) 夏山快乐教育

当代英国著名教育家尼尔在1924年创办夏山学校。他认为,当今很多学校只重视知识的学习,忽视情感教育。尼尔办学的指导思想是:尊重生命,尊重个体。强调教育的目的是适应儿童。学校的目标使儿童学会如何生活。

(2) 体谅教育

体谅教育是20世纪60年代在英国学校兴起的一种以培养道德情感为主的道德教育方式。其基本思想是多关心、少评价,认为道德教育不应仅仅分析规则和禁令。体谅教育实践的代表人物是彼得·麦克费尔。他认为,道德靠理解和领会,主张富有成效的教育就是学会关心。

(二)美国的情感教育

美国的情感教育在理论上以布卢姆等人提出的情感目标分类为指导,在实践上,则以职业指导与咨询为主。它的特点是利用专家的力量为那些有特殊的和显而易见需要的学生服务。

(三)其他国家的情感教育

(1) 丹麦:以级任教师实施情感教育,这是其显著特征。

(2) 荷兰:由各学校自己拟定教育方案。流行通过激励学校来实施情感教育,即学校给学生提供一个安全空间,让其被尊敬。

(3) 西班牙:为男女儿童、男女青年提供全面的训练,以便他们能够塑造他们自己的个性,并发展道德的和伦理的价值观。

(四)我国的情感教育

(1) 情境教学

由南通师范附小特级教师李吉林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情境教学讲究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强调兴趣的培养,以形成主动发展的动因,提倡让学生在实际感受中逐步认识世界。情境教学经历了片断语言训练阶段、提供作文题材、进行审美教育、促进整体发展四个阶段。其特点是形真、情深、意远。

(2) 愉快教育

因片面追求升学率、家长对子女学习苛求、教法不当、师生关系紧张等原因造成学生苦学、厌学的情况,遂提出“愉快教育”这一理念。其主要特征有:在教学目标上,强调具体目标的个性化与总体目标一致性;在课程设置上,变化课程设置,注重潜在课程对学生的影响;在教学方法上,强调多样化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育、教学评价上,注重激励性评价。

四、情感教育的未来

情感教育尚处于初步阶段,理论与现实实践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另一方面情感教育在当前的教育地位中的位置还相对较低,还需引起各方面的普遍关注与重视。

我国的传统教育以提高人的智能水平为主要目的,以评价人的智能水平为主要判断标准,传统教育的基本理念存在严重的片面性、机械性、功利性,缺乏全面性、辩证性和非功利性。针对这种情况,目前我国教育界提出了“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力为核心,注重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有三大要义:第一是面向全体学生,第二是要全面发展,第三是让学生主动发展。

然而,目前我国的素质教育理论仍然很不成熟,存在着一系列重大缺陷,由于没有建立一个完整的、科学的理论体系,所有的理论观点都建立在主观假定、经验判断和定性分析的基础之上,没有遵循严密的数理逻辑程序和公理法则,因而不具备强大的理论说明力,主要表现在:

1.教育理念没有一条基本的逻辑主线。素质教育所包括的具体内容(如人生信仰教育、价值观教育、道德品质教育、法制法纪教育、政治思想教育等)之间不存在严密的逻辑联系。

2.各种理论观点具有较高的零散性和较低的连续性。例如,目前的政治思想教育往往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原著作指导,以政治领袖的著作、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讲话、上级文件、官方报刊、法律条文、名人事例等作为政治思想教育的主要内容,缺乏系统性、科学性和连续性和一致性,具体表现:各种政治理论和思想观点之间没有内在的逻辑联系,缺乏系统性。许多政治思想的理论没有科学依据,都是以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以及政治领袖们的原著为理论基础,零散地吸收了一些现代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缺乏严密的逻辑性和科学性;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思想观点和政治理念相差甚远,甚至完全矛盾,缺乏连续性;不同类型社会事物之间所提倡的政治口号和思想宗旨缺乏内在的逻辑一致性。

3.各种理论观点具有较低的客观性、精确性和公理性。我国的素质教育理论没有充分吸收现代科学技术的巨大成果,没有全面融入现代科学技术的滚滚潮流之中。素质教育的具体内容的确定没有一个明确的宏观框架,素质教育的许多具体方法仍然存在较大的争议的,各种教育评价指标和参数的选取往往也是各执己见,这表明目前的素质教育理论具有很强的主观性、模糊性和歧义性。社会科学要想不断提高其客观性、精确性和公理性,就必须全面走向自然科学化,教育理论也是如此。物理学的“耗散结构论”拉近了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距离,“统一价值论”为社会科学全面走向自然科学铺平了道路,也为素质教育理论真正融入现代科学体系之中奠定了理论基础。

五、情感就是力量

教师所从事的是一份需要激情、需要感动力的事业。人是一种情感性的动物,人与机器最本质的区别之一就在于人的情感性。而作为教师的人,必备的一种基本天赋应该就是情感素质了。1962年,美国工程师普莱西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程序教学机,随着程序教学机的问世,有人就宣称:教师这个职业在21世纪的时候将不复存在,提出了所谓的“非学校化”和“教师消亡论”主张。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教师这个职业不仅没有消失,而且还在壮大,原因何在·我想,这可能就是因为任何先进的现代化机器都不能取代教师的情感教育功能。当今教师呈现出来的“职业倦怠”和“教育审美疲劳”现象,从本质上说,是教师的教育激情的丧失、教师情感的冷漠和教师感动力的缺乏。

情感就是力量。对有血有肉的人来说,最有影响力的触动方式是莫过于“动情”。所谓“动情”,就是激起情感,振奋情感,触动感情,打动感情。感动人的事和人,莫不是通过使人动情来发挥其感动力的。有人说,煽情的电视节目是通过赚取观众的眼泪来获得较高的收视率,我觉得其目的不在于赚取眼泪,而在于获得观众情感的共鸣。对教师及其所从事的教育活动而言,感动力是衡量其对学生的影响力的重要指标。

之所以人机对话的程序教学不能取代师生对话的主体教学,就是因为人机对话缺少了人与人之间情感的影响力,缺少了教育必须的情感教育,缺少了“动情”。在教育中,情感影响有时候比思维训练更为重要。在教育过程中,情感因素属于非认知因素,属于学生学习的动力系统。对科学知识的教学来说,情感本身不能直接参与认知加工活动,但它是认知加工重要的背景因素和活动条件。教师的表达如果仅仅只有字正腔圆、表达准确,而没有情感的参与,教师语言便变得苍白无力,情感参与了语言活动,便能触动学生敏感的神经和精神世界。尽管情感不等于认知,但情感具有认知功能,能够提升认知活动的效率,增强认知活动的动能。在教育活动中,情感具有重要的教育力量。

激起与维持。激发情感和维持动力,是情感的教育功能的初始表现。通常所说的培养兴趣、激发动机,其实是感情的教育功能。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师生饱满的情感投入,是达成优良教学效果的基本条件。心不在焉、无动于衷、萎靡不振,只可能是劣质教学的条件。从情感作用的角度讲,平平淡淡不可能是真。情感的力量首先在于激起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关注度,提高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度。

激动与激励。情感的参与,为平淡、平凡的活动增添精神的色彩,使得可能呈现出机械特征的人的活动富有了人情味。师生互动的教学活动尤其需要情感的参与。师生情感投入越多,教学活动越能远离机械的、乏味的循环状况。要知道教学活动不是师生精力的无意义磨损过程。情感的参与,有助于师生通过情感互动达到相互激动和激励,得到情感升华的体验和满足。教学过程中所传递的知识信息不是无情感价值的纯粹符号和加工原料,而是与情感相关的思想主题。

抽象与移情。动情之处,往往是触及人的灵魂深处的时候发生的。人在动情的时候,往往是把听到的、看到的人、事或符号信息与自我的人生经历、个人理解相关联的时候,这个时候,人往往要进行对感受到的对象进行抽象和移情的活动。抽象和移情的条件是联想,因此,情感触动的目的就在于使学生把这种对感知的事物、人或符号信息与自我经历、认识和理解进行联系,从而展开抽象和移情活动。

当今,许多中小学教师习惯于用作业、考试、批评、威胁甚至惩罚等手段来对待学生,似乎只有这些东西才能发挥对学生的影响力。其实,这些手段没有一个是11学生喜欢的。它们只能带给学生负担、沉重、紧张、反感、抵制甚至恐惧等心理体验和感受。其实,情感对学生发展的作用远胜于“强制性”的要素和方式。

教师情感的力量就在于激发新的情感,在于以情动人。情感的力量就是熏陶情趣、感化心灵。我不是很赞同“EQ”这个概念,但确信情感的教育力量。在诸多教育情境下,情感的教育功能和教育力量是任何训练、规劝、强制、惩罚都不能比拟的。情感丰富的教师能够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情感充沛的教师,总能令学生激情洋溢,充满热情。可以说,没有情感参与的教育,不是完美的教育。一个有品味的教师,一定是一位情感丰富、充沛的教师。

教师的情感是一种精神层面的教育资源,也是一种最具感染力、感动力和感召力的教育方式。教师情感投入状况不同,学生的体验和反应就不同。你投入热情,他反应的就是热烈,你投入的是感动,他得到的就是触动。教师对令人感动的作品进行激情洋溢的教学,学生的反应便是群情振奋。如果教师对令人愤慨的事件毫无愤怒的表情,学生面对这些事件也会麻木不仁。教师投入什么情感,在学生那里就会产出什么情感。教师情感投入,影响着学生情感世界的变化。因此,我建议,在面对学生的时候,教师最好多投入一些情感,少投入一些强制。

上一篇:企管班问题问答下一篇:写给丈夫的安全家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