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兼爱上读后感

2024-05-23

墨子兼爱上读后感(精选4篇)

篇1:墨子兼爱上读后感

《墨子》兼爱(上)读后感

读到《墨子》兼爱(上)这篇文章时,就一直有一个问题屡次在我脑海里闪现,是的,我也从来都没有搞清楚过---------什么是爱?

孟子说:“仁者,爱人”,“臣忠于君,是爱;子孝于父,是爱;父兄姐妹之间互敬互助,是爱”,亲人之间的爱,永恒而无可替代。那恋人之间呢,什么才是爱?

有这样一个故事,在小学的一间教室里,有几名学生。一个学生天真地问老师:“老师,什么是爱?” 老师觉得这个孩子提出的问题十分有意思,值得好好回答。当时正是课间休息的时候,于是,老师要求学生到校园里去玩儿,并在重返教室时带回一样他们最喜欢的东西。

孩子们迅速地跑到外面。在他们回到教室后,老师说:“我希望每个同学都拿出自己带回的东西。”

一个同学回答说:“我带回的这鲜花,它好看吗?”

第二个同学说:“我捉到一只蝴蝶,你们看它的翅膀多漂亮呀!我会把它收藏起来。” 第三个同学说:“我抓到一只小鸟,它是从树上鸟巢中掉出来的,你们看,多好玩儿啊!” 就这样,孩子们把自己带回的东西一个接一个地展示出来。但是,老师发现,有一个女同学没带任何东西回来,而且在那里默不作声。于是,老师问她:“你呢?什么也没找到吗?”

这个女孩不好意思地说:“请原谅,老师。我看见了花朵,嗅到了它的芳香,我也曾想把它摘下,但是我更愿意让它更长时间地散发着它的芳香;也看见了蝴蝶,它们颜色十分鲜艳,又十分可爱,我不忍心把它们当成我的俘虏;我也看到了那只从鸟巢中掉出来的小鸟,在我试图上前去抓它的时候,我看到了鸟妈妈的目光正在注视着我,我只想把它送回到鸟巢里。” 这个女孩接着说道:“ 老师,我已经嗅到了花的芳香,感受到了蝴蝶对自由的渴望,同时也体会到了小鸟妈妈眼睛里流露出的伤心。所以,我什么也没能带回来。”

老师热情地称赞了这位女学生。老师说:“爱是发自内心的感觉,爱不是摘取,不是抓住什么,也不是得到或失去什么。爱是自己享受自由,同时给予他人自由。” 是吗?爱,是给予自由?爱,是不轻易打扰?那一年,我们高三;那一年,我们一起为梦想而奋斗;那一年,秋日的树荫里,火红的枫叶,翠绿的雪松„„ 转瞬间,却已物是人非!

朋友说,喜欢“喜欢都市的繁华、热闹,讨厌一个人的孤寂、凄凉。”而我却喜欢“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超然、洒脱。看看水里嬉戏的鱼儿、天空掠过的飞鸟,让漫天飘飞的落叶驻足肩头,与生灵为伴,远离世俗的喧嚣、尘杂。累了、倦了,就捧一本书,走进冰心的世界,让心在拼搏的彼岸轻轻停靠。然后,回过头,秋叶飘飞的瞬间,记下你温柔的容颜。

漫步学海,总喜欢挑起那一片片随风飘落水中的落叶,逗逗藏在叶下的金鱼,俯首看着它们剑似的窜向远方。鱼儿散了,海水淡了,中学的青春终是到了散场的时刻,可那运动场上健硕的身影,教室里嬉戏的场景,讲台上温柔的笑靥,却在回首的瞬间定格,像岁月的年轮,在脑海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挥之不去!往昔的杨柳,只是,落叶了;同样的睡莲,只是,枯萎了,明年的春回大地,它们就会发芽,就会重生。可为何?你不在了,青春散场了,而我又回来了,记忆把我拉了回来,一个人回忆曾经的我们,曾经的你„„

记得曾有人说过:“相濡以沫,不若相忘于江湖”。可是,花开花落,春去秋来,又一年的零落成泥,落叶归根。既是相忘于江湖,可为何那道剪影依然记忆犹新,谁解伊人的憔悴,孰知相忘后的惨淡。坚守“爱,就不轻扰”的誓言,却终也不曾明了,你那“花飘散,恰似那年初见,伊伊红尘铅华尽,片片载哀怨”的慨叹为谁而歌,为谁而泣,却留伊人几许欢乐、几多愁„„

这一刻,站在大学的校园里,依旧不变的花开花落,春去秋来,但那些曾经,那些过往,回不去了!或许,我们错了!亦或许,这便是最好的结局。没有摘回来的花,但芳香成了永恒;没有带回来的蝶,就静静地欣赏它花间起舞的美,也许,我们从来都没有失去过,只是,换了一种方式来存在。

篇2:墨子兼爱上读后感

1、认知目标

积累文中所涉及的典型实词、虚词和句式知识。

2·技能目标

能够运用所学的实词、虚词及句式方面的知识,去阅读浅易的文言文。

3·情感目标

体会兼爱思想内涵,进一步思考其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

多义词义项的归纳和墨子思想的理解、说理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预习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查找资料,了解墨家思想的特点,及其与儒家思想的不同之处。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先让学生看课本“引入话题”部分。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的大转型时期。这时周天子已失去了往日的辉煌,旧的政治、经济秩序乃至社会伦理秩序渐趋崩解,而新的政治经济秩序和社会伦理秩序尚未完全建立起来,一切都处在迅速的变更中。到处充满着大国攻小国、大家篡小家、强凌弱、众暴寡、诈谋愚、贵傲贱的不合理现象。甚至出现下层人民被迫“易子而食”的惨状。就是在这样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里,一位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位伟大的哲学家、社会活动家、教育家和“国际”和平主义的倡导者诞生了——他就是墨子。墨子亲眼目睹了当时社会的不合理现象,提出了一系列为广大平民利益而着想的解决社会危机的方针和措施,成为我们民族精神绵延不绝的源头、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为着真理和理想而不懈地奋斗和努力。墨子的精神,直到今日读来,仍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启迪力量,因此,让我们敞开心扉再次走进墨子的伟大思想王国吧!

二、墨子生平及思想简介(用提问法介绍)

墨子姓墨名翟。他是一位哲学家,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和集大成者。墨家学派不仅是一个思想文化团体,而且还是一个有组织、有纪律、有纲领的社会团体。墨家集团兴盛时人数多达数百人,他们不仅是墨子的忠实信徒和墨家学说的传播者和执行者,而且还直接参与社会活动,如楚国欲攻打宋国时,墨子就派学生禽滑厘带领300多人保卫宋国。墨家集团的成员人人皆可“赴火蹈刃,死不还踵”,是一支非常能战斗的队伍。

墨子又是我国古代哲学思想史上与孔、孟、老、庄齐名的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他出身于平民世家,一生没有脱离生产劳动。他和他的弟子们始终过着勤劳俭朴的生活,立足现实,崇尚和平,以自苦利他为己任。墨子又是一位伟大的社会实践家,曾周游列国,广收门徒,施教四方,为了天下劳苦大众的利益呕心沥血。

墨子与鲁班还是两位同时代的著名的科学家和发明家。

墨子的学说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①兼爱非攻。所谓“兼爱”是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并认为社会上出现强执弱、富侮贫、贵傲贱的现象,是因为天下人不相爱所致。

②天志明鬼。宜扬天命鬼神的迷信思想是墨家的—大特点。

③尚同尚贤。尚同是要求百姓上同于天子。墨子认为,国君是国中贤者,百姓应以君上之是非为是非。他还认为上面了解下情也很重要,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赏善罚暴。尚贤是要求君上任用贤者而废抑不肖者。

④节用。节用是墨家非常强调的一种观点,他们抨击君主、贵族的奢侈浪费,尤其反对儒家看重的久丧厚葬之欲。认为君主、贵族都应像古代大禹一样,过着极为俭朴的生活。

三、熟读课文,纠正学生不正确的读音。

四、学习重难点字词句

1·通假举要

既以非之(“以通已)

天下之难物于故也(“于通迂”)

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故也(辩通辨”)

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要(“要通腰”)

教驯其臣(驯通“训)

破碎乱行(碎通萃”)

贵必敖贱(敖通傲”)

2·古今异义

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古义:用来……的,拿来……的;今义:因果关系的连词。)

士闻鼓音,破碎乱行(古义:破,人群分散,行列混乱;碎,通萃,聚集;今义:破成碎块。)

害人者,人亦从而害之(古义:从,跟从,跟随。而,连词来;今义:连词,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

3·一词多义

以不相爱生(因为)

以 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用)

人以见于君,出以践于朝(连词,表并列)

之 是以仁者非之(代词它”)

此何难之有焉(助词,宾语前置标志)

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助词的)

恶 恶人者,人亦从而恶之(厌恶)

昔者晋文公好士之恶衣(坏的,不好的)

独 今诸侯独知爱其国(惟独,只)

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独自)

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难道)

4、串解课本中其它重要词语。

五、学生朗读课文。

六、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做课后练习。

第二课时

一、检查学生熟读课文情况

二、看题目及课文思考,什么叫做“兼相爱,交相利”?

即不分亲疏厚薄地互相关爱、互相使对方得利。

三、在墨子眼中,“天下之害”有哪些具体体现?

见课本第一段。

四、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用什么方法可以消除?

墨子认为天下的一切灾难,人间的一切邪恶,包括盗窃、杀人、战争、怨仇、嫉恨、诈骗等等违法犯罪现象都是不相爱带来的恶果。而要改变社会,包括调解社会矛盾和由乱变治等,即要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

五、墨子这种看法是否正确?

墨子因不明了社会治乱的根源,从而提出不分王公大人与万民的阶级差别,都要兼爱“同利的主张。但由于时代的限制,他没有意识到人民的力量。所以此种主张只是一种善良的幻想。

六、你对“兼相爱,交相利”有何看法?也可以谈谈它给你的启迪。

有的人在人家休息时间或安静学习时大声谈论,有的人为了求快,打饭或看病时喜欢插队。这些人就属于那种自爱而不知道相爱的人。人应该从只知道自爱而不知道相爱、只知道自利而不知道利人的偏狭中超脱出来,由此营造一个和谐的社会。

七、墨家思想与儒家思想有何不同?

从历史进程看,儒学早于墨学。墨子曾学习于儒门,接受过孔子思想的训练,后来深感儒家厚葬浪费财物而贫民,服丧时间太久伤害身体而妨碍工作,于是反叛儒家自立门户,墨子的许多学生也是如此。如曾一度受业于孔子的大弟子之一子夏,后来师从墨子,并成为墨家学派的著名人物。由此可见,墨家学派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从儒家学派分化出来并与之相对抗的学术团体。

兼爱:墨家主张的兼爱是无差别的,而儒家主张的仁爱是有差别的。打个比方说,墨家认为大家都是地球上的人,应该互相爱护;爱别人和爱父母应当是同等的。而儒家认为我是中国人,我更爱中国人;我是雷州人,我更爱中国人中的雷州人。墨家认为,儒家对“礼”的看法是:陌生人踩了你的脚,陌生人要道歉;那么最贤能的王公大人们踩了你的脚呢?你爹踩了你的脚呢?他们却没有必要道歉——因为王公大人们比你贤能,你爹是你的长辈,是你的亲人。(儒家主张礼不下士人)墨家对此予以了揭露与批驳:王公大人们不是最贤能的人吗?他们凭什么不还礼呢?不讲礼难道还是贤能的人?那么儒家的“礼”也就是有阶级的礼,虚伪的礼、为统治阶级服务的礼了吧!再者,你爹对你来说不是比陌生人要亲吗?那么他为什么反而可以不还礼了?难道是生疏的人才有必要讲礼,亲人反而可以不讲礼了?这样的礼不是颠倒的吗?

非攻:反对现行战争。(儒家支持贤能君王发动战争,支持“仁义”的大国兼并小国,主张“贤”人消灭“不肖”之人)

节葬:反对厚葬,活着的人还有不温饱的,那么为什么还要在死人身上花费那么多呢?反对为了死人而折磨活人。(儒家特别鄙视这个主张,认为墨家鄙视祖先,是野蛮人)

节用:反对铺张浪费劳民伤财、繁文缛节,反对增加百姓不必要的负担。认为越是贤能的人,越是王公大人,越应当节俭。(儒家认为物质的使用与尊贵是成正比例的。)

非命:认为没有什么天命,命运是由我们自己掌握的。宿命论是剥削阶级的遮羞布,是他们为了他们贪婪残暴的勾当而编织出来的——我富有,为什么呢?我有天命。你穷,为什么呢?因为你命当如此。(儒家不管你怎么做都不会改变的,你只能等待被命改变)

非儒:反对儒家的亲疏尊卑之别,儒家根据死者与当事者的亲近程度划分了服丧守孝的期限。兄弟死了,要求你服丧一年;你兄弟的妻子死了,你可以根本不用理她。

墨家与儒家还有许多方面不同,大家可以去查找这方面的资料。

七、写作特点

1、平实质朴少文采。但其中流露出的伟大的智慧和崇高的救世精神,却是异常震撼人心的。

2、层层深入,逻辑性强,条理井然。

篇3:论墨子兼爱平民政治思想

一、墨子平民政治思想产生的根源

每一种思想的萌生都是从其所在社会阶层的生活的表现。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一个特殊的时代, 墨子思想是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年代产生的。

(一) 社会政治秩序的崩溃

我国的宗法制是根据血缘关系的远近、亲疏来决定继承权。为了维护王权的统治, 我国周代王朝的统治者以宗法制为基础建立一个等级森严的政治制度与宗法制互为表现的分封制, 这种政治制度有利于维护统治阶级内部秩序, 加强对奴隶和平民的统治。

(二) 社会结构的变化促使墨家思想的滋生

铁器的广泛运用, 生产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相对应的生产关系也发生了改变。同时农业技术在原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 为农业个体劳动提供了生产条件。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剧烈的动荡与变革, 经济地位的变化与政治斗争的结果, 阶级对立关系也发生转移, 原为贵族的可能沦为了庶人, 原为平民的可能成为统治阶级, 为此平民阶层有了改变旧的经济关系想法。当时的统治阶级残酷的剥削平民, 战争四起, 广大的下层平民的苦不堪言。

二、墨子社会思想的核心—“兼爱”

墨子的社会思想里充满着平民政治的色彩, 平民思想也是他的思想精髓, 同时也是墨子思想区别于其他学派思想的特殊的标志。“兼爱、非攻、尚贤”—是墨子社会思想的三个基点, 其中兼爱思想是贯穿着它的整个思想体系, 是他对现实社会关怀的基础。这三个基点是连结在一起。墨子虽然是平民出身, 但他却是怀抱天下大志, 为平民发言, 为平民议政, 要为平民建立一个属于平民的政治舞台。

(一) 兼爱的平民观

墨子提出“兼爱”的理想, 平民思想的特点是他思想的精髓。随者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改变, 有些被束缚在土地上的农民, 他们得到了解放在更大程度上摆脱了氏族宗法等级的束缚, 形成社会上新的一个群体。但是他们厌倦了处在被压迫的位置, 刚被解放却又陷入没有保障而又没有安宁的处境, 他们要站出来为自己说话, 墨子刚好就成为了为他们说话的人。他们期盼拥有一个和平、安稳并且有秩序的社会, 给他们保障和温暖, 墨子的政治思想表达了这种愿望和要求。

(二) 墨子的“兼爱”与儒家的“仁爱”的差异

孔子讲“仁爱”, 墨子提“兼爱”, 但是这两者的范围和程度是不相同的。墨子所讲的“爱”是对儒家“仁爱”思想的挑战和突破。孔子的“仁爱”说是以宗族血缘关系为基础的, 为世袭贵族制度、宗法制度所服务, 孔子的爱将贫民百姓置于被统治的地位。“仁爱”是有亲疏远近和贵贱差等之分, 孔子的这种爱是有差等的, 表现出不平等性, 相对而言只是便于统治阶级的统治。

(三) 墨子兼爱思想中平民思想的价值

墨子是一位从工匠走上学术舞台的思想家, 他的社会思想里充满着平民政治的色彩, 平民思想也是他的思想精髓, 也是区别于其他学派思想的特殊的标志。“兼爱、非攻、尚贤”—是墨子社会思想的三个基点, 其中兼爱思想是贯穿着它的整个思想体系, 兼爱思想是其对现实社会关怀的基础, 这三个基点是连结在一起。墨子虽然是平民出身, 但他却是怀抱天下大志, 为平民发言, 为平民议政, 要为平民建立一个属于平民的政治舞台.

三、墨子兼爱思想的给予的启示

墨子从自身的经历出发, 切身的感受到下层平民生活的艰辛。为此, 他注重物质生产资料, 从维持人们生活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出发, 以独特的视角从平民生产者的立场出发, 结合当时的实际情况提出一系列旨在救人民脱离苦海的充满平民特征的政治主张, 对于现代的社会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墨子“兼相爱, 交相利”的人道主义的精神和任人唯贤的政策, 对我们要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墨子的这种社会理念符合下层平民的愿望, 因此受到广大劳动人民的热爱。作为我国民族优秀的文化, 尽管墨子的平民思想被当时封建统治阶级排斥, 但是仍然没有抹灭它的生命力, 因此, 它的进步思想是值得我们弘扬的。

参考文献

[1]胡子宗、李权兴等著.?墨子思想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

[2]何兆武著.中国思想发展史[M].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7.

[3]李泽厚著.中国古代发展史论[M].安徽:安徽文艺出版社, 1994.

[4]李妙根著.墨子选评[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

篇4:墨子兼爱上读后感

【关键字】尚贤 尚同 政治

一、墨家简述

《史记》中对墨子仅有二十四字介绍:“盖墨翟宋之大夫,善守御,或节用,或曰并孔子时,或曰在其后。”[1]虽资料非常匮乏,但后人推测墨翟是孔后孟前的.墨家思想在孔子以后流行,与孟子代表的儒家思想同称显学:“《庄子·天下篇》评论百家,首举墨翟……而降至韩非,遂谓‘世之显学,儒墨也’。”[2]当时处于传统宗法制解体的动荡时期,思想家们都思考恢复社会稳定的问题,墨子也不例外。

墨子提出他之于社会秩序重建问题的看法,即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其中兼爱为核心,指“视人如己,不分亲疏远近,贫富贵贱,同等程度地爱一切人。”[3]此外,兼爱针对的是儒家的“仁爱”,有功利主义在其中,认为儒家的仁爱是强调爱自己的父母兄弟,再爱身边的人,有层次亲疏之分,最终会走向利己主义;而兼爱“兼相爱,交相利”,最终会改善社会生活,达到社会功利最大化的效果。

围绕兼爱,墨子还提出其余九个主张,分为政治、经济以及自然观三个方面,非攻、尚贤、尚同为政治主张;节用、节葬、非乐为经济主张;尊天、明鬼、非命为自然观主张。本文主要从“非攻、尚同、尚贤”着眼,分析兼爱在政治层面之主张在今天的借鉴意义,本人希望通过文章的浅析,使读者从思考中获得些许启发。

二、從“非攻、尚贤、尚同”着眼分析

(一)非攻

非攻指停止战争,墨子先用小故事说明亏人自利是不义之事,进而表明战争攻国是最不义之事;再者,论述战争攻打他国无利,在功利主义角度上看,攻占他国,致生灵涂炭,并不能使天下人得益,要达到功利最大化,只有坚持“非攻”思想。

然而,有人认为,非攻思想具有一定的消极意念。可依我看,非攻虽不主张主动攻占别国,但也不意味消极地接受他国的侵犯:“墨子主张非攻,言下之意即主张防御……墨家善守御,不是消极的守,他反对非正义的侵略战争的攻,却不反对正义战争的诛。”[6]非攻仍有一定的积极观念,强调通过非攻来稳固建设中的社会,分成反对非正义侵略和不反对正义战争两种特殊情况。

非攻在当代社会中等同和平思想,自古以来人们共同理想是能够安居乐业地生活下去。反观今日,许多大国对中国的和平崛起存胁迫感。余以为,非攻对于形成中国的政治形象有借鉴意义。中国强调和平崛起,不意味步步退让,有攻必有守,应让其他大国了解到,中国国家形象是在和平崛起的基础上,固守本国的权益,遇到非正义的侵略行为,并不会不动用一点武力,该出手的时候就出手。如此表明自身的立场与决心,才能更加稳固中国的政治形象。

(二)尚贤

“《尚贤》主张‘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主张‘不辨贫富贵贱远迩亲疏,贤者举而尚之,不肖者抑而废之。’这比儒家举贤才的主张更彻底地体现了平等的思想。”[5]尚贤影响了君主制定选拔人才的标准。传统社会中有管仲和孔子意识到任人唯贤的重要性,但是这些思想均在一定的等级划分上。由于墨子出身底层,他将“任人唯贤”的外延进一步扩大到“农与工肆之人”当中,形成了当时的社会潮流。

余以为,尚贤思想在今日是可被借鉴于中国政治团队的建设领域的,体现为有能者居之,以能力为准。现今社会存在着不少作风不良的苍蝇和老虎,不断出现的“打虎拍蝇”,固然大快人心,但国家政治团队建设,才是核心问题。目前看来,尚贤思想已经出现,打虎拍蝇就是“不肖者抑而废之”的表现。可是,“贤者举而尚之”又能否真正做到呢?

余以为还没有,如今国家通过国考方式选拔公务员,但国考只从一个侧面说明进入政治领域工作的人们具有处理公务之能,并不意味具有“贤能”,在我看来,贤能比才能更重要,有才不贤的人很容易干出不符合社会道德要求的事,贤能无才的人反倒干不出祸害社会之事。

因此,建设国家政治团队应将贤能置于更高的位置,增设多种考核方式,选拔既有才,又贤能的人进入核心团队,更好地为群众谋福祉,增强群众对政治团队的信心。

(三)尚同

尚同作为治国之道,要在下者与上位者保持同样的想法。学者们对于尚同分析如下:“‘尚同一义可为政于天下也’,这是墨子所设想的政制。盖为政的要义是思想统一和政治集中。”[4]尚同建立在尚贤之上,包括赏罚和思想统一。

第一,尚同有强烈法治意识。墨子强调“以法治国”,“法则、制度起着规范社会秩序的作用……做到公正和正义性,墨子提出‘法不仁,不可以为法。’”[7]墨子认为国家立的法必须要服从,有功者应赏,有过者应罚。第二,要以“统一思想”为政,即“统一思想之方法即使下同乎上……人人皆放弃自身之是非标准,而服从在上者的标准,最后则服从天志。”[2]体现出了权威主义。

尚同对于今日政治建设,余以为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地借鉴。

第一,墨子对于法治国家的观点在今日是可以被采纳的,尚同后来经过法家的吸收以及改造,也成为了中国专制主义思想的源头之一。第二,尚同要求下位者要与上位者的思想一致,虽从理论层面上非常理想,领导群体都要求下级和自己的想法一致。但现实中,如果缺少了反对声音,务必按照上级想法执行,则很容易出现危机。因此,余以为尚同专制色彩过于浓厚,若放之今日而行,则剥夺了个人自由,违反了人权要求,最终导致极权主义国家。

三、结语

上文通过浅析墨子“兼爱”在政治层面三种表现,我们知道,墨家思想在当时所处时代曾引起社会潮流,虽然有些理论不大符合现实所用,但是若能把握住当中的内涵,也能从中找出闪光之处作为借鉴。由于对墨家思想了解尚不够深入,文中会出现较为肤浅的言辞,此文过后,我会继续学习墨家理论,希望能提出更多独特的观点与看法。

【参考文献】

[1]郝志达、杨钟贤.《史记》[M].天津古籍出版社.1997.

[2]劳思光.新编中国哲学史[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冯达文、郭齐勇.新编中国哲学史[M].人民出版社.2007.

[4]詹剑锋.墨子及墨家研究[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5]徐克谦.中国传统思想与文化[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6]张月娥.墨家和谐思想及其当代价值问题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2.

上一篇:执业医师考试练习题下一篇:书法祝寿贺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