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山谷

2024-04-13

微风山谷(精选12篇)

篇1:微风山谷

微风山谷800字作文

“呼……吸,呼……吸……”我站在外公的老家——萧山泽荣寺的山脚下,面朝群山翠竹,敞开双臂,一次又一次的作着深深深呼吸。山谷微风习习,空气清新入脾,远处的鸟雀动听的鸣叫一声钻进我的耳里,跑到我的心里……我喜欢这微风山谷,喜欢这片和平宁静,喜欢这漫山遍野的绿色生机!

可是,又有谁能想象,70年前的泽荣寺曾经历过一场浩劫不复的灾与难,山里的村民们曾经因为二次世界大战的始作俑者日本的侵略而饱受动荡与不安。

“那时我还 只是一个2岁的孩子,听我的妈妈说,当时日本鬼子扫荡了周边的村落,他们烧、杀、抢、夺无所不做,村子里的人们听到消息后就只能丢弃家园,采取东躲西藏的办法来保全自身安全。”我一靠在外公膝头,听他讲这个过去的真实故事。

“当时,我的爸爸妈妈带着我还 有哥哥姐姐逃到了泽荣寺的山上,可能因为山上树木茂盛,竹子密布,我们有幸躲过了日本人的扫荡”。外公说

“那为什么你们在山上能安全呢?”我问道。

“也许,我们这片茂密不留空隙的山林让日本人害怕了吧,他们不敢前行,自然就使我们安全了”

“哦……原来在我的家乡,也经历了中国历史上的抗日战争,而我的外公还 亲身一体验了战争带来的恐慌与不安。幸运的是,泽荣寺经历的是一场没有销烟的战争,连绵群山与翠竹就仿佛是心手相连、团结一致的人们,用层层叠叠的坚固的金刚般的身形打退了敌人……”我想。

听完外公的.故事,再回想起我的外太婆一边抱着孩子一边被追赶而来的子弹“嗖”的一下击中臂膀的疼痛一幕,我恍然明白,革命烈士纪念碑上携刻的每一位烈士之名都是今天每一位中国人生命的守护神!

当我的脚步走过杭州革命烈士纪念杯,踏足南京中山陵,访问了井岗山历史博物馆,我明白在一幕幕战争已成历史的同时,一位位将领与战士,一场场战斗都应铭记入心。那一刻,我思索,我,一个新常态下的少年儿童应该用怎样的心态来面对沉重的历史呢?

愤恨么?不,愤恨只会带给我们更多坏心情,无益国力发展。苟合么?更不!那只会令国家强大不再!那就团结一致,让我们的力量如连绵不绝的群山、如坚忍不拔的翠竹、如一温一和又满含渗透力的微风,遍布世界各地!

正如主席伯伯在联合国演讲时提出的中国要当“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我想即便只是一个小小少年,我也是和平世界,中国角色里的一个基础组成部分!我想,在微风山谷的绿色平和中,我们一定能从一枚幼苗成长为一杆挺拔有力的山竹或是一棵茁一壮的大树,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出一份力!

篇2:微风山谷

题山谷石

作者:黄庭坚朝代:北宋 畏畏佳佳石谷水,冬冬隆隆山木风。

篇3:“微风”势不可挡

关键词:微博客,“微xx”,“微”时代

一、“微xx”源流考

“微xx”最早源于微博客, 简称微博, 是传统网络博客的瘦身。2006年3月由blogger的创始人威廉姆斯 (Evan Williams) 推出的Twitter宣告网络微博的诞生, 2009年8月份中国最大的门户网站新浪网推出“新浪微博”内测版, 中国微博元年由此开启。由于微博独具特色的便捷性和草根性, 很快便进入中文上网主流人群视野, 成为不可小觑的网络新生军。网络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复制性强, 任何一个成功的案例都将被无限制地效仿, 微博客的成功也不例外, 随后出现的各种“微xx”网络产品便是很好的例证。第一部引发观众瞩目的微电影是2006年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 微小说最典型的作品是时尚微小说创始人陈鹏先生的《eilikochen京都生活记》。此后, 微小说、微视频、微信、微访谈等相继出现, 网上刮起一阵“微风”。

二、“微xx”语言面面观

1、语义分析

查《新华字典》 (2011年6月第11版) , “微”字本义第一个义项便解释为“微型”, 该类网络新词“微xx”即用此义。但是, 我们通过进一步的观察分析, 得出该义项在“微xx”当中已有引申, 大致为少, 小, 短, 广之义。微电影的特点在于时间短、投资少, 参与度广;微小说的特点是篇幅短, 字数少, 互动性强;微访谈要求提问双方之间实现零距离, 等等, 这些特点便是“微”字为了适应网络新产品的要求而发展的引申义。

2、构词分析

“微xx”可以扩展为“微型的xx”, 是典型的偏正结构, 如:“微博”可以扩展为“微型的博客”, “微电影”可以扩展为“微型的电影”, 中心词在后, “微”即“微型”是偏, 起修饰限制作用。对比“微型的xx”, “微xx”显然具有不可比拟的简洁性, 在以速度著称的网络世界中, 越简洁便越具有生命力。

“微”是一个单音节, 按照传统的音节组合习惯, 更适用于和单音节的字组合成词, 如“微笑”、“微小”等。“微xx”是一个ABB式组合词, 突破“微”的常规组词习惯, 丰富了语言的表现力。

3、语用分析

“微xx”整体是一个名词性结构, 具有名词所有的特性, 主要作主语和宾语, 常用于报纸杂志的标题当中。如:

(1) 微博发展“神速”文艺创作走进“微”时代 (《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年8月12日)

(2) 微博之后流行“微电影”成快餐文化时代新宠 (《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年8月8日)

(3) 昨天下午, 徐静蕾做客腾讯微博“微访谈”, 与网友亲密互动。 (《扬子晚报》2011年8月3日)

例 (1) 中“微博”作主语, 用于文章标题, 例 (2) “微电影”作“流行”的宾语, 同样用于标题, 例 (3) 中“微访谈”作“做客”的宾语。

三、“微xx”流行背后

1、流行原因

(1) 网络催化剂新时代的网络技术朝着高、精、尖的方向发展的同时, 也越来越注重大众化的网络普及和推广。伴随各种移动终端的发展, 网络不再是传统电脑的专属领域, 更加走向线下和平民化。这样的发展趋势, 势必要求网络运营商和网络开发商推出的产品能够适用于不受时空限制的各式各样的移动终端上, 例如, 电影不再是只能在院线上映, 小说不再是啃大部头, 访谈类节目可以不再有专业主持人, 等等, 相反的是, 短时休闲和移动状态下也能看一部剧情完整的电影, 三两分钟也能读一篇故事精彩的小说, 不仅录影棚也能体验与明星之间的谈话互动, 这便是微电影、微小说和微访谈带给人们的超值舒适体验。如此方便快捷的文化消费, 正是当今网络发展的必然取向之一。

(2) 人心所向快节奏的生活, 高压力的工作, 这些都使得生活的都市中的人们疲惫不堪, 闲暇时分被压榨得少之又少。然后, 新生代网民们即使在不堪重负的精神状态下, 仍然向往着自己喜爱的文化娱乐生活。那么, 怎样的一种产品能既节省时间又满足人们的娱乐文化需求呢?“微xx”相关网络产品的诞生便是这种群众呼声的最好应答。“微xx”产品正是抓住了“微”字“微型”的各种引申义, 把握了人们追求高效快捷的快餐心理, 才势不可挡地在网络上刮起阵阵“微风”。

2、“微xx”的前景分析

篇4:救命的微风

某煤矿发生透水事故,几十位老矿工当时在极深的坑道中工作,他们被困井下,生命危在旦夕。他们摸索着寻找洞口撤退,前边出现一个二十多米长的斜坡地段,矿工小王体质较弱,爬了几次也没爬上去,急得他直跺脚,差点哭出声来。他后边的人也非常着急,因为这时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决定着人的生死。这时,有人急中生智,矿工们脱下衣服、解下裤子,用衣服袖子和裤腿一个一个地连接成一根救命的绳索,从上面抛给小王。小王抓住这根特殊的“绳子”,终于爬了上来。接下来半个多小时,他后面的矿工同样也用这根“生命绳索”爬过了“死亡斜坡”。

在这个危急关头,他们明白:这时,最关键的就是要保持体力和维持现有的照明灯。于是,部分矿工将矿帽上的矿灯熄灭,只留下几盏矿灯照明。他们拿着木棒挖掘煤块、泥土和石头,企图挖开通道。

矿工们的体力越来越差,有的饿得说不出话来了。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大家不仅饥饿,经过几个小时的大水浸泡,透骨的寒冷让他们瑟瑟发抖。几个矿工们想了个招,五六个人一伙搂在一起,相互用体温取暖。

又是十多个小时过去了,挖掘工作看不到一点希望。这时,他们又饿又冷,疲惫不堪。有几个矿工已饿得几乎昏倒,矿工们只好喝点巷道里的脏水来充饥。后来,矿工老葛在一根木头下面发现了不少蚯蚓,他一边抓起来就吃,一边喊别的矿工来吃。一时间,矿工们纷纷聚拢来,享受这顿“大餐”。

后来,矿灯全部熄灭了。他们在惊慌之余,到处找出路,一阵混乱的摸索后,更弄不清楚方向,几个人走得精疲力竭,只好坐下来休息。

其中一个就建议说:“与其这样盲目乱找,不如安静地坐在这里,看看是否能感觉风的流动,因为风一定是从坑口吹来的。”

他们就在那里坐了很久很久,刚开始没有一点的感觉,可是一段时间后,他们心思变得很敏锐,逐渐感受到阵阵十分微弱的风轻抚脸上。他们顺着风的来处,终于找到出路了。

篇5:微风-高三抒情散文

很好的字眼,恰让我这一刻拥有.天意命定?不知为什么,看到这几个字便莫名的感动莫名的喜欢,没有忧愁,没有离绪,只想默默的吟念这几个字,咀嚼着,念诵着,仿佛那简单的几个字是蕴涵了无尽的养料,积淀着无尽的营养。是啊,用平凡的心去看芸芸众生的来来往往,或许不会让自己太孤单,太伤感。

我想我该拥有很多的感谢,因为在我生活的周围有很多人值得感谢;我想我该拥有很多的快乐,因为有太多的眼睛这个、注视着我,有太多的.朋友和亲人在关怀着我,这不允许我有丝毫的哀愁;他们给予的爱,给予的情,给予的我无法偿还的一切,我只有让自己真正的阳光起来,豁达起来……这样他们才会让我、看到久违的笑颜。

零零乱乱的思绪夹杂着轻轻浮浮的记忆,那些曾经的欢笑,身边徘徊的朋友;那些多情的时节,流泪的日子;那些美丽的风景,真诚的情谊,都在一场雨一阵风一段光阴中沉淀。我看着他们孤单的身影渐行渐远,却也无能为力。我们都有自己的路,都有自己的梦。生活不是平平淡淡从从容容的东西,不能放弃,我们必须始终追赶梦想。

我静静地注视着高远的天宇沉默不语,我在等待美丽的出现,捕捉天上飞鸟的影子。我在黑夜里静静的行走静静的沉思,夜色寂寂,脚步会踏碎这份宁静。寒声碎碎,我却可以若无其事的走过每一片土地聆听每一处天籁独品每一份凄凉,没有人打扰;没有人烦恼,我不想有太多人注意我的存在,想象个隐形人一样自由自在,可只有在我精神的虚幻中实实在在地存在。

梦在狂风中摇曳,心在洪峰中挣扎。我在等待,等待未来的某一天,在那片属于自己的蓝天下,带着曾经的负罪感,自豪地说:曾经那只幼小的白鸟已在蓝天中展翅。

如果有时候,觉得自己太累/不妨让自己放松一下/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审视一切/也许会有别有洞天的风景。

蓦然回首,昨日的时光伴随着无边飘逸的落叶堕落在地,一阵不知方向的风,呼啦呼啦带着它们卷进不知名的黑暗角落。

我仍然会每天虔诚地仰望我圣洁的理想,我相信,某一天花会开。

篇6:微风

回你一个微微的笑

转眼间

却已跑出千百米

这就是我

——微风

一阵会微笑的风儿

篇7:微风作文600字

我和奶奶坐在屋前晒太阳。奶奶轻眯着眼,眼角的皱纹挤作一团,嘴角微微上扬,头上的银丝在阳光的抚摸下,竟也略显迷人。此刻,虽坐拥阳光,但我还是略感寒意,不时地瑟缩着身子,一会儿跺跺脚,一会儿搓搓手。

奶奶好像察觉到了什么,她悄悄起身,走进厨房,继而传来一阵东西的碰撞声,好奇心促使我探身张望。只见奶奶从橱柜里拿出了一个瓶子,“杨槐蜜”三个字跃入我的视线。奶奶快速拧开瓶盖,那蜂蜜顺势缓缓淌下,就像是晶亮的琥珀,又似流动的金子在我眼中闪烁着

奶奶娴熟地将热水倒入杯中,用勺子搅拌均匀,杯子上方随即漫起缕缕热雾。奶奶端起杯子,小心翼翼地走到我跟前,将淡黄透澈的蜜水递给我。杯子上方的热气在我眼前飘逸,散发出沁人的清香,就似那五月间槐花的香气。舌尖触及莹润的蜜水,就像在抚摸槐花温润的花瓣。品一下,甘甜可口,温暖袭人。“好甜呀!”我无比惬意地自语道。

抬眼,奶奶褶皱的脸上竟也绽放出如花儿般灿烂的微笑,她那温煦的眼神包裹着我,心满意足地看着我美美地喝着蜜水,好像喝到蜜水的`不是我,而是她自己。奶奶的眼睛,虽不再明亮,但眼神里始终流露出的是无尽地关爱。那一刻,我发觉,奶奶望向我的眼神是那么熟悉:上学时那眼神传递着路上要小心;天凉时那眼神叮嘱我要多加衣服;生病时那眼神督促我要按时吃药。那眼神已经深深地刻在了我的心里,成为我心中最美的风景,或许只有瞬间,或许没有华丽的言辞,但却足以让我温暖一生。

篇8:架空输电线路微风振动危害分析

随着电力工业的迅速发展,架空输电线路大量兴建,电力输送容量和输送距离迅速增长,大容量、远距离的输电线路陆续投入运行,因此线路的安全运行变得愈加重要。在架空输电线路中,导线是输电线路电功率的载体,是保证电力系统安全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导线长期处于野外露天之下,很容易受到诸如风、雨、冰雪、雷电等自然条件和其它外界条件的影响,容易发生各种事故。其中,风振引发的事故最多。在风的作用下,导线时刻处于振动状态,根据频率和振幅的不同,导线的振动大致可分为三种:高频微幅的微风振动、中频中幅的次档距振动和低频大振幅的舞动。三种振动中,导线微风振动发生最为频繁,因此,研究微风振动,找出相应的防振措施已引起国内外科技工作者的普遍重视。

2. 微风振动

导线受到微风(1~3级)吹拂时,将产生周期性振动,称为微风振动。其特点是振幅小,一般不超过导线直径的2~3倍;振动频率高,通常为3~1 2 0 H z;微风振动持续的时间较长,一般为数小时,有时可达数天。

2.1 微风振动的起因

2.1.1 卡尔曼(Karman)旋涡

导线的振动是由于风作用于导线而产生的“卡尔曼旋涡”造成的。如图1所示,当风从垂直于导线轴线的方向作用于导线后,在导线的背后就会产生旋涡,即所谓的“卡尔曼旋涡”,当风速在一定范围内变化时,旋涡会在导线背风面上下交替地产生,因而会给导线一种上下交替的作用力,引起导线的持续振动。

2.1.2 同步效应

风作用于导线后,由于产生卡尔曼旋涡,导线会以一定的频率开始振动,根据导线风洞实验发现,当导线以某频率0振动以后,气流将受到导线振动的控制,导线背后的旋涡将表现为很好的顺序性,其频率也为0。当风速在一定范围内变化时,导线的振动频率和旋涡的频率都不变化仍保持为0,这种现象称为“同步效应”,也可称为“锁定效应”。

因此,当风作用于导线后,由于以上两种现象的发生,导线将在垂直平面内发生谐振,形成上下有规律的波浪状的往复运动,即微风振动。最常见的振动波形是由两个以上不同频率驻波和行波叠加而成的拍频(Beat)波,如图2所示。

2.2 微风振动的条件和因素

2.2.1 风速

一般为0.5~10m/s,风速过小,能量不够,不足以推动导线上下振动;如果风速过大,气流与地面的摩擦加剧,使地面以上一定高度范围内的风速均匀性遭到破坏,使导线处在紊流风速中,而不能形成稳定的振动。

2.2.2 风向

风向与线路成45度~90度,20度角以下一般不发生振动。

2.2.3 导线悬挂高度

导线悬挂越高,越容易发生微风振动。

2.2.4 档距

档距<120m时,很少发生振动,档距>500m时,通常都会发生振动,在导线防振设计中,电线振动风速与悬挂高度及档距的大小关系如表1。

2.2.5 地形

一般为地形平坦的开阔地带;树林、高山、高层建筑物等具有屏蔽风的作用,导线通常不会起振。

2.2.6 导线应力

导线的静态应力(即导线的平均运行应力)越高,动应力就越大,因而导线越容易发生振动。而且动应力增大会促使导线很快疲劳断股,甚至断线。因此按《架空送电线路设计技术规程》要求,输电线的平均应力与防振措施如表2所示。

3. 风振危害实例及分析

3.1 微风振动的实例

微风振动的主要危害是可以导致导线疲劳断股以及金具、杆塔构件的损坏。在此我们列举几个国内输电线微风振动的危害实例,从实际出发来说明微风振动的危害性。

3.1.1 在60年代,我国曾组织有关部门对全国部分地区架空输电线路的风振危害情况进行调查,调查包括数百回线路及大跨越线路运行情况,其中钢芯铝绞线导线9568m,钢绞线、避雷线8968m,结果发现比较普遍存在着断股现象。例如,某线路导线采用钢芯铝绞线,平均运行应力25%CUTS,因未安装防振锤,运行2年后检查1098个线夹,发现断股322处,占29.3%。针对调查结果,对振动严重的线路,加强了防振措施,开展了试验研究工作,取得一定成效。

3.1.2 220kV长江沌口大跨越,位于武汉上游,双回线跨江,跨越全长2 6 5 8.5m,直线跨江高144m,架空导线采用C-4 1 8钢绞线,架空地线采用C-2 6 7钢绞线,均采用防振锤消振方案。该大跨越1 9 5 9年建成,运行数年后发现导、地线因风振严重断股,影响输电安全。1 9 8 4年5月全部更换新线,导线采用GLGJJ-580型,地线仍采用C-267型,大跨越换线工程耗资很大,所造成的直接和间接(停电)损失极为严重。

3.1.3 500kV平武线长江大军山跨越,建于1981年,塔高108m,跨江距1166m,导线标号LHGJT-440,跨江采用三分裂方式,架空地线标号为LHGJT-150,防振方案采用阻尼线加防振锤混合消振方式。线路运行2年后已发现振动严重,架空地线防振锤先后脱落5只,阻尼线夹脱落8处,架空地线断6股。到1987年检查发现2根空架地线已累积断22股,严重威胁送电线路安全运行,为此不得不采取了许多补救措施。

3.1.4 220kV上海吴泾黄浦江大跨越,6 0年代建成,导、地线均采用防振锤消振方式。运行中因风振严重断股,于8 0年代初更换新导线,标号为HLGJJ-400型导线,施工前进行了大量试验研究。

从以上几个实例我们不难看出,微风振动危害在我国全国地区普遍存在,虽然进行了大量的试验研究,采取了一些措施,风振危害有所缓解,但问题并没有彻底解决。

3.2 微风振动危害分析

根据以上实例和大量的实际线路工程经验,经过分析后得到以下结论:

(1)微风振动是导线振动最普遍的形式,同时也是造成输电线路损伤的主要原因。

(2)微风振动对输电线路的破坏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因为微风振动特点是高频小振幅振动,在高压架空线上所产生的这种振动,通常用肉眼是看不到的,它不像电线舞动时那样直观。

(3)微风振动主要使导线产生疲劳和磨损破坏。当导线使用刚度较大的金具时,例如,悬垂线夹、压接管和压接耐张线夹,很容易产生疲劳破坏。而磨损破坏容易发生在松弛的支撑点上,例如,绝缘子的绑线部位。

(4)微风振动所引起的线路疲劳断股等事故,需要有一个累积时间和过程。一般发现危害是在产生疲劳断股或防振器毁坏脱落之后,而这时线路危害较重。而且大量实例和试验表明,微风振动使电线产生疲劳断股,有时会从输电线的内层开始.从电线外表发现不了,这给巡线工作造成假象。

(5)对付微风振动需要特殊设计的金具,例如防振锤、护线条、阻尼线、防振鞭等,它在输电线路的悬垂点上可以非常有效地减低应力组合。但是防振器具经过长期运行后,其参数变化,特性老化,消振性能衰减,很难准确判断,只有借助于现场测振,以掌握防振效果。

4. 结束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技术得到广泛应用,许多针对输电线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力学计算等软件陆续开发,为输电线防振设计提供了很大便利。虽然针对输电线的微风防振计算已经非常优化了,但普遍采用的是传统的机械式的防振金具,而这些金具在安装和使用上还存在很多的缺陷,因此未来的输电线防振设计任务应该向新型防振器具的开发方向发展。

摘要:微风振动是高压输电线振动最普遍的形式,同时也是造成输电线路损伤的主要原因。本文简单介绍了微风振动的原理以及引起输电线微风振动的因素,并通过列举和分析一些国内的微风振动的危害实例,得出微风振动危害的一些特点,以激起电力工作者对微风振动的足够重视。

关键词:输电线,微风振动

参考文献

[1]郑玉琪.架空输电线路微风振动[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87.

[2]张会韬.架空输电线路微风振动危害的实例及现场测振的重要性[J].电力建设.1997.

篇9:活在微风之中

他恬静淡泊地活在微风之中,虽然没有狂风疾骤,亦无澎湃汹涌,但是他到底并未完全地凝寂不动,所以在其周遭,始终围绕着飘移变迁不定的丝絮浮尘,因此不管他本人或是他的作品,始终也都缠转旋绕着若有似无的气流漩涡,这点的确是人品作品,非常符合一致性。

“阿卜极”的作品基调淡泊到近乎透明,虽然似乎努力趋向澄澈透明,但显然他力有未逮;至于他的作品中呈现的缤纷多元的技法,坦白说,只是为了彰显那虚寂灵动的气流场域的暗示手法,至于那些光影、空间、色彩与线条等这些元素都只是“配角”,是为了那不可见的透明“主角”而存在,他想传达一些用任何语言都不能直接表达的禅宗诗偈,所以只好“欲辩已亡言”、“尽在不言中”。

在其作品中的诸多元素之中,最重要的是一种笔触:一种源自东方狂草艺术的独特神祕线条,追根究底而言,这种笔触其实是长期呼吸吐纳的结果,因此与鼓祭、太极、舞剑、经行、参禅、符籙书写等等都十分类似,阿卜极显然很早就意识到它的存在,但是却等到创作史上很晚期才大量出现在他的作品之中,关于这一点,似乎只能说他很谨慎,像孵蛋般耐心等到一切因缘条件都成熟之后才动笔。我建议观赏者最好先玩味他那股带着隶书味的行草书帖,那种参究汉代封祀勒石,又佐以北隶摩崖碑碣,取法其沧茫浑古,幽光滟潋,其势仿千里阵云,雁尾啄桀,駸駸入古,十分可观;尤其行草,撷取黄山谷“书李太白忆旧游诗”乙帖中的布局点划狼藉,枯藤援引,用笔屈铁盘空,黝黑沉郁,结体险峻奇纵,飞逸不羁,神气炳焕,观者应当先于此着鞭入眼。

在长期参禅修行的过程中,他领悟净化过程不是集中精神,因为集中精神的时候,便自动产生一个“自己”在集中,只要有一个客体被刻意聚焦,便产生二分对立性;净化过程中其实没有“能见”在内部核心,也没有“所见”在森罗外境,所以它并非殚心竭力、聚精会神。只有在内与外之间没有分隔,内继续流进外,而外继续流进内。一切界限、境界皆不复存在,内就是外,外就是内,它是一个非二分但又不是完全统一的意识状态。净心是活在当下,纯粹的现在,人类其实没有办法去创造一个“净心”,你只能够很轻松地活在净化过程之中,虽然无法勉强聚焦,但是能够歇脚放下来,集中观照其实是属于人为刻意操控的,找到本来面目则是清净自然无为的,这也就是为何他的那酷似狂草的笔触,既非刻意造做,也非随机偶然,见性者于此应当深知,所谓的“自性”,只是活泼泼闪耀在剎那流窜的作用过程之中。

平心而论,他只是一个诚实坦然发现自己正在行脚之中的小人物:毕竟他只是一位处在如此中间世界的平凡人,虽然企图努力精进,但又不疾不徐,既不奔跑,亦不停滞,而是尝试在中间散步,一步一脚印地走出一条神祕的曲折小径:一条属于他今生错综复杂的因生缘会的“中道”;如果以佛学的观点,阿卜极其实很天真,像极了一位行脚参访的云水僧,只不过他是用足迹去阅读遍大地的经藏,而不是幽居藏经阁的学问僧,皓首穷经式的“理解”,始终都不是他的目的,也因此欣赏他的作品,你要清楚必定存在一些不可理解、无法诠释的符码,对观赏者而言,要一边缓步游走,一边静默玩味才行,就像你家附近的小溪,要沿溪溯行,载浮载沉,任意流连,你将会洞察到所有目标都是虚假的,了解到欲望将无法引导你到任何地方,如此才能领略本地风光。

1.所谓人类自以为是的“出世间”…

Aura 这个字眼源自于希腊文avra,也就是微风的意思,这是我们在欣赏阿卜极的作品时一定可以感受他努力想传达的,那种似乎似光晕又似漩涡的Aura,也就是中国人谈的元气淋漓、真宰欲诉;这现象其实并不抽象,尤其对武术家、禅修者、瑜伽士、练气士或通灵者而言,是真实直观可得,一如平常人耳闻目视,十分稀松平常。

对修行人而言,此乃天地之间,橐籥翕张、阴阳消长、潮汐往返呼吸的韵律,至于配合这旋律,和谐共舞,是修行人掌握气韵恍惚、时节因缘主要功课,其所以体合于心,心合于气,气合于神,神进而合于虚无,或显或微,虽远在八荒之外,或迫在眉睫之内,与我相干共舞,我周身气脉必知之,是故在己无拘,如火引火,如水揉水,如风吟风,其应若空谷回响,修行人如调律吕宫商,笳管箫笛,裁定损益,配合天籁而已。

阿卜极在“牛鼻上的零圈”、“祕密的力量”、“观相”、“中观”、“生息”一系列作品的气涡漩流呈现出一种肃杀酷冬,独坐大雄峰顶上那种寒光冷冽,而且处处透露出“死亡”的严肃孤寂——当然,任何死亡能带走的东西,通常也就是修行人认为不值得努力经营累积的,必须枝叶脱萎,去芜存菁,渣滓汰尽,独留根本;所以我们几乎看不到太多学院式的油画技法,阿卜极以一种几乎是迹近槁木死灰的冷禅风格,对他此时而言,生命是一种存在的“状况”,而非一些被认知解读的“对象”,是对此存在状况的渗透融入,但不是去继承已往的记忆,更非去判读诠释,因为“直心”本身即是“道场”,在全神贯注的醒觉洞悉之中,也就意味着,没有想要达到甚么,或转变成甚么,不达而达,不变而变,却自在其中。

是卓然独到的:这应该源自他对五代北宋山水中轴的研究,尤其对关荆董巨、范郭李燕这些宗师巨擘,长期传移摹写,进而登堂入室,造诣甚深。这时期的山水无不渊穆懿俨、雄浑超俗,而其构图外师造化,中通心源,所以周旋进退,宾主揖让,雍容大度,山环抱峦,水洄烝岚,旋阶登降,低昂俯仰,婉转流畅,步移景换,可游大观,令人为之屏气凝神,赞叹不已。阿卜极最俱慧眼的是他对山水中那股隂沉熚绕的墨韵生动,利用碳灰墨渍巧妙地铺陈转化成其作品空间中的独特的神采光晕,令人感到其中空气,弥漫着溼润淋漓,焕彩迷离,堪称探颌取珠、胎息夺舍,深得宋人精髓魂魄,这可不是徒然临摹复制而已,而是真正销融锤鍊古人前迹,结丹九转方成。也因此观赏者若环绕浸润在他这系列作品之中,不妨信步游移视野,缓行凝神,如赏大开大阖的屏风,欣赏其鬼斧神工,必可领略箇中三昧,是十分耐人寻味的。

“黑石边的行者”、“默思”、“竹林不语”、“风动竹光”:这系列的作品该算是阿卜极的自画像了:当然他是一位擅长用隐喻与象征的画家,这也是他长期浸润在宋画之中的所受的影响,竹石之类其实都是他选择的符号,但是他赋予的并非传统文人画中那种高风亮节、虚心柔韧意义,所以不该使用四君子、岁寒三友之类的传统绘画诠释方式。

我们最该着眼的仍是那股若有似无的气旋涡流,因为这是画面精魂神魄栖身结穴之处,也是符号之间对话的结构方式,阿卜极用很隐晦的方式表现一个后现代画家的魂魄如何颤抖悸动。

2.所谓无常因缘暂合的“入世间”…

当然修行也可以视同一种逃避——如果它无法在日常生活中发挥自觉观照作用的话。

只是一味追求开悟其实很没意义:修行人其实只有看穿苦乐所交织感官世界的真相,方能如风游虚空般,不执不着,然后超越冲突对立的两刃交锋,〈尤其以超越自身记忆中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的挣扎、罣碍与恐怖〉,方能发挥自觉观照的光辉,这种圆明觉照并不是说教布道,而是自自然然如同呼吸般,唤醒他人活下去的觉悟,否则就算独立绝顶、超凡入圣,又与众生有何关系?

佛法中的慈悲并不是热情,更非约束性契约,而是净化自觉的必然结果,当一个人从内在泉涌而出深沉的法喜禅悦,从憎悪自己与敌对他人的态度解脱之片刻,慈悲会澄澈闪耀其中。

画幅在尺寸上显得比较小,像极了观光旅游景点兜售的土产昆虫标本盒子,沉甸甸地,小小尸体的独有的死寂重量,捧起来像铅锤似地很感负荷,也很累人,生命中毕竟存在着令人难以招架的轻盈,而这种小尺寸非常有助于观者凝目细审这份沉重。其材料也从昂贵的画布,延伸到日常生活随可摭拾的废弃木版,在技法上呈现类似炭笔速写,枯笔飞白,透出多层次的底色,单纯地利用叠彩刷法,而且几乎不混色,因为阿卜极认为原色自有一种饱满的张力,无须掺杂。

但是内容却很是很培根或蒙克型的野蛮、弒杀、惶恐与不安,画面上一种尖锐神经质的凄厉;亘古不变的食物链锁、现代经济消费型态与人吃人剥削模式,夸张地以隐喻形式表现:颓废苍白色奔逐流窜,污浊血腥色张牙舞爪,藉着传统市场每天上演的屠宰戏码,阿卜极在现实生活中坦承他的惴惴不安、痛苦紧张,当然还有对众生的悲悯与他爱莫能助的无力感。

其实痛苦是生命中最根本的支配力量,当胎儿从产道降落的第一种感受就是“苦”,没有一种感觉比疼痛更私密、更迫切、更具普遍性。它的根本地位甚至凌驾在性爱与饮食之上,因为一切生命活力、奋斗挣扎、欢乐喜悦都是伴随根本苦谛而诞生,有求皆苦,谁而得安?

目前我们台湾文化,以盲目的方式学习美国式社会那种不惜代价,以寻求止痛的捷径,使得每年止痛药销售业绩惊人,也使我们文明人在痛苦面前不堪一击(我们也别忘记还有烟酒毒品、大吃大喝、看戏唱歌、狂嫖烂赌等等一大堆暂得忘忧止痛的传统妙方哟)。

阿卜极对待痛苦,表现出几近古代印度的基本看法:一种原始佛教的四谛观点,因为“苦”是觉醒求道的因,也是三是诸佛之共同上师,人类应该坦然面对它,勇于接纳业力带来不可避免的各式各样痛苦,试着还给它一个在生命评价中应有的公平地位:虽然我们不鼓励无益苦行,但是正视苦业的缘起是一种时十分健康的态度,进而学习感受到别人的“苦”尤其是重要:因为慈悲是一切“苦”的终点,而感受别人的“苦”正是慈悲的起点。阿卜极其实并没有把画面上的故事说完,他把完成此故事结局的权利保留给观赏者,当观赏者决定如何发挥自己的慈悲心,这作品才算圆满完整。

这是一个重要的时刻:如果修行人在感到筋疲力倦、衰竭和沮丧时还能勉强移步;如果还能向前一点,那么妄想分别心识就暂时凋萎枯竭,净化自觉的第一道光芒迸出。对人类精神史而言,慈悲心的萌芽是一件演化上何等神奇不可思议的超越:它源自净化自心之后的自然反射结果,不是热情,不事交易,亦非契约,没有条件,不求回报,更无勉强,所以慈悲不同于世间潮起潮落的爱,阿卜极在这系列的作品表现的其实不是他对家庭的爱,而是慈悲,因此在画面中,我们分不出谁是真正的父亲,谁是真正的孩子,一个“孩子”的诞生也就是一个“父亲”的诞生,我们也搞不清谁是施予者,谁是受惠者,或究竟互动些甚么,在模糊流动的画面中,看不出任何太具象的描述,所以我们反而可以看到阿卜极深刻内省的入世观点,因为慈悲心的光采反射,而日常居家环境皆是祭祀的庄严殿堂。

3.至于冥冥中道,那缕由翩翩落下的竹叶,在空气所溜划破的一溜眼透明…

楞严经云:“想相为尘,识情为垢,二俱远离,则汝法眼,应时清明”,又云:“根尘同源,缚脱无二,识性虚妄,犹如空华”,所以能坏即空,不坏即假,空假不二,正显中道。是以法相宗以万法唯识为中道,三论宗以八不究竟为中道,天台宗以一乘十如是为中道,华严宗以一心法界无尽缘起为中道,禅宗以能所俱泯、定慧不二、妙湛圆寂、不立文字为中道,金刚乘则以显密圆融、三密相应为中道,净土宗则以“是心是佛是心念佛”为中道。所谓大乘八宗的成就圆满无碍中道,并不是任何自外界或自内境可以强行取得占有的东西,一切只是本来现成,就法尔如是而论也就如此只是如此。

研究佛教的人都知道,唐代禅师们(如马祖道一、百丈怀海)很喜欢用 “牧牛”比喻“调伏心性”,即将是将牧童比作“心”,而将牛比作“性”,以十牛比喻成禅修的十个阶段。《景德传灯录》记马祖问石巩:汝在此何务?答曰:牧牛!同书中又记载有长庆懒安,自云在沩山三十多年,不学沩山禅,但牧一头水牯牛而已。后来这些牧牛公案逐渐形成图卷,并由许多禅师依图卷作成偈颂,从而成为图文并茂的禅门心法著作。

禅师普明所作的“牧牛图颂”,因其诗“言近而旨远”、其图“象显而意深”,故为广大参禅者所敬爱,历代唱和者代不乏人,远至日本亦有酬唱之作,其数量之多,洋洋洒洒多达二百余首,在诗史上实属罕见。普明禅师生卒年不详,但考据万松行秀(1166- 1246)《请益录》中“太白山普明禅师颂牧牛图十章”的记述来看,应当是宋代僧人。普明的牧牛图颂所绘之牛由黑变白,分成未牧、初调、受制、回首、驯伏、无碍、任运、相忘、独照、双泯十个阶段,其着眼点在于调心证道,以人牛不见、心法双亡为最高境界,故第十颂曰:双泯第十人牛不见杳无踪,明月光含万象空;若问其中端的意,野花芳草自丛丛。

这与阿卜极所本的十牛图不同。阿卜极所画的版本是现代广传的《十牛图》,全称《住鼎州梁山廓庵和尚十牛图颂》,是宋代临济宗杨歧派廓庵禅师撰绘,但它也是另有前人版本,乃是廓庵禅师修改作清居禅师八牛图而成,依图次第指出禅者由修行、开悟、调伏,终至见性明心,然后以出入世不二的态度重新回到尘世,教化那似乎迷失众生。

其实八幅牧牛已经圆满完整了,但就禅师而言依然不足;虽然超脱一切,但其中缺少了点什么。虚空的确是圆满的,但还有另一种圆满要努力,虚空在哲学理论的意义上虽是圆满,但在现实生命仍不是,因为还缺乏大慈大悲,大机大用的菩萨道仍未彰显。廓庵禅师在补充图颂中把修行者带回了尘世,当然,随其心净则国土净,若自平其心地,则世界地皆平,修行者此时如果不同了,那么他所处的世界自然也不会相同;尘世的一切将不会变成为烦恼。如果尘世变成了烦恼,那么调心显然尚未圆满到家。如果有任何事能够烦扰,那么自以为是的净心显然仍是一件由人工制约或反覆催眠暗示而产生的赝品——依然还在塑造自己、控制自己,换言之,“明心见性”如果不是如泉涌瓶泻般的自然的流动,没有水到渠成、瓜熟蒂落般发生,它应该还尚未在修行人身上发生;也因为大多数的人都假装发生,所以才会有返回尘世的种种罣碍恐怖。

就容格的心理学而言,阿卜极的“十牛图”其实是集体潜意识的语言: 一种视觉化语言,也是幼儿最原始的语言,或是梦呓的语言。学龄前的幼儿通常都是使用画面来思考,所以在童书中必须绘制许多的插图,而且一定是彩色的图画,文字解说通常比例占很少,一种情结就有一幅画面,因为他们只能通过画面来阅读,原始的头脑用画面来思考丰富的宇宙,也是所有集体潜意识的语言。 阿卜极的潜意识也是用画面来思考的,事实上他不知不觉正一步步踏入禅师的集体潜意识的语言。

以油画技法而构成的“十牛图”,乍看宛如一长幅郁裹洒金衬底的青绿山水屏风,这是很创新的表现方法,不同于传统禅宗抱朴尚简的风格,也是阿卜极从黑白冷冽中逐渐接受缤纷鲜亮的新天地。至于作为一个艺术事实的存在,其实无法将它过度符号化来诠释,因为无论如何的推论,都将是关于别的什么的猜测,而非关于此事实本身。这就是十牛图核心:探寻,禅宗是最为直截干脆的风格,直接地逼近目标;从来不东奔西走,从来不绕来绕去,它不是旁敲侧击,它就像箭一般直接活在风中。

语言逻辑哲学家维特根斯坦,其实晚年已经非常逼近禅宗的风格,他说:“不是世界上如何会有神秘的奥义,而是它存在。世界存在,恰恰是真正的奥秘。不是为何有你,不是你如何位处于此,不是你为何来世上有何目的,而只是你存在,我存在,这便是最终奥秘:当答案无法用语言表达时,当问题也无法用语言表达时。”,爱因斯坦在晚年也表示:“这宇宙最不可思议的是,就是居然可以尝试去思议。”而今驾驭鞭索诚皆属累赘之物:鞭子象征着精进,所以该被超越,绳索意味着戒律,所以该被解脱,寻找到牛之后的诡异目标居然是: 忘记牛的存在,也忘记寻找的人,也不真正存在过甚么求道牧牛,原来“十牛图”的目的就是告诫后来的寻访参求的人,“十牛图”本身并没有任何深奥伟大的意义,因此意义不是真正的探索:真正的探寻是面对生命本身,本来也就应该如此的。

聆听内在的声音其实不是一种声音,而是闻熏闻修自己听闻的本性,从而所入既寂,进乎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在空觉极圆、空所空灭之际,一切的清德高行都将视为一种反射结果,它不是一种戒律或使命,只跟着觉醒,像一溜眼影子,一种反映。

这几幅作品都描写光,但是如果没有光,我们也看不到作品,以现象而论,这些作品本质就像镜子,以光反映光,观赏者也是镜子,作者也是镜子,在这一组冲融互摄的镜子中,大家彼此指称对方是影像。

4.活在微风透明的悸动之中

或许人类这种族因为使用抽象语言与象征符号之故,不知不觉演化出一种诡异的习惯︰需要编造许多林林总总的符号系统,方可维持“我自身”的与众不同存在独特性格,所以不论是个人最贴身的冠带服饰、须发颜面、流行时尚,乃至器皿珍玩、门第楹槛、车辇轿马,消费习惯都努力在维持某种品牌,借以维持某种“群落阶级意识”,形成一种抽象的篱笆,以捍卫你我的不同;但是,说也奇怪,这又好像保护色似地,反而使得每一个人的独特性格与周遭人群趋向模糊不清,因为每一个人都陷入于一种“本来面目是谁”、“主人公在家否”的困境,每一个人认不出自己的“本尊”,只好内外分崩歧别,成了剧本界定下的“化身”,种种烦恼也因此无明而生;因此,有自觉的艺术家显然常会面临犹疑不定,处于无法归类的尴尬,或许正是他夜半独醒的自白,他忍不住质疑符号迷阵里的那些错综复杂、乱七八糟的围墙,甚至社会性、政治性、宗教性看似神圣不可侵犯的图腾旗帜,久久踽步策筇,沉吟迄今。

人类其实非常害怕面对他们自己,因为如果有人试图坦然面对自己的镜像,那将会变得十分孤独,每个人都会因为差别性、特殊性而陷入孤独。所以人类都追随偶像明星、认同人群,努力与人群拥抱成一团,把自己该做决策判断的问题不负责任地推给教育、政府或教会来支配,如此就能暂时忘记孤独所带来的一切困境。如果畏惧孤独,人类将永远错失面对自己的良机,他们永远不会寻找牛。模仿人群正因深处有一种害怕自己作决策的恐惧,恐惧于一切是非功过谁来承担?看来还是让别人来决策要好些。让传统来决定,让社会来决定,让政策来决定,或悲惨到让神棍或占星家来决定。看来只有一件事是肯定的:他人必须决策,那么就可以免去作出一个决策的失败责任,因此人类会不断地盲从别人,每个人因此一点一滴不断地丧失面对自己深处的可能:“茫茫拨草去追寻,水阔山遥路更深。”

人类的确需要各种符号扮演镜子般的角色来反射,进而聚焦以凝固“自我”所相信的“存在的影像”,为了这种诡异的习惯,意识型态争讼龃齵不断,审美观念、符号系统也因此喜新厌旧、推陈出新,对于现代人而言,生活在充斥花样百出的口号、主义与口水的世界,是否该反省“活在当下”究竟是否只是自欺的口号?毕竟没有人只能活在符号之中,不是吗?

篇10:微风作文600字

那年夏天,陌生的小城,天真的我,行走社会多年的你。初次见你,你的样子,并不是游刃有余的世故,而是打着篮球稚气如我。接下来的接触都是间接的,一群人的孤单与狂欢,滔滔不绝的你,微笑聆听的我。本以为日子会一直这样平静的渡过,让某个毫不知情的人操控着情绪,快乐着他的快乐,忧伤着他的忧伤,有喜有悲的日子才叫生活,有人可以惦念的生活才丰富。后来这种平静碎了,我在别人的嘴里听说你要离开,而且要离开的日子那样近,我纠结着要见你一面,又一次参加那一群人的孤单与狂欢,却再也没有了你的身影,吸着烟高谈阔论的人再也没有了,那双会说话的眼睛也不见了,我怕自己会想起你,怕幻想着你还坐在人群中,怕你牵着别人的手,怕自己的梦破碎。你说要去地球的尽头看一场宇宙之美,我不知道你会牵着谁的手一起有这个浪漫之旅。但是我却把它当成了自己的梦,于是你走了,我却有了一个梦。我努力地工作,努力地赚钱,只为了有一天能去到你去过的地球尽头,看一看你看过的宇宙之光。

你如微风,吹过我的湖面,湖面起了涟漪又恢复了平静,可是你不知道的是有这涟漪还有湖底的挣扎;你如微风,掠过我年轻的脸庞,我的脸上有了微笑又转为忧伤,可是你不知道这微笑还有眼里的忧郁;你如微风,飘过我的世界,世界有了精彩又变为平淡,可是你不知道我的精彩还有背后的苦涩;你不知道的,都是为你,我为你。

篇11:微风作文600字

——题记

又是一个课间,同桌忽然问我:“你觉得母爱一直在你身边吗?”我一愣,对同桌口中的问题陷入了沉思:是啊!母爱一直都在我的身边吗?

小时候,老妈对我可算是“掌上宝”,什么都依着我,要风得风,要雨得雨,感觉像是天底下没有什么是我得不到,这时候的我真是感觉身边充满了母爱,母爱就像微风拂过我的心田。可我逐渐长大了,母亲对我不像以前一样细心照顾了、关爱有加了,反而更多的是动辄训斥、严厉对待。我不断感觉到,母爱就像一缕微风,吹完过后边消失得无影无踪,我不禁在想:曾经的母爱去哪儿了?带着这个问题,我想到了那一次的体育考试……

体育考试的那一天,烈日当空,天气十分炎热。母亲深知这次体育考试的重要性,又担心我在这样的情况下参加考试会中暑,于是自愿赶来学校,来到了操场边陪着我考试。就这样,我顺利地通过了每个项目的检测,安然无恙地回到了母亲身边,脸上还洋溢着难以形容的喜悦。但我并未意识到一言不发的.母亲已陪我站了一个下午,额头上沁出了黄豆般的汗珠。原本深感不适的她看到我高兴归来,也艰难地露出了笑脸。回到家后,我发现满脸通红的她发烧了,于是立马安排她躺下休息。而整个下午,参加考试的我没中暑,陪伴着我忍受的母亲却病倒了……

篇12:微风作文600字

性格不是哪一个性别所专有的东西,我们只是习惯用传统的观念去评判男人婆、娘娘腔,认为女人应该温柔,男人应该阳刚,事实上单一的温柔或阳刚都有提升的空间。

一个心情平静的人,别人感受得出来。如若心情较好,别人也会受感染。阅文即阅人的灵魂,有美有恶,有狭隘有宽广,有向上有堕落。因为是人,总是带有局限,让人心生不适应,有时心生怜悯。世上没有包治百病的药,也没有解答所有困惑的书。好的文章是启迪你去思考,为你拓宽思维,而不能替你去解决问题。每个人面对的难题不同,掌握对的思路,慢慢摸索解决。生活像激流,裹挟而下,你并非可以掌握方向。

你温良的性情,似那七月深夜,吹拂着阵阵微风,这个七月,快乐。有些话错过分秒便失却应有的味道。——精彩的地方总会暂停。工作除了生存,有意义吗?——有吧。打发所有你不知道怎样打发的时光。

那个人的相貌,言谈举止,学识气度,一定是合乎你的心意的,对有些人的喜欢,你初时即已探测出来,一见如故,也是在内心深处不自觉地预设了条件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能够原地不动,是少数例外。

上一篇:幼儿园天气应急预案下一篇:《罐子的秘密》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